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06-05 18:0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部分 規劃建設
一、項目村基本情況
長寧縣梅硐鎮東河村是我縣的貧困村之一,位于鎮域東部,東鄰興文縣中心村,西與本鎮石隴村村相接,南與本鎮紅光村相連,北靠興文縣九角村,村域幅員面積4.65平方公里,轄6個社,有耕地1500余畝,林地4800余畝,有農戶284戶,人口1042人,其中貧困戶60戶,貧困人口181人,全村有無房戶13戶、危房戶46戶、住房困難戶23戶。該村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余元。
二、項目村基礎設施現狀
(一)道路現狀
全村現有通村公路4條,貫穿全村各組,長約11.35公里,村域內4條道路為混凝土路面,長度9公里,路面寬度4.5米,其余均為泥結石道路,路面寬度5米。現有60%農戶已通硬化入戶路,還有40%農戶未通硬化入戶路。
(二)電力現狀
全村農網改造全面完成,電力供應基本能夠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村域無變電站,有變壓器6臺,年度總用電量19.2萬千瓦。
(三)給排水現狀
各社農戶現生活用水基本依靠蓄水和地下水,水質較差。廁所以旱廁為主,個別農戶建有沼氣池,人畜糞便部分進入沼氣池進行處理,污水仍以直排為主。
(四)通信、廣播通訊、有線電視
全村已接通固定電話線,部分農戶安裝了固定電話,已通移動電話。廣播通訊已通,無有線電視。
(五)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基礎設施
村“兩委”辦公室位于東河村2社(大坡上),占地面積9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平方米。
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較為分散,無文化娛樂、體育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配套設施匱乏。
三、項目規劃區域
(一)規劃情況
根據東河村村域的實際情況,尊重村民意愿,選擇在交通相對便捷、產業相對集中的3社(小地名:燈皇坡)處新建“1+7”黨群服務中心,并以此為核心建設區,規劃區域符合長寧縣縣域新村總體規劃。采取改造提升舊村莊模式,整村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根除臟、亂、差現象,有效改善村容村貌。產業與基礎設施相配套,依托養殖肉牛、林下土雞等產業,促進村民增產增收。通過項目實施,實現農民生活生態化、環境優美化、居住清潔化,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化”的基本標準,建成宜居和諧、休閑旅游新村。
(二)產業情況
東河村規劃以養殖肉牛、林下土雞產業為重點,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規?;l展,產業化經營。按照適當集中和個別整治相結合的原則,加大配套設施和村容整治力度;大力發展集體和民營經濟,逐步將東河村建設成為集產業、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新村。
四、農房改造規模
新村農房改造規模67戶,涉及268人(每戶按4人計),其中貧困戶46戶,184人,危房戶30戶的住房問題,共規劃較大居民點(10戶以上)3個。
五、項目建設內容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實施年限
縣自查時間
申請市考評時間
1
農房改造
農房改造提升67戶
2017年
—
2018年
2018年1月
2018年2月
2
道路建設
新建便民路3800m(寬1.2m,厚10cm)
新建便民路4500m(寬0.8m,厚8cm)
新建C30混凝土公路225㎡(含路基,長50m,寬4.5m,厚18cm)。
3
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改造
新建“1+7”黨群活動中心320㎡(會議室60㎡,文化室50㎡,便民服務中心80㎡,遠程教育中心80㎡,辦公室50㎡)
4
配套設施
安裝路燈76盞
5
其他
新建文化廣場750㎡(長35m,寬21.4m,厚10cm)
新建公廁一個(50㎡及配套設施設備)
新建垃圾房9個共36㎡(長2m,寬2m,外墻貼瓷磚,蓋琉璃瓦)
第二部分 資金投入
一、資金投入概算
本村農房改造提升規劃規模為67戶,項目總投資380萬元,其中:省級財政投入100萬元,縣級財政投入50萬元,整合資金投入96萬元,農戶自籌(含農戶建房成本、產業投入)134萬元。(分項投入及補助情況見附表)
二、資金補助方式和管理方式
篇2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安排部署。2014年5月30日州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培訓會議召開以后,我縣高度重視,及時召開工作部署會議,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斯旦波同志為組長,扶貧移民局方毅同志為副組長,扶貧和移民工作局等九個單位為成員單位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在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安排專人負責日常工作。
(二)強化宣傳引導,確保務求實效。為認真開展我縣的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班加點作扶貧開發培訓會議的前期工作,并結合實際擬定了我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實施方案》下發給鄉鎮。并對全縣貧困發生率和貧困人口、貧困村進行測算,于6月8日召開由分管扶貧的副鄉鎮長、農經員參加了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動員培訓會,進行建檔立卡培訓工作,講明了操作方法、步驟和應注意一些事項等。同時,加大扶貧開發政策的宣傳教育,通過廣播電視、會議、村務公開等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最大程度地統一群眾思想,調動群眾投身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建設氛圍。
(三)扎實穩步推進,確保工作進度。為扎實開展我縣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我縣17個鄉鎮黨委、政府對此引起高度重視,成立了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領導小組,分別召開動員培訓會議,各鄉鎮分別組成若干工作隊按照我縣的實施方案開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現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進入第三步,完成了規模確定、初選對象和第二次公告公示,報縣政府審定后進行公告并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貧困村建檔立卡工作完成了初選對象和第一次公示公告,目前報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現以批文下達到我縣。我縣已于8月22日召開培訓會,安排了貧困村表、貧困戶表、扶貧手冊的填寫,擬定扶貧計劃等工作。印刷了3000冊《扶貧手冊》、貧困戶登記表2744套、貧困村登記表64套??傊@一階段工作是為下一階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為以后幾個階段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縣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
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情況
