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綿城市設計

篇1

現代城市的建筑面積在逐漸擴大,綠地的面積越來越少,因而城市的蓄水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差,一旦遇到強降雨則會極易出現“水城”現象。基于此,本文就對海綿城市的相關概述、景觀設計中構建海綿城市的具體原則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并就簡單的案例對海綿城市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具體應用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實現城市的旱澇平衡。

【關鍵詞】

景觀設計;構建海綿城市;應用分析

1引言

“海綿城市”設計的目標即為要求城市整體在應對環境的變化或者遭受自然災害(特別是面對干旱以及洪澇災害)時具有較好彈性,當雨量較大時,能夠有效的進行吸水、滲水以及儲水,而當處于干旱時,則能夠有效的釋放水源。顯而易見,這樣的城市設計理念對生態原則進行了優先的考慮,并且有效的將自然途徑跟人工途徑結合在一起,在保證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積存、滲透了城市區域內的雨水,并且能夠起到一定的凈水作用,使得雨水資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海綿城市的相關概述

有句俗語:“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會有的。”這不難說明海綿城市的相關概念其實跟海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即海綿具有較強的吸水性,能夠吸附的水分較多,而海綿城市的概念也是如此。近年來,城市建設腳步的不斷加快,城市建筑空間越來越多,草木以及花園的空間則越來越少,使得城市的蓄水功能逐漸下降,而在城市建設中,在景觀設計中要注重運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從而有效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在景觀設計中,運用到海綿城市時,務必要包含有“海綿體”,其不但包含河湖這樣蓄水池,同時也涵蓋了城市配套設施,比如綠地、花園,或是可滲透地面。雨水從海綿體往下滲漏,可以起到滯蓄、精華以及回收功效,剩下水資源通過不同的渠道外排,促進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更好的發揮功效。

3景觀設計中構建海綿城市應遵循的原則

3.1整體規劃原則

建設海綿城市時,務必要從整體布局出發,為了有效的發揮建設項目的作用,務必要做好前期的規劃設計工作,對于城市的雨水系統要充分的了解。在實際工作中,應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本著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充分的將規劃的科學性以及權威性展現出來,充分發揮出規劃的控制以及引領的作用。

3.2生態優先原則

海綿城市的理論可以說是依賴生態性而得以實現的。在開發建設城市時,應將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較為敏感的水生態區,優先納入自然排水系統,有效確保雨水能夠自然的積存、自然的滲透以及凈化,實現水的循環利用,使得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有所提高,對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進行維護。

3.3安全防范原則

所謂的減少人工的干預并不是指放棄人工蓄、排水措施,需從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社會經濟安全保護的角度出發,對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進行綜合的應用,從而使得低影響開發設施的建設質量以及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將安全隱患消除,使得城市的防災減災的能力有所增強,確保城市的水安全。

3.4因地制宜

由于我國的地域遼闊,地面的環境也十分的復雜,不同地域氣候條件相差較大,所以,確定低影響開發的控制目標以及指標時,要按照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水資源稟賦狀況、降雨規律、水環境保護與內澇防治要求等,科學規劃布局和選用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多功能調蓄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3.5統籌建設

盡管“海綿城市”的理論出現的時間較長,然而在具體的建筑層面其還屬于一種新的事物,所以地方政府的建設要與中央總體規劃保持統籌一致。在各類建設項目中嚴格落實各層級相關規劃中確定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指標和技術要求,統籌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應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4海綿城市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含分區規劃)應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低影響開發的相關專題研究,在綠地率、水域面積率等相關指標基礎上,增加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4.1工程案例

某工程部分建筑屋頂采用綠色屋頂,不僅美觀,而且可以有效削減徑流雨水,對城市內澇災害防控和徑流污染控制具有積極作用。停車場應用草格鋪砌,廣場應用透水磚鋪砌,可有效下滲雨水。停車場和廣場周圍綠地部分采用下沉式綠地和雨水花園,停車場和廣場超滲徑流雨水可流入其周圍的下沉式綠地和雨水花園內下滲。綠地應用了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徑流,而且還能消納周圍部分硬質地面徑流雨水,效果顯著。

4.2海綿城市在構建景觀設計中的的具體應用

4.2.1保護水生態敏感區

應將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納入城市規劃區中的非建設用地(禁建區、限建區)范圍,劃定城市藍線,并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

4.2.2集約開發利用土地

合理確定城市空間增長邊界和城市規模,防止城市無序化蔓延,提倡集約型開發模式,保障城市生態空間。

4.2.3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積

合理設定不同性質用地的綠地率、透水鋪裝率等指標,防止土地大面積硬化。

4.2.4合理控制地表徑流

根據地形和匯水分區特點,合理確定雨水排水分區和排水出路,保護和修復自然徑流通道,延長匯流路徑,優先采用雨水花園、濕塘、雨水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徑流雨水。

4.2.5明確低影響開發策略和重點建設區域

應根據城市的水文地質條件、用地性質、功能布局及近遠期發展目標,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等其他因素提出城市低影響開發策略及重點建設區域,并明確重點建設區域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

4.3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城市綠地是建設海綿城市、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重要場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明確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在滿足綠地生態、景觀、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預留或創造空間條件,對綠地自身及周邊硬化區域的徑流進行滲透、調蓄、凈化,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要點如下:

4.3.1提出不同類型綠地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和指標

根據綠地的類型和特點,明確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低影響開發規劃建設目標、控制指標(如下沉式綠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等)和適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類型。

4.3.2合理確定城市綠地系統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規模和布局

應統籌水生態敏感區、生態空間和綠地空間布局,落實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規模和布局,充分發揮綠地的滲透、調蓄和凈化功能。

4.3.3城市綠地應與周邊匯水區域有效銜接

在明確周邊匯水區域匯入水量,提出預處理、溢流銜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種方式,將低影響開發設施融入到綠地規劃設計中,盡量滿足周邊雨水匯入綠地進行調蓄的要求。

4.3.4應符合園林植物種植及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技術要求

可通過合理設置綠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換土或改良增強土壤滲透性能、選擇適宜鄉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長時間浸泡而影響正常生長,影響景觀效果。

4.3.5合理設置預處理設施

徑流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可采用初期雨水棄流、沉淀、截污等預處理措施,在徑流雨水進入綠地前將部分污染物進行截流凈化。

4.3.6充分利用多功能調蓄設施調控排放徑流雨水

有條件地區可因地制宜規劃布局占地面積較大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如濕塘、雨水濕地等,通過多功能調蓄的方式,對較大重現期的降雨進行調蓄排放。

5結語

總而言之,我國已經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快速階段,“海綿城市”理念與跟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相符,在緩解城市內澇、干旱等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促進新型城市的建設,務必要對此開展統一的規劃、建設。

作者:王玉艷 單位:中方縣規劃設計室

參考文獻

[1]徐靜.現代海綿城市概念于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31):12.

