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

篇1

【關鍵詞】琵琶獨奏;音色;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1-0047-02

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于上世紀70年代共同創作的,它講述了蒙族孩子玉榮和龍梅為保護公社的羊群,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與暴風雪戰斗了一個晝夜的感人故事。作品將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通過琵琶音樂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使其感人事跡成為了一代人記憶中最美的風景。本文探究的是琵琶獨奏版本的《草原小姐妹》,這個版本是在協奏曲版本之后,作曲家為了更好地傳播這首作品而創作的。樂曲的發展脈絡與協奏曲基本一致,雖然沒有樂隊協奏的部分,但是獨奏版本同樣精彩,甚至更顯精煉。

一、樂曲的基本結構

本曲共有四段,屬于典型的標題音樂,每段都有具體的音樂主題故事內容。

(一)“草原放牧”

本段通過歡快跳躍的音樂風格,展現了暴風雪來臨之前小姐妹倆與羊群在草原上歡歌嬉戲的愉快生活場景,具有濃郁的蒙古族風情。第一句描寫“小姐妹”的主體音樂舞蹈性很強,節奏型以“前十六”及“后十六”為主,律動感十足。第二句不同于第一句的節奏律動,旋律更具線條感和抒情性,將富饒寬廣的美麗草原景象進行了展示。第三句由低音區有力地開始,運用遮分、掃弦等技巧,將這一部分音樂推向一個小。段落尾聲使用人工泛音加左手撥弦的技巧,十分靈動。

(二)“與暴風雪搏斗”

借用琵琶特色音響模擬暴風雪來臨時呼嘯的刮風聲音,非常形象逼真,主旋律若隱若現,表現了兩姐妹為保護羊群,不畏嚴寒,與風雪搏斗的場景。一開始的小三度音程劃弦輪指,音響效果十分壓抑,將草原瞬間烏云蔽日的氣候變化演繹得淋漓盡致,隨后左手雙弦滑音配合右手雙弦輪指的技巧模仿了風雪襲來的嚴酷,刻畫出了大雪紛飛、寒風呼嘯的動態場景。

(三)“黨的陽光照心間”

抒情的輪指演奏展現出溫情的畫面,這一段暴風雪過后,陽光重照大地,小姐妹保護羊群的事跡被人們發現并傳頌開來。主體旋律優美,具有歌唱性,而節奏則自然舒緩,用一段優美的長輪引出來,對暴風雨過后灑滿陽光的美麗草原景象進行了描繪,寓意黨對少年兒童的親切關懷。

(四)“千萬朵紅花遍地開”

音樂主題的升華,也是小姐妹為公奉獻精神的升華,同時還是炫技的一段,琵琶演奏技巧在這一部分有較大難度,對于當代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

二、樂曲的風格特征

《草原小姐妹》的主題音調取自吳應炬的同名歌曲,向聽眾展示了歡快明朗而又充滿活力的內蒙古歌舞旋律,形成了樂曲獨特的審美情趣。作曲家通過豐富的琵琶左右手演奏技巧,將琵琶特有的音樂語言充分開發利用,向聽眾們形象地展示了蒙古大草原富饒寬廣、一望無垠的美景,寥寥幾個動作刻畫出了濃郁的蒙族風情。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模仿了內蒙流行的四胡演奏風格,突出了相應地域風格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由小調轉化到大調,使得聽眾萌生豁然開朗之感,將地域性風格進行了極盡的展示[2]。此曲的誕生,將琵琶曲的創作和演奏都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三、樂曲中演奏技巧的使用

(一)右手的演奏技巧

在琵琶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右手演奏技巧分為彈挑和輪指兩個系統,結合其在實際演奏中的運用,還可以衍生出很多指法組合,諸如雙彈、滾奏、掃拂、遮分以及雙弦輪等,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通過音量、點與線以及音色的變化等,可使得演奏指法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圍,同時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不同樂思,使聽眾可更進一步領會作曲家及演奏家的表達。

第一段“草原放牧”主題音樂節奏活潑輕快,演奏者演奏時用右手彈挑、輪指、掃弦、分彈等多種演奏技巧,表現出極強的舞蹈性,連續的雙彈加彈挑的運用使音樂的節拍重音十分清晰,將主題旋律進行了充分展現,跳動的節奏型使聽眾瞬間感受到歡快愉悅的氛圍;在第二段“與暴風雨搏斗”中,右手雙弦輪模擬刮風聲音時,力度層次的變化,虛實相間,使聽眾有身臨其境的聽覺體驗,這種刮風的聲音與旋律樂句交替出現,使音樂更具畫面感;第三段“黨的關懷記心間”這部分內容,作曲家將整個過程用一段優美的長輪引出來,加之以大指挑弦奏出簡潔的音調作襯托,采用了弱起漸強的處理,為聽眾呈現出了一幅英雄重生的景象,長輪在實際演奏中,輪速與輪數的安排應符合音樂的整體氛圍;第四段“千萬朵紅花遍地開”,右手主要使用常規演奏技巧,但是這一段中快速的左右手配合技巧,頻繁的換指、換把、過弦等技巧的使用,具有相當的難度,它使得音樂形象更加活潑、生動、豐滿,同時在音調上還呼應了樂曲的第一段音樂主題。

(二)左手的演奏技巧

結合整首曲子來看,第一段“草原放牧”在展現蒙古草原富饒寬廣的美景時,作曲家重點運用了裝飾音的左手旋律,使得作品具有了濃郁的蒙古風情,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與暴風雨搏斗”這一段則在表現風雨襲來的嚴酷時運用了左手雙弦滑音技巧配合右手雙弦輪指,這一技巧十分形象地模擬了暴風雪來臨時那種呼嘯的刮風聲,將兩姐妹不畏嚴寒和與風雪搏斗的情景再現出來,從左手雙弦滑音的技巧來講,它對左手雙指按弦的力度提出很高要求,同時為了模擬刮風聲,左手在弦上滑動的速度十分講究,必須貼合“刮風聲”的實際自然聲效;第三段,使用了很多常規的演奏技巧,左手部分,主要是配合保留指以使樂曲中的每個音盡量延長余音,類似琵琶樂曲文曲的處理方式;第四段,左手快速的換把、換指、過弦,盡管不是特殊的演奏法,但由于速度快、跨度大,也產生了相當的演奏難度。也恰巧是這一炫技的段落,使樂曲的藝術表現力更加提升了一個層次。

四、結語

綜上所述,《草原英雄小姐妹》是集音樂性、故事性、技巧性于一身的一首優秀作品。在具體的演奏表現過程中,經過手指與心靈的共同演繹,使得琵琶演奏藝術以及樂曲的精神內涵得到了升華,對草原兒女的英雄事跡進行了贊歌般的傳誦,為琵琶這一古老樂器在我國音樂表現領域的發展留下了典范之作,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向聽眾抒發了故事背后蘊藏的真實情感。

參考文獻:

[1]李澤洋.論琵琶獨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音樂語言表現力的多元性[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7):89.

