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調查問卷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4: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教育調查問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教育調查問卷

篇1

1您家里有幾個孩子

a1 b2 c3 d更多

2您平均多長時間回家一次?

a半年 b一年 c兩年 d更長時間

3孩子在家由誰照顧

a自己的父母 b其它親戚 c其它監護人

4您覺得外出打工對孩子成長和教育造成不好影響的程度

a一般 b嚴重 c很嚴重

5您對留守兒童教育現狀的滿意程度

a一般 b滿意 c很滿意

6子女是否在正規學校接受教育

a是 b否

7您是否有把孩子從家里接出來,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打算

a有 b沒有

8如果把孩子接出來了,您比較擔心的問題是什么

a費用 b城市和農村孩子的差距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c其它(具體是什么)

9希望孩子簡單的學一些知識就外出打工還是希望他們一直上學

a前者 b后者

10您希望哪些部門能夠為您提供什么樣的幫助。(問答題

尊敬的老師你好:

這是一份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問卷,您可以根據平時的教育情況填寫,謝謝您對活力青蘋團隊的支持

一、選擇

1. 你班上有留守兒童嗎?()

a 有 b沒有

2. 留守兒童的成績如何?()

a 好 b 中等 c差

3. 在教育特殊生時,你有沒有把留守兒童作為你教育的一個重點?()

a 有 b 沒有

4. 你班上的留守兒童有沒有讓你煩惱過?()

a 有 b 沒有

5. l你是否擔心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

a 非常擔心 b 沒怎么注意 c 不擔心

6.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你認為如何處理妥當?

a 請心理學專家 b 自己開導教育 c 聯系家長

7.你認為留守兒童的什么最讓人擔心?()

a 心理健康 b 人身安全 c 生活狀況

8.您對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滿意程度?()

a 非常滿意 b 較好 c 一般 d 很不滿意

二、問答

你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什么?有何建議

親愛的同學:

你好!這是一份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問卷.你的意見相當寶貴,

就你的個人情況和感受如實填答.此問卷不記姓名,謝謝參與!

一、選擇

1、你家里外出打工情況?()

a 父親外出打工 b 母親外出打工 c 父母都去打工

2、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誰生活在一起? ( )

a (外)祖父母 b 親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

3、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平時是否和他們有矛盾? ( )

a 經常有 b 偶爾有 c 幾乎沒有 d從來沒有

4、你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來一次? ( )

a 一個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5、平時學習上是否有困難? ( )

a 有 b 沒有

6、如果遇到困難,你會采取什么方式解決? ( )

a 求助老師 b 求助同學 c 求助親戚 d 自己解決

7、如果考試沒考好,大多情況下,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

a自己平時不夠努力 b沒有老師或家長指導

c客觀原因 d自己本來就不行

8、如果因為做錯一點小事而被老師和家長批評,你會怎么做? ( )

a承認錯誤,下次不再犯 b有點氣憤,但只在心里想

c無所謂,聽完就算 d當面頂撞,對著干

9、你在學校里,和你玩得好的同學多不多? ( )

a 很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沒有

10、父母不在身邊,你覺得自己性格變了嗎?( )

a 變了 b 沒變

11、你覺得學校,社會對你的關心程度如何?( )

a很關心 b很少關心 c不關心

12、你對現在教育現狀滿意嗎?()

a 非常滿意 b 比較滿意 c 不滿意

二、問答

相對學校提什么建議?

尊敬的監護人:

你好!這是一份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問卷.你的意見相當寶貴,

就你的個人情況和感受如實填答.此問卷不記姓名,謝謝參與!

一、選擇

1、你監護的留守兒童家里外出打工情況?()

a 父親外出打工 b 母親外出打工 c 父母都去打工

2、你是留守兒童的? ( )

a (外)祖父母 b 親戚 c 其他人

3、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平時是否和他們有矛盾? ( )

a 經常有 b 偶爾有 c 幾乎沒有 d從來沒有

4、他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來一次? ( )

a 一個月 b半年 c一年 d.一年以上

5、留守兒童平時學習上是否有困難? ( )

a 有 b 沒有

6、如果留守兒童遇到困難,你會怎么辦? ( )

a 幫忙解決 b不管,讓他們自己解決, c 想管,但精力有限

7、如果孩子考試沒考好,大多情況下,你會怎么辦? ( )

a打罵教訓 b問明原因 ,幫忙改正

c找老師,告知家長 d不管,任其發展

11、你覺得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如何?( )

a很關心 b很少關心 c不關心

12、你對現在教育現狀滿意嗎?()

a 非常滿意 b 比較滿意 c 不滿意

篇2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臨汾 041000

[摘要]本文在對國內學者就農民收入差距現狀及成因的文獻總結的基礎上,使用在山西省侯馬市高村鄉上平村對其農民進行抽樣調查的數據和資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對農民收入差距現狀及原因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研究結果發現:農戶之間收入差距拉大,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個人年齡因素、受教育程度因素以及擇業范圍不同因素。

[

關鍵詞 ]農民;差距;收入

中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然而,時至今日,中國農業的發展卻始終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大而不強,成為困擾中國農業幾個時代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縮小農民收入差距一直是國內很多學者們密切關注的問題,許多研究發現,造成農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既有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因素,也有農民自身的因素,它們之間彼此影響,共同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分析農民收入差距的現狀及成因。

一、研究設計

在了解侯馬市高村鄉上平望村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對村里的各階層的農戶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問卷包括了各農戶所從事農業的種類及收支情況、農戶的戶主信息,家庭信息及收入來源等資料。在設計調查問卷時,筆者依據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合該樣本村的實際情況,初步確立了調查問卷的基本框架,并在調查之前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對問卷調查進行了針對性的修改,最終形成了對上平望村收入情況的調查問卷。

本次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居住在同一個農村的不同農戶的戶主及家庭成員。調查分為戶主調查和家庭成員調查。抽樣分為兩步:第一步,對一些在農村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們進行調查,調查樣本中,只調查的男性占40%,女性占30%,調查全家的占30%。被調查者中大部分人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文化程度初中水平占10%,小學水平占20%,小學以下水平的占70%。家庭情況富裕的占26%,較富裕的占33%,一般的占41%。第二步,對居住在農村但不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們進行調查,調查樣本中,男性占70%,女性占30%,其中高中及以上的占10%,初中的占60%,小學及以下的占30%。年齡在20歲—30歲的占25%,30歲—40歲的占50%,40歲以上的占25%。

二、結果分析

本文嚴格使用描述性統計方法的分析步驟和程序,通過對調查資料進行提煉與總結,清楚了高村鄉上平村農民收入差距現狀,并進行了統計比較。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從年齡層次來看,年齡在30歲-40歲之間的農民群體收入比較高,30歲以下的農民收入相對較高,40歲-50歲之間的農民群體收入一般,50歲以上的收入較低。從文化程度來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農民群體收入比較高,初中程度的收入相對較高,小學及以下程度的收入較低。從擇業范圍來看,兼業農戶收入比較高,非農業農戶相對較高,純農業農戶較低。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影響農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個人年齡因素,文化程度因素和擇業范圍因素。

(一)個人因素

1.思維固執

雖然說年齡較大的農民從事農業活動時間相對較長,關于養殖農作物的經驗也比較多,但是畢竟社會在發展,技術也在發展,那么一些在傳統農業活動中得力的技術在現代活動中顯得就有些笨拙與吃力,有些年老的農民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種植習慣,偏執的認為傳統的經驗總是適合種植地里農作物的,相信自己的踏實肯干會換來來年的好收成,但是結果不盡人心。同時村里會建立一些合作社,為農民進行經驗交流提夠了場所,但是有一些老年農民從來不會參加。這就會造成他們信息的閉塞,與外界交流過少,幾乎接觸不到新事物,只是墨守陳規的種植,更不用說創新了。尤其是年齡越大,這種現象越為明顯。

