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的公式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會計的公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基礎會計的公式

篇1

會計工作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會計法規體系的形成,會計工作在推動對外開放,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會計工作的重點也逐步向強化管理,參與決策轉移。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專業培訓,會計人員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解放思想、努力工作、廉潔奉公、忠于職守、為合理組織收入、嚴格管理監督、加強經濟核算,維護財經紀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所謂會計基礎工作是指單位或部門根據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要求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預測經濟前景,參與經營決策、考核經濟責任的一系列最基本、最基礎的工作。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會計憑證的格式設計、制取、填制、審核、傳遞、保管等;會計帳薄的設置、格式、登記、核對、結賬等,會計報表的種類設置、格式設計、編制和審核要求等;會計檔案的歸檔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續、銷毀程序等;會計電算化的硬件的軟件要求等;會計機構的設置和會計人員的配置、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會計工作交接;對本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監督;結合本單位類型和內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因此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已是當前會計管理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也是我國會計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的前提。

自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頒布以來,會計基礎工作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但是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的會計基礎工作仍然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與會計基礎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以及相應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健全。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會計工作就開始了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但時至今日我國仍未形成有關會計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以及完善的制約監督機制。這直接導致我們的會計基礎工作無法可依或有法不依,同時也導致會計基礎工作缺乏有效的內外部制約和監督。具體表現如:一些單位為了減少招待費用的列支或其他原因,違反《會計法》和《會計人員工作規則》的規定,隨意更改業務內容,巧立名目,虛開發票內容和金額等等方式來鉆空子。甚至有些單位,為減少開支在設置會計工作崗位時,出現單一會計人員既當會計又當出納的現象,出現管理上的漏洞。而在對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的檢查和監督方面,又往往形成單位內部的監督部門受制于單位領導,外部監督部門聽命于地方政府的格局,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對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的制約和監督。(2)單位自身的會計基礎工作管理混亂。盡管近年來很多單位開始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管理和規范,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方面原因,部分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仍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具體體現為:依法建賬執行不到位;科目設置不符合規定,財產不實,數據失真;原始資料失真,會計核算基礎資料不實;隨意填制會計記賬憑證;記賬、結賬不符合要求,手續不清、差錯嚴重;會計賬簿沒有月計、累計,年終不結賬;未建立財產物資定期清查盤點制度;財務報告數據不真實;甚至經常性的使用大額現金等等現象。而上述情況的出現,往往是由于單位一部分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個人私利所造成的,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會計基礎工作管理混亂的現狀。(3)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低下。狹義的會計從業人員素質是指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例如:有些單位的會計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學歷層次較低,又沒有繼續深造,理不清科目、帳薄、報表之間的對應關系;或雖有一定的業務水平,但長期忽視學習新的業務知識和新的會計法規,總按單位地一貫做法和自己的習慣進行賬務處理,對于一些新出臺的會計制度及核算要求不了解,以至于在業務處理中出現政策性判斷錯誤等情況。廣義的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除了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外,還應當包括道德素質,即通常所說的職業道德,這是作為一名會計從業人員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計從業人員整體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單位的前途和命運。而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很多單位的會計從業人員缺乏應有職業道德素質,不認真執行制度,降低自己的工作標準,極大地影響了單位會計基礎工作有序正常地進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顯得越來越重要,把會計基礎工作與改善經營管理,建立現代地震事業發展結合起來,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基礎工作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單位經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會計作為單位管理的重要組織部分,如何做好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行為、純正會計信息質量、加強會計人員全面素質、以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當務之急。

首先,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規定,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的基礎工作得以保證。按照會計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會計工作,建立更加科學的會計核算方法和規范的會計確認、計量,保證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準確、及時、完整。在制度上,嚴格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做到有依有據,以不斷提高會計工作水平,以促進事業單位健康、持續、穩定的向前發展。

其次,會計工作規范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前提,也是加快會計改革步伐的保證。從表面上看,會計規范工作僅僅是一個單位的內部事情,但其影響面廣,造成的后果也很嚴重,必須切實重視會計工作。應以《會計法》為依據,按照依法理財、科學管理、加強監督、規范有序的原則規范會計工作。從會計基礎、內控制度、資金管理和監督分析等方面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我們從思想上提高對會計基礎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

再次,重點普及《會計法》,以提高單位負責人和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會計工作、強化會計工作管理的重要保證。要搞好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必須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使各級領導和會計從業人員普遍提高認識,使會計基礎工作得到足夠的重視,促使層層制定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目標和規劃,同時,提高廣大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自覺遵守、執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F如今,造成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領導對會計基礎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再是部分會計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對會計基礎工作方面的知識欠缺。因此,要重點向單位負責人宣傳《會計法》賦予的職責和應承擔的義務、責任,不定期為他們舉辦國家財會政策、法規制度、準則培訓班,讓其掌了解并握有關內容。增強他們的財經法律意識,提高領導管理會計工作的水平,使他們不但自己學法、懂法、執法,還要支持會計從業人員守法、執法。要求他們能夠針對本部門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會計管理措施。同時結合會計證頒發、年檢和職稱考試等經常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采取舉辦會計培訓班、自學、現場參觀,經驗交流等形式,著重學習和掌握會計規定、財務處理、會計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與各項規定,掌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各項要求,從而規范會計行為,做好會計基礎工作。

最后,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會計從業人員則是會計基礎工作的基本環節,會計從業人員是會計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因此,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素質是做好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會計管理的關鍵所在。會計從業人員在會計工作中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的職業品質、嚴謹的工作作風,嚴守工作紀律,規范會計行為,努力鉆研業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會計從業人員更應當熟悉掌握單位的管理情況,運用掌握的會計信息和會計方法,為改善單位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會計崗位,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業務的崗位。在單位,能保證所有的會計從業人員每年都有一定的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以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使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適應改革的需要,不斷加強和完善會計工作,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水平。

篇2

近年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頻繁,已成為市場的熱點。重組過程中,由于重組標的資產未來盈利存在不確定性,而出讓方也就是標的資產原股東對標的資產的了解程度遠遠高于受讓方上市公司,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帶來的風險,上市公司往往與出讓方就標的資產未來若干年的盈利情況簽訂業績承諾條款,如果標的企業未來不能實現承諾,需要對上市公司做出補償,此類條款稱為業績補償條款。

從發生并購的上市公司公開披露看,部分公司未在合并當年披露相關的業績承諾條款,部分公司雖然披露業績承諾條款,但并未在購買日及后續期間對業績承諾進行正確核算并披露與核算相關的重要信息。筆者以下將聯系準則,就業績補償的會計處理方法予以闡述。

一、業績補償的初始計量

研究業績補償的會計處理,就要分析業績補償款的實質。一般的資產銷售,買賣雙方簽署協議,支付價款,標的資產產權過戶,風險報酬就全部轉移。而附帶業績承諾條款的并購,上市公司在并購時,對標的資產風險做了劃分,并購協議中約定的轉讓價格是上市公司在當時就已知信息所能達成的最合理的交易價格,覆蓋了基本風險,而業績承諾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對剩余風險的一種管理工具。對照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中對或有對價的描述,“某些情況下,合并各方可能在合并協議中約定,根據未來一項或者多項或有事項的發生,購買方通過發行額外證券、支付額外現金或者其他資產等方式追加合并對價,或者要求返還之前已經支付的對價。”業績承諾符合或有對價的特點,因此應按照或有對價進行核算。

(一)向控股股東購入其控制的標的資產

由于標的資產與上市公司均為控股股東控制,應理解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由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在會計上采用“權益結合法”,將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看做是兩個企業權益的重新整合,從控股股東的角度看,該事項并沒有形成經濟利益的流入和流出,并購前后,控股股東控制的經濟資源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標的資產的入賬價值以及合并對價均按照原賬面價值計量,兩者差額計入權益(資本公積)。如果存在業績補償承諾,應考慮其公允價值并調整資本公積。

(二)向控股股東以外的其他方購入標的資產

如果上市公司與標的資產不受同一方控制,應判斷為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和重組。針對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或有對價,初始計量時購買方應當將合并協議約定的或有對價作為企業合并轉移對價的一部分,按照其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計入企業合并成本。

二、業績補償的后續計量

針對向控股股東購入其控制的標的資產,在購買日后、或有對價實際發生結算前的會計期間,應考慮承諾業績實現的可能性、貨幣時間價值,如果是股份補償,還要考慮可能需支付或返回股權的公允價值變動等因素,合理估計或有對價的公允價值,變動部分應調整資本公積。

