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車間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和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現階段的維修企業人才結構及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業的發展需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該走模塊教學道路。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發展也十分迅猛。繼2006年全國汽車產銷量突破700萬輛大關后,2007年超過870萬輛,2008年達到930余萬輛,今年1至5月,汽車產銷483.77萬輛和495.68萬輛,汽車產銷量有望突破1000萬輛大關。截至2009年6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為6962.6萬輛。同時,汽車技術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大量高新技術產品和電子裝置在汽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特別是微機控制技術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現代汽車已發展成為集計算機技術、光電傳輸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為一體的高科技載體,其動力性、經濟性、排放凈化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等各方面,正逐步進入智能化高級控制階段。 這給高職汽車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現代汽車維修對技術人才的要求
作為第三產業的汽車維修業,其技術發展雖滯后于新車開發,但也緊隨汽車技術現代化的步伐邁入了高科技領域,傳統的維修設備和檢測手段將被現代汽車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所替代,各種現代化檢測診斷儀器、設備和新的維修技術應運而生。面對現代汽車的高技術含量和維修工藝規程化,以及維修、檢測診斷設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決定了直接參與汽車維修人員,必須以技術型為主,既需要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專業人員,熟悉現代汽車結構原理、傳感技術、液壓控制及自動控制技術,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且操作熟練,能判斷并解決現代汽車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當然,同時也需要有實踐經驗,會利用各種工具及設備檢修或更換各零部件的技術工人,要求技術工人逐步向“一專多能,機電合一”的方向發展。
2 我國維修企業人才結構及高職教育現狀
2.1 我國維修企業的人才現狀
從我國汽修行業的人才結構來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技術發展的需要:從業人員文化基礎落后,技術素質不高,大量未經任何培訓或學習的人員從事汽修技術崗位。調查數據顯示:汽修行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為38.5% ,高中階段51.5% ,專科及以上10% ,并且目前我國現有的技術工人中,有22.4%無任何技術證書,且技師和高級技工比例偏低,僅為8% ,這就導致我國汽修人才還是以初級人才占多數,中、高級人才緊缺,復合型優秀人才稀缺的局面!
2.2 現行教育體制滯后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承擔著培養“汽車醫生”的艱巨任務,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響和高等職業教育各種因素的局限,現行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不僅教材因編寫出版周期過長而遠遠跟不上技術發展,而且存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知識面狹窄、重機輕電與重理論輕實踐等通病。
3 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教學改革設想
為了培養適應現代維修企業,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在教學改革上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模塊教學新模式。
在劃分模塊時,從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入手,把最重要的、基礎的、必須的內容提出來,打通各種知識,將學生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分成多個模塊,模塊與模塊之間形成一定的梯度,改革目前的教學模式,不求多而全,只求精而專。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成,成有所專,專有所用。
3.1 實施模塊教學的意義
從現實和長遠兩個角度來看,實施“模塊教學模式”改革,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空間、思想、行為等四個方面的限制,對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對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倡導“雙師型”教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通過整合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集團,將每一知識集團的前期教學與后期專業技能實訓、實操緊密結合,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技能培養之間的針對性、實效性。第二,通過精簡整合課程,縮減了課堂教學時數,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和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專業實訓、技能實操、專業實習等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的專業動手技能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得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盡快地找到工作、適應工作要求。第三,這種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克服現行單向性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被動性,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條件進行自主學習、自行組織實操活動,既有利于在現階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又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長遠自我發展的方法、能力。
3.2 推行模塊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
篇2
關鍵詞:專業建設;五業貫通;人才培養;創新人才;電子信息
中圖分類號:G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23-0092-03
信息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把信息技術列在21世紀發展戰略的首位。按照信息產業部電子強國戰略課題組對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目標的預測,2010年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10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總額的10%以上。其中,集成電路、軟件、通信、計算機與網絡、數字視聽、電子元器件等基礎產業是信息產業下一步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點領域。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生產一線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長期研究的重點問題。
我們通過長期的探索,反復試驗、不斷總結創造性地推出了“五業貫通”的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能生產、懂經營、善創新、敢創業的高級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電子信息專業建設思路
(一)“五業貫通”的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方案
我院信息技術人才創新培養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現有教學資源,依靠信息技術行業協會和專業研究會,利用常州大學城信息化研發培訓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資源優勢,以學業、職業、產業、就業和創業為主線,以理論、實訓、實踐、實施、實效五個環節融合貫通實施“五業貫通”。
在學業教育上,除專業相關知識外,還有應知的社會人文知識,創新創業拓展知識等,輔以專業實訓課程,技術應用拓展項目,并將這些活動與信息產業結合,在常州科教城信息產業基地進行產業體驗,頂崗鍛煉,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此同時,通過創業培訓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相關的創業政策,熟悉創業環節和應注意的問題,組建專家團隊,幫助學生制訂創業方案,扶上馬,送一程。
(二)設計全新的教學體系和實現方案
根據信息技術類專業的職業崗位群需求,確定職業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訂職業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據這些要求制訂技能培養教學方案,包括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制訂技能考核標準(試題庫),組織技能考核作為評定學生技能成績和頒發職業技能證書(雙證制、多證制)的依據。
在課程體系開發方面,聘請與畢業生就業崗位相對應的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教育改革專家和課程開發專家。與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創業校友共同組建專業建設團隊。實施“專業+車間+公司+行業協會+創業孵化基地”的專業建設模式,以崗位能力為導向,通過現場專家、課程專家和資深專任教師的全程參與,構建集“產學研創”于一體的“層次化、模塊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在該課程體系中,基礎課程應滿足學生學習和應用職業崗位技能所必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同時,兼顧學生的基本文化素質訓練。專業課程以教會學生掌握從事職業崗位所必須的科學原理、方法和使用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斷、解決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術技能課程是以行業的職業技能為目標,將職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崗位操作能力的訓練。而創新創業等拓展課程則是以產品開發、創業實踐等為背景,全面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制定教學計劃中適當地安排四大類課程的學時比例,以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堅持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必須針對職業崗位(群),由職業崗位(群)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進行倒排的方法,建立了相應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堅持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1∶1比例。
