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村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農村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問題;對策;福建尤溪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282-01
1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9月,尤溪縣工商核準登記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共279家,成員總數7 908人,其中農民成員7 901人,涉及種植業91家、林業產業13家、畜牧業25家、漁業13家、農機服務業83家、其他54家;注冊資金共計48 276萬元,其中注冊資金超百萬的有47家。尤溪縣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具有以下特點:
(1)創辦主體多樣化。全縣27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由村集體牽辦的3家,依托龍頭企業興辦的13家,農民自愿聯合的263家。
(2)合作領域多樣化。在產業分布上,從以往種植業為主,逐步向種養及服務加工業延伸;在產銷服務上,從單一的生產中間環節,逐步拓展為技術服務型、綜合服務型、流通服務型等系列化全程服務領域。
(3)營銷形式多樣化。有“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協會+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大戶”“合作社+加工廠+農戶”等形式,通過訂單或協議,實現內聯農戶,外接市場。
(4)輻射空間多樣化。各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信息靈、機制活、反應快的優勢,開拓外地市場,擴大銷售渠道,走向縣外、省外[1-2]。
2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組織規模小,經營層次不高;二是機制不健全,運作不夠規范;三是產權不明晰,成員的利益聯系不夠緊密;四是要素資源缺乏,發展能力不強;五是合作社之間缺乏必要的再聯合[3-5]。
3 尤溪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措施
3.1 以法律政策為前提,加快構建合作社指導服務體系
縣、鄉(鎮)政府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指導、扶持和服務職責,著力加大法律政策和典型案跡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群眾的專業合作理念和依法辦社水平[6]。
3.2 以創建示范社為抓手,逐步規范合作社運行機制
關注合作社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等微觀層面存在的問題,以實現管理民主、利益共享為重點,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增強合作社的凝聚力和驅動力。
3.3 以現代管理為理念,著力提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
提倡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合作社,引導合作社對內開展各項服務、對外拓寬營銷渠道,努力實現增收節支[7]。開展農機服務和植保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的組建與推廣,引導扶持合作社之間的聯合或重組,走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道路,提高合作社市場競爭力,努力形成一批經營規模上千萬元的合作社或聯合社。
3.4 以現代農業為重點,進一步拓展合作社發展空間
鼓勵合作社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允許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參股的方式組建土地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等方式,推進生產基地建設,發揮合作社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城市區位優勢,吸引城市各類人才、技術和資本等參與合作社事業[8]。
3.5 以政策資金為支撐,努力營造合作社發展的良好環境
按照“服務便民、管理有效、有利發展”的原則,更好地提供合作社發票領取、程收單報等服務,切實落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對于高效設施農業等建設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各級評定的示范社實施;農商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有還款能力的合作社授予一定的信用額度,以解決生產性的資金需求;對土地流轉期限較長、集中連片的合作社,安排專項資金予以補助;每年安排專項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合作社開展規范化建設、品牌創建和人才培訓等[9-10]。
4 參考文獻
[1] 林子聰.三明市郊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福建農業科技,2012(7):77-80.
[2] 石玉梅,張敏.新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2):18562-18565.
[3] 余艷鋒,鄧仁根,羅青平,等.江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1):21-23.
[4] 王蒲華.福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農村經營管理,2008(12):34-35.
[5] 申燕飛.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3(23):78-79,82.
[6] 韓眾鑫,張慶海.丹東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3(8):80,105.
[7] 楊志文,雷有林,安文嫻.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建議——對靈壽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專題調查[J].河北金融,2013(6):59-61.
[8] 陳紅,李青云,代朝錄.大通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289.
篇2
1農業機械設備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農業機械設備正處于起步階段,基礎比較薄弱,在很多方面還存在問題。由于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無法得到大面積普及;部分地區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對于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基本操作技能無法短時間內突破[3]。因此,很多農民對于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存在排斥心理,這一狀況給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普及帶來了極大困擾。因此,現階段大力普及應用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受諸多因素所限制。
2農業機械應用于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機械操作人員操作技能欠缺
現在農業機械設備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處于起步階段,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操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偏低,對于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夠正確理解其操作要點,在操作過程中往往盲目操作,很容易使農業機械設備造成損壞,甚至發生不安全事故。而要想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必須加強對農業機械設備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培訓,使其熟練掌握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要領。
2.2農業機械設備保養維護不及時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機械操作人員對于農業機械設備的工作原理認識模糊,對于農業機械設備所適應的地形沒有作出準確的判斷[4]。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盲目使用,導致農業機械設備部分零件損壞;在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閑暇之余沒有對其軸承等部件進行及時保養,造成農業機械設備零件損耗嚴重,使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大大縮減,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
3解決措施
3.1組織農業機械操作人員學習操作知識
針對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人員沒有熟練掌握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技能這一問題,地方農業機械管理局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對農業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進行操作培訓,普及農業機械設備的操作技能,同時使操作人員明白正確操作的重要性,避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盲目操作而引發事故。同時,培訓員可以對農業機械設備進行操作演示,對于操作人員的錯誤操作行為進行糾正,使農業機械設備正常發揮其作用。
3.2建立完善的農業機械設備維修部門
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農業機械設備出現故障時,往往都是操作員根據其出現故障的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對其進行維修,缺乏專業的維修設備及技能,在維修過程中很難順利完成維修任務。因此,對于偏遠的農村地區,必須建立農業機械設備維修管理部門[5],在農業機械出現故障時可以及時維修,從而使農業機械設備更好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大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使農業經濟穩態發展。
4結語
在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改正,促使農業機械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為農業經濟建設貢獻出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趙軍平.國內外農機裝備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河北農機,2012(2):31-32.
[2]邱新偉,王俊發,李亞芹,等.淺談我國農業機械發展現狀及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5(3):4-6.
[3]李聿萍,王盛春.淺談農業機械化普及的作用和意義[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0(1):22.
[4]張建軍,嚴森.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趨勢[J].農業機械,2010(20):2-4.