針對向控股股東以外的其他方購入標的資產,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或有對價從購買日算起,12月內出現對購買日已存在情況的新的或有進一步證據而需要調整或有對價的,應予以確認并對原計入合并商譽的金額進行調整;其他情況下發生的或有對價變化或調整,應區分以下情況進行會計處理:或有對價為權益性質將不進行會計處理;或有對價為資產或負債性質屬于金融工具的,將依照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或有對價在購買日后12個月內允許進行調整,但該調整類似于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的調整,是對購買日已存在的情況,后續有了新的或有進一步證據而需要調整,可以在調整原企業合并成本的同時調整合并中原已確認的商譽。但上市公司并購中,依據標的公司于購買日后的實際盈利情況進行的后續計量并不屬于購買日已經存在的情況,因此,該業績補償后續計量即使發生在購買日后12個月內,也不屬于計量期間的調整事項,不應對購買日初始計量即合并成本進行調整。

并購重組業績承諾中以金融工具結算的或有對價安排最為普遍,對劃分為以金融資產、金融負債結算的或有對價,按照現行會計準則規定,可以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在后續期間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三、收到業績補償的處理

業績承諾期滿,如果標的企業業績未能達標,根據業績承諾條款約定的計算方法,上市公司可能收到業績補償。常見的補償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現金補償,一種是等值的股份補償。但無論約定補償的形式是什么,只要在業績承諾期滿前,作為補償的現金和股份數量不確定,均屬于或有對價,或有對價屬于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按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計算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而當承諾期滿,補償金額確定,則浮動收益轉變為投資收益,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前損益的金融資產轉變為現金、應收款或者回購的庫存股。

四、與業績補償相關的兩個其他問題

(一)業績補償公允價值變動和商譽減值之間的邏輯關系

或有對價的公允價值變動與資產負債表日對剩余業績承諾期內被購買方可實現的業績的預期相關,而根據資產減值準則,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也就是說或有對價的公允價值、資產組的減值損失金額的確定都與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測相關,因而兩者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一般情況下,因或有對價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收益應當小于需確認的商譽等資產減值損失。

篇3

    1.會計核算不到位。另外依據相關政策財務人員對于報銷人員使用的虛假發票不承擔責任,因此還存在會計人員不注重對原始發票的真偽的識別;學校資金清查不及時,主要體現沒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盤點庫存現金,銀行日記賬對賬工作不及時,各類代管往來款項清理不及時;收費票據使用不合理,填寫的要素不完整,財務人員缺乏相應的稅法知識,對收費的性質不清楚,對所收到的款項,特別是非常規性的收款不知道該使用哪類票據。賬務查詢系統、學生交費系統、職工收入查詢系統等校園網絡建設應加強,存在賬務查詢系統沒有或者是數據更新不及時,部門負責人不能及時了解本部門資金的使用情況。學生交費系統僅在財務部門使用,不能與教務處、成教處、各系、室實現網絡連接,實現數據共享。職工收入查詢系統不健全,特別是對監考費、閱卷費等一系列零星發放的款項查詢不到,會計憑證或附件傳送不及時等一系列的問題。

    2.監督不全面。高職院校的會計監督包括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會計監督的外部主要來源于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對高校的會計工作缺乏全面的檢查、監督和有效的指導。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社會中介機構,因不規范的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對高校的審計避重就輕,浮于表面,不能實現有效的社會監督。由于外部監督的缺失從而使學校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會計核算基礎不規范,還可能導致各類經濟貪污、腐敗行為的發生。會計監督的內部主要包括單位內部的會計、審計人員。而單位內部的會計、審計人員的編制在單位內部,很難獨立行使會計監督職能,對經濟業務的監督只是體現在審查票據要素完整、大小寫金額一致、領導審批手續及原始附件齊全,對經濟業務的真實性的審計無從談起。

    3.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力。高職院校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應包括學院的財務制度、內部會計管理體系、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各類報銷的開支范圍和標準、內部牽制制度、創收的內部分配制度。各高職院校都存在著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制定不齊全,有的會計管理制度是很多年以前制定的,已不能適應現有的經濟業務和管理需要等一系列問題。

    二、會計基礎工作完善的措施

    1.學校領導重視學校的財務工作,按照會計業務需求合理配制財務工作人員,建立會計人員激勵機制。2013年1月1日施實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設置總會計師崗位,總會計師為學校副校級行政領導成員,協助校(院)長管理學校財務工作,承擔相應的領導和管理責任。各院校應嚴格執行財務制度的規定設置總會計師崗位,處于學院決策層,讓學院領導能了解財務、熟悉財務、重視財務工作,切實負擔起領導責任。另一方面按照會計業務需求合理配制財務工作人員。很多高職院校臨近退休年齡的財務人員較多,急需新進財務人員,為財務工作儲備后續力量。但是在引進財務人員時存在下面的問題,對財務人員學歷要求高,至少要求本科學歷,相當一部份學院要求碩士學歷,很大一部份高學歷財務專業畢業學生并不愿意從事高校財務工作,選擇高校工作的更愿意從事教學工作。事實上高校的財務工作并不很復雜,并不需要具備很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職業道德良好,熱愛會計工作,踏實努力、盡心盡責的會計工作人員。學院還應建立會計人員激勵機制,會計人員所承擔的工作量、責任與報酬明顯不成比例,從一定程度上挫傷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應多給會計工作人員一些關心和理解。學校任何一個部門的創收收入都離不開財務人員的辛勤工作,所以學校的創收除了分配給組織部門、承辦部門外,財務部門也應得到按一定比例的創收分成款,用于部門人員的培訓支出、改善辦公條件及工作業績好的會計人員的獎勵等。

    2.健全財務部門組織結構,明確各崗位責任制。隨著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會計工作不斷出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要求、要應對新的業務,一個健全的財務組織結構是會計基礎工作的保障。各院??梢砸罁I務性質和業務量的大小設置二級科室,確定各科室的職能及科內各崗位的分工,具體明確細化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在確定崗位分工時要特別注意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F擬定一份科室職責與崗位結合的分工表供參考。

    3.按照《會計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各高職院校要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明確單位法人對會計工作的領導職責及會計機構負責人的職責權限。制定學院的財務制度,應具體包括預決算管理、會計事項授權批準、內部牽制制度、會計人員崗位責任、會計工作崗位輪換、會計電算化管理、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現金管理、票據管理、會計檔案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還應依據各學院實際情況制定部門經費及專項經費的開支范圍和標準,部門創收的內部分配管理辦法,差旅費報銷的范圍和標準等方面的規章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是實現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保障,各部門需嚴格執行,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不斷完善內部規章制度。

    4.加強學校財務網絡化建設,實現資源共享,與學院其他相關部門協作一致。一套完善的財務網絡體系應滿足以下的需求:學校部門負責人能及時查詢到與財務賬務同步的部門經費使用及結余情況,教職工績效工資收入及個人扣款的明細查詢,相關職能部門能及時查詢財務繳費系統中學生學費及代管費、重修費、等級考試、技能培訓等方面的繳費信息,財務部門能在學生資助系統中收集到學生的銀行卡號以便及時準確地發放學生助學金、獎學金,價格補助等方面的學生資助款。要實現以上這些功能需要加強學院網絡一體化建設,在保證財務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財務數據共享。并加強與學校人事、教務、學生、招生等行政部門及各教學系的協作。

篇4

關鍵詞:會計基礎工作 施工企業 會計工作質量

會計基礎工作是財務工作的基礎,體現一個企業財務工作的整體水平。如何通過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升財務工作質量,讓財務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應該成為每一個企業財會人員最值得思考研究的問題。

一、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提高財務管理水平的需要

會計工作是通過收集、處理、利用和提供會計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從而為改進和加強經營管理服務的工作。如果沒有健全的會計基礎工作,就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工作秩序混亂,財務管理水平低下,財務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難以發揮。

(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規范企業內部控制的需要

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資金活動控制、采購業務控制,還是資產管理控制等各種業務控制都離不開會計基礎工作。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可以夯實內部控制的基礎,監督各環節的控制,反映內部控制效果,提高內部控制的水平。

(三)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需要

會計人員是執行會計基礎工作的主體,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可以督促會計人員從基礎抓起,消除一些會計人員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地把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搞好,提高會計工作的整體水平。

(四)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需要

會計工作通過生成和提供會計信息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企業財產狀況不明,家底不清,會嚴重影響企業經營管理及決策。所以只有在搞好會計基礎工作的基礎上,才能談及財務管理為企業經營管理發揮作用。

二、施工企業會計基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施工企業,特別是集團型施工企業,下屬公司多、項目多、地域分散、工期長、各項目情況多變,因此造成會計管理工作粗放,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會計核算隨意性大,會計信息不實等問題。

