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能力范文

時間:2023-06-22 09:5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教學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教學能力

篇1

一、向課堂要效率

1.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學性以及適用性原則,無論內容,還是內容的編排順序都是科學的,但編教材的專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確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個班、每一個學生都切實地加以考慮,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師靈活應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2.靈活應用教學方法。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能力提高的更快。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采用靈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達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3.妥善處理教學細節。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學細節處理不當,必然會浪費時間,影響課堂的效率。教師引導學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處理教學細節,備課時應考慮到教學的每一細節以及處理方法。課上一分鐘,課下十日功。備課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

4.充分重視學法指導。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見效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5.正確對待個別差異。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應回避,但個別差異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教師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轉變的。向課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轉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6.善于激發學習興趣。學生無興趣的課絕對不會有效率,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對一切來說,只有喜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高效率地提高課堂教學,向課堂要效率,應是每位教師終身所要追求的目標。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1.概念方面的閱讀指導。在化學教材中,標題以外的黑體字一般都屬于概念性的范疇,每個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化學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應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地讀,要讓學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嚴密性和準確性,不得任意刪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確其中的化學涵義,實質上是要了解概念產生的條件與要求。

2.圖形的閱讀指導。對于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圖的閱讀,要引導學生閱讀以下幾個內容:①實驗內容;②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③實驗裝置圖的原理;④實驗要求的條件;⑤推測實驗時的正確現象。對于曲線圖的閱讀,這方面多屬于一些綜合知識的應用,需要一定的知識廣度。簡單地說,就是要學會坐標的應用,在每一條曲線中橫坐標和縱坐標所代表的化學意義,同時,還要了解圖上的點、線、面的化學意義。

3.數據方面的閱讀。指導化學教材中的數據都是經過科學家們的實驗積累而得出來的,數據的引用是為了說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閱讀中,培養學生從數據中分析問題,導出概念。在閱讀時,要告訴學生學會比較的方法。比較是思維的一種重要的基本過程,不經過比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就不可能確定事物的關系,也不可能區別事物的異同。

控制閱讀的時間和速度,對每節課中閱讀所用的時間,一般安排為老師閱讀時間的1.5~2倍。在課堂上根據學生閱讀情況,特別是后進學生的閱讀速度隨機進行調整。在閱讀時,應保持適當的速度,對內容不同、難易有別的教材,閱讀的速度也應當有不同的要求。對易懂的內容,速度可適當加快,對抽象費解的內容,速度可適當放慢。閱讀中注重思考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閱讀的時間中應包括學生思考的時間。

三、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學生想學。教學中,我利用多種形式,課內外結合,抓準時機,見縫插針,用優美的語言、強烈的感情向學生講解我國在古代化學方面的發明創造和現代化學科學的巨大成就及我國豐富的化學資源。例如向學生講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古代的四大發明中化學方面的發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發展,現在鋼鐵、能源、水泥、化纖等年產量均在世界前幾位,甚至是第一位。

2.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娓娓動聽的談心,科學精辟的分析,能糾正學生的偏見,能解決學生的壓力,鼓足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我們常將化學史上許多刻苦攻關的科學家的事例融匯到知識教學中,如居里夫人歷經45個月的艱辛,終于從數噸瀝青鈾渣中成功地提煉出0.1克氯化鐳。還可以化學實驗為中心經常做實驗,可以激勵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培養學生課堂總結的能力

篇2

一、教學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

中學階段,化學可分為有機與無機兩大塊,結束無機化學的學習,同學剛接觸到有機化學,興趣很濃。這時候,是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時期,也是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總結出有機化學學習的一般規律與方法:結構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一類物質。

比如“乙烯”這一節的教學,我就打破書本上的順序,先講乙烯的分子結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時,先由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據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少于烷烴分子中碳所結合的氫原子數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不飽和烴。再由其結構看其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從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幾個方面來思考;根據乙烯結構中化學鍵的特征——雙鍵容易斷裂講乙烯的特征化學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根據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發生氧化反應)。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學性質來講其用途并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機溶劑(物理性質)、制造塑料和纖維(化學性質)等。最后對這一類含有碳碳雙鍵的烴,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以后幾節的教學,我都反復強調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到了講烴的衍生物,我請同學自己站起來闡述這樣的研究方法,我順著這樣的思路一點一點地講下去,很清晰。學生自己掌握,復習時也就感覺到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機化學其實很好學,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時時提醒學生,以后就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有機化學的學習與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樣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與能力培養

