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29 17:45: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社會責任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ISO26000標準的語境中,社會責任是指一種意愿(Willingness),強調組織愿意就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承擔責任;其次,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行為的性質,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表明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最后,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融合社會責任的運作模式,即通過什么樣的運作模式確保組織行為對社會負責任。
社會責任是ISO26000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術語,也是影響ISO26000標準主要內容的核心概念。它是ISO26000標準制定過程中理解最不一致,爭吵最為激烈的內容之一,也是正式的標準內容中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本文擬從解讀社會責任定義著手為讀者準確客觀地掌握ISO26000標準貢獻綿薄之力。
一、對ISO26000標準的社會責任定義的兩點論斷
一是標準對社會責任的定義經歷了一個討價還價的演變歷程。就基本定義而言,標準似乎比較早就形成了共識,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但是就完整定義而言,標準每一稿都對內嵌于社會責任定義中的其它術語及注釋等內容進行了不斷地修訂。從這些修訂不難發現參與制訂標準的各方對術語內涵的理解,特別是對組織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的性質、范圍、內涵與形式的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來自NGO組織的代表傾向于無限擴大組織的影響范圍;而來自產業界的代表則認為必須限定組織的影響范圍,組織承擔責任是有邊界的,不能將社會責任無限化。此外,對“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的理解同樣存在著巨大差異,諸如什么是國際行為規范,國際行為規范與各國法律法規的關系;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福利的關系等內容都進行了反復修改。
二是社會責任定義是ISO26000標準的最重要語境。ISO26000標準對社會責任的定義,與公眾對社會責任的直覺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大眾語境,特別是中文的背景下,組織社會責任往往是指組織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如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等。而在ISO26000標準的語境中,首先,社會責任是指一種意愿(Willingness),強調組織愿意就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承擔責任;其次,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行為的性質,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表明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即行為不但要以遵守法律義務為底線,遵守適用的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而且必須要超越法律義務,最大限度地貢獻于可持續發展;最后,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融合社會責任的運作模式,即通過什么樣的運作模式確保組織行為對社會負責任,包括要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遵守適用法律和國際行為規范及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為原則,以覆蓋組織全部決策和活動及全面融入組織為路徑,以在自身及影響范圍內的活動與關系中得到踐行為驗證。
二、對ISO26000標準的社會責任定義的理解
(一)定義的具體內容
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①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這些行為:
――貢獻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利;
――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
――遵守適用的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
――全面融入組織,并在其關系②中得到實踐。
注①:活動包括產品、服務和過程。
注②:關系是指組織在其影響范圍③內的活動。
注③:影響范圍是指政治、合同、經濟或其他關系的范圍/程度,通過這些關系組織有能力影響個人或其他組織的決策和活動1。
(二)解讀定義必須充分聯系定義中內嵌的術語
ISO26000的社會責任定義包括自身在內共嵌著14個術語,超過標準所列27個術語的一半。因此理解社會責任定義的內容,必須聯系著所有涉及的術語進行理解。
ISO26000標準的27個術語可以劃分為兩類:非直接與社會責任相關聯的通用術語;直接與社會責任相關聯的特定術語。前者包括13個術語,其中內嵌于社會責任概念中的通用術語有4個,分別為組織(2.12)、產品(2.15)、服務(2.16)和環境(2.6);后者包括14個術語,其中內嵌于社會責任概念中的特定術語有10個,分別為社會責任(2.18)、組織影響(2.9)、擔責(2.27)、透明度(2.24)、合乎道德的行為(2.26)、可持續發展(2.23)、利益相關方(2.20)、利益相關方參與(2.21)、國際行為規范(2.11)、影響范圍(2.19)。
(三)對定義內容的具體解讀
1.社會責任是組織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
一是社會責任是基于因果鏈條的“擔責”,在邏輯上是組織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擔責”作為術語的涵義是“就決策和活動對組織的管理機構、合法當局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對其利益相關方承擔責任的狀態”?!皳煛弊鳛闃藴实纳鐣熑卧瓌t的涵義是“組織應當為其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擔責”。“擔責原則建議,組織應當接受適當的監督,并還接受一種對這種監督作出回應的義務”。環境術語的涵義是“組織運營所處的自然環境,包括空氣、水、土地、自然資源、植物、動物、人和太空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標準還在注中明確指出,“環境泛指從組織內部到全球系統?!?/p>
二是社會責任涵蓋組織的所有決策和活動,組織的任何行動都是決策的結果,如果在“決策”中不將社會和環境因素考慮在內,就無法保證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組織行動可被社會觀測到的就是組織的“活動”,活動既包括產品、服務,也包括提品、服務的過程。因此決策和活動意指組織的所有行為。在標準語境中,組織的決策和活動可以劃分為七大“主題”,實際上就是七大領域或方面,分別包括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和社區參與與發展。
三是社會責任的核心是為“影響”擔責,必須全面理解“影響”一詞,“社會、經濟或環境的積極或消極變化,全部或部分地來自組織過去與現在的決策和活動”。它包括直接影響(組織活動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比如價值鏈);潛在影響(只是在決策的思考過程中存在)、現實影響(組織活動的真實影響);社會影響、經濟影響、環境影響;積極影響(產生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正面效果)、消極影響(產生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負面效果);社會整體影響(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利益相關方影響(與特定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單方面影響、綜合影響;歷史影響和當前影響。
四是社會責任針對所有“組織”,但不包括行使職責時的政府。組織是指“對責任、權限、關系做出安排并有明確目標的實體或人與設施的集合。但就本國際標準目的而言,組織不包括行使制定法律、執行法律、行使司法權,履行職責以制定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或遵守國家的國際義務等職責時的政府”。社會責任術語是對企業社會責任思想的超越,ISO26000標準期望對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企業、作為一般性社會組織的政府機構都適用。
2.社會責任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
一是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行為的性質,就是“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socially responsible behaviour)”,隱含著要求基于社會價值考慮組織行為的過程和結果。
二是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必須具備“透明度”,“透明度”作為術語的涵義是“影響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決策和活動的公開性以及以清晰、準確、及時、誠實和完整的方式進行溝通的意愿”?!巴该鞫取弊鳛闃藴实纳鐣熑卧瓌t的涵義是“組織在其影響社會和環境的決策及活動方面應當透明”。“組織應當以一種清晰、準確和完整的方式在合理和充分的程度上披露它對之負責的政策、決策和活動,包括它們已知的和可能的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耙允估嫦嚓P方能夠準確地評估組織決策和活動對他們各自利益的影響”。
三是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必須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合乎道德的行為”作為術語的涵義是“符合在特定背景下關于正確或良好的行為的公認原則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的行為”。作為標準的社會責任原則的涵義是“組織的行為應當合乎道德”?!敖M織的行為應當基于誠實、公平和正直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意味著對人、動物和環境的關切及對重視組織活動和決策對利益相關方利益影響的承諾2”。
3.社會責任是組織最大限度地對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的意愿、行動和績效
一是衡量負責任的組織行為的績效標準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翱沙掷m發展事關高品質生活、健康和伴隨社會正義的繁榮等目標的融合以及維護地球支撐生物多樣性的能力。這些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是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可把可持續發展視為從整體上表達對社會的更廣泛期望的方式”。ISO26000標準還明確提出“當探討和實踐社會責任時,組織的總體目標是最大化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很明顯標準所指的可持續發展,除了保留代際利益平衡的概念以外,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的統籌兼顧,并致力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健康和社會福利等全社會的利益。
二是社會責任是組織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意愿和行動?!吧鐣熑蔚幕咎卣魇墙M織將社會和環境考慮融入其決策并對其活動和活動決策對社會及環境造成的影響承擔責任的意愿。這意味著對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的透明和符合道德的行為”。
4.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則與標準是考慮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利益
一是“利益相關方”的識別與參與是組織社會責任兩大基本實踐。利益相關方是指“在組織的任何決策或活動中有利益關系的個人或團體”。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指“為創造組織與其一個或多個利益相關方的對話機會而開展的活動,目的是為組織決策提供信息基礎”。
二是利益相關方的“利益”(interest)來自于組織決策和活動的影響(impact)。影響構成了利益,有影響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形成了 “關系”?!斑@種關系無需是正式的。無論各方認識到與否,由此利益產生的關系都存在。組織可能并非總是意識到它的全部利益相關方,雖然其應當試圖對其認定。同樣,許多利益相關方可能沒有意識到組織可能潛在影響其利益”。
三是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則是尊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即“組織應當尊重、考慮和回應其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包括確認利益相關方,認可并尊重其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及合法權利,并對他們所表達的關切做出回應,考慮利益可能受到組織決策或活動影響的利益相關方的觀點,即使他們在組織治理中沒有正式角色或尚未意識到這些利益。
5.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則與標準是遵守適用的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
一是遵守適用的法律,堅持“尊重法治”的社會責任原則。“組織應當認同尊重法治是強制性的”。法治意味著法律是至高無上的,特別是指任何個人或任何組織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政府也必須服從法律的觀點。尊重法治意味著組織應當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法規。這意味著應當采取步驟了解適用的法律法規,告知組織內的人員有關遵守并執行它們的義務。
二是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堅持“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和“尊重人權”的社會責任原則。國際行為規范,是指“按照國際習慣法、普遍接受的國際法原則、普遍承認或接近于普遍承認的政府間協議而對‘對社會負責任的組織行為’的期望。其中政府間協議包括條約和公約。盡管這些由國際習慣法、普遍接受的國際法原則和政府間協議衍生出的期望主要針對的是國家,但它們表達了所有組織可以期望達到的目標和原則。國際行為規范會與時俱進”。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原則是指“組織在堅持尊重法治原則的同時,也應當與國際行為規范相一致”。尊重人權原則是指“組織應當尊重人權,并承認人權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6.社會責任是指組織融合社會責任的運作模式
一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要全面融入組織,也就是說所有的組織行為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且合乎道德。
二是組織要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實施變革以將社會責任全面融入組織。ISO26000標準建議組織應當利用第7章中提供的指南,努力將社會責任全面融入組織的決策和活動中。這涉及到如下實踐:“使社會責任成為組織政策、文化、戰略和運營的組成部分,在組織內部開展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在組織內、外部開展社會責任交流以及定期審查社會責任行動和實踐”。
7.社會責任要求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在組織關系中得到踐行
一是要深刻理解標準語境下“在組織關系中得到踐行”的真實涵義。這要求深刻理解“關系”一詞,它是指“組織在其影響范圍內的活動”。所謂“影響范圍”是指“政治、合同、經濟或其他關系的范圍/程度,通過這些關系組織有能力影響個人或其他組織的決策和活動”。必須認識到ISO26000標準語境下的影響范圍,包括企業自身及其有能力施加影響的范圍,與中文語境有較大的不同。所謂“活動”是指“產品、服務及其過程”??梢娝^“在組織關系中得到踐行”,就是指要在組織自身及影響范圍內的所有活動中得到踐行。
二是參與ISO26000標準制訂的產業界代表堅持要將社會責任限定在特定的邊界內,因此標準又在“影響范圍”術語和相關章節內強調“有施加影響的能力本身并不意味著有施加影響的責任”。因此,對“影響范圍”和“活動”的不同理解,會導致對社會責任的范圍、性質和程度產生重大影響。ISO26000標準分別在第五章中的5.2.3條目和第七章中的7.3.2條目對組織影響范圍的內涵以及具體實踐進行了闡述,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進行詳細剖析。