篇3
1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
農作物秸稈通常松散地分散在大面積范圍內,且堆積密度較低,這給收集、運輸、儲藏和應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將秸稈壓縮成棒狀、塊狀或顆粒狀等成型燃料,提高其運輸和貯存能力,改善秸稈燃燒性能,提高利用效率,不僅可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也可以作為工業鍋爐和電廠的燃料替代煤、天然氣、燃料油等化石能源。
2 不同類型的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
3 生物固體成型燃料的特點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是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可為農村居民和城鎮用戶提供優質能源,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體積縮小6~8倍,密度約為1.1~1.4噸/m3;能源密度相當于中質煙煤:使用時火力持久,爐膛溫度高,燃燒特性明顯得到了改善。
二 國外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發展現狀
1 國內外發展現狀
目前,國外生物質能固體成型燃料技術及設備的研發已經趨于成熟,相關標準體系也比較完善,形成了從原料收集、預處理到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生產、配送、應用整個產業鏈的成熟體系和模式。
2 生物質固體成型設備
3 熱利用設備
4 發展現狀
2005年,世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產量已經超過了420萬噸,其中美洲地區110萬噸,歐洲地區300萬噸。預計2007年將總產量超過500萬t。歐洲現有生物質固體燃料成型廠70余個。僅瑞典就有生物質顆粒加工廠10余
家,單個企業的年生產能力達到了20多萬噸。國外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技術及設備的研發已經趨于成熟,相關標準體系也比較完善,形成了從原料收集、預處理到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生產、配送、應用的產業鏈成熟體系和模式。
5 歐盟標準-CEN/TC335固體生物質燃料
歐盟固體生物質燃料標準化工作始于2000年。按照歐盟的要求,由歐盟標準化委員會(cEN)組織生物質固體燃料研討會,識別并挑選了一系列需要建立的固體生物質燃料技術規范。歐盟標準化委員會準備了30個技術規范,分為術語;規格、分類和質量保證;取樣和樣品準備,物理(或機械)試驗;化學試驗等5個方面。技術規范的初始有效期限制為3年,在2年以后CEN成員國需要提交對標準的意見,特別是可否轉成歐盟標準。(表2)
三 我國發展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的有力條件
1 國內發展現狀
我國生物質固體成型技術的研究開發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主要集中在螺旋擠壓成型機上,但存在著成型筒及螺旋軸磨損嚴重、壽命較短、電耗大、成型工藝過于簡單等缺點,導致綜合生產成本較高,發展停滯不前。進入2000年以來,生物質固體成型技術得到明顯的進展,成型設備的生產和應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2 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法規環境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意見的通知》中指出“結合鄉村環境整治,積極利用
秸稈生物氣化(沼氣)、熱解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發展生物質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財政部出臺了《秸稈能源化利用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采取綜合性補助方式,支持從事秸稈成型燃料、秸稈氣化、秸稈干餾等秸稈能源化生產的企業收集秸稈、生產秸稈能源產品并向市場推廣。
3 核心技術趨于成熟
目前,我國秸稈固體成型的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特別是模輥擠壓式顆粒成型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有效地解決了功率大、生產效率低、成型部件磨損嚴重、壽命短等問題,并已實行商業化。全國秸稈固體成型設備的生產和應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固體成型燃料的年產量約20萬噸,主要以鋸末和秸稈為原料,用于農村居民生活用能、鍋爐燃料和發電等。生物質爐具的開發也取得一定的進展,開放了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炊事爐、炊事取暖兩用爐、工業鍋爐等專用爐具。
(1)不同的成型技術(圖5、6、7)
(3)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示范工程案例
示范地點:北京大興區:建設規模:年產20000噸固體成型燃料,包括:顆粒燃料生產線1條,年產10000噸:壓塊燃料生產線1條,年產10000噸;原料類型:各種農作物秸稈、木屑、花生殼等。
工藝技術路線:(如8所示)
執行情況:已完成秸稈固體成型設備的研究設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型機,產品如圖9、10、11、12所示。
2008年5月通過農業部科教司組織的鑒定,鑒定結論:技術為國內領先,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居國際先進水平。
(4)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爐
根據用途的不同,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爐具可分為炊事爐、采暖爐和炊事采暖兩用爐;根據使用燃料的規格不同,可分為顆粒爐(圖13)和棒狀爐;根據進料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自動進料爐和手動爐;根據燃燒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燃燒爐、半氣化爐(圖14)和氣化爐。
(5)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
引進了瑞典Gordic Environment AB公司的pellx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高效燃燒器。(圖15)
熱輸出:10~25kW;
燃燒效率:大約90%;
功率消耗:大約40W
(6)我國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標準體系(圖16)
(7)近期擬(已)制訂計劃(表4)
4 秸稈收儲運模式初步建立
農作物秸稈通常松散地分散在大面積范圍內。收購組織面廣量大,涉及到千家萬戶,這給秸稈能源化利用帶來了困難。經過探索和嘗試,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農戶+秸稈經紀人+企業”、“農戶+企業+政府”等各具特色的秸稈收儲運模式。(圖17)
需求分析:
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適用于農村居民炊事和采暖用能,大中城市工業鍋爐、發電和熱電聯產等。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可為農村家庭提供室內取暖燃料,未來發展潛力巨大;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大中城市取締燃煤的工業鍋爐將成為必然,將燃煤鍋爐改造為燃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鍋爐則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木質顆粒燃料具有燃燒效率高、自動化程度高、清潔衛生等優點,適合于別墅壁爐等高端人群的冬季采暖,也是未來一個應用方向。
四 發展前景與展望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發展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到2010年,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到2020年,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5000萬噸。(圖18)
效益分析:
拉動內需。建設1處年產3000噸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的示范點,需投資180萬元,需要水泥100噸、磚30萬塊、沙子170噸、鋼材70噸。
增加就業。建設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示范點可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每條生產線需要操作工30人,均來自當地農民,按照1000元/月計算,年人均收入可達1.2萬元。同時,從秸稈的收集、儲存和運輸整個收購環節,可以間接帶動當地的一部分勞動力參與到這個行業中來。按照每年收購12000噸原料計,可以吸收至少200人參與該行業。
篇4
區域經濟發展不僅維系著我國發展的大局,而且維系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產業集群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和必由之路,已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高度重視。目前從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看,我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特色不明顯、產業集中度低、競爭力不強的經濟發展階段。只有把產業集群這篇文章做好,才能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產業集群是一種新經濟