篇2

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信息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有效運用,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其實,我們的音樂教材編排中也本著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用了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如低年級欣賞中,選入了一些童話題材的作品,像《龜兔賽跑》、《彼得與狼》、《獅王進行曲》等。學生在接觸這些作品時,是在他們已有的所熟悉的知識積累中,借助音樂的形式來聽故事,感受故事的情節。如果光從音樂聽賞方面來感受理解音樂形象、故事情節的話,只能依托聽與講的結合,這樣,教學會顯得呆板、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但如果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音樂欣賞與故事情節的動畫結合,將學生的視覺與聽覺等感官一起調動參與進來,可以使學生單純對童話的興趣引向聽辨樂器音色特點,表現音樂形象這另一興趣,達到巧妙擴展“聽音樂”興趣的目的上來。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突破傳統教學法,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并能在短時間內展示事物運動發展的全過程,便于使學生對所學教材獲得更充分的感知。過去傳統教學中學生很難實際感知的內容,歷史事件,遠方的景象,異國的風土人情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使他們清晰的表現出來,使學生耳聞目睹,猶如身臨其境,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畫面結合音樂,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1973年,劉德海、王燕樵、吳祖強根據蒙古少年龍梅和玉榮姐妹倆在暴風雪中奮勇保護集體羊群的英雄事跡創作的琵琶協奏曲。這堂欣賞課對于我們學生的實際水平要分辨主奏的樂器、樂曲不同的樂段、了解每樂段的情緒、節奏、速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還有體會內蒙古民間音樂色彩等等是相當困難的。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所表現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在暴風雪中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奮力保護羊群的場面。先通過信息技術展示電影場景,接著讓學生到琵琶協奏曲中去找找這么緊張的情節吻合的樂段。基于對故事情節的了解,學生很容易找出答案,也從中明白了原來音樂是通過節奏速度等要素的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特定的故事情節的。通過課件,老師引導學生將每個樂段的節奏、速度、情緒選擇相應的色塊表示完成填空后,整首樂曲在學生的頭腦中也較為清晰完整。接著讓學生來說說樂曲的主奏樂器是什么,有的學生說是古箏,有的說是琵琶,全班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于是又通過課件欣賞了琵琶和古箏分別演奏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現場實況,學生不光比較記憶了兩種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還觀賞到了古箏與琵琶的演奏的一些技巧,可謂一飽眼福耳福。就這樣,學生在信息技術大容量的信息滋潤下,構成了一個教師――學生――音像“三角互動”式的有機整體,實現了聽覺與視覺、聲音與圖像的即時轉換,很好的提高了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運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

一些優秀的歌曲,總蘊藏著豐富的作品內涵,等待你為之不斷去感受鑒賞、體驗頓悟。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現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的同時,激感,增強責任意識。

篇3

部分學生對戲曲接觸較少,其相關認知比較淺薄。為提升戲曲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做好多重學情調查。在備課中找準欣賞切入點,在學唱時介入演繹活動,在欣賞操作時引入戲曲劇情,在課堂訓練中融入流行音樂元素,以打造小學音樂戲曲教學嶄新課型,從不同維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戲曲欣賞課堂教學品質。

一、備課中找準欣賞切點

戲曲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各地都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這些民間藝術具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教師在整合戲曲教學資源時,不僅要對文本教材信息展開解讀,還要深入探究這些地方文本藝術的成長經歷,搜集相關文化信息,選擇適合教學切入點,設計教學程序,完成戲曲課堂教學體系構建。《歡樂的潑水節》采用傣族民歌的音型音調編寫,歌曲分為四個小節,共四個樂句,第一、第二樂句完全一樣,第四句節奏與第一句相似,第三句完全不同,在節奏上形成起承轉合的關系。在學唱這首歌曲時,教師先搜集整理傣族潑水節相關信息,為學生準備豐富圖片視頻信息,讓學生通過多種信息展示,對傣族潑水節有清晰認知。教師講述傣族潑水節的來歷,每年舉行潑水節的盛況,并對歌曲內涵進行深入剖析,給學生帶來更多信息感知。可從不同維度展開欣賞切入,搜集整理傣族民歌相關信息,為學生設計圖片、視頻等展示材料,給學生帶來更多直觀認知機會。學生通過豐富感知體驗,對傣族文化有更深刻理解。

二、學唱中介入演繹活動

在戲曲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展示手段,為學生進行反復示范,利用聲光電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是本地戲曲內容,學生有一定認知,教師要引入課堂演繹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演繹過程中感知戲曲豐富內涵。在學唱時,教師要對學生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矯正,特別是拖長腔的戲曲,學生掌握有難度,教師要做好多重示范演唱,為學生順利介入演繹創造條件。在學習《那達慕之歌》時,教師先將歌詞展示出來,讓學生朗讀記憶。教師根據歌詞解讀蒙古族群眾體育文藝集會“那達慕”。為讓學生對蒙古族人們生活有更多了解,教師專門挑選了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祝酒歌》《達納巴拉》等,利用多媒體播放,并動員學生一起律動舞蹈,課堂教學氣氛頓時熱烈起來。教師適時介入蒙古族民歌舞蹈,不僅有效渲染了課堂學習氣氛,還為學生認知蒙古族文化創造條件。通過這樣的演繹活動,學生再來學習蒙古族歌曲,其感知會更到位。

三、欣賞中引入戲曲劇情

戲曲都有豐富多彩的情節,在音樂欣賞時,教師不妨進行相關延伸,對戲曲內容進行展示,對戲曲故事進行講述,以引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特別是精彩的打斗、服飾、唱腔等內容,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教師給出多重展示講解,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立體感知效果。每年春晚都要涉及一些戲曲內容,那些精彩的唱腔、節奏、打斗和服飾,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經典戲曲片段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快速建立學習意識。在學習《草原放牧》時,教師這樣導入:有一個故事片叫《草原英雄小姐妹》,誰能講講故事情節嗎?今天欣賞的琵琶協奏曲不是影片,其中第一段為“草原放牧”,這部分又分為五段,后四段分別是與暴風雪搏斗,小姐妹牢記黨的關懷,千萬紅花遍地開,整個樂曲主題清新活潑,具有內蒙民間音樂色彩。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對樂曲基本情節有了一定了解,也為欣賞奠定堅實基礎。

四、訓練中融入流行音樂

戲曲欣賞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訓練活動,對提升學生戲曲認知水平有一定幫助。跟隨多媒體試唱、自主演唱、小組演繹、同桌對唱、課堂展示、課外訓練等,都屬于訓練范疇,教師要適時引入流行音樂,實現戲曲與流行音樂的高度融合,以提升戲曲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對流行音樂情有獨鐘,在戲曲欣賞中介入流行音樂,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漁舟唱晚》形象描繪了漁民在夕陽西下,滿懷勞動豐收的喜悅,乘著片片白帆歸來的情景。為提升學生感知能力,教師讓學生課下搜集中國十大民樂曲目,并讓學生選擇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展示演繹。中國十大民樂在多種音樂榜上都有重要地位,其流行性特征十分鮮明,學生對此有較強敏感性,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搜集相關信息,學習其曲調,利用多種樂器進行展示。教師讓學生搜集學習展示十大民樂,這是開放性音樂學習訓練。學生利用自身優勢展開相關訓練學習,自由選擇展示方式,也為學生創造力激發提供重要動力。