(一)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工作合力。為切實加強對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推進扶貧協作工作,縣委、縣政府及時成立了由縣委書記親自掛帥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細化任務分工,與項目責任單位、具體實施鄉鎮分別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將扶貧協作推進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確保工作措施、幫扶目標等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同時,建立了扶貧協作工作推進聯席會商制度,確保工作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形成了扶貧協作工作“聯動發力、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厘清工作思路,堅持規劃指導。結合縣情實際,及時抽調人員,組織力量,會同專業機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精心編制完成了《浙江2014—2020年東西扶貧協作規劃》,厘清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思路,明確了各階段工作任務,圍繞“生態蔬菜、藏香豬,早實核桃、鳳尾雞,道地藥材、蜂”六大主導產業,著力助農增收致富;圍繞水、電、路、橋等公共基礎設施,著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圍繞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科技等社會事業建設,著力轉變群眾觀念,提高群眾綜合素質??茖W謀劃,合理布局,統籌推進扶貧協作。
(三)建立健全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在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認真做好三個著力,強化監管,確保質量,努力把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建設成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富民工程。一是著力健全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聯動機制。以加強宣傳引導為抓手,抽調了縣鄉工作人員為主的宣傳隊,深入到項目實施村,大力宣傳國家扶貧政策、民族政策,扎實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特別是海寧人民對人民的無私關愛,使項目實施村群眾觀念發生極大的轉變,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思想突破,群眾積極投工投勞,主動參與項目建設,形成了“政府引導、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二是著力健全項目監管機制。建立了項目民主決策制度、項目質量監督管理制度、項目資金審核撥付制度,抓好項目全程監管;實現了項目建設內容、項目實施方式、質量責任追究等內容的公開,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確保了項目建設管理規范、監督有力、高效推進。三是著力健全資源整合機制。為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專項資金效益,我縣積極整合國家涉農專項資金、國家扶貧專項資金及縣級財政支農資金等各類資源,并發動群眾自籌資金、投工投勞,為協作項目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撐和資金支持,推動實施村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一年多來,在浙江海寧的傾情幫扶下,項目實施村——格依村呈現出民生條件顯著改善、干部群眾感恩奮進的良好局面。一是貧困人口大量減少。對口扶貧項目實施后,受益人數達187戶821人,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07人,進一步增強了群眾感恩奮進、艱苦創業、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動力。二是基礎設施有力提升。投資100萬元,完成四改兩建187戶、安裝太陽能路燈47盞、維修村民活動中心200?;投資140萬元,新建聯戶路3500米。項目實施村水、電、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公共服務水平有效提升。三是農牧民群眾持續增收。投資140萬元,養殖牦牛200頭、種植大蒜和中藥材各200畝;投資50萬元,培育旅游產業大戶10戶。特色產業初見成效,發展后勁不斷增強,該村2013年群眾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010元,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與發達村的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高半山基礎設施條件還很薄弱。我縣的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半山,生產生活條件差,農牧民群眾對農業的投入有限;農業項目較少且爭取難度大,高半山農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加之,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造成項目推進困難。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落后,“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影響了農牧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進度。
(二)群眾生產生活成本非常高。由于牧區地廣人稀、山大溝深,大多數農牧民群眾常年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居住分散,條件十分艱苦,生活環境惡劣,且距離城鎮較遠,交通十分不便,造成生產生活資料運輸成本高,修路、普及水電難度大,農牧民看病難、讀書難,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采購難,產品銷售難,導致農牧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實際收入存量偏低,是長期制約貧困鄉村的發展、嚴重影響了農牧民生活質量。
(三)貧困鄉村自我發展能力弱。由于不少地方農牧民專合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健全,規?;a、專業化經營還在起步探索階段,農牧民單打獨斗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直接影響到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災害頻繁,農畜產品價格波動較大,農牧戶收益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
(四)農牧民收入不穩定問題突出。我縣大部分地區生產條件十分脆弱,生活環境惡劣,僅靠扶貧開發單項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難形成脫貧減困的整體和持續效應。雖然大部分地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由于群眾的實際收入低且不穩定,一旦遭遇天災、病患等重大變故極易返貧,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
