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時間:2023-04-27 08:2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企業人才培養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建筑工程 技術人才 培養 必要性
項目編號:2014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課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研究 ” 2014ZCY159
前言:通過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筑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高職院校的教學特征相搭配,在共同協商,彼此配合的方法下將教學方案的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專業課程的設計,運行模式的構建相結合,塑造了大量實際操作能力強,與社會市場接軌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一、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對于學校的必要性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校從校企合作中找到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不僅能夠掌握最前沿的工程建設信息,了解社會需求方向,而且可以及時更新專業技術,制定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案,使得課程針對性大大增強,大力提升建筑工程專業技術。把教學理論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加快本專業前進的步伐,給學生提供大量先進的,準確的,及時的學習信息,為學生學習建筑工程技術做出大量貢獻。
(二)校企合作對于企業的必要性
對企業和學校雙方來說,校企合作是個一箭雙雕,互惠互利的好機會,給兩方都帶來不可多得的機遇。一方面,企業利用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院校擁有科研技術的特點,為企業提供先進的專業技術,提高施工效率,節約工程建設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促進企業更好的運轉。另一方面,學校直接為企業提供大量對口專業的技術人才,企業可以不花費較多資金,提前挑選到自己需要的高質量,高職業素養的畢業生。
(三)校企合作對于學生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也極大方便了大批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他們在充分享受到學校提供的實踐性,針對性強的專業技能訓練和先進前沿的行業信息,感受豐富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習氛圍的同時,擇業、就業壓力也相對減輕,這源于自身的操作能力強,所學理論與社會需求掛鉤,能夠迅速適應本行業的工作環境,與同專業的畢業生相比較快投入到社會中,就業多了一份有力的保障。
二、如何利用校企合作培養建筑工程技術人才
(一)兼顧企業和學校的利益
校企合作作為一種具有優越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因其本身的種種優點,如有利于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院校教育方法的創新,教育體系的改革,為企業提供先進專業技術與科研成果,供應高質量,高素養的技術人才,給建筑專業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的環境,在就業方面賦予他們積極有益的保障和幫助等,已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泛適用。為大眾所熟知的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一系列大型企業通過校企合作每年吸納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用來保證公司的高效運行和流轉,從而有效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拉動我國GDP持續上升,為我國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校企合作與市場經濟的完美契合,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企業,高職院校,學生都從校企合作中受利豐厚,能夠享有國家專門實行的稅收減免,財政資助等各種優惠政策,為自身的運營帶來極大好處。
(二)充分考慮市場需要
市場決定經濟,需要決定變化,校企合作是一種企業與學校共同合作,一起參與培養人才的創新,它既適應于當今市場環境,又滿足了企業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大力渴望和需求,是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并且是一場成功的革新,實現了教學中課本理論與實際操作的對接,實現了企業選拔準則與畢業生高技能,高素養的對應,實現了國家建筑行業各部門的多樣化需求同具備專業性、針對性學生的對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得到有力增強,專業人才的綜合素養得到大幅度提高,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得到有效的優化。極大促進畢業生的就業,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改變我國目前的僧多粥少的不協調的現狀,有利于經濟快速發展,市場的拓展壯大,維護社會安定。
(三)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去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院校的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經濟建設的中流砥柱,應積極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為達到人生目標,實現生命價值,做好充分準備。然而,我國因經歷了較長一段時期的計劃經濟體系和受到固守傳統,不愿革新的高校教育理念的毒害,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被部分教師所質疑和拒絕,在他們看來,這種方式將阻礙教育的發展和科研的進步,不利于學生專業的學習。因此,高職院校應該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校企合作,不能一味的排斥,只看到它的不足之處,應看到它所具備的優點和長處,探究出它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利益,畢竟所有的新事物取代舊事物都需要一個漫長的轉變過程。只有教師及時的認可,才能幫助學生制定準確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就業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學生通過參與到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加強同企業的溝通交流,加大對企業的了解,對就業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的校企合作才發揮出了應該有的效果。
總結
校企合作現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和方向,大力推廣校企合作,讓每個企業,每所高校,每位專業學生樂于接受并參與其中,將是一項浩大的,充滿挑戰性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行動。
參考文獻:
[1]葛超,馮晨靜,李娜.人學生就業困難的原閃分析及指導對策[J].河北農業人學學報,2010,(3):359-361.
篇2
收稿日期:2012-12-21
作者簡介:劉偉(1972-),女,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以建筑行業人才需求為研究背景,從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現狀出發,通過對相關行業、企業及畢業生的追蹤調查,對比分析目前企業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匹配狀況,并以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為例,探討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及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改進方法及解決途徑,力求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和行業人才缺失之間的矛盾,實現人才培養、人才輸出、人才需求的有效鏈接,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分析和研究結論。
關鍵詞: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建筑行業;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3-0023-04 建筑領域,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熱門領域,涵蓋建筑業、房地產業、市政公用事業和勘察設計咨詢業等各大行業。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依托行業的現代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人才和企業實力的競爭,而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特別是高級專業人才的競爭。一方面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人才的層次需求更加多樣化,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更加嚴格;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人才市場需求的深層次變化,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擇業難、就業難等問題客觀存在。因此,與行業需求相對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也成為國內外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一、建筑行業人才需求分析及特點
近年來,中國建筑行業發展迅速,生產一線以及相關的業務管理領域對建筑類人才需求很大。從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趨勢來看,整個就業市場對建筑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持續增長,尤其是隨著鐵路建設、南水北調為代表的超大型市政、能源、交通工程的深入實施,中小城市房地產項目的第二輪發展,以及國家正在進行的城鎮化推進策略,使建筑類人才的就業指數持續高漲,大多數建筑相關專業畢業生的社會供需比都在1:1.5以上,部分專業的供需比甚至超過了1:3。但是,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和建筑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行業人才需求量在近幾年呈現適度收縮趨勢,與此相反,開設建筑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迅速增多,從更為長遠的時間來看,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就業中的“困難群體”將有可能逐漸凸顯[1]。因此,從人才培養對接的角度分析建筑行業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一)對知識、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一切職業都要求從業者具有相應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與專業相結合,每一領域均具有一般性和專業性特征。一般性的知識指個體在日常生活或一般活動中所需要的普通常識,這也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條件,專業知識指從事某種專門職業或進行某種特殊活動所具備的知識。一般性能力涵蓋了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環境適應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而專業性的特殊能力,則因專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內容和要求,與大學生的學業息息相關。因此,要求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科技活動或科研活動,結合專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真進行專業實習,認真做好畢業設計和論文等,為專業能力的獲得做好學業上的積累。學生除了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外,還要多參加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能力和技能,為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對專業和人才培養層次的要求
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改造新城、重新規劃城市布局,建筑相關專業人才仍是許多城市的緊缺人才。據預測,作為連續三年的熱門專業,土木工程、建筑學、電氣工程技術、給水排水工程仍將排名前四,隨后是供暖通風與空調、工程造價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工程管理專業。歷年大中專畢業生需求總量的80%都集中于這十大熱門專業,預計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將如此。對于人才培養的層次需求,從整個行業看,對大中專畢業生的需求占需求總量的40%左右。另據統計,在建筑企業用人單位的職位需求中,需要研究生學歷的占9.3%,本科學歷占40.5%,大專及以下學歷占50.1%,同時招聘單位對企業管理、管理工程、財會、外語等人才的學歷要求提高,職位也大多面向高學歷人才。
(三)對職業素質的要求
依據近年對企業人力資源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歸納總結企業員工的職業標準和培訓標準,其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開拓創新能力、責任心、誠信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表明,學生就業后感覺工作別需要的能力排名前四位分別是:綜合素質、實習實踐能力、適應社會能力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企業用人角度還是學生就業角度,均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專業能力,同時,類似“責任心”、“誠信”這樣的軟要求也是企業選擇人才十分看重的一點。除此之外,對企業文化的適應能力、認同感、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專業延展性等都是行業對人才職業素質的要求。