產業集群指集中于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和與其發展相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空間集聚體。
從國際發展現狀看,產業集群是一種新經濟。在區域經濟集團化、貿易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際上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群模式。眾多的產業集群構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經濟馬賽克,世界財富的絕大部分是通過這些塊狀區域制造出來的。產業集群發展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潮流,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是一種各國提升綜合國力和競爭力而爭相借鑒的新經濟。
從國內發展現狀看,產業集群是一種新趨勢。近幾年,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已引起我國政府和經濟界的關注,各地都涌現出一批產業集群,浙江、廣東、江蘇、福建等地都出現了大量專業化區域,尤其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產業集群發展更為迅猛。經由產業集群發展,“珠三角”、“長三角”已成為國內區域經濟競爭優勢最大的地區。以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為基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已形成河北省明顯的產業優勢。地處黑龍港流域的河北省曲周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近年來,該縣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初步構筑了龍型經濟格局,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產業集群這一新趨勢,是規模經濟的全新演繹,正逐漸被全國各地所借鑒。
產業集群更能產生創新效能
深入研究國際、國內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看出產業集群至少有以下五個特征:一是聚集性。在一定區域內企業大量聚集,企業的聚集必然也是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經濟要素和產品、產值等經濟產出的集中,從而形成高密度經濟區。二是專業化。這是產業集群最顯著的特性。企業圍繞某一種或某一類產品生產而形成的從原料加工、產品生產到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具有明顯的專業化分工,每個環節的主導產品都比較突出。單個企業專精于某一產品,并隨著集群的發展而形成區域品牌。三是關聯度。產業集群內企業因生產鏈而關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共同體,由此產生共生效應。四是創新力。在集群內,由于企業彼此會受到共性競爭的隱形壓力,激勵著所有企業在各個環節進行創新,由此導致增量創新、價值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綜合性創新的產生,從而使產業集群成為一種特殊的創新系統,產生創新效應。五是競爭優勢。由于產業集群的上述特征,其結果必然是與孤立、單個企業之間形成一種較強的區域經濟競爭級差,使得產業集群處于優勢地位。這種專業化的特色和優勢也形成了區域經濟的優勢和區域競爭力。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崛起之策
產業集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崛起之策、成功之道、必由之路。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源泉。我國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來自“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浙江省的產業集群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上也在全國首屈一指,不少產業集群產品的產銷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如溫州市的打火機占世界總產量的70%,嵊州的領帶產量占國內市場的80%、占全球市場的30%,諸暨山下湖鎮的淡水珍珠占全國總產量近九成等等。
產業集群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大載體。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的東莞、江蘇的蘇州、浙江的紹興等產業集群集中的區域,每年經濟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長。浙江諸暨有年產80億雙襪子的大唐襪業集群,全世界襪子10雙有3雙出自大唐,全中國襪子10雙有6雙半產自這里。2004年,大唐襪子交易額130億元,占諸暨市經濟總量的25%,成為財政的錢袋子和經濟增長點。
篇5
【關鍵詞】旅游業;現狀;原因;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旅游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產業,旅游正在成為我國公民休閑生活的重要內容,旅游對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數據的視野下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思考。
二、現狀分析
1、國內旅游是我國旅游收入增長的主導力量
我國的旅游收入主要來源于國內市場。2009年到2013年,我國的旅游收入一直穩步上升,2010年到2014年國內旅游收入增長138.57%,國際旅游增長僅24.22%。2014年國內旅游收入約是國際旅游收入的8.01倍,占旅游總收入的88.91%。國內旅游收入直接影響到我國旅游收入的“總盤子”。
2、城鎮居民是國內旅游的主力軍
199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國內游客數量和旅游花費金額同步大幅增長。(見圖1)2010年以前農村居民游客數量一直略高于城鎮居民游客數量,但在此之后,城鎮居民游客數量激增,逆轉并大幅超越農村居民游客數量。反觀農村居民游客數量,增長勢頭趨緩。(見圖1)城鎮居民的消費金額高于農村居民,特別是2010年以后,城鎮居民游客數量超越農村居民游客。
3、觀光、休閑是農村居民旅游的主要需求
城鎮居民旅游消費主要用于商務出差,占旅游總消費的33%。農村居民的旅游消費主要集中在觀光旅游和度假休閑,其中觀光旅游占21%、度假休閑娛樂旅游占16%,均高于城鎮居民的這兩項消費占比。農村居民對旅游的需求在明顯增加。(見圖2)
4、國際旅游收入“東強西弱”分化明顯
西部是旅游資源的富集區,但還是落后于東部地區。沿海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明顯高于內陸地區,排名第一的是東部地區的廣東省特別是廣東省。西北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明顯偏低。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極差很大,廣東省的國際旅游收入已經超過甘肅省的1700多倍。大部分省市對外旅游發展不足,僅有九省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達到了平均值之上,對外旅游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5、外國入境游客數量增長正處在停滯狀態
2010年以后,外國入境游客數量增長非常緩慢,甚至略有下降,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據中國旅游研究院、Visa公司《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15》,2014年我國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萬人次,同比下降O.45%;接待入境過夜游客5562.20萬人次,同比下降0.11%。而同期全球入境旅游總人數首次超過11億人次,同比增長4.7%。
6、亞洲國家是外國入境游客的主要來源地
外國入境游客大多數來自于亞洲。2014年我國接待亞洲國家入境游客1633.13萬人,占全部入境游客中的61.95%。其次是歐洲和北美洲分別占到了20.92%和10.47%。(表1)
7、外國入境游客旅游消費結構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2012年和2013年際旅游(外匯)收入構成中可以看出,收入的主要來源是民航和商品銷售,2013年分別占25.96%和21.64%,這兩項相比于2012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住宿、餐飲、游覽所占比例略有提高。這從一定程度說可以反映出我國的旅游行業正在做出一些改變,更加注重服務和景區游覽,但是效果并不明顯。(見表2)
8、對外休閑旅游吸引力減弱
外國入鏡游客事由大致可以分為會議/商務、觀光休閑、探親訪友、服務員工和其他。2012年和2013年兩年中,觀光休閑和會議商務仍然是國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應當關注的是,2013年我國接待的以休閑游覽為目的外國游客數量不升反降,我們所提供的單純觀光型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外國游客的旅游需求,休閑旅游服務吸引力正在減弱。
9、我國國際旅游收支逆差全球最大
2013年我國國際旅游支出占世界的11%,與美國旗鼓相當,遠高于德國、英國,排在全球前列。而我國國際旅游收入僅占4%,大幅低于美國的15%,與德國、英國大致相同。我國國內游客愿意選擇出境游,但外國游客選擇到我國旅游的少。出現的這種國際旅游收支逆差,被有些專家學者稱為“旅游服務貿易逆差”,視作發展旅游業的負資產而提出了警告。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城鄉旅游消費能力的現實差別
旅游的消費能力直接決定城鄉居民的旅游差異。而旅游消費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是造成農村居民旅游滯后于城鎮居民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時,我國的旅游市場主要針對的消費群體是城鎮居民,缺乏針對于農村居民旅游產品的開發,加之宣傳引導力度不夠、農民生活觀念的轉變等也是導致農村居民旅游人數增長緩慢的原因。
