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意見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08 17: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業發展意見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市高原特色優勢產業,以有效解決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為基礎,以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保障,以開展“三權三證”抵(質)押融資工作為切入點,以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精品農莊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著力點,積極探索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和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進和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切實加大金融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支持,推動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加快農業現代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農戶等多方參與的機制,加強對接,搭建平臺,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作開展。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發揮政策激勵作用,合理整合涉農獎補資金,創新財政支農方式,有效撬動信貸投入,激發金融機構支農服務的內在動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傾斜,更好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
——注重創新、風險可控。重點完善信貸管理體制,豐富抵押擔保方式,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靈活開展多種形式的探索實踐,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堅持改善服務與風險防控相結合,完善農村金融的風險分散、轉移和共擔機制,確保收益有效覆蓋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以點帶面。按照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結合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實際需求,突出地方農業發展特色,選擇農業產業優勢突出的鄉、村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逐步在全市鋪開,做到統籌規劃,穩妥推進。
(三)目標任務
力爭在2015年實現“兩個突破”。一是力爭在涉農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破解支農關鍵制約因素上實現突破,財政對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初步形成統籌利用財政獎勵、政策性擔保、風險補償、利息補貼等支持金融惠農機制;二是力爭在支農金融規模上實現突破,實現全市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的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的“兩個高于”目標。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信貸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農村經濟金融的良性互動,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實際、具有特色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路子,支持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二、重點工作
(一)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和信貸管理機制
1.建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組織體系。構建多層次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定位明確、覆蓋廣泛、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支農組織體系。一是進一步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以深化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繼續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在傳統小額農貸、聯保貸款等基礎上,向“農信社+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創新農村金融產品;二是加快推進農業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發揮其在服務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認真落實財政部關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三是進一步完善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制,立足縣域經濟和“三農”,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企業和中介組織;四是積極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發展,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鄉鎮設立分支機構,創造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建立健全涉農信貸管理體制。各金融機構要正確處理好防范風險與支持特色農業發展的關系,克服“惜”貸、“怕”貸顧慮,樹立在支持經濟發展中實現金融安全的經營理念,把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調整信貸結構的一個切入點和提高銀行資產質量和效益的契合點進行有益探索和實踐,圍繞農產品加工、農業技術構成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等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的資產特征、資金需求特點和生產周期,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合理設置授信額度和期限,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優化績效考核機制,推行盡職免責制度,通過調動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內在積極性來緩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貸款需求壓力。
3.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各金融機構要和各涉農部門建立工作聯系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密切業務協作,共同做好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工作。各級涉農部門應主動配合金融機構做好信貸服務工作,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產業政策導向等資料,為金融機構授信和放貸當好參謀。發揮主管部門的指導、扶持和服務作用,積極推進產業化組織規范化建設。金融機構應優先對經規范化認定的農業產業化組織給予貸款支持。合理確定財政金融職能,加強財政金融溝通配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財政支農資金為先導,金融支農資金為主力,兩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實現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配合投入,共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國土資源部門要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龍頭企業發展用地需求,按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優先安排、重點保障。農產品加工項目入駐工業園區,所需建設用地出讓價格可以低于園區內其他工業項目用地價格;涉及占用林地的,按最低標準收取植被恢復費。龍頭企業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臨時性收購場所、農林種養殖的設施農業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人民銀行要積極協調轄區各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根據地方經濟發展情況適時指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投向、投量和金融服務方式,不斷提高金融支農效益和水平。
(二)突出金融支持重點環節
1.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各金融機構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按照“宜場則場、宜戶則戶、宜企則企、宜社則社”原則,加大對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特別對管理水平高、產品特色強、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要優先給予支持;加大對規模效益突出、示范帶動能力強、市場和效益穩定的種養殖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信貸支持;加大對股權結構清晰、內部運作規范、利益連接緊密、財務可持續的農民合作社的信貸支持。
2.積極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各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現有園區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功能建設,重點支持現有工業園區以“園中園”的形式,設立相對集中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引導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聚集區。
3.大力支持特色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各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在區位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的地區,全力支持以集聚性、展示性、示范性、效益性、規模性、生態性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
4.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建立。各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優先支持標準化生產、質量體系健全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及其生產基地發展,對缺乏標準化生產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的,則提高信貸準入門檻,從而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的標準體系的建立健全。
5.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把扶貧到戶貸款貼息工作與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支持能夠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通過信貸扶貧與產業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合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的良好局面,確保實現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扶貧開發目標任務。
(三)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
1.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和上級政策文件精神,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實際,及時制定出臺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辦法》、《市農村房屋抵押貸款辦法》、《市林權抵押貸款辦法》等相關政策。各縣(區)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出臺符合實際、操作性強、流程清晰的實施辦法和操作規程,穩步推進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有序開展。
2.加快農村產權確權頒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規范的原則,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土地用途和不損害農民權益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農村產權的確權頒證工作。一是積極探索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的思路和辦法,進一步提高林權確權頒證率,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的確權頒證工作,對需要辦理農村產權抵(質)押貸款的農戶優先確權頒證,不斷優化、規范農村產權確權頒證的業務辦理流程,明晰產權關系,以物權的形式規范和保護農民權益,實現有權必有證,有證可抵(質)押。二是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糾紛調解、仲裁機制,及時妥善處理農村承包土地、房產、宅基地、林權等矛盾糾紛,保障農村產權確權頒證工作的順利進行。三是加強檔案資料管理和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健全相應的農村產權數據庫,實現檔案數字化,為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高效便捷的查詢和共享渠道,為農村產權抵(質)押融資工作順利開展夯實基礎。