(四)對執業資格的要求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掌握高新建筑施工技術,能管理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專業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建設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為此,建設部已逐步推廣和建立覆蓋施工一線操作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基層技術管理人員崗位資格證書制度和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注冊制度三大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其中,執業資格注冊制度面向的主要是大學以上學歷的工作者。因此,對有志從事建筑行業的大學生來說,在讀期間有意識地參與各類社會實踐,特別是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實踐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教學設計也要為學生相關執業資格的獲得創造有利條件。
二、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現狀分析
作為建筑類高等工科院校,面向建筑行業培養能適應現代企業需求,具有開拓性、創造性,能參與各類競爭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實施的根本出發點。為此,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在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市場對人才培養數量、人才培養規格的需求,分別在2004版、2009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現行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通識教育體系設計
從行業需求來看,在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壓力下,專業對口及專業技能已成為對應屆畢業生的基本要求,而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對英語、計算機以及綜合素質要求日益明顯,甚至于上升到人文素質、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等要求。對學生自身而言,他們在剛剛步入社會后感到不適之處主要在人際關系處理、專業知識不夠、常識性知識太少、組織能力欠缺等方面。為此,學校在2009版培養方案制定中提出了基于人文工程素質能力培養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體系的設計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主線直接體現在培養計劃內的通識教育與基礎課群中,通過全校性必修或限制性選修,涵蓋了政治、法律、英語、計算機、軍事、體育及相關專業的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類基礎課程,約占課時總量的50%左右;另一條主線是體現在培養計劃外的全校性素質教育選修課,通過公共選修的學分要求,涵蓋了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心理教育類、語言類、藝術類以及實踐技能類課程模塊,并且明確提出對社會科學、環境科學、心理教育、職業規劃、科技創新、實踐技能等不同相應模塊的選修學分要求,這部分學分約占總學分要求的10%左右,學生通過選修這部分課程,獲得培養方案設計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質能力培養。同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一定的課外能力素質學分,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及各類社團活動、科技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增長知識,鍛煉才干,培養能力,全面發展。
(二)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教育體系設計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工程素質”和“強實踐能力”應用型創新人才,人才培養的區域、層次定位決定了專業教育的目標要求、課程設置、運行模式必須符合自己的特色。在多年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傳承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特點,根據每個專業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和相關專業規范,結合本校專業特點和為首都城市建設服務需求,做好培養方案頂層設計。結合企業需求,通過組織開展用人單位調研,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培養及從業崗位能力的具體要求,再指導培養方案的具體設計。與2004版培養方案相比,2009版培養方案的設計特點是:壓縮課內總學時,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強化實踐環節,培養動手能力。為此,2009版培養方案壓縮課內理論總學時10%,大幅度提高了實踐環節學時比例。按各學院學科專業的相關性設置學科和專業基礎課群平臺,按專業新技術、新領域發展方向和交叉學科方向靈活設置了專業方向,專業教育體系中分方向、分課群比例明顯提高,28個本科專業中有25個專業設計了專業選修方向,并支持學生跨方向選課,進一步突出了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三)人才分層培養、分流發展的設計理念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教育觀、質量觀,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和完善分層培養、分流發展培養機制。按高考招生批次不同、就業與深造目標不同,自二年級開始,設計不同層次的課程體系及考核標準,通過多學時與少學時、研究性與實踐性、必修與選修、考研與注冊師等職業技術系列課程的不同設置滿足學生個性發展所需。通過分層分流教學,實現不同人才規格的培養,對基礎理論要求高的部分學生(比例10%~20%)開設分層提高類課程,強化基礎,提升后續發展動力;對實操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提供崗位能力實訓或執業資格培訓課程,直接和就業需求對接,實現學生畢業時的分流發展。
為實現上述特色,單獨設計了分層分流教學選修學分,并在全校低年級的必修或限選課程中設計了基礎理論類的分層分流教學內容,如工程數學提高、大學英語強化等基礎類提高課程。在高年級專業選修模塊中設計了實踐類分層分流課程,如創新實驗設計、學科競賽實訓、取證考前培訓等,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示范中心、實踐基地資源,為多數理工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或參與項目的機會,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存在的問題與對應的策略
學校在2009版培養方案設計別提出行業背景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和校企結合指導人才培養的思路。通過相關性對比分析,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目標和內涵基本能夠滿足當前行業企業的用人要求,但是隨著新版培養方案各項教學環節的深入實施,以及工程教育新形勢下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設計理念上的不足和實施中面臨的困難已逐漸凸顯。
(一)校企合作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尚需完善
在新版培養方案設計中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專業課程還增加了實踐學時,而學生的實際技能仍沒有得到有效提高。主要原因是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求職熱情,缺少直接與企業交流的機會。從前兩屆的畢業生反饋信息來看,不少學生初到企業感覺無所適從,學生根本不熟悉企業,盡管網絡信息發達,但學生不會主動搜索企業信息或不知道在求職前如何了解企業,因此對企業的實際問題缺少洞察力和解決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難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已有實踐環節太注重課程配套,沒有站在學生就業技能訓練層面上進行宏觀把握,即實踐環節都是跟著課程走,沒有成為與理論知識體系相配套的實踐體系,這樣縱然有了更多的實習基地,學生的精力依然會被每門課程牽制,不能構建完整的實踐技能體系,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2011年教育部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啟動,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有幸成為首批實施該項教育計劃的試點高校。 “卓越計劃”的實施就是要進一步完善現行教育體制,形成高校和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這是“卓越計劃” 最根本的目的和意義,也標志著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在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貫徹和實施。實施全面工程教育,通過行業參與管理、企業參與培養兩個方面,將更加強調面向工程實踐和技術前沿,讓大學生在實踐技能和社會活動能力諸方面都得到發展。在高校工程教育資源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與企業聯合,啟動合作教育項目是加深學生對工程技術的理解和提高他們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2]。為此,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勵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卓越計劃”,鼓勵企業“先期介入”,加強企業參與度;另一方面,學校要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師配置、學生實習、畢業設計等方面與企業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互動。這必將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提出更大的挑戰,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設計空間。
(二)與行業需求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尚需改進
無論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還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如果沒有廣大教師自覺、主動地投身參與,都是難以持久和深入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調整辦學理念、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更加需要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不同層次的高校,因其自身定位與人才培養使命的相關性,對高校師資隊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3]。
以行業需求為依托,培養為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第一線應用型人才,是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但是目前的師資隊伍建設現狀還不能與這樣的辦學特色相適應。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的高校教師參與教學的深度不夠,實踐及創新能力培養薄弱,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難以理順;另一方面,高校對教師隊伍建設政策的價值導向不夠合理,高校教師的考核與評價、培訓和發展工作仍待完善和提高。
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精干高效、適應高校事業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是貫徹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高辦學實力的根本保證。筆者認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適應的師資隊伍要求教師能夠為人師表、師德高尚,能夠組織教學、駕馭課堂,不僅具備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而且還應具備專業的拓展能力、行業聯系能力等。因此,尤其要強化以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的師資培養工作,著力點應放在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上。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應該從師德與教風建設入手,以教師的教學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教師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制度建設和創新為保證,使教師隊伍建設和優秀教師培養機制不斷適應高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綜上所述,通過對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與行業需求相關性分析,從不同層面可以看出,在近幾年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以通識教育課程為載體,在比較寬泛的學科平臺上構建跨學科、跨文化,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進行職業訓練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判斷力、想象力以及興趣愛好等人性化因素,形成“以人為本”的工程應用型教育特色。這種架構的設計符合時代要求,符合行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符合為北京市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人才的客觀需要。隨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建筑類高校未來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需要更多的延展性和開放性,以適應基于行業需求和校企合作形勢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建設類專業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EDWARD F GRAWLEY,査建中, JOHAN MALMQVIST, DORIS R BRODEUR.工程教育的環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3] 鄭文堂,趙金瑞.北京市屬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M]. 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12:167-170.
