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科技倫理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2: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科技倫理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科技倫理的認識

篇1

關鍵詞:專利;專利權;強制許可

專利權是專利權人對其專利的實施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原則上任何單位或者個人要實施他人的專利,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否則就構成對專利權的侵犯。但是,為防止專利權人對其專利技術不適當的過分壟斷,促使獲得專利的發明創造得以實施,各國專利法都規定,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國家專利管理機關可以決定給予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所謂專利的強制許可,是指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照專利法規定,不經專利權人同意,直接允許其他單位或個人實施其發明創造的一種許可方式,又稱非自愿許可。我國《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均規定了“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我國專利法對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分為三類:

一、依申請給予的強制許可

依當事人申請給予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申請獲得專利實施強制許可的主體,必須是單位,個人不能申請獲得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同時,申請強制許可的單位,必須具備實施所申請的專利的條件,包括具備實施該項專利的技術條件、經濟條件等。(2)申請專利實施強制許可的客體,只能是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對外觀設計專利不能申請強制許可。(3)申請獲得專利實施強制許可,必須具備法律規定的理由。包括:一是申請人已經向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提出了實施該專利的請求,要求專利權人許可其實施專利。二是申請人是以合理的條件向專利權人提出了請求。所謂合理的條件,是指申請人提出實施專利的條件,與通常情況下專利權人將其專利許可他人實施時所能滿足的條件相同或者相類似。對是否構成“合理的條件”,應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不同專利的具體情況加以判定。三是申請人在“合理長的時間內”未能獲得專利權人的實施專利的許可,即專利權人在這一時間內明確表示不同意申請人的許可實施的請求,或者對申請人的請求未予答復。對于多長時間即構成“合理長的時間”,本法未作具體規定,應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各項專利的不同情況作出判定。(4)申請獲得專利實施的強制許可,應當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按照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申請人應當提交強制許可請求書,說明理由并附具有關證明文件。專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強制許可請求書的副本送交專利權人,專利權人應當在專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期限內陳述意見;期滿未答復的,不影響專利行政部門作出關于強制許可的決定。(5)按照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提出專利實施強制許可,只能在專利權被授予滿3年后方可提出。

二、依特殊情況或公共利益需要給專利實施強制許可

(1)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例如,爆發戰爭、爆發大規模疫病、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等情況。(2)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例如為了公共利益對一項獲得專利的污染防治技術方案給予強制實施許可。按照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因公共利益給予的強制實施許可,只能用于非商業目的。

依特殊情況或公共利益需要給專利實施強制許可本條規定的強制許可,可以不經任何人提出強制許可的申請,而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直接作出強制許可的決定。

三、從屬專利許可

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于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后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依此,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前一專利權人的申請,也可以給予實施后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該種強制許可,是關于對技術互相依存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給予強制許可的規定,即對所謂從屬專利的規定。在實際生活中,有時前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與后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是相互依存的,后一項專利如果不利用前一項專利中的某些專利技術就無法實施。在此情況下,如果兩個專利權人互相之間不能在合理的條件下訂立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則其中的專利技術就不能有效實施。顯然,這既不利于專利權人,也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此,本條對相互關聯的不同專利的強制實施許可作了規定。給予從屬專利的強制許可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兩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必須是相關的、從屬的,后一項專利的實施又有賴于前一專利的實施,否則后一項專利將無法實施的。(2)后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本次專利法修改將原專利法規定的“在技術上先進”,修改為“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主要是考慮到“在技術上先進”的標準過于寬泛,通常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多少都會比原來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在技術上有所進步,否則就不符合授予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必須具備“三性”中的新穎性或者創造性的條件。只要后一專利“在技術上先進”,就可給予其實施前一專利的強制許可,也不利于保護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人的利益。

從屬專利許可,只能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依相關專利權人的申請給予,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不能主動作出給予從屬專利強制許可的決定。

四、強制許可對被許可人的限制

(1)不享有獨占實施權。也就是說,取得強制許可實施權的單位或者個人,無權限制專利權人自己或者再許可其他的單位、個人實施該項專利。其他的單位或者個人無論是通過國家專利行政機關得到強制許可的實施權,還是通過專利權人許可得到的實施權,都受法律保護,取得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無權加以限制。專利權人在被強制許可某單位或者個人實施自己所有的專利后,仍然有權自己實施該項專利或者自愿許可第三者實施該項專利。(2)無權允許他人實施。取得專利實施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雖然經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的決定取得了實施專利的權利,但是其權利僅是在規定的范圍和時間內實施專利。取得專利實施強制許可的單位或者個人并不是專利權人,他沒有權利允許他人實施該項專利。否則,也將損害專利權人的利益,對專利權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參考文獻:

[1]阮思宇.專利強制許可的正當性[J].科技與法律,2011(02).

篇2

關鍵詞:火車輪渡 客列 管理模式 利弊分析

隨著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國家戰略的頒布實施和不斷升溫,通過海峽去海南旅游、經商的客流量急劇上升,2011年瓊州海峽旅客運輸量為1066萬人次。其中通過粵海鐵路火車輪渡運輸的約300萬人次,肩負著瓊州海峽65%左右的貨物運輸和40%左右的旅客運輸?;浐;疖囕喍勺?003年1月7日開通,先后投入“粵海鐵1、2、3、4號”運營。開通營運以來,火車輪渡以貨物列車、客運列車、滾裝汽車、普通旅客輪渡運輸為主,為旅客提供侯船和上下船舶設施和服務,作為南北大動脈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客列及旅客管理方面的現狀

2002 年5月30日交通部的第1號令即《海上滾裝船舶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其中第四十六條規定:“滾裝船舶在航行中,司機和旅客不得停留在車內,也不得在裝貨處所和裝車處所走動、停留”,簡稱為“人車分離”。自從設計建造“粵海鐵1號”時,當時交通部船舶檢驗局就從安全角度考慮,提出火車輪渡“人車分離”的問題,并組織了聯合考察組,就此赴國外考察了不少成熟的火車輪渡項目??疾旖M了解到國外的火車輪渡并沒有硬性要求“人車分離”,并結合瓊州海峽的海況,船舶檢驗局出臺了一個《瓊州海峽火車輪渡暫行規定》,粵海鐵火車輪渡“人車分離”作為非強制性要求,即客運列車可載客開上火車輪渡列車甲板。但是為了保證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旅客能夠安全撤離,當時通過的設計方案允許旅客在過海期間自由上下客運列車,于上層甲板設置了可供 630人休息的火車輪渡客艙,且客列運輸期間,該客艙不載運散客,確??土新每偷男菹⒖臻g。

粵?;疖囕喍啥蛇\列車時,主要基于航程較短、旅客人數多分流時間長、船舶設備技術相對較先進以及借鑒德國、丹麥等類似船舶載運火車客列也非強制性要求人車分離的先例等諸多原因,實行了“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1)火車甲板在裝運客列時,不允許載運汽車;

(2)載運客列時,汽車甲板可同時裝載汽車,分4個區域裝載,兩舷留約1米寬縱向脫險通道,橫向留3條約1米寬脫險通道;

(3)載運客列時,為了緊急撤離需要,第一客艙不坐散客;

(4)載運客列時,客列旅客應急逃生,中間兩股由火車甲板月臺4個梯道向汽車甲板垂直撤離裝置集中站集合;兩舷兩股各自向舷側斜滑道撤離裝置集中站集合。

(5)載運客列時,船舶客運主任到火車甲板與列車長進行交接,并有船上客運人員在火車甲板協助管理;

(6)載運客列時,利用垂向螺桿支撐器、鐵鞋、車鉤加固,綁扎鏈條綁扎;

(7)在火車甲板設置了3個通信接口連接客列廣播,船令廣播系統可直接廣播到每節車廂,向旅客告知乘船須知。

2.“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的利弊分析

2.1現行的“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有利的方面

(1)為旅客提供了便利,便于對旅客的管理。旅客只要在火車站登上車廂就可直達目的地,省去客列過海期間需離開車廂撤至輪渡客艙的麻煩,特別是老人、小孩及行動不便的人士;同時旅客在自己的車廂內,不在船上活動,不會因為不熟悉船舶構造而造成意外事故,對于旅客的管理而言更顯方便。

(2)節省了客列過海時間,增加企業的效益。如實行客列人車分離,根據測算,正常情況下火車輪渡離港前旅客離開車廂至上甲板客艙、到港后旅客返回車廂加上輪渡航行時間,客列過海時間總共需近150分鐘,而目前客列過海時間只需70分鐘,大大節省了客列過海的時間,提高了運營效率,使粵海鐵路水上通道成為一條快速、便捷的航線。

(3)火車甲板上的1、4股道列車車廂旅客撤離時間更快。如果列車上輪渡后人車不分離,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旅客撤離逃生時,1、4股車廂里的旅客直接從車廂門上站臺,能更快地從火車甲板的斜滑道撤離系統撤離。

2.2現行的“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不利的方面

(1)與現行的管理規定和法規有沖突。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與《海上滾裝船舶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對立。另外,2004檢驗規則第8篇“乘客定額及艙室設備”第4章2.3條規定:“客艙內不應設置超過兩層的鋪位……”。目前火車客列硬臥車廂設上、中、下三個鋪位,亦不滿足該條關于客艙的要求。同時,2004檢驗規則第4篇“船舶安全”第2-2章2.5條規定:客船脫險通道的凈寬度不應小于800mm。而從火車甲板到達集中站的逃生路線通道狹窄,通道一般0.9米寬,最窄處緊緊0.7米寬,當在火車甲板的救生衣箱門打開時,通道凈寬僅0.3米左右。

(2)火車甲板存在安全隱患?;浐]喍珊骄€為南北向航線,與瓊州海峽通航船舶的主流航線----東西航線為大角度交叉,且航線穿越瓊州海峽定線制第三警戒區,海峽內船舶交通流密集,年通航船舶交通量達二十多萬艘次,交通流向復雜,有南北向的陸島運輸交通,也有東西向的過境交通以及漁船活動等。在能見度不良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嚴重碰撞事故,在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將使列車車箱發生擠壓、傾斜,甚至傾覆,旅客安全將受到嚴重傷害。同時,列車車廂停靠在火車甲板時,列車發電機組處于停用狀態。列車設備用船電(220伏)工作,但是列車的應急照明系統未與船舶的應急供電系統連接。

(3)列車服務人員不能完全滿足旅客管理需求。客列上的服務人員在火車輪渡,除了為乘客服務外,同時還負責對旅客進行管理,特別是緊急情況下的疏散組織。據了解,目前的列車乘務員,未經過海上專業知識培訓,無法完全承擔起船上客運管理人員的職責。

(4)旅客人數不易核查,現場監管難度大??土羞\輸,時間性要求很高,從客列上船到開航約20分鐘,且整個過程都在火車作業中,現場對客列承載旅客難以做到每節車廂都檢查。特別是在春運、暑運及黃金周等重點時間,壓力更大。雖然控制旅客總人數的依據是售出客票的數量,但是注意到身高1.1米以下的兒童旅客是無需購票即可隨成人旅客搭乘交通工具的事實,也給現場工作增加了難度。

(5)公司管理存在不足。對船載客列的管理,公司主要按照安全管理體系實施,在須知文件中沒有體現火車客列人車不分離運輸方案,也未制定人車不分離情況下具體乘客撤離方案,未認真評估乘客安全撤離的有效性,標識的緊急情況下的須知均未提及客列安全,未制定駕駛臺與客列的聯系須知,船岸銜接還需加強配合,列車員還要加強培訓等??土羞\輸在管理上等同于汽車運輸,在認識上有一定偏差。

3.相關應急對策研究

本著“安全第一,兼顧效益”的原則,無論人車分離與否,安全永遠是第一位。雖然與現行法規的規定不符,但考慮到了“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對于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暫時采取“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但企業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采取,相關配套措施、各項安全標準必須跟上,對“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的弊端和隱患,必須對癥下藥予以解決。針對現行的“人車不分離”管理方式諸多不利建議如下:

3.1完善海事法律法規體系架構,滿足全面履職的需要

面對新技術、新業務,如何在現有法規體制下實現粵海鐵通航安全的保障,需要有關各方共同探討,參考國際相關經驗,謀求新的管理方式,尋找適合粵海鐵的新思路,完善關于粵海鐵運營的法規建設。雖然2002年交通部第1號令《海上滾裝船舶安全監督管理規定》總結了滾裝客船管理的經驗教訓,從公司、船舶、船員、車輛貨物、監督管理等幾方面制定了一整套較為完整規范的管理法規,但在現場監管的具體可操作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 ,建議考慮通過嚴格的立法程序,針對火車輪渡滾裝客船的一個專門管理辦法,在客列及旅客管理方面采取折中的方式——不強制要求火車輪渡渡運旅客列車實行“人車分離”,而是以“人車分離”為客滾船渡運的原則,以“人車不分離”為火車輪渡客列運輸的例外,由火車輪渡營運人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擇,自負責任。海事管理部門負責對營運人選擇的方式進行評估,符合條件的便可準許營運人以其選擇的方式對旅客進行管理。從而使得對兩種管理方式的都能夠充分體現法治精神,杜絕法外特權的出現。

