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貿易新業態范文
時間:2023-06-01 10:53: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境貿易新業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構建大口岸,營造全面開放新格局
河南地處中原,不沿海不沿邊,發展外貿,擴大出口,首先要做大、做強自己的口岸,加快建設航空、鐵路、公路、郵政、跨境電商口岸及延伸海港、陸路口岸功能的內陸指定口岸、特殊開放區域等“六類口岸”。
加快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快速推進機場T2航站樓、二期貨站工程檢驗檢疫相關設施的建設,在全國系統首次組織專家對航空口岸大型公共場所建設項目設計進行預防性衛生審查,爭取建設鄭州航空口岸二期工程全國一流檢驗檢疫設施。全力推進進口肉類指定口岸鄭州查驗區建設,經質檢總局特批,已有2批澳大利亞冰鮮牛肉先行從鄭州空港口岸直接進境。接下來,還需要加快推進鄭州活體動物進口航空口岸建設,努力將鄭州建設成為進境水果、冰鮮肉類、水產品及鮮活牛羊等農產品全國分撥中心。截至目前,鄭州機場已進口新鮮水果135批、603噸、貨值546萬美元,進口挪威冰鮮三文魚27批、249.5噸、181.7萬美元。今年1月份,已有3000只澳大利亞種羊從鄭州航空口岸進境,并經過我局隔離檢疫。這也是河南首批、全國單批數量最多的一次種羊進境。
推動鄭州國際陸港口岸建設。加快鄭州多式聯運監管中心建設,出臺推進支持鄭歐班列擴量增效十二項措施,扶持河南冷鏈物流業態,探索提高鄭歐班列冷藏運輸新業務。今年上半年,鄭歐班列開行56班、4536標箱,已實現每周定期兩班的常態化運行,其貨運量、滿載率、集貨范圍等指標均居中歐班列領先地位。依托鄭歐班列,鄭州市目前已經建成汽車整車進口口岸;自2014年11月以來,已累計進口汽車278輛,貨值1286.4萬美元。目前,質檢總局已經批復同意在鄭州設立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待鄭州進口糧食指定口岸建成后,河南省內及中西部地區糧食進口業務勢必回流鄭州。
不斷完善河南口岸功能建設。目前,河南已經擁有進口整車、水果、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等各類指定口岸,是我國指定口岸最多的內陸省份。依托航空口岸,鄭州機場跨境電商業務單日業務量已突破1000單;待進境澳大利亞活牛口岸建成后,預計年進口肉牛10萬頭,可進一步擴大鄭州航空口岸貨運吞吐量,加快實現機場貨運50萬噸的目標;依托鄭歐班列,探索海鐵聯運、空鐵聯運等多式聯運業務流程與物流的融合,努力實現鄭歐班列提質增效;依托鄭州國際郵件交換站,全國郵政第四運轉口岸建設工作有序進行;依托河南保稅物流中心,發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買全球、賣全球,關口在鄭州”逐漸成為現實。此外,洛陽航空港口岸正積極申請開通國際客運業務,商丘、南陽、信陽、三門峽、焦作等地鐵路口岸建設規劃已經納入全省“十三五”規劃當中。配合航空口岸、陸港口岸、郵政口岸等傳統口岸,河南以鄭州為核心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已經形成。
培育大產業,加快進出口擴量增效
業務是口岸發展的支撐點,更是服務河南外貿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扶持新興業態、擴大企業出口、爭取業務回流、開拓新興市場、增加出入境貨物批次、貨值和監管數量是河南口岸擴量增效的新舉措。
將產業集聚區培育成出口基地。推動主導產業向特色產業轉變,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特色產業集聚區達55個。全省已形成一大批以鄭州電子信息、洛陽裝備制造、漯河食品加工為代表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鏈。2015年上半年,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實際利用外資34.1億美元,增長20.2%,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產業集聚區已成為全省利用外資的主平臺。作為我省重要的出口基地,富士康鄭州科技園上半年完成出口659.7億元人民幣,占全省63%。
扶持壯大新興業態擴大出口。跨境電子商務跨越時空局限,具有開放性、全球性等特點,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業態、新引擎。目前鄭州已經具備先發優勢,河南保稅物流中心、鄭州出口加工區已全面開展跨境電商業務,9月19至21日,機場口岸業務量累計突破1萬單,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鄭州國際郵件交換站相關業務正處于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今年上半年,通過鄭州E貿易跨境電商服務平臺出區入境包裹1354.64萬包、貨值 11.58億元,分別居全國試點城市第一、第二位。
狠抓產品質量促進優進優出。產品質量是保障擴大出口的前提。配合鄭州市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創建活動,對宇通、中鐵盾構、思念、三全、雙匯、好想你及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等不同企業、不同業態,采取分類指導、重點扶持、一企一策、一品一策等措施,提升產品質量、擴大企業出口。出臺幫扶措施,推動南陽市創建全國首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推動固始縣創建全國首個生態原產地保護示范區。2015年1-7月,河南省出口食品農產品91.5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干鮮香菇出口34.5億元,占全省食品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7.7%。
推進大通關,實現對外貿易便利化
口岸通關便利化是推動外貿增長的主要措施。河南著重從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提升服務入手,努力提高通關效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企業成本,聚力打造“綜合流程最優、綜合效率最高、綜合成本最低” 的中西部開放大口岸。
優化業務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務。復制推廣8項自貿區檢驗檢疫創新改革事項,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積極申建河南自貿區;對進出口企業實行分類管理,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加快通關速度。9月15日,河南省內已經全部實現了“通報、通檢、通放”,省內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需要任意選擇進出口報檢地。
篇2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2-0013-02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新業態和新動力因素。隨著市場環境和支撐體系的不斷完善,跨境電子商務以其新理念、新模式將成為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引擎,成為提升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最佳途徑。
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趨勢
(一)跨境電子商務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猛,交易規模不斷擴大,保持快速增長水平。據統計,2012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2.3萬億元,同比增長32.0%,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9.6%;2013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3.1萬億元,同比增長31.3%,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1.9%;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為4.2萬億元,同比增長33.3%,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15.9%。據商務部預測,2016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將達6.5萬億元,未來幾年跨境電子商務占我國進出口貿易比例將會提高到20%,年增長率將超過30%。在我國對外貿易增速逐漸放緩的背景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速,保持快速增長水平,交易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比重不斷攀升,已成為我國未來驅動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二)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結構發展不均衡
從進出口結構來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不均衡,出口比重大,進口比重小。據統計,2012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中出口占比達到90.2%,進口占比在9.8%;2013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中出口占比達到88.2%,進口占比在11.8%;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中出口占比達到85.4%,進口比例14.6%。近幾年,雖然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進口占比不斷加大,出口占比不斷下降,但總體上,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出口比重還是占有絕對優勢。隨著作為中國制造的最重要群體的大量中小企業參與到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出口地位還將占主導地位。
(三)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模式以B2B為主,B2C爆發式增長
從交易模式來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B2B占主導地位,B2C模式占比較小,但增長迅速。據統計,2012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比重達到95.4%,B2C占比4.6%;2013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比重達到93.9%,B2C占比6.1%;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模式中B2B交易占比達到93.5%,B2C占比6.5%。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B2B交易占據絕對優勢主要是因為交易的雙方主體都是企業,其交易量級較大、且訂單較為穩定。隨著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參與主體越來越小,交易訂單趨向于碎片化和小額化,B2C交易占比會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四)跨境電子商務參與主體、交易產品和銷售市場更加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子商務興起和快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參與主體、交易產品和銷售市場趨向多元化發展。2012年以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主要參與者是網商、個體商戶及草根企業等,2013年以來,越來越多傳統貿易主體如外貿企業、工廠和品牌商家等加入到跨境電子商務領域。在交易產品品類方面,隨著大量商家涌入,交易產品品類從服裝服飾、3C電子產品甚至向家居、汽車等大型產品不斷延伸。隨著交易品類的不斷拓展,我國產品將源源不斷輸往到全球消費者。從銷售市場來看,除了傳統的歐美成熟市場之外,新興的市場如俄羅斯、巴西、東盟等國家和地區消費需求旺盛,中國制造產品物美價廉,在這些國家的市場占據明顯優勢,銷售市場不斷向新興市場滲透。
