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06-13 17:15: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環境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
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指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是通過語言和人際氛圍構成的。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尤其對孩子個性品格的形成特別有意義。如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這樣在總占優勢的合作、諒解和氛圍下,不但使孩子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和作、諒解,使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而在另一種家庭中,成員之間如同陌路人,爭吵不休,處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猶如精神監獄———這樣家庭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遷移到別人身上發泄以求心理平衡。這樣的孩子容易犯罪鬧事,難于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是孩子良好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形成良好規范。如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樣教人,要相處和睦,尊老愛幼,語言文明,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洽氣氛,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才有助于孩子心理素質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但孩子個性的缺陷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專橫的遵循封建舊規的家庭。這類家庭常常強調輩份,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持過分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要看父母臉色做人,這就可能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另一方面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并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第二類是過分嬌龐,有求必應,家長只想為孩子提供無所不到的幫助和保護。由于父母過分包辦代替,使孩子養成極大的依賴性,就會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發脾氣、好夸口的品性。
第三類是放任自流,不過問的教養態度。這種忽略型家庭中孩子就會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會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顯示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復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第四類是以民主、平常的態度對待教育孩子,這類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隨和諒解、互相愛護、關心,父母能多給子女鼓勵和誘導,而對子女的缺點、錯誤能恰如其分地批評指正,提高子女的認識,改正缺點。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孩子對別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熱情、能接受批評,經受壓力,關心他人,有獨立處事的能力。可見,不同類型的家庭的不同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的影響是不同的。年輕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頂梁柱,是孩子言行舉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導者,孩子成長的責任人,因此有責任去構建良好的家庭環境,掌握正確的教養態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現———民主、和諧、平等的融洽氣氛,才能培養孩子講責任,講民主、講勤奮、講進步,不驕不寵,自尊自強的好品格。
三、家庭結構的變化是影響良好心理素質的嚴重障礙
近年來由于獨生子女的普遍,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的急劇變化,家庭結構也隨著發生變化,表現在單親家庭不斷出現,家庭結構的穩定正在動搖,再婚率不斷上升,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的解體與重構。家庭結構的變化,父母的離異,首當其沖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賴以生存的家庭樂園一下子被破壞,家庭給予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和歸宿感一下子消失伴隨而來的卻是失去父或母,甚至失去雙親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的爭奪對象,出氣筒,或父母傾訴的對象或仲裁者,有時卻又成了雙親遺棄的物品,這些都給孩子心靈以極大的創傷,使孩子容易形成變態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他們愛親生父母,很難與繼父母相處,因此,他們或結伙離家出走,或寧可流落街頭也不回家,甚至打架、偷、搶,以發泄內心的情緒。這都嚴重障礙著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
篇2
關鍵詞: 中國文化背景 群體社會化理論 家庭 同伴群體
在兒童社會性發展研究領域中,人們普遍認為家庭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境。但是,這種看法近來受到了挑戰。1995年,美國心理學者哈里斯(J.R.Harris)在美國頗具影響的雜志《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長篇綜述,闡述了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可能較小,并首次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理論”[1]。然而哈里斯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是否也同樣適合于我國文化背景?本文對此加以探討。
一、群體社會化理論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觀點
(一)群體社會化理論提出的背景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麥考比(E.Maccoby)和馬丁(J.Martin)以大量有關父母對兒童影響的研究資料為依據,提出了兩個可能的觀點:其一,父母對兒童的影響可能較小;其二,在同一家庭里父母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然而,許多發展心理學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麥考比和馬丁的第二個可能的觀點上,第一種可能的觀點卻沒有得到重視[2]。針對這種情況,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對麥考比和馬丁提出的兩個可能的觀點進行考察,并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了《兒童的環境在哪里?――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首次提出了群體社會化理論,否定家庭環境影響的重要性;1998年,哈里斯又出版了《教養的假說》一書,批判和否定了教養的假說――父母對兒童的成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環境是兒童生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更為詳盡地論述了群體社會化理論[3]。
(二)群體社會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1.父母對兒童的人格發展沒有長期的影響