3.2不斷完善水上安全保障機制,健全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加強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建設。進出港船舶應結合進港航道及水文氣象條件的情況,制定包括船舶失控的船舶應急操縱預案,做好應急準備。航行中要多加聯系,注意警戒區附近船舶的相對位置和動態,主動避讓。進一步強化轄區海上惡劣天氣的預警預控和應急處置工作,航行途中應加強瞭望,使用安全航速,注意修正風、流壓差,謹慎駕駛,小心操作,做好避讓工作,防止在禁止會船、追越處會船、追越。加強與相關單位協調配合,形成整體聯動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切實提高應對惡劣天氣和突發事件的管控能力,將海上交通事故的發生減少到最低程度。

建立健全多級水上交通安全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完善水上交通安全應急預案,建設應急反應基地,建立快速、有序、高效的專業化救援隊伍,配備必要的設備,提高對重特大事故的搶險救援能力。接到水上求救報警后海巡艇(專用車)能迅速出動,應急救助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

3.3進一步改進船舶硬件設備,提高裝載客列的船舶配備,滿足裝運客列的附加要求

船上救生設備(救生艇、筏,救生衣,EEBD等)應根據船舶額定乘客人數加上客列上所能容納的旅客人數總和來配備。針對火車甲板撤離通道救生衣柜存在設計和改裝缺陷,當柜門打開后將會縮窄了撤離通道的有效寬度,影響正常的撤離,建議對救生衣柜進行相應的改造,確保撤離通道的通暢。

在列車車廂內配備有效的消防設備。車廂內增加必要的探火、滅火設備,增設受過專門訓練的探火隊。車廂內增加備用的電源或照明設備。同時通過車廂內的電視媒體播放逃生和應急技能,做到有備無患。

3.4推進客列工作人員持證上崗,強化過海客列對旅客管理的作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最低安全配員規則》相關法規的規定,“客運部人員包括乘警、船醫、廚工及旅客服務員”,故列車上工作人員嚴格意義上屬于船舶客運部人員。因此,火車輪渡上的客列工作人員須完成相應的防火與滅火、個人求生技能、基本急救、個人安全和社會責任以及擁擠人群的管理、通信交流、旅客安全等項目的培訓,通過“熟悉培訓”和“客船及滾裝客船船員特殊培訓”的考試,獲得由海事主管部門簽發的《船員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訓合格證》及《客船、滾裝客船船員特殊培訓合格證》,方可隨船工作。其主要職責是:自旅客列車駛上棧橋開始,到列車脫離棧橋卸船完畢止。列車上工作人員除了做好列車相關保障、服務工作外,對處在渡運過程中的列車和旅客的安全情況進行監控,當船舶出現應急情況時,全面負責車上旅客的撤離、逃生的組織工作。列車上工作人員應當作為船員管理,定期參加公司針對船員舉行的培訓,參加船舶日常應急演練。組織實施培訓的機構可以由鐵路部門自行組建,但整個培訓資質、教學師資、內容、設備必須經海事機構認可。

3.5不斷完善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主體責任

進一步明確落實主體責任?;疖囕喍奢d運旅客列車,是一個復雜過程,涉及多方責任主體。因此,在營運中必須明確不同環節、不同層級相應的責任主體,避免出現職責交叉、權責不清、爭權推諉的情況。針對火車輪渡旅客列車運輸中“人車不分離”營運方案的特點,營運單位要落實安全管理責任主體,做好各項應急管理管理措施,主動與海事、鐵路等主管機關保持有效的溝通與聯系,接受海事部門的安全監管,共同做好有關安全保障工作。

嚴格落實安全管理體系。船舶在日常營運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相關安全規章制度,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配套監督體系,使之落實到實處;應定期舉行大規模船岸綜合演習,包括堵漏、消防、救護,以及緊急撤離船上人員等內容;也應加強緊急突發事件的演習,在航行過程中加強巡查,重點是火車的綁扎固定情況。

4.結束語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125 — 02

伴隨著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發現科技在給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明顯的危害?!艾F代科技的異化難題歸根到底是‘倫理’問題,而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問題。科學技術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物化形式,總體上呈現出‘為人’的倫理本性,因此,推進科技‘人化’是規避科技‘異化’的有效途徑?!薄?〕科技倫理是人們在科技活動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它體現為科技活動中從業者的職業態度、方式、價值取向等??萍紓惱硭仞B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科技事業的發展,加強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對我國國人、科技、社會和生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克服。

一、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目標上除了要體現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還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因此,科技倫理道德是高職人才職業道德的重要組成內容。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部分教育者往往從道德的約束性和規范性出發,片面強調人對道德規范的服從與遵循,忽視科技倫理對個人成長與發展的服務與促進作用,忽視個人在面臨道德向題時能動性的發揮,體現在學校德育教學中,表現為教育者重視道德知識與行為規范的學習,忽視學生正確的科技價值觀、科技理想的培養,缺乏對學生科技能力和解決道德沖突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面對現實科技活動中的種種問題時無所適從,是非難辨。

(二)割裂思想道德教育與科技倫理教育的聯系。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職生科技倫理的發展水平從一個方而體現了社會道德的整體發展水平。高職生是“準職業人”,畢業后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他們的科技倫理素質的高低對社會職業道德狀況產生重要影響,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形成良好科技倫理的基礎,科技倫理是思想道德在科技活動中的遷移和體現,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但有些學校在教育實踐中片面強調科技倫理教育,輕視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日?;镜膶W習態度、行為習慣的培養,甚至用科技倫理課取代思想道德修養課,這些做法既有悖于學校德育目標,也違背了科技倫理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三)科技倫理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F代科技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生命技術、環境技術、生態技術的發展,提出許多科技道德問題。核技術的發展涉及的倫理問題主要有:“核保密問題、核控制問題、核人權問題、核和平問題。”〔2〕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主要有:“破譯遺傳密碼的倫理問題、基因重組工程的倫理問題和克隆人的倫理問題等等。計算機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主要有:信息價值倫理、現代信息產權倫理、現代信息競爭倫理、現代信息隱私倫理、信息安全倫理和現代信息戰爭倫理等等?!薄?〕高科技是把“雙刃劍”,既裝有許多好東西,用之不當,就可能導致戰爭危機、生命危機、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等。因此,需要專門的道德規范對其加以引導。然而,有些老師在講授科技倫理過程中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注重對科技倫理規范進行抽象的闡釋,內容缺乏現實針對性,忽視學生自身對科技倫理的理解、體驗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有的教師教學遠離學生現實生活,理論和實際脫節,聽起來索然無味;有的老師只要求學生死記書本知識,不注重具體行為訓練等。這嚴重影響科技倫理教育的實效。

(四)行業科技倫理教育特點不突出?!翱茖W的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問題不是什么外在的,而是伴隨著對真理的探求產生的。”〔4〕當前,我國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用人單位對高職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生受個人主義的影響,越來越注重物質層面的東西和個人價值的實現,由此帶來的是他們的科技行為缺乏社會責任感,偏離科技倫理規范。因此,高職院校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是高職學生就業成功和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然而,多數高職院校的科技倫理教育局限于一般科技倫理教育。強調作為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科技倫理的共性要求,面對各行業不同的科技倫理規范則很少涉及。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學生實習期間的科技倫理教育不夠重視,認為那是實習單位的事;二是有些學校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對行業科技倫理研究不夠深人,往往對行業科技倫理內容的講解泛泛面談,一帶而過。

二、改進高職院校科技倫理教育的途徑

(一)堅持科技倫理教育的基本原則。1.系統性原則。包括:內容的系統性,即科技倫理教育應包括科技倫理規范、科技價值現、科技理想、法律意識、科技生涯設計與指導等內容;教學組織系統性,即科技倫理教育的組織包括理論知識學習、行為訓練、實踐學習等多種途徑;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即要根據學生不同人生發展時期的特點開展不同內容的科技倫理教育。2.實踐性原則??萍紓惱斫逃仨毰c各種實踐活動相結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需聯系具體的科技行為,引導高職生真正領悟科技倫理規范。3.開放性原則。包括:教學主體開放,即要聘請校友、實業家、勞動模范等成功人士舉辦講座并與學生交流,用他們的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教學內容開放,即既要講中國科技倫理的案例,也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案例;教學手段開放,除常規課堂教學外,還要采用參加企業活動等教育形式。4.行業性原則。要求在進行科技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行業科技倫理教育。

(二)構建系統的科技倫理教育內容。1.科技價值教育??萍純r值觀是人們對科技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具有何種價值的看法,是構成科技倫理素質的重要因素。科技價值觀教育包括:正確認識科技與專業的關系、科技對人生發展的意義以及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2.科技理想教育。科技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在科技活動中的奮斗目標,對科技行為起引導、激勵作用。科技理想教育包括:認識科技理想的作用和意義、實現科技理想的途徑和方法以及根據社會與個人的實際制定目標明確、內容翔實、措施具體的科技發展規劃。3.科技倫理規范教育。包括:科技倫理基本規范教育和與學生所學專業對應的行業科技倫理規范教育。4.現代科學精神的培養。包括:認識創新的意義、樹立創新理念、掌握創新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精神、正確對待競爭中的種種挫折和團隊合作精神等。

(三)全方位實施科技倫理教育。1.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科技倫理教育。要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科技倫理教育的內容較少的現狀,讓科技倫理知識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科技倫理教育,包括科技價值觀、科技倫理規范、科技生涯設計、科技活動中的法律規范、職業理想與人生價值實現等,要避免了學科知識的簡單陳列。2.通過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加強科技倫理教育。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可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科技倫理教育,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3.充分利用實習強化科技倫理規范教育??萍紓惱砭哂泻軓姷膶嵺`性,借助實踐可以使學生領悟科技倫理并外化為職業行為。實習前要進行科技倫理規范理論教育;在實習過程中,既要請實習單位的管理人員或崗位能手對學生進行科技倫理規范的講解與示范,又可以由指導學生到實際操作現場感受和體會科技倫理和從業精神的內涵;實習結束后要學生結合自己經歷反思科技倫理對個人、企業和社會的重要性。4.利用專業課教學滲透科技倫理教育內容。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崗位對應不同的科技倫理規范,科技倫理教育有助于專業技能的習得與提高。因此,科技倫理教育要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相結合,尤其是行業科技倫理規范的學習與掌握和專業課教學與實踐聯系密一切,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應該對學生進行行業科技倫理規范教育,將科技倫理教育滲透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納入學習中。“還要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將科技倫理教育滲透到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如對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學生,應開設技術倫理、工程倫理課程;對環境與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生,則開設生命倫理、環境倫理等課程?!薄?〕

(四)改進科技倫理課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科技倫理盡管是抽象的,但體現在大量鮮活、具體的生活中。教師既可以在教學中通過科技實例的列舉和分析,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生動,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真實的案例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讓學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相互交流分享,加深對科技倫理的理解。2.討論辨析法。我國正處于杜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不同角度影響著學生,青年學生雖然主體意識增強,但思考和辨別能力不足,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或模糊不清,或極端片面,或矛盾重重。在科技倫理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某些科技倫理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討論成辯論中澄清自己的科技倫理觀,明確自己的科技行為的后果與責任。3.榜樣示范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具有很強的示范和精神激勵作用。在科技倫理教育中,要善于列舉學生在生活中容易感知的人,如本校的畢業生、本行業科技專家等,用他們的科技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4.企業文化感受法。企業文化感受法實際上是一種情境教學法。企業文化是企業塑造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凝聚著企業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萍紓惱硪踩诤显谄髽I文化中,顯理著時代感、形象感,既生動活潑,又真實具體。因此,學生在體驗企業文化的同時,能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倫理文化。感受企業文化的途徑很多,可以觀察或參加企業的各種活動等。

〔參 考 文 獻〕

〔1〕牛慶燕.現代科技的異化難題與科技人化的倫理應對〔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1).

〔2〕李慶臻,蘇富忠,安維復.現代科技倫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67.

〔3〕楊榮.當代科技倫理的焦點問題〔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128.