二、跨境電子商務在提升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跨境電子商務新業態運營經驗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傳統外貿模式下由進口商、批發商、分銷商甚至零售商組成的國外渠道壟斷局面,減少了貿易中間環節和成本,提升了外貿企業獲利能力;另一方面,國外采購商已由大額采購轉變為中小額采購、長期采購變為短期采購,訂單多數是小批量,甚至是單件,外貿企業直接面對個體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需高度重視零售終端客戶產品使用體驗和感知。跨境電子商務背景下,這種新的外貿業務模式將是我國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途徑。目前,我國由傳統貿易轉向跨境電子商務貿易的外貿企業總體偏少,我國大多數外貿企業競爭的焦點主要還是放在實體經營上,不愿意嘗試新的經營模式,缺乏跨境電子商務的運作經驗。
(二)缺乏具有影響力的跨境電子商務品牌
目前,我國外貿企業在跨境電子商務市場主要是通過價格優勢和特色產品贏得一定的市場份額。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普遍缺乏具有區域性或國際性影響力的產品品牌是制約我國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關鍵性因素。我國從事跨境電子商務的外貿企業,普遍具有扎實的技術和工藝基礎,產品在歐美、東盟、南美、俄羅斯等市場已積累一定的客戶群體。例如,我國的服裝服飾、3C電子、計算機及配件等產品在國外市場具有巨大優勢,這些產品在介入跨境電子商務市場初期,因為產品新穎、性價比高,容易獲得市場認可。但是隨著行業不斷發展,類似的產品不斷充斥市場,價格和利潤將會不斷下滑,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的劣勢將逐漸暴露。從長遠來看,我國外貿企業需要創建屬于企業本身的產品品牌,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才有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三)缺乏產業鏈完善、服務體系健全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
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是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石和新動力。自2012年12月我國開始展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目前已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和城市全面鋪開,各地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相繼成立。但總體上,我國還缺乏一批特色突出、產業鏈完善、服務體系健全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有利于吸引國內外電子商務企業及相關配套企業入駐,帶來產業聚集效應。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園區,不僅可以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優質的基礎設施、網絡和通信等硬件服務,還可以提供信息、通關、物流、倉儲、金融、人才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從而提高企業效率和競爭力。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中度還較低,很多產業園區正處于建設階段,局限了我國外貿企業跨境電子商務業務的發展。
(四)通關退稅難,缺乏高效的國際快遞物流服務體系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貿易逐漸向小批量碎片化發展,交易商品主要通過郵件和快件等方式進出國境。目前,我國小額B2B和B2C跨境電子商務在出口過程中普遍存在難以快速通關、規范結匯、享受退稅等問題。雖然我國海關總署已在不斷完善相關通關政策,但全面鋪開并實施還需要時間。此外,在國際快遞物流領域,除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國際快遞物流服務體系相對完備外,中西部地區整體上物流技術落后、物流體系不完善和物流信息不暢通,限制了著名物流企業進入和發展。目前,我國中西部相對落后的國際快遞物流服務體系、國際航班、航線偏少,口岸通關效率低、投遞周期過長等都是制約這些地區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至關重要因素。
三、跨境電子商務提升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的途徑
(一)大力推進我國跨境B2B電子商務發展
從交易模式來看,B2B仍將是未來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主流,我國必須大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跨境電子商務B2B模式的發展,將推動了我國物流配送、電子支付、電子認證、信息內容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相關電子信息制造業的發展。我國外貿企業在提升產品制造工藝、質量的同時,必須加強研發設計、塑造品牌,重構價值鏈和產業鏈,最大程度地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從國家的層面上看,我國需通過謀劃產業布局,實施試點先行政策,促進國際貿易無紙化和便利化,降低貿易成本。此外,在國家外交及國際合作的大前提下,必須打通我國與特定經濟體之間的綠色通關、電子單證傳輸、貨物運輸、外匯結算等傳統一般貿易無紙化的綠色通道。
(二)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國際化發展
在外貿B2B領域,阿里巴巴、敦煌網、環球資源、中國制造網、環球市場集團等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已在海外市場樹立品牌,在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我國政府部門必須繼續從政策上支持和保障我國各大電子商務平臺規范地開展跨境電子商務,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整合國內企業資源、對接國際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同時積極支持國內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向國外先進的電子商務平臺學習和借鑒,達到國際一流水準,進而開展規范化經營,有效提升服務品質,并不斷創新交易模式。通過這一系列政策的鼓勵和推進,我國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將來的發展步伐將會更大,同時大力提升整體水平,在推進我國外貿競爭新優勢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三)塑造品牌,利用行業優勢有針對性地開發目標市場
我國外貿在激烈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贏得國外消費者的認可,必須走品牌化之路。在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大潮中,我國外貿企業一定要充分利用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優勢,在市場成熟的歐美各國以及俄羅斯和南美等新興國家,有針對性地開發目標市場,塑造產品品牌,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增強產品在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力。具體來說,我國外貿企業要轉變經營理念,跳出價格戰和代工思路,推出適應性的高性價比產品,創建屬于企業自己的產品品牌。例如,我國機電類產品在東盟有廣泛市場,有特定的產品和用戶群體,相關機電類外貿企業完全有能力在既定的目標市場深耕細作,塑造產品品牌。我國外貿企業還可以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線上交易積累品牌忠誠客戶,通過網絡營銷將品牌影響力深植忠誠客戶的心中,走出屬于企業自己的品牌化道路。
篇3
對于中國而言,從貿易獲得更多增長,更有利于新常態的實現。但相較于過去的出口補助和外商投資優惠,這種增長更多需要通過更加開放透明公正的貿易和投資規則來實現,因此保持改革開放的勢頭,構建內外資待遇一致的投資經營環境,提升企業境內外布局構建貿易、投資和價值鏈條的能力,加速推進國內市場的一體化和區域經貿一體化,共同做大亞太經貿總量,對于中國和亞太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編者
3000公里長的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國諸多周邊合作的一條支線,山東如意集團在這條線上嵌下自己全球價值鏈上的一枚棋子。如意集團在巴基斯坦將建成紡織服裝工業園,在這里,生產高檔棉紗線、高檔提花面料、印染面料。
從收購日本服裝企業RenownInc41%的股權,到收購澳大利亞棉花農場CubbieStation80%的股權,作為國內最大的紡織企業之一,如意集團近年來一直在海外攻城略地,布局自己的全球產業鏈和營銷鏈。目前它的紡織服裝產業已延伸到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家。中巴經濟走廊以低廉的要素成本彰顯其未來的產業潛質,這正是如意集團看中的優勢。
“這不僅給當地帶來稅收、就業,也有利于中國企業在參與現有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全球價值鏈。”山東商務廳廳長王華對《財經》記者表示。
隨著勞動力、融資等經營成本線的日益陡峭,中國傳統的外貿競爭優勢式微。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試探跨海布局。從康奈在意大利開店,到科爾集團美國建廠,從萬向集團建立海外營運中心,到華立集團在美國設立研發公司,經過幾年的匍匐與跌絆,私營企業主動布局全球價值鏈的勢頭漸現。與十年前基于對資源渴求的央企“走出去”不同,私營制造企業基于對技術、管理、品牌與市場的考量,編織全球配置資源的生產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對《財經》記者表示,正如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那樣,成熟的優勢產能必向價值洼地輸出,中國僅僅是曙光乍現。
