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交媒體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20 16:3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社交媒體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社交媒體的建議

篇1

影響學生視力的原因主要有遺傳、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三個方面。外部環境主要是指視覺的光環境、課桌椅的尺寸、紙張的對比度、營養等;內部環境包括用眼習慣等。不少專家指出,室內的視覺光環境對學生視力的影響度要占影響量的10%以上。目前中小學校普遍存在的光環境問題有:(1)教室采光、蔽光不科學,如教室照明燈具的配置、安裝、維護不當;(2)室內燈具分布不合理,導致同一桌面照度均勻度差別大;(3)新建學校教室亮度太高,而老學校教室燈具損壞后不能及時更換;(4)教室窗地比、黑板的反射系數及窗簾的安裝不符合要求等,形成眩光。此外,教學中多媒體設備使用不當也會對視力造成傷害,如:使用多媒體設備時亮度、對比度、分辨率、字體調節不當,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眼睛疲勞;使用后不能及時維護保養,會造成設備關鍵性能指標下降等問題。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在中小學教學上,國家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為此,結合國內現行與多媒體教學設備有關標準,就今后中小學校配備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提出以下建議

一、 積極改善教學環境

視覺的光環境是多媒體教學設備使用時對學生視力影響的重要因素,要重視改善教室的環境條件,主要措施有:

(1)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教室投影屏幕(或數字化智能屏幕),宜在前墻居中安裝或擺放。

(2)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室課桌椅的擺放要保證學生的合理用眼距離。前排邊座的學生與黑板遠端形成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

(3)改變片面追求課桌椅“整齊劃一、便于管理”的傳統觀念,根據教室采光、照明及學生身高變化,對照國家相關標準,按人體工學原理科學配置課桌椅,提倡配備可調式課桌椅,規范課桌椅的管理與使用。

(4)加強教室的采光、蔽光管理,改善教室的用光環境,科學合理地布置教室用光。教室朝向宜采用南北向的雙側采光,光線應自學生座位的左側射入。教室課桌面上的采光系數最低值不應低于2%,窗地比不應低于1:5。為防止窗的直接眩光,建議教室設百葉窗(漫反射)或窗簾,以避免陽光直接射入教室。為防止黑板的反射眩光,其表面應以耐磨無光澤材料制成。為提高教室采光效果,室內各表面應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材料,房間各表面的反射比應按表1規定選取。

表1 教室內各表面的反射比

(5)教室應通過增加人工照明數量、使用高效光源、充分利用自然光等手段,提高照度水平。教室燈具縱向排列,建議使用帶格柵燈具,房間內各表面涂以漫射材料,或采用低亮度的光源。黑板照明使用專業黑板照明燈具,并在合理位置安裝。宜采用3300~5500 K色溫光源、小于26 mm細管徑直管稀土三基色熒光燈,其鎮流器采用節能高頻電感或電子鎮流器。學校建筑照明標準值應符合國家標準(見表2)。

表2 學校建筑照明標準值

二、倡導科學合理使用

1.投影設備使用視覺環境要求

(1)使用多媒體教學時,前排學生距離屏幕至少2 m;不要在教室眩光及光線雜亂的情況下使用投影機,運用多媒體教學時避免使用黑板板書;不要長時間連續使用多媒體教學,如一節課使用投影機最好中間休息5~10 min,適當遠視。

(2)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字體大小適當,背景簡明清晰,顏色對比明顯,避免學生視覺識別困難。

(3)投影機使用中影響學生視力的關鍵技術指標為亮度、對比度、分辨率,要根據不同環境、色彩、畫面要求合理選擇,并選擇對應尺寸的幕布(見表3)。

表3 投影機主要技術參數參考表

(4)學期結束后對投影機進行清潔除塵、保養維護,并做好維保記錄。

(5)投影燈泡是投影機最為重要的耗材,它的性能好壞直接決定著投影圖像的清晰度和亮度,要注意投影燈泡的使用壽命,及時更換。

2.電視教室視覺衛生要求

以電視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室座位布置范圍和照度要符合國家標準《電視教室座位布置范圍和照度衛生標準》(GB 8772-2011)的要求:

(1)座椅前緣至電視屏幕垂直面的水平距離,應在觀看電視的有效視距范圍內。對PAL制電視機,以電視機屏幕對角線尺寸的倍數計算,有效視距范圍為3~12倍。對觀看圖像的細節分辨要求較高的電視教學任務,座位布置應在最佳視距范圍內,以電視機屏幕對角線尺寸的倍數計算,最佳視距范圍為5~10倍。

(2)學生觀看電視的水平斜視角不得超過45°,仰角不得超過30°。

(3)電視教室課桌面上的天然采光系數最低值不應低于《中小學校教室采光和照明衛生標準》(GB7793-2010)要求。

(4)電視教室利用電視機進行教學時,課桌面人工照明的維持平均照度應為60±6 lx,其照度均勻度不應低于0.7。

(5)電視教室照明宜采用小于26 mm細管徑直管稀土三基色熒光燈,不應采用裸燈。燈具距課桌面最低懸掛高度不應低于1.7 m,燈管排列宜采用其長軸垂直于黑板面布置。對于階梯教室,前排燈不應對后排學生產生直接眩光。

(6)電視教室照明燈的控制開關應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分組設置。應有防止燈的光源在屏幕上產生反射眩光的措施,如在電視機外殼上加上用不透明材料做成的遮光板,其向前方伸出的長度與燈距電視機的高度成反比。應設有轉暗設施和加強通風的設施,如遮光窗簾或遮光通風百葉窗等。

(7)普通教室運用教學的電視機規格不宜小于74 cm(29 in)。采用吊裝形式安置電視機時,吊架底部至地面的距離小學宜在1.7~1.8 m之間,中學宜在1.8~2.0 m之間,吊架在水平方向上應可以調節。教室內照明燈控制開關應至少設置3組,可采用黑板燈、窗側燈和門側燈3組布控形式,或采用黑板燈、前排燈和后排燈3組布控形式。教室前排窗宜加設遮光窗簾或厚窗簾。

3.電腦教室視覺衛生要求

(1)計算機教室自然采光應符合GB 7793-2010中教室采光標準要求,室內照明應符合《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中學校建筑多媒體教室照明標準值。宜采取下列措施控制眩光:配備并使用窗簾或百葉窗等設備,控制來自于窗戶的自然光;調整顯示屏方向,避開室內光源在屏幕上形成的眩光點;使用濾光屏等設備,對顯示器屏面進行防眩光處理;電腦桌面和室內墻面使用無光澤材料。

(2)電腦桌椅布置宜采用平行教室前墻的形式,前后排之間的凈距離和縱向走道的凈距離均不小于700 mm。除桌面深外,電腦桌椅尺寸應符合相關標準要求;電腦桌面深不宜小于550 mm,放置液晶顯示屏時,桌面深尺寸可適當減小。宜配置擱腳板,高度范圍為40~110 mm。身材較矮的學生在操作電腦時宜使用適當高度的擱腳板,以滿足使用姿勢的要求。

(3)使用鍵盤打字時宜采用正直坐姿;使用鼠標瀏覽屏面時宜采用后位坐姿。眼睛到屏面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50 cm,視線應略低于水平視線10~20°。

(4)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使用電腦15 min宜放松眼睛,可將視線從屏幕上移開,眺望他處或快速眨眼。每30~40 min宜休息3~5 min,可采用伸展、站立、走動等形式變換身體姿勢。