1.自學能力的培養

適應于有機化學的特點,在教學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同時,我還加強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機化學的一般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己總結。比如“乙醛”這一節,通過約20min的閱讀,我就請同學自己列提綱,然后復述,重點圍繞“乙醛的組成和結構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質(展示樣品)、化學性質?由這樣的物理、化學性質決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業上如何制取?這類物質(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學性質?”進行教學,通過這樣的訓練,我覺得學生不但強化了方法,更培養了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有機實驗的過程中,我時時提醒同學要細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維。比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加藥品的過程,溫度計的擺放,實驗中燒瓶、集氣瓶內的變化,為什么要加石棉網、碎瓷片等等都應特別重視,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3.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強調觀察、思維能力培養的同時,我還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銀鏡反應和乙醛與氫氧化銅的反應后,我就請兩個同學來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樣反應,要求其他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在演示完乙醇與鈉的反應實驗后,要求同學做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有的同學竟用大塊的鈉并用手去撥。通過這些課堂實驗,課堂上及時糾正錯誤,學生感受頗深,他們自己做實驗時就很動腦筋,也很規范,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篇3

能力。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各科教學的共同任務,但由于學科性質不同,各學科在語言能力的培養目標上及具體措施上有所

差異。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情況,談談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一些具體做法。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能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和化學科學方法,對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與化學相關的簡單問題進行分析解釋,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能用正確的化學用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化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并做出解釋的能力。”據此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準確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

化學概念是用準確、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概念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因此,準確理解化學概念和原理是學好化學的最基本要求。而化學概念和原理都是用語言的形式表達的,而概念和原理的字面含義與實際內涵并不完全一致,這就要求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否則會造成誤解。

二、準確表達化學概念和原理

知識掌握重在應用,對化學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意會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求學生能準確、規范、恰當地進行表達。化學中有許多概念和原理,必須要保證學生能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

三、運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表述化學問題

近幾年的各地高考化學試題都出現了一些開放性試題,考查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對實驗事實做出合理解釋、運用多種方法形成實驗探究結論的能力。在學生的答題中普遍暴露出條理不清、拖泥帶水、丟三落四、答非所問等語言表達上的問題。化學式語言能力的培養除了要使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表達化學概念和原理外,還要求他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問題作出準確、精練的回答。

針對以上情況,我在教學中著重做了以下幾點:

1.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影響學生

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教師必須通過自己的語言才能把信息傳遞給學生,而學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師所講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學知識。如果教師的語言不規范、不嚴謹或條理不清,那么傳輸給學生的就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當學生再把這些信息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時,就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語言修養,不但講課時語言要準確規范,富有啟發性,而且板書的設計也要力求簡練、嚴謹、條理清晰,并能體現學科的特點。

2.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汲取語言營養

化學教材是教師施教的依據,也是學生獲取化學知識、訓練語言能力的載體。教材中的語言一般來說系統性和科學性都較強,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材,不僅能加深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還能糾正頭腦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水平。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時,要求學生注意學習教材中不同知識類型的表達方式,如概念原理、化學用語、工業流程圖、實驗裝置等知識,該記憶的要記憶,以增加自己的化學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3.根據裝置圖、圖像、表格等加強訓練,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使學生真正明白圖像語言,學會“圖文結合”,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圖像題的強化訓練,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牢固持久,并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從而能做到“看圖說話”,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2011年高考化學試題(江蘇卷)第16題就是化學工業流程圖,意在考查考生結合工藝流程應用化學基礎知識的能力,

對化學語言能力要求比較高,不僅要看懂圖,還要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看圖說話”的技能訓練,讓學生同桌之間互問,讓學習小組內互問,讓小組代表走上講臺,講解提問,講得好的給予掌聲,使大多數學生得以表現,能夠體會成功的快樂。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給予啟發、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歡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4.嚴格要求,強化學生讀、寫規范

及時糾正學生讀、寫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習慣比學習新知識更困難。因此,教師的教學及任何示范必須做到一絲不茍。元素符號、方程式等化學用語的表達,必須強調規范化,對作業、考試的評分必須嚴格,要及時發現、糾正錯誤,避免學生養成不良習慣。

篇4

關鍵詞:化學教學 觀察能力 思維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用賦予本學科特點的科學方法,使每個學生掌握應具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應有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是中學化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飛躍的學習氛圍。下面僅就中學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加強觀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素質

觀察是認識活動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各種實驗現象、自然現象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并及時、如實地記錄觀察的結果。通過觀察啟迪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認識化學現象、形成化學概念、認識化學原理和物質結構、獲得實驗技能等的重要手段,是學好化學的必由之路。化學實驗必須通過觀察才能獲得結果。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

1、通過多種渠道,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對于同樣的現象,有的人能從中發現重大奧秘,而有的人卻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可見,整個觀察活動乃至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良好的觀察習慣。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途徑是相當多的。

(1)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引導學生觀察

高中化學教材中,設置了“觀察思考”“活動探究”“交流研討”等活動性欄目。這些欄目中有許多探究性實驗,連同實驗中使用的儀器、藥品等,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的大好時機。實驗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給學生操作和觀察的方法,提示學生“觀察什么?”“怎樣觀察?”“注意什么?”“記錄什么?”讓學生明白,觀察應該是眼觀、耳聽、手動、口述等各種器官的綜合運用,從而為概念、判斷、推理等高級認識活動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教師要利用各種各樣的實驗機會,言傳身教,使學生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化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