商務部統計,2014年在非金融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民營企業占40%。跨境并購也彰顯出民企產業鏈整合的野心。據投中集團數據統計,2014年共有219起跨境并購項目,其中民營企業參與的共有185例,占到總項目數的84%。隨著資本的腳步,境外加工園區逐漸增多,從而帶動中國出口產能的輸出。
對外經貿大學FDI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關于“加快構建中國企業全球價值鏈”的研究報告闡述,中國企業主動布局全球有幾個因素:部分“邊際產業轉移型”企業,主要為了尋求市場;部分企業希望靠近技術、設備、管理和標準,而構建要素和營銷的全球網絡;部分企業為了獲取品牌、專利、設計、研發、信息、營銷網絡等稀缺要素。
過去30年,依靠廉價勞動力、低地價等要素,中國制造嵌入了跨國公司布局的全球產業鏈,成為世界第一大“代工廠”,外貿出口持續20多年呈兩位數增長,而現今,隨著全球貿易趨于保守,跨國公司價值鏈的重塑以及中國制造業要素成本的持續攀升,中國制造企業被迫開始構筑自己的全球價值鏈。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在全球價值鏈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力求逐步完善全球價值鏈的體系,重構國際貿易圖譜。“也許3年-5年,也許10年,中國的貿易新圖譜將逐漸展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研究員胡江云對此充滿期待。 換擋疊加鏈條重組之痛
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外貿增速看上去深陷低迷泥沼。
2014年全年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4%,其中進口增長0.4%,出口增長6.1%,這已是外貿增速連續第三年未達既定目標。2014年進出口增速預期7.5%。
表面看來,綜合要素成本攀升,人民幣被動升值、制造業PMI景氣蕭然以及外需不振是進出口持續下滑的原因。然而,近十年的進出口曲線已預示,依賴傳統優勢保持高增速的貿易拐點來臨,步入換擋期。6%左右的外貿增長將是“新常態”。
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價值鏈進入新一輪調整期。美國實施“先進制造業”戰略,推動制造業回流和升級;德國推進“工業4.0戰略”;英國和法國分別實施了“高價值制造”和“新工業法國”戰略,醞釀新的產業技術革命并改變著全球產業鏈格局,同時,印度與東南亞依賴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在擠壓中國在世界貿易的份額。
占出口半壁江山的外資出口引擎動力不足呈中長期趨勢。2014年1月到11月,中國制造業吸引外資下滑嚴重,除韓國和英國對華投資同比增幅較高外,日本、美國對華投資同比分別下降40.8%和22.2%,歐盟28國對華投資同比下降9.8%,東盟對華投資同比下降23.6%。
記者了解到,雖然制造業外資下滑,而從事服務業的外商投資卻增加,這種引資結構的變化正在影響進出口數量。一些外資企業將研發、物流環節留在中國,將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轉移到東南亞。浙江、江蘇、廣東的商務系統的官員也反映,中國的部分制造企業也將研發、設計留在中國,而將部分組裝環節遷移到東南亞。
據商務部監測,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諸如紡織、鞋帽、箱包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出口占比六年來直線下降,而周邊國家的出口卻在攀升。2000年,40%的耐克運動鞋由中國制造,13%由越南制造,而到2013年,中國制造只占30%,而越南制造則增加到42%。
一般貿易出口超過加工貿易,標志著中國對外貿易由外部拉動型向內生驅動型轉變,對外貿易的質量有所提高,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深度調整。2014年1月-11月,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占外貿總值的比重達到53.9%,較2005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而民營企業的出口超過外資和國企也預示著,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高于外資企業等其他類型企業,占外貿總值的45.8%。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張驥告訴《財經》記者,外貿進入新常態并不是趕時髦的說辭,而是規律性的必然,從貿易規律、中國貿易的國情以及產業規律三方面疊加看,早在七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外貿就開始了減速換擋。
張驥分析,外貿高增勢不再是因為幾大因素:世界經濟長周期的繁榮已轉為震蕩復蘇;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大幅擴張因歐美“工業回歸”,發達國家重振出口而收縮,30多年以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為特征的全球化開始趨向保守,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加入WTO的紅利已近尾聲,承接全球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速度放慢,產業和訂單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流失。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近日在談及中國外貿進出口現狀時表示,外貿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一些市場人士由此感慨,外貿對GDP的貢獻率式微甚至出現“負拉動”。但這種慣常的數量思維遭到學者的反駁。張驥表示,應多維度看待貿易,單純用支出法計算,往往會低估貿易對國民經濟和國民福利的貢獻率。支出法看重數量,而目前國際流行的增值法則更能準確估算貿易價值。
“2014年進口增長0.4%,12月僅為0.2%,并非進口拖累了經濟,恰恰相反,在量增價跌的態勢下,不僅節約了400億美元外匯,而且進口了產業升級需要的資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消費也隨著進口提升了檔次。”張驥說。商務部組織的專家團隊每年堅持用增值法計算外貿的數值。
實際上,隨著海外加工貿易園區的增多,境外營銷中心的建立以及跨境代購等出口業態的擴張,這些外溢性出口并不納入海關統計,但卻增加了經濟結構升級和國民福利,引導國內外投資更多地流入價值鏈中技術含量較高的區域。
事實上,中國貿易額占全球份額已達12%,繼續擴張的空間有限。而這恰恰是中國外貿換擋的資本與機會。
外貿增速下降的背后,是大批企業的痛苦掙扎和自我救贖。張驥司長說,外貿換擋期,企業出現了分化:有實力的制造企業、營銷型企業向高附加值轉型升級,無核心競爭力的代工企業則生存慘淡。 雙邊及區域合作的加快將影響著全球價值鏈的走向。這些都是布局產業鏈的新藍海。 重拾新動能
換擋承壓下一些企業開始尋求新藍海,外貿綜合服務公司應運而生。
東莞鴻禧商業大廈12層的匯富集團,每年要匯集上千家中小出口企業的訂單。該公司企業發展部總監陳丹告訴《財經》記者,匯富原是一家外貿公司,根據新的貿易情勢轉身為一家外貿綜合服務公司,目前為近3000家企業服務。這家囊括生產、研發、報關、物流等綜合服務的平臺被稱為“匯富模式”。國務院副總理到匯富考察時認為,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陳丹說,如今市場變化快、生產零庫存化,訂單分散化和小量化,綜合服務企業通過整合融資、通關、退稅、物流、保險等外貿環節,集中代辦后統一投放給中小外貿企業,成為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全流程管家。目前深圳、東莞、杭州等地均涌現出這樣的外貿服務企業。
東莞大朗毛織城一些中小加工貿易企業負責人反映,加工貿易企業也希望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但自身對程序不熟,又無足夠資金實力,難以負擔轉型成本,很需要匯富這樣的合作者。據深圳海關統計,2013年深圳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出口達到177億美元。
2013年國務院外貿“國六條”,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了“外貿綜合服務”的字眼,從而為涌現的這種新業態正名。
采訪的多位貿易專家表示,供應鏈的整合已經不再是原始的單個企業之間的交易契約關系,而是戰略聯盟的高度協同,供應鏈管理運營商與產業鏈上的其他生產、銷售、消費企業,結成伙伴型合作關系,隨著價值鏈的延伸,其獲利方式不再局限于個別產品或一個節點的獲利,而是整個價值鏈的利潤。
記者從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了解到,商務部等部委還將出臺相關政策,解決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反映最多的退稅、稽查以及異地貨物屬地報關等難題。
另一火爆的業態則是跨境電子商務,這種新型的商業模式越來越受到貿易企業的重視。電子商務平臺也幫扶一些企業走出了外貿低谷。目前商務部、海關確定了六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
寧波就是試點城市之一,寧波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局長俞丹樺告訴《財經》記者,試點以來,寧波出口業務量顯著激增。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已逐漸形成一條涵蓋營銷、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務的完整產業鏈。
2013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易額達到3.1萬億元。商務部預測,2016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將增至6.5萬億元。在傳統外貿年均增長不足10%的情況下,中國跨境電商卻保持著年均30%以上的增長。
記者了解,針對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存在的難以快速通關、規范結匯以及退稅問題,商務部等部委正在探索配套措施,推行監管前置、清單核放、集中報關等,給外貿新業態以最大的拓展空間。
而實現對外銷渠道的控制也是許多外貿企業拓寬進出口渠道的新模式。如今在寧波有1000家這樣的境外營銷基地。
遠大物產集團土耳其辦事處成立一年來,借助伊斯坦布爾特殊的地理優勢,2014年上半年“遠大物產”對中東和歐洲地區累計出口了2億多美元的鋼材,比上年同期增加了近3倍。像遠大物產集團一樣,一些制造企業把自主供應鏈延伸到全球各種目標市場和細分市場,增強出口商品的市場滲透力。
俞丹樺表示,設立境外營銷網絡,貼近終端市場,是寧波市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新選擇。為此,寧波市外經貿局和市財政局專門安排境外營銷網絡扶持專項資金,對企業單獨或合作在境外投資建立營銷機構、網絡和服務平臺給予支持。同時,寧波市還在歐洲、亞洲、美洲和非洲設立了11家境外經貿聯絡處。
胡江云提出,中國目前外貿轉型方式大體有兩種:一方面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另一方面是“微笑曲線”的整體上移。這種移動使外貿轉型中的內生增長動能隨之滋生。而各種新業態的春芽是政府無法預見的,政府不應干涉、不應限制,允許試錯,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讓它們滿園春色。
