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農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0 17:19: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十四五農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十四五農業發展

篇1

一、“十二五”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階段,也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將面臨重大的變化,農業農村經濟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多變,自身發展的要求將更加提高,支持的政策將更加有力。適應這一形勢要求,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思路應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以穩糧增收為主線,保持農業穩定

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6年增產,但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持續增加,需求明顯增長背景下,糧食供求平衡任務仍然艱巨。要繼續按照穩定面積、增加單產、改善品質、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堅持糧食生產的“三條底線”,即: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確保我國95%以上的糧食自給率;實行更加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守全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提高糧食產量,確保人均糧食占有不低于400公斤。同時,加快推進耕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改革,形成集約、節約、高效用地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增加對產糧大縣的獎勵補助,并加快研究其他相應的扶持政策。要加大糧食收購價格提升幅度,繼續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和銷售補貼。

(二)以改革分配方式為手段,夯實發展基礎

要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改變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和底層的局面,建立有利于以勞動作為分配依據的社會初次分配制度,提高農民勞動在社會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物質經濟條件。加大轉移支付等手段在平衡社會收入方面的調控作用,實行國民收入二次分配向農村傾斜的政策。要繼續深入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強化農業發展的基礎。

(三)以培養農業人才為方向,培育新型農民

針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漸減少的現狀,采取多種手段,培育一批有知識、有技能、有方法,樂于務農、善于務農,適應規模化、市場化、現代化農業生產新要求的新型農業生產者。要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力度,不斷開展農村職業技能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培養一批農業生產能手和農民技術骨干。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發揮其技術和人才培養的優勢條件,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服務。聯合有關部門選拔培養一批科技致富能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農民的發展。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或者“一村一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農業科技服務;完善有關政策,引導有文化知識、有專業技能、有市場開拓能力的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創業,為農業產業發展聚集新生力量。

(四)以轉變發展方式為重點,促進提質增效

要轉變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效益,加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生態農業產業、生物質能產業、農業創意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新型農業產業。要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不斷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資金實力雄厚、企業責任心強、科技管理水平高的公司進行合理的產能擴張或兼并收購,使農產品由數量向質量提高方向轉變,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應用,發揮科技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五)以農村經濟組織為紐帶,提升服務能力

要繼續扶持和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技推廣機構、龍頭企業等農業農村服務主體。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盡快研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對從事市場營銷、農資采購經營、信息服務、技術推廣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產品加工運輸貯藏、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支持或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并積極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承擔或參與政府建設項目的有效機制,扶持其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繼續支持各類農業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發展,充分發揮其開展技術服務、整合行業力量、提升談判地位的功能。研究制定和完善在開展農業保險、組織實施有關工程建設項目等方面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農業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政策措施。

(六)以對外開放為導向,拓展發展空間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準確把握這一趨勢,大力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要大力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既要積極吸納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人才發展農業,又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走出去”,開辟境外農業資源開發新渠道,積極參與農業國際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加快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鼓勵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投資開發外向型農業,擴大優勢農產品和加工制成品出口。加強農產品進出口宏觀調控,規范和完善農產品進口管理,建立農產品貿易快速反應機制,有效保護我國農業。

(七)以統籌城鄉為基礎,促進社會公平

要徹底消除阻礙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各種要素的機制。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建設城鄉統一的資源要素市場,加大金融扶持農村發展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納農村人口、拓展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力提高政府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形成農村教育、醫療、文化和社會保障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力度,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和保障標準,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二、有關政策建議

“十二五”期間,要在繼續完善和深入實施現有各項行之有效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臺新的扶持政策,以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繼續增加農業投入

加快出臺《農業投入法》,依法保證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建立農業建設發展基金,建議出臺文件明確土地出讓收益的一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的80%作為農業建設基金的主要來源,把這部分資金集中到中央農業部門統一調配使用。完善農村信貸體系,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引導各種經濟成份投資農業,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參與農業的投資和經營。調整農業投入結構,使農業投入向農業科技研究、中小型農田建設和糧食主產區建設等方面轉變。

(二)完善各項補貼政策   堅持“補農民、補農業、補農村”的基本原則不動搖。在穩定“四補貼”的基礎上,增加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大幅度提高對大豆、油菜籽等實行單一低關稅且非常重要的敏感產品主產區生產者的直接補貼;全面實施農業生產保險補貼,繼續推進家電、汽車、摩托車等耐用消費品下鄉補貼政策,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補貼,實施草原生態補償制度,適時開列新的補貼種類。

(三)加強農業支持保護

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要在wTO規則允許的框架內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加強對我國重點農產品產業安全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加快建立統一的、權威的全國性大宗農產品產業安全的監測預警系統,及時預警并制定應急預案:加強對種子產業的管理,完善種子產業體系建設,確保種子質量,切實保障農業生產。

