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恢復治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9 17:3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草原生態恢復治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草原生態恢復治理方案

篇1

錫林郭勒草原;礦產開發;草原生態保護

1.錫盟礦山開發現狀及存在問題

截至2011年5月,全盟實有在期采礦權635個。其中石油17個,煤炭32個,黑色金屬礦24個,有色金屬礦22個,貴金屬礦7個。目前,全國五大電力企業集團全部入駐錫盟,勝利煤田、白音華煤電、上都電廠等一批重點能源工業項目相繼建成。在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因開礦造成的環境破壞現象日趨突出。目前,全盟已形成明顯礦區生態環境破壞的有錫林浩特煤礦、西烏旗哈達圖煤礦及其建材工業區、西蘇旗查干淖爾堿礦及其工業區、東烏旗寶力格銀礦礦區等。部分礦產企業缺乏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意識,在開采中只追求短期利益,環境恢復治理力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礦產資源采、選、冶過程中“三廢”數量大,治理率低,礦業開發引發的地面塌陷、廢石堆放、破壞土地、污染水源等生態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尚未健全,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仍需加強。

2.錫林郭勒草原的環境及現狀

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典型草原類型最多,保護最完整的優質天然草原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從自然資源利用角度而言,它既是一種生產資料,是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千百年來,推動著傳統畜牧業經濟的發展,維系著廣大草原人民的生產生活;同時,作為地帶性植被,它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綠色屏障功能,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美化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紀90年代起,由于超載過牧、礦產開發等原因,使原本脆弱的典型草原出現了明顯的退化趨勢,荒漠化進程正在加速,草原的各項功能出現減退。目前,不斷擴張的城市、露天煤礦及其它礦山和天然草場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當前的能源基地、生態屏障和邊疆少數民族牧區多重身份的形象注解,礦產開發、生態保護和牧民的生產生活在這片廣褒的草原上交織碰撞。

3.如何在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

A.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草原地區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良好的草原生態環境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同時,沒有經濟的快速增長就會缺乏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條件和資金支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就是要重視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和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將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要求納入統一的發展模式之中,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共贏”發展。

B.加大投資力度,采用先進技術,恢復礦區的植被與環境,實現開發與恢復并舉,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如采用先進的植被恢復技術,用專業的噴播設備,在被破壞植被的高陡巖石邊坡上,瞬間制造出具有優異性能的“土壤培養基”,使邊坡快速形成理想的植物群落。此外還可以采取“生物笆”灌草結合(灌木、草本型)人工補播、自然恢復植被技術;草藤型(草本、藤本結合)綠化技術等,快速恢復礦區植被,減少粉塵對周邊草原的危害,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C.進一步強化草原生態監理機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草原生態支持

各級政府切實把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落實到草原生態監理上來,草原監理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草原作業進行監督檢查,對于相關證件齊全的單位,劃定占用草原的面積,明確界線,簽定保護周圍草原生態環境的協議,征收草原養護費,發放草原作業許可證。對于無任何證件的單位責令停產,加收草原養護費。對于一些可占可不占或少占草原的單位和個人,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草原,從而使草原的征、占、用有序進行,為草原環境保護設置一道制度保障。

D.把開發與保護和諧統一,樹立保護優先原則,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首先,草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前,考慮保護優先,并對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作評估。這里的保護優先主要是指首先考慮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明確哪些區域必須保護不能開發。另外,礦產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的可行性方案,也要先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明確礦產資源開發項目面臨哪些生態環境風險,需要有哪些環境污染和損害的治理項目。

其次,在草原礦產資源開發時,劃定禁采區、限采區、開采區。開采區要體現對生態環境破壞少,資源開發的相對利用價值高等特點,并遵循“保護、協調、治理相結合”的原則。礦產開發利用過程中,嚴格實施礦產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落實“誰破壞,誰治理”原則,實現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最后,草原礦產資源開發后,要進行恢復。為此,礦產資源開發者應建立礦區環境治理恢復補償保證金,用于礦區資源開發過程對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治理與恢復,保證金的建立、運轉由草原環境保護行政部門進行監管,承擔監管責任。

E.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一方面補償草原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而導致的經濟收入減少,鼓勵其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規范、督促企業,愛護環境、減少排污的自覺性。

總之,在發展資源開發經濟的同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的草原環境價值和功能,認識到經濟增長和草原生態保護都是人們正當的需要,我們既反對完全排斥外來經濟發展的“生態原教旨主義”,也不贊成以犧牲草原生態環境換來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們主張的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同時推進,實現雙贏。

[1]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錫林郭勒盟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2008.10

[2]錫林郭勒盟國土資源局.內蒙錫林郭勒盟礦產開發秩序督查工作階段總結.2011

[3] 王 堃.草地植被恢復與重建.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篇2

因此,內蒙古全面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效實施重點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大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流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治理區明顯好轉的目標,構筑以草原和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是非常重要又迫切的戰略任務。

一、加強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

2000年以來,國家相繼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牧還草等工程,拉開了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大幕?!笆濉逼陂g,全區草原建設總體規模年均達8219萬畝,比“九五”期間年均增加4575萬畝?!笆晃濉逼陂g,草原建設總規模5億畝,禁牧休牧面積7.8億畝。近年來,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草原退化沙化及草原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態勢仍然在延續,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任重而道遠。

為此,《意見》中提出,要有效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在全國退牧還草工程建設中繼續把內蒙古作為重點。自2003年,國家正式啟動了退牧還草工程,通過休牧育草、劃區輪牧、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等措施,保護與建設草原,恢復草原植被。如“十五”期間,退牧還草工程在內蒙古的建設總規模為11000萬畝,其中禁牧面積4000萬畝,休牧面積6600萬畝,劃區輪牧面積400萬畝。目前中央批示,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力度,延長實施年限,適當提高補貼標準。這對草原生態的恢復、改善有重要的意義。

《意見》中強調,要全面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執行草畜平衡、休牧輪牧制度,對嚴重退化、沙化草原實行禁牧。2010年10月,國務院決定2011年起,在全國8個主要草原牧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中央財政每年投入134億元用于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草良種補助和牧戶生產性補助等。按照國務院的安排,我區共有10.2億畝草場被納入補獎范圍,每年投入40.4億元,連續投入5年。2011年6月16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在自治區正式啟動,按照禁牧每標準畝6元、草畜平衡每標準畝1.5元等給予補助獎勵。這一廣大牧民和干部期待已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施后,必定會取得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這是對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的新工程,其啟動實施必將對內蒙古草原生態的改良、草原文化的傳承、草原牧區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兑庖姟分忻鞔_應探索并建立基本草原保護制度,研究制定草原征用占用補償標準,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復費,還要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設施畜牧業和人工草場,穩妥實施生態移民,大力培育后續產業,進一步提高草原防災減災能力,加大草原防火和病蟲鼠害防治力度。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技術研究與應用,加強草原生態監測監理體系的建設,加大草原管護力度。到2015年基本實現草畜平衡,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3%;到2020年草原植被覆蓋度進一步提高,草原牧區總體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

二、強化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

通過堅持不懈的森林生態建設,目前內蒙古實現了森林面積、蓄積持續“雙增長”。2010年,全區完成營造林面積65.78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3.02萬公頃、飛播造林7.9萬公頃、封山育林34.86萬公頃;到2010年末,全區森林面積為2366.6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0%。但是,我區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任務仍然艱巨。

為此《意見》中提出,要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三北”防護林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支持人工造林和森林改造培育。1998年,內蒙古開始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主要通過全面禁止黃河中上游地區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和大力調整重點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等,來解決天然林資源的休養生息和恢復發展問題。自治區黃河中上游工程區7個盟(市)35個旗(縣、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重點國有林區及嶺南八局木材產量已于2003年如期調減到位,由工程實施前的432.3萬立方米調減到現在的200萬立方米左右;全區共完成公益林建設任務2000萬畝左右,有效增加了灌木后備森林資源儲備。2000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工程建設涉及全區12個盟市,96個旗縣,830個鄉鎮蘇木,8731個行政村,149萬農戶;僅2007年,國家就在自治區投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22億多元,退耕人口人均412元。“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實施,內蒙古一直是建設的重點。繼續開展這些重大生態工程的建設,堅持人工造林和森林培育,進一步鞏固及放大生態效益,是內蒙古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重要保障。

《意見》中提出,在林區逐步實施“代木能源”工程,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匯技術示范工程,是新的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意見》中強調,要繼續實施森林管護中央財政補助政策,將自治區符合規定的國家級公益林納入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兑庖姟分幸?,推進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加快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還要加大重點濕地保護與恢復力度,嚴禁濕地開墾等破壞性活動,逐步扭轉濕地萎縮趨勢。加強林地管理,嚴禁毀林開荒,提高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加強大興安嶺寒帶生物基因庫保護和建設。到201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5%;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主要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內蒙古新局面。

三、加大礦產開發的生態治理,加強土地復墾,加強開發過程中管理

礦產開發主要環境問題為地表沉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下水位變化、引發供水與下游生態用水矛盾、引發風沙。礦產開發應重點解決好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保護、植被恢復等問題,加強廢礦石、煤矸石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目前,重點需要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監察,落實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的責任機制,規范開發建設活動,保護生態。

礦山的管理急需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分類管理機制、土地復墾與植被恢復機制。為此,應建立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政策激勵機制,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進程;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土地復墾準入管理,嚴格落實土地復墾方案審查制度,嚴格實施土地復墾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土地面積、降低破壞程度,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努力實現邊開采、邊保護、邊復墾,加強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監管,防止環境污染。

國家實施差別化產業政策,優先在內蒙古布局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煤炭、電力、煤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等產業,支持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和鄂爾多斯等重點煤電基地建設。對富鋁煤、富鍺煤、焦煤和無煙煤等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

要求自治區強化資源開發的環境監管力度,嚴格礦業權審批權限,建立健全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和生態恢復保證金制度,優化興安、赤峰、錫林郭勒等地區的水煤資源配置,有序發展煤電、煤化工、有色金屬加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全面推進采空區、沉陷區治理、植被恢復和尾礦庫安全閉庫,支持礦區棚戶區改造和轉產轉業人員安置,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

四、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近年來,自治區荒漠化及沙化加劇的勢頭稍有緩減,水土流失治理也開始受到重視。據監測,2004年我區荒漠化土地比1999年減少了2400萬畝,2004年至2009年自治區沙化土地減少了125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2萬平方公里,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1萬噸左右。但是,相對于自治區龐大的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面積,以往的治理成效可謂杯水車薪,進一步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刻不容緩。

為此《意見》中提出,要加強沙地沙漠綜合治理,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中繼續把內蒙古作為重點。2000年國家啟動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該工程在內蒙古涉及4個盟市36個旗縣,以牧區及半農半牧區為主,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圍欄封育、飛播牧草和人工草地、青貯窖的建設,以及禁牧舍飼料糧的補充,提高了項目區飼草料的保障程度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加大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力度,對內蒙古沙地沙漠綜合治理的意義重大。

《意見》中專門安排了新的沙地沙漠治理工程,如啟動重點地區防沙治沙專項治理工程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推廣實用技術和模式,鼓勵發展沙產業;實施阿拉善生態綠洲保護與治理工程。《意見》中強調要加大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規劃實施力度,啟動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工程,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實施黃河沿岸十大“孔兌”綜合治理;加強江河源頭地區水土保持和嫩江、遼河流域黑土區及中小河流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水土流失監測能力。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減輕生態壓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內蒙古位于京、津的上風、上游區域,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地表水源頭區,是抑制大氣污染和風沙的天然屏障,是緩解酸雨的重要廊帶,是黃河中上游水侵強烈區與調汛區,是重要的生態碳匯地,生態區位極為重要,維系著北方的生態安全。主要受水份條件的影響,內蒙古從東至西形成森林、草原、荒漠分布帶。養護水源是內蒙古的發展主題,保護好現有的河流湖庫水質安全,保證生態用水得到落實,實行“保護與建設并重、保護優先”的戰略,加強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保育,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才可作為保證內蒙古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

《意見》中要求構筑祖國北方生態屏障的生態保護戰略。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2009-2020年),針對國家和自治區確定的限制開發區,實施“減輕壓力、休養生息”的方針,建立水源涵養型、防風固沙型、水土保持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型等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推動地方落實生態功能區劃,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管理機構、管理機制與制度建設,發揮生態功能區劃對資源開發和建設活動的引導和約束作用。

內蒙古草原歷史悠久,但經過多年自然與人為因素的擾動,草原生態系統植被覆蓋度降低,生產力下降,物種減少;土壤結構簡單,養分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系統對外界環境的變化敏感,抗干擾能力降低。

