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學范文
時間:2023-07-23 09:3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文言文如何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改編創作;拓展能力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以識記字詞、翻譯句子、背誦篇章為主,所以教學過程,可概括為:誦讀、翻譯、識記、背誦。學生學得枯燥無味,背得頭昏腦脹,咬文嚼字式地翻譯,毫無興趣可言,為應付考試沒辦法。情境教學是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能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筆者在教學實際活動中做了有效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活學生興趣
創設情境可有多種方式,如多媒體的動漫、視頻資料、歷史圖片等,也可自身模擬,講臺表演。但是,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個最本位的教學方式是語言教學,即教師通過語言描述來創設情境,達到教學目的,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色。語言描述情境關鍵在教師對課文內容的把握,教學目標的確立。如我在教學《馬說》一課時,手拿教鞭,扮演了一個“識馬者”形象。語言描述:(1)導入:望歷史的天空,群星璀璨;翻開歷史的篇章,名人輩出。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見一位唐代的文豪大師——韓愈。他有話要向我們述說,說一說他看到的“馬”的事。(2)情景表演:年輕的韓愈很有才華,幾次赴長安趕考,卻不中,終于第四次考中進士,做了宰相手下的一個小官,曾三次上書要求擢用遭拒絕,他郁悶地走在街上,看到這一幕情景:
一位手握馬鞭的人,滿臉橫氣,正怒沖沖地對著馬棚里的一匹馬,啪、啪,狠狠地抽打著。喋喋不休地吼到:“什么破馬,誰說你能日行千里?光能吃,不能干的家伙。當初我看你個也夠高,腿也蠻長的,有日行千里的素質,我才花了重金買了你。可今天,你卻跑不快,不中用。氣死我了!怎么?你還叫,還流淚,委屈嗎?還餓,還想吃?哼!既然你不中用,干脆去磨坊拉磨吧。走,走!去,去!左轉,左轉……”皮鞭一次次落下,馬的哀鳴一聲聲響起。
唉!要想馬兒好,又想馬兒不吃草。天下哪有這樣的馬啊?天下無馬!”韓愈沉思了。
這樣的語言描述,情景表演,實際暗含了有關課文的幾個問題。如千里馬的食量,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它的悲慘遭遇,人們的愚妄無知等。在這樣的情景中,讓學生邊回答問題,邊朗讀課文,既有興趣,又能領會原文旨意。這樣的教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學生很喜歡。
二、改編創作,拓展學生能力
精深的文言文是我們知識的源泉,是寫作最需要汲取的營養,是訓練寫作的素材。應該好好地利用它,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繼續綻放光芒,讓它的精髓繼續支撐著我們民族精神。
我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要求學生在理解內容基礎上,改編課文,訓練寫作能力。
老師:“唐雎勝利了。我們仿佛聽到了他那爽朗、自豪的笑聲,仿佛看到了他那正氣凜然的面容,試想,在回國的路上……”要求學生寫一片段。
學生寫道:黃沙滾滾,古道漫漫。在秦國通向安陵小國的土路上空,時時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哈哈!哈哈!……有一個人正昂首挺胸,闊步行進在這荒涼的古道上,嚴峻的面龐上透出一股正義凜然,藐視一切邪惡的骨氣;智慧的眼神中,映射出不容欺凌的股股殺氣……
當他眺望見遠處的安陵國時,嚴肅的臉上現出親切溫和的笑容,眼中流露出了驕傲、自豪且深情的目光:祖國,我的安陵小國,卑臣唐雎沒有辱沒自己的使命,我勝利地回來啦!各位先王,你的后代兒孫,保住了你給后代留下的土地……我驕傲地回來啦!各位臣民們,你們不必懼怕虎狼似的強秦,我保住了你們的性命安全……
深情的目光在遠處眺望著,歡樂的心聲在蕩漾著。只見他又轉過身,對著剛剛出離的秦的邊城,望著那高高的城墻和手拿兵刃的士兵,微微上翹的嘴角冷冷的發出:哼!哼!
這高高的城墻,我何所謂。那銳利的兵刃,只能恐嚇那些貪生怕死的小人。還有那驕橫奸詐的秦王,收起你那顆假惺惺的慈善之心吧,五十里之地是先王所留,我等愿以死所相守。
秦王,收起那嚇人的面孔吧!什么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你不曉得專諸、聶政、要離這樣的壯士嗎?