篇2

CEO個人聲譽能直接影響求職者的從業決定

萬博宣偉的最新系列調查報告――《讓CEO社交化:互動參與篇》。該系列報告始發于2010年,是最早對CEO網絡社交狀況進行研究的調查。此次的報告顯示,大部分美國上市公司(92%)、私營公司(76%)以及硅谷頂尖公司(86%)的CEO均有涉足社交媒體,或者在其企業網站相關信息,但參與活躍程度有待提高。

萬博宣偉全球CEO Andy Polansky 表示:“鑒于企業聲譽與CEO的個人言行密切相關,我們致力于深入了解CEO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其他數字平臺進行溝通、傾聽并做出回應。”

在這份最新的報告中,萬博宣偉調查了任職于財富500強的美上市公司、私營公司以及硅谷頂尖公司的CEO參與的線上活動。調查涉及三個層面:1.CEO在公司網站或社交網絡的公開曝光活動;2.CEO過去12個月在相應平臺上的內容;3.CEO過去12個月的社交媒體參與活躍度。報告將參與活躍度定義為CEO和網絡訪問者之間的公開對話,包括回復評論或加入討論,如調查中一位CEO頻繁回復網民對其在Facebook內容的評論,甚至親自回應客戶投訴,并提供電子郵箱以便跟進。

CEO涉足社交媒體,卻并未積極參與其中

自2010年首次調查以來,此次的報告除了調查CEO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還首次分析了CEO的參與活躍度。盡管上市公司、私營公司以及硅谷公司的CEO普遍使用社交媒體,但他們并沒有深入利用這些平臺。只有不到38%的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CEO在過去一年里發過帖子。相比較而言,硅谷公司CEO的發帖率(41%)稍高。而過去一年的參與活躍度總體較低,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CEO中分別只有22%和34%曾通過社交媒體與網友互動,而硅谷公司CEO的參與活躍度較高(39%)。

萬博宣偉首席聲譽策略官Leslie Gaines-Ross表示:“當談及CEO的網絡社交時,參與互動是新的體現。CEO在線內容并與利益相關方互動,會給對話增添個性魅力,并體現透明度和親近感,從而與利益相關者構建虛擬空間的聯系,實現個人形象和聲譽的美化。如今,通過社交媒體參與互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此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此次調查還包括其它一些重要發現:

公司網站是上市及私營公司CEO曝光的主要平臺:公司網站是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CEO曝光的首選平臺――90%上市公司的CEO及66%私營公司的CEO在其公司網站上除了個人簡介之外還其他信息。盡管社交媒體是硅谷CEO的首選曝光平臺,他們也會在公司網站上個人相關信息(65%)。大約十分之一的上市公司(8%)、私營公司(10%)和硅谷公司的CEO(8%)在公司網站擁有專欄頁面,或者在頁面上集中CEO的相關信息,包括圖片、視頻和講話。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CEO(34%)在人才招聘頁面有相關信息,這是私營公司(10%)和硅谷公司CEO(10%)的三倍。

硅谷CEO在社交媒體平臺曝光方面走在前列:社交媒體是硅谷CEO(71%)曝光的首選平臺,遠遠超過上市公司(50%)和私營公司CEO(59%)。然而,在社交媒體的互動參與方面,硅谷CEO相對于上市公司和私營公司來說,并不具備同樣的優勢(分別為39%、22%和34%)。

公司在YouTube上的視頻多種多樣。調查發現,視頻包括重新編輯的CEO演講和電視采訪片段、一對一訪談以及CEO的公開講話等,涉及的話題包括消費者洞察、公司新聞、市場預測和行業前景展望。

篇3

1.1技術特性

從技術上看,社交媒體表現在媒體豐富度和便捷性更高兩個方面。每種媒體的豐富性反映在四個方面:反饋、多線索、語言變化和個人關注點[3],豐富度高的媒體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時反饋、可用多種線索反映同一個信息、可用更加豐富的語言表達、更多地傳達一個人的情感的媒體。社交媒體的另一個技術特征是使溝通變得更加便捷。這主要是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人與技術的融合程度日趨緊密,可穿戴式設備在未來必將大行其道。根據思科的研究,未來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任意兩人、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呈現前所未有的方便。

1.2社會特性

社交媒體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廣泛性和自組織性兩個方面。廣泛性既有參與的廣泛性,又有應用的廣泛性。社交媒體的用戶數動輒以億計海量而活躍的用戶數讓社交媒體對經濟、社會產生了以往傳統企業無法企及的廣泛影響力。在應用方面,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移動)互聯網上的入口,各類應用都將基于社交媒體平臺,或者逐漸向這一平臺遷移。社交媒體根本上是其作為一個平臺,給用戶自組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一點在微信中體現得尤其明顯,微信的基礎構成單位就是根據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組織起來的朋友圈。用戶在其中聊天,自愿貢獻內容。圈子的成立、規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這種自由組合的圈子構成為社交媒體重要的社會特性。

1.3突顯特性

在上述技術特性和社會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體進一步呈現出各項突顯特性。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個性化和賦能性。個性化是指當社交媒體與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緊密結合,社交媒體上各項活動都刻下了深深的個性化烙印。個人的活動圈子、談話記錄和評論、點贊等能夠從不同側面反映其個人的偏好。這構成了系統為個人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基礎。賦能性是社會性與技術性共同作用的結果。Web2.0讓很多產業結構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產業之間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從而推動新型產業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應用的爆發,并非事先精心設計,而是從社交媒體使用中突顯出來的。可以預期,通過社交媒體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會涌現出更多的新產業和業態,激發互聯網上的創業熱情。本研究認為,社交媒體對于科研創新的影響,主要是基于其突顯特性。科研創新可以分為技術推動型和需求拉動型兩個基本類別,但是更多的、更容易獲得成功的創新,必然是二者的結合。

2社交媒體對科研創新的影響

社交媒體首先影響了政產學研體系的核心要素———知識和信息的溝通和合作互動的過程,并以較低的技術門檻讓用戶可以利用網絡參與社會交往,貢獻其專業才能,集體地建立一種新的、傳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質是一種嵌入在人們互動之中的、復雜的新型信息技術。而在社交媒體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顯特性的作用下,用戶作為重要的創新極加入到科研網絡之中,科研網絡主體回歸到科研人員本位,對傳統合作模式的科研專業性網絡進行重構。在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帶動下,科研管理機構的管理方式變得更加公開透明,進而提升科研效率。本研究將其歸納為社交媒體所形成的四個方面的沖擊:

(1)重構網絡:消費者作為不可忽視的創新極加入到科研創新體系之中。社交媒體讓消費者真正成為未來學家阿•托夫勒所說的“產消者”,消費者作為一極加入到區域創新體系之中。社交媒體通過影響企業與消費之間的溝通方式,從而影響到企業創新全過程。企業的創新已經不僅僅是自身封閉式的活動,而需要用戶主動地參與到創新和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甚至創造出自己的新產品。產品使用者應該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中的思維,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馮•希貝爾提出的。以往多數公司只是將此作為一種與公司核心市場無關的邊緣活動。但社交媒體出現之后,客戶可以創立自己的產消者社區平臺,將原本邊緣的活動日益成為公開的和主流的活動。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為活躍的生產消費者社群之一,由樂高(Lego)所建立。樂高所推出的“頭腦風暴”機器人系列(Lego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編程”的積木,能夠組合出用兩腳站立走路的真正機器人,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東西。當這項產品在1998年推向市場的時候,不僅吸引了青少年,還有成年愛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給樂高提建議,該公司一開始的反應是威脅要提出法律,結果引起用戶群起反抗。最終樂高不得不讓步,發展到后來希望主動采納用戶的點子。

