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篇1

【關鍵詞】 藝術院校;社區文化建設;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藝術院校的教學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能很好地檢驗學校的教學成果,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豐富學生的藝術閱歷。對于社區文化建設來說,藝術院校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其不可多得的藝術文化資源;社區也將越來越重視藝術院校對轄區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

一、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可行性

(一)社區文化建設對藝術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形式也隨著他們對文化活動認識層面的不斷提高逐步地向藝術化發展,群聊、下棋、納涼、看錄像等簡單的活動逐漸被文藝表演、票友會、書法活動等文化活動所取代。[1]85-87社區在文化建設方面也努力通過各種手段來豐富社區群眾的業余生活,但是由于社區自身的原因,從藝術需求來看,還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硬件方面先天不足。我國社區文化建設,在管理上主要采用政府主導的機制。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所需的資金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這導致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因此,要改變目前硬件方面的制約,除了積極爭取資金外,更好的辦法應該是盤活社區內藝術院校的現有硬件資源。

二是軟件方面人才匱乏。目前從事社區文化藝術方面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培養起來的,他們雖然有豐富的表演經驗,但其年齡、精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另一方面,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因為基層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等原因不想從事社區文化工作,造成了目前基層文化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2]111-112這些原因使社區建立不起藝術骨干隊伍,制約了社區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

(二)藝術院校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的定位

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和藝術院校各有不同的定位。社區是建設的主體,藝術院校特別是高等藝術院校作為合作方,它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將有利于解決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許多問題。

高等藝術院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有一般組織和單位無法比擬的優勢。多數藝術院校在資源方面擁有設施先進的音樂廳、劇場,有自己的畫室和展覽大廳等。這些地方既是學生們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藝術實踐的舞臺。據調查,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的硬件資源在教學期間的利用率不到70%。因此,藝術院校可以在政府主導下,制定一定條件,與社區共享資源,這一方面降低了藝術院校硬件資源的空置率和浪費率,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化活動場所的重復建設。全國許多藝術院校與所在社區的聯系還比較少,它們只是根據主管部門的要求,做了一些政策性的指導和活動,這與其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藝術院校還具有人才和管理方面的優勢。作為專門培養藝術類人才的藝術院校,它們在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上比社區更為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師長期從事藝術教學和研究,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藝術理論,這些經驗和理論可以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與改進,這反過來又可以促進教學和科研。藝術院校的學生也可以把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當作課余重要的實踐活動,實踐與學習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夯實學生的興趣與藝術特長,又能夠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業與就業,有利于高校教學和研究的進一步深入。[3]22-23

二、新時期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建議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逐步開展。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方針政策,要求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等,這極大地鼓舞了社區文化建設,也給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一)國內的現狀和經驗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經濟發達地區和底蘊比較深厚的藝術院校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度比較高,它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四種:

一是雙方共建實踐基地,共享軟硬件資源。這種模式采取藝術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共享藝術資源,為社區群眾普及藝術教育,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如上海音樂學院與普陀區共建藝術實踐基地,每年推薦一定數量的高年級優秀學生到那里為社區文藝團隊提供創作指導、排練輔導;定期以實踐基地為平臺,舉辦系列音樂藝術普及講座和音樂會。再如四川美術學院每年都會舉辦“開放的六月——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游”,供社區群眾參觀。

二是參與社區規劃設計,營造社區文化藝術特色。城市規劃設計必須包含藝術的成分, 藝術院校參與到社區規劃設計中,可以更好地把藝術的氛圍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去。例如在城市的舊城改造中,四川美術學院就充分應用其專業特色,參與設計規劃“黃桷坪涂鴉藝術街”,為社區文化開創了新的亮點。

三是面向社區的文藝表演活動。這是一種最為普遍的參與方式。小到社區的表演、各類的文化藝術節,大到全國性、國際性的活動,都有各藝術院校的身影,比如上海世博會,就有眾多藝術院校參與各個社區組織的文化演出活動。

四是開拓文化藝術市場,以扶植畢業生創業和就業為目的成立社區藝術中心。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沈陽音樂學院與大東區萊茵河畔社區合作成立沈音萊茵河社區藝術培訓中心,師資力量來自沈音的部分老師和學生,沈音的畢業生同時可以在藝術培訓中心實現就業甚至創業,社區群眾也從中接觸到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和藝術教育,雙方形成了“互惠互利”的關系。

(二)新形勢下的對策和建議

雖然目前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幾個省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沈陽等地的藝術院校和當地社區的共建程度比較高,許多模式值得參考和借鑒,但是仍有大部分地區的藝術院校和當地社區的文化共建比較落后。因此,在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藝術院校和社區都應該抓住機遇,在思想上強化認識、激發熱情,在行動上明確定位、創新管理,努力使雙方取得共建雙贏的成果。

1.強化認識,激發雙方共建熱情

目前,在藝術院校與社區文化共建方面,藝術院校和社區在認識上均不夠重視。

一方面,部分社區對自身文化建設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是沒有充分利用社區內的文化藝術資源,更有部分社區花費大量財力物力組建藝術隊伍、搞硬件建設,實際上是在軟硬件方面重復建設。因此,強化社區內部對與藝術院校共建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一是社區要充分認識到社區內藝術院校資源的寶貴,積極主動地與藝術院校溝通;二是要合理科學的規劃和建設,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資源。

另一方面,藝術院校也忽視了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服務功能,對與社區文化共建上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入,缺乏從藝術院校內部產生共建的動力。因此,一要加強理論學習,藝術院校從領導層到師生,都必須正確認識到學院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并不是政治任務,也不會對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造成影響,相反,它作為一個實踐平臺,對學院自身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要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促進共建、加深認識,在學校與社區共同開展的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建立自己是社區的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服務、不斷促進社區文化藝術發展的共識。