(一)企業領導對財務的重視問題

大多數施工企業的領導是從專業施工領域選撥出來的,很多企業領導對財務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少,財務謹慎性不高,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充分到位。在財務管理上只重資金管理忽視會計工作,把會計部門當作是收收付付的資金管理部門,有的領導有時也會對財務要求有抵觸和排斥情緒,對會計人員提出的合理的核算要求人為地設置一些障礙或干脆加以阻撓,這就造成企業會計工作被動,會計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會計基礎工作自然就很薄弱。

(二)人員配置及管理的問題

對于集團型施工企業來說,如何管理會計人員一直是施工企業特別是集團型施工企業不斷探索的問題。目前,對于會計人員的管理大體存在三種形式:第一,會計人員全員委派制,薪酬由集團公司發放。這種模式的弊端是會造成會計人員被獨立于公司經營管理的中心之外,同時也造成會計人員對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無法洞悉,導致關心不足,在會計工作過程中不以全心全意為企業服務為工作中心;第二,會計人員任免權歸集團公司,工資關系歸下屬公司。由于對會計人員實行雙重領導,一方面會造成會計人員難以準確定位,工作中左右為難。尤其是當上、下級溝通出現問題時,矛盾的焦點在財務部門突顯。另一方面會對會計人員的管理造成交叉管控,安排工作時誰都管、出現問題誰都不管,使會計人員正當利益得不到保護。同時由于各下屬公司效益不同,造成會計人員流動難;第三,下屬公司獨立聘用并管理會計人員,這種模式在集團施工企業基本上不存在。

(三)會計核算中問題

由于施工企業項目分散,管理松散,因而在會計核算中存在會計政策各自為政、財務管理上緊下松、外緊內松、業務審批處理程序不嚴謹、原始單據不規范、原始資料歸集入賬不及時、產值報量、施工進度、成本核算不同步、人為調整企業成本利潤等現象。

(四)內部監督的問題

施工企業存在內部監督的定位不準、力度不夠的問題。一些上級主管部門對下屬單位會計基礎工作監督、檢查、指導工作重視程度不足,對下屬單位的檢查工作只重視利潤完成、資金上繳情況。一白遮百丑,只要資金上繳夠,其他工作不足忽略不計。對會計基礎工作的指導流于形式,因而下屬單位會計工基礎工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

(五)財會人員的素質問題

施工企業所處的環境比較復雜,要面對各種社會關系,處理問題時既要把握原則又要有一定靈活性,因此要求財會人員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但是目前施工企業會計人員的配備上存在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少,競崗競職流于形式,人情任命多于能力任命的普遍現象,財務主管忙于具體事務而放松鉆研業務,在指導財務人員日常業務時顯得專業素質能力欠缺,變通性有余,原則性不足。同時一部分年輕的財務人員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會計人員不愿意深入施工一線,也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施工進度、成本等第一手資料,對財務分析只能是紙上談兵。

三、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提高財務工作質量

搞好會計基礎工作,不僅能提高財務工作質量,實實在在地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樹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一)宣傳政策、明確責任,增強領導的財務意識

領導的支持對財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有領導的支持能使財務工作事半功倍,因此,財務部門首先要加強對單位領導及項目經理等相關人員財務政策宣傳,使相關領導了解財務政策,明確單位領導對會計基礎工作的領導責任,增加企業決策的財務謹慎性。

(二)定崗定編、擇優上崗、建立學習型財務部門

企業首先要定崗定編,擇優上崗,選聘政策性強,責任心強,溝通能力強的有能力,有學歷的專業人員擔任適合的崗位,從人事上盡量避免因人設崗,人浮于事的現象,增加會計人員的危機感,責任感和競爭意識,督促會計人員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其次鼓勵會計人員積極參加學習培訓,企業以制度的形式明確對會計崗位的學歷、職稱要求,鼓勵會計人員在一定的期限內取得相應的學歷、職稱,在限期內考取學歷、職稱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獎勵或報銷學費,反之如果由于專業素養不足影響到日常工作的,則調離現任職務、降職,能力嚴重不足的,甚至可以令其下崗。再次,企業要解決好財務人員的職能定位問題,保障財務人員依法行使權利,提高財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三)修訂會計政策、規范工作程序、推行會計基礎達標工作

施工企業會計核算有一定特殊性,企業要依據國家統一的會計政策,結合行業特點、地域特點、企業特點,制定統一的集團內部會計核算制度。例如國家頒布了《建造合同準則》,但在執行過程中,各城市、各企業執行情況千差萬別,因此,企業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既符合國家會計制度規定又適應本單位具體情況的會計制度,并定期組織專人對企業財務制度進行修訂,使財務制度做到與時俱進,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推行會計基礎達標工作是提升會計基礎工作水平、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有效手段。近來,施工企業對會計基礎工作重視降低,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填制不規范,內容不完備;會計賬簿設置不規范,管理不到位;報表編制不規范,審核不嚴格等問題普遍存在。因此推行會計基礎工作達標應該常態化、制度化、全員化,將其納入企業日常監督檢查的范圍。

(四)加強內部審計、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發揮內部監督作用

施工企業管理相對松散,下屬單位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應將會計基礎工作審計納入日常工作范疇,將審計中發現的共性的問題整理歸納,在相關部門及下屬公司間傳達。利用內部審計的便利,建立起內部信息溝通與共享的平臺,使先進的工作方法在集團內部得到推廣,進而提高全公司會計基礎工作質量,促進財務人員素質的提高。

四、結束語

總之,會計基礎工作既需要持之以恒,又需要與時俱進,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脫離實際,企業需要按自身的行業特點、發展階段、管理要求,以《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為基礎,制定本單位的會計基礎工作要求,使本單位財務工作不流于形式,實實在在地為企業經營發展服務,成為企業經營決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陳殿軍.如何加強建筑施工企業會計基礎工作[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

篇5

【關鍵詞】 股票期權; 會計處理; 會計準則

隨著我國上市公司實施股票期權激勵的普遍化,對股票期權進行不同的會計處理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而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此,在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于2005年12月31日頒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后,財政部也于次年2月出臺了《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以下簡稱“股份支付”),為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制度的實施及其會計處理提供了指導和依據。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產生了巨額期權費用,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利潤。同時,公司管理層為了能行使股票期權,有目的地粉飾財務報表,以便達到預先規定的行權條件。因此,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M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及其實施情況

M公司是我國早期上市的股份公司之一。為激勵管理層勤奮工作,該公司股東大會在2006年審議通過了“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決定實行股票期權激勵,并規定當年的9月1日為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授權日。根據“計劃”,M公司按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辦法(試行)》規定的最高比例,將總計3 185萬份的股票期權授予激勵對象,每份股票期權的持有者可以在2006年9月1日起之后的三年內的可行權日,按照規定的行權價格(13.15元)和行權條件(激勵對象在行權的前一年度的績效考核為合格,公司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于18%,行權年度凈利潤較上一年度增長20%),購買一股M公司的股票,該部分股票的來源為M公司向激勵對象定向發行。行權開始日為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授予日的一年之后,首次行權不得超過20%,剩余期權可在首次行權的90日后至股票期權有效期內分次行使,但在授權年度后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內,激勵對象的累計行權比例不得超過30%,第二個完整會計年度內累計行權比例不得超過60%。“計劃”同時規定,各激勵對象的行權年限為三年,即在授權日之后三年內必須行權完畢。如果在此期限內不能行權或沒有行權,則所剩股票期權作廢。

二、M公司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方式及其對公司的影響

(一)M公司股票期權具體會計處理

按照“股份支付”及權益工具計量和確認的規定,由于M公司實施的激勵計劃中的股票期權沒有現行市價,也沒有相同交易條件期權的市場價格,所以該公司采用期權定價模型的方式估計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經計算,M公司一次授權、分期行權的每份期權在2006年9月1日的公允價值為7.6893元。

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公司2006年度和2007年度分別確認股份支付相關成本費用55 220 067.12元、147 700 559.88元。若扣除股份支付相關成本費用對2006年和2007年凈利潤的影響,該公司2007年度共實現凈利潤544 323 731.9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39%。

1.2006年的會計處理

根據M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及相關規定,2006年12月31日為行權等待期的第一個資產負債表日,M公司應于2006年12月31日根據行權條件對可行權的權益工具數量作出最佳估計,進而計算股票期權激勵費用(股權激勵費用=授予日公允價值×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M公司2006年度確認的股票期權費用為55 220 067.12元,分別計入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制造費用。然而,M公司2006年度使用舊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股票期權不進行會計處理,也就不確認期權費用。2007年度,M公司采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根據新準則的要求,對2006年度應確認的股份支付相關成本費用進行調整,調減2006年度合并凈利潤55 220 067.12元,調減2007年期初未分配利潤55 220 067.12元,調增2007年1月1日的資本公積金55 220 067.12元。