(2)網絡重心調整:社交媒體構建出更加側重于科研人員本位的創新網絡。在社交媒體下,節點由組織變為個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員本位。這一新型組織方式有別于傳統方式之處在于,以往過于強調組織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興趣點和積極性。科研人員之間通過自組織,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更容易激發出創新。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識分布變得更加分散。“科研人員”不僅僅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人員,還包括很多科學愛好者。“科學2.0”的出現,被認為“一個更有意義的新的科學模式即將拉開帷幕”[7]。很多研究強調科學研究應該是一個社會過程,依賴于社會互動和溝通[8]。國外科研社交媒體發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等科研網絡目前用戶數量已經以百萬計。麻省理工學院的OpenWetWare項目正是這樣一次成功的嘗試。2005年,該校生物工程專業兩名研究生發起了這一項目。它以維基百科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編輯。但學生很快就發現,在這個網站他們所學到的實驗技巧(如提取DNA,細胞培養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將其剝離,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網絡社區。

(3)改變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體讓科研全過程管理更加公開透明。科研管理傳統發標、申報、評標、發包、結題和跟蹤的流程雖然不會有大的改變,但在社交媒體的支撐下,項目申報、評標等管理活動都可以更加公開。尤為重要的是,社交媒體可以幫助進行跟蹤,方便地了解企業在應用科研成果之后產生的績效。在科研管理方面,國外科研基金機構已經大量應用社交媒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將運用社交媒體作為開放政府內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眾參與和協作的原則,通過各類社交網絡(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網站)研究成果信息、資助機會、招聘信息,并提供兩個軟件應用Science360(僅供iPad)和Science360radio(供移動終端),內容由NSF所資助的科學家、大學和研究機構所提供。

(4)提升研發效率:社交媒體影響不同機構的溝通方式,加快產品研發速度。社交媒體影響了不同機構的溝通方式,讓各方面有了更廣的選擇。項目合作本質是一種供需匹配,社交媒體讓供需雙方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更多地了解,實現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體是不同領域專家個人為單元的,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有更密切的互動、更廣泛的接觸,從而可以保持全過程的溝通,加快產品研發速度。

3兩個科技創新網絡的比較

傳統科研創新網絡與基于社交媒體的科研創新網絡形成了兩個網絡。本文提出,它們之間存在一些相近之處,但也存在重要的區別。

3.1兩個網絡的相近之處

(1)總體目標相同。從總體目標上看,兩個網絡都是為了通過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交流和轉移,促進更多的創新,是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社交媒體網絡的產生和形成雖然多是自發的,但是其實現創新的目標是始終堅定的,而且其創新資源是來自于社會。

(2)網絡核心主體相同。無論是傳統還是社交媒體環境中,科研創新最核心的主體都是企業,這是與企業的使命分不開的。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在變化的環境中通過創新獲得超出競爭對手的利潤,維持自身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其他主體如科研機構、消費者都只能是作為企業的外腦,為企業的產品創新提供知識和思想來源。

(3)網絡交換內容相同。盡管創造信息和知識的主體不盡相同,網絡中流動的主要內容同為與創新產品或服務相關的各類信息和知識,是知識的交換。對于企業來說,它具有一定的知識和信息篩選功能,與其產品和服務相關的信息和知識是最歡迎的,是這一網絡中流動的最主要的內容。

3.2兩個網絡的不同之處

(1)從結構上看,主要體現在網絡穩固性和開放性兩方面。

①網絡穩固性:傳統科研合作網絡中的機構合作表面上相對穩固,但是這種穩固和長期經常會受到機構及其負責人變動的影響,中間具有聯系的人群也受到個人興趣和離職的影響而變動,因而具有短期導向。而后者以個人的連接為基礎,是真正基于興趣的自發組織的社交網絡圈子,因此連接更加緊密,具有長期導向,網絡更加穩固。

②網絡開放性:傳統科研網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由于涉及技術和商業機密,很多研發活動排斥外人的參與。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科學2.0倡導科研人員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網絡上予以免費公布。企業的創新之中越來越重視用戶、供應商等相關方的參與,大大提升了網絡的開放性。

(2)從主體上看,包括網絡合作主體和主要參與企業類別的不同。

①網絡主體特性:傳統科研創新網絡是機構為合作單位,這其中也不乏個人的交往,但不是重點,合作網絡相對比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體的網絡則以個人合作的基本單位,網絡連接較為密集,密度較高。

②參與企業類別:在傳統環境下,科研創新體系主要關注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由于資金和人才實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體環境中,創新門檻較低,小微企業都能參與其中,各類企業的參與度更高。

(3)從功能上看,兩個網絡在合作方式、知識分享度和知識產權保護上的理念有所不同。

①合作方式:傳統科研網絡合作和聯系大多是具有路徑依賴性,不同組織之間的合作是由于歷史原因結合在一起的,著重于現有網絡合作的加強而非新網絡連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體,可以跨越空間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網絡連接的建立,促進創新。

②知識分享度:在傳統科研網絡中,知識共享屬于組織安排,在圈子內部分享度較高,但對外保持封閉性。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知識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體之間分享度相對更高且更開放。

③知識產權保護:在傳統環境下,由于知識產權處于高度保密狀態,可能受保護情況更好,但保護過度會限制其影響,最終抑制應用。而基于社交媒體的開放式創新,則通過聲譽機制,使知識產權在發揮影響中更好地得到保護,使基于知識產權的創新不斷涌現。

(4)從創新上看,反映在創新方式和創新效果上的不同。

①創新方式:傳統環境下的創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屬于命題作文型,雖然也存在科研人員的自發性,但是與社交媒體環境下眾多人員參與,激發出各類自下而上式的創新相比,顯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②創新效果:鑒于知識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傳統網絡創新效果不顯著。在社交媒體環境下,組織內部、組織之間、專業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發出創新,產生的創新效果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從企業層面來看,這兩個網絡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過有機的組合,形成互補。例如,基于社交媒體的網絡更適合于觀點的匯集,在項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匯集,社交媒體的優勢很明顯。到了集中攻關階段,需要形成核心團隊,目標更加明確,傳統科研網絡優勢相對更高。

4啟示和建議

篇4

社會控煙煙草消費態度煙草文化

0引言

煙草危害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是人類健康所面臨最大的可以預防的危險因素。我國政府于2003年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出臺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2006年1月《公約》在我國正式生效。《公約》生效7年來,我國社會控煙體系逐步建立完善,家庭控煙,社區控煙相繼被提上日程。而由于社會轉型加劇、女性主體意識覺醒、煙草文化盛行,居民煙草消費態度正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我們主要圍繞社會控煙體系建設和居民煙草消費態度的轉變展開調查研究,以期較準確地描述這幾年社會控煙走向并為我國控煙事業提出一些有效建議。

1研究方法及問卷信度效度分析

1.1研究方法

1.1.1定性調查

對公共場所控煙情況采用暗訪、實驗法。在太原市隨機抽取典型場所,觀察其控煙情況;對戒煙門診運作情況及社會團體控煙情況采用深度訪談法。通過設計開放式問題,咨詢太原市各大醫院戒煙門診醫師和健康教育中心控煙專家, 獲取社會控煙相關信息。