篇4

【關鍵詞】電影音樂;審美;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4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068-01

電影音樂較純音樂而言,既有共性又有著其獨特的個性。既要有獨立性又要與電影的畫面相統一。除了最基本的節奏、速度、旋律外,還要迎合電影中不同的故事內容、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環境,一部優秀的電影如果沒有了音樂,就如同一桌“滿漢全席”沒有放鹽,看著華麗無比,其實乏味得難以下咽。電影離不開音樂的的烘托,完美的電影音樂總是與電影的情節畫面配合得天衣無縫,它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電影,把電影的內涵完全釋放出來,含蓄或者強烈地抒發著電影的情感。

電影中的音樂風格就確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他可以把電影中的時間、空間等因素巧妙地刻畫出來,深化觀眾的印象,加強電影的感染力與視覺效果,增強背景的渲染氣氛。這種背景包括環境、時代、地域,民族等因素。電影音樂有的時候還能為某一位電影人物代言,而且這樣的表現是深入人心的。比如在宮崎駿的電影《千與千尋》中,當夜幕降臨諸神出場登船上岸時,演奏的是《諸神》一曲,該曲調極富日本民族的特點。無論是伴奏樂器,還是音樂的曲式,都是“日本味道”。音樂一出現就渲染了諸神出現時的神秘氣氛,同時也代表著日本的民族元素。再比如陳凱歌的電影《霸王別姬》中,一聲“磨剪子,搶菜刀”的吆喝,頓時讓觀眾“聞”到了熟悉的老北京胡同的味道。

音樂是一門付諸于聽的藝術。音樂也是抽象的,它也最能刻畫人物的心理。在電影中,用音樂刻畫人物的心理也是屢見不鮮的了。觀眾可以通過音樂的刻畫更加深刻體會電影中人物的心理變化。

最容易體會的兩種心理莫過于悲傷與高興。在電影中,白事兒與喜事兒的音樂截然相反,當電影中出現喜事時,音樂活潑歡快,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電影人物內心的歡樂與開心。當電影中奏起悲傷的音樂時,觀眾也能對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同身受。在電影《螢火蟲之墓》中,當節子死去時,音樂緩緩響起,觀眾同清太的內心感同身受,對他失去妹妹的悲慘遭遇深感同情。

電影音樂還可以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我的祖國》早已經深入人心。這部電影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電影講述志愿軍連長張忠發率領志愿軍戰士,為抗擊侵略者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體現的是這群英雄對祖國的熱愛,為了保衛祖國甘愿拋頭顱灑熱血。電影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演繹,主題曲《我的祖國》更是深化了主題,加深了觀眾的印象。電影《草原英雄叫姐妹》中,音樂始終貫穿其中,遼闊的草原,瘋狂的暴風雪,英勇的小姐妹……音樂始終與影片相融合,緊扣電影主題,這部電影一直深深地留在觀眾的記憶中。

對電影音樂的欣賞,要同音樂與電影、劇情與畫面相結合,更要提升自己的欣賞水平。音樂詮釋畫面、豐富劇情的同時也起到以韻補情的作用。對電影音樂的品評與判斷要注意自身的知識修養,既要有電影知識,同時又要有對音樂知識的掌握,要有對電影的審美觀,與電影的畫面、語言、鏡頭韻律、形象、音樂情感相結合,同時要對音樂有一定的理解、感悟、想象與體驗等。此外,還要對音樂創作者的生平、風格等有所了解,這樣才會更加深刻體會音樂創作者在音樂中的情感表達。

當然,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的積累也是必要的。比如音樂的語言,以及音樂的調式、調性、節拍等。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對音樂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對電影有更加透徹的理解,及時把握音樂的走向、風格。了解對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語匯就能更加直接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電影的靈魂。

總之,不能只從某個方面對電影音樂進行賞析,要全面了解電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加全面、更加透徹地欣賞電影音樂的奇妙之處。

參考文獻:

[1]郭怡然.淺析電影音樂與畫面的統一――以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7).

[2]孔令旨.淺析電影音樂的發展特點與前景――以中西方電影音樂的發展為立足點[J].電影文學,2010(13).

[3]康怡然.電影音樂的藝術功能及其美學價值的實現[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

[4]吳曉燕.選取電影音樂在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微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6.

[5]張子駿.淺談中國電影音樂中的民族符號[D].上海師范大學,2010.

篇5

【關鍵詞】琵琶教學;美感;藝術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99-02

隨著我國課程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加強調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大學生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在大學生琵琶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并不斷創新講課的方式,加強對學生美感的培養,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琵琶演奏技巧,并在課堂中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這樣既能夠提升琵琶教學工作成效,還能讓學生的琵琶演奏水平得到提升。

一、琵琶演奏中學生美感培養的基礎

(一)過硬的基本功。琵琶演奏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通過大量的訓練,尤其是要加強指法與技巧的訓練。琵琶演奏要想獲得成功,基本功必須扎實,能夠深刻領悟音樂內涵,從而將樂曲準確表達出來,讓情感得到抒發。在琵琶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加強對大學生琵琶基本功的訓練,只有具備過硬基本功,琵琶演奏才能一氣呵成,作品二度創作水平也能得到提升。同時學生在加強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逐步培養美感,最終演奏時,將琵琶的美感表現出來,讓觀眾真正領略到琵琶的藝術魅力。[1]此外,大多數琵琶樂曲都是從地方戲曲或小調改編而成的,由于地方戲曲和小調各具特色,這增強了琵琶樂曲的民族色彩。琵琶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基礎知識,清楚各種風格的樂曲,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美感。

(二)準確理解樂曲內涵。琵琶是一種常見的樂器,可以演奏古今中西各種風格的知名樂曲,比如《十面埋伏》《天鵝》《草原小姐妹》《查爾達斯》等。學生在學習時,要想原汁原味地演奏出這些名曲,需要深入了解每首名曲的背景,從而準確理解樂曲蘊含的潛在內涵。以《草原小姐妹》為例,這首協奏曲的主奏樂器是琵琶,與西洋管弦樂隊合作而成,同時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相結合,并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和交響樂中常用的鳴奏曲式相結合。創作者為更好普及這首樂曲,將其改編成了獨奏版本。學生要想掌握這首琵琶樂曲的演奏方法,必須了解樂曲中描寫的蒙族少女龍梅和玉榮的故事,并根據協奏曲版本音響所傳遞的震撼,這樣才能提升對該獨奏版本的演奏能力。

