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課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0:3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草原課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草原課文

篇1

1、《草原》主要內容:寫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族同胞的熱情歡迎的情景,中心是表現蒙漢人民的友好情誼,歌頌各民族的團結。作者以寫草原之美襯托蒙族人民的心靈之美,民族團結的精神之美。同時,也寫出了草原的獨特的風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獨特的風俗,獨特的民族氣質——熱情豪爽。

2、作者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靜態美和蒙族人民歡迎客人的熱烈歡騰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教材分析】

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歡迎遠客、盛情款待、深情話別的動人情景,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理清課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學生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能借助文中語言文字的描述展開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創設情境

(播放關于草原的歌曲)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們是不是有一種置身于草原的感受

呢?誰能談一談草原在你心中的印象?(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自由交流)

當老舍先生第一次來到內蒙古大草原時,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現在我們就隨著老舍先生一起到美麗的草原去看一看。(板書課題:草原)

二、自主學習,整體把握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弄懂詞義。(教師重點指導“勾勒、翠流、襟飄帶舞”的意思。)

2.再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

(1)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按什么順序寫的?(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小結:作者是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寫的。首先描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種境界美;接著又展示了一幅主人歡迎遠方客人的隆重場面;最后把酒話別,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來收束全文。

(板書:初到草原——遠迎客人——熱情相見——盛情款待——聯歡話別)

(2)作者筆下的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印象,可與讀此文之前對草原的印象進行對比并探討。)

三、精讀細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初到草原時的感受是獨特的,指名讀課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草原之美的?畫出優美的詞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

2.匯報交流。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歸納出草原的“可愛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點導讀并理解以下語句:

(1)課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說一說“一碧千里”在你腦海中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寫出了草原什么樣的特點呢?(廣闊)

(2)課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

①翠色“欲”流,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很矛盾嗎?

②“翠”是什么顏色?那為什么不說綠色而要說“翠色”呢?區別在哪里?學過國畫的同學能說說“渲染”和“勾勒”分別是什么意思嗎?(渲染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勾勒是用線條畫出輪廓。)

③輕聲讀讀這句話,想象“翠流,輕輕流入云際”在你眼前呈現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3)課件出示:這種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①是什么“使人驚嘆”?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還能用別的詞語來形容這樣的境界嗎?

②“奇麗”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來吟誦一首奇麗的小詩,你會吟誦什么呢?

(4)課件出示:在這境界里……好像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樣的情景。

②你認為草原還有哪些樂趣?

這句話里的“綠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的情景。

四、視頻演示,再現草原之美

1.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實的草原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有關草原的視頻資料,自由交流感受)

2.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3.試著背誦第1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作者圍繞草原寫了哪兩部分的內容嗎?(草原的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

(欣賞草原風光圖)師:草原獨特的風光,孕育了具有獨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現在我們就走進草原,走進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風情。

二、品讀課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賞了草原美麗的風光,還感受到了草原的另一個特點。請你快速瀏覽第2自然段,用一個字概括出草原的特點。(大)

2.品讀句子。

課件出示: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1)理解“灑脫”一詞。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三、品讀課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師: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作者一道,走進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朗讀課文第2~5自然段,邊讀邊想:蒙古族人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你會用哪個詞?(熱情好客)

3.指名讀,思考: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可以體會到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4.交流討論。

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1)(出示圖片,體會“襟飄帶舞”一詞)師:瞧,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從幾十里外飛奔前來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2)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出示句2:太陽已經偏西……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3)師:蒙古族人民熱情款待遠方的客人,與客人一起聯歡,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太陽已經偏西,可是誰也不肯走。這真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4)體會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舍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5)師: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也給讀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從迎客、款待、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四、總結全文,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歡迎客人、款待客人、熱情歡騰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寫作中成功地運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寫草原風光時,處處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我們在寫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與景融為一體。

課后作業

基礎積累大鞏固

一、熟讀課文,用“√”畫出文中加點字的正確讀音。

1.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xuān

xu

àn)染,不用墨線勾勒(lè

lēi)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

2.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yù

yū)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

3.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yǐn

wěn)隱有鞭子的輕響。

4.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jǐn

jīn)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5.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bá

bō)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

二、辨字組詞。

竟(

陳(

啼(

差(

境(

陣(

蹄(

羞(

蛟(

忍(

毯(

便(

跤(

澀(

氈(

鞭(

三、按要求寫句子。

1.草地上的羊群就像綠毯上白色的大花。(縮句)

2.駿馬和大牛靜立不動,好像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仿寫句子)

,好像

3.草原人民與遠客語言不通。草原人民與遠客卻十分親熱。(用上合適的關聯詞語把這兩個句子連成一句話)

閱讀能力大提升

四、課文整體梳理:按照文中的敘述順序把下列各環節排列起來。

深情話別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五、重點段落品析。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1.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這句話是從哪一方面來介紹草原的?(

(1)顏色

(2)形狀

(3)氣味

(4)大小

2.