Architectural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plan design and related industry demand analysis
LIU Wei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篇3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2316);廣州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作者簡介:丁云飛(1967-),男,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暖通空調技術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對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探討,并結合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將傳統的生產實習環節細分為設備制造生產實習、設備管理生產實習和設備安裝生產實習三個階段,制訂了融合遞進式企業實踐環節培養方案。
關鍵詞:“卓越計劃”;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培養方案;工程能力;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學)會,共同實施“卓越計劃”?!白吭接媱潯笔秦瀼芈鋵崱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也是促進中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該計劃對促進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白吭接媱潯币笮袠I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1],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培養,1年進入企業聯合培養)。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建環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專業調整時將原土建類的“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和“城市燃氣工程”兩個專業合并而成的[2]。該專業經過1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3],但仍然存在著學生創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等問題[5]。文章以建環專業為例,對“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模式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基于“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方案
“卓越計劃”要求面向行業企業培養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方案必須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新要求。廣州大學建環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見圖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方案將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對學生從事社會服務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考核要求。該方案實施“3+1”培養模式,明顯增加了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圖2是廣州大學在建環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擬訂的融合遞進式實踐環節培養體系。該實踐教學體系結合社會對建環專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將生產實習環節細分為設備制造生產實習、設備管理生產實習和設備安裝生產實習三個階段。各階段的生產實習與理論課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互為一體,內容循序漸進。如學生在學習土木工程概論、建筑概論及專業導論課程后安排認識實習,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的了解,而且可以為其后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在學習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及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后到設備生產企業學習設備制造工藝,將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踐過程的融合遞進式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相融合和促進。
圖1 廣州大學建環專業“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方案
圖2 廣州大學建環專業融合遞進式培養體系
二、 “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計劃”強調夯實理論基礎,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
1.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深厚的理論素養
“卓越計劃”的實質就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質量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白吭接媱潯睆娬{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的系統化過程,需要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加強學科基礎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環節。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注重授人以“漁”,教育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以適應不同崗位的就業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養需要以理論知識為基礎
“卓越計劃”強調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卓越計劃”強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增加實踐環節的同時適當壓縮了課堂教學內容,但理論教學的地位并未改變。因此,這就要求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科學安排和優化教學內容,同時兼顧基礎理論和實踐訓練的教學,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互相融合,互相補充。
3.建環專業學生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
建環專業的人才培養面向各類建筑設計院、施工企業、監理企業、制冷空調設備制造企業、造價咨詢企業、物業管理企業等,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建筑暖通空調系統的設計、施工安裝、運行管理、技術經營、建筑節能規劃、設計、施工、改造及檢測等,而學生在校期間不可能對所有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這就要求該專業的學生要有系統化的基礎知識及深厚的專業理論功底,教學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地適應所從事的工作。
(二)“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養
1.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建環專業現行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認識實習(1周)、生產實習(2~3周)、課程設計(附屬于各專業課,共計4~5周)、畢業實習(2周)和畢業設計(13~15周),存在著實踐環節時間不足、系統性差等問題。而且實習環節又多以參觀為主,學生缺乏對實際工程的深入了解,達不到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也未能有效地與實際工程接軌,存在“閉門造車”現象。作為應用型工程類專業,建環專業的學生不僅應滿足實用性與工程性的要求,還要滿足國家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的要求?!白吭接媱潯睂嵭小?+1”培養模式,明確要求需有1年的企業培養過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白吭接媱潯比瞬排囵B模式明顯增加了實踐環節的教學時間,使教學實踐環節更加系統化,徹底改變了實習環節多以參觀為主的現狀,使學生能系統地深入實際工程,加入企業設計隊伍,真正地參與工程設計,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工程設計過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對實際工程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應建立穩定的企業培養基地
與傳統的以校內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卓越計劃”強調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在人才培養上校企聯合。除了校內培養方案以外,還要制訂企業培養方案。為了保證企業的有效參與和培養質量,應建立穩定的校企聯合培養基地,這是“卓越計劃”正常實施的重要保障。
3.應重視教師工程能力的培養
“卓越計劃”強調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教師隊伍,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專業課程教師必須具備工程實踐經歷,青年教師必須到生產單位實踐、學習,了解工程動態,積累工程實踐經驗。同時,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執業資格考試。此外,應借鑒國外“實踐教授”模式,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指導實踐教學,建立一支穩定的、來自生產一線的、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教師隊伍。
(三) 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卓越計劃”的靈魂
1.打造創新訓練平臺,強化創新能力考核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貫穿整個培養過程,逐漸形成一套適合學生能力拓展的培養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方案,將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要建立大學生科技訓練基地,充分利用課程實驗、課外科技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等,為學生的創新學習和專業實踐提供平臺,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能力學分,即學生完成規定的創新能力訓練內容,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強化創新能力的考核,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真正納入教育教學的中心內容。
2.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
大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應利用國家、省、學校各級部門設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行業組織的各類知識競賽、設計大賽等平臺,引導學生成立項目研究小組,自覺參與項目的研究工作,逐漸形成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積極參與、學校保障條件的良性機制。同時,鼓勵大學生自主提出各類研究課題,包括研究性項目、創造性設計項目等,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3. 鼓勵教師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實踐
積極引導教師將科研課題轉化為學生的創新型實驗,形成科研帶動教學、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鼓勵教師吸收學生參與實際科研課題,充當科研助手,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科研過程,學會數據采集方法和實驗技術,懂得利用網絡電子資源收集文獻資料,在科學研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設計性、研究性實驗項目
實驗課程應增加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內容,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過程,探究實驗結果,積極開設體現“開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實驗課,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5.改革教學方法
在重視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的同時,增加有關科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課程;在啟發式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有關的學術論點、爭論性問題、當前學術動態等向學生作引導性講解,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相互討論。
(四)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是實施“卓越計劃”面臨的最大挑戰
“卓越計劃”要求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要使學生具有未來“卓越工程師”素質,必須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別是廣大地方高校實施國際化教學的條件不夠,經驗不足,渠道不暢。因此,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養方式。
國際化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這方面可借鑒交換生、聯合培養“2+2”或“3+1”等國際合作培養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優勢,全方位加強與香港、澳門同類院校的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另一方面應重視“本土國際化”的培養,利用在國內舉行的各類國際性展會、學術會議等平臺,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接受國際化訓練。同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課程內容與國際接軌,加大雙語教學力度,提高學生獲取本行業國際先進技術信息的能力,使多數學生在國內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國際化訓練。
(五) 質量監控體系是實施“卓越計劃”的關鍵
長期以來,高校人才培養主要立足校內,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內人才培養過程質量監控體系?!白吭接媱潯币髮W生到企業接受一年的培養學習,人才培養的重點在于能力培養,因此,建立適應“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企業培養環節的質量監控體系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
“卓越計劃”是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而且培養過程涉及學校、企業、社會等多方面,因此,嚴格的質量監控是保障“卓越計劃”實施的關鍵。由教務處牽頭,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學生教學信息員等組織協同,建立“全員”(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教學督導、企業指導教師)參與的質量監控組織機構,對教學“全過程”(包括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效果評價等)進行“全方位”(包括課堂教學、實踐環節、第二課堂、企業培養環節等)的監控,并確保質量監控的有效實施。
2.加強企業培養過程的監控
“卓越計劃”要求學生經歷一年的企業培養過程,學生到企業接觸實際工程,真刀真槍地做畢業設計。與傳統的實習環節不同,“卓越計劃”企業培養過程是一個系統性的培養過程,學生在企業學習時間長,學習內容多,這對傳統的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企業培養過程的質量監控尤為重要。在學生進入企業培養環節之前,要制訂詳細的企業培養方案。企業培養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須對企業培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過程編制詳細的大綱,建立質量監控體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標準,逐步做到企業培養過程的管理與學校管理的接軌。
3.建立完善的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基地負責人制度,細化各負責人的職責
專業負責人要組織論證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專業建設規劃,落實實習基地建設、課程負責人、骨干課程教師的安排、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銜接、教學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強學生和任課教師的溝通,了解和跟蹤本專業教學實施過程。
課程建設是高校教學工作中的一項基礎建設,課程負責人要承擔課程建設規劃、組織制訂或修訂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規范等工作。
基地負責人要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負責制訂基地建設規劃及企業培養方案的實施工作,并負責企業培養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企業培養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結語
“卓越計劃”的實施是中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卓越計劃”強調學生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卓越計劃”在建環專業的有效實施,除了要制訂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外,還必須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制訂與建環專業相適應的企業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工程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培養落到實處,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質量監控體系。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暖通空調,2003,33(3):49-51.