(五)農牧民知識技能水平有待提高。我縣絕大多數農牧民貧困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水平單一,收入渠道不寬,加之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不夠等因素的制約,造成貧困家庭增收渠道狹窄,致富脫貧乏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根基??h作為岷江上游的生態縣,改善生態是治貧的根本,也是發展的根基。我縣是貧困山區,也是地震災區,這種特點決定了我縣在扶貧攻堅的過程中不可能采用大規模的、自然資源開發型的扶貧形式,而且從長遠的國家戰略利益來看,應該建設成為國家的生態安全屏障。必須以解決生態區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為根本,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作為扶貧攻堅的重要策略,通過積極向省州爭取,落實水資源補償費,加大生態轉移支付力度等,為其基本生產和生活提供保障,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著力建設美麗。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基礎設施滯后是制約民族地區扶貧攻堅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農牧民生產生活質量的根本所在。要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疊加政策機遇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完善貧困片帶的發展條件。著力提升農村公路等級,暢通農畜產品運輸和農牧民出行通道。認真組織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小型農田水利、農牧村安全飲水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水利設施,提高抗災能力。實施農牧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延伸輸電范圍,提升供電保障能力。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切實解決好貧困鄉村的行路、飲水、用電、通信、就醫、就學等困難,著力改善農牧村發展條件。
篇3
1.基本情況
定興共有16個鄉(鎮)、1個城區、274個行政村,總人口58.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6.32萬人,總耕地面積74萬畝,是典型的平原大縣。境內河流眾多,大小不一,交錯縱橫,有南拒馬河、中易水和北易水3條主要行洪河道,有蘭溝河和周家莊小河、萍河3條主要排瀝河道,但河道都無水斷流,有河皆干,生產生活及生態環境用水均靠打深水井開采地下水供給。2005年初定興縣進行了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調查,定興縣飲水不安全問題是飲用水水質超標,歸納包括高氟水、污染水兩種情況,全縣農村不安全人口達13.92萬人,飲水不安全村莊共計9個鄉(鎮)、91個行政村。2009年飲水不安全人口規劃最終調整為13.22萬人,錄入全國飲水安全基礎數據庫。2005年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會議在廣安召開,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自此拉開了序幕。自2005年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以來,特別是“十二五”規劃實施后,定興縣借國家政策東風,搶抓機遇,借勢發展,積極對接項目,努力爭取資金,加快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步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駛入了快車道。定興縣水利局依據《定興縣“十一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和《定興縣“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辦法》,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則,在省、市上級主管部門的安排部署和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直接領導和關懷下,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質量、安全和效益”為核心,按部就班地認真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和加強工程管理。
2.工作舉措
2.1健全組織,加強領導為落實農村飲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長負責制,保障項目工程的順利實施,縣成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主管縣長任副組長,成員由發改、水利、財政和衛生、環保、審計等部門組成,明確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面負責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組織領導和指導協調,大力支持和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和工程管理。
2.2立足實際,著眼長遠,科學制定規劃根據《定興縣農村飲水安全總體規劃》和農村飲水現狀,縣水利局立足當前縣情實際,著眼長遠和未來,在充分調查和科學論證的前提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則,深謀遠慮,科學合理制定《定興縣“十一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和《定興縣“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描繪未來發展和建設藍圖,為規劃和指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2.3及時追加規劃人口,積極爭取項目“群眾利益無小事”,2014年定興縣完成了原規劃內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建設任務。但近年來,隨著城鎮擴張建設、經濟高速發展和工業企業未達標排污及民眾環保意識差等原因,部分農村飲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縣新增飲水不安全人口2.1萬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年,縣水利局努力向上級申請追加規劃人口,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落地,最終順利搭上了末班車。
2.4優化項目設計,科學編制方案項目投資計劃下達后,精心組織有資質的專業設計單位和水利局工程技術人員深入項目村一線,充分征求村兩委及村民代表意見,逐村走街串巷,現場勘察,實地測量,開展項目科學規劃和方案設計工作。
2.5項目程序規范,前期準備工作積極飲水項目往往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h水利局嚴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程序規定》、《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規定》等有關規定,按時間節點積極組織項目實施,建設程序銜接緊密,工作步驟環環相扣。根據投資計劃要求按時上報實施方案,批復后抓緊通過財政評審和環評,及時辦理招標核準(備案),委托招標公司網上公開招標。優選有資質、信譽度高、實力強的施工和監理單位,依法簽訂施工合同和監理合同,嚴格按合同辦事和管理。
2.6加強協調調度,足額落實自籌資金定興縣水利局領導站在政治大局和為民務實辦實事的高度,對飲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視,將飲水安全工作作為首要工作任務,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時常到施工現場檢查指導工作,多次到項目所在鄉(鎮)、村莊,與鄉(鎮)領導、村干部溝通協調,與村民面對面交談,發放明白紙并張貼公示,使群眾理解、支持和配合工程建設,保證了自籌資金在施工前落實到位。
2.7嚴格資金管理,財務支付依法合規規劃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眾共同負擔??h水利局認真落實和執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發改農經〔2013〕2673號)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07〕917號)規定,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配套資金全部納入財政專戶管理,實行專人、專賬管理和縣級報賬制,開工堅持先利用群眾自籌資金,資金按照批準的項目建設內容、規模和范圍使用,??顚S?。資金撥付依據縣政府建設項目資金撥付規定,工程完工后撥付全部工程款的70%,項目審計完成后除質保金外撥付剩余工程項目資金。