篇4

論文摘要: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活躍期,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是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雛形。它深受古希臘神話的影響;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是其核心;對后世科技倫理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活躍時期。這一時期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倫理學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誕生了眾多學術流派。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正是在這片豐沃的文化土壤上孕育發展的?;诋敃r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以及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學者們提出了樸素的科技倫理思想,形成了該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理論框架。縱觀西方科技倫理思想史,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雛形。研究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對我們認識現代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現狀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古希臘神話呈現西方科技倫理思想的端倪

古希臘神話折射了當時人們樸實的宇宙觀、自然觀,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樸素的科技倫理思想。馬克思說過:“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惫畔ED羅馬時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把對自然征服的渴望寄托于想象。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就是由想象創造出來的征服自然的化身。人們借助神話中神和英雄的力量達到征服自然的愿望。而在現實生活中,科學家是征服自然的杰出代表,這些神話故事反映的其實是現實生活中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征服自然的事跡。

1.贊揚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的精神

征服自然造福人類是科技倫理的重要準則之一。這一準則最初體現在古希臘神話中提坦神普羅密修斯盜取火種送給人類的傳說中。普羅密修斯為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違抗了眾神之父宙斯的禁令,盜取天火給人類,教會了人類使用火種。這引起了宙斯的憤怒,于是宙斯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和強力神克刺托斯以及暴力神比亞將普羅密修斯釘在高加索山的峭巖上,讓鴛鷹每天啄他的肝臟,直到后來被大英雄赫刺克勒斯解救出來,才重獲自由。普羅密修斯在明知盜取火種會觸犯禁令的情況下,仍不顧個人安危,要為人類送去福社的行為,正是古希臘人對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精神的頌揚。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代,“火”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武器,代表了一種知識技術,學會了使用火,就學會了改造自然的重要技藝。普羅密修斯盜火的行為,正是科學技術征服自然造福人類的最初體現。

2.歌頌征服自然勇于獻身的道德品質

古希臘神話中很多故事都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勇于獻身的科技道德品質。赫刺克勒斯的傳說便是典型代表。赫拉克勒斯在嬰兒時代就表現出了無畏的勇氣,當兩條毒蛇爬向他母親阿爾克墨涅時,“他兩只手各握著一條蛇的脖子,用力一捏,就把它們捏死”。在他面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抵制住了“墮落的享受”女神的引誘,接受了“美德”女神的勸誡,“他決定走‘美德’的路,而且不久就有一個使他為善的機會”,只身去喀泰戎山獵殺兇猛的獅子。為了給人類帶去幸福,他接受了國王歐律斯透斯的苦差,要完成困難重重的12件大事。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做到了,最終升格為神。赫刺克勒斯在希臘神話中的故事含義深刻,他的事跡是古希臘人同大自然不懈抗爭的一個縮影。他勇敢機智、堅毅不屈,為了人類的幸福,勇于獻身。這些勇敢的行為體現了當時古希臘人在改造自然中高尚的科技道德品質。

3.體現出征服自然團結協作的優秀思想

團結協作是科技道德規范之一。這一規范在古希臘神話中有充分體現。比如伊阿宋為了恢復他的王位繼承權,被他的叔叔拍利阿斯要求去取金羊毛。獲取金羊毛的難度是難以想象的,于是伊阿宋在造船手阿耳戈斯的幫助下造了一艘叫做“阿耳戈”的大船,然后邀請了希臘著名的英雄來參加這次盛舉。這些英雄們為一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幫助,團結協作,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美狄亞的幫助下,終于取得了金羊毛。又比如,在墨勒阿革洛斯獵取卡呂東大野豬的故事中,他召集了眾多的英雄來完成此事。在整個打獵過程中,“有些人布置網羅,有些人放出獵犬,別的人又尋覓野豬的腳跡”。不管是著名英雄,還是普通獵手,人們各有分工、彼此配合,為人類除去了大害。由此看出,古希臘人在同自然斗爭中,是十分推崇團結協作精神的,不管你是多么杰出的英雄人物,都要在團結協作的前提下才能退到征服自然的目標。

4.倡導征服自然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也是科技倫理思想的重要準則。古希臘神話故事中已經樸素地反映了這一科技道德思想。在拍耳修斯的故事中,他奉父命去割下眾怪之父福耳庫斯的第三個女兒墨杜莎的頭。墨杜莎是一個頭上盤著許多毒蛇的怪物,誰看見她,就會立刻變成石頭。拍耳修斯從赫耳墨斯那里借得了青銅眉碗當他來到墨杜莎熟睡的地方時,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發揮創造精神想到了一條妙計。他背對墨杜莎站著,將青銅盾舉起,從發光的盾牌中看見了墨杜莎的形象,于是趁機割下了墨杜莎的頭。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古希臘人的聰明才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能夠勇于創新。

二、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學技術具有直觀性、經驗性、猜測性的特點。當時的哲學家探討有關科技道德的問題,只能出于對自然界直觀的、經驗的認識,那時的科技倫理思想,更多的是散見于當時哲學家、科學家的各種論述中。

1.數是道德的根源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始基是‘一元’。從‘一元’產生出‘二元’……從完滿的‘一元’與不定的‘二元’中產生出各種數目·一于是創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奔热粩祫撛斐隽松?、精神的、球形的世界萬物,因而道德也是由數創造出來的。在畢達哥拉斯學派建立的關于數的哲學體系中,數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代表萬事萬物的本質。數被抽象成脫離客觀事物并先于客觀事物的存在,一切客觀和非客觀的東西都是由數而生。因此,道德也必然以數為基礎,在本質上是數的派生物。正如徐少錦先生所說:“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建立在對數的神秘理解基礎之上。他把數與道德聯系起來,企圖從數學知識中引出道德知識,用數學說明道德。”畢達哥拉斯把道德歸屬于數,蘊含著以數為代表的科學知識派生出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

2.美德即知識

蘇格拉底比畢達哥拉斯前進了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識”。他說:“我們不是說美德是一種善嗎……但如果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們認為美德即知識就將是對的”。他認為美德和知識是一致的。他說:“正義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美而好的,凡認識這些事的人決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事的人也決不可能把它們付諸實踐;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所以,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痹谔K格拉底看來,人只有具有知識,才具有道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是以是否有知識作為依據的。他所指的知識既包括道德知識,又包括自然知識。羅國杰先生認為:“他把科學的真知和道德的真知看作一回事—都是知識”。蘇格拉底所指的正義和道德行為的內涵,已經由對人的一般的道德品質要求擴展到了泛指一切事物美好的本性。正義的事和道德的行為,都是美好的、善的,如果一個人能夠認識到這種美好,選擇去做它,那么這個人的行為是道德的;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些知識,就不能去做正義的和道德的事。一切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關的技術、經驗都可以稱為技術知識。一個愚昧無知的人,不會認識到善,更不會用善的知識去為人類造福。因而知識是與善聯系起來的。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們沒有明確而直接地提出知識與道德的關系問題。而他肯定了知識的道德功能,認為愚昧的人沒有道德,只有具有知識的人才有道德,知識是美德的基礎,美德從知識中來,知識與美德具有同一性。蘇格拉底看到了知識對道德的作用,但也片面地夸大了這種作用,這是不足取的。

3.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

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思想作了唯心主義的解釋與發展。柏拉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來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的基礎。他說:“這個給予認識的對象以真理并給予認識的主體以認識能力的東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識和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識是好東西,但它卻是更好的東西”。在他看來,科學是對真理的理性認識,也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來的,科學和真理是從屬于善的理念的,善的理念比科學和真理更有價值。他強調:“因為我已經告訴過你多次,說善的范型是最高的知識,所有別的東西,唯有利用善的范型,才能變為有用和有益的……沒有善的范型,則其他任何的知識或財產,都于我們毫無益處……如果我們沒有美和善的知識,一切其他事物的知識有任何的價值嗎?一定沒有?!睆陌乩瓐D關于科學、真理和善的關系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沒有善的知識,其他一切知識沒有任何價值。

4.自然是決定人快樂和幸福的根源

德漠克利特的觀點與柏拉圖的觀點不同。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的觀點,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認為靈魂和精神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他從唯物主義的路線出發,解釋自然規律與人生倫理的統一。他認為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他說:“太陽和月亮是由同樣的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光滑的和圓的,靈魂也是由這種原子構成……生活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靈魂平靜地、安泰地生活著?!钡履死貜脑诱摮霭l為自然觀和倫理觀找到了唯物主義的基礎,這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他認為宇宙是和諧的,是因為構成宇宙的原子分布是平衡的。伊壁鴻魯繼承了德漠克利特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質,而是生活在對那些關于宇宙的寓言所說的事的恐懼之中,對于這個人來說,排除對所謂最主要的事物的畏懼,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個人沒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就不能享受無疵的快樂。”他明確指明了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自然科學知識,就認識不到宇宙的性質,認識不到自然規律,因而無法從宇宙的變化規律中體會到人生的快樂。這就是說人應該去積極探索自然、認識自然規律,獲取人生的快樂。

盧克萊修進一步發展了伊壁鴻魯的思想。他說:“是一個希臘人(指伊壁雞魯)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個恐怖。”他認為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他在《物性論》里論述了物的存在本性與道德的關系,認為物質是永恒變化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他說:“竟然看不見自然為她自己并不要求任何別的東西,除了使痛苦勿近,叫它離開肉體,除了要精神享受愉快的感覺,無憂無慮。因此,我們看見我們有形的生命所需要的東西根本很少,只是那些能把痛苦去掉,又能撒下一些歡樂的東西?!边@就是說自然只是為了人們精神愉悅,而并不要求別的東西,如果人們追隨自然的本性,就不應該去追逐名利、財富。人們之所以出現道德缺失行為,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本質,沒有從構成萬事萬物的原子運動中理解幸福的含義,自然規律與人的道德相互聯系,人們只有理解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才可能實現精神的愉快,獲取人生幸福。

5.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

亞里士多德批判繼承了前人的科技倫理思想,他不同意柏拉圖把善當作是科學技術的來源的觀點,而認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他說:“每種技藝,每種學科,以及每種經過考慮的行為或志趣,都是以某種善為其目的?!眮喞锸慷嗟率菑娜说男袨榈哪康膩黻U述他的這一觀點的。他說:“由于行為,技藝、科學的種類繁多,所以它們的目的也種類繁多?!边@里,人的行為不僅指一般的人類行為,而且包括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他認為這些行為產生了種類繁多的技藝、科學,而這些技藝和科學通過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又表現出種類繁多的目的。技藝、科學的目的與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的目的是一致的。而人的行為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追求善的。這就是說這些種類繁多的技藝、利學的目的也是直求善的。

6.重視科技道德修養

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哲學家、科學家都十分重視科技道德修養。德漠克利特提倡勤奮好學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說:“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練習而變成能干”。他認為要敢于說真話,提倡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說:“說真話是一種義務,而且這對他們也是更有利的”。他甚至比較明確地提出了追求真理、刻苦鉆研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說:“任何藝術,任何科學知識,都不能不經研究而獲得?!眮喞锸慷嗟伦鳛橐晃恢目茖W家明確地提出了追求真理、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說:“一個坦誠的人,一個愛真理的人,他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中是真實的,而在差距懸殊的事情中就更為真實了;他唾棄虛假,不但因為它是可恥的,并且因為它本身。”亞里士多德提到的“愛真理”、“真實”、“唾棄虛假”,即是說人應該熱愛真理,應該求真務實,不應該弄虛作假。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面對攻進城里的羅馬士兵利劍仍然進行數學研究,將生死置之度外毫無懼色,不幸被殺害,體現了科學家獻身科學的崇高品德。這種獻身科學的科技道德精神,是他良好的科技道德修養的表現。盧克萊修也強調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他說:“還必須用推理認識天的規律和面貌?!边@里說的用推理認識天的規律,指的是科學家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客觀實際、實事求是,要有求真務實的科技道德修養。

三、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核心

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家、科學家的科技倫理思想都是依據當時的生產實踐和對自然界的質樸認識,圍繞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展開論述的。每一個流派對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都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從探究科學技術與道德的根源上,還是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上,都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核心。

1.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貫穿這一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始終

縱觀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探討貫穿該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發展的全過程。

最早認識到科學技術與道德有聯系的是古希臘數學家、天文學家泰勒斯。他看到了科學技術中蘊含的善的意義。在泰勒斯的雕像上刻有這樣的銘文:“去尋求一種唯一的智慧。去選擇一種唯一的善”。這里“尋求智慧”與“選擇善”是統一的,“尋求智慧”也就是尋求知識,包括尋求科學技術知識。這即是說尋求科學技術知識與選擇善是一致的。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柏拉圖的“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決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伊壁鴻魯的“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和盧克萊修的“認識自然運動規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等觀點,說明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至始至終都在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問題。

2.從不同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

這一時期的科技倫理思想都以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為中心,從不同角度論述了二者的關系。

(1)從根源的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

畢達哥拉斯學派是從數是道德的根源上說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該學派認為宇宙萬物由數構成,由此推論道德也是從數中產生的。在畢達哥拉斯那里,“數”是潛在的科學技術。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和諧的數目,數目本身就包括了各種各樣和諧的特性,它派生了道德。柏拉圖是從善的理念是科學和真理的來源上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他認為善的理念是超脫一切客觀現實和主觀意識之外的世界的本原,是知識和真理產生的原因。在柏拉圖看來,善的理念派生出科學技術知識。他說:“科學和真理可以認為像善,但還不就是善;善比科學和真理有一個更高尚更榮譽的地位……善必定是不可思議的美,它是科學和真理的作者”。柏拉圖將科學技術知識的產生都歸結為一個虛幻的善的理念,這是錯誤的。

德漠克利特是從原子的運動變化是道德的來源上解釋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他認為原子是構成世界的本原,靈魂、精神、意識和道德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伊壁鴻魯是從自然科學是人獲得快樂的根源上闡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他認為沒有自然科學知識就不能享受無暇的快樂。

盧克萊修繼承和發展了伊壁鴻魯的思想,他是從自然運動規律的角度出發闡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的。他探討了自然的本性與道德的關系,從自然運動變化的科學規律中看到了道德的意義。