三、ISO26000標準是對社會責任定義的擴展與具體化
如能通讀和綜觀ISO26000標準,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標準是對社會責任的定義的詳盡擴展和具體的闡述。ISO26000標準除前言與引言外,共有七章內容。下面分別就各章與社會責任定義的關系予以簡述。
第一章范圍,強調本國際標準為所有類型組織提供指南,無論其規模大小和所處何地。這同時就是強調社會責任的定義適用于任一組織,除行使職責時的政府以外。
第二章術語與定義,介紹了27個術語,中心是社會責任術語,它內嵌了超過一半的術語,并且其他術語仍與它有緊密聯系。
第三章了解社會責任,回顧了社會責任的發展歷史和當前趨勢,特別是介紹了社會責任的特征以及社會責任概念與可持續發展概念之間的關系,核心是對社會責任定義的進一步闡述。
第四章社會責任原則,介紹了擔責、透明度、合乎道德的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尊重法治、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尊重人權七大社會責任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對定義的具體闡述。
第五章社會責任兩大基本實踐,無論是理解社會責任,還是利益相方的識別與參與,都是對定義的深化和具體化理解。
篇2
責任競爭力是英文Responsible Competitiveness的直譯。我們沒有這個詞和這個概念,因此在理解上也難免見仁見智。第一種理解,責任就是責任,競爭力就是競爭力,兩者不僅在詞義和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在本質和內容上也大相徑庭。責任是企業所支付的額外成本,不僅不會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反而會削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不是現實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應有內容。第二種理解,責任與競爭力有關系,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講責任,講責任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第三種理解,責任與競爭力是一個緊密的整體,兩者相輔相成,共生共存,責任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可能有核心競爭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必定以履行社會責任為基礎和前提。同時,責任競爭力是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理解倒切合了歐盟和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的說法。
5年前,歐盟就設立了一個目標,即到2010年“歐洲經濟應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最具活力的知識經濟,保障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強的社會凝聚力”。為此,有65家跨國公司和19家歐洲國家組織為會員單位的歐洲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對此做出了積極反應。他們不僅提出了責任競爭力的概念,而且把企業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經營的主流,把其視為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視為企業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重要前提。在這種理念的倡導下,一些歐洲企業的責任競爭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歐洲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啟示,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責任這一概念,有必要對與之相連的另外一個概念――社會義務做出合理的解釋。一般來說,社會義務是企業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是企業在法律上的最低要求。而社會責任則超出了基本的經濟和法律標準,受道德力量的驅動,決定了企業應做對社會有利的事。有充分的研究顯示,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是正相關的關系。企業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事一些社會責任活動,雖然在短期內犧牲了企業的經營業績,但從長期看,它改善了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其所增加的收益足以彌補當初支付的額外成本。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把“以人為本,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2005年工作的一個重點。在我看來,責任競爭力是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企業要要為治理環境做出貢獻,以綠色產品為研究和開發的主要對象;企業不能歧視員工,要為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要加大員工培訓的力度以及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推出善待員工的各種舉措;企業要向顧客提供正確的產品信息和安全的產品,要做好產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務,要賦予顧客自主選擇的權利,真正把“消費者”落在實處;同時,企業對競爭對手、投資者、乃至所在社區的責任也不容忽視,競爭要公平有序,對投資者要負責、有回報,對社區和社會要盡其應盡的義務。
篇3
關鍵詞:社會責任;利益相關方;電網企業;能力建設
作者簡介:陳巖(1980-),男,黑龍江雞西人,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北京 102206)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6-0075-02
一、電網企業加強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1.責任時代全面來臨
近年來,企業社會責任日益受到重視。2010年11月,ISO 26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標志著企業間的競爭已經超越傳統的質量競爭、環境競爭,進入到全面責任競爭時代。社會責任的價值越來越為企業所重視。企業將社會責任融入戰略和日常運營,加強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回應利益相關方期望,在重視企業經濟價值的同時,注重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使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升,企業競爭力日益增強。
2.電網企業的特殊屬性
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電網企業處于電力產業鏈中游,具有典型的公用事業企業屬性,是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骨干力量。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2億噸標準煤,電力生產消費的一次能源約13億噸,占一次能源總量的41%;電力生產、輸送和消費各個環節排放了53%的工業二氧化硫、41%的工業煙塵、7%的工業廢棄物,成為我國節能降耗和污染物減排的重點領域。①電網企業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順應國際潮流,能夠增強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深化全員社會責任意識能力建設是推進社會責任的重要路徑
社會責任推進主要有兩條路徑:社會責任理念融入管理,深入員工意識。目前電網企業積極貫徹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社會責任管理提升要求,積極開展社會責任研究,不斷推進社會責任融入戰略、運營管理,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然而目前員工社會責任意識還不強,沒有完全認識到本職工作的社會責任價值、辨識出身邊的優秀責任實踐、指導自身做好日常工作,難以將每一崗位的責任匯聚成公司的責任競爭力。
二、電網企業深化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實施思路與目標
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即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資源保障,推進全員社會責任培訓和各項責任活動,深化員工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動性,提升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逐步使公司每一個員工明確自己所做工作的社會責任并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實踐,主要包括普及社會責任知識、加強社會責任培訓、積極加強知識管理、開展社會責任活動。
電網企業深化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實施思路:以責任培訓為抓手,通過社會責任講座、培訓、交流、會議、報告、案例、活動、研究、相關網站或報刊等多種平臺、途徑和方式,有計劃、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公司全員社會責任能力建設,使對象逐步從高層領導擴展到各級管理人員,最終擴展到基層每位員工。
電網企業深化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實施目標:通過在全員中推廣社會責任,使社會責任“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出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其中,“入眼”是指員工能夠實時感到社會責任。“入耳”是指員工能夠經常聽到社會責任。“入腦”是指員工能夠非常容易地理解和記住社會責任?!叭胄摹笔侵竼T工以優秀社會責任實踐指導本職工作?!俺隹凇笔侵竼T工能夠非常容易地向其他人介紹社會責任。
三、電網企業深化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的具體措施
1.普及社會責任概念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和符合良好道德要求的行為為其決策、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②電網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通過透明和符合良好道德的行為負責任地對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政府、發電企業、行業協會、用電客戶等利益相關方,③不斷增強企業運營透明度,增強社會溝通能力,最大限度創造經濟、社會及環境綜合價值。
2.針對不同層級開展責任培訓
不同層級、不同背景員工的責任意識不同,履責內容也不同。電網企業需要針對不同員工設定不同的培訓目標,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地深化員工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員工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努力讓每一位員工發掘工作的責任意義,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好日常的每項工作。如表1所示。
3.加強知識管理
電網企業借助多樣化媒介建立社會責任知識管理系統,動態更新社會責任專業知識,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工作的最新動態發展,提供社會責任內部交流平臺,推動企業內部形成學習社會責任知識、分享社會責任實踐的良好氛圍。在企業內部設置社會責任專題網頁,并在內網中開設企業社會責任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交流園、社會責任最新資訊等專欄。在OA平臺開設社會責任主題分享平臺,提升員工對社會責任的認知,營造分享氛圍。定期在月刊、雜志上刊登公司社會責任管理工作內容,及時將社會責任的相關政策、理論發展、優秀實踐傳遞給員工。
4.積極推進責任融入工作
(1)明確責任來源與內容。責任蘊含在員工工作崗位中,存在員工工作的每個瞬間中,縈繞在員工日常生活點滴間,人人可為、人人能為。它既可表現為做好本職工作,配合他人干好工作;還可表現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扶貧助弱、關愛他人;也可表現為響應公司低碳號召,身體力行節約資源、減少浪費 ;也可表現為傳播公司健康理念,助力社會實現健康人生等。
(2)明確電網企業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要求。利益相關方可分為內部利益相關方與外部利益相關方。內部利益相關方主要包括領導、同事、下屬等。外部利益相關方通常包括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同行、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供應鏈企業中的工作人員以及伙伴、用電客戶、社區居民等。如表2所示。
基于員工工作崗位不同、工作中面對對象不同,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要求不同。員工可以通過利益相關方識別方法識別出自己崗位的利益相關方,通過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了解利益相關方的期望與要求。
(3)將責任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1)明確自身崗位的責任定位。挖掘本職工作責任價值,提升責任意識,由“我能做好”向“我要做好”轉變;在企業戰略目標和部門工作規劃的指導下,將本職工作與責任聯系起來,明確本職工作的責任內容;在本職工作中尋找旨在使社會責任滲透日?;顒拥姆椒?;嚴格遵守企業為員工制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實踐企業社會責任承諾。
2)完善溝通渠道與方式,明確利益相關方需求。與利益相關方進行直接會談或對話;與利益相關方就某個特定的社會責任問題或與公司活動有關的關于社會責任的聲明進行溝通;與公司領導和其他同事進行溝通和對話,以提高對社會責任及相關活動的總體認知;組織或參與有助于將社會責任融入整個公司的小組討論活動;與供應鏈中其他各方就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在報刊雜志或其他媒體中發表面向大眾的關于社會責任方面的文章。
3)將利益相關方的需求融入到企業績效考核指標中。將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量化為企業績效考核指標,不斷推進企業績效考核指標向企業社會責任指標轉變;積極開展指標應用培訓,讓員工認識到指標的重要性;定期監控指標履行情況,評估企業社會責任情況。
4)在工作崗位中切實履行承諾。積極與利益相關方進行多種形式的溝通和對話,為利益相關方做出適宜的承諾;根據承諾,不斷爭取各項資源,為履行承諾提供物質保障;承諾的事情都應當盡量做到,做出的行動都應當盡量使其達到預期效果;做出具體安排,引入利益相關方監督企業運營,方便利益相關方定期審查或監督。
5.創新社會責任培訓方式
(1)打造利益相關方溝通平臺。在企業范圍內打造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平臺,如社會責任示范基地、企業公益展示平臺等。通過這個平臺增加員工與利益相關方交流的機會,使員工能夠更好地接觸到不同利益相關方,了解到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通過這個平臺也能加深利益相關方對企業員工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激發員工的履責熱情,提升崗位的履責能力。
(2)開展專項社會責任溝通活動。在企業范圍內開展專項社會責任溝通活動,如社會責任日等活動。以開展活動的方式向員工介紹公司的責任理念、具體崗位的責任要求,不斷增強員工履責的熱情,切實提高員工責任意識能力。
(3)系統開發社會責任培訓教程。根據員工的理解能力、基于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現狀,系統開發具有企業特色的社會責任培訓教程。在培訓教程中明確每個崗位的責任內容。
(4)制訂基于專業崗位的社會責任指引?;谄髽I戰略目標與部門發展需要,結合企業各個崗位,制訂相應的崗位社會責任指引,明確全體員工社會責任工作要求,包括社會責任工作的原則、內容、方法,促進社會責任全面融入公司日常運營。
注釋:
①源自中國南方電網公司《社會責任ABC》。
②源自ISO26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
篇4
國網江蘇電力樹立了以下工作思路:以國內外先進電力企業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標分析和指標研究,將國際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基礎――“三重底線”原則(經濟、社會、環境)、國家電網公司十二項責任議題作為指標體系的理論框架,結合國網江蘇電力“兩個一流”(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的特色發展戰略,構建易于外部感知和理解的電網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
