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傳統教育范文

時間:2024-03-28 17:4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傳統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庭傳統教育

篇1

關鍵詞:兒童;思想品德;家庭教育

家庭,作為社會中最基本最穩定的構成單位而存在。家庭教育是我們每個人自兒童起所接觸的教育,是每個人逐漸實現自身社會化的必經之路。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結合現代觀念,家庭教育是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家庭教育既是初始教育也是終生教育,它開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是整個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中具有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滲入每一個家庭教育之中,長期以來為我國很多家庭所傳襲和借鑒,成為我國家庭教育的主流,對于我國人才的培養、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家庭教育是人所接受的最初的啟蒙教育,自幼而起,對兒童的思想品德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中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家庭教育思想于今的教育來說既有精華亦有糟粕,對兒童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一、良好的傳統家庭教育對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產生的積極影響

(一)踐行以早教觀念,使兒童得到及早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進行的,主要是長輩對晚輩進行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之別注重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及早教育,強調“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①。人處于幼年時期,心性未定,且兒童的學習方式大多是仿效類學習即對學習家長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思想的觀察和模仿,因此兒童具有更強烈的可塑性。此外,兒童記憶力強,大腦發育迅速,學習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更有利于兒童良好思想品德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的培養。

(二)倡導以德教為先的教育內容,使兒童能及早獲得更良好的品德教育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提倡以德育為先,強調從“人倫”著手,以注重培養兒童的思想品德為核心,力圖通過道德觀念的灌輸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學會做人。對兒童的教育首先著眼的是“成人”,于此之后才是“成才”,其目的首要是培養君子,重視兒童個人品德修養而輕視智能技巧的培養,認為做人第一,謀生次之。

(三)實行言傳身教、家風陶冶為主的教育方式,使兒童能獲得良好的學習對象和成長環境

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子女自覺或非自覺、有形的或無形的教育行為,中國傳統教育倡導家長以身立范、立教,從而潛移默化地陶冶兒童的品德和情操。所以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言教和身教,尤其重視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坐臥以及接人待物的情形都為兒童耳聞目睹。兒童成長初期的學習方式大多都是仿效式學習,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他們會通過模仿父母來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不當的傳統家庭教育對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產生的消極影響

(一)奉行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教育觀念,實行“明刑弼教”

傳統家庭教育在“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教育觀念下,實行“明刑弼教”,主張以家法、族規等形式,對兒童品德行為的養成進行規范、懲戒和約束,這與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核心即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輔”的教育觀念相符合。傳統家庭教育觀念認為父母體罰子女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子女對父母的責打非但不能產生怨恨,責打后還更應該孝順父母。現如今,這種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在現代家庭也普遍存在。從傳統家庭教育倡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念來看,父母對子女成長的期望是無可厚非的,但隨著后來家庭教育對這種觀念的繼承和演變,逐漸演變為“逼子成龍”、“逼女成鳳”,家長變得更加理所當然的對子女進行強制的教育,強迫性的促使兒童學習家長所要求的東西,日漸將家長自身對未來的期望放到子女身上,忽視了兒童品德的教育,這種方式非常不利于兒童思想品德行為的良好養成,形成兒童成長中的陰影,不僅使兒童遭受皮肉之苦,而且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造成兒童精神上的嚴重傷害,一定程度上還會導致父母與子女關系僵化,從而更加不利于兒童思想品德的引導和培養。

(二)封建綱常思想殘留,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

從教育內容來看,傳統家庭教育內容以封建綱常的道德規范為主,在“三綱五常”的指導下進行教育,其教育的思想內容無不帶有濃烈的封建主義色彩,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②、“男尊女卑”③、“明哲保身”④等思想,這些思想內容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家作為天下之本,以小農經濟作為社會生活重心的產物,它貫穿于我國傳統家庭教育之中,將家族利益放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將兒童視為家庭的私有財產,這種小農意識的思想觀念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嚴重影響家庭教育的成效。傳統家庭教育用封建綱常倫理等思想內容來教化兒童,使其成為封建思想里要求的“君子”,這樣不僅禁錮了兒童思想品德的自由全面發展,還將帶有一定程度封建色彩的思想內容融入兒童思想品德行為之中,易導致培養出兒童謹小慎微、自私狹隘的性格,亦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

作者:張茜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注釋:

①《漢書•賈誼傳》.

②《神童詩》.作者汪洙,字德溫.北宋年間著名學者.

③舊時社會風俗,《列子.天瑞》:“男女之別,男尊女卑.”

④《詩•大雅•烝民》.