1.1.2定量調查

對大眾吸煙群體和非吸煙群體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采用封閉式問題。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樣本分布于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回收有效樣本320份,回收率91.43%。抽樣方式多階段抽樣。

1.2信度與效度分析

1.2.1信度檢驗

采用Cronbach’Alpha系數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利用spss計算得一致性系數Cronbach’Alpha為0.805,系數值大于0.5,說明問卷的信度較好,屬于很可行的區間范圍,符合信度要求。

1.2.2效度分析

采用KMO和Bartletitle 球形檢驗。檢驗問卷的結構效度,由spss計算獲得KMO值0.705,Bartletitle檢驗的P值小于0.05,所以問卷的結構效度滿足因子分析的需要,部分問題可用因子分析法分析。

2數據深度分析

2.1不同人群對于“香煙文化”認可程度的差異分析

“煙草文化”:中國民間習俗以煙、酒、茶待客,攜帶香煙隨時作為“敲門磚”進行社交活動。

調查顯示,以受訪者性別、受訪者學歷為因素對“香煙文化”的認可程度評分做多因素方差分析發現,性別、學歷兩種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以打分均值來衡量居民用香煙送禮的態度發現,男性受訪者比女性更認可用香煙送禮。同時,文化程度越高,越認可用香煙送禮的行為。

2.2不同人群對香煙與社交關系的認可度分析

以居民吸煙狀況和婚姻情況為因素對社交活動與香煙的關系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通過F檢驗兩種因素的P值均小于0.05,存在顯著性差異。以打分均值來衡量居民是否吸煙、是否結婚和居民關于“社交活動離不開香煙”的認可程度發現,吸煙者比非吸煙者更認可“煙草社交”,已婚的受訪者比未婚的受訪者更認可“煙草社交”。

2.3戒煙影響因素研究

為有效分析各控煙因素對居民戒煙的影響程度,采用因子分析、Logit回歸方法對其研究。

2.3.1我們通過戒煙成功與受阻原因和個人的態度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Bartlett球形檢驗是顯著的(p

2.3.2運用ML-Binary Logit 模型進行被解釋變量為虛擬變量的回歸分析。通過對數據整理分析,確定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i=1,2,3,4,5),建立Logit回歸方程:

由表2和表3可知,(警示語因子),(控煙知識因子)沒有通過Z檢驗,說明二者對Y影響不顯著,且其最終符號與預測符號相反,則表示:

(1)在社會控煙中警示語以及廣告宣傳方面,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效果。

(2)在社會控煙中,法律宣傳力度欠缺、居民對禁煙令的了解程度不夠全面;在家庭控煙方面,則表明家庭成員在勸阻吸煙者所采用的方式效果不好。

為了使模型的代表性更高,剔除X2,X3,進行第二次Logit回歸,所得結論如下:

(1) 自身意識因子X1對Y的影響。當自身意識因子每提高一個單位,Y增加1.29個單位,P值為0.05,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可以通過加強吸煙者自身的健康意識、自身意志力和發揮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等來幫助吸煙者戒煙。

(2) 媒體、社會意識因子X4對Y的影響。當媒體社會意識因子每提高一個單位,將減少2.88個單位,P值為0.005,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媒體反控煙行為不利于吸煙者戒煙;對青少年售煙容易誘導其吸煙。

(3) 煙草意識因子X5對Y的影響。當煙草危害程度因子每增加一個單位,Y將減少1.47個單位,P值為0.033,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居民對煙草的危害了解程度低且社交效應對吸煙影響很大。

3結論及建議

3.1兒童吸煙率正在逐步降低,青少年吸煙比例明顯上升;年輕的吸煙者為追求時髦潮流而開始抽煙的占比67%;比例高達80%的吸煙者吸煙習慣是在24歲之前養成;向青少年售煙容易誘導其吸煙;家庭成員在控煙中發揮的作用巨大。建議加強青少年的煙草危害教育,通過加強吸煙者自身的健康意識、自身意志力和發揮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等來幫助吸煙者戒煙。3.2高達40%的吸煙者從不關注煙盒上煙草成分指標說明,總是關注的煙民僅為5%,且煙民對煙草成分的關注度隨學歷的升高而增加;大眾認為低焦香煙危害輕,居民對煙草的危害了解程度低且社交效應對吸煙影響很大。

3.3普通大眾都選擇本地卷煙廠生產的卷煙,價格大都在每包價格5-20元,價格普遍低廉;在煙價敏感度調查中發現,居民對漲價的明顯反應是放棄吸煙。建議提高煙草稅率、價格控煙。

3.4對于一般的吸煙者前期其吸煙量隨著煙齡的增加呈現遞增的趨勢,隨著煙齡的增大,因吸煙導致了身體的疾病,成為居民戒煙的主要推動力;居民戒煙85%都采用自我控制法,且戒煙成功率低,為21%;復吸率高達41%。周圍人的影響和缺乏意志力成為戒煙的最大阻力;55%的煙民在未來有戒煙的打算,而在對煙民的戒煙方法知曉程度測度中,普遍不知道常用戒煙方法,對醫院開設的戒煙門診和戒煙熱線知曉度更低;戒煙門診知曉度低且各戒煙門診戒煙藥物匱乏。建議加大對戒煙藥物的開發力度,扶持戒煙衛生工作。

3.5 24%的煙民吸煙是因為社交需要,而在因為社交需要開始吸煙的煙民中26~32歲的煙民占比最高為45%,吸煙者的香煙來源絕大部分為自己購買,但也存在他人贈送和單位提供的部分加上在文中數據深度分析中的相關結論,建議在加強個人控煙的同時,也要禁止單位提供香煙。政府、媒體以致全社會應加大煙危害的宣傳,摒除香煙送禮的陋習。

3.6目前公約規定的禁止吸煙的場合包括公共餐廳、網吧、公共交通工具等,吸煙情況普遍;居民對目前公共場所控煙現狀滿意度也很低且只有7%的煙民不受二手煙侵害;控煙廣告宣傳力度薄弱,33.3%的居民在最近半年從未接觸過控煙的公益宣傳;46%的居民偶爾接觸控煙公益廣告。媒體反控煙行為也不利于吸煙者戒煙。建議:應充分利用社會媒體宣傳控煙。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framework convenfion on tobacoo control.2003.

[2]Who.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obacoo Control[EB]. 2005-01-01.

[3]世界衛生組織.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煙草流行報告.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08.1-340.

[4]楊功煥,胡鞍鋼.《控煙與中國未來概要》白皮書.經濟日報出版社.

[5]衛生部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2011.

[6]楊功煥.《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對中國煙草控制的機遇和挑戰[A].《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專家論壇論文集[C].2004-5-30.

[7]姜垣.國外成功控煙實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8]呂曉麗,鄭建中.山西省太原市居民吸煙特征及影響因素.

[9]白雪.煙草廣告多向何方.中國青年報,2007.

[1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戒煙辦公室.簡短戒煙干預手冊.

[11]朱振崗.吸煙對健康的主要危害.中國公共衛生,1997,13(6):324.