2.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有些年老的農民你能夠接受新事物并運用到科學技術來科學種植農作物,但是由于年齡較大,接受新事物需要較長的時間,往往學習一項新技術耗時非常大,并且運用到實際時碰上一些問題不能隨機應變,只是教條的學習,不會活學活用。年齡越大,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相對較弱了。這就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自然影響到農民收入。

(二)文化程度及擇業范圍因素

教育對提高農民的收入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甚至高于土地的作用。特別對于農民來說,教育的收益是很大的。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密切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多少。此外,從職業角度看,高收入農戶大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主要從事養殖、運輸、建筑、經銷和外出固定打工等行業,低收入農戶大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而他們主要從事種植業、草地經營和打零工。這表明,較高的教育水平使農民提高了從事生產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所以他們大多數主要從事勞動力水平要求較高的非農職業,農業的位置退居其次;而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民則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所以他們仍然以務農為主,即使從事非農職業,也是勞動力水平要求較低的職業。教育水平差異導致自身能力的差異和職業選擇的差異,從而進一步導致農民收入的差異。

三、結論、討論及政策啟示

在對侯馬西部一個村莊的調查基礎上,本文使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和情景分析法對現階段農村中農民收入差距現狀及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導致現階段農村中農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年齡大身體素質不好等自身年齡因素,也有受教育程度因素,還有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導致的擇業范圍不同因素的影響。

然而,本文的研究仍有不足,因為本文只是針對一個村莊進行的調研,所選取的樣本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但其結論對縮小農民間收入差距的政策及執行有所啟示:首先,對于農民老齡化現象給與關注,加大對老齡農民群體的惠農政策及養老政策。其次,對于農村教育問題,應該加大農村的教育投入,提高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村的孩子們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在農村中學生中,要逐步開展人生規劃等職業教育,指導中學生認識到上大學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進而減少農民收入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李哲.《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差距問題探析》.《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2]黃繼煒.《新農村建設與農民收入差距問題》.福建社會科學院,2011年

[3]李新明.《我國農民內部收入差距問題的實證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4]黃黎平.《農民收入構成及增長因素分析》,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J].2006年

篇3

農村中學 體育教師 生存狀態

教師生存狀態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所處的物質、精神環境[1]。良好的生存狀態是教師發展的前提。農村教師的生存狀態關系自身身心健康,影響學生健康成長,關乎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和學校其他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體育教師的生存狀態不僅會影響其自身,還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和體質增強。為此,本研究對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生存狀態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提出對策,旨在為改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穩定體育教師隊伍以及確保農村中學體育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1.文獻法

通過CNKI、優秀碩士博士論文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全文庫、因特網等電子檢索手段收集教師生存狀態、教師角色轉換、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等資料,了解教師生存狀態及其研究進展,并對相關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力求從中得到啟發和借鑒,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持。

2.調查法

(1)調查問卷的設計及基本內容

根據研究需要,先編制《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生存狀態調查問卷(初稿)》,然后進行專家訪談,最后根據專家意見確定最終調查問卷。最終的調查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是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工作生活學習情況。

(2)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

采用重測法進行問卷信度檢驗。在首次調查兩周后,隨機選取第一次調查過的2所中學的13名體育教師進行第二次調查,根據兩次調查結果的相關系數進行信度檢驗。

(3)問卷調查的實施方法

問卷調查采用兩種方式進行:①現場發放并回收;②事先聯系好擬調查學校的一位教師,再把調查問卷郵寄給他/她,由他/她代為發放、回收并寄回。

(4)調查問卷回收情況

本研究對河南省16個市的56個農村中學的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76份,回收率92.0%;其中有效問卷239份,有效率79.7%。依據巴比的觀點,“回收率在50%以上為適當,60%以上為好,70%以上為非常好”[2],本調查的回收率及有效率均滿足了社會學調查、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3.訪談法

走訪部分農村中學體育教研組長及資深體育教師,掌握更多第一手資料,使調查研究更為深入。

二、結果與分析

1.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物質生存狀態的調查分析

教師物質生存狀態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所處的物質環境[3],主要包括工資福利和工作生活的物質環境條件等。

(1)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工作環境的調查分析

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擁有體育館的農村中學極少,絕大多數體育教師在露天工作。盡管他們飽受風吹日曬雨淋,但調查時發現,僅有23.4%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對這些工作條件不滿意,這充分說明絕大部分農村中學體育教師是能夠吃苦耐勞的。

然而,針對學校體育場地器材方面的調查發現,農村中學體育教師中的79.5%認為體育場地器材的缺乏會影響其工作積極性;84.5%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的體育設施、場地器材不能滿足教學需求;82.5%的教師認為學校的教學條件不能保證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以上調查結果表明,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工作的物質環境整體較差,但影響體育教師工作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環境,而是體育場地及器材設施的缺乏。

(2)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薪酬福利的調查分析

教師的薪酬福利決定著教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水平,影響到其社會地位。同時,教師的薪酬福利也是對其工作情況肯定的表現。因此,教師的薪酬福利是反映教師生存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教師法》規定:“教師工資要不低于甚至略高于同期公務員工資。”近年來教師的工資雖然有所增加,但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福利待遇卻遠不如公務員[3]。受學科偏見的影響,體育教師的薪酬福利更差。本次調查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中有62.8%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66.1%的體育教師認為自己的薪酬福利低于同校其他學科的教師,其中有34.7%的教師選擇了“比他們差多了”;87.4%的體育教師對自己的薪酬福利不滿意。薪酬福利低降低了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生活水平,增加了其生活壓力。尤其是近幾年物價急速增長幅度超過了工資增長的情境下更是如此。

2.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精神生存狀態的調查分析

教師精神生存狀態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教師所處的精神環境[4]。本研究從工作壓力和職業認同兩個方面來了解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精神生存狀態。

(1)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的調查分析

適度的工作壓力有利于挖掘自身的潛力,保證工作的順利完成和工作質量的提高。但是壓力過大、壓力持續時間過長則會危害身心健康。教師的工作壓力不僅危害其自身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到教學質量,進而影響到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的工作負荷量、職業態度、個體的角色準備等均是教師工作壓力的根源。

①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工作負荷的調查分析

工作負荷是指人體在單位時間內承受的工作量。教師的工作負荷常用周課時數來表示。周課時數是造成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原因[5]。調查時發現許多農村中學僅有2-5名體育教師,而學生多達1000-2000人,師生比例失調,導致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課時多、工作量大。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體育教師每周上課在12學時以上。

中學體育教師不僅要負責體育教學,還要負責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運動員的訓練指導、群體競賽以及各種達標測試等工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1.1%的體育教師每周負責出操和學生輔導5次以上。另外,調查對象中有28.9%的體育教師還擔任班主任工作。因此,中學體育教師的工作負荷較大。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在如此繁雜、沉重的工作負荷下極易產生職業倦怠。

②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其他工作壓力的調查分析

調查時發現,38.9%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堂的組織和管理對自己有壓力;86.%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堂上學生的安全問題對自己有壓力;61.5%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認為新課改后角色的轉變對自己有一定的壓力。調查時還發現,體育中考對初中體育教師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

綜合以上的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大部分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存在較大的工作壓力。然而,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主要工作壓力不是來自體育課堂的組織和管理,而是來自工作量較大、體育課堂上學生的安全問題以及新課改后角色的轉變等方面。

(2)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職業認同的調查分析

①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對職業自我認定的調查分析

對職業的自我認定可以反映自己對所處社會地位的認同情況。為使調查結果更為客觀可信,設計調查問卷時我們不是直接詢問,而是選擇了“如果有機會重新擇業,您是否會再選擇當體育教師”進行間接詢問。結果發現,僅有12.1%體育教師選擇了“一定會”;53.6%的體育教師選擇了“可能會”;34.3%體育教師選擇了“不會”。可見,有相當數量的體育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缺乏認同感。

②農村中學對體育教師職業認同的調查分析

本研究通過調查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同事間的支持以及體育教師自己對付出與回報的感受等情況來了解學校對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調查發現,盡管83.7%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認為“當發生問題時同事能提供必要的支持”,然而有65.7%的體育教師認為所在學校領導不重視體育;74.1%體育教師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回報。可見,農村中學對體育教師職業認同情況也不夠理想。