哈哈,哈哈,這笑聲在朵朵白云間飄蕩傳到天邊,這笑聲在座座高山回響,一直回響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
真理終將戰勝邪惡,正義凜然終將戰勝殘暴強敵。
利用課文素材,嘗試改編,唐雎不畏,義正辭嚴的斗爭精神,再次彰顯出來。寫作技巧由原文的順敘變成倒敘,且增加了個人的想象內容,是一次很好的寫作訓練。由表及里,由感性變理性的發展規律,學生的獲得也是漸進深入的。
篇2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在大力提倡為學生減負、提高課堂效率的今天,我認為打造生本愉悅的高效課堂也許會讓文言文教學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的課堂。師生在這種課堂氛圍中教授、學習文言文,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那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那樣的課堂也正是教育工作者苦苦追尋的文言文教學的高效課堂。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理想的目標呢?
一、更新理念,還原學生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本質
在文言文教學的課堂改革中,似乎比現代文的課改要遲緩很多,步子邁得要小很多,我認為其關鍵點就在于教師的理念過于保守,不敢解放思想。誠然,文言文遠離現代語言環境,與現代語言之間差別較大,課文中所涉及到的知識紛繁復雜,學生很難跨越時空去理解體會古人的情懷。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總是瞻前顧后,放不開手腳,怕學生學不會主要知識點,于是就會大講特講,使課堂成為“一言堂”式的主陣地,學生總是被動甚至是被迫地接受知識,使得文言文學習就更加枯燥乏味,學生主體地位也就無從談起了。殊不知,教師的這樣一番苦心卻完全違背了教育規律。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正像錢夢龍導讀教學“三主”的指導思想中所提出的:“所謂的以教師為主導,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于領導支配地位,這種作用的發揮得益于恰當的導。”因此,教師盡可以放開手腳,開動腦筋,扮演好自己答疑解惑的總導演的角色,還課堂以生機和活力,做一個懂得教育藝術、充滿教育智慧的創新型教師。
二、激發興趣,讓文言文課堂激情飛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首先著眼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敢于大膽創新,利用多種教法和輔教學手段,充分吸引學生,挖掘其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利用歷史故事、典故、神話等巧設情境導入新課,既簡單快捷,又便于學生理解。像三國故事,家喻戶曉,就可以借此引入對《出師表》、《孫權勸學》等課文的學習。還可以調用地理、歷史、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儲備,來學習相關的文言文,如《三峽》、《岳陽樓記》;《陳涉世家》與司馬遷、《史記》等。利用由簡筆畫到甲骨文,再到現代漢字的演變,來講解文言詞的字形和字義,給學生留下了生動而深刻的印象。
三、巧設翻轉,使課內外學習有機結合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的,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操作或實踐來完成。這樣,學生是課堂學習的被動者,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動研究者,其主體地位也很難落實體現。而采用課上課下翻轉的形式,學生就可以在課下隨時隨地有目標地學習課本知識,可以充分利用教師提供的各種信息,多種現代化的學習渠道可以幫助學生饒有趣味地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學生就可以在課前的自主學習中明確自己的學習狀況――哪些是已學會的、哪些似是而非、哪些是學不會的,再到課堂上學習時,就可以和同學、老師之間交流,解決疑難,鞏固知識。在這樣的翻轉課堂中,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的遠大目標。比如,《桃花源記》、《曹劌論戰》等課文中,有不少古今異義詞,像妻子、絕境、無論、犧牲等,學生不容易理解,我就提前做好課件,進行形象的講解說明,在課前預習中展示給學生,學生理解后就能正確領會原文的思想內容了。
四、引入競爭,給課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桃花源記;案例
一、明確教學目標,做好教學準備
《桃花源記》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名篇,極具代表性,文風秀麗、用詞極具特色,千余年間都為人們津津樂道。想要讓學生真正的學好本文,就需要教師制定一定的教學目標,做好教學的準備。筆者認為,本文的教學目標應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是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其次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另外對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言,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作者是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領悟到作者的文風與個人魅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二、創設教學情境,做好課堂導入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每節語文課都會有很大的知識容量,從課文內容的講解到教師的課外知識延伸,都需要學生能夠積極的去參與課堂、學習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的導入階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夠很好的提升教學的效率。比如在本課導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美麗圖片的放映來給學生展示一個“世外仙境”般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聯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意境,同時讓學生有一種“不睹不快”的興致。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借助著名歌唱家騰格爾的《桃花源》這首歌作為引子,讓學生跟著這個“打漁的”來了解桃花源內的美景,運用豐富多彩的感官來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知識的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述陶淵明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作者的社會理想與思想境界,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
三、解決生字難詞,引導學生閱讀
本文有一定的生字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決生字難詞,以便學生能夠進行全文通讀,加深學習認知。比如文章中的“緣(yuán)溪行”、“豁(huò)然開朗”、“阡陌(qiān mò)”、“黃發垂髫(tiáo)”、“詣(yì)太守”等字詞,大部分都是學生初次學習,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注重學生的理解。另外對于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現象,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進行識記、解決,例如“便要(yāo)還家”的“要”通“邀”;文中的“交通”是指“交錯相通”,和今天的不是一個概念;文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和兒女”等等……另外在對于課文進行閱讀的時候,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注重文章句子之間的結構,以及文章的節奏感,在閱讀的時候要能夠跟著作者的步伐來讀出韻律、讀出情感。比如要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
四、注重學生品讀,感知課文內容