2.2007年的會計處理

根據M公司《股票期權激勵計劃》及相關規定,2007年12月31日為行權等待期的第二個資產負債表日,M公司應于2007年12月31日根據行權條件對可行權的權益工具數量作出最佳估計,進而計算股票期權激勵費用。M公司2007年度確認應有147 700 559.88元(7.6893×26 390 000- 55 220 067.12)的股票期權費用,分別計入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制造費用。

3.2008年的會計處理

(二)股票期權會計處理對公司的影響

由于M公司2006年度的財務報告采用的是舊的企業會計準則,不需要對股票期權進行會計處理,因此對成本費用和資本公積不會產生影響,也就對當年的利潤沒有影響。到2007年度,M公司開始采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根據“股份支付”的規定,對2006年度應確認的股份支付相關成本費用進行調整,調減2006年度合并凈利潤55 220 067.12元,調減2007年期初未分配利潤55 220 067.12元,調增2007年1月1日的資本公積金55 220 067.12元。按照“股份支付”的規定,公司“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應當以對可行權權益工具數量的最佳估計為基礎,按照權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價值,將當期取得的服務計入相關成本或費用和資本公積?!痹趫蟾嫫谀?,公司要根據預先規定的行權條件(本案例的行權條件為“規定業績”)估計可行權的股份,并以各部分股份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按從授予日(本案例為2006年9月1日)起各會計期間換取期權實際服務的月數占該部分期權最低服務總月數(即等待期)的權數進行分攤,計算出股票期權費用總額,在扣除前期分擔的所有期權費用后列入當期的成本費用。2007年度報告期內,公司確認的股份支付相關成本費用為147 700 559.88元,并調增資本公積147 700 559.88元。

2007年度M公司由于確認了大量的期權費用(約1.5億元),因此減少當期利潤,并同時減少每股收益,影響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然而,公司2007年度卻能滿足股票期權的行權條件。根據其他資料,這是因為公司通過其他途徑將2008年的部分利潤提前確認了。2007年度M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18.64%,僅僅高出行權條件規定(18%)的0.64%。由于2007年度將2008年度的部分利潤提前確認了,因而影響了2008年度的利潤,使M公司2008年度難以達到行權條件,公司將在履行相關程序后予以取消。根據“股份支付”第七條規定,企業在可行權日之后不再對已確認的相關成本或費用和所有者權益總額進行調整,因此,公司對2006年度和2007年度按照當時最佳估計多計提的55 978 104.00元的期權費用不予進行調整。

在實行向激勵對象定向發行新股票的方式下,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增加了企業的凈資產,導致企業產生現金凈流入,同時增加了企業的總股本和資本公積。但是,在股票期權行權前,其會計處理不能反映出股票期權對每股收益產生的影響,從而可能使股價高估。在股票期權行權后,會降低企業的每股收益,對股價的影響方向相同,即行權后股價下跌。

M公司全體激勵對象以2008年3月24日為行權股份登記日實施了首次行權,首次行權股份的上市時間是2008年4月1日。根據歷史數據,M公司2008年3月17日到3月31日,股價在29—32間波動,4月1日股價是29.81元/股,4月2日到4月16日,股價在24—26間波動(除4月2日股價為27.85元/股外)。顯然,股票期權行權后股價下跌了。由于向激勵對象發行新股使得公司總股本數量增多,在凈利潤不變的情況下,每股收益下降。而激勵對象行權,公司的市盈率不變,每股收益下降時,股票價格會下跌。

M公司全體激勵對象以2008年6月26日為行權股份登記日實施了第二次行權,第二次行權的股份上市時間是2008年7月3日。根據歷史數據,M公司2008年6月17日到7月2日,股價在15—17間波動,7月3日股價是16.67元/股,7月4日到7月14日,股價在17—18間波動,行權后股價上漲了,但上漲的幅度不大。根據理論,行權后股價應下跌。然而,第二次行權后股價卻有小幅度上漲,筆者認為這是由于信息傳遞滯后的原因。2008年8月25日之后,股價下跌至12—15間波動。

三、我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會計處理存在的問題

(一)股票期權激勵費用過大

股票期權能否順利行權,與“股份支付”的費用化規定密切相關。巨額股票期權激勵費用的確認決定著股票期權的行權問題。因此,一些公司通過不同的技術處理“調整”股票期權激勵費用。如M公司授予激勵對象3 185萬份期權,占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簽署時公司股本總額的10%,達到了中國證監會規定的上限。由于股票期權激勵費用與期權數成正比,與可行權數量的最佳估計數也成正比,這樣,在同等情況下,授予激勵對象的期權份額越大,可行權數量的最佳估計數相對也會越多,股票期權的激勵費用必然增多。同時,根據“股份支付”的規定,對于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股票期權激勵的費用在等待期內就要分攤完畢。由于在同等情況下,如果等待期短,每期分攤的股票期權激勵費用就高,公司的利潤就會少,這樣,M公司202 920 627.00元的期權激勵費用在較短的時間內分攤,對公司的業績必然產生重大影響。

(二)管理層為滿足行權條件進行盈余管理

M公司的行權條件之一是本年度凈利潤較上一年度增長20%,這里的利潤要考慮本期確認的期權費用對利潤的影響。通過對M公司利潤構成情況的分析發現,M公司2007年度的營業利潤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06 333 946.95元,但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凈額卻比上一年度減少了1 093 462 994.36元,其結果是2007年度的總體應計利潤比2006年度增加了 1 199 796 941.31元。然而,M公司2008年度應計利潤又急劇下降到了2007年之前的水平。由此推論,在2007年初,M公司的管理層可能已經預見到了公司本年度盈利的困難,有可能不能完成業績指標,就對總體應計利潤進行了操縱,從而使2007年度的業績指標達到了行權條件。同時,對應收賬款情況進行分析發現,2007年度行權條件之所以得到滿足,是因為M公司將2008年的部分利潤進行提前確認。因此,M公司2007年度能滿足股票期權行權條件的原因是通過盈余管理進行利潤操縱。

(三)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的確定主觀隨意性強

前面說明,股票期權激勵的費用不僅與期權數,也與可行權數量的最佳估計數成正比,即期權激勵費用是期權授予日的公允價值與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的乘積。這意味著當授予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已經確定時,可以通過調整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來操縱期權費用,進而操縱利潤。反過來,為了操縱利潤,公司管理層可能會通過調整可行權數量的最佳估計數來影響期權激勵費用。

由于一些制度上的原因,一些上市公司在制定和執行期權激勵計劃時,往往通過制定低門檻的行權條件、隨意修改行權條件、任意延長或縮短攤銷期以及隨意選擇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等,進而改變應當確認的股票期權費用的確認、計量,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同時,在股票期權激勵過程中,也存在為了滿足公司股票期權激勵的行權條件,公司通過其他渠道使公司實現股票期權行權需要的指標。

四、對我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建議

(一)加大力度監管股票期權激勵中的行權條件

我國上市公司在實施股票期權激勵計劃過程中,對其會計處理方面,應當加大力度監管股票期權激勵中的行權條件。在確認行權條件時,應考慮股票期權激勵費用對相關財務指標特別是利潤的影響。上市公司在制定股票期權激勵計劃過程中應合理制定符合本公司的行權條件,并考慮確認期權費用對行權條件的影響,同時,不應隨意變更預先規定的行權條件。

(二)及時修訂“股份支付”準則,盡可能壓縮企業操縱利潤的空間

前面說明,在實行股權激勵的過程中,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的渠道主要是確定可行權股票期權的最佳估計數和期權授權日的公允價值兩個方面。從我國頒布的“股份支付”準則以及其他相關規定中搜索,幾乎沒有發現對可行權數量最佳估計數確定方法的明確規定。同時,我國目前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各類資本市場都不是充分有效市場,因而也談不上存在什么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這就需要通過其他估值模型來計量,但到底應采用什么模型,“股份支付”和其他文件均未作出明確規定。這就為公司在選擇估值模型、確定公允價值時“預留”了主觀隨意性的空間,從而為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及行權條件提供了可能。為了達到減少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的目的,需要及時修訂“股份支付”及相關準則,細化相關的規定,使公允價值的估計更“公允”,使可行權估計數達到“最佳”,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加強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監管

上市公司管理層為達到預先規定的行權條件,有目的地進行盈余管理。因此應著重關注管理層可能進行盈余管理的措施,防止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對利潤及公司業績指標進行操縱。

(四)充分披露股票期權激勵的相關信息

制定相關規定,強制上市公司披露有關股票期權激勵制度以及實施的具體信息,加大力度監管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行為。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會增加操縱利潤的難度,從而使上市公司嚴格執行中國證監會審核無異議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

【參考文獻】

[1] 楊程.我國股票期權會計處理探討[J].特區經濟,2007(10).