參考文獻:

篇2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滿足,但與此同時在思想領域出現了精神空虛、道德衰退的現象。現代教育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不僅要求其具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相比學校教育,家長應更多地承擔起對孩子道德教育的責任。

(一)道德教育

傳統家庭教育中,古人普遍認為,為人立世,品行為先,要求子女有很好的道德修養,許多家庭把“明人倫”作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務和基本內容,歷史上有關家庭與道德論著及各種家規家訓中,無不把道德教育作為重點。孔子認為,教育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姐妹,孔子“不學禮,無以立”的觀點為人們普遍接受。李清照的父親曾教導女兒:“氣節和學問乃人世間至貴之物”,不管在人生的順境還是逆境中,都要養成自立自強的性格,面對生活學會獨立和自強,在國家存亡攸關時,要堅守住自己的節操和道德底線。這些是在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道德修養,也是個人道德修養形成與行為表達時應有的價值表現。譽滿中外的宋代科學家蘇頌在《議貢舉法》中,對培養什么樣的人說得十分明白:“國家取士,行實為先。”“行實為先”就是說政治品德是最重要的。在“行實為先”的前提下,再要求其“行完學富”,蘇頌的家庭教育理念與他的人才觀是一致的,即“道德為先,文華次之”。如今,人們的物質利益追求日益旺盛,是見義忘利,還是舍利取義,良好的道德修養是抉擇的前提。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特別重視對個人道德行為的教育,尤其是孝悌和友愛的倫理道德教育,這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應讓孩子從小全面學習傳統文化精髓,懂得并掌握做人的基本禮儀規范,讓孩子踐行基本的家庭禮儀、學校禮儀和社會禮儀,通過日積月累的“微善”行動,讓孩子們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踐行者和弘揚者,為少年兒童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啟蒙教育

家庭是人的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是兒童智力和道德的啟蒙者,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成長起著奠基的作用。我國古人特別強調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宋學思想家就非常重視早期教育,張載從性、氣、習的角度探討早教問題,發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思想,提出“蒙以養正”的觀點,認為早期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非常重要,否則,“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達者”。明清時期的孫奇逢也非常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吸收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幼兒具有愛親敬長的天性,早期教育就在于鞏固其天性中的善性,使之不受不良環境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性,認為“圣功全在蒙養,從來大儒,都于童稚時定終身之品。”為了讓孩子將來能抵御社會上種種不良思想風氣的影響,從小就要用格言警語對他們進行教育。早期教育是孩子智力開發和知識才能、行為品格形成的真正的基礎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童年時期的價值觀念有很強的可塑性,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尤其重要。顏之推就提倡應重視兒童早期教育,“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不然,逮及子弟“驕慢已習,方復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長,終為敗德”。為什么要早教呢?顏之推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認為小時不抓緊,至壞習已成,才來管教,徒使“父子相夷夷”,而終無濟于事。所以,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來講,這一時期的教育對其一生的影響都是極為重要的。

二、教育內容上應注重人格培養和習慣養成教育

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十分重視人格的培養和習慣養成教育,將培養完美人格和良好習慣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現代家庭教育應借鑒吸收這一優良傳統。

(一)注重人格培養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子女人格的培養和完善。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強調品學兼修,但是把人格的培養放在第一位。把培養完善的人格作為求學目的,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優良傳統。培養完美人格,除了品德教育,還要加強對孩子獨立人格的尊重。尤其是當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問題越來越嚴重,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分包辦,孩子的意志力和堅韌性得不到鍛煉,自立自理能力較弱,對父母和長輩缺乏孝敬之心,這實際是剝奪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學習生活、在逆境中鍛煉意志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應該是一種理,一旦重“情”輕“理”,家庭教育就會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伯特•羅素曾說過: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獨的人要比受到寵愛的人日后更會成功;一個不具備獨處精神的人,不可能成為偉人。亦曾有人說過,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們的手里———社會的未來必定是新生一代的,父母們肩負著塑造未來的重任。因此,當代父母應把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作為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目標,為孩子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習慣養成教育

古人除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外,還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禮記•內則》中就提出了按兒童的年齡有計劃地進行行為習慣培養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后人繼承這一思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在舉止、言談、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詳盡的要求,現在家庭教育更要堅持這一要求。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寓于家庭生活過程中。對兒童施教,又重在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其實就是在行為舉止、禮貌用語等方面加強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品行教育。古人重視早期家庭教育,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從小就指導孩子安排好日常生活,使之通過有條不紊的生活實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家長指導孩子親自參與家庭的日常勞動、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比單純說服教育的方法好得多。形成良好的習慣,要符合禮制的要求,正如荀子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智通,不由禮則悖亂提慢;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因此,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在“禮”的規范之中。“養成教育”的概念是由北京市教育學院關鴻羽教授等提出的,它是指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主張首先從生活秩序開始培養孩子的習慣,如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起床、吃飯、上學、做事、睡覺等等,并長期堅持下去。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形成一切意志品質的必備條件,家長應從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小事抓起,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并注意通過經常性的實踐鍛煉不斷加以強化,只有這樣才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習慣的養成要靠制度來保證,在孩子還不能達到自律的階段,家長必須制定嚴格的制度并嚴格要求孩子去實施;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還必須加強孩子的責任感教育,使孩子從小便認識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長大后才能對他人以及對社會和國家負

三、教育方法上應注重言傳身教和環境熏陶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特別重視生命與性情教育,主張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他們不僅重視言傳身教,而且重視環境熏陶。

