海綿城市工程措施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工程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棉花;科技入戶;成效;措施;對策;江蘇海門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066-02
從農業發展和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全面推動農業科技入戶,對于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應用水平,加速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具有重大意義[1-2]。海門市從2008年開始實施棉花科技入戶工程,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期間的棉花科技入戶工程。“十二五”以來,總結經驗,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明確目標,強化措施,整合資源,扎實推進,使棉花科技入戶工程工作進展順利,真正把科技入戶落到了實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培育了一批植棉能力較強的棉花科技示范戶,推廣了一批棉花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3-4]。
1 基本現狀
棉花是海門市主要的大宗經濟作物,是純農戶種植收入的重要來源。全市棉花面積穩定在1萬hm2左右,且產量水平較高,近年來棉花價格趨于平穩,植棉效益相對穩定,廣大棉農的植棉積極性較高。同時通過實施棉花高產創建和科技入戶工程,大面積推廣了高產優質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通過大量的技術資料與可視光盤,培訓了一批高產能手和種田大戶,農戶對棉花的栽培管理尤其是高產栽培技術有著豐富的經驗,能確保在正常氣候條件下高產穩產,有力地推動了海門市農業生產,使棉花生產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立足,對該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作用。
2 主要成效
2.1 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十二五”以來,通過棉花科技入戶工程項目的實施,從產量來看,示范戶平均皮棉產量1 526.1 kg/hm2,輻射戶平均皮棉產量1 425 kg/hm2,分別比全縣平均產量1 231.05 kg/hm2,增產24.0%和15.8%;示范戶平均產值34 237.8元/hm2,輻射戶平均產值為31 818.3元/hm2,分別比全縣平均產值27 666.0元/hm2增加23.8%和15.0%;示范戶平均純收益為17 593.2元/hm2,輻射戶平均純收益為15 577.2元/hm2,分別比全縣平均純收入12 578.4元/hm2,增收5 014.8、2 998.8元/hm2,增幅分別達到39.9%和23.8%。
2.2 推動主導品種、技術的更新
借助棉花科技入戶工程的實施,根據省推介的棉花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結合海門市棉花生產實際,全市共計推廣種植棉花新品種7 093.33 hm2,占棉花總播種面積的70.9%,其中示范戶種植了3 980.71 hm2,占全市棉花新品種種植面積的56.1%;輻射戶種植了3 112.63 hm2,占棉花新品種種植面積的43.9%。大力推廣的合理增密、擴行縮株、適時打頂、優化群體等棉花高產優質栽培等6項技術,應用率達到了95%以上。
2.3 示范推廣一批種植新模式
重點推廣棉花輕簡化育苗移栽技術,簡化棉花育苗與苗床管理的環節;示范推廣雜交棉增密高產栽培技術,提出雜交棉的種植密度應掌握在一定范圍之內,并配合增肥補鉀、全程化調等配套技術,充分協調雜交棉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示范種植棉花高產立體種植技術,提高棉田的全年種植效益,通過立體種植,能使棉田全年種植效益提高10%以上。2010―2013年全市共示范推廣棉田立體種植技術1.2萬hm2,共計增收6 352萬元。
2.4 科技示范戶學習、應用能力增強
示范戶積極參加技術培訓,學習應用能力顯著增強,遇到問題,及時向技術指導員咨詢請教,根據實際做到學用結合,同時把所學習、了解的知識帶給周邊農戶,創造性地解決新技術、新品種在推廣應用中碰到的實際問題,通過科技入戶工程的推動,樂于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開致富之門。
2.5 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增強
通過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使農技人員接觸生產和農戶實際多了,碰到的問題也相應增加,迫使農技人員多學習、多研究、多實踐,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各方面業務知識,把自己錘煉成全能型的技術人員。通過技術人員上門送農業信息,送適新技術,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手把手地教,農技人員與農民的融洽程度明顯提高,技術人員為農服務意識明顯增強,服務質量明顯提高,跨越了過去農技推廣工作中服務只到村不到戶的“最后一道坎”,實現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方直接到田。
3 主要措施
3.1 健全組織管理機構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專門的工程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聘任相關業務方面專家成立項目工程專家組,并設立項目實施小組,負責包括制訂科技入戶工程項目實施方案,協助遴選示范戶,落實各項技術管理措施,審核技術指導工作,指導、檢查、督促技術展工作等。
3.2 明確實施主體
由專業能力強的相關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指導單位,負責技術指導工作制定和實施,公開招聘具有較高的農村政策理論水平和豐富的棉花生產實踐經驗、并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奉獻精神的技術指導員。由技術指導單位經過精心篩選,確定科技入戶工程項目的具體實施示范鎮,遴選植棉基礎較好、種植面積較大的示范村,精選具有一定植棉經驗、種植水平較高、樂于幫助和帶動周邊農戶、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帶動周邊農戶,傳授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強科技入戶的技術示范輻射效果。2010―2013年總輻射帶動農戶達到3萬戶以上。
篇2
關鍵詞: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
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的水平不斷上升,道路交通已經成為了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且道路的使用率更呈現著逐年上升的趨勢。在此情況下,道路所承受的載荷量在不斷增加,加之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嚴重導致了道路路基路面發生病害情況。雖然我國道路交通建設能夠獲得一定經濟支持,并且建造的速度在不斷提升,但是對于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病害并未予以高度重視,導致道路的使用價值大打折扣,安全事故發生率亦在增加。為此,本文對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及其治理措施進行探討,希望能夠促使我國道路工程建設以及交通事業均能夠穩步進行。
1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存在的主要病害
1.1路面裂縫問題
路面裂縫主要針對的為瀝青混凝土路面,瀝青混凝土為我國道路工程施工中比較常見的材料,該種路面發生裂縫的主要原因在于:(1)道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所選購的碎石、水泥、砂礫等原材料存在質量問題,不能夠符合該施工路段的需求,使得整體的施工路面質量并不能夠達到標準,因而產生裂縫;(2)施工過程中因施工技術人員不科學的運用施工工藝或者出現技術操作失誤導致路面施工質量不過關。道路路面若出現裂縫問題,其不僅會嚴重影響道路的美觀性,更會改變該段道路的整體結構特性與承載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1.2路基變形問題
路基變形問題基板會發生在道路竣工且通車以后,路基往往會出現部分路段部分地點不規則下沉變形的現象。路基變形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1)道路工程施工單位所選擇的原材料存在質量問題,包括原材料過期失效、質量不達標、壓縮系數過大、采用高塑性粘性土質等;(2)道路工程施工中施工的措施存在問題,包括含水量控制不當、密實度控制不當、分層太厚等;(3)可能存在部分施工單位或者施工個人為了謀取私利而蓄意破壞道路路基或路面的現象,包括擅自超重、超載駕駛等,對路面與路基的負荷產生損壞[1]。
1.3路面麻面與蜂窩現象