(2)從目的的角度探討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

亞里士多德從思考科學技術追求的目的出發,提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的觀點,第一次將科學技術和善的關系問題從目的論的角度上明確提出來,這是認識上的飛躍。

亞里士多德從目的的角度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比前人和同時代人前進了一步。以往人們即使提出二者具有某種聯系,但論述得較為粗淺?!翱茖W技術以善為目的”就較“數是道德的根源”以及“美德即知識”更加明確,更加理論化。因為不管是畢達哥拉斯的“數”,還是蘇格拉底的“知識”的論述,都是潛在地指科學技術,但還不明確,不具有確定性。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使這一理論規范化、系統化了。

亞里士多德還批評了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認為有一個超脫一切客觀存在的抽象的善,它派生一切。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的技術有不同的善,這個善是客觀的,并非抽象的。他說:“善對于每一種事業或每一種技術看來都是不同的。戰術的善不同于醫術的善,其他各種技術也莫不如此?!彼岬娇茖W技術以善為目的的合理性。他還將善和幸福聯系起來,認為“行為善的頂點是幸福,善的生活、好的行為就是幸?!薄K麑⑿腋W鳛椤靶袨樯啤钡臍w宿,即在改造自然的科技實踐中去追求善,才能達到幸福。這就拋棄了過去那種形而上地論述科學技術與道德的關系,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四、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影響和作用

從畢達哥拉斯的“數是道德的根源”開始,后經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再到亞里士多德的“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這些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諸多后世哲學家、科學家的科技倫理思想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雛形。

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認為,智慧能使人脫離愚昧無知,能使人行善避惡,知識和道德是統一的。他說:“道德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目的,是一切科學之王,因為只有它教導精神善良。”他明確提出道德是一切科學的目的,即是說科學技術是追求善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科學技術以善為目的”的思想。他進一步指出:“理性是正確意志的指南,并使意志得救。為了行善,要了解它;為了避免作惡,要識別它……沒有比研究智慧更值得的了,因為智慧能驅除愚昧無知。”由此看出,他強調理性的重要。愚昧無知的人沒有理性,認識不到善,因而無法做善的事情,理性的人才有智慧,才能做善的事情。羅吉爾·培根將知識與行善作惡聯系起來,探討了善與知識的關系,也可說是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觀點的傳承。

波蘭科學家哥白尼自幼攻讀古希臘經典著作,深受古希臘文化的熏陶。他認為:“雖然一切高尚學術的目的都是誘導人們的心靈戒除邪惡,并把它引向更美好的事物,天文學能夠更充分地完成這一使命。這門學科還能提供非凡的心靈歡樂。”哥白尼強調一切高尚學術的目的是引導人們心靈擺脫邪惡并且趨向善良,肯定了一切高尚學術的道德作用。他認為天文學是最有道德價值的,能夠給人帶來快樂,是善的。天文學能提供非凡的心靈快樂,就是一種道德的行為,是追求善的。哥白尼的這種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深受古希臘羅馬時期科技倫理思想的影響。他閱讀了許多亞里士多德和盧克萊修等人的哲學著作。他說:“在我每天晚上向我妹妹念的讀物里面,有些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著作,”“盧克萊修這本書對于每個還沒有被我們時代的精神所完全征服的人,對于每個能夠從旁觀的角度去觀察當代和評價當代人的精神成就的人,都會產生一種迷人的作用?!睈垡蛩固拐J為,科學技術應該造福于人類,不能為人類帶來災禍。他強調:“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他認為,只懂得科學技術的本身是不夠的,必須將為人類帶來福社這一倫理原則融人到科學技術的應用中,科學技術應當將有益于人類作為主要的奮斗目標。關心人本身、為人類造福,這是善的行為,在他看來科學技術應該追求善的目的。他指出:“技術進步的最大害處,在于用它來毀滅人類生命和辛苦贏得的勞動果實”。他看到了科學技術可能會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晚年積極奔走,為不濫用科學技術大聲呼喊。如在對待原子彈問題上,他發表了著名的呼吁制止核戰爭、謀求世界和平的《羅素一愛因斯坦宣言》。這些觀點和事例反映出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思想與亞里士多德的科技倫理思想具有一致性,都認為科學技術應該以善為目的。

篇5

關鍵詞:生命科學;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道德沖擊

1.生命科學發展對倫理道德觀的影響

1.1對生命觀的影響

1.1.1改變人類進化過程

達爾文進化論奠定了人類起源的基礎理論,他認為,人類是從低級動物經過自然進化成高級動物,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關于人類性別以及個性也是自然選擇。但是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生物技術達到一定水平能夠進行克隆技術,1996年科學家利用克隆技術克隆了一頭羊叫多利,打破了傳統倫理道德上的自然生命規則,傳統科學中哺乳動物的繁衍需要依靠兩性生殖細胞完成,而克隆技術的出現意外著無性繁殖成為未來生命誕生的可能,人類由自然進化走向自主進化,自主進化過程中對人類進行復制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其面臨的倫理道德使大眾難以接受[1]。

1.1.2改變人類健康觀

在傳統的思想中,人是由軀體和精神共同活動的結合體,這種觀點引入到現代健康觀念中則是傳統醫學中提出的形與神。中醫健康觀講究養生之道,需形神俱備,而西方健康觀受亞里士多德哲學思想影響較大,主要強調身體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有著明確的定義,即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都處在完全健康的狀態。但是生命科學發展研究認為疾病產生的根源在于基因,因此,有關心靈、精神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在基因的作用下顯得很渺小,導致人們對于健康的認識走向片面化。

1.2對公平觀的影響

普遍人們所理解的公平則是指人與社會、自然、人之間公平享有的生存價值。比如在倫理道德范圍內所有人具有同等的自由、機會、自尊以及榮譽等,然而生命科學的發展沖擊著這種作為人所擁有的基本公平體系。在目前的生物分子研究過程中發現,人的性格特征以及行為方式等被證明與遺傳基因有關,比如基因研究認為具有XYY染色體的男性犯罪幾率較高,這種遺傳基因決定的行為方式沖擊著人類生而平等的觀念。當生命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具備相關技術為下一代選擇優秀基因時,由于個人的基因信息被公共化,則無可避免挑戰人類關系中的公平觀,對于基因有缺陷的人來說,由此可能引發社會對于遺傳基因的歧視問題。

1.3對家庭觀的影響

1.3.1影響人倫關系

家庭是整個龐大社會的基礎組成部分,家庭通過婚姻以及血緣關系組成,因此,家庭也是法律與道德的出發點。在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秩序。根據成員的身份組成進行家庭義務的分配是傳統倫理道德觀所遵循的原則,也是符合法律權利與義務的基礎原則。然而生命科學大發展衍生出克隆人,打破了這種世俗人倫關系,甚至在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變得模糊不清。利用無性繁殖復制的人類,從遺傳學上看,與一卵多胞胎相似,但是年齡上又存在差距,無法界定是親子關系還是同胞關系,攪亂了家庭成員中對于關系的定位,造成長幼無序的混亂局面。

1.3.2影響家庭兩性關系

傳統家庭被賦予了繁衍的社會屬性,在家庭中兩性關系影響著人口的生理健康。家庭不僅給與人類生存物質保障,還提供親情和友愛。當生命科學發展到一定地步,不再需要兩性關系進行人類繁殖,家庭生育功能隨著生命科學發展逐漸淡化,引發對家庭存在的質疑。在傳統倫理道德觀念中,父母賦予子女生命,子女是父母情感的結晶,家庭和諧血緣關系功不可沒。克隆技術的發展使得兩性之間沒有親子血緣關系,家庭成員之間親情觀念淡薄[2]。

2.生命科學家行為的倫理道德責任

2.1生命科學家的科技倫理道德責任

目前,由于人們對于生命科學的認識不夠,通常認為生命科學只要不停止就是在進步,其本質上是中性的,與倫理道德不存在任何關系。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造成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時,人們才逐漸意識到,生命科技與倫理道德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決策、宗教信仰以及倫理道德規范等都會制約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家作為生命科學研究的主體,其倫理道德觀影響著生命科技研究的目標定位,同時對生命科技研究的內容及方式也有著影響。生命科技的研究方向,及其成果應用范圍無不包含著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生命科學家在進行生命科學研究活動時需要承擔起科技帶來的倫理道德責任,為生命科學研究承擔后果。

2.2生命科學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責任

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漸面對生命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危害進行反思和討論,例如生命科學家曾經對重組DNA技術研究可能存在的潛在危害進行論證。近年來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也引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倫理道德觀念的討論。但是對于生命科學研究中存在潛在危險的生命技術是否加以限制,并沒有得出有效的結論。因此,生命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為人類發展提供更先進的技術層面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生命科學精神給社會公眾帶來正能量。另外生命科學家對生命技術進行研究,有專業的知識能夠預見生命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作為人類社會的精英,生命科學家有能力參與重大社會發展決策,以保證生命科學發展實驗的安全和可靠[3]。

3.生命科學發展過程中倫理道德的政策約束

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對人類的影響極為深遠。人類面對生命科技應用過程中存在著倫理道德風險,必須制定合理的生命科技政策進行約束,通過政策引導生命科學研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生命科學研究的復雜性要求生命科技政策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生命科學研究與科技政策之間保持良性的平衡以求獲得倫理道德的認可。在生命科技政策具體制定過程中,需要綜合多方意見,對科技成果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我,遵循生命科學發展與人文倫理相結合的原則,對應用范疇進行規范。目前,社會上已有許多政策規范了現有的生命科技應用,比如1998年我國頒布實施遺傳資源管理暫行條例;2003年加拿大正式提出法律草案,該法案禁止克隆人類的行為,禁止嬰兒性別選擇等。

4.結束

篇6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危機科技倫理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共識,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來看,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后生產力,都是由于科學技術進步所引起的。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的需要。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在某些情況下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運用,也會導致惡的結果。如果失控,將會導致人類的災難,為了克服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作用,通過科技倫理知識普及、教育、認識,不斷深化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影響,規范人們的科技行為,使人們的科技活動產生善的結果。

一科技活動引發的倫理危機

人們說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其實科學技術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只不過從事科學技術活動的當事人對于利益的不同考慮和追求,才導致了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結果。一項科學成果,一種技術手段,往往既可能被用來為人類造福,也可能被用以滿足某些人的邪惡需要。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不是所有的都按照人們的良好愿望行事,于是在發展過程中,給人類生存、社會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對某些事物及客觀規律的認識還處于“必然王國”階段,在運用科技手段對某些事物及其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時,只預期到好的結果,沒想到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當人們為取得的成果歡欣鼓舞時,往往會忽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苗頭,當危害性充分暴露在大眾面前時,往往積重難返。例如,由于工業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等等,都是人們認識不足所造成的,

(2)為了本國、本民族的狹隘政治經濟利益,利用科學技術為手段損害他國、他民族以至全人類的利益。例如,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科技到處干涉他國內政,侵犯他國領土,把科學技術作為其稱霸世界的工具。

(3)為了小團體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國家的以至人類的利益。例如:一些企業在利潤的驅動下,在運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時,也在向自然,向江河湖海、向大氣中排放出污染物質,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因受到嚴重污染而惡化。特別是一些高污染企業,為了自身的一點利益,根本就不顧生產給自然、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危害性,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危機。

(4)為了個人的私欲而使用科技手段造成對他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損害。如電腦黑客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制造計算機病毒造成數據的丟失,系統的癱瘓或者闖入別人的計算機偷看別人的隱私,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

(5)由于人類盲目地濫用、誤用科學技術成果造成難以處理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如生育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等等。特別是遺傳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濫用會帶來生命倫理上的混亂,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秩序,后果不堪設想。

二科技倫理介入的必要性

科技倫理是對于科技活動的道德引導,是調節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間、科技共同體與社會之間諸種關系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等等的總和??萍紓惱淼闹匾栽谟?,一方面可以使科學技術的運用得到明確的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出于邪惡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理性的科技倫理又可以彌補單純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強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開發之后果的道德責任感,從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覺來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會負面作用上的不自覺。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有不少科技工作者科技倫理意識是非常強烈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向準備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青年人發出過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類,那么,你們只懂得應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于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弊鳛橐粋€有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一生發表的關于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言論就有上百萬字。他曾不倦地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奔波呼吁,以滿腔熱情投入反對原子彈屠殺當中。與此相反,也有不少科技工作者因為缺乏科技倫理素養,被世人所唾棄。例如,當前有“女瘋子”之稱的“克隆援助公司”總裁布瓦瑟利耶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宣稱已經在克隆嬰兒,這種違反科學倫理精神的行為,遭到世人的強烈批判。兩類不同的科技工作者事例,生動說明了科技倫理在科技活動中的重要性。

科技倫理雖然并非科學技術自身所固有,但它是科學技術外部的一種控制手段,科技倫理可以通過內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徑,成為科學技術活動中的一種內在力量。科技倫理是一套具有道德涵義的規則系統,它可以告訴和教育人們:“什么樣的科技活動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什么樣的科技行為是應該做的或者是不應該做的;人們應該通過科技活動為人民、為人類造福,而不應利用科技去作惡?!碑斶@些規則系統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成為公認的調整人們在科技活動中的關系的行為規范時,絕大多數人就會自覺地按照這些行為規范去進行科學技術活動,自覺抵制不良的科技行為。