2.8狠抓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安全“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項目建設過程中,縣水利局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思想,始終堅持以“質量、安全和效益”為核心,貫徹落實《水利工程質量管理規定》和《水利工程建設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等水利工程法規和規程,建立健全項目法人(建設單位)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施工單位保證和政府監督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體制,狠抓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施工中,項目建設各方嚴格按合同辦事,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施工單位按合同和技術規程施工操作;監理單位按合同和監理規則監理檢查;建設單位適時巡查監督管理,加強進場材料、設備及中間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同時,聘請村民代表作為義務監督員現場監督施工。
2.9及時移交,建章立制“三分建,七分管”。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成試運行后,按照國家五部委《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辦法》、水利部《關于加強村鎮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見》和《定興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縣水利局及時辦理交接手續,明晰工程產權,明確主體和運行管理方式,落實管護責任和經費,移交項目村或鄉(鎮)政府管理。水利局作為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出臺了《定興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指導辦法》,并指導項目村制定完善工程運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維修、養護、用水、節水、水費計收、水源保護等各項規章制度,保證供水工程良性運行,保障村民的正常供水,確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和長受益。目前,結合小水改工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所有權證和使用權證發放已完成。
2.10定期檢測水質,確保供水安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建成后的農村飲水工程,在全部劃定了供水水源保護區和供水工程管護范圍和制定了保護辦法的基礎上,縣水利局定期組織抽樣檢測水源井、出廠水、管網末梢水質,委托有資質的水質檢測單位進行水質化驗,保持水質衛生達標,保證供水安全,讓人民群眾喝上了干凈水、放心水??h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檢測中心正在籌建中,待建成后將獨立承擔檢測任務,為農村飲水工程水質達標提供技術支撐和飲水安全保駕護航。
2.11加強建后監管,確保工程發揮效益水利局作為水利行業的主管部門,針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既重建又重管,縣水利局成立專門管理機構,組織有關工作人員定期與不定期到水廠和聯村、單村供水工程村巡查,督促其制定飲水安保措施和應急供水方案,定期保養設備、檢修管道,保證24小時不間斷供水,加強飲水安全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確保工程正常運行、持續發展,確保工程長久發揮工程效益和社會效益。
3.取得成績
定興縣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完成規劃內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項目總投資7425萬元(中央預算內投資4318萬元、省配套1592萬元、群眾自籌1515萬元),共建飲水工程43處(水廠4處、聯村7處、單村32處),解決完成了15.54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在全力完成規劃內建設任務的同時,積極響應、緊密配合河北省委、省政府為新農村建設開展的基層建設年幫扶村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動,“十二五”期間完成規劃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項目總投資1828萬元(省投資731萬元、市配套366萬元、縣配套365萬元、群眾自籌366萬元),共建飲水工程16處,解決完成了3.66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笆晃濉焙汀笆濉笔觊g,定興縣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規劃內和規劃外)共建集中供水工程59處,其中水廠供水工程4處、聯村供水工程7處、單村供水工程48處;完成項目總投資9253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4318萬元、?。ㄅ涮祝┵Y金2323萬元、市配套資金366萬元、縣配套資金365萬元、群眾自籌1881萬元;惠澤17個鄉(鎮)108個村莊和1個中學,解決完成了19.2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實現了城里人才享有的足不出戶、集中供水的自來水,實現了“從源頭到龍頭”。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發展之要”。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是河北省委、省政府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建設美麗河北,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目標,大力實施“環境整治、民居改造、設施配套、服務提升、生態建設”五大工程,打造“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現代農村。水利建設一頭連著基本民生,一頭連著未來發展,飲水工程既是水利工程又是民生工程,惠民工程讓人民群眾喝上了方便、穩定和安全的飲用水,農村飲水安全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和根本好轉,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和生活環境及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可觀,推動了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進程,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村面貌舊貌換新顏,美麗鄉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了定興一道靚麗的景觀和一大閃光的亮點。農村變了,鄉村像城鎮,農民笑了,安居樂業!“吃水不忘挖井人”,農民對惠民水利工程無不拍手稱快,對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無不交口稱贊,鑼鼓敲起來,秧歌扭起來,音樂響起來,廣場舞跳起來,人民群眾用自己特有的表達方式贊美幸福生活。
篇4
某村脫貧攻堅工作匯報材料
一、基本情況
三河村隸屬瀘水市魯掌鎮,位于魯掌鎮西北部,東至登埂河邊村,南至登埂坡洛山村,西至片馬鎮,北至浪壩寨村轄X個自然村X個村民小組,有農戶X戶XX人,農村黨員XX人,其中女黨員有XX人。全村國土面積 XX平方公里,平均海拔XX米,年平均氣溫 16.7℃,年降水量1342毫米,適合種植各類農作物、經濟林木和中藥材。三河村秉持“資源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林、致富靠林”的發展理念,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念好“山”字經,做活“林”字文,走“生態致富”的路子。