2、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差距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西部發展相對較緩慢,沒有足夠資金支持旅游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西部地區旅游業發展落后于東部。截至2014年底,西北五省的鐵路營業里程為16804.4公里,占全國總鐵路營運里程的15.02%,公路里程584676公里,占全國總公里里程的13.1%。這與西北地區廣闊的地域形成明顯反差,也是旅游業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因素之一。加之西部地區在旅游服務設施、服務能力水平、營銷能力水平等比較薄,制約西部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3、理念和體制機制的相對滯后
我國旅游產品主要是觀光型旅游,價格低廉和嚴重同質化是兩個“刺眼”的標簽。這些現象主要是由于我國搞旅游就是“坐地生財”這種理念,只顧一味加大投入、自顧自地開發景點,旅游市場分類不夠精細,交通、餐飲、景點、購物、娛樂各賺各的錢沒有形成持續吸引游客的產品和產業鏈條,一些地方對游客“雁過拔毛”缺乏誠信,營利模式沒有創新,服務質量沒有實質性提升。
四、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對我國旅游發展的一些趨勢分析,筆者提出“三補一轉”的對策建議,推進我國旅游業轉型升級,努力實現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兩大戰略目標。
1、立足國內旅游市場開發,補齊農村居民旅游發展“短板”
推動旅游發展,拉動內需是關鍵。農村居民仍然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對東中西部12個省份2000多個農村居民家庭的入戶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出游愿望強烈,有74%的農村居民愿意甚至非常愿意外出旅游。因此,要大力推進農村居民旅游發展。一是要切實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要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精準扶貧力度,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讓廣大農民具備旅游、享受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二是要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適合農民參與的旅游產品。農村居民需要的是觀光式旅行,他們對于旅行過程中的食宿、交通工具要求較低,要盡可能降低旅行成本。三是要加強宣傳引導。旅游是一種生活休閑方式,當農民不是一輩子都“面朝黃土背朝天”,要讓旅游融入到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著力推進旅游協調發展,補齊西部地區旅游發展“短板”
旅游業的協調發展,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把發展西部交通作為重中之重。既要加快航空、鐵路、港口、公路建設,提高抵達旅游城市的便利度,又要考慮公交、地鐵、旅游直達班車的線路設置,提高抵達旅游景點的便利度。二是要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在西部欠發達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種配套設施,有效提升景區整體品質。三是要有效整合旅游Y源。西部地區地域廣闊、旅游資源豐富,要對現有旅游產品進一步提檔升級,打造全新的旅游鏈條。比如,可以根據西部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開展民族鄉村游,開發一些旅行和攝影結合的項目。四是要把發展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結合起來。落實國家扶貧攻堅的戰略開展精準旅游扶貧,把輸血式扶貧轉化為造血式扶貧,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的局面。
篇6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我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帶來了對國際市場過于依賴的經濟風險。而國內貿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地區封鎖、統一大市場難以建立等問題。為了實現內外貿的聯動,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發展,本文基于我國國內貿易及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從內外貿一體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貿易的優劣勢,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國內貿易 國際貿易 內外貿一體化
我國國內貿易及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一)國內貿易發展現狀
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國內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在近三十年中,我國國內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頗為可觀。我國國內貿易一般通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行衡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是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以及其他行業的商品零售額。從表1可以得到,我國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平均比重為22.69%,其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988年的32.3%和1982年的14.7%。這一數據從宏觀上表明了我國批發和零售業整體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從表2可以看出近年來,其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呈逐年縮小的趨勢。而與之相反的是,住宿和餐飲業的增加值所占第三產業比重從2006年開始平穩上升,在過去30年間也比較平穩,保持在5.4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最終消費的比重也在持續上升,但相對于20世紀80年代,其增長率有放緩的趨勢,說明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國內消費總體水平增長速度降低。近年來,特別是金融危機以后,我國政府開始將國內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措施,例如家電下鄉、農村醫療改革等,通過補貼等方式影響消費者對收入的心理預期來擴大內需,提升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比率,降低對外貿的依賴。
(二)對外貿易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使我國由封閉的經濟體走向開放,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經歷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變。從1978年到1989年,我國貿易逆差累計超過400億美元。而自1990年起,除了1993年的逆差,我國對外貿易開始保持順差狀態,并且不斷擴大,其中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達到3718億美元(見表3)。這主要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注重以生產技術的提高帶動生產能力,宏觀調控開始強調改善貿易結構,以出口為導向帶動國民經濟的增長。
貿易順差為我國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在長時間內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量,但順差規模的持續攀升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例如我國內外經濟的失衡,對出口的過度重視也是我國內需低迷和經濟發展內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國加入WTO也為對外貿易帶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入世促進了我國經濟與世界市場的融合和出口部門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了服務業的開放程度和競爭力,但同時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接踵而至。2002年到2010年中國遭到的反傾銷投訴比入世前增長了近一倍,平均值達到29%。這說明我國對外貿易在顯著增長的同時,也存在著各種仍待解決的問題。
內外貿一體化的經濟效應及存在問題
在我國,內貿與外貿長期分離的管理體制給內外貿一體化帶來了政策、法規和機制體制方面的阻礙。國內外市場的分割、國內區域市場的分割以及行業市場的分割都不利于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而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則需要政府、企業集團的共同努力以及相應的法律環境支持。我國的企業集中度較低,與國際上擁有雄厚資本與技術實力的跨國企業集團難以競爭,這就需要通過企業集團化來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流通組織形式,提高國際競爭力。