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相互之間的聯系和依賴性不斷增強,共同生活對人們的行為規范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并產生協調相互關系和行為準則的道德標準。對那些于共同生活有利的科技行為,被認為是好的、善的、高尚的,要加以贊賞和表彰,給予某種榮譽,如我國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由于為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而對那些不利于或破壞共同生活的行為,如有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假幣、假冒商品、竊取各種技術資料、利用電腦作案等行為,認為是不好的、丑惡的,人們就會加以鄙視和懲罰??萍紓惱碇械拿琅c丑、善與惡、是與非的評判,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如果有人違反了人們共同遵守的科技道德,社會往往就會通過輿論,通過批評教育等多種手段來對違反科技道德者實行幫助和“制裁”。

三科技倫理創新

科技倫理是一種道德規范,它在人們科技實踐活動中只能起到倡導作用,它并沒有強制性力量,如果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的時候,其規范、調整作用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僅靠行為人的自律是不行的,還必須靠管理、法律等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考慮把科技倫理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約束科技活動中的失范行為。管理的規范和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能夠從不同層面對人們的科技行為進行硬性約束,法律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懲惡。筆者認為為了更好的發揮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就必須使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使其發揮更好的導向作用。

(1)對于已經形成共識的科技倫理道德,要根據具體情況,將成熟的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上升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和規范,通過法律和規范的約束性來規范科技活動,避免科技活動超出道德的界線。如中國科學院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律準則》,就規定了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和社會責任,有利于正確科技道德觀的形成。

(2)對某一些新的科技領域涉及倫理道德的行為,要根據已有的實踐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盡快制定相應的條律條令,使人們的科技行為有明確的指導。如網絡技術、安樂死、轉基因技術、克隆人技術等等,都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引導這些新的科學技術,防止這些先進科學技術走向反面。在這些方面,一些國家已經走到了前面,如荷蘭已經通過了安樂死法,美國通過了禁止克隆人的法律,這些法律對科技活動的發展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國家也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3)世界各國應立足于世界人民的整體利益,加強政府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制定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的國際法準則和國際慣例,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以伸張正義、遏制邪惡。例如環境保護、空間技術、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戰略核武器、激光武器、反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等。這些科學技術都是關系到世界和平與穩定,關系到世界人民生存的根本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規范,這些科學技術就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因此必須加快在這方面的立法。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要更好的利用它,就必須重視科技倫理在其中的作用,必須把科技倫理所蘊含的精神貫穿于科技活動的全過程。通過科技倫理精神樹立人們正確的科技觀,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睦相處,和諧共存,同時也要通過人文學科、倫理宗教、社會輿論等諸多途徑,逐漸祛除人性中的邪惡成分,增強其仁愛成分,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斷升華,從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有理由相信,在面對21世紀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各種挑戰中,理性的人類將高瞻遠矚,自覺建立起與21世紀高科技時代相適應的21世紀科技倫理觀,通過科技道德的調控,實現對科技的“揚善抑惡”,使之朝著服務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沈銘賢,科技與倫理:必要的張力,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

[2]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哲學動態,2000。

[3]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篇7

關鍵詞: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科技活動

中圖分類號:D82-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1)11-0088-04

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漏事故使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關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有無關系、有何關系一直在學術界存有爭議。深入探討、正確認識兩者關系,進而形成科學態度尤為必要。

一、科技倫理道德是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有機統一

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之間到底有無關系呢?這就首先要弄清兩者的定義。一方面,科學技術由既有明確區別又有緊密聯系的科學和技術兩個概念組成??茖W是指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技術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茖W與技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呈現一體化發展趨向,科學是技術的指導和總結,技術是科學的應用和發展,所以人們將科學和技術統稱為科學技術。廣義的科學技術是指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技術的總和,本文指自然科學技術,不包括社會科學。另一方面,倫理道德也是由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倫理和道德兩個概念組成。倫理指處理人們之間涉及人性、人倫等關系所應當遵循的規律和規則。道德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并以善惡進行評價的行為準則與規范。倫理側重客觀性,而道德側重主觀性。倫理與道德的共性在于兩者都是規范人的行為的原則、規則,也正因此,倫理道德常被聯系在一起。

由以上各自定義可以判斷,單純講科學技術跟倫理道德,兩者并無關系。那么,是什么將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呢?這就是科技決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以及科技成果應用等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我們可以統稱為科技活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萍蓟顒拥谋举|屬性是實踐,這就使科技活動與倫理道德有著必然的聯系。原因在于:其一,科技活動的實踐主體是人,而人都有自己的主觀世界,有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用以指導其進行的科技活動,以期達到自己的實踐目的。科技活動的價值取向與倫理道德分不開。其二,科技活動的實踐主體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實踐活動,這就必然與其他社會成員聯系在一起,也就必須遵循社會的倫理道德。事實上,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的進行前、過程中和完成后,都會涉及到倫理道德??梢哉f,倫理道德對于科技活動是相伴始終的。在進行前的立項與決策會涉及到價值取向的問題,即為什么要選擇這一研究和開發?如為了獲取非法之財而進行的升級改進研究,其結果是危害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嚴重違背倫理道德。在科技活動中也會涉及到倫理道德問題,如科研過程中使用活人進行細菌病毒試驗,顯然有違倫理道德。在科研成果出來后,如何利用更是與倫理道德分不開,如炸藥的利用、核武器用于戰爭等??梢?,科技倫理跟科學技術如影隨形、密不可分?;谶@一認識,就有助于我們能夠厘清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也有助于解決人們在科技與倫理道德問題上的爭議。

科技活動同其他行為一樣會受倫理道德的影響,這樣就出現了科技倫理道德這一概念。所謂科技倫理道德,是指人們在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時對于社會、自然關系的思想與行為準則,它規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所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也就是說,人們在從事科技決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以及科技成果應用等科技活動時應恪守一定的倫理原則和遵循一定的道德標準,這體現了科技活動的本質要求和人們對科技活動主觀愿求的統一??萍紓惱淼赖录扔幸话銈惱淼赖碌墓残?、普遍性又有其個性、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跟科學技術的緊密相關??萍紓惱淼赖聦儆谝庾R形態領域,在一定歷史階段具有相對穩定性,能夠作為科技進步與否的衡量尺度、評判標準,從而能夠成為規范科技活動的行為準則。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技術無國界,但科技倫理道德卻有國界。盡管我們承認有些科技倫理道德具有普適性為全人類所適用,但有些科技倫理道德在不同國家、地區卻有差異。之所以說科技倫理道德有國界,是因為:其一,受國家間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狀況所決定。如某些經濟欠發達國家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尚處空白,就自然不存在經濟發達國家進行的高科技所引發的科技倫理道德問題。其二,受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各不相同的倫理道德傳統所影響??萍紓惱淼赖聦儆谏鐣庾R形態范疇,而一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是其自身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都會帶有歷史和民族傳統的影子。比如整容手術在某些國家備受推崇而在有些地方受民族、歷史傳統觀念影響就不為人們所接受。其三,受有所差異的各國社會制度所制約。一國科技的戰略選擇、實現路徑和應用領域必然受占統治地位階級的利益所左右,倫理道德具有階級性。如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制度環境當然會造成科技倫理道德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更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有所區別地對待,不盲從,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本國國情出發,以切合本國實際的科技倫理道德標準來促進、引導、規范、評價我們的科技活動。

二、以科學態度對待科學技術及其引發的科技倫理道德問題

科學技術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促使人類的物質文明有了長足的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但也引發一些危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象,甚至有些還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命健康,違背了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由此產生了科技倫理道德問題。早在19世紀時,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它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日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日益成為別人或自身的卑劣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下閃耀。人類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F代工業、科學與現代貧困、衰頹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边M入20世紀以來,更多科技倫理道德問題涌現。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推動全球工業化進程一再提速,造成資源能源過度消耗、生態平衡的破壞和環境污染加重,嚴重威脅人類棲息的家園;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核武器、生

化武器等的發明和制造使地球面臨瞬間毀滅之災:轉基因食品、克隆技術、器官移植等新興高科技在不斷挑戰人類倫理道德底線;計算機及因特網技術的開發和廣泛應用衍生出信息盜竊、網絡欺詐、輿論誤導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此等等,不勝枚舉??茖W技術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生產和生存,大有主宰人類命運之勢。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這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如何分析科技倫理道德問題責任歸屬、如何更充分地利用科學技術的積極正面作用和規避科學技術所引發的負面影響,都成為科技倫理道德研究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1,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觀察事物、看問題要用矛盾分析法,要一分為二看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创茖W技術發展所帶來的這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亦不例外。事實上,科學技術的積極正面作用是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而科學技術帶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即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是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次要方面。

一方面,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一再證明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以迄今為止人類經歷的四次科技革命為例,我們可以看出科學技術使生產力數次實現質的飛躍,像具有神奇魔力般使世界一次次變臉。由18世紀60年代蒸汽動力的應用到19世紀70年代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再到20世紀40、50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又到20世紀后期細胞與分子的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形成了生物能源、生物信息與生物材料的全方位生物產業革命。數百年的科技發展創造了驚人的巨大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使人們的衣食越發豐足、居住越發舒適、交通越發便捷、通訊越發發達。聯想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中華兒女不會忘記,正是由于清朝統治時期的舊中國錯過了前兩次世界科技革命的良機,使曾經強大的中國國力日衰逐漸落伍于世界,以致最后遭到全球列強的欺侮、侵略、瓜分,給中華民族帶來長久且沉重的災難。痛徹心扉的血淚歷史昭示:不緊跟時代潮流大力發展科技就會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毫不動搖地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另一方面,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科技發展的同時也確實帶來很多消極負面影響。如許多科技應用于軍事武器領域,導彈、原子彈、氫彈、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刻威脅人類文明的進步。又如科技推動了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卻導致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能源浪費、溫室氣體排放過量等,嚴重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還有計算機病毒、網絡黑客、克隆技術等引起人們沉重的憂慮。再如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甲醛、三聚氰胺、蘇丹紅、孔雀綠、瘦肉精、一滴香、面粉增白劑等的研制與非法使用,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

辯證唯物主義提醒人們,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充分肯定科學技術的強大功能同時也必須時刻關注科學技術引發的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那么到底應當以什么科學態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首先要解放思想??茖W技術是生產力,而科技倫理道德屬上層建筑,科技是不斷發展著的,而科技倫理道德在一定歷史階段具有相對穩定性,科技的發展總是先于科技倫理道德的變化,原有道德觀念、固有思維定勢往往易于成為構建新的倫理道德的羈絆、桎梏。有些人因循守舊,一看到新科技的出現就認為是離經叛道,如臨大敵、惶恐不安,排斥甚至反對,成為科技進步的阻礙,歷史上有名的“馬拉火車”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面對科技新發展就必須首先要解放思想,勇于接受新鮮事物,敢于直面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而不是盲目排斥。其次,要實事求是。對科技負面影響要作全面、細致、深入地考察和理性分析,準確把握其負面影響程度,區別對待之,對于具有較小副作用的科學技術應抱著支持、寬容、理解的態度,正所謂瑕不掩瑜:對于確經實踐檢驗具有巨大危害、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健康的科學技術應立場堅定、態度鮮明地反對、譴責與批判。再次,還要與時俱進??萍及l展在當今時代一日千里,倫理道德屬意識形態領域,很容易滯后于科技發展,所以要與時俱進地推動科技倫理道德的轉變與革新,才能給科技活動以正確促進、引導和規范。

2,如何看待科技倫理道德問題責任歸屬。到底應該誰來承擔科技倫理道德問題之責任呢?這是科技倫理道德研究須認真回答的核心問題之一。倫理有標準、道德有底線,科技活動觸動了標準和底線就出現了責任承擔問題。誰是責任承擔主體要分情況來討論。顯然,科學研究、技術改進的主體是科研人員,他們與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脫不了干系。但我們必須仔細甄別帶有負面影響的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員的主觀目的的達到還是其自己所不能左右的客觀結果,即科學研究、技術改進的實踐動機的價值取向是善還是惡的問題。其一,如果科技人員的科研實踐價值取向是善的,那么其客觀結果即便是帶來消極作用而引發的倫理道德責任也不應由科技人員來承擔,不應成為科技倫理的批判譴責對象。反之則不然,如某人鉆研設計網絡病毒、木馬程序以賺取私利,其實踐動機價值取向就違背了倫理道德,應該承擔倫理道德責任。其二,由于社會大分工的發展以及維持個人生存的必要,科技人員像其他勞動者一樣要使自己的勞動力為他人所支配,這樣科研活動不再是一種純個人行為,而成為其職業,因此科研實踐動機就不只是科技人員一方的事了。這又分三種情況:一是科技人員確切知曉科技研發的結果會帶來惡果但為了個人利益而最終參與進行這項研究活動,那么這就跟其勞動力支配者形成意志共同體,扮演同犯角色,這自然應受到倫理道德的譴責和批判。二是科技人員不知曉科研成果之最終用途或難以預見科研成果之善惡,僅作為在科技專業領域的一種求真求知探索客觀規律的從業人員,那么科研人員就不必承擔科技倫理道德責任。三是科技人員迫于壓力或威脅,如為了自身生命安全,而不得不進行自己明確知曉會帶來惡果的科研活動,這是無奈的非主動的科研行為,是身不由己的違心活動,那么過分苛刻地對科技人員進行道德譴責亦有些不妥。