二、工作情況
一、脫貧指標落實情況
收入保障情況:按照2019年3750元標準,還有6戶21人收入不達標;住房保障情況: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安全穩固住房未達標1戶,已報名易地搬遷工程,認真開展農村危房改造“百日清”行動工作,倒排工期逐戶開展“四類”重點對象住房安全普查,精準鎖定“四類”重點對象,按照“應納盡納、應改盡改、不漏一戶、全面入住”原則,全面開展房屋安全等級認定工作和房屋安全等級貼掛牌工作。根據魯掌鎮《2016-2019年4類、非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銷號管理進度表》三河村涉及危房改造對象98戶,已銷號98戶。2019年新增的有4戶,其中竣工入住2戶;加固改造2戶,目前正在實施;教育保障情況:根據《瀘水市堅決打贏“控輟保學攻堅戰”行動方案》的要求,協助各鄉(鎮)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聚焦適齡、精準核實”的原則,在秋季新生開學這個關鍵節點上扎實開展拉網式排查,三河村無義務教育階段失學輟學適齡兒童、少年。醫療保障情況:全村建有一個衛生室,已完成所有建檔立卡戶簽約家庭醫生,全村村民均繳納醫療保險。飲水保障情況:目前8個自然村正在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已對歷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實施的飲水工程作全面排查,并已將問題匯總上報鎮政府,全村無水質監測報告。電力保障情況:全村生產用電已達標,已對全村農戶用電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對存在用電不規范、電壓不穩、無電表等問題的農戶已登記造冊,并將問題保鎮政府,目前正在進行整改。其他道路硬化到村、通廣播電視、通網絡寬帶、公共活動場所等指標均已達標。
二、產業發展情況
三河村的生態產業以“三棵樹兩棵草一只鳥”為主,三棵樹:核桃樹、花椒樹、刺龍苞樹;兩棵草:草果、重樓;一只鳥:打造“怒江·百鳥谷”。目前種植泡核桃13500畝、草果12175畝、花椒500畝、重樓200畝、刺籠包1000畝。已建成觀鳥產業鳥塘15個,扶貧車間帶動解決當地就業45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9人)。一是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三河村省級財政獎補資金275萬元,以“黨支部+合作社+扶貧戶”的方式入股怒江長柱重樓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65萬元、怒江三河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00萬元、瀘水古炭河農產品加工廠100萬元、滴水河羅華清農家樂10萬元),2018年村集體以按股分紅的方式收入17萬元。二是加快推進民宿發展,充分發揮民宿經濟的帶動效應,將民宿產業發展成為三河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制定了《三河村民宿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通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美麗鄉村打造,精準扶持,加大引導,盡快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亮點。2020年底完成床位200余個,目前有意向建設的有7戶,床位約90個。不斷完善民宿項目的建設和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以“田園”“生態”“鄉愁”“民族特色”等為主題的特色民宿,提高其知名度、吸引力和接納能力,為三河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制定《三河村滴水河溫泉旅游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按照休閑療養中心為發展思路,結合三河村實際,將三河村溫泉打造成集休閑、度假、旅游、療養等功能的休閑療養中心,以溫泉療養吸引游客帶動三河村吃、住、行第三產業和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經營手段,增加三河村村民就業、增收,真正做到讓農戶穩得住、能致富的宗旨。四是實施以高端觀鳥游,帶動三河村產業發展的“怒江百鳥谷”計劃,依據扶貧車間項目,投資50萬元,建成鳥塘15個,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運營3個月以來,三河村鳥塘已接待國內外拍鳥游客500余人次,總計收入7萬余元。
三、項目實施情況
為全面發揮在那生態旅游,三河村緊盯項目落實情況,堅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一是形成“一條干線五條支線”的農村公路網絡,8個自然村都已經開通入組公路,公路總長44公里,其中主干線14公里,支線30公里,目前正在實施砣砣寨、古炭寨公路硬化項目,極大改善了村容村貌。二是緊盯人居環境提升項目落實,建成公共廁所12座,安裝太陽能路燈135盞,墻體亮化工程已完成90余戶。三是積極配合落實花谷建設項目,目前古炭河組、管事寨組已完成花卉、樹苗種植,砣砣寨、彎轉河、臘思地、滴水河組正在實施。
四、數據比對情況
一是嚴格執行扶貧標準、扶貧對象識別程序,對國辦系統檔案、紙質檔案和實際情況進行全面核對,工作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剔盡剔”, 確保實現無漏評、無錯評、無錯退,并對錯誤信息、錯誤數據進行修改、完善560余條,確保數據錄入的準確性。二是建立“雙包?!惫ぷ鳈C制: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分片(組)包戶制度,幫扶責任人包保建檔立卡戶機制。按《瀘水市脫貧攻堅工作制度》要求,組織掛聯單位幫扶責任人于5月內開展了2 次入戶開展扶貧對象精準自查核實整改工作和精準核查“回頭看”工作,了解掌握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幫扶措施落實情況等,共梳理出9戶12人存在人員變動情況,并收集了相關佐證材料,計劃在2019年動態管理工作中對人員變動情況進行系統操作。三是通過調研、入戶走訪等方式,認真梳理、排查三河村扶貧領域存在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戶籍3個方面46個問題。四是根據市級各行業部門提供的數據,三河村組織幫扶責任人入戶核查,認真填寫《建檔立卡“回頭看”核查入戶表》。通過分析、統計發現如下問題:1. 住房不達標1戶5人,砣砣寨組肯波才家,人均住房面子不到1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不達標。2.經入戶核查,三河村8月動態管理數據為自然減少14人,自然增加11人,無清退、補錄、脫貧回退、新識別及返貧人員。
五、強化基層黨建情況
積極協助村黨支部把脫貧攻堅工作和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作為強化基礎黨建的重要突破口。一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貫徹上級黨委關于基層黨建的決議、決定和指示,并研究本村基層黨建工作,制定落實措施,強化組織實施;二是每月按時完成、5+1黨員主題日活動、開展兩學一做、開展黨員政治生日活動、嚴格黨群活動室的管理和使用、發揮農民講習所的作用、支部進教堂宣講黨的政策以及開展“火塘夜話”活動4次,與教牧人員座談3次;三是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鎮黨委、政府關于行政村屆中補選的工作安排,積極投入第六屆村民委員會屆中補選的相關工作。嚴格按照屆中補選工作程序,成功選舉產生了第六屆村民委員會主任1名、副主任1名,同時,按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要求,配備村黨支部副書記1名,村武裝干事1名;四是根據《云組通〔2019〕33關于印發12類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標準的通知》要求,結合三河村實際,制定《三河村黨員活動室標準化建設方案》,并積極向掛聯單位匯報,爭取業務指導和資金幫助。目前基本完成三河村黨員活動室和村民小組黨群活動室的規范化建設,掛聯單位共投入資金3萬元。五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立足自身實際,以“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為指導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工作理念,以黨建引領,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脫貧,做到了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雙達標,全村呈現出“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六、政策宣傳情況
