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文化價值觀范文
時間:2023-06-25 17:0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廉潔文化價值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傳統文化; 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儒家學派
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企業管理中的急功近利思想暴露出來,中國企業作為現代商業社會后發力量,既在反思也力圖從東方傳統智慧中尋找突破。管理是鑲嵌在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背景之下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員會有不同的行動目的、行為方式和欲望,任何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都會因文化而異(Kluck
hohn,1962;Hofstede,1980)。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樣體現著民族文化的特性。Hofstede和Bond在研究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時發現了第五個“組織文化構念”即儒家思想特質。黨的十報告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要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包含企業、學校、非政府組織、醫院等在內的各類組織是社會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價值觀既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揭示行業本質,以人本思想凝聚員工精、氣、神形成合力推動組織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以儒家文化為主干,以佛、道、法為輔助,曾為保持民族凝聚力作出深遠貢獻,并內化成為百姓日用之道[1]。2014年世界財富500強55位的中國移動一直以“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作為企業價值觀。“正德厚生”語出《尚書.大禹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它是一種以“責任”為核心要義的道德情操,是對組織個體品性、修養、行為的要求和標準;“臻于至善”源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是一種古已有之,奉行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境界追求。位居財富榜排行25位中國工商銀行的價值觀是“工于至誠,行以致遠”,源自《漢書?趙廣漢傳》“行之發于至誠”,此八字朗朗上口,又蘊藏豐富內涵,既接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又富有時代氣息,可謂雋遠悠長,宏闊精深。不過筆者仔細查閱過2014年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上榜100家企業中只有3家企業的價值觀是用傳統文化凝練表達出來的,顯然與企業、社會不重視傳統文化有關。然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企業要征服世界必須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在21世紀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借鑒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使之成為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借鑒傳統文化以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步驟,是要將傳統文化作為整體,讓組織核心價值觀在這個視野的輻照之下,也成為一個有機整體[1]。本文借鑒傳統文化深入分析企業核心價值觀的維度,為我國企業文化建設提供思路。
一、組織價值觀研究述評
全球“組織文化”研究始于二戰后的日本,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熱潮。組織文化學科系統理論的誕生可以概括為“花開日本,結果美國”。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既有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獨特的個性。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響和輻射。廣義上說,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文明”一詞出自《周易》,指的是文采光明。同時,“文明”與“人文”、“文化”有著密切關聯。《周易.賁卦》里有“文明以止,人文也”就是通過心智與德性的靈明,讓萬事萬物、人類社會得到恰當的安頓之意。還有“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意思是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是中國傳統關于“文化”的最早記錄。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企業文化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系統結構,它包含最外層的物質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最深層的精神文化四個子系統結構,是一個由表及里的四個層次的同心圓,而企業文化價值觀是這個同心圓的核心組成部分。企業文化的主體是人,核心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企業內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為獲取成功而對其行為所做出的價值取向。企業核心價值觀必需是企業核心團隊或者是企業家本人經營過程中身體力行并堅守的理念,因此它一旦確定下來就不會輕易改變。Schein認為“組織價值觀”對外具有適應 (external adap
tation) 作用,對內具有內部整合 (internal integration) 作用,即組織協調內部人際關系完成組織目標。Ouchi(1980)認為價值觀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人的價值觀混亂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無論如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和根本,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要想使顧客、供應商、員工認同我們的企業文化,我們必須尊重現實,溯本逐源,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沉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自企業文化80年代傳入中國后,研究中國企業文化特征的論文很多,實證對中國企業文化探索源自鄭伯叮1990)對臺灣企業的組織文化進行的研究,他確認了臺灣企業文化的九個維度,并指出社會責任和敦親睦鄰是中國企業獨有的組織文化維度。王長斌(2012)綜述了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認為或者按照所有制對中國國有企業(忻榕和徐淑英,2002;劉理暉,2007)、民營企業的維度(孫海法,2004)分別進行探索,或者從傳統文化出發選擇企業進行歸納(魏鈞和張德,2004;周毅,2007)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組織文化維度。趙劍民(2010)總結西方人們對價值觀的研究主要是適應跨文化交往和需要而進行的,從價值觀的類別進行研究。他提出“三要素價值觀模型”來分析實際的管理活動。綜合中西方學者歸納的企業價值觀維度,表1顯示了中西方企業在價值觀上的相同和差異,由于中國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驅動企業管理和員工行為的價值觀不僅相同[2]。中西方企業共有的價值觀維度來源于市場經濟下企業作為一個贏利組織的必然要求,而中西方企業不同的價值觀源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尤其是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
表1 中西企業價值觀維度比較[2]
二、如何利用傳統文化提升組織層面價值觀系統
中國曾經遭外族多次入侵,但從未亡國。尤其是在近代,中國慘遭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但并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屹立五千年不墜,正說明了其韌性、優良性與實用性。傳統文化大多產生在封建社會,中國沒有經歷西方的工業革命和泰羅的科學管理時代,缺乏理性、嚴密科層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的基礎,從價值觀上來說反映全球化、細節、授權、本地化、專業化等西方特有的維度精彩論述很少。儒家傳統文化里面仁和禮都是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的工具,而企業文化里面一般不主張墨守成規和守舊。不過傳統文化對誠信、義、智的論述很多,還為友善、敬業、愛國、道德、和諧、勤奮、果斷、修身克己、變革、團隊精神等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非常豐富借鑒資源。趙劍民(2010)認為“三要素價值觀模型”即管理主體意識、價值目標觀念、價值手段意識等三個方面。管理主體意識指管理主體對自己在于社會、組織、他人的關系中的位置、資格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應當獲得怎樣對待的認識、理解和期望。價值目標觀念主要在對人性的價值理解和價值判斷基礎上,對組織要實現的任務、結果的價值理解、價值認識、價值理想等。價值手段意識指管理主體對實現價值目標的方式、方法、途徑、規范等的價值認識和理解。
(一)價值主體。“合聚力”主張群體合作和團隊精神。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之所以高于和優于萬物且主宰萬物,就在于人能組成群體,從而形成巨大的合力。《漢書》中說人“不能群則不勝物,不勝物則養不足”。在這種古老的社會學理論影響下,家族整體主義發展擴大為社會整體觀念。于是,整體重于個體,整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就成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價值取向。