目標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企業發展與電網發展,構建電網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在國家電網系統內對社會責任管理進行探索性嘗試。該指標體系為評估社會責任績效提供載體、為優化內部管理提供有效方法、為擴大責任影響傳播開拓途徑。
開展對標,尋找異同
國網江蘇電力選擇了9家世界先進電網企業――法國電力集團(EDF)、英國國家電網公司(NGT)、德國意昂電力集團(E.ON)、意大利國家電力公司(ENEL)、美國電力公司(AEP)、關西電力集團(KEPCO1)、韓國電力公司(KEPCO)、中電控股有限公司(CLP)、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CSG)進行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研究。
在系統分析對標企業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將國網江蘇電力的現有與社會責任相關的指標與其進行對標,分析兩者的差異、差距及共通之處,找出薄弱環節并探尋原因,從提升管理的角度設立社會責任指標。
一、國網江蘇電力指標體系對標國內外先進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國網江蘇電力從不同的管理目標設置了多個指標體系,目前有“一流電網”指標體系、“一流配電網”指標體系、社會責任指標體系(ABC類)。國網江蘇電力將其與9家對標企業進行對標分析研究。
1.以“一流電網”指標體系、“一流配電網”指標體系對標9家對標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形成分析結果。(見表1)
2.選定社會責任指標體系(ABC類)對標。以社會責任指標體系(ABC)對標9家對標企業,形成了分析結果。(見表2)
二、_定國網江蘇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構建方向。系統總結以上對標結果,明確國網江蘇電力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方向與方法。1.確定指標構建基礎。2.明確指標構建方法的方向。3.設計指標的功能。具有“兩個一流”特征的電網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實現了如下功能:實現履責績效評估、實現對外溝通交流、實現對內管理提升。
構建系統的指標體系
國網江蘇電力在充分對標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對標企業指標體系、“一流電網”指標體系、“一流配電網”指標體系與社會責任指標體系(ABC類),構建具有“兩個一流”特征的電網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共含43項指標。
一、搭建指標框架。在搭建指標體系框架時,國網江蘇電力既考慮了利益相關方維度,結合國家電網公司12項社會責任實質性議題,將一級指標劃分為用戶責任、員工責任等,又借鑒了國內外相關的指南與標準,將一級指標劃分為經濟、社會、環境責任。因此,公司確定指標框架為“三重底線”與實質性議題分析相結合的形式。
二、形成可多維度分類的指標。為了滿足指標體系使用過程中不同主體的多種功能訴求,指標體系實現了多維度分類,并可進行交叉篩選。國網江蘇電力在構建指標體系時,對所有的指標采用定量指標統計表達,使指標以更為直觀的結果展示電網企業在供電服務、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領域的績效。
1.依據議題類別分類。一是以三重底線分類,分為經濟、環境、社會三類指標;二是在三重底線的一級分類下,指標可按照國家電網公司12項社會責任實質性議題進行分類。
2.依據“世界一流電網”特征分類,分為六個特征“電”,體現了電網發展的本質,反映了公司的電網結構、供電能力、運維管理、電網智能化、綜合價值創造等水平。(見表3)
三、指標的分類統計與社會化表達。一是對于有領先優勢的指標,繼續沿用并保持現有工作方法和統計方法。二是對于國網江蘇電力暫缺的、可有效體現企業履責績效的指標,公司通過開展相關工作或改進工作方式,完善社會責任績效統計方法與流程。三是對于國網江蘇電力已經開展工作但未進行績效統計的指標,參照國際標準對現有統計方法進行完善。
針對表達過于內部化的指標,統一對指標名稱進行了社會化表達調整并闡述責任釋義,使指標易于被利益相關方理解卻又不失關鍵專業信息,提升溝通效果。
四大實施效果凸顯
一、提高了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促進了國網江蘇電力社會責任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公司將需要實現的社會責任目標通過指標分解的方式層層分解到各部門、各業務單元和各崗位,從而使得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和員工都明確自己履行社會責任的詳細內容和應該達到的目標,推進了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了公司的社會責任管理水平。而且,通過社會責任指標的構建,國網江蘇電力在實際工作中開展與行業內社會責任領先的國際標桿企業的對標,及時發現短板指標持續加以改進。2015年,公司實施社會責任根植項目制29個,推進社會責任根植基層,進一步提升了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質量和效果。
二、促進了“兩個一流”的建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公司在國家電網系統內對社會責任管理進行的探索性嘗試。公司依托社會責任指標建立評價與改進機制,持續進行研究成果的完善、實踐經驗的積累、發展決策的優化,發揮了公司在社會責任工作領域引領表率的作用。社會責任指標加強了各部門業務工作與公司、地方發展規劃及目標的銜接,為2020年公司基本建成“兩個一流”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構建社會責任指標體系為兄弟單位積累了社會責任工作水平的評估經驗,發揮了公司在國網系統內的引領示范作用。
篇5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邏輯體系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l008-3758(2012)03-0205-07
研究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標準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如下:第一,我國滬深兩市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越來越多,2011年滬深兩市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總監史多麗在“第九屆中國公司治理論壇”上表示,未來上海證券交易所將逐步擴大強制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范圍,推動滬市全體上市公司踐行社會責任。但是,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已經出現了質量問題,例如,2011年4月29日,雙匯發展(000895)在所的201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對于廣受關注的“瘦肉精”事件只字未提,輿論為之嘩然,這嚴重背離了廣大利益相關者的預期。第二,我國已有的規章制度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標準未進行規范。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一、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的國內外研究回顧
1.國內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研究回顧
(1)學術界的觀點。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應當具備的質量特征這一問題,在我國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例如,陳國輝(2007)認為企業對所提供的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處于“只求近似”的情況。而且,國內研究者所發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多。關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研究的規范類論文很少,例如,宋獻中、龔明曉(2007)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包括相關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無偏性、充分披露等六個特征,但他們并未闡明這六個特征的邏輯推理過程。陳政(2007)認為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不夠真實、中立、完整,但是,他的樣本僅有20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還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
(2)企業界的觀點。企業界并不是簡單地采用學術界或者會計師事務所、非政府組織的某一觀點,而是有各公司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獨特的理解。在企業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上市公司中國遠洋(601919)的觀點,該公司連續三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中心評價為國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領先者。該公司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應該達到完整性、中肯性、可比性、準確性、時效性、清晰性、可靠性等七個質量要求。
2.國外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研究回顧
(1)學術界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是Estes和Lamberton的觀點。Estes(1976)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包括三個層次,共包括20項內容:相關性、無偏性、可理解性是第一層次;及時性、可鑒證性、獨立性、完整性、可審驗性、可比性、清晰性是第二層次;重要性、本土性、謹慎性、可接受性、穩健性、一致性、數量性、貨幣化、配比性、尊重媒體等是第三層次。Estes把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分為不同的層次是正確的,但是他沒有說明這樣分類的理由,所以他的分類的邏輯性不清晰。Lamberton(200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特征包括:透明性、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可審核性、相關性、可比性、清晰性、中立性、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包容性等11個特點。Lamberton提出觀點的不足之處是沒有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分出具體的層次。
(2)非政府組織的觀點。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全球報告發起者(GRI)與英國社會和倫理責任研究所的觀點。全球報告發起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包括平衡性、可比性、及時性、精確性、清晰性、可靠性等六項內容。英國社會和倫理責任研究所的AA1000保證標準提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包括重要性、完整性和回應性三個原則。
(3)會計師事務所的觀點。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所鑒證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所具有的信息質量特征包括:實質性、包容性、可比性、時效性、清晰性、平衡性等六個特點。
總體來看,上述研究者或者機構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標準目前并沒有形成公認的觀點,而且在邏輯上、層次上也不夠明確。通過對上述不同觀點進行統計,筆者發現,平衡性(完整性)、可比性(一致性)受到的重視最多,七類不同的標準都予以贊同,可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正面、負面信息都能夠披露是受到最多重視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在不同企業之間和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可比性也是受到最多重視的;清晰性標準有六類不同的標準贊同;及時性標準有五類標準贊同;精確性標準有四類標準贊同;可靠性、相關性、無偏性共有三類標準贊同;重要性、回應性、包容性、透明度、可審核性共有兩類標準贊同;充分披露僅有一類標準贊同。充分披露與重要性是相互矛盾的,因為企業披露過多的冗余信息可能會削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搜尋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因此,筆者不贊同充分披露這個信息質量要求。此外,以上的分類中,研究者或者非政府組織沒有根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的不同特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目標等進行分層次的分析,筆者所構建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分五個層次,如圖1所示。
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分類與質量特征
必須說明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的信息既包括會計信息又包括非會計信息,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特征體系的界定,既要體現會計信息的一些特點,同時也要考慮企業社會責任本身固有的特點,不是單純的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問題。下面,簡要說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邏輯推理過程,基本邏輯關系如圖2所示。
1.現有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無法用于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
眾所周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都出臺了不同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求,但是,這些質量特征要求不能用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要求。原因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包括了除會計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根據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中的觀點,“在我國,‘財務會計報告’又稱‘財務報告’,……企業可以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其承擔的社會責任、對社區的貢獻、可持續發展能力等信息,盡管屬于非財務信息,但是如果有規定,或者使用者有需求,企業應當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披露”。由此可見,《企業會計準則講解》認為社會責任信息不屬于財務信息或者會計信息的范疇。此外,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要求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獨立于企業年度報告單獨;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從2011年1月1日開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獨立于年度報告單獨披露。因此,基本會計準則中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就無法約束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需要進行單獨的探討。
2.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所具有的復雜性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既有財務報表和報表附注內的信息,又有表外信息;二者之中又以表外信息為主。財務報表和報表附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包括:環境設備的支出、捐贈金額、排污費、雇員的工資和福利支出、排污權(無形資產),這些都屬于會計信息的范圍。財務報表和報表附注之外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包括:雇員的職業生涯規劃、企業的社會責任戰略(社會責任方面的目標體系、行動規劃、控制手段、機構設置等)、捐贈的對象、社區服務的內容、供應商的企業社會責任審核、對產品質量的改進、通過的各種環境保護標準、質量標準、人力資源認證、安全認證等。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這種復雜性,筆者在考量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時,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中的會計信息,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要求中的部分內容,例如,一般性的約束條件、首要信息質量、次要信息質量等。
