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icu常見護理診斷及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重癥監護室; 多重耐藥菌; 醫院感染; 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R3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38-02
隨著多藥耐藥菌(MDROs)甚至泛耐藥菌日益增多,防治多重耐藥菌感染已成為醫院感染管理重要關鍵點[1]。國內研究表明,多重耐藥菌感染與icu病死率密切相關[2]。為控制多重耐藥菌感染,提高醫療質量和患者搶救成功率,筆者對2012年1-12月ICU多重耐藥菌發生情況進行分析,采取聯合防控措施取得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2月ICU 252例患者送檢的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等病原學標本累計1085份。25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81例,其中年齡≥60歲246例。1085份病原學標本中陽性菌株582株,細菌以G-桿菌為主,其中常見的MDROs菌株393株。
1.2 診斷標準
MDROs診斷依據2012年國家質檢局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的《醫院消毒衛生標準》[3],醫院感染診斷依據衛生部2001年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3 鑒定方法
采用法國梅里埃(VITEK2-compact)細菌鑒定分析儀進行細菌鑒定,導入Whonet軟件細菌菌株、耐藥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多重耐藥菌菌株數量
陽性菌株582株,其中常見細菌種類551株(多重耐藥菌菌株393株),占71.32%,耐藥菌株發生情況見表1。
表1 常見細菌種類、多重耐藥菌數與耐藥率
細菌種類 細菌數(株) MDROs(株) 耐藥率(%)
金黃色葡萄球菌 22 12 54.55
大腸埃希菌 54 52 96.30
肺炎克雷伯菌 311 216 69.45
鮑曼不動桿菌 106 94 88.67
銅綠假單胞菌 58 19 32.76
合計 551 393 71.32
2.2 多重耐藥菌部位分布
393株耐藥菌主要分布呼吸道和泌尿道,呼吸道229株,泌尿道137株,血液5株,皮膚軟組織13株,導管2株,器官/腔隙7株。
2.3 多重耐藥菌與醫院感染
582株陽性菌株發生醫院感染菌株340株(58.41%),551株常見細菌發生醫院感染346株(62.80%),393株MDROs發生醫院感染273株(69.47%)。
3 討論
3.1 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現狀
表1中為ICU常見五種病原菌,在551株常見菌株中,MDROs菌株393株,占71.32%,ESBLs-KPN、PDRAB位居多重耐藥菌前2位,這些MDROs的傳播方式是通過醫務人員的手或通過污染的環境和醫療儀器表面導致接觸傳播[4],很多研究均證實,手衛生在MDROs醫院感染的控制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5]。MDROs醫院感染發生率占69.47%,感染主要見于呼吸道與泌尿道,MDROs不斷增加趨勢,也與ICU患者60歲以上老年人占97.62%易感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加以控制。
3.2 多重耐藥菌防控措施
(1)加強人員培訓:組織醫護人員等不同層次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相關知識,MDROs流行趨勢、分布特點及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以提高醫護人員對感染防控意識,養成良好的醫療行為習慣;(2)加強ICU進出人員管理:ICU工作人員穿專用工作服,每天更換,家屬限時探視,進入時穿隔離衣,洗手、戴口罩、帽子;(3)嚴格消毒隔離:MDROs必須實施嚴格接觸隔離措施,有條件的盡可能放置于單間,病室門口和床邊掛醒目的隔離標識,醫護人員相對固定,聽診器、口表、血壓計等物品專用,復用醫療器械送消毒供應室集中消毒滅菌,地面、物表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清潔消毒兩次,經常接觸的醫療設備表面每天用75%酒精擦拭,接觸患者時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吸痰等操作有可能噴濺時,戴防護眼睛或面罩,患者出院后床單進行終末消毒;(4)保持層流空氣潔凈度:ICU層流應請專業的維護人員依據規范進行層流的維護與保養,定時清洗、更換濾網,每月進行潔凈空氣沉降菌監測;(5)重視手衛生:手衛生是預防多重耐藥菌接觸傳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ICU配置了充足的洗手設施和用品,每床、ICU患者入口及工作人員通道均配備快速手消毒劑,方便工作人員隨時手衛生,提高手衛生依從性;(6)嚴格無菌操作:氣管插管、靜脈置管等各項有創操作應嚴格執行無菌技術,防止污染,并做好各類導管的護理,插管第4天開始評估是否可撥除導管;(7)加強基礎護理:筆者曾對有多重耐藥菌患者的皮膚采樣,發現皮膚上有相同的病原菌,ICU用銀離子口腔護理液為患者進行口腔護理,4次/d,用0.05%聚維酮碘消毒液進行皮膚擦浴,1~2次/d,使用抗菌耦合劑床邊做彩色多普勒;(8)加強多重耐藥菌監測:對新入住ICU患者主動開展病原菌檢測,及時發現多重耐藥菌,院感人員每天對病原菌進行目標性監測,一旦發現有暴發趨勢,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制定落實控制措施,防范醫院感染暴發事件。
參考文獻
[1]陳振華,劉文恩,鄒明祥,等.ICU多重耐藥菌定植調查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0,9(3):155.
[2]王雪文,顧克菊,金珠,等.ICU多重耐藥菌感染流行趨勢及控制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5):411-4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檢局與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醫院消毒衛生標準[S].北京:GB 15982-2012.
[4]胡必杰,宗志勇,顧克菊.多重耐藥菌感染控制最佳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08.
篇2
ICU精神癥狀是指患者在ICU內患者存在及發生的意識、情感及行為異常,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功能癥狀。由于重癥監護病房(ICU)的特殊環境、疾病本身的臨床表現、住院天數的延長及治療費用的增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如ICU患者綜合征等[1]。因此,在提高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的同時,還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加強對ICU患者的心理護理。2008年10月—2010年2月,我院ICU共有10例患者出現精神癥狀,在實施了必要的心理護理、環境改善及藥物治療等綜合措施后,患者的精神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現將其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54~90歲,平均年齡72歲。平均住院時間為10天,均為意識清醒患者,最短發生精神障礙的患者為24h,最長的為20天。
2 ICU精神癥狀的常見原因
2.1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癥狀 感染、心臟病、缺氧、代謝異常等。
2.2 藥物作用 藥物、化學物質的毒性作用、使用影響中樞神經功能的藥物等。
2.3 危重疾病本身 患者自感病情嚴重,產生很強的精神壓力,加之ICU患者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如不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本身就會導致煩躁不安、躁動和意識模糊。
2.4 強迫靜臥 ICU患者病情限制其活動,全身被各種管道、導線束縛,加之保護性約束方法的使用,使患者產生挫折感、無能感,易導致焦慮、憂郁情緒的產生。
2.5 ICU特殊的治療環境 (1)ICU內有許多搶救設備和監護儀器,這易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反應;(2)持續存在的各種儀器噪音;(3)危重及搶救患者多,特殊治療和護理多;(4)限制探視 無陪護,限制活動及使用約束帶,環境陌生。(5)ICU患者的睡眠時間少、睡眠質量差、生物鐘紊亂,長時間可出現焦慮、定向障礙、錯覺、譫妄等精神癥狀。
2.6 交流障礙 ICU限制家屬探視,加之患者有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不能用語言來表達,ICU護士通常忙于治療和護理,而缺乏和患者溝通,患者易產生孤獨和被遺棄感。
2.7 患者自身原因 年齡>70歲發生率高,占住院患者的60%,既往有神經、精神病史也容易發生[2] 。
3 護理措施
3.1 入住前的護理 (1)對擇期手術需入住ICU的患者,在入住前讓患者及家屬熟悉ICU環境;有關各項制度;如何配合各種護理工作等,使患者及家屬消除入住ICU的陌生感、恐懼感。(2)對急診入住ICU的患者,在完成最初診斷、搶救、治療后,應立即穩定患者情緒、消除恐懼感[3]。
3.2 入住時的護理
3.2.1 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 及時掌握病情動態信息及心理動態變化。采用自然觀察法,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認真記錄患者的各種異常表現,及時予以處理。
3.2.2 加強溝通交流 護士對患者應有同情心,運用同情心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提高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培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的理念,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程度;以認真的態度對待患者,尤其是氣管插管不能講話的患者,可采用“規范化手語”:伸大拇指代表大便;伸小拇指代表小便;伸食指表示有痰;握空心拳代表口渴;握實心拳代表疼痛;用手拍床代表想交流。還可用寫字板交流,或用畫板(畫板上畫有和寫有常用的語言,例如大便、小便、有痰、肚子餓、口渴等等),適時與患者交流,準確把握患者通過體態語言傳遞的信息,主動詢問患者,鼓勵患者不要急躁。
3.2.3 做好舒適護理 保持床單整潔,加強基礎護理,病情允許給予采取舒適,定時給予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皮膚,及時滿足患者各種合理需要。
3.2.4 安全護理 當患者出現精神癥狀時,要有專人在旁邊陪護,拉上床欄,防止患者摔傷,拉住患者的雙手,避免給氧管、靜脈導管等管道被拔除。
3.2.5 環境改善 把各種搶救設備放在不顯眼的地方,將燈光調暗趨于柔和,拉上布簾,把監護儀的報警音調到最低。工作人員的交流聲音盡量輕柔,避免光和噪音對患者的刺激。必要時允許患者的親屬陪護,為其創造家庭氣氛,盡量滿足患者的歸屬感。
3.2.6 藥物治療和護理 經過心理護理和環境的改善后,患者的精神癥狀仍沒有好轉,應及時按醫囑給予藥物使用,用藥后患者要絕對臥床休息。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睡眠情況及生命體征的變化,并采取暗示治療、行為治療等心理治療方法促進患者康復。
3.2.7 音樂療法 每天晨間護理、午間護理時播放柔和的音樂或廣播,向家屬了解患者的喜好,盡量滿足患者的喜好。
參考文獻
1 吳美娟.ICU患者精神癥狀及護理.護理管理,2009,13(6):559.