一是鎮掛鉤領導、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隊員劃片區分工,分別深入各組以黨小組會議、“文明講壇”、觀看警示教育片、懸掛宣傳標語等形式開展宣傳“掃黑除惡”專項斗爭40場次,營造人人參與掃黑除惡的濃厚氣氛,充分調動村民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得知曉度和參與度,切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的深入人心,并發動群眾積極提供問題線索,進一步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認識,群眾關心、支持、參與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積極性有所提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二是深入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面對面為群眾講解“控輟保學”、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好處以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家長應盡怎樣的義務等知識,達到家喻戶曉的宣傳效果,對3名間歇性離校學生,開展了6次勸返工作。同時開展輟學失學兒童核實統計工作,對正常就學兒童、無適齡兒童家庭、農村女性早婚早育人員、輟學失學兒童進行入戶登記。
七、人居提升環境情況
一是宣傳引導,示范先行。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多次利用到村民小組召開會議、黨員主題活動日等契機,宣傳環境衛生整治相關政策,引導村民愛護環境衛生,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利用入戶走訪農戶的有利時機,宣傳環境衛生整治及家居衛生提升相關工作要求,引導村民樹立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對家居衛生達不到干凈、整潔要求的農戶提出整改意見建議;二是形成制度保障。將環境衛生整治納入村規民約,規定每月5、15、25日為環境衛生整治日,組織全體村民打掃衛生,重點清理環境衛生整治死角,各村民房前屋后環境衛生和家務實行三包;三是常態巡查,監督制約。村三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組成日常巡查組,重點巡查對生活垃圾亂丟亂扔、森林亂砍亂伐、生活污水畜禽糞便亂排亂放的行為發現一起教育一起、糾正一起、整改一起。充分發揮三河村脫貧攻堅志愿服務隊的作用,認真開展公共區域環境衛生和農戶內務整理情況的監督檢查,并進行評比打分,將結果納入公益扶貧“兌兌換”評分內容。
三、存在的問題
(一)飲水方面存在的問題,目前8個自然村正在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對水源點、取水設施、凈水設備、管線等進行全面排查,發現水源點取水不規范、管線不穩固、無沉砂池、無水質檢測報告等28個問題,已將問題匯總上報鎮政府。
(二)用電方面存在的問題,經排查發現,三河村目前存在部分農戶無電表;有電表,主要住房未通電;用電不規范;電壓不穩定4個問題。
(三)收入方面存在的問題,目前三河村人均收入達7699元,但是部分老弱病殘建檔立卡貧困戶無法發展產業或外出務工,收入以政策性收入為主,存在收入不穩定的問題。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宣傳力度。利用入戶走訪的有利時機,宣傳環境衛生整治及家居衛生提升相關工作要求,引導村民樹立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倡導村民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和廢物利用,減少垃圾數量。
篇5
(一)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是提高西區的首位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時期,西區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文化強區的戰略目標。要建設文化強區,必須擁有發達的城市經濟、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健康的城市體系。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具有消費業和生產業的雙重屬性,是西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轉型、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有效手段。西區作為中山城區經濟體的組成部分,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價值,承擔起支撐和服務社會城市建設的功能。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揮生態涵養價值、人文傳承價值、休閑服務價值,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為中山實現戰略目標做出重要貢獻的必由之路。
(二)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是實現西區區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
按照西區定位要求,能否迅速實現產業轉型、有效形成旅游產業競爭力,是西區在未來中山發展乃至更大區域范圍內實現功能定位的基本前提。作為中山中心城區重要組成區域的西區,面對周邊區域競相發展的競爭環境,西區需要重新思考區域發展定位,與其他區域錯位發展,制定適合區情的產業發展戰略,使西區成為引領中山區域加快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是西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目前,西區全區上下對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共識,通過大力實施招商引資,深入開展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建設,城鄉面貌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加快推動跨越式發展步伐,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發展思路,進一步深入挖掘釋放發展潛力,特別是要進一步明確發展途徑和突破口。就西區區實際情況而言,西區擁有中山市加快推動旅游發展的重要機遇,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擁有全區上下大力推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在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上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必須堅持用產業發展來推動跨越式發展的方向,通過細致規劃、精心組織、引進重大項目來加快打造旅游休閑文化產業,為西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產業動力,帶動西區區域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具備優越基礎條件
(一)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和諧性與優越性