二、琵琶教學中學生美感培養的方法

(一)注重形態美。良好的儀態、正確的坐姿是學習琵琶演奏的第一步。對大學生而言,起初因為學習內容簡單化,所以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即可,在演奏水平提升以后,不僅要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還要具備美感的形態活動,這樣才能更好渲染音樂情緒,讓音樂表現力得到增強。[2]以琵琶曲《霸王卸甲》為例,其塑造的正是垓下決戰的失敗者項羽的音樂形象,樂曲著重渲染的是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氣概,而且更多地通過同情的角度,表現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的贊頌。所以該樂曲以沉悶和悲壯為主要特色,音調凄楚而婉轉,情緒低沉而悲壯,音樂中蘊含的“以悲為美”的悲美特質正是《霸王卸甲》的藝術風格和樂曲意蘊。在這首樂曲的掃弦、升帳這一樂段,掃弦時呼吸配合抬臂,過弦速度要快,右手指尖立起與琴面垂直,掃弦過后右手要有一個彈回來的動作,這樣演奏出的掃弦既有彈性,又有氣勢,很好地表現出音樂的內容,讓音樂作品呈現一種震撼感和悲壯感,以及對英雄的憧憬之情。

(二)培養內心情感,注重聲音美。琵琶演奏的主要目的是讓觀眾聆聽演奏者演奏的曲目,領悟并體會到演奏者的思想與情感,同時在這種雙向共鳴下,充分感受到音樂的美感。因此,在琵琶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內心情感,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對學習的曲目進行二次創作,這樣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性體驗,并在演奏過程中品味樂曲的內涵,實現自身音樂情感與演奏技巧的完美結合。在教學期間,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色分辨力。因為琵琶形制很扁,發音孔不大,其自然音色比較硬和薄,且演奏技法也很復雜,必須借助指甲發聲,導致演奏時容易出現雜音。所以,在琵琶演奏過程中,需要將音色控制好,這樣才能保證演奏質量。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追求音色美的習慣。只有學生內心真正體會到聲音的美感,才能將音樂把握好。教師既要提升學生的聽覺能力,還應提升學生內心感受的能力,在內外雙重培養下,可以幫助學生奠定琵琶美的聲音概念,為提升琵琶演奏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合理選擇教學模式。在琵琶教學課堂上一定要把美感落到實處,教學模式不一而足,常見的有“探索型”、“體驗型”、“表現型”等,所謂“探索型”教學模式是指在培養學生美感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具有包括常識等在內的科學探索精神,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到音樂的殿堂;“體驗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講授一些包含人文精神、品德教育等的素材,讓學生自己領悟音樂的美感;“表現型”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在活動中大膽表現出來,進而引導學生的創造意愿。當然,這三種教學模式并不是分開使用的,它們可以相互融入,更好地完成學生美感的培養。

(四)注重文學、藝術修養。首先,要重視提高學生的藝術綜合修養。音樂屬于藝術,音樂與其他藝術如文學、詩歌、繪畫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如果一個學生具備了欣賞歐洲古典建筑、詩歌、散文、經典名著等方面的基本素質,那么他會對歐洲古典音樂的曲式、結構中所體現的力量與平衡有更為深刻的理解。[3]如果能引導學生領悟到中國水墨畫、古典文學、詩歌、國畫、書法中的淡雅情趣,就會讓其品味到中國民族傳統樂曲中的特有韻味。其次,要讓學生充分了解音樂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主要包括音樂的風格、流派、體裁、創作背景、作者及其相關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琵琶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琵琶名曲的背景知識,不僅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審美能力,而且會在這個過程中凈化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五)積極參加藝術實踐。琵琶演奏屬于一門表演藝術,學生通過參與藝術實踐,可以讓演奏技巧得到鍛煉,從而不斷提升演奏能力。對于琵琶教學而言,也可以視為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所以,在琵琶教學中,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藝術實踐機會,通過對他們的合理引導,讓其能夠在各項音樂活動中得到鍛煉,這樣才能真正走進音樂,并在藝術實踐中增強對音樂的審美體驗。[4]此外,學生在參與音樂藝術實踐過程中,音樂表現的自信心也能夠得到增強,合作意識也越來越強,逐步養成良好的團隊精神。對于琵琶教學而言,藝術實踐可謂一面鏡子,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糾正。因此,教師要在加強學生基礎訓練的同時,還要通過藝術實踐進行檢驗,這樣學生的琵琶演奏學習效果才更好,美感也能得到更好的培養。

三、結語

總之,在琵琶演奏過程中,不僅要有純熟的技巧,還要具備較強的音樂表現力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是音樂美感的另一種形式體驗。因此,在琵琶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選用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美感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琵琶教學水平,讓學生熟練掌握琵琶演奏技巧。

參考文獻:

[1]馮卉.情景式教學法在高校琵琶教學中的探究[J].藝術教育,2016,(9):102-103.

[2]閆芳.地方高校琵琶教學芻議[J].韶關學院學報,2015,(5):174-176.

篇6

四川大竹縣8歲女童李微微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身亡,當地政府為其申報“見義勇為”稱號未獲批準。四川省見義勇為基金會和大竹縣綜治辦認為,《四川省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中對未成年人實施此種行為沒有明確規定,李微微作為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和自保能力,不具備見義勇為的相關要件;同時,對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要不提倡、不宣傳、不鼓勵,避免盲目模仿。

8歲女童救人不幸溺亡,令人萬分惋惜悲痛,為其申報“見義勇為”稱號卻遭拒絕,這一結果令人不解。當地見義勇為審批機構給出的兩個理由,都禁不起嚴格認真的推敲。首先,《四川省保護和獎勵見義勇為條例》并沒有為公民實施見義勇為設定年齡、行為能力、自保能力等門檻,也沒有對未成年人“實施此種行為”不予認定的規定(全國其他地方也沒有這樣的規定),因此,以李微微不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和自保能力為由,認定她“不具備見義勇為的相關要件”,不但在法律法規上缺乏依據,在邏輯上也是不能成立的。

對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不提倡、不宣傳、不鼓勵,避免引發未成年人盲目模仿,這是近年來我們在未成年人見義勇為問題上的重大觀念轉變。中小學生守則、行為規范中不再有“見義勇為”的提法,當年為救集體的羊群而遭凍傷截肢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為撲救山火而犧牲的少年英雄賴寧等,都逐漸淡出中小學課本,不再被樹立為未成年人學習的榜樣。這種觀念轉變和教育方式的變化,符合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的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和文明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不提倡未成年人學習見義勇為,并不意味著對已經發生的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行為不能依法認定,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人們對見義勇為問題的認知是理性的,但現實往往是十分復雜的,置于猝不及防的危難情境,有的成年人敢于挺身而出,也有成年人選擇退避三舍;大多數未成年人可能驚慌失措,也可能有少數未成年人出于“模糊的本能”,選擇像成年人那樣見義勇為,8歲女童李微微應當就屬于這種情況。成年人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政府審批機構要依法予以認定,這是以國家的名義,對見義勇為行為予以承認和獎勵;未成年人實施了見義勇為行為,如果國家反而不能依法予以認定,這不能不說是對未成年人的嚴重不公平,對像李微微那樣做出了巨大犧牲的見義勇為者,這更是一種殘忍的二次傷害。