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化學物質極其豐富,如化纖、塑料、橡膠、合成食品、合成染料、合成洗滌劑等;化學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如食物的腐敗變質、鐵的生銹、水泥的硬化、天然氣的燃燒、開水中的水垢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現象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并讓學生利用學過的化學知識盡力去設法解答,增長才智,提高化學素養。

2、要目的明確,有的放矢,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

科學的觀察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觀察力的有力支柱。一般來說,學生掌握的觀察方法比較正確,觀察步驟比較合理,觀察就能有條不紊的進行,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1)明確觀察的目的,做好知識的準備

正確的觀察,就是要使學生的感知按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進行。只有按照物質變化的具體特征和規律去進行觀察,才能使觀察全面周詳,不發生遺漏,才能抓住那些細微的或稍縱即逝的現象,使觀察變得精細、敏銳。觀察過程中,要善于發現一般人不易發現或容易忽視的重要情節和特征,這往往又是學生的薄弱環節。例如做“金屬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實驗時,如果沒有觀察的敏銳性,勢必觀察不到“白煙中混有黑色煙絲”這一重要現象。但若先從理論上分析反應的可能產物之后再觀察,就不會停留在“繼續燃燒”、“耀眼白光”這些一目了然的現象上,而會有意識地去尋找其他現象,那么黑色煙絲是不難發現的。又如,在學生完成“中和滴定”的實驗后,可提出一個問題,一只25mL的酸式滴定管,所盛溶液的液面恰好在10mL處,把管內液體排出,用量筒承接,所得溶液體積是多少?就這個問題對某個班的學生調查結果,答對人數卻不足三分之一,如此簡單的問題,由于觀察時粗心,答對者竟然不多。

(2)掌握觀察的程序,做到井井有條

事物變化中的現象的發生和發展,總有個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次序和條理。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按照事物的發生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有步驟有順序的進行觀察。如觀察分子結構的球棍模型,第一步可先從整體上觀察球的種類、顏色、大小,代表何種原子以及球和棍的數量;第二步,再從每兩球的相鄰關系,棍的多少,以及棍間構成的角度等,識別出官能團;最后從整體上觀察,根據官能團和原子數,確定物質。對化學反應的觀察,一般應遵循“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后”的順序進行。具體步驟是:①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②反應所需要的條件;③反應過程中的各種現象;④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及檢驗等。不論何種形式的觀察,最后對觀察到的現象都應作邏輯分析,綜合判斷,形成認識,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

學生的觀察能力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外,還可以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參觀,進行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素質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化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化學事實、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特別應關注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1、要使學生形成正確、明晰的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沒有正確的概念就不會有正確而流暢的思維,因此,要加強思維能力的培養,就要通過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這四個環節,使學生對中學化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確的概念,再通過不同層次的知識運用,使概念得到鞏固和深化。如果在教學中,只就事論事,不注意知識間的聯系和知識的靈活運用,學生就無法形成正確的概念,其思維活動就會受阻,甚至出現差錯。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其素質的提高。

2、通過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思維

啟發思維是化學教學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進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關鍵的一步。在化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著自我完善的方向發展,不應把中學化學的規律、方法、技巧一味的向學生灌輸,不講原因和來源,強迫學生去記憶,讓學生機械的去套用。這樣就會把規律、方法、技巧變成僵硬的教條。學生的思維就會僵化,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就會受到挫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少講,做到循循善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設計學案,引導學生自學探究,設計一些選擇、填空、簡答、計算等多樣化的多層次的問題,引領學生看書、思考、動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推理、比較與鑒別、聯系和運用。特別是對一些規律、方法和技巧,一定要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來掌握。這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看書,積極思考,熱烈討論,做到主動地學習,積極地思維,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達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這樣的教學情境,當然有利于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

篇5

關鍵詞: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12-0033-02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閱讀是讀者以初始文本為話題,在接納、交流與碰撞中,實現“視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義”的過程。

《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閱讀、討論、辯論等也是積極的學習方式。”“是化學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實現化學課程目標的基本保證。”就目前化學教學的實際來看,許多化學教師非常重視知識傳授、科學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學法指導等,但是,每當學生在解決化學實際問題時,往往因讀不懂題目而無從下手、理不清題意而半途而廢,究其緣由,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化學教學中,重視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一、學生化學閱讀能力缺失的原因

1.師生認識不足。大多少化學教師總認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是文科的事,所以,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引領缺失,指導乏力(特別是淡化或忽視對學生進行閱讀心理的指導),學生以為課堂上聽了、看了、做了,沒有必要再閱讀書本,久而久之,心中也就形成了學習化學只是要求重視觀察和實驗、不需要閱讀的思維定勢。