西區自1984年建區、1999年與原沙朗鎮合并以來,在歷屆黨委的領導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連年攀升,位于全市前列,被授予廣東省教育強區、中山市文明鎮區、經濟強區。近來來,西區圍繞“穩增長、調結構、筑平臺、強服務、惠民生”十五字工作方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西區新一輪大發展,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6億元,增長11.1%,第三產業增加值49.06億元,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88億元,增長15.1%,出口總值6.1億元,增長11%,實際利用外資4850萬美元,增長18%,國地兩稅收入22.06億元,增長2.4%,固定資產投資35.56億元,增長3.3%,可支配財政收入6.27億元,增長16.8%。農民純收入16553元,增長10%。是具有良好的政治生態、經濟生態、人文生態的和美之地。
(二)商貿高度發達的高端性及前瞻性
西區是中山傳統的物流集散中心,專業市場密度高、總量大,擁有汽車銷售、小商品貿易、IT電腦、果菜食品、服裝百貨、客貨運輸和二手交易等7大類15個專業市場。其中,有珠三角地區發展最早的小商品市場、全市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華南地區最具規模的電腦專業市場之一的西苑電腦城、正在開發的普洛斯(中山)物流中心、北大荒(中山)農產品倉儲物流基地,全市規模最大、占全市一半以上份額的汽車銷售和售后服務市場―西區汽車街,2012年成功舉辦首屆中山市(西區)汽車博覽會,有效提高西區汽車競爭力和影響力。
西區注重產業轉型升級,以新能源動力、LED新光源技術、生物醫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發展道路,擁有工業企業200多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3家,擁有好來化工、大洋電機等企業。
現代服務業發達,商業氣息濃厚,服務業占比重超60%,是中山乃至珠三角著名的商業貿易和休閑觀光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中山尖沙嘴”美稱,現擁有五星級國際酒店-喜來登酒店,四星級的富華酒店等品牌酒店30多家,天悅城、利高廣場、雅居樂劍橋郡等多個具有商業地標建筑的大型綜合體項目正在建設中,高端寫字樓、高尚商住區云集,擁有世界五百強企業“麥德龍中山商場”,全球體育運動用品超市“迪卡儂” 進駐,一系列大型商業建設項目,助推西區現代服務業改革試驗區發展。
(三)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
西區生活配套設施完善,有全國最大的單體中醫院―中山市中醫院,有全市最大的綜合運動健身基地―中羽俱樂部,有榮獲第22屆世界城市濱水杰出設計“最高榮譽”的岐江公園。
文化歷史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有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黃氏大宗祠,140年歷史的煙洲書院,中山黨史教育基地黃健故居和長洲戰時服務團舊址等有特色古建筑30多處,還有被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醉龍舞”。
新開發的旅游項目“岐江夜游”,全長約6公里,以香山歷史為鋪墊,推出了“一河兩岸三個燈光秀四個碼頭五個市民廣場六座大橋九支火樹銀花十個主題公園”的絕美景觀。岐江游展示著“幸福和美中山”的新景象,承載了中山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昭示著中山美輪美奐的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
(四)交通路網設施的便利性
中山西區位于風光旖旎的岐江河西岸,是中心城區的西大門,面積25.21平方公里,轄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10萬人。廣珠輕軌、105國道、廣珠公路、江中公路、北外環、博愛路、富華道、中山路以及正在建設的新岐江公路、太澳高速、小欖快線等道路縱橫穿越,是中山重要的交通樞紐。
(五)空間的共享性
交通的便利性、功能的互補性為西區與中山其他區域實現資源共享、資源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隨著雨污分流工程竣工和岐江河的整治成功,打通了市區與西區的“隔離”,使西區的區位優勢開始顯現,西區與中山中心城區共同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西區逐步成為中山市市民休閑旅游、戶外運動的首選目的地,為城區百姓共享西區自然風光、獨特魅力提供了最佳選擇。同時,也為西區在全市范圍內整合高端資源要素,推動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三、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生態涵養效果明顯,但資源整合需要進一步加強
西區應該以“商貿立區、文化興區、休閑旅游旺區”的方針為發展戰略。但是,目前生態旅游資源仍處于分散發展狀態,缺乏系統、有效整合,未形成合力,更不能轉化為旅游產業強勢;更未有與其他鎮區聯動,優化整合資源等。
(二)產業轉型取得突破,但旅游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西區始終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基本退出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產業;科學規劃沙朗片與城區片的綜合布局;確定了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等多點支撐的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作為未來主導產業的旅游業能否迅速提升產業能級、形成產業競爭力,將決定西區能否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決定西區在未來城市發展乃至更大區域范圍內的功能定位。因此,要推動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保障旅游發展的各項體系。
(三)文化發展形成合力,但遺產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
近年來,西區發揮文化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深入挖掘區域文化資源,加強了醉龍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加大了文物修繕保護工作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文化資源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西區沙朗片的鄉村形態逐漸消失,長期積淀下來的生活觀念、民俗傳統、宗教信仰、場景資源迅速消失,并且很難再恢復。因此,應該盡快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整理,形成文化開發利用和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
(四)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但品牌形象需要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西區狠抓城市環境建設,大力實施城市夜景亮麗和主要大街景觀改造工程,舊城舊村改造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碧水藍天、美麗岐江形象初步顯現。圍繞西區景區化目標,推進優美鄉村建設,農村環境建設不斷加強。但是,整體來看,人們對西區沙朗片區的印象依然沒有根本改變,西區旅游強區的品牌依然沒有樹立,還沒有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五)發展基礎顯著增強,但承載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西區引進了新能源動力、LED新源技術、生物醫藥等重大項目,使我區經濟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增強,同時也積聚了巨大的發展能量。在此基礎上,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建管并重原則,實行城市精細化管理,不斷完善城市管理體系和長效管理機制,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西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承載力較低、區域發展不均衡、旅游自然資源尤其是旅游的吸引力比較薄弱,仍然難以滿足加快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要求。
