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能培訓范文
時間:2023-04-10 16:0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技能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服務社會 技能培訓 新模式
一、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于1958年,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幾所公辦全日制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才評估工作優秀院校、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湖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示范校、湖南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多年來,學院堅持校企合作積極主動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中鹽株洲化工集團(以下簡稱“株化集團”)是中國鹽業總公司控股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員工總人數達5390人,近年來,受多方因素影響,企業運行十分艱難,企業員工逐步分流下崗。為幫助株化集團下崗職工盡快走出困境,重新就業,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教培訓處針對株化集團下崗職工的現狀、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了解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和走向,發現很大一部分下崗職工基本上都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參加工作的正式職工,大多數人都有20年左右的工齡。這些人普遍年齡偏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文化程度偏低,不具備自我重新就業的能力,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就是想通過培訓掌握一門技能,再次打開就業之門。市場調查分析顯示,湖南省房地產開發仍較熱,對低壓電工的需求比較旺盛。學校與株化集團多次聯系、溝通協商后,決定先開辦一期低壓電工培訓班,解決一部分下崗職工再就業的燃眉之急。
二、爭取政府政策支持,免費為下崗職工培訓
資金是開展再就業培訓的關鍵,但企業現在正處于運轉困難時期,無法拿出資金為下崗職工提供技能培訓的支持,而下崗職工本身經濟負擔就較重,雖然他們有參加技能培訓、重新上崗就業的愿望,但讓職工自掏腰包學習也不現實。政府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組織、實施、決策部門及管理者,加強企業職工培訓、提高職工整體素質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職責。針對上述情況,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教培訓處的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對湘人社發[2013]26號文件《湖南省就業技能培訓補貼實施辦法》進行了仔細研讀和深入了解,并著重分析了這些優惠政策的享用條件。根據株化集團的當前形勢以及下崗職工的迫切需求,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培處領導與株化集團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一起多次到株洲市財政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請示匯報、積極溝通,千方百計創造條件爭取政府部門對下崗職工培訓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補貼。在學院和企業領導的多方努力下,根據湘人社發[2013]26號文件的相關政策,就業技能培訓補貼資金由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先墊后補,學院按照規定的補貼標準先減免株化集團下崗職工的培訓費,培訓學員結業取證后,再向株洲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申請培訓補貼資金。這樣大大減輕了企業和下崗職工的負擔,同時對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學校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本著服務社會,切實幫助下崗職工好就業、就好業的原則,高度重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根據培養目標設置培訓課程,注重培訓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并瞄準就業市場需求的變化,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有效性,具體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學員職業道德建設
通過學習,幫助下崗職工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職業情操,增強職業意識,提高責任心。學院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為著力點,培養具有開拓創新品質的技能型人才。
2.確定培養目標
以培養下崗職工具備低壓電工上崗能力為目標,結合用人單位生產實際,并考慮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課程,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適應性、實用性和針對性。培養下崗職工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有關音頻、視頻、日用電器設備工作原理、主要性能指標、經營保養、維修、工藝技術知識;掌握電力拖動及電氣設備控制技術知識;形成一定的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和生產現場管理的能力;能查閱有關技術手冊,了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了解企業管理常識;能掌握該專業基本操作技能,能分析及處理生產中常見的一般技術問題;能對該工種使用的主要設備進行基本的維護保養,熟悉安全生產知識,養成文明生產的習慣。該專業學員結業時,經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合格者,可獲得安監部門頒發的相應的維修電工上崗操作證。
3.制定教學原則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突出職業技能訓練,注重對下崗職工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等能力的培養。理論教學緊密圍繞實踐,聯系實際,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工藝課與生產實習課盡量按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重視技能訓練,重視職業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高下崗職工的綜合職業能力。
4.主要課程設置與要求
電工基礎:該課程重點講授電路和磁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同時也介紹一定的電場和磁場基本知識,使學員熟練掌握電路基本規律、基本定理、交直流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階動態電路及其分析方法;了解靜電場、磁場的基本定律。
電子技術基礎:通過學習,使學員了解常用電子元器件性能特點及應用常識,形成查閱手冊,合理選用、測試常用電子元器件的能力;掌握基本單元電路的組成、工作原理,分析估算方法,了解放大器、正弦振蕩器和串聯型直流穩壓電源等模擬電子電路的基本原理。
機械常識與鉗工基礎:使學生具備從事電子、電器維修工作所必需的機械常識和鉗工技能,初步形成解決該專業涉及的機械知識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其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打下基礎。
安全用電和勞動法:講授安全用電的基本知識、觸電急救知識、預防觸電的基本技術措施、電氣防火防爆、電氣安全技術規程、電工安全用具以及勞動法等內容。
四、加強管理,提高培訓質量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有專門的職業技能鑒定部門,負責各種技能鑒定培訓工作,株化集團的下崗職工培訓結束后,經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合格者,均可獲得安監部門頒發的維修電工上崗操作證。為方便下崗職工重新就業后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成教培訓處按下崗職工自愿申請,再次進行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的等級培訓,為學員以后走上技術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在培訓期間,成教培訓處按照教學工作規范認真做好培訓的組織、教學過程管理工作;在培訓后期,做好材料整理歸類等各項工作。通過加強管理,提升學員的職業鑒定合格率,促進培訓工作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春雷.創新企業員工技能培訓方法研究[J].石油教育,2014(1).