(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要加大對農業科研的支持力度,對主導產品關鍵技術著力加強,力爭在動植物遺傳改良、節本增效技術、產后加工升值、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加快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加強對生物質能源相關技術和設備研發力度,制定生物質能發展戰略;穩步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轉基因工程,盡快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新品種,提高農業戰略性技術的儲備水平。

(五)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實施糧食和大宗農產品高產體系創建,經濟作物集中生產,園藝作物設施化發展,畜牧水產健康養殖,大力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水平,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農業生物質能產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高效設施園藝業、有機農業、農業文化產業、現代農業服務業等新興產業,不斷滿足國內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與育種、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智能化農業等的建設,全面實現農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實現農業的信息化、數字化、精準化,建成物質生態系統持續良性循環、功能完善、效益一流的新型農業。

篇2

關鍵詞現代煙草農業;現狀;思路與目標;對策;福建武夷山;興田鎮

興田鎮是武夷山市烤煙種植大鎮。全鎮總面積353.3 km2,有14個行政村、2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2萬人,耕地面積3 401.53hm2,其中水田面積3 272.67hm2。近年來,興田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烤煙產業。2008年全鎮種植烤煙738.67hm2,煙葉總產值逾2 500萬元,2009年全鎮種植烤煙740hm2,煙葉產業已成為興田鎮的支柱特色產業。

1興田鎮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現狀

1.1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

生產設施是實現種煙現代化的基礎。近年來,興田鎮漂浮育苗、灌溉設施、煙田道路、密集式烤房等煙葉生產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大幅度提高了煙葉生產水平。煙葉的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得到了改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隨著煙葉生產布局的不斷優化和規模化種植面積的擴大,興田鎮煙葉生產的主要環節已由現代機械取代了人力、畜力勞動,實現了使用拖拉機深耕和起壟,特別是智能化烘烤設備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減輕了煙農的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用工。

1.2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組織形式不斷創新

興田鎮始終堅持依靠科技興煙,緊緊圍繞提質、減工、降本、增效這個核心,在煙葉生產過程中,把先進的煙葉生產技術普及推廣,深翻凍垡、集約化育苗、膜下移栽、平衡施肥、揭膜培土、化學抑芽、智能烘烤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煙葉生產的整體水平,也使煙農的素質得到了提高。南岸村烤煙種植示范區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通過努力工作、政策引導和技術扶持,改變了千家萬戶分散種煙的煙葉生產模式,逐步減少了種煙農戶,提高了戶均煙葉種植數量,推進了煙葉生產適度規模化;同時煙葉生產的組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連片種植、煙葉種植大戶應運而生。

1.3土地流轉難度較大,煙葉生產抗御風險能力有限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基。在沒有獲取充分的農村社會就業和完善社會福利體系為保障的前提下,農民不可能把土地進行市場交換[1];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戶,習慣于種地養活自己,擔心土地流轉后會失去生活依靠;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收入無所謂,寧可拋荒閑置,也不肯把承包地轉讓給別人種植;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不規范,流轉雙方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煙葉生產常受到多種災害的威脅,主要有龍卷風、冰雹、洪澇、干旱、凍害等,特別是洪澇災害,抗御自然風險能力不強;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一旦煙農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種煙大戶有可能傾家蕩產。

1.4煙葉生產用工缺失,從煙人員素質不高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部分煙農放棄種煙而轉投其他產業;加之煙葉生產過程環節多,技術復雜,移栽、追肥、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打頂抹芽、采收、烘烤、分級、交售等諸多環節,用工量較大,導致煙農種煙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寧愿在外務工,也不愿呆在農村從事煙葉生產。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必須以高素質的煙葉生產經營管理人員為支撐,以新型煙葉生產種植農戶為基礎,實現人才資源、人力基礎和現代技術、管理、理念的有機結合。目前無論是生產經營管理隊伍,還是煙葉生產直接操作者,都與現代煙草農業發展對人力資源的素質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思路與目標

2.1內容

主要是建設4個現代煙草農業園區,即南岸片(含南岸、南樹)、興田片(含興田、楓坡、黃土、西郊)、城村片(含城村、大渚)和汀滸片(含汀滸、汀前、雙西、虹橋)4個園區,用2年左右的時間,規劃建設園區化的溝、渠、路等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標準化的烤房基地、育苗基地及相應的附屬設施;同時在汀滸園區新建汀滸煙草站,方便汀滸片區煙農售煙。