《意見》中要求逐步建立與區域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的產業結構,降低對生態環境壓力,要求以草定畜,加強飼草料供給能力,實現農牧業結構由種植業主導型向養殖業主導型的轉變,實行階段性禁牧休牧制度,緩減草原壓力,把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扶貧開發、生態移民等緊密結合起來,建立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意見》中也要求深化農牧林業改革,穩定農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引導農村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妥推進農牧業規?;洜I。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將國有農牧場納入強農惠農政策范圍,逐步實現墾區與地方的資源共享,支持墾區企業集團和國有農牧場發展。以上措施對保護好草場資源,走持續發展的道路,保障社會的進步極其重要。

內蒙古擁有多樣的生態環境,包括大興安嶺北部寒溫帶針葉林生態區、大興安嶺中南部落葉闊葉林-森林草原生態區、內蒙古高原中東部草原生態區、內蒙古高原荒漠草原生態區、內蒙古高原中部草原化荒漠生態區、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山北荒漠生態區、黃土高原生態區、東北平原農業生態區。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敏感區域主要分布于大興安嶺山地、陰山山地、西鄂爾多斯――東阿拉善區、賀蘭山山地、額濟納綠洲以及烏梁素海等較大湖泊濕地、森林、中部、西部和南部草原區。目前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60%的高等植物群落,30%的天然林,40%的河流、湖泊、沼澤濕地,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的主要棲息地和珍貴樹木的主要分布地都已得到有效保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氣候干旱和經濟發展的人為活動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內蒙古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仍亟待加強。

保護大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因此應繼續加強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與機制,強化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遺傳資源保護能力,實現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兑庖姟分刑岢鰧魝愗悹柌菰莸?、科爾沁草原、陰山北麓草原等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建設。

《意見》中提出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開發利用低碳技術,推廣應用低碳技術,實施森林草原固碳增匯技術示范工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利用市場經濟有效地減輕生態壓力,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既反映了生態系統保護的價值,也為保護與示范指明了方向。

六、加強環境綜合整治

在自治區經濟快速發展、環保工作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內蒙古以污染減排為中心,著力加強環境保護,積極推進污染防治。目前,全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顯著,重點流域治理扎實推進,環境監管能力大幅提升。

流經內蒙古的黃河、松花江、西遼河與海灤河河段水污染防治工作得到扎實推進,斷面考核全部達標;開展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保護建設飲用水水源地,排查治理環境風險隱患,全區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內蒙古國土面積廣闊,開發建設用地不足國土面積的2%,在現有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下,絕大多數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都優于一級水平,基本保持在清潔的背景水平內。農村牧區、自然保護區和傳輸出界的空氣質量基本優于一級水平,區域環境重點是在城市、工礦區及規劃建設的工業基地。

內蒙古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且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上游。區域的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多年來,東部區域經濟發展滯后,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而水環境容量則東北區域有優勢。目前流域的水環境問題主要是支流的污染,飲用水的安全及湖泊堿化、富營養化問題。

《意見》中針對性地提出,要加大黃河、遼河、松花江、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推進水污染防治項目建設,同時強化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監測,健全監督管理體系。

烏梁素海是世界范圍內半荒漠地區極為少見的具有很高生態效益的多功能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不僅是河套灌區的惟一受納水體和排水通道,也是黃河枯水期主要水源補給庫,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烏梁素海生態安全問題曾得到國務院總理的批示,要求研究解決烏梁素海的生態安全問題,近年來,由于黃河水調蓄水量的不斷減少,水質開始不斷惡化,大部分湖區的水質處于劣五類水平,而且2007年湖面出現大面積的黃苔,形成了嚴重的生態災害?!兑庖姟分刑岢鲩_展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用水保障程度,嚴格控制污染源,關鍵要保證在黃河汛期的調水量,增大烏梁素海的泄洪量,提高湖泊的水文更換能力。應多部門協同努力,加大春汛、秋汛期的補給水量,嚴格控制污染源,清污分流。

多年來,城市的集中供熱、熱電聯產為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控制城市污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建設文明潔凈的城市,《意見》要求積極推進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建設,支持燃煤電廠和工業鍋爐除塵脫硫脫硝,發展集中供熱,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鼓勵城市發展背壓機組實現集中采暖,允許符合條件的地級城市發展大型熱電聯產。

七、切實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2%以上,達到了國家要求。2010年全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水平分別為139.41萬噸和27.51萬噸,比2005年下降4.25%和7.47%,全面完成國務院對自治區下達的3.8%和6.7%減排目標。

內蒙古是我國的能源基地之一,要保證工業及城市持續發展,就應增大污染治理的力度,通過電廠的除塵、脫硫脫硝,通過爐窯的治理,繼續節能減排,為今后的發展提供空間,為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貢獻力量?!兑庖姟分刑岢鲆罅嵤┲攸c節能工程,支持高載能行業節能改造和重大節水技術改造工程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行清潔生產,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兑庖姟分袕娬{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開展循環經濟示范和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這將有效推動節能減排工作。

八、以環境容量為依據,加強區域性環境管理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土質為鈣質壤性,大氣中氣溶膠偏堿性。隨風輸送的大氣干沉降物及降水沉降物均呈偏堿性,這對平衡華北地區降水中的酸性物質有利,對保證生態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的環境監測結果顯示,內蒙古境內從未發生過酸水,這與這種典型環境地質特征有關。內蒙古目前的發展水平,環境空氣質量除局部略差外,大部區域基本上保持在安全清潔的水平。

為保證內蒙古地區的正常發展,應給予合理的排放量指標;要實現內蒙古更好更快地發展,就需要在合理布置生產力的條件下,充分規劃利用環境容量,為工業文明的發展提供條件?!兑庖姟分兄赋?,可以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總體要求和環境容量,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供應等因素,合理確定內蒙古節能減排指標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這種因地制宜的政策,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

經過科學測算,內蒙古大氣污染物環境容量為:二氧化硫266.4萬噸,氮氧化物452.7萬噸,是目前排放量的2倍左右。內蒙古全流域環境安全承載力下化學需氧量允許排放量為94萬噸/年、氨氮為4.25萬噸/年。而這些環境容量主要集中在東北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目前內蒙古的污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大約為27.4萬噸。因此,只要合理劃分控制單元,強化科學管理,合理布局生產力,進行區域聯防與流域整體保護,落后的地區環境容量有空間,可以合理增加排放指標。

排放權也是環境權益的一種,也可以說是一種發展權,調查內蒙古各盟市的經濟發展與污染物排放量的關系可以發現,地區的GDP與區域的污染物排放量基本是成正比的。要想內蒙古更好更快地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也應根據環境容量給予增加,尤其是對那些工業水平較低的盟市。

九、相關對策措施

(一)要按照優先保護、積極治理的原則,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逐步提高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水土保持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特別要有效提高工程建設的效果。在國家各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中,內蒙古既要執行國家的一般要求,認真學習先進地區的典型經驗,也要積極探索與當地自然地理與人文環境相適應的具體的生態工程建設模式及其實施辦法和措施,使得國家生態建設項目與當地的實際相融合,大大提高國家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的效果。

(二)草原牧區,要進一步完善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的實施辦法,有效貫徹執行國家、自治區對草原生態保護的獎勵補助政策,對少數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要實行封育、休草、禁牧的辦法,對大多數草原要實行輕度利用、草畜平衡的辦法,從而有效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草原資源,提高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工礦區域,可能因開礦、建廠引起原生植被的破壞,應選擇抗逆性強的草種及樹種,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大力開展以育草為中心的植被營造與恢復活動,爭取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綠色植被建設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同時提高?;哪退亮魇^以及農田、鐵路、公路等的周圍,要大力開展喬、灌、草相結合,帶、片、網相協調的綠色植被防護體系建設,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有效遏制生境惡化的勢頭。

(三)要確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理念,真正建立起礦產開發、資源稅、工業碳置換交易生態補償資金。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投資的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努力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多元化投資體制,彌補各級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專項投資的不足。

(四)要確認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價值,將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儲備,提高環境資源承載力和價值。

(五)建立和完善農田、森林、礦產和水源等的生態補償機制。特別要落實實施草原生態補償制度,進一步調動廣大牧民建設草原、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定科學合理的補償辦法及補償標準,對草原牧民給予經濟補償,從而理順草原生態功能維護者與草原生態效益享受者以及政府等相互之間利益關系。

篇3

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促進牧民增收,對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加快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正是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要性,學術界很早就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價值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的研究。許成安等運用“公共資源悲劇”理論討論具有公共資源特點的草原在各個經濟主體竟相使用的情況下必然導致過度利用和退化的可能性,認為當不存在集體協調機制時,每戶牧民都從自身利益極大化這一目標出發而獨立決定的養羊總量是大于一戶牧民(或存在集體協調機制時)所決策的養羊量的。李仲廣等(2001)采用草原資源的生物學模型,通過放牧活動的“成本—收益”分析,對過度放牧進行了數量界定,進一步分析了過度放牧與環境惡化的經濟學原因:草原資源的產權不完善,以及產權不可以交易與轉移等;草原資源沒有被市場所涵蓋,沒有能反映牧場潛在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市場價格,在普遍存在的規模偏好驅使下,放牧活動量趨于達到最大可持續放牧量。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反,ElliotFratkin和RobinMearns(2003)認為牲畜在草原上的靈活遷移是使草原畜牧業和牧民生存保持可持續性的基本條件。而土地產權明晰、牧民定居這些我們一貫認為是促進牧區發展的措施也被認為導致遷移性下降而受到質疑和否定。Elli-otFratkin等指出:牧區的發展政策一直受GarretHardin“公地悲劇”理論的影響。實踐證明這些觀點指導下的政府干預是消極的,而且經常是災難性的。建立新的牧區發展途徑的核心是,承認牲畜靈活遷移的必要性,土地產權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購銷和金融等社會化服務及其他政策都必須服從于牲畜靈活遷移這一基本要求。政策因素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草原問題的國外研究者表現了對制度和政策問題的特別關注。約翰•W•朗沃斯和格里格•J•威廉森(1994)在其合著的《中國的牧區》中提到:1949年以后,牧區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草原的壓力可追溯為中央政府的三項基本政策措施:在牧區擴大開墾;實行戶籍制度;給予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方面的特權。這三項全國性的政策已制約了牧區經濟的持續性發展。世界銀行《中國:空氣、土地和水》(2000)報告中提出:“同中國的許多‘生態建設’一樣,草原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幾乎完全放在投資上,卻很少關注根本性的社會問題與管理問題,而這些問題才是自然資源管理問題的核心。”國內學者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在牧區城鎮化進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導致的草原退化問題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牧民定居過程中,只重視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賀衛光,2003)。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的影響。世界銀行《中國:空氣、土地和水》(2000)報告中用專欄的形式提出了“非均衡模型及其同中國草地畜牧業的相關性”。指出:很多干旱草原生態系統是“非均衡”系統,植物增長和草地的生產力更多地受氣候的影響而不是畜禽存欄率的影響。呂曉英,呂勝利(2003)以青海省青南地區、甘肅省甘南州、四川省甘孜和阿壩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以及新疆伊犁地區為代表,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扼要敘述了牧區存在的主要問題,重點探討了出現上述問題的自然和制度兩大根本原因,特別是通過大量氣候資料的統計分析,揭示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牧區普遍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多,不少地方降水量減少,導致環境惡化,草地“三化”嚴重,鼠害猖獗,草地生產力下降,已嚴重影響到牧區的生存和發展。秦海蓉、孔慶秀(2005)認為草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從氣象因子來分析,干旱和大風是導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基于草原管理與草畜平衡視角的研究。魏立男等(2003)將草原生態系統理論和系統管理理論相結合,提出了草原管理的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對草原生態系統,要立足于生產、生活和生態的統一。二是要增加物質和能量投入。三是要因地制宜與分類管理。四是要掌握草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度。許志信、陳玉琦(1997)著重強調了平衡的觀點,分析了內蒙古草原出現的各種問題后提出: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和措施應走生態牧業發展道路,在牧草資源數量和家畜數量之間尋找一個合適點,在這個點左右進行牧業生產。從人口壓力角度進行的分析。包玉山、周瑞(2001)的研究發現,濫墾草原、盲目移民的結果使草原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沙化退化;農耕范圍和沙化退化面積的迅速擴大,使草場面積不斷縮小而加劇了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而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的加劇又造成草場的沙化退化和草場面積的進一步縮小。在草原牧區,養活一定的人口需要一定的牧畜,放養一定的牧畜需要一定的草場;在草場給定的情況下,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增加牧畜頭數,就越容易超載過牧導致草場退化沙化。許成安等人(2001)也提出“人口遷移或減少牧區人口數量”的對策主張。從法律制度等方面進行的分析。王補元等(2001)對草原執法的各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提出要全面貫徹草原法律、法規;大力開展草原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強化草原執法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開采礦物等草原破壞行為。其他相關研究。牧戶采用草原保護的行為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與牧民的文化和價值觀、社會經濟特征以及廣泛的政策和政治背景的問題交織在一起。因此,不能實施單一經濟激勵措施影響牧戶的草原保護行為(洪冬星,2011)。盡管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正在順利實施,但各地進展并不平衡,獎補政策落實較慢。留在草原的牧民生產門路越來越窄;轉移出來的牧民缺乏技能,語言不通,就業困難。禁牧減畜與促進牧民增產增收也存在矛盾。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趙鳴驥,2011)。草原生態建設治理的力度,沒有破壞的力度大,原因主要是大自然因素和歷史基礎和國力,具體表現為認識、投入、監管、科技支撐等四個方面(李小健,2010)。