四、西區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總體思路
西區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為西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為此西區應當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依托中山、面向全國,全區統籌、多業融合,全力構建25平方公里的全域景區,進而聯動周邊鎮區,輻射全市。
(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戰略定位
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應進一步優化配置西區自然與文化多元要素資源,通過多元文化體驗,為復興中國文化貢獻力量;通過文化傳播創新,建設中國文化高地;通過文化體驗與傳播,形成文化吸引,成為具有國際水準和影響力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因此,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戰略定位為:通過優化配置自然與文化要素資源,建成中山旅游文化度假區,打造最具特色的多元體驗與傳播中山文化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中醫院片區要積極開發傳統文化體驗、中醫養生等文化旅游項目,建設文化度假綠色養生的新天地。西區轄下的9個社區應科學合理布局其中:長洲要依托歷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文化博覽、文化創意等產業,著力打造古村落文化體驗小片區。后山要在融入西區新城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影視文化、休閑度假等文化旅游項目,打造文化創意休閑宜居片區。西苑、彩虹、沙朗要重點發展養老、健康、生態產業,打造健康養生小片區。廣豐、隆昌、隆平要圍繞自然風光核心旅游資源,積極打造民俗風情等一批觀賞田園風光和體驗民俗風情的高端項目,形成旅游產業價值鏈,實現西區旅游大發展。
(二)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形象定位
根據西區的發展基礎與優勢,將西區域形象定位為“美食之城、養生家園”,使之成為提升區域吸引功能的原動力,并且圍繞這一形象定位,構建西區主題鮮明的產業體系。
“美食之城”是指重振具現代風情意義的首條食街。于今,中山人的記憶之中,不少人仍在懷念這樣一種風情:夜幕降臨,原先車水馬龍的街道人流車流逐漸開始減少。不經意間,路邊停下了一些不同款式的手推車,幾個身扎腰包的人動作麻利地從平板小輪車上卸下折臺折凳。轉眼間,人行道及路邊就排起一串臺凳。柜式的手推車上響起了“呼呼”的風機聲,汽油爐頭的火點著了。陣陣徐來的晚風吹散了白天遺留的暑氣,空氣中隨之亦飄起了些油煙味,跟著是一些廣東人炒菜特有的鑊氣味。勞碌了一天的人們此時正腸肚打鼓,在那誘人的氣味中,食欲陡增。干炒牛河、椒絲腐乳炒通萊、紫蘇炒田螺、蜆肉粥……一連串特色小食即時浮現在腦海。鑊鏟聲、鼓風機聲、叫賣聲,此起彼落,替代了白天的人聲車聲,在臨時支撐的燈光下,構成了城市夜色的一幕。
這就是許多人記憶中的食街風情。這種食街在中山的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前期,位于岐江橋西岸今天富華酒店前的富華道。由此可見,重振岐江食城,對于推動中山的文化產業及旅游業的發展必然產生不可低估的正能量。
“養生家園”即是指:充分發揮中醫養生保健、中醫康復治療、中醫文化傳播的作用,使廣大群眾參與其中,受惠其中,從而達到造福社會的目的。中醫藥文化在中山有著深厚土壤,中醫院中醫養生文化旅游基地,依托新中醫院中醫藥文化館、藥用植物園以及中醫文化廣場展開。該院的中醫藥博物館和香山藥用植物園,是集中醫藥教育、科普與旅游觀賞于一體的場所。博物館包括中國中醫藥史、中山中醫藥史、中醫院史、中山名醫錄、中醫典故軼事、香山藥用植物園等幾個展區。作為科普教育基地,還可以針對大中小學生和普通市民開展中藥教學和實踐活動。此外,基地還可組織多類表演節目,包括表演和教授八段錦、太極拳和五禽戲等養生操,進行艾灸、拔火罐表演,傳授簡易保健穴位方法等。
游客在參團過程中,還可根據自身需求預訂醫院內各專門科室,完成體檢、看病、體質辨識調理等內容。不僅可以養生,還可以輕松學到中藥保健養生知識,深入了解中醫文化。
(三)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總體目標
近期目標:以建設醉龍特色是文化街、彩虹汽車文化城、休閑文化養生城、中醫養生綠色家園為四大重點項目,推動創建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2014―2019年,西區將積極推動以旅游產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配套改革試點建設,做好產業發展所需政策配套調研工作,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政策先行先試,以旅游產業為主導,關聯產業綜合配套改革為引導,帶動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完成旅游產業發展建設的總體策劃和重點項目實施方案,抓好重大旅游項目建設,加快旅游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進一步推動西區區略轉型。在建設中山市以旅游產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配套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爭取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
中遠期目標: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2020―2029年為西區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的戰略升級期,西區將對接廣東發展核心戰略和國際發展前沿,實現區域發展的大跨越,建設成為廣東旅游綜合改革示范區。
四、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發展基本原則
(一)堅持生態涵養保護優先原則。
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原則,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在不損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核心的環境友好的產業經濟格局。
(二)堅持文化引領高端定位原則。
植根歷史和現實,用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務實開放現實激發西區轉型發展的潛力;緊跟時代,用豐富的人文資源提升西區轉型發展的內涵,對標西區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在標準、品牌、價值等方面實現高端定位,提升旅游產業的市場化、國際化、現代化水平。
(三)堅持差異競爭特色發展原則。
依托特殊的區位、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西區應與其他區域錯位發展。應對區內的旅游城鎮進行統一規劃,針對不同社區的資源特色,賦予其不同的文化主題并植入新的產業與文化符號,把各城鎮和社區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城區主題文化為形態和載體的旅游城區發展模式,在差異化競爭中打造品牌,在特色化發展中提升水平。
(四)堅持區域統籌綜合開發原則。
準確把握西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區域統籌發展,實現資源利用和項目建設綜合開發。
五、為旅游文化休閑產業順利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