2.2基本思路

一是整體規劃布局配套管理,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區。園區按照“園區化建設,單元化管理,合理化布局,標準化配套”的原則,以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園區為整體建設規劃,配套相應的軟硬設施,力爭建設成一個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產力發達、理念先進的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園區。二是大力推行機械化生產,切實減輕煙農勞動強度。按照“煙農自主購買、村委會統一管理”的原則,實現煙農機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三是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實現規模化種植。通過建立土地流轉交易中心,將村民自愿掛牌流轉與村委會主動協調流轉相結合,實現土地的有序有償流轉,達到合理化布局,規模化種植。四是實行單元化管理,提高園區整體生產水平。園區將煙農分成若干個生產單元,單元內實行生產互助,協同管理,雙向考核,捆綁獎勵,促進整體生產水平提高。五是加強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實現減工增效及專業化分工。通過建立各種專業化服務組織,探索服務機制,逐步實現專業化分工及減工增效。六是進行信息化建設,實現生產全過程信息化管理[2]。應用先進科技,實行精確農業及生產動態監控,實現生產信息化管理。七是建立生產保障機制,實現產業穩定發展。通過建立煙農養老保險機制,解決煙農生產后顧之憂,穩定煙農隊伍,實現產業穩定發展。八是建立煙農文化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通過建立園區煙農文化站,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2.3目標

擁有完善的煙基設施,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實現規模化種植,戶均種植規模達1hm2以上;宜耕區域機械化作業面積達90%以上,生產用工減少150個/hm2以上;生產經營由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育苗、冬翻、整畦、烘烤、分級、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實現專業化服務;商品化供苗率、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專業化烘烤面積比例、測土施肥面積比例均達100%;社會化服務組織覆蓋面積達80%以上;大田生產環節和烘烤環節實現信息化管理。

3對策

建設現代煙草農業,是一個復雜、漸進、艱苦的過程。需要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扶持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激活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動力和能力。

3.1提高思想認識,關注煙農

教育干部和煙農應充分認識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排除等待觀望、無所作為的思想障礙。把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當作煙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來抓。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現展理念引領,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煙葉、煙區、煙農,煙草“三農”中的核心是煙農。關愛煙農,就是關愛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關愛煙農最根本的是在生產上切實做到周到服務,提高生產整體水平,讓煙農稱心;在處理政府、企業與煙農利益關系上,切實做到維護煙農利益,千方百計增加煙農收入,讓煙農放心。

3.2加大投入和補貼力度

不斷開辟新的煙草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煙農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煙草部門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3],繼續加大煙區投入力度。政府和煙草部門要切實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建設現代煙草農業上。著眼于煙區改善基礎設施,增加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著眼于煙草農業科技進步,增加對煙草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著眼于提高煙區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基金的投入。不斷鞏固、完善和加強各項補貼政策,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煙葉生產補貼制度。要加大產前投入補貼力度,消除煙用物資價格上漲、請工價格提高、租田成本增加的差價;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規模、機型和范圍;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補貼;增加煙田自然災害風險基金[4]。對種植1.33hm2以上的大戶,實行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政策傾斜,保持煙農基礎隊伍的相對穩定。

3.3引導全社會力量支持建設現代煙草農業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主體雖然是廣大煙農,但僅靠煙農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堅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成為煙區的共同行動。政府、部門和涉農單位要充分發揮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作用,加大城市經濟對煙區的輻射、城市人才和智力資源對煙區的支持及城市科技、教育、交通等方面對煙農的服務。

4參考文獻

[1] 徐秋萍,朱祖斌.我國煙草農業科學研究的現狀分析與展望[J].中國煙草學報,1999(3):46-49.

[2] 姜靜.延安市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2):92-95.

篇3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市縣委關于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以加速推進高水平高質量小康建設為奮斗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實施制造強鎮、開放興鎮、創新活鎮、生態立鎮、鄉村振興五大戰略,著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富民強鎮新跨越和現代化建設良好開局。

二、發展目標

圍繞專用汽車主導產業的發展,著力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向智能制造、先進制造業邁進,力爭成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承載;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初步考慮“十四五”時期我鎮經濟社會發展力爭實現“一個跨越、三個領先、五個顯著增強”,即:專用汽車產業集群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全省強鎮地位初步彰顯;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生態宜居綠色發展在全縣處于領先地位;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顯著增強、社會事業發展顯著增強、民生福祉及幸福指數顯著增強。

三、“十四五”時期戰略重點

一是全力攻堅“雙招雙引”。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搶抓肺炎疫情之后政策、產業、擴大有效投資等領域的潛在機遇,主動對接世界500強、全國500強龍頭企業,依靠專用汽車展覽會等平臺,舉辦全國性行業論壇,謀劃一批事關當前、影響長遠、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扶持培育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項目,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通過“招大引強”加快全鎮專用汽車主導產業創新步伐;扎實開展零地招商,通過零土地技改,持續開展低小散企業的騰籠等措施,招引見效快、效益好、貢獻大的“大好高”“小而美”項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發企業內生力,以外部企業的技術及資金優勢幫助我鎮傳統企業提升改造,產業轉型升級。同時,牢固樹立“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制定產業平臺發展政策,推動全鎮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加快發展,進一步增強產業競爭力。