道路工程施工中出現路面麻面或者蜂窩現象,主要受到施工技術的影響,一旦施工技術出現問題,該種現行必定會發生。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道路工程施工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瀝青等材料的調配,一旦瀝青配合比的調制出現了錯誤,或者在填充料水分添加時出現差錯,亦或者未采用正確的路面振搗方式等,均可能導致路面出現麻面或者蜂窩現象[2]。此外,道路工程施工路面需要進行養護,若養護的周期比較短或者養護并不到位,則亦可能造成路面麻面或者蜂窩現象。該種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會嚴重影響道路的承載力并縮短該段道路的使用壽命。
1.4邊坡塌陷問題
道路工程路基路面比較嚴重的一項病害便應該為邊坡塌陷,其主要有滑坡和塌方兩種形式。滑坡與塌方問題的出現基本上均由于道路施工的土壤并未進行緊密的壓實,從而導致土質疏松而造成。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可以發現,塌方問題的產生主要時因為在道路施工的環節中出現了問題,或者因水量對路基產生破壞而產生,滑坡則主要因為施工路段的地質條件過差。從該點可以發現,若在土壤地質比較疏松,常見雨水較多的地方進行道路施工,則該路段比較容易發生滑坡或者塌方等病害。
2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措施
2.1路面裂縫的治理措施
針對道路路面裂縫問題的治理,首先需要通過道路路面養護對存在瀝青混凝土路面裂縫的情況進行明確,而后要能夠采取正確的方法對該路段的局部裂縫展開細致的清理工作,將裂縫當中的殘留物逐一擦除。在此基礎上,治理人員需要對在整個清理工作完成后對該路段的局部裂縫進行灌縫修正,灌注的材料主要為乳化瀝青,且灌注時要反復進行。待裂縫灌注材料的表面已經十分均勻后,要恰當的覆蓋薄層干燥米石,最后方能夠應用壓路機或者橡膠錘等對該治理的裂縫進行碾壓[3]。
2.2路基變形的治理措施
道路工程建設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路基質量的保障,路基質量的控制不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對路基變形產生不良影響。鑒于此,道路工程施工為了能夠有效的避免路基變形病害的發生,其必須要重視在建設的過程中嚴格控制路基質量。在此方面,首先施工的過程中要對整體的道路路基進行良好的壓實,并且要嚴格按照該路段道路設計的要求進行路基施工,以此保證路基建設能夠符合該路段土質、水質等多方面的標準要求。其次,對路基進行填料時應該盡量選擇可塑性比較強、穩定性比較高、含水量恰當的原材料,不符合質量標準的材料堅決不能夠選用[4]。除此之外,在道路路基的建設中亦需要對排水施工的工序予以確定和監督,保證其符合標準要求,避免出現雨水積存等影響路基穩定性的問題發生。
2.3路面麻面與蜂窩現象治理措施
為了良好的解決路面麻面與蜂窩現象,首先道路工程施工便需要選擇穩定性比較良好、耐磨性比較強的原材料。在施工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施工工藝的確定,尤其在進行瀝青混凝土路面的鋪設時,更要重視準確的掌握瀝青配合比,保證瀝青等材料的調配能夠符合道路路面施工的標準與需求。其次,在施工中進行填充料水分的添加時務必要進行添加量的反復確定,且要采取正確的添加方法技術,避免出現水分添加過多或者添加過少的秦光發生。此外,路面施工中需要重視采用正確的路面振搗方式,只有振搗恰當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路面的平整、光滑,方能夠予以道路承載力一定支持,延長道路使用壽命。
2.4邊坡塌陷治理措施
對于道路工程邊坡塌陷這一問題進行治理,首先應該進行工程加固,該方面可以采用石防護、墻防護等工程材料,重點針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公路與路基及其路旁的坡土進行加固處理。其次,可以采用植物加固的方式,用植物作為加固的材料,有效抑制周圍水的流速與沖刷力度,改善長年雨水較多地區的水土流失地質情況。對于路基塌陷這一病害進行治理時,若其塌陷的深度在10米以內則可以科學的應用粉噴樁法進行改善,但是需要明確材料的含水量、固化劑的應用量以及粉噴樁期齡等[5]。除此以外,面對不規范材料的路基塌陷時,可以采用復填的方式解決該問題。若路基塌陷的休整時間與條件等相對比較急迫則可以采用原材料增加固化劑的方式進行治理。
3結論
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目前已經成為了我國道路工程建設的重點關注內容,更是我國道路工程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病害主要受施工原材料、施工設計、施工環境、施工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且比較常見的、主要的病害包括路面裂縫、路基變形、路面麻面與蜂窩,以及邊坡塌陷等。針對此,我國的道路工程施工必須要高度重視,要能夠采取正確的方法與手段進行該類病害的治理,促使我國道路工程建設良好發展,推動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光振,李樹峰.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主要病害與治理措施[J].四川水泥,2015,08(03):323.
[2]秦文奎.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探析[J].四川水泥,2015,09(08):324.
[3]楊立勤.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3,01(02):151-152.
[4]何明輝.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J].交通世界,2016,01(10):16-17.
篇3
【關鍵詞】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措施
1 前言
我國的幅員遼闊,區域不同自然環境差異很大,但是公路工程存在的問題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提高公路工程的質量意識,使公路建設水平越來越高,符合我國社會的發展。解決好公路工程的常見病害有利于我國運輸事業的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2 公路路基路面的病害類型
2.1 路基沉陷
在軟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基是最容易沉陷的,軟土含水量大、抗堿強度低、承載能力低,由于路基底部遭受水侵蝕,會在路面底下形成大面積空間,坡腳又不能進行支撐,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路面就會出現沉降、塌陷等現象。整個問題的造成,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但也有人為原因,在公路當初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沒有完整考慮施工的路面狀況以及一些問題的預防措施,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沒有保證軟土地基路段預壓時間,結果造成公路路基沉陷現象的產生。同時我們也看到,路基塌陷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很大隱患,尤其在夜間極容易造成車輛損害和人員傷亡事故。
2.2 面層不平整
瀝青路面的施工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瀝青混合料的配比上。瀝青混合材料配合不合理,比如油石比較大,就可能導致路面產生鼓包,油石太小,就又會造成路面松散的情況產生。同樣如果其它材料使用的不合理也會造成一系列的路面問題而當瀝青混合料在攪拌時出現意外情況,比如含水量大、溫度高,造成攪拌不均勻,會致使路面難以鋪成,溫度過高還會造成瀝青老化,不能保證路面的質量。
2.3 路面早期破損
如果施工不當,在公路工程完工早期容易出現路面破損情況。由于各種原因,在瀝青混合料攤鋪碾壓中,沒有嚴把施工的質量關,沒有嚴格控制終壓的瀝青混合料的溫度,造成了橫向裂縫的產生。由于片面追求個別不合理的指標,沒有全面考慮面層的綜合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結果造成路面的不必要的破壞。還由于沒有綜合考慮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素,結果造成了一些意外的問題產生,給路面造成很大破壞。
3 公路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措施
3.1 路面問題的治理
從根本上說,防止路面問題的產生還得從保證路基的質量入手,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路面出現損害問題的現象還是很多,所以在做好保證路基質量工作的同時,我們也應做好路面治理工作的準備。關于路面治理,我們也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對于路面的不平整現象,盡力采取簡潔措施。其次,對于路面出現的裂縫問題,當裂縫較細數量不多時,可將裂縫用水沖洗完后用水泥漿抹補。而裂縫較大時,應沿裂縫鑿去薄弱部分,再進行施工。其三,要注意在路面治理過程中的細節問題,以免治理不當,再次出現路面破壞現象。
3.2 邊坡防護與加固治理
路基和路面治理應緊密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首先,工程防護要結合當地環境,根據不同地域采取不同措施,護面墻防護、錨桿防護以及土工合成材料防護等手段要結合實際情況。其次,在注重工程治理的情況下,也應注重植物防護。植物防護是一種長遠措施,不僅可以美化公路、調節溫度,而且可以起到固結和穩定邊坡的作用,可有力的保護路基的穩定性。
3.3 邊坡變形與失穩治理措施