篇7

關鍵詞:美育功能;青少年舞蹈教學;運用效果

在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素養,同時學生的審美觀念培養是重要的一部分,青少年舞蹈教學是塑造青少年舞蹈素質的重要學科,美育作為培養學生情操的主要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身心健康、建立審美感覺是主要目的。本文著重對美育功能在青少年舞蹈教學中發揮的意義及應用措施進行探討,以促使美育功能在教學中取得更好的作用。

一、美育的涵義

美育,即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通過美育,人具有理想美、情操美、品格美、素養美,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1]。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的結合體,在審美教育要求下“陶養感情”,培養具有美的、善的思想品德的學生,倡導學生在美育教育下陶冶情操,樹立美的情感與信念。基于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美育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建立良好的審美觀點,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美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對“美”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發揮美育功能的作用

(一)感受積極的思想。美育教育作為審美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對學生感受積極思想具有重要意義。青少年學習舞蹈時可以通過不同舞蹈帶來的不同情境體驗到相應的感情,同時在鍛煉舞蹈的過程中不斷對舞蹈中的情感進行鉆研,使之在學習中增進對積極思想的吸納與吸收。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塑造了蒙古草原上一對小姐妹為了集體,勇敢、堅強的形象。通過舞蹈的學習,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對小姐妹的思想進行效仿,使其在學習中熱愛集體、勇敢堅強的思想,學生學習舞蹈時對其積極思想的汲取有利于美好情操建設。與此同時,青少年舞蹈中大多數以積極向上的思想為主體,舞蹈背后的隱形美德為學生的美育教育奠定了操作基礎。

(二)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社會主義社會的美育教育要求學生具備愛國主義情操,注重行為美和心靈美,在我國傳統民族舞蹈學習過程中,基于民族舞蹈的思想有較多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及表現民族風情的作品,因此學習此類舞蹈作品有助于拓展學生對其他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認識,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一般教師教授舞蹈動作之前,都會向大家講授相關舞蹈背后的故事及感情,學生不斷獲取這類知識,潛移默化中形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民族團結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天山少年》、《圣潔》等。通過舞蹈學習,在不知不覺中落實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增加對外在事物的認識,實現寓教于樂的科學教學效果。

(三)凈化心靈,增強明辨美丑能力。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專注及情感的投入有助于凈化心靈,一心沉浸在舞蹈情感中,超脫于俗世之外。同時,學生不應以外在條件進行評比,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培養學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的平和心態。如舞蹈《油酥飄香》中,衣衫襤褸的女孩兒不因他人態度而轉變,最終做出最香甜的油酥得到大家的喜愛。從中學生認識到只有真、善、美才是評定事物的標準,無其他外在因素影響,無形中對學生形成暗示性的美德教育,即實力或能力可以作為評判美丑的標準,而不是長相、貧富等。這樣的舞蹈有利于教育青少年熱愛勞動,不以美丑論人心。通過以上舞蹈例子可以看出,舞蹈教育本身具備美育功能,在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的美德教育作用,同時彌補人的素質缺陷及健全青少年的心理素質。通過學習舞蹈,進行美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能力,對培養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愛國主義情操、重視集體主義意識等美的思維方式及美的習慣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美育功能在舞蹈教學中的有效手段

舞蹈作為以身體為工具進行肢體語言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舞蹈教學作用多重性,不僅可以訓練青少年學生的形體美,同時在舞蹈教學中對青少年的美育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舞蹈技能培訓,還要引導學生發現美德、關注美德,落實美育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一)通過舞蹈教育培養學生的性格和品質。對青少年進行舞蹈訓練時,要積極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堅定的意志及審美能力,通過每一個舞蹈本身的故事及內涵,教師要對舞蹈表達的主要內涵進行傳授,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積極給予學生引導。另外,教師可以做相應擴展幫助學生在原有認識基礎上增強其理解力,通過舞蹈表象學會隱含的內在美德,如集體意識的認知、培養愛國主義、建立勇敢堅強的信念等。教師要盡可能進行美育方面的教導,引導學生潛在思維,使學生認識到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鼓勵學生發揚美德,最終成為青少年堅定不移的道德素質。

(二)在舞蹈教學中培養互幫互助的精神。對于青少年來說,舞蹈不僅是塑造形體的藝術,更是辛苦與勞累。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舞蹈的過程中伴隨的是汗水和淚水,舞蹈練習中的辛苦使學生認識到成功來之不易,并且認識到成功源自于努力及努力的重要性。同時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與學生間、學生與教師間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在集體融洽的氛圍內練習舞蹈,學生長期處在美的教學環境中,不僅有助于舞蹈技術提升,還有助于學生樹立起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進而實現在教學活動及學生生活中進行美育教育。

(三)在舞蹈教學中培養學生活潑的個性、堅強的性格。現在的青少年以獨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長的寵愛、家庭生活的優渥,導致很多學生出現內向、任性、嬌氣的毛病。學習舞蹈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舞蹈的特征予以糾正,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改正,如針對內向的學生可以通過活潑、生動的舞蹈激發學生的表現力,使學生逐漸克服內向膽小的毛病,針對任性、嬌氣的學生,通過舞蹈訓練的刻苦改善學生的毛病,使之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

(四)在舞蹈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感覺。舞蹈是人體動態造型美的集中表現,有助于提高學生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同時有助于身體素質提高。生活中,我們發現有舞蹈功底的學生無論在形體上還是舉止上都具有端莊、穩重的特點,可見科學協調的舞蹈訓練能促進學生自我美感建立,與此同時,自我美感建立有助于學生自信心培養,使學生充滿自信,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和學習[2]。另外,舞蹈教學時,通過調動人體的肢體、情感、表情等心理和生理機能,為學生內部審美欣賞提供了平臺。學生通過舞蹈認識繽紛世界,了解美好的品質與節操,從而為學生培養欣賞美、追求美的情操提供了基礎。美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少年舞蹈教學中的實施對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積極作用。舞蹈教育與美育教育相結合,為素質教育發展帶來了全新理念。因此,將美育教育更好地運用于舞蹈教育,需要舞蹈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不斷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任璐.專業舞蹈在小學美育教學中的轉化與應用[J].北京舞蹈學院,2015(6):10-11.

