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精髓和內涵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道的精髓和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工商管理;茶文化;茶道;商道
作者:馬靜(西京學院,陜西西安710123)
商場如戰場,暗影浮動,令人心驚,然而,其變動不居的表象也內蘊不變的本質規律性,也即人們所說的“商道”,透過事物表象的浮泛可以窺見其中積淀的規律性,在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趨時求變的創新精神、和興共榮的團隊精神的支撐之下,商道與中國傳統茶道顯示出不謀而合之處,中國傳統茶道文化具體表現為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內容,在歷史的演變之中逐漸形成了茶人、茶農、茶商等,在對茶葉的品茗和啜飲之中可以感受和體會到內蘊的“商道”、“人道”精神和文化內容。
1中國傳統茶文化中的茶人與茶商
中國傳統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生產茶葉的國度,自然不乏栽培、種植、制作加工、推廣、營銷茶葉的人才,這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農、茶人、茶商,茶農依托地域之優勢種植和培育茶葉,以辛勤的汗水澆灌出原始、生態的茶文化之花,并賦予茶葉以靈動的形象、亮麗的身姿、古樸的生命和不屈的精神。茶商作為茶葉流通、營銷的中間載體,使茶葉更具有了一種開放性的精神和特性,在茶商的推動和促進之下,茶葉的往返流動傳遞出開放的信息和味道,與商道充分整合和鏈接,形成了有濃郁茶文化特色的晉商、徽商等。茶人則以深邃悠遠的茶文化為依托,揭示和流露出對茶葉的崇高品性、雅潔意趣的追求和欣賞之意,提煉和歸納茶文化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文化內涵。
2茶道、商道、人道
茶道、商道、人道都內蘊和映射中國傳統文化的“和”的精髓和意旨,具有內在文化根脈的一致性特征。三者皆有“道”字,可以理解和詮釋為追求一種客觀自然的規律,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
2.1茶道
茶道內蘊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精髓和內核,是貫穿于選茶、飲茶、茶藝等過程的一種固定流程和規律性,其精神與中華民族文明一脈相承,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可知,中國是最早栽植和培育茶葉的國度,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的扉頁之中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并在歷史的演進歷程中不斷向全球傳播,成為東方賜予西方“最好的禮物”、“偉大的慰藉品”。在漢字的“茶”字結構中,“人在草木間”的結構流露出茶道的自然聯系,體現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協調而統一的狀態,有陶冶人們的情操、助人身心康樂的雅致之趣,更有“君子之交,清茶一杯”的“茶德”之意。
茶道有三重境界,是由外而內的升華,由物質和精神的穿透。具體來說,主要是指:(1)飲茶之道的第一層境界。這主要是指茶的文化藝術內容,通過“茶藝授道”的方式,使人們感受和體味茶道的深刻人文內涵和境界。(2)飲茶修道的第二層境界。這是由茶的自然文化層面上升到精神修為層面,在與茶結緣的品茗之中,可以體悟到“禪茶一體”的人生本味。人的一生均包含有無限的禪意,茶葉亦然,在茶葉的加工過程中,也要歷經原生態未發酵、半發酵、全發酵的三個階段,各個階段有其內在的特性和種類,從中也可以體會到飲茶修道的禪意境界。(3)飲茶即道的第三層境界。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由物質到精神再到最高的道的境界,也可以說是穿透靈魂的境界,在“品茗品味品人生”的茶道品茗之中,通過拿起、放下的不同泡茶姿態,可以體悟其中深刻內蘊的浮、沉、舉、放的人生哲理,品茗者在浮、沉、舉、放之中領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非茶,人生也”的至高境界。
從人們日常品茗飲茶的生活來看,也可以從極其簡單而通俗的話語進行體悟,即:“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并在品茗之中感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茶道精髓,要應時飲茶,順天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入道修行”。可以在春天生發的季節品茗紅茶;夏天干燥的季節品茗綠茶;秋天收獲的季節品茗烏龍茶;冬藏養護的季節品茗普洱茶,使人生飲茶與天體運行、地球四時八節相契合。
2.2商道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商場如戰場,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生存和立足,還要依循“商道”,不能單純比拼裝備水平等硬實力,還要比拼企業的軟實力,要體味商道中“柔能克剛”的道理。要在企業內部形成自身特有文化和企業精神,使之成為企業所有成員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認同,成為企業內部的共識,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和身心力,充分挖掘和開發人的潛能,具體來說包括:企業創新動力、企業自律自信風氣、職場氛圍、團隊合作精神、行為準則等。從企業外部來看,商道還要看企業的社會形象如何打造,要提升企業的信譽度和社會知名度,還要以商道為理念和依循,精心營造企業的營銷哲學、經營理念,形成品牌影響力,培育客戶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
2.3人道
人道是人類道德的核心和精髓,以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為出發點,關注人的生命與健康,尊重人的人格與尊嚴,要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側重于對人的本質、使命、價值及個人發展的理論研究和思想研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語境之下,追求一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由此可見,茶中有人,商中見人,才能更好地聞道、識道、得道。
3工商管理角度下的茶道與商道
現代工商管理是法制化的管理,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然而,在工商企業自身運行的過程中,如果單純依賴于法制化的因素,而排斥非法制化的因素,則會使人的情感和主觀能動性受到較大的壓抑,無法實現工商企業管理最大利益的實現。為此,要在工商管理中講究茶道與商道,不僅要講究“法治”,還要講求“人治”,要意識到工商管理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人創造和實現的,如果離開了茶道和商道,則會使工商管理陷入僵化之境、呆板之姿。所謂“發乎情,止于禮義”,是儒家思想的倡導和主旨,在茶道和商道依循和秉承的理念,只有使工商管理運行機制合理合法,實現情與法的互補、情與理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工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1龍井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首,其獨特的“香高、味醇、形美、耐泡”特質享譽中外,顯現出王者之勢,強調和注重精英品牌建設,依循和秉承工商管理的科學理念,打造龍井茶的精英品牌,注重龍井茶業的戰略管理、人際溝通、營銷等精英素質,以不可比擬的優勢傳遞其內蘊的商道之意。
3.2鐵觀音茶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鐵觀音茶以厚重、形美為特征,以濃郁持久、沁人心脾的茶香而令人心醉,為了更好地推廣和營銷鐵觀音茶,如果單純依賴“安溪之山郁嵯峨”的自然地理優勢,就想占據競爭激烈的茶業市場,顯然是不可行的。為此,要看到鐵觀音茶中內蘊的工商管理和茶道理念,重視鐵觀音茶的市場營銷和推廣,要使之具有先進、科學的市場營銷理念和技巧,做好鐵觀音茶的市場營銷定位及商務談判工作,突顯鐵觀音茶內蘊的歷史、文化、哲理內涵,從而更好地提升客戶對于鐵觀音茶的認同度和忠誠度。在中國知名的晉商之中,就深諳工商管理之中的茶道精髓,將茶道與商道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古以來,茶道行程萬里,要打入市場,搶占商機,就須要深諳商道,明晰商道、茶道與人道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所謂“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也”,正是茶道營銷和推廣的重要理念。
3.3普洱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聞名遐邇的普洱茶有其特殊的保健功效,為人們所稱道和享譽,在普洱茶的獨特色澤和口感之中,可以體味普洱茶中的以人為本的本性和特質,顯示出與工商管理的“人本管理”理念的契合性。在商道與茶道相通的關聯之中,可以看到人本和諧的理念和思想要旨,使人們聯想到茶道與商道共有的人員配置、科學規劃、素質提升等內容,感受到廣納賢才、人盡其才的商道本質。