(二)價值目標。(1)弘揚“誠信為先”責任意識。它們本來就是傳統文化的內容,所謂誠信,是誠與信的結合,就是誠實守信,在儒家看來,“誠”是一個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先秦儒家賦予并確立出了人性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德性,這就是五常之德。在這其中,信是五常之德的一種德性,其作用在于保有和持守至誠天道所賦予給人的至善德性,并讓德性推廣到生活和社會事務中的人,才稱得上信人,才稱得上盡了人道。因此可以說誠是天道,信是人道。天人合一,誠信一致,這是傳統文化對誠信的深刻論述,同時揭示出誠信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1]。《論語?為政》)里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與人交,止于信,善之善者也。”是說做人如果沒有信用,那么任何事也做不成。《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周易?系辭上》說:“人之所助者,信也”,《論語?顏淵》說“民無信不立”。(2) “和為貴”和諧、自然、中庸的價值文化。《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社會秩序的作用,貴在使社會和諧。”《周易乾卦》“保合大和,乃利貞”意思是萬物保持太和元氣,則祥和有益,順利貞固;保合元氣達到極致和諧,圓融、生機盎然的大合境界,就是利貞。大家都認為和諧最好,這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的觀點。在道家的始祖老子看來,道的運行法則就是“自然而然”,“得道”就意味著必須任由事物成為它所應是的樣子,絕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志摻雜其中,這就是“無為”;一旦徹底否定了任何外在意志的驅使和強迫,事物就會在運動中完全實現自己的本性,此即“無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是指事物運動的規律,或有規律的運動。《孟子?梁惠王上》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闖亍S惚畈豢墑な騁玻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是全世界最早提出來的從農業“順應天時”進而涉及正確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等問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禮記?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即社會上,或自然界的事物盡管千差萬別、矛盾交織,卻能實現多樣的統一、復雜的平衡,種種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卻能協調和諧、共生并存、互相促進,實現“和而不同”、“和實生物”。(3) “兼生財”主張倫理,責任、義和利辯證統一。“君子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見利思義;生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的以義制利觀;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仁不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的仁愛、管理思想。孔子說:“君子明德大義,小人只懂財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三)價值手段。(1) “勤為徑”寬厚、爭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就是說君子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負起自己的責任,奮發圖強,永不止息;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坤卦》),則是說君子應具有寬廣的胸懷,能夠容納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見和建議,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雖無飛,一飛沖天;雖無鳴,一鳴驚人”喻指爭創一流。(《韓非子?喻老》)。(2)客戶導向、修身克己。“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認為只有個人的品德修養好了,家和萬事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家庭和睦,才能擔當“治國平天下”之重任。“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禮記?大學》)每個人都要修煉自己道德修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意思是大學的根本宗旨在于彰顯出人們內在的完美德性,然后用來教化民心,從而達到最完美的境地。老子說:“自勝者強。”(《老子》)“自勝”就是克己;克己方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原有的水平,這當然是“強”的表現。(3)“變則通”主張創新變革的價值文化。子曰:“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述而》)孔子說:“齊國的社會一變革,就達到魯國的水平,魯國的社會一變革,就達到了王道的境地了”。莊子“禮義法度,應時而變”(《南華經》) 即管理制度要順時而變。“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指精神上棄舊圖新。(《大學》)“久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指通過變化求生存和發展。(孔子《易傳》)。(4)主張決策果斷、包容他人的價值文化。“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以果行德育”(《周易蒙卦》)都是強調執行力,決策果斷。儒家主張“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周易?系辭下》),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的說法,就可以詮釋為對不同文化所持的容忍態度。
三、總結和展望
傳統思想博大精深,再加上企業家對商業的獨特理解,對企業未來精準的分析定位,凝練和構建符合大多數人、符合企業長期發展的企業核心價值觀,能大大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未來將進一步細化到研究每一個行業和企業,為21世紀的中國現代企業建設基于傳統文化凝練的價值觀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客觀原因:一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在吸收世界各國經濟建設的經驗和先進技術的同時,涌進了一些西方社會的腐朽思潮,它侵蝕著我國人民中思想認識不堅定分子的靈魂,陷入道德敗壞精神墮落,這是從外部侵入的客觀存在原因。同時,國內實行經濟改革,發展商品經濟一方面積極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在思想觀念上激發出一些積極變化。這是國內商品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因素,也是一種使道德滑坡的客觀原因。
主觀原因: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西方社會的價值觀的廣泛傳播,一些人錯誤地主張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就必須“全盤西化”,宣揚極端個人主義,鼓吹人本主義、人性論。二是在一段時間里,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兩種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工作失誤。
二、和諧校園道德培育體系建設
(一)合理利用傳統價值資源。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立和諧社會的道德觀,離不開對傳統文化包含的價值資源的開發,選擇和利用。有人認為,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與發展市場經濟不能相容,這有夫偏頗。只要深入發掘和重新審視,就不難發現傳統文化中蘊藏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積極意義的豐富的價值資源,這里只論及兩點。
1.整體本位價值觀。中華民族素有“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社稷為本、民眾為本的傳統。從《書經》提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到賈誼的《治安策》主張“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蘇洵的“賢者不悲其身死,而憂其國之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共同倡導的是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這是一種整體本位、民眾本位的價值觀。:
2.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信,是傳統道德的“五德”之一。信即信用、信譽、真誠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諾言;信是一項不帶有階級性的基本道德。當今企業界流傳一句箴言:“商海無涯信作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信譽尤其是產品質量信譽的好壞,決定企業的興衰和存亡。要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和市場機制正常運行,要抵制假冒偽劣和欺詐等不良現象,就大有必要闡揚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二)強化家庭、學校、政府在道德進步中的積極作用
1.堅決維護傳統家庭,為形成和維護健康社會文化奠定基礎。良好的國民素質,首先開始于下一代的教育。要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傳授傳統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必須維護傳統家庭。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教育開始和培養、孩子的觀點和判斷力產生的地點。家庭中父母是第一老師,而父母的任務是在孩子思想未定型,而且還可以熏陶時,把最基本的價值觀念灌輸給他們,以便這些處世待人的態度在他們長大后根深蒂固、終生不忘。家庭有潛移默化的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里,因此要求父母以身作則,而不是正式講授的方式傳給下一代。
篇3
一、廉政文化及高校校園廉政文化的特點
廉政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體現,從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面:一是體現在精神上的觀念表達,從廉政文化與政治理想上所形成的心理積淀,并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二是體現在具體的行為實踐,將廉政知識與信仰,與相應的生活方式建立關聯,并從自覺的行為中來展現廉政精神;三是體現在全面的制度建設上,將廉政文化所包含的精神與行為,借助于具體可行的制度和機制,促進生活風氣和社會意識的統一;四是體現在不同范圍領域上,針對不同的群體,從廉政目標和價值觀念上來形成分層的行為方式或價值評價。