(一)言傳身教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對兒子的教育不僅僅是言語上的教誨,他終身踐行著自己的教育理念,是身教的最好例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一切影響兒童成長的人當中,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對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和嚴格的要求。陳鶴琴先生認為,在家庭教育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由于家長,特別是父母,是孩子最經常、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家長親自給子女樹立榜樣,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家長的榜樣作用是由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天然的示范價值決定的。家長親自給孩子樹立榜樣,生動、具體,看得見,摸得著,有親切感,教育效果好;而且家長處處以身作則,還會進一步提高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威望,可以把握住教育、管理子女的主動權。然而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處于“言教”與“身教”的矛盾中,這樣的家庭教育不僅不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年幼的孩子處于極為矛盾的道德境地中,對其今后道德人格甚至整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父母應“言教”與“身教”相一致,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陳鶴琴先生就十分重視家庭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他認為:“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無識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一舉一動可說一方面受遺傳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曾強調:“家長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用正確行動、正確思想、正確方法教育引導孩子。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變化,善于從點滴小事中教會孩子欣賞真善美、遠離假丑惡”。因此,家長的言傳身教對于孩子的成長及價值觀的養成至關重要。

(二)環境熏陶

篇3

關鍵詞:傳統家庭教育 ;弊端;實現途徑

中華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基奠,一些民族文化心理、行為方式及其觀念世世代代已經內化到中國人血液中了。家庭教育觀念是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看法,這種看法雖受個體認識水平、經驗差異的影響,但它總是個體構建于一定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都是在一定文化傳統中開展教育活動的。

一、傳統家庭教育的弊端

當代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有很大的關系,許多父母并沒有從傳統思想的禁錮中解放出來。家庭教育雖然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但它終究是一種教育,對個人成長發展的作用不亞于學校。家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許多區別于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獨具的特點,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必須接受新觀念的指導,改革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須以觀念入手,從指導思想入手。為此,要解決當代的家庭教育問題,必須提倡一種全新的、符合新時代的人才觀及兒童成長觀要求的家庭教育新觀念,使家庭教育觀念與現代化發展接軌,實現家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使家庭教育真正與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甚至適當有所超前,從而實現家庭教育的現代化。

傳統家庭教育的弊端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長期以來它忽視父母和孩子主體性的培養和提高,忽視社會與人、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的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辨證關系。無視家庭教育中的主體性,尤其是無視孩子的主體性,強調服從受動,忽視主觀能動;強調規范劃一,忽視變化多樣;強調灌輸注入,忽視啟發自省;強調知識能力,忽視情感信念等傾向。諸多的偏誤,使得孩子步入社會后,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茫然和失措,并在社會事務中缺乏主動進取的精神和能力。知識經濟、信息產業化時代的到來,國內改革開放,建立市場經濟,要求人們充分弘揚自己的主體性,這對“唯書”、“唯上”、“見物不見人”的傳統家庭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注入新的教育理念,重構新的家庭教育觀念已迫在眉睫。

二、傳統家庭教育的實現途徑

(一)確立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

家庭教育應尊重兒童的主體意識,科學的兒童成長觀不僅要求以完整兒童作為家庭教育的價值觀,而且還要求家庭教育應尊重兒童的主體意識。每個兒童都是成長中的個體,由于成長水平的限制,他們具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言談舉止等等,這時候與成人的水準有很大差距。因此,家長應尊重兒童自身的主體意識,根據兒童自己的想法來決定兒童自己的行為,不要以家長的意愿強加于兒童身上。兒童的成長水平雖然與成人水平之間有差距,但這并不簡單地意味著水平低就應該向水平高的看齊而放棄自己的特點。恰恰相反,要保證兒童每一階段的成長符合其發展的水準并且不斷向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充分考慮兒童的主體意識。

(二)變重知識輕能力的家庭教育觀,樹立全面成長的育

人觀

當前中國的教育已由應試教育向品質教育轉軌,品質教育變動了原來那種單純注重高足智力成長的教育,提倡學習知識與成長本領一樣重要,重視培育孩子的創新精力與實踐本領,重視孩子的杰出意志品質的培育與人際聯系調和本領的成長,提升孩子多方面品質。在品質教育的布景下,我們同樣要召喚家庭教育的“品質化”,徹底醫治家庭教育中“唯知識論”的病理表象,提倡一種以智力教育為中心,融小孩的肉體品質、心境品質、品德品質、科學文化品質為一體的、全面的、綜合性的教育,這種教育因而培育小孩的“完好性”為對象的。

(三)樹立主體參與和合作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主體性教育認為,教育活動是一種以培養人的完滿精神世界為指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只有在交往中,通過交往,孩子的主體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尊重與弘揚每一個個體的主體性,也就是承認每一個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權利,這一認識必須成為教育的出發點。

還要堅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子女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轉折。在這一階段中,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孩子教育工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溝通配合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關鍵環節。“兩個教育——學校和家庭不僅一致行動,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目的上、過程上還是在教育的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所以深受文化洗禮的家庭教育觀在成長的歷程中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頗,務必作出轉變,我們要提倡一種全新的、適合孩子成長發展規律的人才觀及兒童觀,這也是實現家庭教育當代化的

根基。

參考文獻:

[1]李潤強,中國傳統家庭形態及家庭教育.