3.建立健全農村產權市場服務體系。積極構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服務機構,促進農村產權規范、有序、公平交易和農村資源優化組合,逐步建立權屬清晰、主體到位、權責明確、保障嚴格、流程規范、監管有效的流轉管理機制。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及時設立和完善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服務中心,收集和各類產權流轉信息,開展政策咨詢、合同備案和抵(質)押登記等管理服務,組織產權流轉、招拍掛等交易活動,為貸款抵(質)押物處置、抵(質)押權利的實現提供平臺。積極培育市場化、競爭性的中介服務機構,在農村地區為貸款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登記、資信證明等方面發揮銜接作用,同時為農村產權流轉雙方提供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等服務,為農村產權流轉變現提供高效便捷的平臺。進一步完善農村資產評估體系,各縣(區)要積極組建成立農村承包土地、農村房屋(宅基地)和林權評估機構,滿足當地農村資產和權益的評估需求,并及時公布區域農村承包土地、集體建設用地、林地的基準價格,為農村產權的價值評估提供依據和標準。
(四)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1.創新貸款擔保方式。各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各地農業發展情況和農村經濟特點,依照相關法律,進一步擴大農戶和農村企業申請貸款可用于擔保的財產范圍,積極規范和完善涉農擔保貸款業務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涉農貸款擔保財產的評估、管理、處置機制。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探索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水域灘涂使用權等抵押貸款,規范發展應收賬款、股權、倉單、存單等權利質押貸款。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于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以用于貸款擔保。
2.積極探索金融支農的新模式。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各有關部門要探索建立公司、農戶、信貸、專業組織、農業保險、財政撬動、種植基地等有機結合的多種信貸支持模式,有效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資金需求,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的快速發展。探索信貸支農與保險支農相結合的金融服務新產品。在進一步擴大轄區農業保險試點范圍的基礎上,鼓勵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村信貸擔保機構及相關中介機構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
3.創新特色農業金融產品。各金融機構應根據各地農業產業發展特點,結合中藥材、特色林果和山地牧業等高原特色農產業實際,創新信貸產品,推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信貸模式。探索推廣“信用貸款”、“本草貸”、“林果貸”等信貸產品。根據各產業生產周期、資金周轉頻次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額度和期限。
4.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各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加大農村金融產品營銷力度,采取流動和定點上門服務,擴大對農村貧困地區的金融服務覆蓋面,積極爭取上級行支持,合理擴大信貸管理權限,優化審貸程序,簡化審批手續。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結合各縣(區)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規劃,通過推行手機銀行、惠農卡、惠商卡、信用村鎮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手段電子化、信息化和規范化,逐步普及農村金融產品的網絡化交易,發展基于現代信息科技的低成本的商業可持續模式。
(五)完善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配套政策
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貸款與其他貸款相比,受自然條件、生產周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且貸款承載主體脆弱,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低。因此,各級政府要通過設立擔保基金、風險補償金以及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建立財政促進金融支農的長效機制。
1.設立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市政府設立涉農貸款擔保基金,金融機構根據擔保金規模,按一定比例發放涉農貸款。同時,要積極探索設立以農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企業等為會員的融資擔保機構,此類機構實行會員制管理,以民間資金為主,互助、微利為目的,實行民有民管。
2.建立涉農貸款貼息機制。市財政每年安排4000萬元專項用于涉農貸款貼息。涉農貸款貼息資金由市財政專用賬戶存儲,進行專項核算、專款專用、封閉運行。市財政局牽頭,市直有關部門、金融機構配合,制定貼息辦法。
3.統籌發揮好涉農補貼資金的作用。各級各部門要科學整合歸并國家及地方補貼,創新支農機制,加強與銀行合作,更好地發揮支農資金作用,鼓勵銀行擴大信貸投放,發揮“小補貼撬動大資金”效應,合理彌補農村金融風險成本,有效調動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積極性。
(六)不斷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1.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積極推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活動,搭建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和產權交易平臺,著力培育“征信+信貸+服務”發展模式,并在試點的基礎上,適時在全市推廣。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對有信貸需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制度,確保信用體系建設全覆蓋。
2.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條件。要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力量,綜合運用各類經濟和法律手段,加大對非法集資、逃廢銀行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依法維護金融債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成立市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以市長為組長,分管金融、農業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委農辦、市政府金融辦、市政府法制辦、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局、市國土局、市扶貧辦、市人行、市銀監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協會等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金融辦,具體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各縣(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
(二)明確工作責任
各縣(區)、相關部門要明確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層層落實責任。市委農辦負責研究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相關政策,提出促進工作開展的意見建議,加強與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協調聯系,指導和督促各縣(區)開展工作;市金融辦負責研究制定涉農貸款融資的相關政策措施和獎勵辦法,組織開展政策宣傳,引導和協調銀行、保險、擔保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設立由政府出資的融資擔保基金,并制定管理辦法,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市農業、國土、住建、林業等部門負責研究制定涉及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林權的確權頒證、流轉、評估、抵(質)押登記等方面政策并組織實施,建立和完善農村“三權”交易平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各縣(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也要建立定期協作機制,有效解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融資問題。各級農業部門要推動建設農業產業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名單、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各類農業產業化投資項目等信息的定期和通報制度,促進銀行與企業的信息溝通和項目對接。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主動將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向上級行推介,爭取納入上級行的項目庫。
(三)建立激勵機制
為確保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順利推進,激發和調動全市上下開展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市、縣(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獎勵辦法,配套獎勵資金,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篇2
1、把糧食生產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年,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充分認識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全市確保完成糧食收獲面積24.78萬畝,總產量9.74萬噸;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22萬畝,實施糧食生產“三新”技術推廣及病蟲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2.25萬畝。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基礎設施建設、糧食生產“三新”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病蟲統防統治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繼續實行糧油種植大戶直接補貼政策,對全年稻麥種植面積2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含經市農業部門審查認定,報省、市農業部門備案的規范化糧食專業合作社以及雜交稻制種基地農戶)補貼規范,由每畝20元提高到30元,其中省財政承擔25元,市財政承擔5元。鼓勵開展病蟲統防統治服務,對省政府出臺的病蟲統防統治作業補貼政策每畝補助規范40元給予配套,其中,省財政補貼60%每畝24元,市財政承擔每畝補貼16元。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建立市級糧食高產創建千畝示范片5個、示范面積5000畝以上。年終組織評選100畝以上糧油高產優秀示范方5個、優秀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合作社5個、優秀糧食生產功能區5個,分別給予資金獎勵。規劃建設“蠶豆—水稻”輪作基地1萬畝,對規劃種植的給予資金補助。
二、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2、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對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肥生產利用、技術推廣等方面進行扶持。積極引導土地流轉,對新增的集中連片流轉面積達到50畝、流轉期限達到5年以上、簽訂規范土地流轉協議綜合區、主導產業區和精品園內的流轉耕地每畝一次性獎勵200元。對大型入園企業,流轉土地連片100畝以上,且流轉期限10年以上的,每畝耕地給予400元一次性補助。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重點對新建的鋼架大棚和高山避雨大棚予以扶持,對經規劃符合連片要求和搭建規格要求的鋼架大棚每平方米補助10元、竹木大棚每平方米補助4元;大力加強黑木耳微型噴灌、茶葉噴灌和蔬菜肥水同灌基地建設,市財政安排資金給予扶持。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微蓄微灌設施建設和蓄水池建設;加強綜合區內生態養殖小區和蔬菜、水果等特色精品園主干道路硬化,市財政安排資金給予扶持。積極鼓勵推廣使用有機肥。建設園區竹林機耕路30公里,毛竹覆蓋基地20畝,毛竹高效基地3000畝,毛竹噴灌基地200畝;建設杉木大徑材基地500畝,珍貴樹種基地撫育500畝;對園區內筍竹農民專業合作社、珍貴花木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一定補助。
3、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建設農產品加工科技園區,出臺一產招商引資政策,吸引臺商、僑胞、本市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本市農業頭企業和合作社入園創業,為各類農業主體發展搭建平臺。重點建設三大功能區:農副產品加工區、臺商農業合作示范區、物流配送和倉儲區,入園企業為食(藥)用菌、蔬菜、茶葉和靈芝保健品等農產品加工企業,享受與工業園區入園企業同等待遇。