“像一陣風吹來似的”說明了什么?

3.“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了什么?

4.從這一段的描寫中,除了感受到美麗的草原風光之外,你還能感受到什么?請寫出來吧!

思維創新大拓展

六、請發揮想象,我們到了蒙古包后,主人會跟我們說什么?做什么呢?(自由發揮)

參考答案:

一、1.xuàn

2.

3.yǐn

4.jīn

5.bō

二、究竟

環境

陳設

陣雨

啼叫

馬蹄

相差

羞澀

蛟龍

摔跤

忍住

羞澀

毛毯

氈子

方便

鞭子

三、1.羊群就像大花。

2.幾只小鳥在枝頭鳴叫

在歌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3.草原人民與遠客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卻十分親熱。

四、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五、1.(4)2.說明牧民們騎馬的速度快。

3.我從這句話中看出了牧民們大老遠就來迎客,說明他們十分熱情好客。

4.我還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粗獷豪放、熱情好客的性格。

六、示例:我們到了蒙古包后,主人微笑著說:“歡迎你們來到草原作客,草原的美麗景色讓你們大飽眼福吧!草原的美食更讓你們大飽口福!”說完主人端出了奶茶和手抓羊肉招待我們。

【教學板書】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氣:清鮮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遠迎客人、熱情相見

盛情款待、聯歡話別

篇3

小區外的小攤,擺上了一只只黃澄澄的菠蘿,一盆盆紅彤彤的草莓。吆喝聲照舊,一聲高過一聲,買水果的人正忙著和攤主討價還價。有的孩子則使出渾身解數纏著父母,非要買些喜歡的水果吃。

每當看到這個景象,我不由自主會想起兒時幼稚的一幕。事情雖然發生在八年前,但仍舊記憶猶新。

那時我三歲左右,奶奶從老家過來,跟我們一起住在方家橋新村。奶奶年逾古稀,兩鬢斑白,看上去有點老態龍鐘。一天上午,她帶我去玩,回來時,看到橋上有人賣菠蘿和草莓,我對奶奶說:“奶奶我要吃”。奶奶不知道我指的是什么,早以節儉為習慣的她選擇了一元錢一串的菠蘿。那時候草莓六元錢一斤,可早在家慣壞的我卻把嘴一嘟,腳一跺,說:“我要吃草莓,我要吃草莓”!奶奶解釋說:“草莓太貴,吃菠蘿吧,聽話。”我卻大聲地說:“我就要草莓!就要!”說完我使勁地把那串菠蘿扔進了蘆江河。

我生氣地跑回家,坐著發呆。

過了幾分鐘奶奶也回來了,把手里一個袋子遞給媽媽,和媽媽說清原委,媽媽一邊接過袋子說:“您也真是的,遇遇(我的小名)想吃就買唄,又不是沒錢,她還小,要長身體的”!一邊把袋子遞給我,我打開袋子一看,沒想到里面是幾顆草莓,原來奶奶是愿意給我買草莓的,只是不想多花錢。我拿起一顆放進嘴里,好甜!此時奶奶正深情地看著我……

如今,我已有八年沒和奶奶一起住了,除了假期去老家看看她,平日里還真不知道年過八旬的她老人家日子過得好嗎?

