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空心問題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物理空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物理空心問題

篇1

關鍵詞: 初中物理試題 質量密度計算 例題解析

初中物理試題是對物理知識的全面考查,對物理試題例題加強探究,對于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與物理思考的能力都有著顯著的提升作用。據此,筆者對初中試題中關于質量密度的計算例題進行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初中物理試題中關于質量密度計算題的類型

關于質量密度的計算題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幾種題型:

第一,相等問題。這又可以劃分為質量相等、體積相等、密度相等問題。例如,一塊體積100m3的冰塊,當其融化成水后,水所占的體積為多大?此種類型則明顯是求相等質量。又如,假設有一個質量為50g的空瓶子,在其裝滿水后的質量達到250g,在裝滿另一種液體后總質量可以達到200g,那么該液體的密度為多少?(0.75g/m3)從這種題型可以看出,體重主要是針對體積的相等性而言的。再如,一輛油車的其中一節車廂裝滿了30m3的石油,為了求出整個油車質量,相關人員從中取出了30m3的石油,并且稱重為24.6g,那么請問該輛石油車所裝載的石油質量為多少?要對這一類問題進行回答,則需要利用物質密度相等的原理完成求解。

第二,物體是實心還是空心的判斷問題。假設現有一個體積為0.5dm3的銅球,其質量為2580g,那么請問該球屬于實心還是空心的?如果是空心,那么空心部分的體積又有多大?要解答這一類的問題,可以有三種求解方法,但是運用體積進行比較的方法是最簡單的。所以在判斷空心、實心的問題上,較多利用質量密度的運算方法。

第三,物理的長度問題。這種題型主要是將物體的質量、密度、長度等條件糅合到一道問題中,通過對幾項條件的掌握求出另外的物體條件。例如,有一條銅線質量為890g,且銅線的橫切面積為25mm3,已知銅線的密度為8.9×103kg/m3,求銅線的長度為多長?通過將銅線的橫切面積、質量、體積等多項元素的應用,便能夠得出銅線的真實長度。

第四,物體的比例問題。物體的比例構成往往同質量密度有著緊密關聯。例如,已知甲、乙兩個物體其質量之比為3∶2,其體積之比為4∶5,請求出甲與乙的密度之比。通過對質量與體積的要素分析,就可以對物體的密度進行深入探究。

第五,合金的相關問題。合金的問題在物體的質量密度計算的應用上是較普遍的。例如,已知選用鹽水的密度通常為1.1×103kg/m3,現在配置出500m3的鹽水,并稱重其質量為600g,請問這樣的鹽水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如果仍然需要添加物質,那么是需要加水還是加鹽,具體需要加多少?又如,有一個重達232g的銅鋁合金塊,這其中含有鋁元素54g,已知鋁的密度為2.7×103kg/m3,銅的密度為8.9×103kg/m3,求該合金的密度為多少?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在合金性質上的把握,合金的質量、密度、體積在正常情況下都存在相互聯系,因而在解答問題時,要把幾項條件綜合起來考慮。

二、關于質量密度計算例題的具體解答過程分析

加深對物理試題中關于質量密度計算問題的研究探討,可以通過具體問題對解題過程予以分析。

例題1:在一個瓶子中最多能夠裝入500g的水,那么這個瓶子還能夠裝下以下哪一種物質?A濃硫酸;B煤油;C酒精;D汽油。

解析:這個瓶子的容積V可以達到500m3,那么在相同的質量下,其密度要超過1g/cm3的物質才能滿足上述要求,所以該物質的體積要小于500m3。

答案: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該物質為濃硫酸,所以選A。

例題2:有一玻璃瓶,其質量為0.1kg,當這只瓶子內部裝滿水后,瓶子和水共重0.4kg,要是用該玻璃瓶裝滿金屬顆粒物若干,那么玻璃瓶與金屬物的質量之和為0.8kg,要是在裝滿金屬顆粒物的瓶子內部再灌入一定量的水,那么玻璃瓶、水、金屬顆粒物的總質量則達到0.9kg,根據以上條件,請求出玻璃瓶的容積、金屬顆粒物的質量與金屬顆粒的密度。

答案: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玻璃瓶的容積為3×10-4m3;金屬顆粒物的重量為0.7kg;金屬顆粒物物的密度為3.5×103kg/m3。

質量密度的計算例題是初中物理試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這一部分知識對于整個初中物理學習及解題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因而,廣大師生更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與實踐練習中加強解題方法的運用,以此提高解答相關問題的準確性與效率性,促進物理成績的穩定提升。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低成本實驗教學 現狀 運用

引言

物理原本是一門趣味性和實用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很多學生也認識到學好物理的重要性,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剛剛接觸到物理學科,由于對物理學科還很陌生,同時受到思維方式的約束,不少學生感到物理學習存在困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挑選合適的方式以降低這種難度,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朱正元教授在當時學校一窮二白基礎上提出了“拼拼湊湊做實驗”的口號,要求初中物理教師要克服一切困難,將物理實驗開展起來,讓學生活動起來。經過過去多年的改善,各地初中院校的物理實驗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但是對許多物理教師來說,當前的實驗器械對于學生來說,好像過于繁雜,得到實驗成果的過程更加簡單,但是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的機會卻越來越罕見,讓實驗的趣味性大大縮減,學生從實驗的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也明顯減少。低成本實驗教學,立足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更易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與激發起興趣。達到“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技術不低、成本低而價值不低”,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主實踐、自主探索、發現、創新,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積極地進行低成本實驗教學的開發,能夠讓初中物理教學去偽存真,讓物理實驗教學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推動物理教育朝著生活和社會前進。