三、大力培育現代農業主體
4、加大農業主體培育。對新獲國家級、省級、麗水市級的骨干農業頭企業,每家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1萬元獎勵。對新獲得省級農業科技企業的給予1萬元獎勵。對新獲國家、省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家分別給予3萬元、2萬元的獎勵。
5、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以組織結構優化、運行機制完善、功能作用突出為重點,深入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促進合作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鼓勵合作社通過增資擴股,或以產業、品牌、資產為紐帶進行整合與重組,組建聯合社。在規范化建設成效顯著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組織評選市級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評選辦法另行制訂)。
6、農產品“三品”認證獎勵。對新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的給予資金獎勵;對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復評的給予資金補助(同一產品同一類別不重復享受)。
7、鼓勵興建產地市場。充分發揮浙閩贛農產品交易市場作用,在交易市場建立電子交易及產品檢測體系。市內各農貿市場要優先安排農民專業合作社自產自銷攤位。大力支持、鼓勵工商企業、合作組織和個人興建鮮香菇、蔬菜、竹筍、茶青等農產品產地市場。對符合村鎮規劃且經營正常的新建市場,憑工商市場名稱登記證,每家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
8、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市政府設立農博會專項資金,支持、鼓勵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在杭州、上海等城市舉辦的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依托浙江農業博覽會等平臺在杭州舉辦綠色農產品綜合推介會和金觀音茶葉專題推介會。鼓勵茶葉、食用菌、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在大中城市建營銷中心、專賣店、批發店、直銷點、進超市,建營銷中心、專賣店、批發店、直銷點的憑營業執照與場地租賃合同,進超市的憑合約與實際銷售額,經營時間達到一年以上的,給予資金獎勵。
9、加強農產品營銷隊伍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經紀人,充分發揮營銷大戶、中介組織和外地客商的作用,積極培育新的農產品營銷市場,搞好產銷對接,物市對流,促進交易方式的轉變和創新,開展網上直銷、連鎖配送、入駐超市等新型營銷方式,努力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市政府根據發展實績,年終評選出食用菌、蔬菜、竹筍、茶葉優秀營銷大戶,對獲獎者予以表彰獎勵。
10、充分發揮農業行業協會作用。積極培育農產品行業協會,規范已經組建的食用菌協會、茶葉協會、蔬菜瓜果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運轉,充分發揮其行業代表、行業服務、行業自律、行業協調的作用。
四、加快綠色農業發展
(一)竹(林)產業
11、加快竹林機耕路、蓄水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全年新建竹林機耕路200公里。對新建林道路面、橋梁、涵洞、竹林蓄水池等給予補助,具體補助標準由市林業局另行制定。
12、以市八都省級現代農業(林業)綜合區建設為重點,開展“百、千、萬”工程建設,在全市建立30個示范村,建設度產值1萬元/畝的高效示范基地100畝;建設度產值5000元/畝的高效示范基地1000畝;建設度產值在3000元以上的示范基地10000畝,列入示范基地建設的給予補助。
13、鼓勵企業進行引進和研發新產品、新工藝,經科技部門立項,給予配套研發資金,最高不超過30萬元;加快發展竹加工產業,對符合規定的企業,按照委[2009]7號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獎勵獎金),給予配套資金。對達不到要求的到經貿局備案擇優給予扶持;對年加工竹材量大、上交稅金多的頭企業和發展潛力大成長快的竹筍加工企業,擇優5家企業給予獎勵。
14、加快營林生產,提高營林質量,增強興林富農能力,年營林生產扶持政策參照《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0年度營林扶持政策的通知》政辦發〔2010〕55號執行。
(二)食用菌產業
15、推進食用菌菌棒集約加工模式發展。新建菌棒集約化加工廠20個,年加工菌棒5000萬棒以上,對建設面積、加工工藝符合要求、設施設備齊全、年加工菌棒量達250萬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廠,每個給予10萬元的資金補助。
16、鞏固提升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完善40個標準化基地建設,對于符合標準化基地建設要求的基地給予資金扶持。
17、積極引導菌種企業進入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培育菌種生產頭企業1家,改造舊菌種場5家,對改造成功,示范效果好的菌種場,給予資金扶持。支持市、鄉兩級食用菌科技網絡建設、食用菌新品種試驗示范、黑木耳半覆蓋栽培、廢棄料循環利用和食用菌新型基質研發工作。
(三)茶產業
18、加強基地建設。新建茶葉基地4000畝,對新建茶葉基地連片種植10畝以上,經規劃、驗收合格,每畝獎勵500元;建設茶葉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并按“四統一”種植管理模式要求建設的基地給予資金扶持。
19、加大茶廠優化改造力度。安排資金用于茶廠建設。對新建面積100平方米以上,年加工能力1噸以上茶廠,給予資金補助。
20、開展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工作。加強茶葉科研、實驗示范和培訓工作。加快茶文化建設,成立市茶文化研究會,積極申報爭取“中國茶文化之鄉”,深入挖掘、整理和傳播茶文化。
(四)蔬菜產業
21、加強常年商品蔬菜和山地蔬菜示范村、示范基地建設。安排專項資金對城郊面積較大、原有條件較好的常年蔬菜基地進行改造,改善常年基地路、渠等基礎設施。配套物理殺蟲、微蓄微灌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2個山地蔬菜標準化示范村,新建8-10個山地蔬菜標準化基地,經驗收達標的示范村和標準化基地給予資金獎勵。
22、加強技術培訓和科技創新。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蔬菜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集約化育苗基地。安排資金用于蔬菜生產實用技術培訓、多樣化增效技術推廣、科技研發、外出考察等開支。繼續開展蔬菜科技示范戶評選,評選蔬菜科技示范戶若干名。
23、加強對臺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園建設。在蘭巨現代農業綜合園區豫章村建設對臺農業科技合作示范園,投入配套資金,重點用于自動化育苗設施、微型灌溉系統建設、新技術示范展示建設。
(五)畜牧業
24、加強生態循環養殖示范點建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養殖場建設,規劃建設的生豬生態循環養殖示范點25個和規劃建設的山羊、肉兔、土雞等特色養殖場15家(養殖場常年存欄量:羊80頭以上,兔300只以上,土雞1000羽以上),對驗收合格的示范點和特色養殖場給予資金扶持。
25、加強動物防疫。規劃建設一批100頭以上中小規模和500頭以上較大規模動物防疫和畜產品安全示范戶,經驗收合格,分別給予資金補助。
26、加大畜產品安全監管力度。安排扶持資金,完善城區及主要集鎮的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網絡,配備瘦肉精、飼料、獸藥等檢測儀器設備、化驗試劑等。深化服務體系建設。安排扶持資金用于良種引進、試驗示范、技術指導、課題研究和培訓。
(六)林木種苗產業
27、加大林木種苗產業扶持力度,培育國家試點補貼容器良種苗木200萬株、珍貴樹種容器苗60萬株,建成油茶國債油茶采穗圃270畝、苗圃75畝、示范林150畝,培育特色林木種苗用于新農村建設,積極做好2300畝國家杉木良種基地建設。
28、加強林科所苗木基地噴微灌、路面硬化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市林業科技實驗中心主體工程建設,把我市林科所建成全國重點林木良種基地的示范單位。
(七)漁業
29、加強大中型水庫和流域的資源增殖和有機魚產業建設。大力發展潔水漁業,提升漁業潔水保水能力,促進水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提高漁民的經濟收入,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漁業增殖放流。
30、加強特色漁業精品園建設。規劃建設3-5家省級特色漁業精品園(大鯢、石蛙、高山田螺、冷水有機魚等)。投入配套資金,重點用于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31、積極引導發展稻田養魚。以“穩糧豐魚增收”為目的,以稻田溝坑式水產養殖為重點,探索創新農作制度,大力推廣“千斤糧百斤魚”發展模式,規劃建設一批100畝以上連片的稻魚共生示范點,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扶持基礎設施建設、魚種購置等。
六、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
32、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活動。以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廣為重點,大力扶持生態循環農業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建設,爭取創建全省首批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
33、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探索食用菌廢棄物的再次利用,大力推廣“畜禽糞便+廢菌棒—有機肥—農作物”等生態食用菌循環產業鏈模式和“豬—沼—作物”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支持以廢棄菌棒和畜禽排泄物為加工原料的有機肥加工廠建設,建成有機肥加工廠1--2個。
七、構建“三位一體”新型農技推廣體系
34、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按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要求,加強市、鄉兩級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設立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深化“首席專家為引領、農技指導員為核心、責任農技員為骨干、產業農技員為基礎”的四級聯動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35、培養產業農技員隊伍。根據我市農業主導產業的區域布局和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結合各鄉鎮(街道)農業綜合服務站現有農技推廣力量,以花錢買服務的形式培訓產業農技員,聘用產業農技員,涵蓋食用菌、糧油、茶葉、蔬菜、畜牧各產業。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統一管理:統一設置崗位、統一應聘條件、統一評聘程序、統一崗位職責,統一上崗培訓,并建立相應工作機制。
36、深化市校科技合作。以頭企業、示范基地、示范村為載體,加強與浙江大學等科研機構合作和交流,充分發揮浙江大學市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中心作用,依托各位首席專家,開發新產品、引進新技術和提升包裝品位,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加強食用菌、茶葉和蔬菜等新品種、新產品引進、試驗、示范,開展低海拔地區反季節香菇生產試驗示范、以草代木草腐菌生產試驗示范、山地蔬菜避雨大棚高產高效栽培等課題研究,建立種子種苗基地。加強茶葉生產技術、評茶、茶藝的培訓和茶文化的挖掘工作,用于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的推廣。
37、強化農業信息服務。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擴大農技110、農民信箱、助農增收百寶箱使用范圍,開展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動,免費為農民和企業及時準確信息。增加“劍川熱土”播出期數,積極發展農村遠程教育。
八、大力創建和宣傳農業品牌
38、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充分利用中華靈芝第一鄉、中國黑木耳之鄉等金名片,大力宣傳和使用“金觀音”茶葉和“綠”蔬菜等公用品牌,抓好“黑木耳”證明商標和“靈芝”原產地域保護,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金觀音、“綠”蔬菜、“黑木耳”證明商標等公用品牌建設,爭取浙江省茶葉產業協會年會在舉辦,繼續舉辦金觀音“茶王賽”評比活動,提升金觀音質量水平。鼓勵企業利用電視、戶外廣告等形式宣傳金觀音品牌,對企業在高速公路上常年設立金觀音統一形象的高炮廣告宣傳,以及企業在省級以上電視臺或省級以上茶葉報刊進行金觀音的廣告宣傳1年以上的,經核實,給予2-3萬元獎勵。
39、商標和名牌創建獎勵。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浙江
省著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浙江省名牌產品”的;農業加工企業通過QS認證的,其獎勵資金由市委、市政府相關政策兌現。
40、鼓勵制訂地方標準。對承擔制訂并被批準實施、組織生產的農產品省級地方標準的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給予獎勵。
九、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41、強化組織領導。市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要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指導,認真制定落實相關規劃和政策,各鄉鎮(街道)要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確定專人分管,明確工作職責。
42、加強資源整合。根據農業農村發展重點領域、重點項目扶持導向目錄,整合土地開發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山區綜合開發、移民開發、水利建設等資金,加大農業產業化扶持力度,確保有限資金向現代農業園區集中。