邊坡是天然斜坡和人工邊坡的統稱。邊坡在復雜的地質力作用下形成在公路工程建設中,邊坡變形主要表現為路基路面危巖、位移、傾斜,對于邊坡破壞較嚴重的情況,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邊坡變形與失穩。路基防護是保證路基穩定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治理公路工程路基路面邊坡變形的過程中,應結合公路工程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根據邊坡的不良工程地質特征和滑坡加固治理與防護工程特色。在山區修建公路的時候,主要選取適用性強、易于操作、工程負效應小的措施,以預防崩塌、落石、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山體或邊坡變形,如抗滑樁、錨桿(索)、擋土墻、削坡和灌漿等,使其分別適用于不同塌方、滑坡的物理力學條件和地質條件。
3.4 巖溶地區路基治理措施
巖溶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巖溶地區的地基問題是公路工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對于巖溶地區路基的治理,應從整體上把握巖溶地區的路基概況,結合實際地質條件,理清巖溶發展規律和分布規律,以便在巖溶地區進行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時制定合理的處治方案。巖溶地區的地形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大型且局部嚴重的巖溶路基路面病害地段;二是不太嚴重的中、小型巖溶路基路面病害地段;三是路基基底的巖溶泉和冒水洞;四是路基基底的開口干溶洞等。具體說來,對于大型且局部嚴重的巖溶路基路面病害地段病害的治理,應搞清楚巖溶地段的具置,盡量設法繞避進行公路工程建設。對不太嚴重的中小巖溶地段路基路面病害的治理,在進行公路工程建設時,應選擇其最窄的、最易于采取措施的地段通過,對巖溶水宜以疏導為主,采取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方法,不宜堵塞,一般可采用排水溝、泄水洞等疏導巖溶水。
3.5 采空區路基治理措施
采空區路基治理是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的重點和難點,由于開采時間與開采結束后上伏巖土體剩余沉陷變形時間都較長,在對公路工程路基的危害方面,采空區路基治理的形勢十分嚴峻,對路基影響與危害持續時間也較長。在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治理中,針對采空區路基路段的治理,要制定實際可行的治理方案,必須了解采空區的分布及發展情況。采空區路基的治理應從路基處治、開采協調兩個方面來進行,其具體內容如下:
(1)路基處治
對公路工程采空區路基路面病害的處治,可以從四個方面采取措施,即開挖回填、充填、橋跨和注漿。其中,開挖回填是指對于路基挖方邊坡上的采空區宜采用開挖回填方案。開挖要注意保護標準定位樁、軸線樁、標準高程樁。回填是保證地基不受侵擾。充填是指采空區充填能有效地減小地表沉陷破壞程度。公路工程的充填材料對采空區路基路面的治理至關重要,有條件時采用水砂充填,能保證公路安全無損。采深不大時,可采用覆巖離層充填,加固采動覆巖破壞區,限制地表沉陷破壞。另外,為充分保證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在公路工程路基路面病害治理中,在煤層開采規模較小、開采深度小于100m的采空區,可以采用橋跨方案。
(2)開采協調
公路工程采空區路基路面的治理還可以采用開采協調的方法。在開采協調過程中,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調整路面板接縫的寬度;二是設置“雙層連續配筋混凝土結構”;三是合理安排開采時間。
在調整路面板接縫的寬度方面,設置接縫可減少混凝土板變形受約束影響而產生的內應力,增加路面板抵抗各種變形的能力。在設置“雙層連續配筋混凝土結構”方面,主要是對于采深與采厚比較大且地表變形連續時設置。在合理安排開采時間方面,要使地表劇烈變形破壞期避開冬季低溫期,以使路面材料變形適應采動地表變形。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公路中路基路面病害不僅嚴重影響公路的質量,還會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因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做好路基路面施工的質量控制,做好病害的預防與治理工作。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夠不斷研究、不斷探索,就能不斷完善路面路基病害的預防方法及治理措施,使我國公路建設的明天更美好。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公路 瀝青路面 車轍 防治措施
1前言
車轍是在行車荷載重復作用下,路面產生永久性變形積累形成的帶狀凹槽。車轍降低了路面平整度,當車轍達到一定深度時,轍槽內積水,極易發生汽車飄滑而導致交通事故。調查顯示:車轍現象在每條公路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主要發生在行車道,上坡路段和服務區附近尤為嚴重;上面層的變形約占36% ,中面層變形約64%。最大的車轍深度達到61mm,雨天可見明顯的積水,已嚴重影響到行車安全和公路的運營質量和使用壽命。
2 影響車轍形成的因素
2.1 交通荷載條件
車輛的渠化交通,重載車輛交通量的增加,超載車輛輪載的加重,增加了形成車轍的速率。
2.2 氣候與水文條件
路面溫度對車轍產生很大影響。在炎熱地區,瀝青路面在一定氣溫和日照作用下吸收大量熱量,從而導致路面溫度升高,容易產生車轍。殘留在路面內的水分會大大降低結構層的抗變形能力,極易導致過大車轍的產生。
2.3 路面的結構類型
剛性或半剛性基層變形量非常微小,車轍主要產生在瀝青路面結構層內。瀝青路面的厚度越大,永久性變形量也越大。
2.4 路面材料的性能與組成
瀝青混合料是一種粘彈性塑性材料,其抗變形能力取決于瀝青膠脂的粘結力和礦料之間嵌擠力。因而瀝青、礦料的性能和混合料的級配類型及組成都直接影響瀝青路面的抗變形能力。
2.5 施工條件
施工過程中材料的質量控制、瀝青混合料與溫度的均勻性、各種材料的用量、碾壓溫度、壓實度和層間的結合效果等都會影響路面的抗車轍能力。
3 施工階段防治車轍的措施
3.1 采用骨架(嵌擠)型級配
3.2 控制瀝青標號和用量
3.3 嚴格控制礦料質量
3.4 控制壓實度
嚴格控制壓實度是減少壓密型車轍的主要措施。關于壓實度的標準,現行規范中對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壓實度要求為馬歇爾試件標準密度的96%。事實上,對于設計空隙率大于4%的混合料而言,要求達到馬歇爾密度的96%的壓實標準是偏低的。如設計孔隙牢為6%時,96%壓實度對應的路面實際空隙率已達到10%,使路面處于極易發生壓密型車轍的情況。因此,建議壓實度控制時應增加現場空隙率不小于設計空隙牢增加2%作為控制指標,或者采用理論最大密度的92%進行雙控。
集料要保證拌和溫度和拌和時間,運輸過程要在裝卸中嚴格按規范操作;攤鋪過程中要注意采用兩臺攤鋪機前后作業,減少混合料不均勻、離析,不得為了追求平整而采用1臺機攤鋪的方式;對于碾壓要注意掌握好碾壓節奏和遍數,防止重壓和漏壓,并要速度、振動幅均勻一致,防止忽快忽慢和忽輕忽重。在混合料碾壓時,要堅決杜絕追求平整度而忽視壓實度的現象。
4 運營階段防止車轍的措施
每到夏季高溫季節,行車道在超限超載車輛的作用下,不斷發生嚴重的車轍破壞,其中大多數破壞發生在溫度最高的數天中,有時2~3天就發生車轍3 cm一4 cm,造成慘重的經濟損失和極為不好的社會影響。因此在運營階段采取措施,減少高溫季節車轍的發生極為重要。
4.1 實行高溫時段車輛管制措施
與公安部門協商,采取高溫時段封閉高速公路通行重型貨車的措施。實踐證明,許多高速公路往往是一年中最熱的幾天里溫度最高的幾個小時內產生大的車轍。如果將這個時問段避開,可以對高速公路起到很好的保護。
4.2 開辟超載超限運輸車輛的通行時間段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中,超載車輛是引起車轍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嚴格限制超載車輛通行,在有些地方無法杜絕其通行的現實條件下,建議開辟超載超限運輸車輛的通行時間段。當天氣預報日最高氣溫超過36℃時,該日的上午10時~下午5時,對重載貨車實行封閉措施。鼓勵貨運車輛在夜問行駛,例如夜間18時~22時,早晨6時~10時,按75%收費,在深夜22時~凌晨6時實行半價收費,以減輕超載超限運輸車輛對路面的破壞。也可實行在上午l0時~下午18時通行的貨車實行加價收費的辦法,用價格杠桿調節貨車通行時間,在國外也是最常采用的措施。
4.3 加強預防性養護
車轍發生后,司機為了保持行駛平穩,會盡量減少變道行駛,因而會加重渠化交通,從而加大車轍深度,形成惡性循環,此車轍發生初期,就必須加強預防性養護,及時修補車轍,例如采取微表處等預防性措施。
篇5
【關鍵詞】公路;瀝青路面;早期病害;成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TU535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我國的交通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公路瀝青路面早期病害對公路的損害是極其嚴重的,如果不加強對其的防治,那么對于公路的長期使用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加強公路瀝青路面早起病害的成因及防治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二、公路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概述