2.教師越俎代庖。在平時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地注重將所學內容“講深、講透”,講得“清清楚楚”,教師為了所謂的節約時間,提高效率,該讓學生閱讀的――文本、概念、原理、圖表、題目等,教師皆包辦代替,學生因為失去了閱讀的機會而不想讀、不愿讀,最終,不會讀。

3.教師指導不力。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口若懸河把課本丟棄一邊,即使打開課本,也就是讓學生將有關化學概念、原理用筆劃一劃,輕視或忽視指導學生如何有效閱讀教材,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被慢慢地剝奪了、閱讀能力被慢慢地鈍化了、閱讀興趣被慢慢地挫傷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慢慢地失去了。實踐表明,很多學生在做化學信息題、推斷題時,心中便自然產生一種畏懼和害怕的心理,就是因為學生無法從題設中讀懂信息,因而也就無法提取有價值的信息,致使解決問題時時常發生“卡殼”現象乃至束手無策。

4.教材編寫缺失。不少學生反映“看書,很簡單,做題,很困難”。確實,教材在編寫上是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簡單、通俗、易懂,所以,教材中對有關內容的描寫過于簡單、所例舉的化學事實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況較多,加之化學現象和事實過于龐雜,化學概念的內涵過于隱蔽,學生閱讀課本時易產生混沌、困惑和不解,因而,閱讀課本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受重視。

二、化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

1.激發學生想讀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化學課本肯定沒有小說、連環畫那么輕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學生認為閱讀課本枯燥、反味,從而產生畏懼、厭煩情緒,根據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閱讀興趣的培養,可以充分利用書本上的“資料”,也可以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例如,在學氧化碳時,我首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傳說:據說,在印度尼西亞某荒島高聳入云的大山的山腳下,有一條細長的峽谷。很久以前,有一個來自歐洲的探險家帶著一條狗,從這條峽谷中通過,還沒走出山門,他帶的狗就突然死了,他感到非常奇怪,周圍沒有槍聲,沒有野犬襲擊,剛才好好的,為什么突然死去呢?當他蹲下來想看個究竟時,沒過多久自己也暈過去,再也沒有起來。后來的探險家發現這條峽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們對這條死谷望而生畏。學生津津有味地聽后,心中便油然產生驚疑:為什么進入峽谷后狗和羊都死了?為什么人站著安然無恙,蹲下來反而會暈過去?急切地想知道其原因,學習的興趣非常濃烈。再如在復習酸堿的知識時,若要學生直接閱讀酸堿的知識,他們會感到枯燥無味,課堂上可采用這樣的方法:有兩杯沒有標簽的酸溶液甲和堿溶液乙,現提供石蕊試液,酚酞試液,銹鐵釘,pH試紙,AgNO3溶液,大理石,鋅粒,氯化銨,CuSO4溶液用品。請問你可用哪些方法檢驗甲是酸溶液,乙是堿溶液?請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你的方案。學生聽后,就會主動地去復習酸堿的知識,增強了閱讀的有效性,最后通過學生的方案可歸納總結出酸堿的化學性質。

2.培養學生會讀的習慣

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著力于課前、課中和課后,如此全方位的訓練,可以催化學生會讀的習慣形成。

(1)扶放結合。學生剛學習化學,預習時,往往不知道如何閱讀,這時,教師可采取“扶”的方法,使他們順利“上路”。如第八單元《金屬材料》可以設計以下預習提綱:(1)金屬材料包括哪幾類?人類使用最多的金屬材料是哪幾種?(2)金屬具有哪些共性和個性?(3)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用鉛制?(4)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5)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會出現哪些不良后果?(6)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再采取“放”的方法,如課堂閱讀、復習閱讀,讓學生自己列出閱讀提綱,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

(2)讀寫結合。作為學習的兩種重要手段,讀、寫一定要有機結合。例如在閱讀化學現象的時候,加以書寫化學方程式,對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讀解結合。解題,是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經常有學生反映聽老師講例題時覺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題便又覺得無從下手,如果學生有讀、解結合的習慣,這個問題便不復存在。讀解結合可以是讀例題與解題相結合,讀筆記與解題相結合等等,通過讀例題、讀筆記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次的復習機會。

3.教給學生善讀的技藝

(1)化學概念的閱讀

化學概念是學好化學的重要臺階。在化學教材中,標題以外的黑體字一般都屬于概念性的范疇,每個概念的外延和內涵都是不同的。化學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概念是客觀事物及其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具有邏輯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點。閱讀化學概念時,主要抓關鍵的字、詞,引導學生剖析詞義,最終達到“其意自見”的境界。