篇4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每當聽到這首令人感動的歌,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這是一首我非常喜歡的歌,輕輕唱起它,我就仿佛看到了那綠色的小草,看到了那堅強、默默無聞的小生命。

在花壇中,在苗圃里,在田野里,你都能一眼看見那綠油油、水嫩嫩,散發著它獨特氣味的小草。它沒有花兒的鮮艷絢麗,也沒有樹木的高大挺拔,只要給它一點兒土壤,它就能安身。我就是喜歡這些毫不起眼的小草。

春姑娘的腳步剛剛邁出,小草已經偷偷探出小腦袋,搖晃著雙手迎接春天的到來了。等到春風拂過、春雨洗禮后,小草就迫不及待地給大地媽媽編制起一件又一件的綠衣來了。看吧,這兒一片,那兒一片,綠得發亮,,綠得誘人,我忍不住光著腳丫踩上去,軟綿綿的,麻酥酥的……在上面打兩個滾兒,或是撒歡兒奔跑一陣,愜意極了。小草,帶給我的是無窮的樂趣和愉快的心情。

轉眼,炎炎盛夏來臨。太陽就像個大火球,好像要把地上的萬物都烤熟似的。路邊樹上的葉子干巴巴地垂著,原本不可一世的花兒也焉焉地卷起了美麗的花瓣兒,只有小草,仍然挺立著它細小的身軀,仿佛高舉著一把長矛,和無情的太陽殊死搏斗。太陽發怒了,變了臉色,命令雷公電母來教訓,頓時,烏云密布,電閃雷鳴,黃豆般大的雨點傾盆而下,狠狠砸向大地。樹葉兒嚇得瑟瑟發抖,在風中急搖,花朵兒也白了臉,低下高傲的頭顱,拼命縮成一團,小草們也被打得遍體鱗傷,伏倒在地。難道它們準備屈服了嗎?難道它們想要向暴風雨求情了嗎?勝券在握的太陽得意地露出了笑臉,卻突然發現那些柔弱嬌小的身軀抖去壓在身上的泥土雨水,倔強地仰起了頭!它們一個拉著一個的手,仿佛在說:“加油啊,伙伴們!風雨之后就能見彩虹!”看吧,小草不是孤軍奮戰的,它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小草,讓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秋風瑟瑟,寒風漸起,樹葉開始變黃、掉落,小草單薄的身子抵擋不了日漸刺骨的寒冷,也慢慢染上黃色,直至枯萎,化成一堆泥土融于大地。小草就這樣消失了嗎?不,當皚皚白雪像條大棉被蓋在大地媽媽身上時,你有沒有聽見輕快的笑聲悄悄傳來?那可是小草在熟睡中做的甜甜的夢,不知道是什么開心的事讓它忍不住笑出了聲。它舒服地躺在媽媽的懷抱里,靜靜地等待著下一次生命的復蘇。小草,教給了我耐心的等待和充滿希望。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正是這一棵棵小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堅強的生命。從小草身上,我第一次那么深地感悟到“堅強”這一偉大的生命價值。它們是一位幕后使者,心甘情愿讓自己當陪襯,雖然人們很少談論它們,但它們已經滿足了,因為它們已經默默無聞地奉獻了,已經沒有缺憾了。“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又一次被它們震憾了,不求多美麗,不求多高大,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這一生命價值又在它們身上閃光。

篇5

關鍵詞:主題酒店;草原文化;食品;飲品;服飾民;禮俗

草原文化主題酒店以滿足旅游者個性需求為目的,展現“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內涵為宗旨,通過多種形式營造獨特的蒙古民族草原文化文化氛圍。

一、特色飲食重在突出綠色天然、養生保健的草原文化魅力

蒙古民族的飲食文化植根于民族傳統,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草原文化精髓,既保持了民族傳統,又迎合了時代的消費理念。

蒙餐原料環保天然。蒙餐中的肉食、奶食,是由當地牲畜所產,牲畜所吃的草、喝的水,不噴農藥、不施化肥、沒有污染。游客戲稱內蒙古的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就充分說明了蒙餐原料的天然與綠色。

蒙餐講究原汁原味。蒙古族習慣把食品按其基本顏色分為白食、紅食。白食為奶食,紅食為肉食,飲食習慣是“先白后紅”,即先品嘗奶制品,再品嘗肉食。蒙餐在制作上講究原汁原味,除了食鹽以外不用調味品,講究食材的鮮嫩和食物的原本味道。

蒙餐功能養身保健。以肉、奶為主的蒙古族傳統飲食,注重營養成分和合理的食譜結構。蒙古族營養學家、醫學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出分餐而食、營養均衡的觀點。在兩品龍頭伊利、蒙牛的合力帶動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已經成為全球產奶量最高的城市。連續多年保持了總產奶量全國第一、乳品加工量全國第一、人均占有鮮奶量全國第一的成績,于2005年8月被中國乳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乳都”。