瀝青路面是用瀝青材料作結合料粘結礦料修筑路面面層與各類基層和墊層所組成的路面結構。瀝青路面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耐久性、抗滑性和穩定性,適用于各種車輛通行,具有一次性投資小,相對造價低、行車舒適、修復方便,能夠利用石化企業副產品等優點。但由于種種原因,瀝青路面早期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路面泛油、波浪、擁包、裂縫、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車轍等,產生的主要因素涉及瀝青路面材料、路面設計、路基穩定性、機械設備、施工工藝及養護等方面,影響交通運輸和行車安全,影響瀝青路面的使用功能。
三、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
1、裂縫
瀝青路面裂縫主要有縱向裂縫和橫向裂縫。縱向裂縫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橫向不可避免的不均勻性所造成的,特別是在舊路基拓寬地段,由于土質臺階處理不規范、分層填筑厚度及壓實度控制不嚴,尤其在有表面水滲入的情況下,這些地段往往是縱向裂縫的高發區。和縱向裂縫一樣,橫向裂縫也是不可避免的。
2、水破壞
所謂水破壞即降水透入路面結構層后使路面產生早期破壞的現象,它是目前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見也是破壞力最大的一種病害。水破壞的主要破壞形式有:網裂、坑洞、唧漿、轍槽等。水破壞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瀝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嚴、瀝青混合料拌和不均、碾壓效果不,良等導致的瀝青路面空隙率過大所造成的。
3、松散
松散是由于瀝青混凝土表面層中的集料顆粒脫落,從表面向下發展的漸進過程。集料顆粒與裹覆瀝青之間喪失粘結力是顆粒脫落的主要原因。
(1)集料顆粒被足夠厚的粉塵包裹,使瀝青膜粘結在粉塵上,而不是粘結在集料顆粒上,表面的摩擦力磨掉瀝青膜,并使集料顆粒脫落。
(2)表面離析處往往缺少大部分細集料,離析面上粗集料與粗集料相接觸,但只有在少數接觸點瀝青膜與集料粘結。
(3)瀝青混合料面層要有高密實度才能保證瀝青混合料的粘聚力,如果混合料密實度不夠,集料就容易從混合料中脫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4、泛油
瀝青用量過大是產生瀝青面層泛油的最主要原因:
(1)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的擊實功不夠。我國在設計瀝青混合料配合比時通常采用馬歇爾試驗方法。當初在開發和確定馬歇爾試驗方法時,選定室內試驗的壓實功是要使室內產生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車荷載作用下最終達到的密度。
(2)施工控制不嚴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單位在生產過程中私自改變配合比、瀝青混合料拌和不均都是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局部瀝青用量偏大的主觀原因。
(3)少數施工單位習慣于使用瀝青用量過大的混合料。有些人認為瀝青用量越大,裹覆礦料的瀝青膜越厚,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就越大。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包覆礦料的瀝青膜越薄,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就越大。
5、推移
推移的產生一般與基層施工質量、透油層灑布質量、超載車輛比重加大、瀝青混合料性能不良等因素有關。在瀝青混凝土路面鋪筑前,由于基層表面清掃不干凈、透層油灑布不均等都會容易造成瀝青面層和基層粘結不良。
6、設計方面
(1)路面結構設計不合理
根據JTG D50)20065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瀝青面層應滿足車輛使用和雨水不滲等要求,宜選用粒徑較小、空隙率也小的密級配混合料,以提高瀝青路面面層的防滲性。
(2)油路補強段的路面厚度考慮不足
在利用舊路施工時,按照公路補強設計的要求,應先對所利用的路段狀況進行客觀評估,根據舊路的狀況確定利用舊路的方案及補強厚度。
(3)路面厚度設計問題
(4)路面原材料的選用問題
7、養護管理方面
(1)瀝青路面在行車作用下出現小面積松散、個別坑槽后,未及時進行養護;對于采用層鋪法施工的貫入式路面和表面處治,初期的及時養護尤為重要。
(2)養護方法不當,例如在瀝青路面上噴油、灑料,破壞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噴油不夠或用油量控制不平衡,造成泛油、擁包、松散等病害。
四、早期病害處理的措施
1、灌縫、封縫灌縫、封縫是為了阻止地表水進入出現的裂縫中,灌縫、封縫適用于處理不活動的已經相對穩定的裂縫和正在溫度及車輛荷載下發展的裂縫。
(1)灌縫:由于路面基層結構采用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因而路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射裂縫,為防止雨水沖刷作用下裂縫的繼續擴展,及時對反射裂縫進行灌縫處理。
(2)“壓縫帶”封縫:裂縫是瀝青路面常見的早期病害之一,道路早期裂縫多以橫向裂縫和縱向裂縫為主。對瀝青路面采用“壓縫帶”處理是一種較好的處理瀝青路面裂縫的措施,對延長路面的使用壽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增設聚酯玻纖布:為了有效根除基層反射裂縫所產生的拉應力對路面的影響,對有病害但基層強度較好地段, 采取將路面銑刨,在基層表面噴灑熱瀝青,貼聚酯玻纖布,再在上面鋪筑瀝青面層。
2、坑槽修補由于油路面基層施工過程中局部質量控制不嚴,路面會出現局部龜裂逐步形成松散、坑槽,針對路面出現的局部破壞如坑槽、松散等,常采用的修補方法是:熱補法、就地熱再生法、熱拌冷補法和冷拌冷補法。
(1)路面基層結構未變形、強度充足路段時:過去常采用熱補法,通常的做法是將破壞區域內的舊瀝青料全部清除,然后再用新熱瀝青混合料填補,這種方法可以保證修補質量,但大量的舊瀝青混合料被廢棄,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2)路面基層結構強度不足或已破壞路段時:將已破壞的路面基層清除到基層底,整平。根據坑槽面積大小采取不同的壓實機械(壓路機或沖擊夯、平板夯)壓實,根據原有的基層厚度確定攤鋪兩層或三層水穩碎石與原基層高度一致,分層壓石密實達到壓實度要求,水穩基層養生7天。
3、路表(封層)處置在路面養護生產過程中除對坑槽進行規范的修補外,對坑槽較多和水損壞比較嚴重的路段采用路面表面封層處理。常用的路表封層措施有:霧狀封層、稀漿封層、碎石封層、瀝青表處、刮油封層等。
(1)霧狀封層:瀝青路面的很多病害都是由于水滲透的原因造成的,有效的預防路面進水是非常必要的,而路面霧封層技術措施是一種很直接、有效和經濟的預防性養護措施。
(2)稀漿封層:瀝青路面經過使用,路面基層基本處于穩定狀態。但隨著通車年限的增加,路面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氧化、疲勞龜裂、坑洞等病害。
(3)同步碎石封層:同步碎石封層由于膠結料和石料的粘結,使得鋪筑后的封層有良好的抗裂性能,減少了路面的裂縫,對原路的裂縫有一定的修復作用。同步碎石封層表面粗糙,改善了原路面的抗滑性能,提高公路路面的使用功能及服務水平。
(4)瀝青表處:瀝青表處路面簡稱瀝青表處,是由瀝青和細粒碎石按比例組成的一種不大于3厘米的薄層路面。瀝青表處路面薄、造價低、施工簡便、行車性能好,成為提高低等級公路行車質量和通行能力的主要路面處置措施。瀝青表處常用的施工方法有層鋪法和拌和法兩種。
(5)刮油封層:用特殊的刮油耙在原有路面表面刮一層熱瀝青,將熱瀝青刮入裂縫和空隙中,再均勻地灑一層細集料,最后用壓路機碾壓將細集料壓入瀝青中,集料控制在0.1-5mm 之間。
4、合理設計路面結構
(1)酌情減薄瀝青面層厚度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瀝青路面結構的承載能力可由基層和底基層來承擔,無需增厚面層來提高承載力;二是提高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不宜加厚面層,應采用優質瀝青;三是瀝青面層的裂縫不只是反射裂縫,大部分是面層本身的溫度收縮裂縫;四是厚的瀝青面層容易導致車轍的產生。
(2)加強瀝青路面防水設計
瀝青混合料存在著一定的空隙率,會遭受一定的水病害。在瀝青面層層間表面涂抹防水材料,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封層,能使瀝青面層中聚集的水大為減少。
(3)合理選用基層和底基層結構
充分考慮地質狀況、當地材料特點等因素,以材料的質量、表面特性、形狀、磨耗值、級配等能夠滿足使用要求為依據,合理選用基層和底基層結構,增強與瀝青混合料的粘結力,遏制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發生。
5、切實搞好瀝青路面養護
要全面分析瀝青路面的特點和早期病害產生的根源,全面推行預防性養護,減少瀝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發生,延長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
五、結束語
公路是交通運輸業的基礎組成部分,也是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路質量的好壞對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公路瀝青路面早期危害的成因及防治的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張錦泉.淺議建筑防水材料與構造處理[J].科技咨詢導報,2007(25):68.
[2]宮耀波,劉 苗.淺析建筑屋面防水滲漏的原因及防治[J].工程質量,2007.