③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

在心理學上,社會支持是一種特定的人際關系,有了這種人際關系,就意味著知道有可以信賴的人在尊重、關心、照顧和愛護自己[6]。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程度會影響到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個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里幸福感越強。然而,調查時發現,79.1%的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認為社會對中學體育教師的看法存在偏見;有21.8%的體育教師表示“家人和朋友不支持自己現在的工作”。訪談時部分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甚至表示當別人問起自己職業時常常只說是“教師”而不說是“體育教師”。

3.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職業發展情況的調查分析

教師專業發展指的是教師以自身專業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與完善為基礎的專業成長、專業成熟過程[7]。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僅靠自我學習提高是不夠的,還需要適當的進修培訓。然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您所在的學校是否經常組織體育教師進行培訓、學習”時,68.6%的老師選擇了“否”。這意味著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職業發展機會相對較少。其主要原因是學校常常把有限的培訓經費用于其他主要學科教師的培訓。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物質生存狀態較差,主要表現在薪酬福利低、學校體育場地器材不能滿足教學需要。

(2)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精神生存狀態不夠理想。主要表現是體育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不強、學校領導對學校體育工作重視不夠以及體育教師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

(3)農村中學體育教師職業發展機會較少。

2.建議

(1)教師個人要注重自我發展調適,提高生存質量

生存狀態好壞不僅取決于外部因素,教師自身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農村中學體育教師首先應理性地認識教師職業的地位、意義及前景;其次應努力做到愛崗敬業,樹立良好的體育教師形象,并積極在工作中尋求樂趣;三是積極參與體育相關的社會活動,爭取更多的社會理解、支持和尊重;四是加強專業學習,積極進行角色轉變,以有效應對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

(2)政府和學校要重視學校體育工作,關懷體育教師

首先應加大對學校體育經費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村中學體育教學條件;其次要提高農村中學體育教師的薪酬福利,使體育教師的薪酬福利至少與同校其他學科教師的薪酬福利大體一致;三是在職稱評審和晉升方面要客觀公正,不能歧視體育教師;四是對農村中學體育教師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或進修,不斷更新其知識和技能[8]。

(3)社會輿論應積極正面宣傳引導,爭取理解支持

通過多種宣傳途徑,端正輿論導向,倡導社會都來關心、支持體育教師的教育工作,提高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人們知道體育教師“四肢發達”是事實,但絕不是“頭腦簡單”。體育教師同樣是一個崇高的職業,體育教師的工作同樣重要,同樣必不可少,同樣應受到肯定和尊重。

――――――――

參考文獻

[1] 牛利華.教育應關注中小學教師的生存狀態[J].教書育人,2003(8).

[2] [美]肯尼斯著.現代社會研究方法[M].徐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李軍,向軍.專業化:體育教師生存狀態與學校體育問題的一個重要視角[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3(2).

[4] 王隆鳳.農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5] 劉世民,王義寶,王官誠.生存狀態與教師專業化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6] 吳志剛,李麗.青年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特征及策略探討[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

[7] 劉禎干.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篇4

論文關鍵詞:陜西省 農村小學 學校體育 現狀分析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陜西省農村小學體育新課標認識的問卷調查顯示,農村學校存在著重視智育輕視體育、體育教師短缺、體育經費短缺等現象,必須予以重視和改進。

一、農村小學新課改后體育活動現狀

農村小學體育指導思想的重視程度在被調查的45所小學中,體育教師認為學校教學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視智育輕視體育的現象。

對15所村小學進行了調查,每個學校發120份調查問卷,得到的結果是,學生平均每天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對15所鄉小學進行調查,每個學校發120份調查問卷,得到的結果是,學生平均每天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1小時,。對15所鎮小學進行調查,每個學校發120份調查問卷,得到的結果是,學生平均每天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不到1小時。

從以上可以看出,目前農村教育存在著重智育、輕體育,忽略學生的體育鍛煉,片面追求升學率;他們認為學校體育只有增強學生體質一種功能的觀念,忽略了體育教育的根本。體育教育不但可以使學生強身健體,而且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戶外的運動陽光可以使人心情得到放松。曬太陽能夠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D,這也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它可以幫助人體攝取和吸收鈣、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長得健壯結實。對軟骨病、佝僂病有預防作用。曬太陽能夠預防皮膚病。皮膚適當的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有效殺除皮膚上的細菌,增加皮膚的抵抗力,曬太陽還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細胞活力。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能力。日光在調解人體生命節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曬太陽能夠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調節中樞神經,從而使人體感到舒展而舒適。陽光中的紫外線還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紅血球,提高造血功能,從而防止貧血。所以經常的戶外運動,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對他們的身體、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校體育課教學管理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一直不被重視,加上農村進城人數的增加,學生的減少,領導對農村體育的不重視,使農村體育教師短缺。體育教師的感覺是體育課可有可無,學生也認為體育是副課。老師上體育課的時候學生不重視,使體育老師難以組織,所以體育課就變成了自由活動時間,對80名教師作了調查,其中村小學體育教師20名,100%不寫教案。鄉小學體育教師調查30名,98%不寫教案。對30名在鎮上教體育課的老師作了調查,有94%的教師不寫教案。因地方偏遠,加上對體育課的不重視,學校的體育教師,沒有機會了解新課改的內容,導致教師對新課改有誤區。

農村小學體育教師只注重學生運動興趣和運動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體育學習動機的激發,因為體育學習動機才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和技能的基礎。這反映了農村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內部動機的培養,只是被動地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術技能,嚴重束縛了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這一問題也違背了新課標的宗旨。

體育突出校本課程開發中傳統體育項目的設置。體育學習領域目標五(社會適應目標)對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通過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更快了解社會發展趨向和體育發展動態,豐富自身的體育知識、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并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據調查可知,93%的農村小學體育教師認為學校開展體育傳統項目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具有重大影響,并認為體育傳統項目的設置有利于本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的開發,有利于學生繼承我國優良體育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并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生存能力和創新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轉貼于

雖然小學生對體育課表現出較高的喜愛程度和興趣,但并不表明他們對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是滿意的。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認可度并不高,小學體育教師的知識水平以及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體育教學的渴望與需求。大多數學生表達了這樣的希望,即體育教師應具有較高的運動水平,理論知識豐富,講解通俗易懂,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組織能力強,采取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育課應具有趣味性、娛樂性且帶有一定的競爭性。

三、體育經費的來源

體育經費由上級撥款的學校占調查學校的9.62%,由勤工儉學所得的學校占調查學校的1.92%,由社會資助的學校占調查學校的1.92%,自籌資的學校占調查學校的86.54%。由此看出,絕大多數學校的體育經費是靠學校自籌資金來解決的。但學校自籌的資金往往捉襟見肘,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各校應廣開渠道,吸納社會資金來輔助體育經費的來源。

從調查結果來看,38.46%的學校每年都有體育經費投入,7.69%的學校每兩年投入一次體育經費,偶爾投入體育經費的學校占44.23%,無體育經費投入的學校占9.62%。

體育經費不能保證和無體育經費的學校占54.83%。原因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傾向,忽視體育教學。認為在學校經費本來就緊張的情況下,應把有限的錢用到刀刃“即其它學科”上。陜西省各小學體育教學經費投入較少。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陜西省總體經濟狀況較落后,另一方面,各小學對體育教學的普遍不重視也是重要原因。據調查,許多小學的體育資料室的建設由于沒有經費而一直擱淺,許多場地、器材、設備也因經費缺乏而幾年甚至十幾年無法維修、更換和添置。這嚴重影響了小學體育教學的發展。

四、結語

盡管陜西省大部分體育教師對于新課標持贊同、積極的態度,但對于新課標的重要意義和核心理念認識不足,其教育思想、教學方式、知識結構都相對滯后,不能適應新課標的發展要求。另外還有部分學校對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視程度不夠,直接影響到新課標順利實施的步伐,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了體育教師的價值取向。本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有著重要意義,已得到廣大體育教師的認可,但教材的選編還不夠成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峰.秦巴山區中小學校體育的現狀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1.