(1)兒童的社會化具有情境特殊性(context-specific)。哈里斯認為,傳統的研究以“教養的假說”為基本假設,沒有考察父母是否影響兒童就直接研究父母如何影響兒童,這在理論上有根本的缺陷[4]。而群體社會化理論的核心假設是社會化具有情境特異性,即在一種情境下學到的東西不一定會表現在另一種情境之中。具體地說,就是兒童在家庭內的習得行為與其在家庭外的習得行為是兩個獨立的系統;兒童長大成人后,家庭外的行為系統逐漸取代、超越家庭內行為系統,最終成為其人格的后天習得部分。所以,父母對兒童沒有長期影響,家庭外環境才是兒童社會化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
(2)進化論的觀點。哈里斯還用進化論的觀點解釋了兒童為什么易于丟棄人生頭幾年所學的東西,傾向于喜歡家庭外的情境超過家庭內的情境。第一,家庭環境極有可能不是兒童度過將來時光的場所,為了生存和發展,兒童必須學會如何在家庭外成功地行事,他們必須脫離家庭形成聯盟。第二,由于基因的影響,兒童與其父母已經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如果隨著環境影響的擴大,這些相似性再增加就會使兒童非常像其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就缺乏充足的變異,這樣就會使得生態學上家庭個體成員的數目和變化減少,降低至少一個孩子可以存活的可能性。這是人類作為物種進化和生存所必須避免的。
2.同伴群體是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
群體社會化理論認為,對兒童人格產生重要影響的環境是兒童的同伴群體。
(1)同伴群體內的同化與分化。家庭之外的社會化就發生在同伴群體之中。在同一群體中,并存著同化和異化兩種現象,共同影響著兒童人格的發展。當群體確認明顯時,群體內同化與群體間對比最易產生,群體確認在其他群體存在時變得很突出。群體認同多數成員認同的規則,一旦某個成員不遵守這種群體規則,就會受到嚴厲的制裁,直到改正為止。這種因同伴群體的強制作用而產生的行為一致性對人格的發展有長期的影響。此外,除了這種同伴壓力迫使兒童遵守規則,兒童出于群體確認參與群體的愿望也十分強烈。正是這些同化現象使得同一群體的兒童逐漸相似。當只有一個群體存在時,群體自身的特性并不突出,群體成員傾向于把自己看作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非相似的成員,這時則易發生分化。由于分化的作用,同伴群體的成員在另一方面則更不相同。在每個群體中,兒童個體由于統治力量和人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等級地位,這種群體內等級地位的高低會對兒童人格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不受歡迎的孩子通常自尊心很低,這種感覺會持續一生。與此同時,同一群體中的兒童通過社會比較,能提供關于自己優勢或弱勢的信息,從而明確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這種社會比較,加大了成員之間的個體差異,對兒童今后的發展作了預測,影響到兒童的人格發展。
(2)文化通過群體過程傳遞。兒童的社會化主要通過文化的傳遞機制進行。根據群體社會化理論,第一,父母并不直接將文化傳遞給兒童,文化從父母同伴群體傳遞給兒童同伴群體。第二,只有在被大部分群體成員分享并支持的情況下,兒童在家中習得的行為才被傳遞到群體,來自于非典型家庭的兒童不會把家中的行為傳遞到同伴群體中。第三,通過選擇和拒絕化的不同方面以及自己的創造,兒童的同伴群體創造自己的文化[5]。因此,對兒童個體來說,文化的傳遞要通過兒童同伴群體的過濾。
總之,群體社會化理論認為,同伴群體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因素。
3.成對關系對人格發展有沒有長期影響
哈里斯認為,成對關系和群體關系受兩個不同心理模型影響。因為這兩個關系形成時間不同――成對關系的能力自出生就有了,對群體的認同則晚得多;它們會引發不同的行為和不同的情感――成對關系對個體而言只會產生一些強烈的感情,只會引起行為的短暫變化。真正對兒童的人格發展有長遠影響的是同伴群體關系。
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一些研究情況
哈里斯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理論,可以說是對傳統的觀點――“家庭是影響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環境”的挑戰,在國外也引起了不少爭議。而哈里斯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上的,認為成對關系對人格發展沒有長期影響,這里是把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看成了成對關系。因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除了一些特殊的情況(如全家一起去一個陌生地旅游時)可能把家庭看成一個群體,大多數情況下都認為家庭不是一個群體。而在我國家庭成員的關系比西方國家家庭成員的關系要密切很多。在家庭教育中,西方人較早地鼓勵孩子獨立,到18歲成人后,父母基本上和子女斷絕了經濟聯系,子女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我國的家長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幾乎伴隨一生,不僅一直關心子女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而且會關心孫子孫女的生活及前途。哈里斯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在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和印度文化下強調家庭群體或社會群體的重要性,而不強調個人的重要性[2]。可見,在我國文化背景下,是把家庭看成一個群體的。那么在把家庭作為一個群體的中國,家庭對人格是否有長期的影響呢?由此本文考察了一些我國有關家庭對兒童的影響的研究。
2000年,劉金花等人通過對上海市五所高校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家庭生長環境的關系[6]。其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了家庭環境對個體的成長有重要影響。2005年,李慧民、許波等人抽樣調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學生,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EPQ-RSC)和自擬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問卷進行測評,探討了家庭經濟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的影響[9]。其研究結論是,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著重要影響,家庭經濟狀況只是一個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親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視。2008年,郭俊偉、楊德蘭等人采用問卷法對60名暴力罪犯人員和60名學校工作人員進行對照研究[8]。研究結果表明,不良的家庭環境及父母教養方式失當可能是造成犯罪青少年人格偏差的重要因素。2009年,傅一笑、蒙華慶等人采用橫斷面設計進行雙生子研究,探索了遺傳和家庭環境對兒童個性的影響[7]。研究結果提示兒童個性主要受遺傳因素決定,但家庭環境中母親的心理健康狀況、父親的養育方式、健康的家庭功能等對兒童個性的形成也可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年,肖三蓉和徐光興通過用家庭環境量表和中國人人格量表對855名青少年學生進行測試[10]。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人格特質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家庭親密度和組織性是影響男孩人格特質的重要家庭環境因素,而家庭道德宗教觀是影響女孩人格特質的重要家庭環境因素。
上述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家庭對兒童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可見,基于我國的研究,家庭對兒童、青少年及大學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把家庭作為一個群體的中國,家庭對個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三、群體社會化理論在我國的適用性
從我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庭對個體影響的重要性,那是不是說群體社會化理論在我國就沒有價值呢,或者說可以忽視同伴群體的重要性呢?