2牧區草原生態環境現狀以及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

伴隨著牧區資源開發利用向深度和廣度的拓展、經濟的快速發展,牧區的環境保護削弱,環境退化速度沒有得到控制,資源正在被過度、過速地開發利用,牧區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遭到破壞,直接影響牧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潘建偉,1999)。由于牧區環境的惡化,牧區的生態安全就成了最突出的問題,人地關系不協調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近50年來,不合理的制度與政策、各種人口問題、社會活動問題的作用的確非常突出,但是在各種因素中,核心因素是“人口因素”,表現為相對于牧區生態環境特性而言的人口規模不合理以及不合理的牧區居民經濟行為和消費行為(于存海,宋躍飛2007)。對于牧區的環境問題的惡化,好多學者探索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約翰•W•朗沃斯(1994)認為1978年以后廣大牧民都親身經歷了公共政策方面的諸多領域的改革。與此同時,中國牧民獲得了一套全新的生物的、機械的和信息的技術。政策變革所帶來的鼓勵與刺激與現在有的新技術相互作用,獲得了一些巨大的近期收益。但與此相矛盾的是這種政策———技術的互相作用所產生的收益對牧區的長期持續性發展構成了主要威脅。簡言之,1978年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是以草原為代價的,那就是,為了在近期內提高生活水平,致使主要的現有的自然資源已經遭到破壞,從長期看,這種發展戰略是不會長久的。格里格•J•威廉森(1995)認為1949年以后,牧區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草原的壓力可追溯為中央政府的三項基本政策措施:在牧區擴大開墾;實行戶籍制度;給予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方面的特權??偫ㄆ饋砭褪?,這三項全國性的政策已制約了牧區經濟的持續性發展,結果造成了牧區的長期貧困和環境的長期退化。秦海蓉、孔慶秀(2005)認為草地退化是由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生態的失調,導致氣象災害、生物災害的頻發,草地的嚴重退化。由于草地的退化反過來作用于生態環境,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僅從氣象因子來分析,干旱和大風是導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口的過快增長、牲畜超載以及人為的不適當活動和不合理的放牧、不科學的技術措施是加速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賀衛光(2003)指出在牧區城鎮化進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導致的草原退化問題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調查資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草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過程中,只重視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楊維軍(2004)總結的牧區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是:一是人口增長過快;二是資源開發過度;三是管理失控。張天華(2001)認為有些牧區薪柴極為短缺,加之地廣人稀及交通不便,致使煤、石油制品等商品能源在牧區的銷售水平很低,導致牧區能源嚴重短缺,牧民長期以來都是用畜糞和草皮作為燃料以維持最低水平的生活用能,生產用能基本沒有。由于人與草爭肥(畜糞),以及草地得不到灌溉,使得牧草質量下降,草地生態環境退化。

3牧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的原則和目標

可持續發展原則: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著眼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草畜綜合整治原則:從草與畜兩個方面加以綜合整治,同時輔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科學技術領先原則:注重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種草養畜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潘建偉,1999)。環境治理的目標是:建立合理的農林牧結構和畜牧業內部結構,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和牲畜對草地資源的轉化能力,改變超載過牧和冬春缺草現象,實現由草畜矛盾向草畜平衡的轉換。制止亂挖、亂墾草地和掠奪式經營,保護現有動植物資源,重建草地良性生態循環體系,保護長江、黃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畜牧業實現由以發展牲畜頭數為主的數量型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的質量型、以消耗資源為主的外延型向科技含量較高的內涵型,以原始游牧為主的粗放型向定居、半定居放牧為主的集約型轉變,促進川西北牧區社會經濟全面發展(黎懷鴻,王玉蛟1999)。

4解決牧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篇4

一、充分認識搞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重大意義

由于我國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長期以來以資源消耗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許多地區植被破壞,90%的可利用草原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嚴重,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不僅影響國家生態安全,而且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水土保持和草原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改善水土流失地區農牧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不能適應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水土保持和草原保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各級水利和農牧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進我國生態建設工作。

近年來,各地的成功實踐證明,采取適當的人工措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力量,利用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實現大面積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態系統的初步恢復,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草原保護和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促進農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發展農村經濟,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草原保護對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生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級水利、農牧部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和草原建設的同時,把生態修復作為當前水土保持和草原保護工作的一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監督檢查和指導,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

二、抓緊制定生態修復規劃

各級水利、農牧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定本轄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規劃,明確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目標與任務。規劃要與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牧區水利等規劃相結合,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作為指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依據。近期應以江河源區、內陸河流域下游及綠洲邊緣區、草原區、重要水源區、長城沿線風沙源區等區域為重點,在降雨條件較好、人口密度相對較小、水土流失相對較輕微的地區,大力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生態修復的對象主要是覆蓋度為5-50%的低中覆蓋度的草原、郁閉度小于40%的灌木地等地類。

三、組織開展科研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各級水利、農牧部門要組織有關科研單位開展對不同區域生態修復的機理與關鍵技術、優質抗逆草種選育、效益監測指標體系等課題的研究,制定生態修復技術規范。要積極推廣優良草種、畜種及改良、秸稈養畜過腹還田、草田輪作、植被撫育更新、節水灌溉、草產品綜合利用、圍欄建設、免耕種植、鼠蟲害防治等技術,搞好生態修復效益監測評價工作,指導與推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的健康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

各地要依據《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針對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的要求,對亂開亂墾、亂挖亂采、超載過牧等行為,進一步制定操作性強的相關法規規章、管理辦法和鄉規民約。要嚴格基本農田和草原保護制度,堅持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方針,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舍飼圈養,逐步改變依賴天然草原放牧的生產方式,嚴格限制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為生態的自我修復提供保障。同時,要推動各地出臺或完善稅收、信貸、投資和能源等方面的優惠>策,促進廣大農牧民轉變生產方式,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積極性。

五、繼續加大執法監督

各級水利、農牧部門要加強水土保持和草原執法隊伍建設,繼續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各地要按照《草原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經營制,推行以草定畜,逐步壓減牲畜頭數,實現天然草原的草畜平衡,加快畜種、畜群結構調整,防止超載過牧,促進草原植被恢復:要堅決禁止開墾草原的一切違法活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草原的行為,加大對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強對各類非法破壞草原行為的監督檢查:要堅決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因不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新的生態破壞問題;所有實施退耕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區,均必須嚴格按有關規定實行封山禁牧、休牧或劃區輪牧。要加強對風沙區、草原區、山區和丘陵區等區域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所有開發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的“三同時”制度。

六、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要大力宣傳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護工作在我國生態建設中的重要意義,增強全社會保持水土、保護草原的意識。宣傳生態修復在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草原、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注重發揮大自然的力量,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恢復植被,保護草原,防治水土流失。要切實轉變生態建設中重工程建設輕保護的觀念,自覺轉變不合理的生產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篇5

[關鍵詞] 永勝縣 畜牧業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2-0274-01

1 永勝縣天然林草地和畜牧業現狀

1.1 天然林和草地現狀

永勝縣由于氣候差異明顯,野生牧草資源十分豐富,自然草場面積寬廣,共計229.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和31.1%,全縣有林地416.7萬畝,植被覆蓋率達56.4%,疏林宜牧地173.22萬畝,有各類草地229.9萬畝。長期以來,由于草山,草坡的管理不科學,沒有專業的執法隊伍,加之病蟲鼠害的侵襲,再因農戶毀林開荒、建房、泥石流的影響導致草場,植被嚴重退化,2001年底全縣草場面積由原來的229.9萬畝下降到134.1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346.68萬畝。這些天然林草場分布在全縣十五個鄉鎮,特別是在山區和半山區天然林草場面積分布廣闊。

1.2 天然林草場產草量和載畜能力

我縣天然草場面積為403.12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346.68萬畝,疏林宜牧地173.22萬畝,根據省、市核定的標準,天然草場產草量為138.672萬噸,可載畜42.21萬個羊單位。根據我縣草食畜存欄量73.53萬(頭 、匹、頭),天然林草場產草量和載畜能力嚴重超載。

1.3 畜牧業基本情況

到2014年末,全縣存欄大小牲畜116.58萬頭(頭、匹、只),其中:存欄牛14.6萬頭,豬43.03,羊49.91萬只(其中綿羊3.12萬只,山羊46.79萬只),馬屬動物9.05萬匹。

1.4 永勝縣天然林和草地畜牧業牛羊馬屬豬禽情況

1.4.1牛羊馬屬情況

到2014年末羊49.91萬只,存欄牛14.6萬頭,馬屬動物存欄9.05萬匹,合計草食畜存欄73.56萬頭匹只。為進一步加快推行天然林、提高草原畜牧業生產能力,永勝縣結合草原畜牧業發展實際,組織編制了《永勝縣2013年實施中央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績效考評獎勵資金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項目實施方案》。云南省財政廳關于2013年中央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績效考評獎勵資金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項目實施方案的批復》(云農牧[2014]15號)下達了項目。

1.4.2 利用林下發展山地雞飼養

養雞業在畜牧業生產占有重要的地位,全縣養雞業除良種蛋雞規模化養殖生產外,肉雞生產絕大部分處于以本地土種雞農戶山地散養為主。2014年永勝縣實施了中央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他留烏骨雞山地養雞項.通過項目建設,全縣建成他留烏骨雞資源保種場一個,他留烏骨雞山地林下放養示范場兩個。目前在我縣廣大山區農戶中發展林下山地雞飼養達到95%以上,年林下山地雞飼養量存欄達到80萬羽。是我縣廣大山區農戶主要的經濟來源。

1.4.3 山區利用林下放養發展生豬生產

在廣大山區畜牧業生產水平落后,草食畜的生產還處于原始的自然放牧狀態,實行日出而牧,日落而歸的舊習,特別是以我縣六德鄉、仁和、東山、魯地拉、松坪、大安、順州、羊坪等鄉鎮的少數民族素有生豬林下放養的習慣,在我縣廣大山區少數民族林下生豬放養數占全縣生豬存欄的25%,達到10萬頭左右。

2 天然林草場退化帶來的后果分析

由于毀林開荒及過度放牧造成森林面積減少,草場植被破壞,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據調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895.64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38%,多年平均侵蝕量275.92萬噸,侵蝕摸數為2239噸/平方公里,平均侵蝕深度1018毫米/年。

“八五”以來,永勝先后實施了長江中下游防護林,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等一系列林業生態工程及綜合能源建設重點縣,通過生物工程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幾種措施的綜合治理,發揮了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使永勝的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天然草原的退化仍末得到有效遏制,恢復與建設尚未起步,要全面恢復生態,發揮生態效益還需做大量工作。

3 天然林保護建設與草地畜牧業持續發展的矛盾

2014年永勝有耕地40.72萬畝,比1980年的39.55萬畝增加1.17萬畝,林地416.7萬畝比1980年的371.62萬畝增加45.08萬畝,以每畝產草量275公斤計算,年產草量為36877.5萬公斤,2014年末全縣存欄大小牲畜116.58萬頭?,F存欄草食畜折合牛單位23.46萬個黃牛單位,理論載畜量為4.04萬個黃牛單位,超載19.4萬個黃牛單位,由于草場嚴重超載,我縣草食動物飼草嚴重不足,動物吃不飽,營養不良,是寄生蟲病和其它疾病的發病高峰期,死亡率也較其它時期高。因草場不斷地在退化,草食畜存欄又不斷的在增加,天然林、自然草場產草量低質量不好,所以造成草食畜飼草嚴重不足,草場生態保護建設滯后與草食畜存欄增加,是發展畜牧業的主要矛盾。

4 實施天然林、草場的保護和建設及措施

4.1 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天然林草場

針對遠山草場利用率低的問題,確定以提高利用率為目標,一方面組建遠山放牧點,重點指導農戶夏秋季節利用草場進行牛羊育肥生產,另一方面組織勞動力利用天然林枝葉繁茂青草旺盛的夏、秋到遠山草場割曬青干草,進行青貯或草粉加工,在退化嚴重區進行封山育草,同時,根據草場季節性產草量變化調整家畜飼養量,冬春及時出欄或淘汰老弱殘畜以減輕草場負擔。

4.2 實行退牧還林還草計劃保護天然林草場

為保護好現有天然林草場,有效控制天然林草場減少量,必須實行退牧還草計劃。今后我縣在全縣范圍內計劃退牧還草26.27萬畝。其中,禁牧18.16萬畝(山地草叢類),休牧7.59萬畝(輪歇撩荒地),輪牧100.46萬畝(山地草叢類、山地草甸類、高寒草甸類).