譚祖誼(2011)認為,內外貿一體化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供求規模和產業分工為基礎,以國內外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逐步融合為基本內容,以市場競爭為主要推動力量,并引致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政策協同變化的經濟發展過程。這一過程是自發演進的,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會自然成為產業鏈的一環并與國內外要素市場相聯系,其生產經營活動層面的一體化要早于政府管理層面的內外貿一體化。
(一)內外貿一體化的經濟效應
作為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凈出口值可以用于對國內總需求的數據分析。我國對內和對外貿易存在順差,說明對國內產品的需求包含了內需與外需兩個部分,長期的順差表明我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對國民經濟有著很大的消極影響。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對出口及政府投資的過分依賴會增加經濟的不穩定性,影響企業的發展。如果不考慮制度因素,產業規模和結構將會決定投資和收入的分配以及實際需求的規模。而貿易結構又制約著生產的規模和結構,因此內外貿一體化會通過調整貿易結構來推進國內實際需求的增長,同時推動形成具有規模收益遞增優勢的產業結構。
篇7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信息共享;互聯網+
當互聯網發展邁入3.0時代,農業信息化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領域覆蓋滲透。2015年3月5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此后,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與農業跨界融合成為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業態。河北省農業發展的實踐也證明,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河北省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北省可以將傳統農業與“互聯網+”進行融合,建立農業互聯網思維,創造互聯網渠道,打造互聯網平臺,形成“萬物互聯”的統一體,進而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信息服務便捷化、行政管理透明化。當前,河北省生態農業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現代農業建設運營也呈現出不同的方式,農業產業鏈系統效率低下,農業現代化程度有待升級。在國內和國外問題日益突出、現代農業發展國際競爭越發激烈的形勢下,河北省必須把握機遇,以“互聯網+”的理念推動傳統農業發展[1]。國內外文獻調研表明,國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數據庫與網絡、精準農業、農業專家系統、虛擬農業、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等方面,著重于資訊數據化、生產數據化、監控實時化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國內有關河北省農業信息化問題的研究集中在互聯網思維、渠道和平臺等方面,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模式是河北省農業信息化重點研究的問題,但農業生產智能化建設、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建設,農業種植與知識數據化等工作進展緩慢。因此,河北省可以利用“互聯網+”切入農業,重塑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通過精確農業、農業物聯網、互聯網云服務、大數據分析等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等問題,對于打造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實現整個農業產業共生、共贏、互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河北農業互聯網普及利用調查情況分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在確定“互聯網+”背景下河北省農業信息化的推進策略研究為研究對象后,進一步查閱資料,進行資料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在了解河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最后給出對策建議。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在“互聯網+”背景之下河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策略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文獻查閱法,實地調查法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法。這里以河北省部分縣市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農戶的需求調研分析。調查了農戶需要的信息類別、獲取信息的信息源、信息渠道和障礙因素等問題。從表1調查結果顯示,農戶需要的信息種類序列為:農業科技信息占調查人數的65.82%:農業政策信息占63.29%;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占調查農戶的49.37%;第一手經網絡的氣象災害知識所占比例為44.73%為第四位需要的信息。從表2可以看出,農戶在七種類型的信息源中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依次為互聯網,占40.51%,其次是農技推廣部門和村干部,分別占27.43%和20.25%。
2河北農業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2.1問題分析
依據以上對河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農民需求分析、基層信息服務人員需求分析、信息資源現狀剖析,河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因素帶來的障礙,一方面因為公共財政資源支持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管理體制缺陷。二是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內容的障礙。首先,農業信息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其次,信息處理能力不強,信息渠道不暢。因此需要積極響應互聯網+的方式來改變現狀。
2.2解決方案
2.2.1技術上的農業智能化生產物聯網指出智能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就是農業先進設施與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智能化解決方案如圖1所示。2.2.2運營上的電子商務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2015年12月,我過網民規模達6.49億,農村網民占比27.5%,規模達1.78億。調查顯示:半數用戶會在一周內多次訪問電商網站;超六成用戶會在購物時選擇網購。利用互聯網平臺,降低流通成本,優化流通渠道,將產品與市場直接對接,建立農業電商的生態體系。“互聯網+”時代,農業市場必將催生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轉型,品牌農業將迎來絕佳機遇。農村電子商務運營模式如圖2所示。2.2.3政策上的“互聯網+農業”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實現方式為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等數據中心等為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優勢構建互聯網農業平臺。如省“12316”設計結果模式如圖3所示。
3關于河北省農業信息化政策的建議
一是完善網絡建設,促進信息資源共享。注重與國際科技情報組織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各類農業信息主體成為按照市場規律運作、自主發展、獨立經營的面向農業信息消費者提供服務的真正主體。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的作用。政府應當支持農業信息數庫建設和信息傳播工作。要通過機制創新,廣泛調動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三是“互聯網+”農業實際上就是要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其根本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競爭力,要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產品;探索一批農業物聯網節本增效應用模式[2]。
4小結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近二十多年來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應用技術已經覆蓋我國城市農村各方面,網絡成了人們生活的平臺。通過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農村生活質量。近年來,“互聯網+”的思維在農村普及和利用也逐漸提上日程,重視引導農村網絡發展,提高了農村電子商務等功能,促使農民思想觀念的更新,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對建設新農村,提高農民生活方式意義重大。所以當前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開創農村互聯網的新局面,使互聯網在農村建設和發展中發揮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6).