2.創新管理,有效對接,積極開拓合作新途徑

在雙方合作過程中,如何有效對接是管理上的一個難題,這關系到共建的美好藍圖如何落實的問題。在對以往案例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落實的過程,因此有必要在創新管理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對接模式。

一是個人層面的對接。這主要是指學校師生與社區定的幫扶對象之間的指導與合作。既包括學校領導與社區領導的對接,更應該包括師生藝術骨干與社區特定對象的對接,比如教師藝術骨干可以針對社區文藝工作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學生藝術骨干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對社區中有特定要求的群眾進行輔導。這些措施從最小的社會單元——個人層面上有效地促進了共建共享政策的落實。

二是單元層面的對接。這是指社區管理層、社區文化工作隊伍與藝術教研室、學生文化藝術社團的對接。藝術院校的教研室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師資力量,根據各個社區自身的文化藝術傳統和特點,對社區管理人員、專業文化工作隊伍進行培養教育,不斷提高他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工作能力。學生藝術社團的特點是校內活動比較多,難以拓展到社會。這使學生藝術社團失去了在社會大舞臺實踐的機會,制約了學生藝術社團的發展。通過在社區建設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文化交流站等形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也鼓勵學生深入基層工作,牢固樹立工作從基層做起的思想。

三是單位層面的對接。這主要是指街道與校團委、學工處、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進行對接。街道作為社區的管理部門,負責對社區文化建設進行統籌、指導和管理。團委、學工處、就業指導中心等校級工作部門對學生思想工作和實踐工作,包括創業就業方面應予統籌和指導。因此,街道和校級工作部門應積極對接,共同制定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綱領和框架。在對社區文化傳統與文化特色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軟硬件資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在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再安排實際層面的工作,確保社區文化建設工作高效有序地開展。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將不斷涌現,這對社區文化建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藝術院校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領域也將越來越廣,雙方共建共享過程中在管理上不斷創新的要求也將越來越具體。作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作為社會上專門培養高級藝術人才的殿堂,藝術院校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佳,郎學田.音樂藝術與社區文化建設[J].遼寧高職學報,2001(5).

篇2

論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園文化的主要特點,通過對新校區文化建設遇到問題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老校區是新校區的基礎,新校區是對老校區的傳承和創新。

1 航海院校校園文化的特點

提起航海院校,人們便聯想到嚴謹、勤奮、敬業、服從,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園文化的優秀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與其他類別院校校園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園文化更具有獨特的氣質和內涵。

1.1 校園物質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濃郁的遠洋特色,對校園環境的打造不僅從宏觀的整個校園著手,而且具體到行政樓、教學樓、圖書館、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圍。除此之外,專業用于遠洋船員訓練的教學科研設備,如航海模擬器實訓室、雷達模擬器實訓室、自動化機艙、柴油機綜合拆裝實驗室等都鮮明地標示出院校的專業類別。

1.2 校園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與海運業是緊密相聯的,由于海運業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和國際性,所以有關的國際組織如國際海事組織從提高船員素質、保障海運安全、減少海損事故、防止污染環境等角度出發,制定和頒布了許多具有強制性的國際規范和行為準則,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將法制意識和規則意識灌輸給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遵紀守法的精神。

1.3 校園精神文化

航海類院校的畢業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畢業后絕大多數都在遠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環境相對獨立和封閉、工作相對辛苦和單調,這就更需要他們嚴謹、勤奮、敬業、團結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1.4 校園行為文化

遠洋船工作本身的艱苦性、危險性、涉外性和復雜性要對航海類院校的學生要求非常特別。半軍事化管理恰恰能適應航運企業全面提高船員素質的特殊要求。在培養人的敬業精神、集體精神、吃苦精神、遵紀守法意識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無法比擬的。半軍事化管理體現航海類專業的特殊要求而設置的專門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標是嚴而不僵、活而不亂,既是航海類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養成學生良好作風的有效途徑。

2 航海院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遇到的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許多大學紛紛建設新校區。但新校區由于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容易出現建設初期和一段時間內的匱乏且與老校區校園文化不對稱的現象。在這個問題上,航海院校同其他類別的高校面臨著同樣的困難。

(1)由于地價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原因,新校區大多建于郊區,生活不便,教師較少參與新校區的校園文化活動,結果造成了師生之間存在明顯的情感、觀念斷層。同時,新校區建成后,入駐的第一批學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仍住老校區,這樣造成了低年級學生與高年級學生聯系的隔離,低年級學生難以得到高年級師兄姐的言傳身教,體會不到大學的校園文化,導致老校區的校園文化氛圍很難傳遞和移植到新校區。

(2)選址的偏遠也導致了新校區與外界相對隔離,不僅交通不便、購物不便、休息娛樂設施缺乏,學生課余生活單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區文化的“雨露”,并且周邊相對落后的城郊文化業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負面影響。

(3)新校區缺少老校區深厚的文化積淀。“新校區建成時間短,缺少包含校園文化精神的歷史性建筑、標志等,無法捕捉到具有陳年往事的象征意義的校園景物,缺乏歷史厚重感和個性文化上的差異。”[2]

3 對航海院校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對策的思考

雖然新校區具有大氣且特色鮮明的建筑單體,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但這僅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當前大多數高校的新校區都是在沒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蘊的荒蕪上建立起來的,只有在老校區悠久的校園文化建設基礎上進行傳承和創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傳承老校區校園文化

新校區建設伊始,是一張空白的紙,脫離老校區的校園文化,新校區不占絲毫優勢,傳承老校區傳統的、引人自豪的、體現學校精神的校園文化是最佳的路徑。對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區文化建設來說,傳承老校區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筆者推薦的。要從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的特質下手,以物質文化為基石、制度文化為屋架、行為文化為磚瓦、精神文化為砥柱,逐步形成與老校區具有質的同一性的校園文化。