二、低成本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1.借助低成本實驗導入新課

根據經驗得知,新課的導入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依托低成本實驗導入新課將會明顯改善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開始動量定理的課程時,可以使用這樣一個實驗,教師準備兩個新鮮雞蛋,將它們置于相同高度,讓雞蛋一個掉落到桌面,另一個掉落到桌子上的海綿上,讓學生觀察每一個細節,實驗結束之后,學生定會產生疑問,為何掉落到桌子上的雞蛋爛了,但是海綿上的雞蛋卻不受影響。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將會對新課產生很濃的興趣。

2.借助低成本實驗深化對物理概念的認知

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深化對質量和慣性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空心球固定在細繩的一頭,而另一頭固定在瓶蓋之上。將空心球置于裝滿水的瓶中,再擰緊瓶蓋,將瓶子倒立,快速向右活動瓶子,此時空心球不但不根據常理向后活動,而是朝著相反的方向,向前快速滾動。這又是為什么呢?教師借助這一問題的契機,在學生充滿好奇的情況下,給學生講解從一現象的原理,加深學生對慣性的印象,讓他們對此概念有更深刻的認知。

3.借助低成本實驗提出問題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定的問題情景。針對具體的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習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比如,拿一個裝上水的玻璃杯,用硬紙片將杯子蓋上,用心按壓紙片,然后慢慢地將杯子翻轉過來,之后小心地將手拿開,看杯子中的水會不會流出來,紙片會不會掉下來。讓學生們自己親手做著個實驗,先認真觀察實驗的每一個過程,之后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找到問題的在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對這個實驗的材料進行調整,改變杯子中的水量的多少。最終,學生們會發現,無論怎么改變水量的多少,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硬紙片最終都不會掉下來。最后,帶領學生從玻-馬定律中找尋讓紙不會掉落的原理。

4.借助低成本實驗完成研究

在物理新課程標準中,重點提及了探究式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讓學生依托對現象的分析去研究事情的本質。尤其是在實驗結果不符合學生的想象的時候,將會激發學生對知識更大的興趣。此外,還應該讓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和堅持真理的態度,逐步提升他們的物理學習能力。

比如,在學習小孔成像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那就是在晴朗的天氣,樹蔭下的光斑是什么形狀的?經^大家的探討,學生們將會得知是圓形的這樣一個答案。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一些紙板,在上面挖出各種形狀的小孔,然后讓它們在太陽光下面成像,看小孔的形狀不同,會不會讓所成的圖像有所變化。在這個實驗中,教師不用告知學生答案,而是讓他們親自動手,自己去找尋問題的答案。

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驗教學對教學效果的改善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鑒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使用低成本實驗教學是大勢所趨。經過上文的分析,使用低成本實驗教學,其實驗器械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使用這些物品完成實驗,不但節省了實驗成本,而且讓實驗結果變得更加有趣,實驗的結果更加清晰明了,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 姚志祥. 初中物理低成本演示實驗的研究與開發[J]. 才智,2015(23):90.

篇3

關鍵詞:創新思維;物理;習題設計

一、一題多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即指利用教學中的可選題目進行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演變,從而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表現為思維廣闊和思路全面.教學中的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生,這種多角度開拓學生思路的教學方法,使得物理解題變得更為靈活和有趣.譬如在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規格為220 V,60 W的燈泡通過燈絲的電流以及此時燈絲的電阻分別為多大.此題可演變為多種形式的例題.若將這個規格為220 V,60 W的燈泡連接到電壓為220 V的電路中,請問此燈泡所耗的功率是多少,或改問是否可將這個燈泡接在380 V的電源上以及成立和不成立的原因,或改為若接在220 V的電源上,根據日工作量4小時來計算30天所耗電能是多少,共為多少度.最后一問改為若將規格為220 V ,60 W的燈泡與220 V,100 W的燈泡串聯在一條電路中,且這條電路的電源電壓為220 V,則問哪盞燈會更亮及其原因.綜上所述,這就是一題多問的教學方法,以一題的演變來引導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解題中的發散思維和思維的廣闊性.

二、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即指表現為深刻理解事物的基本概念及其發展規律,在研究事物本質的基礎上,總結而出的抽象理解與邏輯深度.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對題目的演變和拓展,其實是對學生解決問題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水平和思維水平都要取決于是否在習題訓練中發揮到位.如果學生沒有這種對問題本質屬性富有深刻理解的思維性,則不會完成一題多變的解題任務,所以思維的深刻性就是對學生抓住知識的本質以及熟練運用知識的一個根本前提.譬如在容器中的水面上浮有一塊冰,請問冰融化后水面所顯示的刻度會如何變化,此題可變為盛有等量水的容器中水面上浮有一塊冰,冰上有鐵片或者冰里有氣泡,然后追問冰融化后水面所顯示刻度的變化. 亦可變為在等量水的容器中加定量的鹽,然后求冰融化后鹽水所顯示刻度的變化.