特色餐飲對于體現草原文化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受到了廣大旅游消費者的歡迎。

二、就餐禮俗的魅力注重表達敬祖好客的草原文化內涵

蒙餐講究敬祖尊神。蒙古民族在喜慶、隆重、盛大的場合以乳品行祭祀之禮,表達對天地萬物的感恩與祝福。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民族對白色的尊崇,與傳統宗教“薩滿教”的融合,對“天地萬物皆有靈”表達敬畏所演繹出的一種禮儀行為方式。

蒙古民族是好客民族,從客人進入蒙古包到送客離開,都有成套的規矩和禮節。敬客禮。在就餐中,吃烤全羊同樣有個開羊儀式。儀式主要有敬酒、獻哈達,表演好來寶、歌舞、呼麥、馬頭琴演奏等內容。在音樂歌曲聲中,席中的貴客受邀,走到全羊前,接過工作人員遞上的蒙古刀,在羊的左前肩切一刀,即表示“開羊”,此時工作人員載歌載舞,場面非常熱烈。隨后將羊進行改刀,即可食用。送客禮。酒足飯飽,客人起程之際,主人又會手捧銀碗裝滿奶酒,以歌餞行,以酒告別,這是蒙古民族的送別酒“上馬酒”。

通過這些接待禮儀,表現出了蒙古民族的熱情好客,盡現蒙古民族飲食文化的精華,為草原旅游增添了色彩。

三、通過民族服飾的展示傳遞出自然和諧的草原文化內涵

蒙古民族是一個崇尚色彩、熱愛生活,善于運用色彩表達情感的民族。他們崇尚白、藍、紅、黃等具有不同象征意義的顏色,表現出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

尚白。在《蒙韃備錄》中有“成吉思汗之儀衛建大純白旗以為認識,此外另無他旗”的記載。白色在這里傳遞的是純潔、神圣、高貴的精神特質,這與蒙古民族生活的環境有著直接的聯系,如白色的乳汁、白色的羊群、白色的蒙古包、白色的蒙古袍、白色的哈達、祭奠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許許多多的白色,既美化裝飾了生活,又傳達出吉祥美好的祝福,是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崇藍。藍色象征著睿智、誠實、博大、永恒,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受到熱愛并被廣泛應用。藍色的蒙古袍、藍色的哈達、藍色的裝飾圖形等實際應用。蒙古族把自己的故鄉稱之為“藍色的故鄉”,“藍色的蒙古高原”。現在的首府名為“呼和浩特”即“青色的城”之意,其中“呼和”就是藍色。

重金。蒙古民族敬重象征著崇高和永恒的金黃色,他們認為這是太陽、月亮、星星的顏色,具有神圣、高貴的象征意義。這主要是源于“黃教”對蒙古民族的影響,反映到他們的服飾中,就是把黃色作為配色來使用,在袍子、坎肩等大量的服飾中以金色鑲邊作裝飾。

蒙古民族在服飾中選用大氣、莊重的白色、藍色作為服飾的基本色,然后選取色彩鮮亮的金黃色作為搭配,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表現了蒙古民族豁達、率真、開朗的性格。

四、結語

通過對草原文化主題酒店代表――內蒙古飯店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可以采用通過餐飲特色展示草原文化,通過接待禮儀表現草原文化,通過民族服飾彰顯草原文化。讓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邁向世界,為繁榮我區的文化與經濟建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團英.論草原文化(第三輯)[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2] 董恒宇.論草原文化(第四輯)[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省人大常委會:

今年7月19日,收到省政府提請審議的《浙江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修正案草案)后,教科文衛委即將修正案草案印發11個設區的市人大常委會、省級有關部門和有關專家,書面征求意見。8月6日至7日,教科文衛委組織調研組,赴金華、義烏等地進行調研,召開了由當地人大、政府及有獎部門負責人和人大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征求對修正案草案的修改意見。8月17日,徐志純副主任主持召開了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省人大法工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此外,教科文衛委會同省法制辦、省人口計生委赴臺州等地進行了立法調研。在認真分析、匯總和研究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9月5日,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對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現將審議情況報告如下:

2002年省人大常委會頒布施行的《浙江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調節我省人口計劃、穩定人口增長率、控制人口增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部分規定已不適應新形勢下人口的發展趨勢,需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作適當調整。調研中,部門、專家和人大代表普遍認為,修正案草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條例的修改,既反映了基層計劃生育工作者的心愿,更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條例的修改將進一步減少人民群眾對計生政策的抵觸情緒,增加對人口與計生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改善基層干群關系,促進我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不斷向前發展。調研中,部門、專家和人大代表亦表示,對條例的修改內容滿意但不滿足,希望對農轉非居民的生育政策、社會撫養費征收等問題也一并進行適當修改。教科文衛委認為,條例的修改和完善應與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相一致,與我省的現代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同步。待條件成熟時再作修改。同時,應加強新時期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研究。

教科文衛委認為,省人民政府提請的修正案草案,符合國家穩定低生育水平政策和全國總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內的總體要求,符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有利于人口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內容基本可行。同時,修正案草案第二條關于條例第四十九條第(四)項的修改,從法理的角度欠準確,在文字表述上也值得推敲。建議修改為:“已滿法定婚齡生育第一胎滿六個月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照零點五倍至一倍征收。”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篇7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僅在于讓學生認識生詞,熟悉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義,也要求學生通過語文課堂,親近自然,走近社會,體會生活的豐富多彩。為此,我們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等手段,在課堂上營造聲色氛圍,吸引同學們的視覺、聽覺,積極引導學生們感受語文課堂的美妙與豐富多彩。

二、案例描述

在課文《草原》中,我國著名作家老舍描繪了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以及熱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展現了祖國大好河山的秀美以及團結友善的民族情誼。所以,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多種方法展示大草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在課堂上通過視覺與聽覺刺激學生感官,讓大自然走入課堂,引導學生對大草原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而非簡單地設定條條框框限定課堂內容。

(一)聲色課堂

多媒體教學工具可以促進傳統的教學載體從單一的課本文字向圖像、音頻、視頻方向多元化發展,教師可以準備描繪大草原一碧千里、天高云淡、草豐羊肥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舞、賽馬、摔跤等表現內蒙古大草原人文特色的圖片,或者《蒙古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以及視頻,以多媒體教學的方式給同學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讓學生在美妙的聲色課堂上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化知識。

例如,放映碧草藍天、牛羊成群,題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幅圖片后,有學生是這樣描述他的感受的:“草原的天空非常藍,非常高遠,澄凈明亮,就像一大塊泛著光的藍寶石,讓人看了覺得心里特別舒服。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草原上的工廠排放的有害氣體比較少,汽車尾氣比較少,所以草原的空氣特別清新,也不會有霧霾,所以文章里面用‘明朗碧澄’描述草原的天空,我現在對課文中‘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這句話有了具體的感受。”這就讓學生對大草原的美景有了直觀的感知,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對作者要表現的草原民族風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創設情境

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們進行情景模擬,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開發學生們的潛質。

例如在模擬課文中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情景的時候,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與表演能力,分組表演了跳舞迎客、美酒敬客、宰羊待客、蒙古包留客等豐富的場景,不但讓同學們通過自身的思考熟悉了草原人民待客的風俗特征,還使他們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與全國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對課文中比較難懂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對作者描繪的大草原的“人情美”有了深刻的體會。

三、案例反思

作為大家手筆,本案例的課文中老舍為我們展示了內蒙古草原的自然美景與人文特色,但是小學生對其語言文字的理解難度還是比較大,尤其是許多學生對大草原缺乏直觀的感知,不容易體會作者語言描述的情景與其中包含的情感,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們的想象能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事實證明案例中所用的方法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比較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一)豐富教學方法,拓寬教學載體

隨著多媒體教學工具在課堂上的普及,我們的教學載體從單一的課本文字拓寬到聲色俱全的投影圖片、視頻、音頻等,豐富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授課,還能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提高同學們的興趣,培養同學們學習的樂趣。

本案例中,雖然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與感知能力,但是絕大多數同學并沒有見過美麗的大草原,這就使學生們對課文中描繪的草原美景與人文景觀難以具體感知,所以需要在課堂上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手段,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首首動人的歌曲,抓住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讓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對課文中要表現的草原美景與草原風土人情有了較為直觀的感受,也使同學們認識到了祖國土地遼闊、山河秀美,民族團結,培養了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之情,從課本基礎知識的掌握向外延伸,不但感受到了文中描述草原的“風景美”與“人情美”,而且讓學生通過欣賞草原美景懂得珍愛草原、保護環境;讓學生通過喜歡草原人民懂得熱愛祖國、團結友善。