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是以校園為載體,以高校教職工及學生為對象,從廉潔從政、廉潔執教、廉潔修身上來貫穿高校文化形態。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具有教化性,且對社會廉政文化具有輻射性,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在承擔知識、能力培養使命過程中,對文化的傳播與創造,以及對高校師生精神與靈魂的塑造都將起到積極的內涵與滲透作用;二是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對象具有高學歷,從廉政文化實施主體來看,高校校園云集了更多的社會精英和專家學者,作為高知識群體,對其進行廉政文化建設就應該體現出高層次性;三是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具有承襲性,以校園為環境載體的廉政文化建設,將師生的工作作用和觀念,以及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等作為統一的價值理念,使其能夠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榮辱觀等方面,承襲良好的歷史傳統,并運用馬列主義思想來進行提煉和升華,最終促進高校師生廉政行為和精神的全面弘揚;四是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具有多層次性,不同群體下對廉政文化建設具有不同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者體現在廉潔從政上,高校教師體現在廉潔從教上,學生體現在廉潔修身與自律上,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所需的多層次廉政文化建設環境。
二.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問題及原因分析
開展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是中央對《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的具體實施,也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高等院校作為高校師生共同生活和工作的特殊場所,開展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從廉政環境、廉政精神、廉政行為及廉政制度等多方面來著手。當前,在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廉政文化指標體系構建上顯得過窄,各高校多從領導干部的“政績評價”和教職工的績效評價入手。如在干部廉政考核上,以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作為量化指標,是否存在,是否做到節儉自律,是否踐行民主決策等,考查指標過于客觀,考查方式過于形式,未能從廉政文化建設與廉政精神上加以深化;在教職工績效評價中,多從教職工的具體貢獻和業績上來考評,如執業能力、授課水平,工作表現等,未能從機制上完善廉政理念;對學生廉政思想的灌輸顯得單一,未能營造濃郁的廉政文化氛圍。二是廉政文化指標建設缺乏針對性和權威性,從近年來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實踐來看,我國學術界和理論界盡管取得了實踐性探索,但在廉政文化評價標準上顯得模糊和片面,未能從廉政文化價值觀上對廉政行為進行綜合評價;三是來自指標權重配置不合理,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構建廉政文化評價指標中,需要從各部門及工作崗位進行全面審查和分析,尤其是從廉政文化監督機制的構建上來保障其順利實施。指標權重作為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總體評價科學化的具體內容,更需要從權重的合理配置上來激發廉政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發揮其指揮棒的作用。四是對于廉政文化指標的可操作性不強,廉政文化建設的實施需要從建設目標和設施上體現可操作性,無論指標級別還是指標繁簡,都需要從評價過程的操作性上來便于實施,如某些評價指標設置不當,在數據的獲取上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對于廉政文化建設評價缺乏相應的配套保障措施,難以從獎懲制度上來激勵評價的公正、公平。
探討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問題存在的原因,不僅有廉政文化建設上的自身不足,還有廉政文化制度上的原因,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對于廉政文化建設與反腐倡廉工作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特別是在廉政文化評價上,缺乏明確的標準和全面的良好機制,對于廉政文化工作評價不夠科學。如對于領導干部的考核多集中在年終,忽視了對教職工和學生日常修身文化的監督與落實,將制度建設等同于精神建設,使得廉政文化建設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二是在廉政文化建設上思想認識重視不夠,特別是對于領導干部、教師和學生,隨著社會反腐力度的強化,對于高校校園在廉政文化建設實踐中,多以走形式、應付為主,沒有真正從腐敗現象和問題中以身作則,將反腐和廉政建設放在口號上,未能從具體的實施細則上來落實綜合考評,阻礙了廉政文化建設的有序開展。三是對于廉政文化建設評價機構和專業隊伍建設相對不足,很多高校在組織機構建設上存在不足,未能從紀檢部門的工作職能劃分上來明確,缺乏嚴密的組織和科學的計劃,以致于高校校園廉政文化監督與評價始終浮于表面。四是對相應的建設責任未能貫徹落實,因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目標和任務缺乏細化,在實際操作中難以給予協辦,特別是對于責任制問題的落實上,工作重心多以教學、科研為主,為采取有效措施來細化各職能部門及崗位職責。
三.構建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有效對策
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實施需要建立在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基礎上,而對于當前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實際,更需要從廉政精神為核心,從制度上、行為上、環境上來搭建廉政文化建設平臺。為此,以高校校園為載體來推進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以完善。
(1)營造濃郁的廉政文化環境對策
環境是開展廉政文化建設的基礎,對于高校校園來說,構建廉政文化環境,從環境文化的美化上來促進教職工和學生身心的熏陶。一方面可以依托校園基礎設施,從廣場雕塑、警句櫥窗上來營造廉政文化景觀;另一方面從網站建設上開展廉政從教、廉政修身工作,讓教師從行為上加以踐行,讓學生從思想上得到熏陶,讓高校領導干部從行政管理上來提高認識。需要強調的是,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從修身環境的構設上來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別是對高校廉政教育講座的開展,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從廉政教材的收集與編寫上,創新教育方式,融合思想理論與實踐,如開展廉政文化演講賽,廉政知識競賽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并從中來耳濡目染,以達到自我修煉的目標。再者,依托高校校園媒體資源,如校報、廣播、校園網等設施,從促進高校師生廉政思想建設上,不斷強化廉政文化的宣傳力度,積極總結經驗,對廉政文化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發揮好多種傳播媒體在廉政文化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2)注重廉政精神文化的構建對策
廉政文化是精神修養的重要內容,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要從促進師生的廉政自律、提倡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價值品質,更需要從廣大師生的言行上來實踐,從而樹立師德和校風。因此廉政精神建設要從三點來著手:一是注重領導干部廉政精神建設,樹立忠誠于黨和教育事業的偉大決心,熱愛崗位工作,勇于奉獻,從嚴治身,狠抓教學、科研,從服務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工作中樹立崇高的教育理念。同時,注重對大學生修身修德工作建設,以文化為載體,從廉政文化教育實踐中引導學生思想轉變,實現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才成長目標。
(3)強化對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對策
廉政建設需要從廉政行為的實踐中來體現和詮釋,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是抓好行為文化。高等院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的自我價值實現需要上,從校園文化環境和硬件環境中,極力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增強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崗位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從高尚的行為操守中樹立典范,要從尊重中來傳道、授業;高校管理者要從強化學習和落實黨政方針上,明確辦學方向,改善辦學條件,強化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積極從正確領導、科學決策、周密組織、積極服務中來促進高校校園廉政建設工作的全面開展。
(4)注重對制度文化建設的對策
制度建設是規范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基本準則,也是實現對廉政文化實施、監督和完善的有效保障。當前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還處于發展期,還需要從廉政教育實踐中不斷完善制度,增強高校黨政干部的廉政自律,規范好教職工的廉政行為,提升高校學生學風水平,樹立筑牢防腐的思想認識,落實后小組負責制,并從黨政工作機構設置與監督機制的優化上,推進民主監督。規范教師教學行為,切實發揮教師道德行為典范來樹立師德師風,促進廣大學生養成公平自律、勤奮好學的優良習慣。
四、結語
高校校園廉政文化建設是當前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高校改革的重要內容。為此,基于當前存在的問題,從思想上、制度上、行為上、環境上來強化廉政觀念建設,切實發揮校園陣地,逐步實現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目標。
篇4
一、會計文化的內涵
隨著企業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會計學界也開始關注會計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而言,會計文化從屬于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紐約舉行的“會計與文化”為主題的會計年會,開啟了會計文化研究的先河。經過20多年的探索,該領域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有關會計文化的界定,尚未形成統一觀點,其中代表性的有:田昆儒(2002)將會計文化界定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有關會計的物質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和其自身的文化內涵,由會計人員的價值取向、信念追求、文化修養、職業道德等內容構成。陳連喜(2002)認為會計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政治、經濟、道德等社會歷史環境下,會計人員在長期的會計理論與實踐中創造和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工作作風等內容。殷勤凡(2006)認為會計文化是在會計主管倡導下形成的并為全體會計員工共同認可、信奉、實踐和傳承的精神財富的集合,由核心層的共同會計價值觀和顯現層的誠信、獨立、客觀、公正、謹慎、保密六個要素共同構成,為會計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職能和作用的充分發揮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企業會計文化及其原則