二是全盤謀劃重大工程項目。以精密化、專用化、智能化為方向,大力推進專用汽車產業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謀劃、儲備一批對全鎮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事關當前、影響長遠、帶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形成“十四五”項目庫;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特別是需要上級審批、平衡和協調的重大建設項目納入全鎮規劃;規劃建設汽車工程學院,著力培養專用汽車產業所需人才;積極向上爭取高速公路在布局并設立出口;加快推進曙岳高端裝備制造項目、天辰鋁合金鋼圈智能制造項目、科貝爾共享涂裝項目、天鴻高科技智能化罐車生產線建設項目、中國()商用二手車出口項目規劃建設,爭取早日投產;主動作為幫助駿宇EBS汽車制動系統生產項目、通泰履帶式自卸車生產項目、安途環衛裝備生產項目落地建設。同時,探索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以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為重點的“新基建”項目探索,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努力實現“換道超車”。

三是全速開展企業育大培強。深入實施“鳳凰行動”“雄鷹行動”“雛鷹行動”,構建結構合理、活力迸發的工業企業格局。認定一批領軍型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投融資、工業(商業)用地、人才引進等多方面給予重大支持,支持一批重點企業加快上市,力爭到2025年,全鎮范圍內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2家以上;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擁有創新型人才、具備行業開拓能力的企業為重點,認定一批高成長企業,在技術創新、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拓展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助推企業井噴式、裂變式增長;引導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專用汽車行業細分領域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小巨人企業;依托德國、迪拜等國際汽車展會,引導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大力發展跨境貿易,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同時,深入開展傳統產業“智造”工程,引導企業加速開展機器人換人行動,提高生產力和安全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加速推進一批高耗能企業的節能技術改造,降低企業單位產出能源消耗;在企業項目審批上下狠功夫,促使企業自覺淘汰落后生產線,有效應對日趨嚴峻的安全、環保和用工荒的現象。

四是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十四五”期間,我鎮脫貧攻堅工作將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縣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準,突出問題導向,“精、準、細、實”上下功夫,下足繡花功夫,強化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機制和即時幫扶工作力度,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確保脫貧攻堅圓滿收官,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篇4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局黨組按照縣人才辦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對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重點在人才培養、引進方面開展工作,現匯報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農業農村局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結合農業農村局實際,制定了《2020年農業農村局人才工作要點》、《2020年高素質農民培訓方案》、《農村實用人才盤點方案》。統籌部署2020年人才工作、圍繞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盤點、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高層次人才培育引進等方面,認真抓好2020年全縣人才工作。

(一)加大培訓力度,持續提升農村人才能力素質。

2020年,依托縣職教中心、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農民田間學校和泰金種業農民田間學校等農民培訓教育機構,落實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按照“理論授課+實操練習+觀摩學習”的模式,豐富培訓方式方法,提升培訓效果,結合疫情防控要求,創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做法,全年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600人。局屬各單位結合自身業務,開展以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農村電商及互聯網+農業、農作物病蟲害防疫、農作物田間技術管理、畜牧技術推廣、動物疾病防疫、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脫貧攻堅等為重點的專項培訓班,提升農村實用人才技能水平,全年共培訓2500余人次。

(二)認真開展人才盤點工作,做好人才統計。

根據平羅縣人才盤點工作方案,按照“應統盡統”的原則在全局范圍內開展人才盤點工作,共盤點農村實用人才12845人,農業專業技術人才265人,中級以上職稱201人。經研究認定行業領軍人才1人,優秀拔尖人才3人,青年后備人才13人,年輕儲備人才10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共入庫79人。高技能人才盤點入庫27人。根據農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反饋情況,研究提出農學、植物保護、作物遺傳育種與良種繁育、園藝學、市場營銷5個行業緊缺專業。

(三)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依托“三百三千”、農技人員下基層平臺,高起點統籌謀劃、高標準組織實施,推動農技人員下基層開展農業綜合服務。開展專家和農技人員與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村兩個帶頭人結對幫扶活動,共成立五個瓜菜產業指導組、七個優質糧食產業指導組,服務樂海山西瓜專業合作社、盈豐植保專業合作社等19個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的形式,把配套集成、簡單易學的種養技術、防災減災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傳授給服務主體。