篇2

【關鍵詞】海綿城市 對策思考 福建省

繼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之一之后,在2016年海綿城市試點審查中,福州排名第一,成功地成為我國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之一。對于福州這樣一個逢雨必澇的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更是勢在必行。

一、海綿城市新概念

海綿城市這個叫法源自于業內和學術界的一個表達方式,就是用海綿來描述一些具有吸收能力的城市,這幾年更是用海綿這個概念來形容城市或土地具有吸收調節能力。海綿城市是一個比喻,用來表示形容可以合理開發利用城市降雨的一個系統,意思是有雨水的時候,城市就如海綿吸水一樣,可以對雨水進行接受、保存、過濾,并使雨水更加干凈,這樣就可以對地下水進行自然補給,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在干旱季節里,通過排放地下水庫的水,達到緩解干旱、補充城市水資源的功能。

原有的城市設計的雨水排放,主要是采用排水管和集中污化處理的方式來處理雨水。新型海綿城市更注重于采用多種方式排放回收雨水,比如采用綠地排水溝、凹式綠化帶和其他更自然的方式來促使雨水的快速消散和回收利用。因此要積極促進城市建設綠色環保建筑,綠色環保建筑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根本基石。從每個小區開始,建設各種下沉式綠化帶和雨水排放花園,房屋屋面也可以設置排水收集系統,同時輔助建設各種小型儲水裝備,這些都有助于促進雨水的排放回收,達到對地下水進行補充的目的,總之就是利用各種方式把整個城市建設得更為綠色環保,更好的對水資源進行回收利用。

二、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對策思考

(一)制定適合我省特色的政策,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要制定一個適合海綿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架構,因此要做一個整體的規劃設計,從整個的政策法律體系、以及具體的財政稅收政策、還有整個行業產業的管理、以及相關產業的結構調整,甚至到技術人才的培養,整個社會的參與程度等等都需要通盤考慮。海綿城市建設很有發展潛力,但是必須要有具體政策和實施措施支持,否則這個工作難以開展和維系。所以要借助水資源管理體系改革機遇,根據海綿城市建設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首先進行水資源的調查和立法工作,進行匯總總結之后,積極構建整個水資源管理和使用的政策方案,可以從如何實施保障、如何劃分責任、如何籌集資金、如何進行制度管理這幾個方面著手,建設完善的水資源法律和政策體系。要從立法規劃指導的基礎做起,建立水域管理法規體系。省級管理應當抓住海綿城市建設概念,對全省的湖泊、江河流域、森林水系進行范圍標識管理。各級縣市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來指導城市建設規劃,根據這個整體建設規劃制定具體目標,在城市建設中留足生態透水綠地,盡量減少硬化地面,保護好城市的原生水生態系統。我省應以國家的《海綿城市建設指南》為指導,制定出一套符合國家標準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與之相適應的是要制定適當的政策鼓勵建設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在建筑行業推廣先進施工技術和新型的建筑材料,努力培養出和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新興產業和先進企業,實現城市建設的供給側改革,改善城市居民和城市水系的關系,實現和諧發展。

(二)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近年來,我們的城市擴張速度很快,同時城市的地面硬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約束,可以采取措施逐年減少硬化地面,同時根據這個措施制定一個相應的年化指標,并且每年進行考核。對發展中的農村也要進行地面硬化指標管理,避免在城鎮化工程中盲目加大地面硬化程度。

福建城市比較多丘陵、山脈,城市水系發達,因此疏通河道尤為重要。利用自然下沉式綠化帶可以盡快疏散雨水,因此可以在城市多建立下沉式的綠化帶或者綠地。完善城市下水道建設,城市下水道被稱為“城市的良心”,因此看不見的隱蔽工程尤為重要。我們大多數城市的下水道建設很落后,所以可以在城市建設地下管廊,鋪設大直徑管道排水,同時鋪設電力、電信、自來水、燃氣、廣播電視等等市政部門的專用管道,這樣可以避免重復開挖路面,同時提高了消防抗災能力。

(三)引入創新技術為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因此有必要引入創新技術進行城市建設,如在污水處理問題上可以加強對雨水的收集和凈化,可以采用一些生物凈化的辦法,或者通過對雨水的過濾來凈化雨水,達到雨水回收的目的,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來實施。對城市污水的處理也要盡量要就近處理。因此,有必要建立雨水的回收利用系統,利用城市的建筑屋面、道路排水、以及城市的各種綠化地帶、還有公園綠地,對雨水進行收集凈化回收利用,同時把原有的城市水系重新恢復,比如城市原有的內河、水渠、池塘、湖泊,都應該重新修整重建,這樣可以有效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問題。同時要注意對城市的地下管網進行維修檢查,避免因強降雨或者其它地質災害造成損失。推廣這些新技術建設海綿城市,可以改善地下水資源,改善土壤環境,減少城市生活和工業污水的排放,從而改善整個城市的水資源狀況。

因此要建立全民惜水的社會環境,讓大家都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并且從立法上開始建立對水資源的保護和規范節約使用的制度,同時要鼓勵大家有全民監督的意識,讓大家都參與到對水資源的保護利用的事項中來,甚至從水資源的規劃開始就應有專門的組織監督建設,除了合理保護利用水資源,還可以引申出相關的親水產業和親水文化,豐富城市文化生活。

(四)建立健全投融資機制,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海綿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投入,除了財政補貼的支持外,應當大力利用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可以向社會市場融資融券,比如發行中長期債券,采用PPP模式,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資金支持。建設海綿城市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因此要對現有的城市投融資模式進行創新,政府對這些公共項目的建設除了進行政府投資外,也可以對社會資本進行引導進入,政府加強監管監督,促使海綿城市建設順利完成。

(五)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設有福建本土特色的海綿城市

國外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有相當多的經驗,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形成我們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英國這個比較缺水的國家,政府就鼓勵建設各種雨水收集設施,同時也注意提高大城市的排水能力,政府積極鼓勵市民們在各家各戶的屋頂上花園里建設各種雨水收集設施,對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和商業建筑,也建設雨水收集設施,這些都可以很有效地解決他們的水資源收集利用問題;法國是一個降雨比較多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因此他們更注重對洪澇災害的防治和對雨水進行收集處理循環使用,因此他們更注重對城市的海綿化建設,只有把城市建設成了注重生態循環的海綿城市,才能解決了洪澇災害又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日本是一個綠色國家,東京這個大城市就遍布各種公園,適合各種需求,為了保護這些城市綠色空間,日本制定了大量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可以長期有效的保護這些綠色空間,大量的綠色空間不僅凈化了空氣,而且還極大地保護地下水資源。這些經驗對我們都很有實際借鑒意義,我省在建設海綿城市中,可以綜合考慮參考這些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建設有本土特色的海綿城市。

參考文獻

[1]肖化順.城市生態廊道及其規劃的理論探討[J].中國林業調查規劃,2015.2.