一般來講,會計文化就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并為專家認可、遵循,帶有會計特色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會計反映和監督作風、會計精神、道德規范、發展目標和思想意識等因素的總和。依據文化學理論,企業會計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會計物質文化是指會計工作條件等的集合;會計制度文化是指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表現和制度約束等;會計精神文化是指會計及其管理人員的文化心理、文化素養等,它們之間具有層次性,各層次互相影響、互相制約,構成完整的結構體系。
構建現代企業會計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系統性原則
企業會計文化是一個由多層級、多要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系統,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在企業會計文化建設中,要以整體思考的方法深入研究,深思熟慮,細密量化,從整體上把握各要素之間及要素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發揮各個要素獨特效用的同時,充分重視各要素間的協調配合,使會計文化達到最優。
2、客觀性原則
企業會計人員工作和生活有其自身規律。在企業會計文化建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中突出個性,就會產生文化感召力、親和力、吸引力和沖擊力,能給人以強烈印象,帶來良好感受,也易于被人接受和認可。在構建企業會計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客觀實際,按客觀規律辦事。要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行為科學等原理,借地方會計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成果,從企業會計活動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企業會計文化。
3、人本性原則
企業會計文化的作用對象是企業會計人員,而企業會計人員又是遵守會計文化要求,并不斷創新和發展企業會計文化的實踐者和原動力,而且企業會計人員的價值取向、知識水平、工作能力、道德準則、思想覺悟等,是影響企業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因素。如果在企業會計文化建設中脫離了對人的考慮,則最終無法形成有效的文化影響力和認同感,相反很可能會對企業會計工作的開展帶來相當大的阻礙。必須充分認識到人的因素在企業會計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注重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激發會計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樣才能保持企業會計文化長久的活力。
三、企業會計文化的運行現狀
首先,企業會計職業道德文化滑坡。近幾年來,我國不少企業中出現了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這是企業會計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這里面也折射出企業會計人員及其企業負責人職業道德存在著嚴重滑坡問題。有的企業會計人員個人利益膨脹,故意偽造、變造、隱匿、銷毀會計資料,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某些企業負責人出于經營業績的需要,對會計人員施加壓力以達到對利潤的操縱。從公開曝光的造假、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典型案例來看,負責人的授意、指使、強令是產生虛假會計報告的關鍵因素。
其次,企業會計制度文化不完善。1)部分企業未制定與自身特點相適應的內部會計制度。目前,部分企業直接以國家頒布的1個會計基本準則和38個具體準則作為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沒有制定適合企業本身要求的內部會計制度,致使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實務與企業管理的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2)會計制度執行乏力,致使其嚴肅性受到損害。盡管有些企業制定了內部會計制度,但是沒有很好地執行。一些企業的會計人員不顧內部會計制度的規定,完全按廠長、經理的意圖進行會計處理,導致核算不實、數據不真,或設置“兩套賬”以應付財政、稅務等機關的審查;另外,一些企業雖然在審計或財務檢查中查出了不少問題,但在處理上大多對負責人從輕處理或不予處理,這就縱容了會計上的違規違紀行為,損害了會計制度的嚴肅性。
四、重構企業會計文化
1、發揮導向功能,重視理論建設
理論來源于實踐,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是最能發揮企業會計文化導向功能的基本要素,企業會計文化建設不可避免要解決好理論建設的問題。首先,更新觀念建設。觀念的更新是企業會計文化建設的前提,要圍繞企業會計文化的主題,對新時期企業會計行為與社會管理學、心理學、人類學、公共關系學等關系問題展開理論研究,要樹立和宣傳新的會計文化觀念,要激發企業廣大干部、職工都關心、支持會計文化的建設。加強會計文化建設,采取寓教于樂的宣傳、娛樂等多種活動形式,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財務知識,了解各種財經法規,增強企業各部門人員遵守法律、法規和理解財務監督行為的自覺性。其次,文化價值觀建設。價值觀是人們對于人生價值的根本觀點,是對價值的本質、功能、認識、實現等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價值觀建設要從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方面入手,要深入探討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堅決摒棄弄虛作假、造假賬和會計無用論的行為和思想,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要樹立會計活動是執法活動的理念,要宣傳和樹立依法理財、預算理財、民主理財、制度理財的新思想。要培養“求真務實、艱苦創業、守法廉潔、業務精通、甘于奉獻”的新時代會計精神。最后,創新與揚棄。要在繼承發揚企業優秀會計文化的基礎上,虛心借鑒和學習國際、國內其他行業、同類企業的優秀文化、會計文化,不斷加強與國際、國內其他行業、同類企業的信息交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使企業會計文化更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和前瞻性。
2、鑄造企業會計文化的主導力量
企業會計文化是與企業生產經營直接發生關聯的企業文化,其主要力量是企業的會計領導者和會計人員。企業會計領導者應當成為企業會計文化的領導者,要逐步從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轉變,要將關注人、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研究人、發展人作為企業會計文化的核心。會計領導者在會計群體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會計領導者在企業會計文化中應扮演思想者、建構者、變革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加強企業文化領導力,深諳會計領導的任務和策略,使會計人員成為與會計領導者并肩作戰的企業會計文化的倡導者、共同者。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文化的直接建設者,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意識和專業精神,能夠主動設計自己的成長路徑,圍繞“公眾利益第一,社會責任優先,企業發展為宗旨”,將個人發展與團隊協作結合起來,將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使自己成為具有優秀專業素質,完善的人生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職業精神,健全心理與生理,會終身學習的會計人員。
篇5
【關鍵詞】城市文化軟實力 內涵 構成要素
作為城市綜合實力的兩大形態之一,城市文化軟實力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但由于其功能發揮的間接性與隱性特征,使得人們長期忽視這一實力的存在而過于關注經濟硬實力的增長。實際上,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城市文化軟實力的作用發揮確不顯見;然而當城市進一步發展并不可避免地與其他城市在諸多領域出現競爭時,城市文化軟實力對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便會得以逐步彰顯。因此,隨著國內城市化的迅猛發展與城市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學界對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研究迅速興起。而對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研究終究無法回避對其概念與構成要素的科學揭示。
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淵源及內涵
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概念源自國際政治領域國家層面的軟實力概念,是該概念在城市發展層面上的微觀衍生與具體應用。
國家軟實力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最早提出的,后又不斷梳理、擴展并完善而成的。約瑟夫·奈將國家的綜合實力分解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部分,指出硬實力是一種借助軍事、經濟等物質力量強制別人做其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與之對應的“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有三個來源:文化、政治價值以及對外政策”。①
奈氏的軟實力理論將國際政治領域中一直存在卻又潛于無形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制度政策等方面“軟力量”的較量明晰并理論化,從而激起世人關于軟實力的高度關注,同時也引起國內學界對之研究的極大興趣。國內學者王滬寧1993年在《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實力》一文中最先使用軟實力概念,之后國內對軟實力的研究迅速展開。與國外相比,國內學界更為強調文化在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與根本作用,把軟實力主要歸結于文化實力。
隨著在城市間綜合實力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人們對軟實力認識的深化與豐富,國內學界對文化軟實力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倍增效應日益關注,于是有學者進一步將文化軟實力從國際關系領域的國家層面類推到國內區域競爭領域的城市層面,從而衍生出城市文化軟實力概念。