篇8

炎夏的周末離開城區,沿天山公路去通往天山深處第一站――卡子,登山、納涼。有時候,乘著晚飯后的空閑時間,去國營牧場四周的荒野,用悠暇的目光,看夕陽是怎樣從天空滑向戈壁的那頭,又是怎樣被地平線一點一點地吞噬;看歸圈的牛羊,是怎樣成群結隊、行色匆匆地由遠處或山外回來;看黃昏是怎樣以迷蒙的天色,迷蒙了行人的雙眼,直到星星點亮遙遠又稀疏的燈盞里,透涼的晚風一遍遍提醒和催促著回家,回家。

這是熟悉不過的天山公路,過了喬爾瑪、那拉提景區,可以直達庫車。出了城區,過了防洪渠,這是天山公路的起點,過檢查站,經過一小段有坡度的路程,到達油田遺址。仰視卓爾不群的瑪依套山,面孔黝黑,雄偉而獨立,它本是天山眾多孩子中的其中一個,可能因為頑皮而走失或迷路,現在,它只能遠遠地與眾親人們遙遙相望,宛若一扇進出天山的大門。沿西南至北環繞瑪依套山的半干旱牧場,野草叢生較為平緩。幾公里左右的路程平坦寬闊,兩邊是極目而望的天山起伏的脈巒,由近至遠都是成群的牛、羊、駱駝和淺草的世界。牛羊分片,成群,跟隨自己的主人,各自匯聚;與其他群體遠遠相離,涇渭分明,楚漢有界,好像互不往來,也互不相認。盡管如此,由近處的羊群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或背部或腹部或脖頸處,均被主人分別染上不同的顏色,一旦結集一起就能便于主人識別和區分。

不論在卡子,還是在天山深處的度假村,黑白相間的奶牛、純白的羊群、棕色的馬匹,像綴在山坡上、河灘里、森林旁顏色不同的果子。它們并不在意過往車輛和行人,穿越公路或悠閑在草地、在野草可有可無的戈壁上,青草遍野的山坡上,漫不經心地啃著,漫不經心地走著,漫不經心地想著它們該想或不該想的事。因為它們總是并不急于吃飽,也并不急于趕路,被主人清早吆喝著慢慢出門,黃昏再吆喝著慢慢進圈,日復一日地懶散漫游,日復一日地平靜和麻木,大概慢與懶是它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本能。

“天上閃爍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們草原的羊兒多,天邊飄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不如我們草原的羊絨白。”曾經唱著這首《草原贊歌》,被課本里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故事激勵著,模仿著蒙古族的舞姿,向往和憧憬遼闊的草原。隨著成長,更喜歡聽渾厚高亢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草原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藍天,白云,游牧,歌舞,騎上一匹自由奔馳的駿馬,直到暮色籠罩,一曲悠揚的《草原之夜》在漫散清香氣息的青草上空回蕩。草原處處有歌聲,草原上每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會通過許多方式,歌頌家鄉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

面對牛羊,任憑琴弦在你的指間彈奏出多么美妙的樂曲,任憑歌謠被你的嗓音演繹得多么動聽。給牛彈,牛不懂,只顧低頭吃草。唱給羊,羊不懂,只顧望著前方發呆。牧人之所以彈琴、唱歌,是自己對自己的感情對話,是茫茫四野的空曠里讓寥寂的心境有一種聲音;是獨孤與獨孤的心靈交流,是不受拘束的思維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讓情感不拘一格地流露。有了彈奏和歌唱,尋常與不同尋常的情感,得到了痛快的表達,讓單調漫長的一天有了絲絲活力,乏味無聊的野外增添了步步生機。牧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弦,是人類與人類生生不息的共鳴。

這里畢竟不是主牧場,不是青草縱深的天山河谷,不是草原,更比不上那拉提大草原。密集的蒿草和莎草占據了更為廣闊的地面,雜草繁多,叫不出太多的名稱,只知道很快就會開滿黃色、紫色、白色花朵。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放牧不是一種漫無邊際、沒有目的地流動,而是有著非常清晰地能夠在多變的生態條件下靈活應對的一種能力。于寸草復榮的夏秋,在劃疆而治的范圍內追逐水草,在各自為營的地盤里輾轉而牧,便于保護植被和水源。看似互不影響,其實是以家庭為細胞,以血緣為紐帶,以羊、馬、牛和駱駝為主體與自然融為一體。

只有從五月開始,所有植物初露新芽,才會經過或停留這里。積雪完全隱退的荒野,并不見花草遍野,所謂的牧場不見牛羊,只有個別的土房子,是牧人的家,散落在曠野上,既不相鄰也不相近,像秋風中吹散的三兩片葉子,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又像長途跋涉者丟棄之物,東一塊,西一垛。

土質較為松軟、低洼,冬天積雪較厚,融雪后積水較多、土質保存濕度較高的地方,適合各類野草競爭生長。葉片緊貼地面的蒲公英、車前草、腰身上挺的野蒿從前輩干枯的根部生出幼小的嫩綠,春風吹開它們對新生的喜悅和雨水的渴望,吹開它們仰視藍天的綻放,無限的生機正在眼前,由內心向身體延伸和遍布。遠遠的東南側,是天山脈系的部落山體腹地,隱約可見山體的嶙峋脊梁,肋骨起伏,通向褶皺的深處,似乎有人跡行走的小道,散發著人煙生息的活性。然,并不知道是否有清澈淺現的細水長流,可供人畜共飲的生命之源。

從一群群牛羊的身邊走路,盡量放慢速度,四處都散落著牛羊的糞便,在特殊年代和特殊需求下,牛糞是最好的燃料,羊糞是必不可少的莊稼肥料。遍野都是牛羊踩踏的蹄窩,深深淺淺,密密匝匝,新痕舊跡。牧人們往往神態漠然,并不詢問,也不好奇陌生人踏入這片草地的真正目的。他們和眼前的牛羊一樣,似走非走,似停非停,緩緩地游動著身體和目光。在他們的心里,這里本是來去自由的天地,我們只是塵土或飛鳥一樣平常,今天來就來,明天不來就不來,就像他們有一天這里沒了水草,會選擇另一處有水草的地方,他們只會認定何處水草豐茂,追隨太陽,清點牛羊的實際數量,早出暮歸,很少關心身外的世事。

不論結伴漫游、還是獨自徘徊,這里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散發著淡淡的草香,這里雖然不是大草原,但放下日常的重負,靜享上天賜予的自然氧氣。徹底的走近羊群,未曾放牧,已隨牛羊的足跡,追逐內心的那片水草。就當自己是戈壁的青草,恒久生長,用遍布的綠縮小牛羊追逐的路途,點亮戈壁的茫然冷漠。只要輕揚長鞭,就會觸到藍天下浮游的白云,猶如善舞長袖的山嵐,拂開天空的陰郁。

一次周末午后和夫去牧場漫步,遙望遠遠的羊群和一處山腳下隱顯的牧人家,我說:“如果我們在牧人家借宿一夜,能體會一下這里的夜生活多好!”夫回答:“不用借宿一夜,你直接嫁給牧人,可以在這里度過一生,足夠你體會和感慨。”我說:“讓我放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讓我嫁給牧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要給我在這里蓋房子,還要買一群羊,安家置業。”他繼續望著遙遠的山巒,指著山根處的羊群說:“你看那里就是你的家,你現在就可以去。”我向前奔跑幾步,張開雙臂仰視藍天興奮地大喊:“上帝啊,你看看吧,我的理想是多么遠大,我的未來……”“你的未來就是一群羊,哈哈哈……”我的話被他的笑打斷了,也頓時回了現實,回頭對他狠狠地說了聲“傻笑!” “嘿嘿,我笑你啊,簡直就是個瘋子!”他一邊回敬我,一邊伸了伸腰,長長舒了口氣。瘋,正是體會放松的一種姿態。