[2] 董惠清.淺議股票期權的會計處理[J].財會通訊,2010(12).

[3] 許敏敏.股票期權會計處理的若干問題解析——從伊利股份公告說起[J].商業會計,2011(1).

[4] 張羽.淺論股票期權激勵的會計處理[J].時代金融,2011(3).

[5] 王卓瑛.對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的會計處理的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0(5).

篇6

在第二批股權分置試點公司中,已經有中化國際等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在股改全面展開后,有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肯定不在少數。因此,對相關會計處理的規范亟待解決。

我們估計規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會計處理的《企業會計準則第XX號――股票期權》(下稱《股票期權》)應該已完成起草,之所以沒有,是由于沒有相關法規的支持。因此,一旦業界流傳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規范意見》正式頒布,《股票期權》準則的征求意見稿也將擇機而出。

授予員工的股票期權將增加員工薪酬費用

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會計規范應當已經考慮了與將來的《股票期權》會計準則的銜接。我們認為,《股票期權》準則中,將規定上市公司授予員工的股票期權須在授予日增加員工薪酬費用,這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相一致。

在沒有新準則的前提下,按照我國目前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如果允許上市公司采用員工股權激勵計劃,那么公司在實施股權激勵時,采取的做法就是只需調整公司的權益結構,比如由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就可以。由于整個過程沒有現金的收入與支出,因此對總資產以及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沒有影響。按照這樣的會計處理,揭示出來的情況只是反映原有股東的每股收益被攤薄了。

然而,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的實質是由于授予方,即公司接受了員工的服務而給予其的報酬,員工的服務是公司發行權益性工具(股份或股份期權)的對價而收到的資源,公司享受服務實質上是對所接受資源的消耗,因此,需要將其作為費用予以確認。將出臺的相關會計處理規范會要求將授予員工的股票期權在授予日增加員工薪酬費用,從而減少當期損益。

《IFRS2》對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的會計處理

美國2004年修訂的《FAS123―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下文簡稱為《FAS123》),以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2號公告――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下文簡稱為《IFRS2》),都規定上市公司須在授予日將授予員工的股票或期權確認為員工薪酬費用。由于我國的《股票期權》準則在制定中主要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并且相關規定也將與其趨同,因此,我們將在下文中介紹《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2號公告――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的相關會計處理。

《IFRS2》的目標是對主體從事的以股份為基礎的支付交易的財務報告作出規定,包括授予雇員的股份期權交易的會計處理。下面我們將列舉三例,介紹《IFRS2》對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的會計處理。

1. 無附加條件,直接授予員工正股

在此情況下,公司須在股份授予日,根據授予的股份數目與每股市價確認員工薪酬費用。

例:A公司決定在20X6年1月1日授予公司20名高管每人5000股正股,授予日公司股價為¥20,那么,公司須在1月1日確認5000×¥20×20=¥2000000員工薪酬費用。

2. 附服務年限要求,授予員工股份期權

在此情況下,公司須在股份授予日,利用符合規定的期權定價模型計算每份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并且考慮員工離職等因素,分期確認員工薪酬費用。

例:A公司決定在20X6年1月1日授予公司20名高管每人5000份股份期權,每一授予均附有要求員工未來三年留在公司工作的條件。根據期權定價模型,公司估計每份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為¥20元?;诩訖嗥骄怕?,主體估計有10%的雇員將在未來四年內離開。

情景一:公司對員工離職率的估計完全準確。

情景二:離職雇員與估計數不相同:20X6年有1名員工離職,公司估計還會有2名員工離職,將離職率上調為15%。20X7年,又有1名員工離職,公司將離職率上調為20%。20X8年,又有1名員工離職。

3. 附服務年限要求,授予員工股份期權,行權價格與公司業績相關

在此情況下,公司依然需要在期權授予日,利用符合規定的期權定價模型計算每份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并且需要考慮員工離職、公司業績等因素,分期確認員工薪酬費用。

例:A公司決定在20X6年1月1日授予公司20名高管每人5000份認購期權,每一授予均附有要求員工未來三年留在公司工作的條件。如果三年中,公司凈利潤每年增長率不少于10%,到期行權價格為¥30,否則,行權價格為¥40。在授予日,公司經過模型計算,估計當行權價格為¥30時,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為每份期權¥16。當行權價格為¥40時,股份期權的公允價值為每份期權¥12元。公司估計未來三年內沒有員工會離職。第一年,公司凈利潤增長率為12%,同時預計未來兩年的增長率都會大于10%;第二年,公司凈利潤增長率為13%,同時預計第三年增長率仍然大于10%。第三年,公司增長率只有5%。

實務中,公司的股權激勵計劃還可以與公司股價表現相結合,也可以給予員工股份和現金的選擇權等。但公司都必須在授予日,確認員工薪酬費用,減少當期損益。

實施股權激勵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測算

我們取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的平均數虛擬了公司A,測算實施股權激勵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A公司的總股本是16億股,2004年凈利潤為5.4億元。在股權激勵計劃實施日(授予日),公司的股價是6.1元,假設經期權定價模型測算的期權的公允價值是1元。從表中可以看出,對凈利潤的影響完全取決于送股的多少以及股價和期權的價格。

公司一般都會采取授予期權的方案。在授予期權的方案下,公司一般都會附上一定服務年限的要求,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由于實施股權激勵而對公司當期損益的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減少的當期損益與送股比例成正比關系,因此,對送股比例的彈性會非常大,若要減少彈性,則需要附加比較長的服務年限的要求。

篇7

關鍵詞:會計誠信 體系建設 信息質量 基礎性工作

會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是對經濟業務進行客觀、真實、正確地反映。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已經不再單純地記賬、算賬和報賬,其功能延伸至參與管理和事前決策,但為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職能。然而客觀現狀是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況。因此,會計誠信建設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會計誠信建設的重要性

從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為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和經濟秩序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規范會計行為的法律法規,會計誠信意識開始逐步被企業和投資者所接受,初步建立了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會計信息披露系統和會計中介為主體的會計誠信聯合體系。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真正從根本上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會計誠信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化,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問題日益嚴重,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因此,加快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會計信用環境,已成為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會計問題。

二、會計不誠信的危害性

會計不誠信問題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一)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信用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原則,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就無法維系。如果市場主體采取不誠信的手段,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不僅將直接影響國家的財稅收入,造成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影響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有效調控,從而危害市場經濟秩序,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損害國家及社會公眾利益,加劇信用危機。

(二)危害會計資料使用者

會計資料的質量,不單純是單位的內部事務,他已影響到會計資料使用者及時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會計資料的合法權益。中小投資者相對于大股東和代表大股東利益的公司管理層來講,是弱勢群體,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司所公布的有關財務信息和會計報表的可信性,而會計不誠信引發的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實際價值,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危害會計工作者自身

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銀廣廈通過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和巨額利潤,為其出具嚴重失實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東窗事發,其執業資格及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被吊銷,簽字的兩名注冊會計師被嚴懲就是例子。

(四)危害造假公司本身

市場是公正的,當美麗的謊言被戳穿的時候,股價也只能一瀉千里。世界通信的股價從最高峰時期的64美元跌難0.83美元。昔日的巨頭由于會計的不誠信不得不吞下自己釀造的苦果;而在我國,對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會計信息,只有8.45%的個人投資者認為完全可信。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為代價,公然違背信用原則,不僅造成自身財務混亂,而且自行上喪失了賴以生存發展的“誠信”資源。

三、會計喪失誠信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會計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廠商)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資者)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虛假的會計信息就很容易被識破,那么就談不上會計失信的問題,甚至會計這種職業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現實的經濟并非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二)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經常看到會計人員為一分錢的差錯折騰半天。會計給人們的感覺就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上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并不精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會計信譽度低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國公司制度缺陷。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由國企改制而來的,由于改制不徹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制約機制,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較突出的問題。

(四)失信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會計造假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對于企業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潤,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潤,不誠信會帶來損失時,它才會講誠信;對于個人而言,他們的目的是自己價值的實現,只有當誠信與自己的最終價值相符合時,他們才會誠信。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出現了誠信問題。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企業負責人作為企業管理的最高首長,他們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并因此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因違及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按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并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虛假會計