篇3
一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是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求,中藥材對生長環境要求特殊,更要注重因地制宜,選擇最適合種植藥材的區域,根據不同海拔、氣候、陽光、土壤等環境條件,種植最適宜生長、品質最好的藥材。像筆者地處的湖北竹山縣,雖然能夠種藥的地方很多,但真正最適宜種藥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靠近神農架的南部鄉鎮高海拔地區。這些地區一是海拔高、植被茂密,云霧多、降雨量大,夏季氣候涼爽,紫外線強、日夜溫差大,土壤為白鱔泥或黃棕壤,沙石、病蟲少,有機質含量高,緩坡地面積大,特別適合種植中藥材;二是種植農作物由于積溫偏低,生長時間有限,農作物種類單一,產量、效益較低,產品不適合參與市場競爭,在自食有余情況下有必要作出調整。三是高山種藥,可以充分利用特殊的氣候、土壤與環境條件,與平原糧食主產區實現差異化競爭。竹山很多中低海拔地區雖然也可以種藥,但只能種植一些適應廣的常見藥材,平時效益偏低,行情好時各地又容易跟風種植,導致產品趨同,效益迅速下滑。所以本地種藥,應始終堅持“高山種藥,種高山藥”。低山種藥,應當“慎之又慎”。
二要堅持種植地道藥材,科學合理搭配。堅持種植地道藥材,就是要以本地藥農常年種植的中藥材為主,這些藥材一是適應性好,產量較高;二是品質好,市場認可;三是銷路好,種植劃算。否則的話,藥農不會常年堅持種植。科學合理搭配,就是要根據當地環境條件,選擇1~2個最適宜種植,產量高、品質優、效益好的作為主導藥材品種,搭配種植3~5個輔助品種,根據對未來市場需求、價格行情的判斷,確定不同藥材的最佳種植面積,其目的是規避藥材市場風險,盡量獲取最大效益。一個地方到底應該種什么藥?沒有統一標準的答案。筆者的觀點是:一要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二要多調查研究,多向老藥農、藥材收購商請教;三要多看自身優勢,少看市場。中藥材生長周期較長,但市場變化卻很快,如果緊盯市場跟風種植,什么賺錢多就種什么,只會使希望次次落空。但若揚長避短,種植當地最適宜、最具比較優勢的藥材品種,無論市場如何波動都持之以恒地堅持,用老藥農的話就是“逢俏莫攆、逢疲莫丟”,其最終的收獲一定大于見異思遷、以短搏長。對外地中藥材,一定要堅持先少量引進試種觀察,確定其適應性好,產量、品質、效益較高,沒有難以克服的缺陷后,再穩步示范推廣。盲目引進外地藥材,不經試種盲目推廣,在這方面我們有太多深刻的教訓。對當地野生中藥材資源,一要加強保護,二要馴化利用。尤其是一些因瘋狂采挖、瀕于滅絕的珍貴野生資源,要積極開展人工馴化栽培,為今后藥材發展積蓄后勁、奠定基礎。由于中藥材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不同種類的藥材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同,而山區不同地域,甚至同一地域不同海拔、坡向、地塊,土壤與環境條件差異可能較大,因此藥材生產應該相對集中連片,但絕對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強求同一種類藥材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
三要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品種改變要謹慎,但種植技術要更新。傳統的中藥材生產雖有其固有優勢,但目前山區的農業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現代醫藥產業發展對中藥材生產也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如果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很難生存發展,必須緊跟時代、與時俱進。一是大膽地將現代農業技術成果運用于中藥材生產,改變中藥材生產技術落后現狀,提高產量效益,提升核心競爭力。近年來積極探索將地膜覆蓋、化學調控、漂浮育苗等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運用于中藥材種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引進適宜的中藥材種植、加工機械,提高中藥材種植、加工機械化程度,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勞動效益,解決好山區種藥勞力少、雇工難、工價高等問題。三是轉變發展思路,“改單打獨斗”為“團結協作”,通過成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或專業協會,走聯合發展、合作共贏道路,解決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生產成本高、信息渠道窄、產品銷售難、經營風險大等問題。四是落實標準化生產,要結合醫藥企業或藥材市場對中藥材質量要求,在總結多年種植、加工經驗基礎上,制定、完善技術標準,建設中藥材標準化種植(GAP)生產基地,帶動廣大藥農增強標準意識,提高產品質量,與現代企業、市場需求實現對接。五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商貿物流平臺,在山區中藥材種植者與外地消費者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暢通信息渠道,打通銷售瓶頸,給傳統的中藥材生產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從根本上改變中藥材生產現狀。
四要堅持循序漸進,踏實穩步發展。與常規的糧油生產相比,中藥材生產一是種植技術不同,二是生長周期較長,三是投入相對較大。因此,種植中藥材效益雖高,但需要經驗的不斷積累與實力的逐步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天就吃成個大胖子。一些對中藥材生產情況不太了解的投資人妄圖打破這一規律,一踏入種藥行業,就想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通過高投入迅速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種植規模,進而獲得高額回報,結果卻十有八九投資失敗。因此投資中藥材行業,一定要有戰略眼光、長遠打算。要在總結他人經驗、自己探索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完善、提升種植加工技術與生產管理經驗。要通過調查分析與生產實踐,逐步確定所種藥材的種類與結構,建設種苗基地,保證種苗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夯實發展基礎。要堅持以提高效益為核心,在基礎扎實、時機成熟的情況下穩步擴大種植面積,保持經營規模適度,切忌急躁冒進。
篇4
[關鍵詞]壽光蔬菜 旅游 蔬菜產業 經濟增長
一、利用優勢,把握機遇
1.把握菜博會這把“金鑰匙”
壽光蔬菜產業充分利用已有的自身優勢,特別是科技服務體系的形成,使得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簡稱“菜博會”)落戶與壽光。通過菜博會,使得壽光的蔬菜產業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促進了蔬菜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程,進一步提升壽光蔬菜的競爭力。
2.旅游業與蔬菜產業互動發展
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人們的旅游需求,從而促進蔬菜業的發展。由于壽光的交通方便,旅游也的發展能反過來促進蔬菜產業的發展。壽光公路、鐵路發達,交通方便,來壽光觀光的游客也比較方便,人們在觀光的同時,能認識到壽光蔬菜所擁有的良好品質。
二、摒除劣勢,應對威脅
1.提高蔬菜種子的自主研發能力
首先,壽光的研究院所應進一步加強與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蔬菜育種工程是一個周期長的研究工程,壽光可以根據本地蔬菜種植的情況,選取重點的蔬菜品種展開研究,重視與各個科研院所的進一步合作,互相交流育種技術和方法。
再者,加大政府投入來激勵研發人員的積極性。目前,農業合作社、農業協會等農業組織人員匱乏,而蔬菜種植的絕大部分區域又集中在鄉鎮農村,因此,為更好及時地反饋蔬菜的種植、生長情況,政府應加大對農業基層組織的財政投入。此外,對鄉鎮基層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定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實地考察其工作情況,鼓勵當代大學生到基層服務,為蔬菜等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2.進一步提高菜農的整體素質
首先提高菜農的風險防范意識。面對市場風險及自然災害,我們通常是難以控制的。為此壽光政府應加大對農戶進行教育和宣傳,引導農戶選擇合適的險種來抵御風險。例如農業保險可以使投保農戶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災害后及時得到經濟上的補償,很快恢復農業生產,可以轉移和分散風險,由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共同分擔,對壽光蔬菜產業生產的規模化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做好對菜農環保教育工作。針對當前農民環保意識弱,農村環境污染較嚴重,不利于蔬菜產業的長期發展,政府需要對菜農進行環保教育,使他們能認識到環保對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環保教育工作可以突出三個重點:首先環保對公民的人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對生產環境造成污染,特別是在蔬菜大棚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生產,對菜農自身的健康會產生直接影響;最后,長期的環境污染導致自然界失去自身凈化能力,治理成本高,影響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
3.不斷提高蔬菜深加工水平
不斷提高蔬菜深加工水平,壽光蔬菜產業的各個參與者應與時俱進、轉變舊觀念。特別是加工企業要開闊路子,在搞好蔬菜供應基地的基礎上,建立高品質的蔬菜深加工原料基地;在保鮮出口和冷凍出口的基礎上,逐步開發真空冷凍干燥食品、濃縮果菜汁、蔬菜泥等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產品,提高蔬菜的附加值,獲得更多的利益。
4.拓寬市場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市場,為了使壽光蔬菜在全國占得一席之地,需要采用優質優價法則來擴寬市場,同時要建立蔬菜銷售物流中心,以此作為壽光蔬菜產業向外銷售展示的窗口及平臺;建立綠色、有機蔬菜連鎖銷售網絡,選擇一些中心城市的較大規模的商場超市,設專柜銷售壽光蔬菜,逐步提高壽光蔬菜的名度,打造壽光蔬菜品牌。
三、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扶持、監管職能
1.加大對農業等基礎設施的投入
首先,在蔬菜的種植、生長階段,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農業中的許多基礎設施,農戶無力也無法建設,只有將其納入政府的宏觀調控領域,通過財政撥款、貼息貸款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壽光蔬菜產業的發展,才能滿足主體參與者對蔬菜發展的要求。另外,中國農業的自然災害發生頻繁,農業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因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顯得更為重要。
其次,要增強有關市場通訊、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降低蔬菜的整體運作成本。
2.解決好蔬菜的安全問題
在蔬菜安全問題上,應強化政府對蔬菜質量的監管,對監管不利的部門及造成蔬菜安全問題的當事人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此外,針對轉基因蔬菜,政府應督促相關機構、企業在充分收集相關國內外信息和進行測試檢驗的基礎上再決定是否引進、種植。
3.適當地加大對市場的監管力度
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減少蔬菜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坑農害農的事件發生;加強價格的監管力度,防止生產資料價格過度增長和蔬菜的過度低迷;加強利益分配機制建設的規范化和制度化,調節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調優做強、典型引路、扎實推進”的原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重點發展,整合各種資源,提高種桑養蠶經濟效益,實現強場富民目標。
二、發展任務
今冬明春全場新增蠶桑種植面積300畝,其中:一分場150畝,二分場150畝。
三、時間安排
從年9月上旬開始到年2月完成,共分四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9月上旬—10月中旬):宣傳發動,任務到組,分解到戶,公司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收取農民蠶桑苗款。
第二階段(10月中旬—11月下旬):由總場負責組織調運桑苗,按成本價及時發放到農民手中,做到分戶造冊,領苗登記,付款簽字,嚴防錯發、錯登、亂收費現象,同時,各農戶蠶桑基地要基本完成移栽前整地施肥工作。
第三階段(11月下旬—年1月下旬):組織勞力進行蠶桑移栽工作,把蠶桑移栽工作推向,完成移栽任務80%以上。
第四階段(年1月下旬—2月底):進行蠶桑移栽掃尾戰,全面驗收今冬明春發展的各項任務。
四、主要措施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成立發展蠶桑產業領導小組場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都要有自己的示范點,建立統一的田間檔案,樹立標牌標明各示范點領導姓名、規模、戶數、大棚數等項目,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人人抓,切實做到發展一片,成效一片。
2、搞好宣傳,營造氛圍
要加大宣傳力度,每個分場要刷寫1—2條宣傳標語,開好群眾會,大力宣傳發展蠶桑產業的目的和意義,及有關優惠政策,并同群眾算好蠶桑和水稻、棉花的經濟效益對比帳,使廣大群眾在思想上進一步認識蠶桑產業是致富產業。
3、科學規劃,狠抓管理
各分場對新發展桑園要科學規劃,遵循先近后遠,先肥后瘦,集中連片的原則,對新規劃的桑園中夾雜有棉花、水稻和其他農作物的插花田,或者周邊棉花,水稻田對現有桑園產生藥害的,要搞好土地流轉和調整,把土地集中起來并在有藥害的方位,形成2—3米的防護帶。
新增桑園原則上戶均規模在2—10畝之間,不宜太多,以免管理困難,造成棄管,影響效益。也不宜太少,以免蠶農不把它作為主要產業來抓,造成飼養管理粗放,容易失敗,新栽桑田每畝需優質桑苗1000株,采用一步成林的模式,使之當年成林當年見效,管理要及時到位,避免產生“小老樹”的低產桑園。
4、落實扶持政策
①桑苗投資政策:桑苗每畝投資300元左右,其中農民自籌100元,蠶桑公司墊付100元,縣政府兩年貼息貸款100元,墊付款和貼息貸款由公司分期在回收蠶繭中扣回,多退少補;②收購蠶繭獎勵政策:公司按蠶桑基地管理辦法每公斤蠶繭獎勵分場0.2元;③扶持大棚養蠶政策:竹木結構大棚每座200元或每畝600元予以補助,鋼管和水泥結構大棚按每座300元或每畝900元予以補助。
篇6