3.非會計信息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所具有的特點
(1)提供信息的側重點不同。會計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以財務報告內的定量數據為主;而非會計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則包括大量的非定量信息,以描述性內容為主。
(2)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是否具有優先滿足次序。對于會計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要考慮滿足投資者的“決策有用性”要求,但是,非會計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則不能單純以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作為首要要求。原因如下:投資者的個人理性與整個社會的集體理性并不完全一致。投資者往往更加重視企業的利潤或者現金流,對于是否承擔社會責任活動、承擔多少,未必能夠作出符合社會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決策;在不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投資者不夠老練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在非會計類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的設置上,考慮了針對投資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回應性”特征和“可比性”特征?!盎貞浴笔瞧髽I要對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給予“回應”,例如,雙匯發展(000895)要對“瘦肉精”事件作出“回應”,但是,企業沒有這樣做,當然導致公眾的質疑和不滿?!翱杀刃浴笔峭ㄟ^不同年度和不同企業的對比,要讓公眾看到企業的社會責任業績是改進還是退化。
4.首要質量特征和次要質量特征是否有邏輯關系
我國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把相關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為首要質量特征,把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及時性作為次要質量特征,但是,首要質量特征和次要質量特征之間缺乏解釋與被解釋的關系,也就是二者之間沒有邏輯關系。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所制定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中都考慮了首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之間的解釋和被解釋關系。筆者也贊成首要質量與次要質量之間存在著邏輯關系。
三、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具體內容
按照上述的邏輯推理和考量我國的制度背景,筆者認為我國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體系包括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點;第二層次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目標;第三層次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進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約束條件;第四層次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首要質量特征,包括回應性、可靠性、可比性、相關性;第五層次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次要質量特征,是對首要質量特征的解釋,包括針對性、全面性、反映真實性、中立性、可鑒證性、同一企業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業同一時期信息的可比性、及時性、數量性、預測價值、反饋價值等11個次要質量特征,以上五個層次共18個質量特征。
1.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使用者及其特點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使用者包括股東(控股股東、分散投資者)、社區居民、消費者、環境保護組織、企業員工、供應商、合作伙伴、政府的相關部門等。不同的使用者的特點又有所不同。
(1)控股股東??毓晒蓶|決定了董事會的投票權,因此控股股東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處于掌握和控制地位的。
(2)分散投資者。與控股股東的地位不同,廣大的分散投資者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但他們也需要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例如,按照歐洲聯盟的碳減排要求,從2012年1月1日開始,所有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飛或降落的航班全程排放二氧化碳都將納入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這對于國內航空公司類的上市公司具有極大的沖擊力,無論這類上市公司是否妥善地處置了問題,都必須在恰當的時間對碳減排情況進行披露,以便于分散投資者進行是否拋售股票的決策。
(3)社區居民。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周邊區域就是社區,社區問題在我國往往和環境問題聯系在一起,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最有可能影響周邊居民的是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噪音、粉塵、污水等等,而最先受害的就是社區居民。
(4)消費者。“達芬奇家具”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等坑害消費者的事件不斷出現,企業刻意隱瞞某些對消費者重要的、但又不在國家檢測標準之內的信息,使消費者蒙受損失。
(5)環境保護組織。環境保護組織屬于非政府組織,對于環境保護起到監督作用,盡管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執法權,但是,作為志愿者,其影響力可以通過媒體曝光、向政府部門投訴等多種手段對企業施加影響。我國比較著名的環境保護組織有“自然之友”、“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和平組織中國辦事處”等。
(6)企業員工。企業員工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關注是必然的,例如,企業的生產安全問題、是否欠薪、是否有職業發展規劃等等。當前,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在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要求中,對雇員責任的披露要求是較為細致的。
(7)供應商。企業的供應商如果是社會責任的履行者,也有助于本企業和供應商共同履行社會責任。例如,雖然蘋果公司聲稱“無論蘋果產品是哪里生產,蘋果承諾確保最高標準的社會責任”,然而,事實情況是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出現的社會責任問題非常多,例如,供應商之一的聯建(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為蘋果公司生產觸摸屏,該公司使用正己烷代替酒精擦拭觸摸屏,但正己烷會引起員工的神經損傷,多名工人患上職業病,但賠償金額僅有不到十萬元。蘋果公司的另一個供應商富士康則發生了多起員工跳樓事件。由此可見,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也將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所關注的內容之一,企業有責任取消不符合社會責任要求的供應商的訂單。當然,反過來說,供應商也可以不給履行社會責任情況不良的企業供應產品。
(8)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包括債權人、被贊助的單位、接受捐贈的對象等。中國遠洋公司總裁魏家福認為,企業的合作伙伴有權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披露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例如,債權人是較為重要的成員,債權人需要了解企業的還款記錄以及誠信情況。再例如,被贊助的單位要考慮企業的資金來源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違反企業社會責任而賺錢的行為,否則可以拒絕接受捐助。
(9)政府相關部門。政府相關部門也是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需求者。例如,政府關心企業員工的安全事故率與賠償情況、環境污染情況、納稅情況等。不同的政府部門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2.滿足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
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關注的信息的種類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投資者決定是否要繼續投資該公司;環保主義者決定是否要對該公司進行抵制或者支持;政府決定是否要檢查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效或者進行相應的處罰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目標是滿足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在投資者當中,要特別強調分散投資者的信息需求,原因在于企業的控股股東是董事會成員,擁有信息優勢,分散投資者則處在信息不對稱的狀態。當然,其他利益相關者雖然不投資企業的股票,但是,同樣具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知情權。例如,社區居民有權了解企業對當地的空氣、土壤、水的污染程度;政府相關部門要了解企業的納稅、環保等責任履行的情況。因此,要滿足各類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要,從國際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來看,并不存在一種信息對另一種信息的取代情況。
3.一般性的約束條件
(1)可理解性??衫斫庑允侵钙髽I社會責任報告在表述上要盡可能避免使用過多的專業術語、過于復雜或者過于簡單且表達含糊的句式等影響讀者理解的內容。專業術語要轉換成大眾可以理解的表述方式;過于復雜的句式使讀者要仔細推敲;而過于簡單且表達含糊的句式則會讓使用者陷入難以理解的狀態,例如,在2010年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部分企業在職工權益方面,僅簡單表述為“本公司有完善的職工職業生涯規劃、薪酬體系”,但具體情況如何,則不得而知。
(2)收益大于成本。對于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來說,是一種信號傳遞行為,如果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成本大于收益,則不滿足修正的股東利益最大化要求。例如,一個中小規模的企業一定要使用特大型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軟件來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成本必然大于收益。對中小企業所帶來的往往是壓力,而非信號傳遞行為所帶來的動力。
(3)重要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如果包含過多的冗余信息,將使得報告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加。因此,企業應當考慮提供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重點關注的信息,而非提供過多的、并不受到重視的信息。例如,企業熱衷使用各種照片的現象就不符合重要性原則。
4.首要信息質量特征與次要信息質量特征
首要信息質量包括回應性、可靠性、可比性、相關性四個特征,不同的次要信息質量特征用來解釋不同的首要信息質量特征。
(1)回應性?;貞允侵缚毓晒蓶|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中任何一方對企業社會責任提出質疑,企業都應當進行回應。例如,員工對生產安全方面的質疑,企業應當進行具體說明,包括安全設備的種類、金額,企業在該方面的制度規范等等;再例如,環境保護志愿者對企業的污染問題提出的質疑,企業應當披露環境保護設備的種類、支出的金額、制度規范、耗費的水力和電力等?;貞杂蓛蓚€次要信息質量特征構成:
①針對性。針對性是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說明,尤其是對主要矛盾要有針對性地回應,但不能忽略對次要矛盾的關注。在《矛盾論》中指出,要全面地、辯證地、發展地看問題,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轉化為主要矛盾。針對性就是要對社會責任問題中的主要矛盾以及那些可能在不同的環境下轉化為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并作出信息披露。
②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既應該包括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成績,也應該包括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失誤。例如,前述的雙匯發展(000895)就沒有披露“瘦肉精”事件。因此,企業社會責任信息不論好的還是不好的信息,都應當公允披露。
(2)可靠性??煽啃允侵钙髽I提供的社會責任信息是真實的。保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可靠性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請獨立第三方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管理層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出具保證等。在2009年和2010年,我國已經有30家上市公司主動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這對增進可靠性是有益的。當然,如果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鑒證,將增加企業的成本。企業要在權衡其利弊得失的情況下確定是否進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鑒證??煽啃园ㄏ旅嫒齻€次要的信息質量特征。
①反映真實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的信息是真實的,不存在虛假的、引起歧義的信息。
②中立性。中立性又稱為無偏性,是指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者不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提出任何的傾向性,例如,對員工利益比較重視,披露較多,而環境保護信息披露較少等等。
③可鑒證性??设b證性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以請獨立第三方進行鑒證??设b證性增加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可靠性。
(3)可比性。信息可比性將降低信息使用者的成本??杀刃园ㄍ黄髽I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業同一時期信息的可比性兩個次要信息質量特征。
①同一企業不同年度信息的可比性。同一個企業在連續幾個不同年度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執行情況的比較,可以使社會責任報告使用者對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進步或者落后有清晰的認識。同一企業不同年度的信息比較,在我國還存在著時間短的問題,因為2010年滬深兩個交易所共有47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11年共有51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獨立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除個別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年度較多之外,大多數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僅涉及2~3個年度。該次要質量特征將在年份較多時發揮更大的作用。