3.2 創新新校區校園文化

“文化總是在一定傳統基礎上發展,但又不斷打破舊的傳統、建立新的傳統”。[3]新校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時代背景與老校區不同。因此,新校區的文化建設不能簡單復制老校區的文化,要充分發揮全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潛能,在傳承老校區的優良傳統和良好風尚的同時,借鑒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創造出體現時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區特色的文化。

(1)網絡創新。在當今網絡時代,新校區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創建數字化校園。數字化校園是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資源、為師生員工提供的公共服務,到部門和師生的個人活動的數字化。

(2)社區文化創新。幫助學生建立立足于大學生“內圍社區”的社團組織,同時,學校應當主動加強同周邊城鎮或農村“外圍社區”文化的接觸和交流。用開放、包容、務實的校園文化精神去影響外圍的人、物、事,彼此滲透、互相吸收。在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體育運動設施的特殊配備和先進性,更具有一定的優勢,發揮校園的社會功能和帶動效應,從而使新校區校園文化得到升華。

(3)環境創新。校園環境建設是整體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主要通過校園環境的設計布局,建筑物的風格及裝飾,文化景點布設,校園綠化、美化等手段,營造出校園文化的濃厚氛圍。特別是文化景點的布設,應納入校園建設的總體規劃,更要有創新意識。

總之,老校區是新校區的基礎,新校區是對老校區的傳承和創新。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汲取老校區校園文化的精華,繼承老校區的優良傳統,統籌規劃、逐步實施、精細操作、在更高層次上豐富和發展新校區的校園文化,建立博大、深遠、影響力強的校園文化。從而使各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優秀校園文化不因異地辦學而湮沒,促進人才培養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馬云琴.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J].中國遠洋航務,2007.

篇3

一、社區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濃厚社區文化氛圍,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居民群眾文化素養。著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強文化體系建設,深入開展“提高文明素養、爭做文明居民”、“除陋習,樹新風”等主題實踐活動;廣泛開展讀書、健身、歌詠、舞蹈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增加居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區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墻,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繼承民族精神、弘揚時代精神的基礎上,塑造富有時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組織社區居民群眾追求崇高道德,弘揚先進文化,樹立文明新風,創建文明和諧社區。三是在全社區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居民”等活動,大力宣傳各類先進典型事跡,不斷擴大文明創建活動的覆蓋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全社區文明程度,推動社區各項工作又好又快發展。

二、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社區文化建設缺乏正確的認識

什么是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應當怎樣建設?社區和上級部門對此缺乏正確的認識,把社區文化看成是單純的文娛活動,而沒有從滿足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上考慮。檢查、指導、考核社區工作時,社區文化建設往往不受重視,處在可有無地位。

2、社區文化建設經費嚴重不足

社區文化建設沒有固定費用,平時開展文化活動所需經費主要是靠街道補助和社區收入補助,存在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導致許多文化活動因缺乏經費無法正常有效開展。即使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受經費制約,質量和品位不高,難以獲得社區居民群眾的滿意。

3、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社區沒有固定文化活動場所,開展文化活動要租借場所,對開展文化活動帶來很大不便。電視機、VCD、音響設備等文化設施設備陳舊單一,滿足不了社區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圖書室圖書數量少,報刊雜志少,且是各個單位捐贈,內容陳舊,針對性差,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閱讀需求。

4、社區居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熱情不高

社區絕大部分居民群眾滿足于“你演我看”、“你畫我看”、“你唱我聽”的階段,真正熱心參與文化建設的人不多,對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促進社區文化建設存在不利影響。

三、解決社區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幾點建議

1、提高社區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充分認識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擴大社區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深受廣大社區居民群眾喜愛的社區文化活動,廣泛傳播積極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實社區居民群眾精神生活,提升社區居民群眾文化素養。

2、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和各職能部門要適當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社區要廣辟渠道,尋找資金途徑,廣泛吸收活動資金,調動一切力量和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加大對社區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和物資投入;以此改善社區文化設施,增加文化活動的次數,吸引社區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促進社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3、加強社區文化隊伍建設

社區文化隊伍建設離不開社區文化干部,選拔任用社區干部時,要充分考慮社區文化建設的必需人才。上級部門要定期對社區文化干部進行培訓,提高社區文化干部的文藝素養與組織活動能力。社區要加強文藝團隊建設,把既有文藝特長又熱心文藝工作的居民群眾組織起來,積極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活動的質量,增強對社區居民群眾的吸引力。

篇4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旨歸是促進人的發展,是人的歸屬感與人的凝聚力在城市社區的落地生根,是人的價值與人的精神在城市社區的提振升華。而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必然涉及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和創新發展問題,因此深入探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整合機制與模式創新這一命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社區文化及其功能

社區文化。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最早提出了“社區”這個概念。此后,包括韋伯、涂爾千、齊美爾、帕克、帕森斯等眾多社會學家對社區的含義和特征都有著不同的論述,這些論述中大都涉及到地域要素、人口要素、結構要素、區位要素和社會心理要素等。綜合前人對社區的定義,我們認為:社區是具有相對穩定并具備一定規模的人口在特定的區域內、在共同的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下,擁有類似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認同感所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而社區文化則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維度來理解:廣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長期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狹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活動過程中形成起來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現象的總和。

社區文化的功能。社區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如下四點:一是整合功能。它使人們能夠趨同存異,共生于一個社區之中。還能引導個人生活方式與周圍環境和實際條件的協調。二是教化功能。社區文化教育彌補了學歷教育的不足,給各個年齡階層的社區居民提供了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的學習方式,學知識、學技能、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參與社會、學習現代人應對風險的能力等。三是導向功能。社區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使社區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文化定勢,這種文化定勢能更好地把社區居民的努力方向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引導到所確定的目標上來。四是傳承、融合功能。文化是歷史現象,從縱向來說,社區文化保存和發展了代代相傳的文化,是文化在歷史縱向上的傳遞。從橫向來說,社區文化具有滲透性,不同的文化體系經過調整產生新的文化體系,這種相互適應、相互調整的過程就是文化的融合。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現狀與問題分析