3.4毛尖茶中的工商管理與茶道
毛尖茶是極其精致的茶葉品牌,以其沖泡時妙不可言的意趣和雅致之態居高立意,令品茗者感受到其神清氣爽之姿、品味醇香之色,顯示出毛尖茶獨特的、觀之怡情的心態和理念,而這正與工商旅游管理內容相鏈接和契合,實現了茶道與商道的充分、完美的融合,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娛樂和精神文化需求,刺激了人們的感官享受,令人有遍歷名勝之姿的沖動和心情。
篇2
關鍵詞:高校;日語教學;茶文化思維
為了順應時展潮流,我國高等院校紛紛設立了日語專業,以期能夠強化我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但結合實際情況來講,我國高等院校日語專業教育教學內容過于滯后,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詞語口語學習,卻并未從文化互動性層面上了解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結合高等院校日語教學中引入茶文化思維的具體方法深入分析,這對于促進我國與日本的友好交流意義重大。
1分析中日茶文化互通性
1.1注重茶的禮節
從古到今,我國茶文化中就有著豐富的茶禮茶俗內容。如:在我國清代,有關記載就有“端茶送客”的慣例;在我國《紅樓夢》名著中,也描述了很多中國茶文化,有很多章節都將我國古代飲茶風俗傳遞出來。在日本茶道文化體系中,也有很多茶道傳統,在主人邀請客人進入茶室時,就代表著主人十分歡迎客人的到來,并在茶道中的推門、跪坐以及寒暄等環節中,都體現了主人待客之道。
1.2重視茶文化的內涵
無論是我國茶文化,還是日本茶道,都將自身審美文化積極融入,提高茶文化整體文化內涵。日本茶道中彰顯了日本民族的觀點,如岡蒼天心所言一樣,日本茶道就是審美的宗教,可以為廣大人們帶來美和樂,并體現了其清寂以及古樸的魅力,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價值有著重合之處。在我國傳統文化審美意識體系中,也體現了淡泊以及自然的審美情緒,這些都體現了茶文化中的美學觀點。
1.3賦予茶文化獨特的文化精神
在我國茶文化中,被廣泛賦予了很多特殊的民族精神,體現了我國民族獨特的靈魂,并由獨特的趣味性活動成為了規范人們日常行為的一種文化內容。“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國茶道中注重“怡、和、真、美”,并以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為主,提倡中庸思想,推出“以和為貴”的傳統觀念,傳遞我國渴望和諧與統一的希冀。
2分析高校日語教學中的茶文化導入中的問題
雖然日語與漢語間有著諸多共同點,但我國高等院校在日語教學中還是面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導入文化這方面,不但缺乏導入日語文化,而且也十分缺少我國傳統文化元素。高等院校日語教育教學只是從語言表達上入手,其專業設置也是為了讓學生接觸日語口語這方面知識,但卻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一方面,日語教師過度注重從語言教學層面上進行日語教育教學,并沒有從我國傳統文化與日語文化層面上來針對性導入日語文化。并且很多日語教師所導入的日語文化都是以日本地區文化為主,并沒有從我國傳統文化層面上來進行日語教學。如:日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內容必然會牽涉到日本茶道文化,但是高校教師卻并未從我國傳統茶文化層面上來比較和分析日語中的茶文化。另外一方面,在高等院校日語教學中,教師并未準確認知語言與日本文化二者的關系,分割性對待日語以及文化,從而造成日語教學與文化形式相互脫離,從而與日語教學的本質背道而馳。此外,通過調查分析,我國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日語教學這門課程,認為學習一門英語課程就已經讓人有些煩躁,而日語課程的學習實屬沒有必要,這也是我國高校日語教學質量始終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茶文化在高等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策略分析
3.1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尋求茶文化與日本文化之間的關聯性
日語與我國文化有著很大聯系性,雖然日語作為日本的民族語言,但是究其根本,其還是一門語言工具。眾所周知,無論哪一種語言,都需要依附相應的文化形態。因此,高等院校日語教師應從文化視角上入手,聯系起漢語與日語,并高度注重日語與文化二者的共性。一是,在日常教學中,日語教師應明確了解到漢語與日語教學中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從多個文化層面來針對性日語教學。融合日語教學與我國文化的密切性,從傳統文化層面上深入分析日語教學模式。如:日本茶道文化尤為豐富,其“和、清、敬、寂”等等茶文化思想對于塑造日本民族精神有著巨大的影響,也從很多方面上促進著日語文化健康發展。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播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發揮著積極效用,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所以,高等院校教師在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從茶文化入手,結合日本茶文化與我國茶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日語教學開展針對性的文化導入。同時,高等院校日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需要以某一具體文化現象為主,不能只是簡單的講解文化。如:高等院校日語教學過程中應以茶藝表演為入口點,以我國與日本不同的茶藝表演手法為主,對高等院校中的文化導入策略深入分析。
3.2對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積極發揮,樹立起學生終身學習日語知識的意識
日語作為一種語言文化形式,其應該在日常練習中得以加強。而高等院校日語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課堂中所能夠導入的文化內容也是不多的。首先,高等院校的日語教師應充分運用茶文化來導入日語教學文化,并積極發揮其效用,引導廣大學主動利用平日時間來參與各種茶文化活動。如:日語教師可組織廣大學生舉辦茶文化日語大賽,以講座方式或者演講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拓展學生日語學習的知識面,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在日語教學過程中茶文化的導入。其次,日語教師也能夠大力支持以及鼓勵學生在對日本報刊以及文學作品閱讀下,來強化自身對日本文化的充分了解,讓學生能夠主動利用平日里時間來彌補所缺失的日本社科文化。再次,在日語教學開展中,教師也需要結合學生對于日語知識學習的興趣,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他們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并引導起學生終身學習學習日語知識的意識,從而為學生成為一名跨交際能力較強的人才而做好各方面工作。最后,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日本與我國文化的不同有所感知,并逐漸在深入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與日語文化二者的精髓。同時,教師還能夠以教學情境模擬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以自編自導方式來深入認知日語教學過程中的茶文化價值。
3.3日本茶道在日語教學中的實訓,注重針對性的引導和點評
在日語教學中融入日本茶道,還能夠以實踐教學方式來開展,讓學生在相應演練之下,對日本茶道的知識積極掌握,并對日本茶道的精髓全面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以茶道禮法來進行演示和講解,讓學生對入門點茶法有著基本的認識,在學生集中式學習下,積極點評和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對日本茶道以及我國茶文化的不同有所區分。日本茶道既要求著火候、茶味以及茶香等,也要求著點茶儀式,在復雜的茶道規則下,達到可以鍛煉人們心智的目的,讓學生在實踐課程學習中,對儀式中的禪意深入領悟,并對日本茶道中潛藏的文學內涵有所體會,進而增加我國學生對日本文化的深程度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4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日語教學過程中滲透茶文化,對于學生更好的學習日語知識發揮著極其作用的作用。在高等院校日語教學中將茶文化思維引入,讓學生對茶道文化深入了解,通過演示與實踐日本茶道文化,讓學生對茶文化豐富內涵深入領悟,進而對我國民族文化進一步繼承和傳揚,強化我國與日本之間的茶文化交流,更好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以及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雷笑云.在日語教學中引入日本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2,21:128-129.