為了考察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家庭和同伴群體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1998年,國內學者陳會昌等進行了研究,發現從初一到高二,隨著年級的升高,青少年學生存在著從接受父母權威影響定向到接受同伴群體影響定向的轉變趨勢。由成人擔任主試和同齡人擔任主試對中學生的判斷力有一定影響[11]。這個結論部分證實了哈里斯群體社會化的理論。2000年,我國學者廖紅、陳會昌采用情境故事判斷、社會關系網絡問卷和訪談法對495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32名中學生進行了群體訪談[12]。研究結果表明:(1)在“告發同伴錯誤行為”、同伴中流行的“暗語”、穿同伴中流行服裝和聽同伴中流行的音樂四個情境中,從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學生存在著從接受父母影響向接受同伴群體影響的轉變趨勢。各情境中,從初二到高一年級是從接受父母影響向接受同伴影響的一個敏感的轉變時期。(2)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學生對如何處理社會關系的判斷表現出一種水平的演進,起先是在服從權威的水平上,然后逐漸向回避不良后果水平轉變,第三種水平表現為工具性地處理社會關系,最后達到協調社會關系的水平。(3)同伴交往較多的青少年,大多表現出外傾、人緣好、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等積極的個性特征,表明同伴交往與青少年學生的個性發展有重要的相互影響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同伴群體對個體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但這并不能說明家庭對個體沒有影響或是家庭對個體的影響很小,這也不符合我國的國情。群體社會化理論雖然基于大量的科學研究結論,但哈里斯本人并沒有運用該理論進行過實證性的研究,其他西方研究者也沒有對該理論進行過驗證。因此,這個理論還有待更多的實證研究的支持。
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群體社會化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和研究應采取謹慎的態度,也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論證。當然該理論的提出也給予了我們一些啟示,它為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拓展了社會性研究的范圍,也讓我們注意到同伴群體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因此,我們在重視家庭對個體影響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同伴群體對個體的影響,這樣才有助于兒童的人格發展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會昌,葉子.群體社會化發展理論述評[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17,(4):48-52.
[2]J.R.Harris.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3):458-489.
[3]徐湘荷.兒童犯錯,誰之過?――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理論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6:4-6.
[4]李萌,周宗奎.兒童發展研究中的群體社會化之爭[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9,(3):42-46.
[5]徐軼麗,桑標.青少年成長環境的新認識――哈里斯(J.R.Harris)的群體社會化理論及其評價[J].當代青年研究,2003,3:13-19.
[6]劉金花.城市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特征與家庭環境關系的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4):5-9.
[7]傅一笑,蒙華慶,李濤等.遺傳與家庭環境對兒童個性影響的雙生子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1):34-39.
[8]郭俊偉,楊德蘭,楊艷等.青年暴力罪犯人格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3):349-351.
[9]李慧民,許波.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82-86.
[10]肖三蓉,徐光興.家庭環境影響青少年人格特質的性別差異[J].心理學探新,2009,29,(2):71-75.
篇3
【關鍵詞】家庭教育 中學生德育 影響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啟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充斥著不良的因素,學生通過家庭教育獲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設對于學生未來的道德發展非常重要,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學習質量,處在中學階段的學生采取合理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其行為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分別對學生德育產生的重要影響。
1.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首先從家庭教育環境來看,家庭教育環境又分為兩種大方向,一種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一種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很好的培養中學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環境反映著現實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社會的風貌,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尤其是對中學生未發展完善的心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能夠清晰的認識到孩子在學習和道德上的缺失,對學生采取正確合理的引導方式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對于孩子道德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他們的德育素質,在這種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對其的愛,在學校中,學生能夠以一個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態度來面對學習面對未知的困難。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對于學生道德素養和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尤其是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學生很容易因此培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跟不良社會青年結交,最終走上不可逆轉的道路,他們對于父母的愛是未知的,因為從小他們就遠離父母,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的愛,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會培養出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能教導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學生道德素養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觀念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下,家長往往只是單純的認為中學生只需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不需要關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學校中的其他不正確的行為也不管不問,甚至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只要在中學的課程中學習成績好就可以,諸如孩子早戀等行為也不進行監督,這樣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對于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阻礙的效果。雖然這樣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孩子有一個好的成績,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問題是無法察覺到的,導致目前出現的一系列宿舍殘害事件的發生大多都是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這個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中學階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環境來培養學生。
二、如何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德育素質
上面我們已經對目前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下對學生德育素質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概述,可以看出對于中學生而言,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來提升中學生的德育素質。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下,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當樹立正確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盡可能營造一個和諧、歡快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下能有一個快樂安逸的成長環境,家長適當的通過孩子的寒暑假可以與孩子多進行學業、生活上的溝通,及時發現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難題,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提供一些幫助,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其次還可以適當的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關于德育教育的講座等,幫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質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德育素質的提升。
