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的景觀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的景觀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綿城市的景觀設計

篇1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色街道;低影響開發

1、城市道路系統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內澇現象

近年來,我內眾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過后頻頻陷入內澇災害,造成城市基本機能的癱瘓和市民生活的極度不便,而內澇之后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樣突出。

1.2傳統城市道路雨水處理的問題

城市雨水徑流產生和排放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城市道路,傳統城市道路的排水設計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橫縱坡度產生徑流,通過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體。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這種“以排為主,利用滯后”的排水方式問題日益凸顯,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綿城市綠色道路系統分析

2.1海綿城市與綠色街道理論

2.1.1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1]。

2.1.2綠色街道理論

綠色街道的實質是生物滯留池等暴雨徑流管理設施在街道層面的應用。其對綠色的界定大多從暴雨徑流管理的角度,強調綠色街道去除地表徑流污染、補充地下水,減少暴雨徑流量,以及美化社區環境,改善街道物理環境的功能[2]。

2.2海綿城市道路c傳統道路的區別

傳統城市道路的硬質面積占道路面積的75%左右,道路綠帶面積僅占25%左右,透水鋪裝率不足30%,路緣石和綠化帶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設置在機動車道或者非機動車道上,綠化帶只能吸收自身區域的雨水,雨水口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實現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積水,甚至內澇。

海綿城市道路采用LID 技術設施,不僅可以保證道路的通行,還能在解決道路排水問題的同時防止雨水對路面穩定性造成破壞。

3、海綿城市綠色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3.1綠色街道設計原則:建設具生態功能的綠色街道

3.1.1 LID(低影響開發)理念

LID(低影響開發)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統的開發建設活動中,盡最大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強調保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3]。

3.1.2 綠色街道的生態效益

綠色街道作為海綿城市雨水管理設施的一部分,不僅具有緩解城市內澇的作用,還能恢復自然水循環的蒸發、滲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

3.2綠色街道組成模塊設計策略

3.2.1人行道設計

傳統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濕滑、積水,影響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同時也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阻止了地下水資源補給。透水人行道是一種可以使雨水透過鋪裝表面,不經過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滲透進入下層土壤的人工鋪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應滿足雨水滲透性和使用性兩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滲透性要求滿足滲透排水功能和生態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夠的強度、抗低溫能力和足夠的水穩定性。

3.2.2樹池設計

樹池作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設施,首先應考慮到樹木生長的需要,許多行道樹種不具備很強的抗澇性,因此在綠色街道樹池的設計建造之初,必須對場地內原始土壤進行檢測。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應考慮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區,應該使用沙土或砂質壤土。

3.3.3路緣石設計

路緣石是設置在中間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及路側帶兩側的條形構造物。以下對幾種路緣石的優缺點進行分析。

(1)開口路緣石

開口路緣石在新建和改造項目中應用廣泛,加工簡單,開口的長度可以根據本地瞬時降雨量進行靈活調整。由于開口破壞了路緣石整體性,一定程度上會妨礙交通安全。

(2)預制穿孔路緣石

預制穿孔路緣石石適合安放在新開發的地塊上,鑰諑愿哂諑訪姹旮擼方便雨水流通過。其優點是占用道路空間小,不妨礙人行和車行交通。缺點是不具備過濾沉積物的作用,開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維護,維護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緣石

溢流路緣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將來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處理設施中,同時不需要很高的維護成本[4]。

3.3.4停車場設計

傳統停車場功能單一,設計時主要考慮如何利用有限場地以停放更多數量的車輛,而忽視了場地本身應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綿城市背景下的生態停車場應以促進城市雨水的生態循環作為設計的主要目標,建立具備雨水凈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綠色停車場。生態停車場的布局設計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場地規模、氣候情況等。因此挖掘停車場的生態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場地條件進行設計。

結論:

綠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觀生態學的手段緩解城市水問題,城市道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對于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控制徑流污染、凈化城市水質、補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當下海綿城市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在看到全社會為解決城市問題積極努力的同時,設計者更不應該盲目,要對各技術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使海綿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長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慧芳.城市道路雨水就地利用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2]李強,賈博,權海源,蘇月,趙萌.綠色街道理論與設計[J].建筑學報,2013(9):147.

[3]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31(6):22.

篇2

關鍵詞:“海綿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擬建對策

城市水危機問題依然嚴重,自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從城市區域雨洪資源化管理上,加強對雨水的吸收、存儲,條件城市區域水循環,實現城市生態化建設,其根本在于將雨洪水作為一種資源來管理,綜合運用“滲、蓄、凈、用、排”等技術,來構建城市“海綿體”,提升城市雨洪水資源利用率,減少城市內澇風險。基于此,圍繞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來優化和改善城市水危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1 “海綿城市”的內涵

全球氣候變暖,特別是極端氣候條件下城市暴雨頻發,對傳統城市排水系統提出更高挑戰。城市水資源短缺與城市雨洪災害之間矛盾的加劇,催生 “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新趨向。“海綿城市”其內涵在于解決水生態失調問題,特別是通過生態途徑來實現城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2015年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啟動,將修復城市水生態,營造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作為重要內容,利用“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來解決城市雨水徑流污染、內澇風險防控問題。“海綿城市”源自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基地保水、透水理論,也是構建生態城市、增強城市防災能力的重要內容。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通過對雨水源頭控制,特別是在接近雨水源頭,利用滲透、過濾、存儲、蒸發等方式來減少和降低暴雨所帶來的各類危害。如西雅圖制定的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利用雨水匯流、輸送、排放等環節,來實現對雨水的全程管控,減少徑流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澳大利亞根據干旱氣候特征制定的水敏性城市規劃,其重點在于對城市周圍環境的開發,從環境保育、水生態循環等方面來促進城市水資源的再利用。

2 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原則

城市水環境關系復雜,特別是城市水文負效應并未受到重視,在極端氣候下,暴雨、干旱帶來的城市水問題,已經成為構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難題。對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其本身是基于城市水文循環過程,利用雨水的自然運動與地表土地的關系,來更好地實現雨水的截留、阻滯,實現雨季洪澇與旱季干旱對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具體來說,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應該遵循自然過程,特別是在城市景觀規劃上,充分發揮水體、濕地、堤岸、植被等生態的優勢,來保障城市水體的完整性,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營造彈性緩沖空間。因此,在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應該遵循四項原則。一是城市水環境完整性原則。將城市開發與城市建設納入到城市水環境生態平衡系統中,盡量減少對城市水體的破壞,尤其是對城市生物、生態多樣性的破壞。二是城市水安全原則。水資源關系到城市的發展,城市建設與規劃要實現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如在城市供水、防洪管理中,要通過水利工程建設來保障城市水安全。三是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原則。城市空間規劃要盡量保留城市水體的自然形態,特別是江河湖泊,要遵從自然規則,構建生態型城市雨洪排水系統,確保城市水環境的自然基質。四是滿足人性化原則。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規劃,要突出城市開敞空間與城市水系統的融合,要從水元素的多重使用上來發揮水系統的功能。

3 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方法

江蘇省鹽城市緊臨黃海,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城市轄區內河流密布,更賦予了鹽城市獨具特色的水態水環境。近年來,隨著鹽城城市規劃及城市建設規模的加快,鋼筋混凝土、花崗巖、大理石等材料的廣泛使用,使得城市內澇問題日益突出。2014年夏季特大暴雨,使得城區部分地區幾小時內超過200mm降雨量,多處路段被淹;2015年夏季再次暴雨襲城,市內串場河水位超出警戒水位0.77m,城市雨洪排水系統幾乎癱瘓。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的重點在于解決雨水的科學、合理循環利用問題,對于提升城市水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借鑒其他先進國家雨洪管理系統中,將滯留疏導景觀作為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的骨架,將各集水景觀作為匯聚點,利用透水性鋪裝來搭建面狀雨洪滲透體系,以實現對雨水源頭、中涂、末端的全面控制。

3.1 初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方法

對于初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主要是解決常規性降雨,重在控制雨水源頭,利用分散式、小尺度的景觀設計方法來實現雨水截流。該方法具有成本低、實施簡易,城市景觀設計效果突出,特別是與城市雨水管網的協同建設,來實現城市雨水的有效利用。具體來講,在初級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多以城市小街道、地表徑流沿線及居住區道路為植物景觀,形成線狀植物景觀體系。如在鹽城市城北老城區道路綠地增加溢流口,便于道路上的雨水向道路綠地匯流下滲,補充地下水。在點狀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以滯留池為主。如鹽城市建軍路商業區綠地、街道綠地、居住區綠地、屋頂花園、雨水池塘等,以實現對周邊環境雨水的有效匯集。在面狀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著重增強雨水的下滲管理,特別是在非機動車道、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多以透水性材料進行鋪設,便于雨水下滲。