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校內外實踐基地,要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離開社會、企業的參與和支持是不可能的。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模式將學生置于學校、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環境中,十分有利于培養符合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二、“五業貫通”的專業建設措施
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改革實施過程堅持了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的原則。幾年來,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開展了各項實踐活動。在教學計劃安排中,以“課程教學、知識傳授――職業、養成――課程實訓――就業、頂崗、實習、預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為主線,強調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實現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傳統技術與高新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結合。在人才培養方面注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與專業教學計劃的有機結合,構建產、學、研、創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實行“專業+車間+公司+行業協會+創業基地”的專業建設模式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以 “車間+公司+行業協會+創業基地”為載體(車間:電子信息產品生產的真實車間,公司:模擬的電子信息公司,協會:常州科教城電子信息協會,創業基地:常州紡織學院創業園),按照就業崗位的三個層次,開展工學結合的“層次化、模塊化”課程教學,學生在“車間+公司+行業協會+創業基地”中通過知識學習、技能培養,職業態度和規范的訓練,創業體驗及實踐,實現零距離上崗或創業。教師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通過教學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項目開發,創業指導成為“懂生產、能開發、善教學,能創業”的雙師。
(二)建設真實企業環境的實訓基地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按照“車間+公司+行業協會+創業基地”的專業建設模式,將電子信息實訓中心建成一個擁有五個技術應用研發場所和兩個生產車間的生產基地;通過這些公司和車間來組織學生的實踐活動。完成學生的課程實訓、頂崗實訓、技術推廣及產品研發三個層次訓練;達到學生專業實踐,企業培訓,企業員工及學生的技能鑒定,產品研發等四種功能,如圖3所示:
真實企業環境的實踐基地建設是五業貫通的專業建設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為了滿足教學需求,我們借助常州科教城電子信息協會及科教城管委會與相關企業和高校進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1.與電子信息類企業(如常州置安計算機公司、常州喬森控制電器有限公司等)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與每個訓練層次相對應的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做到每一個校內實訓場地都有1~2個校外頂崗實習基地與之對應,有效地完成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
2.與大學城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建設生產車間,為學生提供仿真環境的生產實訓、頂崗實習場所。
3.借助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企業先進的儀器設備、企業產品生產線與企業完善的產品營銷進行應用技術產品的研制和生產,同時讓學生參與項目的開發過程。
4.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常州科教城建設了專門的創新實驗室,購置了100余套開展科技活動的基本工具、儀器設備和常用元器件;并配置了分別擁有40臺(套)DSP、ARM、EDA設備的實驗室。盡量讓學有余力、動手能力強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各種綜合設計性實驗和科技制作發明等,為更多感興趣的學生得到進一步學習、鍛煉、提高的場所和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過努力,目前本專業建有校外實訓基地6個。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頂崗實習達到160人次以上,同時,鼓勵部分教師到校外實踐基地帶薪見習,打造了一支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團隊。通過實訓基地的建設,讓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完成產品設計、生產、測試、營銷一條龍的真實企業環境下的實訓,將職業規范、職業態度和職業習慣貫穿始終。再選擇若干與三個層次相對應的校外實踐基地,實現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營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共享的教學環境
營造一個開放式管理、開放式教學的共享教學環境,搭建一個“實踐與學習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創新相結合、就業與創業相結合”的個性化發展平臺,讓學生“邊學邊練、邊練邊學”。
我們堅持校內實踐場地課余時間面向學生開放,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專業技能,課外實踐的時間比在課堂的多,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管理。在校園網開辟師生互動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教學網絡論壇,實現開放式輔導。建設包括理論實踐一體化教材和融學生實訓、企業員工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功能于一體的實踐教材、學生學習指導書、多媒體課件、試卷庫、習題庫等多維教學軟件包,通過專業課程網站,建成開放式專業資源共享平臺。營造一個開放式管理、開放式教學的共享教學環境。
按照“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結合學校特色,開設面廣量多的電子信息技術與企業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選修課,讓學生有足夠選擇余地,確定個性化發展方向。開拓第二課堂,通過組織電子設計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與技術應用中心開發和產品生產;各種培訓與技能鑒定項目;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學生開展信息產品、辦公設備維修等社區服務;舉辦SYB創業培訓等活動。搭建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專業學習與創新相結合、就業與創業相結合的個性化發展平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和提高。
(四)構建創業孵化平臺,支持學生創業
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創業教育,是五業貫通人才培養方案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我們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有多年的創業教育史,是江蘇省創業示范院校。為支持學生創業,學院專門開辟了大學生創業園。在創業教育方面,我們以“創業課程教學、講座――創業規劃――擇優進創業園體驗――創業孵化――創業實踐、創業反饋,培養下一批創業者”為創業培養模式。如圖5所示。創業園的建設,搭建了一座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開辟一條學生走進市場的通道,提供一方角色表演的舞臺。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學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學生創業孵化機制”,提供“創業孵化”場所,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創意能力,以創業來推動就業,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三、結語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們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信息技術的各專業經過多年持續建設,已形成了一個理論、實踐和技能培養并重的教學體系,產、學、研、創相結合的“五業貫通”的人才培養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條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當然,由于我們經驗不足,對國內外IT企業和同類專業的調研范圍有限,對該專業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將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統籌兼顧,合理結構,使信息技術專業能既快又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挑戰?探索?實踐(第三集)[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2]卞華珍,潘荷新.計算機網絡專業工程化教學改革實踐 [J].職業技術教育, 2006,(23).
[3]鄧凱等. 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探討[J]. 科技與產業,2007,(12).
篇3
關鍵詞:食品加工;建設;運作;模式研究;