自城市文化軟實力概念提出至今,未能形成統一的界定。當前學界主要是通過列舉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或其資源基礎的方式對其進行界定的。例如,張衛海認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特色、精神氣質以及市民共享的文化價值觀,它雖然是一種隱性的力量,難以具體衡量比較,但可以通過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化事業的繁榮程度、廣大市民的文明素養以及城市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狀況體現出來。”②
而吳玲則認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就是指城市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延續力、創新力、向心力、認同力、生命力和凝聚力以及在對外交往中產生的感召力和輻射力。”③這種通過列舉構成要素或其資源基礎來界定城市文化軟實力概念的方式,當然無法揭示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本質內涵,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尚處于探索前進中的新興學科的尷尬與無奈。
鑒于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概念終究是源于國際政治領域中國家層面軟實力的概念,本質上不過是該概念在城市層面上的衍生與映照,因此,我們對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概念界定就自然要以奈氏的軟實力概念為原本,以其精神內核與邏輯脈絡為依據。那么,我們就應把城市文化軟實力定義為:城市文化軟實力是指城市通過訴諸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方式,激發和吸引城市內外的積極因素自愿參與城市建設以達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能力。這一能力實際上由對內、對外兩部分構成:對內激發市民創造激情并發揮其聰明才智;對外樹立良好城市形象并爭取域外生產要素。
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
關于城市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比較城市間文化軟實力強弱的衡量依據,更能夠有效指導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方向。因此當前學界關于此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成果也較為豐富,但見解各異。借鑒當前學界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城市文化軟實力從其表現層面來看應涵蓋這樣一些基本要素,即文化整合力、社會凝聚力、人口素質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輻射力。
文化整合力。所謂文化整合力是指不同文化間相互吸收、融合而在形式與內容上逐漸趨于一體化的力量。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不同文化區域與文化習慣背景下的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造成一個城市地域內各種文化間的激烈碰撞與相互交織,這也必然造成對原有城市主流文化的嚴重沖擊以及諸多社會矛盾的出現,從而阻滯城市經濟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而文化整合力能夠將城市內各種文化進行有效整合并納入到城市主流文化之中,加強市民間的溝通、理解與信任,有利于城市和諧的實現。文化整合力的發揮主要通過制度與文化的兩種手段來實現。
社會凝聚力。所謂社會凝聚力,也稱社會內聚力或社會向心力,是指基于共同的觀念與目標而促使社會共同體及其成員在行為上產生協同性與合作性的力量。任何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繁榮發展都需要以強大的凝聚力作為基礎與前提。而一個城市社會凝聚力的取得,追根究底源自于城市先進而合理的政策制度,源自于廉潔而高效的政府治理,源自于復雜社會關系的及時而正確的梳理,也源自于城市特色文化的深沉感召,并由此實現民眾團結、組織和諧、社會公平與城市穩定。
人口素質力。所謂人口素質力,是指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基于人口素質綜合狀況而在社會功能上展現的力量。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口素質在城市競爭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最終決定地位日益凸顯。從城市內部來說,良好人口素質所蘊育的智力資源,能夠推動城市由物本經濟向人本經濟的轉變,有利于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良好人口素質所提供的道德環境,能夠提升人們的價值觀念與職業情操,打造高效工作效率,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良好人口素質所具有的公民素養,能夠有效提高市民參政議政的能力與水平,有利于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良好人口素質所展現的城市形象,能夠產生對內部民眾的凝聚力以及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經濟社會的全方位發展。
政府公信力。所謂政府公信力,就是社會公眾基于對政府執政能力與履職情況的普遍信賴而產生的認同力與信服力,它是形成內部社會穩定發展、對外塑造良好區域形象的重要基礎。政府公信力作為民眾的一種主觀價值判斷,主要來自于民眾對政府執政合法性的認可程度,對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執行情況的認可程度,對政府施政的效率與廉潔情況的認可程度等。高度的政府公信力不是靠政治強力與過度宣傳獲得的,它需要通過良好的行政行為與合理的社會體制來成就。良好的行政行為與合理的社會體制,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消除或及時梳理社會沖突與矛盾;另一方面能夠切實保障社會機器的正常、高效運轉,從而對內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塑造良好區域形象、吸引域外資源,推動城市發展。
城市輻射力。所謂城市輻射力是指城市對周邊區域的綜合影響力與發展帶動力。它既是一個城市內在素質、發展水平與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也是該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向城市外的自然揮灑與自然表達。強大的城市輻射力不僅有助于本地經濟的向外拓展,而且能夠吸引外部生產要素的向內流入。從現實情況來看,城市輻射力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氣質為基礎,以文化產業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努力打造經濟強市,為城市輻射力的提升提供深厚的硬實力支撐;二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要在正確定位城市形象的前提下,將城市形象的塑造納入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戰略部署之中,借助各種媒體資源的宣傳,努力提高城市的影響力。
城市文化軟實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不可能輕而易舉、一蹴而就,它需要歲月的積淀與鐫刻,需要長期的挖掘與整理,需要更多的深入思考與精力投入。然而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在硬實力影響逐漸式微的背景下,由文化整合力、社會凝聚力、人口素質力、政府公信力、城市輻射力等構成的城市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與決定力量。我們必須通過發掘和整合城市文化軟實力資源,充分發揮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功能與效用,不斷影響、推動并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作者分別為遼寧科技大學人文社科部教授,鞍山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張國祚:“張國祚和約瑟夫·奈關于軟實力的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7月4日。
②張衛海:“城市競爭背景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解析”,《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3年第1期。
篇6
一、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使企業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談企業文化首先要談對企業文化概念的認識。什么是企業?企業是以市場為向導,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因此,企業文化就是一個團隊在完成一項事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由于企業文化具有靈魂、凝聚、約束、向導、激勵等幾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決定了企業文化其實就是一種以做大做強企業為基本內容的企業發展觀點和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建設只能緊緊圍繞這一中心,搞好生產經營和服務,不斷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使企業健康、穩步地持續發展。這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惟一使命。
在實踐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傳,我們都要思考這樣做是否有利于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否有利于員工的精神和物質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義,是否在實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廈門卷煙廠特色的企業文化。對此,不敢有絲毫麻痹。筆者感覺這其中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都是一個如履薄冰、負重前行的過程。近幾年,廈門卷煙廠的經濟效益每年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其原因就在于這一指導思想的正確性。同時,我們注意到,一些企業在建設企業文化的過程中高喊科技興國、為社會服務、為消費者服務等口號,這種做法顯然偏離了企業發展的實際,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事實證明,好高騖遠是會耽擱企業發展前程的。企業文化建設,很實際的目的就是要讓企業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強大。俗話說,有用就是真理。離開生存和發展,離開經濟效益,企業文化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麗的辭藻。