篇5

有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與商業品牌有關聯的用戶中,70%會因為這層關系而最終購買產品。如果進一步分析,會發現其中19%的用戶會經常購買;29%的用戶偶爾購買;22%的用戶至少購買過一兩次。

社交媒體上的關注者(或好友)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潛在客戶群。因此商業品牌在社交媒體上必須謹慎行事,提供與關注者相關的信息。有趣的是,Performics調研中發現,除過量信息對社交媒體上的用戶關系會產生負面影響外,受訪者表示,他們切斷與商業品牌的社交關系的原因還包括:企業的內容中沒有優惠券、折扣以及促銷等信息(30%);企業宣傳的價值和理念與自身不符(22%);自己已經關注了太多商業品牌(18%)。因此,對于商業品牌而言,需要做的是在社交媒體上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事實上,近2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與商業品牌保持聯系有什么價值。

社交媒體營銷需要見機行事

SocialVibe的研究表明,適度原則是維護社交媒體用戶關注的關鍵所在,過多信息會導致關注者取消關注。但是消費者確實有關注商業品牌并獲取信息的需求。例如,1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商業品牌是為了及時獲得最新消息;23%的受訪者每周查看信息,每天查看的達到17%。這說明消費者需要獲得商業品牌的信息,但是不需要太多。商業品牌進行社交媒體營銷時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才能適度的信息以迎合社交媒體上關注者們的喜好。

篇6

上網沖浪可提高大腦認知水平。年齡較長的、精通網絡的成年人往往具有較高的“復雜推理”和“理性決策”的心智能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塞梅爾神經科學和人類行為研究所的加里·斯莫爾博士研究了年齡在55~76歲之間的成年人,結果發現那些經常上網的人比那些不上網的人具有更高的認知水平。此外,他還發現那些具有更豐富上網經驗的人,在上網時大腦比一般人的活躍程度更高。

網友的點滴幫助讓我們倍感溫馨。如果你在網絡上結識的朋友與你在生活中認識的朋友對你具有同樣的影響,那么將社交媒體用作你的交流工具可能對你的健康大有裨益。有證據表明,與朋友們保持聯系,能夠大大增進人們的幸福感和壽命。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之間的友誼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尤其是在預防癡呆癥方面。很多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僅將社交媒體看作是一種“輔助的”交流方式。瑪格麗塔·艾茲米亞博士稱,盡管人們聯系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交流本身的作用依然如故。

互聯網可安撫受困人的心靈。社交媒體極大地幫助了那些渴望與人交流的弱勢群體,例如慢性病患者或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他們可能正沉浸在極端的孤獨感之中而無法解解脫。例如,現在已康復的腦癌患者西恩·福格蒂就對媒體說,網絡“真的救了我一命,讓我得以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病痛中的人往往比健康的人更渴望使用社交媒體,因為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同其他患者交流信息和經驗。

Twitter和Facebook可充當重要的醫學工具。在病人前往醫院就醫的間隔期,醫生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社交媒體與病人進行簡短的、隨意的交流。鮑琳·陳醫生就很支持這種交流方式,她指出,有些病人其實只是需要醫生給一點點建議或者鼓勵,并不需要親自到醫院里來,特別是在他們的居住地離醫院較遠或因工作原因無法到醫院來的情況下。由于大多數人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獲取醫學方面的知識,因此他們有時候只需要醫生在網上就某些困惑之處給予解答就行了。

網絡數據提高了我們的健康知識。在2011年,80%的美國互聯網用戶均通過網絡數據庫如WebMD或Mayo Clinic來獲取醫療方面的建議。盡管人們可能會從網絡上看到一些誤導性的信息,從而錯誤診斷自己的病情,但是約翰·斯潘格勒醫生指出,患者應該選擇一些比較可靠的信息源。“很多知名組織,如大學網站或醫學協會,都是極好的健康信息來源。”

互聯網可幫你戒除煙癮。一項長期跟蹤吸煙者生活和日常習慣的研究表明,吸煙者最終需要借助于群體的力量來擺脫煙癮。該研究發現,“在社交網絡上,一個人戒煙往往會產生暈輪效應,從而促使整個社區改掉吸煙的習慣。”在網絡上閱讀一些成功戒煙者的故事,加入不同的Facebook群組,這些方法被證明都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找到戒煙的動力。

寫博客能解郁安神。美國心理學協會的雜志《心理咨詢》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就像寫日記可以釋放郁積的感情一樣,寫博客也能夠安撫人的心靈,并從與別人的互動中獲得精神的滿足感。另有研究發現,一些允許讀者發表評論的博客往往可以取得最佳的安撫心靈的效果,因為這些讀者往往以鼓勵為主。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更適合個人博客。在一些較為知名的博客平臺上,匿名讀者往往表現得很不友善,常常口出狂言,這就無法讓博客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了。但是,很多青少年認為,博客上的任何評論“都是一種積極的反饋,可幫助博客獲得他們從同行那里得不到的安慰和建議”。

篇7

對這一點的洞察,為轉型中的傳統廣告公司找到了信心:即使在科技一日千里的進步中,營銷工作依然需要更多的藝術來平衡對科學的使用。傳統的廣告公司,一方面繼續延伸消費者洞察力、品牌認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早已自發融合各類新興科技,實現資深的蛻變,加入到營銷變革的洪流當中。

本期“高端訪談”,我們邀請奧美互動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布萊恩?費瑟斯通豪(Brian Fetherstonhaugh)分享自己對營銷變革的觀察和思考。

關于這一輪營銷變革:

記者:2000年的時候,《線車宣言》(The Cluetrain Manifesto)一書談論互聯網帶來的營銷變革,這大概是最早論述這一輪營銷變革的著作之一。到現在,營銷變革仍在進行中,各種觀點還在不斷涌現。您認為,目前我們進行到了變革的哪個階段,變革的終點在哪里?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線車宣言》是一本出色的闡述變革趨勢的著作,寫的更多的是人與人的連接。關于這一輪營銷變革的趨勢,我們提出了“營銷3.0”的概念來進行概括。我認為目前還處在營銷3.0的一個比較早的時期。

營銷1.0時代,營銷工作基本上是做信息的單向,更多是占位,吸引眼球,爭取曝光量。營銷2.0更多是讓用戶參與進來,但這也是在一個比較平面的思路上進行。我們所說的營銷3.0,則是實時的、以數據為支持的、基于對用戶價值的觀察來進行的工作。

以我們為IBM公司所做的活動為例,營銷2.0時代,我們更多是邀請用戶參與討論,進行互動,使消費者與品牌雙方的聯系更緊密更有趣。現在我們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微博、社交網絡等其他工具實現參與。在營銷3.0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要在每次互動中創造消費者價值。消費者希望我們每次與之發生聯系時,能更有相關性、更及時,并能幫助他們做出令其滿意的消費決策。

記者:據您觀察,這一輪營銷變革的主要驅動力有哪些?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顯而易見的是,智能手機、社交化媒體平臺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的變革都是驅動力,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超越這些技術變革的驅動力是消費者。我們試圖趕上消費者的步伐,因為他們愿意消費科技、適應科技,并且從中為自己尋找更好的選擇。我相信消費者是引領者,而品牌主和廣告主必須陪伴他們一起進入新時代。

記者:技術因素之外,影響營銷實踐的其他思潮(例如環境可持續、社會責任、社會創新等)如何與數字傳播潮流一起對企業的營銷乃至整體策略產生影響?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所謂數字營銷(digital marketing),它的底層是數據,有用的數據。數據能帶來對用戶更好的認知。但這個并不意味著我們只停留在科學的分析上。科學的分析需要一個平衡,來自于我們希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正如《IT經理世界》雜志的2013年5月5號的封面報道文章中說到的,營銷需要更多的科學和更多的藝術。CMO們做決策,一方面需要科學,另一方面也需要藝術及敏感的消費者洞察力。如今我們有了許多創新和復雜的科技,但是歸根結底,CMO的工作不是去追逐那些碎片化的東西,他們需要在腦海里呈現一個完整清晰的景象:你為你的消費者創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旅程,給予他們什么樣的體驗。