4.3 大力推廣引草入田發展生態農業

為了解決自然草場嚴重超載問題,一方面要堅持保護好現有的自然草場,保護生態,實行退牧還草.另一方面嚴禁毀林、毀草,開墾荒山、荒坡,退耕還林還草,建立人工草場,防止水土流失,在農區實行草糧輪作,廣泛實行復種、糧草套種,調整作物布局。特別是冬季農田閑置時大力推廣農田種植以解決冬春飼草嚴重不足的問題,達到割草養畜、留茬肥田的目的。同時要推廣牛羊舍飼、半舍飼技術。確保提高自然草場的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使草場得以自然恢復。

4.4 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

目前糧食的高產穩產區集中在三川壩、城關壩、期納壩、濤源壩等區域,糧食種植面積56.31萬畝,平均畝產255.2公斤。2014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15.07萬噸,按1:1的計算農作物秸稈達15.07萬噸。合理利用農作物秸稈進行青貯氨化飼料制作的推廣,變廢為寶。同時減少農民焚燒農作物秸稈對環境的污染,解決了我縣飼草不足的問題,使其過腹還田,為農戶又增加了有機肥,真正做到了行態農業的良性循環。

篇6

一、“十一五”畜牧經濟開展回憶

“十一五”期間是我省極不服凡的五年。我們上下同心專心,共克時艱,打敗了汶川特大地動、干旱、洪澇、低溫雨雪冰凍等天然災禍,克制了國際金融危機、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情、畜產物價錢猛烈動搖等多重壓力,以科學開展觀統率畜牧經濟開展全局,果斷貫徹落實省委、省當局各項決議計劃擺設,環繞“兩個加速”,以農人增收、企業增效、財產增值為目的,以機制立異、科技立異、品牌立異為動力,以現代畜牧業試點提質擴面為抓手,統籌統籌動物衛生平安、畜產物質量平安和草原生態平安,加速改變畜牧經濟開展方法,推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跨越。估計2005年至2010年,全省肉、蛋、奶產量和畜牧業產值辨別增進30.7%、37.6%、27.1%和35%,農人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增進25.9%,畜牧業占農人家庭運營現金收入的46%??偨Y“十一五”任務首要有五個方面的特點:

(一)“5.12”汶川特大地動發作后,全省畜牧獸醫系統自動把災區動物防疫應急任務歸入災后衛生防疫保平安的大范圍,出動防疫人員近2萬人,實時無害化處置滅亡畜禽3217萬頭(只),情況消毒16億平方米,緊要免疫災區1256萬頭(只)動物;指點災區展開出產自救,震后7個月,災區簡略修復畜禽圈舍60%,種畜禽出產才能恢復70%,飼料加工才能恢復85%,實時補欄畜禽9172.1萬(頭、只),成功完成了“大災之后無大疫,重災之年不減產不減收”?;謴椭亟ㄖ?,科學編制重建規劃,精心組織項目施行,到2010歲尾,畜牧業災后重建累計完成投資86.7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96.7%,開工項目121個,開工率100%,竣工項目112個,竣工率93%,圓滿完成“三年目的義務兩年根本完成”的要求。災區畜牧業在恢復重建中完成了跨越和提拔,出產總量和開展質量均超越了災前程度,為災區群眾安身立命供應了強有力的財產支撐。安縣踏水鎮聯盟村經過專合組織開展林下土雞養殖,農人人均純收入由災前的3100多元進步到上一年的5300多元;興仁鄉長溝村開展禽兔,由災前的4000多元進步到11000元。

(二)出產方法加速改變,財產程度上新臺階。“十一五”時期,全省畜牧業開展方法發作明顯轉變,首要顯示在六個方面:一是規范化規劃養殖疾速開展。2010年各類畜禽規范化規劃養殖小區從2005年的3158個開展到17718個,62個養殖小區(場)被農業部授牌認定為全國畜禽規范化示范場,生豬規劃養殖比重到達47%,比2005年進步29.5個百分點。新增優質生豬出產才能工程發展順暢。以建立國度優質商品豬計謀保證基地為載體,2008年到2010年新增出欄優質生豬1167萬頭。二是畜禽良種化率分明進步。優質種畜禽場從2005年的577個開展到1084個,生豬外三元雜交面比2005年進步20個百分點,牛、羊、兔良種面進步6個百分點以上。三是財產構造進一步優化。“一豬獨大”的財產構造獲得優化,非豬產值占畜牧業產值比重進步到45%。四是財產化運營措施加速。發賣收入過億元的畜牧龍頭企業開展到128家,個中國度級畜牧財產化龍頭企業1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02家,億元畜牧龍頭企業比2005年新增60家;全省畜產物加工才能到達700萬噸,精湛加工才能到達100萬噸,較2005年辨別增進2.5倍、19倍,肉類加工躍升為我省食物工業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財產。五是聯系關系財產蓬勃開展。到2010年,全省工業飼料總產量到達742.5萬噸,產值到達279億元,辨別比2005年增進47%和62%,居全國前列;獸藥GMP出產企業到達104家,年產值21.8億元,比2005年增進5倍。六是專業協作組織方興未已。全省養殖專業協作社開展到7321個,比2005年新增3326個;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及各類畜牧財產化運營組織帶動農戶600萬戶,占全省農業財產化運營帶動農戶總數的56%。畜牧業開展進入產量、質量和效益偏重的新階段。

(三)投入力度不時加大,支撐系統健全完美?!笆晃濉睍r期,爭奪中心和省級財務投入畜牧業開展資金達100億元,比“十五”增進3.5倍,在現代畜牧業試點、規范化規劃養殖小區建立、畜禽種類改進、動物疫病防控、畜產物質量平安監管、草原維護與建立等方面的攙扶政策框架系統根本構成,支撐系統進一步健全。啟動完成獸醫治理體系體例變革,鄉鎮畜牧獸醫站建立具體增強,樹立了不變的底層防疫步隊,人員經費包羅村級防疫員任務津貼和嚴重動物疫病的監測、預防、節制、息滅等歸入了財務預算,動物疫病防控完成了被動應急向自動防備改變、春秋時節性防控向全年四時常態防控改變?!笆晃濉睍r期,全省沒有發作區域性嚴重動物疫情。畜產物質量平安檢測監管經費歸入了財務預算,啟動了國度級獸藥平安評價實行室建立,新建31個縣級畜產物質量平安檢測站,在全國領先展開飼料、獸藥全掩蓋抽檢,在146個縣(市、區)展開家畜標識及疫病可追溯系統建立,全省無公害畜產物和產物基地辨別到達455、531個,辨別比2005年添加235、189個。五年來,面臨全國嚴肅的畜產物質量平安情勢,全省沒有發作嚴重畜產物質量平安事情。上一年,農業部對我省屠宰企業、超市、農貿市場、養殖小區(場)畜產物4次隨機抽檢中,4次及格率和全年及格率均到達100%。畜牧科技投入繼續增進,科技立異碩果累累,“十一五”時期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效果獎33項。個中,中華農業科技獎3項、省當局科技提高獎30項。市場流暢系統進一步增強,樹立了14個全國性畜產物定點買賣市場,領先在全國樹立了生豬監測預警系統,與重慶農畜產物買賣所展開計謀協作,積極開展生豬現貨和遠期買賣,抗市場風險才能進一步加強。

(四)立異才能不時加強,開展機制日趨完美。“十一五”時期,在資陽、遂寧、啟動并展開現代畜牧業試點,獲得階段性明顯成效,經過總結推行試點經歷,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建成了12個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全省以工業化的理念經營畜牧業開展,不時立異開展機制,鼎力推行“龍頭企業+專合組織+適度規劃養殖戶”開展形式,探究總結出“六方協作+保險”、托養、寄養、訂單養殖等財產開展新機制,將財產鏈上的各個主體無縫整合,構建了出產開展、多方共贏的財產化框架?!傲絽f作+保險”機制,被總理指示印發全國粹習借鑒。立異風險防備機制,施行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進步了抵擋天然風險的才能;探究樹立種畜禽、飼料、養殖、加工、貯藏、營銷等環節合理的市場風險分攤機制,進步了養殖環節的市場風險防備才能。立異投融資機制,發揚財務資金的導向效果,整合涉農資金,推進畜牧業公益性根底設備和環保設備建立;注重經過財務貼息和建立投融資平臺供應借款擔保等方法,撬動金融本錢和社會本錢投入現代畜牧業建立,擴大財務資金的支撐效應。

(五)草原維護建立措施加速,生態情況分明改善?!笆晃濉睍r期,積極履行草原承包運營、根本草原維護、草畜均衡和禁牧休牧輪牧等根本準則,深化推進退牧還草、鼠蟲害防治、草原防火系統建立等嚴重工程,草原維護建立成效明顯。五年來,在川西北牧區33個縣施行國度退牧還草5820萬畝、管理退步草地7550萬畝、滅鼠治蟲5739萬畝次、栽種推行優秀牧草56.5萬畝、牧草種子基地20萬畝。

展開人工種草5846萬畝,全省草原生態惡化的趨向獲得有用遏制,部分生態獲得分明改善。建成1個省級、1個州級草原防火批示中間和1個省級、3個州級、4個縣級防火物資儲藏庫(站),進步了草原防火才能。啟動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加速畜種和草種的“兩個改進”措施,履行家畜舍飼、半舍飼與輪牧、休牧相連系的科學豢養方法,鼎力開展牧區特征畜牧財產,促進了農牧民增產增收。

“十一五”的五年,中心和省委省當局高度注重畜牧業,全社會關懷支撐畜牧業,畜牧業財產位置明顯提拔;“十一五”的五年,攙扶畜牧業開展的政策系統加速樹立,畜牧業投入大幅添加,財產支撐明顯加強;“十一五”的五年,畜牧業開展機制不時立異,開展生機明顯加強,出產方法加速改變,走出了一條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基地開展標準有序、產加銷一體化的開展路子?!笆晃濉笔亲兏镩_放以來四川畜牧業開展速度最快、質量最好、農人增收最多的五年,發明了畜牧經濟繼續不變開展的黃金期間。成果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當局準確指導和各級黨委當局全力推進的后果;是各有關部分關懷支撐、通力合作的后果;是全省畜牧獸醫系統干部職工、廣闊農牧民辛勤奮動的后果。在此,我代表省畜牧食物局向關懷支撐畜牧經濟開展的各部分、各單元和社會各界透露表現衷心的感激!向長時間奮戰在畜牧陣線的干部職工、科技人員透露表現最真摯的慰勞和高尚的敬意!