如果忘記返程,忘記人間的嘈雜,追隨藍天下的白云般的羊群,“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么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啊,這是我的家鄉。”做孤獨而情思豐富的牧羊人,可以低頭深思,可以坐觀浮云,可以心隨流水而游走,可以為渴望獲得的愛情而高歌,可以發呆,可以憂傷。

人們都羨慕鳥,有自由飛翔的翅膀,絕對沒有人愿意做一只羊。正如人們喜歡的歌曲:“我愿拋棄那財產跟她去放羊……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這是多么浪漫憂傷的小情調。

想起剛上初一的時候,班上一位女同學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她家和她爸爸同事們同住單位的家屬區。一次她們發現鄰居老奶奶(她爸爸同事的母親)背部有一塊巴掌大小的粗皮,上面有一撮毛色的羊毛。她們很是好奇,就問這位老奶奶怎么回事?老奶奶就給她們講述一段她非凡的人生經歷。

據老奶奶說,她第一次被上帝投胎做了一頭牛,在凡間整天被勤勞的主人趕著耕地、耕地,風雨無阻,非常勞累,于是她去天庭找上帝,要求更換身份,上帝讓她投胎成一只驢,并告訴她驢不用耕地。她很高興披上驢皮來到凡間,可是主人每天不是讓她拉車、就是馱物,不是馱物就是推磨,沒有一點閑工夫,非常辛苦。她又去天庭找上帝要求更換身份。這回上帝讓她抬胎為一只羊,并告訴她,羊每天除了吃喝睡覺,什么都不用做。她想這回真的不會在凡間勞累辛苦了,可以輕輕松松地吃喝睡覺。她又披上了羊皮來到凡間指定的主人家里,每天隨主人外出吃草,回來睡覺。可是這回她更不滿意了,她朝東,主人非要她朝西,她朝南,主人非要她朝北,而且手里的皮鞭不停地在她的背部、臀部抽打;一次,她走得有些快了,主人趕上來一頓狠狠地抽打,還說再不聽話就打死她。她氣憤極了,心想,做牛聽主人的,做驢聽主人的,做羊還是聽主人的。她要回天庭找上帝好好理論理論,決心不再做任何畜生,就到凡間去做人。來到天庭,上帝問她怎么又回來了,她一邊訴說著三次投胎的不幸,一邊氣憤地將身上的羊皮脫下來狠狠地往地下扔,可是因為背部有一塊被主人打傷的毛皮正好粘在身上,羊皮背部被她撕破了,那塊粘在身上的毛皮就永遠長在了身上。不過,上帝還是順從了她做人的愿望,這回讓她投胎到凡間為人之婦,從此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直到現在子孫成群。因為每次投胎,她都沒有喝過孟婆的迷魂湯,所以幾次經歷她都歷歷在目。

當時因為還小,不僅常聽《天仙配》《白蛇傳》等神話故事,還被拍成電影放映。我們沒有見過這位老奶奶,也不知道她背部是不是真有巴掌大小的羊毛皮,作為當時童年的好奇心,并不管荒誕與神奇,不管杜撰與真偽,只要有生動有趣、曲折傳奇的情節,就喜歡聽。

篇9

幼兒由于舞蹈知識、生活閱歷淺薄,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將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樣模仿好這個動作上,常常舞蹈時有動作無表情。一個舞蹈,即使幼兒的動作模仿得再像,但缺乏感情,整個舞蹈也是沒有生命力的,仿佛一個小木偶在表演。那么,怎樣改變這種小木偶式的表演,使每個舞蹈表現得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呢?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要改變這一現象就必須提高孩子的藝術表現能力和感知能力,而這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漫長而細微的過程。讓孩子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和滲透;在玩耍中感悟藝術、感悟美,同時讓孩子有機會接觸豐富的藝術信息,了解民族歷史、文化意蘊,培養人文情懷,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審美及表現能力。那么,我們在舞蹈教學實踐中要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情感表現力呢?

一、 感知音樂及舞蹈的背景

(1) 引導幼兒感知音樂傳遞給舞蹈的情感 。

舞蹈表演中音樂、動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為幫助孩子進入舞蹈的意境,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在教幼兒舞蹈之前,教師要給孩子充足時間,滿足他們地聆聽的需求。讓音樂刺激聽覺,產生聯想,讓孩子體會樂曲的性質,并讓孩子說說欣賞樂曲時產生的想象。再以動作來表現音樂,這樣可以激起孩子表現音樂的欲望。孩子在把握樂曲的基本基調以后,老師就和孩子們一起拍手、跺腳、拍腿等掌握樂曲的節奏感,同時也為孩子創造及表現動作做好準備。

(2) 感知舞蹈的文化意蘊,引發孩子的審美能力。

教師首先就要進入狀態,充滿感染力的示范表演將孩子帶入表演的意境。教師也要適當借助媒體教學,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舞蹈內容,感受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學蒙古舞《飛騰》以前,我先給孩子講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給孩子豐富一些有關蒙古民族的知識,熟悉這個民族的奔放、豪爽的特點,我就讓孩子欣賞兩段比較典型的蒙古舞《騎馬》、《摔跤》。舞蹈中,讓孩子觀察舞蹈者的神態、氣勢及動作,然后讓孩子和著音樂自由的模仿。孩子既欣賞了美的動作和形象,同時對蒙古舞中的提壓腕、碎抖肩 、聳肩、扭肩等動作有了進一步的具體理解。有了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啟示,幼兒就知道用什么樣的情感來表現舞蹈中的動作。

二、引導孩子善于表達自己的舞蹈情感:

(1)注重平時點滴的積累與滲透。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五顏六色的。由于表演的更多內容于生活,他們隨時擁有旺盛的激情,時刻準備著去發現、去歡呼、去雀躍。所以,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藝淺談幼兒舞蹈教學中的情感表現力的培養術大師。要使孩子較準確、細膩地表現舞蹈所蘊含的情感。為了讓孩子輕松掌握這些枯燥的技能,我們可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訓練。

首先,要靠平時的生活積累與體驗。也可借助故事、兒歌、情景表演等來培養孩子對的喜、怒、哀、樂的表達。和老師一起來玩你演我猜的游戲,游戲主要是讓孩子猜一些簡單的表情或一些日常生活動作。孩子不僅興趣盎然,而且還掌握了一些表情和動作的表演。如: 受到表揚心情好時,世界是紅色的,孩子的表情是瞇瞇笑。做錯事,挨批評時不高興翹著嘴巴,不服氣的樣子。當聽完故事《賣火柴的小姑娘》的故事心情差時,讓孩子琢磨小女孩的悲慘童年是多么的不幸的悲傷感和孤獨感。看動畫片《貓和老鼠》時,讓孩子不受約束的開心的哈哈大笑。這樣反復琢磨,積累經驗,就為舞蹈的情感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師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與引導 。