篇4

關鍵詞:傳統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活動 家庭教育理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產生進行研究,可以為我們今天研究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一.家庭教育活動的產生與發展

(一)家庭教育活動的產生

原始社會是人類的第一個社會形態,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原始人類只能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人們依血緣關系聚族而居,一起捕獵野獸、采集野果、抓魚。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勞動產品有了剩余,人們在勞動中形成了一定的生產關系,積累了生活經驗。為了使人們的生活得以延續下去,使年輕人更好地進行生產勞動,大家庭里的年長者需要把生產生活經驗傳授給年幼者。

在原始大家庭里,出于生存的需要,年長者在勞動過程中,將勞動技能、生活經驗等向年幼者傳授,如此代代傳遞并不斷改進,原始大家庭的教育活動具有社會性、終身性,也正是這種教育活動使得人們得以生存并逐漸進步發展。

(二)家庭教育活動的發展

在前氏族社會,男女結成沒有性別分工的原始群,成年男女都出去狩獵,老人與兒童則負責看管獵物及構建住所,由老年人指導兒童參加勞動的方法;在母系氏族社會,幼童都由母親照管,大約到了8歲以后,男孩由男人指導其做男子應該做的事情,女孩則由女人指導練習女子應該做的事情;到了父系氏族時期,教育小孩的責任由大家庭成員共同承擔,實際上就是一種“公育”,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社會適應能力、勞動技能、身體鍛煉、符號記事等,到原始社會末期則增加軍事技能的教育。

父系氏族特別是原始社會末期的這種教育,實際上就是原始形態的家庭教育,是傳統家庭教育的萌芽。“勞動即是學習,父母即是教師,獵場與牧地即是學校,教育與生活是一致的。”富有經驗的長輩對晚輩進行生產方式、生活經驗等內容的教育訓導,受教育的兒童、青少年只能從長輩那里學習到生存技能,這幾乎是純粹的經驗傳授型的教育。

二.傳統家庭教育的產生

(一)傳統家庭教育的萌芽

專偶制家庭“是在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交替的時期從對偶制家庭中產生的;它的最后勝利乃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男人積累了更多屬于自己的財產,專偶制家庭是建立在丈夫的統治之上的,從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現開始,對子女的教育由父母親自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就此產生。

在奴隸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原始社會的公有制被私有制所代替。戰俘由原來被殺死的命運轉為淪為奴隸,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以及大量的奴隸,剝削與被剝削階級形成。就在這個時期,家庭教育逐漸從活動轉向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教育,主要方式是長老訓教,在春秋戰國時期,家訓還沒有獨立成文,多為后人追憶而成。商周時期文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學在官府”,“惟官有學,而民無學”。

(二)傳統家庭教育的產生以及方式、內容

在奴隸社會,教育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隨著奴隸社會兩大對立階級的形成,家庭教育也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奴隸主家庭中,專設師、傅、保來教育子女。奴隸社會的家庭教育既是為生產服務的,更是奴隸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啟打破禪讓制是宗法政治的開端,宗族的成員聚族而居,宗族內部有著共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統。“宗族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宗子負責,教育內容包括生產、生活、軍事、祭祀等方面,其中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大家庭的主要教育內容。”在夏商周時代,注重“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只有貴族子弟能夠接受完整的“六藝”教育,貧民和手工藝者階層只能接受“小藝”教育。

(三)傳統家庭教育的典故

篇5

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設的基礎工程。時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傾向導致一些父母唯分數論,把孩子能否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教育目的,教出了只會學習但不會“做人”的孩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失德案件,如重慶女童摔嬰、復旦投毒案等折射出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與缺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青少年人格與品德教育必須成為家庭教育的重點。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核心價值觀,一個家庭也不能沒有核心道德觀。那么,用什么作為家庭的核心道德觀,培塑我們的下一代?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孕育出的傳統美德,是國人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結晶。傳統美德不僅具有普適性的價值,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等等,至今都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理應成為我們家庭教育的根基,成為我們教育下一代有力的思想武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無所不包,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又賦予新的時展內涵,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僅就家庭建設來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將傳統家庭美德與現代家庭建設理念相融合后,提出的家庭美德五個準則是一個較為簡潔可行的范本,可是家長對此的知曉程度并不高。據筆者所在單位2014年在福建省開展的全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數據顯示,只有44%的被調查者了解“家庭美德”建設的內容,可見,如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家長中普及與推廣核心價值觀、傳統家庭美德,讓其更接地氣更具操作性,從而成為家庭教育正確的價值引領是當務之急。

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率先垂范

1.孝老愛親,知行合一。中華傳統美德最注重孝文化。孝作為“眾善之始”,存在一個由內及外、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推行過程。推行到最后,幾乎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在家庭中孝道倫理的本質應是責任和義務,被視為國人的基本品德。當下不少家庭“孝親”觀念淡薄,尊老不足愛幼有余,啃老現象嚴重。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被問及對“啃老”現象的看法時,有46.3%的人認為“很不應該”,有43.8%的人認為“事出有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有9%的人甚至認為“可以理解”。民眾對“啃老”的寬容固然有一定社會原因,但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家“尊老敬老”的意識與能力均不足。只有家長們將“孝老愛親”上升到家庭核心道德的高度來予以對待,處處知禮、守禮、重禮,做到知行合一,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傳統美德傳承的一個重要場所,從而發揮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

2.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言傳”即家長先要深入理解傳統美德內涵,然后通過閱讀、講解、游戲等多種形式向子女傳授美德知識。“身教”是要求家長做好表率,以“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等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但是,能做到“以身作則”的家長并不多,比如在福建省家庭美德建設調查中,只有30%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承諾都能兌現,在誠實守信上為孩子做好榜樣”。家庭教育應是做人的教育。“人而無信,百事皆虛”(《增廣賢文》),“修身以求進,行道以利世”(《顏氏家訓》),承載傳統家庭美德的古代家訓,也是處處體現為人處事的教誨,而少講讀書學習。這些經典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應重品行培育,通過家長言傳身教建立“家規”,形成良好“家風”。