(2)化學圖形的閱讀

①理論圖。化學中的理論圖,由于內容抽象,用圖可以使理論形象化,增強感性認識,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著重指出與概念密切相關的部分,閱讀的注意點應隨教材內容而變化。

②曲線圖。化學中的曲線圖,多屬于一些綜合知識的應用,需要一定的知識廣度。簡單地說,就是要學會坐標的應用。在每一條曲線中橫坐標和縱坐標所代表的化學意義,同時,還要了解圖上的點、線、面的化學意義。

③實驗裝置、操作圖。化學中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圖,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重點抓住實驗內容、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藥品、實驗裝置圖的原理、實驗要求的條件以及推測實驗時的正確現象等幾個方面,著重思考化學實驗的原理、實驗結論、對實驗中各種化學現象的解釋。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觀察的重點,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善于觀察,提高觀察能力。

(3)實驗數據的閱讀

化學教材中的有關實驗數據,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實驗而得出來的。數據的引用是為了說明某一概念。因此,在教材的閱讀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看數據的大小和數據之間有沒有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從數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

4.拓展學生樂讀的視野

在化學教材中,設置了很多了“資料”、“閱讀”、“討論”,有些內容雖然一般不作考試要求,化學老師不應視而不見或一筆帶過,應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或課堂上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閱讀,根據學習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上網搜尋、查閱相關資料,課堂上進行交流,如在講煤和石油時,可要求學生在課外查閱“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汽油的主要成分”,為什么汽油中要加乙醇?磨刀不誤砍材功,讓學生多閱讀一些看似無關的資料、書籍,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優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大有裨益。

三、化學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幾個注意點

1.善于標記

指導學生善于對重要的化學概念、原理、論述中的關鍵字、詞、句等,用富有特色的勾、畫、圈、點、線等方式做出明確的標記,或者寫出簡要的讀書筆記、批注,以便提醒學生在閱讀時應予以注目、留意,不斷加深對其記憶和理解。

2.善于調控

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全體學生的閱讀情況,特別是后進生的閱讀速度隨機進行微調。在課外,教師應善于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有效指導,幫助學生合理規劃、有效設計、科學調整。

3.善于反思

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一個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注重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對閱讀策略進行有效的優化和反思。

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化學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充分體現。在培養學生化學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寬松的閱讀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內心體驗,挖掘、激活、提升他們的潛能,打破禁錮,有目的、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化學教師要自我加壓,樂于進取,不斷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梁啟超曾說:“一個人學生時期能否養成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是件人生大事,將影響其一生的幸福與發展。”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品質、增長智慧、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中學生健康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為,“閱讀就是自由的夢。”(薩特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布魯克斯.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M].(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篇6

一、培養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化學課本肯定沒有小說、連環畫那么輕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學生認為課本枯燥、味如嚼蠟,越學越糊涂,從而產生畏懼、厭煩情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閱讀習慣和正確的閱讀方法,缺乏閱讀興趣。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所謂化學的閱讀能力,就是通過閱讀化學課本和課外化學資料,獲取化學知識,用以解答相關問題的能力。首先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樂與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閱讀。在培養閱讀興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編入的一些選學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是知識性、趣味性都很強的,有的體現了當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臺上的云、霧效果,不怕水的鳥籠等,讓學生樂于閱讀。例如我在講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這樣引入新課的:“有誰參觀過桂林的蘆笛巖,肇慶的七星巖?你們知道那美麗的溶洞里的鐘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嗎?如果我們參觀溶洞時鴉雀無聲,我們將聽到什么聲音?”學生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有的說參觀過,有的說沒參觀過,還問鐘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這時順勢引導學生閱讀“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對于上述問題自然是迎刃而解,學生就會體會到一種閱讀成就感、閱讀的樂趣,因而變得樂于閱讀。另外,教師還應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在每一堂課中都應安排適當的閱讀時間和內容,日久天長,以利于形成閱讀習慣。

二、注意方法提高能力

閱讀方法大致有精讀、泛讀、快速閱讀、細讀等幾種。對于初中學生,主要介紹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針對不同的內容,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仔細閱讀、理解、運用。

1.精讀化學概念

初中化學概念特別集中,幾乎貫穿全部的教學內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關系到學生“雙基”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概念具有邏輯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點。

在閱讀化學概念時,主要抓關鍵詞,引導學生剖析詞義,最終要達到“讀到字縫里去”的境界。例如“催化劑”這一概念:“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中不會發生變化。

2. 區分化學用語

化學用語包括: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各種粒子符號等。化學用語的引入是研究化學問題的需要和教學深入的必然結果,化學用語是最為簡潔精練的化學語言,必須牢固而準確地掌握。