營銷服務的新課題

記者: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現在有更多的企業傾向于做內容,而非伴隨性的廣告。這對廣告業帶來什么樣的挑戰?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我們前不久在成都召開了奧美集團全球董事會。三天的會議中,我們就此問題幾乎討論了一整天,比如我們奧美集團不同的業務部門如何更好合作,提供高質量、品牌化的內容。

我們相信,對于內容營銷來說,有五個“C”是很重要的。第一是好奇心(curiosity),驅使你獲得對消費者的洞察。第二是創造性(creation),我們需要會講故事的人,就如同媒體記者、好萊塢的電影人一樣,他們需要能把故事講得非常精彩,使消費者參與進來,這與以前媒體或電影人講故事的單一傳播方式不同。第三我們稱之為策展(curation),我們要像博物館的策展人一樣,非常謹慎地選擇并提供有質量的、相關性高的內容,與消費者溝通,并刪除那些對于消費者來說不佳的內容。第四是個性化(customization),我需要的內容和別人的內容是不同的,并且還要結合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發送不同的內容。最后是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內容的確在消費者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最終還是要把這個旅程商業化,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記者: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在垂直領域提供營銷服務的agency(機構),而且活得不錯。您怎么看一站式服務的agency(例如奧美)與這類垂直細分類agency的競爭合作關系?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我們相信,市場需要不同垂直業務領域的小型創業公司。可能它們規模比較小,但是它們在某個領域里做得非常有深度,這樣的公司是能夠創造價值的,我們公司內部也有這樣的部門。

同時,我們也在通過收購這類公司培育和健全我們自己整合營銷服務的能力。4A公司的優勢在于它們的平臺價值,特別是對于品牌總體策略的認知和掌握,這是是那些垂直型的公司所不能達到的。我們也具備對大客戶更為深度的理解,我們對一些大客戶的認知可能比它們的一些新員工更深入。

記者:今年耐克公司做了一個決定,把社會化媒體營銷這部分工作轉移到公司內部來做。引發了營銷界的討論,并且一些公司在跟進,您怎么看耐克的這個決策?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從我們客戶的情況來看,在全球范圍內,各個企業在社會化媒體營銷方面有各種各樣的模式:由內部來做、給公司來做,也有兩種都有的處于混合狀況的模式。

以上幾種模式各有優劣。如果交給公司來做,客戶方可能會擔心失去市場與企業內部的聯系。如果是放在公司內部來做這部分工作,公司內部人員有可能缺少這方面的專業技能,這畢竟屬于傳播溝通的專業性工作。

我的建議是,有些企業可以考慮把對客戶的傾聽工作放在公司內部,這樣可以比較迅速地把各個事業部的工作串聯起來。不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回復或者創意管理可能還是由公司來做。

還有一種有趣的方式是,公司派出人員進駐到客戶公司里去。因為,內部人員可能知道更多關于公司的事情,但不一定具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即使他們擁有這方面技能,如果沒有長期置身于這樣的社交媒體工作環境中,也很難長期發展他/她的能力。

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地來看,針對客戶需求來選擇適用的模式。我的建議是,關于這個決定,不要看短期目標,而要針對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來選擇。

篇8

【關鍵詞】出版企業;社會資本;知識管理能力;社交媒體

在經歷由事業單位轉型為企業后,如何更好地融入市場經濟體系,在出版市場擁有足夠強大的競爭力成為出版企業當前需要思考的難題。在增強出版企業競爭力方面,有不少學者提出并驗證了知識管理能力對提升組織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提升出版企業競爭力。本文突破了以往研究的局限,首次研究社交媒體、社會資本、企業知識管理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出版企業作為分析對象,詳細闡述了社交媒體對社會資本的作用,進而分析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三個不同維度的社會資本對知識獲取、知識轉化和知識應用的不同影響。

一、社交媒體對出版企業社會資本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社交媒體現已允許用戶創建、修改和交換用戶生成的內容,它已經成為一個能夠為組織、社區和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實質性和廣泛性變化的高互動平臺。社交媒體的開放式架構使它具有便捷性和實時性的特點,社交媒體高效、簡易的互動特性使其成為社會資本的絕佳載體。在出版企業中,出版人員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方便快速地和各類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并且可以傳遞形式和內容多樣的知識。對于出版企業而言,其最核心的業務便是出版業務。一般圖書出版業務的主要流程是選題開發與論證、與作者溝通及跟蹤寫作、書稿編輯加工、印刷生產、營銷推廣、銷售管理。這個流程所涉及的人員主要包括編輯、作者、審查人員、生產部門相關人員、營銷人員、銷售人員以及客戶。其中編輯是連接其他成員的樞紐,是流程中的核心人員。在引入社交媒體之前,盡管出版業務能夠順利展開,然而由于各類人員的分布較分散,信息傳遞和交流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導致出版流程所需時間較長。社交媒體引入出版企業后,編輯能夠更方便地和各類人員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交流、傳遞工作相關的材料,使得出版流程所需時間大大減少。在選題開發階段,社交媒體能夠使編輯之間以及編輯和作者之間建立起聯系,共同溝通選題內容;在與作者溝通和跟蹤寫作階段,編輯和作者之間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就各種細節問題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溝通;在書稿編輯加工階段,編輯、作者、審查人員之間能夠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最終完成書稿的審定及編輯工作,并將稿件加工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及單據記錄在案;在印刷生產階段,編輯和生產部門相關人員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準確溝通印刷周期、印刷紙張等問題,并保留各類相關手續;在營銷推廣階段,編輯可以在社交媒體上與營銷人員溝通圖書的內容、賣點,策劃營銷活動;在銷售階段,編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銷售人員溝通,及時了解客戶信息、渠道等相關內容以及銷量的大致情況。在引入社交媒體后,出版企業內部員工以及外部相關人員都可以加入到社交媒體平臺,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網絡。通過交流網絡,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聯系更加方便和密切,各種形態的交流內容也都可以及時傳遞。社交媒體在提高出版相關人員之間的溝通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他們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增加了他們之間的信任程度。社交媒體搭建的交流平臺讓頻繁的、大范圍的交流暢通無阻,還有助于出版企業內部及出版企業和其相關人員之間形成比較統一的價值觀和發展愿景,價值觀的認同又反過來進一步維系了交流的穩固性.通過對出版業務流程的分析,筆者發現,社交媒體引入出版企業之后,能夠使出版企業員工之間以及和其他人員間更好地建立起聯系,即促進結構維度社會資本的形成;能夠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即促進關系維度社會資本的累積;能夠傳播和形成愿景,即促進認知社會資本的形成。總之,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利于出版企業社會資本(結構資本、關系資本、認知資本)的創建與維護。