初中時期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于文章的理解、感知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幾遍,逐漸的熟悉課文內容,逐漸地去感知作者的寫作內容、寫作特點、寫作目的。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有效的運用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互動探究,逐漸的解決疑難問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文章的線索是“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從故事的開端、故事的發展、故事的結局幾個部分寫出了一個神秘的、美麗的世外桃源。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體會來進行發言,有效的進行師生互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學習,比如“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讓學生聯想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進入桃花源之后根據漁人―一為具言所聞之后桃源人嘆息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皆嘆惋”?讓學生認識到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正是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而對于作者的理想境界,在今天我們要能夠客觀的去認識、去對待。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篇4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學習興趣;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6-0080-01
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幫助學生了解認識我們祖國古代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對于我們初中語文教師來說讓學生達到大綱的這一要求,是我們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是我們的責任。初一學生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對初中的教學方法一時不會適應,特別是對學習文言文更覺得難上加難。這時我們老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重要了,我們語文老師這時一定要發揮好“導游”的作用。
如何才能發揮好這一作用,下面我來談一談我們多年來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 加深印象,重視“過渡”學習
初一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古詩,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利用好這一點。開學初利用自習課,引領學生復習小學學過的古詩,在小學的基礎上,進行中學的文言文教學。特別是針對古詩中的文言字詞的教學,要給學生講清文言字詞與現代文的字詞的異同點。
例如詞的教學,要注意辨別古今的差異。如“快走踏清秋”(《馬》)中的“走”和“兒童急走追黃蝶”(《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走”,都是“跑”。古人表達“走”的意思用“行”字的,如“小溪泛盡卻山行”(《三衢道中》)的“行”才等于現在的“走”的意義。古代人用“跑”字表達獸蹄刨地,等于現在的“刨”或“跑”。又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中的“無”,“元”通“原”,“無”通“毋”又是屬于通假字。這些詞的意義,必須一一辨析清楚,不能含糊。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了一些文言字詞得用法,為學習初中教材上的古詩文打下基礎,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從小學文言文學習過渡到初中的學習。
二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現如今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古詩文的出現和運用已經很少了。在書籍中、報刊雜志上、廣播電視中運用的也很有限。因此,在這樣的現實社會環境里,初中學生學習古詩文,老師很有必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學習作用,對古詩文產生濃厚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夠讓人更多的接觸該領域的內容,讓人積極主動的尋找答案,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復習或重溫。興趣還能激活思考。在很多時候,興趣就是學習的方向,夢想的來源。因此,在初一學生剛剛在學習古詩文時,教師一定要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
教師教授古詩詞時,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利用多媒體如配上與詩詞相襯的音樂、圖畫,營造氛圍與情境,使學生初步進入情境。教《木蘭詩》,可播放古典音樂《十面埋伏》,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優美的語言再現頭腦中浮現的畫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境教學是溝通教材和教育對象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學生在受到情境感染后再去學習古詩文,就會興趣大發,就會積極主動的去探究了。
三 強化讀與背的作用
篇5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初中文言文;初中語文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國擁有燦爛的文化,想要吸收古文化的精華,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一定要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初中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和現代文教學對比來看,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
一、農村初中文言文教學狀況
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分離。教材中編寫的文言文內容,和農村的生活是有距離的,多數文言文所寫的內容與故事情節通常為如今的農村初中學生所沒有經歷的,甚至是沒有聽說過的,是他們無法理解的。與此同時,語文教師為了完成任務,不重視文言文自身的特點,不考慮農村初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去設計文言文教學,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由陌生逐漸地轉變為排斥。致使文言文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在逐漸地擴大。
二、提升學生文言文能力的對策
注重知識的積累,擴展遷移。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學習,而不注重積累,要想在學習上有所突破是比較困難的。判斷一個學生文言文功底是不是很強,不能只是看其是不是能夠把以前學過的文言文熟讀,而是看其能不能運用所學到的文言文知識去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以,就初中文言文教學來講,“遷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訓練。例如,對《五柳先生傳》的學習,語文教師就可以把《桃花源記》中部分內容進行對比閱讀,然后是朝現代遷移,將文言文里的詞義和現代漢語詞語相結合,進而有助于學生對詞義的理解與把握。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與此同時,它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瓶頸,文言文教學對于農村教學來講更是一個難點。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無論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只要可以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得初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就應該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以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真正地實現教學目標。相信農村文言文教學一定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史小紅.告別低效尋找出路:城鄉結合部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時間探索[J].教師,2010(08).