篇3

關鍵詞:海綿城市;技術分析;問題與對策;生態環境

我國的城市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城市的面貌正在逐步的革新,城市建設內部隱藏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在城市開發和建設過程當中對于資源的不當利用,城市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海綿城市理念的興起正是可持續發展觀念指導下的新型產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景。文章首先分析了國內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存在的問題,隨后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相對的解決措施,以此為國家順利建設生態文明的海綿城市提供指導。

一、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系到城市的生態建設,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每個城市自身自然條件的不同,在建設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值得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一)“綠色海綿體”稀缺現象嚴重

就當前我國許多大中城市現狀來說,都面臨著“海綿體”不足的現象。深究其原因,必然與我國當前過熱的房地產市場相掛鉤。出于逐利的本性,越來越多的房地產開發商加速了土地的地產流向,房地產自身的價格遠遠高于價值,土地價格哄抬而高。各種商業用房層出不窮,城市的綠地規劃正在逐漸的減少,硬質地面土地的數量正在逐步的增加,可以吸水的綠色海綿體嚴重稀缺,國內海綿城市的建設缺少了基礎性的保障。

(二)相關的法規政策支持不完善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國家近些年來提出的一個比較新穎的理念,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很多城市當前還處在試水的階段。每個城市自然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很多的政策法規的實行也需要逐步的推進,在建設的過程當中地方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狀況,對海綿城市的推進進行適時的調整。當前海綿城市的建設還缺少統一的政策法規的支撐和引導,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的制定和統籌,建設過程仍舊無章可循。

(三)社會公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知尚且缺乏

由于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利用不當等原因,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一個嚴重缺少水資源的國家。在遭受雨水等自然災害的時候,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雨水泛濫所導致的災害,如何有效的將雨水變成進一步可以利用的水資源,人們對此的認知程度還不夠深刻。當前的海綿城市建設還僅僅局限在政府自身的觀念當中,廣大居民百姓對此認識仍然不夠深刻,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進程會帶來一定的阻礙因素。

(四)相關的科研支出和研發水平相對滯后

海綿城市是一個新型的觀念,我國對此的認識和利用起步比較晚,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發展模式可以加以推廣,對很多模式的利用也是借鑒國外一些城市的做法,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科技水平相對來說比較滯后,缺乏專業性的技術人才,與此同時,資金投入也不到位,融資渠道相對單一,這也給海綿城市的建設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的應對策略

(一)統籌規劃,加大“綠色海綿體”的建設

前文指出,當前我國商業地產開發過熱,“綠色海綿體”相對稀缺,給海綿城市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要切實的解決好這一問題,城市就要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實際,做好整體規劃和建設,減少商業用房的建設,不斷的增加城市綠地諸如小公園、濕度面積。保障城市有充足的海綿體可以對雨水進行吸收,增強土地的滲透能力,實現雨水的再回收和再利用。

(二)加強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保障海綿城市建設有章可循

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國家應該加強引導,完善政策綱領的指引,對海綿城市進行規范化、合規化的設計,將城市建設納入綠色發展的戰略框架,保障海綿城市建立有章可循。政府可以適當的制定一些強制政策,指標化海綿城市的設計規格,引導海綿城市的建設走向規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三)加大普及力度,增強社會公眾意識

長期以來固有的城市發展模式禁錮了城市自然生態的發展,海綿城市的推廣和普及迫在眉睫,但是當前我國社會公眾對于海綿城市的認知程度還比較低,很多公眾仍然沒有意識到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海綿城市理念創立發展的初期,由于自身規模等原因的限制,經濟效益比較小,更多的是社會效益和一些生態效益,因此很難全面的調動社會全局的積極性,政府可以引入一些獎罰措施,增強海綿城市創立的效益。

(四)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切實提升研發水平

海綿城市在我國的發展還任重道遠,國家應該加大對其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政府補貼,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先進技術的研發,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強對相關技術人才的培養。同時我們國家應該積極的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海綿城市發展的模式,加以吸收和利用,建立示范性海綿城市工程,最大程度的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海綿城市的建立和發展是追求城市發展和自然和諧發展之間的一項平衡,是新興城市規劃的一項重大嘗試。要想真正的實現雨水滯納,實現雨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必須針對其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加大綠色海綿體建設,完善相對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加大社會普及力度,合理化資金融入渠道,切實推進好海綿城市的打造,利用好水資源,推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高繼坤 單位:蕪湖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劉飛、王巖: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與技術要點分析[J],園林科技,201(504)

[2]鞠茂森: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1(503)

篇4

關鍵詞:海綿城市;技術特點;技術設施;問題;意見

海綿城市的建設有利于環節我國部分城市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并且還能夠加強雨水的回收和再利用,但是這項技術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以至于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需要建設部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質量。

1 海綿城市概述

我國多數的城市在給排水施工上都沒有設置將剛防水排澇系統給設置好,在這方面還沒有統一的規劃,在管理上也有較大的漏洞,河湖水也被肆意地侵占,這些都是城市出現內澇早的主要原因。對于這種情況,應該再城市中建立有效的防干旱和防內澇的設施,不要再像以往一樣,將地下排水設施規劃的過于單一,應該著力建設成海綿城市。

1.1 什么是海綿城市

通俗的說,就是像海綿一樣的城市,其具有較好的彈性,在面對自然災害和較大的環境變化的時候,能有較強的抵御能力。在城市有降雨的時候,能夠較快的吸收與水,對其進行存蓄,再經過凈化,從而實現水的循環利用;在城市缺水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水給釋放出來,然后再對其進行利用,讓城市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些自然水。也就是建設一個雨水的開發系統。普通的城市在排水的時候主要是利用渠道或者泵站,這些被認定為灰色設施。而海綿城市在排水的時候,首先是利用雨水花園自己植草溝等排水,這些被認定為綠色排水設施。海綿城市在利用排水設施的同時,還將灰色設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樣使城市的排水系統更加完善,能有效地緩解城市內澇情況,減輕了雨水對城市帶來的危害,將城市風貌建設的更佳美觀。

1.2 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特點

建設海綿城市,主要應用的是沖擊開發技術,這個技術沒有過大的施工面積,通常都是采用分散式施工,所利用的也差不多都是綠化用地,還有人行道等設施。這樣一來,即使有大雨雪我都能解將其進行分配式的排放。而且施工的時候可以利用LID將暴雨的徑流給有效減少,并能對暴雨起到延遲的作用,再LID的設計上也是比較靈活的,不會對生態環境有所破壞,在景觀綠化的基礎上就能達到很好的雨水滲透效果,對地下水也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2 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設施

城市內澇、城市缺水干旱和水資源污染問題的解決是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要目的,控制徑流量、洪峰流量、雨水回收利用進和電源面源污染等是這項設計中主要針對的內容。開發技術立足于控制目標低影響,按照功能可以分為水滲透、調節、儲存和截面污染化等幾類。具體的技術設施包括以下幾種。

2.1 入滲系統

將不滲水面積減少,地下水的補充通過雨水下滲來增加,并從源頭上對徑流加以控制,使其達到控制徑流量的目標。同時還具有削減他一定的峰值流量和凈化雨水的作用。透水鋪裝、滲透塘、綠色屋頂、植草溝和滲井等使其對應的單項技術設施。

2.2 滯留系統

通過對雨水徑流的最大化滯留,使洪峰流量減少,同時洪峰的到來也能得到延緩,從而促使控制洪峰流量的目標的實現。同時化具有凈化下滲雨水的作用。濕塘、植被緩沖帶和下沉式綠地是其對應的單項技術設施。