信息能實現“多贏”,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四、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誠信應該是全社會的誠信,不僅政府官員、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和財會人員,還包括注冊會計師、律師以及廣大投資者等,都要遵循誠信規則,接受誠信教育,特別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各級領導,因為他們掌握著會計誠信的支配權,更應率先身體力行,致力樹立一個失去誠信的資本市場是沒有發展前途的經營理念。此外,要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包括發揮媒體作用,廣泛宣傳誠信思想,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只有所有市場參與者都弘揚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道德風范,才能有效防范會計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二)健全制度法規,完善監督職能

抓緊對市場規則的完善,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可靠;建立會計從業人員個人的信譽檔案,對其執業狀況、守法狀況等進行嚴格的登記,守信者受鼓勵,不守信者受懲罰。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鼓勵媒介披露不講誠信的單位和個人,對不守誠信而造成嚴重后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完善各項監督制度,包括建立內部監督制度、監事會制度,有條件的還要采用會計委派制度、獨立董事制度,完善這些監督機構的任職資格制度、監督程序制度、報告制度、責任制度等。

(三)建立有效的內控制度,強化會計基礎工作

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一套完善規范的內控體系,能有效起到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的作用。只有建立健全一個包含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內部審計監督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嚴密的、

較為完整的企業內控系統,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才具備了必要的條件。制定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之分工科學合理,職責分明。同時應將開展會計業務達標活動經?;贫然?促進會計行為的規范化要求,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將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才能落實到實處。

(四)加大對會計不誠信行為的處罰力度

借鑒國外成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修改、完善相關法律和規章,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對外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而給投資者、債權人等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失誤等造成損失的,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對相關責任人員要處以重罰,情節嚴重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使造假者無利可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操縱會計信息行為的發生。

(五)提高會計從業人員業務素質

篇8

【關鍵詞】 事業單位 會計機構 出納工作 改革和完善

出納工作指的是貨幣資金、票據、有價證券的收付、保管以及核算,是會計循環的基礎部分,是資金運動的關鍵環節,在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2012年12月19日,財政部頒發了修改版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新制度的實施對我國事業單位的會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提高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質量。然而,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工作并不是完美無缺,目前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事業單位的長遠穩定發展。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金資產安全,必須解決事業單位會計機構出納工作存在的問題,建立高效良好的會計循環機制,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管理,為我國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會計管理平臺。

一、事業單位會計機構出納工作存在的問題

1、出納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

首先,制度內容不完善。出納管理制度應當包括現金管理制度、銀行賬戶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等,但事實上,大多數出納管理制度未能涵蓋全部法定內容,再加上理論基礎不扎實,編制步驟不合理,采用方法不科學,制度格式不規范,事業單位的出納管理制度內容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和適宜性。其次,制度落實不到位。雖然部分事業單位建立的出納管理制度符合法規要求,但是由于執行流程的缺陷、單位領導的忽視、“關系主義”的盛行,制度執行效率和效果達不到預期要求,出納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導致事業單位的出納工作缺乏制度有效的指導和約束。最后,制度反饋不及時。事業單位最初建立的出納管理制度不可能完全契合實際,需要出納人員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反饋問題,時刻關注國家法制法規,然后對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但多數事業單位未能及時反饋制度的執行情況,也沒有進行制度的更新換代,導致出納管理制度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和法規要求。

2、日常財務收付管理不規范

收付管理是會計機構出納工作的關鍵,是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基礎,在事業單位會計循環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現實中,部分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人員極不重視日常財務收付管理,認為收付管理只是簡單的收入資金和支付貨幣,存在嚴重的錯誤認識和片面理解,缺乏開展財務收付活動的意識和工作積極性,致使事業單位的日常財務收付管理無法順利開展。同時,貨幣資金的收付未按流程辦理,原始憑證稽核不仔細,收付款填寫不規范,票據的出票、背書、承兌、保證等行為不符合規定,導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另外,有些事業單位沒能正確使用基本存款賬戶、一般存款賬戶、臨時存款賬戶以及專用存款賬戶,未按《銀行賬戶管理辦法》的規定申請銀行賬戶,混淆賬戶資金的存入范圍和取出條件,將銀行賬戶出租、出借給其它單位或個人使用,存在著誤用、混用、亂用銀行賬戶的現象,使得事業單位的銀行賬戶管理嚴重缺乏規范性和合理性。

3、資金資產缺乏有效保障

當前,我國事業單位出納工作普遍存在著資金資產缺乏有效保障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財產保管不規范。部分事業單位將現金、票據、賬冊等有形財產放置于不安全的物理環境,保險柜密碼和鑰匙保管不嚴謹,未隨時關注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無形財產的市場環境,財產的物理環境和市場環境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導致事業單位的財產同時面臨有形的損害風險和無形的市場風險。第二,財產核算缺乏有效性。往來款清算制度不完善,時常發生壞賬損失,未按銀行對賬單定期核對銀行存款賬,核算流程不完整,核算方法不科學,未做到“賬實相符、賬賬相符”,使事業單位資金資產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第三,缺失內外部監督。監督制度不完善,不相容職位兼任,執行力度低,這些都導致事業單位內部監督無法充分發揮監督職能;政府部門的局部監督、單位與事務所的合謀、信息公開披露的不規范,致使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工作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督。

4、出納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出納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和時間性極強的工作,政策性要求全面精通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專業性要求出納員具備熟練高超的專業技能和豐富扎實的實踐能力,時間性則要求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堅定的安全意識。但實際上,大多數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人員無法滿足工作要求,他們的綜合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國家法規和單位制度不了解,無法堅守職業道德底線,存在的違法行為,未能做到潔身自好、以身作則,無法滿足事業單位會計機構出納工作對出納員政策水平和道德修養的嚴格要求;有些事業單位的出納員缺乏系統性的出納知識,工作經驗嚴重不足,只能處理現金收付、銀行結算、保管資金等簡單出納工作,一旦遇到外匯出納、有價證券等復雜業務,便不知如何處理,不具備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部分出納人員性格大大咧咧,工作粗心大意,遇事沖動糊涂,安全意識薄弱,缺少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必備的安全意識。

二、完善事業單位會計機構出納工作的措施

1、健全出納制度體系,優化出納工作環境

出納制度體系是事業單位出納工作的指導和約束,是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有效保障,因此,必須健全出納管理制度體系,優化出納工作外部環境,為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業務處理提供一定的指引。第一,出納管理制度應當涵蓋全部法定內容,采用科學的方法編寫制度,建立完整的編制流程,規范出納管理制度的格式,保證制度具有一定的適宜性和可行性。第二,提高單位管理層的重視程度,完善制度執行步驟和方法,嚴格杜絕“關系主義”現象,以紙質檔和電子檔的雙重形式頒布制度,確保制度落實到位,提高執行效果和效率,為出納工作提供制度有效的指導和約束。第三,出納人員應當及時反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隨時關注國家法制法規,并根據反饋結果和最新規定不斷完善制度,保證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管理制度能夠符合實際,與時俱進。

2、規范日常財務收付,強化出納收付職能

日常財務收付管理是建立會計循環機制的著眼點,是保障出納工作有效的關鍵處,應當規范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財務收付管理,強化出納工作的收付職能,提高資金資產收付業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要糾正出納人員對收付管理的錯誤認識和片面理解,提高出納人員收付管理的工作積極性,保證事業單位會計機構日常財務收付工作的順利開展;嚴格按照法定流程辦理資金資產的收付,認真核查原始憑證,規范填寫收付票據,確保背書、承兌、保證、保付等票據行為的合法性,有效保障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印發《銀行賬戶管理辦法》手冊,按法定流程申請銀行賬戶,區分各類銀行賬戶的適用情形,明確賬戶資金的存入范圍和取出條件,禁止銀行賬戶的出租和出借,保證事業單位銀行賬戶的正確使用。

3、完善財產保管核算,保障資金資產安全

首先,規范資金資產的保管。嚴格控制有形財產放置環境的濕度、溫度、光照等因素,謹慎保管保險柜的密碼和鑰匙,時刻關注無形財產的市場環境,根據匯率、利率等因素及時調整財產的賬面價值和轉換財產的表現形式,有效防范損害風險和市場風險。其次,提高財產核算的有效性。完善往來款清算制度,防止無謂的壞賬損失,定期核查貨幣資金和有價證券,規范財產核算的流程和方法,確保出納業務的“賬賬相符、賬實相符”。最后,加強內外部監督。健全事業單位內部監督機制,堅守不相容職務分離原則,提高內部監督的執行力度;擴大政府監督對出納工作的監控范圍,嚴厲打擊事業單位與事務所的合謀行為,規范會計信息的公開披露,提高外部監督的有效性。