篇3
【關鍵詞】 ICU; 老年患者; 心理反應;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R395.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6-0062-02
老年患者入住ICU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與年輕患者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他們多數是由于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加重入住ICU,他們往往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及沉重的醫療負擔,因此,老年重癥患者除了身體疾病之外,不良心理也是影響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療過程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筆者在對本院ICU老年患者近半年的觀察中發現不良的心理會使患者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從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加重,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反應,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6月本院ICU收治年齡超過50歲以上的患者89例,排除患者意識不清等情況,共選出60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齡72歲。60例老年患者的主要診斷中AECOPD15例,肺部感染10例,腦血管疾病9例,冠心病和高血壓10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有機磷農藥中毒2例,酒精中毒1例,昏迷查因5例,其中13例使用有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對這些患者實施心理評估后針對其不良心理反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1.2 常見的不良心理反應分析
1.2.1 恐懼 老年患者身處ICU感受到病房的特殊環境,監護儀器及呼吸機等復雜儀器的使用及儀器發出的報警聲使患者感到恐懼;長年的疾病折磨及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及家屬都倍感疲憊,而ICU病房往往不允許家屬陪伴使患者有“久病床前無孝子”的恐懼;加上年紀已大病情危重使患者感到離死亡已近,當看到同病室病友死亡或者搶救時患者容易產生恐懼。
1.2.2 焦慮 老年患者入住ICU往往病情危重病程反復。疾病的折磨,環境及治療帶來的不適,擔心疾病預后的心理折磨及沉重的經濟負擔使患者倍感焦慮。由于治療或疾病的原因患者往往無法進行語言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無法表達,使得患者的焦慮進一步加劇。
1.2.3 煩躁不安 ICU的工作繁忙而緊張,加之為了便于監護和治療,ICU沒有“時間性”,燈光常明,不知白天黑夜,不能出聲,不能活動,這種環境容易使患者不安,產生心理壓力[1]。由于病情危重、病程反復、疼痛不適、無法語言交流、無法活動及翻身等,患者往往出現煩躁不安、不配合。
1.2.4 孤獨和抑郁 由于ICU的特殊性使得家屬不能陪伴患者,會使患者覺得被冷落產生孤獨感。因疾病或治療的原因患者交談和活動受限,加上軀體疾病等因素,患者常伴有孤獨、抑郁情緒[2]。
1.2.5 絕望 患者年事已高,身患絕癥經過搶救病情不見好轉、或因疾病致殘,或使用呼吸機忍受機器治療帶來的痛苦。隨著時間的延長和病情的反復,患者容易對疾病的康復失去了信心,產生絕望心理。
1.2.6 依賴心理 患者由于熟悉和習慣了ICU的環境,對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生產了依賴性,不愿離開ICU病房,不愿醫護人員離開病床邊或者離開視線范圍。有的對機器(如呼吸機)、藥物(如麻醉止痛藥)產生依賴。
1.3 應對措施
1.3.1 及時評估患者心理并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了解患者家庭背景、治療經過、家庭經濟狀況、及發病原因,掌握患者不同時段的心理反應及需求[3],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并且有針對性的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及心理護理使其及時從不良心理狀態轉化出來。
1.3.2 創造良好的病室環境 病房要定時通風消毒,室內溫濕度及光線要適宜,盡量保持環境的相對安靜,病房擺設盡量貼近生活具有生活氣息。
1.3.3 促進患者舒適 功能鍛煉可以預防血栓栓塞、肺部感染、肌肉萎縮、便秘等,提高患者抵抗力[4]。翻身可以促進患者的舒適同時也可以防止壓瘡的發生。通過功能鍛煉及翻身可以使患者感到舒適,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消除恐懼緊張心理。
1.3.4 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醫護人員要關心、體貼患者,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盡量滿足患者的愿望,保持與患者的密切接觸,重視與患者的溝通。在治療過程中,用關切、柔和的語言簡單明了地向患者解釋當時的病情、治療方法,說明治療措施對疾病的重要性,告知這些措施只是暫時的,讓患者相信護士會陪伴在他身邊,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
1.3.5 減少患者的恐懼、焦慮和煩躁不安 醫護人員要多觀察患者,鼓勵患者,多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他們聽一些讓人放松音樂,盡量讓患者處于放松的身心狀態。每日安排家屬進入監護室與患者接觸,給患者以安慰與支持,讓患者感到被關心和重視。當患者恐懼焦慮和煩躁不安時,鼓勵患者表達出他們的感受、疑慮和要求,讓患者有安全感。
1.3.6 消除憂郁、絕望心理 對于有憂郁、絕望心理的患者,醫護人員要鼓勵他們從心理上振作起來配合治療。給患者講成功的病例,當病情好轉時及時告之,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患者得到心理安慰[5]。引導患者想象美好的事物,多陪患者聊天,與患者討論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做一些病情允許患者接受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喚起他們對生命渴望及留戀。
1.3.7 消除依賴心理 對于依賴心理,醫護人員設法消除患者的顧慮。在護理交往中巧妙的讓患者感受到病情正在逐步好轉,身體正在康復,進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轉出ICU病房的決心。停用所依賴機器和藥物前向患者詳細解說停用理由,他相信自己病情確已好轉可以停用,告訴患者依賴機器、藥物的危害性,動員家屬鼓勵患者,使患者盡早擺脫依賴心理。
2 結果
對60例入住ICU的老年患者進行評估,發現他們均存在一種或多種不良心理。針對不同的不良心理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后取得顯著效果,結果見表1。
3 討論
對老年重癥患者入住ICU的不良心理反應,護理人員應多一些觀察與思考,多一些策略與技巧,多一些理解與關懷,只有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的不良心理反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把心理護理與其他護理方法緊密結合應用,才能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促進老年危重癥患者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1]敖海清.心理應激相關疾病的研究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4,22(8):1414.
[2]金一青.手術前針對性心理護理的應用[J].當代醫學(學術版),2007,21(4):106-107.
[3]李繞波,陳玉蘭.一例長期機械輔助通氣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96-97.