中國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一、食品加工實訓車間建設與運作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來,在我國實施的“農產品加工推進行動方案”、“食品安全行動計劃”、“營養改善行動計劃”的背景下,食品加工業,特別是農特產品加工被列為貴州省“十二五”重點發展的產業。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大力推進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努力為貴陽市區域經濟服務,培養特色食品產業高等技術人才,我院2013年起,建立了食品生產與檢測分院,開設了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專業。然而,隨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培養技術技能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人才,是職業院校研究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我院建設全省高等職業示范院校,抓內涵式發展的進程中,如何以深化專業改革為先導,以建設市場型、產業型教學實訓車間(工廠)為切入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尤為關鍵。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教育“9+3”計劃的意見》(黔府發〔2013〕1號)和《學院“十二五”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我院在人才培養的規律性、創新性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必須繼續堅持以就業導向,努力圍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職業崗位人才目標,探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基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限于校內學習期間實驗、實訓,頂崗實習期間企業、社會、行業的綜合性學習等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職業教育的理想模式,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頂崗實習,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矛盾,使得實習效果、監管未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因此,為實現我高職學生技能培養的主動性、開放性、市場性,我們認為,以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為依托,在高職校院,建設集實訓(實驗)、生產為一體的實訓車間(工廠),并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基地建設的良性互動,切合當前高職辦學模式。
該模式充分參考德國“雙元制”,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實訓車間”等國內外職業教育較為完善的理念,將現代工廠企業(產業)化的經營、管理觀念引入學院,對生產、經營環境濃縮并模擬到學院的教學過程中,甚至將現代企業的某一個生產、經營環節引入學院,使學生、教師、學院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從而使學院教學與企業經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得以在完全一致的環境中學習和運用所必需的各種知識和能力。根據專業綜合、課程綜合與學科綜合的要求,按“生產與營銷一體化”、“工藝與檢驗一體化”和“原料與產品一體化”的思路,重組和優化師資與設備的配置,實現辦學融合。同時,進行產品、項目研發,可實現學校、企業、市場、項目、科研多位發展。
二、當前高職學院食品類專業主要實訓模式及問題分析
(一)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
高職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十多年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教育部關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即高職高專教育定位要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高職教育不同于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的高等教育,也不同于唯專業的“零距離”技術性教育。 高職高專教育屬于技能教學型教育,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就業必備的專業知識、實用技術和職業綜合素質,又具備后續發展的能力。 畢業生既能從操作崗位干起而成為崗位操作能手,又能向技術崗位、管理崗位邁進而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和管理精英。同樣,高職食品類專業課程體系應圍繞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來制定,其中實踐性教學就是教學環節中訓練技術應用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主要實訓模式及問題分析
為努力提高高職學院食品類專業學生崗位能力,各高職院校主要采取以下實訓模式。
1、項目式 這種模式的實訓方法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下,在課程大綱中,構建一定課時項目,在實驗室,按照器材準備、教師示范、學生練習、總結與實訓報告的順序完成實訓任務。這種模式延襲了長期以來的課程體系教育模式,具有系統性,屬于驗證性實訓,主要不足是局限了課程參與者、主導者的創造性、積極性發揮。
2、單元式 根據某一產品工作過程,在一定周期內,從產品的單元設計、器材準備、工藝流程到操作、產品質量檢驗順次完成。如焙烤食品、果蔬食品的單元實訓。這種方式一般采取在實驗室小樣完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項目式的局限,但仍然是一種項目式打包實訓。
3、頂崗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根據高職學校“2+1”,“2+0.5+0.5”等教學模式設計的一種崗位式實訓,配合畢業論文(設計)來完成,是中、高職學校慣用的一種實習(實訓)模式,學生頂崗實習(實訓)結束即學業結束。從學生參與的角度來看,應該是一種較好的實訓模式,但難以監控、管理不力、程度差異、企業參與度低等問題一直是非常受困的問題。
4、階段式 或者稱為間斷式,工學結合式。學生學完某個單元或課程體系后,到進行學習與實踐交互,課程學習主要是掌握基本理論,實踐環節即采取小組或單項作業,訓練的環節即是生產環節。但由于學校需提供完備的設備、工藝、檢驗、市場環節,雖然近幾年來國定推行了很多“校+校”、“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但由于難已市場化運作,推廣難度較大,成效不佳。
三、食品加工實訓車間建設方案
近年來,省市加大對我院建設力度的支持,基于高職院校主要實訓模式及問題,從我院人才培養的背景、模式考慮,結合食品類人才培養特點及教學需求出發,在我院建設集實訓(實驗)、生產為一體的實訓車間(工廠),實現人才培養與基地建設的良性互動,切合我院當前建設規劃路徑。
(一)實訓車間建設路徑
建設符合 “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思路,建成食品工藝技術、食品質量與檢測、食品生物技術等專業方向,形成一個多元化、科學化、現代化的綜合實踐教學基地,成為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實踐教學基地。
1、建設目標和功能符合新時期高職教育改革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建設,要形成特色鮮明的緊密聯系市場生產一線、校企合作辦學、資源共享的產學合作機制。積極開發具有崗位針對性的培養計劃、課程和教材,推動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的深入實施。努力適應就業形勢變化,充分利用建立實訓車間的契機,密切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的聯系,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做好學生就業和創業服務工作,加快職業教育發展。
2、 探索高職教育實訓基地自身的運行機制。通過實訓車間建設,放大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運作管理模式,積極探省、市統一規劃、學校管理為主、資源共享的運行機制。如職業教育實訓課程以及相關教材的開發機制、實訓基地建設的經費籌措機制。從而帶動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可持續運作方式,為推廣實訓基地建設提供可以借鑒的經驗,帶動地方政府支持實訓基地建設,加速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觀調控、社會中介體系服務、政策體系支持的產學研聯合創新體系和良性互動的高效運行機制。
(二)建設方案單元
組成方案(項目)單元的框架及布局面向食品類專業,能夠完成食品類各崗位實訓任務,可同時滿足高職、中職的實踐教學和各類培訓的需要。建設集食品檢驗、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評價、貴州民族特色食品研發等生產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性生產實訓基地。采用先進的生態模式處理廢水、廢料,形成一條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生互促的良性循環產業鏈,保證了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四、食品加工實訓車間運作模式
為保證食品加工實訓車間運作的持續性,必須市場化運作。即在產品原料、加工、銷售等諸多環節建立公司化管理模式。
1、實行股份制的資金運作模式
教師、學校多方入股,經營風險共擔,利潤共享。增強參與者與管理者的主人翁責任意識,充分調動教師,校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將技術轉化、應用,不僅具有技術成就感,還具有一定的經濟收益,校方能將資產盤活,提高實訓器材使用率,完善學生能力培養,多方受益。
2、實行技術技能化的教學模式
教師參與工藝指導與生產,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既是教學驗證,更是技術、管理提煉;學生參與生產過程,理論基礎得到充分應用與發揮,使較為抽象的立體知識轉化為實物產品,既有很強的成就感。教師真正做到“雙師”,學生“雙學”,提升了當前高職院校“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3、實行企業化的產品營銷模式
在校區內設立窗口、形像店等實體銷售模式,生產、開發學生喜歡的各類食品,做到生鮮生產;與企業聯合,實行貼牌(標),授權式加工;完全企業化(注冊)、工廠化生產。整合了原料、加工、包裝、配送(物流)功能,不同特長的學生能力得到極致發揮。
五、結語
食品加工實訓車間建設與運作不僅能提高食品類技能型人才的素質培養,縮短了企業用人的適應周期,還能為全省各類相關從業人員提供職業能力培訓,對提高食品安全、提升產品質量,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學校通過產品銷售、培訓、技術開發與轉讓等社會服務,能夠獲取一定利潤,用于食品加工實訓車間的維護、運轉和擴建。