4、加強出納人員管理,提高綜合素質水平

綜合素質是業務處理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是事業單位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完善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工作,應當加強出納人員的素質管理,確保會計核算的高效性和正確性。首先,加大國家法規和單位制度的宣傳力度,增強出納人員對法制法規的了解,提高出納人員的政策水平,嚴格要求出納人員遵紀守法,恪守本分,以身作則,培養其良好的道德修養。其次,開展學習培訓活動,彌補專業知識缺陷,培養出納人員系統性的知識結構,提高出納人員的實踐能力,保證其具備夯實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最后,改善出納員焦躁不安的性格,培養其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職業習慣,增強出納員的風險防范意識,確保出納工作的順利開展和資金資產的安全保護。

三、結語

總之,隨著事業單位經營業務的多元化,會計機構出納工作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事業單位的穩定長遠發展。本文立足于出納工作特點,從制度體系、財務收付、保管核算、素質管理四個方面,建立高效良好的會計循環機制,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機構的出納管理,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資金資產的安全性,讓會計機構出納工作為我國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限于作者理論和實務的局限,所探討的事業單位會計機構出納工作的改革和完善難免有所偏頗,希望能夠對相關的事業單位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胡錦文:淺談事業單位如何做好出納工作[J].經營管理者,2014(8).

篇9

【關鍵詞】股權激勵 股票期權 股份支付 會計處理

股權激勵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為標準的,對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員工進行的長期性激勵。股權激勵的實質是以股票價格作為公司業績的評價基礎,通過股票升值所產生的價差作為對經營者的報酬,從而將經營的報酬與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聯系起來,經理層在采取最優策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同時,使股東利益趨于最大化,從而約束經理層的短期行為,防止道德風險,減少所有者的監督成本,有效地解決委托問題。由于股權激勵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人激勵約束相容問題,因此,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資料顯示,全球排名500家的大工業企業中,至少有89%的企業對經營者實行了以股票期權為主的股權激勵計劃。但是,由于股權激勵工具本身的復雜性,如何對其進行會計處理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所以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

一、我國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概況

我國的股權激勵試點始于上個世紀末,股權激勵的形式包括員工持股計劃、管理層持股(包括業績股票、管理層股票期權計劃、虛擬股票計劃、股票增值權計劃、延期支付等)、管理層收購等多種形式。股權分置改革開始之后,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了規范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行為,2006年1月1日中國證監會實施《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國務院國資委也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內)實施股權激勵試行辦法》,這一系列法規的實施以及隨后相繼出臺的相關稅收、會計等規定不僅對上市公司(包括國有控股)股權激勵從合規性上予以明確,并對具體的實施原則和操作辦法予以規范,有力地推動了上市公司建立股權激勵制度。

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可以采取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及法律、行政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從已經公布的股權激勵方案和實施情況來看,主要采取的是限制性股票激勵和股票期權方式,其中80%采用了股票期權。本文主要以股票期權來探討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

二、股權激勵的會計確認

確認是把某一個事項作為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等正式加以記錄并列入財務報表的過程。對于股權激勵是否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加以確認,會計界并不存在太大的爭議,爭議比較大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股權激勵是作為權益,還是作為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二是股權激勵是作為費用,還是作為利潤分配的一部分,即是否確認股權激勵中的費用。

從負債的定義來看,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承擔的現有義務,這種義務的結算會引起含有經濟利益的企業資源的流出。根據該定義來判斷,首先,股票期權并不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次,企業發行股票的義務是或有的,激勵對象是否行權取決于未來的股票價格的高低,因此它并不符合負債的定義,不能作為負債列入資產負債表,作為權益比較合適一些。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把它作為“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對股權激勵是否要確認相關的費用上存在兩種觀點:費用觀和利潤分配觀。費用觀認為股票期權雖然不會對企業產生現金流出,但股票期權是有價值的,其價值體系為所接受的激勵對象提供的服務的價值,而接受激勵對象提供的服務表現為企業資源的耗用,符合費用的定義。與現金支付報酬一樣,股票期權是支付給激勵對象的報酬,因此,應該確認為企業的一項費用。利潤分配觀認為股權激勵就是讓激勵對象能夠參與企業剩余的分配,通過股票期權的授予,有效地將激勵對象的利益與企業本身的價值增長聯系起來,并建立起長期的激勵機制,因此,股權激勵是激勵對象參與企業剩余索取權分享的一種重要方式。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2004年公布的修訂的第2號會計準則“股票基礎支付”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1號――以股權為基礎的償付》中都規定了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時應確認為相關費用,在營業利潤中扣除。我國新頒布的第11號準則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做法,規定要“記入相關的成本和費用,相應增加資本公積”。具體的會計處理為:在初始會計確認日及以后會計期間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股票期權”科目;行權時借記“股票期權”科目,貸記“股本”、“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

三、股權激勵的會計計量

股權激勵的會計計量主要是解決計量屬性和計量日。在股票期權會計中,各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所涉及的計量屬性主要有歷史成本法、內在價值法和公允價值法。

歷史成本是指資產在其取得時的交換價格,歷史成本法主要是針對采用股票回購獲得行權股票來源的方式。將行權價同股票回購價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收益或是費用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方法并不適合企業所持有的自有股票,因為它并不具備資產的特征。企業的股票是股東的利益,股票的回購應該作為對股東投入的返還,因此,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選用歷史成本法是不恰當的。

股票期權的內在價值是授予日股票市場價格高于行權價的部分,如果行權價高于或等于授予日的股票市價,其內在價值就為零,這就意味著企業無須確認任何費用,這顯然是沒有反映出股票期權的真實價值,是不合理的。內在價值法計算比較簡單,但是卻忽略了股票期權的時間價值。

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傳統會計體制中很少使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手段,隨著計量技術的發展,公允價值逐漸成為許多交易事項的計量手段,尤其是在金融工具的計量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均要求企業采用公允價值法對股票期權的價值進行計量和會計處理。公允價值法具有最廣泛的適用性,適用各種形式股權激勵的會計計量。公允價值法不僅可以使股票期權的計量和其他金融工具的計量統一起來,避免會計處理的混亂;同時公允價值法充分考慮了時間價值,體現了股票期權的真實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為操縱的可能性,使財務報表在任何時點上都更具備相關性。

股權激勵的會計計量另外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計量日期的選擇,因為不同時點所計算出的公允價值存在很大差異。在股票期權計劃中與選擇計量相關的日期主要有授予日、授權日、可行權日、行權日和到期日。

有觀點認為應當將行權日作為計量日,因為只有這一日期才知道計量對象是否行權、行權的數量以及支付的金額,這樣可以避免諸多的不確定性。行權日計量與到期日計量實際上都是將股票期權當作一項負債,而不是一項權益處理,因為只有負債才在結算日進行最后計量,因此,以行權日和到期日進行計量是不合適的。

授權日(Vesting date)是指員工履行了合同規定的義務之后,有權獲得期權的時間。有人提出應該以授權日作為計量日,認為授權日之前股票期權的合同還沒有實際完成,只有到了授權日,激勵對象才獲得股票期權,企業才是實際發放了權益性工具。但是股權激勵合同簽訂時,企業與激勵對象就已經對股票期權的價值達成了共識,授予日(Grant date)之后股票期權價值會隨著證券價格的波動而變動,但企業在特定會計期間收到的激勵對象提供的勞務價值不會因為股票期權價值的改變而改變。股票期權的實際影響在授權日就已經發生,根據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的要求應選擇授予日作為計量日。

四、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會計處理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雖然《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的頒布實施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逐步規范,但隨著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注意。

1、等待期的確定和股權激勵成本的分攤問題。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1號――股份支付》,等待期是指可行權條件得到滿足的期間。其中可行權條件為規定服務期間的股份支付,等待期為授予日至可行權日的期間;對于可行權條件為規定業績的股份支付,應當在授予日根據最可能的業績結果預計等待期的長度。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公司沒有根據等待期的定義結合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規定的可行權條件進行綜合判斷,特別是忽視了激勵方案中的服務期條款等隱含的可行權條件,導致應該在等待期內合理分攤的期權費用一次性計入會計期間,造成當期巨額虧損。伊利股份就是因為將總額為7.39億元的激勵成本在兩年內加速分攤(在2006年攤銷1.85億元,2007年攤銷5.54億元)導致了2007年年報巨額虧損,金額為-1.15億元。而該公司2007年度經營性凈利潤沒有發生重大波動。所以,上市公司應深入理解企業會計準則關于等待期的規定,認真對照公司的股權激勵方案,將股權激勵成本在等待期內合理分攤,并做出正確的會計處理。