“十一五”全省畜牧業開展的艱苦理論,賜與我們良多主要啟迪,經歷極端珍貴。

一是堅持不懈地把優化種類、調整構造作為建立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主攻偏向。順應市場對畜產物優質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提拔畜牧業開展質量、出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必需把優化種類、調整構造作為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增效的嚴重計謀行動,常抓不懈。要具體推進種類改進,增強動物、草種新種類選育推行及配套技能開拓與運用,不時進步畜禽良種和優質牧草比重,構成特征種類優勢。在持續施行新增優質生豬出產才能工程,加速建立國度優質商品豬計謀保證基地,穩固和開展川豬財產優勢的還,發揚草山草坡資本豐厚的優勢,調整畜禽養殖構造,選擇有比擬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節糧型草食家畜、特征小牲畜禽作為主攻偏向,加速推進“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構成特征光鮮、優勢凸起、效益優越的養殖構造。

二是堅持不懈地履行農戶規范化養殖為根底、適度規劃為主導、種養連系、生態輪回的畜牧業出產方法。傳統渙散養殖的天然性、切割性不順應社會化大出產的需求,無法應對市場動搖的沖擊,不契合現代畜牧業的開展偏向,是不成行的。照搬興旺國度、興旺地域在高度工業化、城市化根底上的大規劃工場化養殖方法,不契合我省省情和農人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財產定位,是不實際的。我省加速開展現代畜牧業的起勁偏向在于加大對傳統畜牧業革新力度,具體履行“龍頭企業+專業協作社+適度規劃養殖農戶”開展形式,把廣闊渙散農戶引入現代畜牧財產系統;生態養殖與綠色栽種相連系,以牧促農、以農養牧,履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栽種”的情況友愛型農牧互動出產形式。

三是堅持不懈地立異開展機制,走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基地開展標準有序、產加銷一體化的開展路子。財產化運營是完成畜牧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四川地處西部內陸的區位劣勢和畜產物特征,決議了對龍頭企業的高度依靠。必需優化情況、強化效勞,鼓舞和指導龍頭企業興辦種畜禽場、精湛加工、現代物流營銷等農戶辦不了的現代企業,在進步市場中心競爭力和分散帶動農戶開展等方面持續賜與鼎力攙扶。必需發揚專業協作社組織、紐帶、聯合、載體功用,指導農戶依照良種化、規范化、規劃化出產的要求結合起來,進步進入財產系統的組織化水平。必需著眼市場效益和加工需求,優化種類質量構造,組織農戶為龍頭企業建立優質不變的原料基地。必需立異完美畜牧財產各環節分歧好處主體的聯合方法,樹立“對等參加,協作合作,風險共擔,多方共贏”的開展機制,完成家庭出產與現代化大出產連系、千家萬戶出產與千變萬化市場連系、培養龍頭企業與農戶開展致富相連系。

四是堅持不懈地把攙扶畜牧業開展作為黨委、當局推進農業鄉村經濟開展的主要行動?!笆晃濉睍r期,我省畜牧經濟開展獲得的宏大成就,是多種要素綜協作用的后果,是多種力氣同向合力的后果,基本的一條是各級黨委當局高度注重,構建了攙扶財產開展的政策系統、投入機制和一支貫穿省、市、縣、鄉、村不變的畜牧獸醫任務力氣。理論證實,省委、省當局把畜牧業現代化作為打破口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議計劃擺設,契合農業現代化建立的普通規則,契合我省鄉村實踐,是完全準確的。在推進我省由傳統畜牧業大省向現代畜牧經濟強省跨越的要害期間,應該把推進現代畜牧業提質擴面作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出力重點,堅持不懈地把開展現代畜牧業定位為農人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支柱財產,進一步加大對現代畜牧業開展的政策支撐和財務投入力度,進一步增強畜牧獸醫機構建立和步隊建立,加速改變畜牧業開展方法,提拔畜牧業開展質量和程度,促進農人繼續不變增收。

二、“十二五”畜牧經濟開展的情勢和義務

當時,我省畜牧業出產方法正在發作深入的轉變,零散渙散豢養正在向適度規劃化、規范化豢養方法改變,畜牧業進入了一個出產平穩開展、質量穩步提拔、綜合出產才能不時進步的新階段。

站在新的前史起點,將來五年畜牧經濟開展面對一系列主要時機。國度擴展內需的方針,深化施行新一輪西部大開拓計謀,支撐地動災區開展復興,攙扶民族地域跨更加展和貧窮地域加速開展。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八次全會辨別提出了“推進農業開展方法改變和農業構造計謀性調整,開展現代農業”、“出力培養一批現代農業財產基地強縣和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立優質商品豬和特征畜禽財產基地,打造一批特征農產物品牌”的要求。中心、省上“十二五”規劃建議確定了將來五年開展目的,在光鮮指出推進開展依然是最主要義務的還,愈加存眷民生,強調要深化收入分派準則變革,進步城鄉居民收入和勞動待遇。跟著群眾收入程度的進步,為擴展畜產物市場需求帶來長時間的開展時機。國度對現代畜牧業開展的攙扶力度不時加大,畜禽規范化養殖小區建立、畜禽良種津貼、嚴重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物質量平安查驗投入繼續增進。跟著工業化、城鎮化歷程加速和鄉村勞動力的轉移,為培育職業農人開展適度規劃養殖供應了更大的開展空間和市場空間,有利于持續從事養殖的農人進步勞動出產率和效益。還,疆土資本部、農業手下發的《關于完美設備農用地治理有關問題的告訴》(疆土資發〔2010〕155號),對規劃養殖用地有很多新打破;本年將樹立草原生態維護津貼獎勵機制,啟動南邊草原維護建立項目,以及國度正在研討制訂促進地動災區開展復興的專項規劃等,這些為我省加速現代畜牧業開展供應有力的政策支撐和開展時機。

還,我們也要看到畜牧業開展面對諸多應戰。從開展要求看,跟著工業化、城鎮化措施加速和生齒添加及生涯程度不時進步,畜產物需求剛性增進,產物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畜牧業促增收、保供應、保平安、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從外部情況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條理影響仍然存在,通脹預期治理的難度加大,畜牧業開展的資本情況約束趨緊,財產動搖的誘因越來越多,市場風險和天然災禍風險等各類影響要素日趨復雜。從財產本身看,出產方法總體還比擬掉隊,規范化水平和出產效率不高;畜牧業信息監測預警伎倆和財產調控機制還不敷完美;影響平安的要素很多,畜產物質量平安隱患長時間存在;大局部自然草原分歧水平退步,牧區根底設備前提掉隊,草原維護建立和牧區經濟開展義務艱難。從疫景遇勢看,禽流感、口蹄疫等嚴重動物疫情點狀分發態勢沒有獲得基本改變,天然災禍頻發和活畜禽跨區域運輸使防控情勢愈加嚴肅。

綜合剖析“十二五”畜牧經濟開展面對的新情勢,與“十一五”比擬,畜牧業開展的根底前提更好、政策力度更大、支撐才能更強。大時機,需求謀大開展。只需我們積極應對應戰,掌握時機,加速改變開展方法,“十二五”畜牧業就大有作為。

“十二五”期間畜牧經濟任務的計謀義務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化開展中同步推進畜牧業現代化,領先建成西部現代畜牧經濟強省,建成國度優質商品豬計謀保證基地,初步樹立長江、黃河上游草地生態樊籬。畜牧業綜合出產才能不變提拔,畜牧業產值年均增進3.5%;農人牧業收入繼續較快增進,到2015年農人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到達2500元;財產構造愈加合理,非豬畜禽比重到達50%左右;草原生態情況分明改善,完成草原增綠、牧民增收和牧業增效協調開展。

完成上述目的,要害在理念,成敗在任務。我們必需深化貫徹落實科學開展觀,以科學開展為主題,以加速改變畜牧經濟開展方法為主線,把促進農人繼續增收作為基本起點和落腳點,把優種類調構造作為主攻偏向,把推進規范化適度規劃養殖作為出力重點,把科技提高和機制立異作為基本動力,進步畜牧業綜合出產才能、抗風險才能和市場競爭才能,加速推進畜牧業良種化、規范化、規劃化、集約化、財產化開展,實在保證動物衛生平安、畜產物質量平安和草原生態平安,推進畜牧大省向畜牧經濟強省跨越。

三、2011年畜牧經濟任務

本年是“十二五”殘局之年,做好畜牧經濟任務,為往后五年的開展打好根底,至關主要。全省畜牧獸醫系統要深化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心鄉村任務會和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省委鄉村任務會精力,緊扣“高位求進,加速開展”任務基調,搶抓國度新一輪西部大開拓時機,凸起優種類調構造和規范化適度規劃養殖兩大重點,統籌保證動物衛生、畜產物質量和草原生態三大平安,以災區畜牧業開展復興、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建立(牧區試點縣)和規范化示范創立工程為載體,加速改變畜牧經濟開展方法,起勁在以適度規劃養殖為根底的規范化養殖小區(基地)建立、以種類改進為抓手的質量系統提拔、以專合組織為紐帶的統分連系雙層運營機制立異、以龍頭企業加工為牽引的財產化系統構建、以種養連系為中心的農業輪回經濟開展上獲得新打破。

2011年畜牧經濟任務首要預期目的是:具體完成畜牧業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義務。全省肉、蛋、奶產量辨別增進3.4%、5%和3.8%,畜牧業產值增進3.5%。畜牧業完成投資50億元,新增出欄優質生豬200萬頭。畜牧業為農人人均增收奉獻60元以上。

環繞上述目的重點抓好以下任務:

(一)出力調整優化財產構造。一要優化財產構造。加速建立國度優質商品豬計謀保證基地,持續施行新增優質生豬出產才能工程,加大外系三元雜交豬推行力度,新增出欄優質生豬200萬頭。用好畜牧業構造調整項目資金,爭奪啟動南邊草原維護建立項目;加速推進“以草換肉奶”工程,鼎力開展林下養雞等特征光鮮、優勢凸起、效益優越的小牲畜禽,進步非豬財產比重,進步養殖效益。二要優化質量構造。抓住國度推進現代種業開展的政策時機,增強動物、草種新種類選育推行及配套技能開拓與運用,推進畜禽牧草種業開展。深化施行畜禽良種工程,加速構建主導財產畜禽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互相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系統,力爭全省生豬外三元雜交面進步3—5個百分點,牛、羊、禽、兔良種面有分明進步。三要優化種養構造。履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栽種構造,與草食家畜開展規劃結構相順應,配套開展青貯玉米、人工種草,特殊是要鼎力開展飼料玉米基地,添加省內飼料糧和優質牧草供給,降低畜禽養殖本錢。

(二)深化施行畜禽養殖規范化示范工程。施行畜禽養殖規范化示范工程,是“十二五”加速改變我省畜牧出產方法的嚴重行動,是處理諸多矛盾的要害地點。要在上一年規范化出產推進年運動的根底上,在更高條理、更大局限內推進。連系農業部示范創立任務,本年具體啟動省級規范化養殖示范創立運動,除國度施行的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外,我省添加肉(獺)兔、牦牛等特征畜種。各地要依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備化、出產標準化、防疫準則化、糞污無害化“五化”要求,一是依據盆地、丘區和山區等分歧地域特點,總結推行一批順應性更強、更符合實踐的畜禽規劃養殖技能規范和標準,本年我省要制定出臺林下養雞出產技能規程。二是仔細總結現有規范化示范小區的經歷,發揚典型引路效果,組織養殖戶現場進修培訓,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弄得懂,不時復制推行,真正做到樹立一個示范小區,帶動一片養殖戶,培訓一批主干,提拔全體實力。三是各地要增強對畜禽養殖規范化示范小區建立的監管與指點,依法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投入品運用,畜禽養殖檔案樹立和畜禽標識運用施行有用監管,從泉源上提拔畜產物質量平安程度,一切規范化規劃養殖小區,尤其是部、省級示范小區都應到達無公害出產基地規范,并鼎力展開“三品一標”建立。省局將制訂規范化示范小區建立治理方法,樹立監視審核評價機制,執行動態治理、有進有出。經過施行規范化示范工程,力爭本年創立100個國度和省級示范小區,首要畜禽規范化規劃養殖比重進步4個百分點以上。

(三)不時進步龍頭企業的實踐帶動。一要出力提拔帶動才能。集中培養和引進一批發賣收入財產排位靠前、好處聯合機制完美的畜牧重點龍頭企業,鼎力開展畜禽產物精湛加工,延長財產鏈條,提拔財產化帶動才能。二要出力完美帶念頭制。要指導龍頭企業進入畜牧財產化鏈條中農戶家庭干不了的要害環節和財產開展的單薄環節,要特殊留意從機制和政策設計上攙扶龍頭企業一頭開展種禽畜場、精湛加工、現代物流營銷,一頭參加基地建立,與養殖戶構成嚴密好處聯合,推進財產一體化開展。三要出力加強帶動實效。要鼎力履行“龍頭企業+專業協作社+適度規劃養殖農戶”開展形式,把畜牧財產開展的結果真正落實到農人增收上,確保農人在財產開展中充沛受益、繼續受益、長時間受益。往后評選龍頭企業、布置項目資金都要把帶動農人開展財產、帶動農人繼續增收作為一個根本前提。

(四)鼎力開展畜牧業輪回經濟。一要畜牧業結構與栽種業開展相連系。依照畜禽滲出量和外部消納量相匹配的準則,科學規劃栽種業、養殖業結構和規劃,執行區域內栽種業為養殖業供應飼料,養殖業為栽種業供應有機肥等資本,鼎力履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栽種”輪回經濟形式,盡能夠經過農田渠系、滴灌管網把畜禽滲出物或沼液排到農田,構建種養均衡、農牧互動、生態輪回、情況友愛的財產開展系統。二要畜牧養殖與環保財產開展相促進。加大畜禽養殖拋棄物資本化應用力度,變被動的糞污處置本錢性投入為自動的出產性投入,積極開展有機肥加工等新興財產,鼓舞大型養殖小區應用沼氣發電。三要養殖小區建立與新鄉村建立相配套。在新村建立中合理結構規范化規劃養殖小區,將沼氣池建立與規范化養殖小區建立相配套,既處理潔凈動力問題,又處理情況維護問題,美化凈化鄉村情況。