2.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于目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于只看成績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首先做出轉變,在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學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學階段,孩子已經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家長若與孩子產生不同的見解不能下意識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應當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幫助孩子思考他們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選擇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長的教學觀念不能存在傳統的棍棒教育,隨著目前社會的發展,棍棒教育已經不適合當前教育體制,家長應當適時的與孩子進行合理的溝通,通過正確有效的溝通來確保孩子走正確方向和道路。
三、總結
綜合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應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在中學階段的德育素質提升上能跟上社會的步伐,從而保證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從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家庭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 兒童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1 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1.1家庭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兒童時期在社會性方面所受到的熏陶和培養奠定了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家庭是兒童獲得早期生活經驗、形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的主要場所,對兒童社會性的影響作用是其他影響因素所不能取代的。家庭作為一個動因系統,它的所有因素都會給兒童社會性帶來這樣那樣的影響。
那么家庭為什么會成為兒童發展的理想環境呢?首先,家庭是人類最親密的團體,也是最能滿足個人身心需求的團體。其次,兒童誕生于家庭,成長于家庭,家庭是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生態環境。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人,是兒童與社會間的橋梁,肩負了兒童行為社會化和促進子女健全發展的責任。最后,家庭的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婚姻關系等家庭因素,對兒童的認知、社會性、情緒及人格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1.2家庭的功能
家庭為其成員提供一定的環境條件,以支持他們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健康發展。目前有兩個結構模式:
(1) 結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根據家庭功能發揮的結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劃分為三個維度,即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和家庭溝通。親密度和適應性過高或過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發揮,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發揮要好;家庭溝通是一個促進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溝通有利于家庭功能的發揮。
(2) 過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論。家庭實現其功能的過程,就是家庭功能的執行過程,該過程越順暢,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況就越好。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提供生理、心理、社會性健康發展的環境條件。
2家庭結構與兒童的發展
2.1 家庭關系對兒童教養的影響
(1)手足關系與兒童發展。手足互動的類型有: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競爭的與的行為;手足代替母職的行為。出生順序與兒童發展也有一定關系,在家庭中,子女排行老大,排行中間,排行老幺,獨生子女分別對其成長有不同方面的影響。
(2)祖孫關系與兒童發展。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類型大致可分為五種:正統型、快樂型、型、家庭智囊型和漠不關心型。隔代教養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想要提高親子關系的質量,還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祖輩要界定好自己的角色。其次,家庭成員共同參與休閑活動。最后,尊重老年父母對自己生活的安排。
2.2特異家庭與兒童的發展
父母離婚會“影響整個家庭系統和功能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經歷父母離婚的兒童,一般會遭受抑郁和心理失調帶來的痛苦,如對自己的過分內疚感,甚至會認為父母離婚完全是自己的過錯。他們可能因“沒有母親或父親”,在學校里“處境艱難”。對于父母離婚兒童的輔導要注意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心態去提供相應的幫助:否認、憤怒、爭執、沮喪,教育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父母的離異,并在學習、生活上多給予關心照顧。
3家庭的物質環境與生活氣氛
3.1家庭物質環境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家庭的物質環境在兒童、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行為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家庭結構:聯合家庭>核心家庭>單親家庭;(2)家庭的經濟狀況:好>差;(3)父母職業和教育水平;(4)喂養方式:母乳喂養>非母乳喂養;(5)主要養育人;(6)出生體重過低也是兒童行為問題的相關因素;(7)居所的面積:寬松>擁擠。
3.2家庭精神環境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家庭精神環境,包括家庭情緒氣氛、人際關系等因素,是兒童心理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進行測定。
4婚姻沖突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
婚姻沖突主要指夫妻之間由于建議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產生的言語或身體的攻擊與爭執,它可由沖突發生的頻率、強度、內容、風格及沖突是否得到解決等特征來具體界定。研究發現,兒童感知到的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比婚姻滿意度與它的關系更密切。
另外,大量研究通過離異和完整家庭的對比來證明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系,來自高沖突家庭的兒童與來自低沖突家庭的兒童在社會技能、認知能力、問題解決及問題行為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而與家庭是否完整無關。兒童的問題不是單純地由婚姻壓力造成的消極家庭氣氛引起的,沖突中的夫妻之間的敵意和攻擊性或許能更好地預測兒童在品行、個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總之,在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中,外界環境、家庭和父母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父母應采用適當的教育方式,創造合適的家庭環境,監督兒童的學習與發展,使兒童健康成長。
篇5
關鍵詞:一日生活;滲透;德育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運用到幼兒道德教育中,為幼兒園道德教育提供了另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德育教育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去發現、探索、實踐和研究。
一、在各科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1.節日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各種節日、紀念日都是寶貴的幼兒德育教育資源,應充分利用節日豐富的教育資源,適時利用節日的教育價值,讓幼兒走進生活化的學習。如,勞動節,組織孩子慰問身邊的環保工人,感受叔叔阿姨勞動的辛苦和慰問小區保安辛勤的工作;在中秋節的時候開展《賞燈》讓幼兒為父母制作禮物,并為父母端茶、拿食物。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與家庭、社區合作,引導幼兒了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其對勞動者的熱愛和對勞動成果的尊重。