2、股票期權公允價值的確定問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授權分批行權”模式,造成了各個期權存續期的不同,一些公司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有些公司在激勵計劃中規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認授予日,還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確,影響了期權公允價值的計算。此外,在運用估值模型計算期權的公允價值時,由于缺乏歷史數據,加上對估值模型的運用缺乏經驗,造成部分參數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問題。

3、在信息披露問題。目前相關財務信息披露規范中要求對股權激勵相關的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采用估值模型和估值技術、主要假設、相關參數以及選取原則和方法來計算結果及對各期期權費用的分配進行披露,但多數公司沒有披露如何對可行權數量做出最佳估計,也沒有披露期權總費用的估計以及在等待期內各年度的攤銷情況,還有相當一部分公司沒有披露期權公允價值的計算方法及依據的相關假設。因此,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方面需要加強。

【參考文獻】

[1] 方慧:員工股票期權會計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篇10

[關鍵詞]施工企業 會計 財務人員 隊伍建設

施工企業是指主要承攬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筑、設備安裝、礦山建設和鐵路、公路、橋梁等工程施工的生產經營性企業。施工企業承建的工程項目,都必須與建設單位簽訂建造合同。建造合同的乙方(施工企業)必須按合同規定組織施工生產,保證工期和工程質量,按期將已完工程交付建造合同的甲方(建設單位或業主)驗收使用,并向甲方收取工程價款。

一、施工企業會計特點

施工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總是期望以盡可能少的勞動耗費,創造出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而要實現這一日標,就必須采用一定的方法對生產過程的所得與所貸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取得各種數據資料,并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比較分析,尋找出改進的措施。這種對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會計來進行的。除具備會計的基本特點外,施工企業會計還具有以下特點:

1、特別重視分級柱算的作用

建筑產品不同于工業產品,它從開工建設到投產使用,位置始終固定不變。施工企業只能在建設單位指定的地點組織施工生產。企業的生產工人、施工機械等都要隨施工地點的改變而流動。由于施工地點不斷交換而且較為分散,使得施工企業不得不重視分級管理和分級核算。公司、分公司和工程項目部,均要設置會計機構或配備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而且應特別重視基層的會計工作。對于分散在外的工程項目部,配備精明強干的會計人員,負責本項目的日常開支及項目直接成本的核算。這樣,既能滿足生產經營管理的需要,也能為企業的工程成本核算提供客觀、準確的資料。

2、一般以單位工程為對象進行成本柱算和成本考核

建筑產品是按照建設單位的設計要求建造的,幾乎每一建筑產品都有獨特的造型和結構。即使采用相同的標準設計,也會因為建造地點的地形、地質以及交通、材料資源等條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組織。建筑安裝工程的單件性。使得同類工程的成本具有不可比性。為了反映各項工程的資金耗費,必須以每一工程項目作為成本核算對象組織成本核算。而且,施工企業在進行成本考核時,不能按同類工程的實物計量單位(如建筑面積等)進行分析對比,只能將每一工程的實際成本與其預算成本相對比進行分析考核。

3、按在建工程辦理工程價款結算和成本結算

建筑產品體積龐大,結構復雜。從開工到竣工,施工周期長,墊支資金多。如果等到工程全部竣工再辦理結算,不僅會引起企業資金周轉發生困難,而且會計核算也只能是事后記錄,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定期計算和確認各期已完工程(相對竣工工程而言為在建工程)的價款收入和實際成本。按確認的工程價款與P方辦理結算,以及時收回資金。同時,將確認的工程實際成本與預算成本進行對比,考核成本節超情況,以便出引起成本升降的原因,及時采取措施。

4、協作關系復雜

有些建筑安裝工程施工規模大,結構復雜,技術難度高,往往需要出幾個施工企業共同完成。這類工程,一般采用總承包負責制的方式組織施工。這樣,施工企業會計經常同建設單位之間發生備料款和工程進度款的預收、扣還業務,也可能同分包單位之間發生備料款和工程進度款的預付、收回業務,還可能同設計單位等發生經濟往來。合計應正確處理與各協作單位之間的經濟關系,以使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開展。

5、工程結算價格按每一工程項目分別確定

建筑產品的多樣性和生產的單件性,使得各個建筑產品不可能按統用一系列專門方法計算出工程造價,并以此作為辦理工程結算的依據。

二、施工企業會計組織

施工企業會計機構的設置,應與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規模的大小以及管理體制相適應。大中型施工企業一般實行公司、分公司、工程項目部三級管理體制。會計上也要設置相應的會計機構和人員組織會計核算。公司是獨立核算單位(一級核算單位),一般設財務會計部。主要任務是依據會計法律、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確定本企業的會計政策,處理公司管理部門的日常會計業務,指導和監督所屬單位的會計工作,匯總所屬單位的會計信息,全面核算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分公司是內部獨立核算單位,一般設財會科,主要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各工程項目部的成本核算,歸集和分配分公司發生的施工管理費用,匯總計算工程成本。定期向公司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等。工程項目部一般配備成本核算員,負責本項目部日常經濟業務的核算和工程直接費成本的計算。

小型施工企業一般實行兩級管現,公司直接領導工程項目部的工作。因此,一般在公司沒里財會科,全面核算企業的各項經濟指標。在各工程項目部配備成本核算員,負責日常施工生產費用的核算和工程直接成本的計算。

在企業各級會計機構內部,要根據業務的需要設置會計工作崗位,建立相應的崗位責任制,使會計人員能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會計工作崗位可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一崗多人。但出納人員不得兼任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費用、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實際工作中,各工程項目部一般只配備一個會計核算員,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會計監督和內部控制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項目負責人應當負責備項收支的市批工作,以保證企業資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完整。

三、加強會計隊伍的建設,提高財務人員法律意識

目前,我國經濟改革已經進入縱深階段,內外部經濟環境都有了重大的改變。在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為財務舞弊現象的滋生創造了條件。面對這種新情況,只有強化財務人員法律意識。嚴格貫徹執行國家的財經法律、法規和制度,認真按著黨的有關方針、政策辦事,在工作中時刻做到廉清奉公,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侵襲,才能夠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1、提高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

良好的法律意識與較高的職業道德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高水準的職業道德是一名財務人員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是保證和促進財務活動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約束力量。通常情況下,如果財務人員具備了較高的道德素養,就可以自覺抵制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誘惑。但財務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和人的其他道德品質一樣,一般不可能自發形成。而只有當財務人員知法懂法,嚴守心中那根法律的“高壓線”,依法辦事,廉潔自律,自覺抵御“權、錢”的誘惑,自覺維護企業的形象。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連在一起,才能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時心無雜念,擺脫“小我”意識的困擾。因此,財務人員要定期學習黨的財經方針、政策。實事求是,不做人情賬、假賬和違法賬。堅決執行黨的財經法規,確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這樣,財務人員才能夠更加嚴格地貫徹執行國家財政、財務法規和制度。維護國家經濟秩序?,F在有些單位財務人員缺乏法制意識,只要有領導簽字,或本單位需要的情況下,明知是違反財務制度的事,卻存有僥幸心理“反正有領導擔責任”,而把自己的職責忘在一邊;還有些企業,出納和會計權責劃分不清,出納保管全部印章,自制原始憑證,做記賬憑證,而會計只充當記賬員的角色,這些都是因為財務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職業道德素養不高而造成的。只有強化財務人員的法律意識,促進財務人員職業道德的提升,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財務人員隊伍,這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2、提高財務人女的業務能力

財務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財務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這同樣是財務人員業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新的財務準則、財務制度及其相關的規定不斷出臺,財務人員所面臨的經濟環境也越來越復雜,經濟糾紛的外部形態也不斷翻新,對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人員對企業財政負有重大責任,一旦工作中出現財務失誤,將給企業帶來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損失。而據了解,企業財務人員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往往不是因他們缺乏財會專業知識造成的,正是由于他們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缺少法律風險意識以及缺少適宜、詳細的規范指引造成的。作為企業財務人員必須意識到,只掌握單一的財務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相關的法律知識,特別是關于證據的法律知識、法律關系構成等有關知識。同時,為了更好應對經濟發展中的新情況、新變化,財務人員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充實和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與財務能力,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政治、經濟、法律等知識,尤其是要懂得與財務業務密切相關的證券、金融、保險、稅收、貿易等經濟法律知識,最終使財務人員能夠更好地位企業服務。因此,充實時務人員的相關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法律風險意識,完善財務管理規范制度,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對企業有效地降低對財務風險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