[2]何琳,陶權,黎洪坤.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培訓的特色路徑――以電工培訓為例[J].高教論壇,2011(6).
篇2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措施
一、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兩億多農村勞動力通過農村職業培訓和政府企業聯合崗位培訓等多種途徑實現了非農就業,實現了勞動力轉移。農民工職業培訓在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社會穩定等方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從發展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力量,他們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提升其綜合素質,實現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優化經濟發展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二,從促進社會和諧的角度來看,提高農民工受教程度,可以減少其實施犯罪的可能性。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引導他們遵紀守法,樹立法制觀念,實現其和工作環境的融合,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第三,從企業經濟利益的角度來看,通過企業內部技能培訓,實現企業員工的素質分層,有助于企業選拔不同層次的人才,做到人盡其能;同時便于企業內部招聘不同技術類型的員工,減少企業外部招聘對員工培訓的成本投入。
第四,從農民工個人的角度來看,新生代農民工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可以獲得相應的技能認定證書,企業可以根據相關證書迅速了解農民工技能優勢,有利于縮短企業和農民工工作契合時間,也利于農民工自身發展。促進農民工競爭性發展,從而減少社會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問題
1、對農民工培訓認識不到位
農民工培訓是緩解“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應該予以足夠重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對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措施,但在各級政府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脫節現象,工作沒有具體可執行度。沒能夠充分調查,考慮到農民工自身特點,具體培訓工作雖然也得以展開,但培訓效果差。政府的觀念還沒能過真正扭轉,農民工仍然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
2、農民工培訓覆蓋面窄
針對農民工的培訓面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民工培訓的數量、質量和結構上,從目前的培訓情況來看,現階段培訓的農民工只是農民工群體中的一小部分,主要原因是農民工接受政府相關培訓效率不高,造成的機會成本太大,從而造成農民工愿意培訓,但政府培訓效果不足,農民工不愿意參加的尷尬局面,從另一個方面講也是培訓結構存在矛盾的表現。
3、培訓經費不足
農民工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定的資金扶持必不可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培訓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支出,資金規模不大,不能夠滿足一系列培訓工作的展開,特別是在一些技術工人的培訓上,培訓設備的采購就是一個大問題。農民工培訓經費的多元投入機制沒能構建,政府沒能夠完全借助市場的力量去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市場參與這一政策的力度不夠,不能夠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4、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
農民工的相關培訓知識沒有足夠的針對性,特別是從課程安排來看,更多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民工對此接受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受農民工群體自身素質限制和農民工期望通過培訓能迅速找到工作,而在培訓的過程中,讓農民工感受不到這一培訓的實際作用。導致培訓所學的知識與市場脫節的局面。現階段我國在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對具有一定技術建筑工人的需求量大,但政府針對這一需求,沒能夠投入主要資源去彌補這一空缺。
5、培訓機制不健全
首先從管理方面來看,各級地方政府沒能形成統一的培訓體系,培訓內容、方式混亂。盲目無序的去開展培訓。從培訓的相關資源來看,培訓的人、財、物等相關資源沒能高度化的整合,造成資源閑置和浪費,培訓質量差。沒能夠建立農民工培訓長效機制,實現培訓資源城鄉、地域共享。
三、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措施
1、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農民工問題歷來是國家關切的問題,關系到我國就業者整體素質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在我國推進現代化、城鎮化的過程中,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更加突出。政府應該轉變觀念,加快農民工培訓力度,對農民工群體的培訓,不僅是農民工個體自身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企業自身的發展,最終受益者還是政府。政府應該實現培訓對象一體化,沒有區別對待。把城鄉居民培訓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牢固樹立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理念。