當下正處于傳統出口優勢喪失,外貿競爭新優勢還未形成的關節,商務部綜合司、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報告稱,中國外貿競爭優勢正處于“青黃不接”的季節。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今年的工作重點是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 構建全球價值鏈
商務部的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超過利用外資總規模約200億美元。隨著中國躍升為“凈資本輸出國”,企業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乃至價值鏈的重構節奏加快。
山東新華錦集團相繼在美國收購了兩個知名品牌和兩家營銷公司,形成了設計、生產、品牌、銷售一體的產業鏈。并在柬埔寨建立了加工企業,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生產轉移出去,在全球形成高中低檔分工明確的產品布局。
山東省商務廳王華廳長表示,資本輸出伴隨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提速,山東主動布局價值鏈的企業近年開始增多。除了基于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相較低廉的要素成本,一些企業則為尋求品牌、技術和市場而到歐美建廠。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和北卡羅來納州是美國的紡織中心,這里擁有一大批技術熟練的紡織工人。經過三四年的求索,如今近20家中國公司在這里投資建廠。浙江科爾集團就是其中一家紡織企業,2013年在這里投資了2.18億美元。
浙江中馬集團總經理金傳信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公司需要更靠近客戶,以簡化物流程序并縮減運輸成本。“隨著產業成熟到一定程度,生產自然會跟著市場走。”美國紡織產業中心工人薪資相對較低,而且有暢通的物流和融資渠道。
隨著資本走出去,貿易雙流向趨勢也漸趨明晰:中國依賴第二大消費市場的魅力,吸引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建工廠,適合中國消費口味的產品就地銷售;而中國企業投資國外,布局國際營銷網絡,也是為了更加接近客戶。
20多年前,中國企業鑲嵌在跨國公司的產業鏈上,以微薄的利潤為國際品牌代工,全球價值鏈驅動了中國經濟增長和改革紅利的釋放。然而,從上游的研發到下游的營銷,企業并沒有主動權,在全球產業鏈中,研發、營銷和零售環節的利潤占整個產品利潤的90%左右,而生產制造和貿易環節只能獲得國際貿易產業鏈10%的利潤。多位專家分析,以前是依賴低廉成本鑲嵌在跨國公司的鏈條上,貿易的溢出效應低,全球價值鏈也不一定能夠帶來技術轉移和進步,往往陷入低附加值領域被低端鎖定。
現在則是基于生產鏈的布局,在境外建立研發中心,營銷自己的品牌。盡管這種趨勢還只是涓涓溪流,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則判斷,這種溪流將會匯集江河。他對《財經》記者表示,就像歐美日乃至亞洲四小龍經歷過的一樣,中國優勢產業也開始到了向外轉移的階段。如果我們在東南亞、非洲等幾個地區把以中國企業為主導的全球價值鏈或生產經營網絡搞起來了,幫助當地提升工業化水平,肯定比向當地出口商品更受歡迎。
東莞華堅公司這家制鞋企業自2011年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很快成為當地知名企業。“華堅的實踐也證明中國傳統制造業諸如紡織、鞋帽、眼鏡等向非洲轉移的經濟合理性。”林毅夫說。如今,華堅公司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郊區“東方工業園”擴大生產,華堅已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大的出口企業,當地皮革品出口增長57%。公司已經雇傭了1600人,每天為GUESS等國際品牌貼牌生產幾千雙鞋。
布局價值鏈有龍頭企業和追隨企業兩類,在埃及、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由一家龍頭企業帶領,一批與之配套的中小企業追隨出去,形成了產業集群式生產基地。這些基地轉移了部分中國的出口。這類似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日本企業實現投資、生產、銷售、服務的全球化布局,大部分產品并非本國生產、出口。這使得日本的外貿數據并不高,但跨國企業獲得的大部分利潤流回了國內。同時,日本企業利用日元升值機會大舉收購歐美工廠,構建全球價值鏈,并成長出更多的橫跨生產、服務、金融的綜合商社。
雙邊及區域合作的加快也影響著全球價值鏈的走向。中國目前已簽署的自貿協定達12個之多,涉及20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都是布局產業鏈的新藍海。
據商務部統計,過去十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年均增長19%,比同期中國外貿年均增加4個百分點。
王華廳長表示,依托“一帶一路”和中韓自貿區,山東對32個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47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進出口增長保持了快速增勢。2015年將簽署中韓自貿協定,意味著將在20年內取消90%以上商品的關稅。韓國已與美國、歐盟等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大部分關稅已撤銷,通關也便利,在韓國生產產品的產地可以注明韓國。在韓國新萬金經濟區就已經出現區域內的優勢嫁接。新萬金是韓國政府面向中國而計劃開發的開發區,中韓企業將在此合作新材料、新再生能源、生命健康產業等高成長高附加值產業。為此這里也被稱為“中國谷”。
值得關注的是,只有與國內價值鏈條的培育與配套嫁接,境外生產鏈方可伸遠。
一些專家指出,正在中國推行的商事改革和創新驅動,有利于建立統一公平的市場體系,培育國內統一大市場并提升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企業能力。中國亟待實現國內價值鏈與全球價值鏈的高效對接。
實際上,基于資本、投資與貿易的融合,以及“三江交匯”的“產能”輸出趨勢,貿易的形態不再單純是出口加工或代工出口,貿易的國內國外界限以及投資貿易邊界雜糅模糊,價值鏈也并非是單一的“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而是價值鏈縱橫交織的全球網絡化布局。
盧進勇提出,目前,中國境外直接投資在價值鏈(產業鏈)方面還存在三個脫節:國內與國外產業上下游脫節(多數境外企業是單打獨斗、散兵游勇)、投資與貿易脫節、境外網點建設與公司核心業務和主導產業脫節。同時存在“三個缺少”:缺少由中國企業主導構建的全球價值鏈、缺少中國跨國公司與著名品牌的引領、缺少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的產業內與公司內貿易。他認為,目前還只有一小部分中國企業開始注意打造全球價值鏈,如中石油、中石化、寶鋼集團、華為、比亞迪、匹克、中糧和雙匯等。
篇4
[關鍵詞]金融;支持;外貿發展;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8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1-0111-03
[作者簡介]馬俊(1970-),男,回族,云南昆明人,高級經濟師、國際商務師、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冉萍(1977-),女,重慶人,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學。
[基金項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點課題 “云南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項目編號:JD2014ZD15),項目負責人:馬俊。一、云南省外貿發展及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評價
云南省外貿飛速發展,這離不開金融的支持。本文對6家政府機構進行調研訪談,了解政府部門的管理、服務以及政策舉措,對6家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調研訪談,了解金融服務提供者主動為云南外貿提供金融產品、業務和服務的情況;對73家外貿、工貿、服貿、跨境電商、國際物流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也反映出云南省外貿發展與轉型升級需要金融支持。
(一)硬件體系
云南省外貿的金融支持硬件齊全,體系完備,政府監管、服務機構在省一級設金融辦協調各中央駐滇貨幣、金融監管機構,負責小貸等審批、監管等。
(二)政策舉措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的政策舉措:云南省“一帶一路”面向東南亞、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橋頭堡”建設;云南外貿發展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民營小微外貿及金融支持;云南金融“一心兩區”建設;人民幣跨境使用等,起到了直接支持、指引的作用。
(三)產品、業務和服務
各駐滇及云南本土金融機構既競爭又合作,不斷創新,產品、業務種類豐富,各具特色,服務云南外貿,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云南省外貿發展及轉型升級金融支持的對策建議
云南省眾多外經貿企業是政府部門管理和服務的對象、各級各類金融支持外貿的政策舉措的受益者、金融機構產品業務服務的使用者,直接感受金融支持政策的“溫度”,體驗金融支持力度的大小和金融服務質量的優劣,他們的反饋直觀地反映金融支持的效果。本文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選取73家外貿、工貿、服貿、跨境電商、國際物流企業,通過問卷、座談、電話訪談等方式,反向調研前金融支持云南外貿的情況,企業涉及國有、民營、外資等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有年外銷額過億美元的大型企業,也有300萬美元以下的小微外貿企業,包含傳統老牌外貿、工貿企業,也有新興高科技型企業、電商企業,涉及礦產、化工、冶金、磷化、土畜產、果蔬、花卉、茶葉、機電設備、光學儀器、紡織服裝、工藝品、食品飲料、醫藥保健品、外貿物流、電商等不同行業。受訪企業幾乎一致認為外貿發展和轉型升級需要金融支持。但調研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本文相應提出建議,供政府部門、金融機構決策參考。
(一)政策傳播渠道亟待優化、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推廣需改進、政策的覆蓋面要拓寬
熟知金融支持外貿政策的企業甚少。大企業尤其有國資背景的大企業主要通過政府文件和政府政策說明會獲知政策、熟悉政策,運用政策相對比較好,而民營中小企業極少能看到紅頭文件,也不是經常受邀參加政府政策說明會的主要對象,政府有關部門官網的政策信息、更新不及時,民營中小企業不了解政策,也就無法用好政策。政策傳播渠道亟待優化、暢通,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給予高度重視,可通過層層傳達,對不的政策文件應通過官網進行公告。