三、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性即指在解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速度和思維靈活.這種在已知條件和特殊關系的背景下,最快速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就是思維活動的敏捷性與靈活性.一個是反應速度,一個是靈活程度,變通性也是學生智力反應快慢的標志.有些物理教師也會利用例題的演變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變通能力,而不是呆板地去看待問題.譬如已知一個鐵球的質量是25 kg,在測量其體積為5×10 m3的情況下得出鐵球的質地是否空心,若是空心求它空心部分的體積.有幾種方法計算,如體積比較法、質量比較法、密度比較法來作判斷.物理教師的作用在于指導學生學會三種方法,用每一種去計算并且找出最為簡單和快捷的一個方法來判斷鐵球的質地.由此可見,一題多解的教學方法可以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和熟記的基礎上提高其運用能力,使得學生不僅把握物理概念和定律,而且對公式的運用方式也產生很深的理解和滲透,從而達到獨立解題思路的確立.

四、巧妙解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思維的創造性即指思維的創新方式.這種理念廣泛存在于解題之中,素質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此.為了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和掌握知識點的解題能力,摒除過去傳統教學方法中所流傳的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等學習方法,建立多變通和敢創新的學習方式,予以融會貫通的知識學習,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找到更為合理和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只有物理教師與時俱進才能在創造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譬如,將R―130,R―65,R―13的三個定值電阻并聯到電路中,求其總電阻這道題.不難發現許多學生仍然會從并聯電阻的公式出發,套用公式然后求得答案.殊不知這樣的解題思路非常死板而且費力.物理教師在此刻應該指點學生發現問題所在,提示認真審題后,說明題目中三個電阻的數值是倍數關系,所以第一個電阻是第二個電阻的2倍,更是第三個電阻的10倍,它們之間存在電阻并聯的倍數關系.換句話說,就是可以看成是13個R并聯.

五、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即指當思路受到阻礙的時候懂得以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突破過去的思維定勢從新的立場和方面來發現問題,以至于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物理教學中多在于解題思路和思維模式的確立,所以對逆向思維的分析和講解更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從而規避由于傳統思維定勢所形成的思維僵硬和死搬硬套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侯新杰,郭華.論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J].物理教學,2011(7).

[2] 宋建華.關于優化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幾點建議[J].考試周刊,2009(39).

篇4

關鍵詞:知識 膽略 悟性 創意 能力(分數)的源頭

膽略,知識,悟性與創意是能力(分數)的源頭;命題專家更是青睞。

膽略,表現為毅力,耐心,敢作敢為,敢于實踐,與人的性格、度量、閱歷環境有關,俗說藝高人膽大,可見,知識、技能也對之有影響。知識,本文指的是初中物理,諸如質點、力、牛頓定律、壓強、浮力、歐姆定律等基礎知識,及中學生所具備的心智常識。悟性,就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猶如花生榨出的油,(雖是固體卻流出液體),骨頭熬出的湯。是運用已知事實,驗證所得結論正確與否,及反饋信息,從而調整自己行動的能力。創意,就如同是建筑物,有的卻有栩栩如生的造型,都是鋼鐵,她卻是飛奔的列車。

通過下列題目的分析可知道,此四者的應用。

(貴港2010年中考物理題第十題)一塊磚先后平放,側放,立方在水平水面上,對水平地方的壓強分別為800Pa,2000Pa和5000Pa,則磚塊受到的重力是___N,兩塊這樣相同的磚疊加在一起平放在水平面上,他們對地面的壓強是___Pa(磚的密度ρ=2000kg/m?,g取10N/kg)題目的關鍵詞:重力,壓強,密度。

對這些概念,課改要求:、

(1) 認識重力,知道重力是怎樣產生的,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了解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能進行有關的簡單計算。

(3) 會用密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用課標衡量題目,其要求均在課標范圍內。對磚的要求,課標并沒有指明,磚屬于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涉及三條物理公式:(1)p=F/S;(2)G=mg;(3)ρ=m/V。命題專家以磚作為載體,把幾個概念公式集中在一起,交叉使用。

2010年12月28日,貴港市初中教師培訓班(物理)分析會上,貴港黃教研員把此題列為典型題目分析,估計難度系數為0.4;實際為0.22;并說,座下百多位理教師(或者疏于做題),半個小時內,沒有幾個做得對的,眾人大嘩。

原設題者的預想解答如下:

解:設磚平放,側放,立放的各面面積分別為S1、S2、S3;壓強分別P1、P2和P3,磚所受重力為G,磚的體積為V,

則:P1=G/S1…(1)

P2=G/S2 …(2)

P3=G/S3…(3)

把(1)、(2)、(3)相乘得,P1 P2 P3=GGG/S1S2S3,

其中:S1S2S3=VV,G=ρgV,

則:(1).G=P1P2P3/ρρgg=800×2000×5000/2000×2000×10×10=20N

(2) 一塊磚平放時,P1=G/S1

兩塊完全相同的磚疊平放,P1'=2P1=1600Pa,

命題專家預設用初中學生本該掌握的數學知識,巧妙地把物理學科的幾個概念和三個式子聯系起來,任其他方法都難以找得到答案,有瞞天過海之功,鬼神難測之機;即使訓練有素,在緊張的考試中,能洞悉其理,實屬佼佼者了.