[2]李霞.略談日語中的茶文化和“茶”字的表現[J].福建茶葉,2016,06:331-332.
篇3
關鍵詞:茶文化;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國際性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國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一)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四)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二、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茶文化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國際性等特點,確實是博大精深,意蘊深厚,留給我們后人無窮的財富,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中國茶文化。
參考文獻:
[1]金珍淑.關于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篇4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
前言
茶文化是人們在對茶的認識、應用過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融匯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豐富知識,人們進一步認識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匯了儒、佛、道諸家深刻的哲理,人們通過飲茶,明心凈性,增強修養,提高審美情趣,完善人生價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飲茶作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轉化為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不僅體現出人與人、人與茶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現了人的人生價值觀。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樣做人以及怎樣實現個人價值等方面的看法。這種價值觀,是人們通過茶事活動,在認識自然、了解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中所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質,又揭示出了人與自然、與社會諸方面的關系。具體地說,包括了人與自我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的思想,與生產生活實踐相依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與人文和歷史相伴隨,貫穿于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形成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分析和研究中國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思想,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茶文化的歷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發揚光大中國茶道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與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義來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重德——擺正人與自我關系的準則
重德,是中國茶文化人生價值觀中最基本的內容。講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是歷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標,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茶德的樹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顯現,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時又是茶人所確立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
首先,茶性蘊含著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們在對茶的認識中提煉出來的象征性品貌,陸羽在《茶經》一之源開宗明義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稱為嘉木,是因為茶的生長、體型、特色和內質等具有剛強、質樸、清純和幽靜的本性。茶樹生長在山野的爛石、礫壤或黃土中,仍不失堅強、幽深;茶葉凝聚陽光雨露的精華,其“性潔不可污”;茶湯晶瑩清澈,清香怡人,給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韻致。茶性與茶品相聯系,無喧囂之形,也無激揚之態,茶性與茶品這些自然的本質特征滲透到人們生活領域,表現在人對生活的一種理解,一種靜觀,一種品鑒,一種回味;延伸到人們的精神世界里,則是一種境界,一種理念,一種智慧,一種品格。因此,重德觀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靈魂。在茶文化發展的歷史上,人們對茶德早已確認,并崇尚備至。陸羽在《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說明茶的美好品質應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這是最早確立的茶德標準,也是中國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來,唐代劉貞亮對茶德的闡述則更為具體: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當代,王澤農,莊晚芳等茶學專家,對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澤農先生認為,茶道的本質精髓應該是“德”,德是天地的屬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莊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為核心內容的茶德,他認為“廉儉”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來推行清廉與勤儉,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茶德的樹立和推崇,不僅為中國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礎、豐富了內容,而且也為茶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明確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盡管目前人們對茶道的論述,各執己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佛、道的精義,把飲茶等茶事活動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茶的品飲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洗禮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就是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國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動了茶道的發展。被人們尊為茶圣的陸羽,幼為棄兒,長于佛門,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腳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鑒水,以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對理想的追求,寫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為推動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而陸羽的一生,不羨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櫛風沐雨,始終生活在人民大眾之中,他這種犧牲自我,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體現,也是中國茶道關于人的人生價值思想的完美表達。
二、尚和——協調人與他人關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義包括和諧、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諧。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茶文化關于“和”的內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人們認識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人倫關系和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國茶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雖然三教對“和”的闡釋各不相同,但“和”則是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說:“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與“中”的關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上必須節制而不放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親和自然,保護自然;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倡導“禮之用、和為貴”。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并強調“言色相和”,這是一種舍棄根本的“和”。特別是在茶道中的“茶禪一味”強調,人如果要脫離苦海,就須六根清凈,明心見性。禪茶是僧侶們通過品茶品味人生,這是“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導和”“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和”表達了人們崇尚自然、熱愛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總之,儒、釋、道三家關于“和”的哲學思想貫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規律與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特定時代的文人雅士人生價值追求的目標,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機緣,佛家則是緣于淡泊出世的操節,道家又賴于尊人貴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們認識茶性、了解自然的態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華,鐘山川之靈秀,具有“清和”的本性,這一點,已被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認識。陸羽在《茶經》中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離于中”與“體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據“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哲學思想提出來的。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的思想與方法。煮茶時,風爐置在地上,為土;爐內燃燒木炭,為木、為火;爐上安鍋,為金;鍋內有煮茶之水,為水。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平衡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另外陸羽還對采茶的時間、煮茶的火候、茶湯的濃淡、水質的優劣、茶具的精簡以及品茶環境的自然等論述,無一不體現出“和美”的自然法則。