篇4
大腦是支撐人體生命活動最為關鍵的器官,重型顱腦損傷是最嚴重的外傷,其病情迅速惡化、病情嚴重,極易誘發各種并發癥,致殘率和致死率日益增長。ICU監護是重型顱腦損傷最佳的搶救方式,經過及時、科學、有效的監護及護理工作,能夠使得患者腦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避免各種并發癥的出現,提高了治療效果[1]。本文隨機抽取我院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治療的50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通過ICU監護和護理,臨床效果顯著,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住院治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滿足衛生部制定的重癥顱腦損傷診斷標準。納入標準:滿足診斷標準;一周內未接受其他任何藥物或者物理等治療;簽訂知情同意書。根據上述標準共入選100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排列法將均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3.3±1.2)歲,其中交通事故損傷43例, 高處墜落傷7例。損傷類型包括顱內血腫 11例,腦挫傷11例, 腦干損傷28例;觀察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5.1±2.4)歲,其中交通事故損傷44例, 高處墜落傷6例。損傷類型包括顱內血腫9例,腦挫傷15例, 腦干損傷26例。兩組逐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監護及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腦外監護和護理,例如肝腎功能監護、生命體征監護等等,其中護理措施包括預防脫水、感染及各種并發癥護理、腦細胞保護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化作了哈進行ICU監護,主要監護內容有:(1)生命體征監護。分析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心電圖、呼吸功能、體溫和血氣等方面。(2) 意識及瞳孔監護。包括光反射、神志、肢體感覺、顱神經、運動等。(3) 中心靜脈壓監測采取鎖骨下靜脈穿刺術。(4) 定時監測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和尿滲透壓以及出入水量。(5) 消化功能監護。按照患者具體病情進行針對性護理對策:(1)加強呼吸道管理,確保呼吸道順暢;(2)機械通氣,采取間歇正壓通氣,潮氣量在8~10 ml/kg,呼吸比1∶1.5,氧氣濃度40%;(3)
嚴格按照醫囑指導服用抗感染、抑酸、化痰、循環支持、保護腦細胞和胃黏膜等藥物,同時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加大安全巡視力度,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通知醫生配合處理;(4)體溫在38 ℃上者進行亞低溫護理,例如使用冰毯、冰帽幫幫助降溫到35 ℃,持續4―6d后復溫。
1.3臨床護理效果評估標準
按照術后Glasgow評分、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估,(1)良好:恢復迅速,能夠正常生活;(2)中殘:存在一定的部分精神或神經障礙,生活上基本能夠自理;(3)重殘:意識清晰,但是生活需要其他人的幫助;(4)植物狀態:長時間昏迷不醒,臨床體征、癥狀無變化;(5)死亡。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X±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和x?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護理后,觀察組中良好38例,中殘4例,重殘2例,植物狀態2例,死亡2例;對照組中良好26例,中殘7例,重殘3例,植物狀態4例,死亡10例;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對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兩組患者護理并發癥結果對比
觀察組中出現2例肺部感染,1例高鈉血癥,2例應激性潰瘍,1例腦性鹽耗綜合征,并發癥發生率為12.0%;對照組中出現3例肺部感染,4例高鈉血癥,3例應激性潰瘍,3例腦性鹽耗綜合征26.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篇5
【關鍵詞】 重癥監護;譫妄;診斷;治療
譫妄是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一種常見且復雜的病癥,ICU患者合并譫妄,其住院病死率更高且住院時間更長,且ICU患者合并譫妄是住院費用增加獨立的危險因素。譫妄的癥狀繁多而無特異性,易與臨床其他疾病相混淆導致誤診與漏診。故早期診斷ICU患者譫妄并予積極治療有助于患者的康復。
1 譫妄概述
1.1 譫妄的定義 譫妄是一種急性的、可逆的精神紊亂綜合征,以精神狀態急性變化及波動為特點。譫妄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易轉移、思維混亂、感覺異常(存在幻覺與錯覺)及意識障礙、精神活動亢進、行為異常(活動過度或活動減少)、睡眠覺醒周期紊亂和情緒波動[1]。較新的觀點認為注意力障礙是其核心癥狀。
1.2 譫妄的分型 根據精神運動癥狀將譫妄分為三種類型: 活動過多型、活動過少型、混合型。活動過多型以多語、運動增多、攻擊行為、刻板動作、反應敏捷為主;活動過少型表現為面無表情、說話緩慢、運動遲緩、反應遲鈍和精神萎靡。混合型譫妄癥狀常在不斷變化, 患者精神狀態也隨時在改變,患者可能在一段時間情感淡漠, 短時間又變得不安寧、焦慮或易激惹。
1.3 ICU患者譫妄的特點 ICU的患者容易發生譫妄,其臨床特征為意識模糊,感覺錯亂,對人物、地點、時間的定向力喪失,可有幻覺、錯覺、言語雜亂等精神異常的表現,并可伴多汗、脈速、體溫升高、瞳孔散大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Peterson等[2]的研究發現ICU患者單純表現為活動過多型的譫妄患者只占所有ICU 中譫妄者的 1. 6% , 絕大多數是活動過少型或混合型譫妄。
譫妄在某些特定患者中常見,如艾滋病、癌癥、危重癥、手術后及臨終患者。ICU患者合并譫妄,其住院病死率更高且住院時間更長,且ICU患者合并譫妄是住院費用增加獨立的危險因素。ICU中機械通氣的患者,譫妄的發生率高達60%~80%,且其再次插管率為無譫妄患者的3倍[3]。ICU譫妄時間的延長可導致出院后 3個月的長期認知受損的風險增加[4]。
1.4 譫妄的危險因素 譫妄的危險因素包括老年、發病前已存在認知障礙與癡呆、已有譫妄病史、危重癥患者、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應用多種藥物及精神性藥物和營養不良。存在多種危險因素的患者更易發生譫妄。ICU病房中過多的噪音及燈光,頻繁的護理操作、疼痛使得患者睡眠剝奪或者晝夜節律紊亂是誘發譫妄的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高血壓病和乙醇中毒與 ICU 譫妄有關。高齡和疾病嚴重程度是內科 ICU 發生譫妄的獨立預測因子。
2 ICU譫妄的診斷和檢測工具
在ICU病房,兩種確認有效的方法被設計用來使 ICU工作人員以一種快捷方便的方式篩選或診斷譫妄,即ICU 意識紊亂評估方法(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5]和重癥監護譫妄篩查檢查表( the intensive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ICDSC)。這兩個工具同樣適用于外科ICU。
2.1 CAM-ICU量表是為評估氣管插管等不能正常說話的患者是否存在譫妄而設計的評估工具, 具有快速、方便、準確等特點,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超過了90%,在不同醫院的執行方面具有高度的依從性和精確性[6]。應用CAM-ICU流程圖評價ICU譫妄受到國內專家的推薦。CAM-ICU量表共包括了4個方面的評估標準: a:精神狀態變化或者波動性的癥狀急性發作; b:注意力不集中; c:思維紊亂;d:意識水平變化。當a和b陽性,同時合并c或者d陽性,即可認定譫妄存在。
2.2 ICDSC表以DSM-IV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n) 的標準和譫妄的特征為基礎,是一個包含8個項目的列表(表1)。ICDSC表的敏感度為99%,特異度到64%,精確度達0.94。8個項目中每一項根據其存在與否評 1分或者0分,然后計算總分。總分≥4 分提示存在譫妄。ICDSC表的優點是簡單和快捷, 并且許多觀察項目被常規評估。
表1 重癥監護譫妄篩查檢查表內容及評判標準*
1)意識變化水平( 如果為 A 或者 B,該期間暫時終止評價)
A.無反應, 0 分
B.對于加強的和重復的刺激有反應, 0 分
C.對于輕度或者中度刺激有反應, 1 分
D.正常清醒, 0 分
E.對正常刺激產生夸大的反應, 1 分
2)注意力不集中(0 或1 分)
3)定向力障礙(0 或1 分)
4)幻覺-幻想性精神病狀態(0 或1 分)
5)精神運動型激越或者阻滯(0 或1 分)
6)不恰當的言語和情緒(0 或1 分)
7)睡眠-覺醒周期失調(0 或1 分)
8)癥狀波動(0 或1 分)
總分( 0 ~8 分)
國外學者分別用二種方法對收治的 ICU 患者譫妄進行評估,結果發現兩種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7]。但在ICU病房,由于ICDSC有較高的假陽性率, 故推薦作為一種篩查, 而不是診斷的工具;而 CAM -ICU測試是目前對于需要通氣支持的患者唯一被驗證的譫妄評估工具。
3 ICU患者譫妄的治療
譫妄的治療應與預防相結合,發現和糾正譫妄的危險因素,糾正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即可預防譫妄。治療譫妄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支持性治療和改善環境因素。在ICU病房中應注意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注意用藥情況,避免非必需用藥,積極與患者交流,減少噪音刺激,保證適合的光照及晝夜節律。
藥物治療適用于可能對患者自身及他人安全產生威脅時以及癥狀嚴重的患者。控制譫妄的藥物本身可能引起譫妄或增加鎮靜,僅在采取了非藥物干預措施控制譫妄狀態、并已識別出某種譫妄原因而實施了治療無效時才考慮藥物控制譫妄。到目前為止, 還沒有任何治療譫妄的藥物得到FDA的推薦,但在臨床實踐中, 氟哌啶醇是被使用最多的一個藥,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推薦氟哌啶醇作為譫妄治療的一線藥物[8]。通常給藥方式為間斷靜脈注射。其不良反應有:致 QT間期延長、尖端扭轉性室速、神經安定藥惡性綜合征等。
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也可有效治療譫妄,如奧氮平、阿立哌唑、利他林等,其作用機制與氟哌啶醇相似。有研究表明奧氮平作用與氟哌啶醇相似,但不良反應更少【9】。利他林作為一種精神興奮劑可有效治療活動減退型譫妄,早晨和中午是最佳給藥時間,可避免藥物對睡眠的不良影響。
單獨使用地西泮可治療鎮靜劑減藥引發的譫妄,但對其它原因引起的譫妄禁用。地西泮和抗精神病藥物合用可迅速緩解譫妄癥狀。
4 小結
譫妄在ICU危重患者中十分常見,CAM-ICU和ICDSC是ICU工作人員診斷妄的兩種有效的、可靠的工具,應積極運用以早期診斷和干預譫妄患者。治療譫妄的關鍵是尋找和糾正與之相關的基礎疾病,輔助以非藥物治療措施和或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Moraga AV.Rodriguez―Pascual C.Acurate diagnosis of delirium in elderly patients[J].Curt()pin Psychiatry,2007,20(3):262―267.