篇6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初中語文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興的學習方法,隨著新的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研究性學習已成為老師們關注的話題。怎樣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把這種學習方式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下面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自己的實踐談談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膚淺認識。
第一、要提高思想認識,轉變教育觀念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發現語文現象、掌握語文規律、獲取語文知識,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的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準備好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活動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學習的主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教師就要轉變觀念: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孩子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給孩子一個沖突,讓他自己去討論……從而變知識的傳授者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師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
研究性學習首先要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研究內容的確定應根據所在學校的具體情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因情而異,因人而異。在起始年級或基礎不是很好的班級,應從小處入手,課題定得小一點,淺一點,待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后再確定得大一點,深一點。切忌貪大求全、好高騖遠。教師在備課時,應做有心人,預先準備數個課題供學生選擇;也可在教學過程中,捕捉師生瞬間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從而找到新的課題。筆者在試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在教學中作了這樣的嘗試。備課時我準備了三個課題:1,百草園是個什么樣的地方?2,怎樣看待“我”在私塾的學習生活3,怎樣評價“三味書屋”里的先生?不少學生對我所準備的三個課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指導學生研讀課文,掌握研究的程序及方法
語文研究性學習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性學習。現在說的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研究性學習。它又不同與語文學法指導,它是對語文學法指導的擴展與提升。語文學法指導局限于語文課堂和書本知識,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包括語文課堂和書本知識,又包括參與社會實踐、研究社會,還包括對自身學習方法的研究。針對當前學生實際情況,在他們起步階段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逐步掌握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研究性閱讀與一般閱讀不同的是,它既不需要透徹的了解讀物內容,而是通過閱讀來收集資料、整理觀點、分析研究,從而提出新的見解。它既可以從對一本讀物的分析概括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綜合幾本讀物的相關內容提出新的見解;既可以對讀物的內容做新的闡發,也可以對讀物的觀點、材料提出質疑、否定和批判。對中學生而言,易于操作,又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研究性閱讀主要是比較閱讀和專題閱讀。
比較閱讀,它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作品進行比較,有分析的進行閱讀。學生通過閱讀、分析、研究,尋找出比較對象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相似點和不同點,以及形成這些異同的原因,從而獲得對于作品的新的認識。比較閱讀的內容是極為廣泛的,可以是同一時代的同類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的比較;可以是題材類似表現形式不同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題材不同表現形式類似的作品的比較;可以是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的比較。總之,只要是具有可比性的作品,都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比較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研究比較對象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各種聯系的同時,更加深刻、透徹的認識作品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整理材料的能力,為以后研究性學習積累經驗、打好基礎。
課題閱讀,是在確定了研究課題之后,為了解決課題需要的各種材料而有計劃進行的閱讀。這種閱讀就是收集、整理、研究與課題相關文章的閱讀,意在通過對文章的查閱、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研究的問題。明確要研究什么,從哪里開始研究,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各類文章之中找到對特定研究課題有價值的文章呢?首先必須明確界定自己研究課題的范圍和性質,確定搜尋的方向。其次要熟悉主要資料索引和目錄分類的方法,掌握檢索的基本技能。一般說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還不知道怎樣來搜索資料、查閱文獻,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查閱資料,有時要給學生開出比詳細的查閱書目,以便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找到開展研究的感覺。在研究初期,搜尋文章可采取“滾雪球”的方法,先查閱幾篇與課題有關的文章,通過閱讀消化,了解課題的有關范圍,并從文章中發現新的線索,再擴大查閱的對象。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播音員報道我國又與哪國建交,實現“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個問題,“邦交”為何不說“國交”?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進行專題閱讀。