二、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心——經營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業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企業的品牌之中。曾經有人說,中國的品牌是一流的產品、二流的包裝、三流的營銷、四流的服務。無論這句話有多少水分,但作為一名企業領導者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品牌革命時代已經到來,品牌就是企業的生命。對于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企業領導者必須高瞻遠矚,具備與時俱進的戰略眼光,對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時果斷地揚棄,把職工的整體素質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斷地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創造出企業優秀的品牌,使企業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穩步地發展壯大。由此可見,搞企業文化建設不能離開品牌談文化,而要以品牌為載體彰顯企業文化,這也是廈煙人的經營理念。
產品是品牌的實物載體,質量是品牌發展的基礎。廈門卷煙廠視質量為生命,高度重視產品的內在品質與外觀質量,一直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先”,塑企業優秀的品牌。近年來,廈門卷煙廠不斷加大質量管理力度,不僅要求結果出精品,更追求過程出精品。1998年導入iso9002—94版質量認證體系,提高產品的質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車間被評為“全國樣板車間”;1999年第一、三車間被評為“福建省樣板車間”,設備管理達到國家二級管理標準;2001年進行了質量管理體系換版——iso9001-2000版,進一步規范產品設計和開發過程,在行業內首創產品開發過程質量控制的“五書”制度,即:產品設計和開發建議書、任務書、策劃書、鑒定書、批量投產準許書,以此提高產品的質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來,廈門卷煙廠大力實施品牌、營銷、管理和服務“四大工程”,夯實產品、市場、管理和服務“四大基礎”,不斷提高企業產品核心競爭力。目前,廈門卷煙廠正在進行新廠建設,投資8億元,力創七個一流:管理一流,工藝一流,產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設備一流,環境一流;力戒兩個一流:花費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個員工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現場就是市場,做過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質量零缺陷”的認識,從單一追求結果到追求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廈門卷煙廠還特別注重綜合技術水平的提高,積極與國內外知名煙草研究機構和煙草公司開展技術合作,1986年率先與美國雷諾士煙草企業(現為日本煙草)開展合作,以此提高企業管理、工藝、技術水平。“十五”期間,廈門卷煙廠制定了企業新的發展目標,即向煙草行業同等規模中最具競爭潛力、最有活力的企業行列邁進。
總結廈門卷煙廠的經營理念,筆者認為廈門卷煙廠是在實踐中塑造一種適合行業特色的企業文化,它必定會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企業文化建設——人本素質管理
企業只有具備一流的素質,才能創造出一流的產品。近幾年來,一些頗具遠見卓識的企業領導者都嘗試著從資本管理向“二本論”管理轉變,“二本論”管理即資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業都有它明顯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員工的基礎上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二是倡導員工進行有效學習,推動企業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培養有利于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價值觀。為此,廈門卷煙廠以品牌文化建設為契機,帶動企業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企業每創造、培育一個更高檔次的品牌,就標志著其綜合素質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廈煙人很清楚,企業綜合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創造出新品牌來,即使創造出來了也不可能培育起來。企業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紅的企業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經不起市場和時間的考驗,一紅就死。所以企業品牌的培育過程必須是一個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的過程。
廈門卷煙廠決不做一紅就死的“螃蟹”。廈門卷煙廠創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發展歷史,如果從其前身華康煙廠(解放前的一個私營企業)算起,歷史就更長了。經過近50年的發展,特別是在廈門成為經濟特區以后,廈門卷煙廠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充分發揮特區的兩大優勢——區域和政策優勢,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壯大。今天,廈門卷煙廠的發展水平已處于全國煙草企業先進行列,主要經濟指標躍居前15位左右,是煙草行業“36家重點發展企業”之一。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企業素質、員工素質的全面提高。在抓員工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中,廈門卷煙廠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陳舊觀念。“變”是惟一不變的真理。企業要發展,靠老思路、老辦法是不行的,要學習,要變革。“變則通,通則久”。把“變”的思想、“變”的觀念植入員工的頭腦之中,讓他們想別人所不敢想,做別人所不能做,培養他們積極樂觀、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
(二)狠抓敬業精神,培養認真習慣。廈門卷煙廠要求企業員工牢記這樣一個理念:不認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業的錢(工資)。員工所做的工作要對得起自己的工資,這是最起碼的信用關系。企業要培養員工良好的敬業習慣:操作認真的習慣、負責任的習慣、使命感和事業心的習慣。
(三)狠抓團隊建設,營造真誠氛圍。一個優秀的企業領導者,是不會把眼光只盯在報表利潤的增減上的,而是在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廈門卷煙廠倡導團隊精神,倡導團隊英雄,就是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是團隊中的一員,發展個人才能發展團隊,進而發展企業。這是必然的因果關系。團隊成員之間要坦誠、真誠、零距離,營造團隊真誠的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員工的思維,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
(四)狠抓機制搞活,注重制度創新。我們認為,廈門卷煙廠的企業文化,從宏觀層面講,具有廈門卷煙廠的國情特色,但從微觀上講,并沒有中外企業之別。企業機制搞活無非就是解決“原動力”的問題,而“原動力”的主要內容就是“人+機制”。基于這種考慮,從2000年開始,廈門卷煙廠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機制和考核制度,導入市場經濟手段,全面形成“崗位靠競爭、收入靠貢獻”的競爭激勵機制和考核約束機制,建立“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的動態運行機制,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更具活力、更靈活、適應性更強。為保證企業管理水平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廠搬遷后,聘請了一家國內外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結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們設計出既符合國情、廠情,又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發展要求,還符合員工利益的嶄新的運行機制。全方位、脫胎換骨地搭建企業內部公平競爭的舞臺,提升廈門卷煙廠的整體綜合素質。
四、企業文化的內核——價值觀
價值觀是關于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說白了,價值觀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對什么,喜歡什么討厭什么,都屬于是價值觀的范疇。價值觀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是員工心中的燈塔,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設都是以某種價值觀的傾向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建設也不例外。經營思想的革新、企業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要以某種價值觀為指導,中外企業概莫能外。
(一)企業領導的價值觀。企業領導的價值觀是整個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航標”。有人說,先改變張瑞敏,再改變海爾,張瑞敏改變了,海爾也就改變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企業文化不是開幾次會就能產生的,也不是員工自覺產生的,它來源于企業領導者或企業領導層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企業領導是榜樣,是企業文化的影子,企業領導的所作所為傳播出去,被員工所接受,就會影響員工的行為、習慣,也就形成了企業文化。廈門卷煙廠在企業中經常傳播6種文化,責權文化、親和文化、制度文化、樂觀進取文化、廉潔自律文化和艱苦奮斗文化。
(二)員工主體的價值觀。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業的主人還是雇員?傳統的說法是,國企員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員。無論是主人還是雇員,企業文化總是建立在以員工利益為主體的基礎之上的。企業所有的贏利,所創造的價值,無一不是員工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企業要對他們負責任,不能對不起他們。員工的福利、員工的發展、員工的自豪感都是企業的財富,同時也是以員工為主體的價值觀的必然體現。
(三)團隊的價值觀。團隊員工的共同愿望和價值系統對企業有很重要的影響。當好的價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員工心目中不斷強化,形成該群體的一致行為后,團隊的生產力才能發揮出來。實際工作中,我們把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融為一體,把“廠興我有利,廠衰我有失”、“愛企業,愛產品,愛崗位”、“視廠如家”的理念變成員工個人的自覺行動,做到“人人心中有企業,上下左右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增強團隊合力與競爭力。