[2]Peterson JF, Pun BT, D ittus R S, et al. Delirium and its motoric subtypes: a study of 614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 J] . J Am G eriatr Soc,2006, 54 ( 3) : 479 484.
[3]Milbrandt EB,Deppen S,Harrison PL,et 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delirium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 Crit Care Med,2004,32( 4) : 955-962.
[4]Jackson JC, G ordon SM, G irard TD, et al. Delirium as a risk factor for long term cognitive in patien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survivors [J]. AmJ R 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 A 22.
[5]Waszynski CM.How to try this:detecting delirium[J].Am J Nurs,2007,107(12):50―59.
[6]Pun BT,Gordon SM,Peterson JF,et al. Large-scale implementation of sedation and delirium monitoring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report from two medical centers[J]. Crit Care Med,2005,33 ( 6 ) :1199-1205.
[7]Plaschke K,von Haken R,Scholz M,et al. Comparison of the con-fusion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 CAM-ICU)with the intensive care delirium screening checklist ( ICDSC ) for delirium in critical care patients gives high agreement rate(s)[J].Intensive Care Med,2008,34( 3) : 431-436.
[8]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患者鎮痛和鎮靜治療指導意見( 2006) [J]. 中華外科雜志,2006,44( 17) : 1158-1166.
篇6
關鍵詞:ICU;重型顱腦外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循證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重型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疾病,及時給予機械通氣治療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文獻[1]報道,呼吸機治療重型顱腦外傷可有效提高機體氧供,改善腦缺氧狀態,但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患者行機械通氣期間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已成為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嚴重并發癥。因此,積極防治VAP是挽救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重要內容,也是臨床護理工作密切關注的重要課題。陳蓮芳等[2]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VAP發生,縮短治療時間,提示護理干預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筆者采用循證護理防治ICU重型顱腦外傷患者VAP的發生,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50例ICU重型顱腦外傷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呼吸機治療時間均超過3 d,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8例,女7例;年齡18~65歲,平均(49.67±15.62)歲;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II(APACE II)15~21分,平均(18.54±3.56)分;GCS評分5~10分,平均(7.39±4.67)分;外傷原因:車禍38例,高處墜落傷9例,其他3例;病變部位:嚴重腦挫裂傷14例,硬膜下血腫13例,硬膜外血腫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觀察組男19例,女6例;年齡19~67歲,平均(50.16±16.28)歲;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II(APACEII)15~22分,平均(18.63±4.05)分;GCS評分5~11分,平均(7.51±4.29)分;外傷原因:車禍35例,高處墜落傷12例,其他3例;病變部位:嚴重腦挫裂傷16例,硬膜下血腫12例,硬膜外血腫1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外傷原因、APACE II評分、GCS評分、病變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資料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神經外科ICU常規護理,主要是保持房間適宜溫濕度、房間消毒、呼吸機環路消毒、口腔護理、無菌吸痰、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 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的循證護理小組,組員包括筆者、三級崗護士、責任護士,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循證護理知識培訓、考核、指導,組員負責循證實施、反饋、總結等。
1.2.2循證問題 依據本研究內容,考慮患者的病情特點,結合ICU護理實踐經驗,提出如下循證問題:①重型顱腦外傷;②VAP;③呼吸機;④機械通氣;⑤護理干預。
1.2.3循證支持與評價 將上述循證問題作為主題詞、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和Pubmed檢索國內外近3年相關文獻,并分析資料的真實性、科學性、可行性等,總結出最佳護理實證。
1.2.4循證應用 ①強化基礎護理:保持房間溫度22℃~24℃,濕度50%~60%,空氣消毒2次/d,30~45 min/次,加強呼吸機、監護儀、電源線等物品的消毒處理。定期對房間物品和呼吸機管道細菌監測,翻身拍背等護理注意手衛生,嚴格減少探視人數和探視時間。②加強氣道護理:均使用一次性呼吸螺紋管,更換1次/d,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強聲門下吸引,注意無菌操作,濕化人工氣道。根據"高酸低堿"原則加強口腔護理,口腔監測pH,若pH值過高給予硼酸漱口液護理,pH低時給予碳酸氫鈉漱口液護理,pH中性給予過氧化氫漱口液護理。呼吸機回路上的霧化器和霧化液24 h更換1次,空氣過濾網除塵清潔1次/d。加強氣囊管理,保持氣囊內壓力25~30 cmH2O,避免胃內容物返流。③強化手衛生:做好手衛生是預防VAP的有效方法,小組要求護理人員在護理前后嚴格執行手衛生,遵守"六步法"洗手,呼吸機邊備有快速免洗洗手液,便于緊急消毒。④減少呼吸通氣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越長,VAP發生率越高,因此,若病情允許,遵醫囑給予氣管導管拔出,改為面罩無創通氣或鼻導管吸氧等。⑤加強營養支持:遵醫囑給予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支持,提高機體抵抗力,如經中心靜脈給予氨基酸、脂肪乳劑、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全營養混合液。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VAP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VAP診斷標準[3]:機械通氣48 h后發病;與呼吸機治療前比較,胸片顯示肺內浸潤陰影或出現新的炎性病變;肺實變體征和/或濕性音。且有下列之一:WBC>10.0×109/L 或 37.5℃,呼吸道伴有膿性分泌物;支氣管分泌物分離到新的病原體。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VAP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生VAP 3例,發生率為12.00%,對照組發生VAP 10例,發生率為40.00%,兩組VAP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和 ICU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
3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神志不清、昏迷,且咳嗽、吞咽反射受到抑制,機械通氣時容易發生VAP。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發生嚴重的全身性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腎上腺系統過度興奮,大量兒茶酚胺分泌,收縮血管致使肺部低垂部蓄積大量血液;且交感神經興奮亦可導致非淋巴回流;嚴重創傷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且機械通氣時患者吞咽功能缺失,誘發反流誤吸等,均易誘發VAP[4]。因此,針對VAP發生的危險因素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是降低VAP發生的重要措施。
循證護理是跟隨循證醫學發展而來,已在臨床廣泛應用且取得顯著效果的護理模式,強調以臨床護理工作為中心,采用循證醫學的評價手段,審慎地、準確地和明確地應用最佳科研實證,綜合考慮臨床護理經驗和患者意愿,及時解決患者實際問題的過程[5]。它包含循證問題、循證支持、循證觀察和循證應用四個連續過程,比傳統護理模式更能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確保護理方案的目的性和有效性[6]。循證護理的本質是將最新、最優科研成果與臨床護理實踐相結合,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7]。本研究將循證護理應用于重型顱腦外傷機械通氣的護理,明顯降低VAP發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說明循證護理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與齊麗娜[8]報道一致。實踐中,小組應加強氣道濕化的護理,有效排痰,降低細菌感染幾率,同時,及時排除冷凝水的不良影響和加強氣囊管理,避免氣囊壓損傷和氣囊放氣時分泌物誤吸。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外傷患者機械通氣期間因各種因素易發生VAP,而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VAP發生率,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值得在ICU應用。
參考文獻:
[1]Plurad DS, Kim D, Bricker S, Lemesurier L,et al.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dmission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J]. J Surg Res,2013,183(1):371-376.