篇8
>> 數字化閱讀的概念紛爭與統整:一個分類學框架及其研究線索 《植物分類學》教學課件的研制及其應用 關于有線電視數字化整轉的一些經驗與思考 內部控制研究:一個基于經濟學視角的框架 數量分類學在昆蟲學中的生物地理學研究 數字化校園概念模型的研究 論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馬氏理論”對“布氏框架”的超越 一園兩地的統整化管理 栽培金銀花農藝性狀的數量分類學研究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學研究的元分析 農地產權模糊化:一個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釋 數字化閱讀存在的問題與圖書館的對策研究 農村金融生態研究: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草酸鈣結晶在幾種鳳仙花屬植物中的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 教育目標分類學面臨的挑戰與轉型 國內數字化閱讀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 上勝町的垃圾分類學 報紙數字化的一個方向 構建一個數字化的福建 淺談數字化檔案的形成與分類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王佑鎂.Web2.0時代閱讀方式的傳承與嬗變[J].中國信息界,2011,(11):39-41.
[3]吳旭君.網絡閱讀和其他[J].出版與印刷,2000,(1):9.
[4][美]尼古拉·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
[5]徐彬.電子閱讀新選擇[J].軟件,2000,(10):40-43.
[6]曾敏靈.電子閱讀發展與圖書館建設的對策[J].圖書館論壇,2008,(3):55-57.
[7]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8]朱原諒.基于元認知的網絡閱讀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2):59-61.
[9]張嵐.大學生網絡閱讀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3):81-84.
[10]畢靜.圖書館Web2.0背景下的數字閱讀[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2):249-251.
[11]樓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機閱讀[J].圖書館雜志,2009,(10):53-57.
[12]倪圣,袁順波.我國手機閱讀研究現狀述評[J].現代情報,2012,(6):17-20.
[13]茆意宏.論手機移動閱讀[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6):5-11.
[14]葉鳳云.移動閱讀國內外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2,(11):142-145.
[15]王子舟.隨電紙書洪流走人數字閱讀時代[J].圖書館建設,2010,(6):7-9.
[16]張學軍.“數字化”引領時代“云閱讀”改變生活[J].圖書館建設,2012,(8):62-64.
[17]王筱萌.“云閱讀”時代到來[J].出版參考,2013,(3):16.
[18]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19]鄧大才.概念建構與概念化:知識再生產的基礎[J].社會科學研究,2011,(4):90-95.
[20]俞立君,陳樹年.文獻分類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8-10.
[21]徐克學.數量分類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6-8.
[22]余金香.Folksonomy及其國外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7,(7):38-40.
[23]梁桂英,1997-2007年國內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08,(4):7-11.
[24]劉元榮.2000-2010年網絡閱讀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1,(6):2-6.
[25]曾克宇.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23-28.
[26][美]羅伯特·達恩頓.閱讀的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5.
[27]李克東.數字化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8]尹中艷.泛在知識環境下數字圖書館服務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
[29]曾克宇.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網絡閱讀”研究綜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23-28.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 遼寧 新農村建設 鄉村旅游 戰略分析
近年來,鄉村旅游不僅豐富了國內旅游產品種類,延伸了旅游產業鏈,而且成為城里人回歸自然,體驗農村生活,休閑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農村文明進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全國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其口號:“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開發鄉村旅游既適應旅游消費多樣化,更滿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求。而且,發展鄉村旅游正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可見兩者在發展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面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質,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等目標上完全一致。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這種聯合開發、綜合利用、統籌協調、整體優化求發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的開發。
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空間余地較大。根據遼寧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規劃,“十一五”時期,遼寧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將達到1116億元。在此期間,全省農業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0%,帶動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提高1.5個百分點,累計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農民旅游就業3萬人,累計增加農民旅游就業15萬人,間接從事農業旅游的農民達到60萬人以上。面對新世紀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和機遇,遼寧鄉村旅游如何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研究課題。
一、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省農業資源非常豐富,農村景觀類型多樣,農耕文化悠久,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隨著我國鄉村旅游迅速的發展,遼寧出現了一大批具有鮮明鄉土特色和時代特點的鄉村旅游地與鄉村旅游區。到目前為止,遼寧對外開放的主要農業觀光旅游景點類型多樣,涵蓋了“農業生態觀光型”、“參與體驗型”、“成郊觀光型”和“農業科技型”等。據2007年五一黃金周不完全統計。沈陽、大連、鞍山等主要城市周邊的生態旅游成為游人的首選。丹東的天橋溝、五龍山、鳳凰山等旅游區(點)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農家飯、賞農家景、睡農家炕、做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旅游備受城里人歡迎。撫順各大休閑山莊、旅游農莊和漁塘垂釣場所,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大連長海縣的“漁家風情游、環島垂釣游”、甘井子區的“農家樂”吸引大量來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農家旅游接待6.59萬人次。本溪的“農家樂”旅游,黃金周期間接待游人8萬多人次,收入800多萬元。遼陽的瓦子溝“農家樂”旅游也吸引眾多旅游者。
總體來看,遼寧鄉村旅游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但整體發展處于探索的起步階段,從規模、產品、服務、從業人員素質等還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會議獎勵等市場需求。
2.遼寧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自遼寧開發觀光農業旅游以來,確實己經取得了一定的規模和發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1)發展鄉村旅游缺乏前期規劃,產業規模狹小
據國外研究表明:觀光農業的半徑為29.5公里,才能發揮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遼寧觀光農業規模狹小,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高科技含量小,產出效益模式不明顯,整體觀賞性不強。
(2)旅游基礎設施滯后,綜合服務能力不強
農業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比較偏僻的農村或鄉鎮,這就要求在開發農業旅游項目時,必須考慮基礎設施的問題,要適應城市居民回歸自然又追求環境質量的需求,加快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態旅游產品。