3.2 中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方法

對于中級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其目標在于緩解城市大型降雨帶來的局部雨洪難題,特別是對初級雨水景觀的補充,便于實現對源頭雨水、中途雨水的有效控制。在中級雨水適應性景觀線狀設計上,加強對城市中等道路、中型城市綠化景觀帶、生物廊道等景觀系統的設計,特別是加強下沉式道路景觀設計方法,擴大道路綠地對雨水的吸收能力。在點狀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主要是結合鹽城市人民公園、鹽瀆公園以及城市公共綠地等區域性景觀,來實現對大雨雨水的有效截流。如利用各城區公園景觀來收集和滯蓄雨水,完成對大中型雨水的調節、下滲、沉淀,便于實現對雨水的再次循環利用。在面狀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上,結合鹽城市內室外停車場、城市廣場、城市道路綠地、非機動車道等,全面實施透水性材料鋪裝設計,來解決因大中型降雨帶來的初級景觀設計無法處理的雨水。另外,由于大中型降雨可能帶來污染性水質,因此在進行中級雨水截流時,要做好截污處理,確保雨水收集能夠滿足農業灌溉、道路灑水、綠地補水、城市景觀水系的循環利用。同時,要結合城市排水管網,對污水及其他雨水進行有效處理。

3.3 高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方法

對于高級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主要是解決突發性氣候條件下帶來的特大暴雨、臺風等強降雨,以及對初級、中級景觀設計無法處理的多余雨水。如美國城市雨水最佳管理模式(BMPS),著重對中途雨水、終端雨水進行控制。對于高級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中的線狀景觀,多以城市濱水帶、河流、及大型溝渠系統,以沿岸帶狀景觀綠地來實現雨洪的快速分流與蓄積、存儲。在點狀景觀設計上,主要通過構建城市大型公共綠地、城市濕地公園等景觀,來滿足特大型暴雨帶來的雨水收儲壓力。如利用城市天然湖泊、人工湖、濕地,以及下沉式廣場等來調節雨水,降低洪峰。在面狀景觀設計上,針對城市高等級道路綠地、大型城市停車場、城市公園等,加(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強透水性材料的使用。如使用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瀝青來鋪設路面。由于高級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要加大雨洪的調蓄功能,特別是在城市排水、解決城市內澇上,要從景觀規模及收儲量上進行合理規劃,對于超標雨污水,要能夠從凈化管理之后再進入城市排水管網。

4 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實施要點

通過對初級、中級、高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方法的分析,在構建鹽城市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過程中,要通盤考慮城市原有雨水適應性景觀現狀,以及城市雨水管道系統,要從提升城市雨水溢流處理能力,減輕城市雨水管網的排放壓力,要能夠從建設成本及管理科學性上提升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水平。當然,在具體實施上還要注意幾點。一是做好鹽城市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的宏觀規劃,特別是從地域性雨水季節變化、城市原有雨水管網的使用情況上,綜合考慮并進行全面規劃,確保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能夠滿足城市水生態系統的循環發展。二是注重鹽城市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的交叉配合,特別是與城市規劃、城市環境、市政建設、水利工程等部門的協同,結合城市用地政策,提升城市綠地面積、加強城市綠色建筑規劃,完善城市徑流控制體系。三是注重對鹽城市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設計的宣傳,鼓勵市民的參與。一方面加強對城市土壤水文特征的測定,合理設定城市雨水適應性景觀規劃中不同區域對城市雨洪水量的調節作用,做好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補給,改善城市徑流量,利用城市土壤來促進城市水環境的過濾。另一方面在植物景觀選擇上,針對地域性氣候條件,科學合理地制定城市景觀綠化帶規劃,選擇適宜地區特點的植物品種,如既能夠經受雨水浸泡,又能(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夠實現良好水質凈化的植物。另外,對于城市建程,要做好地下水的保護,減少對淺層地下水的污染、破壞。總之,從國家對“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重視上,立足鹽城市城市水生態建設契機,注重城市雨水管理在打造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并從鹽城市景觀設計上,加強雨水生態蓄水管理、雨水回收再利用措施,將鹽城市城市空間規劃與城市水環境進行全面融合,為解決鹽城雨洪難題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袁弘,傅微,喬青,王思思.“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06).

[2] 莫琳,俞孔堅.構建城市綠色海綿――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05).

[3] 孟永剛,王向陽.應用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構建創新的雨水景觀[J].生態經濟,2015(02).

[4] 吳丹潔,詹圣澤,李友華,涂滿章,鄭建陽,郭英遠,彭海陽.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01).

[5] 錢萬惠,唐洪輝,趙慶.公共游憩型屋頂花園設計解析――以日本琦玉廣場屋頂花園為例[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6(01).

[6] 陳仕姣,方明.談體驗設計對文化景觀設計的啟示[J].美術教育研究,2016(15).

篇3

關鍵詞:景觀設計;海綿城市;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作為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不容忽視。倡導綠色生態觀念、弘揚綠色生態意識、建立綠色生態城市、確立綠色生態倫理,是我們走向新世紀面臨的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中國的綠色生態事業任重而道遠。海綿城市建設可以解決部分環境問題,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景觀設計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什么樣的景觀設計才能配合和優化海綿城市建設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概念

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同時彈性良好,以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并且,在需要時城市能夠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慢排緩釋的控制目標。2015年4月2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根據地區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別是(按行政區劃序列排列):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國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發文件把三亞列入城市“雙修”、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二、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嚴重,過去只有個別城市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情況下才會出現內澇問題,而現在每年都會看到各種內陸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內澇城市范圍的分布上,由北京向東南邊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漢、杭州、長沙、成都等,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被大家戲稱的“城市看海”現象。城市內澇出現的原因,首先要從雨水說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澇,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務也不能只落在管網上,還應有大自然河渠和沖溝,它們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設的發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積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間被鋼筋水泥阻隔起來,城市原有的河道和沖溝也被逐年填平。解決城市內澇的辦法要從恢復土壤下滲能力、還原河道和沖溝入手,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匯規律,使雨水能夠自然、高效、科學地運行,以順應城市高效發展的節奏。首先解決“流”的問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模擬土地上的徑流路徑,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徑,將流徑圖與現實場地進行對比之后會發現不同,其產生原因是現實場地中對自然流徑進行的破壞或消解。其次,解決“匯”的問題。匯,其實就是將雨水存儲起來,在有需要的時候加以利用。同樣需要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輔助完成匯集地的選擇,通常把雨水匯集地稱作濕地,農田就是最基本的濕地。與此同時,通過雨水邊溝、雨水花園、雨水濕地、下滲路面、雨水收集設施等低影響開發的手段的應用,使城市雨水匯流貫通,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決城市內澇的手段。通過對雨水流和匯的控制,實現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海綿一樣的功能,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三、海綿城市建設中進行景觀設計的方法