②不同企業同一時期信息的可比性。不同企業同一時期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可比性,是指報告使用者可以比較不同企業之間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差異。目前,我國的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都是按照環境保護、社區、雇員、中小股東、供應商、消費者等不同利益相關者來逐漸展開的,雖然在不同的內容方面側重點有所差異,但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因此,報告使用者可以在不同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之間比較差異。
(4)相關性。在資本市場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是具有決策有用性的。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性包括及時性、數量性、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四個次要的質量特征。
①及時性。及時性是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達到“在信息失效之前傳遞給需要的人”的要求,但是,如何衡量“失效之前”是主觀判斷的問題,盡快地披露則是必要的。例如,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捐贈問題,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萬科董事長王石因為“慈善負擔論”和“萬科員工限捐10元”而被網友質疑,王石的觀點拋出之后,萬科A股股價連續幾個交易日下跌就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之后引起市場反應的一個例子。
②數量性。數量性是指社會責任信息應當更多地強調貨幣和數量信息。例如,Hai&Shiu(1990)的研究發現,社會責任投資機構和其他投資者更加重視以數量的、貨幣形式表示的社會責任信息,而對于描述性信息則重視程度很低。企業披露社會責任活動時,應當對可以量化的內容數量化,以增加決策有用性。
③預測價值。預測價值是指根據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可以預測企業的未來前景。例如,碳排放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環境保護的一個方面,投資者根據企業披露的碳排放信息,可以測試企業是擁有碳排放權還是碳排放負債,并提前作出恰當的市場反應,這就體現了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預測價值。
④反饋價值。反饋價值是修正以前的判斷。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情況會有進步或者退步,因此,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新信息的出現而對以前的判斷作出修正。例如:在“萬科王石”事件發生后,萬科A股股價連續幾個交易日下跌就是投資者作出的第一次“反饋”。之后,王石宣布萬科集團在3~5年內出資不低于1個億參與地震災區災后百姓安置、房屋修復和重建工作,而且是純公益性質的支出,此后,股價止跌反彈,這是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作出的第二次“反饋”。這說明企業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時要注意反饋效應。
篇6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015-02
一、印象管理和社會責任報告概述
所謂印象管理,是指人們用來控制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形象的過程(Leary&Kowalski,1990)。任何人對于別人是如何看待和評價自己,總是十分關注的。人們有時為了在他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形象,而自覺地按一定的方式行事。在會計研究領域,印象管理被用于對企業操縱和控制財務報告語言信息的描述所反映出來的管理者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反映在財務報告上就是公司通過對財務報告文字描述的操縱與控制影響人們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看法的過程。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簡稱CSR報告)指的是企業將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方式方法,其經營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等領域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取得的成績及不足等信息,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向利益相關方進行披露的方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企業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載體,是企業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重要橋梁。2011年中國社科院撰寫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整體水平尚屬起步階段七成企業嚴重缺乏社會責任,近半數國企處于旁觀。甚至有26家企業得分是0分甚至是負數分。企業社會責任得分平均為19.7分,滿分為100分??上攵?,中國社會責任報告存在很多問題。接下來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介紹社會責任報告的相關內容。
二、印象管理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
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歷史不長,有關社會責任報告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社會責任報告的格式、披露的內容沒有統一的標準。企業做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大部分內容是非財務信息,加上公司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印象管理有了可乘之機。
1.印象管理影響社會責任信息的可靠性。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可靠性的解釋為“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企業是否進行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以及披露的內容多少,都是由企業的管理層決定的。人們的行為都存在自利性傾向,因此管理層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時進行印象管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時,很可能夸大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編造一些不存在的活動,來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贏得外部利益相關者的支持。因此,通過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信息沒有事實基礎,沒有真實反映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社會責任信息的可靠性。
2.印象管理影響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性。新企業會計準則對相關性的解釋為“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利益相關者依據社會責任信息做出的決策可能會有失公允、有失全面。因為利益相關者獲得的社會責任信息是經過印象管理包裝之后的信息,這些信息加入了管理層的主觀意識,可能放大了企業某些社會責任事項、隱匿了一些不好的事項,還可能披露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目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側重于環境保護,而與勞動者切身利益有關的薪酬等方面的信息披露的不多甚至不披露。此外,當公司績效好并且社會責任履行較好的時候,管理層充分披露各方面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可能會運用印象管理夸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當公司績效不好的,無力履行社會責任,管理層運用印象管理消除一些不利信息,盡可能維持公司的形象。管理層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時,這種有選擇的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不利于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使得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性大打折扣。
3.印象管理影響社會責任信息的清晰性。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清晰性的解釋為“清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業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目的是為報告使用者做出決策提供依據,所以前提是管理層提供的社會責任信息簡單明了。管理層在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時,應將與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有關的社會責任信息充分披露,語言應通俗明了。從理論上看,社會責任報告的清晰性應該是比較穩定的,與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無關。但事實上,社會責任報告的清晰性與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緊密相關。當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較好時,管理層會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將這種利好信息傳遞給報告使用者,相應的報告的清晰性相應提高;當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較差時,管理層為了掩蓋一些問題,運用印象管理來包裝報告,同時會刻意運用難理解的專業術語,增大閱讀者的閱讀難度。運用印象管理會影響社會責任報告的清晰性,尤其是在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佳時。
4.印象管理影響社會責任信息的可比性。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可比性的解釋為“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這主要包括兩層含義: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和不同企業同一時期可比”。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對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的內容,格式和時間等都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企業管理層根據自身的需要來編制報告,嚴重影響了社會責任信息的相關性。信息使用者可能依據該企業不同時期的報告進行縱向比較和不同企業的同一時期的報告進行橫向比較,從而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經過印象管理包裝后的社會責任報告,使得企業披露的信息前后各期不可比或者是不同企業之間沒有統一的標準,這些都可能嚴重影響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可比性。
三、規范印象管理,提高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質量
公司運用印象管理包裝社會責任報告,不僅嚴重影響了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還不利于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行。企業進行印象管理,短期可以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收益。但是從長遠看來,長期的印象管理對企業某個方面的影響是很大的。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管理層通過印象管理來轉嫁自己在管理上的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影響企業的業績;從外部利益相關者來看,長時間來投資者或者是債權人察覺到企業披露的信息不真實或者是有諸如此類的擔心,這樣會影響企業的長久以來樹立的良好形象,這種不利的影響會遠遠超過短期的利益。因此,不管是從宏觀角度還是從微觀角度,我們都要嚴格控制企業的印象管理,提高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
1.完善社會責任報告的法律法規。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和披露是自愿性的,同時中國目前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所以給企業運用印象管理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具體準則,縮小印象管理的操作空間,使得社會責任報告更加規范化。政府在制定信息披露準則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其一,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應符合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不同行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信息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制度準則時,首先要分行業來調查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具體操作,一般情況下可以將社會責任分為經濟責任(經營收益、產品服務和公司治理結構)、持續發展責任(環境保護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法律責任(稅收責任)、道德責任(內部道德責任和外部道德責任)和公益事業貢獻五個方面,依據這五個方面來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不同行業的利益相關者信息需求的側重點,為進一步制定具體準則奠定基礎。其二,區分行業來制定不同的信息披露準則。根據利益相關者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不同行業信息披露的側重點的不同分別確定各行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列舉出不同行業強制披露的內容和自愿披露的內容,非財務信息和財務信息都要披露,披露的時候要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對于利益相關者需求強度高、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規定企業進行強制披露,并同時披露定性、定量信息,而對于需求強度不高的信息,建議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附注的形式披露,但一定要做到客觀、真實、全面。其三,行業內具有統一的標準。在列示每個行業應披露的具體內容后,根據行業的具體情況,對社會責任內容進行指標設計,統一指標口徑。根據指標來編制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并且規定報告公布時間,要求企業必須定期公布,前后期的報告應具有可比性。
2.建立印象管理的外部監督機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準則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企業的印象管理行為。但要使得制定的準則得到有效的執行還離不開監督機制的作用。其一,鼓勵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業,嚴懲披露虛假信息的企業。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充分的企業,政府給予獎勵,激勵其他企業自愿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虛假披露行為,相關監管部門應給予嚴厲的處罰,一方面起到警示管理層的作用,對其他企業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醒利益相關者,在參考社會責任信息做出決策的時候要綜合考慮以防誤解。其二,加強對社會責任報告的審計。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專業知識有限,加上信息不對稱,利益相關者辨別企業的印象管理行為的效果不好,所以加強對社會責任報告的審計。從更加專業、獨立的角度對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進行審核和監督。監督部門嚴格按照社會責任報告審計準則,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專業知識的培訓,在對社會責任報告審計過程中加強制度和監督,提高設計的專業性和獨立性。
參考文獻:
[1] 孫蔓莉.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為[J].會計研究,2004,(3).