第四,如何評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9-228-01
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教學方法與教育模式已經逐漸淘汰。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培養更加傾向于標準化,即讓每位學生的發展方向等方面保持一致,扼殺了學生天性的發揮。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創造力的發揮被阻擋,無法體現出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對于初中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文字上的變化為學生提供了創造力的發展平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理應改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讓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從而達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現代化教學中,課堂主體地位較傳統模式發生了明顯變化。目前,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自己只起到引導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從而主動學習語文,主動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主觀能動性發揮的表現,屬于意識方面的變化。這類變化是在現有物質形態基礎上加以思考與創新得到的,因此更能夠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作文教學方面,若是以“牛”為主題讓學生發散思維來創作,學生在沒有經過引導的情況下,必然會想到許多關于“牛”的寫作方向。例如從牛的勤勞引到自身學習需要勤奮刻苦方面,或是寫魯迅筆下“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狀態,這類思維的擴散就是創新的過程。同時,由于思維擴散是在語文課堂中產生的,因此還可能引發全班范圍的頭腦風暴,讓全班學生參與到創新中去。
二、拓寬思路,提出疑問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積極思考。一直以來,教師與學生都存在相似的認知,即書本上的知識就是完正確的。其實并非如此,受自身認知程度限制,書本上的知識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俗話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能力,將自己與書本描述的不同看法大膽表達出來。
問題點的提出需要建立在想象之上,學生只有在全面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夠拓寬思維,提出自己質疑之處。因此引導學生思維方向的多元化發展并不會阻礙正常教學內容的灌輸。思維的拓展是創新的表現,教師應支持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膽創新,帶動全班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
三、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現代化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通過課文內容創設相應情境能夠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文章描述內容,并加強課堂參與性。對于初中生而言,情境教學更能夠提升自己對課文的興趣,對學習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例如,在學習《出師表》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前在班級內選好扮演者,將諸葛亮的內心思想表現出來。扮演者應重點選取表現力強的學生,并鼓勵夸張表演,讓學生在研究表演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自主感受諸葛亮內心情緒的變化。表演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思維上的創新才能夠將文字性的描述轉化為表演形式,無論在課文理解方面還是思維創新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開展探究式學習
同情境教學相似,探究式教學也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的一種方式。探究教學需要教師選取合適課程內容,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思考。探究式教學可以以小組形式展開,也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形式上的多樣化讓教師更青睞這種教學手段。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對問題的探究興趣,在問題解決時也會產生成就感,從而帶動日后學習的主動性與創新性。
例如,在學習《楊修之死》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楊修為什么會被殺死,大家從這一事件中能夠得到哪些教訓?”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書籍、網絡搜索與向家人尋求幫助等方式解決問題。根據實際教學中的實踐發現,學生得出的答案方向呈現多元化特點,有的說是因為楊修卷入皇室傳承被曹操殺害;有的說是因為擅自揣測曹操心理而被殺害;有的說是因為他恃才放曠而招致殺身之禍。這樣一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體會也會呈現出方向上的不同,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幫助。
社會的發展更多需要創新型人才,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根據課文特點,通過教學手段與模式上的創新帶動學生思維方向的創新,以此來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而讓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宋 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路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
[2] 施立云.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J].學周刊,2013(13).