政策運用充分的企業少;通過貸款保證保險、政策性融資擔保從銀行獲得過資金支持的企業少;直接明顯受惠于云南“一帶一路”“橋頭堡”“一心兩區”建設政策舉措的企業少;對現行金融支持外貿和外貿轉型升級的政策滿意的企業少;能熟練運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企業也很少。盡管政府財力有限、對企業資質的審核是必須的,但還是應盡可能勻出資金,也可更多地使用市場化手段,如加快放開出口信用保險短期險,加大支持力度。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云南分公司為例,2004年成立以來累計支持過的云南外貿企業數大約是500家,2014年的簽約數是371家,而云南備案外貿企業數已兩萬余家。其實,信保云南分公司在政策性保險工具的推廣上做得已經很不錯了,自身以及聯合商務廳和金融同業經常召開推介會,課題組曾幾次受邀參加過該公司主辦和聯辦的推介會,如“出口信用保險政策支持云南小微企業發展專題會議”“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服務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專題會議”“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裝備制造機電產品工程承包‘走出去’發展專題會議”“云南省首家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推介會”,但與“應保盡保”仍存在距離。
信保云南分公司對年度出口額在300萬美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提供不需要對國外買家進行信用評估的便利投保;對有實際出口業務企業提供無門檻投保;提供投保零費率的特惠政策。但受限于扶持資金規模,難以完全滿足企業的信用保險和資金的需求。建議信保云南分公司和中國進出口銀行云南省分行積極向總公司、總行爭取更大的保費扶持規模和信貸投放規模,云南地方財政也爭取勻出部分資金補充進保費扶持項目。
(二)加大銀行對中小微企業外貿的服務力度
大型外貿企業資產優良,國際競爭力強,業務穩定,是各家銀行信貸投放的主要對象,貿易融資能得到充分滿足,而中小微外貿企業規模小、財務管理體系不完備、信用評級不高、抗風險能力弱、缺乏擔保,難以得到充分的融資支持,致使發展停滯甚至萎縮,更難獲得支持;外需下降,訂單減少,大企業優勢凸顯,又進一步擠壓中小外貿企業融資空間;中小微企業缺乏熟悉國際業務、金融業務的復合型人才,不熟悉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無法制定、實施適合企業發展的融資策略,不熟悉傳統的貿易融資方式,更不懂主動運用新方法降低融資成本、經營成本。
廣大中小微外貿企業也是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云南95%的進出口企業是中小企業,銀行要用創新的思維方式經營中小微企業的業務[1],在風險與盈利之間尋找合理的平衡點,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客戶準入門檻;對自主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特別的支持;推進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建設,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通過供應鏈融資方式,為處在優質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貿易金融服務;主動走進中小微企業推介、輔導使用創新型貿易融資產品。
(三)探索因企施策降息減費、積極開辦國內業務、加大專項扶持力度
企業主要通過銀行融資,普遍反映融資難、融資貴,能接受的利率是央行基準利率或更低,獲得貸款的方式多樣,但主要仍以傳統的抵押、質押、擔保為主。我國已經基本取消利率管制、實現利率市場化,銀行可以自主決定存貸款利率,那么資金供應可否因企施策,給予特殊利率優待?產品提供能否更具特色和個性?成本高或其他原因,做不到因企施策,可否借鑒信保的做法分類施策呢?信保短期出口險,按外貿企業的年出口額分三類保險,對應三種保單,小微企業信保易保單、中小企業20保單、綜合保險保單,針對年出口額 300萬美元以下、年出口額300萬―2000萬美元之間、無出口額限制的外貿企業,費率、賠償比率、最高賠付額、單個買家賠付上限各不相同,盡可能適應不同企業的需求。除銀行利息之外,管理費、融資安排費、高額違約金等不盡合理的變相高息加重了企業的融資負擔,如能有所降低,“融資難、融資貴”應可緩解。
云南外貿企業的國內采購、供應環節也需要金融支持,銀行可積極配合開辦國內信用證、國內保理、國內保函、國內商業發票貼現;信保可在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方面給予支持。
信保有針對小微外貿、裝備制造機電產品工程承包“走出去”發展的專題推介和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有對高原特色農業產品出口、外向型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會展及航空運輸的專項扶持,建議金融機構對云南外貿新業態跨境電商服務業,對企業建立國際營銷網絡,融入境外零售系統,設立海外公司、“海外倉”,實施專項支持。
(四)嘗試更多的省內及海內外金融同業合作、金融機構與政府的合作
因保單融資業務,信保是聯系同業最多的金融機構,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及省內多家商業銀行、外貿綜合服務平臺都有合作,各銀行、平臺因有信保的風險保障,也樂于與信保甚至主動接觸信保尋求合作對企業放款,但其他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的競爭卻多過協作。金融同業是否可以考慮嘗試在信用環境建設、信用證代開、保兌業務等方面合作,分享產業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資源,加強對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共同研發新產品,相互推薦客戶,擴大收益企業群體,實現多贏。
有些外貿企業至今仍不知自身是否可以使用人民幣收出口貨款,際上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和銀監會等六部委于2012年3月2日《關于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企業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可按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開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經過外貿備案即獲進出口經營資格就可開展出口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政策已,但宣傳不到位,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還須主動作為,加強溝通交流,在政策制定、傳導與執行方面積極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以政銀、政保聯辦的推介會、說明會、報告會、商務論壇、金融論壇等活動為契機,為外貿企業解讀金融政策、分析國際市場變化、設計融資方案、推薦新產品、介紹新業務,解決企業貿易結算、融資、保險、擔保等業務操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在調研中不少企業反映想與日本、歐美大貿客戶以人民幣結算出口貨款,但無奈客戶開戶行付不出人民幣,只能沿用日元、歐元、美元等傳統國際結算貨幣。盡管2010年云南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中行、建行、農行、農信社等紛紛與周邊國家進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合作,境外結算國家、地區已逐漸從開始的東南亞、港澳地區擴展到世界各國及地區,貿易方式也從貨物貿易拓展到服務貿易、資本項目,但人民幣國際化還在進程中,從國際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儲備貨幣還需要時間。解決上述問題,國際化程度高的中行等大行可有更大作為,借助海外眾多分行、行的優勢,以清算的模式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
(五)商業性金融大有作為
以信保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云南外貿的作用突出,政策性金融由國家做后盾、有財政支持、不以盈利為目的、服務為本,效果好,商業性金融要善于發現價值“洼地”。
2015年云南進出口總額的763%由民營外貿企業完成,出口總額的875%由民營外貿企業完成,進口總額的529%由民營外貿企業完成,民營外貿企業是商業銀行的價值“洼地”。因貿易融資是在商品交易中,銀行運用結構性短期融資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貨、預付款、應收賬款等資產的融資,與一般的貸款不同,商業銀行給予的貿易融資是自償性很強的業務,有清晰的貿易背景和還款來源,并具備資金封閉、期限短、質押物特別等鮮明的業務特點,所以對民營外貿企業的貿易融資又是“洼地”中的“洼地”,各商業銀行應充分耕耘這塊價值“洼地”。中行的“付款匯利達”“出口匯利達”“通易達”“融貨達”“融通達”“融易達”“融信達”等“達”系列創新型組合式貿易融資產品,“押稅錢”“訂單融資”等也有特色,但在云南的運用推廣不夠,不少民營企業尤其中小微民營企業甚至從未聽說過,如能著力推介,則銀企“雙贏”可期。
(六)各類金融業態應充分發揮作用、外貿企業的融資途徑有待豐富
商業性金融的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平臺、小貸基本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云南僅15家外貿企業在運用阿里巴巴一達通,云天化聯合商務有限公司發起的云南首家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和云南聯合外經的云聚合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剛剛起步,云南外貿企業還是習慣性地找銀行,沒有顯現中央和地方政府希望的景象,主要問題在于互聯網金融平臺、小貸的資金價格比銀行更貴,企業用不起,外貿服務平臺的推廣還不夠,當然也存在企業欠缺嘗試新事物的勇氣等問題。
在受訪外貿企業中,一部分企業表示可能上市直接融資,對其中成長較好的企業,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培育與扶持。
篇5
1引言
近年來,跨境電子商務作為電子商務行業的新業態得到了迅速發展。諸暨市眾多中小外貿企業抓住跨境電商絕佳時機,紛紛布局跨境電子商務貿易,謀劃轉型升級。截至2015年11月,諸暨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的企業已達650余家(僅在阿里巴巴國際站注冊的企業達463家)。根據調研采訪,諸暨中小外貿企業在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過程中問題重重。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促進諸暨中小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幾點建議。
2諸暨中小外貿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諸暨目前正在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企業,涵蓋紡織、五金汽配、珍珠飾品等各大類商品行業,態勢良好。其中不乏一些業績出眾的企業代表,如永華工藝品有限公司、水年華珠寶有限公司、鑫牛管業等代表性企業。據統計,2014年諸暨市跨境電子商務銷售額2億美元。大部分正在開展跨境電商貿易的諸暨企業多依托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通過以“線上集成+跨境貿易+綜合服務”為主要特征的線上接單、線下交易的模式拿下訂單,打響自身品牌名號;各企業依托平臺也呈現多元化格局,依照自身需求,通過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站、Ebay、蘭亭集聚、敦煌網、亞馬遜、環球資源、慧聰網、京東等各具特色的平臺開展自身業務。