蔬菜產業已成為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產業、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重要產業,在豐富城市“菜籃子”、保障市場有效供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我區蔬菜產業存在規模不大、組織化程度偏低,涉足蔬菜產業的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少且發展較慢;產業化生產水平低,品牌創立滯后;產品附加值低,加工貯藏滯后等問題。因此,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站在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市場供給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蔬菜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創新發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動我區蔬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支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滿足城鄉鮮菜市場供應為目標,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商品化處理,逐步完善蔬菜產業的市場流通設施,創新發展機制,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區蔬菜產業生產水平和效益大幅提升,把我區建設成為市重要的優質蔬菜、早春蔬菜和外銷型蔬菜生產基地。
(二)目標任務。通過努力,到2015年,我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產量達25萬噸,蔬菜產值達3.5億元,農民人均蔬菜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蔬菜基地無公害整體認證達到95%,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蔬菜商品率達到80%以上,加工率達到20%以上。
三、切實加快蔬菜產業基地建設
(一)加快優化產業布局。按照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布局,突出產品特色,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蔬菜生產基地,為構建我區現代蔬菜產業奠定堅實基礎。
1.反季節蔬菜基地。發展大棚、中棚、小棚早春茄果類、瓜類、豆類菜為主,突出“春提早,秋延后”的特色,每年新增0.5萬畝,全區反季節蔬菜基地2012年達到2萬畝,2015年達到3萬畝。
2.近郊精細蔬菜基地。、以葉類菜、調料菜為主,實行常年蔬菜專業生產,均衡上市,確保城市供給。以標準化生產技術為基礎,采用新技術和農業機械,以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為依托,提高蔬菜單產和品質,每年新發展精細蔬菜基地面積500畝,全區精細蔬菜基地2012年達到5000畝,2015年穩定發展到6000畝。
3.良種繁育基地。大力推進蔬菜集約化育苗,以現有的蔬菜集中育苗基地為重點,將其完善成為區、鄉鎮、基地三級分工明確、協作有力、配套到位的良種繁育基地。加大對上爭取項目力度,力爭用項目資金建設以智能溫室大棚為重點的集約化育苗場,保障蔬菜基地的種苗需求。
(二)加快標準化基地建設。以金土地項目、農綜項目等項目為載體,整合投入,有計劃的分批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加強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以田間耕作道路、干道連接基地路為重點的路網建設。重點建設以為中心的“稻菜水旱輪作”蔬菜生產基地1萬畝。加大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力度,培育一批發展蔬菜產業的帶頭人和科技示范戶,推動蔬菜基地的標準化生產。
(三)推進蔬菜高標準、高效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以新民鎮詹家村、焦家村為中心,建成以發展葉類菜、調料菜為主的精細蔬菜1萬畝核心示范區。以團結鎮蓮花村、土柱村為中心,建成以發展早市生姜,團結蘿卜等特色蔬菜為主的1萬畝核心示范區。以三多寨鎮公平村、八甲村、蘆家村為中心,建成以發展早春茄果類、早秋花菜為主的精細蔬菜1萬畝核心示范區。以何市鎮高廟村、蔡家村為中心,建成以發展早春茄果類、早秋花菜為主的精細蔬菜1萬畝核心示范區。以牛佛鎮藕塘村、富隆村、農科村為中心,建成以發展胡蘿卜及加工型為主的1萬畝核心示范區。
(四)加快發展設施栽培。建設以“春提早、秋延后”為目的大中小棚配套的栽培設施,實現蔬菜均衡供給;建設以噴灌、滴灌、遮陽網為重點的栽培設施,增強抗災能力,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效益。發展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設施蔬菜園區。到2015年全區新建以鋼架、新型塑鋼材料大棚為主的蔬菜設施栽培面積5000畝。
(五)加快打造知名品牌。加強基地無公害產地整體認證,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蔬菜,實現基地蔬菜無公害率達100%。實施“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多品牌戰略,積極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品牌,提高綠色蔬菜、有機蔬菜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比重;鼓勵企業注冊和使用商標,并通過實施商標戰略,爭創省著名商標和中國馳名商標。
四、加強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引進推廣應用
發展適銷對路無公害蔬菜,為全區蔬菜生產穩步、健康、持續發展及訂單蔬菜項目提供技術儲備和保障,最終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各鄉鎮、區級有關部門要加大蔬菜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及推廣工作。農業技術推廣系統要把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和技術培訓作為工作重點。推行良種良法,對重點優新品種推廣實行獎勵。建立蔬菜“三新”技術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配套建設鋼架大棚、噴灌、滴灌、無土栽培等配套設施。示范基地每年要引進8個新品種,做到引進一批,貯備一批,推廣一批。龍頭企業、蔬菜專業合作社要把新品種的推廣應用作為提高品質、增加效益、增強競爭力、創建品牌的重要手段。
五、扎實推進蔬菜產業支撐能力建設
(一)加強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搭建農村科技入戶服務體系,推廣“科技特派員”模式,發揮鄉鎮科技服務的作用。二是聯合科研院所、企業、專業協會、蔬菜種植大戶創辦“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三是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提高科技意識。四是發揮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的作用,在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提供優質高效的物資、技術、物流、信息等全方位服務。
(二)加強產地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無公害蔬菜基地認定和環境保護,做到農業投入品的統籌統供,建立生產原始檔案記錄制和產品責任追溯制。在蔬菜主產鄉鎮要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室(站),各鄉鎮要落實專項基金用于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對無公害蔬菜基地基地農產品進行全覆蓋監管。
(三)加強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在大超市建立自律性檢測機構,配備專職質量檢測員進行監管。在各大農貿市場建立蔬菜質量安全流動檢測站,對市場內的固定蔬菜銷售攤點、自產自銷和超市銷售的蔬菜產品全部實行抽檢,對抽檢合格的蔬菜產品及時予以公示,對未經抽檢或抽檢不合格的蔬菜拒絕進入市場銷售。
六、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化經營
(一)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落實對專業合作社的各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和培育蔬菜專業合作社。改進蔬菜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積極推廣“大園區、小業主”、“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規模,推進蔬菜適度規模生產。創新蔬菜流通方式,開展“農超對接”工作,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實現菜農增收。
(二)大力發展蔬菜加工業。一是以蔬菜生產基地為重點,以分選、清洗、包裝為手段,完成產地商品化處理。二是鼓勵和支持蔬菜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建設冷藏庫和冷藏運輸設施設備,逐步建立從田間到市場的冷鏈銷售系統,增加產品附加值。三是鼓勵和扶持蔬菜加工企業對加工技術的研發,特別是調味品、腌漬品、干制品、即食品、藥用品、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推進蔬菜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拉動產業發展。
(三)加快蔬菜市場體系建設。在優勢蔬菜集中生產區和集散地加快布局建設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和集散型專業市場,在城鄉加快社區菜市場和農村農貿市場改造建設。培育蔬菜流通企業和經紀人隊伍,幫助農民拓展銷路。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直供直銷、網上交易,積極推進連鎖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網絡建設。
七、加快發展蔬菜產業的保障措施
篇7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縣一城”戰略目標,深入開展爭先創優活動,遵循現代農業規劃,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著力發展優勢油菜、高效蔬菜、養地綠肥三大冬季作物,推廣良種良法,主攻單產,優化品質,突出重點,全面發展,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提高經濟效益,推動我縣冬季農業上新水平,實現富民強縣。
二、目標任務
冬種總體目標是:冬種總面積29萬畝,冬種覆蓋率90.3%。其中:雙低油菜20萬畝,單產135公斤,總產2.7萬噸;蔬菜3萬畝,綠肥5萬畝,蠶豌豆、馬鈴薯等其他冬作物1萬畝,實現冬季農業農民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標。
三、工作重點
(一)鞏固油菜優勢
油菜是主要農作物和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平均單產和總產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年,我縣被評為江西省油菜生產標兵縣,年,我縣被省農業廳認定為首批25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油菜作為三大主導產業之一,其生產地位得到進一步突出。年我縣按照現代農業規劃要求,圍繞“五點五線”打造高產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打造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基地,結合休閑農業打造旅游農業基地,把安義油菜產業進一步做強,油菜地位進一步提升,油菜功能進一步延伸。
1、打造高產示范基地。重點抓好“五點五線”,即,在東陽鎮榨下坂和長埠鎮老下坂各建設一個農業部雙低油菜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在柏樹、戴坊坂建設南昌市雙低油菜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在石鼻鎮羅田村建設古村休閑旅游示范點,在黃洲鎮建設菜油兩用高效示范點。同時抓好主要干線公路兩側覆蓋率,南安、萬赤、安長、安石、安合等五條公路沿線實現油菜種植連片。
2、打造試驗基地。積極構建農、科、研、教相結合,產、學、研、推一體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年與湖南農業大學官春云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傅廷棟院士、中國油料所王漢中所長(全國油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江西省農科院宋來強博士(江西省油菜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江西省農業廳、江西省紅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開展雙低油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相關試驗,最終達到油菜產業產、學、研、推相結合,提升和強化農業示范區引進、集成、運用、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功能。
3、打造旅游休閑基地。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縣一城”戰略目標,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引導公路沿線及古村群村民廣種油菜,確保來年春天油菜花盛開,確保以“觀金色花海,游千年古村”為主要內容的“金花節”順利召開,以此帶動古村旅游和市郊休閑游,把雙低油菜生產由傳統農業打造成創意農業、休閑旅游農業,提升油菜功能。
(二)發展高效蔬菜
根據現有蔬菜資源、生態條件和蔬菜生產水平,按照“科學規劃、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總體要求,采取基地開發的廣度與深度相結合,開發資源與配套建設相結合,生產開發與市場開發相結合,開發產品與加工增值相結合,布局為黃洲鎮、長均鄉、萬埠鎮1萬畝核心區及分布全縣11個鄉鎮場的輻射區,形成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出口加工蔬菜生產基地、露地鮮銷蔬菜生產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蔬菜休閑觀光旅游基地等5個蔬菜基地。
(三)擴大養地綠肥