三、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長應講究方法

1.立成于幼,潛移默化。中國古代家教非常重視少兒早期品行教育,講究立成于幼。《顏氏家訓》說:“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傳統家教強調只要堅持從小實行道德啟蒙,就能在少兒的心中培養起道德倫理情感,并在不斷地砥礪之后,習慣成自然地踐履道德。近代嬰幼兒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的研究說明,早期教育在個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時期對其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美德教育,能培養起孩子道德良知和優秀品質,并伴隨其成長越發牢固。

篇6

【關鍵詞】傳統文化;家庭教育;異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人社會化的第一個陣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傳承,在個人甚至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也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一、中國傳統家庭教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是維系社會的基礎和細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齊則民安。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豪門官僚還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為了處理家庭內部各成員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的和平穩定,需要特別重視家教,可以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傳統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國人的個性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傳統家庭教育之真諦,在于用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諸如自立自強、勤奮好學、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忠于國家、盡職盡責、重義輕利、不畏、熱愛和平、同情弱小、誠實忠厚、克己節儉、待人以禮、注重節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古人積累的這些優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方法,有幾點尤其可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鑒:

1、傳統家教注重德才兼備。傳統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學問”,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在教學中培養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傳統家教最突出的特點。傳統家庭教育把對家庭成員的道德教化作為其首要任務和最終目的,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兄友弟恭與賢妻良母的觀念至為深入,把道德實踐范圍擴大到社會生活領域。

2、引導教育子女為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諸葛亮告誡他的外甥、兒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當存高遠”。嵇康在《家戒》中說“人無志,非人也”。司馬光指出了為子孫積攢錢財的害處,他認為如果為子孫積財,使子孫只知有利、不知有義,那么積財只會招來子孫游手好閑、不知上進。這種鼓勵子孫自立、自強,勸說父母不要為子女積攢錢財的家庭教育傳統,在有識之士中間,頗為流行。

3、傳統家庭教育強調慈愛與威嚴并重。韓非對此有一個總結,他說:“慈母有敗子”,這個“慈”當然不是一般的慈愛,而是一種溺愛,溺愛會毀掉子女。顏之推總結了家庭教育的經驗,認為親子之間應該有嚴肅的一面,也應該有慈愛的一面,兩者皆不可少。他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別強調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己,同時盡到教育子女、訓導子女的責任。曾子殺豬的故事,所講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諾言為榜樣,教育兒子要誠實守信,不得妄語。在中華家庭教育的歷史上,此類重視身教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讓孩子學會獨立。大部分西方家長認為孩子具有自我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動手并從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甚至得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許多國家的家長都很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國,孩子從幼兒階段就在不斷認識勞動的價值。孩子要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報掃落葉鏟雪等活計。

2、給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因此對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軌跡,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觀很多中國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使孩子學習好,在生活上照顧的無微不至,學習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這樣孩子得不到鍛煉,從學校走出來就缺乏最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其實孩子是樹,陽光、水和空氣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給孩子自由,讓他自由生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3、鼓勵孩子創新和探索。西方家長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里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是遇到同樣的情況,中國家長很可能對孩子的探索活動用“胡鬧”“亂來”“不可能”等類似的話否定掉,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此外,親近自然,重視慈善事業,相信每個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當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處,如:都對孩子傾注了全身心的愛,都重視孩子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都能夠與孩子經常溝通等等。總之,家庭教育要注意與孩子之間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寬容、鼓勵孩子,要重視感情交流并且為孩子樹立榜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方法要隨孩子的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

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與美國基督教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齊欣,趙田豐.中國教育調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楊冰.細節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青少年;文化傳統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186-02

一、文化傳統教育的內涵

1.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對文化傳統教育做出概述,必須對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這兩個概念進行區別。而要對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做出區別,又必須先理解文化與傳統這兩個概念。對文化做出一個統一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多達幾百種,對文化界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廣義上說,文化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精神和制度三種文化。狹義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點,主要指思想精神等觀念形式的文化。對于傳統,人們往往覺得傳統與現代是相對立的,其實不然。在西方,英語的傳統tradition來源于拉丁文traditum,意思是從過去延傳到現在的事物。而在中國古代,“傳統”一詞出現于范曄的《后漢書東夷傳》中的“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傳統往往被用來指歷代延傳下來的、包含著深沉文化積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等的總和。[1]

關于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兩者的核心不同,意義也不同。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而文化傳統的核心在于傳統。傳統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2]文化傳統則是“文化背后的一種精神鏈接,它包括文化典范背后的精神、規則、信仰、價值、秩序等。”[3]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世代沿襲下來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是一種內在與人心發的東西。[4]總之,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既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文化傳統比傳統文化有著更廣大的內涵和包容度,對文化傳統教育的研究更具現實意義。

2.文化傳統教育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精華仍然放射出熠熠光輝。在亞洲有許多國家如新加坡、韓國等,把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弘揚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當代全球化影響下的文化多元化現象,促使我們不得不把文化傳統教育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