(3)對農業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農業旅游產品單一
遼寧目前開發的農業旅游資源僅局限于觀光型產品,產品結構比較單一,旅游行為的層次較低,特別是缺乏高層次的互動性和參與型的農業旅游產品,使得游客的滯留天數少,重游率低,對農業旅游市場的擴大構成極大威脅。
(4)對市場和品牌營銷缺乏概念研究
對發展鄉村旅游還缺乏足夠認識,觀念和理念還比較落后,因而指導和引導不力;鄉村旅游市場處于自然發展的狀態,缺乏管理的市場;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往往造成盲目開發,特色不突出;鄉村旅游產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強,效益不高;經營管理水平低。沒有充分考慮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二、遼寧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和機遇
1.發展優勢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使農業經濟成長迅速,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意識改變,遼寧省農業經濟發展迅速,為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環境。
(1)旅游資源優勢顯著
遼寧省位于環渤海經濟區, 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遼寧地勢地貌復雜,東部和北部是山區,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遼寧省主要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獨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風光豐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種植業,養殖業,農、林、牧、副、漁品種齊全,果樹資源豐富,水果總面積和總產量在全國落葉果樹栽培區中分別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遼寧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是滿族之鄉,根據遼寧優越的農業旅游資源和人文文化資源特征,可以發展農業科技觀光旅游、民俗文化體驗旅游等,遼寧鄉村旅游的客源將會非常充足。
(2)四通八達的
交通優勢
遼寧與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內各城市之間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內鐵路干支線稠密,居全國之首;三是全省的國際航線和國內航線眾多;四是境內擁有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葫蘆島港、大東港、鲅魚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為國內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務,陸海空立體交通網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
(3)經濟基礎堅實,提供了發展的廣闊空間
2006年,遼寧省國內生產總值達8009億元,(吉林3620.1億元、黑龍江55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983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90元,增長11.6%。遼寧經濟發展處于東北地區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國處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邊旅游,加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東北地區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使遼寧的鄉村旅游市場優勢顯著。
2.發展機遇
(1)發展農村旅游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實踐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 (遼政辦發[2007]44號)提出主要任務:“創建旅游強縣,實施農業旅游百千萬工程,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據2006年初步統計,全省建成、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鄉村旅游景區已達181個,總規劃建設面積245.21萬畝,已經建設面積130.26萬畝,占規劃面積的53.12%;計劃建設總投資225.39億元,已經投資81.78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36.28%。計劃年總產值187.64億元,已經實現年總產值60.69億元,占計劃的32.44%;計劃吸納勞動力35.31萬人,已經吸納勞動力17.92萬人,占計劃的50.75%。鄉村旅游業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項農業新興產業。
(2)新農村建設促進遼寧鄉村旅游的發展
2006年遼寧省首批推選出的32個特色鄉鎮,為遼寧省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礎。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實施,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可以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國家旅游局提出,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中,讓鄉村旅游的成果惠及農民。必須遵照農村的實情和旅游經濟規律來發展鄉村旅游,確保鄉村旅游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提出了新的相關政策,其中有些舉措直接關系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新農村建設時期的鄉村旅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新農村建設下遼寧鄉村旅游發展戰略
1.科學規劃 正確引導 有序發展
遼寧省必須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嚴格按照規劃辦事,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消費特點,針對需求編制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新農村建設規劃充分反映本地區鄉村特色,適應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適應鄉村旅游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使鄉村旅游朝著有序的方向快速發展。
2.突出重點,合理布局
遼寧省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由于區位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存在差異,因此在發展中,一定要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突出重點、帶動一般。區位條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連、沈陽、鞍山等城市周邊、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區,可以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優先予以支持;在資源豐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可以采取穩步發展的措施,集中精力,開發一個、建設一個、成功一個, 把資源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進行。
3.建設生態新農村,追求和諧發展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任務就是培育新農民、拓寬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展示新風貌與建設新文明。鄉村生態旅游就是新農村的新產業與新經濟。發展鄉村生態旅游能夠促進心態和諧、農村人際和諧、城鄉區域和諧、農村產業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戰略選擇。
(1)注重原生態新農村建設
遼寧鄉村旅游應該重視本地區原生態形象,追求真實,提倡先生活后生產,從生活本身出發,以生態資源要素(如景觀、環境、科技、文化、產業、產品、服務、消費等)為內涵,以生態文明為基礎,施以生態經濟和生態智慧的優化系統開發與管理,寓教于游憩,通過生態旅游的生態、經濟、社會服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旅游產業和事業。
(2)走綠色新農村建設之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新農村的環境要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在生產和生活廢物的無害處理上要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重點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農村飲水工程等,大力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太陽能、風能等新型潔凈和可再生能源。目前遼寧省大連市農業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的新歷史階段。
(3)新農村、新文化、新農民
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舉辦一系列的農民素質和技能培訓,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遼東第一村”的美譽的遼寧鳳城市大梨樹村,該村以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被批準為全國文明村后,該村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又注重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大梨樹村的經驗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廣價值,遼寧省有條件的鄉村應該在新農村建設中根據本地區域特點、經濟特色和社會現實選擇發展模式。