第三,“和”是規范人倫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價值尺度。中國茶文化對于“和”精神,主要表現在客來敬茶,以禮待人,和誠處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過飲茶、敬茶,形成了茶禮、茶藝、茶會、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學等多種茶的表現形式,而實質內容則是以茶示禮、以茶聯誼、以茶傳情,而達到的目的則是以茶健身,以茶養性,以茶表德。
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既是一種風俗,也是一種禮節。人們通過敬茶、飲茶、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之間的友情。這種習俗和禮節在人們生活中積淀,凝煉和闡發,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處世觀念和行為規范。體現在人倫關系與人際行為上,就是以和諧、和睦、和平為基本原則,來達到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平衡。如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遇到矛盾時,求大同、存小異,這是一種“和”;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平等、公開、公正的原則,也是一種“和”;對待紛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靜氣,則是另一種“和”。
總之,茶文化崇尚以“和”為目標的價值取向,對于建立團結和睦、和誠相處、和諧一致的人倫和人際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崇儉——處理個人與民族及國家關系的基礎
崇儉,就是倡導勤儉、樸實、清廉的個人思想品德與社會道德風尚。以茶崇儉、以儉育德,既是中國茶道精神的精義,也是茶文化關于人的人生價值的重要思想內容。
茶在守操、養廉、雅志、勵節等方面的作用被歷代茶人所崇尚。陸羽在《茶經》中追述了自神農至唐代諸多有關飲茶的名人軼事,其中不乏以茶崇儉的例子。如齊國的宰相晏嬰以茶為廉,他吃的是糙米飯,除少量葷菜,只有茶而已。晉代的陸納以茶待客,反對鋪張,不讓他人沾污了自己儉樸的清名。桓溫以茶示儉,宴客只用七盤茶和果來招待。齊武帝在遺詔中說他死后,只要供上茶與餅果,而不用犧牲,并要求天下人無論貴賤,都按照這種方式去做。如果說這些以茶崇儉的例子只是對廉儉之風的追求,那么陸羽崇儉的思想,則更多地表達了自己匡時濟世的政治向往和憂國憂民的赤誠之心。
陸羽對煮茶的鍋,要求用生鐵制成,如果用瓷、石則不耐用,如果用銀制,則“涉于侈麗”,這種觀念仍然是崇儉。而他在風爐上鑄上“伊公羹、陸氏茶”和“圣唐滅胡明年鑄”的字樣,是陸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來說明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風爐的鑄造時間,標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第二年鑄造的,表明了陸羽對國家興亡的關注,同時也寄托了茶人積極入世,以身許國的高尚情懷。
陸羽一生勤奮好學,儉樸處世,他不求仕進,不成家,卻成就了《茶經》。他雖身為閑云野鶴的隱士,但卻處江湖之遠亦憂其民。在安史之亂時,他寫的《四悲詩》,就是對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觸,用悲憤的淚水寫成的。
以茶崇儉,以儉育德,茶是人們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歷代茶人愛國憂民的情結的載體。“啜苦勵志,咽甘報國”代表了茶人以愛國主義為人生價值的崇高品格。
四、貴真——溝通人與自然關系的要求
貴真,就是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統一。這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也是傳統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也是茶人對人生價值的最終追求。
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莊子曾經說:“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解釋了真的本質,即“真”與“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變的。所謂“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們解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本觀念。中國傳統茶文化講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環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葉是天涵地載人育的靈芽,其天然性質為清純、淡雅、質樸。陸羽《茶經》指出,“茶之性儉”,“茶之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說:“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唐代詩人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的詩中寫下:“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名句。由此可見,人們對茶的發現、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觀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藥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腦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導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會的人品,這種漸進的認識、升化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人對自然的認識歷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契合、和諧統一的過程,同時也彰顯出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
第二,品茶的環境之真。人們品茶,還須要有適宜的環境、氛圍和時間,“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矣。”天趣則是指自然天成的環境。《徐文長秘集》稱“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綠蘚蒼苔、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里飄煙”。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凈的自然環境。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適宜時候:“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話。明窗凈幾,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此外,歷代文人雅士選擇茶境時,離不開松、竹、梅、蘭與琴、棋、書、畫等,這些即是人與自然溝通時,對“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與自然精神交相涵攝時,對美的感悟。:
篇5
1.《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在旅游市場中我們發現,發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藝術旅游文章對于發展旅游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旅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將成為各旅游景區的專業管理者和技術人才。因此,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礎知識和茶道藝術的實踐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歷史,甚至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我國優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學派的精神,讓學生的修養得到進一步提高,讓茶文化與生活、就業結合起來,成為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對于茶道藝術的教學,主要包括對茶葉的沖泡、品嘗、鑒別等,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茶道藝術的精髓——修身養性,凈化心靈。學生把在學校中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在旅游業中,這正是游客對旅游景區的期待。因此,對于茶文化和茶道藝術的教學,是為了讓旅游專業的學生激發起對本專業的摯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日后成為全面專業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
2.我國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幾千年來,茶文化深邃、寧靜、悠遠的特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民族,直到今天,人們對于茶的喜愛和對茶文化的追尋也時常貫穿于我們的生命當中。中國人與茶結下的不解之緣其實在于人們看到茶葉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繚繞的煙霧中感悟生命。閑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話說名山名寺出名茶。人們到風景秀麗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時,能給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產名茶,人們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會忘記到峨眉山品“雪芽綠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這就是陸游對雪芽綠茶的贊譽。雪芽綠茶不僅可以健胃開脾,提神醒腦,還能養身靜心,悠然減壓。現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機茶公司將峨眉山的茶葉品牌做得更大更強。讓峨眉山的茶葉成為旅游行業的重要品牌深受廣大游客的認同。安徽黃山的“黃山毛峰”、江蘇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葉中的精品,同時也是旅游品牌。有茶葉品牌的旅游市場比沒有這個品牌的市場更加紅火,茶文化對旅游景點的文化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國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即將進入旅游行業工作的學生來說,做好一名專業人才,對于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從事該行業的基礎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學習這門課程不僅是旅游行業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藝術對發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過程中,將茶道藝術與旅游產品結合起來,讓人們在游覽的過程中到茶藝館觀看茶藝表演,或者到茶吧進行體驗。游客一邊觀賞精彩絕倫的茶道表演,一邊品茶休息。讓游客自己動手參與到泡茶的過程中來,體會到泡茶的樂趣,既休閑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悅身心。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開設茶道藝術相關的課程,讓旅游專業的學生掌握各地茶道藝術,不僅為他們以后從事旅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是為發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筆。
二、旅游專業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的必要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點對于旅游品牌的打造離不開茶文化和茶道藝術,因此,旅游專業的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相當必要。下文從學生的專業發展和對旅游事業的發展來討論旅游專業開設《茶文化和茶道藝術》的必要性。
1.開設該課程是高校培養旅游專業人才的需要