(二)積極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思考

通過情景模擬,可以通過讓學生講述一下、歌唱一下、表演一下課文中的場景對文章內容進一步熟悉,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將學生的情感融入課堂。

篇8

場景一:眾里尋她不見影

一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黃山奇松》一課時,首先運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黃山的景色,讓學生說一說黃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題突出地播放了黃山的各種松樹,讓學生從視覺角度來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現了一句話:“黃山的奇松讓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著教師說:“黃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讓我們來夸一夸黃山的奇與美吧。”

生1:我感覺黃山的玉屏樓最美,因為坐在那兒就可以觀看黃山的奇松……

師:(學生還沒有說完,教師就打斷他的話)噢,玉屏樓是觀松的好地方,老師想讓你說一說黃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學再說一下?

生2:我感覺黃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溫泉,因為從山里流出來的水含有那么多礦物質,并且是溫暖的。

師:(表情不悅)那還有哪位同學能說一說黃山的奇特之處的呀?

生3:我感覺黃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黃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層了。所以我感覺非常奇特。

師:(非常生氣)請大家看清楚了,我們這篇課文的題目是什么呀?

生:(一齊高聲回答):黃山奇松。

師:對,黃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黃山的奇松。下面,就請你們閱讀課文,說一說黃山的松樹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課堂中,為什么教師千方百計地設計,學生卻是“眾里尋她不見影”,是學生啟而不發嗎?當然不是。因為在教學之前,教師根本就沒有讓學生事先去閱讀課文,沒有讓學生去體驗課文中的語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視頻,然后讓學生說一說黃山的奇與美。那么,學生留存在腦海中的黃山印象也只能來自于多媒體。所以,他們才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答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是讓學生夸一夸黃山的奇與美,學生說的玉屏樓、溫泉、云海不正是黃山的代表景點嗎?該教師組織教學時沒有遵從學生的思維與學生的天性,他的教學沒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沒有遵從學生對文本的真實體驗。

場景二:含糊其辭不見意

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的教學片斷如下。

(教師首先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然后進行師生交流)

師:同學們,課文最后一句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是說大家都舍不得離開,那么大家為什么不愿意離去呢?

生1:因為草原很美。

師:對,草原的確非常美。還有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2:因為草原很大。

師:草原除了美和大讓人留戀外,還有其他原因嗎?(學生都低著頭不說話)

師:不要怕,你們大膽地說,說錯了也不要緊。

生3:我喜歡綠綠的草原,所以不愿離去。

師:還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樣呀?

生4:我感覺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分析: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教師臉上的不滿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所以在閱讀教學時,許多教師對于學生這些含糊其辭的回答不去引導,放任學生回答。那么,學生為什么總是回答不到點子上呢?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就可以明白,在教學時,教師只是讓學生通讀一遍課文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與交流。這個時候,由于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只是停留在初讀階段,對文本的體驗僅僅局限在對課文中極個別文字的表面理解上,比如草原美、草原大、草原綠等,這只是草原的顯性特點。教師在學生還沒有深入去體驗文本,還沒有真正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時候,就與學生進行交流,勢必交流不出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來。我們只有讓學生深入體驗文本,帶領學生走進文心,才能讓學生獲得有效的交流感受。

篇9

一、利用情境導入,引起學生思維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引起兒童思維共鳴的情境,才能激活兒童的思維活動,使他們處在最佳的心理狀態,從而盡快進入課堂角色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內容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很多描寫了美麗的景色。我們可選擇精彩情節通過制作多媒體課件把這些內容展示出來,以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在導語設計環節中,我們要選準課堂導入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來導入新課:在一個大年三十的夜晚,有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夜中光頭赤腳,手拿一把火柴孤獨地走在大街上叫賣著。多媒體視頻把學生的思緒帶入了文中所描述的悲慘情境中,強烈的視覺沖擊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促進了課堂教學中導入的藝術效果。這種情境導入撥動學生的心弦,營造了濃烈的悲劇氣氛,引起了學生思想的共鳴,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這樣的情境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同時學生也能深切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故事導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

心理學家布魯納在認知理論中有這樣的闡述:“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個體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有趣的故事作為導入材料,可以引發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培養想象思維。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時,我就利用一個民間故事來導入新課,通過故事,學生們初步的了解了南沙群島,學生迫不及待地的學習課文。