[3]王海濤,沈恒根,程海峰.注冊工程師制度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J].制冷與空調,2012,26(5):521-525
[4]鄒國榮.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橋,楊家寬.建環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篇4
關鍵詞:工程造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工程造價專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實踐”(SZ132087)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5月6日
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發展十年來,社會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近兩年在校生規模迅速擴大。但與此同時,隨著京津冀建筑市場“門檻”的統一,建筑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競爭的加劇必將帶來人才的激烈競爭,使得高職工程造價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難度急劇提升。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影響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比如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當、畢業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不能完全滿足工作要求等。因此,盡快解決這些差距,以適應社會需求,正是我們面臨的機遇。
新型建筑工業化呼喚職業教育現代化,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和質量提升的根本保證。因此,選擇人才培養方案為視角,分析研究現階段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探索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求實現專業的良性發展。
一、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能為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本專業的教學團隊在充分調研區域工程造價崗位職業能力發展階段,并充分考慮院校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出我院的培養目標:學生畢業后能完成造價員崗位、招標崗位要求的各項工作,經過實踐鍛煉拓展達到造價工程師、招標師的執業要求。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能適應建筑市場的不斷變化,具有熟練從事建筑、安裝及裝飾工程預、結算,以及招投標文件編制的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課程體系構建
如果說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專業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那么,課程體系就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根據建筑行業的特點與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工程造價專業采用“校企合作、課崗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工程造價專業崗位對應的職業能力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培養適合行業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構建三階段課程體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讓企業專家引領專業發展,根據造價員崗位的任職要求,結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的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與教學,課程與教學的所有安排都圍繞項目進行。構建符合工程造價專業發展的“專項――綜合――頂崗”三階段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前四學期,理實一體校內外實訓相結合培養學生能計量、能計價、懂結算、懂招投標文件編制、會管理的專項能力。第五學期(分層次培養):根據實訓答辯的方式選擇優秀學生,成立“中關村造價班”,由企業具有實戰經驗的專家實行一學期的全封閉訓練;由學校的雙師型教師,指導其余學生進行15周的綜合能力實訓,由簡單到復雜選擇4~5個崗位項目,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能確實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就業頂崗能力,教師只在每周一進行指導,周五進行實訓項目驗收。學生每完成一個項目,由指導教師進行審核,合格者開始下一個崗位項目。在此過程中推進教學的實踐性和職業性,探索實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二)項目化課程體系建設。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參照職業崗位任職要求,重構基于工程造價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把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生應有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落實到各門課程教學之中。圍繞土建工程造價員、安裝工程造價員、裝飾工程造價員、市政工程造價員、招投標五個工程造價專業核心工作崗位,材料員、資料員、施工員等拓展崗位,構建工程造價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基礎能力課程群、專業核心課程及專業支撐課程群、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群。
(三)課程開發。深化校企合作,加強“六個對接”,完成工程造價專業課程開發。
1、教學方法與生源特點對接。由于生源緊張造成高職生源質量每年都有變化,深入分析學情,動態掌握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層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教師和技術人員的共同指導下學習和實踐,實現教室與崗位合一、作業與工作任務合一,講練結合,強化學生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2、校本教材與崗位技術標準對接。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要注重課程內容的持續更新。根據行業企業對造價員、造價師、招標師要求的變化,引入行業、企業新標準、新技術,結合校內實訓條件及校外實訓基地發展趨勢,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以勝任崗位工作為核心的學習項目或任務,并根據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進行組合和順序編排,最終形成本專業成體系的校本教材。
3、課程實訓與技能大賽對接。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將全國高等院?!皬V聯達預算軟件技能大賽”引入課程實訓,實現實訓和競賽培訓一體化。通過參賽,可以充分展示我院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與行業企業的產教結合,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4、課程評價與學生成長對接。樹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觀念,建立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人才評價體系。首先,注重過程考核,每個項目結束即對學生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將企業產品評價的標準引入項目考核,作為衡量學習質量的重要指標。并且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能力漸次升高,增強其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其次,加強實踐考核,期末考試采取“應知+應會”的考核方式。
5、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資格證書是勞動者求職、任職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勞動者的主要依據。由此,把“造價員”等的職業資格標準納入課程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使學生具備從業、執業資格。
6、課程學習與終身學習對接。樹立可持續發展與終身教育的課程觀念,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術,還要引導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因此工程造價專業的畢業生即使走上工作崗位后也要注意知識結構的更新,為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三、人才培養實施保障措施
(一)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雙向互兼機制,聘用與培養相結合,建設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落實學院“領頭雁計劃”、“能工巧匠上講臺計劃”和“雙師素質計劃”。首先,通過鼓勵校內教師頂崗鍛煉、社會服務、考取注冊職業資格證書、中短期培訓、學歷教育等;其次,從合作企業聘請技術專家、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職教師,在進行必要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培訓后,讓他們在我院擔任兼職任課教師或實訓指導教師,使課程建設緊跟產業發展,學生能力培養符合職業崗位要求。
(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加強校內實訓室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條件。首先,積極探索課堂與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教學,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在已有的實習基地的基礎上,不斷建立新的合作企業,通過頂崗實踐、提供咨詢服務等途徑,利用企業場地和吸收企業教育資源。同時,根據企業項目的進展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計劃,鼓勵學生走進企業,主動參與工程實踐;其次,本專業目前校內建有兩個工程造價實訓室,建筑綜合實訓室、招投標實訓室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訓教學環節。
四、結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否適應行業要求,必須通過畢業生是否能滿足企業要求來檢驗。通過對高職工程造價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在實施中發現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多數企業要求畢業生頂崗實習時即能上崗,上崗就是熟手,而我們相當一部分畢業生頂崗實習時還是生手;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理論知識不足等。因此,高職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要符合行業和企業的需要,順應區域產業的發展。堅持為京津冀建筑業服務的辦學定位;堅持以“四個合作”為主線推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各方面建設;將提高教學質量放在中心位置,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將進一步創新、發展和完善。
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關鍵詞: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人才培養
Key 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ining mode;cultivation of talents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4-0281-02
1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通常情況下,所謂的工學結合就是將教育與生產勞動進行結合的過程,該過程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工學結合是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的結合,其本質是知識和勞動實踐之間的結合,過程的結合是重點;另一方面,工學結合是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相結合的形式,即教育界與產業界或者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結合與合作,對象之間的結合是重點。
所謂校企合作是指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建設、實訓條件等方面進行優化,在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實訓的資源優勢,將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并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2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難以協調人才培養模式的利益 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通常情況下是“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基礎。許多高職院校采用了“2+1”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遭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質疑,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到了最后一年的頂崗實習階段,完全地脫離了學校的管制,進入到了企業中,由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管理。但學生在企業中學到的知識并不是把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進行有目的的深化與升華,而是盲目的進行施工生產活動,二者之間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目標的一致性與沖突性并存在職業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時普遍存在,采取措施協調雙方之間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之間的利益保持一致,在實施“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難點所在。
2.2 合作動力不足 首先企業領導動力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在與職業院校進行合作的過程中,工程項目的建設問題,實現利潤的多少問題是企業關心的重點;其次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企業的指導老師缺乏相應的動力。最后學生自身動力不足。在實習過程中,通常情況下,學生從事的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體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沒有達到實習學生的預期目標,另外,由于企業指導老師在指導思想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使得學生對實習工作失去了興趣,挫傷了實習的積極性。于是就出現了學生開小差的現象。
2.3 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高 師資隊伍建設是制約高職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如何擁有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從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的本科或者研究生加入到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雖然這些年輕的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但是在實踐技能方面十分欠缺。理論教育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是職業教育的重點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有較專業的理論知識,更要有指導實踐的能力和素質,尤其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來說,我們的教師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備引領學生去企業實踐,指導學生實際生產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講,如果只具備理論知識,而缺乏相應的實踐技能,那么也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
3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相應的對策
3.1 突出一條主線,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培養面向建筑施工一線的技術應用、技術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宗旨,沿著培養相關工作所需的職業技能和素質的主線,在實用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對學生加大培養力度。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對學生要求較高,因此,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職業技能是培養學生的重點所在。所以,要對實訓中心或者實習基地進行充分的利用,強化學生基本技能方面的訓練。
3.2 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學生職業技能 施工工藝、操作流程、工程質量驗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是建筑工程的基本技能。在這些基本技能中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工程制圖與識圖、施工技術、工程概預算、工程項目管理、資料整理、安全教育等。對于這些知識和技能需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累,因此,需要將實踐與教學分階段進行。
3.3 堅持兩項結合,實現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教學過程與工作情景相結合,按照職業崗位工作的需要,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學與用的一致性,使學生畢業后盡快上手,提高其動手能力,使其在短時間內適應崗位需要,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一站式對接。
3.4 加強“雙師”素質隊伍建設,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 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中,“雙師型”的教師是核心力量,強化“雙師”素質隊伍建設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教師通過參與實踐,以及安排教師進行專業培訓,聘請企業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或專家進行講學,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雙師型”教師是實踐者和執行者,在高職教學改革中,他們的認識和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
3.5 根據市場需求,對專業重新設置、調整和嫁接 根據市場與企業的需要,不斷調整“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與市場相吻合。其中,在調整過程中,重新設置專業、教學內容、課程是重點。職業院校在實施過程中,對課程設置要加大調整的力度。通過調整打破課程與學科之間壁壘,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和綜合素質。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在專業重新設定之后,根據專業要求,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工作。
3.6 加強校企雙方的深度融合 首先,建立和完善保障機制是確保雙方互利共贏的基礎和關鍵;其次,逐步健全學生實習管理體制。為了確保實習的有效性,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需要共建一套切實可行的實習管理辦法,對實習工作進行規范;最后,建立校企雙方合作“共贏”機制。實施“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建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合作雙方要不斷形成新的、更多的利益共同點。
4 結論
在我國建筑業的發展過程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適應我國建筑業高速發展,需要培養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為此需要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形成職業崗位的核心能力為主線,以工學結合為手段,以校企合作為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能適應建筑行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技能型復合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金圳.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黎明職業大學為例[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10(03).