與此同時,諸暨企業自發組建諸暨網商聯合會,電商協會等,依托此平臺,互相扶持,交流借鑒經驗,以點帶面,增強諸暨企業凝聚力,提高諸暨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競爭力。但值得一提的是,諸暨企業通過跨境電商的出口由于受海關等限制大部分都不是直接從諸暨出口,而是從杭州、義烏、上海等地出口。
3諸暨中小外貿企業跨境電商發展中的挑戰
1企業的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層次較低
由于眾多中小企業缺乏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跨境電子商務自身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很多外部條件尚不成熟,導致諸暨中小外貿企業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投入相對較低,只能算是在傳統的營銷模式下試水跨境電子商務,往往停留在網上開店鋪和產品展示環境,尚未真正挖掘出跨境電子商務的潛在價值。[1]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企業對于跨境電子商務貿易,雖已開始埋頭苦干但對該業務不知甚解。大多數企業僅了解網上接單,對于具體配套環節如物流、支付等知之甚少,呈現出跟風效應,導致出現問題時企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
2產品同質化嚴重,侵犯國外知識產權問題層出不窮
諸暨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集聚,既是諸暨出口的一大優勢,卻又造成產品貨源同質化競爭激烈。比如海外買家在網上選購諸暨珍珠時,在速賣通或Ebay上可以搜到上百甚至上千提供類似款式的諸暨賣家,那么海外買家最終決定選擇購買的因素只能是價格了。貨源公開化、價格透明化導致國內賣家競爭日趨激烈,在惡性競爭下,致使大量的低附加值、無品牌、質量不高的商品和假貨仿品充斥跨境電商市場,侵犯知識產權等現象層出不窮。諸暨跨境電商出口的主要市場是歐美發達國家,商務環境和法律法規體系較為完善,很容易引起知識產權糾紛,后續的司法訴訟和賠償問題十分棘手。
3跨境電商人才缺乏
諸暨目前從事跨境電商的大部分企業并沒有相應的跨境電商專業性人才,依舊依賴于傳統外貿的業務員,而這部分人才僅具備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對于電子商務技能和知識了解不多。由于缺少專業性人才,大多數企業僅通過網上開店鋪展示商品,而對于電子郵件、社會化媒體營銷等推廣方式從未涉足,甚至能充分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提供的營銷推廣的企業也很少。
4跨境物流發展滯后
跨境電子商務具有訂單小、批次多和采購周期短等特點,對物流的速度要求較高。諸暨出口產品多為襪子、服裝、五金小配件、珍珠飾品等貨值較低的產品,支付不起高額的商業速遞費用,所以目前大多數諸暨企業并沒有采用國際四大快遞公司的服務,更多采用的是郵政包裹。據郵政局統計,2014年全年經郵政局寄往境外的小包共3萬件左右,價值200多萬元。出口商品以小飾品、針紡品、玩具類低價值日用品為主。即使是平郵的價格,給中小企業的流動資金也帶來不小壓力。加上物流速度太慢,延長供貨時間,降低客戶體驗滿意度,容易失去長期忠實的客戶。
4諸暨中小外貿企業發展跨境電商的策略
1加大跨境電子商務的投入
諸暨外貿企業應當清醒認識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加大跨境電子商務方面的投入。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應該充分了解國外市場,理解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包括語言、文化、法律、顧客喜好和支付方式之間的區別。在熟悉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具體業務情況下,結合自身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跨境電商平臺開展業務。在跨境電商實際業務操作中,可以探索服務外包的模式,可以將店鋪裝修、產品圖片設計、廣告設計、營銷宣傳、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和跨境物流等環節外包給國內外專業服務商。
1打造自主品牌
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產品是核心,企業應該打造自主品牌,不斷創新產品。諸暨跨境電商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服飾配件、珍珠、服裝、家紡、寵物用品、管材管件、家用小型機械等。企業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渠道與客戶進行充分溝通,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做好客戶消費需求和偏好預測,了解客戶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趨勢[2],滿足市場對產品差異化的需求,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爭取競爭優勢。
3 積極培養跨境電商人才
跨境電商企業應重視內部人才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激勵機制,鼓勵員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專業技能;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提高服務意識。[3]同時,企業應積極尋求與諸暨本地高校以及杭州下沙高校的合作,與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培養適合諸暨企業的跨境電商人才。另外,企業應大力引進優秀跨境電商人才,并完善企業的薪酬制度及人才激勵制度。
篇6
國家統計局日前消息,國家石油儲備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等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總儲備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1243萬噸。其中:舟山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50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398萬噸。鎮海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52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378萬噸。大連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30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217萬噸。黃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庫容為320萬立方米,儲備原油250萬噸。
北京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大幅提高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網站日前公布,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389.1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1-3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吃、穿、用、燒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3.7%、1.2%、11.6%和2.9%。10月份,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15.6億元,同比增長10.1%。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的銷售情況看,通訊器材類、文化辦公用品類、中西藥品類商品增速較高,分別為76.8%、14.5%和11.7%;金銀珠寶類、電子出版物類和體育娛樂用品類等商品零售額銷量減少,分別下降9.7%、6.8%和1.7%。
濱海新區實際使用外資近百億美元
據天津商務網日前報道,根據天津濱海新區發改委的統計,今年1-10月,濱海新區內外資指標繼續保持增長,實際內資、外資到位完成情況均保持良好態勢。其中,實際使用外資近百億美元。今年1月至10月,濱海新區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76個,合同外資完成158.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23%。實際使用外資完成97.36億美元,同比增長12.02%,完成全年進度的79%。1月至10月份,濱海新區內聯引資實際到位完成744.6億元,同比增長21.86%,完成全年進度的83.48%。濱海新區將啟動建設一批新項目,并促進在建項目盡早建成、竣工項目進一步增效。
東盟成為河北省第一大出口市場
據河北商務之窗日前報道,東盟成為河北省第一大出口市場。1―10月份,河北省對十大市場出口全面增長,其中對東盟、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臺灣省、阿聯酋和中國香港等市場出口兩位數增長。對東盟出口占比(14.3%)首次超過歐盟(14.0%),暫為河北省第一大出口市場。對東盟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鋼材、機電、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等,占比分別為54.7%、15.5%、8.4%和6.9%。
前3季度內蒙古對蒙貿易居全國首位
內蒙古商務之窗日前報道,據統計,2014年前3季度內蒙古對蒙古貿易值實現175.8億元人民幣,占內蒙古外貿總值的29.3%;占中蒙貿易總值的53.9%,居全國首位,貿易值同比增長35.9%;其中進口132.6億元,增長55.5%,出口43.2億元,下降2%。對蒙貿易穩步增長有多重原因:首先是兩國關系不斷深化,促進外貿領域合作穩步發展。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沿邊地區開放,為雙邊貿易提供機遇。再次,從2013年年底,蒙古國投入7000萬美元更新鐵路信號系統,至2015年年底,鐵路運力有望增長60%。
四川省加工貿易進出口創新高
據四川省商務廳消息,據海關統計,10月當月,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38.3億美元(含特殊監管區物流貨物,下同),同比增長32.4%;其中,加工貿易出口23.3億美元,同比增長39.1%;加工貿易進口15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014年1-10月,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322.5億美元,同比增長25.5%,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的55.3%;其中:加工貿易出口188.5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占全省外貿出口總額的50.5%;加工貿易進口134億美元,同比增長28.4%,占全省外貿進口總額的63.9%。
江西省政府召開跨境電子商務工作推進會