教育是實現文化傳承的重要機制。文化傳統教育是指以優秀文化傳統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提升學生文化品位的一種教育方式。[1]文化傳統教育能夠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使民本、和諧、仁善的道德倫理觀、承擔責任、自強不息的社會價值觀以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人生觀等這些文化精華,一直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除此之外,文化傳統教育還能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民族文化。

二、文化傳統教育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傳承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五千年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立國之基,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時代更深入地交流和觸碰,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越是國際化,就越要民族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沖擊著我國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成為一個亟待正視的問題。文化傳統傳承的最重要的途徑便是教育。青少年是民族的未來,在他們身上承載者名族的希望。

2.有利于抵消多元文化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時期是指十一二歲至十七八歲階段,是個體從童年向成年發展的過渡時期。由于青少年的特點,他們往往表現出叛逆、新潮、張揚、標新立異、尋求刺激、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并急于自我表現等特點,這就使得青少年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如果沒有中國文化傳統的根基,青少年很容易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迷失自己。根據對青少年的道德調查顯示,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響較大,在價值觀念和道德取向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多元化發展趨向。在多元文化時代,追求物質享受的各種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正強烈地影響著當代的青少年,使他們單純地追求享受,不思付出,對自己的行為往往不負責任。為了抵消多元文化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負面影響,就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文化傳統教育,使他們具有良好的中國文化傳統的根基。

3.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文化可以化人,文化傳統用文化中的精神、價值、精華對青少年有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我國的文化傳統規范并制約著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所謂“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仁者愛人”等是文化傳統所期許的道德修養。例如《弟子規》總敘“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中所反映的孝悌、仁義禮智信,崇尚和諧的教育思想,在當代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和道德品質等特征的總和。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格思想對當代青少年塑造健全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宋代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體現了高尚的理想追求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歷史使命感。另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見賢思齊”的人生哲理,等等,無不蘊藏著引人致善、教人向上的力量與精神。[1]

4.有利于我國民族自信心的增長和國家的復興

一個民族要長盛不衰,根本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強勢文化,要使民族文化永遠處于先進狀念。對青少年的文化傳統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修養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有利于國家的強盛、社會的和諧以及民族的發展。誠如梁啟超所說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及早地浸潤到青少年的心靈中,能使他們人格完善,奉君子之行,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三、青少年文化傳統教育的方法與策略

1.學校教育

首先,學校可以讓各個年級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經典是名族文化傳統的載體,是民族文化之根。誦讀中國文化經典對青少年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厚實學生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并且還能增強說寫能力。中國文化經典中蘊涵的傳統美德,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青少年的人格,提升他們的基本素養。還有學者認為,讓兒童在記憶力最好、最愿意背誦的年齡去讀最重要的書是很重要的,盡管當時不理解,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慢慢便會融會貫通,把文化典籍中的智慧發揮出來,終生受用無窮。[5]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傳統教育也是一個重要途徑。可以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滲透文化傳統的教育,如語文、歷史、思想品德等學科,就可以進行直接滲透,因為這些學科與文化傳統有著直接的聯系。例如,語文課堂就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2.家庭教育

要使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文化傳統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走出誤區,即:在教育內容上重智識、輕親情倫理與生活習慣之養成;在教育方式上扭轉重嬌溺、輕嚴格管教傾向及樹立身體力行之規范。[6]正確對待家庭教育,要繼承和弘揚我國古代優秀家庭教育的精髓。古代家庭教育注重立德,立志教育、人格教育和禮儀教育,所以現在的家庭教育也要注重對青少年的思想想道德教育,勉勵他們立下高遠志向,培養正直、謙遜、誠實、忠孝等優良品格。除此之外,在教育方法上還要突出慈嚴相濟,重視身教為主、言教為輔。

3.社會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行之有效的文化傳統教育,還離不開社會的教育。大眾傳媒教育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理應在青少年文化傳統教育中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然而,多元化背景下的大眾傳媒缺乏應有的文化傳統品位,文化傳統意識薄弱,教育形式娛樂化、內容媚俗化。所以,大眾傳媒教育應該走出上述誤區,傳播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傳統意識,弘揚、傳播優秀文化傳統,普及相關知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對各種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面對琳瑯滿目的出版物和良莠不齊的媒體形式,要加強青少年的文化傳統教育,使之受到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浸潤和洗禮,培養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參考文獻:

[1]傅麗霞等.文化傳統教育[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

[2]楊秀云.多元文化視閾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龐樸.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J].科學中國人,2003,(4).

[4]張萬紅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李艷.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J].理論導刊,2005,(11).