旅游專業人才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包括導游基礎、旅游心理學、旅游禮儀、旅游地理等各種專業知識,以培養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為目的。隨著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旅游專業的學生進入旅游業之后的發展取決于他們在學校學習知識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識全面程度。現在的旅游行業要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并讓這個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是相當不容易,這就像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現狀一樣。只有擁有了全面發展的知識結構,大學生才能在自己喜歡的行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面對的將是旅游市場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點風光迷人,氣候怡人等特點足以吸引廣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話,那這個景區就更好了。有好產品,還需要專業的運作和銷售,這就是旅游專業人才肩上所應該擔負的責任。學生從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進行學習,畢業后從茶文化中創造出卓越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好的為旅游產品的打造服務。從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來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內涵,大學生通過對茶文化的學習和理解,為進入旅游事業的發展具有長足的意義。另外,學習茶道藝術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對茶道藝術的學習和展示,為旅游市場提供一個優雅的發展環境。學生畢業后進入旅游行業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學習《茶文化和茶道藝術》這門課程是旅游專業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場未來發展的需要。
2.開設該課程是發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現代旅游和傳統旅游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們更愿意利用休閑時間來體驗生活,回歸自然。在我國南方很多旅游勝地,成片的茶園不僅讓游客具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觀賞茶道藝術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對于旅游行業的品牌開設來看,茶文化和茶道藝術作為旅游文化的另一個重要開發內容逐漸被旅游行業所認同。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農,興盛于唐宋,具有幾千年的傳承。上至達官貴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認為茶是好東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時候,要注意結合人們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禮儀、風俗、茶道藝術。逐漸成為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種休閑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人們對低碳生活、綠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而飲茶就是綠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還是風景名勝,各種各樣的茶樓、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因此,作為旅游專業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這門課程,有利于學生了解茶作為旅游的重要產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懷,理解居民商賈的清閑瀟灑與融洽。同時,為讓更多的讓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學的服務平臺,把茶文化的推崇與風景名勝的宣傳緊密相連,在發展旅游行業的同時,成為我國茶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因此,開設這門課程,對于發展我國旅游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發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三、開設《茶文化與茶道藝術》課程的課程教學思考
篇6
關鍵詞:日本茶道 禪宗思想 審美觀念
一、日本茶道的歷史
日本茶道有兩種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誕生于四百多年前,而煎茶道則誕生于一百五十年前,在日本,人們把抹茶道稱之為茶道,談及煎茶道時要加以“煎”字,本文闡述的茶道是抹茶道。 茶道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日本本生并沒有飲茶習俗。
唐朝時,805年,遣唐使者日本僧人空海、最澄帶回了茶籽。至今在日本還可以找到空海與嵯峨天皇一起飲茶的詩文,詩的名字叫做《夏日訪大將軍藤原冬嗣閑居院》,這個時候,飲茶在日本還未普及,只是在官僚僧侶之間進行。
宋朝時,中國的飲茶方式發生了變化,制茶工藝又有了新的突破。宋代高雅的點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來華學習的日本僧人又將這種點茶法帶回了日本,其中,榮西和尚的貢獻是較有影響力的。他從天臺山回國后便寫下了《吃茶養生記》。他又把從天臺山帶回去的茶籽普及栽培,為以后日本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明朝時,中國的茶葉生產發生了變革,把餅茶制造改成炒茶。這時期,日本開了小茶架點茶之先河,因為點茶的過程要在將軍面前完成,所以點茶人的整套動作便十分講究,茶道具的擺設就開始有規定,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是千利休完成的。他將茶會整合成一套程序,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展示了日本生活文化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今天,日本擁有茶道人500萬,從日本的教學內容上不難看出茶道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一種文化形式。日本從小學到大學,學校幾乎都有茶道教室,甚至有些學校還把茶道列為必修課。
二、日本茶道的內容
(一)茶會
茶道的內容主要是4個小時的茶會,日語把茶會成為“茶事”,茶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更衣 觀賞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濃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銜接。在客人到來之前,主人首先要打掃茶庭,等客人到來以后,先讓客人在外茶庭欣賞完風景后再領客人進入內茶庭。然后開始一系列的吃茶活動。
(二)茶具
日本茶道中使用很多道具,這些道具也是日本藝術品的代表。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日本茶具的幾個特點。首先,茶具都具自然之美,無論是木制、石制、還是陶瓷制的都取自于大自然,其次是實用之美,茶具的藝術美也是以實用為基礎的,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如果它失去了被使用的機會,那么它便不具有生命力,而且它被使用的時間越長,生命力便越強。
(三)茶禮
日本茶道中的禮儀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個禮法包括主與客之間、客與客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禮。茶道的禮法以“無聲禮”為最高禮,即不說話的禮。還有“有聲禮”,但聲音很小。茶具的位置、茶道的順序、泡茶的動作等也有嚴格的規定和禮法。
三、日本茶道的審美觀念
日本茶道精神的主要體現的最重要的精神內涵和理念是“和敬清寂”,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筑、點茶、道具、茶點心等。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曾經也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調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也是萬事萬物之間的和諧。這與中國傳統審美意識中的“中和”之美有相似之處。平和作為日本國民之間世代相傳的根本民族性。融入茶道中,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 “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
“敬”是對所有事物而言的,茶事上要明確各種事物所承擔的責任,做到主客相敬、有禮有節。茶事的主人必須真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節,以誠相交。知道該尊敬的一切,要心中至誠。對于墻上的掛軸、茶具等都要有一顆恭敬的心,這也與禪宗中誠實心靈去觀照自然的實踐是相通的。
“清”也是茶道精神中比較重要的要素,也是日本人心靈上的獨特貢獻。茶事中的一切都要清潔、整齊、清爽、不能有絲毫的塵埃,水要清,茶要醇,整個氣氛清清淡淡。喝茶的人的心也要清凈,不能有雜念。要用一顆清淡純潔的心情來進行茶事。茶道的“清”與中國道教的“清”有相同之處,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是人的心靈脫離五官的不潔而獲得自由。
“寂”,在日語里是“閑寂”,在梵文中是“寂靜、和平”之意。”“閑寂”是日本人一種傳統的審美觀念,也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原則。日本藝術一向不以華麗精致為美,提倡粗糙簡樸。茶具多以精細為美,造型簡便。比如黑色釉陶顯示出的自然、簡素、清寂。“閑寂”是道德與靈魂的融合后極致的美。在茶事的整個過程進行時,尤其要保持安靜,泡茶的人的表情溫和自然,說話的節奏也要慢,這更加表現了一種“清寂”。總之,“寂”乃是茶道中,也是日本審美觀念中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觀本心,在深沉的氣氛中思索,體會內心沉淀。面對茶壺一只,獨坐茶室,茶人的心里都會有一陣靜寂之感。
五、結語
日本茶道是一門把各種相互獨立的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藝術;也是一門將吃飯、喝茶、待客、等日常生活提煉到一個高度的生活藝術;是在點茶、品茶、欣賞茶具中進行體會人生真諦的藝術;日本茶道在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日本茶道精神里獨特的“和”、“敬”、“清”、“寂”的審美觀念深深的影響著日本國民。
參考文獻:
[1]戚印平著.日本繪畫史—圖式與趣味[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1
[2]騰軍,黃玉梅,張瑜,王善濤編著.日本藝術—敘至十九世紀的日本藝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洪啟嵩著.喝茶解禪[M].三聯書店,2010.10
篇7
關鍵詞:茶;茶文化;茶葉包裝
一、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國是茶的故鄉,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我國先民對茶認識的最早記載。在商代以前,我國很多地區將茶用作祭品,一直沿用三千年。茶不僅消暑解渴、益于養生,以茶待客,以茶會友更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被上升到藝術與文化的高度,并最終升華為“茶道”。