(五)進一步增強草原維護建立。樹立草原生態維護津貼獎勵機制,鼎力推進禁牧、休牧、輪牧,起勁完成草畜均衡,實在改變牧區畜牧業開展方法,促進人草畜調和開展。進一步抓好退牧還草工程建立,連系牧民久居舉動、富民安康工程、阿壩州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加速草地改進和家畜種類改進,鼎力開展牧區優勢特征畜牧業,做到“牧民有住房、家畜有棚圈、草地有圍欄、冬春有貯草”,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增強草原防火、鼠蟲害防治、抗災保畜等草原防災減災任務,維護好草原出產才能。指點紅原、爐霍牧區現代畜牧業試點,提拔畜牧業出產程度和經濟效益。

(六)完美推行財產開展新機制。各地要連系實踐,完美推行“六方協作+保險”、“寄養”、“訂單養殖”等財產開展機制,鼎力履行“龍頭企業+專業協作社+適度規劃養殖農戶”集中建立規范化圈舍的養殖小區(園區)開展形式,指導渙散農戶改變開展方法,進入現代畜牧業。做到但凡構成必然規劃主導財產的,都要有各類方式的龍頭帶動;但凡開展的主導財產,都有要農人為主體的專合組織;但凡一致規劃的財產基地,都要探究“大園區、小業主”形式。推行財產開展新機制,要害在于鼎力開展專業協作社,進步農人組織化水平。各地要把開展養殖專業協作社作為出力重點,積極推進各類農人協作組織向法人社偏向開展,推進農戶由天然人向法人社成員改變。要從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加大攙扶力度,經過專業協作社把渙散農戶有用組織起來,與龍頭企業構成不變的聯合機制和運轉機制,進步農人在市場競爭中話語權和博弈權,促進農人繼續不變增收。

(七)實在增強財產風險防備才能建立。一是穩固獸醫治理體系體例變革效果,進一步增強底層動物防疫系統建立。抓好嚴重動物疫病防控的免疫、監測、檢疫、消毒、應急措置和引種治理等要害辦法,確保不發作區域性嚴重動物疫病。二是增強市、縣畜產物質量平安查驗檢測系統建立,推進無公害畜產物和基地一體化認證,持續施行飼料、獸藥“全掩蓋”檢測和“安心肉”工程,嚴厲落實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四到位”,進步畜產物監測頻次和密度,實在保證上市畜產物質量平安,確保不發作嚴重動物源性畜產物質量平安事情。三是實在進步養殖農戶的風險防備才能。鼎力履行生豬、奶牛政策性保險,爭奪擴展優勢畜禽種類政策性保險掩蓋局限,進步農戶應對天然風險的才能。增強市場監測和信息,指導養殖戶合理布置出產營銷;樹立風險調理金,依托企業、專業協作社、養殖農戶之間構成的好處一起體,樹立以峰填谷的機制;指導養殖專業合社、營銷大戶等市場主體積極參加生豬遠期買賣,防備市場動搖風險。

(八)具體完成畜牧業災后恢復重建義務。地動災區要嚴厲依照災后恢復建重建規劃,以畜牧獸醫效勞系統、種畜禽場、草地植被修復等尚未竣工的恢復重建項目為重點,加大任務力度,加速任務進度,具體完成災后重建收尾任務。增強工程完工驗收,維護好治理好運營好各類重建立施,實在發揚項目成效。全力推進災區畜牧業開展復興,依照《汶川地動災區開展復興規劃》,容身特征資本優勢,細化畜牧業開展復興方案,依托恢復重建的畜牧財產基地(小區、園區),加大承接財產轉移力度,培養強大財產化龍頭企業,鼎力開展標準化專業協作社,推進災區現代畜牧業提質增效,促進農人增收致富和災區鄉村經濟的跨更加展。

(九)狠抓系統本身建立。面臨新情勢新義務,我們要實在加強責任感任務感,持續深化展開創先爭優運動,具體增強系統本身建立,不時提拔推進現代畜牧經濟科學開展的才能。一要增強計算監測和進修調研。計算監測是畜牧業主要的根底任務,是畜牧業落實科學開展觀的根本要乞降要害切入點,也是完成畜牧業又好又快開展的前提和前提。數字不明、狀況不清,行業治理無從談起,更說不上科學開展。從本年起,鄉村經濟開展各項目標是由國度計算局駐川查詢總隊擔任,為客觀真實反映畜牧業開展程度,各地要留意與查詢隊和計算部分溝通,精確把握本地計賬戶散布狀況,從項目布置上關懷支撐他們開展畜牧財產。還,要以進修型組織建立為抓手,增強政策理論進修,出力研討事關現代畜牧業開展全局性嚴重問題和畜牧經濟開展中呈現的新狀況新問題。二要增強法律才能和作風建立。深化展開畜牧業“四法三條例”進修,標準部分法律行為,實在實行司法付與畜牧獸醫部分的職責。要把存眷民生、解除民困、協助民富作為首要職責和最大的政治義務,持續發揚真抓實干的優越作風,做到重實踐、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營建“提拔才能、真情為民、崇尚實干、據守清涼”的行業新風。三要增強協作。系統內部要講連合、講大局,增強上下聯動,發揚全體作戰才能;對外要增強溝通協調,積極爭奪各方面的支撐共同,構成推進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任務合力。

最終,強調一下當時春防和防災減災任務。

本年春防任務情勢嚴肅、義務艱難。從國外看,上一年39個國度發作口蹄疫疫情,我國周邊多個國度口蹄疫疫情尚未獲得有用節制,18個國度發作家禽禽流感疫情或從野鳥中檢出病毒,非洲豬瘟等外來動物疫病迫近國門。從國內看,病原污染普遍、多種亞型并存、病毒變異加速,禽流感等嚴重動物疫病發作風險仍然存在,一些人畜共患流行癥有上升趨向。當時正值禽流感、口蹄疫等嚴重動物疫病高發期,節后畜禽補欄、活畜禽及其產物調運買賣頻頻,疫情遠間隔、跨區域傳達風險機率上升,加之機構變革后一些當地底層防疫任務有所放松,疫情防控情勢嚴肅復雜。

對此,全省畜牧系一致定要做好防大疫、打硬仗的預備,要依照春防任務會議擺設,強化免疫、監測、檢疫、消毒、應急措置等要害辦法,集中免疫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確保免疫密度100%,有用抗體及格率高于農業部規則規范,起勁確保不發作區域性嚴重動物疫情,起勁確保不發作嚴重畜產物質量平安事情。春防完畢后,省局將持續接納市(州)集中穿插抽樣、省上一致檢測有用免疫抗體及格率的方法,強化免疫結果評價和目的審核。

篇7

長期以來,東勝區始終將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特別是2000年以來,在退耕還林、天保、三北防護林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帶動下,依托政策驅動、科技推動、產業拉動等多元機制,不斷加強林業生態建設與資源保護管理工作,累計完成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建設76萬畝,地方林業綠化工程建設12萬畝,實現了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林業產業蓬勃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良性互動,開創了綠富同興的多贏局面。

2010年,東勝區林業圍繞“建設現代林業,打造森林城市”的目標,按照打造城市核心區,發展城市林業,增強城市生態功能的要求和建設東勝城市森林系統的初步規劃方案,借助全市“兩個百萬畝”生態工程建設的契機,全面啟動實施“東勝城市森林系統建設工程”和“農村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建設工程”。一是在東勝城區、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兩側由近及遠規劃建設以常綠針葉樹為主、其它喬灌草為輔,突出將城區與衛星鎮區、與專題工業園區、與通道區的非建設用地全部納入城市森林建設范圍,形成斑狀、塊狀、帶狀的林網格局,建成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功能完備近自然狀態的城市森林系統;1-9月份,完成吉勞慶川濕地、城鄉統籌示范區、危險化學品園區、汽車博覽園周邊及109國道、世紀大道和秦直道兩側營造生態景觀林5.2萬畝,共計栽植油松、樟子松360萬株(其中:13米油松樟子松4.5萬畝,栽植320萬株,2.5米高油松樟子松0.7萬畝,栽植40萬株);目前,正在組織落實遠郊針葉樹秋季造林5萬畝,完成整地3萬畝,栽植0.6-0.8米高油松樟子松4500畝。二是在農村地區本著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措施為輔的原則著力建設相對穩定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1-9月份完成沙棘、沙柳生態原料林種植3萬畝,完成濕地保護及重點工程歷年補植2.8萬畝。力爭到2015年,完成以樟子松、油松為主的喬術林建設46萬畝,以沙棘、沙柳為主的灌木林建設16萬畝。

東勝區林業局實施多措并舉,全面推進林業生態保護工作。

(一)依托國家林業重點工程,推動林業生態建設快速發展。林業重點工程已經成為東勝林業生態建設的主戰場,也是推動東勝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堅持全民動員、全社會辦林業。從1982年開始,按照“誰造誰有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和支持以企業造林為主的社會造林。

(三)實行全境禁牧,保護生態建設成果。1999年4月1日,為遏制過度放牧對植被造成的破壞,有效保護生態建設成果,東勝區人民政府禁止放牧的命令,在自治區內率先實行全境禁牧、舍飼圈養的政策。成立了專門的禁牧領導小組,并將全區劃分為若干個責任區,由林業、水利、農牧三個部門分別負責查處工作,并列入區對各鎮、辦事處和有關部門的年度實績考核目標中,形成了一個由各級政府、有關部門、鄉村護林員共同組成的禁牧大軍。

(四)大力發展林沙產業,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贏局面。按照“綠起來、活起來、富起來”的基本思路,在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同時,圍繞“調整結構、改善生態、增收增效”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生態建設不動搖,一手抓林業資源開發利用不放松,積極做大做強以沙棘、沙柳、家俱制造和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沙產業,并逐漸取得了“土地增綠、資源增值、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明顯成效。

(五)分區施策,構建林業新格局。根據東勝區地形地貌特征,將東勝分為東部丘陵溝壑區和西部沙化區等兩大治理區域,在造林安排和樹種選擇上根據兩大區域不同特點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模式。東部地區以檸條、沙棘、油松樟子松混交林造林為主,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相結合的模式進行了水土流失治理,重點促進植被的自然恢復;西部地區以沙柳為主,與檸條、沙棘、紅柳等樹種混交造林,實施鎖邊封沙治理。實踐證明,分區治理的措施符合我區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實踐,治理綠化效果明顯。

(六)堅持科技興林、依法治林的路子。2000年以來,全區在所有的造林工程中全面推廣應用了容器苗造林、抗旱保水劑蘸根、使用“ABT”生根粉等抗旱節水造林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5~20個百分點,平均節水50%左右,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升了植樹造林質量和效益。我區研究開發的“毛烏素沙區沙柳造林技術推廣與資源開發利用”、毛烏素沙地沙柳(冷藏苗)雨季造林試驗等項目先后獲原國家林業部、自治區林業廳科技進步獎、農牧業豐收獎十余項。林業科技在整個林業生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篇8

汪民副部長強調:在和諧礦區建設方面許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在全國都具有指導意義,因此要繼續探索深化和諧礦區建設的實踐,為建設美麗家園發揮出更大作用。

9月的內蒙古草原秋高氣爽。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汪民、國土資源部環境司巡視員柳源、財務司副司長韓和平、勘查司副司長于海峰、開發司副司長王昆、辦公廳秘書龐劍波、開發司副處長王德杰等一行來到內蒙古調研和諧礦業建設情況。人民政府副主席趙雙連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白盾、總工程師張宏等人陪同。

自治區政府:以“三個統一”來構建和諧礦業

在“國土資源部、和諧礦業建設工作座談會”上,自治區政府向汪民副部長匯報說,近年來,為了構建和諧礦業和生態礦業,內蒙古提出了“三個統一”的理念,即實現礦業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統一、實現礦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統一、實現礦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統一。按照這個思路,自治區政府采取了六大措施:

一是加強資源管理,營造良好的礦業秩序。

礦業是我區的主導產業,礦業經濟和礦業稅費收入占自治區工業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比重很大。為此,內蒙古緊密結合實際,持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格按照礦業權管理法律法規審查礦業權登記申辦要件和流程辦理,新設礦業權實行會審制度。辦理采礦權登記手續前,必須有經相關部門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安全生產評價意見、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今年以來,針對礦業經濟引發出的生態、民生、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持續開展整頓和規范礦業秩序工作,統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穩定的關系,采取召開黨委八屆十五次全委會反思、下發《關于加強礦業生產管理依法保護環境保障民生的緊急通知》,全面開展排查自糾工作,制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開發秩序依法保護環境保障民生的指導意見》構建和諧礦山,印發《關于批轉全面整頓錫林郭勒盟礦業開發秩序工作報告的通知》形成逐礦處理意見等措施。5月份以來,自治區認真開展礦業秩序整頓和規范工作,責令停產整頓484家,關閉268家,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盟市自查自糾、督導檢查、群眾舉報等方式,發現處理了一批無證生產、占地補償不到位、生產運輸影響周邊群眾生產生活以及污染環境的行為,集中打擊了一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過程中無證勘查、無證開采、違規占地等違法行為,宣傳了國家、自治區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有關方針政策,化解了社會矛盾和糾紛,提高了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文明施工、保障周邊群眾不受影響、依法履行義務的社會責任感。

二是合理利用資源,集約規模開發,加快礦業結構調整。

通過資源整合,礦業結構更加優化,全區煤礦從2005年的1378座減少到525座,淘汰落后產能3000多萬噸,關閉非煤礦山1043座,關閉選礦廠335戶,礦業權設置趨于合理,資源賦存條件、生產規模和資源儲量進一步協調,礦山企業數量結構明顯優化,全區形成了包頭白云鄂博、哈達門溝、巴彥淖爾東升廟、鄂爾多斯準格爾和東勝煤田、錫盟勝利煤田和白音華煤田、赤峰拜仁達壩、白音諾爾等一批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礦業基地。全區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大幅度提高,共生、伴生礦產得到綜合利用,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明顯提升,礦山“三廢”的回收利用能力得到增強,廢石、尾礦等礦業固體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理和二次開發利用。通過整合和技改我區煤礦數量由2005年的1378個減少到目前的598個;平均單井產能由2005年不足14萬噸提高到140萬噸,30萬噸以下礦井全部退出市場;礦業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初見成效,自治區六大國有煤礦沉陷治理資金共投入18億元,治理面積122平方公里。煤田滅火已投入資金2.3億元,治理和控制滅火點近200處,全區核定火區面積1903萬平方米,已熄滅和控制火區700多萬平方米。累計地質環境治理面積20萬公頃,治理固體廢棄物452萬立方米,整治土地面積2082公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資源產業轉化延伸加工水平取得新突破,一批規模大、技術水平領先、帶動力強的資源轉化和深加工項目相繼建設。

三是實施生態礦業戰略,發展循環經濟使廢料轉化為有用資源。

在實施生態礦業戰略,發展循環經濟,使廢料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的過程中,內蒙古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科學有序開發礦業。配套規劃自治區各區域資源開發方案,科學布局自治區生態礦業建設,加快礦產普查等基礎性工作,加快開發國家和自治區急需的油、氣、鐵及有色礦種;對煤炭根據市場需求適度開發。新配置煤炭資源全部集中在有轉化項目的業主;對品位低、伴生礦種多或儲量小難以實現工業化利用和機械化開采的限制性開發;對草原、森林、耕地、水源等國家和自治區自然保護區或生態破壞嚴重、生態脆弱地區暫時禁止開發。繼續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打擊非法開采、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行為。堅決控制只占資源開發、只開資源不加工、只采資源不治理的短期行為,對這樣的的企業建立懲罰機制,甚至要收回資源。實現礦業的產業化。按照大產業、大基地、大園區、大項目的思路,推動有條件的實施煤、電、化綜合開發和礦業探、采、選、冶、加工一條龍發展,堅持原礦不出區,煤炭一半就地轉化的政策,加快推進礦業升級延伸,推動礦業產業化。煤炭轉化率達到50%以上,電石轉化率達到60%,有色金屬加工比重達80%左右。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立產業之間、企業之間、項目之間的循環耦合配套,使廢料最大限度轉化為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礦業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偨Y煤礦技改和安全投入的經驗,重點推進有色礦業科技和安全水平的升級。通過產學研有機結合,進行礦業科技和生態治理科研攻關,實現礦業開發的科學化、安全化。

四是建立環保補償機制,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奠定基礎。

為解決礦業開發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內蒙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珍惜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的意識深入人心,同時也為各級政府開展地質基礎性工作、礦業安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和生態治理及恢復奠定了基礎。建立環保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治理、誰補償”的原則,強制建立和執行地質環境治理補償機制、地質環境治理保障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確保治理規劃方案和礦業開發同步實施。通過強制繳納礦山治理保證金,確保及時開展生態環境的治理。強化政府依法監督,把好準入關。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和礦業管理許可制度,從源頭控制低水平、低效益和高污染、高消耗項目上馬。強化環保許可關。堅持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程與礦山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制度。加強執法監督。逐步建立全區環境保護與污染物排放監測監察體系,運用網絡和遙感等現代手段對礦山企業污染源實時監測,分區域、分礦種監控,及時發現和制止生態礦業建設中的違規行為。建立對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效績和責任主體考評體系。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需求程度的價格形成體系。通過完善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將環保成本納入到礦業產品市場價格中。

五是積極推進民生工程,切實保護草原生態。

內蒙古黨委、政府始終以惠及民生的成效作為檢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程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開展為群眾辦實事和實施民生工程工作,著力點主要是改善群眾生活條件,重點是實施好中央和自治區確定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內蒙古以草原著稱,保護好草原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我們積極實施各項生態保護措施,實行禁牧休牧輪牧政策、推行“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礦業開發注重回填和植被保護、生態移民、惠牧補貼、草原生態補獎等,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惠牧補貼政策,全區各級財政安排惠牧資金15億元。

六是繼續加強地質勘查,為礦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按照“公益先行,基金銜接,商業跟進,整裝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質找礦新機制要求,結合全區地質勘查“十二五”規劃,不斷加強地質勘查工作。

鄂爾多斯市政府:走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路線

9月26日,汪民一行來到鄂爾多斯市伊泰集團大地煤礦、伊金霍洛旗煤礦治理區、神東煤炭集團上灣礦、烏蘭木倫新村,實地查看了礦山整合,礦區生態環境、土地復墾綠化、礦區村民安置情況。鄂爾多斯市市長廉素向汪民副部長匯報說:“鄂爾多斯礦產資源富集,我們在加快開發利用的同時,高度重視礦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礦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F在,我們正在走一條資源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的道路,具體措施有四點?!?/p>

第一,推進資源整合,提升產業層次。

一是組織實施了煤炭資源整合三年攻堅戰。2005年,鄂爾多斯市組織實施了以打擊非法盜采專項行動和關閉環境污染、安全無保障、浪費資源的小煤窯為重點的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三年攻堅戰,有效提升了全市煤炭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二是全面推進小煤礦置換和礦業權整合工作。將黑岱溝礦區17座煤礦與哈爾烏蘇礦區23座地方小煤礦與國有大礦進行整合,通過關小上大、提高產能,使礦區綜合回收率提高到98.5%。對上海廟煤田10個礦業權進行了清理整合,確立了四大整合主體,全面完成了資源整合任務。三是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并購、轉讓、聯合、控股等形式,全面啟動實施了煤炭資源二次整合,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計劃到2013年,全市煤炭企業單戶產能達到300萬噸以上40戶,構筑一個億噸級和一批千萬噸級以上地方煤炭企業,培育營業收入超百億的地方煤炭企業15戶。四是加大非煤礦山整合力度。自2007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針對非煤礦山的專項治理整頓,加快非煤礦山資源整合步伐,非煤礦山由698座減少為448座,總數減少近30%。

第二,加強生態治理,保護礦區環境。

一是全面開展了“一礦一企治理一山一溝”活動。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投入”的原則,通過收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等措施,要求礦山企業對開采中造成的環境破壞進行全面治理,構建起了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二是組織實施了企業營造節能減碳林行動。按照每生產10噸煤捐植一棵節能減碳樹的標準比例,組織全市煤炭生產企業營造碳匯林10萬畝,截至目前已建成5.58萬畝。三是加強露天煤礦環境治理。針對露天煤礦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通過設置防風抑塵網、配備灑水車灑水降塵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生產中的粉塵污染;對具備回填綠化條件不及時回填綠化的煤礦企業,采取不再審批新的建設用地、繼續征收土地使用稅、停產停銷等措施,督促其進行復墾綠化。截至目前,全市露天煤礦完成復墾綠化255平方公里。在露天煤礦開發過程中,我們對煤田開采臨時用地不進行征轉,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按照征地標準對農牧民進行補償,待臨時用地具備復墾條件后,再交回農牧民使用。這種方式既保證了農牧民的長期利益,又減少了社會矛盾,緩解了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制約。四是全面推進煤田火區治理。在煤炭部門成立了專門的煤田滅火管理機構,聘請國內知名專家進行規劃設計,采取煤礦火區由業主進行治理、煤田火區由專業公司統一治理“兩種模式”,加快火區治理進度。目前,全市已消滅火點254個,煤田明火基本得到控制,火區治理工程完成復墾綠化23.6平方公里。五是加大重點區域治理力度。2004年以來,全市共申請獲批礦山(區)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5個,爭取上級資金1.36億元,完成了鄂托克旗白云烏素礦區等礦山治理面積4.84平方公里。

第三,健全監管體系,維護礦區秩序。

一是構建了國土資源執法監察長效機制。2007年,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批準市公安局專門成立了市礦業治安警察支隊,下設煤炭警察大隊和礦業警察大隊,編制在公安部門,主要任務是協助市煤炭局和國土資源局查處違法違規案件。這是全國第一個專門的礦業治安警察支隊,對維護良好的礦業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建立了聯合執法共同責任機制。由煤炭、國土部門牽頭,煤監、安監、工商、公安、環保、交通、林業、稅務、電力等部門共同負責、聯合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大規模巡回檢查,依法嚴厲打擊資源開發違法行為,確保了資源開采規范有序。三是形成了四級監管網絡。完善了村級協管員、鄉鎮國土所、旗區和市監察隊伍四級國土資源管理執法巡查網絡,嚴格實行“三定三包”(即定人員、定管區、定責任,包巡查、包制止、包處理)制度,實現了全市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四級聯動。為強化基層監管職能,市政府撥付4400萬元,建設標準化基層國土資源所44個。四是加強技防網絡建設。市政府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數字國土工程系統,與礦產衛片執法檢查相結合,運用遙感與航拍技術,構筑起了“天上看,地上管,網上查”的技防網絡。建成了全市數字煤炭綜合管理平臺,實現了全市各煤礦井下人員、環境、設備運轉的實時監控和預警。五是嚴查違法行為。重點圍繞無證勘查開采、超層越界開采、非法轉讓礦業權、污染破壞礦山環境等行為,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2005年以來全市共查辦礦產資源開發違法違紀案件273件,罰沒款8.4億多元,有效維護了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第四,化解群企矛盾,維護群眾利益。

篇9

【關 鍵 詞】生態倫理 構建 青海

和諧社會是一種有生態意義的和諧,其前提是必須有一個穩定和平衡的生態環境,“生態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生態倫理在科學發展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表明我們生態倫理建設的任務任重道遠。要在全民中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加強生態倫理建設。只有以倫理信念為基礎,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環境保護才能有效的得以貫徹落實。

一、青海的生態概況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3000m以上。省內地形復雜,高山、大川、冰川、雪山、湖泊和沼澤廣布,區域涵養水源功能顯著,是我國乃至亞洲部分地區的重要水源地,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生態敏感脆弱區,生態環境變化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生態安全,對全國乃至全球的大氣、水量循環具有重要影響。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重要補給水源,號稱“江河源”、“中華水塔”。青海境內黃河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18.7%,出省多年平均徑流量占流域總徑流量的49.2%。長江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9%,出省徑流量占總徑流量的25%。青海是黃河流域9省區唯一一個產流多于用水的省區,是我國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區域涵養水源功能顯著,是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要地。保護和建設好青海的生態環境,不僅對本省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甘肅河西走廓、內蒙古黑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及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青海省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全省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冰川、戈壁、沙漠、風蝕殘丘、石山、雪山等占30%,森林覆蓋率只有2.59%,其中喬木覆蓋率僅為0.35%,大大低于13%的全國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黃河和長江上游的大通河、湟水河、隆務河、瑪柯河、多柯河和瀾滄江的扎曲河等流域,處于森林極限生長地帶,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全省3645萬公頃的草地覆蓋著大部分地區,其中荒漠草地697萬公頃、黃土高原干旱草地202萬公頃、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萬公頃,植被覆蓋度低。全省有耕地面積5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黃河及湟水谷地、共和盆地、柴達木盆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積有3.3萬公頃。動物分布有陸棲脊椎動物420余種,魚類46種,鳥類291種,占全國總類數的24.6%;獸類107種,占全國總類數的20.2%。植物分布有維管束植物2500余種,其中:蕨類植物30余種,裸子植物42種,被子植物242種;經濟植物1100多種;藥用植物630余種。動植物中稀有名貴種類繁多。因此,青海的生態環境對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環境有著重大影響作用。顯然,保護和建設青海的生態環境,不僅對青海省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實現全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重大意義。