但縱觀解題過程,要如此計算,須有幾個前提;

①體積的計算表明,此磚是長方體的;命題者憑平放、側放、立放的三個面來判斷磚是長方體的,或者,城市建筑的工地的磚是長方體,屬基本常識;顯而易見,工地上有時還有不同形狀的其他磚塊,如六角磚等。

②質量(m=ρV)或重力(G=ρVg)的計算,磚應密度均勻,以ρ磚=2000kg/m?來表明均勻性,是一廂情愿之舉。即使是長方體的磚塊,也可以有空心的,并且,國家推廣的環保磚塊就是空心的。

雖是兩分的題目,第一個空是個難點,猶如一只攔路虎,橫在前面,第二個空是很容易的,但由于第一個空的干擾,使考生膽戰心驚,把基礎知識嚇掉了,本該得的分也丟了。

不得分的情形是很多的,眾所周知,在評卷中,卷上沒有答案,肯定是不得分的,知識、膽略不足,肯定會放棄。

③解決問題的知識能力。有知識膽量不足,也會放棄。有些知識能力、膽量都具備的考生,亂沖亂撞,在猶豫中找不到其他方法,只好按專家的預想做了,得了分,或許花了較長時間。而有部分考生,定勢思維剛好與命題專家預想相符,不知不覺沒有懷疑什么就做了出來,得了分。

2011年模擬訓練中,我校曾用到此題,有兩個學習優秀的學生,就沒有做此題,與他們交流時,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懷疑與擔心;而一些中等的學生,卻做對了第二個空。

因此,命題專家預期難度系數為0.4,由以上的分析的原因,嚇怕了部分作答能力強的考生,使得實際結果為0.22,就有了解釋的空間。

2011年中考,命題專家又取了相似的題目,可能已意識到形狀的問題,因此有了正方體的用詞,但用實心正方體,難道正方體的表層下還有空心的地方嗎?同事們是如此懷疑的,取題者如此表述,意圖是什么呢,無非是要說明鐵塊是密度均勻而已,措辭如此隱晦,使考生難以適從。

2011年的第九題,一塊質量為7.9kg的實心正方體鐵塊,放在一個長與寬方分別為40cm和20cm的長方形水平桌面中央,則水平桌面對鐵塊的支持力為____N,鐵塊對水平桌面的壓強為_____Pa(ρ鐵=7900kg/m?,g=10kg/N)

解:設正方體邊長為a,表面面積為s.

由m=ρV得:a=0.1m,S=a×a=0.01,

G=ρVg=7.9N,p=G/S=790Pa

從解題可見,還是要用到密度均勻來計算質量、重力。

命題專家的解釋才是權威的,有效的,若在考試的過程中,敢于實踐,善于實踐,找到專家的預想解題思路則分數是肯定的。

學生訓練了不少類似的題目,但未真正熟練,亦未必輕松就做出本題,稍有疏忽,就會做錯。因此,務須深刻體會,冥思苦想,積累經驗,總結教訓。能力的獲得,并非一帆風順,而是一個變速的過程,有時進步很快,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因此以例題為繩,為模型,為標準,反復練習,則達標了。

篇5

局限于實驗室的凸透鏡,從外觀上來看,每個凸透鏡幾乎都差不多,根本無法用肉眼明顯區分凸透鏡的凸出程度,也很難從外觀上看出不同的凸透鏡的制作材料是否不同,所以學生要利用實驗室的凸透鏡去探討凸透鏡的焦距長短是否與凸透鏡的制作材料及凸透鏡的凸出程度有關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筆者是怎樣解決上述問題的.

一、自制凸透鏡

1.制作材料

透明氣球三個,注射器、502膠水各一支,小透明膠塑料圈、量筒各一個,軟橡皮管、空心硬塑料管、細線各一根,適量的水和煤油.

2.制作方法

(1)制作兩個材料不同的凸透鏡

用量筒量取體積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別倒入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氣球中,使它們的凸出程度相同,然后用細線扎緊口.這樣就做成了水透鏡和煤油透鏡.

(2)制作一個焦距可變的水凸透鏡

在一個用完了的小透明膠塑料圈上挖一個小孔,在小孔中插入一根空心硬管,用502膠水固定好,然后把它放入透明氣球中,將氣球拉緊固定在空心硬管上扎緊,空心硬管上端套上軟橡皮管,軟橡皮管的另一端接注射器.如圖1.

圖1

二、利用自制的凸透鏡探究凸透鏡的焦距長短與什么

因素有關

1.探究凸透鏡的焦距長短與凸透鏡的材料是否有關

將自制的兩個材料不同但凸出程度相同的凸透鏡(水透鏡和煤油透鏡)放在太陽光下分別測出它們的焦距,然后比較它們的焦距就能發現凸透鏡的焦距長短與凸透鏡的材料是否有關.

2.探究凸透鏡的焦距長短與凸透鏡的凸出程度是否有關

將自制的焦距可變的水凸透鏡放在太陽光下先測出一次焦距,然后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鏡中注水,使其變得更為凸出,再次測出焦距,然后比較兩次測出的焦距大小就能確定凸透鏡的焦距長短是否與凸透鏡的凸出程度有關.