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是改善環境、保護環境,景觀設計也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如前文所說,正是因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從而導致了城市內澇問題。那么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景觀設計,關鍵點就在于對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景觀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護林帶,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漸發展蔓延的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山林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強烈,導致山洪、泥石流等現象時有發生,更嚴重的問題是山體對于雨水的自然滲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過濾水。作為美國國會和總統顧問的生態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曾說:“我們到荒野中與大自然遭遇時,不是要對自然采取什么行動,而是要對它進行沉思,是讓自己納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將自然納入我們的秩序。荒野自然對于我們來說,根本不是一種商品。我們對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們欣賞它的內在價值,而非它的工具價值。”人類不能干涉自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認為,毀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種上果樹和經濟作物,還原綠色,豈不是兩全其美?然而實際上幼小的果樹和經濟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參天大樹的生態功能,視覺上看確實綠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夠深入發達的話,是根本達不到水土保持和過濾的作用的。同時,要摒棄傳統的“造園”意識,不要認為森林毀壞了,再造一個新的園子就可以取代它,應摒棄用觀賞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學取代自然風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觀設計上應建立自然防護林帶,并結合山水的優勢資源,設計穿越山林之間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險體驗、山林別墅會館、度假和休閑療養為一體的場所,使人們能更多地體驗原生自然環境、培養環境意識,并實現山林的生物棲居和環境教育功能。通過對原有綠色植被的保護,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讓山上的水變得清潔,才能保證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潔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帶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基礎設施主要應對城市水污染、空氣污染、生物危機、游憩危機等環境問題。城市中心帶的綠色基礎設施非常豐富,包含綠道建設、低影響開發、濱水空間建設、水資源再利用、生態駁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過對城市綠道景觀的設計,實現市民休閑游憩、文化體驗的雙重目的,綠道景觀設計的重點可以放在以公園串聯道為主體的綠道體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方面,通過生物滯留設施、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水利用等方法,盡量做到低影響開發,以維持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再次,優化濱水空間界面,營造濱水活力空間、濱水運動空間、濱水漫步空間、濱水商業空間等,提升水景觀設計。同時通過人工浮島,植物過濾的方法,做到水資源凈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規則水岸空間和綠地共同串聯起來的綠色游廊是城市中極具魅力的地方,它給人們在茶余飯后提供了短暫休閑游憩的場所,滿足了人們對于自然資源體驗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處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硬質的護坡對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了雨水的滲透,加大了流徑的負荷。因此建設生態駁岸尤為重要,在保證駁岸穩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線處理得越簡潔越好,盡量降低對自然駁岸的干擾。同時,通過使用多樣性的本土植物和環保護坡材料,能夠使駁岸既堅固安全又起到滲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護濕地,注重濕地凈化作用

近幾年,城市洪澇現象在全國很多城市出現,網友調侃這一現象實現了足不出戶“看海”。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步伐下,農田的大面積減少引發了城市雨洪調蓄功能的銳減現象,城市內的荒地也被商業開發利用起來,這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喪失。物種不平衡引發了很多生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濕地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為農田和荒地喪失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可以結合功能濕地,開展濕地教育體驗、休閑游憩等活動。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濕地,最小程度地進行人為干預。結語海綿城市建設旨在改善城市環境問題,與之相匹配的生態化景觀設計是實現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態景觀設計對于城市建設,乃至于整個國家的建設都至關重要。設計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觀綜合規劃設計的要點,詳細研究生態河道構建體系及其規劃設計與應用,實現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構建,為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余利平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東輝.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9.

[2]奈杰爾•鄧尼特.雨水園:園林景觀設計中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張柏.園林景觀水景給排水設計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凱德-萊瓦里奧.雨水設計:雨水收集•貯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體凈化與景觀:水生植物工程應用[M].南京:江蘇科技技術出版社,2013.

[6]貝內迪克特,麥克馬洪.綠色基礎設施:連接景觀與社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貝爾.濕地與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8]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陸健健.濕地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孫林,文慶玉,韓國輝,等.農田防護林的綜合效益及對環境質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業科技,2011(1).

[11]鄧榮鑫,李穎,張樹文,等.農田防護林經營階段的遙感識別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0(2).

篇4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城市;城市景觀;協調

引言

城市建設中離不開生態景觀,通過海綿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觀設計以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在海綿城市角度下,城市景觀設計如何與城市快速相協調,建立自然和諧的發展模式。

1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1.1 有效提升水質,保護水岸生態環境

基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能夠實現區域內部雨水的收集、滲透以及過濾等,有效提升了水質,另外也降低了洪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恢復。

1.2 增加生態休憩場所,提升生活品質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限制了城市的盲目發展,通過科學的集中開發,建立適宜的生態自然環境,增加了休閑場所,提升人們生活品質。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設計,在雨水資源的利用上尤為科學,將雨水管理與凈化處理相結合,不僅能夠利用雨水進行水景類型的景觀設計,同時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一舉多得。在鼓勵公眾參與城市景觀建設方面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1.3 改善城市環境壓力,降低城市建設成本

在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觀建設,將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觀設計,有效克制了傳統城市中以排為主的灰色基礎設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壓力,減少排水設施的維護與建設成本。

2 實現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將保存生態資源作為景觀設計前提,實現資源優化,減少不可下身地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不可下滲地面與排水管道連接的設計上,要善于利用場地特征,確保自然水的流通,最大限度實現水平衡;為確保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預處理,必須科學合理增長通過時間和控制排出。

3 結合實例談海綿城市景觀建設如何與城市發展相協調

3.1 項目背景

20世紀60年代,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劇增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如洪澇、干旱、嚴重的水污染。如何緩解這些緩解洪澇災害,還市民一個干凈的休閑娛樂空間。從2006開始,新加坡在結合自身條件下,不斷創新,開始推出《活躍、美麗、干凈的水計劃(ABC計劃)》,將天然河流系統大規模轉變為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統。在很大程度上不斷改善國家的水體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麗和干凈的溪流,河流,和湖泊。很多休閑生態的景觀建設也應運而生,給市民提供了很多休閑娛樂的空間。加冷河-碧山公園是ABC方案下的旗艦項目之一,結合公園需要翻新計劃,公園旁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亦要結合城市化發展而增加的雨水徑流的排放的需要,將加冷河從筆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為蜿蜒的天然河流。

3.2 改造目標

通過改造加冷河以及碧山宏茂橋公園,使其滿足新加坡國內水源提供、防治洪災的基礎需要外,亦能提升公園的景觀建設的品質,創造休閑的舒適空間,滿足人們休閑與娛樂的需要。另外,結合城市的發展需求,公園作為新加坡公園連接道系統的一部分,通過改造建設,能與其它公園更好地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優化新加坡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與新加坡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

3.3 建設策略

(1)有效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術。如何將加冷河筆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為蜿蜒的天然河流,通過結合實際研究,采用了生態工法技術,這是熱帶地區首次運用此技術去鞏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蝕的工程。生態工技術是通過用天然材料植物與工程技術完美結合,去穩定河岸,從而達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此技術中,運用的植物不僅能起到重要的結構支撐作用,也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生態工法技術的最大特點是能夠不斷增加自身的堅固性和穩定性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為動植物創造了優良的棲息地,增加公園生物的多樣性,不斷促進生態平衡。這種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注重自然生態環境恢復保護,進入到“少干預”、“自然恢復”的生態復興高級階段。

(2)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公園和河流的動態整合,為碧山公園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標識。嶄新、美麗的軟景河岸景觀提供一個令人向往的休閑空間,培養了人們對河流的歸屬感,人們能夠更加近距離的接觸水體、河流,感受到自然生態的美好與珍貴,認識到惜水、愛河、護河、保護家園的重要性,對河流不再有障礙,恐懼和距離。此外,如遇到特大暴雨,雨水可通過緊挨公園的陸地輸送到下游。

(3)雨水管理設計,增加城市韌性。本項目的亮點處在于將混凝土水渠改建成自然河道的同時,融入了雨水管理設計,這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是相協調的。城市與自然,歷來被認為是對立地存在,而該項目中完美地將二者融合一起。城市未來發展需要面對來自方面的挑戰,城市要發展必須提高自身韌性,這個創新項目的一體化概念有效解決由于氣候變化導致的洪災、干旱期導致的旱災所帶來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問題,幫助城市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它能夠有效地對于雨水進行處理,有助于凈化市民的飲用水;能讓城市發展的同時,也保護了植物和動物種群;它還能夠為市民提供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4)公共空間打造。積極地完善及提升公園現代化休閑生活區域空間功能。保留由居民長期生活習慣下形成的一些功能空間,進行場地修繕、設施優化等。并結合各個區域現有環境及人群組成,增設不同主題的休閑娛樂活動區域,提供多樣性的公共活動空間,滿足現代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其空間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對外開放,公園與周邊居住用地無圍墻設置,人們可隨時隨地進入公園與河流親近。二是分區合理,在功能分區上全面體現健康景觀空間生活的理念。公園內部有足底按摩區、遛狗區、河濱長廊區,以及池塘、草坪、游樂場等不同功能空間。三是注重教育,公園樹干上有“放生之前請三思”字樣的掛牌,引導公眾正確對待動物;舉辦生態教育活動,如舉辦周末早間家庭趣味導覽,并計劃融入社區園藝,為“觀察大自然”等文化活動提供場所。休閑活動空間多樣,充分的豐富了周圍居民的生活,同時豐富的活動空間讓居民與環境相融合,從而將生態和諧于此完美展現。