三、利用音樂導入,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音樂的藝術效果可以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語文教學中離不開音樂藝術。小學生中大多數都喜歡唱歌、跳舞、聽音樂,語文教學中播放音樂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導入中,采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導入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導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別》時,利用學生們愛聽的流行音樂《煙花三月》這首歌曲來導入。想象是創新思維的基礎,但想象又必須依托于形象思維。這樣通過音樂情境來展開想象,從而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到友人之間離別時的心情,既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四、利用圖片導入,加深學生思維記憶

課文中的很多內容描寫了優美的景色。但是,這樣優美的景色課文往往只是一張插圖而已。學生也無法了解到很多的信息,如果教師利用教學掛圖或者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動畫視頻更能吸引住學生。通過這樣的優美的圖片,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他們思維的記憶,從而很好地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方法對于一些描寫景色類的課文效果更好,在讓學生受到審美的同時也加深了記憶。例如:在教學《草原的早晨》時,由于我們這個地方的學生一般都沒去過草原,因而他們不了解草原的環境。于是在教學前我上網收集了草原風景圖片,在教學這課前展示給學生,再利用這寫圖片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草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草原的風光美在什么地方?然后順利地導入新課:大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樣子的呢?利用優美的圖片導入新課,不僅激發了學生了解草原的興趣,又為教學中學生認識草原提供了參照物,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草原的深刻記憶。適用于這種導入方式的文章還有很多,如《春到梅花山》、《美麗的丹頂鶴》等。

篇10

一、邊讀邊想的策略。

閱讀與思考相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策略。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則不知其味……”這說明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閱讀策略。對小學生來說,邊讀邊想是閱讀主動性、積極性的表現,是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策略。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樣、怎樣想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另外,不懂的或值得懷疑的問題,也應當列入思考的范圍之中。閱讀時,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學會用聯系的策略進行思考。

在閱讀的不同階段,想什么可以有所側重。如,初讀課文,應嘗試理解不同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深入理解課文,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思考全文主要講了什么,說明了什么,給了自己哪些啟發和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習這篇課文后,在讀書策略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作文時可以學習些什么。總之,一邊讀一邊想,所想的問題隨著閱讀的深入應當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單到綜合,有梯度、分層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如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他們思維活躍起來,就不但能夠自己發現,解決閱讀中的問題,而且會有一定的創造性;就不至于局限于死記老師講解的東西,從而推動獨立閱讀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聯系上下文的策略。

課文中有相當多的詞語、句子,如果就詞解詞,就句析句,往往難以理解。如果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聯系上下文琢磨,就能;較好地理解。如六年級課文《第一場雪》的第四自然段寫雪下得很大。文中的“大片大片”是從雪花的形狀上寫雪下得很大,“地上一會兒就白了”是從時間上寫雪下得大,“簌簌”是從聲音上寫雪下得大。同學們如果平時受過訓練,那么就能夠在上下文的聯系中較好地理解這些詞語。會讀書的同學還能把寫時間短的句子跟下一自然段寫時間長的句子聯系起來思考,想像出這場雪不是下得一般的大,而是特別的大。

三、聯系生活實際的策略。

語文課文內容十分豐富。它們所描寫的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與同學們的生活距離較運,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大家就需要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發現與課文描寫的事物相類似的,把兩者聯系起來,幫助理解文章中的語言文字;還可以結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可以在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對閱讀的內容加以分析和歸納,進一步理清課文的脈絡;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多可以。”“灑脫”這個詞,通過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理解顯然不能到此為止。學生接著讀下去,從“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對“灑脫”有了較具體的理解,但是對草原的遼闊,感受還不深刻。有個學生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說到自己在廣場上其自行車的體會,全班同學對“灑脫”有了實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騎馬、開車是怎樣的無拘無束,從而體會出只有用“灑脫”這個詞才能準確、生動的寫出在草原上開車的感覺,襯托出草原的遼闊。

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親歷閱讀過程,得出結論,并處理好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正確的導向的關系。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還要注意引用音樂渲染、畫面再現、表演創造、語言描述以及多媒體的運用,除此以外,還有導語創設、生活顯示、實物演示等 。但操作時應注意:與文章內容融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適度而不喧賓奪主,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水平與特點,情境富于變化,不斷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