(四)聚焦人才項目,發揮高端人才引領作用。依托泰金種業已建成的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區農業領域專家資源,突出瓜菜育種攻關,加強農業關鍵性技術突破,支持科研人員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自主選題開展研究,不斷創新鍛煉人才,培養農業科研領軍人才和后備人才。同時我局積極與泰金種業開展項目合作,以項目帶科研,以科研促發展,2020年實施了現代農業產業園智能化育種大棚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展示園,冷涼菜品種選育及種子生產項目,為高端農技人才培養提供平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第六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活動,通過5G牧場建設,開展學術交流,技術共享等合作,探索建立協同創新團隊,開展粗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畜禽健康養殖、優質畜產品生產等關鍵技術培訓,共同培育畜牧人才,共同推進畜牧業發展。

二、存在問題

(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整體專業水平較低、分布不均、技能認證評價體系不全。農村實用人才力量薄弱,作用發揮有限。農村實用人才整體能力水平較低,學歷、職稱、農業專業技術水平均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缺少領軍型、拔尖型人才發揮引領作用。大部分農村實用人才學歷在高中以下,知識水平有限,專業技術不高,缺少具備一定農業專業知識水平的農村實用人才,導致農業生產技術在農村推廣普及困難,人才技術水平提升較慢。農村實用人才數量較多,但分布不均勻,多為經過培訓的新型職業農民,集中于生產型人員,為鄉村種植/養殖能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技能帶動型人員均為個體工商戶和村干部,人才類別單一,農機技術人才較少,服務型、帶動型人才短缺。大部分農業一線人員年齡偏大,缺少青壯年農村實用人才,后備人才乏力,長此以往易出現人才斷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農村實用人才認定評價制度不完善,農村實用人才技能等級認定體系不健全,給農村實用人才的統計管理造成困難。

(二)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后備力量缺乏。縣級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技術骨干人員參加新知識、新技術培訓的機會少,知識更新速度慢,難以滿足農業發展需要。鄉鎮基層服務站專業技術人員層次不齊,專業性的、技術性的工作人員緊缺。新招錄人員從事工作時間較短,對基層工作不熟悉,基層農技推廣經驗少,職稱普遍較低,不能較好的勝任崗位工作。

(三)農業技術培訓實效不高。因農業技術知識專業性、理論性較強,大部分農民學員文化水平較低,接受農業技術知識能力有限,導致理論授課實效性不高,農業技術培訓的實際效果有待加強。

三、2021年人才工作計劃

(一)繼續開展各類農業農村人才培訓工作。以畜牧中心、農機化中心、農技中心以及各鄉鎮畜牧站和農業服務中心等單位作為培訓工作的切入點,在各鄉鎮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技能培訓工作,增加實操培訓內容,強化培訓直觀效果,進一步提升高素質農民的培訓水平。扎實做好種養殖大戶基礎技能培訓工作,將種養殖大戶培訓與局屬相關單位及各鄉鎮站所業務工作掛鉤,采取現場作業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確保種養殖大戶切實能夠通過培訓提升技術水平,壯大“土專家”、“田秀才”隊伍。

(二)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探索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模式。為減少人員聚集,降低疫情風險,將充分運用線上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開展在線學習,圍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村集體經濟、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綠色農業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內容組織專家積極開發學習資源,打造精品課程,走出高素質農民培訓“新路子”,實現農民足不出戶也能通過線上渠道參加農業知識培訓。

篇5

【關鍵詞】“互聯網+”;種植業;“三農”

“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為實現農業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信息技術與傳統農業的深度融合,使得農業發展模式發生了結構性改變,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快農業種植業技術的現代化發展是保障我國農業增長的重要基礎,要不斷的把“互聯網+”技術應用到農業種植業中,為種植業高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1“互聯網+”技術在種植業中應用的必要性

“互聯網+”的應用加快了傳統農業流通方式的改變。受地域空間的限制,傳統農產品交易流通容易造成市場調節脫節。依托“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方式可改變傳統農產品在交易流通過程中對時間和地域的依賴,減少供需雙方的時間成本,拓寬了農業產品的營銷范圍,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聯網+”技術應用還可以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微信公眾號等信息技術手段,為農民了解相應的農產品信息、識別病蟲害、種植知識學習及技術支持提供了條件,同時提高農業種植業信息化水平。另外,把“互聯網+”融入農業種植中可以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依托“互聯網+”技術可為現代農業種植業的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機遇,資源瓶頸和相應的技術支持得到解決。同時,加快農業生產發展創新的周期。基于“互聯網+”的農業新業態,更加豐富人們的生活,激發更多的人投入農業生產行業。通過“互聯網+”可使得農業種植人員和科研人員可實現線上互動,搭建起創新創業的大信息化平臺,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蓬勃發展。