二、青海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原因

(一)青海生態環境主要問題

在長期自然的和部分人為因素的影響下,使青海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倫理建設刻不容緩。由于眾多原因,目前造成草場退化、沙化加劇,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土地嚴重荒漠化,濕地面積大幅度縮減,自然災害頻繁,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問題。

(二)青海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人為原因

根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青藏高原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天然草地植被退化原因可歸結為全球氣候變化,高原生態暖干化趨勢發展加劇的大背景控制下,人為不合理開發資源,開發利用草地資源加劇及其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發展的共同影響所致。一是過度放牧加速了生態環境退化。由于大面積和大范圍的天然草地過度利用,使草地牧草生機大大減弱,植被覆蓋度降低,雜毒草孳生,地表侵蝕和鼠害大面積發生,都直接影響天然草地退化,引發出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二是過度開發、開采直接對植被和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導致區域生態環境退化和問題不斷產生。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對資源的需求日趨增大,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尤其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開發活動,導致了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發展和擴大。三是一些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重開發、輕保護,重建設、輕維護,對資源采取掠奪式、粗放型開發利用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四是由于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方案的技術尚不成熟,并且對保護對策方案的監督力度不夠,導致一些部門和單位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致使許多本來生態保護較好的區域遭到破壞,而且屢禁不止,加劇了生態環境的退化。另外,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

概括起來,人為破壞是造成青海生態惡化最主要原因,落后的生產方式是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的直接原因,管理體制的不配套是青海生態系統失衡的制度原因,生態極度脆弱是青海生態環境惡化的自然原因。而這些原因的背后就是我們生態倫理觀念的極其缺失,所以一定要加強生態倫理建設。

三、生態倫理建設在構建和諧青海中的意義

(一)生態倫理建設是青??沙掷m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現實要求

隨著人們對生態與文明關系認識的探化,以及生態可持續發展在整個社會發展中所承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加強生態文明和生態倫理建設已成為各國所普遍關注的問題。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等是否健康發展,往往直接或間接影響和制約著生態和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因此,構建生態倫理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破壞自然環境是一種愚蠢的慢性自殺行為,身處中華水塔的青海群眾的更應深切理解這一點,應堅持把發展生產與建設自然環境結合起來。這是青海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二)生態倫理建設是構建青海和諧社會道德觀念的必然要求

青海大多地方海拔高,氣候惡劣,環境體系脆弱,社會經濟的發展一直處于全面落后狀態。近年來,由于開發程度加強,青海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問題迫使當地部分農牧民淪為生態災民。態倫理建設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觀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價值取向,它以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改善環境的生態道德為原則,以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內容,形成以人為本,重視生態利益的社會主義生態義利觀。因此,生態倫理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道德觀念的必然要求。

(三)生態倫理建設是實現中華水塔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鑒于目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環境污染、人口增長、能源危機和資源短缺等問題,使我們意識到環境問題從條件惡劣、資源匱乏的外部危機已轉化成為社會失范和文化失落的內部危機。通過加強生態倫理道德建設這一中心環節,從調整人們的思想意識出發,倡導群眾樹立生態倫理觀念,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建立廣大民眾參與的文化,建立足以應對環境危機的生態文化,樹立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青海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文化繁榮提供科學依據和基本思路。生態倫理建設在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可以改變當地群眾對于和諧的看法和理解,培養著良好的道德風尚和道德情操,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有著重要作用。

(四)加強生態倫理建設,是青海穩定發展的需要

青海的生態與環境退化問題,直接關系著當地的社會穩定。國務院和青海省政府十分重視,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多項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強化對高原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治理。在青海強化生態保護和建設,要以改善民生為核心,把生態建設、改善民生、發展經濟與維護穩定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解決農牧民的長遠生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強化生態倫理道德的建設,有利于解決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有利于牧區生產結構的調整和民生發展,是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需要。

四、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構建生態倫理

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通過廣大群眾的實踐來完成。生態倫理建設,需要樹立和諧、科學的生態倫理觀念,并用合理的生態倫理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對自然盡到人類自己的道德義務。具體來講就是要要遵循生態道德的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切實改變掠奪自然的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引導和組織農牧民走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的路子。在維護生態平衡的狀態下,盡可能的獲取農、林、牧、副、漁等產品的最大產出。開發新的技術形式和能源利用形式,做到無公害、無廢料的清潔生產。政府要加強組織,充分發揮村委會的組織作用,為生態技術的應用提供平臺。一切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危害人民健康的“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錯誤做法都應得到堅決遏制。青海礦藏十分豐富,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地區,但這里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開發這些資源時,應當對該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科學評估,不能盲目擴大規模,自始至終要注重開發與治理相結合,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放在首位;同時要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特別是那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如能源、礦產、生物資源等的開發,要從生態條件和全局觀念出發,在充分論證、規劃和堅持生態保護與建設的前提下,依法合理有效開發??偟脑瓌t是:發展不能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謀得一時的經濟利益。必須避免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的方式來換取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師燕: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哲學[J].生態經濟,2005(1).

[2]孫愛霞,:青海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01(2).

篇10

一、準確把握生態文明本質,充分認識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1、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生態文明是對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深刻變革,是人類文明質的提升和飛躍,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生態文明不只是生態、環境領域一項重大研究課題,而是人類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協調、發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環的理論與實踐,是人類社會跨入一個新的時代標志。就本質和含義而言,生態文明是當代知識經濟、生態經濟和人力資本經濟相互融通構成的整體文明,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文明,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與環境雙贏、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公眾幸福指數不斷上升的文明。

2、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林業建設,維護生態安全,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主題,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做好林業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根據各生態系統的植被分布情況,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類型。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在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中占有首要地位。地球陸地面積約為1.49億平方公里,森林面積約為0.5億平方公里,約占陸地面積的32.6%。森林生態系統占有巨大空間,其地上部分林冠可高達數十米至上百米;地下部分根系可深入土壤數米至數十米。無論從森林生態系統所占的面積,或是地理分布狀況、群落組成和結構特點,都遠遠超過農田和草原,在自然界中有不可缺少及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據國內外有關研究表明,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最高的生物總量和最高的單位面積生物量,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總生物量約為1.8萬億噸,其中森林生物總量達1.6萬億噸,約占陸地生物總量的90%,陸地表面約1/3被森林覆蓋,其每公頃生物總重量干重達100—400噸,約為農田或草原的20~100倍,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生產者,為人類和多種生物提供了最多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所需的物質和棲息環境,對人類和各種生態系統有著巨大的影響。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甘肅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和嚴峻性

甘肅是西部欠發達省份,自然條件嚴酷、氣候惡劣,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森林資源十分珍貴。主要表現為荒漠化威脅有增無減、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壞有禁不止、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繁。當前生態惡化的范圍在擴大,程度在加劇,危害在加重;生態環境建設中邊治理邊破壞、點上治理面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問題仍很突出;生態環境整體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減弱。總體來說,我省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一是荒漠化沙化形勢逼人。全省沙化土地面積為1203.4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28.26%,范圍涉及8個市州24個縣區。1994年第一次沙化普查,甘肅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0.9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4%,1999年甘肅省監測荒漠化土地為17.8萬km2,沙化土地面積為11.1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0.2萬km2,年均增長0.35%,2004年監測甘肅省監測荒漠化土地為19.4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1.6萬km2,年均增長1.7%,沙化土地面積為12.0萬km2,比上一個監測期增加0.9萬km2,年均增長1.6%,出現“沙進人退”的現象;二是森林質量不高,覆蓋率低且分布不均。全省林地面積雖然由802萬公頃增長到981萬公頃,凈增1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也由9.9%增加到13.4%,凈增3.5個百分點,但增加森林面積以次生林、灌木林地為主,林分質量不高。且主要分布在白龍江、小隴山、洮河、祁連山、子午嶺、關山、西秦嶺、康南、大夏河、馬御山10個林區,占全省有林地面積的70%。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嚴重。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740種世界性瀕危物種中,我國占189種。四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水源涵養功能退化,調洪蓄水功能下降,防沙治沙功能減弱,沙塵暴危害嚴重,生態安全受到威脅。

三、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全面掌握、正確認識甘肅生態環境監測監督工作現狀

(一)、監測隊伍參差不齊。目前全省林業監測資質的單位70多家,甲級單位2家,乙級21家,丙級27家、丁級20家,專業技術人員1051多人,資質級別不同,要求標準不一。監測隊伍參差不齊,專業水平不高。除甲級單位外,其他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多數單位難以獨立完成監測任務。

(二)、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分散,科學指導林業建設不夠,生態監測監督工作滯后。現代生態文明科學的顯著特點,是集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其它自然、人文學科之大成,成為一門多學科相互聯結的大跨度、復合型、融為一體的交叉學科。生態環境監測是加強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和環境管理,提高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全省依法對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的單位,要切實履行法律的職能,積極有效監測土地荒漠化、沙化和森林資源消長、變化情況,為政府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依據,努力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但在履行工作職能過程中,因職能不明確,存在項目管理分散問題。一是全省各項林業生態工程作業設計存在部分作業設計不規范,影響工程質量。二是全省部分林業建設工程任務的下達、工程質量管理、質量的監理、完成任務的檢查驗收和檢查驗收,沒有形成明確有效的互相監督的機制,不能確保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質量。三是重點公益林數據庫、圖形庫的數據管理與更新,責權利不明晰,沒有發揮出數據庫的作用,影響科學發展。四是森林資源、荒漠化等監測技術成果、數據在使用、和報送國家林業局和省政府前,程序不夠完善,數據口徑不統一。處室之間存在職能交叉,加之一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監測職能沒有落實到實處,影響我省生態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管理的質量,影響全省林業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影響我局為政府提供決策和服務的水平。

(三)、省直職能部門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目前呈現出環保、農業、水利、林業、氣象、國土等部門都涉及,各自為陣,各行其是,互不勾通,監測標準不一,數據不能共享,是單一的業務性專項監測,造成監測數據單一,保存分散,沒有形成技術優勢,造成數據精度低,缺乏科學性、嚴密性和連續性。

(四)、資金投入不足,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經費不足,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礎建設差。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投入不足,欠債過多,留下了巨額生態赤字,加之我省是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資金扶持投入不足,影響我省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

四、為服務我省林業科學發展,全面履行生態環境監測監督職能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法制建設,依法行政,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開發建設中,必須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堅決禁止和取締各種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非法活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制定《生態環境監測監督保護條例》、《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環境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逐步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切實加強對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礦產等重要自然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管理。要加大對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強對重點流域、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監督管理,努力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二)、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切實負起生態環境監管職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在我省的開發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嚴格管理和保護生態環境,是關系環境安全和生存發展的長遠大計。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認真行使監督管理職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強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協調與監督工作。首先是各有關部門都要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心協力,共同推動全省生態環境監管保護工作。要利用全球環境基金-甘肅省綜合生態管理系統信息中心設在我局,利用以GIS為平臺建立的全省生態系統和土地退化數據庫信息的有利條件,做好國家地方縱向互動,與計劃、農業、林業、水利、畜牧、國土資源等13個部門橫向聯通,按照各自的職責,加強自然資源開發的規劃和管理,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特別是做好生態惡化重點區域生態的治理和恢復,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劇的趨勢;做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流域規劃,保證生態用水,嚴禁對現有草場、植被的破壞;抓好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強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生態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其次是要細化處室和廳直各單位的職能,合理分工,相互監督,確保林業生態建設的科學發展。并借鑒兄弟省區(如寧夏、河北、江西等)的經驗,由監測監督單位組織依法負責全省各項林業生態工程作業設計審核、工程監理和年度計劃任務核查,對審核、監理、核查結果經計財、工程管理部門和省生態環境監測監督管理局會簽后,向省廳提交工程建設驗收報告,作為撥付工程建設資金和調整建設任務的依據。

(三)、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生態環境保護是有著顯著社會效益的公益性事業,要確保對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技支持能力。同時,以建立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保護區、生態旅游區為依托,結合森林資源監測和荒漠化監測網點,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監督體系。要加強生態環境的監控能力建設,逐步建成全省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站,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采用遙感等高新技術,建立生態環境災害預警系統和生態環境信息系統,加強生態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