2.3 存儲系統

通過對收集和存儲雨水的加工和使用,有利于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實現雨水收集回收利用的目標。蓄水池和雨水罐是其對應的主要單項技術設施。

2.4 過濾系統

要凈化初期徑流儲存下來的雨水,使場地對雨水的自然凈化力得到強化,從而實現控制點源面污染的目標。綠色屋頂、植草溝和下沉式綠地是其對應的主要單項技術設施。

3 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現存問題與改進意見

3.1 現存問題

3.1.1 設計規范、標準缺乏設計院對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設計不熟悉,目前還沒有關于低沖擊開發和海綿城市建設的工程設計規范和系統評估體系。設計單位大多依靠經驗,相應的規劃設計缺乏依據,可能會造成低沖擊開發的規模不符合設計要求或是維護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3.1.2 政策、法規不完善海綿城市建設和低沖擊開發在我國還屬于推廣階段,目前我國此方面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建設工程開展緩慢,已建成的大多為示范工程。同時現有的通知和文件又不具有強制性,因此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推動其發展。

3.1.3 工程分散、管理難度大海綿城市建設以源頭治理、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因此一個實施低沖擊開發的區域可能分布著數量巨大的工程設施,其相應的管理難度大,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將難以發揮其功能與作用。

3.2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一些建議

3.2.1 重視水資源的規劃。在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中積極考慮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問題,將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問題放在重要的地位,充分認識和利用水資源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注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價值,培育和引導水產業發展。

3.2.2 制定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政策法規。現有的通知和文件不具有強制效力,為進一步落實和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還需要構建完備的水資源法律和政策體系,出臺強制性的政策法規以促進低沖擊開發的實施和管理利用的規范化。強制性內容既要包括針對業主和開發商的管制政策,針對規劃師和工程師的設計要求,也要包括針對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管理條例。在制定強制性法規的同時也制定相應的經濟激勵政策。對于市政工程和開發建設項目,可采取財政、專項資金補貼等形式鼓勵工程技術的研發和使用。

3.2.3 推廣低沖擊開發技術和設計體系。應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規范或導則,推廣實用技術,將規劃設計規范化和標準化,為設計人員提供簡單便捷的工程設計工具,降低技術的應用難度,推動低沖擊開發模式的推廣與利用。同時引進國外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新技術,提高其性能,降低使用的成本。

3.2.4 強化多部門多專業的協作。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專業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部門多專業的共同參與。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統籌協調規劃、國土、排水、道路、交通、園林、水文等部門;融合不同專業背景的技術人員協作;注重從開發前的場地設計到地塊規劃設計,再到運行和使用指引和開發后維護的連續性;強化規劃和建設過程中設計、管理、技術、資金上的銜接。

結束語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的構建有利于提高預防雨澇災害,還能夠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過程中,嚴重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設海綿城市的理論和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受到和社會和人們的廣泛關注。盡管我國的海綿城市理論和技術還不是很先進,在貫徹和落實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部分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還要進一步加強技術的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徐振強.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政策沿革與地方實踐[J].上海城市管理,2015(1).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章林偉,曹燕進,徐慧緯.海綿城市建設要點簡析[J].建設科技,2015(1).

篇5

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下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臺山市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以海綿城市為設計理念,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城市景觀。使之成為一個以自然生態為基底,以雨水收集為景觀特色的生態城市公園。

關鍵詞:

海綿城市;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1.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傳統的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發展模式打破了城市與自然生態進程的均衡態勢[1],使雨水徑流污染、洪澇災害、水資源匱乏等環境問題日益嚴峻[2]。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緩解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保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矛盾日益加重,作為集游憩、休閑和娛樂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綠地,城市公園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城市環境的要求。以生態理念為指導來建設發展公園逐漸成為發展趨勢[3]。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態途徑從源頭上解決城市問題,改善城市環境。本文以臺山市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以海綿城市為設計理念,將場地打造為一個以雨水收集為景觀特色的生態城市公園。

2.海綿城市概念與原理

《指南》對“海綿城市”進行明確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4]。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礎上,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和西北地區的西雅圖、波特蘭市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響開發”理念;1999年美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綠色基礎設施理念[6]。上述三種理念都為“海綿城市”的構建提供了戰略指導和技術支持[4]。

3.海綿城市的應用———以臺山市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

3.1項目概況項目位于臺山市北新區的東南角,地塊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規劃范圍東起陳宜禧路,西至順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為界,南面與石花山旅游風景區自然景觀連成一體。場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現狀植被類型較為豐富,主要以林地、灌木叢和草地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處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廢棄建筑。

3.2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3.2.1整體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為主題元素,以“水舞石花•融匯蔥華”為設計主題。“水舞石花”展現多水匯聚濕地生態場地特色,以連續濕地水帶為核心設計布局,結合公園地貌特征,提取濕地梯田結合山體布局;“融匯蔥華”體現綠色生態、和諧自然的生機活力。

3.2.2設計重點水體是核心部分,因此我們在設計時盡量控制水體面積和水量,并通過技術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將水體類型細分成原生態濕地區、濕地體驗區、濕地展示區,增加趣味性。我們依據原地形設計跌水景觀,在得到良好景觀效果同時,使豐枯水期時景觀水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減少補水壓力。除此外我們還采用“濕地泡”,“雨水花園”,“草溝”對雨水進行收集及凈化處理,進一步優化水面效果。

3.3海綿城市規劃理念應用該項目主要采用海綿城市生態設計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場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現狀植被,通過對場地自然條件、自然過程以及當地氣候特點的分析,對場地進行設計。通過采用“LID”技術措施恢復場地吸收和滯納雨水功能,構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園”系統,保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狀況基本不變。通過集中式場地布局方式,達到對場地資源的最小干預。構建“綠化隔離帶+功能區+生態涵養區”功能結構模式,在保護場地自然環境資源基礎上充分滿足人們的休閑活動需求。山體自然雨水經過路邊的生態植草溝,緩解暴雨徑流,排入山體各級階梯式跌水濕地泡池內,在濕地泡池內種植種類豐富的水生植物進行自然凈化水體,最終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過程中自然滲透至土壤,對地下水進行自然補充。建筑周邊的“雨水花園”設置溢流口,排至湖內,湖體最低點處設置溢流口,確保在雨水量大的時期,能夠把多余的雨水經過市政管道泄流,不產生內澇。最大湖水作為雨水處理系統蓄水池,經過雨水回用系統對雨水和湖水處理后對綠化灌溉循環利用,實現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和回補地下水。

4.小結

該項目案例使用了海綿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場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現狀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預的手法在場地現狀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礎上構建“雨水花園”,通過地形梳理,在現狀地形基礎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綠地,蓄存雨水徑流,將雨水資源滯留在場地上,讓場地雨時吸水,旱時貯水,成為一個兼顧旱澇問題的彈性系統,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城市景觀,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態系統。這種方式是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公園中的一次成功應用,對于我們探索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06:21-25.

[2]王國榮,李正兆,張文中.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劉鴻琳,王躍.基于生態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園景觀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1:92-95.