篇8
關鍵字現代語言;語言文字;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301-02
語文教學界質疑語言學的無助,呼吁“淡化語法教學”,這種狀況,值得語言學界及社會各界的深思。
1現代語言基礎知識能夠提高學生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教學屬言語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語言規范是貫穿各級各類學校語文教育的一項最根本的任務,體現在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視或偏離社會語言規范的語文教學都會直接導致語文教育質量的下降。
在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處理好個性化的言語活動和社會語言規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語活動是人的個體交往活動,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會交際任務。另一方面,我們應當看到,人的個體言語活動僅僅是對社會語言系統的個性化的演繹,這種演繹要遵守社會語言規范。
由此可見,中學語文教學一方面要尊重、鼓勵個性化的言語活動,注意培養學生的言語智慧;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掌握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提高規范運用語言的能力,兩者相互為用,不可偏廢。
2現代語言基礎知識能夠促進言語形式教育的有效實施
語文教育以言語形式為本,言語內容為言語形式服務,通過言語內容,把握言語形式的規律,從而科學、高效地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現代語言基礎知識是言語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言語形式的抓手和著力點之一。通過現代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擺脫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領悟的泥沼,才能實現語文學習理性的躍進。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就需要從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語文學習效率。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對初中教師開展文言文教學有所幫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文言文,覺得文言文學習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氛圍不高。這時教師就需要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深入分析文言文發生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跡,幫助學生從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內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傷仲永》時,教師可以從這篇文章發生的時代特點,告訴學生仲永是一個具有很高天賦的神童,但是由于父親的愚昧將其當成造錢的工具,沒有及時讓仲永去學堂上學,使得仲永的才智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表達作者對一個天資聰慧的神童淪為普通人的感傷。在告訴學生文章主要思想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提高學習技巧
教師在傳授文言文知識時,需要給學生總結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詞的含義,進而不斷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提高學習文言文技巧,真正學會獨立學習文言文。例如,在學習《論語》時,文章中出現好幾個相同詞語,但是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這時教師就需要給學生一一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詞。通過不斷積累這些常用字詞的意思,豐富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進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養
新課標的不斷推動,要求教師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對于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對古漢語語法和寫作方法,更需要教會學生從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全方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人文素養,真正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分析;策略研究
在傳統文化熱此起彼伏的當下,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進入了一個高度重視的階段。文言文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在學生語言學習和文學思想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成為初中語文教學關注的重點。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師注重逐字逐句解釋,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教學生再學是最為傳統可行的教學思路,其教學方法更是可想而知,為了使全班學生無一落伍,教師通常會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詳細解釋的方法,這樣的教法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認真聽講的學生自然聽懂了課文內容,但對于其他學生或是課后時間,這些翻譯會像烏云見到太陽一樣在學生的記憶里一哄而散,消失殆盡。原因很簡單,就是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被動懶散地接受,不利于學生對文言文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以及其自學能力的提高。相反會是一種巨大的阻礙。久而久之,學生會依賴老師的翻譯,而不愿自己動腦分析、動手查閱。
2.教師偏重學生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階段,死記硬背課文的現象非常嚴重,為了應付應試教育的考試,師生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做出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論內容本身講了什么人,發生了相關的什么事,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有著如何深刻的社會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等等,師生乃至學校關注的永遠是學生會不會背,能不能寫對,會不會得分等等,這種外界壓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舊式的教法與學法,此種現狀根深蒂固。
3.教師局限講解書本知識,忽視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與普及
隨著新課改標準的提出,新課改政策的實施,以及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和專業水平都已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雖然大體改善,但依然有問題出現。部分教師過于偏重課文內容的講解,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過程上,勢必造成一遇沒學過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寫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學過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講的什么內容,張冠李戴連最常識的知識都不知道。學《出師表》不僅要知道是誰所作及其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這種形勢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策略研究
1.學生自主學習先行,教師具體講解后補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不讓其心生畏懼實屬不易,更別說讓其愛之,更是難上加難。初中生心性不穩,好動調皮,貪玩且好奇心重,教師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有助于推動教學進度,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另外,可給學生放映相關歷史短片,再舉《出師表》為例,典故三顧茅廬說的就是作者諸葛亮,教師可將新版三國之三顧茅廬的視頻放予學生觀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講述好得多。
2.多讀多悟,寄情于文,巧記牢記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真意不失為學習的一種好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自我的學習、教師的講解,都只是學習的前兩步,第三步的誦讀領悟著實關鍵,是高層次的精神共鳴。讀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發,主旨表達。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樣的心情抒寫經典的。然而,用巧法記住的東西才會長存于腦海。
3.多問多思且好學,長知識又闊視野
不恥于下問多問、勤于思而好學者,總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常見句式的判斷很容易出錯,特別是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句式,一旦問題堆積不解決,在后面的學習中就困難重重,所以配合老師的差異比較法和歸納整理法就很容易記住混淆多變的句式。如在學習《木蘭詩》一文中,教師可以利用“文章在敘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點”“文中的互文修辭、對偶句有哪些”等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另外,多閱讀經典名著,不僅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更能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與胸懷。你所擁有的知識越單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會里立足競爭,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
學好初中文言文是對高中語文學習的良好鋪墊,既是過渡更是基礎,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學尤為關鍵,因此對其教學的思考與研究也是必然。綜上所述,唯有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做到全面透徹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尋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應對策略,才能改變思路創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區域經濟發展機制
- 下一篇:女生健康教育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