(四)管理的價值觀。筆者認為,從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學管理、人本管理與文化管理三個層次。做企業,科學管理是前提、是基礎;人本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方向,沒有科學管理就勿談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聲的監督,是無為而治。在實踐中,廈門卷煙廠對這三個層次的管理價值觀是這樣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管理也是生產力,員工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是企業科學管理價值觀的基本體現。要使企業興旺發達,就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依靠人才興業,依靠科技興企。第二,抓好企業科學管理的過程,同時是改造人的過程,是改造人的習慣系統的過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斷提升的過程。人本管理就是要關心人、體貼人,一切為了尊重人的責任感服務,一切為了人的發展服務。第三,文化管理最終表現在制度、機制上,制度、機制是文化管理價值觀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長江、黃河沒有人管卻能東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種機制保障,是中國地形加河流的機制。廈門卷煙廠怎樣才能像長江、黃河那樣,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樣需要一種機制。廈門卷煙廠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尋求適合企業發展的文化管理機制。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觀。世界上沒有單純的經濟工作,也沒有單純的政治工作。深化企業改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調動員工積極性,進行生產經營都離不開宣傳政治工作。經濟發展為社會現代化服務,而思想政治工作則為經濟發展開辟道路。這是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統一性表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價值所在。尤其是在變革的時代,更需要用新的理論武裝頭腦,與時俱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宣傳思想政治工作。任何輕視或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行為都將付出代價。
篇7
職業學校文化的顯著特征是文化中的職業特性,職業學校文化具有二元性――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二者的高度融合是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企業文化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已發展得比較成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企業文化職業學校文化產生比企業文化晚十年,至今還未形成研究體系,在職業學校文化建設方面,企業文化建設的很多成功經驗都是值得吸收和借鑒的。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共同開發的國家級開發區,目前有世界500強企業119家,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學校地處園區,較早地開始了學校的文化建設的研究和實踐,文章以學校為例,就融合企業文化的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多種典型的路徑與模式做初步研究。
職業學校文化建設模式
當前企業文化建設的模式從橫向解剖、縱向發展的角度,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四維橫向模式:理念宣貫――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品牌文化建設;也有學者根據文化的縱向發展,提出了階段發展模式:理念提煉――職責延伸――行為外化――評估改進。職業學校文化建設可以以當前較為成熟的PDCA管理工具作為依托,形成文化建設的四階段閉合循環模式。
四階段閉合循環模式,將職校文化建設解構為傳承對接、階梯延伸、多維外化、評估改進四個階段,四個階段的關鍵任務依次為:識別文化結合點、設計文化梯次結構、遴選文化深度載體、構建文化評價體系。四個階段逐層深入、循環往復、相互滲透,構成文化建設的螺旋上升的閉合環。模式具體結構見下圖:
職業學校文化建設路徑
在職業學校文化建設四階段閉合循環模式下,每個階段對應的路徑分別如下:
1.第一階段傳承對接的路徑:借助外腦、理論學習、外部(企業、學校)調研對標找經驗、內部征集文化因子、搭建文化核心綱要、傳承對接找差距
尋找文化因子并合理整合成文化核心理念是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一步,也是核心環節。以學校為例,在這一階段就曾邀請來自企業、院校的知名文化建設專家來校幫助進行文化體系的設計。對文化深有研究的學校校長也專門對全校教師開設“學校文化建設”專題講座,解讀文化,企業文化、學校文化的概念,以及文化建設對于一個職業學校的重要性。之后學校對各個系部處室明確了文化建設的職責。各處室、系部在進行了理論的學習研究后, 觀念發生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隨即積極展開以制造類、服務類企業、職業院校為對象的調研。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又以世界500強企業、成功民營企業、正在發展的民營企業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以及國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德國柏林應用科技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和國內的一些職業學校如常州劉國鈞、無錫機電等的職業院校為主要對象進行文化的調研學習。文化因子是學校主體教師和學生對于學校發展以及情感責任的看法、態度、愿望和觀念,是存在于主體行為觀念中的一種因子,好的文化因子能夠恰當地反映學校本身特性,能在主體中形成共鳴且被推廣執行,因此文化因子的征集關鍵在于師生員工的參與,學校采用了調查問卷、頭腦風暴座談會、個別訪談等方法,效果不錯。搭建文化核心綱要就是對文化因子的篩選與整合,形成文化核心理念。
2.第二階段階梯延伸的路徑:明確學校文化建設方案、搭建學校、專業、班級三級文化體系
學校的核心文化要獲得生命力必須向下延伸扎根于泥土,這就需要將學校的核心文化價值觀扎根于系部、扎根于班級,形成學校文化、專業文化、班級文化三級學校文化體系。
以學校為例,在制定出文化建設方案總體框架后,各系部、處室都有專門文化建設的任務,并進行成效考核,使得大家不得不去做,又主動要去做,通過明確每一崗位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責,使得學校文化在建設中得以貫徹和認同,從跟一群人相關變成跟每一個人相關。學校專業文化建設把握的關鍵是在學校“善水文化”的統一文化思路下,融合所服務的行業企業的優秀文化,進行具體的專業特色文化方案策劃;而班級文化建設的原則是將學校善水文化主旋律和班級的專業特色、班級學生的主體特色有效融合。在結合專業文化時,要注意充分依托行業,緊聯企業,尤其是冠名班更要強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班級文化建設中要避免班主任越俎代庖,要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引導班級一步一步累積,走出軌跡,留下歷史,積淀文化。
3.第三階段多維外化階段的路徑:遴選深度載體、外化于形、外化于行
外化于形主要是學校文化環境的打造,專業實訓室環境的文化建設、班級教室、宿舍文化建設等。通過將環境打造為學校文化的載體讓教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和感悟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的文化精神和專業精神。
學校在外化于形方面是這樣做的:根據學校總體文化脈絡,對原有的文化環境進行審核,去除掉一些與總體文化不相符的部分,強化一些校企文化融合元素如“6S”,增加一些有利支撐文化理念的元素,對文化環境進行了系統地重構,形成了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方案,并逐步實施。作為組成部分之一的專業文化環境建設,以機電系為例,采用了先調研同類職業學校如國外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德國柏林應用科技大學,國內的如常州劉國鈞、無錫機電、蘇州高職校等,以及三類企業:世界500強企業、高新技術龍頭企業:GE、三星、錫柴、MANZ科技,成功民營企業:上海金緯有限公司、ELE、萊克, 正在發展的民營企業:偉智科技、通易機械等。接著組織系內全體教師座談會,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收集金點子,再組織骨干力量遴選金點子,系統化地進一步設計實訓室內外的文化環境,形成了機電系實訓室七大特色主題環境方案:企業文化、技能文化、創新文化、廉潔文化、專業文化理念、機床發展史長廊、自動控制發展史長廊。
外化于行指的是核心理念內化于心后,外顯于教師和學生的行為上。學校文化有活動才有活力,各種師生文化活動是學校文化的有效載體,對內讓師生加深理解學校文化的內涵,在全校上下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外讓社會公眾了解學校的價值取向,從而達到樹立良好學校形象、增加學校品牌價值的目的。
行為文化的主體包含教師和學生。學校認為學校文化、專業文化只有經過教師的反復實踐,才能逐漸形成行為習慣,才有可能用文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形成個人內在的品質和群體文化,最終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以熏陶和感染學生。
在教師團隊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從三個層級――校、系、教研室進行精心策劃,采用:“走出去,學回來”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各類國內外培訓,安排專業教師到校外企業鍛煉(三星、MANZ、錫柴等),學習先進文化、提升專業技能;“沉浸式體驗”安排教師以企業實際項目為載體,停課到校內入駐企業偉智、通易感受正在崛起的民企文化,提升實踐技能; “引進外腦”定期邀請省內外職教專家、企業家、高校教授等來校講學,以開拓教師視野、提高教師境界;“胡國強大師工作室”為專業建設獻計獻策,為課程改革添磚加瓦。通過鼓勵教師參加各類項目:技能大賽、創新比賽、企業實際項目承接等項目化工作,進一步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從根本上增強自己對專業的歸屬感。
學生行為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歸屬,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學校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核心價值觀,自覺遵守學校行動總綱,并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校舉行的活動主要有:①班級文化評比;②優秀企業文化進課堂;③聽企業領導者“傳道”講壇;④聽企業工程師“授業”講壇;⑤冠名班的活動,更好地進行文化滲透和融合;⑥多模式的工學交替“金緯模式”學生在暑假時間,進入企業一線工學交替實習一個月,拉近了學校課堂與生產現場的距離;⑦規范、創新活動。學校舉辦“一日常規專項檢查月”;系部舉辦“遵守常規,創新自己”的開學學生大會;“實訓室物品規范擺放,6S活動”;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發展個性文化的有效載體,學校的社團活動多種多樣,主要有創新社團、技能社團、創業社團、文體社團、愛心社團等。