[2] 沈洪濤.公司特征與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3).
[3] 趙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為分析[J].當代財經,2007,(3).
篇7
內容摘要:以往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探討,常常把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和表現形式混為一談,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以營利策略、法律法規,還是以慈善事業的形式體現,都涉及企業這一特定組織與社會整體的利益關系,因而可以對之進行道德評價,在本質上都屬于道德責任。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本質表現形式道德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導致學術界的爭論不斷。本文在梳理和評析各種觀點的基礎上,揭示出企業社會責任實質上是一個道德范疇。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觀點
在認可“企業社會責任”這種提法的前提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理解,往往蘊含在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界說之中。本文概括出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幾種立場。
策略論。這種立場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或應對外部壓力而采取的一種策略。由于履行社會責任會獲得政府的支持、消費者的信任、投資者的青睞,從而提高企業的美譽度,獲得良好的廣告效應。所以,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一種策略,是一種“開明的利己主義”或“明智的投資”。
奉獻論。這種立場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基于道義感而對社會做出的無償奉獻。它的特點就是經濟上的犧牲,而不應該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慮。如有人提出,惟有本著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觀愿望而犧牲經濟利益者,才能歸入企業社會責任的范疇。甚至可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經濟壓力強加的。
綜合論。這一立場拓寬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觀點有兩種。一是以美國佐治亞大學教授Carroll為代表,認為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另一種則把經濟責任清除出去,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由其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構成;或認為它包括“強制性表現形式”(法律責任)、“自覺性表現形式”(道德責任)、“誘導性表現形式”(受利益誘導機制采取的通過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本質的探討之所以難以取得一致意見,原因是它們都犯了同一個錯誤:把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和表現形式混為一談,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實際上,企業無論是把社會責任當作它的獲利策略、道德義務、法律義務,還是這幾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形式差別,而非實質差異。
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道德責任
奉獻論是一種狹義的、有著嚴格限制的道德責任概念,即要求動機必須是道德的。綜合論所說的道德責任外延稍廣,但也只是指未上升為法律、但必須履行的責任。與二者不同,這里所說的道德責任是一種更為廣義的概念,它是指屬于道德范疇的責任,即對履行它與否可以進行道德評價的責任。這種基于學科屬性理解的道德責任概念,能使我們在理論上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歸屬進行正確的判定。
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可知其本質是道德責任。本文不同意把經濟責任(追求利潤最大化)歸入企業社會責任。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提出的初衷,就是要探討和強調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目標之外所負的義務。把經濟責任置于社會責任之中,改變了企業社會責任應有的和本來的意義,背離了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建構的初衷,模糊甚至掩蓋了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責任的沖突,也使解決這種沖突的努力可以輕易被忽略。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經濟責任應被視為兩個全異關系的概念。如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企業社會責任所要求實現的是企業自身經濟功能之外更廣泛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望和要求,就是對企業的道德期望和要求。
以策略形式體現的社會責任是道德責任。正如企業履行其經濟職責可以采取多種經營方式和手段一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路徑也不是單一的。從動機角度來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質,首先不具有操作性,因為無法了解每個企業的真實動機。其次,如果A、B兩個企業對社會事業做出了同樣的貢獻,則A由于出于道德動機,B實際上履行的只是其經濟責任,無所謂道德。這既導致了對企業評價的不公正,也造成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狹隘理解。最后,這與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的初衷相違背。強調社會責任的目的是增進社會“公利”,因此,只要一個企業的行為產生了這種效果,就是履行了社會責任;而增進了社會“公利”的社會責任,本質上就是道德責任。與純粹出自道德動機的情況相比較,以策略形式體現的企業社會責任當然不是最高尚的,但這只是道德境界的區別,而非道德屬性上的本質不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社會責任同時能成為盈利策略,正是許多企業愿意履行的最大動力。
以法律形式體現的社會責任是道德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有一部分是與法律法規重合的,正因如此,有人將企業社會責任嚴格限定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認為企業無需承擔法律之外的任何責任;有人則反對將這些責任稱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前者把社會責任與法律責任完全等同,后者則把兩者完全對立,都具有片面性。其實,企業所擔負的責任是否屬于社會責任,不是根據其是否具有法律形式,而只能看這種責任是對股東的,還是對非股東利益相關者的。從根本上講,法律法規就是以強制力保障的道德要求;從具體內容看,很多道德規范、道德責任同時就是法律規范、法律責任。企業與勞工、消費者以及環境等方面存在直接的利益關聯,企業的行為會增進或損害它們的利益,這就使二者的關系具有了道德屬性,可以對之進行道德評價。而之所以只將這部分道德責任法律化,是因為這種利益關聯的直接性導致了二者權利與義務關系的直接性和對等性,這部分責任乃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需要有強制力量保證其實現。可見,以法律形式體現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質上仍是對企業的道德要求。
篇8
因為企業社會責任歸根結底是一種實踐,一種管理實踐。無論是倡導“企業要最大限度地為社會作貢獻”,還是ISO 26000所提出的“最大化組織行為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還是我本人率先提出的“責任價值論”,“企業要努力實現自身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意思其實都是一樣的。企業只有通過管理,通過實踐才能最大化自身發展對社會的貢獻,或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或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
回到管理原點:重新認識管理實踐和管理學
讓企業社會責任回到管理原點,實際上涉及到了對管理實踐的重新認識和管理學科的重構。以往的管理學科的基本問題是“組織如何通過管理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也就是GE的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的“組織如何實現贏”的問題。而隨著社會責任理念的導入,我認為管理學的基本問題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就是現在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什么樣的組織行為能夠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價值”,“如何引導組織行為能夠符合社會利益最大化”。這就要求我們對社會價值與社會利益進行反思,對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功能進行反思。
什么是社會利益?經濟發展快就創造社會財富了嗎?GDP增長就意味著社會價值最大化嗎?人們幸福感的增加不是真實的社會利益和社會價值嗎?目前中國的高端人群出現了大規模的移民潮,難道不正在說明我們的社會,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并沒有相應提升人們的安全感、公正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說,我們當前組織的社會價值創造功能正在出現偏差,我們并沒有為全社會帶來理想的社會利益。什么是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功能?如何全面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功能?