[3]呂偉民.瀝青混合料設計原理與方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
篇6
【關鍵詞】原因 ;原因分析;措施;防護
1. 前言
目前,隨著城市交通量交通量日益增大,使城市道路路面面臨嚴峻的考驗,很多城市道路瀝青路面均呈現出一定的早期破壞,如開裂、泛油、剝落、車轍等現象,有的城市道路甚至當年通車即發生了病害,正常維修期大大提前,直接影響了車輛的運行,也增大了養護管理資金的投入。對此,現就其原因及對策作出詳細的分析。
2. 城市道路瀝青路面早期破壞的原因
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為10~15年,如果通車1~3年內就發生嚴重病害和較大面積損壞,可視為早期破壞。早期破壞類型歸納為:
2.1 水損壞,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長期下雨后,輪跡處路面向兩邊推擠而隆起,輪跡處繼續沉陷,再發展,靠近輪跡的隆起部分破損,很快就出現面層松散、剝落、坑槽等。這是典型水損害現象。通常水損害產生的原因有下列幾種:
2.1.1 路面排水系統不健全。
2.1.2 路面壓實度不足。
2.1.3 路面離析。
2.2 裂縫路面裂縫是路面早期破損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從裂縫中不斷進入水份使基層甚至路基軟化,導致路面承載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壞。其中包括橫向裂縫和縱向裂縫兩部分。
2.2.1 橫向裂縫,橫裂縫橫向裂縫可分為荷載性裂縫和非荷載性裂縫兩大類。荷載性裂縫是由于路面設計不當和施工質量低劣,或由于車輛嚴重超載,致使瀝青面層或半剛性基層內產生的拉應力超過其疲勞強度而裂縫。非荷載性裂縫是橫向裂縫的主要形式,它有兩種情況:瀝青面層溫度收縮性裂縫和基層反射性裂縫。
2.2.2 縱裂縫縱向裂縫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路基壓實度不均勻,路面不均勻沉陷而引起的。另一種情況是瀝青面層分幅攤鋪時,兩幅接茬未處理好,在行車載荷作用下,易形成縱縫。縱向裂縫,多發于半填半挖路基處,主要由路基的不均勻沉降造成。
2.3 龜裂龜裂又稱網裂,通常是沿輪跡帶出現單條或多條平行縱縫,逐漸在縱縫間出現橫向或斜向連接縫,一般多發生在行車道輪跡形成龜裂。主要由路面結構強度不足引起。
2.4 車轍,車轍變形車轍是在行車載荷重復作用下,路面產生累積永久性的帶狀凹槽。主要是由于瀝青混合料級配設計不合理、穩定性差或由于基層及面層施工時壓實度不足,使輪跡帶處的面層和基層材料在行車荷載反復作用下出現固結變形和側向剪切位移引起。
2.5 波浪,主要原因是路面組成材料設計不合理或施工質量差,導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車輪水平力的作用。
2.6 松散,原因主要是采用的瀝青粘結力差,瀝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的礦料過濕,鋪撒不勻,或所用的嵌縫料不合規格而未能被瀝青粘牢。
2.7 坑槽,主要原因是面層的網裂、龜裂后不及時養護而逐漸形成的。另外基層局部強度不足,在行車作用下也易產生坑槽。是由龜裂和松散等其它損壞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2.8 沉陷,一般是由基層局部成形不足,強度不夠,在行車載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對于大面積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高填方地段)不均勻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壓實度不足引起。
2.9 剝落,如果瀝青混合料中使用了中性或酸性石料,將會造成集料與瀝青之間的粘附性不足,在行車荷載的作用下,集料從路面剝落,使路面形成麻面,進而可能發展成為坑槽、松散等病害。
3. 我國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發生早期破壞和損壞的原因分析
城市道路瀝青路面在運營期間出現早期損壞現象,影響正常運營。現在總結分析的原因可歸納為:
3.1 車輛超載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道路上的貨車今天能夠量增長非常快,某些部門從自身利益出發,超載嚴重,甚至達到了令人無法想象的程度。超載嚴重是造成早期破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施工與養護因素的影響。
3.2.1 材料選擇目前我國的城市道路大部分都選用優質進口瀝青,上面層采用改性瀝青,但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建設部門為了確保瀝青的質量,在進行招標時將指標值定得過高,以至于有些瀝青供應商為了迎合主管部門的需要,在瀝青中加入某種成分以提高指標值,嚴重影響了瀝青路面的壽命。
3.2.2 在實際生產中,施工人員一般都嚴格按照實驗室配合比中的骨料用量應用于實際生產。但這種方法生產的混合料往往不到設計要求,有的甚至出現較大偏差,出現了“目標配合比設計”與“生產配合比設計”不相符的情況,其原因就在于骨料的吸水性上。我國現行的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方法中,集料密度采用的是視密度,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因為自然條件、環境因素的影響,使生產配合比與實驗室配合比出入很大。
3.2.3 混合料的拌和、攤鋪和壓實 攤鋪和壓實兩項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環節。攤鋪質量不好往往伴隨著裂縫、車轍等病害的發生。攤鋪過程中除嚴格按《規范》要求施工外,還應著重控制攤鋪溫度、供料速度與前進速度相協調、防止大料滾動離析等環節。碾壓過程應遵循少量噴水,保持高溫,梯形迭進的原則。決不能片面追求平整度,進行低溫碾壓,降低壓實度標準;低溫碾壓易造成空隙率多大,壓實度不足,使路面滲水,導致早期破壞;過度碾壓易造成構造深度偏小,甚至出現泛油病害,影響行車安全。碾壓過程要及時、迅速,并要保持碾壓要求。絕對不允許壓路機中途急停、轉向,一面發生推擠、擁包現象,從而影響平整度。
3.2.4 路基施工缺陷的影響 有些城市道路早期破壞與路基施工質量有關,特別是軟土地區。路基軟土地基不穩定、地基換填或擠淤處理不徹底、路基填筑壓實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勻沉降等都會導致路面的早期破壞。
3.2.5 橋梁施工缺陷的影響 橋面瀝青路面早期破壞通常發生在那些預拱度設置不合理造成橋面瀝青面層厚度達不到設計要求、簡支梁橋伸縮縫施工質量差的橋梁結構上。由于橋面的變形條件和彈性狀態受橋梁的整體剛度和局部剛度控制,與一般路基上路面變形狀態不同,未達到設計厚度的瀝青面層往往受到剪切破壞。而且一旦有病害發生,便迅速擴展到全橋,很難局部修復。
3.2.6 養護與管理 路面早期養護措施不及時、不完善等也是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產生早期破壞的原因。允許超載車輛進入城市道路或對超載車輛控制不嚴則更是早期破壞的直接原因。
4. 為防止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發生早期破壞和損壞,應該采取下列措施來防止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早期破壞。
4.1 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并嚴格控制城市道路瀝青路面設計、施工各項指標,嚴把質量關,科學合理地安排工期,不搞獻禮工程。
4.2 將瀝青路面科研工作與城市道路建設結合起來,改變科研與建設脫節的現狀,特別是將科研結合在施工過程中,無疑將大大提高我國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建設水平,有效防止出現早期破壞。
4.3 強化施工管理,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學性。
4.4 保證現場試驗數據的完整和準確,杜絕弄虛作假。特別是瀝青材料、砂石料的試驗數據,必須做到抽樣合理,數據真實保證瀝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對高路堤、軟基處理、填挖結合處、結構物兩端填土等重點部位的施工重點監控,防止不均勻沉降影響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4.5 重視并協調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壓實度、均勻度、平整度和構造深度等指標,特別處理好平整度與壓實度的關系。不能過分追求平整度而犧牲壓實度,而是要在保證壓實度的基礎上追求平整度,否則通車后的路面極易發生水破壞以及松散、車轍等早期病害。
4.6 優化城市道路的排水設計,防止水損壞。
4.7 重視半剛性基層的養護,防止反射裂縫的出現。
4.8 交通執法部門與其它行業主管部門聯合執法,大力打擊超載運輸,保證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
4.9 加強養護管理,提高養護管理水平。經驗表明,科學有效的養護不但保證了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服務性能,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進一步發展、節省養護資金的有效手段。
5. 瀝青路面早期破損的防護
通過以上分析,可看出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損與瀝青混合料、路面設計施工、交通氣候條件的全部或部分有聯系,而交通氣候條件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瀝青路面病害防治技術應以路面設計、瀝青混合料和施工三個方面考慮。
5.1 合理設計路面結構。
5.1.1 盡可能減薄瀝青面層厚度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城市道路路面厚度可酌情減薄,控制在12~15cm之內。第一是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的承載能力可由半剛性材料層(基層和底基層)來承擔,無需用增厚面層來提高承載能力。第二是提高瀝青路面使用性能不是用厚的瀝青面層,而是用優質瀝青。第三是瀝青面層的裂縫不只是反射裂縫,在正常施工情況下,大部分是瀝青面層本身的溫縮裂縫。第四是一般來說厚的瀝青面層易導致車轍的產生。
5.1.2 加強瀝青路面防水設計。
5.1.3 選用合理的基層和底基層結構。
5.2 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質量。
5.2.1 瀝青的選取選用具有良好的高低溫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蠟量低、高粘度的優質國產或進口瀝青。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在瀝青中摻加各種類型的改性劑,以提高基性能指標。
5.2.2 集料的選用骨料應選用表面粗糙、石質堅硬、耐磨性強、嵌擠作用好、與瀝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如果骨料呈酸性則應添加一業數量的抗剝落劑或石灰粉,確保混合料的抗剝落性能,同時應盡量降低骨料的含水量。
5.2.3 混合料級配的確定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和疲勞性能、低溫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是兩對矛盾,相互制約,照顧了某一方面性能,可能會降低另一方面性能。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實際上是在各種路用性能之間搞平衡或最優化設計,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交通情況做具體分析,盡量互相兼顧。當然為提高瀝青路面使用性能還可以考慮以下兩個途徑:第一是改善礦料級配,采用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第二是改善瀝青結合料,采用改性瀝青。
5.3 嚴格控制施工質量 施工質量控制不嚴,早期破損必然出現。瀝青路面施工必須按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對施工全過程,每道工序的質量要進行嚴格的檢查、控制、評定,以保證其達到質量標準,具體要抓好以下幾方面:
5.3.1 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拌和質量,拌合過程中發現“糊料”或“離析”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進行處理;加大馬歇爾試驗頻率,嚴格控制瀝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穩定度、流值等指標,必要時對混合料進行特殊配合比設計。