篇6
一、專業建設背景
鄂東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于2010年6月,經湖北省教育廳遴選為湖北省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建設點,并要求通過三年時間,建設成為湖北省高職教育重點專業。目前我院的新校區建設以及黃岡市職教園區、黃岡市高新開發區、黃岡市城東新區的開發,都為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建設環境和發展機遇,對高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地提高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高職院校肩負著為所屬地區經濟和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作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業建設改革勢在必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強調實踐性、應用性、職業性,著眼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大多數從事工程技術、施工管理、工程預算、工程監理、質量檢驗等一系列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方案,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遵循從實際出發、開放、創新、多元化原則,形成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本,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
二、專業建設目標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的調整以及高等教育發展重心下移,無論是過去的職業大學、轉升高職的高等專科學校,還是新成立的高職院校,都在面臨企業參與度不夠、理論與實踐很難做到無縫對接、不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培養出來的人才實際動手能力弱、與人才市場的需求嚴重脫節等問題。因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經成為專業建設的當務之急。也是對高職教育的專業建設改革進行著有益地探索。結合自身實際,我們制定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目標:通過3年建設,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成為專業建設理念領先、人才培養模式先進、課程體系完整合理、教學內容緊扣職業能力形成、師資隊伍結構適當、實驗實訓條件優良、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質量好、就業率高、社會服務能力強的特色專業,成為輻射鄂東乃至“1+8”武漢城市圈,在建筑工程專業建設和發展中起示范和引領作用的湖北省省級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
三、專業建設改革與實施
根據專業知識結構新的發展方向,針對社會職業崗位群的新變化,在堅持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為核心,產學結合為手段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未來三年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實施方案。1.調整專業培養目標立足鄂東,面向“1+8”武漢城市圈,輻射全國,以服務建筑行業為主,以一線施工員崗位(群)為就業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本專業崗位工作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測量、質檢等核心專業能力,以及良好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能夠勝任建筑行業施工員崗位,或質檢員、安全員、資料員、測量員等相關職業崗位工作,“懂技術、會施工、能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2.修訂專業培養計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的發展道路”、“工學交替、產學合作”、“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和“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等教育理念;從為建設行業生產一線培養“施工型”、“能力型”和“成品型”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出發,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經過認真研討論證,聽取多方意見,結合多年來的具體實踐經驗,制定出在實際教學中可行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培養計劃。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是在對黃岡和武漢“1+8”城市圈以及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省份的建筑行業企業及人才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崗位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并經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充分論證形成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3.實施教學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全真模擬、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全真模擬實際工程為背景,根據工作過程導向的能力要求來設置相應教學項目,每個項目采用真實工作任務,按“任務布置、計劃、決策、實施、評估、信息反饋”一個完整的項目實施行動導向教學。4.開發工作過程導向的系統化專業課程體系圍繞工學結合、項目導向、全真模擬,基于施工員崗位(群)工作過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核心,進行課程開發,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用性、實踐性、有效性。在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面向崗位(群)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工作過程和階段產品特點,確定課程及課程內容,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對接,實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真實工作過程的一致性,從根本上解決學用脫節的問題。我們依托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在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下,根據課程所涉及的工作內容以及完成該項工作的具體要求,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同時在課程中導入湖北省施工技術標準和施工員崗位職業標準。根據工學一體化培養人才的要求,我們與湖北長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環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開發核心課程,聘請企業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圍繞“雙證書”和企業需求,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強化實訓環節,加大對課程體系尤其是實踐性課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專業操作技能。新的培養計劃打破了傳統的課程體系,圍繞職業活動、操作技能設置課程,構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系統化課程體系。5.開展課程建設改革我們優化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結構,重組課程內容,不斷加大精品課程建設力度,抽出專人,組織專班,成立項目組,進行精品課程建設。目前,本專業已建成3門省部級精品課程、8門校級精品課程,課程建設資料正在逐步上網。根據專業核心技能設置核心課程:核心課程既要充分體現崗位技能要求,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又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專業核心課程要編寫與專業理論相應的教材,同時,要編寫與實訓環節一致的培訓教材。為此,必須要制定與核心技能相適應的課程標準,在編寫好教材的基礎上,做好各種教學配套資料、電子課件、案例庫、習題庫等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到2013年,爭取將4門核心課程建成優質課程。本著突出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有機結合,提高課程內容的針對性、適用性、先進性,我們對原來的一些專業課程進行了整合與拆分:(1)將原先開設的《建筑制圖與識圖》、《建筑CAD》、《房屋建筑學》等課程整合為《施工圖識讀與會審》核心課程。(2)將原《建筑力學》、《建筑結構》等2門課程整合為《建筑力學與結構》核心課程。(3)將原《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拆分成《地基基礎工程施工》、《主體工程施工》、《建筑裝飾施工》、《鋼結構工程施工》等4門核心課程。(4)將原《建筑電工》、《房屋設備》等課程整合為《建筑設備與工程》課程。(5)將原《建筑工程概預算》、《工程量計價》等整合為《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6.實行實踐教學改革根據建筑施工企業崗位需求,圍繞工學結合,完善基于全真模擬、生產實訓為背景的由課程訓練、專項訓練、綜合訓練、畢業頂崗實習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以全真模擬為主,虛擬工藝和虛擬實驗為補充,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積極推行訂單培養,進一步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全真模擬、頂崗實習等。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體改革方案是:(1)安排專業基本技能訓練、崗位技能綜合訓練和畢業頂崗實習等三種實訓環節,以培養專業核心能力。(2)安排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訓環節有機結合,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相互融通,實現教、學、做一體化。(3)安排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等職業崗位技能培訓與考核,把獲得施工員證書必須具備的知識內容融入到課程教學中。(4)提高實訓課時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適當刪減一些較難或應用較少的理論課程,力求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5)采取技術升級,設備更新等手段,完善已有實驗實訓室功能,強化內涵建設,逐步完善和更新已有實驗實訓條件,新建實訓室,并將原有校外實訓基地擴建成為10個能實施教學功能的校外實訓基地。三年內,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成為系統性強、仿真度高、環境真實、能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滿足區域服務要求的生產性實驗實訓基地。7.“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是教學工作的執行者,也是教學改革工作的實踐者。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實現教學改革目標的先決條件。學院以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目標和措施,力爭建立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經過三年的努力,建設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和從行業、企業聘請的行業專家、技術骨干構成的專兼結合的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團隊。2012年力爭申報省級優秀教學團隊,條件合適時爭取申報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包括2名校內外專業帶頭人,12名專業骨干教師,教師總數達到30人,師資隊伍形成合理的年齡結構、學源結構、職稱結構及職業資格結構。8.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相融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該體系由“二級督導四方參與六級評教”組成。(1)二級督導:完善教學督導制度,增強院、系兩級教學督導功能,嚴格執行督導通報制度和教學事故處理制度,提高教學督導效果。(2)四方參與:即學院、企業、學生、行業主管部門四個方面參與,把社會評價機構、上級主管部門的評價與監控等外部教學質量監控,同學校內部的教學督導與評估、各部門的檢查與考核、學生評教與教師評學等內部教學質量監控,以及教學質量信息的收集與反饋、糾正與預防等對問題的跟蹤反饋與落實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對教學質量的全過程、全方位和全員性的管理,確保學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3)六級評教:即領導評教、系部評教、學生評教、社會評教、專家評價、教師互評等,針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采取網上評價、問卷調查、現場抽查等多種評價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態度、教師教學水平、教學環節規范程度、課堂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并將對教師提出的具體意見以適當的方式反饋給教師,以便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篇7