通過對自制的凸透鏡焦距的探討,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看到凸透鏡的焦距長短確實與凸透鏡的材料和凸出程度都有關.這樣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學生對難點知識的理解.

三、知識拓展

該自制的焦距可變的水凸透鏡除了能探究凸透鏡的焦距長短與凸透鏡的凸出程度是否有關之外,它還能用于探究近視眼的成因.下面來說說如何利用自制的焦距可變的水凸透鏡來探究近視眼的成因問題.

圖2

篇6

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把需要引起注意的實驗現象凸顯分離,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物理學科中有很多實驗通常都伴隨有多種現象,教師要用科學的方式將某一現象凸顯出來引起學生重視,使得學生積極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信息技術可以將某一現象明顯化,如用加深不同現象的顏色突出實驗現象,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觀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物理演示實驗,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實驗儀器的限制,又具有操作方便、可視度高、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實驗展示,將一些在現實環境下很難進行或者效果不明顯的實驗更好地完成,這樣使比較復雜的、抽象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簡單化、具體化,便于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加深對現象的記憶和知識的理解。

如在講授《天平測量固體或者液體的質量》時,如果教師在講臺上做實驗,學生很難觀察清楚,而運用信息技術把這些實驗過程擴大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觀測到整個實驗過程。同時,對于一些關鍵的、學生沒有看清楚的實驗環節,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給學生以便其多次觀察,這樣就大大提升了實驗教學的效果。又如在講《浮力》時,如果教師僅憑語言來為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很多學生會感到困惑,因為對于中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物理現象。

在此可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展示:教師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出一個浸沒在水中正在上浮的空心立方體,通過動畫模擬演示讓學生觀察四周和上下兩個面的形變程度,從而讓學生得出立方體在水中前后左右四個面所承受的壓力是相等的結論,而且在動畫展示中因上下兩面的壓力差使得立方體向上浮動的原因也顯得很直觀,這時再利用液體壓強公式推出浮力計算公式,學生就更易理解了。

二、在初中信息技術物理實驗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注意事項

1.切莫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替代學生動手實踐

運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有很多的好處,但是有些實驗技能、實驗體會只有讓學生親自動手才能感受到。因此,教師在進行模擬性實驗時一定要注意有所選擇。只有在學生動手實驗現象不明顯、效果不理想時,才可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實驗,讓學生更易理解。另外,在數據處理方面,不能完全由信息技術取而代之,必須要讓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2.運用信息技術時應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運用信息技術時應更多注重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使用信息技術時不能太直接,該設問時要設問,該演示時才演示。

篇7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筆記;學困生;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4-251-01

一、引言

多年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經驗表明,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增多和教學深度的不斷提升,總是難以避免地產生或多或少的學困生,突出表現為學習興趣呈現出不斷衰減的態勢,學習方向感越來越迷霧重重,學好的自信心也在逐漸降低,考試成績亦變得江河日下越來越糟糕。仔細深究問題的根源與原因,既有學習基礎差的原因,也有學習方法不得當的原因;既有學習行為習慣不良好的原因,也有家庭問題影響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對物理學習認識不夠的主觀原因,也有環境影響作用的外在客觀原因。然而,哲學告訴我們,任何問題的根源最為主要的也是最為核心的在于主觀原因,在于人的內在因素,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是多種多樣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對此,對于初中物理學習的學困生,我感到可以從引導他們做好課堂筆記開始,引導他們走上養成良好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的正道,由此促使他們在學習的困境中重新找回學好物理的自信心,激發出自主探究與自覺學習的強烈激情與強勁動力,促使他們切實找到快速掌握教學內容的得力要領和良好技能。

二、以勾畫與批注的筆記標識新課

多年來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表明,引領學生上好新課非常重要,這是“入口關”、“初始關”與“接入關”,引領學生上好新課,有助于激發學生產生非常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究欲,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厘清知識體系的所有脈絡,有助于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勁的動力,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加快速地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目標與核心問題。我認為引領學生上新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好筆記,必須緊密依據新教學內容的具體目標要求,突出知識點的核心和知識體系的脈絡,突出重點與難點問題的分解與剖析,授課的思維必須活躍思路必須清晰,引導學困生不可盲目地抄寫教師板書的筆記,而是要隨著教師的教學思維一起前行,注意以課本為本,以勾畫與批注為主要筆記形式,對知識點進行要點式或引領式標記,避免眉毛胡子一起抓的不好行為與習慣。

例如,對于“質量”這一物理概念,可以引導學生突出對質量定義的幾個關鍵詞進行標注,促使學生牢牢抓住“物質多少”這一要點,緊接著引導他們標記質量的單位是什么,有克(g)與千克(Kg)兩常用單位,繼而引導他們特別勾畫質量是物理的一種重要物理屬性,該屬性不隨物體的形態(是固態、液態還是氣態)、不隨物體所處的位置、不隨物體的形狀、也不隨物體的外在溫度而改變,再而引導他們批注質量的測量工具是天平,并讓學生批注天平操作的幾個關鍵詞:“放平”、“移動”、“調節”、“平衡”、“稱量”與“讀數”等,由此,促使他們一翻開課本便可以將教學內容的基本知識點、重要知識點和關鍵知識點的脈絡一目了然。