[4]車生泉,謝長坤,陳丹,于冰沁.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

篇6

【關鍵詞】:經濟發展;思想意識;現實情況;海綿城市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整體都取得令人驕傲的進展,其中,城市建設的質量也越來越高,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差距也在不斷的縮小,由于部分城市降水較多,對城市日常運轉產生嚴重影響的現實情況,我國的城市管理理念通過創新,創新出海綿城市的雨水管理理念,實踐證明,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能夠切實的預防和治理城市中的內澇問題和長降雨問題。海綿城市理論應該被廣泛的推廣與應用,促進我國城市化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圍繞這一題目展開論述,以期能夠為海綿城市理論的實際應用提供幫助。

1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原則

1.1優化規劃

城市園林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其主要構成部分包括三項內容,第一個是城市雨水,第二個是雨水灌渠,第三個是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三者之間是互相合作的關系,三者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要保證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并促使三者之間的銜接到位[1]。具體而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兼顧綠色設計與灰色設計,同時,在注重從源頭減少地面雨水徑流的同時,也要注重在設計末端對雨水進行調解,與此以外,要充分認識并且在規劃過程中要綜合兼顧考慮到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復雜性,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更為重要的是,城市中相關的政府部門,要積極配合海綿城市的發展建設,最大限度的對海綿城市規劃進行優化。

1.2注重生態性

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保證和提高整個城市的生態性。在城市建設領域中,將管道、溝渠,以及泵站類等工程,稱之為灰色工程,而海綿城市理論下,是通過更加靈活、更加貼近自然的工程設施,實現對城市雨水的處理,我們將此種方式稱之為綠色工程,從而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兼顧人類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兼顧生態效益。尤其是在城市中的老城區地帶,由于建設時間較為久遠,管理不到位,雨水設施大部分都年久失修,較為落后,在雨水天氣過后,雨水徑流問題嚴重,因此,要在保持生態性的基礎上,建設和發展雨水系統,保證雨水處理設施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1.3安全第一

現階段,無論是何種工程,安全性都是居于首位,海綿城市建設也不例外,在建設過程中,要將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海綿城市的設計過程中,要立足城市的水資源實r,并結合城市的降水規律,遵守城市對水資源保護,以及城市對內洪處理的具體制度,設計出安全、科學、高效的海綿城市。

2海綿城市理論的實際應用

2.1城市道路設計規劃

在海綿城市理論應用過程中,道路規劃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道路景觀綠化,第二種是人行道雨水排放[2]。針對道路中的凹陷綠地,可以將其中存積的雨水,通過引流的方式,引入城市綠化帶當中,將其看作天然的儲水箱,減少雨水的下滲。同時,在利用城市道路中的滲透道路時,可以適當的強化它的雨水滲透作用,但是,若是城市道路路面上有大量的淤積泥土泥沙,或者是有其他垃圾污染,則要認真思考,滲透路面的可行性。

2.2自然排水系統設計規劃

這一系統的工作原理,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在城市中固有排水系統的基礎上,促使雨水通過不同的集水管直接被排放到城市外部的河流當中,但是,在排放過程中,將城市中的雨水視作地下水,為城市中的土壤還有植被提供水源。這一系統的構成包括城市中的植被,以及城市中的坑洼地,還有經過人工改良的土壤,最后,還包括城市本土的土壤,以及城市排水系統中自帶的排水管道。

2.3雨水花園設計規劃

海綿城市理論下,所謂的雨水花園,即是指以淺凹陷的方式,栽植城市中的各種植被,如灌木、話木,還有花草等等,以及城市其他基礎設施中,帶有植被的地帶。雨水花園,充分發揮了土壤和植被對雨水具有過濾的作用,切實保證了雨水的充分滲透,并且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雨水的徑流。在雨水花園中,充分的將城市的雨水管理系統與城市園林設計兩者結合,一方面,有效的解決了城市的雨水問題,另一方面,又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

2.4可滲透路面設計規劃

從本質上分析,海綿城市理論的運用,對整個城市園林設計而言,可滲透路面的實質,就是綜合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將原有城市道路中那些不可滲透雨水的路面,轉變為可以滲透雨水的路面,主要的形式是通過增加滲透量,從而減少地表的雨水徑流量。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城市雨水管理系統中,應用可滲透路面,就是對實際的雨水問題展開的一種具有緩和性質作用的措施,在此基礎之上,能夠切實減少對其他雨水管理技術手段、技術方法的使用,從源頭上解決城市的雨水問題。目前,在可滲透路面中,被廣泛應用的材料有水泥磚塊,以及具有滲透功能的瀝青,還有可滲透混凝土等[3]。

總結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理論,是時代不斷前進背景下,城市建設發展的產物,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充分應用海綿城市理論,具有積極的影響和意義,一方面,能夠降低城市園林建設的經濟支出,另一方面,還有助于提高城市園林的運行管理質量,更為重要的是,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可以促進城市園林的建設質量,使其朝著更加自然、更加和諧、更加美觀,更具實用性的發現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城市園林的各種功能,體現城市園林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孫威.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論的運用與思考――以銀川濱河新區黃河外灘公園休閑旅游觀光道和木棧道工程景觀設計施工為例[J].現代園藝,2015,11:74-76.

[2]王萌.節約型園林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6.

篇7

【關鍵詞】 海綿城市 給排水建設 注意問題

隨著世界環境的逐漸惡化以及城市建設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建造海綿工程,提升城市應對雨水的能力,留住雨水資源,為城市供水做出貢獻。但是,我國的海綿工程建設的能力還存在不足,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較多,為此,本文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闡述海綿城市給排水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我國的城市建設做出貢獻。

1 海綿城市給排水建設的意義

1.1 提高環境適應能力

眾所周知,我國土地面積廣闊,既有較為干旱的西北地區,又包含雨水充足的沿海地區,同時,隨著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城市大多會經歷雨水的考驗,當雨水量較大時,城市的排水壓力會比較大,大多數城市會出現內澇問題,為此必須要做好給排水建設工作,提升城市應對風險的能力。我國目前開始建設海綿工程,其主要的作用是提升環境適應能力,降低雨水的不良影響,保留雨水資源,利用防、排、蓄、滲、滯等方法,不但可以減少內澇問題的產生,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1]。

1.2 恢復受損害水體

海綿工程的作用不僅在于提升環境適應能力,其還能有效地恢復和凈化受損的水體,在海綿工程中,通過利用專業的技術和自然途徑,能夠將自然水文特征維持在城市開發前狀態,提高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效率。海綿工程中的生態手段對粗放式城市建設環境進行優化,能夠恢復前期受損壞的水體,使其能夠降低污染程度,在海綿工程的給排水建設工作中,應當首先對城市的水體情況進行細致的檢查,找出問題較為嚴重的區域,并集中加快海綿工程建設,提升水體的恢復速率,政府部門應當將海綿工程與其他的工程進行聯合。