[2]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修手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篇5

方法:采用對隨機抽取10所樣本學校進行現場調查、問卷調查、開展學校飲用水水質監測、學生腸道寄生蟲病的監測。

結果:農村學校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的完善與學校衛生和學生腸道寄生蟲病有一定的相關性。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為蛔蟲、鉤蟲、鞭蟲等,檢出率為9%。

結論:學校衛生與學生寄生蟲病的患病率與學校飲用水和環境衛生設施完善相關。建議提高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衛生設施,并加強對學校衛生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關鍵詞:農村學校 水與環境衛生 現狀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6-0384-01

學校衛生是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內容,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多發生在學校。尤其是腸道傳染病發病率高,疫情嚴重。農村學校的基礎衛生設施特別是供水設施和衛生廁所設施存在的問題仍很嚴重,學生的飲用水被糞便、垃圾污染,直接導致腸道傳染病流行和發生。農村學校衛生設施的缺乏,導致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嚴重影響了學校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本文對2008年我縣農村學校水與環境衛生現狀進行調查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調查的對象為隨機抽取的農村初中、小學;現場訪談對象是農村學校的校長、相關的教師;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在校四年級或初一年級的學生。按照初中、小學的比例,全縣隨機抽取10學校、每所學校抽取3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學生調查問卷表300份,收回調查表300份,有效問卷292份,有效率為97.03%。所調查的學生符合本次調查要求。

1.2 調查方法和統計分析。采取觀察與詢問的方法,對隨機抽取的10所樣本學校進行的現場觀察和詢問調查,對學校供水、廁所和垃圾、污水等環境衛生設施進行實地觀察,詢問調查的對象為樣本學校的負責人、老師、管理人員;學生調查表為自填問卷,在10所樣本學校中隨機抽取小學4年級或初中一年級各1個班,每班30名學生,進行調查;抽取10所樣本學校供水系統的末梢水1份進行水質檢驗;對10所樣本學校的300名學生進行蛔蟲、鉤蟲感染監測。調查的數據采取Excel進行數據匯總,SPSS11.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調查學校的衛生狀況。

2.1.1 學校基本情況:調查的10所樣本學校中有2所初中、8所小學。10所樣本學校在校學生6446名,教職工447人。其中在校寄宿學生3691人,占學生總數的57.3%。

2.1.2 學校供水情況:調查的10所樣本學校中有6所學校使用的淺井,井水為學校生活飲用水唯一水源,屬于分散式供水。全部是機器取水,水質未進行任何處理;另外4所樣本學校是自來水供水,屬集中式供水。全部樣本學校都能課間提供開水,10所學校具備學生洗手設施,均能正常使用。

2.1.3 廁所情況:10所樣本學校都是獨立設置的廁所,一共有11座;廁所距離教室最遠的100米,最近10米,距離食堂最遠120米,距離最近50米,距離學生宿舍最遠200米,最近30米;廁所都是不滲漏旱廁,廁所內一般都比較衛生,沒有很臟的現象,在蹲位的設置上男女一般都是各半的原則,10所學校的廁所沒有防凍設施,廁所內只有1所學校有洗手設施,廁所的糞便都是當作肥料;在廁所管理上10所學校都是學生參與管理。

2.1.4 垃圾和污水處理情況:垃圾主要是教室的廢棄物和廚房的生活垃圾,垃圾量最多是每周6噸,最少的是0.15噸,垃圾都是定點堆放、統一收集;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廚房產生的污水,污水排放一般都是排入河道里了。

2.1.5 學校領導的認知與需求:調查的10所學校領導很重視安全供水,每年都進行水質檢驗;學校都沒有專職的健康教育老師,由班主任做兼職,健康教育課開展的極少;知道季節預防的重要性,對學生加強了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需求農村教育經費的大力投入;衛生部門加大對學校師生的健康教育知識培訓的頻次。

2.2 學生問卷調查情況。

2.2.1 上學期間喝生水的占5%,從家帶水的占12%,學校免費提供開水的占55%,學校有償供水占18%,不喝水的占10%,喝生水的占42.3%;認為學校廁所干凈的占55%,認為不干凈的占45%;認為廁所離教室不遠的占83%;認為上廁所不需要排隊的占92%;認為夏天在廁所見到蒼蠅多的占33%,沒有見到蒼蠅的占10%,見到少量蒼蠅的占57%;在學校上廁所后每次都洗手的占38%,偶爾洗手占44%,從不洗手占18%。

2.2.2 在預防拉肚子方面,不喝生水、飯前便后洗手占77%,不與家人共毛巾、刷牙的占10%,不隨地吐痰的占3%,不知道怎么預防的占10%;認為能通過水傳播疾病,拉肚子占57%,感冒占43%,同意前兩項的占25%,不知道的占30%;生吃蔬菜瓜果時,從不洗的占1%,偶爾洗的占25%,每次都洗占74%。近三個月沒有腹瀉占55%,有一次的占25%,兩次的13%,三次以上的7%。

2.2.3 經常剪指甲占70%,不經常剪指甲占30%。手干凈的占70%,不干凈的占30%。

2.3 水質監測。

2.3.1 監測項目:包括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和微生物指標共計19項。

2.3.2 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檢驗方法。水樣的采集、保存、運輸和檢驗方法依據《生活飲用水檢驗標準》[1](GB/T5750―2006)。

2.3.3 水質評價方法。水質評價方法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2](GB/T5749―2006)進行。

2.3.4 水質結果。10所樣本學校的飲用水的一般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都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微生物指標有一所學校的總大腸菌群超出限值、其他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4 腸道蛔蟲、鉤蟲感染監測。

2.4.1 糞便的采集。10所樣本學校300名學生的糞便分兩組一天采集。糞便盒上標注樣本學校名、年級班級、學生名、性別。

2.4.2 檢測的方法。腸道寄生蟲病的檢測依據“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進行。

2.4.3 檢測結果。檢測300名學生。感染蛔蟲27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18人,蛔蟲感染率9%;感染鞭蟲1人,鞭蟲感染率0.33%。

3 討論

通過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學生的衛生知識很欠缺,特別是小學生不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等常識,這與農村環境生活以及學校健康教育有關。[3]農村學校的廁所洗手設施、廁所的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等都有待進一步改進。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完善農村學校基礎衛生設施,衛生部門加大對學校師生健康教育衛生知識的培訓,整體提高農村學校健康教育宣傳的普及率,逐步改善學生的不良衛生習慣,大力降低腸道寄生蟲的感染率及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確保學校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T5750-2006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農村婦女;體育鍛煉狀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4-0057-03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current sports stat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participate less sports. (2)The sport instructor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as a result it is low in soci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1) the income and consciousness of sports value;(2) the consciousness of health and sports, living habits and education;(3) the guide of the government, the group participant and propagandism;(4) spare time and the farming. Based on the above factors, it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Key words: Chinese women in undeveloped rural area; current Sports State; influence factors

隨著中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廣大農民逐漸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閑暇時間增多,“生活奔小康,身體要健康”成為共識,廣大農民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高漲。

如今,在一些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區廣大農村的青壯年大規模的涌入城市打工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而廣大的農村婦女卻成了農村生產建設的主力軍,農村婦女不僅要承擔著繁重的農業勞動,還要肩負著贍養老人與照顧小孩的重任,她們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堅強后盾,為農村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據有關資料統計[1],農村留守婦女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在全國達4000萬至5000萬之多,其年齡也多在23歲到55歲之間。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1.26億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其中70%是男性;外出者中,81.7%為已婚,約有兩成農村家庭因“丈夫外出打工”而兩地分居,“男工女耕”在一些農村已成為普遍現象[2]。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而宏偉的民心工程,其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農村體育是農村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對于農民工等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相比之下,對于那些數量龐大的農村婦女的研究和關注相對欠缺。農村婦女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撐力量也是農業化的主力軍,因此,對農村婦女問題的研究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內蒙古赤峰市和遼寧省朝陽市的901名農村婦女為研究對象。本文中所指的農村婦女是專指以務農維持生計并且具有農村戶口的成年已婚農村女性居民。不包括個體工商者和智力型勞動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1.2.1.1 問卷設計與檢驗