2“互聯網+”種植種的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但回報率較低,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下,要實現種植業產業化和高質量發展,就要緊緊抓住“互聯網+”這個發展機遇,雖然目前其在農業種植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網絡的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信息化在農業中的應用。“互聯網+”農業種植業與基礎設施的投入分不開。但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農業生產基地網絡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網絡覆蓋不全面或是信號比較差,這種現實情況嚴重制約了互聯網在農村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因此,想借用“互聯網+”來提升農業生產技術難度較大。因此,我國的農業種植業信息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二是農業生產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目前,國內種植業信息化平臺不多,且很多的平臺不能利用互聯網為種植業提供技術支持,缺少農產品信息的共享平臺。目前“互聯網+”農業種植業的發展還局限于信息和線上銷售的階段,一些農戶在種植業的發展過程中得不到相應的技術支持,從而制約著種植業規模化發展。三是在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對“互聯網+”了解。目前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對互聯網應用的接受程度不高,在實際的種植業生產中的應用不多,這些都使得農民對“互聯網+”融入農業生產缺少深層次認識。

3依托“互聯網+”發展農業種植業路徑

雖然互聯網在我國農村地區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互聯網+”在種植業中的應用并沒有得到充分應用,因此,推動“互聯網+”與種植業的深度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農業農村的重要地位,強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通過“互聯網+”促進農業農村走向現代化。3.1借助互聯網為種植業從業人員提供技術支持。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種植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我國農業種植業正向現代化邁進。通過建立“互聯網+”信息平臺,可以為農業種植業從事人員提供學習和技術支持,種植業從業者可以隨時隨地搜索到相應的種植技術信息。在遇到病蟲害時,可通過“互聯網+”平臺來獲得在線技術支持,使得農業種植人員遇到問題可以通過平臺實現多個專家同時在線解決問題,借助互聯網信息化來提高農業種植人員的技術水平,另外也促使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3.2構建完整的種植業產業鏈。通過“互聯網+”來構建完整的種植業產業鏈,關鍵在于構建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除了在網上平臺實現農產品營銷外,最主要的是創新了農業種植業的產業鏈。目前,我國互聯網與種植業產業鏈的融合得到了一定成就,線上或實體企業都在設法通過互聯網平臺對種植業的相應環節進行改造,促使互聯網技術可以應用于整個種植業體系中,將生產、銷售等環節打通,形成一個完整的種植業產業鏈。目前,國家也正在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加強保護互聯網與種植業融合發展產業鏈新模式,以確保農業產業安全穩定發展。3.3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構建以消費為導向的現代農業種植業產業體系是“互聯網+”與現代農業融合的最直接體現。通過“互聯網+”可以共享農產品供需信息,降低了各方成本,同時銷售渠道也得到了拓寬優化,特別是對一些鮮活農產品來說是受益最大。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也加大了對農村電商的支持力度,通過各種新傳媒加來力推本區域的農產品。人們通過電商來改變傳統的銷售模式,將更多物美價廉的優質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使得一些地區農民有產品但難銷售的難題得以解決,同時也解決了不少地區農業產品滯銷的困擾。傳統農業通過電商使得銷售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城鄉居民生活消費也出現了多樣性。傳統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環節比較長,從而導致農產品在各個流通環節中的成本較高。農村電商目前競爭阻力小,將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直接推向市場,使得產品交易方式多樣化,同時也簡化了供應鏈環節,從而降低各方面的成本。此外,也解決了小規模生產的種植業者的產品銷路問題,避免了因產量小或是產區分布散沒有收購商上門收購的問題,降低了種植風險。另外,人們還可以通過電商了解市場需求,以便對農業種植做出合理布局,避免因需求過剩而帶來生產風險。3.4依托互聯網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升級。互聯網技術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如微信小程序“耘眼”之類的應用就是互聯網與種植業從業人員的直接對接,實現了技術學習、技術支持與產品營銷等功能。目前,“互聯網+”技術已逐步融入到種植業產銷等各環節,實施生產精準智能化,銷售網絡化,配送物流化,建立產品銷售網絡化的新路徑,把農產品生產服務與物流配送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結合起來,提高種植業效益和競爭力,使得我國農業在走可持續、高效、綠色、生態的道路上取得更好成效。

4結語

“互聯網+”技術已經融入到社會各行各業中,優化了種植業生產布局,推動著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通過互聯網信息化平臺把農業生產技術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實現種植業生產各環節與時俱進。在互聯網大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在現代種植業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價值,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魏曉蓓,王淼.“互聯網+”背景下全產業鏈模式助推農業產業升級[J].山東社會科學,2018(10).

[2]張雅婷,侯禹弘.“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4):42.

[3]曾詩淇.“互聯網+”催生現代農業新業態[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5(45):24-26.

[4]劉上明.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種植技術推廣[J].江西農業,2019(10):136.