【關鍵詞】課程設置 課程改革 實踐教學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如何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和創新人才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課題。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以及科技的迅猛發展,必須深化教學改革,研究新形式下人才培養的模式,使人才培養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青海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培養建筑類人才的高職院校,多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建筑電氣技術方面的合格人才,隨著我國建筑技術的發展,舊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再適應建筑電氣工程專業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原課程體系中課程設置專業知識結構不合理,知識面太窄、太偏,重理論,輕工程應用,忽視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一系列弊端,很容易造成某些內容過專、過細和過深,知識的重復性多,不利于當前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要求,不能滿足當前人才市場需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課程的學時分配、講解內容上與當前的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等。因此,對原有專業的課程進行改革調整,建立科學有效的課程體系,使理論課程和實踐課構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尋找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建筑類院校建筑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的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電氣專業培養的目標及專業特色
我院建筑電氣安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主要面向青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能夠從事現代建筑中各類建筑電氣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的高端技能型應用人才。
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是大中型建筑企業、設計單位、房地產開發公司、物業公司等各種企事業單位從事建筑電氣工程的工程設計,設備安裝、運行管理等技術工作。該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學生畢業后具有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素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具有語言交流能力、信息運用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創新意識;掌握本專業的核心技術理論、方法,具有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和必要的職業基本技能。
三、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內容
在制定課程模式的過程中,以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的需要為核心,以專業培養目標作為制定課程模式的依據,完全圍繞著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的需要進行課程設計,這種設計不但體現在課程名稱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學大綱及具體教學內容中。
專業培養目標決定了能力培養的方向,在教學計劃中盡以能力的培養作為中心環節。能力培養的實現靠具體的符合能力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來完成。本專業的能力培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素質與能力
其能力要素包括:
(1)熱愛祖國,遵紀守法;
(2)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身體健康;
(3)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及較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4)掌握數學、物理、電工電子,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原理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5)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與創新意識。
與此相對應的課程有《政治》、《高等數學》、《大學語文》《大學物理》、《體育》、《電工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原理與應用》等。
2.外語應用能力外文資料,并通過省級的英語等級考試。
(2)具備一定的口語對話能力。
與此相對應的課程有:《基礎英語》、《專業英語》等。
3.計算機應用能力
(1)掌握計算機硬件基本原理及基本應用技術;
(2)掌握與電氣專業相關的計算機軟件的基本應用技術;
(3)掌握基本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
與其相對應的課程有《計算機基礎》、《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
4.工程設計能力
掌握建筑配電系統,照明系統,建筑弱電系統的工程設計方法。
與其相應的課程有《建筑電氣設計》,《建筑照明》、《電氣施工技術》以及與此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
5.樓宇電氣設備調試,運行、維護能力
(1)具備電氣工程識圖,參數計算及整體知識,掌握設備選型、安裝、調試方法;
(2)具備樓宇變配電系統,空調控制系統,消防監控系統,安防管理系統,給排水控制系統,樓宇照明控制系統等樓宇自動控制系統的日常運行維護能力。
與此相應的課程有《建筑電氣自動控制》、《建筑供配電》、《建筑弱電系統》、《電梯技術》等。
在進行本專業的規劃及課程設置時要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首先,專業方向及課程的設置或開發要取得考生和家長的信任和要求;其次,滿足一定行業范圍內各類企業單位對高新技術人才的現實需要,并且應可持續發展,使高職教育有序,健康的發展。
本專業高職教育規劃的實質是要解決好招生、就業、專業課程設置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等問題,這也是本專業能夠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
本專業建設發展規劃的制定,即是以轉變高等教育思想和傳統觀念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積極適應經濟發展對建筑電氣技術人才的需求,與專業公司,設計公司和建筑企業等合作,走產學研之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以應用能力培養為向導,基礎理論教學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密切聯系工程實際。加強專業應用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原則,整合課程體系,及時更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校企結合,產學研并舉,全方位進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試考核方法的改革。
四、課程改革
1.在建筑電氣實際工程中,設計人員要懂施工規范,否則影響設計質量。同樣施工人員要理解設計意圖,否則也不利于工程質量進度。所以對專業課“建筑供配電”進行整合,教學計劃增加了配電系統工程設計的有關內容,計劃開設《建筑電氣設計》課程。
2.整合“建筑電氣施工技術”課程,并與專業活動實踐相配合,用以提高專業知識體系的實踐性。根據實際工程中弱電內容越來越多,施工工藝越來越復雜和相關的技術人員缺的實際情況,強化弱電內容。
3.整合“建筑電氣工程概預算”課程,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智能建筑的相關內容,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很快適應本專業工作。
4.整合“電梯安裝與維護”課程,以實際電梯模型為控制對象增強實踐環節教學內容。
篇8
【關鍵詞】“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基本條件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目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造成一種“兩難”現象,一方面企業尋求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難,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而“訂單式”培養作為校企合作的有效載體,是校企合作培養適銷對路人才的一種先進辦學模式,在國內外職業教育界引起了極大關注。我國自 2001 年在高職教育中試行以來,受到廣大職業院校的積極響應和追捧,效果非常顯著,得到了學生、家長和企業的認可,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學校也從中受益匪淺,迅速在全國范圍推廣開來,甚至一些本科院校也紛紛效仿。近年來,我校的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一直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形成了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局面;然而,在運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矛盾和問題。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涵義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根據委托培養企業需求,與委托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與學生簽訂就業合同,教學資源共享,學生畢業后到訂單企業就業的一種工學結合的新興人才培養模式?!坝唵问健迸囵B充分貫徹了“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崗位針對性、技能應用性以及崗前培訓的問題,充分利用了教育資源,對落實企業用人標準、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化解人才供需矛盾、實現畢業生的對口就業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訂單式”培養的優勢
1、促進中職教育可持續性發展,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受益。中職教育應對接地方產業,以就業為導向,堅持工學結合,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學校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條件,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場所,實現學校辦學、學生就業、企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中職教育辦學的目的。首先是學生,學生在獲得職業技能的同時也就有了就業崗位,解決了后顧之憂。其次是企業,企業通過“訂單式”培養得到了人才,這些人是熟悉企業的產品性能、生產工藝流程,到企業后便可立即上崗工作,可與企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節省了企業培訓時間,降低了培養成本。再次是學校,學校的受益之一是推進了教學改革,有助于學校根據行業實際需要把握專業辦學方向,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更加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第二是鍛煉培養了師資隊伍,通過企業實習基地掛職鍛煉和培訓,有利于 “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第三是校企資源共享,節約了實訓設備建設經費;四是通過訂單培養企業的宣傳作用,提高了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對生源吸引力,有利于辦學規模的提升。
2、通過榜樣作用促進優良學風和校風的形成,
實現成才與就業的良性互動許多學生進校時并不優秀,通過企業崗位實習,在他們自身努力下,獲得了優良的職業技能和實際工作閱歷,得到了企業的認可,無論在技能上還是自信心上,都得到很大提升。當他們再回到同學中,其他同學看到了他們明顯的進步與變化,通過事實告訴了周圍的同學,成才就能高質量就業,從而帶動了學風的好轉,出現你追我趕,比學趕超的火熱現象,促進優良校風和學風的形成。
3、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我校與某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施行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訂單培養”,該公司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根據公司工作崗位的需要開始課程、確定教學內容,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主體結構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管理、地基與基礎等課程的兼職教師;提供實訓場地和設備;學生在公司進行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公司配備相應的實踐性教學指導老師;為學生提供援助,學生畢業后即成為公司一員。公司在訂單人才培養中全程參與。此培養模式崗位針對性強,培養目標明確,使課程教學內容符合企業崗位工作要求,實現了學校教學與企業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增加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合理地利用了企業資源,減少了國家人才培養成本 。
三、建筑工程施工專業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在運行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1、人才供過于求使得企業主動尋求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愿望不強