二、社會資本對出版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影響

首先,結構性社會資本保障了知識獲取的渠道。一般而言,出版企業內部員工之間、團隊之間、部門之間,以及出版企業與外界同行業、其他相關工作者之間能夠相互交流溝通,這意味著出版企業擁有較強的結構性社會資本。出版企業具有形式多樣的知識獲取渠道,無疑會促進知識獲取數量的大幅度提升。其次,關系性社會資本促進了知識獲取、知識轉化和知識應用。關系性社會資本包含信任、互惠關系。在出版企業中,由于員工之間、員工和其他外部相關成員之間存在信任關系,他們在工作協作時更愿意從他人那里獲取知識,即促進了知識獲取。同時由于存在信任關系,交流的雙方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識,個人頭腦中的知識可以轉化為他人及出版組織可用的顯性知識,即促進了知識轉化。而由于互惠關系的存在,出版企業中各類人員在進行工作協作時,本著互利互惠的心態,一方面會不斷貢獻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會采用其他人員的相關經驗和知識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的應用。最后,認知性社會資本促進了知識獲取、知識轉化和知識應用。認知性社會資本包含共同語言、規則及愿景。出版企業相關人員之間的共同語言、規則讓他們能夠獲取他人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的業務活動中。共同的愿景可以使出版企業的員工在交流中有知識共享的意愿,能夠使一些難以捕捉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促進知識轉化。

三、提升出版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出版企業不應限制員工對社交媒體的使用。社交媒體能使出版業務流程進行得更加順利,相關人員之間的溝通更加方便,知識的傳遞更加有效。除此之外,社交媒體還可以促使出版人員之間形成信任關系、共同語言和愿景等,能夠有效地幫助出版企業積累內外部社會資本而出版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出版企業所積累的社會資本。目前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知識管理平臺,出版企業若能把知識管理系統與社交媒體進行恰當的融合設計,則既可以與現有社交媒體平臺如QQ、微信等進行全面整合,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僅提取所需功能如即時通訊、文件共享等嵌入知識管理系統。這將有助于積累更多的社會資本并進一步提高出版企業知識管理能力。第二,出版企業應針對不同的社會資本維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從而促進知識管理能力的提升。社會資本的結構維度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出版企業應積極搭建社交媒體平臺,并在此平臺上建立平等自由的文化氛圍,以促進相關人員之間的交流。社會資本的關系維度強調信任,所以出版企業管理者應主動參與企業社交媒體平臺的線上和線下活動,多開展團隊活動,以增強員工之間、員工與其他相關人員之間的信任感。社會資本的認知維度關注的是交流主體之間差異不大的認知水平,出版企業可以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定期開展工作技能、專業知識的培訓以及員工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實現員工之間的無障礙溝通,借此提升出版企業員工的整體認知水平。總之,出版企業管理者應該重視利用社交媒體這個新興的平臺,增加創建、積累和維護企業社會資本的渠道并以此提升企業的知識管理能力,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證出版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Nahapiet,J.andGhoshal,S.,SocialCapital,IntellectualCapitalandCreationofValueinFirms[J].AcademyofManagementBestPaperProceedings,1997.

[2]張方華.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績效:概念模型與實證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3).

[3]DeLong,D.andFahey,L.,DiagnosingCulturalBarrierstoKnowledgeManagement[J].AcademyofManagementExecutive,2000(11).

[4]托馬斯·沃爾.為盈利而出版[M].楊貴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9

1.決定活動需要進行優化的環節

社交網絡營銷優化是可以提升網友對內容、連結、誘發行動(CalltoActions)等連帶反應,因此首要步驟是確認行銷活動中哪一個環節是需要被優化的;簡而言之,你要找出可以影響最終營銷結果的改變元素。可優化的元素包括有:進入頁面(landingpage)傳達的訊息或背景設計、誘發行動的話術、選擇的目標族群、選擇的社交網路。

2.即時衡量的能力

你無法控制想要衡量的目標,不過可以藉由指標分辨有效或無效,因此必須先建立適當的即時活動衡量框架。活動舉行過程中,將會產出許多數字表現,要從中挑選有用的參考數字,不管是增加銷售、還是意見回饋都行,像是粉絲團人數是否成長?多少粉絲點選社交網絡營銷內容?多少粉絲轉發相關社交網絡訊息?

3.設定基準

在執行新的社交網絡活動之前,相當重要的一件是以現有立場設定基準,如果你的目標是想增加銷售,就要掌握目前從網站而來的銷售比例,以及社交網絡頻道導入的流量為何,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讓網友下載你的愿景白皮書,那么就得先知道活動起跑前的白皮書下載量。

4.即時對活動表現的觀看并反應

活動一旦開始上線,就要即時關注,才能立刻反應;如果活動進行順利,就可以依照原先規畫繼續進行,反之,如果活動成效不彰,需要快速意識到、并調整策略,可以嘗試在不同時間公告、調整訊息內容、增加新視覺等。

不同社交網絡給予不同的連結網址,方便追蹤來自不同社交網絡的流量,若是從Twitter導入的流量相當穩定,就表示在此社群媒體的策略可以繼續執行,試著在Facebook和LinkedIn公告不同的新資訊。接著再檢視轉換率,如果發現從Facebook導入的流量多,但是轉換率極低,表示需要對Facebook頁面進行重新設計,激發網友想要購買的欲望和沖動,可以測試網友對于不同的進入頁面和訊息的反應,可以設計多款不同風格的視覺,找出反應最好的一款。

5.觀看整檔活動以檢視結果

篇10

如在其他國家一樣,互聯網增長最熱的領域之一就是“社會媒體”,即具有互動性、以社區為主的網絡平臺。互聯網用戶(簡稱“網民”)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建立聯系,談論興趣愛好,交換信息和內容。在美國,有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網站,但中國的3億多網民還是喜歡一些本土的網站,包括數百萬計的博客,在線視頻分享網站優酷(Youku),社交巨頭QQ以及無數的在線論壇。

社會媒體網站正在中國蓬勃發展。調研機構Netpop最近的一份研究表明,92%(接近2.24億)的中國大陸網民使用某種形式的社會媒體,在美國只有72%(約1.05億)。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sLeeKongChianSchoolofBusiness)的助理教授邁克爾·奈茲利(MichaelNetzley)說,中國不僅擁有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而且中國網民在網上內容的制造和消費方面非常積極主動。的確,他們不僅在網上觀看視頻節目,閱讀內容或下載圖片,他們還是積極的內容貢獻者,比如發表博客,在論壇發言,上傳手機圖片和分享內容。比如,上述調查中76%的人說他們會把有趣的內容轉發給其他用戶。

很明確,社會媒體并非只是中國人用來娛樂的形式;他們還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施加影響。尤其是當傳統的溝通渠道越來越失去吸引力的時候。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4份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中稱,48%的受訪者稱與電視相比,他們更相信在線獲得的信息。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在做出購買決策之前參考他人的意見,社會媒體渠道就會在產品的成功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一個流行口碑相傳的文化里,中國消費者正在利用各種渠道了解產品。Netpop發現,用戶生成的內容,包括消費者點評、論壇討論和博客內容,對受訪者58%的購買決策有影響,而美國這個數字只有19%。另外一家研究公司CIC在2009年的7一項調研中發現,有超過半數的中國受訪消費者指出社會媒體渠道在手機、消費電子產品、化妝品和嬰兒護理用品這幾個類別中,對購買決策的影響最大。

奧美廣告中國公司(OgilvyChina)的數字戰略總監凱瑟·郭(音譯,KaiserGuo)認為,“中國互聯網上關于品牌的交流很多其實是通過公告板(BBS)進行的,BBS就是人們可以就任何話題發帖,并且對帖子進行回復評論的網絡平臺。”提供在線BBS服務的天涯網(tianya)就開設了幾百個不同的討論版,用戶可以在社區里討論任何話題,從重大社會問題到護膚心得都可以。