根據課題的需要,經專家征詢、商討制定了調查問卷。考慮到群眾對語言表達接受能力的差異,在問卷發放之前先進行了預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重測法進行兩次重測試結果相關系數為r=0.86。

1.2.1.2 問卷發放與回收

問卷發放采用當面發放當面回收的形式,問卷發放的數量為1000份,回收922份,有效回收問卷901份,回收率為92.2%,有效回收率為90.1%。

1.2.1.3 抽樣方法與實施過程

抽樣采用比例分層隨機抽樣與整群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縣、村的人口密集程度確定樣本量。在樣本確定時對鎮、鄉、村等地區進行分層,根據村委會的居民戶數確定抽查比例,對確定樣本中的固定居戶進行上門調查,每戶發放問卷1份。

1.2.2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首先利用Excel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化、標準化處理,然后應用Matlab軟件對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我國北部地區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現狀

2.1.1 農村婦女的體育價值觀

農村婦女對體育運動的認識程度和價值取向是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被調查的1000戶家庭中,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和孩子在家的占92.2%;妻子在外打工,丈夫和孩子在家的占5%;其次是雙方外出,老人和孩子在家的占2.8%。調查結果顯示:表示有參加體育鍛煉需要的農村婦女占42.31%,31.25%的農村婦女認為體育鍛煉可有可無,26.44%的農村婦女認為沒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這顯然跟農村婦女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有直接的關系(表2)。

由表2數據可以看出農村婦女對體育鍛煉的價值認識,大多數農村婦女認可體育鍛煉的根本價值――增強體質。也有多數農村婦女選擇消遣娛樂、減肥健美、擴大交往和排解煩惱,這也反映了大部分農村婦女把上述選項作為體育鍛煉的主要價值。

2.1.2 農村婦女的體育參與率及組織形式

“不知道做什么能掙錢。只有看電視劇、打牌打發時光。”調查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回答,農村婦女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農村婦女們常常因為空虛而從事賭博、迷信等活動。由此可見,豐富農村業余文化生活,加強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已經迫在眉睫[3]。

調查結果顯示,有51.12%的人選擇曾經參加過體育鍛煉。鍛煉的方式主要以秧歌、散步為主,這其中的86%的比例選擇在農閑的時候參加體育鍛煉(多以冬夏兩季為主),這也反映了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體育參與項目的單調性,平時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婦女占59%。有5%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另外還有37%的人表示參加農活勞動也是鍛煉的一種方式。參加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以個人和為群眾自發組織(90.2%),符合資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幾乎沒有。這也說明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的群體化、社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這也反映了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體育鍛煉社團組織不發達,缺乏農民體育鍛煉的專業指導人士等問題[4][5]。

2.1.3 農村婦女最希望參加的體育運動

由于農村資源有限,農村婦女參加的體育活動又十分的單調,況且其社會生活壓力巨大,有56%的婦女表示“在其基本生活保障沒有解決前參加體育鍛煉是空談”。大多數婦女是通過電視、廣播等媒體了解體育運動項目的,農村婦女最想了解的體育運動和曾經參加過的體育運動如下。(表3)

步行、騎自行車、登山等是農村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雖然農民明沒有可以選擇這些鍛煉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的進行了相關的鍛煉。

2.2 影響農村婦女體育鍛煉的因子分析

根據問卷數據,應用Matlab軟件將影響婦女體育鍛煉的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得到4個共因子。因子載荷矩陣如(表4)。

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影響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效果大致可以分成4個方面:

第一為收入水平、健康狀況、鍛煉價值認知等;第二為觀念意識方面包括健康意識、生活習慣、教育程度、鍛煉意識等;第三為外部環境方面包括政府主導成分、社團參與成分、宣傳力度等;第四為生活壓力方面包括余閑時間、農活勞累等。

在影響農村婦女的主要因素中生活基本保障、生活壓力、農活勞累和余閑時間等反映了對于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有明顯的制約作用。

2.3 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婦女參與體育鍛煉的差異性比較

由調查表數據計算不同年齡段的農村婦女體育鍛煉的差異性比較(表5)。

用數理統計方法對各年齡段生活總體實施效果進行兩個樣本的t檢驗,發現40歲以上的農村留守婦女的體育鍛煉意識要明顯高于其他人群。

2.4 不同家庭收入農村婦女體育鍛煉參與意識差異性比較

由調查表數據計算不同家庭收入的農村婦女體育活動參與效果差異比較(表 6)。

用數理統計方法對不同家庭收入的農村婦女體育鍛煉的意識進行兩個樣本的t檢驗,發現有以下差異:(1)月收入601元―1000元的人群對體育鍛煉的參與程度最高;(2)月收入201元―600元和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人群的體育參與程度沒有明顯差異,位居第二;(3)月收入200元以下的人群體育參與程度最低。通過調查顯示,目前大部分婦女對家庭角色、對社會文化的種種限制和規范,多是自覺認同,她們對自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她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比較淡薄,家庭收入較高的一些婦女“ 小富即安” 思想非常嚴重。她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對體育鍛煉方面的宣傳不感興趣。還有一些農村婦女自感低人一等,再加上年齡偏大、家務重、生活困難等原因,她們對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等方面的認識缺乏信心,表現出依附、滿足、自卑自棄等心理障礙,這些都嚴重阻礙著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意識的提高。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 論

本文得出以下結論:(1)我國北部地區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參與程度較低;(2)農民體育鍛煉社團組織不發達,缺乏農民體育鍛煉的專業指導人士。影響農村婦女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收入水平、鍛煉價值認知;(2)健康意識、生活習慣、教育程度、鍛煉意識;(3)政府主導成分、社團參與成分、宣傳力度;(4)余閑時間、農活勞累等。

3.2 建 議

開展農村婦女體育運動的策略包括:(1)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有報道顯示,不同學歷的人群中體育人口存在較大差異,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是受過初等教育的5倍以上,是文盲的900倍以上。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7.3年(城市為10.3年),全國有92%的文盲、半文盲分布在農村。由此可見加大農村教育事業是提高普及體育人口的長遠舉措。(2)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農村婦女的體育鍛煉意識;(3)深化政府職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將農村婦女體育鍛煉計劃的實施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相結合;(4)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生活質量,建立農村婦女體育鍛煉的基層組織;(5)廣泛借助社會力量大力培養農村體育社會指導員,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群眾體育開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設實施使農村體育鍛煉的主渠道,解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渠道有以下幾種:①體育管理部門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力度,依托當地婦聯建立婦女體育鍛煉指導機構,這是主渠道;②在職婦女干部 “體育技能”的培訓,持證上崗,這是應急措施;③體育學校培養師資,但必須通過教育部門的統一考核,合格上崗,這是輔助渠道;④面向全社會招聘社會體育指導員,凡符合條件者均在招聘之內,這是一種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周郎等. 農村部分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況調查[EB]. 人民網 2008.10.

[2] 李玲. 關注留守婦女[EB]. 紅山晚報,2007-11-02.