5.3.2 保證基層頂面粗糙度。改善基層材料級配,增加粗骨料,提高大中粒徑集料含量;控制最佳含水量,改進碾壓方法,避免過振過濕,不能使基層頂面形成灰漿硬殼,不能用細料進行壓實后找平。
5.3.3 合理灑布透層油、粘層油。在進行各層鋪筑前,必須保持頂面清潔。根據近年來的施工經驗,透層油應以慢裂型乳化瀝青為宜。用瀝青灑布車噴灑時,應保持穩定的車速和噴灑量,不能流淌和形成油膜,更不能有空白,并立即撒布2立方米/1000平方米的石屑或粗砂,用8T鋼筒式壓路機穩壓一遍,將多余的浮料掃走。
5.3.4 提高面層攤鋪質量。在攤鋪混合料時,運距不能過遠,攤鋪溫度應控制在130℃、50℃為宜,攤鋪厚度均勻,壓實設備數量應配套,速度控制在2m/min左右,碾壓遍數不能太少,以免混合料孔隙過大;一般不能進行補料,尤其是下面層;基層雨后潮濕未干,不得攤鋪,更不得冒雨攤鋪;縱向、橫向接縫應緊密、平順,各幅之間重疊的混合料應用人工鏟走。
6. 結束語
路面早期破損已成為瀝青路面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級交通管理部門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根據其成因從路面設計、原材料進場到具體施工,有針對性采取一系列預防和改善措施。同時,必須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從管理部門、設計部門到施工部門,層層重視、層層控制、層層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瀝青路面的早期破損現象的發生,使城市道路建設質量全面提高,更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TT37-90)。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 《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J014-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 《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JTJ014-97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
篇7
關鍵詞:海綿城市;老城區;工程改造;鎮江市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02
1 前言
近幾年來,隨著極端暴雨天氣的增加,我國城市內澇事件呈多發態勢。這反映了我國既往城市建設過程中雨洪管理方面的短板,為解決這些問題,“海綿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海綿城市建設是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措施,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雨水管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能夠對降雨徑流實現水質、峰值、外排流量、存蓄量等管理,晴天時又能夠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對雨水實施源頭、過程、末端的全方位管理,對于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促進經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必須是“綠色”源頭設施和“灰色”過程、末端設施的組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1]。“綠色”海綿設施是指下凹綠地、綠色屋頂和生態調蓄塘等結合景觀建設的雨水管理設施;“灰色”海綿設施主要是指雨水泵站、雨水管網和調蓄池等市政雨水設施。兩者相互補充,才構成了中國的雨水管理和海綿城市體系。
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城區海綿化改造,屬于源頭控制措施,是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和雨洪管理的首道防線[2]。但是由于牽涉范圍較廣,老城區的海綿化改造推進往往會面臨困難。由于設計資料缺失、設施陳舊、現場情況復雜等原因,使老城區的海綿化改造在設計、工程前期準備和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遷延和中居民不理解的問題,對項目實施造成影響。鎮江市是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試點區域位于城市主城區,陸地面積29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1.5平方公里,人口27.6萬。鎮江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對于老城區的源頭控制方案主要是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工程。
通過對參與的鎮江市老城區海綿化改造工程進行總結和探討,希望能為今后的類似工作提供借鑒。
2 老城區海綿化改造工程實踐
在老城區海綿化改造中,主要的改造對象是居民小區和學校。海綿工程內容包括下凹綠地、管道改造、雨水罐、透水鋪裝以及部分綠地貼等海綿措施。這些海綿措施通過有機組合,形成了不同小區和學校中的雨水花園、海綿廣場、透水停車場等各具特色的海綿綜合設施。
2.1 地面改造
地面海綿化改造是鎮江老城區海綿化改造的主要內容,主要工程形式是地面透水鋪裝改造和下凹綠地改造。在大多數的老小區改造中,透水鋪裝的改造主要是采取“結構式透水”的鋪裝形式;而在學校和公共廣場則采取了傳統透水混凝土磚的鋪裝形式。結構式透水鋪裝采用的混凝土磚并不透水,而是通過磚縫實現透水。其做法是在級配碎石鋪就的基層上,用10cm厚的混凝土預制磚作為面層磚體,磚與磚之間的縫隙寬度增加至8mm,在磚縫中填充級配為2-6mm的礫石作為透水結構。
結構透水鋪裝和透水混凝土在應用中各有優勢[3]。結構透水鋪裝的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結構透水鋪裝的造價較低,與透水混凝土相比,造價不到其二分之一。二是結構透水鋪裝后期維護簡單,價格低廉。與透水混凝土需要高壓水槍沖洗或專門負壓真空抽吸設備相比,結構透水通過表面清掏和沖洗即可;即使對磚縫中的礫石進行換填,成本也是較低的。透水混凝土的優勢包括:一是鋪裝面平整;二是色彩多樣,形式美觀,能滿足開放性公共區域的適用需求。在鎮江的工程實踐中,結構性透水鋪裝一般用于老小區地面改造,而透水混凝土鋪裝則多用于廣場和學校的地面改造。
在老小區的海綿化改造中,下凹綠地是起到削峰調蓄作用的主要設施[4]。下凹綠地由下至上的結構為不透水土工膜、厚25-27cm的粗礫石層、厚3-5cm的細礫石層和60cm厚的生物過濾介質層。在下凹綠地中設有溢流井,井底有透水花管與之相連,下凹綠地中積蓄的雨水通過花管緩慢進入溢流井,再通過溢流井流到小區外的市政管網中,從而對雨水徑流起到削峰作用。在每個溢流井都設有溢流口,溢流口低于地面10-15cm。當綠地中積蓄的雨水超過溢流口高度,則通過溢流進入管網,避免小區內發生內澇。
下凹綠地和透水鋪裝道路的關系如圖1所示。透水路面下的基層和下凹綠地之間是水力連通的。通過透水鋪裝路面下滲的雨水最終也會匯集到下凹綠地中,再經由下凹綠地流到市政管網。透水鋪裝的改造有效地解決了路面積水的問題,而下凹綠地則是對雨水徑流起到了緩流削峰的作用,兩者相互配合,成為了老城區地面海綿化改造的主要工程措施。
2.2 屋頂綠化改造
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用地對公共綠地的擠占,也是造成城市地表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中,建筑物屋頂面積大約為一座城市面積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屋頂也被稱為城市建筑的“第五面”[5]。可見在用地有限的城市中,進行建筑物屋頂海綿化改造,建設綠色屋頂,是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一項重要措施。綠色屋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雨水徑流起到削峰和凈化的作用,同時也能緩減城市熱島效應并美化城市環境。
鎮江老城區綠色屋頂改造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屋頂大多年久失修,承重、排水等條件均較差,且屋頂上多有居民私自搭建的設施。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傳統屋頂花園式的綠色屋頂改造由于對屋頂的承重、防水要求較高,在老城區的使用中受到限制。與之相對的,輕型屋頂植被綠化毯的形式憑借對屋頂結構要求低、形式靈活、后期管養方便等優勢在老城區改造中得到廣泛運用。
鎮江運用的輕型屋頂綠化毯簡稱為“綠地貼”, 主要植物類型是佛甲草和錦竹草,其基質厚度約2-3cm,凈重量為15-20kg/m2,保水重量為25-35kg/m2,適用于平屋頂改造。綠地貼能夠對小雨起到一定的滯蓄作用,對10mm以下降雨可以做到不外排。綠地貼除了對雨水的削峰作用外,也能對建筑物室內溫度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在鎮江的海綿城市改造工程中主要運用于社區學校和有條件的老小區建筑物屋頂綠化改造中。
2.3 雨水排水系統優化
老城區改造另一個重點雨水排水系統的優化[6]。在居民小區和社區學校,將原本接入污水管的建筑物雨水立管斷接至下凹綠地,以達到雨水調蓄的目的。在雨水出流口,設置消能石,防止雨水徑流對下凹綠地的沖刷,如圖3所示。在場地允許的條件下,會在雨落管末端增加雨水罐,實現一定程度地雨水利用。
合流制管道溢流(Combined Sewer Overflow,CSO)是城市收納水體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污水處理能力的逐步提高,CSO已成為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源。通過雨污分流改造,能夠有效改善因為CSO導致的水體面源污染。鎮江除了針對社區進行雨污分流改造,也對市政雨水管網進行了排查,對一些錯接、逆接的管道進行了改正。此外,鎮江在2017年還有修建大管徑雨水管道的計劃,該管道管徑預計為DN4000 mm,長度為5-7km,建成后其滿管容量超過了6×105m3,兼具了雨水調蓄和轉輸的功能。
3 分析與探討
我國的第一批海綿試點城市的建設期截止至2017年底,目前鎮江市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仍在進行。對鎮江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的老城區海綿化改造的經驗進行階段性總結,主要包括精細化設計、施工質量控制和注重公眾參與等三個方面。
3.1 精細化設計
鎮江海綿城市建設從頂層規劃設計開始到每一個具體小區的海綿改造設計,都始終貫穿著精細化設計的理念[7]。鎮江針對與洪管理的規劃研究起步較早,已經根據當地多年的降雨記錄總結了本地的降雨模型,并以此作為設計依據,這比套用一些通用的雨型公式更加符合當地的情況。
鎮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是至2017年底,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內:排水防澇標準達到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減率達到60%;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以上。頂層設計過程中,結合試點區內的匯水特征和積水點情況,將試點區劃分為若干匯水區,并根據降雨模型模擬的結果將這些目標分解至各個匯水區,再從匯水區分解至各個居民社區內。匯水分區年徑流總量目標分解如圖4所示。
在居民社區層面上,結合小區的匯水特征、綠化率、可用空間等條件合理選取海綿工具并對徑流控制、面源污染控制等目標進行模擬和校訂,直至滿足該小區的分解目標后,進入小區海綿化改造的方案設計階段。在方案設計過程中,除了要考慮海綿設施的雨水管理功能,也用充分考慮其景觀功能和居民訴求,杜絕過度設計。以下凹綠地為例,為了強化雨水下滲,下凹綠地改造中回填的介質土成分以沙土為主,介質土滲水性強,但營養物保持能力則不如原土。因此這種土適合種植草本植物和灌木,不適合種植喬木。這對小區的景觀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針對這種情況,在滿足徑流控制指標的前提下,可對下凹綠地中的部分區域采用原土回填,用于種植喬木,使下凹綠地的雨水調蓄功能和景觀功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2 施工質量控制