(5)加強安全節點設計。在碧山公園,將人性化設計完全體現出來,如安裝了全面的河道檢測和水位傳感器預警系統、警告燈、警笛和語音通告設備,提供出現大雨或水位升高的預警。其次,警告標志明顯,沿著河岸設置明顯的警告標志、紅色標記和浮標。最后,在水位上升時,水位到達安全節點,河流檢測系統將觸發警告燈、警報器和語音通報設備。

4 結束語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將水環境、生態平衡納入設計理念,建立海綿型新型城市,是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基于海綿理念下的城市景觀設計,能夠有效環境土地資源使用壓力,合理利用雨水資源,倡導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修復是熱帶氣候區域第一個自然河流改造工程。其基于恢復生態學理念的指導下,與城市快速發展相協調。改造后的碧山宏茂橋公園與加冷河,不僅實現基礎設施系統協調,還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環境品質,給人們提供休閑生態的游憩空間。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城市綠地景觀;生態化;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直接影響著一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質量。設計科學、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景觀對城市生態化建設意義重大,這也是一個城市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前提。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城市綠地景觀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在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明確城市綠地景觀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和營造良好的生活空間,達到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目的,推動城市園林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園林“智慧海綿”設計效果[1]。城市綠地一般包括城市濱水綠地、城市街頭綠地、城市生產綠地、城市道路綠地、城市廣場及公園等。

一、城市綠地景觀概述

1.城市綠地景觀的概念

城市綠地是指城市規劃中用于綠化的特殊用地。城市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發展的重要抓手,存在形態常以綠色植被為主,主要包括花草、樹木、其他植被、水體等要素。城市綠地景觀種植具有裝飾性和觀賞性的植物并搭配景觀裝置物,以達到美化城市環境、改進城市生態質量、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綠地景觀主要包括城市廣場和公園綠地景觀、城市街頭綠地景觀、商業步行街綠地景觀、庭院綠地景觀及湖塘、濱水綠地景觀等。

2.城市綠地景觀的作用

在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如城市生態遭到破壞、城市綠地缺乏規劃、城市人居環境難以得到改善、景觀多樣性缺失等,影響了現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質量。城市綠地景觀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科學合理的城市綠地景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態質量和城市美譽度。城市綠地景觀不但美化了城市綠地的建設空間,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態質量和改善城市景觀形象,同時有助于提升城市人文環境,推進城市生態化建設;城市綠地景觀項目的建設與后期維護也帶動了城市周邊居民就業。這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二、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

1.城市綠地景觀分布較為零散

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與建筑空間相比,往往處于次要地位,在規劃設計初期往往難以得到重視,常隨建筑物形狀見縫插針地安排,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隨意性較強,難以有效合理利用空間,城市綠地景觀呈現效果不明顯。

2.城市綠地景觀配置較為方式簡單

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呈現效果不明顯,常常體現為綠地景觀搭配單一,設計美觀性不足,制作不夠精美,難以引起游客關注,遑論與游客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難以達到通過城市綠地景觀改變城市景觀環境,提升城市形象,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3.對城市綠地景觀建設后期維護工作考慮不周

部分城市的綠地景觀設計完成后,往往出現后期破壞較嚴重、維護不力等情況,要修復原有的形態功能就得花費大量財力與人力。如,在部分城市的道路改修建過程中往往存在對道路兩邊樹木、景觀作品的損毀現象,等改修建工程完工后再想辦法補救與修復,無形中增加了城建的人力與經費負擔。

4.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與地方歷史文脈結合度不高

內涵豐富、制作精美的城市綠地景觀作品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但是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綠地景觀規劃建設盲目,歷史性景觀作品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當地文化的傳承發展被忽視,當地傳統文化難以很好地融入現代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等問題。這導致部分景觀設計作品欠缺文化內涵,難以引起人們的文化共鳴。

三、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方法

1.綠地植物景觀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與選擇上,設計者要考慮植物的生活習性與造型,因地制宜,同時要結合景觀植物配置和園林布局功能需求選擇與配置相關植物,以充分發揮其生態與觀賞。如,北方地區可以選擇一些耐寒、易生長、觀賞性較強的植物互相搭配,拼組成型并輔以平面與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變化,或盡量利用植物的自然姿態,營造園林意境。如,在西北部分地區,各類護坡植物的配置就應該考慮適合當地氣候的多年生、綠期長的草本植物、灌木或藤本植物(圖1)。另外,要考慮到一年四季的景色變化,對植物進行分區段配置,可結合場地地形與周邊建筑物相互映襯,在視覺上形成疏密合理、高低錯落有致、節奏韻律感強的綠地景觀植物場景氛圍。

2.城市綠地景觀設施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配置的各類景觀設施,是為了方便市民與游客休憩、觀賞,活躍綠地景觀氛圍而設置的特殊景觀,設計者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經濟性、文化性、生態性、實用性、藝術性等原則。筆者建議綠地景觀設施設計應盡可能挖掘地域人文歷史、地理,宣傳地域文化,使地域內民眾產生歷史自豪感和光榮感[2]。因此,設計者應綜合考慮各類景觀設施的形態和布局,結合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環境特色,充分向世人彰顯該城市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哪怕是城市中的一座代表性雕塑、一座古建遺跡,都可以給當地居民與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體現景觀設施的欣賞價值。如,蘭州市濱河路中段有一座表現中華母親河的《黃河母親》雕塑,廣州市越秀公園內的越秀山木殼崗有代表廣州市形象的標志性雕塑《五羊石像》,等等。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規劃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相互融合、和諧發展的體現。3.綠地景觀植物搭配設計根據前期規劃設計的方案,設計者可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植物搭配與種植形式。如,在城市道路兩邊安排植物可采用對稱式構圖,綜合使用各類紋樣與圖案,主道中間的綠地建議采用不規則的種植搭配形式,可結合連續紋樣與圖案形成高低錯落、相互映襯的種植配置形式。綠地植物應盡量選擇生長習性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植物,優先選擇常綠樹種,輔以季節性樹種、灌木與喬木相互搭配,以此形成四季常青、月月有花的豐富視覺效果和空間變化。道邊樹除了按一定規律栽植,還應考慮其遮陰效果,建議選用樹干高健、樹冠寬大、樹形優美、疏密有致的樹種。在綠地關鍵地段,建議種植一組或幾棵代表性植物,形成景觀視覺中心。四、城市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1.城市景觀道路設計城市景觀道路又稱園林景觀道路,一般指能充分展現城市面貌的主要道路路段,強調道路沿線的城市景觀。城市景觀道路的設計一般是在滿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著力于對路面及其周邊路道環境景觀的營造,常以生態景觀為主,輔以人文景觀,是城市綠色景觀的基本組成部分。城市景觀道路設計不僅能夠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而且能夠改善道路條件與城市居住環境,對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環境意義重大。城市景觀道路設計的目的是,以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為基礎,結合周邊環境,采用科學的設計方法,把基本交通條件、公共交通設施、人行步道等有機結合,為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提供生態、科學、生機勃勃的城市綠地系統。2.城市景觀綠化系統設計城市景觀綠化的先決條件是,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有關部門和人員應最大限度地劃撥出城市綠地景觀用地面積,盡可能形成連片的城市綠化片區,用綠色打造生態城市,用城市綠地人文景觀傳承城市文脈。同時,要高度重視城市可持續生態化建設,打造良好的城市可持續生態環境。在綠植配備上,盡可能呈現四季四景,形成疏密有致、高矮搭配、樹種豐富、多層次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城市景觀綠化系統設計建議采用樹、花、草、景觀設施科學搭配,形成互補,提升城市綠化空間的層次感與生態環保質量,使完整、連續的城市景觀綠化系統既有統一性、協調性,又有層次性、節奏感,增強城市綠地景觀的藝術美感與視覺效果。

3.城市綠地景觀組織設計

綠地景觀首先要有藝術美感,要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如綠地景觀雕塑設計,設計者不僅要使植物雕塑有藝術感,而且要將綠地植物搭配與綠地景觀構筑物融合,科學巧妙地將人、動物、植物有效融合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規劃之中,形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的城市綠地景觀優良生態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美觀、環保的城市環境。同時,還可將高、中、低層次的景觀相互搭配、相互映襯,以改善居住區域的小氣候,幫助調節居住區的空氣溫度和濕度,美化城市環境,形成防護隔離帶,減少城市噪音和塵土對居民的影響[3],從而為市民提供優質環保、舒心益人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

結語

城市綠地景觀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從城市生態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系統與人之間形成了生態和諧、協調發展的關系,其不但可以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娛樂和休閑場所,而且能夠改變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從城市綠地景觀構成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包括植物景觀和人文景觀。從社會發展層面看,城市綠地景觀不僅可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的休憩、旅游環境,而且可以改變城市的生態環境,形成舒適、環保、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態空間。因此,城市綠地景觀設計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態,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構建出體現都市文化和歷史文脈的自然、生態、環保的現代城市空間。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在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生態環保理念會進一步得到重視與發展,生態設計將會與傳統規劃設計有效融合,高質量生態環保型城市將會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斌.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園林設計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18):56.