篇6

關鍵詞:人才振興;管理模式;人力資源

2020年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當前“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行業,一直處于關鍵地位。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質量、數量提出更高準則,切實培養造就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職業教育需要承擔起來的時代重任。

一、臨潁縣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輸出模式。人才輸出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生產要素與關鍵因素,在市場經濟模式下,會由價格低的地區向價格高的地區流動。臨潁縣農業生產及產業配套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當地大多數村民主要以種植業、食品加工業為主,種植業存在較多的不穩定性,食品加工業培育了具備行業經驗技術的人力資源。隨著季節、地域、市場需求量的不斷變化,工人的收入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隨之會產生對外輸出流動。與城市相比,臨潁縣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獲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環境,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師資教育是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主要原因。近兩年來有關一二線城市調查發現投身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產業中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遠遠低于制造業;投身于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則占2/3,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臨潁縣第二和第三產業成為接納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但二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大多數年輕勞動力也更依賴于從事第三產業,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復雜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輕勞動力主要通過外出打工等方式實現對外輸出。人才輸出模式下,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最大優點是勞動力的直接輸出可以快速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價值最大化,通過人力資源輸出直接提高當地農民增收,人力資源輸出可以學到發達地區的管理和技能,為本地人才振興奠定基礎。但是,鄉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連外流,導致人才供不應求,是對經濟落后的鄉村地區人力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容易造成農村空心化,許多人才輸出之后并不考慮回到輸出地返鄉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關鍵舉措。(二)人才引進模式。人才引進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經濟的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除生產資料、資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外,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一樣能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鄉村人才振興政策指出,應大力引進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寬鄉村人才渠道,應為人才實現自身價值以及創業提供機會條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潛在動力。臨潁縣通過“村村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可以為應屆大學生提供鍛煉能力的就業崗位,解決了就業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村內的建設匯入了新鮮血液,大學生村官與本土村官相比具備更高的知識理論,改變了村內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時提升了干部的整體素質,大學生群體充滿活力與朝氣,也會更好地帶動村內的經濟發展。臨潁縣的大學生干部中,專業領域并不相同,通過人才引進模式為本縣提供了專業的高素質人才,無形中匯聚了知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振興。人才引進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人才引進的針對性較強,可以針對本地區發展需要,引進對口急缺專業人才,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三)人才培養模式。農村人才就地培養轉化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學中的社會倫理。農村遷入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在社會保障、知識結構、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城市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后,農村因缺乏勞動力導致村莊會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難以適應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結構。農村人才就地培養、轉化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有效消除農村人口向城市輸出過程中產生的就業歧視,增加農村人才的自我認同。臨潁縣目前開展就地培養、轉化,培養模式的方針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當地遠程職業教育逐漸普及,目的是為了培養有文化、懂規劃、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采用職業技術培訓、生產技能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等方式促使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有利于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同時,人才需全方面培養、精準施策,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人才,實施差異化政策手段,是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柱。

二、臨潁縣人才振興存在的短板

(一)產業吸引力不足,難以留住人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人們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順序遞次推進,才會達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臨潁縣人力資源遷移遵循經濟第一的原則,農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們生存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城市中去,當地由龍頭企業帶動,建立了休閑產業集聚區,吸附了大量剩余勞動力,但大多數村莊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許多方面都制約著第三產業發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產與消費活動過于分散,第三產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并不能向基層充分延長,致使服務業的部門很難在農村形成初步規模效益。當地農民沿用傳統的生活方式,依賴鄰里和親緣為樞紐的社區傳統關系,自我生產、相互消費等各種服務,思想保守,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礙第三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大大減少了由轉變產業結構和人口密集所帶來的第三產業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所以農村人力資源向城市轉移呈現上升趨勢。鄉村產業的經營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很少,缺乏適應市場的經營技術以及市場理念,不利用產業擴大規模,長久下來則會一直呈現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優秀人才難以引進,引進后也無法在鄉村扎根。(二)人才隊伍結構失衡,高質量人才匱乏。人才結構理論是人才整體各個部分之間的組成及占比,可分為人才群體結構和人才個體結構,它包括了人才的總體規模,人才整體中要素的數目、設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內容。以臨潁縣某村為例,在實用人才隊伍結構上還存在著規模小以及年齡、性別、學歷、從業等要素構成不合理的問題,在個體人才結構方面存在著知識受限、能力不強和參差不齊的問題。全村行政村總面積3,212畝,共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2,596人,其中勞動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歷史和現實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制約,導致實用人才結構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村實用人才年齡結構趨近老化,實用人才隊伍年齡呈橄欖球狀,即老人和年輕人少,中年居多。村內大專以上約有120人,中專(高中)約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約有886人。這種學歷偏低的結構,影響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從而也制約了人才隊伍的成長及當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三)人才發展機制不健全,發展環境有待提升。臨潁縣對涉農人才的培訓較為欠缺,隨著高科技新技術的出現、農業功能的拓展,涉農人才以及農業經營管理者單純依靠傳統經驗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并且,當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備的人才開發體系,對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鄉村治理能力的鄉賢的開發利用不夠,難以激發這些人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大多數政策措施還是針對于管,而在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傳統思維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動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場論認為,個人所創造的成就不僅僅與能力和素質有關,環境的作用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個人處于不良的人際環境之中,其聰明才智很難得到施展,從而會影響績效的產生,環境的影響也會致使人才流動。臨潁縣鄉村人才發展環境較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會出現職位混亂、職責不明確、界定不清晰的狀態。激勵作為人才發展的重要依托,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不完善,人員就會熱情不夠、積極性不高,從而無法形成自覺行動的工作態度,引進的大學生也無法將年輕人的活力展現出來,長久下去,體制的環境并不能激發其創新動力。雖然目前國家對鄉村教師的職稱評審、激勵等方面有所傾斜,但是對于農業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勵機制仍較為欠缺。