食品加工實訓車間建設,對于解決多年來困擾高職技術教育改革的問題給予有力的支持。如: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校企合作,課程內容、體系和培養標準問題,教育資源緊缺問題等。由于食品加工實訓車間提供了充足的設備,可以滿足師資培訓和產教結合的需要,通過在車間完成實際課題和生產實踐,可迅速提高師資隊伍的總體實踐能力,也為他們參與企業實踐,進一步提升業務水平奠定了基礎。教師會將切身感受的實際需求,化為改革的自覺行動。另外,食品加工實訓車間的建設緩解了教育資源的緊缺問題,為學校開展彈性學制和柔性培養方案等重大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也為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說,食品加工實訓車間的建設必將有力地促進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并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胡躍.構建技術和能力組裝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秀艷.淺談目前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J].大觀周刊.2013年 第1期
[3]農志榮等. 關于高職食品類專業畢業論文教學的研究方向[J].職業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4]郭志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 職業時空.2008年第10期
篇4
從去年以來,車間緊密圍繞企業“爭創一流”的總體目標,以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材培養為切入點,立足實踐,廣泛搭建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將企業長遠發展與員工個人成才有機結合,通過實施“1+2+3+4”人才培養新模式,對人才培養流程和考核機制不斷進行創新,在車間人才培養方面逐步探索出一條新路,為企業管理創新注入一股新活力。
一、生產車間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實施背景
(一)隨著行業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車間一線崗位人才培養問題日益凸現,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1.關鍵崗位人才空缺對生產造成影響:一線技術含量高、與產品質量關系密切、培養周期長的關鍵崗位,當面臨員工請假、休假、調崗、離職、出差等情況時,此時車間必須有其他員工填補空缺。尤其在《員工帶薪年休假管理辦法》出臺以后,每位工作滿1年員工都享有每年最少5天假期,如果不未雨綢繆,及時培養出崗位“后備人才”,當崗位面臨后備人才匱乏的情況,勢必對車間生產工作造成一定影響。
2.一流企業對一流員工隊伍的需求:企業在“爭創一流”過程中,對員工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員工不能只滿足于掌握單項專長,而應轉變觀念,增強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生產實際中成為“多面手”、“萬金油”。同時,車間通過培養更多崗位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3.企業技術進步與流程再造的要求:近幾年來,各卷煙生產企業技術改造的速度加快,技改后,生產作業流程隨之變化,原有崗位會出現合并重組,這就需要有掌握不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不斷涌現。
4.員工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按照國家局指導思想,煙草行業跨省重組,組建大企業、大集團是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鄭州、新鄭卷煙廠聯合易地技術改造項目的確立,企業更高層次聯合重組迫在眉睫。面對新一輪的崗位競爭,廣大員工迫切要求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競爭實力。
二、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
在培養模式方面,車間從學習理念、環境、機制、方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形成“1+2+3+4”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即:“樹立一種理念,營造兩種環境,建立三種機制,運用四種方法”。
(一)樹立一種理念,轉變思維方式
面對行業競爭的新形勢,車間對員工進行合理引導,教育員工要終身學習,并在車間內部樹立“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把工作的過程看作學習的過程,把學習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使工作和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思想上轉變員工思維定勢。
車間黨支部開展“四個一”讀書活動,發放《沒有任何借口》、《你在為誰工作》等針對性很強讀物,使員工觀念有了根本轉變。同時為發揮榜樣帶動作用,車間多次組織先進技師、優秀青工進行現場經驗交流,通過優秀員工先進示范作用,激勵人,帶動人,為全體員工提供仿效的榜樣。
(二)營造兩種環境,豐富學習載體
為給員工學習與交流提供平臺,車間先后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有效營造兩種學習環境。
1.在硬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先后為專業維修人員,建立學習室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學習室包含學習區、資料區和討論區,資料區設在電修室和設備室,可方便員工自由查閱技術圖書資料;討論區則成為“創新活動專區”,可方便員工交流學習經驗,開展創新活動;另外,車間還與鄭州輕工業學院聯合組建河南省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建立煙草生產過程工業網絡實驗平臺,并印制該平臺《試驗指導書》等學習資料,豐富了電氣專業人員對監控畫面制作、PLC在線編程、網絡組建等方面學習內容,該實驗平臺項目在全國煙草企業中尚屬首家使用,該項目也于*年順利通過河南省科技廳的成果鑒定。
2.在軟件環境建設方面,車間以“知識共享”立足點,組織專業維修人員收集設備相關資料,建立設備維修經驗庫;車間還組織牽頭,結合職工興趣愛好,開展各種學習論壇與讀書活動,以此拓寬職工知識面。如成立新聞寫作團隊、電腦愛好者協會、工藝攻關小組等。通過廣泛交流使員工對如何學習有了全新認識,營造出共同進步的新局面。
(三)建立三種機制,規范考核流程
1.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車間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對員工競爭上崗、學習培訓情況、工作創新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明確規定。先后制定《人員競爭上崗管理辦法》、《學習培訓管理辦法》、《制絲車間績效考核方案》三種機制,車間還以維修工段為試點,推行維修工分級管理,把考核成績以百分制形式進行月度匯總,并與員工全年的工作業績進行掛鉤,以此對員工進行分級管理(級別從A+檔到F檔),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為規范人才考核流程,車間還以三種機制為保障,不斷創新管理形式,加大員工績效考核力度。為每位員工建立“制絲員工學習檔案”,設計員工培訓學習分冊,對員工全年參加培訓次數和情況進行考核統計,針對員工學習工作情況進一步挖掘崗位的后備人才。
(四)運用四種方法,注重培養實效
1.扎實開展員工‘內培外訓’。員工培訓內容更趨多樣化,在內部培養方面,為了不影響企業生產工作,車間敢于借助專家‘外腦’,聘請美國AB公司、西門子公司等技術人員、鄭州輕工業學院教授來車間定期集中授課,講述前沿技術領域的相關應用;另外,在外出培訓方面,企業組織開展針對性強的外出培訓,參加外出培訓后歸來的員工,必須把所學內容再進行內部培訓授課,由此使更多員工充分受益。車間定期開展“每周一課”,如變頻技術、網路技術、PLC應用技術、機械制造等專門培訓。
2.有效開展操作人員‘訂單式’培訓。所謂‘定單式’培訓,就是結合生產需要,車間有針對性地對生產操作人員進行現場培訓授課,主要采取“機旁示教”和“兼職培訓員”兩種形式。在“機旁示教”中,車間挑選關鍵崗位分包維修工通過現場集中授課方式,講解設備的結構、性能、原理和操作基本技巧,使崗位操作工對關鍵維修技術都有所了解。另則,車間還指定設備管理人員、技術骨干擔任兼職培訓員,對參訓員工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考評,這種“以點帶面”的學習方式,有效豐富了現場操作人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3.開展維修工“AB角結對子”活動,即兩名維修工一組結成對子,并制定詳細學習計劃書,師徒之間必須掌握對方所承包設備維修技術,通過師徒優勢互補,實現共同進步,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層梯隊技術力量,防止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斷檔。
4.建立現場操作人員輪崗機制,即“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工序交叉人才培養方式。在橫向培養中,車間要求葉段、烘絲段、梗絲段、四摻加香段中控工相互學習交流,中控工必須熟練掌握各工藝段中控操作技能。另外,要求中控工至少要培養1名本地操作工掌握中控操作技能,每位本地操作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該崗位中控操作;在備用工中挑選兩名素質較高的培養對象,使其在實際中掌握關鍵崗位(切絲機操作,烘絲機本地操作,香料廚房操作、膨化電控)的操作技術。
三、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的效果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生產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在員工素質、后備人才儲備、企業技術進步等多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技術保障。
(一)提高了員工整體素質
1.通過此項管理方法實施,豐富了廣大員工在不同崗位上實踐能力,為車間儲備充足的崗位人才,有效解決車間人才缺失的困擾。“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學習理念在制絲車間成為員工自覺、自發、自愿的行為,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員工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僅*年一年,車間共完成廠級創新成果12項;在職業資格證書取得方方面,*年車間培養高級以上技術等級資格員工11人,其中一人取得工程師資格,四人取得維修技師資格。在全國“泰山杯”煙機設備維修職業技能大賽中,車間兩名選手還獲得SQ34切絲設備第三、第四名好成績,并被推薦為“行業技術能手”,取得我省煙草行業同工種比賽歷史最好成績,
(二)豐富了后備人才儲備
關鍵崗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與實施,使車間后備人才培養逐步走向正規。在關鍵操作崗位,一個崗位每班次至少有三人會操作關鍵崗位設備;在關鍵技術崗位,培養了多名操作技術能手,彌補了關鍵崗位操作人員不足現象,完全達到了車間人才培養目標。以下為車間關鍵崗位后備人才培養對比表:
(三)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
1.員工參與車間技術革新、勞動競賽、科技攻關、設備改造等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車間員工結合所學知識,勇于開展工藝創新活動。其中《松散回潮安裝煙餅分離機》、《提高切絲質量工藝創新》等新工藝新技術已在制絲工藝生產中得以運用,為車間工藝生產解決了大量的實際難題。
2.技術創新項目水平和檔次得到大幅提高,團隊革新項目碩果累累。車間廣大員工依靠團隊優勢,開展了多項節能革新活動,其中《車間滾筒類節水節電改造》、《車間照明智能改造》、《提高加料機水分CPK值》、《干冰煙絲膨脹伺服系統供電改造》、《整改1線真空回潮機返抽控制》等14項革新活動已經應用于車間生產中,對企業的“提質降耗節能增效”起到了作用。以下為車間技術革新項目數量對比表:
3.群眾性QC小組活動得到蓬勃發展,為更好加快技術成果轉化速度,車間把技術革新與成果申報緊密結合,并把該項作為員工成才量化考核指標。由于成績突出,車間有多個QC課題獲得“省優”、“國優”等稱號,*年制絲車間第五QC小組《減少貯葉柜故障維修時間》成果,獲得“國優”稱號,維修工段電工班獲得國家級“質量信得過班組”榮譽稱號。通過QC活動,廣大職工立足崗位“學技能、練技術、比貢獻”的學習氛圍更加濃厚,為企業創造出巨大效益。
(四)營造了員工和諧氛圍
篇5
專業建設措施
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自獲批準開辦以來,就建立了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專業建設的指導工作。明確分工職責,專題研究本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充分發揮其在專業建設、發展中的決策、引領作用。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根據市場需要,擴大專業適應面,完善專業建設方案,使專業建設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增強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服務地方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專業辦學特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建立起知識與技能相互促進、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互為基礎的機制是我們培養人才的立足點。實踐性教學不僅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而且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把實踐性教學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為實驗課,第二類為設計類(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實踐教學,第三類為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第四類為活動課程。在實驗教學中重視實驗課程的開設質量,積極摒棄重復性的實驗內容,壓縮驗證性實驗,強化實驗技能的訓練,增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我院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并讓部分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參與實驗教師的實驗準備和儀器維護。重視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把實習基地建設作為專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校企合作培養
篇6
關鍵詞:校中廠;校企合作;運行模式
電子信息產業是推動綿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擁有長虹、九洲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兩個博士后工作站,在電視機、數字電視接收設備、軍事電子產品、高性能電連接元件、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領域具有國內領先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對于電子產品裝配、調試、檢測、售后服務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較大,能更好地培養企業需要的零接軌人才。
作為綿陽地區電子類高技能應用人才培養基地,學院與北京欣立偉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重點建設了融生產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實訓車間。探索并實踐了較為科學的合作模式,極大地發揮了車間的生產和教學功能。
一、采購先進設備,緊跟行業發展
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實訓車間的建設以培養具有專業化、技能化、職業化的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十分注意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完全施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集生產與教學為一體,由企業和學院共同建立并進行生產運作。車間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固定資產400萬。
車間包括一條全自動貼片線(三星SM431+SM421),一條全自動波峰焊生產線和一條組裝生產線,貼片生產線采用全自動錫膏印刷機、全自動片式元件貼裝設備和無鉛熱風回流焊,在回流焊接后配置全自動(AOI)光學檢測系統。整條生產線能全自動完成從最小0204CHIP到腳間距為0.3 mm的55 mm的精密芯片的快速貼裝生產。其中元件的精度達到50 ?滋m,芯片的精度達到30 ?滋m。THT波峰焊生產線,采用全自動插件線、雙波峰焊接及全自動切腳等全套工藝設備,能完成各種規格插件的焊接及混裝焊接,滿足精密插件電子產品的中小批量生產需要。
車間與公司合作經營管理,外接生產任務并建立產品研發機構,完全進行公司化運作,由資深管理及生產工程師進行運營,教師、學生直接參與到生產實踐,能很好地完成《電子產品生產工藝》《生產過程自動化》等課程的生產實訓。
二、引進高新企業,促進持續發展
北京欣立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工程范圍涉及城市煤氣管網、城市自來水廠、熱力發電廠及熱力管網、小區及樓宇弱電管理系統、大型試車場及現代化工廠的遙測監控、信息處理系統。通過多年的工程應用和對自動化及遙測、遙控等領域的了解,積累了對應用領域的認識和提出相關解決方案的經驗,從而發展成為以研發高科技工控產品和提供技術服務為主的、集通信產品研究、設計、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公司。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主要分為三個大類:
1.基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運營商GPRS/CDMA網絡的無線通訊、無線報警等通訊終端產品
2.面向工控行業用戶的數據檢測、現場控制、信息采集的RTU、遙測和控制設備
3.面向特定用戶的定制產品和解決方案
企業本身的訂單需求加之來自四川長虹、九州集團等綿陽本地企業的外包訂單能保證生產線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企業也致力于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較強的合作意識,雙方的合作達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良好局面,能極大地提升學院的人才培養水平。
三、企業獨立經營,市場規律運行
校企雙方以租賃的形式進行合作,整個經營過程完全由企業獨立進行,人力、知識、信息、技術、領導、資金、營銷等生產經營要素全部由企業自主建設和管理。校方在車間的經營過程中僅為企業提供后勤保障工作和其他必要的支持。
四、經營全程培養,著眼技能人才
1.協議約定,保證教學
為實現實踐教學目標,提升整體教學科研水平,校企雙方達成協議將課程資源開發、實踐教學、教師培養、技術服務等教學科研任務貫穿于車間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校企雙方合作共同開發人才培養方案、實驗實訓教學大綱、實驗實訓計劃、實驗實訓指導書、量化考核體系等教學資源;車間每學期為學院相關專業學生提供生均不少于2教學周的頂崗實訓條件;企業推薦企業技術骨干與校方任課教師共同承擔學生的實踐教學;企業人事部、輔導員、企業兼職實踐教師、任課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考核;企業每學期為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等專業的至少2名專業教師提供不少于6個月的掛職鍛煉條件,教師鍛煉期間,企業為教師提供具體的項目,校企雙方共同對鍛煉教師進行量化考核;企業選派中高層領導、技術人員、中高級技師擔任校方客座教授、專業帶頭人或兼職教師,參與校方的人才培養過程,參與校方的科技開發、實驗室建設、教學改革、教材編寫等工作;企業參與校方的社會服務項目,包括技術改造、企業培訓、技能鑒定、短期培訓班等,企業為社會服務項目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實踐條件等。
2.規范教學,保證質量
為保證教學質量,校企雙方合作開發了比較科學的教學考核體系,按“學徒制”方式,采用基于生產工藝流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按照生產規范進行管理,在能力素養和專業技能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整個教學及考核過程由校企教師共同參與進行,相互監督。
3.量化考核,正確評價
為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車間制訂了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學校與企業相結合、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三結合”指標量化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其中,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相結合是學生能力的最終反映,學校與企業相結合是考核的主要形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是考核的主要內容。
五、共建研發平臺,促進多贏發展
校企雙方在學院內共建研發中心,共同提供設備和技術人員并進行新產品開發和各部委、四川省、北京市、綿陽市、學院等各級科技項目的申報。一方面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能較好地提升學院師生的科研水平。
在共建研發中心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企業的市場調研信息來確定研發的方向和技術利用的方式。以隨時把握社會發展的市場需求,讓研發的產品和培養的學生都能成為市場歡迎的產品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針對當前的需求,我們近期研發的項目包括針對電力行業需要的《電池巡檢儀》,針對農業及工礦企業的降溫、加濕等應用的《大棚智能控制器》以及針對環境監控的《無線溫濕度監控系統》等項目。
這些項目的進行不單需要某一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跨行業、跨專業的綜合應用能力。同時也是直接面向社會的最直接需求而尋求答案,解決問題的歷練過程。使職業培訓、職業技術教育真正成為急社會所急、應市場所需的教育和創新基地。
六、運行成效
經過近兩年的運行,車間的整個運行效果良好。在生產經營方面,企業完全獨立經營,主要承擔無線監控工程及自主產品的貼片生產及調試以外,還外接四川九州、重慶、成都等地區的貼片外包業務,生產運營良好。
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保證日常的課程實訓、定崗實習外。還結合我院電子產品創新基地,對具有一定研發能力的學生進行再培養,使得他們在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規范、設計技巧等方面實現了真正的零接軌,10級中通過培養的8名學生現已全部走入軟硬件設計類的工作崗位,深得用人單位的好評。另外,實訓車間在四川省高職高專以及綿陽中職院校師資培訓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現已成功舉辦了三屆80余人次的電子類專業師資培訓班,培訓效果得到廣泛認可。