[2]倪太林.城市園林綠化修剪及養護管理工作思考[J].花卉,2017(18):42-43.

篇6

淺談園林工程的造價管理

杭州地區月季養護管理技術初探

切實提升綠化工作科學化水平

“水下森林”構建施工技術

杭州花境的配置模式和應用研究

竹文化及竹子在園林造景中的應用

凌云道高——圓柏盆景造型制作

一位園林大師的情趣與境界

諸暨盆景的發展方向初探

風景園林學科需要開展評論

淺析園林綠化與海綿城市的關系

堅守本根繼往開來——西湖感悟

建筑綠化設計與施工實用技術解析

現代景觀中鄉土元素的運用及表達

平陽縣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淺析

從城市綠化到彩化的初步探索

平湖市古樹名木現狀與資源保護對策

千島湖珍珠廣場景觀工程建設紀實

新版中國人居環境獎評價指標體系出爐

平湖市古樹冬紅山茶的復壯淺析

第十屆園博會先進城市單位個人被表彰

開放大氣、生態包容、精致和諧的浙派園林

發揮綠色植物減少污染和粉塵的作用

植生袋綠化在邊坡生態修復工程中的應用

健步生態綠道享受幸福生活

淳安縣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工作典型經驗材料

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女風景園林師分會成立

日本古典名園賞析(十五)龍安寺庭園

關于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講話和論述摘要

城市公園配套服務項目經營管理暫行辦法

寧波梁祝文化公園新建及改造景觀設計工程

論瑞安市林垟濕地公園建設的意義和方法

淺談楠溪江流域兩側濱水公園的設計和建設

優秀彩葉樹美國紅櫨的栽植與繁育技術

縉云縣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工作典型經驗材料

城市建設與園林綠化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談談重視和提高園林綠化的質量和檔次問題

論觀賞作物在園林植物景觀營造中的應用

山地風景樓閣選址和構圖淺談——以湖州仁皇閣為例

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浙江園林更好發展

江南園林中的生活之園——以南潯近代園林為例

我國工業遺址設計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園

鄉土、節約:基于場地特征的地域性景觀設計探討

全省城市園林綠化掠影城市公園、道路、濱水綠化篇

仿古園林在紹興市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的施工實踐

瓜渚湖景觀改造二期工程勇奪“錢江杯”背后的故事

喜悅的秋季植物的舞臺——秋色花園植物配置技巧問答Q&A

篇7

隨著城鎮化帶來的水資源短缺,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如濟南的“7-18”暴雨事件(圖1)等,導致城市道路被水浸,交通幾乎癱瘓,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的改善受到高度的關注,結合實際案例的推敲與總結,構建了比較成熟的技術體系(表1)。

(二)LID優點

1.LID定義

LID是一種生態化的土地開發(或再開發)技術,它將雨水管理盡可能地模擬成自然狀態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小規模的、分散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同屬綜合利用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多項技術手段來減少徑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帶來的徑流和污染問題。

2.LID與傳統的對比

相比于傳統的雨水管理技術,LID具有明顯的經濟及環境效益(表2)。

二、低沖擊開發( LID)技術的應用

(一)LID技術體系

LID技術體系(表2)包含兩種措施,即非結構性措施和結構性措施。其中,所謂結構性措施就是通過小型落地輔助設施將雨水回收利用起來,雨水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滲漏、過濾、存儲、收集、處理、存儲等手段。

1.雨水滯留系統

當徑流較大時,LID雨水滯留系統主要通過降低流速、延長匯集時間、延遲峰流量等技術措施來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園、下凹綠地、生態草溝、綠色屋頂的形式存在。

2.雨水滲透系統

透水性路面(圖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徑流能夠很快地滲入下一層的土壤中,從而減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問題。

滲透管渠:作為雨水滲透設施,對于材料和管徑坡度的進行十分嚴格的設設計,這樣可以提高滲透管內的流速,避免沉積物在管道內聚集,通過水體的自重來緩解其他設計和造價的供應。

滲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滲透井和滲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匯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滲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還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貯存系統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統的兩種存在形式:單體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統和小區的集中系統,流程包括集水區一輸水系統一過濾系統一儲存系統一配水系統,需要時還可與儲水池相連。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工程技術處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現有地塊的基礎上,人工開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礫石材料,使雨水暫時儲存在礫石間,在減少降雨徑流的同時,還能通過自然滲透回補地下水,減少水體流失。

(二)LID技術應用與創新

1.LID園林景觀設計運用

LID作為一種生態化的全新理念,在環境景觀設計中表現的更為突出,在充分利用園林景觀的觀賞性的同時挖掘其隱藏的生態手段,例如雨水花園、屋頂花園、下凹式綠地、生態草溝、樹盒、過濾帶、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術措施,結合相應的景觀構筑物的設計,從每個環節中利用現有的資源體系,結合植物的自身的凈化特點與多樣性特征,使園林綠地在美觀的同時還具備保護城市水生態環境的功能。

2.LID建筑單體運用

單體建筑作為構成整個城市運作的實體單元,在對城市雨水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頂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頂尤為重要,它是降雨過程中與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過屋頂花園以及相關的儲存材料來達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時,雨水在屋頂形成徑流的過程當中,溶解出屋頂中沉淀的許多污染物,使屋頂雨水成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過程中可將單棟建筑作為一個循環單元,進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區運用

通過對居住區進行場地的功能劃分、確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點不同,有針對性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居住區作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大量單棟建筑的聚集地,對城市雨水的管理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組圖3)。

在居住區的景觀規劃過程中,通過對居住區雨水生成的源頭以及住區徑流排放的路徑進行分析,結合居住區內部宜人的綠地景觀(包括建筑周邊綠化、宅間綠地、組團綠地、綜合綠地等),將雨洪管理景觀設施與居住區景觀設計整合于一體。

三、LID技術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區示范區

(一)光明新區LID技術的具體運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區被確立為低影響開發( LID)技術示范區,對于低沖擊技術的運用及綠色城市的營造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規劃先導

總體規劃層面基于“LID技術”及“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確立三方面的實踐項目:公共綠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園綠地項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園綠地、水系濕地、居住小區以及工業園區等層面的應用。

2.完善新區生態環境基礎_嚴格控制新區河道藍線以及水生系統修護

深圳市光明新區(約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態保護線的調整優化基礎上(約83平方公里,超過全區面積的50%),劃定全區河道藍線(組圖5),全面保護區內山一水環境、濕地、低洼地等生態敏感區,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

3.技術示范項目引導

詳細規劃層面實施落地,照新區管委會所編制的《光明新區雨洪利用規劃》、《啟動區低沖擊開發詳細規劃》、《建設項目低沖擊開發雨水綜合利用規劃設計導則》等要求,規定了年徑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總量削減控制不低于40%的強制指標,同時,細化具體的控制指標:當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必須配套雨水綜合設施;對新建項目,在兩年一遇24小時降雨條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總量。對改建項目,不替換現有雨水管網基礎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項目類型細化落實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園綠地、水系濕地、居住小區以及工業園區等層面的應用。

(二)光明新區LID技術運用的思考

低沖擊開發技術的應用能夠從技術上優化我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在規劃過程中主體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技術操作,從源頭上解決城市雨洪管理問題。

但是,低沖擊開發基于宏觀層面的量化分析較弱,缺乏相應的技術規范指導,實施政策不夠完善,技術的推廣缺乏政策支持,后期應充分借鑒、總結國內外實踐經驗,讓低沖擊技術被很好地運用到實際的規劃設計中。

四、結語

低沖擊開發模式作為一種生態化、景觀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體系,在城市未來的綠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在我國引入低沖擊開發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該理念應廣泛運用到如今的建設當中,如景觀設計、市政規劃、建筑設計、環境規劃等相關學科,結合相應的地域文化特色,進行城市綠地、園林景觀、綠色居住、單體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類型以及規模的城市開發建設項目,成功地將雨水作為城市的生態之“源”、景觀之“源”,盡不是城市的廢水之“源”、污水之“源”。