孩子有了一定的表達情感的基礎,教師在教舞蹈時要注意把動作和表情統一起來,避免把動作與表情分開的做法。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都應有與其相符合的情緒。舞蹈前老師首先要給孩子講述舞蹈的情感基調,這樣才更便于孩子理解。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時,要求孩子動作要連貫、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歡快舞蹈時,要求孩子表現出喜悅的心情、眼睛要亮起來,動作要輕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時,情緒是變化起伏的,教師應注意引導孩子根據情節的變化用相應的情感去表達。例如:舞蹈《粗心的小畫家》,整個舞蹈的基本特點是夸張、幽默、滑稽、多變的。舞蹈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主要表現小畫家粗心與驕傲,翹著小嘴,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為主的情緒。中間部分,他感到很孤獨,沒有人理睬他,情緒由驕傲轉為失落。最后一部分,小畫家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同伴快樂游戲的情景,就要用到高興而歡快的表情。在整個活動中,老師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內容提示,然后請他們把自己也當作是小畫家,去揣摩并講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這時,孩子情緒激動,討論熱烈,都說著自己的感受,將小畫家的表情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創設環境激發孩子對表演的興趣 。

篇10

2016年7月上映的中國動畫片《大魚海棠》讓所有中國動畫迷們眼前一亮,該片不論從題材的選擇還是畫面的設計,都融入了大量中國傳統元素,影片不僅包括天人合一、生死輪回的東方哲學,更將豐富的中國民俗文化展現在影片中。盡管這部中國動畫影片獲得一致好評,但與近年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相比較,不難發現其無論從內容構思的深度、制作水平的高度,還是音樂制作中的特色成分等方面,都還顯現出許多的不完善。近十年,與美國和日本的動畫制作比較,中國的動畫還處于落后狀態。特別是美國制作的《花木蘭》得到的高票房,更讓國人汗顏,一個取材于中國的古老故事,竟然在美國人的打造下變得如此完美和現代化。我們不禁思考,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以及各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為動畫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中國的動畫產量也居于世界前列,但為什么打造不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動畫片。本文縱觀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歷程,就中國動畫音樂中民族特色的呈現做出分析。

一、中國動畫音樂中民族調式調性的呈現

音樂的結構包括節奏、音高、音量、速度、力度,由于表現手段的多樣化,使其在旋律、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音樂中音階結構、音級、音律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調式,進而也賦予了音樂不同的表現風格和特色。中國動畫音樂中采用中國民族調式的創作手法,呈現中突出的民族風格。我國民族調式大致分為了五聲調式和七聲調式。

五聲調式音級構成為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級間的關系,除角與徵、羽與宮之間為小三度外,其余均為大二度。唱名為Do、Re、Mi、So、La。五個音級中任何一音均可作為主音,構成一種調式,例如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中國動畫片《三個和尚》的主題音樂就是展現民族調式的經典作品。片中描寫小和尚的音樂運用了D徵調式和G宮調式,生動地塑造了小和尚單純活潑的形象,胖和尚的主題音樂采用了柔和的E羽調式,把胖和尚憨態可掬的形象傳神地表達了出來。

民族五聲調式的音階排列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為主,缺少像大小調式里的小二、大七、增四、減五等沖突強烈的音程。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在五聲的小三度音程間加入不同的偏音就形成了七聲調式,即加入清角(角音上方小二度音)、變宮(宮音下方小二度音)。動畫片《牧笛》的主題音樂就是以D宮調式的七聲調式結構為核心貫穿全劇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安代音樂是一段五聲羽調式旋律,曲調風格獨特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二、中國動畫音樂中民族器樂的呈現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民族器樂豐富多彩,中國動畫題材的選取也多采用歷史神話題材、古老傳說等。所以,中國的動畫音樂家們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就必不可少地會運用這些不同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來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中國動畫音樂的創作中民族器樂的運用呈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音樂家們根據各類民族器樂音色和演奏的特點,把它們歸類成民族吹管樂器、民族拉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等。

(一)民族吹管樂器的呈現

在動畫片《南郭先生》中,因講的是“濫竽充數”的故事,所以,其中配樂自然離不開“竽”這門樂器。“竽”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音色渾厚豐富。“竽”的吹奏在《南郭先生》的配樂中得到了更加貼切的民族文化揭示。在動畫片《鹿玲》中,高亢嘹亮的嗩吶吹奏和著鑼、鼓等打擊樂器,把爺爺帶著小女孩和小鹿逛集市的熱鬧場景描繪的惟妙惟肖;動畫片《牧笛》,南方曲笛的演奏把江南水鄉的場景刻畫的清新自然;動畫片《蝴蝶泉》和《孔雀公主》中配以葫蘆絲、巴烏等少數民族樂器,突出了影片的少數民族特征;《小蝌蚪找媽媽》中清脆的笛聲塑造了小蝌蚪活潑可愛的形象,對青蛙媽媽則采用稍顯黯淡的蕭來表現其沉穩的形象。

(二)民族彈撥樂器的呈現

在《山水情》《哪吒鬧海》的配樂中,都采用了古琴這一傳統樂器,古琴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古琴音色深沉曠遠,音域寬廣,最能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的精髓。在片中,琴聲把中國道家師法自然、與世無爭的思想和禪宗明心見性的靈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動畫片《鷸蚌相爭》中,音樂家運用箏的演奏,表現出河水潺潺流動,河蚌怡然自得悠閑狩獵的自然景象;動畫片《阿凡提的故事》中新疆維吾爾族的拉弦樂器薩塔爾所演奏的一段悲涼的維吾爾族民間音調,為影片增加了少數民族特色,明亮清脆的彈撥樂器熱瓦普、彈撥爾也在影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牧笛》中水牛和牧童在河里嬉鬧時,作曲家用了揚琴、琵琶和三弦等絲竹樂器來描繪這一歡樂的場面。

(三)民族打衾制骱屠弦樂器的呈現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就運用了多種打擊樂器來表現武打場面。《哪吒鬧海》中“哪吒自殺”的情節,作曲家用二胡與小提琴在高低音區的長弓拉奏來表現主人公的悲壯情緒,用琵琶與揚琴的合奏來表現人物緊張復雜的內心,用戲曲打擊樂器來刻畫武打的場面,用木管樂器和弦樂器來抒發人物的情感。此外,還運用了編鐘和古琴這兩種古老民族樂器來渲染畫面,營造出古老、空靈的氛圍。

三、中國動畫音樂中戲曲元素的呈現

動畫片《驕傲的將軍》中,在將軍昂首闊步地進入府邸時,其音樂就采用了京劇中富有音樂性的念白和行腔,配合武場打擊樂器鑼、鼓等發出的“咚鏘咚鏘”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將軍驕傲自滿的特點;《大鬧天宮》采用了我國京劇中的打擊樂器和鏗鏘有力的鑼鼓點,配合京劇人物的武打動作,獲得了完美的視聽效果;動畫片《皇帝夢》采用中國傳統戲曲演出的方法,由“跳加官”開始,分六場依次敘事;《嶗山道士》中主人公王七邊看《神仙傳》邊唱到:“要學神仙,駕鶴升天,點石成金,妙不可言,定要到嶗山去學仙。”這一音樂片段即采用蘇州評彈與南曲唱腔相結合的形式,極具細膩的江南印象。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