學生初接觸化學符號,往往就直接按字母的讀音讀出,例如:MgCO3讀成“Mg,C,O,3”,而不讀成“碳酸鎂”,這樣對于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正確理解化學符號的含義,正確運用化學符號都不利,在教學中應嚴格按學科要求進行化學用語的閱讀。特別是在教學伊始,就必須嚴格按學科要求進行化學用語的讀、寫訓練,如嚴格區分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化學方程式的“+”與離子符號中的“+”、數學中的“+”的意義和讀法……為便于學生閱讀、記憶,還可將一些內容編成口訣的形式,這樣,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還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用語的規律,以達到運用自如。

3.精讀后的復述

閱讀完教材后,要求學生復述其中的主干內容,這一過程通常安排在聽完講授后。閱讀后的復述,可增強學生閱讀的目的性,它必須經過學生的形象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抽象、概括、歸納、聯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訓練,閱讀后的復述可運用在多種形式的課內,如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不同程度的學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復述內容。這樣,可避免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忽視自學,以“聽講”為唯一信息源。

4.精讀習題

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大多要通過解題來體現,因此,讀題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尤其是講解例題時,教師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將題一讀了事,而應該選擇典型題目讓學生細心讀題,標出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敏銳地覺察題示“信號”,發現題中“隱含”條件,棄去“多余”條件,抓住問題的實質迅速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篇7

【關鍵詞】初中化學 能力培養 教學策略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疔的啟蒙階段,是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時期。實施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是必須的,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克服定勢 激發發散思維

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或稱定勢思維,這種定勢有其積極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練,即對同一類型的題目,能夠沿襲模式化的思路,駕輕就熟地解答。但定勢思維有時會限制學生正常思維能力的發展,產生思維惰性、呆板,更會影響創新思維的發展。要擺脫思維定勢的副作用,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關鍵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縮性、靈活性、新穎性和批判性等特點。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從多種途徑,用多種方法求解,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將起著鋪路架橋的作用。如鑒別Kick、(NH4)2SO4、NH3·H2O、H2SO4四瓶無色溶液。此題目應讓學生提出多種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方案Ⅰ:用聞氣味和PH試紙鑒別;方案Ⅱ:用PH試紙鑒別;方案Ⅲ:用Noah和BaCl2溶液鑒別;方案Ⅳ:用Bar(OH)2溶液鑒別。

二、科學觀察習慣的培養

化學中的觀察包括觀察化學物質、實驗、模型、圖表等內容,結合不同的觀察內容,在指導和訓練學生觀察時應注意不同的觀察方法。首先,要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例如:在初中化學教材中,磷燃燒的演示實驗就有四處:①空氣成分的研究;②氧氣的性質;③燃燒條件的研究;④質量守恒定律的證明。同樣是磷的燃燒,演示實驗的目的不同,觀察的目的就不同,觀察的側重點也就不同。①中主要觀察玻璃鐘罩中的水位上升了多少,以證明空氣中約含五分之一的氧氣;②中主要觀察磷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劇烈程度的不同,以證明氧氣的助燃性;③中主要觀察磷能否燃燒,以證明燃燒需要兩個條件;④中主要觀察燃燒前后總質量是否變化,以證明化學變化前后總質量不變。只有目的、任務明確了,學生才能集中精力,有選擇性地進行觀察,才能進行系統而層次分明的觀察,才不至于主次不分、顧此失彼。第二,要指導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包括協同觀察、順序觀察、對比觀察、重點觀察、全面觀察等。如:氫氣、碳、一氧化碳三種物質還原氧化銅的實驗現象,就可采用對比觀察法。

三、通過聯想調動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瓊·皮亞杰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創新的而不簡單地重復前人已做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現和發明“而這種人一定是具有很強求異思維能力的人,因為求異思維是一種沖破常規、大膽設想,從同一信息來源,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變化,產生為數眾多的輸出的思維方式,它是創造思維的核心,只有敢于和善于求異思維的人才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返啟示我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是刻不容緩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聯想是啟動學生求異思維的金鑰匙,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四、實驗能力的培養

第一、培養使用儀器和藥品的能力。使用儀器和藥品的能力是化學實驗操作的基本功,必須學好、練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動手練習的機會,如分組實驗、隨堂實驗、課外小組實驗以及由同學們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實驗。因為只要是親手做的實驗就必然會涉及到儀器的使用和藥品的取用,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第二、實驗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學化學實驗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蕩、攪拌、加熱、過濾、傾倒、蒸發、結晶、溶液的配制、儀器的配制及氣體的收集等。這些基本操作要達到“學會”和“熟練”的程度,都需要經過有計劃、有步驟、反復多次地練習和實踐。第三、實驗設計的能力,實驗設計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設計的實驗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現象明顯、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這一基本要求。如:在學完H2、O2、CO2三種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后,可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氣體的方案:CH3COONa固體和Noah固體在Cato作催化劑并加熱的條件下反應可產生一種密度比空氣小難溶于水的甲烷氣體。或用“實驗方法”證明雞蛋殼中含有碳酸鹽。第四、實驗記錄和總結的能力,實驗的記錄主要用于學生的獨立操作的實驗活動中,學生的分組實驗則是讓學生獨立操作、獲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經,做實驗時,引導學生堅持做到“四帶”和“四勤”,所謂“四帶”即“帶書、帶筆、帶記錄本、帶預習報告”。所謂“四勤”就是要勤動手、勤觀察、勤記錄、勤思考。記錄觀察時,一定要記錄真現象,凡實驗不成功的要把實際情況記錄下來,查找失敗的原因,重做,反復做直到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填寫實驗報告時不能弄虛作假。