1.3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由于客觀環境的限制,我國大多數地區處于缺水的狀態中,但是,我國城市建設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對水資源的需求非常強烈,如果僅靠地下水源,很難滿足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國城市需要更多的水資源供應渠道,保障城市建設順利進行,其中,海綿工程能夠有效地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讓水資源通過自然滲透、自然積存以及自然凈化等過程,重新被人們所利用,從而降低城市建設的成本,提高城市發展的速度。

2 海綿城市給排水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依據科學性低

目前,我國在海綿城市的建設方面經驗較少,發展的思路主要來源于少數的科研單位和政府部門,因此導致我國海綿城市的科學性較差,這也導致我國海綿城市在運營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并沒有明顯的提高。這說明,科學程度對海綿城市的建設尤為重要,每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城市的特點,做好給排水的規劃和方案,掌握各項建設指標,尤其是要做好水量預測與水平衡分析。

2.2 排水體系不合理

雖然現如今我國城市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快,但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時間較短,發展的經驗相對不足,其中給排水建設工作一直為社會所詬病,例如我國大多數城市使用的雨水分流機制應用效率非常低,尤其是在西北地區,雨水管道長時間閑置,而且雨水資源往往是直接排放到目的區域,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因此,我國的海綿城市應當避免上述問題,實現對雨水的分流儲存,使得雨水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

2.3 給排水體系影響大

我國的城市建設者已經認識到地下設施建設的必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地下的構筑物數量逐漸增加,城市的給排水系統更加優化,但是其對城市的影響也隨之增大,同時現有供水管道長度、 質量以及建設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不能完全滿足城市建設需求。因此,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當對給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進行優化,降低其建設對已存自然水體系的影響。

3 對海綿城市給排水建設提出的建議

3.1 基于具體情況進行給排水建設

我國土地面積廣闊,這也導致我國城市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為此,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避免盲目地學習其他城市的成熟經驗,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濟南海綿工程中,其主要的海綿道路分布在城市的南邊,這是因為濟南以“泉城”而聞名,其需要雨水作為補充,而且濟南的南邊地勢較高,海綿工程中的水資源能夠逐漸滲透到泉水聚集區,從而滿足泉水噴涌的需要。

3.2 注重專業性技術方面的研究

海綿城市的給排水建設工作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為了提高建設的質量,相關單位應當加強專業性技術的研究,提升技術的科技水平,保證建設出的海綿工程具備較好的質量,使用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在海綿城市的建設目前處于初級階段,一定要一邊建設一邊摸索著前進,無論是相關政策還是施工經驗均比較少,對系統設計提供的依據支持較低,因此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3.3 落實責任體系機制

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比較漫長,而且我國在這方面的經驗較為缺乏,在建設工作中,一定要將責任進行明確,落實責任體系機制,以現有的基礎設施為對象,對其進行統籌分析、規劃與設計,提高各類基礎設施運行的安全性,且滿足其與給排水系統協調運行的要求。

總之,海綿城市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向,其中給排水工程是最為重要的建設內容,每個城市在建設工作中,要立足自身的實際,以城市自身發展基礎為依據,統籌各項影響因素,提升海綿工程的技術水平,對其中的難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通過海綿工程的建設,提高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設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園林;低影響開發

生態園林設計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結合景觀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和有關城市生態系統理論,建立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而海綿城市立足于水生態,作為一種生態途徑,旨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鄉突出的水問題。通過生態性的思路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建設低影響開發的生態排水設施,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從生態園林和海綿城市2個概念可以看出二者的宗旨一致――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謀求可持續發展,恢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城市生態的建設和發展。

1 海綿城市

1.1 海綿城市的概念

傳統城市建設過分強調鋼筋水泥的硬化作用,城市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出,在極端天氣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等問題。為了應對城市水生態問題,國家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把城市看作是一塊“海綿”,讓其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是一個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生態宜居城市。海綿城市主要通過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和生態排水設施,建立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不同的“海綿體”,通過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來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1.2 海綿城市建設原則

1.2.1 規劃引領原則。海綿城市整體規劃的好壞是建設項目能否正常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城市規劃需要全局考慮城市的生態系統,先規劃后建設,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

1.2.2 生態優先原則。生態是海綿城市的基礎,規劃和建設時在考慮保護公園、綠地等生態綠線“海綿體”的同時,還應特別注意保護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藍色“海綿體”,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1.2.3 安全為重原則。海綿城市應結合城市防洪排澇標準,與工程措施共同構建城市雨水管控系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1.2.4 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合理確定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并因地制宜地選用各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1.2.5 統籌建設原則。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多部門、多專業,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統籌建設,各部門和各專業要分工負責,協調統一,堅持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原則,確保落實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指標和技術要求。

2 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 區域層面應用: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區域層面強調保護和修復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生態園林規劃設計中,在體現園林景觀藝術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生態功能,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的保護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要作為生態園林設計中考慮的關鍵因素,需要加強生態修復已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調蓄空間,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區域性和協調性。

2.2 城市層面應用:低影響生態開發

在城市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破壞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2.2.1 生態雨水廊道。生態園林設計中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來保證城市水系結構的完整性,優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同步優化、調整藍線周邊綠地系統布局及空間規模,實現自然、有序排放與調蓄,優化水域、岸線、濱水區及周邊綠地布局,并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雨水廊道,達到水系及周邊地塊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城市水域、岸線、濱水區,明確水系保護范圍,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明確的水生態敏感區保護要求,劃定水生態敏感區范圍并加強保護,已破壞的水系應逐步恢復。生態園林設計中要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不能將排水功能過于依賴管渠、泵站等相關設備,尤其是要轉變傳統“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設計方法,應該在城市水系規劃中盡量保護與強化其對徑流雨水的自然滲透、凈化與調蓄功能,優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濕地(自然凈化區域)、湖泊(調蓄空間)布局與銜接,并與城市總體規劃、排水防澇規劃同步協調。

2.2.2 組團雨水花園。組團雨水花園是兼具審美性和生物保水功能的滲透性淺口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雨水花園作為一種別致的園林景觀,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在滿足綠地生態、景觀、游憩和其它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預留或創造空間條件,對綠地自身及周邊硬化區域的徑流進行滲透、調蓄、凈化,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根據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低影響開發規劃建設目標、控制指標和適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類型,建立各類的雨水花園形成不同的“海綿體”。雨水收集是雨水花園的重點,屋面、道路、地表是收集的重點部位,屋面雨水從立管到建筑底部的收集槽,道路與地表雨水的坡度等問題需要結合場地具體設計。設計過程中,明確周邊匯水區域匯入水量,提出預處理、溢流銜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種方式,將低影響開發設施融入到綠地規劃設計中,盡量滿足周邊雨水匯入綠地進行調蓄的要求。雨水花園設計時,為保證景觀效果可通過合理設置綠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換土或改良增強土壤滲透性能、選擇適宜鄉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長時間浸泡而影響正常生長,影響景觀效果。

2.2.3 道路生物滯留帶。生態園林設計中根據城市道路,小區道路和景觀道路等不同類型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設計中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地空間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可以在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和停車場等位置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如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滲管等,通過這些生態排水設施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等方式提高道路徑流污染及總量等控制能力。