三、以歸納與整理的筆記梳理復習課

復習課是溫故而知新的重要課堂,搞好復習是遵循學生記憶特點的客觀需要,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回顧性鞏固與綜合性梳理與深度認知的重要教學活動。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中,通常必須在每授完一個章節之后都要進行引領性的復習,促使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識記得更加清晰與深刻,增強他們對所學知識構架進行全面梳理與系統回顧的自主意識,讓所教學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關系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所教學知識網絡結構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對于學困生來說,引導他們搞好復習課的筆記同樣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必須緊貼他們的客觀實際情況,突出引導他們以歸納與整理的形式做好筆記,把握知識體系的層次感與知識要點的條理感。

例如,對于“質量與密度”這章節的復習,可以引導他們歸納質量定義、屬性、單位、測量等知識要點,引導他們整理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與應用,突出引導他們必須重點學會如何應用公式進行計算,從而將所教學的內容進行全面性梳理和總體性把握。

四、以題型與強識的筆記標注練習課

初中物理問題的解答練習是強化學生對所教學內容進行強化性鞏固的重要教學活動,是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深度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學生對物理現象主動觀察、積極探究、自覺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活動。同樣,對于學困生來說,加強引導他們做好練習課的筆記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重點要以題型與強識的筆記標注練習課,突出歸納題型和錯題集。

例如,對于“密度”知識點方面練習,引導他們關注“概念明辨”、“密度類計算”、“質量類計算”、“體積類計算”、“空心球判斷”等類型的習題,由此促進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清楚密度公式,引導他們學會利用數學方法變形求質量和求體積兩個公式,從而更加有效地促使他們從思想深處把握所教學的內容。

五、結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表明,有針對性地加強關注學困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習慣,是綜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一個重要部分,是推動全體學生能力素質得以整體提升的重要舉措。以勾畫與批注的筆記標識新課,以歸納與整理的筆記梳理復習課,以題型與強識的筆記標注練習課,有助于培育他們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有助于改進他們的學習方法,從而促使他們找回學習物理的自信。

參考文獻:

[1] 翁淮南.張少義.引導初中物理學困生做課堂筆記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4(12).

篇8

關鍵詞:物理高效課堂 有效提問 培養 創新能力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85

一堂高效課,重點突出固然重要,但利用有效提問去評價學生,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對話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尤其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正確實施有效性提問,將會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投身于物理活動之中。在多年的教學鍛煉與提升中,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初中物理課堂的有效提問。

一、化難為易,使學生愉悅的參與學習

物理課是一門以試驗為基礎的學科,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都講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覺得物理這門課枯燥無味,難學難懂。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備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還要備好學情和問題設計。當學生面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感覺有強烈的興趣,有思考的余地,這樣的問題才是有效提問。堅決剔除那些讓大部分學生感覺高不可攀、紛繁蕪雜的問題。要從小問題、淺問題著手,要讓學生在快樂中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浮力”一課,浮力是初中力學中難度較大的教學課時,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弄懂浮力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確實讓一些本來對學習物理就沒多大興趣的學生去思考,實屬難上加難,這樣就會使他們束手無策,喪失信心。但我們不妨變換一個角度,用學生熟悉而又簡單明了的例子去誘導提問,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手持盛有清水的燒杯,杯中恰懸浮一顆雞蛋。提醒學生認真觀察教師的操作,此時教師一邊向杯中添加食鹽,一邊用玻璃棒攪拌,學生都清楚地看到雞蛋在杯中慢慢上浮,待學生都目不轉睛地沉靜在現象的神奇當中時,教師恰如其分地提出一個問題:“雞蛋為什么會上浮?”教室里頓時熱鬧非凡,學生開始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個個爭先恐后,積極思考,唯恐自己在眼見為實的例子中落后于別人。學生答:“雞蛋受到的浮力逐漸增大。”教師趁勢再提問:“雞蛋受到的浮力為什么會增大?”學生答:“鹽水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到了此時,教師再提問:“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便成了水到渠成的問題了,全班學生都會不約而同的搶答:“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這種提問會使抽象復雜的問題變得清楚明了,讓學生以愉悅的身心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循序漸進,促學生系統地深入學習