基本問題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必然隨之發生根本的改變。以往“實現贏”的方法論,必須圍繞著競爭這一單一的中心,核心是尋求最佳的競爭戰略,以保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F在,我們的中心是推動企業尋求最佳的綜合價值創造戰略。這是否現實呢?是不是又是一個美好的愿望或者新型的烏托邦?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超出了本篇文章的范圍,因為這需要對人性的重新認識。只有對人有新認識,我們才能理解內在的邏輯自洽性。只有人性中的利他與利己沒有天然的矛盾,我們的新范式才有可能成立。而且我們才能明白組織的一個很大被忽視的功能就是幫助人更大程度地實現利他與利己的協調性。一個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背后一定依賴于對人的認識和對組織的認識的不斷提升。只有世界觀變了,或者說思維范式變了,我們的制度和技術才能發生變化,從而不斷取得新的發展。人的自利如果都必然以損他為前提,這世界是無法實現合作的。事實上,人的自利和利他在本質是不矛盾的,尤其在有組織的情況下,將更容易實現這一點。當今的社會已經是一個“組織的社會”,組織的重要社會功能就是推動人的自利與利他或社會利益更大程度的一致。
社會責任的基本價值觀是:每個人都應該也能夠為社會做一些貢獻,每一個組織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它符合社會利益。組織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企業之外。只有對社會有價值,社會才允許企業存在,企業也才有可能可持續存在。正是基于這種價值觀,社會責任的方法論將自然地從以往的競爭戰略演變為未來的綜合價值創造戰略。無論是現在波特講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還是大眾流行的責任競爭力戰略,著眼的都是工具理性,認為通過社會責任能夠形成可持續的競爭優勢,為股東帶來立足長期的最大化回報。這與社會責任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不吻合的,如果回到管理原點上來看社會責任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差別。社會責任的價值需要通過管理來實現的,但依靠現有的管理并不能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企業最大限度地為社會創造價值,必須重塑現有的企業管理模式。
企業管理模式重構需要理論支撐,從學科的角度,就要求我們重建管理學。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指出:“當代制度經濟學應該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實際的人由現實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活動”。德魯克在他的經典著作《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中也說,管理不僅是一項工作、一門學科,它還以人為核心。每一項成就都是管理者的成就,每一次失敗也是管理者的失敗。是人在管理,而不是“力量”或“事實”在管理。管理得當還是管理失當,取決于管理者在個人理想、奉獻精神以及正直無私方面的表現。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項工作,有其自身的技巧、手段和方法。管理還是一個器官,一個可以為其管理機構提供生命力的、起作用的和充滿活力的器官。如果沒有了像企業這樣的機構,管理也就不復存在了。而如果沒有了管理,機構也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機構本身也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并且是為了能夠給社會、經濟和個體提供所需要的東西而存在的。
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質是最大程度地實現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性。但是目前的管理學假定了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或者說股東利益或者說利潤最大化,就是服務社會利益最大化。也就說,目前的管理學通過假定已經從根本上否認了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性這一問題的存在。而這恰恰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中心問題。這也是我認為管理學需要進行重構的根本原因。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性需要有效的宏觀層次的社會制度安排和微觀層次的企業治理機制安排。怎么樣實現這種制度安排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必須突破的根本問題。以往,我們的視野局限于市場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機制。認為只要價格機制有效和政府有效彌補市場失靈,組織利益與社會利益就完全一致了。這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真實存在。組織和社會都是由真實的人和人群組成的,單一的市場競爭和價格機制邏輯無法說明一個完整的人的多元需求和全面發展。
回到管理原點:社會責任的中心和重點必須發生變化
社會責任的中心和重點是什么?以往我們所聚焦的都是各種社會責任議題,如人權、勞工、環境、消費者權益、反腐敗等。但回到綜合價值創造的管理原點,我們就必須認識到社會責任的中心和重點是認識和運用好企業創造綜合價值創造的基本規律與有效機制?!安恢\全局者,不早謀一域”,如果不能著眼于創浩綜合價值最大化,任何議題的管理都可能產生“局部利益最優而整體效益受損”的悖論,從而使企業成為對全社會不負責任的組織。
企業引入社會責任理念,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發展的綜合價值。企業創造綜合價值最大化的中心和重點,必然是逐步對核心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對管理模式進行全面調整,而不是脫離核心業務流程和企業管理模式,將履責重點聚焦于大眾所關注的核心議題。社會責任的重點首先是要對核心業務運營流程進行優化,著眼于有效管理核心運營對人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提升積極影響,最大限度地控制消極影響,最大限度地激勵各方共同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其次是著眼企業核心資源、核 心能力、核心優勢,參與解決自身有優勢的重大社會問題。比如說,國家電網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心必然是發揮自身的核心優勢,建設好農村供電基礎設施,服務好廣大農村用戶,著名的“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再次是要著眼全面重構企業管理模式,全面優化企業使命和價值觀,重新評價和優化發展戰略,重新梳理和優化企業治理機制和制度安排,重新認識和優化企業業務流程和管理流程,建設新的管控體系、績效指標體系和考核體系,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企業文化,重新認識和充分發揮組織的領導力、產業帶動力和社會影響力等等。
當然,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責任議題的重要性無可置疑。但是對這些議題的關注與管理主要體現為企業的底線義務,包括遵守法律義務和道德底線。我們必須從理性上認識到,如果法律懲罰和行業規范都無法控制不負責任企業的行為,那么對其進行道德號召的力量就必然更加微弱。這就說明,社會責任概念的引入重點應該不是讓企業明白自身所必須肩負的底線義務,而是要通過有效的管理方式的變革使得這些底線義務的履行更加有效。也就是說,即使是關注社會責任議題,核心也必須是回到管理原點上來。
回到管理原點:真正理解和培育社會責任動力
篇9
關鍵詞:戰略整合論;社會向度;企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2-0027-03
當前,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流行理解,主要是著眼于以下四個視角,分別是道德義務視角、可持續發展視角、利益相關者導向的實用主義視角以及社會聲譽視角。上述理解共同的局限性在于過分地關注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與對立,而忽視了他們之間相互依賴的互動關系,缺乏對企業與社會關系整合論的理解。上述四種視角各自創造了一種通用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而這些理論基礎與企業的戰略及日常營運并無直接的關聯。實踐表明,沒有一種上述理論能夠充分地幫助企業甄別、優選和解決對于企業來說利害攸關的社會問題。最終經常是產生毫無關聯的大雜燴,譬如與企業戰略發展不協調或者是毫無關系的慈善活動,這些行動既不能產生有意義的社會影響,同時也無益于增強企業長久的競爭力。
從企業內部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行動常常與經營單位相隔離,甚至與企業的慈善行為相分離。從企業外部來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也經常表現為許多互不關聯行為的大拼盤,每種活動對應一組不同的利益相關方群體或是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這種支離破碎的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產生的后果是最終導致痛失許多原本不錯的機會。企業創造社會效益的能力被消解,企業為了實現預期的經濟與社會責任效益的努力也最終化為泡影。
為了提升企業社會責任行動的績效,我們必須從整合論的視角來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從而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戰略一體化,深刻領悟企業與社會之間相互依賴的有機互動關系,把這種互動與整合的理念根植到企業的戰略行動中去。從表面上看,企業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賴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恰恰正是這種理念有助于把企業從當今對社會責任的混亂理解中解救出來。
成功的企業需要一個健康的良性社會環境。良好的教育、醫療保健以及機會均等對于企業高效運作是不可或缺的。安全的產品與工作環境不僅能夠吸引顧客,而且能夠減少由于突發事件帶來的企業內部成本。對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以及其他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將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獲得更加豐厚的回報。廉潔的政府、規范的法制以及物權的保護對于推動企業的創新與高效運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傊?,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不僅為企業擴大需求創造條件,而且也會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需求得到滿足并且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任何企業試圖以犧牲社會利益為代價的舍本逐末行為,終將發現其所謂的成功只是虛幻的曇花一現。
誠然,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也需要成功的企業。企業在創造財富與工作機會以及通過其創新活動提升生活質量方面,其他社會活動很難與之匹敵。如果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公民社會的參與方弱化企業高效運作的能力,伴隨著企業和地區競爭力的衰退,將導致薪酬停滯不前,就業機會不斷消失,用來支付稅收和贊助非政府組織的財富也將大幅縮水。
當前企業與公民社會的領導者過分地關注了彼此之間的摩擦與沖突,而對彼此相互依賴的交叉地帶缺乏足夠的重視。企業與社會的相互依賴性意味著不論是企業決策還是社會政策都必須遵循雙贏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彼此的選擇必須有利于實現彼此共贏。如果企業與社會任何一方在作出決策時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它最終會發現自己踏上了一條危險之路。任何一方的暫時獲利都預示著消解了雙方長期的繁榮前景。
為了把上述戰略整合論觀點付諸行動,一個企業必須把社會向度整合到企業對競爭優勢理解的核心架構之中,并指導企業戰略的制定。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二者的整合。
一、鑒別出社會與企業相互依賴的關節點
企業與社會的相互依賴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其一,由內而外的關聯。即企業通過日常營運活動對社會施加影響。事實上,企業價值鏈中的每項活動都影響著作為其營運環境的社區,從而造成積極或消極的社會后果。當前,許多企業開始越來越關注其日常營運活動譬如員工雇傭、廢氣排放、廢物處理等方面對社會的影響,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比許多經理們認識到的問題要更加微妙與多變。比如從地理位置方面看,同樣的企業制造活動在美國和中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社會后果。由于社會標準不斷演變以及科學的不斷進步,企業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權變的。許多過去在科學領域被認為對人類無害的產品,隨著科學的發展,會發現其對人類健康有著災難性的影響,這就足以導致經營該類產品的企業破產的命運。今天,企業不能再滿足于對一些顯而易見的社會影響的關注,如果沒有一個隨時關注未來社會影響變化的嚴謹流程,企業將會隨時冒著破產的風險。其二,由外而內的關聯。不僅企業活動影響社會,外部的社會環境也會對企業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每個企業都在特定的競爭環境中運營,從長遠的角度看,該環境將極大地影響其實施戰略的能力。相對于價值鏈的影響,競爭環境的影響常常受到低估,但其對于企業與社會都具有更大的戰略重要性。確保健康的競爭環境將不僅有益于企業也有利于社區的發展。競爭環境通??梢苑譃橐韵滤膫€方面:(1)可供企業利用資源的數量與質量,比如人力資源與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數量與質量。(2)規范競爭的制度與激勵措施,比如知識產權的保護、透明性保證、反腐敗及鼓勵投資方面的相關政策。(3)本地需求的規模與復雜性,包括產品質量與安全標準、消費者權益、政府采購的公平性等等。(4)本地可供利用的支持性產業,比如服務供應商與機器制造商等。上述的任何一個方面,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發起者來說都是難得的行動機會。舉例來說,企業能否招聘到合適的人才依賴于企業可以施加影響的諸多社會因素,比如當地的教育體系、居住情況、就業歧視現象(會限制勞動力來源)以及公共衛生設施的完備性等等方面。
二、選擇企業需要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切入點
任何企業都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它們也不具備承擔這項使命的經濟實力。然而,每個企業都有能力選擇與自身業務相關聯的社會問題作為切入點。其他社會問題最好留給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或者其他各行各業的企業去解決,它們或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選擇。
引導一個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標準不是看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而是要看這件事情能不能給企業創造一個雙贏的機會。也就是說,它應該既有利于社會,同時也對企業自身發展有價值。通常我們把影響企業的社會問題分為三類:(1)一般性社會問題。這類社會問題對于整個社會有重要意義,但它既不會受到企業日常營運的影響,同時也不會影響到企業的長期競爭力。(2)價值鏈社會問題。主要是指受到企業日常營運活動影響的社會問題。(3)競爭環境中的社會問題。是指嚴重影響企業在營運所在地核心競爭力的外部社會環境。每個企業都有必要為其每個經營單位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按照上述標準進行分類,然后根據它們潛在的影響進行排序。究竟優先關注哪類社會問題,將會隨著企業所在的行業、地區以及企業經營單位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來說,二氧化碳排放對于像中國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或許是個一般性的社會問題。但是對于物流運輸企業比如宅急送來說,則是一個負面的價值鏈社會問題。而對于本田汽車公司來說,則它既是一個價值鏈社會問題,同時又是一個競爭環境的問題。另外一個例子,非洲流行的艾滋病對于一般的零售商來說是個一般社會問題,而對于生產抗艾滋病藥物的企業來說則是一個價值鏈社會問題。對于設在當地的采礦工廠來說,則又是一個競爭環境社會問題。因為采礦要正常進行需要大量的當地勞工,而任由艾滋病泛濫,會讓當地的勞工越發短缺。