目前,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人才需求增加,但整體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勞動力型的崗位居多,這樣造成了職業院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建筑工程行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需求較大,但絕大多數職業院校都開設了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模較大,社會需求導向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但這種導向也直接導致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從供不應求向供過于求轉變,這使得企業主動尋求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培養的愿望不強。反過來,面對有限的就業市場,學校為了可持續性發展,積極尋求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養的欲望卻很強烈。校企雙方合作欲望不一致的條件下尋求“訂單式”培養,難度較大。這種校企合作往往依靠學校的人脈關系,并且和職業院校與本地區的產業對接情況息息相關,而且,“訂單式”培養的連續性與學校的辦學水平、人才培養的質量、學校的知名度緊密相連,因此長效機制的形成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2、建筑企業經營風險影響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運行,企業經營風險普遍存在,經營狀況決定其發展能力,直接影響其對人才的需求量,企業經營良好,市場擴張能力就強,訂單培養的人才順利就業的可能性就大,如果企業經營慘淡,訂單培養的人才將不能順利就業,一方面企業就業崗位減少帶來影響,另一方面學生不看好該企業而可能毀約。但由于“訂單式”培養方案是按照企業的要求制定的,課程內容和專業技能崗位針對性較強,學生轉崗困難。由于國家對房價的有效調控和對耕地的有效保護,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勢頭出現了緩和,有的甚至下跌,從而房地產市場有所降溫,房地產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降,這將直接影響建筑行業人才的需求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
3、學生就業雙向選擇導致對 “訂單式”人才培養的違約
“訂單式”培養協議一般是在學生開始專業學習之初簽訂的。簽訂協議時,學生由于對今后工作所從事的行業了解的限制,以及對訂單培養的從眾心理,起初看好該企業,但是隨著專業知識的積累,對所學專業對應的行業了解的深入,會對自己的專業技能越來越自信,同時對訂單培養企業進行橫向比較,會發現或多或少的不足,臨近就業時,如有更好的單位向其拋出橄欖枝,毀約也就順理成章了,這將給企業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需要用人時沒有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在訂單人才的三年培養過程中,投入可能付諸東流。從另一角度來說,如果經過 3 年的學習,訂單學生達不到企業的要求,企業將按合同拒絕接納此類學生,對學生來說也是不愿看到的結果。面對這樣的局面,學校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這樣將直接影響“訂單式”培養的持續性。
四、建筑工程施工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措施
上述問題能否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運行。
1、提高質量。
提高“訂單產品”質量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市場并為市場認可的必然前提。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規范化、標準化的“訂單”教學管理制度,定期開展評教、評學、評管,建立“訂單”教育教學質量監督機制、質量信息反饋機制,通過調整經費投入等控制措施,保障“訂單”教育質量。
2、深化改革,優化專業設置
抓住機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培育一批與本地支柱產業發展密切相關、以“訂單式”培養為特色的專業,形成專業優勢,最終建立同類院校中的品牌專業,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形勢需要的不竭動力。寧波城市職院自實施訂單教育3年來,大力進行專業改革,一是調整專業設置,使其符合社會需求;二是使專業建設體現高職特色??梢詫谝患移髽I、行業,也可以與企業、行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增強“訂單”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三是對專業方向適時調整、取舍。對就業不好的專業及時調整方向,按照市場需要進行合理的轉型,也可以與其他專業聯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3、學校與企業之間加強合作
企業可在雙方自愿的原則下,向學校注入資金,派出人員參與學校管理和重大事項決策,與學校共同把握辦學方向;可向學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規模與條件,進行“訂單式”培養,參與制定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可與學校共建實習基地,向學校提供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技術,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做學校的兼職教師,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企業可以委托學校培訓員工,節省培訓時間、場地、師資和費用。通過這些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訂單教育,探索出一條產學研結合發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新路。
參考文獻:
[1] 劉培娥,王婷婷. 青島港港口物流發展現狀的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 現代營銷(學苑版). 2010(02)
[2] 張小帆. 新評估方案條件下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 學理論. 2010(17)
[3] 吳青峰,龍先瓊. 西部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吉首大學為例[J].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 2010(07)
篇9
以武漢輕工大學為例,提出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通過比較分析,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補充,建立以設計為核心、通識為基礎、建筑技術為支撐、美學和人文素養為拓展的課程群,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能力培養、學分制改革、人才培養與社會接軌等方面的問題,以提高建筑類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
建筑學,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能力
隨著國家建筑行業的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建筑工程設計中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和新設備的不斷涌現以及大型工程國際化招投標的推行,促使建筑市場逐漸趨向規范化、國際化。而過去傳統的建筑學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市場的變化,出現了在校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間缺乏良好對接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結合建筑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嘗試通過課程和培養模式的改革,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技能得到優化和提高,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1課程體系改革的意義和目標
根據對建筑市場的調查數據顯示,多數人認為建筑類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包括:民用建筑設計、建筑制圖、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建筑結構、建筑設備、建筑材料、建筑歷史、建筑施工等,其內容涵蓋方案設計、建筑歷史及理論、建筑技術和施工幾個方面。同時,從事設計工作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熟練的計算機繪圖能力、編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因此,對于課程體系的改革,應結合市場需求合理劃分知識模塊,建立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適當增加人文藝術類課程。在制定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時,應以畢業生實際從事崗位需要和必備的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為依據,打破傳統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的模式,將課程按照培養目標要求,劃分為通識基礎、設計系列、理論系列、美學與人文素質、建筑技術五大課程群。優化后的課程體系以建筑設計系列課程為主線,加強基礎,注重實踐,通過分階段的建筑設計訓練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功、設計思維及創新能力、方案溝通與協調能力[1]。
2改革前后的課程體系比較
傳統的建筑學本科課程體系著重于學生基礎美術訓練、制圖和表現能力、平面功能劃分和空間布局、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可以結合目前世界建筑發展趨向,增加建筑節能、生態建筑等課程,結合建筑項目施工管理,增加建筑師業務、建設法規、建筑施工等課程。加強學生美學素養的形成及提升,增加建筑美學、建筑賞析、建筑繪畫及表現等課程。加強實踐環節,加快和完善校外實習平臺的建設,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參與到專業實習中。1)原有課程體系。以我校為例,分為四個模塊,分別為:通識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2)改革后的課程體系。改革后的課程體系立足于學生建筑設計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加強學生的建筑繪畫能力、計算機輔助設計能力的訓練,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緊密結合。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可以根據課程性質劃分為通識基礎課程、設計類課程、理論類課程、美學修養與人文素質課程、建筑技術類課程、實踐類課程六個課程群,形成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建筑設計為核心,建筑理論和技術為支撐,結合實踐,滲透美學和人文知識的課程體系[2]。
3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都應服務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思維為重點,同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項目策劃及工程施工知識,畢業后能在設計院、房地產企業、建筑施工單位從事建筑設計及相關工作。因而,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1)明確目標,分層次提高。專業能力的提高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基礎技能,包括場地設計、功能分區與流線組織、建筑方案設計、快速表達等。這一層次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適應一般的設計工作。二是創新能力,設計實際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根據建筑及環境的復雜程度不同出現矛盾和問題,我們要做的是結合場地要求和現代建筑的發展,提出最合理的解決建筑和環境問題的方案。所以創新能力是理解力、創造力和協調能力的綜合[3]。2)學分制改革。國內目前的學分制借鑒于國外大學的做法,目的是擴大學生的自,使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選課,自主安排學習進程。在完全學分制的情況下,學生有著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包括:專業選擇權、學業規劃選擇權、課程選擇權、教師選擇權,但從學分制的實施來看,國內主要停留在課程及教師的選擇權上,并且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課程的選擇性有限,教學計劃的修訂,教師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等。因此,如何加大學生對于課程的自主選擇性,允許學生選擇輔修方向,協調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比例,實現跨專業和學科選課等,都是推行學分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3)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建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可與市內多家設計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使其成為學生的實習基地,以利于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同時便于學生了解行業需求,明確專業學習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結構,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完成就業對接[4]。
4結語
根據建筑學專業評估要求和行業對于學生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的要求,編制人才培養方案,依照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體系構建,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校建筑學專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作者:林楠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樊瑩,董曉婉.淺談建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架構及實施[J].教育技術研究,2012(4):211-212.