參考文獻:

[1]高瑩,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C].第十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論文集,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2]周軒淺談低沖擊開發(LID)技術在綠色建造中的探索與應用

[J]技術與應用,2 014:7

[3]張善峰.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問題解決的景觀學方法[J].城鄉規劃·園林景觀,2012

[4]葉啟明.低沖擊開發(LID)模式應用探討[D]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12

[5]趙林波,李龍,陳新等,城市雨洪管理新模式——低影響開發[J].Value Engineering, 2013

篇8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環境;風景園林規劃;海綿城市;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7

1 風景園林生態學研究進展

關于風景園林生態學的研究,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在1958年3月曾經發表文章“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談園林學”。直到1999年末錢學森教授已發表各類論述有關園林、城市學的書稿、書信百余封,這意味著老一輩科學家們對于中國的城市、建筑、園林景觀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為中國城市的建設指出了方向。在最近20a,雖然中國發展迅速,但也從側面帶來一系列污染、破壞問題。以人文景觀為例,開發公園增加旅游資源,取得經濟效益,但這使得其他城市紛紛仿效,大力打造各種城市公園,以致于公園建成后的經營難以為繼;目前,全國城市中開發的人造景觀公園,成功率大概占總數的20%,其余的均為開發不當。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化建設不斷加快,風景園林生態學也在不斷的完善。生態自然觀點的提出為城市化建設與自然之間的處理關系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法。在中央城鎮會議上發表了講話:“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產生的不對等結構使得風景園林規劃中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彈性和自我調節能力,在整個生態環境中的建設中多方向的環境質量改善的措施在不斷的頒布和實施。其中2015年國家頒布了“海綿城市”的試點項目,并通過評審選出了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他們分別是: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經過專家組的仔細審評確定的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目的是通過建設試點城市來觀察海綿城市在生態環境改善中所起的作用,完善海綿城市并使它更大作用的發揮生態建設在環境治理中的作用,使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規劃中更為廣泛的推廣,海綿城市的技術的完善提供相關的技術數據和實踐經驗,使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更為科學、合理、經濟,通過最直接、簡單有效的方法,得到最大的生態效益。作為園林規劃設計的服務對象擴展到大地綜合體,是多個生態系統的鑲嵌體由人類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

城市化之前,因為土壤的涵水和緩沖作用,大量的雨水在短時間內并不會迅速的匯入地表水系,河流的水位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大起大落。城市的建設開發之后,的土壤面積在不斷地減少,由于雨水無法滲入土壤,進入地下水系而形成的只能在城市地表水流徑流,被人們稱為“雨水徑流”。眾所周知在森林、濕地、丘陵、農田等自然環境中,并不會因為正常的降水形成積水災,這是因為雨水通過地表的土壤可以直接滲入地下土壤中,進入地下的水系循環系統內,在城市化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因為城市的道路、硬質鋪裝景觀、建筑面積的大量非滲透性的表面積在不斷的擴大,以及對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的侵占、圍湖造田,河道建設過程中大量采取硬質鋪裝的處理等,城市原本的生態系統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面對正在不斷惡化的城市生態環境,霧霾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在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4年底~2015年初,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鋪開,并產生第1批16個試點城市。“海綿城市”的產生源于業內和學術界,他們常用“海綿”的吸附特性來比喻園林內對水和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例如澳大利亞人口研究學者布吉(Budge)應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對人ISI的吸附現[2]。“海綿城市”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是借鑒國外的經驗,同時結合本國的發展特點,進行試點城市的建設。通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現在的“海綿城市”理論和技術正不斷的完善和進步,早在2003年俞孔堅曾提出“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之豐儉,緩解旱澇災害[3]。但是提出這個理論僅僅是針對河道的調洪和蓄水而提出的,現在“海綿城市”的概念轉移到城市甚至是整個地帶區域的宏觀理論。

2 海綿城市與生態系統的關系

在生態系統的循環中主要的循環包括大氣循環、水循環、碳循環等。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水系統的循環,水循環是推動整個生態系統循環的根本動力,只有在水循環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實現動植物的生長,物質能量的流動,從而使生態系統能夠正常的運轉。

在生水系統循環的過程中,解決地表水徑流是解決城市中一下雨就看海的窘況的關鍵。現代工業的不斷發展,使得新材料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得樓房的高度在不斷提高,建筑的結構也在不斷的提升,城市的路網不斷的向外延展,城市的面積不斷的擴大,整個城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有機體被視作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的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對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在更大的層面破壞了自然本身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利用自然過程,收獲其提供的免費服務,而不是去剝奪它的能力,那么另一種城市形態,乃至另一種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將赫然在目:人們會在街道旁或者公園種植蔬菜和糧食;洪水也會被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墻之外;廢物和廢水會被自然過程吸收和凈化;鳥類和其他本地物種會和人類共同棲息在我們的后院;人們會欣賞真實的自然之美而非訓話或高強度人工維護下的自然[4]。面對這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海綿城市的理論提出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3 海綿城市與風景園林規劃的關系

風景園林規劃在城市規劃后期的建設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綠地規劃為人們提供城市生活所必須的綠色活動場地,降低城市的煙塵,噪音,溫室氣體等,還能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氣、水分和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

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景觀規劃的合理性。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發揮城市景觀生態對城市空氣質量、城市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通過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使得城市作為一個生態的整體,抵抗外界的干擾,形成更穩定的生態系統。城市園林不能墨守陳規地采用原來的建設方式,被動地實施養護、管理,應該以生態學的理論重新認識和建設園林并了解風景園林生態學對風景園林的影響和作用,認識園林植物在風景園林規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處理好生態植物與園林植物的群落關系,人與生態群落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強園林綠化與經濟效益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生態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作用。

4 海綿城市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

我國城市的大部分河道中依然是傳統模式的建設方式,當面臨城市遭遇雨水沖擊時,城市河道的作用,也根本起不到吸水、蓄水、凈水、供水的海綿體能,也不能減少城市內澇和季節性干旱對城市日常生活中水循環的干擾。這并不是中國自己的專利,比中國還要早的提出相類似的理論的還有很多國家,例如美國提出來的低影響開發(LID)、澳大利亞所提出的水敏感城市設計(WSUD)、還有英國提出的可持續排水系統(SuDS)、法國提出的替代性技術(ATs)等。這些理論所闡述的共同點就是減輕雨水循環對城市自然水文特征的影響,同時改善雨水的水體質量。

對于雨水進入河道的相關治理技術不斷的發展和提出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專門進行河道水體質量檢測的相關技術標準,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工智能的不斷開發和完善,使得現代技術對水體質量檢測的標準也不斷的升級。表1,是通過雨洪管理規劃軟件的基本設計指標,這個指標就是目前比較優秀的雨洪管理軟件,由于開發較晚、設計理念相對成熟、商業化運作等,IWM Toolkit 的指標總體較突出[5]。

通過表1的監控測算數據,能夠清晰的反應出lWM Toolkit 的直觀性,所以能夠在市場占有率更為廣泛。

4.1 LID思維模式的引入

專家們在不斷探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理水方式。20世紀的美國就曾提出的一種較為先進的雨水管理模式,指在場地開發過程中采用源頭、分散式措施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維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包括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峰現時間等[6]。LID的核心就是雨水調蓄方式,其中它主要包括雨水的入滲、蒸發、滯留、蓄集等。所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滯留帶、綠色屋頂、植草溝、雨水花園、儲水池、透水路面等。借著這一思潮,政府職能部門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這個理念。

4.2 綠色屋頂和雨水花園相結合

按照各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讓各種生物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7]。綠地空間設計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垂直綠化,而屋頂花園的雨水收集是生態學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重要應用。屋頂雨水污染程度輕,在綠色屋頂的過濾之后,雨水的凈化標準完全可以滿足灌溉要求。可以通過收集系統的收集直接進行存儲,為以后在枯水期的時候供給社區綠化灌溉、澆灑道路、沖洗廁所以及車輛清洗等使用。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豎向的綠化和橫向的綠化有機的結合起來了,形成一個整體,在雨水的凈化處理時,收集儲存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統。雨水花園的結構由內而外一般為礫石層、砂層、種植土壤層、覆蓋層和蓄水層。同時設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過設計蓄水量的積水,這樣既能夠滿足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同時也不會因為雨水的過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長環境改變對植物的影響,同時能夠避免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4.3 鋪設透水裝置