初中物理屬理科類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要有明顯的邏輯聯系,絕不能使問題以孤立的形式存在。有效的邏輯性的問題設置要設計出一系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既科學又系統的提問,教師要在提問過程中循序漸進,使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例如,九年級物理第十一章“簡單電路”,在回顧總結這一章的相關知識點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這一章涉及了電學中的哪些物理量?”學生回答:“電流、電壓、電阻。”接著問:“室內電燈的亮度與什么有關?”有的學生答:“與電壓有關。”有的學生答:“與電流有關。”教師闡釋:“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對于同一盞電燈,它兩端的電壓越大,電流就越大,電燈也就越亮。所以前者兩種回答都是正確的。”接著問:“怎樣改變電流大小?”答:“改變電壓或電阻。”乘勢追問:“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到了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已經從點連成了線甚至擴展成了面,于是學生便不約而同地回答:“改變導體的材料、長度、粗細”等。接著深入追查:“以上三種因素中,改變哪種最方便可行?”學生答:“改變長度。”最后聯系到:“我們學過的哪種儀器就是靠這種方式來改變電阻的大小從而改變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這種循序漸進的提問使學生把所學知識有機的系統的聯系在一起,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舉一反三,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在綜合性復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系生活中的實例,闡釋物理現象。例如:“舉例說明生活中屬于液化現象的例子”,“舉例說明減小壓強的例子”。這類問題只要有個別學生開個頭,其余學生便會積極思考,挖空心思去搜尋已學過的知識,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帶動,使平時不愿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也踴躍參與討論,讓整個課堂活靈活現,氣氛熱烈。用這種復習過程來構建學生的課堂活動,可以制約課堂上零碎的、頻繁的問答,有效地克服那種一講到底、零敲碎打等種種弊端,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種能引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提問,牽一發而動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開放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物理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具有啟發性,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提問要啟發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所提的問題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要能引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火花,甚至有驚人的發現。初中物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物理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應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教學。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們都非常重視“問”和“疑”,陶行知先生認為:“學貴知疑。”質疑辯難是學生追求真理、勇于創造的內驅力,是通向創新的第一步階梯。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問,懂得“好問則裕”,培養創新精神。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紐帶。巴西教育家弗萊雷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學生的學習是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對話來實現的。而教師在課堂內通過有效提問,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通過有效提問才能讓學生愉悅學習,大膽創新;通過有效提問才能讓整堂課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電動機;科學探究;課程標準;說課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12-0062-4

《科學探究: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是“滬科版”《物理》第十七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1 教材學情分析

第十七章共有三節:第一節《磁是什么》介紹了簡單的磁現象;第二節《電流的磁場》研究電生磁;本節是第三節,研究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是一節實驗探究課。簡單地說,本節內容包括了兩個部分:探究一條科學規律(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和認識一種生活應用(電動機)。學生對電動機比較感興趣,但對其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并不熟悉。特別是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較難理解換向器的作用。

2 教學目標分析

筆者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1],結合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經驗,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實驗,知道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②通過探究,能說出電動機轉動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探究過程,體會簡化法、模型法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科學研究過程的艱辛和樂趣,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本節課將和學生一起探究電動機為什么會“轉動”。先探究為什么“動”,再探究為什么“轉”,達成知識目標。其中受力“動”是重點,受力“轉”是難點。學生將經歷探究全過程,從而達成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3 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筆者制定了四個教學環節:引入轉動、感受轉動、探究轉動和總結轉動(圖1)。

(1)引入“轉動”

首先,從生活中的電風扇、滾筒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引入電動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2)感受“轉動”

由于家用電器的外殼遮擋住了電動機,學生難以直觀認識其結構。所以設置第二個環節,讓學生感受電動機的轉動。

利用小電動機模型,解決學生分組實驗:(圖2)讓電動機轉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了電動機的關鍵部件(磁體和線圈),而且明確了本節課的研究主線(一個主體――線圈),線圈只要滿足“在磁場中”“通電”兩個條件,就可以發生受力轉動的結果。

但是學生直接研究線圈的轉動太復雜,應對他們進行引導:一組線圈太復雜可先研究一個線圈,一個線圈太復雜可先研究一條邊。讓學生體會簡化法在物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此,本節課由生活現象走進了物理本質(圖3)。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讓一條邊在磁場中通電動起來,從而引導學生探究“動”。

(3)探究“轉動”

用金屬鋁棒表示邊。筆者摒棄了很多資料中提到的用電磁鐵替換U形磁鐵[2],用鋁箔紙及牙膏皮做成金屬棒或者懸掛金屬棒等實際現象并不明顯的做法,用空心鋁棒代替金屬棒[3],找到了磁感應強度高達1 T的強磁鐵,使金屬棒受的安培力比較大。這樣,只需一節1.5 V的干電池,就可以使實驗效果十分明顯(圖4a)。

通過演示實驗讓金屬棒動起來,學生也就從有形的動中發現了無形的力。接著向他們拋出一個問題:你能用小組的器材也讓金屬棒動起來嗎?學生分組實驗(圖4b),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的小組金屬棒動的方向和演示實驗不同,不同的小組金屬棒動的方向也可能不同。于是,他們提出了一個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金屬棒的受力方向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呢?進而進一步進行探究。

在這個環節里,筆者設計的演示實驗有效降低了學生分組實驗的難度。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所經歷的科學過程,自主建構了相關知識,即力的方向與電流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這樣,筆者和學生一起明確了本節課的重點――探究“動”,也就為后面的探究“轉”做好了鋪墊。

研究“邊”是為了研究“圈”,探究“動”是為了探究“轉”。本節課又從物理本質走向了社會應用(圖5)。學生會考慮,如果一個圈在磁場中通電,會有什么效果呢?有的猜想轉,有的猜想不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處必須有合適的演示實驗來檢驗學生的猜想。