上面的分析已經表明:科技人員并不是所有科技倫理問題的責任承擔者,雇傭科技人員進行科學研究、技術改進的資本所有者、科技活動的決策者以及科研成果的使用者亦是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承擔者。其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活動已經主體多元化,必然相應地責任承擔主體多元化。

還有一種情況,即使科技項目投資者、決策者、科技人員以及科技成果應用者的動機和行為都是為了給人們帶來福祉,但仍有可能會帶來科技倫理道德問題。如核能應用于發電,其意圖在于節省日益緊缺的資源能源,應對日益加劇的能源危機以及化石能源發電所產生的溫室氣

體排放、環境污染等問題。相對說來,核能是清潔、高效的,可今年3月在日本發生的9級地震引發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雖有防震安全設計,但地震規模超出預期,仍釀成悲劇。此種情形下,責任恐怕只能歸于地震抑或核設施設計的安全系數不足。痛定思痛,人們需要做的,要么就此停止核能的利用,如瑞士、德國在5月份相繼宣布分別于2034年和2022年后不再使用核能,要么是繼續發展科學、改進技術,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以使核能的開發利用更加高效和安全。

三、加強科技倫理道德建設以應對科技倫理道德問題

為了更充分地利用科學技術的積極正面作用和有效地規避科學技術所引發的負面影響,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科技倫理道德建設。

1,加強科技倫理道德研究。馬克思曾經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首先要有“批判的武器”,所以科技倫理道德研究十分必要。由于科學技術一日千里地突飛猛進,相應地日益涌現出科技倫理道德問題,因此僅靠某些人自發地觀察然后進行倫理道德思考是遠遠不夠的,亟需建立一支有關科技倫理道德研究的專業理論隊伍。進行科技倫理道德研究的人員既需有科技相關專業知識背景又需有對倫理道德比較豐富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還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和能力??萍紓惱淼赖卵芯?,就是要以社會倫理道德為坐標,通過全面考察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客觀、深入分析,科學、理性地做出判斷,從而確定哪些科技活動需要大力支持、哪些科技活動需要經慎重論證后而為、哪些科技活動需改進后再繼續進行、哪些科技活動應列入禁止行列等。需再次強調的是,在這一研究中必須秉持前文所述的科學態度。

2,增強責任意識??萍蓟顒訁⑴c人員包括投資者、科技工作者、政府相關部門等都應增強責任意識,這是一種自覺、自律行為。此責任意識并非進行科技活動的工作責任,而是專指科技活動中應承擔的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是指參加科技活動的個體及群體應當對科技活動所關聯的自然及社會所履行的恪守倫理原則和遵循道德規范的責任。自覺履行這一責任,要靠堅定的內心信念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是每位科技活動參與者均應具備的優秀品質。比如,當科學家、技術人員在科技活動中一旦發現或意識到正在研發的項目有可能產生某種危害時,就應或主動告知相關部門或設法采取補救措施,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責任意識薄弱或缺失是導致科技倫理道德問題層出不窮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何增強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意識呢?一靠教育,即在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中開展相關教育,不斷培養、提升他們的自覺性??萍紓惱淼赖仑熑我庾R源自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應作為責任意識教育的首要內容。要在教育中大力學習和宣傳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科學家的科技倫理道德觀,如對愛因斯坦的科技倫理觀就應不遺余力地宣揚,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精神力量能夠感動人、吸引人、塑造人和鼓舞人。還要注重教育方式,避免枯燥無味的單純說教,而應通過真實案例、紀實影像、實地考察等使受教育者真正感同身受到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喚醒其靈魂深處的良知,激起他們強烈的責任感。二靠學習,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要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在的教育必須轉化為內在的真正領悟才能發揮實效。通過理論學習,牢固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化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意識才會有堅實的思想基礎。還要主動、積極學習科技界的道德楷模,將他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導,培養起自身的責任意識。更要注意多關注、考察因科技的負面影響而引發的諸多違背倫理道德的問題和現象,增強對這些問題的感性認識。

3,充分發揮輿論、制度和法律的作用。第一,科技倫理道德研究提供了針對科技負面影響的“批判的武器”,進而就要進行“武器的批判”。對此,應該占據輿論、宣傳陣地以發揮輿論的監督導向功能,即以科技倫理道德明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對科技活動參與人員的思維和言行發揮正確監督與引導作用。這一功能既是顯而易見的又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就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客觀地向人們通告有違科技倫理道德的科技研發項目,以給科技活動的決策者、實踐者施加輿論壓力,必要時發動群眾對危害人民群眾的科技成果進行抵制和斗爭。第二,強化科技倫理道德責任意識是朝向科技活動主體自身提出的要求,是一種自覺自律行為,但對世界觀、價值觀扭曲、利欲熏心的人來說是不起絲毫作用的,只有問責制才能起到震懾作用。所以必須健全問責制的制度體系及相關機構,不斷完善并嚴格執行定責、問責、追責等規章及相關懲治措施,使之長期地、穩定地、有效地發揮作用。第三,道德的底線是法律,科技倫理道德亦有底線。這就要加強有關科技活動方面的法律、法規設立。法律、法規有滯后性,一般而言,相對于快速發展的科技,只有在某些科技的負面影響明顯顯露出來且造成一些既定損害性后果之后才會被引起重視,繼而再形成法律、法規。雖屬亡羊補牢之舉,但卻仍不失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比如法律對研制的禁止、對某些有害食品添加劑的禁用等。還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對那些進行違法科技活動人員的懲治力度,提升其違法成本,讓法律法規成為真正的“高壓線”,以維護科研秩序,引導、規范科技活動參與人員的思想和行為,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保駕護航。

四、結束語

科學技術與科技倫理道德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科學技術是第一位的,科技倫理道德是第二位的,科學技術決定科技倫理道德的形成,科技倫理道德具有反作用,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人認為,講科技倫理道德會阻礙科技進步,給科技工作者背上沉重的倫理道德包袱,會扼殺科研自由和創造力,束縛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功能發揮。這完全是由于對科技倫理道德認識不足而導致的誤解,恰恰相反的是,科技倫理道德是促進、引導、規范科技進步的不可或缺條件。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如果沒有科技倫理道德的引導與約束,更多的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威脅人們的生存環境、給子孫后代潛藏無窮后患。因此,科技倫理道德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使科學技術朝著“服務于全人類,服務于世界和平、發展與進步的崇高事業,而不能危害人類自身”的方向更好、更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路甬祥,關于科技倫理道德的思考[N]學習時報,2003,(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甘紹平,科技倫理:一個有爭議的課題[J],哲學動態,2000,(10),

篇8

    關鍵詞:科學;倫理;關系

    新世紀,知識經濟的朝陽正冉冉升起,人們對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ヂ摼W、克隆羊、人類基因圖譜等,都提出了科技與倫理相互關系的一些尖銳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沖突表現

    (1)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沖突具有深層次的影響。

    例如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誕生將使人類能夠操縱基因,打破種屬的界限,人類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構成和機能,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克隆人將干預人類自然發展,改變人類親緣關系,打破人類生育概念和傳統生育模式。這些沖突比曾經生命技術帶來的沖突更加嚴重和深刻。

    (2)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沖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

    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絡技術帶來的網絡倫理問題,利用網絡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征導致的網絡犯罪,網絡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3)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

    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2 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人類倫理道德的進步??茖W技術是推動包括道德進步在內的文明發展的偉大動力,必須以科學的“真”,促進道德的“善”,以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擴大了倫理道德領域。在任何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必然導致人類實踐領域的拓展。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領域的擴展,其具體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統治科學到文藝復興,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才使得中世紀的宗教道德受到嚴重沖擊,從而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另外,科學技術活動對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如科學家薩頓所說“:科學是人類精神的最佳清潔劑,它摒棄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p>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構成道德行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提出知識就是道德。德國現代物理學家包生爾認為,科學知識是構成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認為一個時代對知識的評價可以用作衡量時代精神的標準。由此可見,科學與道德有著較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道德,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在倫理道德上不知進步了多少,難怪近代倫理學家們對那種知識使人類退化的觀點提出了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知識有利于陶冶人的品性,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動了倫理道德的進步??茖W技術的發展為道德主體的全面發展和道德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對道德建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促使道德主體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主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現代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客觀上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現代化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再以體力和經驗為基礎,而是以智力和知識為基礎,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對社會的倫理道德建設具有促進作用。②科技的現代化有助于提高道德主體的民主意識。民主意識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道德素質高低的標志之一。有關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科學文化水平存在函數關系,人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識越強。用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者通常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此外,隨著系統科學等新興科學的興起,系統思維等現代思維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思維方式,人們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強了其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③促進道德主體個性全面發展。一方面,科技的現代化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應用也提高了道德主體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其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并為其個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會行為,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確地使用,必將產生惡劣的影響。科技發展必須重視倫理規范,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從這一點來說,科技發展必須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一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科技活動必將遭到人們的異議、反對,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動特別是現代高新技術活動,存在著可能的或潛在的風險,也需要倫理規范,以預防不良后果或災難的發生。如克隆人問題、基因工程、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應用和隱私權問題、基因歧視問題、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問題、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農作物問題、遺傳資源和多樣性保護問題,以及基因武器問題等等,不一而足。它們涉及到人類個體安全和國家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小視。試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動允許自由進行的話,許多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可能會接踵而至:人倫關系混亂,性別比例失調,希特勒優生理論沉渣泛起,所以應該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術可以打破種屬之間的遺傳屏障,很容易在試管中進行各種遺傳重組,制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或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此類工作不僅需要倫理規范,還要制訂一些專門的規章制度,以規范其行為,使其負面影響減小至最低程度?;蛭淦魇墙鼇韴罂辖洺U務摰脑掝}。根據不同種族基因組多樣性特點,采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有可能設計、研制出針對某一種族的基因武器,從而對某一種族和國家的安全造成潛在的和巨大的威脅。對此,應達成國際性的倫理宣言和協議,反對和禁止此類科技活動。

篇9

 

近代哲學與科學之父笛卡兒曾在一份未發表的秘密手記中寫下:科學就像個女人,當她忠誠地留在丈夫身旁時,她是受人尊敬的;但當她變得人盡可夫時,她就降低了自己的格調。笛卡兒的這段話包含了更多的象征意義,若借此觀點來審視環境問題,就會得出科技并非如想像的那樣忠貞不渝于環境問題的解決,相反,她卻日趨成為了一種人人可言的話語角色。

 

一、科學研究能夠做到完全客觀嗎?

 

客觀性被認為是一種好的性質,“科學有力量”,因為它擁有客觀性。一般而言,科學努力追求真理,成果具有客觀性。雖然此時還沒有細究“真理”、“客觀性”的含義,但我們仍然可以認可這樣一種有利于科學形象的陳述??茖W理論為何具有普遍性或者叫普適性?有人說因為科學是客觀的,反映了大自然的本來面目。這是樸素科學實在論的理解,在此理解中,自然系統與人類的科學系統之間存在一種映射關系,人這種動物或者科學家這些特殊群體,能夠神奇地找到這種映射關系,使得主觀與客觀符合得很好。

 

那么科學的“客觀性”是指什么呢?它是二分法中相對于“主觀性”的一個詞語,在辯論中通常用于壓制對方的一種修辭。對于外部世界的一種認識活動發生在認識系統當中,此系統必須包含主體與客體(如果要二分的話)。但認識的成果不可能完全還原為二分法中的某一個,即不可能完全歸結為主觀性,也不可能完全歸結為客觀性。某項認識,哪怕是很簡單很一般的認識(比如觀察一面墻的顏色),得到的結果也不能說只是客體的性質,必然是主體與客體性質的某種混合。從這種角度看,科學的客觀性無非是強調科學認識的結果更多地反映了客體的本來面目。這種看法也有兩個方面:(1)有助于增強結果的可信性;(2)也有可能貶低主體的能力。不過,第二個方面幾乎從不被提起。在理解科學認識中,通常人們把“人”消滅了!仿佛人只是個工具,借用一下,用完還可從認識結果中刪除。刪除得越干凈,似乎愈加表明認識結果的高明、客觀。樸素的反映論、實在論確實有這種認識傾向。實際上,科學研究的結果既有客體的方面也有主體的方面,它表現為一種“主體間性”一一科學共同體的一種暫時共識,指同行科學家之間相互理解、認可。

 