在人行廣場、停車場等地區,大量采用具有滲水性能的面層鋪裝,滲水地面不僅可以減少地面的熱量反射,還能保持土壤的生態功效。雨時能較快消除道路、廣場的積水現象;當集中降雨時能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防止河流泛濫和水體污染[8]。

以上這些設施可構成一個雨水循環系統,自然降雨通過綠色屋頂和雨水收集裝置,利用管道導入地下過濾器,城市廣場水滲入蓄水池中城市道路水進入到附近的植被草溝,最終水分通過地下的雨水管網都匯集到生態置留塘中,置留塘水面蒸發,形成降雨,近而形成水循環。這樣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徑流,減輕雨水徑流污染,并且收集儲存的雨水還可以用于景觀灌溉等用途,相應地減少了對可飲用水的消耗。

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例,整個公園是一個很好的“海綿體”,有效利用了之前提到的設施,園區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環過濾凈化、濕地凈化等各種工程設施,總水系面積84.2hm2,總蓄水量130萬m3,這些工程設施的外在形式表現為公園內的景觀路面、休閑綠地、下沉花園、龍形水系、森林公園等,既做到了節水養水,同時還營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帶。

據了解,整個園區的透水鋪裝地面約17hm2,下凹式地形17hm2,滯蓄雨水,減少灌溉量,水系滯蓄16.5hm2,雨洪集水池9個,容積7200m3 ,下沉花園蓄洪溝調蓄8000m3,滲濾、收集管網長60多km。整個奧林匹克公園每年的用水量超過1700萬m3,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萬m3,將近全年總用水量的1/2。

5 風景園林規劃在園林景觀中的結合

景觀生態學和風景園林學結合的范圍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的擴大。近些年來,隨著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范疇的擴大,更多的生態學技術以及生態系統服務手段被引入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中。如廢舊工廠改造中廢物處理[9]。隨著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對象和范圍的擴大,除現有的主要以生物種群、群落生態學以外,生態系統和生態學等理論將逐漸應用在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當中;隨著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尺度的擴大,在陸生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濕地生態學、海洋生態學等生態學科中,將在濱水生態設計、濕地保護設計、海島景觀設計中也同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工作的不斷發展,在大地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城市規劃生態學、經濟生態學、數學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等學科中的交叉學科,生態學和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關系更加密切;隨著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成果的不斷創新和科學性要求的提高,在生態學技術手段和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前期勘察和數據整理收集過程中的應用,也會大大地提高,更多的生態學的技術手段將會出現在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整個設計、施工過程中。

6 小結

生態規劃與設計已經成為國內外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重點和研究的熱點之一[10]。實踐所證明,風景園林景觀規劃和生態設計是一體的、協調的,在人類的需求與自然生態關系中,是將人類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及轉化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途徑之一。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特別是需要提高基金項目資助的范圍和力度,同時加強與國際上先進的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從而達到園林景觀規劃與生態設計層面推動我國園林景觀生態學科的研究和應用,使得我國的園林景觀生態學能夠達到世界頂級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14(2):14-16.

[2]Budge T.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Economic Partnership[M]∥Rogers M F,Jones D R.The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Australia:Victorian Universities Eegional ff,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

[3]俞孔堅,李迪華.城市蓄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149-155.

[4]俞孔堅.景觀作為新城市形態和生活的生態基礎設施[J].南方建筑,2011(3).

[5]鞠茂森.海綿城市建設水資源綜合規劃技術lWM Toolkit介紹[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5(8).

[6]邢薇, 趙冬泉, 陳吉寧,等. 基于低影響開發(LID)的可持續城市雨水系統[J].中國給水排水,2012,27(20):13-16.

[7]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14(2):14-16

[8]侯立柱, 馮紹元, 韓志文,等. 透水磚鋪裝地面墊層結構對城市雨水入滲過程的影響[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06, 11(4):83-88.

[9] Mary G Padua.劉君譯.工業的力量――歧江公園:一個打破常規的公園設計[J].中國園林,2003(9).

篇9

【關鍵詞】新型雨洪控制;城市道路;景觀設計

城市中對雨水的控制措施經過了三個階段:首先是注重對于水量的控制,其次是水質管理,直到當前的可持續發展階段。新型雨洪控制的內涵就是通過減少雨水陸地聚集為目的,使得雨水更容易進行下滲,匯聚到地下水進行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地下水的補充以及城市水循環系統的修補作用,促進當前城市水文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1新型雨洪控制理論

1.1最佳管理措施

BMP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采用雨水徑流污染治理以及城鄉雨水系統控制的最優管理方式(BMP),并且隨后從現實發展的角度出發,不斷進行改進。對于BMP的確切概念和內涵,美國水文管理部門有著自身的獨特看法,他們認為BMP沒有確切的技術限制,只要是能夠減輕水資源污染的問題或者對此有預見性的技術手段、方式方法等都是BMP。當前,美國BMP的技術性設施主要有過濾設施、植被控制、滲透設施和調蓄設施[1]。

1.2水敏感性城市設計

WSUD水敏感性城市建設理論是由澳大利亞提出的,該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形成一個同樣具有水文價值的景觀,主要是從人工建設開發前或者依托于技術手段進行維護的兩種水資源處理方式[2]。當前主要有三種方式:①通過減輕污水和給水的排放量,使得水循環量減少;②注重保護開發前水徑流的水體質量和數量;③通過對城市雨水的高效利用。主要的技術手段有調蓄塘、淺溝、雨水池、植物過濾帶等。

1.3SUDS(可持續排水系統)

可持續排水系統是應該采用的一種可行性較高的排水類型,是英國對于新型雨洪控制理論的重要實踐。可持續排水系統通過減輕徑流量的排放,對雨洪的流速進行了控制,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更加高效、科學地促進雨水的過濾和沉積。此外,還對已經流入地下的徑流進行了處理,從雨水的源頭進行徑流污染減輕控制,較少地表徑流匯聚的設計方式,配合一套污染治理策略的技術手段,形成了SUDS。常見的使用方式主要有綠化屋面、植被淺溝、過濾帶、滲透鋪裝、人工濕地、雨水塘等。

1.4低影響開發

LID低影響開發(LID)是新西蘭對于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的發展,這種理論吸取了BMP的優勢,與之共同組成了排水系統[3]。LID技術以城市水文為切入點,注重對城市自然排水系統的建設,致力于減少城市建設階段對于水文環境的影響。但是與BMP技術有差別的地方在于,為了促進所建設區域更加靠近自然的水循環系統,LID技術對雨洪暴雨所導致的污染和徑流進行明確的規范。不同于其他的管理系統,LID技術使用更加小規模和更為分散的源頭進行統一把握。在LID技術中,經常采用的技術方式有綠色街道、生態植草溝、生態屋頂、可滲透路面、雨水花園等。

2發達國家道路設計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的啟示

西方國家對于城市雨洪的研究開始比較早,相關的理論也較為成熟,在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方式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建設效果。在城市雨洪控制方面,已經逐漸形成了適合國情的水文治理措施和技術手段等體系。這些國家的實際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如何使用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管理城市建設中的雨洪問題,促進我國城市道路建設中排水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2.1實現道路設計者角色的轉變

新型道路排水設計是對過去城市排水系統的優化和補充。以往在城市道路設計中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術是一個跨專業、跨學科的問題,需要道路設計人員扭轉自身的角色,吸收其他學科的先進理論、技術方式,應用到道路設計、規劃的過程中,促進不同專業間的交流和滲透,共同服務于城市道路的水環境、資源功能以及通行功能的實現,促進城市道路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2.2加強研究與推廣新型道路排水系統

在城市道路建設和設計方面使用新型雨洪控制技術在我國尤為必要,但是相關的研究還比較少[4]。因而,當前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結合我國不同城市的實際發展情況和地區條件,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指標進行綜合考量,從而研究出適合我國城市道路雨洪控制的技術規范,促進我國城市建設中的排水系統與道路設計相結合,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3轉變我國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的相關理念

通過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新型雨洪控制技術的研究,很多國家都已經采用了一些新型雨洪控制技術實現對城市水文系統的管理,并將其隨時用在道路排水設計中。但是由于我國當前道路排水問題大部分是使用管道、暗溝、明渠等設備進行快捷的雨水排除,導致沒有對城市道路的水徑流的減排、截流、控污等進行明確的控制,與國際較為先進的雨洪控制技術手段較為脫節,使得我國從城市道路設計中較少使用新型雨水控制利用技術手段,影響了城市供排水系統的科學發展。因此,當前我國的重要任務是逆轉城市道路設計中的相關理論,將其與城市道路徑流和排水的水量、水質進行控制,促進城市道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5]。