[2]孫超法,張萬奎.建筑學專業“一心兩翼”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32):87-88.
篇10
[論文關鍵詞]產學合作寓學于工人才培養
一、產學合作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學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行業)根據各自所承擔的使命與職能,在相關的政策、法律和法規框架內,依據市場的“游戲規則”所進行的人才培養實踐。它涉及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實、關系協調、成果共享等。高職院校產學合作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轉化,二是產學雙方合作培養人才。本文側重于后者。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興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開展產學合作培養人才方面更加重視,在一系列重要法規和文件中都作了相應規定,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職業學校要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要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設施、設備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我國的教育方針對此也有明確的表述:“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wWw.133229.cOM”這些規定和要求,既是為了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使高職教育迎接經濟全球化、適應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產學合作的理想目標是建立在校企互動、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形成人才培養、技術進步、校企競爭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礎之上的“互惠、多贏”的產學合作目標。其鮮明特征是:一方面企業主動尋求合作,向學校提供技術、設備甚至是資金的支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為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和真實的崗位,使學生感受企業工程氛圍,了解企業生產組織、產品設計和制造,接觸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樹立工程觀念,增強職業意識,提高專業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企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學校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立科研課題,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產學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了學校和企業資源、環境的共享,有效發揮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多突出“產學合作”的特征。首先產學合作的理念比較清晰,認為高職教育是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強調產學合作是保證質量的“助推器”;在培養目標上,突出人才培養與就業制度的銜接,如德國的工程師、經濟師,英國的技術工程師,美國的技術員、技術師,法國的高級技術員和高級管理員,韓國的多技能技術員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起“雙向參與、雙向互動”的運作機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國的“三明治”模式、聯合國勞工組織推廣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國的工讀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產學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印度it業的國家信息技術學院(niit)模式等;在產學合作的管理模式上,從制定法規、建立組織、規范制度、理順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體制和機制;在人才培養結果評價上,德國由企業、學校、工會和行業代表共同實施,美國由工程技術評估委員會制定評估標準,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協會制定標準,澳大利亞由行業協會制訂培訓計劃和標準(培訓包)。他們的成功讓我們看到產學合作培養高職人才有很多優點,符合高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所有問題的根本點就在于產學合作。產學合作既體現了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又是當前改革創新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高職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高職教育規模、專業設置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
二、打造“寓學于工”的人才培養模式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產學合作為紐帶,以課程體系開發、專業教學團隊打造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支撐,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壁壘,創新、完善“寓學于工”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即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廣泛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采取模擬仿真實訓、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的漸進方式,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過程和工作崗位的環境中。
(一)產學合作開發課程體系
按照國家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學院確立了“走產學結合道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可持續發展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實現該目標,學院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根據學生專業崗位及未來就業崗位群的行業標準、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課程標準及相關教學培訓軟件包,確定技能訓練項目模塊,全面創新學習考核評價方法,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構。
2005年,學院以產學合作為平臺,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試點,開始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顛覆”性重構:首先通過到邯鄲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賢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產學合作企業進行深入調查,根據社會需求確立了建筑施工一線的施工技術與施工管理崗位;進而邀請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召開專題會議,與專業教師一起探討、研究并確定建筑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將學習領域和內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崗位工作過程準確地聯系在一起;再次,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行業職業標準的最新要求,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據此重新編寫各主干課程的課程標準;最后,通過建立的“優質資源庫”大量選聘一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并與他們合作開發和編寫了《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建筑結構》《建筑識圖與構造》和《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的理論及實訓配套教材,逐步構建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拆分—建造”課程體系。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在2007年“中德高職建筑技術專業行動導向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班”上進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國專家及與會單位的好評。
(二)產學合作打造教學團隊
長期以來,學院采取“送、下、帶、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雙師素質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1)先后輸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師攻讀碩博士學位、專業進修和業務培訓,先后選派38名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業務培訓。(2)以產學合作單位為基礎,建立起由各個行業的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組成的教師資源庫,資源庫中擁有各類兼職教師2355名,實現了實踐教學主要由來自生產一線的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進行講授和指導的目標。(3)從行業企業聘請專家建立起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全面參與學院的專業設置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改革、實訓實習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及答辯等人才培養的各主要環節。(4)與產學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了相應制度與計劃,確保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下企業一線鍛煉實現制度化、連續化;此外,學院還積極鼓勵專業教師發揮專業特長,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技術、管理、咨詢等各方面的服務。經過不懈的努力,學院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各一個,已逐步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具有國際視野和雙師素質、符合高職教育特點與要求的專業教學團隊。
(三)產學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基地
學院確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為落實該理念,學院以產學結合為紐帶,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遵循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以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通過社會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種有效方式,在校內重點建設一批區域領先、國內一流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有效運行提供支撐平臺。
1.“筑巢引鳳”。學院通過設計、建設適合企業經營的樓宇場所和制定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團、中國移動(邯鄲)公司、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等與自身專業聯系緊密的不同類型的企業進校園,為市場營銷、金融保險等專業的“雙職場”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戰提供了舞臺。
2.“借雞下蛋”。學院與邯鄲市建筑業管理辦公室合作在學院成立了“邯鄲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開建筑材料博覽會的契機,為其提供場地和服務,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資40萬元,建成28項工程實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種構造和標準做法、推廣行業新技術,并在會后作為現場教學的教具留在了校園內。此外,產學合作單位邯鄲市招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還提供設備和勞務費用共計20萬元,在校內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起了“教、學、做”一體化模型和工種實訓現場,為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拆分—建造”人才培養模式的操練做好了鋪墊。
3.“借船出?!薄@邯鄲市產業結構調整和邯鄲市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經過多方努力,由邯鄲市信息中心、建設銀行邯鄲分行、西安西雅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軟件行業協會下屬北京華信智原教育技術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共同出資一百余萬元,在校內建成了嵌入式軟件實訓室、網絡軟件項目開發技術、大型數據庫開發技術、多媒體技術、微機組裝與維護等7個實訓室和2個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實訓中心,為軟件技術類專業的“分層項目引導”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奠定了基礎。
4.“合作共贏”。學院以土地、政策等作為投入,先后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設備并在校內投資建設廠房,共同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實習實訓安排上,由學校提供管理,由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實訓指導教師,以企業為主組織學生實訓,為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等專業“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造了條件。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裝飾裝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