江西省商務公眾信息網報道,日前省政府召開全省跨境電子商務工作推進會。會議就全省跨境電子商務工作現狀進行了介紹,各參會單位分管領導就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商務廳等七部門關于江西省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贛府廳發〔2014〕54號)的工作思路、舉措和下一步打算作了匯報,并就江西省跨境電商快件監管中心、國際行郵監管中心、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海關監管平臺建設及南昌市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等事宜進行了研究討論。
山東省對外承包勞務增勢良好
山東國際商務網日前報道,1-10月,全省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94.3億美元,同比下降1.5%;完成營業額67.7億美元,派出各類勞務人員52709人,同比分別增長4.5%、33.2%。一是大項目拉動作用明顯。全省新簽過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24個,合同額69億美元。二是高端市場開拓取得新突破。全省對中東、歐美等高端市場新簽合同額35.5億美元。三是重點行業支撐作用突出。電力工程、房屋建設、交通運輸、石油化工四大行業共新簽合同額87.9億美元。四是外派勞務保持較快增長。全省工程項下派出17831人,勞務項下派出34878人。
漯河市出臺《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辦法》
據河南省商務廳消息,近日,漯河市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扶持辦法(暫行)》(漯政辦〔2014〕98號),每年安排1000萬元電子商務發展財政扶持資金,旨在促進電商企業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品牌發展、集聚發展,更有效地促進漯河電商產業鏈的加快建立和完善,助推電子商務成為全市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新業態的重要支柱產業。《扶持辦法》主要內容分適用范圍、扶持內容和標準、申報程序和材料、資金的使用與管理四個部分。
篇7
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創新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展實踐是由發展理念引領的。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不能單純重視經濟增長,必須轉變自身觀念。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制定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考核體系,細化目標舉措,考嚴考實,考出實績實效、考出發展熱度。繼續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濟發展中的主線作用,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做強龍頭企業,壯大主導產業
經濟的發達程度,往往取決于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的高度與實力。必須培育龍頭型企業,提升整體競爭力;發揮資源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培育未來主導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培育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產業升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高質量發展中搶抓機遇,要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形成區域性創新高地。
構筑高水平創新載體,提升創新創業服務效能。著力打造一批以高新園區、科技綜合體和智能工廠為代表的匯聚創新元素、凸顯創新實效的高水平創新載體,重視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及服務業內部深度融合,加大科技產業綜合體和眾創空間建設,構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形成助推經濟轉型的強大引擎。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圍繞激活創新“因子”,推動更多企業掌握決勝市場的“殺手锏”。注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積極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優秀企業家,充分調動企業發展的創造性。
設立重大成果轉化專項,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創新科技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機制,以創新為動力,在前沿科技領域設立重大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推進更具引領性的原始創新和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更大力度地推進市場化的創新,培育更加強勁的“新動能”。
探索外向經濟新模式,加快培育外貿新業態。積極探索跨境電商、跨國供應鏈整合等新業態,帶動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使對外貿易成為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新空間、新渠道。
注重人才集聚,形成人才方陣
無論是發展實體經濟,還是加大科技創新和發展現代金融,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在高質量發展中搶抓機遇,要以“招才引智”為抓手,筑牢人力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支撐。
圍繞各類創新載體,有針對性地招才引智。主動出擊做好人才引進,重點招引培養頂尖人才、雙創團隊、領軍人才以及產業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重點引進培育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前景廣闊的創新創業團隊。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高品質建設高校園區。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項目落地,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匯聚融合,把科技資源、人才資源等諸多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
堅持項目為王,招才引智。牢牢把握招商引資的集聚效應,對產業鏈長、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高質量項目,要堅持項目、人才、創業團隊一起引進,形成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項目與招才引智并舉,以優質增量的加速擴張帶動培育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篇8
東亞和歐洲、北美經濟呈現不同走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3―2019年,東亞經濟增速將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歐洲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東亞仍是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影響。
亞洲與北美和歐洲之間的貨物貿易失衡狀況正在改善,但服務貿易失衡格局進一步擴大。亞洲是國際服務貿易的凈輸入國,歐洲和北美國際服務貿易凈輸出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2015年亞洲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根據權威預測,歐洲有望于2017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北美也有望于2019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屆時,全球對外投資格局將發生逆轉,亞洲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歐洲和北美成為資本凈輸入地區。
東亞地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但發展中國家失業率有所上升。東亞經濟仍具有較強活力,失業率普遍在5%以下。
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增大
巨大的經濟規模決定了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按匯率計算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但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余地。隨著中國放眼全球實施擴大內需、“一帶一路”等戰略,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大。如擴大內需不僅促進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增長,而且擴大進口需求和對外投資,進而帶動亞洲以至世界經濟增長。據估計,2014―2020年,中國進口累計將達1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突破1.2萬億美元,將為世界其他地區貢獻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有關調查顯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最有利于拉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經濟貿易機制。“一帶一路”戰略貫穿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希望通過推動沿線國家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商品、服務、資金、產能和技術跨境流動,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增進沿線國家經濟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是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興經濟體對能源需求放緩的大背景下,國際油價重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稱,2015年原油價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過70%。這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從現有條件看,國際油價長期在較低價位波動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篇9
【關鍵詞】同煤 外貿 供給側 改革