篇8

關鍵詞: 遠程教育 傳統教育 比較

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很多教育專家聲稱,以網絡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必將突破學校院墻的阻隔,延伸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延伸到每個人的一生之中。

一、遠程教育的與本質

關于遠程教育的定義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但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時期的遠程教育都存在共同的本質,那就是:教的行為與學的行為的時空分離。幾乎所有的定義都將教師和學生的時空分離作為遠程教育的一個描述性特征。在教師和學生時空分離的情況下,學生不能像在傳統教室中那樣,得到教師直接的和持續的指導。盡管遠程教育并不排斥短期的面授,但是,從遠程教與學的整體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教師的教學行為在時空上通常是分離的。

二、遠程教育的優越性

21世紀的遠程教育是以開放的、靈活的、終身的教育發展為目標,是傳統教育的延續發展,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的巨大變革,打破傳統教育的局限,具有傳統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優點。

(一)開放性

1.網絡教育對學員基礎沒有限制。每個學員的知識基礎不同,學習進度也不一樣,遠程教育能為不同的學員提供個性化服務。

2.遠程教育對學習時間沒有限制。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難擠出大塊時間繼續深造,遠程教育可擺脫傳統教育對學習時間的嚴格要求,學員可根據需要自主安排學習時間。

3.遠程教育對學習地點沒有限制。遠程教育使學校教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4.遠程教育采取“寬進嚴出”的方針,教育質量的把關不是放在入口上,而是放在出口處;在教學管理中,沒有采取優勝劣汰的方針,而是在保證基本教育質量的基礎上,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盡可能多的受教育的機會。

(二)靈活性

在遠程教育中,受教育者對個人的學習進度負責,學習評價著眼于學習的進展而不是論考試成績,受教育者的學習要求受教育者、教師的配合,以便學習的內容符合工作的要求。受教育者的學習以自主的學習為主,學校更多的是提供學習的條件和服務,傳統中“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逐步被“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為中心”所替代。

(三)終身性

當今社會,知識技能急速更新,廣大從業人員僅憑一張文憑或舊有的經驗技能就想一勞永逸已成過去,職業培訓、終身教育已成為必需。

(四)共享性

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東中部地區,并導致大中城市人才密集,而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高等教育資源不足,教育專業門類不齊全,高等學歷人才極度貧缺。遠程教育不受限于地域,并集中最優秀的教師資源,使最優質的教育傳達到全國各地,不受地域限制地培養高層次人才,對師資力量薄弱地區的學校也是有益的參考和補充。

三、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相互交融,共存發展

在傳統教育中,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也不一定完全局限在實時的連續的面授中,學生也會采用像自習、家庭作業等學習方式,尤其是多媒體和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教育資源,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學習資源,具有更多的自學機會,并且學習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逐漸減少。這些都是遠程教育的特征。

在遠程教育中,面授教育這個環節雖然一向被某些激進的人們視為遠程教育的“盲腸”,似乎可有可無,但是始終存在、難以割舍。偶爾的面授教育是遠程教育的特征之一。

遠程教育是不會取代傳統學校的。這就要求遠程教育的發展應從與傳統教育互補的角度,精心策劃和整合,以保證網絡教學的質量和優勢;傳統學校也應接受網絡及網絡教育的沖擊,注意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在教育中的應用。遠程教育與傳統教育是一個有益的共存與互補關系。

參考文獻:

[1]陳麗.遠程教育學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關鍵詞:網絡教育 小學語文教育 教師出路

一、網絡教育的概述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網絡時代。網絡時代對人類的生活、學習、教育等諸多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時代和教育的結合形成了網絡教育模式。網絡教育模式的特點是改變了傳統的“教師、黑板、教材”的教學“三大支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技術成為了教學的主要手段,通過圖片、視頻、幻燈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此外,網絡教育模式使教學走出課堂,從學校主導的模式,走向了學校、家庭、社區,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網絡實現了跨時空、跨地域的交互式學習模式,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二、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由教育的對象―小學生的特點決定的。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好奇、求知等特點,因此,小學語文教育具有短時性、多變性,開放性的特點。首先,短時性。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尚處于較低級階段,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小學語文教育的課時安排時間較短。在短時間內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來。其次,多變性。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因此,小學語文教育要利用小學生的天性,在課堂上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最后,開放性。小學生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求知欲強。因此,小學語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求知欲,設計開放性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應該采用橫向、開放性的模式,引導學生對問題以點的形式開始,逐步擴展到面;而不是以縱向,線性的模式開展,注重學生的邏輯思維。

三、未來小學語文教師的出路

網絡時代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網絡時代的日新月異,傳統教育模式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總體來說,國家、社會、學校、教師都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來面對網絡時代帶來的變化,實現從傳統教育模式走向現代教育模式。接下來,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為出發點,從教師角度探討如何更好地實現傳統教育模式和新型教育模式相結合,提出從傳統教育模式走向新型教育模式的應對策略。

1.積極接受網絡時代帶來的變化

小學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摒棄傳統教育中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三中”理論,積極接受網絡時代的新技術、新方法,用開放的態度對待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并積極學習計算機知識、網絡技術等,力求實現傳統課堂的現代化。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內容,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用新知識、新技術武裝自己。總之,接受變化,適應變化,改變自我才是小學語文教師發展的途徑。

2.深度發掘傳統教育優勢

雖然,網絡時代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并不代表傳統教育模式一無是處。傳統教育模式仍然具有數字技術所不能替代的優勢。例如,傳統教育中板書的重要性。現代多媒體教育要求學生聽課,看PPT,記筆記同時完成,往往造成了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卻避免了上述問題。由此可見,在現代課堂上,教師應該把學生容易追蹤、掌握的知識呈現在PPT上,學生不易掌握,或者需要長時記憶的知識以板書的形式呈現。