2.游戲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幼兒園體育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明白團結一致、互相協作就取得勝利的道理;在玩跳繩、呼啦圈、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從而遵守游戲規則;在自由活動時,有幼兒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兒就會自然地流露出“愛心”去幫助他;讓幼兒逐漸領會合作、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游戲不僅給幼兒一個積極的情感體驗,還為幼兒提供了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所以游戲在幼兒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
3.利用主題活動,促進德育教育
根據每月的主題活動開展德育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直接影響幼兒品德形成和發展,教育環境中滲透德育內容,往往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如,《我愛家鄉》主題活動中,讓幼兒從身邊感興趣和熟悉的事物入手,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在師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覽的過程中,在教師真實情緒感染下,熟悉了可愛的家鄉,熟悉了偉大的祖國,了解了家鄉、祖國各地的特產,從而自然地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建設家鄉、振興祖國的種子,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教育。
二、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教育
從常規教育入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隨時隨地地進行教育。如:幼兒自己進餐、洗臉、穿衣、疊被子……教師運用獎勵和表揚的方法要求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孩子不僅手變得靈巧了,每天的勞動習慣也養成了。我們要善于抓住契機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幼兒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家庭環境中滲透德育教育
篇6
一、人格的形成與重要性
人格就是與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氣質、性格、人際關系等有關的比較穩固的各種個人特征。兒童從出生就表現出這些個性特征,例如,餓了、尿濕了、身體不舒適、要睡覺、想讓抱等,嬰兒的這些需要都是用哭來表達,引起家長的注意,達到和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表現就是人最初的個性特征。
在嬰兒時期,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及其關系還沒有形成較為穩固的心理認識。到幼兒期后,隨著與周圍人的頻繁交往和對周圍事物的多次接觸,并且接受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受到了電腦、電視、媒體等影響,兒童對周圍事物及其關系逐漸形成較為穩固的態度和傾向性。這種傾向使得他們開始在家庭、社會、集體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對周圍的事物也起一定的影響作用。這種有一定社會地位和起一部分社會作用,并具有一些穩定性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就形成了一個人的個性。形成的個性又將影響兒童對事物的理解,從而更進一步地影響他們對事物的處理方式,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
二、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人格高尚與低下,跟他(她)出生以后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遺傳因素、所受的教育等等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也就是說,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先天的遺傳與后天環境的關系與作用,人格是在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漸形成并發展的。
(一)遺傳因素的影響
因為人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特征,因此,人格更注重遺傳因素的作用。父母的智力、氣質、身體是否健康這都是先天遺傳的特質,是人格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特質上,后天環境的影響作用更重要。人在胚胎狀態時,父母所在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的影響就開始了,這種影響會在人的一生中持續下去。后天環境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小到家庭,大到社會文化,這些環境對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二)早期童年經驗的影響
國外有關早期童年經驗對人格影響力的一個總結是:“早期的親子關系定出了行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為。”中國也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明了人生早期所發生的事情對人格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盡管人格發展受到童年經驗的影響,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兒童發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會使兒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是二者不一定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溺愛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點,逆境也可能磨煉出孩子堅強的性格。總之,幼兒早期經驗不能單獨對人格起作用,它與其他因素共同決定著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三)家長的潛移默化教育
家長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世、學習興趣、工作態度、家庭環境、夫妻間的和諧、對長輩的態度以及朋友、同事、鄰里相處的關系等等,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來。這種教育是無聲的,是家長用自己的言行舉止,親力親為地給孩子做榜樣,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家長的言傳身教,并以家長的行為作為自己接人待物的標準來對待并且處理事情。這就要求家長給孩子樹立優秀的榜樣,使兒童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
家長是表率,是榜樣,同樣要有威信。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威信的根源只出于一個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為的各個方面。換句話說,就是包括父母兩人的全部生活:他們的工作、思想、習慣、感覺和意圖。”樹立良好的威信靠的是自身良好的素質,具體行為的體驗往往比枯燥的語言說教更有效果。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就是生動形象的、榜樣的影響,是兒童最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所有家長都應該自覺地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和表率。
(四)家長的人格對兒童的影響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通過三個方面進行的,最核心的是父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是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這是對兒童性格最直接的影響;最后是父母的行為方式,這是性格的表現方式。父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用自己立身處世的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全方位的滲透,不論孩子的性格是否與父母相同或相異,都能折射出父母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例如,父母熱情和藹、作風民主,孩子容易養成獨立、協作、直爽、善于交際等良好的性格;父母冷淡嚴厲、獨斷專制,就容易造成孩子膽怯、順從、依賴、固執、冷酷、殘忍等不良的性格。所以說,家長人格的優良或低下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非常直接的關系。
(五)家長的責任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家長不能只關心孩子生活、學習這兩方面的情況,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在《薩提亞心理營養》中指出:一個人如果在0-7歲期間得到良好的心理營養滋潤,則一輩子會充滿力量,贏得幸福和成功。這些營養是:1.無條件的接納(0-3個月);2.信任(安全感,4個月-3歲);3.肯定、贊美、認同(4-5歲);4.教導、認知、模仿(6-7歲)。一個人的命運,經過這七年,基本大局已定。由此可看出,家長在家中的教育是全方位的,不只是關注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和關心孩子的思想、興趣、學習、勞動、交友及接人待物等方面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合理、恰當的教育和指導。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性格,請家長們身體力行地做好榜樣,在言傳身教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啟蒙教師,為我們的孩子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蘇聯)馬卡連柯著,吳式穎等編輯,《馬卡連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2.(俄國)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維奇·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