在科研方面,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申報了“天然氣無線監控系統”、四川省教育廳的”便攜式農殘檢測電子鼻研究”、綿陽市的“基于智能電子鼻的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等省市級科研項目,這些項目的合作極大地提升了我院的科研能力,同時對企業的創新能力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項目來源:綿陽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項目
項目名稱:實踐教學資源開放性建設若干問題研究
篇7
關鍵詞:個性化 雙元制 理實一體化 第三方考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科學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維修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我們培養汽車維修人才的方式要適應市場需求,培養出汽車人才的質量更能夠經得住市場的考驗,然而目前我國無論中職還是高職都面臨與工作崗位脫節、書本上的知識陳舊的現狀,改變這一現狀已經是迫在眉睫。汽車行業人才已經成為緊缺型人才,要滿足市場對高技能型汽車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現行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勢在必行。為此,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克服重重困難,制定出一套即符合市場需要,又迎合學校現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其中包括個性化實訓室建設方案;18個領域的課程置換;每年暑期為時一個月的教師培訓;三階段的學生實習和畢業生就業推薦;第三方考核制度等。
一、結合學校實際狀況,制定符合市場需要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
要進行專業教學改革,就必須要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把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為此,我們召集了一批具有豐富維修經驗的維修人員,和在教學一線從業多年的資深教師,經過多年走訪國內著名汽車品牌的4S店及一類、二類維修企業共400余家,根據企業組織機構圖和標準化企業工作流程及崗位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對已經合作的院校我們均由專人負責,并與校方負責人協商共同制定即符合學校實際情況又緊密貼合企業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
在全面引進先進的德國“雙元制”汽車專業教育課程體系后,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根據國內汽車行業的特點以及4S店標準、規范的管理流程進行了本土化,將德國現行汽車領域轉變成適合本土需求的學習領域模塊,整個課程體系設置以企業要求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導向;以課堂實踐為核心;以雙元交替為特征;以學生為主體;以法律制度為規范。分階段、分層次、分領域的培養方式,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開發了適用于高職診斷與維修方向的18個領域教材;適用于高職服務與營銷方向的18個領域教材;適用于中職維護與保養方向的12個領域教材;適用于中職服務與營銷方向的12個領域教材,目前全國有近百所中、高職院校正在使用該教材。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雙元制”本土化到我們的課堂
汽車維修行業的發展對汽車維修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直接反映出汽車維修專業內涵的多樣化和技術發展要求。我們打破了“先學基礎理論再進行實踐實習”的傳統教學方法,大力推行一體化教學方法,把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把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
教學上我們采用工作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拆裝學習元件的位置以及構造;通過實際的案例分析學習元件的作用以及系統的工作原理;通過儀器設備的使用學習故障檢測的一般方法;通過實車的操作學習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如:將企業實景搬進課堂,把課堂搬到車間,課堂再現生產車間的真實場景,場景按照4S店實際商務環境搭建,課堂再現企業商務真實環境,這種方法我們稱為情景教學法。嚴格按照一線生產與服務流程,將每個知識點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然后完成整車實驗,在實際操作中充分理解和運用理論知識,繼而達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稱為工作流程導向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充分的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充分應用,并在實踐中充分的證實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這種方法稱為項目教學法。
在教學模式上還要注意三個轉變,一是將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而現在主體變成了學生,教師只起到輔助的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是學生在不停的要求掌握各種知識與能力來完成項目的實施;二是將專注于閱讀課本轉變為專注于完成任務或項目,從而把課本轉變為學生隨時填寫的項目單;第三,將課堂轉變為與企業相同的工作場所。我們就是利用這三個轉變來完成貼合企業實際的各實訓項目教學。
三、培養素質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對于師資力量,我們要求合作院校為本項目組建專職的專業教師隊伍,專業教師具備汽車及汽車相關專業基礎且通過中德諾浩考核后持證上崗。為了能讓合作院校的教師滿足相關要求,我們又為合作院校提供了專門的師資培訓服務,其中包括在每年的暑期召集全國的合作院校教師進行定點集中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為中德諾浩汽車教學模式方法的培訓、汽車服務與維修技能的培訓和示范課。
四、加強建設理實一體化實訓基地
為了能夠使三年18個領域的教學任務順利實施并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會幫助合作院校設計相關實訓室與服務大廳,其中包括汽車認識與維護保養實訓室、發動機機械構造實訓室、汽車地盤機械構造實訓室、汽車電子與電器實訓室、汽車發動機管理系統實訓室、汽車底盤(AT)管理系統實訓室、汽車車身管理系統實訓室、汽車整車拆裝檢測實訓室、奔馳寶馬實訓室以及多功能服務大廳。每個實訓室都具備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功能,學生可以邊學習邊實踐,使學生對專業學習目的更為明確,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五、建立第三方考核體系
中德諾浩還秉著貼合企業實際的原則,在對學生每學期末進行的期末統考中,會有企業中的資深技師圍繞當前任務結合企業典型案例來進行現場考核。在畢業結課考核中,還邀請德方專家來到國內對每一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考評內容包括三項理論、八項實操、一項專業會談。主要考核學生的還是各方面綜合能力,考試合格的學生還可以拿到德國手工業協會頒發的證書。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in Shandong, takes Jining polytechnic which is the first project construction unit of province schools with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how to build the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next step,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關鍵詞: 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
Key words: skill-oriented;personnel training;construction of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0-0264-02
0 引言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山東省高等教育內涵提升計劃(2011-2015)》,山東省教育廳、財政廳啟動了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此工程簡稱“山東特色名校工程”,又被譽為“山東省211工程”或“魯版211工程”,主要是在地方高校中遴選一批應用基礎型、應用型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三類特色名校進行重點建設,從而解決目前山東省高等教育面臨的辦學模式單一、同質化傾向明顯、學科專業結構不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
1 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的實施背景
眾所周知,過去的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提高,高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3000多萬人,穩居世界第一。毛入學率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其中山東省更是在2011年達到了29.8%。全國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總數以及所占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截至2013年5月3日,全國具有招生資格的高校上升到2481所,山東省共139所,具體見表1,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這不僅是毛入學率的提高,更意味著高等教育的觀念、功能、學校類型與規模、質量標準、入學與選拔方式、教育內容和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
黨的十報告關于“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明確了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對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啟動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該工程旨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增強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提升山東省高等教育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類型層次清晰、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山東省高等教育體系。