增強種地養地意識,大力推廣發展種植綠肥,培肥地力,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增加土壤有機質投入、提高土地肥力、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為作物高產創造有利條件。今年我縣綠肥計劃面積5萬畝,縣農業局要重點抓好一點一線(綠能公司千畝示范點,安奉線),各鄉鎮(場)要切實加強領導,搞好宣傳,抓好示范點等工作,在不能種油菜及蔬菜的田塊,要求全部種上綠肥,切實提高冬種覆蓋率。
四、工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做好今年我縣冬種生產,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的冬種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場)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及早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任務,明確進度,明確責任。
2、積極擴大冬種面積。面積是冬季農業生產的基礎和關鍵,要把擴大冬種面積,提高冬種覆蓋率當做冬季農業的首要任務來抓。各鄉鎮(場)要將縣里分配的油菜、蔬菜、綠肥等面積進行層層分解,務求落實到村到戶,特別是主要公路兩側面積的落實是重中之重,力爭冬種面積穩定在29萬畝以上。
3、認真執行惠農政策。認真落實油菜良種補貼、油菜保險等各項惠農政策,讓農民群眾從政策落實中得到實惠,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我縣被評為全省產油大縣,所得獎勵資金要全部用于購買油菜、綠肥良種、建設高產示范等,充分發揮獎勵資金對油菜生產的促進作用,扶持油菜生產。
4、扎實搞好冬種生產服務。縣農業局要強化技術指導服務,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查苗情、查墑情、查蟲情活動,制定完善技術方案,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各類技術問題。各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站要搞好冬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高產創建示范作用,大力示范推廣各項實用技術,落實油菜播種、壯苗、越冬等有效技術措施。采取多種形式,重點對種植大戶、返鄉農民工、專業合作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動員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和社會各方力量大力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切實提高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
篇8
關鍵詞:第三產業;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第三產業是指除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又稱第三次產業)。
陜西地處西北五省之首,它的經濟發展對帶動西北五省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經濟生產活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既是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領域,又是吸納社會就業的重要部門。所以,深刻認識陜西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問題,明確陜西第三產業的比較優勢與發展重點,乘西部大開發之勢,不失時機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陜西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陜西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省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固守在接近40%的水平上下波動。(表1)2001~2007年,陜西GDP每年高速增長,但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卻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其中,一三產業的貢獻率在逐年下降,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在逐年提高,2007年相對于2001年第二產業的貢獻率提高了十個百分點。
按照國際上的研究成果,隨著GDP的增長,三次產業的結構會發生變化。大體上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應該達到40%以上。陜西2005年人均GDP已經達到9,844元,顯然超過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這個標準,而陜西的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為36.86%,這個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0%),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遠未達到英克爾斯現代化標準(即45%以上)的要求。可見,陜西第三產業的增長率和對本省國民經濟的貢獻度不高,發展水平偏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第三產業對就業的影響
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就業人口的迅速增加。(表2)2001~2006年,陜西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由2001年的55.69%下降到2006年的47.54%,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出,該產業就業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逐漸減弱;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在這一期間基本保持在20%左右,勞動力比重整體穩定且呈緩慢上升的趨勢,某些年份甚至出現反復,說明第二產業的就業吸納力也逐漸趨于飽和,增長勢頭緩慢;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就業卻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從絕對值來看,2001~2006年期間陜西凈增就業人員226萬人,而第三產業凈增就業人員186萬人,新增就業人員的82.3%在第三產業就業,第三產業的發展不但吸納了一二產業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而且在擴大勞動力就業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雖然2001年以來,陜西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下滑趨勢,但其就業比重卻呈穩步上升的態勢,由2001年的27.68%提高到2006年的33.81%,上升了6.13個百分點,陜西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由此可見一斑。
到2006年,陜西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已達680萬,1978年全省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只占全省就業人口的11%,經過30年的發展,到2006年就業比重達到33.81%,上升了2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約0.7個百分點。事實上,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從業人員就開始由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就業增長率。就從業人員分行業平均勞動報酬而言,第三產業內部各行業均高于第一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金融保險、科學研究和綜合服務、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均高于第二產業水平。
陜西是一個人口大省,就業壓力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從表2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就業人員從事著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最低的第一產業。而對經濟貢獻最大的第二產業卻只能吸收不到1/5的就業人員。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需要的勞動力將會越來越少,大量剩余勞動力最好的轉移途徑就是轉向第三產業。
三、政策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隨著陜西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雖然這幾年有下降的趨勢,但相對于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并且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不斷提高,就業比重增加速度大于產值比重增加速度,第三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吸納勞動力就業和提供國民財富增長最快的一個產業。在三產內部,社會服務業和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的就業吸納彈性較大,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社會服務業需求量變大,由于該行業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就業人員,應重點發展;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主要應該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促進其不斷發展;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國家機關、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等這些行業發展較快,但是這些行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較高,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將會促進高素質勞動力就業的增加;房地產業在最近幾年發展較快,同時帶動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大大加強;金融保險業在帶動勞動力就業增加方面相對薄弱,就業吸納彈性較低,應引進新技術、創造新服務,在實現自身高效發展的同時,推動第三產業的結構優化。
1、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第三產業的引導作用,促進陜西、三產內部格局的優化。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應當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進行資源的配置,根據市場需求主導發展才能夠提高行業的效率和效益。此外,還要借助政府的投資導向作用,就不同資源稟賦和各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類型劃分,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為不同消費層次提供多樣化的產業服務內容,從而帶動社會總需求的整體上升和協調發展。
在各個城鎮重點積極發展預期效益好的第三產業,強化對運輸郵電、商貿流通等傳統服務業改造提升的同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培育和發展陜西區域性金融市場,使之成為經濟發展和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注重行業效率提升的基礎上推進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的快速成長,推動第三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
2、大力發展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以促進就業的有效增加。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尚未得到有效釋放。為此,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中就業吸納彈性較大的社會服務業、房地產業以及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這也是促進產業內部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中服務業的就業比例高、涉及的領域廣,目前陜西服務業還有相當的就業容量有待進一步拓展,應該積極發展信息、金融和咨詢等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質量和效益,積極發展面向居民消費的社區服務、旅游等產業,豐富第三產業的內容。
3、重點發展旅游業,促進陜西經濟發展。陜西是一個旅游大省,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享譽海內外,作為西部的旅游大省,在觀光旅游資源上,目前還存在著重人文旅游輕自然旅游的失衡現象,在商務旅游資源上,還有許多可以利用的優勢。在充分利用文物古跡旅游優勢的同時,要積極開發陜西自然風光游、軍事科技參觀游、革命圣地教育游等項目,滿足游客多品位、多層次的需求。應該搶抓世界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的大好機遇,真正把旅游業建成陜西的支柱產業。
綜上所述,陜西在發展第三產業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包括國家對西部開發的大力支持、西北五省之首地理上的優勢、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等,這些都為陜西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第三產業就會得到快速的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上官鳴,陜西第三產業發展特點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3.
[2]姚波,陜西第三產業就業彈性預算與預測[J],統計觀察,2006.
[3]張愛香,陜西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其優化[J],西安工程科技學院學報,2006.