3.陸運青、張振平,《測量學概論》,河北教育出版社
篇7
關鍵詞:父母;家庭教育;環境;語言;行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老師,是孩子啟蒙教育的引導者。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根基在家庭,關鍵在家長。父母的言行、家庭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它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是學校、社會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在于說教,而是通過家庭氛圍和教養方式實現的。
家庭環境。瑞典教育家愛倫 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環境是最好的教科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中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的重要性。孟子長大后有一股浩然正氣,與孟母為他營造的成長環境是分不開的。孩子猶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必須的空氣和陽光。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
物質環境。整潔有序的物質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朱子家訓》中說:黎明既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弟子規》中也曾說: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窗明幾凈、歸置有序的家庭室內環境,會讓孩子感到心情愉悅,獲得良好的秩序感,有利于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文明的舉止。相反,污濁雜亂的環境,會讓孩子心情煩躁、抑郁,容易讓孩子養成松懈、懶散、邋遢的不良習慣。
2.精神環境。主要是指家庭關系,其中夫妻關系對孩子成長很重要。夫妻恩愛,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會讓孩子體會父母的關愛,獲得安全感,養成踏實、沉穩、誠實、樂觀、自信的性格品質。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孩子就會產生恐懼、自卑、冷漠、猜疑等不良情緒,感到被忽視被拋棄,從而產生不安全感,形成孤僻、自私、狹隘的個性,甚至導致人格走向罪惡的深淵。終身活在陰影中,很難獲得幸福感。所以家庭和睦、夫妻恩愛、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溫床,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寬容、溫和,富有責任和擔當,充滿正能量。
父母的語言。社會學理論指出:兒童通過社會學習獲得成長。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家長不經意的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謹言慎行,加強自身語言修養,和孩子交流時,注意文明用語,為孩子營造溫馨的語言環境,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1.語言文明。家庭是孩子溫馨的港灣,不文明的語言會使港灣里的水受到染污,從而損害孩子純凈的心靈。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影響超出我們想象。如果父母不講究語言文明,經常出言不遜、出口成臟、言語粗俗,動輒對孩子謾罵侮辱,會毀滅孩子的自尊,毒害孩子的心靈。孩子就會在學校與老師和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的復制家長的語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不潔凈的語言環境中,很難養成文明高雅的性格,一旦習慣成自然,長大后就根深蒂固很難改便。
2.語言冷暴力。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語言,就會無意中傷害孩子的心靈。比如:父母正話反說、諷刺挖苦、冷嘲熱諷、恐嚇謾罵,或者沉默不語,故意冷淡孤立,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和父母產生距離,不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猶如活在冷冰冰的地窖中從而導致自暴自棄,破罐破摔,甚至憎恨父母,性格變態分裂,這樣的孩子成年后很難獲得幸福。
家長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模仿力很強,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影響很大。我們常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個習慣。好的習慣會使人終身受益,壞的習慣會有害終身。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最擅長模仿和感知,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孩子身上的習慣來自父母的影響。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性格。有的父母,脾氣暴躁,開口即罵,抬手便打,恣意妄為、性格乖張,而孩子時常成為父母的出氣筒,無辜的忍受父母的壞脾氣和壞性格,時常被大發雷霆的父母嚇得膽戰心驚。父母不良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對子女影響很壞。與其說,孩子的壞性格從父母那里遺傳來的,不如說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
家庭是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每個生命成長的重要環境。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表率作用,家庭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和性格習慣的養成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提高自身素養,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父母文化程度;關系
一、問題提出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遷入到城市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相應增多,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其子女的教育問題也隨之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問題涉及到社會的穩定及和諧發展,而外來務工人員作為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特殊群體,其生存狀態及子女的教育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長期以來備受關注。我們以南京一所外來子弟學校為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校內務工子女的生活、學習狀況。從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家庭教育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生活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有針對性地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務工子女的學習能力和成效,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二、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南京市玄武區一所外來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各抽兩個班的學生做問卷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比較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通過多渠道、多角度搜集資料,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借鑒其經驗,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個案研究法則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針對典型案例做細致深入的研究,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現狀;家庭環境對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的影響。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675份,有效率96%。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外來務工子女之間家庭教育的差異分析