目前,山東省首批28所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單位已經確定,其中5所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10所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13所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濟寧市唯一一所山東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設單位,依托已建成的機電、汽車、生物等特色專業和專業群全面啟動了省級特色名校建設。
2 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山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與山東提出的建設制造業強省及國家“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計劃”是基本適應的。但隨著山東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高職教育的一些矛盾問題日益凸現,主要表現在:
2.1 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沒有形成高職特色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高職教育的使命應是為中國現代化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技術技能人才,他們在職業崗位上稱為“灰領”或“銀領”,他們既會熟練操作,又有一定的現場技術處理、溝通、協調能力和生產現場的管理能力。面對企業一線對相應人才的需求,大多數高職教育未能及時應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嚴重不夠,無法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特色,不能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2.2 辦學觀念陳舊,辦學定位不明確 相當一些學校缺乏先進的辦學理念,既不了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前沿,又不了解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某些專業的設置沒有考慮到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只考慮目前淺層次需要,或把各專業的工作手段都看做是專業來設置,很難與相應的專業區分開。這種教育模式雖然便于學校管理、降低成本,但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靈活培養人才及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現代教育理念差距甚遠。
2.3 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校企合作聯系不緊密 受傳統教學體系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僅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多側重于傳統的認知性知識講授,企業一線中需要的工作過程知識與實踐能力幾乎很少涉及,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可能培養出符合現實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4 管理粗放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大部分學校主要靠學費辦學,一些院校在辦學條件有所改善的同時,缺乏系統設計與協調,造成許多教學資源的浪費。不少學校占地很大,沒有房子;房子很多,沒有設備;設備很多,很少使用。其次,教師隊伍不能滿足高職院校教學需要,培養渠道不完善。再次,對辦學績效的監控和考評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院校難以形成良性循環,無法持續發展。
3 對山東省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的幾點建議
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特別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根據區域產業發展方向,明確專業服務方向,基于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引入行業企業標準、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共同設計、實施、評價和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量身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如數控技術專業對接山推等主流企業加工中心操作等核心崗位,細化為工程機械方向,優化培養方案,建設省內領先的數控加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3.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依托校企共同體,各專業按照學崗直通的要求,推動“五進五合”:企業進校園、工程師進課堂、學生進工段、項目進教學、產品進實訓;車間與課堂合一,教師與技師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理論教學與技能操作合一,學習技能與加工產品合一。如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依托濟寧市汽車職教集團,在校內建設一汽3S店校中廠,在潤華集團建設廠中校,實施“分層漸進、循環提升、學崗直通”人才培養模式,面向濟寧和魯南汽車服務企業,培養汽車機電維修崗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3 課程體系與課程建設 按照崗位分析—典型任務確定—行動領域歸納—學習領域設計的步驟,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與職業崗位直通,校企共同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實現崗位職業技能標準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豐富網絡課程、校本教材等教學資源,構建專業教學資源庫,積極申報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與施工員職業崗位相對接,引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構建公共平臺、專業平臺、專業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素質拓展模塊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重點建設優質專業核心課程。
3.4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完善“三級實訓、三段實習”實踐教學體系。三級實訓,即教學做一體的課內實踐、基于真實任務的專項實訓、雙證融通的綜合實訓,使學生實踐能力分層漸進、逐步提高;三段實習,即崗位見習、輪崗實習、頂崗實習,使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在工學結合、工學交替中養成、提高。按照“雙向選擇、協同管理、共同考核”的思路,校企共同實施頂崗實習,強化頂崗實習流程化管理,逐步提高頂崗實習專業對口率和留用率。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依托校內機電實訓基地、博特車間(校中廠)、山推股份(校企共同體合作企業),構建校內三級實訓、校外三段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
3.5 教學模式改革 依據企業生產過程、工作流程、實際案例,積極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推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實施“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考核模式,教學做一體,提升學生職業技能。適應企業生產周期和工作時段,按照職業能力養成規律,打破固有模式,實行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如酒店管理專業根據酒店市場淡旺季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淡季在校內學習與旺季在酒店實踐相結合,培養酒店行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6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必修課程和《科學創新方法》等選修課程,在相關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定期邀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優秀畢業生來院作創新創業專題講座,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依托群團組織,成立創新創業指導機構,組建創新創業社團;積極開展職業技能競賽、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引進全球模擬公司聯合體“創業實訓模擬公司項目”,開展創業模擬實訓;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導師制度,組織學生參與教師技術研發項目,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建設大學生創業中心,設立創新創業基金,與高新區創業孵化園合作,選擇有潛力的項目進行創業孵化,支持大學生在探索實踐中走向創業之路。
3.7 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課程、教學環節、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管理等質量標準和教學事故認定標準;實施學院與企業“雙線監控”,建立教務處—企業技術部、院(系)—企業車間、專業教研室—企業班組“三級管理”的教學管理組織,構建教師、學生、企業、社會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評價的“四方評價”模式;完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平臺采集機制,實現數據源頭實時采集;建立學院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和二級教學單位年度質量報告制度。
總之,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建設的實施,將有力推動學院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的整體建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師資隊伍水平進一步提高,專業實力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學院社會聲譽得到進一步認同,整體辦學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明顯提升。將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成為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能夠支撐現代產業體系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具有突出辦學特色和較高辦學聲譽的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
參考文獻:
[1]黨的十文件,2012(11).