茶由中國的西南地區經巴蜀順長江而下,經歷數千年蒙昧混沌、興亡盛衰,在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領導的茶文化發展的局面,民間茶風更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現使茶開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關茶的禮儀。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散茶是一大創舉,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兩宋時的斗茶之風隨之消失,品飲方式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沸水沖泡葉茶的品飲方法一直延續至今。清代的茶文化表現得更加世俗,茶文化開始轉向民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倫常禮儀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普遍的民族習慣。中國茶文化的延續到今天,不僅是中國古老文明的流傳,更榮升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需求的一種體現。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茶文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公認。
二、現代茶葉包裝的概述
茶葉包裝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包裝材料和結構,組合出了多種茶葉包裝的形式。茶葉包裝主要有罐型茶葉包裝、盒型茶葉包裝、袋型茶葉包裝、塑料成型茶葉包裝、復合薄膜袋茶葉包裝等。目前市場上廣泛應用的大多金屬制茶葉罐,因其印刷精美,款式新穎,取用方便,又方便儲存,里面的茶葉不會壓碎,深受大眾喜愛。
茶葉這一類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茶葉的包裝有別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裝。目前,常用的茶葉包裝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罐型包裝
罐型茶葉包裝主要是天地蓋式包裝結構,分為桶形結構和方形結構的天地蓋式。罐型包裝的取用方便,不易受到擠壓,防潮性,避光性能好,是茶葉比較理想的包裝。
2.盒型包裝
盒型茶葉包裝主要有紙盒裝、襯袋盒裝和竹木盒裝。紙盒是用板紙經印刷后成型制成包裝盒,裝入紙盒內的是用塑料袋包裝好的茶葉,這樣可以解決紙盒包裝茶葉受潮,香氣不持久和免受外界異味的影響。
3.袋型包裝
袋型茶葉包裝主要有:復合薄膜袋和紙袋。復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印刷性,優良的阻氣性、防潮性、保香性、防異味等。加有鋁箔的復合薄膜性能更優越,遮光性更好。但是這些都有缺點,茶葉被保護的功能弱,茶葉容易被壓碎。
4.塑料成型容器包裝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著大方、美觀,包裝陳列效果好的特點,但是其密封性能較差,在茶葉包裝中多作為外包裝使用,其包裝內多用復合薄膜塑料袋封裝。
5.復合薄膜袋包裝
塑料復合薄膜具有質輕、不易破損、熱封性好、價格適宜等許多優點,在包裝上被廣泛應用。用于茶葉包裝的復合薄膜有很多種,復合薄膜具有優良的阻氣性、防潮性、保香性、防異味等。
三、中國茶文化對現代茶葉包裝的影響
茶文化是中華悠久文化中的一支獨秀,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物質文化內容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由物質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疇。21世紀的包裝,從簡單的保護、收納功能,發展成為溝通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包裝設計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已成為人類經濟活動中的自覺行為,在其發展過程中已由過去的產品包裝升華為當今的文化包裝。茶葉包裝亦是如此。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凡茶有九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因而茶事活動是綜合、協調“茶、水、器、火、境”各項要素的復雜過程: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這一理念之中滲透了中華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精髓,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與茶中的濃縮和傳揚。茶文化中豐厚的內涵,給茶葉包裝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是我們設計師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茶道精神更是茶葉包裝設計中永恒的表現主題之一。
四、現代茶葉包裝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內涵豐富、深厚。當代的茶葉包裝設計以多種手法來體現著茶文化,茶葉包裝的造型、色彩、裝飾等方面著手,都能很好地體現出茶文化。好的茶葉包裝,需以包裝為形式載體,將茶文化蘊涵其中,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商品銷售份額,還可以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國傳統的茶文化得以更廣泛的傳播。所以,茶葉包裝是茶文化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設計茶葉包裝時應該從茶文化尋找創作的依據,如:茶具,茶的歷史傳說,茶的精神,融入了的茶的精神的文學、藝術等。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體現了茶道精神的作品有不少,無不說明了茶葉包裝也是茶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五、結語
憑借著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茶葉包裝設計工作者們只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借鑒外來文化中的營養和精華,牢牢把握住時代運行的大動脈,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形式、新表現手法,將茶文化中的元素以國際化的設計語言表現于包裝風格中,才能更好地適應我國廣大茶葉消費者的審美意識,滿足國內市場上的地域化個性設計和國際市場上的民族化個性設計的需求,促使中國茶文化和現代茶葉包裝設計兩者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南國嘉木.茶經新說[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
[2]南國嘉木.茶道人生[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40
[3]席志新.中國茶包裝設計中的文化理念[J].吉林:文藝爭鳴,2010年,第16期
篇8
關鍵詞:茶藝教學;表演;背景音樂;選擇;融合
茶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源于唐代的燦爛文化,通過宋、明、清幾代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它融茶藝術、飲酒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和音樂藝術為一體。茶藝表演是將茶性特點、沖泡技藝、審評要求、茶藝禮儀等藝術化、形象化的基礎上,由茶藝表演者營造出優雅和諧的品茶環境和氛圍,使飲茶、觀賞的人在欣賞、品飲過程中享受茶藝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乃至領悟人生哲理。作為一名茶藝專業的音樂老師,筆者深知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藝表演中,音樂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類、主題的茶藝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選取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也應不同。在茶藝專業茶藝表演的教學當中,應該更加具體透徹地給學生分析,讓學生知道該藝術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沖泡特點、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風俗特點以及茶藝主題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結合茶藝表演和音樂藝術之美,合理選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茶藝表演及品飲環境和氛圍是筆者探者的重點。
一、茶藝表演和音樂的個性與融合
1.茶藝表演的基本內涵
大眾理解的茶藝表演是以茶道文化與美學內容為基礎,并以茶葉的沖泡及品飲過程作為藝術表演的載體,同時將音樂、演藝、書法、繪畫、文學、服飾、場景等各個細節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茶藝表演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深度的茶道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產物。飲茶儀式可以使飲茶在優雅和安靜的環境中冥想,享受茶禮的美,靜悟茶的精髓。茶藝表演源自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歷史深度,也同樣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廣度。據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思想奔騰時期就出現了茶藝表演的雛形。隋唐文化綻放時期,茶藝表演日漸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時期,茶藝表演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各地民風民俗之中,并成為了一種歷史積淀。雖然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并未出現“茶藝”一詞,直到20世紀80年代,“茶藝”的稱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驟化的茶藝表演。
2.音樂的基本內涵
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蓋了器樂、聲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一首音樂都有它獨立的個性,是創作者當時全部感受的載體。在音樂藝術中存在著名的兩分法的論斷:特殊與非特殊內涵,屬于音樂藝術內涵理論的基礎論據。兩分法的“特殊”和“非特殊”表示“專有”和“非專有”,相比較而言,后一組容易產生“非獨有”與“獨有”等歧義。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中,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有一種傳達情感、藝術結構、營造氣氛的場景等功能。
3.茶藝、音樂藝術層面的多樣化融合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多樣、民族風情不同,民俗茶藝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來,茶藝表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藝紛紛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如北京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摻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廣西六堡茶等,這些全國各地的茶藝表演結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涌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充分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色與幅員遼闊的地域風情。因而,在特色少數民族茶藝藝術展現中,不僅要講究沖泡技藝、品飲藝術、服飾細節、布景等,還應選擇能靈活運用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更加全面化地展現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飲茶習慣。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中,茶藝師不僅要展示沖泡茶的技巧,炮制熱茶還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這樣能夠豐富茶藝表演的民族意義。