2.4政策、法規的制定

國外發達國家對于城市雨洪控制技術的研究已經經過了40多年的歷程,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政策制度。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局限性,我國的雨水利用政策法規發展很不完備,只有在北京等城市了相關的措施,但是沒有與新型城市雨水控制利用技術相結合,不能適應當前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6]。因而,為了促進城市的系統化建設,應該逐漸完備現代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的相關制度規范,使得新型城市道路建設理念與雨洪控制技術相結合,促進城市道路的發展建設。通過政策規范引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技術在道路設計中的應用,提供規范措施,從而促進其在道路施工項目的使用,應對我國當前城市雨洪災害頻發的問題。

2.5道路排水設計手冊和規范的制定

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他們的城市雨洪控制技術與城市道路建設理念相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英國的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以及美國紐約的道路設計手冊,都對城市道路建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但是我國城市道路設計指導手冊還沒有充分結合新型城市雨洪控制技術,因此我國應該在吸收發達國家的經驗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型雨洪控制技術手段為我國城市道路建設所服務,調整其在實踐項目中的使用,減少由于規范設置或者技術資料所引起的誤差,促進我國城市道路建設的穩定發展。對于我國城市道路設計中新型雨洪控制技術的使用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結合不同的學科研究,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在綜合國內相關領域的建設成果以及技術發展的情況下,通過學科間的優勢互補促進我國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的發展,逐步推進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畢然

參考文獻

[1]靳筠.“海綿城市”建設功能下的西北地區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2]范光龍.基于“三個維度”的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研究[D].云南大學,2016.

[3]周勤.海綿城市技術導向下的悅來生態城控規層面規劃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5.

[4]丁佳.基于雨洪管理的“青島小鎮”淺山區沖溝公共綠地景觀設計[D].清華大學,2014.

篇10

Abstract: Sponge city is a new concept in urba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current and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ies, municipal water supply system is facing enormous pressure, the city water shortage problem is seriou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concept of sponge city is propo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onnotation of sponge c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sponge city on water supply.

關鍵詞:海綿城市;市政供水;意義;影響

Key words: sponge city;municipal water supply;meaning;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TV6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22-0033-02

0 引言

當前,隨著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各方工程開始注重τ晁的利用與排放,因此海綿城市建設的新思路應運而生,它將城市雨水利用與市政供水工程建設有效地關聯起來。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是利用“吸、滲、滯、蓄、凈、排、用”等多種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的雨洪管理體系,通過有效地利用和排放雨水,進而實現預防城市內澇、利用雨水資源、美化城市等效果。總地來說,海綿城市的建設除了能滿足城市的用水需要,還能使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得到緩解,市政供水壓力也會隨之減小,有利于現代化城市的持續發展。

1 關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背景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城市出現了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洪澇以及生態系統退化等多種問題。城市的快速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都使得我國很多城市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市政供水壓力也就越來越大。有學者做了1997年到2050年我國城市化率、城市總人口、城市需水總量和城市雨水總量的數據對比,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城市化率、城市總人口、城市需水總量和城市雨水總量都呈上升的趨勢,雨水的可利用量也在持續上升。除湖泊、江河的水資源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雨水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城市生態雨水系統的構造,不僅能減輕城市的供水壓力,還能使水體黑臭等問題得到緩解,同時在多雨季節有效地減輕了城市內澇,有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修復。

為了使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一連串負面效應得到解決,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發達國家就針對城市內澇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例如澳大利亞的水敏感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WSUD依據有關城市水循環系統的概念,對污水處理、水資源的再循環利用以及城市供水等進行了一個整體的綜合管理(圖1),推動了城市建造與規劃的改變,使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首次對水資源缺乏,洪澇災害,水體污染等問題,提出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保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這使得海綿城市建設在我國城市建設中新興起來。

2 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理念是通過提高對城市建設方式和規劃設計的管理,使植被、水系和建筑等都能對雨水有著吸納、蓄滲和緩釋的作用,讓雨水不產生徑流,城市的發展能夠自然滲透、自然積存和自然凈化。海綿城市建設運用科學合理的平面和豎向設計對不同設施進行組合,綜合采取 “滲、滯、蓄、凈、用、排”等方式,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城市化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是一種對環保的、科學的、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的深入滲透,是貫徹落實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針的體現,它不僅能促進城市的可持續開發,還能使城市深入建設。事實證明,在市政供水中倡導海綿城市理念,能夠對各種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減緩市政供水壓力。

3 海綿城市對市政供水意義

3.1 減輕城市供水的壓力

海綿城市對水資源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的能力,在現代化城市進程中,能使城市建設與城市資源的關系更加和諧。海綿城市的建設來不僅能提高城市水資源的利用率,還能有效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城建中,要統籌兼顧雨水的開發、管理和排放系統,對于雨水的滲透、存儲、管理和凈化要進一步加強,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對水資源進行再循環利用,使城市供水的壓力得以緩解。

3.2 緩解市政供水管道網絡壓力

在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應該將人工措施與自然措施合理地結合,盡量維護好城市建設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涵養水源最好的方法是通過最初城市的生態系統來實現。另外,改造傳統的粗放型城市,離不開生態手段,例如多種植植被、修復已經被破壞的水體等。在城市建設中,提高植被覆蓋率,讓雨水能夠自然積存、滲透并凈化,進而滿足了城市生產生活中對水資源的多重需求,緩解了城市管道網絡壓力、提高管道網絡承載力。

4 海綿城市對市政供水措施及注意問題

海綿城市通過“吸、滲、滯、蓄、凈、排、用”七字方針加強了對雨洪的管理,下雨時采用吸水、滲水、蓄水、凈水、排水的方式,適當時可利用雨水,完成了對雨水的排放與利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以上七字方針的雨洪管理理念與市政供水規劃設計是緊密聯系的。為了實現傳統市政供水、排水理念的轉型,可以將海綿城市理論與現代城市市政給供水系統規劃設計相結合。根據海綿城市的理念,市政供水不再是單純地滿足雨水徑流排放和城市居民用水、排水的需求,同時也要包含綜合利用雨水、防止內澇、控制徑流污染等工作內容,規劃設計目標從傳統的單一化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模式。為了完成多元化模式的目標,需要適當的轉變市政供水系統規劃設計的標準和手段,從而滿足新時代下市政供水設計規劃需求。所以,應構建“大一統”的規劃設計思路,綜合考慮市政供水系統設計、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綠化設計和城市濕地景觀設計之間的有效結合。

根據“大一統”的規劃設計思路,市政供水系統可以采用結構性和非結構性兩種策略。每種策略所對應的措施也不盡相同,結構性策略可以采用建設雨水花園、蓄水池、生物滯留池、植被淺溝、干井、滲透溝、透水鋪裝等措施來實現;而非結構性策略可以采用主要措施為:合理設計道路布局、擴增可透水路面和植被的面積等。

在規劃設計城市供水系統時,應當合理優化配置水資源,實現對城市給排水系統的統一規劃設計。首先需要通過基本的調查預研,估算城市的用水情況。根據當前城市用水量的需求,可以從兩個方面設計規劃。一方面在保證未過度開發的情況下,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水,另一方面為了實現雨水資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在合適的場地修建蓄水池等基礎設施,下雨時在存儲水資源的同時也解決了部分排水問題。另外,通過優化城市污水處理機制,完成對水資源的多次循環重復利用,可以極大地提升水資源的使用率。在整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城市的地形地貌、建筑的設計概況,盡量避免與給水系統規劃設計產生沖突,滿足因地制宜的規劃原則。特別在設計規劃給水管道系統時,必須根據當前城市的地質條件、地下建筑布列和障礙物類型等情況合理布置管道,以降低施工難度。

5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海綿城市理念,可充分利用城市雨水資源,解決了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為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案和設計思路,是現代乃至未來城市發展趨勢之一。因此,在現代城市規劃中,合理建設海綿城市,發揮其優勢,打造一個全新的市政供水系統,將對現代城市建設將產生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章林偉.海綿城市建設概論[J].給水排水,2015(6):177.

[2]王微微.新形勢下城市市政給排水規劃設計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