[2]陳蓮芳,史倩,段緩.集束化護理干預策略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3):475-477.
[3]楊貽清,潘成梅.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146-147.
[4]Marjanovic V, Novak V, Velickovic L, et al.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Med Pregl,2011,64(7-8):403-407.
[5]王彤,劉玉梅.循證護理在降低剖宮產的產婦術后感染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3):5742-5743.
[6]王敏.循證護理在氣管切開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3,26(9):123-124.
篇7
關鍵詞:質量控制;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重癥監護病房
留置導尿是臨床常用的引流膀胱內尿液的操作,是解決排尿異常、觀察尿量、尿性狀的基本手段。但是留置尿管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常見的并發癥是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CAUTI)[1]。醫院獲得性感染中約40%是尿路感染,其中80%由于留置導尿管引起[2],留置時間越長,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越高[3]。如何降低CAUTI感染率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重癥患者病情危重,診斷、治療、監測及護理措施錯綜復雜,任何一個環節的遺漏或差錯都可能造成CAUTI。Rothschild等報道:ICU每1000個患者中就有149.7例嚴重的醫療失誤以及36.2例可避免的不良事件發生[4]。通過查檢單可以快速對相關環節進行質量檢查,確保安全,其最早應用于航空業,近年來被重癥監護管理者引進,應用于重癥患者的護理質量改進[4~6]。為了提高CAUTI的預防控制質量,我們結合實際情況科室自行設計了《ICU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預防控制質量查檢單》(簡稱查檢單),并于2013年4月~6月將其應用于ICU導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預防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查檢單的設計特點
查檢單分為眉欄項目及查檢項目。眉欄部分包括患者住院號、床號、姓名、主要診斷、日期及簽名。以ICU感染管理制度為綱領同時參照CAUTI相關指南制定詳細項目,其內容包括人為相關因素和工具相關因素兩部分,前者分為手衛生和環境消毒兩項內容,后者分為導管置管、導管日常評估、維護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三項內容,見圖1。
2臨床應用
2.1查檢單的使用方法 2013年4月~6月,將查檢單應用于重癥患者CAUTI的預防控制質量管理中。具體方法,①發放:每天由當班責任護士將查檢單放置于置管患者的床尾夾中。②查檢:每日8:00~16:00由感控護士逐項查檢,必要時積極與管床醫生及藥師共同討論CAUTI預防控制相關措施。查檢時,根據查檢單中的項目,對患者既往治療護理措施逐項查檢,每項查檢完畢后,在相應""內打"√"。如患者在夜間留置或者拔除導尿管,需要當班責任護士與醫生共同查檢后,并在查檢單上雙簽名。③交班:由當班責任護士根據查檢單結果詳細與感控護士交班。④整理:每例患者離開ICU后,由當班責任護士整理該患者的所有查檢單,放置于專用抽屜中。⑤存檔:查檢單回收后,由感控護士按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整理,在科室存檔,保存2年。
2.2對醫生、護士、藥師培訓方法 由于查檢項目包含了ICU監護、治療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從而成立了由醫生、藥師、護士組成的質量查檢小組。小組由組長、副組長、組員組成。組長由科主任當任,負責指導性工作。副組長由護士長、副主任醫師、感染控制護士當任,負責培訓和考核相關性工作。組員由ICU全體責任護士、醫生及藥師組成。培訓主要內容為CAUTI預防控制相關知識,包括①ICU消毒隔離制度;②CAUTI的定義、病因、臨床表現、預后、治療措施、標準化護理操作流程;③標本的采集及送檢方法。培訓方式由專題講座(3學時)、觀看錄像(1學時)和床邊示范(1學時)組成,同時在病區宣傳欄張貼相關海報,分發學習教材等方式提供組員互動性學習。進行相關培訓期滿后進行理論及操作考試,由科主任、護士長及感控護士等人員進行考核。通過以上培訓,科室成員均掌握了CAUTI預防控制的基本知識,能熟練根據查檢單不同要求進行相關病情評估、觀察及規范的護理操作。
2.3 ICU 感染控制護士任職基礎 感控護士由護理組長兼任,大部分時間在臨床巡視,了解和督導臨床一線人員的質量控制工作。任職基礎是: 8年以上ICU工作經歷,護理碩士研究生畢業,重癥監護(成人)專科護士崗位培訓合格并獲專科護士證書。積極參與繼續教育學習班。
2.4質量控制方法 每日查檢時,醫生評估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藥師評估抗生素使用是否恰當,感控護士指導落實各項預防措施,責任護士執行各項預防措施,同時對查檢結果詳細與感控護士交流溝通。
科室的質量查檢小組每周至少召開1次會議(一般是每周二晨會),反饋查檢單使用情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必要時加強教育培訓。
2.5感染監測方法 通過院感監測系統,實現實時監控和預警。該軟件從醫生電子病歷系統中實時導入病區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住院患者總數、患者住院時間、微生物培養結果、抗生素使用情況等。每日由夜班責任護士通過軟件中"ICU病例監測"模塊上報患者的導尿管留置情況。主管醫生根據CAUTI的診斷標準,結合患者檢驗結果變化及臨床表現等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對于確定感染的列數,通過軟件中"ICU感染上報"模塊功能及時上報。系統通過以上綜合資料自動生成《ICU院內感染月報表》,每月末由感控護士打印,以海報形式公布于病區宣傳欄。
3效果
3.1查檢單使用情況 2013年4月共發放507張查檢單,回收416張(82.1%);2013年5月共發放512張,回收445張(86.9%);2013年6月共發放517張,回收492張(95.2%)。累計回收1467張。
3.2查檢單干預前后導管使用率及CAUTI的發生率(每千導管日感染率,見表1) 統計查檢單干預前后相關數據,干預前為2013年1~3月,干預后為2013年4~6月,導管使用率=導管日/患者住院日×100%,感染率=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例數/導管日×1000‰。監測結果顯示,干預后較干預前導管使用率及CAUTI的發生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4.1查檢單的作用 查檢單有助于降低導管使用率和CAUTI的發生率。通過在查檢單中羅列的CAUTI預防控制措施的項目,不僅可以引導ICU整個團隊在臨床中不斷學習循證醫學知識,同時還提高了大家自覺遵守感控措施的依從性。通過查檢單整個團隊在不停的進行溝通,這樣能第一時間學習感染控制專科領域的信息和建議,同時還可以為患者及家屬提供相應的教育,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和監督院感控制,促進患者康復,保障醫療安全。同時,我們以教育海報的方式將感染報表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醫護人員,讓大家意識到自身的進步或不足。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持續質量改進。由表1可見,干預后較干預前導管使用率下降及CAUTI發生率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2查檢單的意義 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下降,加之ICU醫護人員工作繁忙,缺乏相關的循證教育或標準化流程,如果感染控制措施落實不到位,將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醫療費用增加,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通過查檢單可以對CAUTI相關環節進行快速、有效的質量查檢,以確保患者安全。2013年4月~6月,查檢單應用于臨床后,其回收率逐漸提高,6月份達到96.2%,這一數據反應了"院感控制、人人有責"的文化,整個團隊將如何有效控制CAUTI的發生率成為今后工作目標,團隊成員也在不斷查檢中潛移默化接受了循證教育,自覺將院感控制基本措施當成了每日必須遵守的習慣。
4.3 臨床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就查檢單本身而言,我們根據最新的循證醫學知識設計的查檢項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會根據新證據的和臨床的需要,對項目進行不斷的更新。其次,與國際、國內專設的感染控制專科護士相比,我們感控護士由護理組長兼任,在業務上將需接受進一步專業化培訓。同時,相比于香港地區的感染控制護士利用大部分工作時間在臨床巡視中了解和督導臨床一線人員的感染控制工作,我們的護理組長還要了解和督導ICU全面的質量控制工作[6](如:鎮痛鎮靜、腸內營養、液體平衡等),其用于感染控制的時間有待于進一步增加。
綜上所述,通過查檢單對CAUTI預防控制措施進行查檢有助于降低CAUTI的發生率,但是近些年來提倡的"零容忍率" ,讓我們感到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只有通過不斷的更新、熟練應用查檢單,對感染控制持續質量改進,才能使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歐結弟.降低院內留置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9):82-83.