調查問卷涉及的家庭教育包括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再具體細分為若干標準,希望通過多層面了解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同時將外來務工子女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分為高中以上和高中以下兩個層次,分別調查其子女在學習和生活兩方面的表現,通過卡方檢驗得出χ2值,評價子女的教育現狀在兩者之間的統計學意義。從表1中可知,不同文化程度的外來務工父母對子女的學習都較關心,希望下一代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在675份問卷調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59人(38.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416人(61.4%),他們都較關注孩子的學習,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41人(39.1%)關注孩子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215人(38.5%)和孩子經常溝通了解學習情況,212人(40.2%)經常和學校聯系,167人(40.7%)通過講道理教育孩子,164(39.4%)人遇到孩子成績下降,會冷靜分析原因;而對于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父母來說,他們也同樣注重孩子的學習,375人(60.9%)關注孩子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344人(61.5%)在家會經常和孩子溝通,了解學習情況,316人(59.8%)經常和學校聯系,243人(59.3%)通過講道理教育孩子,256人(61%)在孩子成績下降時,會去尋找原因,而不是通過單純的打罵來解決。經分析,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關心孩子學習方面并無差異,結果無統計學意義。在家庭環境方面,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卻有著明顯的差異。調查者在家庭氛圍、父母關系和學習環境方面做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較少吵架,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240個家庭(39.9%)的孩子切身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只有16個家庭(21.3%)的父母會經常吵架,120個家庭(31.3%)的孩子會經常上網玩游戲、看電影等。與此相對應的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有361個家庭(60.1%)的孩子能感受到家庭溫馨,59個家庭(78.7%)的父母經常會吵架,263個家庭(68.7%)的孩子會經常上網玩游戲,缺乏良好的家庭環境。在創造家庭的溫馨氛圍、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方面,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χ2值≤0.05,數據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注重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外來務工子女之間家庭教育結果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針對675份問卷調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259人(38.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416人(61.4%),其子女家庭教育的結果也做了相關分析。從學校表現和家庭中的表現兩個層面分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對子女教育結果的影響。從表2中可看到,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當中,191人(39.7%)擔任班委,204人(39.3%)希望學業達到大學水平,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當中,290人(60.3%)擔任班委,315人(60.7%)希望學業達到大學水平,兩者相比χ2值>0.05,并無顯著差異,結果無統計學意義。234人(40.2%)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能做到上課積極發言,240人(40.3%)積極參加校內活動,與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相比,χ2值均≤0.05,數據分析具有統計學意義。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差異,說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學校的表現越積極,與父母注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有關。而在家庭表現方面,父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孩子,88人(44.7%)會主動向家長訴說煩惱,尋求幫助,父母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孩子109人(55.3%)選擇向家長述說煩惱,兩者相比χ2值≤0.05,數據分析具也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更關注親子關系,視子女為朋友,使子女在遇到困難時更愿意和父母傾述,尋求解決辦法。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子女的家庭教育環境,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為子女提供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相應的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也更為積極,更自信,視父母為知己,遇到煩惱會向家長傾訴,尋找解決辦法。而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家庭,由于不太注重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能給予子女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因此勢必影響子女的成長,使他們缺乏自信,如在積極參加校內活動和積極發言方面表現較差,在家與父母溝通較少。由于不愿將自己的煩惱告訴家長,因此家長鮮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動向,使孩子內心孤獨無助,不利于其成長。
四、對策和建議
通過本調查研究,可見家庭教育對務工子女的學習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決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敗。因此,如何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識和能力是改善務工子女學習現狀的重要舉措。在諸多舉措中,筆者認為重視家校合作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利手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方可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家校合作雖已被眾多學者認為是提高教育成效的有利途經,但始終未得到有效的貫徹,特別是對于務工子女的教育狀況,更是紙上談兵,未從根本上起到促進學生教育成效的結果。筆者認為可從以下途經簡化家校合作方式,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子女的能力,促進下一代的成長。
(一)成立家長學校,全面提高外來務工家長的教育素養
大多數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外來務工人員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后,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和自己無關。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開展教育講座,提高家長的綜合教育素養,首先使其意識到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來自于父母,并通過家長學校的定期學習掌握更科學的教育方法。另外,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的特殊性,學校應注意選取適當的培訓時間,以外來務工人員能理解的方式和語言來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逐步提高對子女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成為其子女良好教育的積極影響因素。
(二)家校溝通,共同關注務工子女的教育環境
問卷分析顯示了部分外來務工家庭由于不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導致孩子學習成效差,缺乏自信。針對此現象,學校應主動和家長建立聯系,甚至可通過家訪實地考察務工子女們的家庭環境,及時發現問題,與家長多溝通交流,結合學生在校表現提出改善家庭環境的可行性建議。而家長也可通過到校了解孩子的學習、校內表現,及時發現孩子現存的學習和心理問題,和老師多溝通,尋找適合孩子的解決辦法。
(三)親子溝通,掌握子女的心理活動
針對部分務工人員不注重了解子女內心想法,使其遇到困難不愿向父母傾訴的現象,應給予外來務工人員一定的建議,促使其多與子女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認識,有的放矢,針對問題給予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對于困擾子女的問題給予及時的引導和疏通,避免不良情緒的增長,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參考文獻:
[1]周全,崔筱波.南京市外來務工子女學習習慣的調查研究[J].品德與心理,2011(8):37-44.
[2]曹宏婉.給進程務工者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幾點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2010(22):93.
[3]孫輝,王淑娟.關注學生成長填補家庭教育的空白[J].學校采風,2003(4):58-59.
[4]潘俊.家校合作,共創和諧[J].思想理論教育,2010(22):93-94.
篇9
關鍵詞: 合格家長 家庭教育 兒童成長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終生的指導者,是一個人漫長人生的引路人。正所謂“一日為父,終生為師”,人無論多大,家長永遠是他的老師,永遠是他的指導者,是他的引路人。成家立業的人絕大多數都要生兒育女,都要擔負起家長的責任,這種責任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則。它既是一種家庭責任,又是一種社會義務。
一、什么是合格家長
家長是一個家庭中的法人代表,掌管家庭中的一切事物,對家庭中的一切行動具有管理、決策、協調的責任,對子女的成長有教育、管理、引導的義務,是一個家庭中的最高“行政長官”。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具備以下基本條件:(1)治理家庭的方法;(2)教育子女的能力;(3)一定的知識積累;(4)基本的道德標準和規范;(5)處理家庭事物的能力。具備上述條件才能稱得上是基本合格的家長,否則,只能是一個生兒育女的機器,只能稱得上是孩子的衣食父母。一個有水平的家長,不論他有幾個孩子,不論他的家庭生活有多么艱辛,他的子女一定在未來的事業中有所作為,在人生的旅途上叱咤風云,對家庭、對國家作出杰出的貢獻。