3 結語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和諧可持續生態城市的追求會永不停歇。“海綿城市”的概念要求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政策,符合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希望通過探索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既能對目前存在內澇和干旱的城市區域有所作用,同時也能為以后城市生態園林設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袁弘,傅微,喬青,王思思.“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 城市規劃,2015(6)

篇9

關鍵詞:風景園林;適宜性評價;對比研究;海綿城市;水敏性城市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100-02

1.引言

當今中國正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質污染,洪水,城市內澇,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柄息地喪失等各種各樣的水危機,問題非常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總體目標是強化城市徑流雨水源頭減排的剛性約束,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等。因此,海綿城市建設又被稱為低影響設計和低影響開發。20世紀90年代的澳大利亞出現了一種城市規劃新方法――水敏性城市設計(WSUD),如今WSUD為解決城市水體、污水和暴雨雨水等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并轉向關注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內澇等近年來影響人們生活的城市水問題。《水敏性城市設計評估選項》(以下簡稱《選項》)編寫于2009年,并隨水源提倡法案條文(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NWI))的發展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指南》建設流程和內容已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參考依據,通過對《選項》的評估過程和方法進行介紹,并比較研究國外雨洪管理體系,促進中國海綿城市的建設。比較方面包括二者的目標、場地類型、具體設施三個方面。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當注重不同基址條件對海綿城市建設的適宜性,因而還補充介紹了WSUD的評估選項和內容,以說明在海綿城市設計階段的場地評估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2.設計目標

WSUD的目標設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功能角度出發,注重雨水措施的生態多功能性。“水質”目標包括減少污染荷載及環境保護的多重目標。“水量”目標包括對徑流持續時長、洪水頻率、峰值流量和徑流總量控制。“養護”目標包括敏感區域維護和自然排水系統養護等目標。“水供給”目標包括飲用水需求和供給縮減及可持續循環。我國《指南》的目標設定于規劃階段,目標包括徑流總量控制、徑流峰值控制、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其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徑流總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控制目標。且徑流總量控制目標以開發建設后徑流排放量接近開發建設前自然地貌的徑流排放量為標準。

《指南》的目標著重于雨洪徑流總量控制,目前徑流污染強調對懸浮物(SS)年總量進行控制,在污染嚴重的區域并具有過量的有害化學成分類型的情況下,其原有功能會受到影響的同時也可能發生二次污染。因此用地類型應當具體到實際項目中,宜結合專業分析軟件與單項設施事先進行適宜性評價。

3.具體設施

最佳管理實踐(BMP):是指在WSUD中具有保護、收集、治理、傳送、存儲和再利用水資源的結構和非結構性元素。WSUD結合了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且能夠影響開發過程中居民的用水行為。導則將工程性BMP分為了兩個種類集群,包括“飲用水需求縮減技術”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術”,并對其特征進行介紹。

《指南》中將具體設施按功能分為滲透、存儲、淵節、傳輸和截污凈化設施。指南列出了每種設施的施工做法。在實際建設項目中,應當注重設施中不同土壤類型的滲水能力需要與設計目標的降雨頻率相適應,以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各個設施能夠將其中的雨水排空以承擔下次降水事件;此外《指南》中欠缺對每種措施所承擔的污染物去除功能的量化評估方法。

4.場地類型

最佳規劃實踐(BPP):指WSUD的基址評價,規劃和設計部分,是由在城市范圍內能夠達到特定的管理目標的最佳實踐規劃方法所構成的。它基于基址的物理和自然屬性以及容量評價,將水體和相關環境管理目標融入規劃和設計中。

《選項》中將BPP所涉及的場地類型劃分為:公共開放空間網絡;房屋、道路布局;街道景觀等幾種場地類型。《指南》巾的場地類型分類也囊括了所有城市室外用地類型,針對各實際情況提出了參考設計理念,并提供了設施規模計算方法,此方法已運用于大量理論研究中。

基于現有的BMP,在具體的發展類型和用地規模中則可以在現有工程技術成果中選用適當的BMP達成WSUD設計目標。與中國海綿城市建設導則不同之處在于,該導則同時也將飲用水供需縮減技術與雨洪管埋技術同時加入到了WSUD中,每項技術措施各自對應各種類型的場地提供了一系列是否適宜的建議,并由等級評分的方式決定是否選擇某項具體措施。

5.WSUD選項的評估

《選項》的特點在于其WSUD選項評估,可以分為對WSUI)選項的價值評估和WSUD評估過程。WSUD選項的價值評估方法利用了三重底線對各個選項進行評估,但這種方法若進行量化則更佳;在WSUD評估過程中,將評估尺度分為了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廣域評估,作用是保證WSUD達成總體目標:即現有成果是甭達到總體水文影響最小化、是否保護環境的特定生態功能、是否具有備用水源、是否達到總污水處理目標、總成本是否最低等;第二等級是局部范圍評估,該評估確定的是具體目標(包括水質,水文和飲用水,污水減排目標等)所對應措施的類型。第三等級是詳細評估,即塒詳細設計要素的評估以及檢查與導則不相符的技術措施。評估過程由第一等級逐級發展至第三等級。

5.1局部范圍水敏性城市設計目標的評估

在局部范圍WSUD目標評估中,導則將評估過程以不同的技術類型分為兩部分:“暴雨雨水管理技術”評估和“飲用水縮減技術”評估。在前者的評估中,評估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是WSUD措施針對特殊的基址的可行性、適宜性和威脅性的基址評估。基址評估利用評分系統來衡量WSUD措施實施的危險因子的重要性,如果危險閃子得分高,其重要性也會隨之提升,危險因子包括平均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壤滲透能力等。并且對每一項危險因子進行權重分配再合計總分,從而得出該項評估結果。根據不同的分數段又推出了低、中、高實施風險所分別對應的評估等級和與其形成正比的所需信息量(圖1)。

第二步則需確定WSUD所采用的過濾凈化技術是否能達到相應過濾目標。例如在暴雨過濾凈化評價中,單一過濾設施都應有多種功能和形態,該導則羅列出不同占地面積的治理設施所能承擔的過濾和凈化能力,其研究成果顯示其面積與所承擔的過濾功能數量和可過濾的污染物粒徑以及限制因素數量成正比。所以需要根據設計方法措施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對象及規模。

5.2綜合化的暴雨、雨水和污水評價

在局部評估過程之后則是整個設計方案的綜合化評估。WSUD綜合化適宜性評估項是基于水質、水量、水供應、污水、環境設施的WSUD總體目標而設立的,選擇適當的BMP并進一步進行量化評估,以確定最適合解決基址特定問題的措施,量化評估中得分過低的項目需要對其必要性進行判斷。

針對分值低的特定低分BMP則需要對其缺欠功能進行補充,并對為每個BMP重新進行適宜度量化評分,具體設施正如前文所述分為兩個方面,“飲用水縮減技術”以及“暴雨雨水管理技術”。用這些具體BMP設施再次與以上評價方面一一對應,分析評估其適宜性,得出的評價結果對整個WSUD項目都有參考性的價值(圖2)。