五、學會抓關鍵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篇8

化學實驗教學之所以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是因為:

其一、化學實驗具有實踐性,為學生的認識發展提供了依據,也為認識的深化提供了途徑。

其二、對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學生借助于化學實驗直接對物質及其變化進行研究,這是形成物質觀、自然觀、世界觀的重要渠道。實驗中運用觀察、比較、分類、綜合、分析、概括、抽象等科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細心、耐心、用心、虛心、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良好品質,以達到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由于化學實驗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現就不同類型的化學實驗略述淺見。

一、演示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演示實驗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操作并組織學生觀察的實驗。在演示實驗中,提高教師協調的動作,有序的操作,能給學生感性經驗和直觀性認識。

在實驗中,教師作適當的提示和恰當的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如往燒杯里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在實驗前提出問題,是上部蠟燭先熄滅還是下部的蠟燭先熄滅?在實驗后,要求學生聯系二氧化碳的性質解釋實驗現象。這樣,通過提示、實驗、思考、討論,既能加深學生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所以演示實驗不僅是作為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手段,而且是學生具體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順利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示范正確使用儀器和試劑、掌握實驗操作方法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以模范的行為對學生也進行了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良好習慣的熏陶。所以,演示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其它任何教學形式都無法完全代替的。

二、隨堂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隨堂實驗,即邊講邊實驗,是配合教師的講授,在教師現場指導下,由學生當堂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與結果,然后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從而理解教學內容的一種實驗教學形式。

由于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加的雙邊活動,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在隨堂實驗中,學生能夠親自動手操作。所以,爭強了學生的參與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接受知識的客體變為探索知識的主題,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的形成,尤其是一些基本操作。

如酒精燈、試管的使用,加熱的操作,試液的滴加等。由于隨堂實驗更符合認知規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實驗現象,然后對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把感性認識進一部上升到理想認識。這樣不但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有關知識,還了解了獲得知識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學生實驗的次數有限,隨堂實驗就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際操作的機會。與演示實驗相比,在隨堂實驗中,學生不僅可以更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還可以在教師的當堂指導下,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正確的操作。所以,隨堂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能有效的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實驗觀察能力。

三、學生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學生實驗,即分組實驗,是由學生一個或幾個為一組,獨立完成的實驗。在學生實驗中,學生根據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與結果,進行實驗記錄,對所得數據與現象進行分析與解釋,完成實驗報告,從而達到學會和訓練實驗技能,提高實驗能力,鞏固和加深對教育內容的認識。它與演示實驗、隨堂實驗一樣,都是學生獲取感性認識、加深理解化學知識,培養實驗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只有通過親自動手實驗,才可能達到熟練、正確地進行基本操作。同時還能加強對學生安全、節約、團結協作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

四、實驗習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篇9

一、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性培養

《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而學生分組實驗又是實驗中最重要的,因此,提高農村學生化學分組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尤為重要。

(一)分好小組,明確職責。為了做好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一般每三人一組,分組時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每組選一人做組長,負責整個小組的實驗工作,對小組成員的工作職責進行分工。到下一次實驗時,進行角色轉換,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這樣做既能使每個學生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又能體現工作中的分工與協作。

(二)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九年級起始階段,學生做分組實驗時,一般先由教師攙著走。教師事先對學生提出實驗課題,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討論,學生通過長期獨立使用儀器,自行操作,對儀器的性能、特點、使用方法就會有更深的認識和掌握,直至完全熟練地進行各項實驗。過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演示實驗改成學生實驗,給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習的本身除了認知因素以外,調動學生學習激情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因而課堂中教師的每一次寬容的眼神、鼓勵的話語,都會觸及學生的情感,都可以促使學生放開顧慮,大膽發言,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這一切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這又能促使師生關系的和諧、融洽,有利于化學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現今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教師設問了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回答,頭腦靈活的學生脫口而出,等他們說出正確答案時,其余反應慢的同學也喪失了繼續思考的信心。久而久之,再遇到問題時,他們便會隨聲附和這些思維敏捷的同學,只聽別人的分析講解,養成了懶惰習慣,以致思維緩慢,失去了學習化學的信心。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勇于面對問題,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接近于正確的答案,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三、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一)課前要預習。上課前一天,學生一定要抽出時間自覺地預習教師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學會先預習后聽課這種良好的學習方法。預習的好處很多:1.它能強化聽課的針對性,有利于發現問題,抓住重點和難點,提高聽課效率;2.它可以提高記聽課筆記的水平,知道該記什么,不該記什么,哪些詳記,哪些略記;3.它可以節省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通過預習時的獨立思考和聽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學生可以縮短課后復習和做作業的時間。