篇9
一、明確工作目標
1.總體目標。圍繞“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勝地”的總體定位,充分發揮我縣“紅、古、綠”三位一體的旅游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雄關驛道梅花國”、“牡丹亭純美愛情勝地”、“丫山靈巖古寺”、“世界鎢都”等旅游品牌,全力完善旅游產業“六要素”,建設知名旅游縣城,打造南旅游重點區。力爭用5年時間,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初步完成“一個中心、項目”建設,構建起連接州與珠三角的區域旅游樞紐和旅游目的地。
2.具體目標。按國家4A級景區標準把梅關、丫山、牡丹亭等景區打造成精品景區,保護和修建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旅游景點,新建一家以上五星級旅游賓館,20家以上兩星級以上特色農家飯莊,建設20個以上鄉村旅游示范點,加快發展鄉村旅游,大力發展旅游特色商品,建設知名旅游縣城。到2014年,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占全縣GDP比重10%以上,年均增幅保持25%左右,年接待旅游總人數150萬人次以上,旅游直接就業人員1萬人,間接就業人員6萬人;擁有1個以上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大批通過國際ISO9001、ISO9002、ISO1400質量體系認證的旅游企業,使旅游產業成為我縣經濟重要支柱產業。
二、創新旅游產業發展機制
3.科學編制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要抓緊編制旅游景點、旅游市場、旅游賓館飯店、旅游特色商品等綜合性旅游規劃,進一步明確旅游規劃區范圍。各鄉鎮也要及時組織進行本地旅游資源普查,按照“紅、古、綠”相融合、觀光休閑度假相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相統一的要求,在符合《大余縣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25)的前提下做好本地的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并切實予以落實。今后,任何旅游開發項目都必須符合《總體規劃》要求,必須在《總體規劃》的原則下編制好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經縣政府審議、上級有關部門審批后,方可實施。同時,加強旅游規劃管理,強化執法監督力度,未經旅游部門審核同意的,在旅游規劃區內從事的建設項目和活動,有關部門一律不予辦理相關手續。否則,將依照相關規定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嚴肅查處。
4.狠抓旅游產業項目建設。著力策劃好梅關風景區、丫山風景區、牡丹亭文化公園、三江口自然保護區、河洞溫泉漂流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國家礦山遺跡”游覽區、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有色金屬(以錫、鎢為龍頭)旅游工藝品等旅游重點項目。各鄉鎮也要規劃一批有潛力、有前景的旅游產業發展項目,保護和利用好旅游資源。同時,建立旅游招商項目庫,大力開展旅游招商活動,吸引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進行旅游開發。繼續實行旅游重點項目“一名縣領導牽頭、一套政策扶持、一支隊伍服務、一筆開發經費跟進”的工作機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5.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從年起,縣政府設立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年安排旅游發展專項基金50萬元,以后視情逐年遞增安排。專項基金由縣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調配使用,主要用于編制旅游規劃、舉辦節慶活動、開展旅游宣傳營銷、旅游網絡建設、旅游隊伍培訓、表彰獎勵先進等。
6.加強各部門支持配合旅游產業建設力度。縣直各單位要及時向景區企業提供爭資金、爭項目信息,協助景區企業做好項目申報,爭取建設資金。交通部門要抓緊做好旅游公路建設項目規劃,積極向上爭取資金,進一步改善各景區的交通條件;規劃建設部門要在縣城內規劃游客集散中心、滿足游客停車需要的停泊場地、旅游購物娛樂市場和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詢中心;旅游公路的標識標牌、緊急救援設施、旅游安全設施等按權屬關系由行業管理部門督促產權單位統一規劃建設;廣電網絡、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移動通信、電信等相關部門要按景區規劃統一將管線鋪設到景區游客中心;林業部門要將景區納入重點生態環境建設范圍,在營林、防火等項目上給予最大傾斜;公安交警部門對旅游客運車輛輕微違章和一般事故,依法從快從輕處理,盡可能減少游客滯留時間。各鄉鎮也要加大農村生態旅游示范點建設力度,打造一大批與我縣旅游整體形象相吻合的生態旅游精品。
三、創優旅游產業發展環境
7.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建立與完善激發創新創業的旅游人才制度。加強旅游管理干部隊伍建設,重視對旅游干部的選拔、教育和培養,適當安排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到上級部門或知名景區掛職學習。建立旅游人才引進機制,積極引進旅游高級規劃人才、高級導游、旅游高級管理人才。同時,通過崗前培訓、資格考試、技能競賽等,提升現有從業人員尤其是導游隊伍素質。
8.營造全方位的旅游宣傳氛圍。抓緊制定大余對外宣傳方案,確定大余對外旅游宣傳品牌,選定我縣旅游精品線路,組織精干營銷人員,全方位、高密度、多層次地宣傳我縣旅游;強化客源地旅游宣傳,積極與周邊縣、市尤其是韶關、廣州等地主要媒體協作,不斷擴大外宣效應。同時,利用梅關景區特殊地理位置優勢,與廣東省南雄市共同舉辦賞梅節等活動,走區域聯合協作發展之路;縣內主要媒體要開辟專欄或時段用于宣傳旅游產業,縣城出入口、高速公路出入口、車站、323國道線、廣場等重要公共場所,要設置大型旅游宣傳牌和道路指示標牌;大力開展攝影、繪畫、征文大賽及重大文藝、體育交流活動,積極開發旅游電子商務,創建高質量的“大余旅游網”,擇機舉辦“大余理學文化研討會”、“牡丹亭文化研討會”、“大余賞梅節”等旅游文化活動,擴大我縣旅游知名度。
9.拓寬旅游產業發展的融資環境。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搭建旅游企業融資平臺,允許旅游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資金信托、發行企業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甚至上市等方式擴大融資。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也應積極為符合條件的旅游企業融資提供信用擔保服務。
四、完善旅游產業發展優惠政策
10.完善旅游用地扶持政策。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時應充分考慮旅游產業發展用地需求,對利用存量土地建設的旅游產業項目,依據有關政策優先辦理建設用地供地手續;對以租賃方式取得承包經營權的,土地租金可以按年度繳納;對利用荒山、荒坡、荒灘進行旅游開發,依法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自然人使用,最高使用年限為40年;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旅游成片綠化用地,在不改變農用地用途和性質且承包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可以依法有償流轉使用。旅游開發項目涉及林地保護范圍并改變其用途的,應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依法辦理征占用林地審批手續。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建設用地與開發商合作開發中小型旅游項目。
11.積極支持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對符合我縣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經批準,在我縣以獨資、合資、合作方式新建、擴建的旅游項目(如:旅游景區景點、四星級以上旅游飯店、大型旅游休閑娛樂設施等),省以上行政性事業收費按規定標準的下限執行,市以下行政性事業收費實行零收費;服務性收費給予減半征收。固定資產投資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予以扶持。大力支持高星級賓館、餐館建設,鼓勵在風景區中建產權式高星級賓館。
12.鼓勵打造旅游產業品牌。對新獲得國家3A級以上的旅游景區,在上級部門獎勵的基礎上,縣政府再給予一次性獎勵,具體標準為:3A級景區獎勵2萬元,4A級景區獎勵10萬元,5A級景區獎勵30萬元。對新獲評三、四、五星級旅游飯店的分別獎勵1萬元、2萬元、3萬元;對評定為市、省、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點的,分別獎勵4000元、6000元、1萬元。
13.加大旅游企業扶持力度。重大旅游建設項目在財稅政策上享受我縣工業園區同等待遇。A級旅游景區、紅色旅游景區、獲得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的旅游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包括未通過媒體的廣告性支出),不超過當年銷售額收入15%的部分可以稅前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的納稅年度結轉扣除。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研究開發費的50%加計稅前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對星級以上旅游飯店實行與一般工業企業同等用水價格,三星級以上旅游飯店用電實行比商業用電低0.1元/千瓦時的價格;在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前按實際安裝終端數的70%收取有線電視收視費,整體轉換后按有線數字電視收視費標準的主終端收費標準的90%收取。支持旅游工藝品開發,對工藝品需要我縣標志性建筑、事物模型的,經縣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批準,可以免費使用版權。
14.加大對市民旅游就業創業鼓勵力度。對從事“農家樂”、觀光農業等鄉村旅游開發并在農村經營的個體工商戶,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到月營業額5000元。景區農民從事旅游業可獲得一次性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景區農民個體工商戶,依法登記后可按相關規定獲得2-5萬元的小額貸款并享受50%的財政貼息;景區農民登記求職者,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為其免費提供職業介紹。對傳統工藝美術制作和銷售旅游商品的給予稅收支持。對在新增加的崗位中,當年新招用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獨立核算的旅游服務企業,經地方稅務機關審批的,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定額標準為每人每年4800元。
15.加大對旅行社的扶持力度。吸引境外、縣外經營規范、有實力的旅行社到我縣開辦合資、獨資旅行社或分社。外省市旅行社年組團到大余每新增1萬人次給予獎勵1萬元;鼓勵本縣旅行社與周邊縣市旅行社加強溝通與聯絡,本縣旅行社年地接游客每新增2000人次給予獎勵2000元;年地接境外游客1000人次以上的給予每人次5元的促銷補助。新辦旅行社前三年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為參照,由縣財政按受益的50%給予獎勵。
五、強化旅游產業發展組織領導
16.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縣委分管領導為常務副組長,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直有關部門和相關鄉鎮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著重研究和協調解決全縣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抓好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的落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旅游局),辦公室主任由縣旅游局局長兼任,負責協調組織各有關部門、鄉鎮開展工作。同時,成立景區建設服務小組、旅游宣傳促銷小組兩個工作機構,專門負責各景區的建設和對外宣傳旅游產品等工作。重點旅游鄉鎮也應相應建立旅游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分管領導和工作人員。旅游產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明確旅游兼管領導,指定工作人員,建立目標落實責任制。
篇10
服務外包是當前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新形式,也是我市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新增長點。為抓住機遇,進一步完善我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環境,加快提升服務經濟在我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現就促進我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如下:
一、提高認識,明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目標和重點
(一)充分認識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重要意義。
本意見所指的服務外包是指國內外的各類公司和經濟組織等服務發包商基于集中核心業務、節約成本等目的,通過簽訂服務合同的形式,將包括軟件研發與技術、業務流程、創意設計在內的研發、運營和維護服務,委托給我市服務外包提供商處理的一種服務貿易形式。積極承接服務外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加強與國際經濟接軌、提升產業能級的重要手段,是我市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的重要途徑,是加快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構建現代服務業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服務外包工作對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從城市發展戰略的高度來重視、研究和推進服務外包工作。