4.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古典名曲。傳統中國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簫、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音樂,通過獨奏或者是合奏來表現的。而這其中古典名曲所體現的情感是委婉卻又纏綿、細致真切、感情細膩的。所以,在當代茶藝表演中結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圍中,心曠神怡,縱身道法自然。同時,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鄉之情、月下朦朧和禽鳥之聲的曲目可作為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兒高》《關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漢宮秋月》《燈月交輝》以及《秋胡月夜》等。這些傳統音樂能夠讓品茶客如臨其境,在觀賞湖光月色之美時,欣賞茶道、茶藝表演之美。《幽谷清風》《瀟湘水云》《匯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調,給茶客帶來自然和諧之美,煥發了品茶客對大自然的無比崇拜與贊美之情,從而引發對茶、對茶藝表演的關注。匯聚念情、念親的《陽關三疊》《遠方的思念》《情鄉行》《塞上曲》等,將其置為背景音樂,真真切切地將茶客與茶之間建立起細膩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鷓鴣飛》《空山鳥語》及《海青拿天鵝》等表現自然鳥獸的傳統音樂。能夠讓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震撼美,讓茶客進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2)近代作曲家所譜寫的背景音樂。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諧柔美,《閑情聽茶》《桂花龍井》《茶雨》及《聽壺》等近代名家創作的音樂則富有意境,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們專為品茶、茶藝表演而創作的背景音樂。在茶客品茶時,伴隨這些獨具意境的音樂,能夠將茶客嘈雜的心帶入茶的優美意境內,讓茶客縱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
1.根據茶藝表演所要傳達的茶性來選擇
茶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必須根據要表演的茶類及茶性來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我國是茶業大國,目前有白茶、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及其他再加工茶,種類繁多。茶的種類不同,它所涉及的沖泡技藝及表演藝術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上所述,不同的茶類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氣、滋味、加工、沖泡、品飲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明確要由所要傳達的茶性來匹配對應的樂曲。例如,綠茶的加工方式、沖泡程序相對較為簡單,茶香清淡、茶湯滋味鮮爽、顏色淡雅,根據茶性應選擇較素雅、簡潔、悠揚的樂曲,因為豎琴、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模仿清澈、綿長的水流聲上比較突出。所以茶藝表演者可以選擇古箏或笛子演奏的樂曲結合綠茶茶藝表演。烏龍茶制作工藝繁瑣,茶湯香氣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濃厚,茶藝沖泡及表演程序復雜,所以其背景音樂應該是以舒緩柔和而又情感飽滿的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如古琴、洞簫等,從而突出烏龍茶的茶性特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紅茶相比較其他茶葉茶性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譽,可以選擇與梅花、寒冬等氣質相近的樂曲作為紅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茶藝專業教師在茶藝表演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根據茶葉的沖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運用背景音樂,將樂曲與茶葉獨特的氣質進行糅合,達到渲染氣氛,彰顯茶藝表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
2.各民族風俗與茶藝表演所需背景音樂的有效融合
我國是茶葉、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各個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風格迥異,時間與空間共同積淀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現階段,國家鼓勵發揚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數民族特色的茶藝表演也逐漸興起和傳播,成為茶藝表演的特色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茶藝表演很好地結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藝術,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廣西的龍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現出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藝表演中多數表演要求環境、服飾、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必須能夠表現出其民族民俗特點,才可以充分發揚該民族的傳統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樂器演奏的樂曲,例如葫蘆絲、巴烏等演奏的《歡樂的巴烏》《竹樓情歌》等。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對茶藝動作及表演氛圍進行了美的襯托與渲染,在茶藝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選擇當地民族樂器樂曲及民謠為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也可與當地特色舞蹈進行節奏配合,使茶藝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據茶藝表演的主題來選擇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方都推出當地最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茶藝表演。目前茶藝表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設計新穎,主題各不相同。而茶藝表演的主題就是寄情于茶,讓茶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表達其中細膩的感情。創作者們可以根據不同茶類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點,讓茶藝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題選擇。正如寫作文一樣,可以有表達勵志、親情、學習、互現幫助等正能量主題。例如筆者學校2016年茶藝參賽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與歸盼》這一主題茶藝,是以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為表演主體,描述了忙于生計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與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過一杯功夫茶,表達了兒女的思鄉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期盼。那么前面溫洗器具、賞茶、納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樂是選擇了一首比較安靜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靜,古樸,能夠很好地敘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鄉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對子女默默的守望與支持。而在茶藝表演的分茶、獻茶與結束部分,筆者選擇一首古箏與多種樂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題推向,表達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現場氣氛。主題茶藝合理選擇背景音樂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須結合前文3點的所有內容,再賦予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最后再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是比較需要技巧性。茶藝專業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當前,我國常見的茶藝表演多以重沖泡動作、輕背景音為主,以致很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茶藝表演都使用了一樣的背景音樂,造成了欣賞、品飲者的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對茶藝表演動作的直觀感受,無法縱身其中。所以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考驗著茶藝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茶藝愛好者的智慧。為滿足欣賞者對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藝文化的教學人員、創作傳播人員務必要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進行合理的解析,與茶藝表演相糅合,更深層次地表現出茶藝表演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許遠偉.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葉,2016(4).
[2]胥佳.淺談農村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陳力群,郭威.茶藝表演闡微[J].藝苑,2014(2).
[4]劉鐘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技藝和氣質[J].農業考古,2006(2).
[5]劉盛龍.感悟茶藝表演[J].農業考古,2004(2).
[6]張明行.帝國茶苑舉辦中國茶藝表演洋觀眾齊鼓掌謝幕場面感人[J].農業考古,2004(4).
篇9
中國是全世界公認的茶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精神財富。從中國茶文化中提取出來的茶道精神,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瑰寶,其基本精神更是富含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的哲理,運用這些理論研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能更清晰的發現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關鍵詞:
茶文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思考
1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國家,中國從兩漢時期就開始研究如何制作茶葉。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茶道,例如日本、美國,有著很大不同。正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在中國人眼里,飲茶是和飯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僅在于其物質層面,更在于其幾千年來沉淀的精神文化層面。
1.1茶文化的歷史