經費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一般情況下,城市社區的建設經費來源大體上有政府財政撥款、居委會自身的創收以及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贈。據筆者對重慶市北碚區北社區的調查發現,該社區的主要經費來源是政府劃撥的經費,社區對自身的固定資產及社區資源開發力度不夠,吸收的社會公益捐款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區建設經費總額不足,社區文化建設經費缺口較大,成為制約社區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主要瓶頸。

物質文化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重慶市北碚區北社區內擁有一批諸如工廠、公司、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雖然這些單位大部分都建有圖書館、閱覽室、體育館、博物館、大禮堂、會議室等文化設施和文化場館,但這些文化設施和場所基本上僅限于單位組織內部人員使用,而不是面向所有的社區居民開放。因此,社區內的文體設施資源的部門條塊分割與封閉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區文化的共建共享進度,也損害了社區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傳統文化資源中的寶貴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靈魂,也是其重要的價值導向,社區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情況直接影響社區文化建設的好壞與成敗。重慶市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誕生過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同時其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也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個性。而北社區對諸如文學、科學、繪畫、雕塑和音樂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人文價值的挖掘深度不夠,開發和使用意識并不強,對其獨特的精神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人力資源的整合現狀與問題。北社區的人力資源包括社區管理者和社區工作者以及社區居民。筆者根據對這些社區工作者的訪談發現,他們的才能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并未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為建設社區文化獻計獻策等方面,社區領導和管理者并未征詢過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除此之外,筆者通過對120余人的問卷調查發現,62.5%的社區居民表示沒有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83.8%的居民表示沒有對社區文化建設做出貢獻。由此可見社區文化建設并未能重視和發揮工作人員和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機制創新

組織機制。是指組織系統的結構以及運行機理,本質上是指組織系統的內在聯系、功能及運行原理。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中的組織機制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從制度、規范和人員配備等方面加強力度。“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倡導、動員、一定的經濟和政策支持、監督、評價和經驗推廣,是用政策去促進社區建設資源的聚集和社區的持續發展。”因此,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政府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其引導、指導、監督等方面的宏觀調控職能,積極推進社區文化建設,但又要注意不要“越位”。另外,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還需要明確管理人員、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分工、職責權限,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除此之外,還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提高工作人員社區文化建設的工作熱情和效率。

保障機制。是指為組織的正常運轉或者管理活動的有序進行提供物質、人力資源以及其他無形資源的機制。在社區文化建設中需要的保障包括經費、設施、技術、人力等各種資源,以上提到的這些保障資源都是北社區目前所缺乏的。為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北社區應為社區文化建設爭取更多的政府撥款、社會捐贈,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從而完善資源整合的保障機制。

動力機制。是指充分利用組織各要素,為實現組織目標形成巨大的推動力。在社區文化構建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停滯不前,此時就需要整合社區可利用的各種資源,為社區文化建設形成強大的推動力。調查發現,目前北社區文化建設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北社區需要加強制度建設,設計出科學有效的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機制,給予社區工作者應有的尊重與高度的重視,增強工作人員投身到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工作積極性,同時通過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吸納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從而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

評價機制。是指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對已經制定好的文化資源整合的策略、措施、手段、方法等進行科學、客觀評價,對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做出批準或不予批準的決定。評價機制有利于在社區文化建設項目工作開展前預測此項工作的效果,對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建設項目進行否決,從而避免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等資源的浪費。因此,評價機制有利于北社區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對資源整合體系進行評估,對資源開發的各要素、對工作的各流程進行客觀評價和合理評估,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約成本。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模式選擇

“社區整合是指社區諸要素相互協調成為一個整體并有效發揮社區功能的過程和狀態。”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資源整合模式其內容就是社區內外部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利用。

社區內部資源整合模式。即對社區內部經費、人力和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對社區文化進行重構,有助于形成特色社區文化。為此,需要充分利用社區內部的土地、房屋、設施等各種有形資源,使之產生經濟效用,從而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充分發揮社區內部管理者、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管理者是社區文化建設的組織者,社區工作者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有豐富的經驗,而社區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原動力,他們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充分利用社區內部的文化資源,挖掘社區內豐富的民俗資源與歷史人文價值,以此激發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篇5

關鍵詞: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對策和建議

中圖分類號:G24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210-01

社區文化是區域性的、全方位的廣義文化范疇,是一定區域內社會共同體所反映出來的有關人的行為模式、社區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定向、地域心態等文化現象的總數之和。對于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而言,加強對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研究和探查,找出社區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已成為當前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文化工作者,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

一、強化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資源的利用進行社區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

1.對于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而言,依靠政府單方面的投資顯得單一、被動。因而,要想實質性的推動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還應該著手于企業、學校、家庭的文化資源的利用,將社區內的文化設施如展覽室、文化活動室、體育場對社會居民進行公開開放,讓整個社區的居民都能積極的參與到社會文化的建設中來。此外,在明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底細的基礎上,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人員應與轄區內的企業、機關部門進行聯系,爭取企業、機關等單位將文化活動場所向群眾開放,給予彌陽鎮社區群眾更多的發揮場所。其次,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還需要政府的法理支持以及群眾的全力配合,例如在紅煙社區的文化建設中,主要的便是“政府指導、企業主導、群眾督導”的社區文化創造模式,從紅煙社區的發展中可以看到,當前社區文化建設正逐漸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且社會的文化建設也更具新時代的文化內涵。

2.遵循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人文特點,發展社區的特色文化。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必須以彌陽鎮社區為基本點,因地制宜的發展社區特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使社區文化保持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此外,由于我鎮地處市政中心,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鑒于良好地理資源,我們必須加以大力利用,使其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創造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社區文化,使得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

二、傾斜老、偏地區,改變建設不平衡狀況

如果老城社區與新城社區之間、中心城區與偏城區文化建設的差距狀況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縮小,那么社區文化建設將很難得到改善,而且還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以下三個重點方面的改善:

一是加強對城東、鋪田、古城三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以及政策的扶持程度,讓這些社區文化建設能夠在政策的扶持和社區領導的帶動下,展現出勃勃生機。此外,要推動城東、鋪田、古城這三個社區的文化及社會,需要立足于社區的本身情況,例如社區的規模、人員數量、經濟情況、文化特色等等。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城東、鋪田、古城社區文化建設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并且注重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目標的一致性,使城東、鋪田、古城社區文化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下去。

二是實現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共享。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強調的是整體性質的文化發展,因而,要充分調動彌陽鎮社區內所有的機關、部隊、企業組織等一切社區力量,通過這些力量的整合,實現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資源的有效整合,并且為彌陽鎮社區文化建設創造一個共有、共享的良好社區氛圍。另一方面,借助于社區文化建設的資源共享,可以實現社區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擴大社區文化的發展途徑及范圍,使得社區文化建設更加的飽滿化。

三是通過建設文明、衛生、祥和、安全的社區,使居民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在社區文化的感染下潛移默化中養成。簡言之,也是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積極性,讓居民們在參與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從而,大大縮小了與其他社區之間的文化建設差異。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

社區文化設施是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基本物質依托和載體。加強社區文化設施建設首先在量上要增加。各級職能部門應通過出資、集資、共建等方式建造更多的社區文化設施,如興建文化館、站,圖書館,以及社區活動中心,健身場所,社區學院,綠地等。這樣一來,社區居民就有更多的機會參加文化活動。其次,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即將它建設成為社區人民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課堂,展示文藝才能的舞臺,休息娛樂的場所,青少年教育的園地,文明市民的學校,老年人的樂園。這樣就使得社區居民能參加科學、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動。再次,社區文化設施在資源配置上應盡可能合理化,要使各項文化設施都能物盡其用,而不致于造成資源的浪費。

篇6

“今天,我和各位代表共同交流學習一下有關議案建議方面的內容...”,龍井市文化社區會議室內座無虛席,龍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福成以一句簡短明了的開場白宣布文化社區市人大代表培訓課的開始。作為分管代表工作六年多、有著豐富代表工作經驗的常委會領導,唐福成結合近年來代表工作實例,分別從分析代表議案建議存在問題,議案建議作用、內容,議案建議來源、寫作格式及不能作為議案建議的范圍、內容等六大方面進行講解。培訓授課中,唐福成副主任不時與代表們交流互動、答疑解惑,為文化社區的人大代表們上了一堂生動、實用的培訓課,得到代表們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今年以來,龍井市人大常委會著力探索研究代表培訓方式方法,常委會領導班子中形成這樣的共識,提高代表培訓質量要堅持“五轉變”。一是在培訓范圍上,由全市人大代表集中“大規模”培訓向以代表團為單位“小范圍”轉變。二是在培訓師資上,由專門聘請教授向常委會領導親自授課轉變。三是在培訓方法上,由“灌輸式”以會代訓向“實用式”實例講解轉變。四是在培訓形式上,由人大代表“請上來”參加培訓到常委會領導“走下去”服務培訓轉變。五是在培訓效果上,力爭抓住缺什么補什么學什么,促使代表由“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趙丹)

延邊州人大常委會視察組視察延吉開發區

8月13日,以延邊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閔光道為組長的州人大常委會視察組到延吉市視察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建設和發展情況。

視察組先后到延邊新興工業區和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視察了紫鑫藥業人參制品一期項目、吉林韓正紅人參加工項目、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煙草公司延邊州公司卷煙物流配送中心。每到一處,視察組成員或深入生產車間,或走進施工現場,詳細詢問有關情況,實地了解了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情況。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視察組聽取了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延邊新興工業區管委會的工作情況匯報。

閔光道對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延邊新興工業區的建設和發展給予充分肯定。他說,多年來,延吉市高度重視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延邊新興工業區的建設工作,研究制定優惠政策,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傾斜力度,建設規模不斷擴張,軟硬件明顯改善,入區項目逐年增多,項目質量逐步提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后,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認識開發區(工業集中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創新方式,全力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多措并舉,積極破解開發建設難題;優化結構,科學制定產業規劃;突破難點,扎實做好基礎工作。延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延邊新興工業區要依托全州對外開放優勢,集聚人才,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努力成為長吉圖開發開放的自主創新核心區、科學發展示范區、對外開放展示區。

篇7

關鍵詞:群眾文化;隊伍;建設;深度

近年來,文化部提出的群眾文化四基建設——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內容、基本活動方式——這一科學命題,是新時期群眾文化新的歷史任務。“基本陣地建設”旨在解決群眾文化的物質基礎,“基本隊伍建設”力圖在人員素質等構成因素方面實現突破,“基本活動內容建設”則強調了群眾文化的主體性質,“基本活動方式建設”揭示出了群眾文化的創新問題。很顯然,“四基建設”這一宏大命題突出了群眾文化內部各要素的突變。這一突變是符合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的,因為它強調了對群眾文化本質需求的滿足,把人民群眾對文化權利的實現作為了最基本的任務,這就為人民群眾實現文化小康提供了條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主題,對建設群眾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眾文化四基建設的內涵和戰略意義也必將更加凸顯出來。基本陣地建設通過地方財政可以得到解決,基本活動內容和基本活動方式的創新,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于基本隊伍建設的成效。因此,群眾文化的人員隊伍建設就顯現出相當的份量。本文現就群眾文化基本隊伍建設的相關問題談些粗淺的看法。

目前基層文化建設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莫過于“社區文化”,其政策依據是“城市發展社區文化,農村發展鄉鎮文化”。社區文化作為城市化戰略在文化層面的內容,往往被提得很響,社區文化的隊伍建設也就相應受到關注。而農村的文化隊伍建設似乎遠沒有社區那樣迫切,還處在自在階段。至少在認識和建設理念上與社區相比還存在一定距離。很明顯,這種城鄉文化差別不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篇8