(二)聽好每堂課。聽課是學習過程的核心環節,是學會和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功在課堂,利在課后。掌握好所學的知識,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如果在課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課后復習和做作業都不會發生困難;如果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當堂沒聽懂,在課堂上幾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課后可能要花費幾倍的時間才能解決。所以,學生在課堂上集中精力聽好每一堂課,是學習好功課的關鍵。聽課時,一定要聚精會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而且要特別注意老師講過的思路和反復強調的重點及難點。邊聽課、邊記筆記,遇到沒有聽明白或沒記下來的地方要作些記號,課后及時請教老師或問同學。同時,還要注意聽同學對老師提問的回答,以及老師對同學回答的評價:哪些答對了,還有哪些不全面、不準確和指出錯誤的地方,這樣也能使自己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能判斷是非。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聽課時,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擾和雜念,眼睛要盯住老師,要跟著老師的講述和所做的演示實驗,積極地思考,仔細地觀察,踴躍發言,及時記憶,抓緊課堂上老師所給的時間認真做好課堂練習,努力把所學內容當堂消化,當堂記住。

(三)認真記好筆記。要學好化學,記筆記也是重要的一環。記筆記除了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后復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學生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此,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應該記好筆記。特別是要強調改錯筆記。

篇10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在實驗室中制備少量氣體時選取氣體發生裝置原則和噴泉實驗后,可以讓學生解決怎樣利用氫氧化鈉、生石灰和濃氨水來制備少量氨氣的實驗問題.然后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先分組討論,接著老師做出指引,最后由小組長發言給出全組的最終答案:第一步,在燒瓶中倒入適量濃氨水,加熱;第二步,在另一個燒杯中加入氫氧化鈉或者生石灰;第三步,用分液漏斗裝濃氨水,在盛有氫氧化鈉或者生石灰的燒瓶中滴加濃氨水.隨后給學生留下問題思考:如果只用少量氫氧化鈉顆粒、適量濃氨水、蒸餾水、一個圓底燒瓶、橡膠管、大燒杯和帶橡皮塞的玻璃管怎么做出噴泉效果?這是兩個知識點相結合的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課本中的知識點.

    陳汝梅指出,通過增加有趣味的實驗,展開科學探索,為學生創造一個發散思維的良好氛圍.無疑,開設第二課堂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通過以上的訓練,學生已經具備自己一套設計化學實驗的思路和方法.此時,學校應開設化學實驗的第二課堂,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通過第二課堂的實驗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想法可以變成現實,學會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比如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完氯酸鉀的化學性質以及檢驗氯離子、鉀離子的方法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動手實驗就可以證明氯酸鉀中含有氧、鉀、氯3種元素.思考討論后就可以得出實驗方案為:第一步,將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在一起,加熱兩者的混合物,產生的氣體能復燃余燼的木條,則證明有氧這種元素的存在.第二步,冷卻殘留物,然后加水攪拌至溶解,用濾紙過濾,用鉑絲沾取少量濾液在酒精燈上做焰色反應,透過藍色玻璃觀察火焰的顏色為紫色,則證明有鉀這種元素的存在.第三步,取適量濾液加入到硝酸銀溶液中,然后加入到稀硝酸中,發現稀硝酸中有白色沉淀,則證明有氯這種元素的存在.通過第二課堂的實驗,學生不僅能牢固掌握化學書本中的檢驗原理、方法,而且學會了怎么證明氯這種元素的存在.

    此外,學生還能通過第二課堂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根據鈉、銅、鈣等金屬離子在火焰中呈現出的顏色不同,學會它們焰色反應的實驗.并鼓勵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經驗,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做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得出不同的結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比如,開放性實驗:用2種方法鑒別出溴化鉀溶液、鹽酸和碳酸鈉溶液.實際上鑒別的方法有2種以上.面對此類問題,每個同學都認真思考、精心設計,其中的一些方案是老師都沒有想到的.此時,老師應該耐心指導和幫助學生,及時引導學生比較眾多方法的優點和缺點,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再者,沈慶指出,要結合生活實際來開展化學實驗.比如根據酸的性質,指導學生利用pH試紙來檢測家中的水、果汁、洗滌劑等,然后產生一些想法,如如何改變物質的酸度等.

    學生可以從這樣的思維過程和方案的設計訓練過程中得到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這種開放的氛圍中,學生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使書本知識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運用.總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新時期的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一位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訓練,探索創新出化學教學中更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