《選項》以評估的方式將基于實際條件的BPP所對應下的BMP與最初的總體WSUD設計目標相互融合,一旦在評估過程中發現某些BPP與整個項目不相符合,則會進行調整和重新評估,即第三等級詳細評估的任務。

6.結論

經過對《指南》和《選項》的目標、設施、場地三個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的分析,應當認識到我國海綿城市還處于初期建設階段并且詳細介紹了后者的評估過程和方法,從而得出《選項》對我國《指南》所具有的借鑒性意義。

(1)從二者的設計目標量的比較可知,在總體目標的設定階段益將目標設定得更為充分,需要考慮污染較為嚴重和降水頻率較高的條件下,降雨事件對設施排水的不利影響;并在污染物凈化目標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證設計目標對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發揮導向作用。

(2)由于《指南》中的各種技術措施相比于《選項》缺乏系統的評估及評估方法的介紹,其在不同條件下的凈化能力、使用壽命、建設成本、適應能力等各項數據據應經過專業評估和實驗得出,為項目各個目標提供參考數據。

(3)與《選項》極為相似的是《指南》中的場地類型的編制,應當注重各個地區場地的特殊性,根據各個地區的特點,并通過量化評估選擇適當的措施類型,在評估過程中應當借鑒國外對水文、地形高程等數據的相對易于獲取的優點。

篇10

關鍵詞:水資源;海綿城市;風景園林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0-0226-02

一、序言

水是一種可循環利用的持續性資源,是維系我們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園林綠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我國城市公園綠地對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統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資源的緊缺、水資源浪費、城市內澇、生態環境的退化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隨著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的加重,雨水景觀利用問題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國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鼓勵雨水自然、生態的處理方式。因此,如何將城市建設發展與水資源的利用結合起來,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并實現雨水利用帶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二、國內外海綿城市的動態

(一)國外海綿城市

國外海綿城市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蘭等發達國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變以往國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統資源收集、管理、循環利用上,并成立了國際雨水集流利用系統協會,各個國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質的國家級地方政策法規,并在實踐基礎上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國家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雨水貯留滲透計劃。80年代末民間“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成立。90年代頒布“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把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中。1996年開始對地下儲雨裝置給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補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國家,上個世紀初期就已經了“對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統的建設和測量”,1989年就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DIN1989),它以德聯邦水法、建設法規和地方法規形式對水資源循環利用提出要求,引導水資源保護與綜合利用;采用經濟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費用(也稱為管道使用費);技術上,德國城市雨水利用主要體現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等三種形式。受美國BMPs影響,德國采用雨水系統的措施類型是“濕地過濾溝系統(MR)”。目前德國“第三代”雨水利用技術及標準已經實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將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環境、城市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進行設計,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目前在政府的引導下,德國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已經形成針對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較為系統的法律法規、技術指引和經濟激勵政策。美國城市雨洪管理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水量調控。20世紀30年代,主要重點是控制洪、減災和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水質改善。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重點是點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濱水區環境的保護和完善《聯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國聯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對非點源水體的污染控制和源頭控制與研究,技術處理上強調工程和非工程、生態與自然措施結合的方法;第三個階段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至今,重點是控制非點源、雨水循環、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維度綜合運用等。1990年,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環境資源署提出了低影響開發(LID)的理念與技術體系,它是彌補BMPs技術上的缺陷,在BMPs基礎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綜合技術體系。LID是一種基于微觀尺度控制的場地設計策略,其原理是通過滲透、過濾、蒸發、截留等方法模擬雨水的自然水文過程,將徑流控制源頭,減輕城市排水管負擔,結合景觀設計,創造出優美的空間環境。澳大利亞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2000年就政府與規劃部門召開了“水敏性城市設計――城市區域的可持續排水系統”會議,它與BMPs相比,包含內容更為廣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態系統,注重水質的保護和改善,把雨洪管理與城市給排水和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倡導多目標的發展方式,維持城市水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英國1999年提出可持續的排水系統(SUDS),該系統從宏觀的角度優化集水區域,全面考慮雨水徑流的水質、水量、景觀和生態價值等因子,通過過濾式沉淀槽、洼溝等與BMPs技術措施結合,改善城市整體水循環和區域水生態系統。

(二)國內海綿城市

我國城市的雨水系統研究開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結合國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統技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為試點,水利部于2001年頒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規范》,標志著雨水系統控制技術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與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聯邦環保局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簽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沖擊開發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框架。編制城市綠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術規范,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建設“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系統研究與示范”項目的光明新區,轉變城市雨水系統從快排為主到“滲、滯、蓄、用、排”的建設理念,為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2014年2月出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城市暴雨內澇防治工作。一是實施“城市排水(雨)綜合規劃綱要”并編制“全國城市排水規劃的設施建設。二是圍繞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進低沖擊發展和建設模式,加快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滲水、蓄水、凈化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它強調以彈性、慢排緩釋和控制源頭分散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環系統性、地表徑流等給排水各個環節,以應對復雜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為建設新型城鎮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綠地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綿體。綠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墊面,承擔著城市雨水徑流滲透、城市水循環的平衡、生態環境的修復等作用。海綿城市建設其實就是構建一個低影響雨水系統,通過滲透、停滯、積蓄、凈化、排水等其他技術手段,使水循環徑流更加順暢、自然。我國在城市綠地建設中強調“大”字優先,違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則,忽視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出現大尺度的硬質鋪裝廣場、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

三、對高校風景園林專業教育提出的挑戰策略

風景園林學是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和管理戶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學科;是以維護人類居住和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安全為目標,如何有效保護和恢復人類生存所需的戶外自然境域?作為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應該把構建生態安全系統、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和水循環系統納入教學中,并更新園林設計教學理念、技術實踐研究和掌握風景園林行業規范標準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

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學科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礎學科研究,要立足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展風景園林學科領域。從基于建筑學視覺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學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再到雨水處理、植被選擇、后期維護管理、國家政策法規、技術規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實踐需求去完善解決,縮小學科專業與社會需求之間差距。

(二)更新教學內容與理念

改變以往的教學體系課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學相關的課程,聘請一些在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面與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態生態環境、水文學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授課。對風景園林專業教師隊伍進行培訓,加強對雨洪利用的研究,編寫與之相關的教材,更新教學理念,開設相關課程設計。

(三)擴大學科交融

本學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學、生態學、農學、城市規劃學、給排水、經濟學、藝術學、歷史學、風景園林學、管理學等專業門類的知識,交替運用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綜合應用各種科學和藝術手段,更好地協調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四)多渠道拓寬實踐平臺

國內一些較出名的園林設計公司、設計院和企業已經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向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交叉、新興領域擴展,開拓水生態修復領域的市場,實現雙贏。建立長期校外實習和就業實踐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實踐,是提前了解行業現狀的重要平臺。

四、結語

在國家新的政策下,國家確定16個城市成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以海綿城市為目標,發揮利用雨水資源的優勢,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生態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因此,風景園林專業人員正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不僅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作為一個園林專業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時期、新形勢政策、新技術理念的指導下深刻理解風景園林專業的特征,明確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多學科知識,拓寬眼界,強化專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需要具有扎實知識和技能的風景園林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