三、創建企業的社會責任議程表
對社會問題進行分類與排序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目的在于創建一個清晰且確定的企業社會責任議程表。該議程表目的在于同步地實現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它通過積極探索趨利避害的途徑來改善社會環境,從而強化企業戰略。
這樣的社會責任議程表必須對利益相關方做出積極回應,當然不能止步于此。企業資源與注意力應該轉到真正的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上來。正是通過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才會創造出更加重大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收獲最豐碩的經濟成果。
積極回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的承諾:其一,企業扮演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積極回應利益相關方不斷變化的社會關注。其二,減少企業活動中現存的與潛在的不利因素。好公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必備條件與身份象征,企業必須要做好,因為許多地方團體都依靠企業的捐助。相應地,企業員工的自豪感也來自于企業積極地參與社區事務。優秀的企業公民遠不止是開一張支票那么簡單,它們有具體、清晰可測度的目標,并且會全程跟蹤反饋相關結果。
積極回應的企業社會責任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減少企業價值鏈活動中產生的不利因素。全球報告倡議組織作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倡導者,已經列舉了141類企業社會責任清單,但這類清單只是預示著一個良好的開端。企業還需要有一個更加主動且是量身定做的內部流程,讓每個經營單位的經理都可以利用價值鏈作為分析工具,以便系統地鑒別出不同地區的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以百安居為例,該公司已經開始系統地分析其上百家連鎖店成千上萬種產品對許多社會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從氣候變化到其供應商的工作環境等諸多方面。以便預測出哪種商品會產生潛在的社會責任風險,以及如何在外部壓力到來之前采取行動。
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其意味著對于任何企業,戰略必須超越其最佳日常實踐。就是企業選擇獨特的定位,用一種完全不同于競爭對手的方法來降低成本,同時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局限于做優秀企業公民與減少價值鏈風險的層面,而是傾向于尋求超越少數在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領導者。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由內到外與由外到內雙重維度的緊密配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創造了共享價值的機會。
許多引領企業創造競爭優勢與經濟效益的創新機會來自于產品提供與價值鏈。豐田汽車對汽車排放的關注就是一個例子,豐田的油電混合動力車,是一系列汽車革新中第一種帶來環境與競爭優勢雙重效益的車。該混合動力車的油耗只有傳統汽車的一半,廢氣排放也只相當于傳統汽車的十分之一。豐田公司不僅在顧客之中創造了獨特的定位,而且引領其技術成為國際潮流。
戰略性企業社會責任也通過投資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相關社會領域從而創造雙贏。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關系是:企業的成就與社區的成功相互促進。企業日常營運越是與社會問題緊密相連,企業就越具備充分利用其資源和能力創造有益于社會的機會。
四、整合雙向互動的社會責任行動
就是要求企業整合內部價值鏈與外部社會行動。引領價值鏈創新和關注競爭中的社會制約因素,對于企業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都是強有力的工具。誠如我們前面舉過的例子表明,將二者整合起來產生的影響力將會更大。企業價值鏈中的活動能夠以促進提升企業社會形象的方式進行,與此同時,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的投資有潛力降低企業價值鏈活動所面臨的社會風險。
當企業價值鏈活動與企業競爭環境的投資完全一體化的時候,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的日常營運就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很難分開。例如雀巢公司就通過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中小農場主直接合作,從而獲得牛奶、咖啡和可可等原料,而這些原料是其全球商業王國的根基。雀巢公司多年來致力于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注重轉化國際上的高新科技以便提升當地的醫療保健、教育水準和經濟發展水平,從而產生了驚人的社會效益。作為回報,雀巢公司得到了可靠的原材料供應,而這正是其確保全球利潤的制勝法寶。雀巢公司與眾不同戰略的形成是與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密不可分的。
五、創造企業價值表述中的社會向度
任何企業戰略的核心都是其獨特的價值表述,也就是該企業能夠滿足競爭對手無法滿足的顧客需求。最具戰略意義的企業社會責任通常產生于一個企業在其價值表述中加入社會向度的考慮,使社會影響與企業整體戰略一體化。
美國一家叫天然食品的公司,它的價值表述就是向關愛環境的顧客銷售有機、自然的健康食品。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是該公司在食品零售與價格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該公司強調從本地農場主那兒購買有益健康與環境友好型的原材料,其烘烤食品所使用的面粉都是未經過漂白處理的。天然食品公司環境友好型的日常營運實踐并不局限于原材料方面,該公司零售店的建設就只使用很少一部分的天然材料。最近該公司還購買可再生的風力發電在其所有零售店與相關設備中使用,該公司的車輛也開始嘗試使用生物燃料,甚至其零售店使用的清潔劑也是環境友好型的。另外,該公司還通過其慈善活動設立了動物保護基金,致力于開發出自然與人道的方法來飼養農場中的動物??傊?,該公司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都貫徹了其價值表述中的社會向度,從而把自己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
當然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像天然食品公司那樣做出全方位的努力。但是,選擇某一方面與自身業務密切相關的社會向度,從而為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競爭地位是比較可行的。伴隨著政府既有的規章制度不斷受到批評與指責,普通消費者對社會問題關注度的不斷增加,許多企業就必然要相應地對其作出反應,從而使其競爭優勢與社會問題的關注一體化。當前許多大型跨國公司,比如通用電氣,其生態倡議行動聚焦于凈水處理技術的革新及其他的綠色商務。聯合利華開始致力于開發新產品、新包裝與分銷體系,使其更能滿足貧困人群的需求,而這些新的商務機會,正是它們將企業與社會高度一體化的結果。
誠然,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不應該只是局限于對企業已經犯下的錯誤的指責(盡管這也很重要),也不應只是局限于對當地的慈善捐助、災難時的救助以及其他類型的社會救濟,盡管這些慈善活動也是很有價值的。企業應該致力于雙贏的社會責任運作實踐,在企業的競爭優勢中融入社會向度。這不僅有利于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也有利于改變企業與社會之間相互理解的方式。不論是企業、政府機構還是非政府組織都應該改變僵化的傳統企業社會責任理解模式,致力于深化企業與社會一體化的整合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解模式。
參考文獻:
[1]Thomas,Coleman,等.全球企業公民必讀:對社會負責的企業戰略路徑[M].殷格非,于志宏,譯.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篇10
(一)企業社會責任內涵
“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一詞條最早由英國人奧列弗?謝爾頓(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但真正開始關于CSR問題討論是1953年霍華德?博文(Howard Bowen)發表《商人的社會責任》一書之后??_爾(Carror,Aichie,B.2000)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一時期對企業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世界銀行把CSR定義為:企業與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價值觀、遵紀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區和環境有關的政策和實踐的集合。它是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多米尼道德指數認為,“從廣義上來說,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對社會符合道德的行為,特別是指企業在經營上須對所有利害關系人負責,而不是只對股東負責”。用動態發展的觀點看,學者們對CSR概念的理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擴大和豐富,對CSR定義得越來越清楚具體。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 國內外學者對消費者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界定、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以及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三個層面。
1、對社會責任概念界定的研究
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尚不統一。一方面是學者們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的視角不同,另一方面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
2、對于企業責任應當包含的內容,各國學者也有不同的見解
(1)國外研究的主要觀點
美國商會將CSR的內容分為四個層次: ①在履行經濟責任時能符合現有法律的要求; ②滿足公共期望和社會公認的要求; ③預先考慮新的社會要求并準備滿足它;④在建立企業社會表現新標準的基礎上擔任領導者。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提出CSR就如同三個同心圓:一是內圈責任:最基本的企業責任, 即有效執行經濟職能。二是中圈責任:配合社會價值的變化而執行經濟職能的責任。三是外圈責任: 積極投人改善社會環境的責任。施泰納(Steiner.1980)認為CSR可分為內在社會責任和外在社會責任。內在社會責任指合法和公正地選拔、培訓、晉升和解雇員工,提高員工生產力,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外在社會責任指激發少數團體的創業精神,培養或雇傭殘障人員。
(2)國內相關研究的主要觀點
張彥寧(1990)指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極為豐富, 既有強制的法律責任,也有自覺的道義責任?!崩畋?、李東紅(1998)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不應當是被動的過程, 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必須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中, 企業必須根據內外部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社會責任戰略, 總體來看, 企業經營理念中必須加入承擔多元社會責任的內容, 在戰略管理過程中倡導企業的社會責任?!北R代福(2002)認為:“在公司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中, 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擔的倫理上、道德責任,包括了將公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收益回饋給社會而進行的各種慈善捐贈活動、 公司所舉辦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 以及公司為社會利益而約束其追求利潤目標等道德上的責任。但與此同時, 公司還負有相應的法律上的責任?!?/p>
3、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關系方面的研究
國際上對此存在三種主流觀點:(1)總的來看,歐美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各有側重點,美國以實證研究居多,而歐洲則側重于理論研究;從研究發展的階段看,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CSR與其組織績效呈正相關,且利于企業長期持續經營。(2)西方國家于20世紀90年代開展了SA8000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實踐,社會意識基金和社會責任投資正成為美國社會主流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表明,不論實證研究的結果如何,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且社會越發展對企業的要求越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范圍越廣。
綜上所述,從國際上看,歐美在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研究有著各自的側重;從研究發展的階段看,理論研究已經進入了成熟期階段,但應用研究還停留在發展膨脹期;就研究發展現狀以及社會發展速度看,目前CSR的研究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待更深的研究和探討。
(三)研究的不足
從國內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獻來看,對企業社會責任系統研究的成果不多,現有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統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幾乎沒有,大部分是從某個角度來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相對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一是國外雖有少數學者的研究對于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及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大都是運用虛擬條件,缺乏實證層面上的研究。二是國內外從消費者角度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研究較少。三是針對消費者感知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集中在消費者感知后的行為意向上,而對其感知過程直至感知如何影響行為的結果研究則相對不足。本文立足于消費者視角,對旅游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消費者購買意愿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旅游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及存在問題探析
(一)旅游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