3.重視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引導

面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傳統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現代教育的空白區在哪里,教育的哪些目標是現代教育所不能實現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現代教育強調人機互動、學生學習往往在虛擬世界完成,學生得到的反饋往往是計算機固化了的內容。很顯然,計算機的反饋具有模式化,固定化的缺陷,因為它只能按照程序提供設定好的反饋,不能夠根據學生特點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反饋。此外,網絡教育的另一個弊端是網絡教育執行的任務是由人事先設定的、由計算機來操作完成的,缺乏情感教育。在小學階段的情感教育極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意識,培養學生對中國經典古籍的正確態度,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在應對網絡時代的挑戰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要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其次,在教學活動中, 要充分挖掘傳統教育模式的優勢,結合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實現學生學習最優化。最后,教師要重視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總結

總之,傳統教育有其自身的優勢和固有的弊端。當今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主導的社會使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網絡化教育從學校擴展到社會,乃至全球,師生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傳統教育只有改變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如何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將傳統教育模式與新型教育模式的優點結合起來,構建適合社會現狀的教學模式是國家、社會、學校和教師面臨的巨大問題。在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中,小學語文教師要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思想,加強自身建設,迎接新技術,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教育教學水平,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岸上指導;下水示范;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兒教育

我國教育在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體制下衍生出來的教育問題,導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都很薄弱,陶行知先生結合我國教育現實和西方教育理念,提出了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的教育思想,為國內教育的出路指明了方向。這一理念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值得我們思考并實踐。

一、近代中國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恪守傳統教育模式

我國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1.學生沒有明確而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動力;2.傳統教育把人腦打造成電腦。前一個問題是在人們的觀念和固式思維的影響下產生的,后一個問題則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下的產物。

2.信奉洋化教育理念

隨著國門的打開,國外的思想大量涌入國內,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教育的弊端,于是開始模仿西方教育模式。在這過程中出現了兩種情況:一些學校極度重視學生思維的發散,強調保留孩子的天性;一些學校開始大量引進外國課程,其中包括歷史、地理等重要科目,課本內容中大量加入外國歷史、地理內容,縮短了學生對本國歷史、地理的了解和學習時間。“雙語教學”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的,“雙語”已經成為幼兒園的金字招牌,吸引大量家長。

二、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教育方法的內涵和意義

“岸上指導”指的是傳統教育中教師處于課堂主導地位,講授教學內容,學生的任務是接受并且記住教師所講的內容;“下水示范”則是指教師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

從“岸上指導”變為“下水示范”是教育模式的一種改變,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象表達,他強調要解放兒童的思想,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但同時不能徹底忽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實踐是以理論為基礎的,沒有理論的實踐不可行,也不符合我國國情。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是自主思考和自己動手的機會,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主性,鍛煉他們動手的能力,所以在幼兒教育中引入“下水示范”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

三、變“岸上指導”為“下水示范”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一)生活化幼兒教學內容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下水示范”更通俗的說法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過什么生活受什么教育。他強調,教育不能脫離社會,不能遠離生活,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就是教育的最好素材。

首先,教育內容必須與幼兒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幼兒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新鮮的事情,這些事情是教育最好的素材。例如,小孩都有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玩的玩具,教師可以以此為素材,讓每個小孩講講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是如何得到的。通過討論讓幼兒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將幼兒感興趣的、需要的及時納入教育內容中來,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將生活中最細小的例子帶到教育中來,產生的教育結果可能是巨大的。

其次,可以考慮在幼兒教育中加入對現實生活情景的模仿,讓幼兒在與真實生活情景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地了解生活、感受生活。比如,可以模擬濕手接觸插座導致觸電的情景,讓學生通過模擬了解濕手接觸插座的危險性,比較于口頭反復強調,更生動形象且更能加深幼兒的印象。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就是把社會當做學校,教室不再是一座房子,而是曠野、工廠、市場、十字街頭。教育也不再是關起門來學習,而是走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去,讓學校與社會、與自然聯系起來。

首先,將自然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幼兒對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充滿好奇,這樣就激發起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通過幼兒接觸大自然,觸摸、感知那些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清晰地了解最真實的大自然。

其次,將家庭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家庭環境是幼兒最熟悉也最依賴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的安全感會增加,惶恐、緊張的情緒會減少,從而表現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最后,將社區環境與課堂聯系起來。社區環境是幼兒除了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外接觸到最多的,他們對這個環境的了解是迫切的。社區中包含各種各樣的場所和文化物質資源,借助社區這個平臺,讓幼兒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不僅可以感知社會,更能汲取人生經歷,為以后的道路打好基礎。

(三)運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強調幼兒要親身經歷,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只有自己體驗過、經歷過,才能對某件事、某個人得出最清晰、最真實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進入生活環境中,使他們運用自己的感知親自感受、充分體驗,引導幼兒勤于動手,樂于學習,在動手中學習。

首先,幼兒教師要在“做中教”。教師在幼兒教育中起到引導的作用,要創設多種生活環境,設計豐富的動手活動,使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教師、同伴之間的互動,在動手中學到知識,獲取經驗。

其次,幼兒要在“做中學”。教師要保證幼兒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親身經歷。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習激情,更加清晰地獲取最真實的事物感知。

幼兒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起點和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要隨之進行改革和創新。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學習,及時了解最新的社會需求,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靈活教學,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巧妙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