篇9
關鍵詞:校企合作;輸入地;人才培養模式;中等職業學校
一、研究的背景
近年來,職業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2005年11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總理指出:大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探索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對于打造人才資源優勢、推動企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模式轉型、解決“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拉開了新序幕。在這一背景下,各級職業院校積極探索職業學校如何為“三農”服務,作為關鍵問題加以研究。在這一背景下,2006年A校與名企聯合辦學,利用名企輸入地人才培養優勢,即輸入地的品牌效應、實訓基地為依托,實施“訂單、定向式”培養,積極構建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出職業學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有效路徑。
就A職業學校而言,生源99%來自農村,學校的特色專業是市場營銷、食品加工等專業。因此學校承載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重任。同時,學校所依托的輸入地企業本身就具有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的員工大部分來自周邊的農民。這決定其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實踐表明,通過學校對農民子弟的培養,可以實現新一代農民向新一代產業工人的轉變,并促進農民的增收,改變農村經濟落后面貌;通過企業精神的宣揚,促進農民精神面貌的改變,最終實現農村奔小康的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努力探索職業學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有效路徑。
二、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產業。積極構建校企輸人地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職業學校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有效策略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標。A中等職業學校立足于企業輸入地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確定了培B既具有認真嚴謹工作態度的庖丁精神,又具有精湛技能的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學校積極構建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是A校開展本課題研究的核心項目。早在辦學之初,學校就將校企聯合辦學作為辦學的發展方向。因此,研究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新模式就顯得非常迫切和急需。A職業學校結合辦學的實踐,積極探討多種輸入地人才培養形式,如學生入學時家長與企業直接簽訂《就業協議書》,學生畢業后企業負責安置工作;與多個龍頭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等。學校在多個企業建立了學生實訓基地,使學生在上學期間就親身經歷真正的生產實踐,在畢業后無論是回家發展,還是在這些企業做一名產業工人都有良好的基礎,學校在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模式下,發揮名企的產業優勢、實訓優勢,學校與企業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為這種校企聯合辦學做好了保駕護航,為職業教育辦學方式開辟了道路,也積累了寶貴經驗。具體而言,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形式包括三方面:一是“訂單式”輸入地人才培養。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二是“工學結合”。通過學校和名企輸入地的雙向交流,將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與企業實踐工作相結合。三是“學工交替”,即名企輸入地人才培養。“學工交替”,企業輸人地既是學生工作的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此培養方式突破了過去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做中學。
三、校企輸入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特色課程開發
就A職業學校特色課程開發而言,主要采用菜單式模塊課程方案。下面以肉牛屠宰加工專業為例,探討A職業學校課程開發問題。
(一)確定培養目標
肉牛加工行業,培養企業生產鏈條中的初、中、高級人才。
(二)制定職業準入資格標準
按照《牛羊屠宰加工國家職業標準》和《GBT19477.2004牛屠宰操作規程》,確定肉牛屠宰加工專業的企業內職業準入資格標準。
1.初級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標準
(1)初級1:無工作經驗的初、高中畢業生在校學習某一工序課程1個月(含車間見習時間),可獲得初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
(2)初級2(相當國家初級技能證書):在校學習一年,且獲得9項初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的初高中畢業生;或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專業理論課程在校學習6個月的企業工人,可獲得初級2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
2.中級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標準
(1)中級1:獲得初級l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同一工序課程學習1個月(含車間見習時間),可獲得中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具有工作經驗企業工人且在校學習同一工序課程學習1個月者,可獲得中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
(2)中級2(相當國家中級技能證書):在校學習2年,且獲得9項中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的初、高中畢業生;或企業工人具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獲得初級2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在校學習專業理論課程3個月,可獲得中級2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
3.高級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標準
(1)高級1(相當國家高級技能證書):在企業車間工作2年以上,獲得中級2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在校學習6個月者,可獲得高級l企業內職業準入資格。
(2)高級2(相當國家技師技能證書):在企業車間工作5年以上,獲得高級1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在校學習6個月者,可獲得高級2企業內職業準人資格。
(三)菜單式課程模塊(以初級模塊為例)
篇10
一 基本做法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相關企業或行業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優勢互補的合作,把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結合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訂單式”培養。與企業雙向滲透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落實就業導向、提升就業質量和就業率、解決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所謂“訂單式”培養,也叫“人才訂做”,就是指學校與企業簽訂定向就業協議后,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選拔學生、組織教學、考核上崗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的辦學模式。
學校在招生時,企業按其發展規模,預測人才需求量,向學校下“訂單”,“買斷”畢業生。根據協議,按照企業崗位的要求,校企共同對學生進行面試、審查、考核,最后確定錄用學生名單,組成以企業名稱命名的專業班級,為該企業定向培養員工。通過簽訂用人和人才培養的“訂單”,明確校企雙方職責,學校保證按照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保證錄用合格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滲透企業文化,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定期到企業觀摩、實習,畢業后全部到定向企業上班,不僅保證了學生的就業,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學生“進得來、學得好、出得去”。
第二,“工學交替式”培養。“工學交替”是指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總教學課時不變,合理安排時間,將學校學習與企業實習相結合,實行“工學交替”。
學生的全部教學活動分為學校教學模塊、校內企業實訓模塊和校外企業實習模塊。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學會一門終身受用的技能,而且提前加深了對企業的了解,能夠更適應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工作結束后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與思考。對于學校來說,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設備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而對于企業來說,這種辦學模式不但可以為企業培養“留得住”、“用得好”的員工,還能夠有效降低招工的成本,更有利于企業進行人才儲備。
第三,頂崗實習。頂崗實習是《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學習2年,第3年到專業對口的指定企業帶薪實習1年,然后由學校統一安排就業,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的重要環節。
為了達到頂崗實習的預期目的,在頂崗實習之前針對學生的實習去向集中強化訓練,并且隨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實習情況,與企業及時溝通,調整校內的培養方案。由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對實習學生進行企業化管理和指導,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工藝指導、質量管理等工作,完成崗位適應性訓練,實習成績由實習企業和指導教師共同評定。
通過頂崗實習,拓展和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養成了職業習慣,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加貼近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基本上完成了由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為他們今后的就業和擇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四個結合,打造品牌專業
1.教師與師傅結合
建立教師到企業的培訓制度。學校在假期或教學任務空隙時,組織專業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加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吸收新技術,增強實踐操作能力,結合生產實際進行科研活動,打造出“含金量”高的“高級技師”型教師。同時,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實訓,參加專業教研活動、學術交流,能迅速提高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
2.學生與員工結合
在校內實訓時,學生穿上實訓服,指導教師為班長,學生為員工,模擬企業,按照“6S”的標準進行管理和作業。安裝電路時模擬企業生產情境,制訂作業指導書。
校外實習時,學生頂真崗,使學生真正成為企業員工,以增強學生的員工意識、企業意識。
3.教室與車間結合
打破以往實驗室的布置,改為車間的格局。實驗室的名稱改為×××車間,設備擺放整齊、環境清潔,處處滲透著企業文化。實驗臺變成工位,前面貼上作業指導書、標準焊板、重點不良產品展示等。進入教室就如同進到了車間,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按照員工的身份約束自己。
4.作品與產品結合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學生會組裝許多電路,我們將他們的作品視作企業的產品。產品質量應嚴格要求,將合格的產品擺放在展示柜中進行展示,對于不合格產品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并進行維修。發給學生虛擬的工資,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這四個結合點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方法。通過四個結合,極大地縮短了校企之間的距離,為學生順利過渡成為企業員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