[2]Dandagi G L.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Lung India: official organ of Indian Chest Society, 2010, 27(3): 149.
[3]常輝毓.留置導尿致尿路感染原因及預防的相關研究[J].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0,5(009):2404-2405.
[4]Rothschild JM, Landrigan CP, Cronin JW, et al. The critical care safety study: 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adverse events and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J].Crit Care Med,2005,33(8):1694-1700.
篇8
關鍵詞:ICU綜合征;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危重患者在ICU接受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容易產生對ICU緊張環境相對應的精神應激反應,最常見的就是ICU綜合征,是危重患者在ICU監護治療過程中出現以精神障礙為主,兼具其他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它不僅加重患者的病情,還明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影響患者的預后。現回顧性分析第三軍醫大學附屬大坪醫院重癥醫學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6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2015年8月入我院重癥醫學科的106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51例,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55.84±15.8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2.1±1.01)年,患者情緒障礙見表1。
1.2方法 ①所有患者在入住ICU即刻,由當班護士收集相關治療,新入院患者填寫入院評估表,轉科患者由專科填寫,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②疾病危重情況:由經治醫師每日行急性生理及健康評分Ⅱ(acutephysiologyandchronichealthevaluationⅡ,APACHEⅡ)評對患者進行身體暴露,睡眠情況等,其中睡眠情況的評估參照模擬視覺疼痛評分法。③治療數據:包括是否有手術史,住ICU期間的住院時間,是否使用呼吸機治療。
2 結果
本組患者中有14例在ICU治療期間死亡,另有7例患者在結束ICU治療時意識未恢復,實際進入本研究患者106例,其中有18例發生ICU綜合征,發生率16.98%。
3 相關因素
3.1個人因素 ①年齡:疾病危重程度與年齡成正相關;②對疾病認識不足:患者對于危重的病情缺乏心理準備,認為自己瀕臨死亡,易產生抑郁、絕望及輕生的念頭;③睡眠障礙的患者發病率增加:因為睡眠障礙可成為顯著的應激源,使患者產生發怒、恐懼、焦慮及緊張情緒。
3.2疾病危重程度及治療因素 ①患病時間:患病時間和患者發病率成正比;②住ICU時間:APACHEⅡ評分和患者病情以及ICU綜合征成正比。
3.3環境因素 ①光線:ICU內的治療和監護沒有“時間性”,晝夜不滅的燈光,讓患者沒有時間概念,日夜顛倒,患者睡眠受到嚴重干擾;②噪聲:噪聲可以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壓力感和焦慮感加重;③隔離:ICU需要控制感染,患者缺少與親友溝通,易發生分離性焦慮。
4 護理對策
凡ICU綜合征患者易感因素評分>15分者,均應進行積極的早期護理干預。
4.1加強護患溝通 這個過程能夠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憂郁,并從感情上激發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歸宿感。①做好病房介紹:因ICU患者常常是術后患者或病情危重患者,這一特殊性使患者不能提前熟悉環境,所以當患者術后清醒或危重患者入室時,護士應為患者介紹ICU的環境。②加強入住后交流:應盡可能地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滿意的環境,做好解釋,按醫療護理常規進行治療和護理。③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對進入ICU的患者,護士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有關的ICU醫學知識,幫助患者客觀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使患者在對ICU的了解中自然地減輕心理壓力,對自己的病情有正確認識。④加強非語言溝通: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可增加視覺信息傳遞,以掌握其生理及心理動態,增強患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促進腦功能的恢復。
4.2鼓勵家屬參與心理護理 家屬探視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焦慮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對遺棄和分離的恐懼。家屬不僅僅是探視者,還應逐漸成為醫護人員的合作伙伴,應根據治療護理的具體情況,適度地開放ICU探視,讓家屬親友多親近患者,給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通過心理護理,大大降低了老年患者的ICU綜合征的發病率,也減少了護患糾紛。
5 討論
臨床工作中,ICU綜合征患者日益受到醫務人員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ICU綜合征的防治措施,并強調預防干預的重要性。護理人員是最密切接觸患者的,應注意評估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據不同的情緒障礙提前為患者提供耐心、個性化的護理, 減少患者情緒障礙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護士應加強與患者溝通,多方面收集他們的心理信息,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宣傳不同的心理支持。為了防止ICU綜合征的發生,分析ICU綜合征患者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影響因素,制定合理的護理計劃,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控制危險因素的最低點,充分發揮患者的心理防御機制,使其盡快恢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護士的職業素質,創造舒適的病史環境,增進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這些因素在預防ICU綜合征的發生中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總之,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明確診斷,對癥治療,縮短ICU患者住院時間,提高生存質量,是預防ICU綜合征的關鍵,是ICU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齊艷.危重癥患者的心理護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65-179.
[2]Kane RL,Bershadsky B,Rockwood T,et al.Visual Analog Scale pain reporting was standardized[J].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05,58(6):618-623.
[3]杜鵬,姚梅芳.ICU綜合征的防治與護理[J].護理雜志,2002,19(1):27-29.
[4]凌莉萍,馮瑞霞.重癥監護室患者并發ICU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及護理防治措施分析[J].國際t藥衛生導報,2016,22(5):726-728.
[5]降擁曲珍.重癥監護室患者ICU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醫藥,2016(10):57.
[6]梅海燕.重癥監護室患者ICU綜合征發生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心理醫生,2016,22(25).
篇9
[關鍵詞] 會厭清潔度;真菌定植;真菌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6(a)-0048-04
Study of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pathogenesis about ICU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LIANG Peng CHEN Haiwei ZENG Jinxia QIAN Shuiying LI Xingui GUO Hao XU Lili
Department of ICU, People's Hospital of Wuzhou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Wuzhou 5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e epiglottis cleanliness and reducing the fungi colonize in epiglottis, to reduce fungus infec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0 to December 2013, in People's Hospital of Wuzhou City, 58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5 case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strengthened medical staff hand hygiene management; 30°-45° fowler position, 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 endotracheal tube for subglottic secretion intermittent drawing + Pan Li ketone by nasal feeding; the strengthened oral care, injection method of epiglottis cleaning and bronchoscopy microscopic epiglottis flushing.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regular oral care. 10 days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as a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time point, the epiglottis cleanliness and the change of the epiglottis fungi coloniz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piglottis cleanlines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epiglottis cleanliness improving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63.64% (oral intubations) and 83.33% (nasal intub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fungi coloniz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75.00% (oral intubations) and 88.89% (nasal intuba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aintaining, improving the cleanliness of epiglottis can reduce the secondary ventilator associated risk of pulmonary fungus infection obviously.