社區是居民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地域,實質是指一個區域性社會,是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生活的共同體。關于文化的定義,各有不同,沒有一個絕對準確的含義。我國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認為,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文藝創作、哲學著作、、風俗習慣、飲食器服之用等等。狹義的文化,專指能夠代表一個民族特點的精神成果。對于社區而言,文化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維系社區整合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社區之間形成區分的顯著標志。社區文化是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的人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定象征等。無論是何種定義,共同點都在于突出了社區文化的物質層面建設、精神層面建設和組織或者制度層面建設。

二、社區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

社區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社區文藝建設,社區環境美化建設,社區民俗文化建設,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社區教育建設,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社區文化具有復合型文化的特征。當前我國的社區建設在理論和實際上并不成熟,社區文化建設也處于萌芽階段,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存在的問題。

1.資金短缺,文化活動投入不夠

資金短缺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充足的資金是社區文化建設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如果社區居委會經濟拮據,又沒有好的政策稅收等優惠,很難吸引眾多的社會資本積極投資。我國大多數社區沒有文化建設投入和政策性的財政支持,政府重視不夠,一些社區文化活動室由于缺乏資金的支持,部分社區的文化活動沒有對群眾開放。

2.設施設備滯后,資源貧乏且配置不均衡

由于資金出了問題,所以出現了硬件設施問題,導致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的環境和設施建設的評價總體上是偏低的。硬件設施的缺乏和環境的落后大大減少了居民們參與社區活動的興趣,更難以充分發揮社區文化建設的教育引導休閑等功能。當前我國社區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的來源主要靠政府和社區管理的供給。一旦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社區資源也會存在不足,進而導致“物未盡其用”的資源配置不均現象。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與社區管理體制有很大關系。傳統的“條塊分割”式管理體系,由于存在許多各個不同的行業、單位、企業、事業單位等,社區的組織形式,社區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不存在上下級的管理關系,這就造成了各部門各行其是,對社區文化建設不理不睬,更不愿意用自己的資源共同創建社區,致使社區資源更加缺乏,配置更不均衡。

3.社區文化功能薄弱,只重外表忽視內涵

社區文化功能的發揮非常重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規范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整合功能。但這些功能在我國大多數社區中都沒有體現出來,很多文化活動沒有太多趣味,沒有體現文化的真實內涵。很多稍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也只是徒有其表,沒有具體落實到位,更是難以吸引社區居民(1)社區文化活動過于行政化。很多權利都在政府手中,居民只能充當參與者的角色,大多是自發組織的散亂的自娛自樂活動。一方面,會使社區文化建設過度依賴政府;另一方面,使社區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缺乏一定積極性和創造性。(2)政府在主導社區文化建設時,偏向于建設社區的基礎文化設施和構建和諧社區、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但在實際內容上卻以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形象工程為重點,僅僅是組織開展一些歌舞、書畫等單調形式的活動,忽視了內涵的重要性。(3)文化傳播受眾單一。社區里很多居民是上班族,生活忙碌,有的甚至沒有雙休日,社區舉辦的相關文化活動的對象一般針對于老年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不知道社區平時舉辦的文化活動,即使知道,也多認為是老年人的活動,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所以,在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人不僅大部分是老年人和中年婦女,居民的參與的積極性也普遍不高。

4.社區文化隊伍薄弱,專業人士缺乏

目前,社區文化建設薄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少專職工作人員,很多領導對社區文化建設忽視。二是社區本身民間文藝骨干少,且流失現象嚴重,政府對基層民眾的文體積極分子缺少扶持引導和保護。三是社區經費短缺,工作人員缺乏較高薪酬及福利待遇作保障,有些人員還是臨時工,沒有正式的編制。四是一些居民文化層次偏低、文化意識薄弱、思想觀念老化,還有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的差異,使他們很難真正融入社區的文化活動。

5.社區認同感薄弱,居民缺乏認識和參與

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社區產生凝聚力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社區文化工作開展的必要條件。由于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強,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屬于執行性參與,大家雖然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對各類文化活動卻顯得漠不關心,有些甚至認為是勞財勞民而加以抵制。

三、完善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分析

1.建立社區文化資金投入體系

資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基礎,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第一,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文化體系。政府可以鼓勵社會積極參與,為社區文化建設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制度建設和具體操作上,加大政府財政的投入,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將其規范化、制度化,再對各種投入的資金合理的分配,優化資源的分配機構,逐步形成一種長效機制。第二,社會集資,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進行投資。基于社區建設基礎薄弱,存在資金短缺的現狀,要積極拓展集資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資為主體,居民投資相結合,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區投融資格局。

2.完善社區文化相關設備設施

要構建社區文化,必須改善目前的設施陳舊的現狀。由于社區文化的硬件設施是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載體,可以通過構建社區圖書館、體育健身室,業余興趣活動中心等相關設施,加強管理社區的環境,擴大綠地植物種植面積,營造一個綠色美麗的環境,建設設施齊備,生態和諧的社區加以解決,也只有這樣才能讓社區有更好的文化氛圍。

3.組織多樣性社區文化活動,發揮社區文化功能

如何開展各類有意義、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至關重要。要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為社區文化建設策劃豐富的文化活動。例如,定期舉辦傳統戲劇演出、太極拳、廣場舞展示,活動不僅是老年人的業余休閑,也可以吸引成為兒童和上班族的參與。

4.加強社區文化工作隊伍建設

文化工作隊伍的建設非常重要,社區文化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社區文化建設的活躍程度。第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視,社區干部綜合素質有所提高,招募了很多大學生,為社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社區單位應招聘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充實文化隊伍。第二,要解決如何留住人才的問題,留不住人才是因為沒有相應的保障。人們都想向往好的地方。社區建設的緩慢,職業發展空間不足,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加強人才的保障性建設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三,加強社區文體隊伍精英的培訓。把人才組織起來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活動組織能力和專業水準。同時,聘請有經驗的人擔任社區文化指導員,輔導他們開展活動。