如果要保留“客觀性”一詞,那么它也是在社會學層面操作的,即當科學共同體(未必很大,有時幾個人就可算作科學共同體,而有時需要數百、數萬人)認為某東西是客觀的,它就是客觀的。這種認識似乎不講理、不夠理性,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細想一下,這種認識是可操作的,而我們以前的理解反而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科學技術對于環境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如何評估這種價值,有一些根本性的爭論。有人說科學技術有利于環境保護(這無疑是主流聲音);有人說科學技術導致了環境問題(少數人的看法);有人說科學技術與環境問題基本無關(少數人的看法)。把上述邏輯關系運用到環境問題上來可以看到,每種說法都不是很嚴格。我們不能簡單地說科學技術有利于環境保護,也不能進一步得出結論:只有靠科學技術才能解決環境問題。當今的許多環境問題的確是科學技術與某些要素的合取導致的,至于這算不算在科學技術的頭上,那要看人們如何進一步解釋了。當然,我們也無法認可科學技術自身一定可以導致環境問題的說法,因為不存在獨立的“科學技術自身”?,F在任何一項科學技術在立項的一開始就有明確的意向性,其價值導向確實是多樣性的。科學技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產品,一旦開發出來,想消滅它們、想讓它們不為人知、不為人所利用是極為困難的。通常,惡的利用比善的利用具有更大的誘惑性。笛卡爾希望科學像個好女人,忠誠地留在丈夫身旁,受人尊敬,不希望她變得人盡可夫,從而降低了自己的格調。這只是古老的一廂情愿罷了。

 

二、科學研究領域存在著話語權之爭

 

科學研究領域存在著話語權之爭么?當然存在。科學已經成為一種職業,想想看吧,哪種職業當中不存在話語權呢,難道科學會例外?不過,要完全講清這個問題,需要科學社會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許多背景并結合大量科學史案例才有說服力,這里只簡要提及一下。

 

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社會建制,官大學問大雖然未必有道理,但官大權力大卻是常識。在這種建制中,“科學共同體”關于某項研究的含義、價值掌握著重要的話語權。一般而言,被科學共同體認可研究成果才能正式發表,同行評議就是具體的一種操作辦法。對于同行評議,雖然也存在諸多弊端,但它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一種辦法。科研成果的評獎,更是如此。有名額的限制,有照顧、有人情的影響,等等。社會上其他領域有什么,科學領域也不大可能例外。社會其他領域有腐敗,唯獨科技領域沒有腐敗?冷靜地看,中國科技界的學術不端行為是與整個社會的法治、道德水準相匹配的,沒有理由說它更好,也沒有理由說它更壞。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科學共同體是由一些特殊的人組成的,科學共同體有自身的利益訴求??茖W共同體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與人民群體的利益未必總是一致的。我們知道,國家的利益與一些集團的利益有時候是有出入的甚至是沖突的,國家的利益與地區的利益、地方的利益、百姓個人的利益,也不會總是一致的。近期的利益與中期的利益、長遠的利益,也可能有矛盾。既然科學共同體之外的不同利益之間有時不一致,科學共同體如何能與所有的利益代表者都同時保持一致?科學界的科學共同體也并非鐵板一塊,實際上還存在許多小的科學共同體,它們之間的看法也未必一樣。比如某個“環評”,讓不同的小組去研究,結果可能不一樣。環評小組的組成很關鍵,他們的學科背景、民族、性別、利益關系等都會影響結果,雖然寫出的報告中通常會隱藏這些因素。

 

在科教興國、科學發展觀的旗幟下,許多東西都要講科學依據,其深層是話語權問題。環境保護政策也要講科學依據,這是由“現代性”決定的,科學與現代性之間相互定義、相互推動。已有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意識到,“現代性”本身是有問題的,許多環境問題是現代性蘊涵的。如果不認同現代性的價值觀,那么就可能對現代性與科學之間的“捆綁關系”提出質疑。凡事講“科學依據”,是件體面的事情。不過,也有人反思這一點,比如田松博士曾寫文章“中醫為什么要有科學依據”。當今流行的科學也只是科學發展進程的一環節,科學也處于演化之中。我把近代科學稱為第一種科學,在此基礎上還將有“第二種科學”。作為一種有啟發性的思維訓練,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也應當提出類似田松的疑問。

 

顯然,這種提問并非要去除科學在環境問題上的所有發言權,而是要通過細致的討論明確科學應當擔當何種恰當的角色。即確定科學應當在何時發言、發 言多長時間,誰來控制他的發言進程。初步分析,我們發現,科學通常被“綁架著”擔任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的惟一根據或者主要根據,如果科學自身能說話,她一定氣壞了?!斑@簡直是以我的名義做惡”。

 

我們還發現,許多環境政策的制定是利益平衡與科學因素折衷的結果,前者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前者通常在不該謙虛的時候過分謙虛,把自己隱藏起來了,好像一切都是依據科學而得出!這種謙虛不是道德的表現,反而是不道德的表現。因為它隱匿了真實的關系,欺騙了輿論,誤導了公眾。說到這里,唯科學主義仍然可以認可,他們會說:“不錯,這正好是應該強調科學的時候!”我不會直接反對這種表述。但在操作的層面,我認為這種表態沒用,或許它只會進一步加強科學獲得虛名而實質上被到處架空、偷換內容??刹僮鞯霓k法應當是這樣的:讓科學在自己份內做好自己的事,別人休想打著科學旗號蒙人。

 

這樣一來當然有對科學名義上的不利,將使科學從最高、最后、惟一的標準降格為普通的標準或要素。注意,這里沒有否定科學的價值和角色。就我個人而言,在限制“科學”概念的外延的同時(不要把什么都算在科學內),相對劃清科學的邊界,倡導在調研中要有更多的科學、更實在的科學。這樣做的好處是也是顯然的,直接的好處是:甭想再拿科學依據嚇唬人。剩下的問題就是,誰來填補空缺?

 

我認為“民主集中制”仍然是個辦法。政策制訂者可以利用各種材料,他們是實際的仲裁者、責任人。政策的主體是活人,而不是“科學”之類的非人。在這樣一種模式中,任何個人、集團都可以提交自己的多樣性的看法,以科學的名義出現的科學調研報告只是其中之一,當然份量可能會重些。決策要由某種委員會協商決定,最后制定環境保護政策,交由某個層面的公眾或其代表來表決。表決者可以不懂科學技術,要想得到支持,就必須先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先說服表決者。這樣一來,科學傳播的麻煩事似乎有著落了,因為此時有些人會有動力做科學傳播。如果另外一些人擔心他們做的科學傳播有偏向怎么辦?好辦,你們也來做科學傳播啊!各方可以展開競賽?,F在問題轉化為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以及他們的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因為這才是關鍵。另外要指出一點,委員會不能只由某一類或者某幾類人組成,要考慮到利益的相關性并要平衡多方利益。

 

三、環境倫理學:科技的客觀性與話語性的協調

 

前文提到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客觀性本是人類某一階段達成的一種共識它始終與人的主觀因素相關聯,所以具有話語角色性質。那么,在科學實踐中,如何將二者協調起來呢?

 

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應用倫理學,講求論證,也講究對話、協商,達成協議、解決問題。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迅速改變著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倫理問題實際上已由科技系統的外部問題變成科技事物的一個內在維度。倫理問題滲透于科技研發、工程的各個環節??萍冀缫恢痹趶氖隆靶〕叨葍灮保f它“小”是指,它討論問題常局限于某個封閉系統內部進行,而不是在更大更長時空里、更加開放的體系中考慮。與人文大尺度優化相比,傳統科技考慮的尺度確實是小的。在科技與社會一體化的今天,表現為科技視角與倫理視角的沖突與互補。

 

英國拉夫堡大學地理系貝爾討論過一些英國學者的超國家環境倫理思想,其中最活躍的人物有赫伯森和紐比吉。他們試圖超越有局限性的國家與帝國公民的身份,把人與自然的關系放在超國家的語境中加以考慮。他們從自然和國際的視角構造了新世界的圖景。在這些圖景中他們強調自然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合作,要把國際身份與更局域化的地方城市身份集成為互補的身份形式。和諧性與互補性將通過積極主動改進社會和環境來取得。他們分析了現代性與國際環境關系,贊賞和諧與合作的新型價值觀,并認為這是公民責任中的核心內容,這種責任將跨越地理邊界和文化界限。貝爾指出,在新的世紀里,為了解決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地理學家重溫一個世紀前學者的宏偉構想是必要的。他認為,制度化的科學與其公眾角色需要再次重塑,從地方主義與歐洲中心論的病態中解放出來,界定“理想的”環境社會關系將持續成為倫理關注的熱點。

 

英國科學家的構想對于今天是有啟示的,相信現在有更多的科學家有著類似的想法,雖然相對于大多數科學家來說,這種觀念還不是主流??茖W家在自身理論與實踐中關注環境倫理問題,根本性的方面在于開闊眼界,提升社會、歷史責任感,將作為外部要素的倫理內化為內部要素。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倫理問題不可能完全還原為其他學科的問題,那樣的話等于放棄倫理思考。因此,倫理問題不能完全轉變或退化為環境工程學或其他某個領域的工程學問題,如水工程學、生態工程學、環境工程學。

 

中國的公眾對被叫做“科技”的東西缺乏必要的質疑精神和能力,任何東西只要貼上了科學技術的標簽,不管它實際上是什么樣的東西(哪怕是劣質科學、偽科學、騙人的伎倆),便自動獲得了合法性、正確性。科學技術可以在實踐中提供有用的、合理的標準、尺度,用以判別系統的某個運行指標是否可行、合理等,科學技術對于水資源管理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同樣是不充分的,也不應當成為惟一的標準、尺度。某一時段的水資源管理的科學技術與工程,如果不主動吸收人文因素,不把倫理學的考慮納入在內,那么它考慮問題時所假定的邊界條件、所計算的變量,所得出的結論,都可能是有問題的、有偏見的。在環境、資源成為世界性難題時,環境工程學、生態工程學等竟然成了顯學,各國高校也都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社會上也活躍著打著這樣旗號的隊伍,但與此同時,這些學科誕生之初那些大師們所具有的宏偉抱負,深沉思想、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對他人他物的同情心等等,反而可能被排斥干凈,剩下的只是方程式、化學式、模型,數學計算,等等。隨著技術、技巧的進步,可操作性的確增加了,但目標可能扭曲了。今日,許多主修環境工程學的研究生,竟然不知道梭羅、繆爾、利奧波德、卡遜,可見人文思想的缺失。

 

就目前發展狀況而論,中國的科學工作者遠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倫理學維度對于當代大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但也有個別突破性的例子。中國的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治河理念已經發生轉變,除了技術以外十分強調倫理的作用:河流倫理對決策的“好”與“壞”、“對”與“錯”、“重要性”、“優先性”等進行評價、比較、判斷,使決策從單純的技術考慮向包括倫理在內的綜合考慮轉向,推動流域由單純治理向有機管理轉變。

 

四、承擔環保責任與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公民的環境意識、中國的環境保護水準,與發展國家相比差距是巨大的,不是差5年lO年而是差30年到70年。在當前的狀況下,也不宜過分強調“發展是硬道理”,至少在環境政策制訂中不能總講這個,因為這句話可以做多種解釋,有時會掩蓋、拋棄環境問題。中國正在成為有影響力的責任大國,只有擔負起相應的責任,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篇10

關鍵詞:工程師;工程倫理;倫理準則;倫理責任

Abstract:Engineers, as the integral part of any engineering projects, will certainly face various ethic issues all the way in their practice Engineering morality plays the role crucial to every engineer in regulating the ethical relations betwe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us affecting greatly the behavior of engineers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to normalize and guide them Engineers are supposed to abide by their professional integrity, covering such principles as people first, love and care of life, safety/reliability,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and equality/justice Therefore, engineers' social obligations are deeply concerned with human future and fortune Engineers are expected to be aware of their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ear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relevant consequences A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engineering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erative task to which the 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offered effectively

Key words:engineer; engineering ethics; morality; ethic obligation

隨著工程技術不斷發展, 工程技術的負面效應也日漸突出。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使得與工程技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工程倫理問題成為工程界、哲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工程師必須遵守工程倫理準則,在工程活動中具有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和強烈的倫理道德意識,才能自覺擔負起維護人類共同利益的倫理責任。

一、 工程倫理準則

工程倫理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引起工程界和哲學界的關注的。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

工程倫理是關于“工程技術人員(包括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在工程活動中,包括工程設計和建設以及工程運轉和維護中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的研究”[1]。工程倫理是“從工程問題中推演出來的,把工程問題提到道德高度,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證工程質量,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風險”[1]。工程倫理問題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僅有利于糾正當前在工程界存在的對工程倫理的片面性認識,而且有利于對工程活動進行有效的制約與監督,有利于對工程活動的決策者、參與者進行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是調整工程與技術、工程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是在工程領域必須遵守的倫理道德原則。工程倫理的“道德規范是對從事工程設計、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的道德要求。其主要道德規范是:責任、公平、安全、風險。前兩者是普遍倫理原則,后兩者是工程倫理特有的原則”[1]。工程倫理研究工程師職業道德素質、行為規范及其倫理控制機制,在充分總結工程活動的道德要求和工程技術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工程師及其他工程技術工作者應具備的道德素養和倫理規范。