這就是這些網站的吸引力所在。CIC對640名中國網民的調研發現,即使沒有購買計劃,九成的中國消費者也會關注網上的點評。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社區里追隨自己喜歡的品牌,并在網絡社區里與人分享個人的觀點,而近半數的受訪者同意,讀到正面的在線信息可能改變或減輕他們對某個品牌的負面看法。56%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的口碑相傳是認識一個品牌的有效方式。

指尖下的權力

社交媒體實際是把權力賦予了消費者;他們的在線交談對于一個公司的品牌資產起著重要影響,無論是以正面還是負面的方式。

但是如果有壞消息發生,情況就會很危險。奈茲利警告說:“中國網民很容易就能在網絡上形成一種激動情緒。[關于公司的]壞消息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傳開,而如果其中混入了民族主義情緒,網民的點評可能會非常負面。”

沃頓商學院的助理教授喬納·伯格(JonahBerger)也認同社交媒體比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形式的媒體更難控制。他表示:“假如消費者的討論是以不利于品牌的形式進行,那么允許消費者塑造品牌形象就可能造成危險。”

星巴克(Starbucks)就曾體驗過中國網民的憤怒。2007年,當時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持人芮成鋼在自己的博客中稱,反對星巴克在北京的歷史古跡紫禁城開設門店。他的博客題為“星巴克不得進入紫禁城的理由”,他在文中說,“這不是全球化而是對中國文化的侵蝕。”這個帖子在兩天之內被點擊了50萬次,憤怒的網民表達了對芮的支持,猛烈的批評之聲迅速被各大傳統和在線新聞媒體轉載,星巴克被迫撤出紫禁城這個文化遺跡,但這件事已經激起了數百萬中國消費者的憎恨與懷疑。

為了解消費者的談論內容,公司可以利用一些程序“潛入”中國的網站和搜索博客、在線BBS和社交網絡,以發現人們對產品的看法。通過這項技術,公司可以監控口碑相傳,同時采取措施來防止在網絡上爆發公關危機。比如,今年年初,奧美廣告公司推出了名為“OBuzz”的新工具,以該公司的語言,是“對純粹的消費者情緒進行觀測”。

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把社會媒體當作吸引觀眾的新機會。去年,蘋果電腦在人人網(以前稱“校內網”,一個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的社交網站)上發起一次營銷活動。品牌的主頁名為“蘋果大學”,主要提供有關蘋果產品的信息,包括從PC轉向Mac的視頻演示,同時每月向會員發放小禮品。蘋果還鼓勵會員與自己的iPod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到在線社區里去,成為自己的“iPod之星”。

但即使是以前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也從社交網站中嘗到了甜頭。“妞妞”是一本針對年輕女士的在線雜志,創始人白手起家創建自己的品牌。由于沒有預算在電視和報紙上做昂貴的廣告,這本雜志就利用免費的社交媒體工具來吸引關注度。結果該雜志六周之內就在中國的社交網站上吸引了135,000次訪問和6000多個用戶。

雙向的對話

但是正如市場營銷機構BA360的創始人蘭德·韓(音譯,RandHan)所指出的那樣,不僅是那些小公司,更多的企業都應該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媒體營銷策略。“在這個社交日益盛行的社會里,當品牌可以花更少的錢和消費者建立起雙向的聯系,它們有什么理由還要繼續花大價錢投資于傳統媒體進行單方面的溝通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采用互聯網營銷戰略,品牌吸引網民眼球的競爭也更加白熱化,它們都在尋求更多的網絡宣傳手段,比如在社交網站上播放植入式廣告的視頻節目。《蘇菲日記》是一部40集的互聯網劇集,它給公司提供了植入式廣告的機會和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方式。這個劇集由索尼電影(SonyPictures)和中國電影集團(ChinaFilmGroup)共同制作,主角是一個名叫蘇菲的18歲女孩,她搬到上海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在這個網絡電視劇中,觀眾可以進入蘇菲的博客,以在線投票的方式決定情節如何發展。《蘇菲日記》在中國各大流行的視頻網站,譬如新浪和優酷上免費播放,在最初播放的三個月里就吸引了超過1500萬名觀眾。第一季的主要贊助商包括51jobs.com和倩碧(Clinique)。這些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都在主角的生活中自然地展現出來。

除了增加品牌認知度外,有些公司還利用在線社區來保留現有的客戶。德國的汽車生產商寶馬公司(BMW)沒有選擇在大型的社交網站上做宣傳,而是在幾年前就推出了面向全球受眾的BMW互聯網社區,包括15萬多中國的寶馬用戶在內的注冊者可以在這個社區里創建自己的檔案,上傳照片和視頻,討論駕車體驗以及分享對最新車型的反饋等等。

盡管社交媒體的潛力很大,但是公司應該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線戰略來接近和吸引消費者呢?沃頓商學院的伯格教授認為,要利用社交媒體來營銷就必須改變企業的思維定勢。“以前的方法是集中在對消費者的宣傳上,而這些新型媒體則是鼓勵雙方對話,鼓勵消費者對品牌提供反饋。而且,這些社交媒體促進了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公司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對自己產品的反響。這些工具非常有效,但也必須小心對其進行管理。”

如是的管理要求公司要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標受眾,比如他們的喜好和傾向。Onecircle的創始人熊尚文(RobertHsiung)認為,社交網站可以為品牌提供更細分的目標群體。“你要想好你希望接近什么樣的人群,然后選擇合適的平臺與他們交流。許多中國的社交網站現在都瞄準了有自己特色的細分人群。”Onecircle是一家新創建的社交網站,旨在吸引精英階層的全球華人。

另外,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奈茲利教授表示,公司必須了解當地市場的口味,調整自己的在線戰略來適應當地情況。“你不能只是照搬你在歐洲或美國的戰略。任何進入中國市場的人都必須精通當地的情況,或者去聽當地人士的建議,讓自己的戰略符合中國的國情。”

專家還建議公司必須準備好用開放的心態虛心聽取受眾的意見。對網民的溝通內容進行監控只是最開始的一步。要想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就必須加入在線對話,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無論是通過寶馬的BBS社區或蘇菲日記等與受眾反饋同步更新的內容。同時,社交媒體戰略最好與公司的整體營銷戰略融合。加州大學斯隆研究中心的唐娜·霍夫曼教授(DonnaL.Hoffman)在最近于《麥肯錫季刊》上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公司不應該只是在MySpace上購買廣告,他們應該把互動性元素[社交媒體]作為自己營銷計劃的一部份。”

業內人士認為,最成功的社會媒體宣傳活動應該能為消費者提供真實的價值,同時要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這個因素很關鍵,因為虛假的社交媒體宣傳會很快被挑剔的網民迅速曝光。2008年,家用電腦制造商聯想在中國的視頻分享網站上播放視頻,講述的是一位男士跟蹤“紅本女”(RedLaptopGirl)的故事。這次網絡營銷旨在宣傳聯想的IdeaPad筆記本電腦,收視率也暫時急速上升。但當中國的網民發現整個故事純屬虛構后,對于聯想品牌的負面情緒也立刻在社交網絡上彌漫開來。

最后,咨詢公司PlusEightStar的創始人本杰明·杰斐(BenjaminJoffe)鼓勵公司把在線渠道視為一種能產生更多創新機會的與消費者互動的形式。“品牌商需要認識到一點,消費者并不只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利益相關人。和消費者互動的活動不應僅局限于抓住他們的眼球,讓他們觀看一部電影,而活動結束之后則煙消云散,而且對公司內部運作也沒有影響。公司應該更多地鼓勵消費者參與產品的創新,并對品牌本身的發展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