5.建立社區文化的居民參與機制,增強社區的認同感

篇9

關鍵詞: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對策研究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素質教育改革在高校的不斷深入,全面學分制的施行降低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傳統校園文化建設著力點的影響力。學生社區作為學生除課堂外最普遍的生活學習空間,其廣泛性、多元性、創新性的特點成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陣地,學生社區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現階段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現狀

1.1 以硬性檢查為主,缺少人文關懷

目前,各高校通過制定社區管理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性管理,單純的檢查往往缺乏人性關懷,學生被動接受,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在這樣的學生社區中生活學習感受不到人文關懷,缺少對學生社區的歸屬感,甚至出現排斥感;破壞了學生社區的育人功能,造成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缺失,制約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提高與完善。

1.2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但服務體系滯后

隨著國內各高校擴寬了資金來源的渠道,紛紛加大投入,很多高校新落成的學生公寓中獨立衛生間、洗澡間、洗衣機成為“標配”。社區里不僅包括超市、餐廳,還建設有營業廳、理發店、快遞公司設施,基本上解決了學生日常生活的各項所需。但是,學生社區服務體系則處于滯后狀態,物業管理缺乏時效性和人性化則成為普遍現象。

1.3 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但文化體系建設缺失

學生社區文化活動應當是高校學生社區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由于我國學生社區文化建設起步較晚,體系建設不足。各高校簡單的把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冠以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的名頭,機械性的照搬其他高校舉行的學生社區活動是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的常態。“換湯不換藥”、“換地不換名”的活動缺乏方向性、目標性和體系性的指導,所有活動各自為主,互相之間沒有配合與互補,活動質量與效果良莠不齊,對學生社區文化建設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1.4 工作思路和方法單一重復

從目前來看,高校主管學生工作領導并沒有完全將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列入工作總體目標進行系統規劃與研究。職能部門更多情況下是立足于學生宿舍管理檢查的角度,而非社區文化建設培養的角度,活動開展缺乏計劃性、系統性、時代性和創新性。學生輔導員、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時常常是機械性的完成上級主管領導制定的工作任務,應付主管部門的工作檢查,再加之創新思維的局限性,導致了在具體開展工作過程中過分強調自上而下的布置與檢查,忽視了基層學生的實際需求,導致工作實效性大打折扣,學生社區活動形式單一,參與度不高,社區活動頻繁但文化氛圍缺失。

2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對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不斷深化內涵建設,推進教育實踐改革,踐行育人體系創新。隨著校園基礎建設的不斷完善,從2013年開始,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全線推進。盡管目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的學生社區文化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經過2年多的建設發展,也取得了些許經驗成果,在全國同類型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1 深化認識,打造文化學生社區理念

通過文化創建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90后”大學生的思想認同和價值取向。學校在綜合前期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文化社區”的工作理念,制定了以“青春鑄就文化社區,風采打造和諧校園”為主題的學生社區文化建設方案,通過一系列學生社區文化創建活動,讓文化走進社區,打造學生文化社區;讓文化成為方法,推進學生社區建設;讓文化成為思想,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2.2 強化重視,建立社區文化發展框架

根據學校特色和學生實際需求制定了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四條主線,分別是:以學生社區安全教育為重點,打造“平安社區”;以學生社區風采教育為推手,打造“青春社區”;以學生社區美育教育為提升,打造“多彩社區”;以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打造“勵志社區”。在四條主線的牽引下,開展系列文化創建活動,四條主線各有側重而又相互呼應,建立學生社區文化建設體系雛形,打造學生社區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社區建設和學生教育培養工作。

2.3 注重創新,拓寬社區文化建設方法

經過實踐,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學生滿意度、認同感不斷提升;學生社區突發事件明顯降低;學生凝聚力、創新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明顯提高,對下一步學校全面推進學風建設工作積累了精神基礎。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推進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在社區文化理論研究,體系創建和效能考核等方面尋求突破。

3 關于未來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筆者認為,在下一階段開展學生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是應當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3.1 著力完善學生社區文化的理論研究

要豐富理論研究的隊伍,深化理論研究的方向,從解決單一問題研究向體系探索研究轉變;增強理論研究的實效,理論成果要來源于實踐,接受實踐檢驗,根據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更新新思想、新理論。

3.2 大力提高學生社區文化基礎建設

要制定相應的財政計劃,保證資金投入力度;要適時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升資金利用率;樹立服務意識,建立服務體系;落實學生社區維權服務工作;明確學生主體,推進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完善制度建設,要體現人文關懷。

3.3 加快促進學生社區文化體系建設

要形成方式不斷創新,體系框架長效穩定,文化創建方向明確,文化導向功能凸出的學生社區文化創建格局。要明確學生社區文化創建的總方向,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社區文化的導向和育人作用。要理清各種關系問題,實現效能最大化;要尋求學生、高校和社會資源在學生社區文化建設中的最大公約數。

3.4 努力尋找學生社區文化建設新亮點

要大膽創新,提出有利于學生社區文化創建的新思想、新思路,廣泛利用學生社團得天獨厚的資源,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參與文化創建活動。改變以娛樂活動為主的活動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志愿公益、創業創新、學術科技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全面發展。

3.5 完善學生社區文化效能管理

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方向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工作,對其工作成效的考量必須要建立一套大框架保持穩定,各要素動態管理的效能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金玲,張瑞軍.人文關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及實踐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1):43~45.

篇10

關鍵詞:老年文化文化建設消費市場

中圖分類號:TS976.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世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或先或后的都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行列,老齡問題成了世界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達1.32 億,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達58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3%,先于全國13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省份。因此,進行老年文化建設,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僅關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以此為背景,本文嘗試對該領域內筆者所關注的幾個主要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力求總結出一些可行性解決方案。具體講,首先,城鎮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究竟有什么樣的意義?何以發展如此緩慢?怎樣改善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再者,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前景可觀,但目前開發為什么難以取得進展?應采取怎樣的營銷策略來滿足老年人的文化消費需求?