(二)明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我市要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服務業加速轉移的契機,重點發展國際外包業務,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務能力的服務外包企業,著力構建承接服務外包的業務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打造以重點園區為代表的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區,努力將我市建設成為東北亞服務外包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確定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重點。
鞏固目前服務市場,重點拓展韓國市場,利用**人才、地域、文化等優勢,打造國內承接韓國發包業務的主承接地;抓好裝備制造業產品嵌入式軟件外包、動漫、后臺服務、辦公室支持、財務管理等重點領域,以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流程外包(BPO)和動漫創意外包為突破口,盡快形成軟件外包產業體系和軟件外包產業集群;鼓勵和培育本土服務外包企業發展壯大,使之成為國際外包總承接商和對內總發包商;加快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引進軟件外包渠道企業和加工企業,盡快形成服務外包企業集聚效應;以專業人才培養為依托,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服務外包領軍人才和一大批管理、技術專業人才,為承接國際外包業務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二、加強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建設
(四)科學規劃服務外包產業布局。
發揮**東大軟件園、**動漫產業基地、**先鋒國際軟件外包出口基地、**東北亞軟件開發基地、**國際軟件園、**軟件出口基地、奧園動漫產業基地等園區優勢,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按照國際標準建設硬件基礎設施,打造承接國際外包的示范基地,積極創建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區。鼓勵各區、縣(市)在符合條件的專業產業園區或服務業集聚區內建立外包產業基地,各有側重地發展服務外包業務,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產業集聚效應。
(五)圍繞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有效的招商促進方式。
把推進服務外包放在與制造業招商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對外推介、宣傳和招商力度。瞄準全球服務外包發包巨頭和世界500強企業,積極吸引服務外包發包商進入我市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投資,尤其要大力引進軟件外包、動漫創意、后臺服務、辦公室支持、財務管理等領域國際知名外包企業的高端項目,提升**服務外包企業的層次和規模。積極發展國際外包,在鞏固現有外包市場的基礎上,積極組織產業集聚區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并利用各種招商會、推介會等活動,為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服務。
(六)加快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及應用服務平臺建設。
支持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配置計算機、通信網絡、數據庫和軟件系統等IT設備和承載場所的建設;加快集聚區數據處理中心、災難備份中心、網絡服務中心、開發測試中心、用戶支持中心和設備管理中心等應用服務平臺的建設。市和區、縣(市)設立的服務業、軟件、動漫、金融等有關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服務外包園區建設,對在園區內建設公共服務平臺、購買大型設備和專業軟件供入駐企業租用的,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優化資源,降低運營成本。
(七)實施品牌企業發展戰略。
加大政策培育和支持力度,在各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內選擇一批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和輻射能力的本土企業,通過政策傾斜、服務幫助,打造**服務外包品牌,為領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創造條件,實現集群化、國際化的發展。加強部門協作,整合資源,推動上下游服務外包企業間的融合,充分發揮**的科技優勢和人才資源優勢,促進服務外包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建立研發機構,確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在服務外包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增強我市服務外包企業產品與信息服務的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引導企業依托裝備制造業等支柱產業走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道路,通過有力的市場資源配置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扶持等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采取調整、聯合、并購、重組等措施,盡快形成一批具有服務著名品牌、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型服務外包企業。在大力吸引國內外知名服務外包企業落戶我市的同時,幫助企業逐步實現本土化。
三、健全地方政策扶持體系,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八)實施服務外包優惠政策。
1.設立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資金,作為國家專項扶持資金的配套資金,按照國家扶持資金1∶1比例安排,促進我市服務外包業快速發展。
2.對經過市級以上有關部門認定的服務外包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資金予以支持。
3.鼓勵境內外企業在我市投資創辦服務外包企業。對在我市新設立的注冊資本金200萬元以上,并以承接國際外包業務為主,且有實際稅收的服務外包企業,按其注冊資本額給予一次性資金補貼,最高為500萬元。
4.鼓勵各區、縣(市)及企業投資創建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的服務外包產業技術平臺、大型設備協作共享平臺、專家咨詢及信息服務平臺、專業文獻檢索平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等公共平臺建設。對公共專業技術及服務平臺建設按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土建投資)的10%,在專項資金中安排一次性補貼,原則上不超過200萬元。
5.支持服務外包企業聚集發展。對入駐園區的服務外包企業,3年內可享受免交辦公用房租金,免繳水電費、采暖費。外埠(國外)企業(機構、個人)來沈興辦服務外包企業,可享受同等待遇。
6.對我市新創辦服務外包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銀行貸款,經市政府審批后,可給予一年銀行貸款貼息支持。
7.對在我市服務外包企業中被連續聘用1年以上、年薪高于5萬元以上的高級人才,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獎勵資金由市和區、縣(市)按個人所得稅分享比例共同承擔,市本級部分由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資金中統籌安排,區、縣(市)部分由區、縣(市)負責安排。
8.服務外包企業為完成特定服務外包項目,聘請海外留學人員或國內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所支付的咨詢費、勞務費可計入成本。
9.服務外包企業在繳納社會保險費時,以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社會平均工資與企業當月現有職工人數之積,作為企業繳費基數。職工以本人上月實發工資為個人繳費基數,繳費基數低于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60%的,按60%作為繳費基數;繳費基數高于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300%的,按300%作為繳費基數。
10.鼓勵境內外服務外包培訓機構在我市開展人才培訓,鼓勵本地教育培訓機構與國外服務外包教育機構開展聯合辦學,支持學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對為我市輸送相關人才成效顯著的,給予一定的建校、辦學補貼。
11.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共性軟件、基礎軟件及應用軟件的產業化項目,對符合我市服務外包發展方向的產業化項目,經公開申報、專家評審和有關部門審批后,給予適當資助。
12.對服務外包企業取得國際認證予以資金支持。服務外包企業取得相關國際認證,包括當年獲得國際認證或認證升級、隨后兩年維護并進一步完善該項認證,取得每級認證后可申請資金補助,補助金額原則上不超過認證費用的50%,最高不超過50萬元。國際認證包括: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認證、開發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認證、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PCMM)認證、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認證、IT服務管理(ISO20000)認證、服務提供商環境安全性(SAS70)認證等。
13.支持服務外包企業開展國際外包業務。對年承接國際外包收入達到1000萬美元的企業給予10萬元獎勵,企業年實現國際外包收入每提高1000萬美元,增加10萬元獎勵,最高獎勵30萬元。對服務外包企業參加市政府統一組織的境內外展洽會攤位費用,給予50%的補貼。
14.積極培育服務外包行業領軍人才,對每年為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作出特殊貢獻的,給予一定的表彰和獎勵。
15.支持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在沈創辦服務外包企業,每年從新創辦的企業中選出若干優秀創業項目給予扶持。
16.對新引進的國際知名服務外包企業的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在沈居住的,其子女入學、家屬就業、醫療保健、戶籍遷移、出入境管理等項服務,由所在區、縣(市)政府及公安部門優先安排。
17.有條件的區、縣(市)要根據本地區服務外包發展的實際,設立服務外包發展專項資金。市里可提供相應比例的配套資金。同時,對在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和軟件研發、推廣、出口及促進服務外包企業發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和部門,市政府每年予以表彰和獎勵。
四、加強領導,為服務外包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九)構建完善的人才保障體系。
通過政策引導、環境營造和校企聯合等,充分調動在沈高校、國家級示范軟件學院和科研院所的積極性,擴大服務外包專業辦學規模,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服務外包專業教育,迅速提升服務外包中、高端人才培養數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引進國外先進的外包人才培訓模式,按照企業的需求進行定制培訓,促進跨國公司、大企業與學校的結合,營造外語語言培訓和應用的環境,形成多層次、多體制的外語語言培訓體系,增加計算機和軟件類人才的外語語言應用培訓。針對韓語、英語、日語等專門開設短期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服務外包從業人員的整體外語應用水平。
(十)降低服務外包企業的準入門檻。
對于從事服務外包的企業進行準入審批和工商登記時,在不違背國家現有法規的前提下,給予審批和登記的便利。不涉及準入審批的,工商部門可根據企業的申請,直接在其經營范圍中核定服務外包的相關內容。需要準入審批的,審批部門要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速度,最大限度地方便企業。
(十一)幫助企業爭取專項資金扶持。
各服務外包的園區和相關部門要指定專人,制訂相關措施,采取多種手段,大力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爭取國家扶持出口企業結構調整資金、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資金等各類專項資金。調整和優化我市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和外貿扶持專項資金支出結構,增加支持服務外包的專項資金,并根據服務外包的發展情況適時調整。
(十二)加強對服務外包企業的知識產權及信息安全管理。
把知識產權保護和信息安全管理擺在承接服務外包轉移的突出位置,努力從法制建設和政策引導方面完善信息安全環境。支持服務外包企業加強商業知識產權保護和面向客戶的信息安全管理,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嚴格按照我國參加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和國家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制定和完善我市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規章和規定。積極探索和運用保護客戶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手段和方法,對符合條件的服務外包企業在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和保護等方面予以支持,對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自主知識產權項目要予以獎勵。建立行業誠信數據庫,加強從業人員誠信管理,規范市場秩序。
(十三)加強服務外包統計管理工作。
- 上一篇:婦產科年終總結及明年計劃
- 下一篇:小升初英語重點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