4.發展鄉村旅游強勢品牌,培育特色新農村
遼寧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時,必須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內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競爭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產品。要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高起點,大手筆,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遼寧省鄉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裝鄉村中最本質、最亮麗、最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元素,重點包裝提升特色旅游資源和產品,突出本旅游地與其他旅游地的差異性,通過差異產生吸引力。遼寧實施鄉村旅游精品帶動戰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遼寧省大中城市為依托,形成差異型農業觀光帶
利用城市周邊鄉村的特殊區位,推廣以休閑度假為主的農業旅游項目。遼寧省觀光農業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東部、中部、西部的差異;國道(丹大公路-201國道)及高速公路兩側(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陽、大連、鞍山、撫順)的周邊郊區發展起來的觀光農業具有明顯的差異,應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設施和功能,形成東北地區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線。
(2)深入開發大梨樹村等生態旅游
遼寧可以借助旅游景區的市場性,著力打造盤錦大洼縣趙圈河鄉的紅海灘濕地、大連安波鎮冰雪溫泉、潮陽北票長皋鄉的田園風光游、丹東寬甸滿族自治縣青山溝鎮的山水風光游、遼陽弓長嶺區的冷熱奇觀游等以生態旅游為主題的產品,深入調研分析,對其生態資源進行保護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給游客。
(3)凝練清河農 莊度假區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區,總結影視劇《劉老根》帶來轟動效應的原因,利用影視劇品牌擴大農莊的知名度,同時挖掘滿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業莊園依托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形成的度假、休閑、觀光等功能。
(4)發揮綠色水果生產大省的獨特優勢,富裕區域新農村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是遼寧省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針。遼寧省的綠色農業規模居全國之首,而綠色食品與旅游活動有著天然的緣分。遼寧省是我國水果生產大省,遼寧省水果栽培總面積已達1005.6萬畝,水果總產量385萬噸,水果總產值71億元。可依托以上城市開發農業科技示范園、生態果園等旅游產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實驗基地。
(5)延伸產業鏈條
遼寧鄉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須從系統化、立體化、全方位、多層次、多視角考慮,鄉村旅游可在更廣泛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挖掘遼寧鄉村旅游內涵,找到遼寧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延伸品牌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農村文化發展中,運用鄉村旅游樹立農村品牌,進行經濟運作,贏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省旅游局關于實施農業旅游豐收計劃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見的通知(遼政辦發[2007]44號)[EB/OL].heep://.2007~7~30
[2]遼寧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遼寧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3~26
[3]張彩霞:關于發展遼寧省農業旅游的思考[J].區域經濟,2006(9):126~128
[4]新農村新風貌建設[EB/OL].遼寧旅游信息網heep://2007~2~23
篇10
一、引言:
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對于農村經濟、國家的長期穩定,以及社會的蓬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鄉村旅游帶有不同的特點,本文以宏觀視域,以鄉村旅游的普遍現狀為切入點,以其發展特點和發展瓶頸出發,綜合討論了如何最大程度上減少我國鄉村旅游發展阻力的實現路徑。
二、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當前,國內鄉村旅游開發正逐步走向白熱化。
(一)從區域層分析,可分為兩種:
1、景區邊緣地區;該地區的旅游產業一般以國家級、地級市旅游景區為依托,地處其邊緣地帶,將現有的風景與旅客資源結合起來。這些區域的經濟相對發達,且交通便利,結合景區覆蓋區域的成熟經營理念與管理能力,這一地區的鄉村旅游一般比較興旺。
2、老少邊貧地區;該地區的旅游產業繼承于景區邊緣地區之外,其發展一般需要靠國家的政策支持與指導。但這些地區的自然風光比較原始,帶有濃濃的民族風情,傳統的農業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獨具特色,現在的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或將成為獨樹一幟的特色旅游產業。
(二)從機制層分析,可分為三類:
1、政府主導型;即國家與地方政府為了使本區域的經濟發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種手段對鄉村進行各種各樣的開發引導,提供幫措施。
2、市場推動型;即依靠市場自動調節鄉村旅游的發展與變化,政府通常較少參與,故此模式對于市場機制的要求很高,應盡量使其完善。
3、混合發展型;即是將政府參與和市場調節發展鄉村旅游兩種形式有機結合,使資金、思想傳播、基礎建設以及培訓和管理等能夠有更好的發展與協調,直到當鄉村旅游的民間組織以及相關協會日漸壯大后,政府的參與力度則以此減弱,更多的是發揮監管作用。
三、鄉村旅游的發展瓶頸
從整體上看,目前阻礙鄉村旅游發展的因素主要可歸結如下:
(一)受政策影響。近年鄉村旅游的發展速度迅速,相關領域越來越多,這些是積極有利的變化趨勢,政府的宏觀調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政策缺陷卻愈加明顯,對于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的保護力度也相對不足。
(二)受配套服務影響。便利的交通,舒適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如,開通來往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快捷巴士;種類繁多的餐飲業、洗浴等服務性行業,熱情周到的售后服務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滿意度,刺激再消費。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視不夠,扶持投入力度相對較小,造成鄉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務意識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旅游的有序發展。
(三)受功利意識的影響。鄉村旅游通常會給人以“低投入、高產出”的錯誤印象,因其開業前期需進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籌資壓力很大,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還經常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再,長期居住于鄉村農民多數依靠自己的基金進行投入,憑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難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體的旅游設施上、旅游產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裝上進行資金的壓縮,從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產業檔次的降低,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四、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措施
(一)推進鄉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設。品牌可以增加消費者的感情認同程度,提高對于產品質量的認可度。因此,通過對鄉村旅游的品牌建設,可以使我們認識生產經營者的知名度、服務質量以及信譽等,繼而帶動發展。現實中,鄉村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特點拓展經營領域,串聯成產業鏈,將旅游活動與餐飲業、娛樂服務業有機結合,創造更大的利潤的同時,也塑造出地區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鄉村旅游管理機制。鄉村旅游主要是農民自主開發建設,中間主要參考的是市場的需求。從深層次上說,農民的經營理念與能力往往決定著鄉村旅游整體的發展前途,而這其中,必須依賴政府的監管,一旦監管失效,便會出現類如不正當競爭的行為。因此,要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堅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堅決杜絕不良競爭現象,妥善規劃鄉村旅游項目。但要注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