二、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一)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氛圍,培養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
優秀的人才可能出現在一個干部家庭,也可能誕生于一個普通的工人或農民家庭,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一定有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這是由優秀的家長教育完成的。實踐證明: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形成健康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在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多層次、多方面的。
當前在對待子女教育問題上,大致存在以下四類家庭。
1.遵循封建舊規型家庭。這類家庭常常強調輩分,強調絕對服從長輩的意志,子女稍有不聽就施以懲罰。在這類父母過于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整天在父母設置的恐怖氣氛中艱難度日,容易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形成蠻橫、撒謊、逆反心理,尋找在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2.一味嬌寵、有求必應型家庭。一些家長只想著為孩子提供無所不及的幫助和保護,由于父母過分包辦代替,孩子易養成極大的依賴性,形成自私、任性、吹牛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老師都難以教育,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動不動就找家長幫忙,受不了一點挫折,經不起風雨。
3.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型家庭。有的家長或在外經商或經常外出,有的家長整天忙于工作,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對孩子的教育疏于管理,很少與孩子交流,就更談不上了解孩子的思想變化。這種家庭中,孩子容易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和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會形成富于攻擊、冷酷,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
4.民主、和睦型家庭。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對人坦誠友好,自尊、自立,能接受批評,有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急劇變化,家庭結構也隨著發生改變,主要表現在單親家庭不斷上升。這類家庭給予兒童內心的安全感、歸宿感驟然消失,伴隨而來的卻是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甚至失去雙親的痛苦,孩子成了父母爭奪或拋棄的對象、出氣筒,或父母傾訴的對象。這些都給孩子心靈以極大的創傷,使孩子容易形成變態心理和怪癖性格,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兒童成長的搖籃。不同類型家庭的不同教養態度對兒童個性品格、心理素質的形成和影響是不同的。家長有責任去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
(二)教兒先教己。
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老師是什么概念?老師就是榜樣,就是楷模,就是樣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一個品德優秀、學習優異的孩子,追根溯源,他的家長一定是一個教子有方、學識淵博的人。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最辛苦的,因為人是最復雜的,一個成才的孩子的背后是父母的辛酸和艱苦努力。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與失敗都是收獲。我們都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成長的時候,收獲的是成功,收獲的是喜悅。
1.家長要有健康、向上、樂觀的人生態度。我家生活在一個貧窮的農村,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常年有病,一家五口人僅靠父親一個人勞動維持生活,家里經常吃了上頓沒了下頓。就是這種生活,父親也從來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他用對生活的熱愛,用對困難的抗爭,用自己艱苦樸素的精神教育和感染自己的兒女。他教育我們做人要做好人,做事要做好事。要懂得對自己、對他人負責,要善待每一個人,因為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永遠也不要對生活失去信心。
2.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走路。有許多家長,當孩子十幾個月以后,就忙著給孩子買學步車,讓孩子在學步車中學會走路。更有甚者,孩子考上大學后,還細致入微地送到學校,替孩子辦理各種入學手續,收拾床鋪,安置行李,忙得不亦樂乎,累得滿頭大汗。在日本這是不可思議的,而在中國卻是司空見慣。對子女的無微不至,實際上是害孩子,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這是中國教育的誤區,也是中國父母的悲哀。
3.家長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父母好睡懶覺,孩子在學習上就會偷懶;父親吸煙,孩子就可能早早學會噴云吐霧;父母出口帶臟話,孩子一定很早就會罵人。
4.家長要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2010年1月份以來,富士康公司接連發生多起員工跳樓事件,震驚國內外。據富士康方面介紹,這幾起跳樓事件中,死者的共同特征是:年齡在18―24歲之間,入職時間不到一年。根據警方調查,心理問題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長必須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要告訴孩子:一個人在生活中每天都要克服困難,克服一個小困難就是一次成功,克服一個大困難就是一次勝利,贏得勝利的人就是英雄。
5.養成與孩子溝通的習慣。如何與兒女溝通?這是許多家長,特別是初中到高中這個階段孩子家長共同遇到的難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有疑問:“為什么孩子會變得那樣的任性和難以溝通呢?明知道做得不對為啥不讓家長管教呢?”父母如何和孩子溝通?第一,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第二,傾聽孩子的心聲;第三,幫助孩子解決困難。
三、對兒童生活的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
篇10
父母的職業與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定關系
從事IT行業的張嘉女士是典型的“不著家”的事業型女性。她平時為了工作忙里忙外并且經常出差,丈夫也在某外資企業供職,兩人在家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這使得上五年級的兒子很受“連累”。原本很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孩子總是抱怨說:“我什么問題都得問同學或老師,父母根本幫不上我。”
很多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出自工薪階層的家庭。而父母在機關工作或者企業高管的孩子,卻通常是成績平平。據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幾種職業的父母,對孩子的個人成長和學習發展有負面影響。其中,有近4成是從事銷售和媒體等時間支出較多的行業,占總比例首位。其他包括衛生行業和商業等位居其后。
據有關專家分析,從事這些工作的家長,往往長期埋頭工作,較少有時間和子女進行溝通,多數都是只能做到從生活上照顧孩子的層面,很難顧及到教育孩子,孩子往往非常缺乏家長對其學習和人格養成方面的必要輔助。北京某小學教導主任分析,家長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孩子主動性又差,必然不會自我調節。由此可見,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講,家長的職業比家庭條件影響更大。
家長文化素質及收入和孩子學習成績不成正比
有這樣一句話:家長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就單一的后天影響來說,家長的文化素質似乎是最大動因。
一項針對北京市中小學家長狀況的數據表明:出自名校、成績排在前10位左右的成績優異的學生中,家長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到60%,這其中從事腦力勞動諸如管理方面的居多。這一比例似乎也說明經濟支持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北京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閔樂夫表示,家長的整體素質及收入條件等,和孩子學習成績不成正比,學習的動機、興趣以及習慣等才是主要因素。
當然好學生來源之一就是好的家庭背景。一項《家庭收入與學生的學習成績之關系》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收入與學生成績及在校表現之間關系密切。專家表示,“收入更高的父母的孩子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績,這些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不是因為他們有錢為孩子買到更好的教育。”不可否認,一些事業有成的家長,其孩子成才率要高于那些生活窘迫的家庭。他們的成功給孩子提供了寬松、自由、自信、快樂的生活學習環境,他們個人的成功和對生活的自信也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一定能取得大的成就。如果缺乏正確教育,同樣不會成才。調查顯示,從事文化產業的家長的孩子,也有很多無法成才,多數是因為父母不懂教育,沒盡到教育的義務。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的方面,還有諸如父母離異,娛樂過度,或者為孩子惡性支出等。
和諧、民主、快樂的家庭是關鍵
- 上一篇:初中物理替代法
- 下一篇: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