[3] 國家體育總局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EB]. 新華網直播省略/zhibo/20060329 /zhibo.htm

篇7

論文摘要: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關鍵所在,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英語教育又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英語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廣大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落后地區英語基礎教學則更需要特別關注。現代教育工作者們也開始關注落后地區英語教學,期待給這些地區的學生一種教育平等的機會,為他們的更好發展提供一個平等的平臺。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象嚴重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是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現象十分嚴重。來自農村的學生英語學習成績落后于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其具體表現為:

(1)英語表達力欠缺

由于在基礎階段沒有學習英語的良好環境,尤其是受英語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影響,來自落后地區的學生英語發音很不理想,并且地方音十分明顯,因此造成他們在英語課堂上不敢張嘴說英語,怕引起師生的嘲笑,這樣造成啞巴英語這一十分尷尬的現象。

(2)自信心不足

由于自身存在的明顯缺點,所以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表現出自信心不足的現象。雖然都知道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依然不能夠解決自身的問題。以至于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大的積極性和熱情,只是應付考試。沒有太高的追求。

2.英語成績平平

由于以上因素,因此這些學生英語成績平平。缺乏好的學習方法,只是為了應付英語各個級別的考試證書而被動地學習英語。把英語學習當做無奈的負擔,一旦大學二年英語學習結束,就將英語基本完全放棄。大學生英語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使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目光應該放得更遠一些,而不是針對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關注農村英語基礎教學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只有解決基本問題,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關注農村,關注弱勢群體,給農村學生一個更為寬廣的空間展示自己,這也是教育平等、國民平等的一種體現。

二、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

1.教師情況調查分析

從對2005年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比較落后地區的英語教師水平十分低下,小學基礎教學中的英語教師210人中畢業于英語教育專業的教師(初中畢業就考入中等師范教育)的僅占4%,其余96%是由別的專業改行做的英語教師,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英語學習以及專業訓練,所以無論是從發音上還是從教學方法上都沒有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從而為以后的學習留下障礙。在初中教師的學歷構成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具有專業教育的英語教師比例僅占22%。其余的也都是改行做了英語教師。在這樣情況下,如何保障基礎教育中的英語教學質量呢?縱然是英語專業教育的教師由于沒有受到高中階段的教育,所以整個素質水平也是不均衡。

2.學生調查問卷

在對青龍滿族自治縣39所中學中的3所中學——雙耀中學、祖山中學以及大巫嵐中學學生所作的英語學習調查問卷中可以發現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的比率都是十分高的,而由于學校教學軟件以及硬件的不完善,所以造成英語學習存在的問題十分明顯。即學生空有一腔熱情而沒有相應的師資及設備,這樣窒息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英語學習便很難出成績。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整體綜合素質也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一個關鍵因素。

三、改善農村英語基礎教學對策探討

面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留給教育工作者的問題是如何采取具體措施切實改善這種教育現狀。

1.加大硬件建設力度

首先是加大英語學習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在英語學習日趨國際化的今天以及學習途徑多樣化的情況下,相關的教育部門必須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改善落后地區的相關教學設備,在某種程度上平衡配置教學資源。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學校基本上在英語教學中聽力教學這一環節上遠遠落后于城市。在這些地區的聽力教學上基本是使用錄音機聽磁帶,效果十分差,設備落后以及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很難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再有班級學生人數多,嘈雜等因素導致聽力教學遠遠達不到教學目的,而學生本身在聽力學習上也沒有任何工具,離開課堂以后,聽力的練習也就無從談起,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重視的程度不夠,無論是從教育管理部門還是老師的角度和學生本人以及家長都沒有一個積極的學習態度。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聽力不過關,其余的學習便也無從談起。因此一個必要的措施是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完善英語教學基礎設施的建設,讓學生在現代媒體的扶助下輕松學習英語,無論是從興趣上還是效果上都會達到更好的結果。在這一方面,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也是一個投資回報社會的不容忽視的力量。

2提高教師水平

河北省教育廳、人事廳、財政廳于2006年9月聯合推出了《關于大力推進城鎮中小學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調動和發揮城鎮優秀教師資源優勢,采取有效辦法支援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到位以后,或者說即便基礎設施由于種種因素沒有到位,教師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英語學習關鍵的一點是如何提高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以期他們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

(1)加大教師引進力度。教師水平能力低是影響中小學英語教學水平落后的關鍵因素,因此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英語教師是改善英語教學落后的一個可行措施,然而我們發現在近幾年過程中,許多學校基本上沒有引進一位英語教師,究其原因是教師編制飽和,教育部門沒有名額,因此出現的問題是即使有英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雖然想進入教育部門,但是由于種種因素卻也不能進入,只好到處打工或充當代課教師,因為報酬極低且任務繁重導致缺少熱情,而那些英語教師的位置卻被不是英語專業的教師占據著,因此教育體制中依然存在的“大鍋飯”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基礎教育,如何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策略也是教育部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在職教師空占編制無所作為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艱難的問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的教育,這是經不起耽誤的。

(2)加大在職教師培訓力度。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副司長宋永剛提出了加大農村師資隊伍建設的幾個方而時指出,急需加強基礎教育在職教師的培訓力度。由于教師編制飽和,所以一個問題便是如何提高在職教師的培養力度,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因此加大在職教師的培訓是近幾年以來的一個課程。河北省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也搞了很長時間,利用假期或者其他時間培訓來提高教師的水平。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存在的問題是這種培訓重形式而輕過程以及結果,真正的意義不大,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培訓過程的重視程度。雖然培訓基本都放在師范院校,也有師范院校的教授們充當教師,但問題是沒有任何基礎教育經驗的大學教授們在面對來自一線的教師們卻顯得不知所措,雖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課程的安排也是自己的得力課程,但是由于授課對象發生變化,因此結果卻大失水準。來自一線的教師們卻不買賬,一個很隨意的發問是“您教過小學英語嗎”?于是剛才的風采便蕩然無存。二是教師們自身紀律問題,對自己要求不嚴格,作為一名教師缺乏紀律觀念,在學習期間太隨意來去。三是心態不端正,雖然來學習,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故意刁難授課教師,引起雙方在這一期問充滿敵意。四是培訓人員范圍有限,雖然每次培訓都是來自各個地區的骨干教師,但是沒有做到輻射作用,這些教師在回去以后沒有能夠做到將學習到的知識很好地傳播下去,而培訓只被當做教師個人學歷方面的一個完善過程,充其量起到的是點綴作用。

針對以上在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以后的實施中應該再有一個更加切實可行的計劃,比如聘請真正知名的國內相關教育方面的專家,使師生雙方有一個可供交流的平臺,以探討在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再者是嚴格紀律,不能對參加培訓的教師放任自流,加大管理力度,學員要帶著任務來,所培訓的課程要有嚴格的考核,而不能隨意的給個成績,大家都高興。另外在授課教師的選拔過程中負責培訓提供師資的大學要嚴格教師的挑選,而不是隨意的交給相關部門,然后拿高學歷、高職稱但是沒有任何基礎教育經驗的教師們授課,給學員們一個表面教師水平很高的現象。給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重要的一點是要區別于給大學生上課,而是要選拔真正能夠既有知識又有基礎教育方面經驗的教師擔任,這樣易于雙方交流。切實解決實際教學中困擾教師們的問題。

3建立與周邊高校的聯系

篇8

一、農村住宿生沉迷手機的現狀調查

結合所在學校的實情,筆者針對住宿生沉迷手機這一問題展開問卷調查。本校學生有1641人,其中住宿生有769人,占總人數的46.9%。筆者組織學生會干部在晚修時通過對住宿生發放匿名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調查,發出調查問卷241張,回收有效問卷241張,回收率為100%。調查顯示,樣本中住宿生擁有手機的人數為207人,手機擁有率高達85.9%。可見,我們對住宿生沉迷手機的調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農村住宿生群體形成的原因。調查顯示,農村中學形成規模較大的住宿生群體的原因(見表1)主要有三點:其一,本市農村地區近年來實施大規模的撤并學校的政策,很多學生需到離家更遠的學校上學,而農村的公共交通卻相對滯后,很多學生需要騎車10多公里才能到達學校,樣本中有49%的家長因此把孩子留在學校住宿;其二,住宿生的家長有很多都外出務工或經商,樣本中有34%的家長為避免孩子在家無人監管的狀態而將其安排在學校住宿;其三,樣本中有17%的住宿生由于初三學業繁忙即使離學校較近也選擇在校住宿。