施工質量是海綿設施發揮作用的重要保障。對于海綿設施施工質量的控制,必須從源頭、過程和末端三個方面都予以重視才能保證海綿設施的質量。在源頭上需要對海綿工程參建人員進行系統的海綿知識培訓,建立對項目公司、現場負責人和施工人員的三級培訓體系。由于老城區海綿改造項目多而小,往往是多個工地同時開工,這些工地施工內容和現場情況各有特點,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海綿理論知識,很難機械化地復制管理,因此對現場負責人的培訓是必要的。此外,現場施工人員是海綿工程的實施者,對其進行一定的培訓能更好地保證工程質量。例如一些綠化人員可能對綠地下凹的形式不理解,如果沒有統一培訓,往往會根據自身喜好將一些灌木種植區堆高,導致下凹綠地的調蓄功能下降。
在施工過程中的控制需要施工人員認真按圖施工,質量巡視員及時發現問題并整改:一是要對施工控制指標嚴格控制。對于下凹綠地,主控包括各結構層厚度、綠地表面標高和溢流井口標高等。結構層厚度和綠地表面標高決定了下凹綠地的雨水調蓄能力;溢流井口標高則關系到大雨時小區內澇的問題,如果溢流井口標高過高,在大雨時就會造成澇水無法及時外排引起內澇,海綿設施也就失去了意義。而對于結構式透水裝,需要把握磚縫寬度,磚縫太窄雨水滲透受限會造成路面積水,如果太寬又會影響路面功能。二是要注意施工順序,以3.1節中提到的原土和介質存的下凹綠地施工為例,需要先回填原土區域,之后再回填介質土區域,其目的是防止回填過程中,原土覆蓋在介質土表面,使介質土滲透性下降。同樣在需要進行混凝土對側壁抹面的下凹綠地或花壇,要先進行抹面施工,再逐層回填礫石層和土層,目的也是為了防止施工過程中混凝土堵塞雨水下滲面。
施工質量的末端控制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施工完成后及時進行工作面清理,防止下滲面被堵塞;二是在工程驗收中不合格的工程要及時進行整改;三是要及時進行總結,鎮江市的老城區海綿化改造過程中,已組織了多次“海綿回頭看”活動,針對既往施工過程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為后續工程實施提供借鑒。
除此之外,鎮江海綿城市建設工程針對海綿設施施工的全過程,提出了“智慧海綿”的管理模式,對整個施工過程的關鍵節點和相關資料,都會進行電子圖片保存,并建立數據庫,將來還會建立手機應用APP軟件,既規范施工管理過程,也方便社會各界參與監督。
3.3 公眾參與
老城區海綿化改造屬于開放型的工程,與一些傳統的封閉型工程或半封閉工程如污水處理廠建設、道路施工等不同[8]。它是直接在居民社區中進行的,與居民交互密切,工程的進展也受到居民態度的影響,因此在實施老城區海綿化改造過程中,一定要邀請公眾參與,取得公眾的理解和支持。
鎮江市在進行老城區海綿化改造的過程中,通過公眾媒體向社會普及海綿城市及雨洪管理的相關知識,讓公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解。同時,在進場施工過程中,采用宣傳牌、宣傳圍擋等手段,向施工地點周圍的民眾宣傳海綿城市相關知識,介紹工程內容和工期,完善公眾意見反饋渠道。對于居民反饋的意見,進行及時處理,盡量減少施工對居民的影響。
對于預備進場的居民小區和學校等非開放區域,注重居民意見。從設計階段就開始請業主方介入,組織業主見面會,與建設單位一同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審,通過后才進行后續施工。進場前邀請居民代表參觀已完工的海綿改造小區和改造中的小區,使居民切實看到海綿化改造給小區帶來的改觀,樹立公眾對老城區海綿化改造的信心,減少施工過程中的阻力。
4 結語
鎮江市針對老城區的海綿化改造,主要是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進行的源頭控制型海綿設施,包括下凹綠地、透水鋪裝和綠色屋頂等,此外也會針對性地進行現場排水系統優化。在建設過程中,通過精細化設計、施工質量控制和公眾參與等理念進行管理,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老城區海綿化改造工程取得了當地居民的支持和認可。截止至2016年底,針對鎮江市的源頭老城區海綿化改造和建設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在2017年⒒嶙帕建設區域性雨水管網、雨水泵站和排口處理設備等灰色設施。隨著“綠色”和“灰色”海綿體系建設完善,鎮江市的雨洪管理水平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韓松磊,李田,時珍寶.低影響開發設施提高上海建成區排水能力的模型研究[J].給水排水,2016,42(10):52-56.
[2]王建廷,魏繼紅.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既有居住小區綠化改造策略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07):220-223.
[3]王俊嶺,王雪明,張安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透水鋪裝系統的研究進展[J].環境工程,2015(12):1-4.
[4]劉俊杰,王建軍,馬小杰.云錦路下沉式綠地海綿城市效益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16,04(02):33-39.
[5]林恬逸,唐健,趙惠恩.北京地區輕型屋頂綠化植被毯多植物配植模式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81-186.
[6]朱富坤,趙江,朱曉娟.基于全面落實生態文明理念背景下城市排水規劃編制的思考與實踐--以《鎮江市城市排水規劃(2011-2020)》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4(04):14-18.
[7]吳薇,朱曉娟,趙江.鎮江高校園區丘陵排水防澇系統研析[J]. 城鄉建設,2015(01):82-83.
篇8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園林設計;理論運用
正文:
海綿城市主要是一種較為創新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防止治理城市發生內澇或者雨洪現象,此方法有一點的“彈性”,所以我們把海綿城市也可以理解為“水彈性城市”。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各類資源的大力開發利用導致了很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而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可以把城市變成海綿那樣,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在下雨時吸水,在需要水資源時防水,所以對其應用發展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1海綿城市建設基本原則
1.1優化規劃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對于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雨水、雨水管渠以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他們三個是相互配合應用的,所以對于城市園林設計中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尤其重要,要保證城市雨水系統、雨水管渠以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協調統一、銜接到位。具體規劃過程中還要做到:并綠色結合灰色、源頭減排結合末端調節,切實注重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性和復雜性特點,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其他部門要全力配合,加強合作,保證海綿城市規劃的科學有效性。
1.2注重生態性
對于城市園林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發展,其主要要求以及具體出發點就是注重城市的生態性。之前我們總會將城市的管道工程、溝渠工程以及泵站工程等的建設叫做灰色設施,而海綿城市的設計建設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對城市系統低影響的綠色雨水設施,以此為城市的建設發展創造出社會以及環境效益。特別是在一些老城區,由于雨水設施都比較陳舊和落后,所以通常會出現雨水徑流現象,所以要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設施和系統,以此保證雨水設施取得更好的效果。海綿城市的設計發展就是在生態性原則的指導下建設出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水系統。
1.3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無論是什么工程的建設。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也是如此,要以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為重。在設計海綿城市的過程中,要切實了解當地的水資源情況以及具體降水特點,嚴格按照本城市對水環境保護及對城市內澇治理的實際要求,設計規劃出科學合理的海綿城市。
1.4注重設計的系統性
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其系統性比較強,所以對其具體設計施工要認真分析好城市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以及城市現有水設施和之前城市水資源的開采程度等等,進而按照本城市的實際發展要求,對海綿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比如英國的排水系統,主要以全面綜合的規劃設計為其基本前提,以保證城市排水系統和本城市整體環境系統的協調性。
2海綿城市角度來看城市園林設計分析
2.1城市道路規劃
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其道理規劃方法主要有道理的景觀綠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針對城市道路的景觀綠化,對于道路的本凹陷綠地,其主要有將路面雨水徑流到城市綠化帶的作用,以此形成一個綠色的存儲系統,來降低降雨入滲和凈化。對于城市道理滲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道路的雨水滲透功能,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較嚴重,就要特別仔細的考慮是否使用滲透路面。除此之外,對于城市道理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徑流消化,通常對其使用LID樹池型的方式。
2.2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技術方法
2.2.1自然排水系統自然排水系統其主要原理是從現有的排水系統,使雨水在街上成集水管不同,則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但將按地下水補充浸潤過濾保留雨水,土壤和植物。包括有植物、地表洼地和滲透空間、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組成。在這其中,植物的抗澇可以切實有效的增強過濾和雨水滲透。
2.2.2雨水花園在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國,雨水花園主要是指在淺凹陷種植灌木、花木,以及其他工程措施植物中的區域,雨水花園注意利用了過濾器土壤和植物,保證雨水的滲透,切實降低徑流。雨水花園把雨水管理系統和城市景觀的設計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在解決雨水問題的同時又美化了城市環境。現階段我們主要研究的問題是怎樣保證雨水花園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減少雨水污染。
2.2.3可滲透路面城市園林設計中對于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可滲透路面主要是通過不同技術手段的應用將之前不可滲的路面變為可滲透的水面,是一種直接減少地表徑流的工程性措施。對于可滲透路面的應用是一種對現有雨水環境的緩和措施,可以很好的減少對其他雨洪水技術的應用,以此源頭性的解決所存在的問題。現階段主要有水泥磚塊以及可滲透瀝青、可滲透混凝土等滲透材料的應用研究。總而言之,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減少城市園林建設成本,降低園林運行管理難度,促使所設計的城市園林更加自然、美觀,充分展現城市園林具有的多元化功能。
參考文獻:
[1]劉書影.園林生態學研究進展——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農技服務,2016,05:248.