本文對文獻的綜述基本上按照以上幾個問題進行展開研究。通過對社區老年文化及其消費的調查了解,對我國城鎮老年文化建設現狀進行思考,期望能為人們進一步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視角。

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

社區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區域內的居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和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相近或相似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傳統和行為模式,是在一個社區范圍內相對通行的特殊文化現象。它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的內容。

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為滿足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年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豁達開朗的精神風貌、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其他人又示范引導作用,有利于社區居民道德規范的形成,也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新型社區文化的建設。

第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環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內在統一的,都是以促進人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和社會協調發展為根本目的。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是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老齡工作落實到基層的重要措施

第三,社區老年文化建設在建設新型社區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溝通作用,社區文化活動是社區居民間相互聯系、增進了解的紐帶;二是整合作用,老年文化在規范社區行為,實現社區整合方面起積極作用;三是傳承作用,老年文化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視親情和友情;四是服務作用,社區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可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由于整個社會對老年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認識還很欠缺,也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導致社區文化建設出現了很多問題,阻礙了社區文化項目特別是老年文化項目的開發。

其一,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無相應制度保障。因各單位、部門、社區成員對社區老年文化工作認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文化建設工作;同時缺乏規范的社區文化建設組織管理機構,也制約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

其二,社區老年文化建設投資匱乏,建設不夠,資源無法得到共享。社區文化事業投資渠道單一,未能充分吸引各類經濟主體參與社區的文化建設,尤其是一些公益性老年文化事業缺乏資金來源和政策支持;同時,社區文化設施的建設總體不足,也抑制了社區文化發展。

其三,社區文化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缺乏創新,且針對性不強。未能針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來開展符合本社區老年人需求的相應的文化活動。

其四,從事社區老年文化服務的人員多為年輕人,且人員不足。由于社區老年文化服務這一行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益都不高,對年輕的就要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社會對服務人員的需求很大,但依然難以吸引大量人員,尤其是專業人員的進入。

只有從以上幾個問題著手,才能尋找到解決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具體方案。比如,各級政府要認識到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快社區老年文化設施建設;建立符合文化事業發展規律的社區老年文化事業管理制度;增加社區老年文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探索社區老年文化事業的多種經營方式和投資渠道;社區老年活動場地實行聯手共建,資源共享;從社區老年居民的特點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老年文化活動;在社區老年文化建設資金想社區服務人員待遇傾斜的基礎上,培養社區文化骨干,并大力提倡志愿者活動等。以此來進一步加強社區老年文化的建設。

三、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

老年人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消費群體。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將達到16.84%;到2050年,這一比例還將上升至27.77%,人口結構將更加老齡化。同時,老年人的閑暇時間十分充裕,其精神消費的需求會日益升高,因此,老年消費市場原則上說很可觀。但是,由于受經濟收入、傳統觀念、資源配置、政策制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老齡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拓,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急劇增長的文化需要。目前,我國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發,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有關部門對老年消費市場的開發重視程度不夠。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消費市場總需求比重將不斷增加。但是,我國老年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老年人口的需求,這種嚴重滯后在產品和服務的范圍、質量和滿足程度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是對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研究滯后。從老年人消費需求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表現在心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如何使老年人從孤獨和對青年人的心理桎梏中解放出來,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是針對老年人特點和喜好的產品少。目前,文化市場中,產品開發大都是迎合青年人甚至少年兒童口味的產品,很少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特點的和喜好的產品。一些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和曲藝節目極少,還有一些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都逐步退出市場。

老年人群中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只要緊緊抓住老年消費者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對策,合理引導老年人消費,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完全可以開發出來。

(一)開發適合老年人消費特點的文化產品。老年人消費特點在我看來主要有這幾個,消費觀念滯后、消費謹慎、消費能力較弱、有較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企業可根據老年人的這些生理、心理特點來開拓市場。如推廣地方戲曲,發展地域特色文化,發展老年文化旅游市場等等。

(二)建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或活動站。許多老年人缺少固定的文化消遣所,精神空虛,現有的圖書館、文化館、公共體育場所,應為老年人提供優先優惠的服務。在社區組建老年文化活動中心,或組建聲樂、舞蹈、戲劇在內的老年藝術團,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重視發展老年教育產業。政府要鼓勵指導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老年學校;增加必要的教育場所;開辦老年人喜愛的課程,并發展廣播、電視、網絡教育。

(四)動員企業加盟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發。政府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參與老年文化消費市場的開拓,從老年人文化消費的特點出發,開發老年文化產品與服務。

總之,我國老年文化建設還存在種種困難和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從老年人自身角度而言,其自我意識與當前社會有些格格不入,比如道德意識、文化意識、消費意識等。從政府與政策角度而言,國家政府各部門對老年文化的建設還遠不夠重視,投資缺乏,無規范的管理機構及相應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法規。從研究理論角度而言,對城鎮老年文化領域的研究還遠不成熟,相關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還需人們進一步開拓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高天星 論老年文化的價值與功能.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 第1期 2001.3

[2]張詠 對我國老年文化建設現狀的思考. 沿海企業與科技. 第5期 2005.5

[3]宋惠昌 簡論現代社會的老年文化. 道德與文明. 第5期 1999.

[4]張俠 關于豐富老年文化生活的思考.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2期 2004.6

[5]劉飛燕 城鎮老年文化消費市場探析. 消費經濟. 第2期 2005.4

[6]宋丹丹 從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區老年文化建設. 菏澤學院學報. 第1期 2009.1

[7]金豐 關于加強老年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新聞天地(論文版). 第7期 2009

[8]姚遠 關于中國老年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 市場與人口分析. 第2期.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