[Key words] Epiglottis cleanliness; Fungi colonize; Fungal infection
近年來隨著小潮氣量通氣、保護性通氣策略等機械通氣理論的發展,Picoo等有創監測技術及重癥醫學的進展,部分年老、體弱免疫功能低下,多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壽命的延長,使條件性致病菌所致的院內感染再次成為廣受關注的焦點,院內感染中真菌所致的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更以其高達30%~80%的病死率[1-2]而令人恐懼,為此,選擇2010年10月~2013年12月梧州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以下簡稱“我科”)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58例患者,自插管次日起予以每天觀察口腔、會厭部清潔度,同時監測會厭部、下呼吸道定植菌。初步探討會厭清潔度及會厭真菌定植與繼發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之關系,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58例呼吸衰竭患者為對象,所有患者均已做氣管插管,其中男32例,年齡21~83歲,女24例,年齡26~90歲。患者入科后分為干預組(33例)及對照組(25例)。原發基礎疾病主要為重癥肺炎、羊水栓塞、特重型顱腦外傷、嚴重多發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腦血管疾病、重癥胰腺炎、心肺復蘇術后等。本研究觀察患者入組前已向家屬作知情告知,且通過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APACHEⅡ)評分比較,基線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未留置氣管導管者,入科前或留置氣管導管前已在呼吸道標本中檢出真菌者,估計留置氣管導管時間少于72 h者,72 h內死亡者,顱底骨折并腦脊液鼻漏者,鼻咽癌患者。會厭部和(或)下呼吸道發現有其他病原菌定植者,由于經濟原因家人不同意作病原學監測者。
1.3 會厭清潔度評價標準
清潔度好:干凈、無分泌物潴留,口腔無異味,插管、牙墊無附著物,膠布、襯帶清潔。+:分泌物少、稀薄;++:分泌物黏稠、混濁;+++:分泌物黏稠、混濁、有異味、有異物,會厭清潔度評價為++、+++者判定為清潔度差。
1.4 治療方法
1.4.1 干預組采用綜合措施:自插管后次日每天對會厭清潔度進行觀察評價。對入組患者強化醫護人員手衛生管理,使用帶有聲門下分泌物引流功能的氣管導管;采取30°~45°半臥位,給予帶有聲門下分泌物引流功能的氣管導管間歇吸引+鼻飼胃動力藥多潘立酮;強化口腔護理、沖注法會厭部保潔,纖支鏡下會厭沖洗。
干預組強化口腔護理、沖注法會厭部保潔具體操作方法:由兩名護士共同執行。對經口插管患者,首先檢查氣管導管氣囊,使氣囊內壓力保證在20~25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然后按常規認真做口腔護理,讓患者頭偏向一側,取出牙墊,插管移向一側,用手電筒看清口腔,一名護士每次吸50 mL生理鹽水(無真菌定植時)或5%碳酸氫鈉(發現有真菌定植后)向口腔深部沖洗,從不同方向對咽部、硬、軟腭、咽隱窩、咽喉壁等進行沖洗,另一名護士從低位嘴角吸引(成人吸引壓力40~50 kPa),直至沖洗液澄清為止,上述操作每天進行2次;經鼻留置氣管導管患者同樣依上述步驟予沖注法強化保潔,重點向口腔深部、會厭部沖注、清洗,每天2次;部分意識障礙患者及(或)發現會厭真菌定植后予加用纖維支氣管鏡下會厭、喉腔、聲門直視下沖洗保潔,每天1次。
1.4.2 對照組對照組僅予普通口腔護理。按常規采用棉球擦拭法做口腔護理,具體方法:由兩名護士共同完成,首先清除口、鼻腔及氣管導管內分泌物,解除固定氣管導管的系帶、膠布,由一名護士固定頭部和氣管導管,讓患者的頭偏向一側,取出牙墊,將氣管導管移至一側口角,用電筒照射觀察口腔,另一名護士持止血鉗夾棉球擦凈口唇,用壓舌板輕輕撐開頰部,用彎血管鉗夾棉球蘸漱口水,先上后下,依次擦凈牙齒內面、外面和咬合面,囑患者張口(昏迷患者用開口器從磨牙處放入、撐開)擦凈牙齒的舌面頰面以及舌的上、下面和硬腭部;再擦拭另一側口腔,共3~4次,擦拭干凈后再次檢查口腔黏膜,上述操作每天進行2次。經鼻留置氣管導管患者也同樣采用棉球擦拭法做口腔護理,每天2次。
1.5 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診斷標準
經口、經鼻氣管插管患者一次咽拭子、痰涂片有真菌孢子或菌絲加一次痰培養陽性或連續兩次咽拭子、痰涂片發現真菌菌絲或2次痰培養均為同一種真菌,可確認已經發生真菌定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真菌肺部感染參照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草案),入科后氣管插管患者,若在原發病治療基礎上出現痰白黏稠拉絲氣喘發熱等癥狀,肺部有相應體征,胸片、CT發現新的肺部浸潤陰影,加上有上述真菌定植依據,除外細菌性肺炎可診斷為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
1.6 監測及評價方法
本研究統一以治療后10 d作為療效評價的時間點。所有患者自氣管插管后次日起每天早上觀察口腔、會厭部清潔度并記錄,同時采集咽拭子、痰標本涂片找真菌及做真菌分純培養、鑒定。所有病例在入組后10 d內,每天給予治療,直至會厭清潔度達到好的標準及真菌定植消失,若無效則在治療10 d后對效果作出評價。治療后清潔度好轉率計算方法:(治療前清潔度差的例數-治療后清潔差的例數)/治療前清潔度差的例數×100%;定植真菌陰轉率:(治療前真菌定植的例數-治療后真菌定植的例數)/治療前真菌定植的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排除發現有其他細菌定植者,其中干預組9例,對照組4例。結果顯示:干預組后綜合措施治療一般沖洗2~3 d會厭清潔度可明顯改善,4~5 d定植真菌陰轉。干預組經綜合措施治療后10 d評價,無一例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治療后干預組會厭清潔度好轉率為63.64%(經口插管)和83.33%(經鼻插管),干預組會厭清潔度好轉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綜合措施治療后干預組會厭部真菌定植陰轉率達75.00%(經口插管)和88.89%(經鼻組插管),干預組真菌陰轉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經口氣管插管患者16例,經鼻氣管插管者9例,共25例,其中會厭部清潔度差者共19例,會厭部真菌定植18例,10 d內診斷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8例(32%),1例血培養結果為熱帶念珠菌,死亡1例。見表1。
3 討論
肺部繼發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主要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防御功能受損,抗生素濫用、免疫抑制劑、激素的廣泛使用,腫瘤放化療技術的進展及一些破壞人體解剖學免疫屏障的侵入性診療操作的廣泛開展,均導致院內真菌感染率不斷攀升;在ICU患者中,免疫功能正常者其念珠菌性肺炎并不常見,而需機械通氣的患者中念珠菌氣道定植較為常見[3]。法國2006年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念珠菌氣道定植促進了VAP的發生發展尤其對于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念珠菌定植可能會增強其耐藥性[4],Hamet等[5]發現在VAP患者中,呼吸道念珠菌定植可以明顯增加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念珠菌呼吸道定植患者死亡率較非定植者高[6],Hamet等[5]首次提出了呼吸道念珠菌定植是預測VAP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國內劉又寧等[7]研究顯示,念珠菌引起的肺真菌病在我國排第二位,另有資料統計表明VAP繼發真菌感染大部分屬于機會性真菌感染,而念珠菌屬所致的機會性真菌感染占了VAP繼發肺部真菌感染的80%以上[8]。
有研究發現,合理有效地對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可以物理清潔口咽部分泌物及定植菌,稀釋菌株濃度。侯冉等[9]發現真菌在口咽部與下呼吸道一致率為100%;生理鹽水對經口氣管插管患者采用沖洗法進行口腔護理,可以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的真菌感染率。Fields[10]通過對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口腔護理相比,強化口腔護理(1次/8 h)能明顯降低VAP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予包括強化口腔護理、沖注法會厭保潔,纖支鏡直視下會厭沖洗等綜合措施治療后會厭清潔度好轉率達到63.64%(經口插管)、83.33%(經鼻);對照組會厭清潔度好轉率僅為21.43%(經口插管)、40.00%(經鼻插管);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11]已發現在ICU中氣管導管留置時間越長,會厭清潔度越差,會厭清潔度差者,繼發真菌定植率高,經口氣管插管者會厭清潔度較經鼻插管者差,經口插管者繼發真菌定植出現早、發生率高。繼發下呼吸道真菌定植,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者,會厭部清潔度差,臨床上常先有會厭部真菌定植,數天后,通過誤吸、下漏真菌繁殖孽生達到一定數量后可繼發下呼吸道定植,若患者同時合并有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及患重病3 d后機體應激能力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下,真菌可突破機體局部防御、免疫機制導致感染的發生。反之會厭清潔度好的極少發生真菌定植、繼發真菌感染。
劉花等[12]認為真菌作為口腔常存菌,可經氣管插管的管壁直接向下蔓延至支氣管-肺部,卓婕等[13]發現ICU內真菌感染的高發期在住院后約10 d,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發生的例數以插管后第7~14天最多,何順平等[14]認為可根據真菌嗜好酸性環境生長繁殖的生物學特性,利用纖支鏡灌洗并氣囊上池沖洗的方法,使咽喉腔、氣囊上池直至氣管、支氣管腔變為堿性環境,抑制真菌生長,減少真菌在下呼吸道的定植,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率下降,且應用碳酸氫鈉灌洗后,未發現對除真菌以外的一般細菌感染發生率產生明顯影響。據筆者觀察留置氣管導管時間越長,真菌定植的發生率越高[11],但通過綜合措施干預可以明顯減少真菌定植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措施治療后干預組會厭部真菌定植陰轉率達75.00%(經口插管)、88.89%(經鼻插管),干預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明顯降低了繼發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發生的風險。