住宿生遠離家長在校住宿,熟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家長大多為孩子配備手機便于聯系,孩子擁有手機后卻往往沉迷于手機的世界里。調查顯示,樣本中的住宿生在“每天玩手機所花時間”的問題中,僅有7%的住宿生選擇“幾乎不玩,只用于通話”,有22%的住宿生選擇“1小時以內”,有39%的住宿生選擇“1~3小時”,高達32%的住宿生選擇“3小時以上,一有時間就玩”。若把玩手機的時間在1小時以上的同學劃分沉迷手機人群,則樣本中住宿生沉迷手機的人群高達71%。由此可見,住宿生沉迷手機的現狀需要引起農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迅速著手研究分析住宿生沉迷手機的原因、認識其危害和實施相應的教育策略。

二、農村住宿生沉迷手機的原因分析

1.手機的魅力誘惑。玩過手機的人都會有同感,在玩手機特別是手機游戲時,玩家要在小小屏幕上用有限的時間進行游戲,必須全神貫注,一絲不茍,眼、腦、手高度緊張配合,稍有閃失,就前功盡棄,這就是手機游戲的魅力所在。同時,很多住宿生利用手機進行QQ聊天、交網友甚至網戀,非常簡單便捷。

2.學校對住宿生缺乏關心、幫助,課余生活單調、沉悶。沉迷手機的住宿生大都很少進行有益的活動,他們把大多的時間花在精彩紛呈的手機世界里。

3.學校宿舍管理缺失。特別是在晚上熄燈后,住宿生中膽小的同學就在被窩里玩手機,膽大的同學則直接把手機拿出來玩,往往使整間宿舍“燈火通明”。

三、農村住宿生沉迷手機的巨大危害

住宿生沉迷手機的的危害有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容易導致學業荒廢。有些住宿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手機上,滿腦子都是手機游戲、網友、網上戀人等,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而上課則無精打采、開小差、精神渙散、無心學習,一些通宵達旦玩手機的住宿生甚至在課堂上睡覺。

2.妨礙身體健康發育。在玩手機時,兩眼長時間近距離注視屏幕,眼睛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特別是晚睡時在昏暗的條件下用眼,會造成瞳孔長時間放大,容易導致近視、青光眼等疾病發生;同時,玩手機游戲的成功和失敗的刺激、與網友或網上戀人的悲歡離合等情況會使學生心率和呼吸頻率時常突變,有時會茶飯不思,影響消化道功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另外,部分住宿生日夜顛倒的作息時間,會極大危害其青春期的正常發育。

3.容易造成手機遺失或被搶。很多住宿生擁有手機后有時卻不能隨身攜帶,他們把手機藏在宿舍、課桌或書包里,這就給一些心存貪念的學生可乘之機,住宿生手機被偷往往發生在課間操、上體育課等不方便攜帶手機的時間段里。另外,有些住宿生喜歡拿著手機到處顯擺或走在街上只顧低頭玩手機,卻沒有提防社會上那些罪惡的手伸過來搶手機。

四、農村住宿生沉迷手機的矯正策略

1.學校牽頭,家長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學校在教師辦公室、宿舍等地方設置便于家長能及時聯系孩子的電話,然后通過印發給家長一封信、校訊通、班主任電訪等形式告知家長并與其進行詳細的溝通,給予家長正確引導,闡明住宿生擁有手機的利害關系,建議家長不要為孩子配備手機,即使確實有需要的也要告知班主任。

2.住宿生、家長、班主任簽定三方協議。對于確實有需要配備手機的,住宿生、家長、班主任要簽好《住宿生使用手機三方協議》,協議的內容要規定住宿生每天開機、關機的時間及使用的時間范疇,并強調嚴禁在課堂和晚睡時開機,班主任和家長可通過不定時撥打電話、檢查QQ在線情況、查詢話費及上網流量等方式進行檢查督促。若有住宿生違反協議,班主任和家長可根據三方協議對其執行警告、停用手機若干時間等懲治措施。

3.購買普通機型,盡量不買智能機。若家長確需為孩子購買手機,學校也要建議其購買一些功能單一的普通機型,盡量不買智能機型,最大限度地降低住宿生使用手機玩游戲、QQ聊天、交網友等行為的硬件設施水平。

4.學校使用保險柜把住宿生的手機集中起來進行保存。若有條件的學校可為每個年級都配備一個保險柜,住宿生回校時就由老師分班把手機集中起來放進保險柜里保存,等到周末時才發還。

5.學校要切實加強宿舍的管理。在晚睡時,值日領導、老師特別是宿舍管理員要加大巡邏力度,若發現有學生摸黑玩手機的行為要立刻制止并記錄下來,然后把情況及時反映給相關班主任,由班主任聯合家長根據《住宿生使用手機三方協議》的內容進行處理及共同教育。

篇9

    本文以農村非生產性公共產品為例,基于對河北省644個農戶的需求偏好調查,分析了影響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相關因素。結果表明,農戶收入水平、農民的文化程度以及村干部或普通農民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需求產生一定影響,影響程度及方向則因具體的公共產品項目而異。基于調查結果,提出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政策著力點,以期為構建農民需求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有益啟示。 

    農村公共產品種類繁多,涉及面較廣,為了便于研究,本文主要選取關系農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非生產性公共產品作為調查與研究的對象,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等。 

    一、數據來源及研究假設 

    2006年7~9月暑假期間,筆者組織河北農業大學50名學生,對河北省農村展開了一次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需求為重點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648份,實際有效樣本644份,覆蓋了河北省11個市、42個縣(市區)、51個鄉鎮和54個行政村的644個農戶,調查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本文認為村莊特征、家庭特征和個人特征等變量與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均存在相關性。本文主要對具有數據可得性并可能存在重要影響的典型變量進行驗證。 

    (一)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 

    根據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3236元),結合河北省(3481元)農民收入的實際情況,同時考慮到農民對收入問題調查的敏感性,本文將受訪農戶劃分為高、中、低三種收入水平:低收入(2000元以下)、中等收入(2000~3500元)、高收入(3500元以上)。 

    (二)受訪者文化程度 

    調查問卷將文化程度細分為沒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及中專、大專及以上等5個等次。統計分析時將文化程度劃歸為三類:一是沒上過學,二是小學和初中,三是高中以上。 

    (三)受訪者身份 

    特指受訪者的普通農民和村干部身份。 

    二、影響農村公共產品需求因素的實證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設置“您覺得農民在生活中最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一題,設定交通、飲水、教育、看病、環境、養老、治安及其它等8項公共產品作為選項。結果統計的排序方法是賦予各位次降序分值,以各位次被選頻次乘以其相應分值,依累加總分由大到小排列。為了更好地觀察上述假設因素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的影響程度,本文設定需求強度(%)作為衡量農民需求程度大小的標準。需求強度的計量方法是單項需求分值與總需求分值之比。

    (一)收入水平與農民需求的位序結構 

    通過賦值統計,得出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非生產性公共產品的需求位序結構和需求強度(見表1)。 

    由表1可見:(1)三種收入水平的農戶均對教育和醫療表現出強烈需求,需求強度基本一致,且遠高于其它公共產品的需求強度。這一結果表明,教育和醫療因關系著農民的生存和發展而受到普遍關注,收入水平對此沒有顯著影響。(2)不同收入水平農戶對交通、飲水等基本生活條件的需求強度,客觀上反映了此類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低收入農戶更注重交通,這意味著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鄉村道路的供給匱乏;三種收入水平農戶對飲水方面的需求強度較低且基本一致,表明飲水難問題在調查區域已基本得到解決。(3)公共安全是農民深層次的基本需求,收入水平對農民的安全需求影響較小。(4)收入水平對農民的環境需求產生一定影響。環境問題成為中、高收入農戶關注的重點,而低收入農戶對此反映相對淡漠,正如一些低收入受訪農民所言:“連飯都吃不好,還關心什么環境”。(5)收入水平對農民的養老需求具有正向影響。收入水平越高,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觀念的轉變也會較快,對養老問題的關注程度越高。 