作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新常態下外貿供給側改革自然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對于貿易企業,尤其國有大型貿易公司,供給側改革要有國際視野,著力提升優勢產能,打造競爭新優勢。企業要從生產層面全方位進行供給側的調整,包括技術、產品結構、貿易結構、制度等方面的調整,不斷轉變提升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產能升級和推動貿易發展方式,提高現代綜合服務能力升級等等,都是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也是企業外貿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必然。
一、貿易供給側改革發展戰略、思路和目標
做為大型國有企業的外貿供給則改革,企業要用國際視野推動外貿供給側改革,不斷調整商貿流通、金融服務、實體產業投資三大業務板塊的結構定位,促進業務板塊之間的互動發展,協同盈利。依托金融資源提升業務拓展和創新能力,打造行業內供應鏈集成優勢和資源配置優勢。不斷尋求企業過剩產能海外對接平臺,為集團公司過剩產能“走出去”做好服務和開拓。
其次,企業供給側改革要以提升貿易盈利能力、可持續發展為突破點,打造“業務專業化,金融多元化,內外貿一體化,供應鏈集成化”的產業格局。積極開拓海外發展平臺,為集團公司供給則改革搭建橋梁和平臺。
第三,推進貿易領域供給側改革,一是要推動原有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打造品牌、加強研發等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競爭新優勢。二是尋找新的突破領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等。三是推動產業階梯轉移,一些低端產能既可以向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也可以向國外經濟發展階段恰好有需求的市場轉移,從而推動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二、貿易物流板塊供給側改革發展戰略
企業貿易供給側改革要本著瘦身強體,專業經營的目標;不斷優化結構和模式創新;著重培育能力,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實現供應鏈和金融互動供給平衡結構。同煤集團的貿易業務的戰略定位應由以前簡單的“進出口和國內大宗商品貿易商”向“綜合供應鏈金融服務商”轉變。依托集團公司的已有和正在建設中的物流網絡,逐步建立起煤炭焦炭,化工、鋼材、礦石等大宗物資的供應鏈通道,為煤礦、電力、鋼 鐵、化工等下游大型企業提供優質供應鏈金融和供應鏈增值服務。結合企業的實際,以科學發展的思路推進企業的貿易板塊的供給側改革。一是要退出過剩行業競爭,加大結構調整和融合,從簡單貿易商向商貿實體轉型,實現結構轉型調整;二是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業務,確定核心競爭力的貿易品種,在穩定發展融資性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上控資源和下控網絡的經營模式;三是打造貿易物流升級版,通過參股、控股生產企業實現核心商品實業化;四是不斷優化外貿結構,積極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開辟運用電子商務新業態。積極“走出去”,探索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供需不平衡帶來的商機,加快優質生活快銷品的進口和銷售,完善供應鏈的基礎上,發現增值機會。
三、貿易金融板塊供給側改革發展戰略
企業貿易金融板塊的供給側改革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業務結構,依托集團公司金融平臺,充分利用國內外金融機構創新金融工具,開發供應鏈增值業務。利用金融業務的杠桿作用為貿易板塊和其它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使金融業務成為企業的另一支柱業務和主要利潤創收點。逐步通過戰略性投資和財務投資,成為業內知名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商。
充分做好企業貿易金融板塊和市場的對接,推進好企業貿易供給側改革工作。一是要優化產業結構,依托企業金融平臺,充分利用國內外銀行創新金融工具,開發增值空間;二是要優化業務結構,開拓貿易金融服務,推動貿易供應鏈升級;三是要打造貿易物流升級版,開展配供、加工、物流等供應鏈增值服務;四是要打造金融升級版,利用長三金融中心和自貿區優勢,開展供應鏈金融和跨境和轉口業務;五是要以香港、上海等融資租賃公司為平臺,逐步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多渠道開辟融資途徑。
四、貿易實業板塊供給側改革發展戰略
企業貿易實業板塊的供給側改革要不斷提升規模、資金和技術優勢,以集團內部金融資源為支撐,運用現代資本動作手段,以戰略性投資為主推進產業整合,帶動集團內部典型業務的快速成長,培育實體新型優勢業務的拓展。充分做好企業貿易實業板塊和供應鏈的結合,推進好企業貿易實業板塊的供給側改革工作。一是要轉變貿易低端模式,控制供應鏈上游優勢資源,實現金屬板塊、爐料板塊等優勢資源拓展和控制,推進相關實體企業的并購工作;二是要提升產品結構和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公司的配套加工和物流服務能力,為下游用戶提供個性化綜合供應鏈服務;三是要轉變產業結構,建設一個以保稅倉庫為基礎的晉北保稅物流園區。轉而提升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抓住國家產業優惠政策,在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的機會中爭取有利的貿易規則,實現突破;四是要轉變貿易結構,以裝備制造業為切入點,發展出口貿易,逐步實現工貿一體化,不斷拓展省外和海外配供業務。
五、貿易海外布局板塊供給側改革發展戰略
篇10
關鍵詞:外貿區成立后;中國國際貿易;發展模式
自貿區成立后,中國外貿模式的變化主要體現如下:
第一:經濟的日益變化,企業要適應全球經濟化新走向,著重調整我國各行各業產業分工,改變企業原有的“大而全”“小而全”“專而精”,除進一步加快制造業和產業的分工,也要改善制造業生產的專業性,以及行業系統化和外部的和諧發展。使得企業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合體分工,對市場充分細化,與此同時,企業也要提升自我競爭優勢,加強技術積累與人才資本的積累,加強企業業務的核心環節,也逐步完善企業核心業務,輔助業務重新進行外包業務。漸漸的構造屬于現代信息科技的高效管理鏈體系。
第二:同時也加強國家產業在技術創新,財務稅收,金融政策的發展。全力推進行業在企業培育基于創新上面的核心競爭力。支持各生產產業和服務業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前行。在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企業在生產供應,市場營銷,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管理與企業管理模式之間的相互對應。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變”的而商業戰略模式,提升企業在管理經營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企業自我特色的自主創新能力模式
第三:主要致力于推動以生產為主要模式的企業在生產的發展和升級,打造供應商在生產線的專業性強度,提升我國生產企業。在國際生產鏈與價值鏈中的地位。推動中國參與到國際的競爭中,發展形成屬于自己的戰略模式。更好的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產業和供應鏈管理能力,主要致力于培養以生產為主的服務供應商,逐步步入國際產業鏈的高端環節。第四:國際環境中,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環境,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營銷能力。通過政策深化企業在市場營銷的格局,以提高營銷人員的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的素養,完善市場營銷的環節結構,從而建立健全能夠“發現市場、創造需求、引導創新、優化管理”的市場營銷平臺。
第五:提升企業設計和品牌打造能力,全力支持企業打造屬于自己的出口品牌。著手研究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創設,制定扶持研發的政策。同時也加強完成信用貸款和保險政策,從而推動企業產品的創新,支持國內中小企業秉承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去開發。推動產品設計創新和品牌建設能力,強化企業信息的高效性,快速建立企業的評價管理體系,以幫助產品在市場中找準定位,從而成功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優勢。國家也應支持有實力的而企業走向世界,國內與國外的技術,管理人才和其它資源,推進建設創新體系。
一、上海自貿區制度創新促進我國外貿發展的對策
據上海海關統計顯示,自上海自貿區成立,新注冊的企業總數高達1.5萬家。企業在健康嶄新的政策和業務環境下成長,更加注重企業的發展,激發進出口的潛力,也注重企業功能的挖掘和拓展,注重誠信培育。也通過提升企業的業態素養來悄悄改變中國外貿發展模式
(一)海關創新:先進區、后報關
從自貿區實行制度創新兩年來,上海海關一起推出31項海關監管制度,且全部順利實行。后期自貿區在海關制度創新上出現制度創新的疊加成熟效應,功能的拓展延伸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一線城市“先進區、后報關”、二線城市“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的政策、區內“自行運輸”為標志,從而上海貿易區也隨之建立“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新模式。
據了解,上海比較突出的是在保稅維修制度創新的基礎上,又實行工單式核銷,由于區內自由運輸先免區,后報關的疊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簡化備案,船上監督管理,網絡監控等。也為靠近深水港提供不停航政策,填補國內空白。
(二)跨境電子商務: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
在上海自貿區域里,外貿發展的模式體現在很多方面,即改變了代表傳統貿易領域的海空運集裝箱模式,也在興起的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針對跨境電子商務“多批次、小批量、碎片化、全天候”在線通關特點,上海貿易試驗區全面升級,深化信息監管水平,推出了商品“當時備案、自動審批核實、實時驗收放行”,以及行郵稅“電子支付、自動清算、擔保驗放、匯總征稅”等舉動措施措,大大縮短通關時間。
(三)營商環境:進階國際化與法治化
根據2015年的負面清單,以及54條拓寬開放措施為企業的拓展新領域,開發新業務提供了強大后臺力量。隨著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的不斷完善,向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讓更多企業靠近。在其中54項放大開放措施中,服務業有37項,目前累計已有1037家企業落地。許多企業通過自貿區的各項制度創新,改變了產業模式,制造業從之前的加工業慢慢轉向產業鏈融合發展升級,而主要以開發科學技術,維護檢測,以及技術咨詢服務為主的服務行業,還有醫藥行業得到深化和拓展而即將來的是,保稅區片區將持續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貿易便利化優勢,進一步做強總部經濟,拓展國際貿易和航運功能,同時推進亞太運營商計劃,啟動籌建10家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跨境電商網絡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