三、臨潁縣人才振興實施對策

(一)完善公共服務,優化人才政策。產業吸引不足,人才引進來卻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無法保障基礎的生活設施,應注重提升公共基礎服務與環境設施,加強本縣舒適性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創新的主體,之所以會出現“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的思想,無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性。當地的產業要在區域內促進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統籌兼顧,聘請專業團隊把脈鄉村產業發展,選擇適合本縣鄉村產業發展的道路,尤其針對本縣辣椒種植、調味品產業的鄉村產業優勢,深化本土特色產業品牌,使人才的技術與知識有展現的舞臺,能夠充分發揮其才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建設要動態持續地加強,提高農村環境吸引力,要從醫療、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方面出發,要讓人才“引得來”“使上勁”“留得住”,要滿足人才的此類需求,把人才“服務好”,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培育,產業培育離不開返鄉創業,改善單一的針對人才引進對象的現金、落戶等優惠條件,增加對用人單位或企業的補助與支持。對作為市場及創新主體的企業,應將政策落實到位,增加宣傳的同時助力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對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多元化發展。人才總量不大、供應不足、結構不優、競爭力不強是臨潁縣當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因此從現實和未來發展的角度考察,要使臨潁縣發展為現代農業,就必須建立一支數量大、結構優、競爭能力強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一是鄉村人才的聚集,培養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對鄉村有濃厚的感情,穩定性強,又是扎根基層的“種養殖能手”“土專家”。鄉村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和手段,營造農村農民的學習氛圍,多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座談會,邀請技術人員下鄉開展蔬菜、果樹、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培訓,促進農民知識技能的提升。二是促進人才隊伍的發展,當地干部領導都應該認識到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對農村典型人才的宣傳報道、鼓勵和褒獎,形成全社會尊重農村實用人才的意識和氛圍。三是農村實用人才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以一人帶多人、一家帶多家、以點帶面,使示范作用進一步加強,使他們起到“種子”的作用,在實踐中再培養和帶動更多的實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員到農村任職力度,將有能力有經驗的干部派駐農村,深化指導強度,積極鼓勵、繼續大力發展農業技術人員分流領辦、創設各類科技示范區,打造樣板。(三)強化人才發展機制,完善激勵機制。人才發展上升空間小,人才發展環境成效不足,要進一步建立起培養、引入、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整套系統。政府應加大傾斜力度,強化激勵機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讓各類返鄉、下鄉的人才能夠留得住。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高素質農民,應給予免費的技能培訓,為其開辟農業專業技能人才職稱評審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參與農村發展,使專業人員受到社會尊重,對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積極作用。對于創新創業的返鄉人才,應進一步完善鄉村人才的股權、期權等激勵機制,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鄉村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融資渠道、融資服務,實施場地租賃、稅費減免、返鄉創業補貼等措施。在遴選各類型的專家時,向在鄉村基層推廣應用新成果、新技術并取得突出經濟、社會效益的高層次人才傾斜,以提升當地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重點對服務基層一線、真抓實干的人才給予獎補。每年評定出農技師、農藝師等職稱,連續3年可給予相應補貼,以此來調動其他人才的競爭積極性。需強化組織引領,充分施展好農村黨員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示范帶頭和戰斗堡壘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動員能力、善做群眾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實到基層領導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更有利于人才振興戰略實施。綜上,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是一項復雜且漫長的工程,人才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同時,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現代農業農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超越和升華,并對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在工作中必須把人才振興擺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具體措施,力爭最大限度地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目標的達成。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靜宜,陳潔.強化鄉村人才支撐有效供給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J].宏觀經濟管理,2021(08).

[2].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21(09).

[3]曹銳.新型城鎮化發展視角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03).

[4]王文寅,張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評價研究[J].河南科學,2019.37(04).

[5]朱啟臻.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與對策[J].小城鎮建設,2000(10).

[6]馮丹丹.優化民族地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結構問題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3(03).

[7]馬少華.鄉村人才振興的短板及實現路徑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