技術倫理是指通過對技術的行為進行倫理導向,使技術主體(包括技術設計者、技術生產者和銷售者、技術消費者)在技術活動過程中,不僅考慮技術的可能性,而且還要考慮其活動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當性。通過對技術行為的倫理調節,協調技術發展與人以及社會之間的緊張的倫理關系[2]。

現代工程越來越無法擺脫作為活動手段的技術,而越來越復雜的現代技術則需要更多地依托于工程來實現。技術與工程的區分是相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技術與工程的區分才有意義。技術倫理與工程倫理的區別也是相對的。技術倫理著重解決技術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是研究以利益為基礎的人們在從事技術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原則、規范與追求的道德價值目標;工程倫理著重解決工程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技術倫理與工程倫理適用的范圍不同。

筆者認為工程倫理準則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以人為本是工程倫理觀的核心,是工程師處理工程活動中各種倫理關系最基本的倫理原則。它體現的是工程師對人類利益的關心, 對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關愛和尊重之心。以人為本的工程倫理原則意味著工程建設要有利于人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質量。

第二,關愛生命原則。關愛生命原則要求工程師必須尊重人的生命權,意味著要始終將保護人的生命擺在重要位置,意味著不支持以毀滅人的生命為目標的項目的研制開發,不從事危害人的健康的工程的設計、開發。這是對工程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所有工程倫理的根本依據。尊重人的生命權而不是剝奪人的生命權,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三,安全可靠原則。在工程設計和實施中以對待人的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充分考慮產品的安全性能和勞動保護措施,要求工程師在進行工程技術活動時必須考慮安全可靠,對人類無害。

第四,關愛自然的原則。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要堅持生態倫理原則,不從事和開發可能破壞生態環境或對生態環境有害的工程,工程師進行的工程活動要有利于自然界的生命和生態系統的健全發展,提高環境質量。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工程活動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建立人與自然的友好伙伴關系,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公平正義原則。正義與無私相關,包含著平等的含義。公平正義原則要求工程技術人員的倫理行為要有利于他人和社會,尤其是面對利益沖突時要堅決按照道德原則行動。公平正義原則還要求工程師不把從事工程活動視為名譽、地位、聲望的敲門磚,反對用不正當的手段在競爭中抬高自己。在工程活動中體現尊重并保障每個人合法的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隱私權等個人權益,工程技術人員在工程活動中應該時時處處樹立維護公眾權利的意識,不任意損害個人利益,對不能避免的或已經造成的利益損害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

以上只是一些普遍性的原則,在一些具體的工程技術領域,工程倫理準則更為具體。

二、 工程師的倫理責任

工程師是工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工程師包括研發工程師、設計工程師、生產工程師等。一般把工程師定義為擁有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技巧,在人類改造物質自然界,建造人工自然的全部實踐活動和過程中從事研發、設計與生產施工活動的主體。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朱高峰院士認為,現代工程師“應該能綜合運用科學的方法及觀點和技術手段來分析與解決各種工程問題,承擔工程科學與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任務。他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包括知識、能力、品德三個方面”[3]。

美國工程師協會提出了工程師的五大基本準則。①工程師在達成其專業任務時,應將公眾安全、健康、福祉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優先考慮,并作為執行任務時服膺的準繩。②應只限于在足以勝任的領域中從事工作。③應以客觀誠實的態度發表口頭或書面意見。④應在專業工作上,扮演雇主、業主的忠實經紀人、信托人。⑤避免以欺瞞的手段爭取專業職務。我國臺灣的“中國工程師協會”提出了四大“中國工程師信條”:一是工程師對社會的責任:守法奉獻,尊重自然;二是工程師對專業的責任:敬業守分,創新精進;三是工程師對雇主的責任:真誠服務,互信互利;四是工程師對同僚的責任:分工合作,承先啟后。這些提法有一定道理。

工程師的倫理行為是工程師作為道德主體出于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能動的改造特定對象的活動。其中工程師倫理行為選擇是工程師倫理行為的核心和實質部分。工程師倫理行為選擇是指工程師面臨多種倫理可能時,在一定的倫理意識的支配下,根據一定的倫理價值標準,自覺自愿、自主自決地進行善惡取舍的行為活動。從工程實踐看,工程師在工程決策、工程實施、工程后果等階段都存在諸如“義”與“利”的抉擇、“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的兩難抉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沖突矛盾、經濟技術要求與人權保障矛盾沖突等[4]。

工程師在倫理行為選擇中還存在著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問題。目的和手段都存在著善與惡的問題。只有善的目的和善的手段才能達成工程師的倫理行為;善的目的和惡的手段抑或惡的目的和善的手段都會把工程師的行為推向不道德的行為途徑上去,從而產生消極影響,破壞社會倫理秩序[4]。

工程師作為工程活動的主體,在工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倫理問題。責任通常與某個特定的職位或機構相聯系,指分內應做的事或由于沒有做好而應當承擔的過失。倫理責任的含義是指人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該行為是可以答復和解釋說明的[5]。相對于法律責任而言,倫理責任具有前瞻性,它是一種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等作為評判準則的社會責任[6]。從哲學角度講,責任和因果性緊密聯系在一起。責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條件是因果力,即我們的行為都會對世界造成影響;其次,這些行為都受行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師能預見后果并可以按自由意志來行動。然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往往不是簡單的單向線性關系。一個原因可能產生多種結果,一種結果也可能由多種原因共同造成。因此,討論責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當今的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滲透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科學家和工程師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常常參與社會的重大決策和管理,因此,工程師的倫理責任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7]。

現代工程活動使工程師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專業角色,工程自身的技術復雜性和社會聯系性,必然要求工程師不僅精通技術業務,能夠創造性地解決有關技術難題,還要善于管理和協調,處理好與工程活動相聯的各種關系。最重要的是,工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越來越大的影響要求工程師突破技術眼光的局限,對工程活動的全面社會意義和長遠社會影響建立自覺的認識,承擔起全部的社會責任。因此,現代工程要求工程師除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外,還要具備在利益沖突、道義與功利矛盾中作出道德選擇的能力,除對工程進行經濟價值和技術價值判斷外,還必須對工程進行倫理價值判斷;除具備專業技術素養外,還應具備道德素養;除了對雇主負責外,還要對社會公眾、環境以及人類未來負責。

工程師之所以要承擔倫理責任,首先是因為工程師的社會職責事關人類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的選擇,其次是因為工程師行為選擇決定的。選擇和責任是分不開的,選擇將工程師帶進價值沖突之中,使他們在多種可能性中取舍。傳統觀點認為,工程師的社會責任是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如前所述,當代工程技術的新發展賦予科技工作者前所未有的力量,使他們的行為后果常常大到難以預測,信息技術、基因工程等工程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還帶來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危害甚至災難,或者給一些人帶來利益而給另一些人帶來危害。可見,在現代社會,工程師的倫理責任要遠遠超過做好本職工作。

三、 工科高校必須切實加強

工程倫理教育工科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為國家培養未來工程師的重任,現代工程師必須是高素質的,包括在政治思想上、業務技術上、體魄體能上,都要達到較高的標準。其中道德素質應該擺在重要地位??茖W技術的發展,給高等工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如何在新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背景下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是我們關注的課題。在當前教育改革深入開展的情況下,工科高校尤其要加強工程教育中的工程倫理教育,強調未來工程師的工程倫理意識,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工程倫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環節,但又是易被忽視的部分。長期以來,由于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提到應有高度。概念性強調的多,具體操作部分不詳細。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科技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技道德失范現象??萍嫉赖率Х斗从车焦こ填I域,表現為工程倫理滑坡。如在工程建設中的“豆腐渣”工程,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對在校工科學生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是塑造未來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8]。

(2) 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工程倫理問題需要回答和解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物工程、克隆技術提出了許多全新的工程倫理問題。人類要熱愛和保護自然,努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按照自然本身的規律改善和優化自然。同時,要尊重后代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不能以浪費和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增加自己的財富,損害后代人的權利和利益。可以說,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是培養21世紀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8]。

(3) 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是工程與社會和自然關系發展的客觀要求。在當今復雜的工程活動中,工程師既要對公眾和自然負有倫理義務,又要對雇主、顧客和工程專業負有倫理義務。有時互相矛盾的倫理要求很容易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如利益沖突,對公眾健康和安全的責任,貿易秘密和專利信息,承包商和其他人的送禮,研究和測試中的誠實,環境污染與防治等。唯一的對策是提高倫理道德修養,以便抉擇[9]。

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 加強工程倫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計劃經濟正在被市場經濟所代替,原來的經濟運行模式被取代,新的制度還不完善,監督管理機制不規范,存在種種漏洞和缺陷,人們的許多觀念和習俗還適應不了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欣欣向榮的工程活動極快地增強了我國的國力,使我國的面貌日新月異,但是,毋庸諱言,這些工程活動中存在許多倫理問題,為此必須加強工程師的倫理教育[9]。

工科高校的倫理教育不等同于工程倫理教育。工科高校的倫理教育比工科高校的工程倫理教育寬泛,包含網絡倫理教育、環境倫理教育、科學倫理教育、技術倫理教育、職業倫理教育等多方面的倫理教育,當然也包括工程倫理教育。工程倫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工科高校大學生工程倫理意識,使大學生明確工程倫理規范,明確工程師的倫理責任。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工科高校都沒有開設工程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工科教師也普遍缺少工程倫理教育的知識,甚至缺乏工程倫理教育的意識。多數工科大學生對工程倫理就更是不知所云,幾乎沒有什么了解和認識。

當今我國許多工程活動已經引起了嚴重負面效應,在國家十分強調保護生態環境、重視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倫理教育在工科高校中卻還處于被忽視的狀態,而沒有占據任何位置??梢哉f目前工科教育存在著嚴重缺憾,不適應我國科技發展、經濟建設與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現在已經到了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急切措施加以彌補的時候了。筆者認為工科高校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開設工程倫理課程。在國外,對工程倫理教育十分重視。美國許多院校都開設了工程倫理學課程。我國高等工科院校中應該安排專任教師開設工程倫理教育課程,作為所有工科大學生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工程倫理方面的教育。開設課程,包括正規化、常規化的工程倫理課程以及在專業基礎課和人文素質方面的公共課中加入工程倫理內容。開展工程倫理學教學首先要領導重視,從體制上加以支持。工程倫理學是新興的交叉學科,傳統的專業課和倫理學都不能涵蓋它,沒有體制上的支持,工程倫理教育是很難維持的。

第二,學校要有計劃地對工科教師進行工程倫理知識的培訓和教育,增強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意識,提高他們在工程倫理教育方面的知識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們在專業教學中注重培養大學生工程倫理意識,把課堂教學作為工程倫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徑。

第三,根據工科面向實際和應用性強的特點,在工科高校教學中,一方面,要大量引入真實案例或模擬案例,提出問題供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另一方面,在學生的畢業設計及畢業論文中要強調工程倫理意識和規范原則,并以此作為評定學生畢業設計及論文的一個重要標準, 以使學生們增強工程倫理的意識,提高面對復雜因素進行具體分析、綜合,進而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第四,開展產學合作,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工程倫理。我國許多高校正在實行產學合作試驗,這項試驗工作對工科院校尤其重要。學生在校期間可以走出校門,投入工程實踐,在與現場技術人員一道工作中,踐行工程倫理原則,接受工程實踐的鍛煉。學校要努力創造條件,有計劃地安排大學生進行生產實習,讓他們有機會到工程活動的第一線去親自實踐,參與工程設計、管理、考核與評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親自感受和認識到工程活動對人類生活、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領悟到工程活動中蘊含著的倫理價值。這種教育方法來自工作實踐,更加具體、生動,對學生能夠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第五,要加強專業課教師和工程倫理學教師的交流與合作。要使工程倫理學教學切實有效,該課程應該和專業課相結合,密切聯系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學校需要創造條件鼓勵和促進這種合作與交流。要加強對工程倫理問題的研究,培訓工程倫理學方面的專職教師和研究人員[9]。

第六,由于工程倫理教育是一個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面對的問題往往來自不同的科技領域,同時需要哲學、倫理、歷史、文化及環境等多方面學科共同參與進行綜合研究,所以,應該注重從不同的工程領域中搜集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尋找出可供共同遵循的規范和原則。 如此,也就需要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許多教師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工程倫理教育[9]。

目前在許多發達國家,工程倫理學的研究和教學已越來越受重視,有許多經驗和教訓。我們要結合國情,結合學生的實際和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經驗,探索和開創適合中國高校的工程倫理學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余謀昌 關于工程倫理的幾個問題[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4(1):1-2

[2]李偉俠 技術倫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拉普技術倫理思想研究[J]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6(4):24

[3]朱高峰 面向21世紀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007-03-26] http:∥wwweducn/20010827/208519shtml

[4]陳萬求,林慧岳 工程技術對社會倫理秩序的影響[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2,19(6):32

[5]周禮文,龍則霖 論科技人員的社會責任[J] 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2(2):27-29

[6]張長元 領導者應有生態倫理責任[J] 生態經濟, 2002(2):32-33

[7]曹南燕 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倫理責任[J] 哲學研究, 2000(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