    (二)文化程度對農民需求的影響 

    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偏好如下表所示: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1) 文化程度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影響不明顯。不同文化程度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均位于前兩位,需求強度較高。其中沒接受過教育的受訪者對醫療的需求強度雖然高達32.2%,但這一群體多為50~70歲之間的老年人,求醫看病是其面臨較多的問題,可以認為醫療的需求差異并非文化程度所致。(2)根據理性判斷和感性認識,交通、飲水和治安等作為農民生活的基本條件,需求強度與文化程度不會存在相關性。但調查結果顯示,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對交通和治安的需求強度相對較低。導致此結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一群體的年齡特征而非文化程度的差異。(3)文化程度與農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生存環境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問題。(4)按照經驗判斷,文化程度可能導致農民對養老社會保障的需求差異,文化程度越高,由養兒防老向社會養老的觀念轉變越快,需求強度越大。但調查與預想結果相反,沒上過學的受訪者因年齡影響而對養老問題關注程度較高,小學和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訪者的需求強度反而相對較低。 

    (三)村干部和普通農民的需求偏好比較 

    在644份有效問卷中包括普通農民家庭540戶,村干部104名。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1)普通農民和村干部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較高,差異不顯著。(2)對于交通及飲水問題,村干部的需求略高于普通農民,這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及工作著眼點有一定關系。(3)村干部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高出普通農民3.6個百分點,表明村干部不僅注重眼前利益,更著眼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4)村干部的公共安全需求低于普通農民,需求強度存在一定差異。筆者通過對農民和村干部的個別訪談,認為這種差異的存在與村干部的特殊身份和心理有一定關系。(5)從需求位次和需求強度的差異來看,除環境問題之外,普通農民和村干部的需求偏好基本一致,需求強度差距均不顯著。 

    三、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及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教育和醫療需求沒有顯著影響,農民對教育和醫療的需求強度遠高于其它各項公共產品   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應以農民需求強烈且具有普遍性的公共產品為供給重點,將政策的著力點放在發展農村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上,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積極推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進程。 

    (二)交通、飲水、治安是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基本公共產品,農民的需求差異客觀上反映了當地的供給水平、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雖然對農民的需求偏好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 

    因此,各級政府及村級組織應以農民的需求層次為導向,優先供給農民生存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尤其要加大欠發達地區的供給力度。 

    (三)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和身份等因素對農民的環境需求影響顯著 

    基于調查結果以及對現實狀況的觀察,我們認為農民的環境意識普遍較差,各級政府在將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富裕水平作為政策重點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及宣傳活動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其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篇10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現狀;教育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0-0294-02

引言

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部組建的暑期支教隊于2009年7月15日到達了支教的目的地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土門鄉太安村,開始了為期15天的針對地震重災區――茂縣太安村的中學生和小學生的支教活動。

在支教的同時,隊員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調研活動。在利用學生放學回家的時間,隊員護送孩子們回家,并進行了家訪,了解各個家庭的基本情況,并做了“關于家長教育觀念的調查問卷”。問卷覆蓋了太安村的白楊坪、太子廟、馬桑林、趙安科、蘇羅衛、草原坪、大火地七個組的前五個組,隊員和30多戶家庭家長進行了深入談話,了解了當地的教育現狀,并向當地教育部門提交了相關報告。

一、基本情況

茂縣土門鄉位于四川茂縣東部,東與東興接壤,西與富順鄉接壤,南以雞公嶺山脊與綿竹安縣分界,北與北川為鄰。全鄉下轄6個行政村,2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899戶,總人口4 152。其中羌族4 126人,回族28人,漢族37人。當地經濟情況很不容樂觀,很多家庭的年收入極少,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少量土地的產出,或是打工所得。太安村有一個村小,叫太安村小學,村小只有一二年級,還有一個馬家小學,這兩所小學在地震中均受到了破壞。當地教學環境相當艱苦,太安村村小只有兩個老師,這兩個老師負責教學生的所有課程,有的課程如英語,雖然有課本,但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的局限,就沒有進行教授。在山西省的對口援建下,另外一所中心小學――土門鄉中心校已翻新重建,當地小學生已經于2009年9月1號搬進新校舍學習。

二、出現的問題

意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進行統計分析時曾提出著名的“二八法則”[1],即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 20%,該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在教育領域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一法則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的教育資源基本上是沿著首都―省府―中心城市―縣城―鄉鎮―農村,不均勻地向下流動。這種流動方式強化了從上到下、從城市到鄉村的等級差異[2]。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中國的教育資源出現了東部與西部之間的不對稱性。中國西部偏遠山區農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觀念落后[3]。在民族地區,一些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沒有貫徹執行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沒有用長遠的眼光去審視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或者過分追求學生的升學率等表明數字,而忽略了整個民族教育體系的建設,忽略了民族教育與地區經濟、生產發展的結合。此外,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存在對民族教育發展不利的思想和觀念,他們處于“自然封閉”的狀態,安于現狀的現象依然存在[4]。

在支教的同時,隊員們還進行了家訪,在家訪調查中,隊員了解到大多家長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有73.3%的家長沒有完成小學教育,有30%的家長甚至沒有受到過任何教育。在調查過程中,很多家長不識字,通過隊員口頭的解釋,才能填調查問卷。有60%的家長表示在教育方面,目前最關心的是教師的素質,其次是學校的教學環境,而一個學期20多元的學習費用并沒有成為最關注的問題。只有很少數的家長稱很了解政府對教育的投資情況,如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重要政策。而當隊員問到“假如你的孩子成績優秀,而家里錢不夠,你會怎么辦?”的問題時,有80%的家長表示要借款貸款供小孩子讀書,有10%的家長表示要變賣東西供小孩子讀書,而有10%的家長則明確表示要讓小孩子退學。很多家長對實踐隊員說,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小孩子讀書,自己就是吃了沒讀書的虧。可以看出,大多數家長還是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能在學業上有出息,他們也不會由于家里經濟方面的原因而剝奪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在談話中隊員們發現,很多的家長對自己的小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家長在被問及小孩在讀幾年級的時候,他們也不清楚。在學校舉行的家長會中,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并不去參加,有的甚至不知道學校有家長會的事情。

在學習方面,家長缺乏對小孩的基本的監督,基本是任由其自己發展。當小孩在學校行為表現不佳,成績下降時,有40%的家長會訓斥或者不管他們的小孩,這也說明很多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較大的問題。有接近一半的家長對自己孩子幾乎沒有規劃,這也說明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相對閉塞的環境和家長自身所受教育情況的限制,當地的家庭教育存在較大的問題。集中體現在:(1)家長與學校沒有做到良好的溝通,家長教育觀念很淡薄,家庭教育較為空乏;(2)家長缺乏對小孩的指導和管制,家長沒有對小孩進行有效的指導,基本是憑借學校的督促和小孩自身去發展;(3)家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對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不了解,缺乏對教育方面的關注,也沒有接收到有效的宣傳。

三、解決辦法

當前中國農村教育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涉及整個社會環境。思想觀念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障礙,城鄉地位的不平等,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國西部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一直處于滯后地位,在物質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等方面一直處于不利地位,從而制約了當地的發展。再加之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以“學而優則仕”和鄙視勞動為基本價值取向的功利化的傳統思想觀念,使得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也就導致了農村教育一直以來所遵循的“移民模式”,將其功能定位于農村社會發展之外,旨在為城市教育輸送教育的“半成品”。要通過教育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無疑要求家長、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轉變傳統的教育價值觀念,實現從“移民教育”模式向“鄉土教育”模式的轉變。鄉土教育與其說是內容和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理念,是平等、公平的理念,是對鄉土文化權利的尊重,對整個農村群體的尊重和關注。

要解決這些問題,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教育觀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加強當地的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可以增加教育的鼓勵政策,使得村民從心里把小孩的教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來;(2)強化觀念,家長沒認識到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強調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對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把小孩在學校的表現情況與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3)當地政府可以在全村樹立由于受教育而改變人生軌跡的榜樣,以榜樣的影響去深化村民對教育的印象。

參考文獻:

[1]郭建如.國家――社會視角下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教育政治學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3).

[2]鄧紅,等.一個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農村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