4.第四階段評估改進的路徑:從制度層、理念層、行為層、物質層進行評估改進
優秀學校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將學校文化中理念、制度、行為活動加以總結和梳理,保留優秀的,去除與文化主脈不相符的,增加缺乏的元素,從而實現學校文化建設的增量創新。
以制度層的評估改進為例,制度層是理念層過渡到行為層和物質層的關鍵環節,為確保層與核心層不發生偏差,就必須把學校所倡導的文化理念全面滲透至學校的各項制度中,使所有的學校制度都符合學校文化理念,因而需要一個制定制度――實踐――修訂制度這樣一個循環提升的過程。學校實行的是“事業單位,企業管理”,于2010年開始實施獨特的激勵性薪資體系――《學校績效積分考核方案》。
企業文化融入學校文化的載體菜單
學校遴選了世界500強企業、成功民營企業、正在發展的民營企業這三類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進行校企合作,進行構建職校文化的實踐研究,下表列出了一些具體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途經。
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些感悟
1.尋找文化因子,要舍近求遠,多繞彎路發揮曲線優勢
在文化因子征集過程中,要多走彎路,少走近路。即使組織者已經對文化有了很好地概括和提煉,也不怕走過場,因為這種過場可以贏得文化行為主體的參與度與認可度。學校的文化沒有師生員工的廣泛認同,沒有轉化為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文化就會脫離師生的行為而存在。
2.文化建設過程中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
文化建設既要自上而下地進行文化地引領、布置文化建設任務、考核文化建設成效,又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切不可忽視集體大眾的智慧,只有調動起大眾的主動性、積極性產生的文化才有生命力,這樣的文化建設才能生根、發芽、結果。
3.文化個性可以張揚
這里說的文化個性指的是專屬于教師、學生個人,并能反應個性的一種文化。學校文化不能一刀切,它的初衷和歸宿是“潤物細無聲”。讓每個老師、每個學生的文化個性自覺融入到學校文化并一起成長,其實是學校文化落地、生根、發芽的過程,關注文化個性,實際是關注個體創新力對學校整體的促進和推動。學校實施的IPQ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師個性化發展就是居于這樣文化理念的一個體現。
篇8
關鍵詞:計算機犯罪;金融風險;防范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計算機犯罪也成為一種較為新型的犯罪形式,其中在金融業計算機應用領域中的犯罪成為危害最為嚴重的計算機犯罪方式。其是指犯罪者通過侵入和破壞金融計算機信息系統,擾亂現有的金融秩序;或者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和相關設備謀取非法利益的違法行為。這種犯罪行為不僅會破壞被侵入的金融機構、存款人的利益,還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是一種具有嚴重危害性的犯罪行為。
1、計算機金融犯罪的特征
金融行業的計算機犯罪行為主要包括計算機信息竊取、信息篡改和破壞以及非法的數據輸入等,也包括通過非法修改軟件來榨取受害人金錢,破壞相關金融機構的運作秩序。從目前的計算機金融犯罪案件來看,犯罪手段通常技術含量高,隱蔽性強,并往往是內部人員為主謀,具體來說其犯罪特征有以下幾點:
1.1性和隱蔽性強
多數計算機金融犯罪份子都曾經接受過專業的金融學和計算機學教育,具備相當水準的專業技術,并且實施犯罪前都經過周密預謀和策劃,主要通過互聯網直接或間接向計算機內輸入非法的指令,篡改他人銀行帳戶信,實施對財產的貪污、詐騙和破壞等行為。并且計算機金融犯罪的操作過程往往隱蔽性較強,犯罪分子在對程序和數據進行操作時不受時間和地點等限制,在犯罪后其信息載體也往往不會被損壞,不易被識別和發現,警方在偵查中也很難發現和追蹤犯罪證據。
1.2法多樣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各類金融計算機犯罪分子也得到了更為廣闊的施展平臺,采取多樣化的高技術作案手段。如通過接入網絡連接到大型金融機構的大型主機,竊取金融機密、虛假金融信息、散播病毒甚至調撥資金等犯罪活動,不斷的翻新手法和花樣。
1.3難、后果嚴重
和傳統金融犯罪相比,計算機金融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和影響大得多,犯罪分子一旦入侵成功就可以輕易的竊取巨款,只要能成功侵入系統不僅可以盜取1萬,甚至可盜取千萬上億。而且犯罪后對于罪犯的查獲和犯罪定性十分困難,由于計算機需要處理的數據十分龐大,檢驗程序復雜;只要作案者具備專業計算機知識就可以很快毀滅證據;以上多方面原因,使得計算機金融犯罪活動偵查和證據收集十分困難。即便抓住犯罪嫌疑人,由于網絡本身的虛擬性使得網絡犯罪在定罪和量刑上比較復雜。
2計算機金融犯罪的產生原因
2.1的誘惑
由于金融機構的計算機中存儲著大量的信息資料,這些信息的表現形式雖然只是枯燥數據羅列,卻往往體現著金錢財富的積聚,這些富于經濟價值的信息和數據自然成為犯罪嫌疑人嚴重最具誘惑力的財產,從而促使金融犯罪分子鋌而走險,運用專業金融計算機知識來詐騙和盜搶財富。
2.2安全管理技術存在空白
計算機應用技術雖然迅猛發展,但仍然存在一部分空白地帶,這導致犯罪分子們有恃無恐,也使得全世界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計算機犯罪的恐慌。同時,由于銀行管理意識與管理方式還沒能適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信息管理方法也就相對的落后。并且由于計算機技術本身仍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其系統多少也存在著一定脆弱性和瑕疵,也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
2.3境有待整頓
信息時代的金融犯罪較傳統的犯罪定義已經有了新的發展,因此需要對法律概念進行全新定義和規范。然而目前在我國的立法層面,計算機犯罪問題定義仍然相對籠統、更新也不及時,缺乏對日新月異發展中的網絡技術的針對性,影響了法律威懾力發揮;在司法層面,對于高新網絡技術所帶來的新的犯罪問題,相關的辦案機構和人員受到信息技術的局限,在對犯罪分子進行制裁中采用的司法手段相對滯后,也使得辦案人員無法及時抓捕犯罪分子,影響辦案的實效性和準確性。
3、計算機金融犯罪的防范措施
金融業社會經濟運行的關鍵部門和主動脈,具備獨特的經濟和財富功能,也是各種各樣犯罪分子覬覦的重要對象。隨著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時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斷變化,其所帶來的危害也日趨嚴重。因此金融機構在對計算機進行安全管理和犯罪防范時應該從人員的管理模式、信息發展水平、規章制度以及防范設施多角度進行。
3.1全管理
計算機技術是現代高新技術,作為金融機構的管理者應該具備相應的現代意識和管理水準,據資料統計表明,計算機金融事故和犯罪案件的產生原因中,因為管理者本身的管理不善導致案件發生的在六成左右。因為計算機的安全管理需要從技術、管理及法制等方面來開展:首先在邏輯層應該加強技術防范,包括做好各項加密措施,做好安全核心工作;其次在物理層應該加強計算機實體安全的保護,減少脆弱的地方,避免來自外界的物理傷害;再次在人事層方面由于犯罪主體多數來自內部,因此必須在激發機構工作人員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力的基礎上,加強對權限的制約,這也是目前加強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層次;最后在經營管理層面必須采用科學嚴謹的模式來預防各種金融犯罪。
3.2章,堵住漏洞
目前我國的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著計算機安全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必要措施制定系統的金融機構機房管理制度,軟件硬件管理制度,以及數據備份制度等等,并且由于金融電子化具備一定特點,因此需要結合以往手工作業時期實行的具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強化和細化金融管理,具體來說,首先應該在金融業務的處理上做好分工工作。金融業務的授權和業務的執行職務應該徹底分離;同時此項金融業務的執行操作與審查操作職務也應該相互分離。如在銀行中,對于電子聯行業務需設置五個不同崗位包括:系統管理人員、錄入人員、復核人員、業務員以及事后的監督員,其次是各職能部門需要相對獨立,做好明確分工,防止權責不明問題的出現。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實現對業務的互相監督和制約,如果出現問題也可以縮小查找范圍,減少問題解決時間。再次相關業務的工作人員可視情況實行職務輪換制,要求工作人員定期的更換操作密碼,并進行保密。另外還應該對金 融業務處理人員的業務執行定期業務復核,以便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還應該加強專用設備、機具,尤其是磁記錄、刻錄設備、銀行卡制作機等的管理,限制以上工具的使用權限,建立使用登記制。不斷的提高和更新網上銀行等新型金融服務方式的安防技術標準。
3.3術安全防范水平
金融計算機的安全問題正越來越多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一方面,日新月異的國內外信息產業,正不斷地推出最新的安全技術作為依托,從計算機硬件設備、系統軟件、網絡通訊等多方面入手,更新換代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安全防范技術;另一方面,各金融機構也是不惜代價,投入巨資,全面提升各自計算機應用系統的安全防范功能,建立相對全面的“六防”安全體系,即:“防火墻、防病毒、防黑客、防篡改、防克隆、防患于未然”加強法治觀念、倡導健康文明的財富觀。我國已經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這樣的行政法規,修訂后的《刑法》也增加了有關懲治計算機犯罪的條款,標志著我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工作開始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現代化軌道,懲治計算機犯罪開始有法可依。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信息時代,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法制”當然是必不可少,但“法治”顯得更有必要,全社會急需要確立一種良性和諧的價值取向和科學平衡的發展觀,需要營造一種公平、公開,正義、誠實、依法辦事的法治氛圍和文化價值觀,倡導和樹立遵紀守法、廉潔自律、依法致富的現代文明風尚。金融從業人員,天天都與身邊的金錢財富打交道,更需要調整好心態,經得住誘惑。
3.4主,打擊為輔
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應該依法開拓新的經營領域和市場,提供安全的新產品和新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金融機構無法避免的面對著多樣的金融風險和多層次內患外憂,因此金融機構必須始終保持危機意識、保持必要的防范意識,常備一套應付臨時危機的處理辦法。面對著這些由于信息網絡技術普帶來的計算機金融犯罪問題,除了需要及時斬斷潛在威脅、堅決打擊犯罪外;更應該重視在日常的實際應用中,及時發現系統技術存在的缺陷和制度管理中的漏洞,將這些缺陷和漏洞帶來的風險保持在最低限度。全面分析和識別金融機構應用業務中的各類風險,找出其其形成原因,并在機構制度層面建立一整套防范控制體系,建立起集預警、監控與應付于一體的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肖建光.加強防范金融計算機犯罪[J].海南金融.2010(1).
- 上一篇:生態文化的概念
- 下一篇:民事案例分析真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