筆者利用單匝線圈進行演示實驗(圖6a)。學生觀察線圈就會發現,線圈其實只轉了一點,但是沒有持續轉下去,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要用動態Flash仿真實驗(圖6b)進行細節的分析。提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紅邊受力向上,藍邊受力卻向下?為什么線圈轉到豎直方向停不下來?為什么線圈轉過豎直方向又轉不下去?”根據之前學生建構的知識,他們可以分析出:就是因為這里紅藍邊的受力方向沒有改變,所以這兩個力又把線圈拉回來了。筆者立即拋出一個新問題:你如何讓線圈持續轉下去呢?這里學生會給出很多方案,有的說可以顛倒N、S極,有的說可以顛倒電源正負極,有的說此時可以斷開開關一段時間后再閉合。對他們給出的這些方案給予肯定:科學家從理論上也是這么考慮的,但是真正操作起來比較難實現。工程師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元件,就解決了這個難題。此時,學生的目光就集中到了筆者手中的換向器上。只需要在剛才的單匝線圈上加一個小小的換向器,就能夠實現持續轉動。(圖7a)線圈轉起來了,為什么會這樣呢?還要利用仿真實驗(圖7b),進行細節的再現。

由于之前有了“轉”的鋪墊,此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就可以知道為什么加上換向器,線圈就能持續轉動了。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認識到換向器是一個工業設計而非科學理論的創新,讓他們感受換向器的巧妙。

這樣,在探究“轉”的環節中,通過兩個演示實驗,兩個仿真實驗,就突破了“轉”這個難點。

此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探究“轉動”)就完成了(圖8)。最后,筆者為學生對轉動進行了總結提升(圖9)。

(4)總結“轉動”

科學家發現一條規律,工程師發明一件應用,從發現到發明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既要有科學理論的指引,又要有關鍵部件的技術創新。隨著電動機的大量應用,人類進入了電氣化時代,導致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生。如此總結,既明確了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職業分化,為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了萌芽性質的指導作用。同時,又滲透了物理學史,使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得到體現。

4 自我評價反思

本節課以實驗為基礎,共設計了兩個分組實驗,三個演示實驗以及兩個仿真實驗,體現了物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色(圖10)。

本節課從生活中的家用電器引入電動機,在和學生一起探究物理規律和社會應用的過程中,突破了“動”“轉”的難點。踐行了《課程標準》“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圖11)。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物理;教學

        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掌握基本規律以及應用于實踐生活的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在初中階段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在幾年的物理教學中.我不斷探索,研究、歸納、總結,對于初三的物理教學略有心得,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三物理教學任氖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注重課堂教學.強調基礎學習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播知識的主要途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更深層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做好如下幾步:

        1.1 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教學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傳授知識時,應采取多種形式、巧妙地提出各種問題。如在講授“摩擦力的方向”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人走路時.摩擦力的方向如何?這些問題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他們天天在走路,而這個問題的提出無疑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去探究。

        同樣,通過演示實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講授“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時,我自制了一根1米長的鐵棒,一端用細繩緊密纏繞,另一端很光滑,讓一男生與一女生相互“拔河比賽”結果可想而知,出乎很多學生的意料.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原因”,創設了積極而良好的課堂氛圍。

        1.2 提供感性認識,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并使學生認識能力在形式概念、掌握規律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此方面我采用了:運用實驗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已掌握的物理知識相結合的方法,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自己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如在講授”慣性”時,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小實驗“打棋子”、“錘頭松動時,撞硬物后變緊”等。其次,引導學生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規律,從而解決學生對“慣性“概念理解的問題,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

        1.3 培養學生充分運用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驗問題的能力。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于運用,我在課堂上注重組織學生運用知識的練習。如在講授”重力勢能“和”動能”概念運用時,提出問題:甲球質量大于乙球質量,甲球靜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滾動,則這兩個球的動能哪個大?重力勢能又是哪個大?提出這樣的問題,能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我格外注重了這幾年重要環節的運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三物理教學中對尖子生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出好的尖子生會起到帶動一片的作用

新版物理課本,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減小,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有“吃不飽”的感覺。如何培養這些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學有所長,成為尖子生,得到更好地發展呢?

        2.1 課堂注重拔高,對于那些尖子生,提出一些”稍高”的問題例如:講到”浮力沉浮條件”時,我用一個玻璃球放入水中沉底。放一個乒乓球,則上浮至漂浮,而特制一個空心鋁球讓其懸浮.此時我適時地問尖子生:空心鋁球受到哪幾個力?從密度角度分析,鋁球密度大于水為什么會這樣?從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利用這些題先吸引住他們,激活他們的思維.對此類問題做更深層次地理解,通過對這些“額外”知識的探究,使學生明白“物體的沉浮條件”的真正意義所在,讓他們真正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2.2 靈活安排課外活動,體會物理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讓學生物理水平由直覺興趣向因果興趣發展.如在課外活動中,我領導學生進行“自制潛水艇”、“自制彈簧測力計”、“自制杠桿”、“自制簡易密度計”、”簡易家電維修”等活動.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廣度.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為學生更深入地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2.3 在尖子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輔導及時.持之以恒.對學生要求嚴格,培養他們多聯系實際.多提出問題,重視學生自我總結和自我調整,此外對尖子生的培養還需要其他老師的配合,學生的努力只有師生向著共同的目標奮斗,才能培養出尖子生,并讓他們帶動其他的學生,收到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3.初三物理教學中,還要深挖物理命題標準,擺正教學中的方向,引導學生正確地思維.以適應多變的中考試題

        現在的中考試題難易程度在逐步降低,但具有較高的靈活程度,這使我在研究中考命題上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3.1 綜合分析謀標中的要求,領會課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