本研究認為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機制為:胃反流-誤吸-食物、血性分泌物、炎癥產物等潴留致使清潔度變差,異物腐敗產酸,酸性環境利于真菌繁殖、孽生,經過一定時間真菌繁殖達到一定數量,通過誤吸、下漏、侵入性診療操作可帶入下呼吸道,真菌孢子在酸性環境中和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可致下呼吸道真菌定植的發生,單向正壓通氣破壞了呼吸道對細菌、異物的正常廓清、自潔機制,患者突發重病和(或)重病3 d后機體應激能力不足、營養補充不夠,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進一步降低,真菌經過數天繁殖孽生,原發病病情加重或未好轉,需持續正壓通氣,可促使、導致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發生,臨床上從定植到繼發肺部真菌感染需要一定的時間,從而為預防干預提供了機會,預留了空間。
綜上所述,念珠菌屬為人體常見的機會性感染菌,而白色念珠菌是宿主胃腸道和口咽部較常見的正常定植菌群,在ICU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定植更多見,口咽部微生物和繼發院內肺部感染者下呼吸道微生物高度同源,且會厭部是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必由之路,保持、改善會厭部清潔,在預防、減少氣管插管患者繼發呼吸機相關性肺部真菌感染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Dean DA,Burchard KW. Surgical perspective on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s [J]. World J Surg,1998,22(2):127-134.
[2]Chen KY,Ke CG,Hsuch PR,et al. Pulmonnary fungal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J]. Chest,2001,120(1):177-184.
[3]Garnacho-Montero J,Diaz-Martin A,Ruiz-Perez DM,et al.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J].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2012,30(6):338-343.
[4]Azoulay E,Timsit JF,Tafflet M,et al. Candida colonization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and subsequent pseudomona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 Chest,2006,129(1):110-117.
[5]Hamet M,Pavon A,Dalle F,et al. Airway colonization could promote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sel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 Intensive Care Med,2012,38(8):1272-1279.
[6]Delisle MS,Williamson DR,Albert M,et al. Impact of candida specie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 Can Respir J,2011, 18(3):131-136.
[7]劉又寧,佘丹陽,孫,等.中國1998年至2007年臨床確診的肺真菌病患者的多中心回顧性調查[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34(2):86-90.
[8]黃玉暉,譚輝,朱大慶,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繼發肺真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12):1488-1491.
[9]侯冉,賈曉云.經口氣管插管病人口咽部與下呼吸道菌株相關性分析[J].護理研究,2007,21(33):3064-3065.
[10]Fields LB. Oral care intervention to reduc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neurologic intensive care unit [J]. J Neurosci Nurs,2008,40(5):291-298.
[11]梁朋,錢水英,陳海為,等.綜合ICU氣管插管患者口咽清潔度與真菌定植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2):53-56.
[12]劉花,劉仲梅.氣管切開患者口咽部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9):1101-1102.
[13]卓婕,陳東寧,董云秋.真菌性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2):1698-1700.
篇10
【摘要】目的 探析ICU腦出血患者的腸內營養護理作用。方法 將我院就診的100例患者按營養護理方式分成兩組各5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清指標、并發癥情況以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的血清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及治療效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ICU腦出血患者;腸內營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422-02
腦出血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一類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1]。絕大部分ICU腦出血病人都需要手術治療,病人在術后通常處在一種高代謝應激狀態,有效的腸道營養能夠預防消化道出血、各種感染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收治的ICU腦出血患者進行腸內營養護理獲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3月~2014年5月期間在我院診斷治療的100例ICU腦出血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均經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齡范圍45~82歲,平均年齡68.5±3.6歲;將所有患者按照營養支持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都接受利尿、制酸、脫水以及營養腦細胞等常規治療。營養液采用能全力,具體治療措施為:觀察組:入院手術后1~2天內插入胃管,沒有出現顯著的胃潴留癥狀時給予小劑量流質飲食。48小時后采用24h持續滴注的方法經胃管鼻飼提供營養物質,利用輸液泵控制滴注速度。以每日所需總量的25%開始,每日以25%用量遞增。滴注6~7天之后,腸內營養物質全部滴完。對照組:采用完全腸外營養支持治療,每天1500 ml營養袋,按每小時150ml左右靜脈滴注。
1.3觀察指標
(1)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10天,分別檢測患者的血糖(GLU)、血電解質濃度、肝腎功能以及血清白蛋白(Alb)等各項指標;(2)觀察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3)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判斷標準為:①顯效:病情慢慢恢復,沒有發生并發癥;②有效:病情有所好轉,有輕微并發癥發生;③無效:病情未好轉,且有嚴重并發癥發生。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情況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情況比較如下表1所示。
2.2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如下表2所示。
2.3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如下表3所示。
3討論
ICU腦出血患者全身呈現出高能量代謝狀態,將發生以能量需求提高、機體組織大量分解為主的一系列高代謝反應,如果單純采用腸外營養支持,易引起腸道黏膜萎縮,最終會因為胃腸功能障礙或衰竭而造成患者死亡[3]。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腸內營養護理作為一種簡便、經濟、并發癥少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應用越來越廣[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Alb顯著增高,ALT、GLU顯著減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4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對ICU腦出血患者實施腸內營養護理治療比腸外營養護理具有更好的綜合臨床效果,其血清指標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療效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蘭.早期腸內營養對老年腦出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 2011,39(3):589-592
[2] 劉其國.早期腸內營養預防重癥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的臨床研究[J].中華臨床醫學雜志,2008,9(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