早在兩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種茶、飲茶,并逐步形成規模。公元780年,唐代茶圣陸羽著寫的《茶經》,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其中不僅概括描述了茶的自然形態和與之相關的人文典故,更是把儒家、道教、佛教三教精髓融入飲茶中,形成了獨特的飲茶風俗,稱之為中國茶道,并逐漸傳播,此后在大量的有關茶葉、品茶的詩歌書籍中均有體現。中國茶道在隨后的若干年內傳入日本,形成獨特的具有禪宗韻味的日本茶道。中國的茶文化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向周邊地區擴散,明清以后更是遠銷歐美,直到前戲,一直都是中國主要的外貿力量,甚至歐洲當時的皇室,都以穿中國絲綢、飲中國茶為一種時尚,茶對中國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1.2茶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茶文化是在人們飲茶、品茶的過程中,通過對美好事物的了解、欣賞、品評、聯想,進入一種美好的意境中,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從而達到修養身心、陶冶情操、參悟人生的目的。茶文化中的淡薄明志是一種生活方式,如茶般的淡泊是一種人生境界。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是中國茶道,其內涵是中國茶道的“七義一心”,“七義”即為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引導,“一心”即為“和”。茶藝描述飲茶、品茶過程中的藝術境界,茶德描述茶事過程中的高尚情操,茶禮是茶事過程中的禮節,茶理描述茶事的道理和學問,茶情描述人們在品茶飲茶過程中對茶的喜愛之情,茶學說是人們在種植茶樹、烹茶煮茶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學問,茶引導是指有修行的茶人通過著書立說、宣傳飲茶的好處,引導人們規范進行茶事活動。“和”字,囊括了人們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的“互敬”,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清寂”,勤儉節約的“儉”,互惠互利的“共贏”等意義。中國茶道以周邊優美的園林環境作為背景,以茶具、烹茶、品茶、賞景為表現方式,輔以語言、動作、器具,體現品茶過程中思想和精神為核心,體現出中國茶道即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2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現狀
自從我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企業成立之初,無論是制度的建立,還是企業管理的理論方式,絕大多數都是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直接照搬過來,很少有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當地實際的風土人情進行調整的,很少有形成自身特點的現代管理模式,在企業制度的建設上存在一些問題。
2.1企業成立初期戰略目標模糊
我國不少中小型企業,甚至一些大型企業,在企業成立之初,并未提出公司戰略,或者提出的戰略目標未形成系統。戰略目標過大、過于籠統都不能準確實施,長此以往,公司的戰略目標便漸漸變成了一句口號,無法實現。
2.2企業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匱乏
我國不少企業發展過程中,未能科學制定薪酬制度,不僅與公平公正的薪酬原則相違背,長期矛盾的積壓也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此外,企業人員流失問題也是企業人力資源匱乏的主要原因。由于企業發展前景模糊,員工的薪資不合理,職業生涯難以實施,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導致員工離職,由于他們的流失,不僅是帶走商業信息、客戶,使企業蒙受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損失是企業對人才的培養、培訓,影響工作質量和職員工的穩定性。若長此以往,最終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2.3企業管理過程中缺乏凝聚力
凝聚力是企業內部之間向心力的總和,是各個部門之間團結與否的標志,企業從成立到發展壯大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是企業最基本的標志。一個沒有凝聚力的企業,就像一盤散沙,凝聚力的強弱對企業的運作效率、戰略目標、企業利益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的發展。凝聚力強的企業,不管是部門之間、還是員工之間,都是協同合作,公司內部不僅團結,而且高效運作。
2.4企業機構設置的繁雜
很多企業在機構設置中,管理部門很多,相互之間責任相互交叉,這樣就經常存在“一些事一群人管,一些事沒人管”,這其中就是在制度建立的過程中部門職責未完全劃分。此外,行政級別紛繁,手續難辦理,導致企業決策不能及時傳遞至執行者手中,或者傳遞的信息不夠準確。
3茶文化對企業制度建設的思考
在茶文化視角下建立的企業制度,標志著一種行為的規范化標準化,企業的經營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依賴企業的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制度的建立,不僅可以填補法律法規和道德約束的不足,規范員工個人的行為,發揮廣大員工的聰明才智,使企業變為全體員工的企業;而且可以約束企業,避免企業出現家長制的管理模式,規范企業行為,使得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有理有據。
3.1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目標
隨著我國加入WTO組織,我國企業同世界其他企業間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根據企業自身特點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依據茶文化中和之道制定,既不會因為目標太大無法實現而淪為一句口號,也不會因為太小輕易實現了而輕易更改。制定戰略目標需考慮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戰略目標所涉及的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取舍問題,二是企業自身供給能力和市場需求的關系問題,充分權衡利弊,發掘企業自身優勢,規避企業不利因素,根據茶文化的中和之道制定適宜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3.2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解決人力資源匱乏
企業可根據本地的人均工資水平,行業內的評價工資水平,員工個人的職業素養和學歷水平,客觀公正的制定企業薪酬制度,而不是老板或經理依據個人喜好決定員工薪資。企業依據客觀公正的薪酬制度,盡力留住每一個對企業發展有益的員工,同時給予他合適的薪資,達到茶文化視角中的互利共贏,企業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成長。企業需建立完整的用人制度,賞罰分明,做到招得到人,用得好人,考核制度留得住人,如果干得好與干不好一個樣,員工就無法融入企業中,也不會有歸屬感。除了薪資待遇,可以給予員工更好的其他福利待遇和后勤服務。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審視企業員工的價值,并引導員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
3.3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企業增加凝聚力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企業凝聚力不強,人心渙散,必然不能沉下心來做事,導致企業不能長久地發展,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凝聚力作為一種企業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能將企業全體員工聚集在一起,為著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鼓舞著大家的士氣,同事協調員工之間的關系,激發員工的聰明才智。員工相互信任,相互幫助,有助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有助于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中國茶道的“德”、“禮”、“理”、“和”字等,包含企業發展過程中員工感恩企業的感恩之“德”,員工平時溝通過程中的商務禮儀,溝通過程中依理講理,交往中的相互尊重的“互敬”,互惠互利的“共贏”,和氣生財,以和為貴等等。這些茶道精神,能很大程度地改善企業員工相互之間的關系,企業成員之間包容互補,有助于企業員工之間的內部團結,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凝聚力,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3.4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促使企業機構設置簡單化
中國茶道精神中的簡約、精簡,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業機構設置簡單化,簡單化的組織機構能更快速的執行企業的決策,減少管理層級即可減少部門之間的內耗,提高運作效率。此外,還能克服各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明確各部門的權利和責任,優化配置人員,科學的設置行政管理部門,劃分管理職責,并下放決策權,充分發揮企業每個員工的聰明才智和組織效率。
4總結
制度的建立是規范化、標準化建立的過程,它需要有一個完整的體系,每個版塊包含完整的內容,應注意制度的系統性和關聯性,不可前后矛盾。制度的建設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基礎,優秀的企業制度,可以提高企業運作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通過對茶文化的核心“七義一心”、“中和之道”的研究,并運用到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圍繞企業管理建立一系列科學化、流程化、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賞罰分明,讓企業和員工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山西省國有企業經濟運行分析課題組.對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思考[J].山西財稅,2013(11):6-8.
[2]盧祺義.關于弘揚茶文化、引導茶消費的幾點思考[J].農業考古,1994(4):5-7.
[3]余惕君,孫再華.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思考[J].科技導報,1995(12):48-50+61.
[4]吳光輝.國有企業組織制度建設的思考[J].中州學刊,1996(2):15-17.
[5]周國富.努力實現建設茶業強國夢———關于茶文化與茶產業發展問題的思考[J].觀察與思考,2013(5):13-17.
[6]安文.中國茶文化旅游的拓展與提升———“首屆中國茶文化與旅游發展高峰論壇”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思考[J].農業考古,2013(5):255-261.
篇10
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
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
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梵香引幽步,酌茗開凈筵。”茶清靜純潔的品質內涵與妙香流溢的佛法禪機相映生輝,茶的自然屬性被賦予人文的理想之中。
中國古代文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感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禪茶更多的是品味茶與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時,品味煩苦人生,參破“苦”諦;在品“靜”味的同時,品味遇事靜坐靜慮,保持平淡心態;在品“凡”味的同時,品味從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
中國禪茶文化精神可概括為“正、清、和、雅”四字,打造“修身養性,開慧益智”的文化空間氛圍是國人精神結構中的一種歷史情結,一種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原型圖式,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和溫煦的陽光,這顆文化與藝術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沁茶會館的設計充分理解了禪茶文化的精髓,使整體空間穩重深邃而不失俊逸脫俗之韻。設計靈感源于“本真”二字,因為品茶最愜意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飲自然茶,返回本真狀態。設計師運用化繁就簡的設計手法,摒除形而上的符號,只留茶道本真,以現代語言敘述心中的中國風。明清式的桌椅,搭配素雅書法條幅、意境悠遠的山水國畫、情景怡人的綠色盆栽,還有古色古香的紫砂陶瓷,立即營造出一種溫婉和諧的盎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