篇9
關鍵字:海綿城市、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城市生態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多發頻發,從北到南,由東至西,暴雨以其獨有的方式,給現代化城市留下深刻烙印,內澇似乎已成為我國許多城市遭遇強降雨后的普遍狀態。武漢、廣州、杭州等城市頻繁遭遇雨襲擊,引發嚴重內澇,可說是“逢雨必澇,遇澇則癱”。 2015年,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統計:全國65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的防洪標準不達標,其中70%以上城市排澇能力水平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90%的老城區達不到國家規定標準的下限。
城市內澇不僅會造成國家經濟損失、影響社會正常運行,嚴重的話將會威脅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解決中國城市內澇問題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成為國家和人民關注的熱點議題。近年來,“海綿城市”的理念在解決城市內澇方面越來越多地受到關注,陸續被各大城市寫入在其“工作規劃”中的建設目標[1]。
1 “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現在所說的“海綿城市”,這個概念起源于國外的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即在場地開發過程中采用源頭、分散式措施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文特征,也稱為低影響設計(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主張通過滲透、過濾、儲存、蒸發和滯留等設施,讓水文條件盡量不受到開發的影響,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應用,是一種新的雨水管理思想與技術體系。
2 國內、外實踐
德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與利用列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課題之一。當地在新建工業、商業建筑和住宅區前,均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否則政府將征收雨水設施費和排放費。與德國重視雨水管理的方法類似,日本提出了“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種滲透設施截留雨水并收集利用。該計劃納入國家下水道推進計劃,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支持。美國丹佛在城市社區里布置若干地塊作為“海綿體”,如一些下沉式的廣場、下凹的綠地,平時可作為市民休閑、健身場所,下暴雨時就成為“儲水罐”蓄積雨水。
相比國外,我國在建設“海綿城市”方面起步較晚。然而,隨著治水用水觀念的更新,國家從政策上鼓勵“海綿城市”的建設,我國的大中型城市也陸續重視起雨水的收集與利用,各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爭相開展。
2013年,江蘇南京市啟動了雨水綜合利用規劃和相關管理辦法的研究和編制工作。規劃提出,南京市雨水利用模式分為雨水集蓄利用和雨水滲透利用兩種模式。2014年山東青島市的市政部門已經初步形成“海綿型城市”框架,目前已經在做相關的工程建設,長遠目標是建設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海綿型城市”。 2015年四川成都首次在“2015年規劃工作重點”中將“海綿城市”納入規劃之中。2015年,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將推進中央財政支持的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全國130多個城市參與競爭,最后經過篩選有34個進入初步名單。3月4日,三部委確定22個城市參與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最后有16個城市獲得“海綿城市”的資格。
3 建設“海綿城市”的具體措施
“海綿城市”的建設主要通過城市的規劃、建設的管控,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3.1保護、修復城市原有“海綿體”
以往的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防澇主要依靠城市下水道等“灰色設施”。
“海綿城市”則提倡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城市原有“海綿體”不受城市開發活動的影響,使其能夠正常發揮對雨水的“滲、滯、蓄”等生態功能。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3.2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
“海綿城市”的防澇思路不同于以往的管道“快排”模式,其主要依靠增大下滲、集蓄雨水的方式對突如其來的大雨量進行“慢排”。
新建人工濕地、綠色房頂、水塘、人工湖,大片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的種植,地面停車場鋪設的多孔磚,人行道上的透水鋪裝都是增加城市“海綿體”的有效舉措。
在東京和大阪,街頭的小型公園、綠地和廣場無一例外地采用“沉降式”,比周圍地面低0.5米~1米,雨水可以輕易在此匯聚并滲入地下。據有關數據顯示:若每棵樹的樹坑低于路面0.3米,那么下雨時,每個樹坑可蓄雨水0.432立方米。這些小舉措既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使用功能,又具備了內澇防治的“海綿”功能。
3.3轉變傳統雨水觀念
雨量過大一直被認為是城市內澇的“真兇”,然而同樣下雨,山區卻只會發生洪水而不會出現內澇。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城市處理雨水的手段過于簡單粗暴――將治理城市內澇僅僅依靠管道排水。在將雨水視為資源的今天,事實已經證明:簡單的管道排水已經無法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而如何將雨水資源化、從更多的角度出發利用雨水,使雨水造福我們的城市,方便我們的生活成了一個新的命題。
4結論與展望
我國以往治理城市內澇的方法、思路過于簡單粗暴,難以從根本上治理城市內澇問題。城市內澇的問題不僅僅是“雨水過多,管道過細”,其根本原因還是城市土地資源的蓄水滯雨能力太弱,雨水資源、土地資源沒有得到科學利用。我們除了需要利用“海綿城市”的理念來治理城市內澇問題,更加需要從人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出發來建設城市。我們需要運用先進的理念滯留雨水、凈化雨水,使雨水資源化,用生態技術和適度的管道工程相結合來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雨水不是禍害,雨水是難得的資源。相信“海綿城市”的理念在解決中國城市內澇的實踐中將會大放異彩,為未來城市的建設拓寬思路。
篇10
論文關鍵詞:雨洪資源,海綿城市,下沉式綠地,城市空間
0引言
雨洪資源的利用是近年來探討最熱門的話題。為解決水環境生態與城市發展失衡這一普遍性困惑矛盾,國內外專家學者以新型雨洪技術管理為理念,將彈性的雨洪蓄滲工程技術與城建中的景觀規劃設計相結合,進行了城市綠色雨水利用、下沉式綠地建設等工程項目,發揮“城市海綿“的彈性作用,實現城市空間的雨水利用價值最大化。開展城市綠地雨洪利用、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建設及下沉式綠地建設等,發揮“城市海綿體”功能,實現城市綠地調蓄雨洪功能最大化價值。
1國內外海綿城市的動態發展
1.1國外海綿城市動態發展
發達國家海綿城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雨洪的利用上。它們改變以往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的做法,在雨水系統資源收集、管理、循環利用上,并成立了國際雨水集流利用系統協會,各個國家研究制定不同性質的國家級地方政策法規,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較成熟的技術體系。
日本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民間“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成立。90年代頒布“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把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1996年開始對地下儲雨裝置給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補助金,并形成制度。發揮法律規劃、社會組織管理作用為日本城市雨水資源的技術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礎,發揮雨水多功能調蓄作用,并大規模的運用在城市中,保障了雨水資源利用的實施。
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國家,20世紀初期就已經了“對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統的建設和測量”,1989年就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DIN1989)。技術上,德國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體現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種形式[1]。受美國BMPs影響,德國采用雨水系統的措施類型是“濕地過濾溝系統(MR)”。目前德國“第三代”雨水利用技術及標準已經實施,已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德國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已經形成針對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指引和經濟激勵政策。
精品范文
1海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