2、實現多樣化辦學,提高農民工培訓數量和質量
針對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農民工,其培訓方式應該多元化。實行課堂授課與自學、短期培訓和長期培訓、農民工相互學習和政府、企業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不斷進行培訓方式方法創新。同時,根據新生代農民工偏好網絡的新特點,也可以實行網絡授課,制定一套完善的網絡培訓機制。政府開通農民工職業培訓微博、微信,通過有利于農民工就業相關知識,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我參與、自我學習能力。
3、創建多種形式經費投入的機制保障
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經費投入是保障。應該充分調動農民、企業、政府的積極性,可以參照借助社會保障相關資金籌措方式,建立培訓經費長效機制。農民工負擔一部分、企業負擔一部分、由政府財政負擔主要部分,同時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引入民間資本進入,提供穩定的培訓資金鏈,保障培訓工作順利進行。
4、注重實用性,避免盲目培訓
政府應該做好市場調查,分析現階段農民工培訓主要空缺。應該以實際操作為準繩,解決供需矛盾為導向,遵循市場規律。如果農民工經過培訓后,仍然不能就業,就會挫傷農民工培訓積極性,培訓就會失去生命力,造成培訓體系的斷裂。農民工培訓應以促進農民工就業為中心。
5、整合資源,建立農民工培訓長效機制
我國的職業教育資源較為豐富,但在農民工培訓方面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應該加大二者資源的整合,加速法規制定和工作引導。特別是做好職業培訓后的資格鑒定,做到農民工群體滿意和社會認可。政府應該規范管理,在農民工培訓中發揮靈活、快捷的作用。
結語
農民工培訓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民工培訓還將面臨著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在實踐的過程中去探索新方法、新路子。用科學的理念和務實的作風去指導、規范農民培訓各個環節的工作,實現農民工職業培訓新跨越。(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新生代農民工“半市民化”體制創新研究》(142400410054)
參考文獻:
[1]蔡防.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44-57.
[2]周德軍,石宏偉.“民工荒”背景下的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研究.農業經濟,[J],2012(12).
[3]王海燕.關于農民工培訓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吉林農業[J],2010(7).
[4]彭燁,陸素菊.關于農民工培訓模式的研究綜述.職教通訊(專題論壇)[J],2011(7).
篇3
關鍵詞:退伍;培訓;教育;管理;理想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1
退伍軍人崗前培訓是由軍人向物探員工角色轉變的第一課,關系到員工對崗位的理解,關系到員工進入工作的狀態,關系到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雖然他們年富力強,但缺乏必要的野外生產一線崗位知識和操作技能,為了使他們縮短角色適應時間,盡快適應崗位需求,東方公司從2011年開始,共累計接收300余名退伍軍人,的每年對新接收的退伍軍人進行崗前培訓,主要工種有司鉆工、設備維修、駕駛員等野外關鍵崗位,緩解了野外生產一線關鍵崗位短缺的矛盾。
一、近三年退伍軍人的基本情況和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退伍軍人有共同從軍經歷,集體觀念比較強,他們思想活躍、自尊心強,有榮譽感。學員們不甘落后,爭強好勝,不服輸。在日常管理中如何利用這種不服輸性格,如何營造適度競爭,如何約束和管理自制力較差的學員,成為了培訓的重中之重。
(二)退伍軍人學歷背景相同,但學歷普遍較低。大多數學員文化基礎薄弱,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填報的學歷大多為高中,但實際調查中,少部分學員能夠達到高中文化水平,存在學不會跟不上的情況。致使學員學習吃力,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了教學培訓的效果。
(三)退伍軍人紀律觀念有所淡化。部分退伍軍人離開部隊后,有一種終于擺脫軍隊鐵紀束縛的思想。在部隊當過8年以上的兵,軍銜在二級士官以上的,普遍自我約束能力強,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在培訓期間各方面表現較好。2007年入伍,2009年復員的有一些表現出滿不在乎,不守紀律,不努力學習,違紀和曠課時有發生。
(四)退伍軍人學員身份具有特殊性,對于他們的培訓既不同于傳統的“入廠教育”,又不同于老職工的“職業進修培訓”。他們的培訓是“入廠教育”、“職業進修”、與“崗位理論”、“專業技能”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崗前培訓教育。如何抓好學員從軍人角色到學員過程的轉變,從學員到物探員工的轉變,如何搭建活動平臺讓學員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和發揮其管理作用,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 針對存在問題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一) 加強教育,分層管理
為使培訓管理精細、科學、符合退伍軍人這支特定的新員工隊伍,我們確立“準軍事化管理,現場化教學,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兩化一快”崗前培訓模式,成立由培訓管理領導層、核心層、執行層、骨干層組成的退伍軍人培訓管理機構。根據崗位(工種)培訓要求,結合野外生產實際,按照理論課時占30%:操作課時占70%的比例,制定了合理的教學計劃,嚴格過程控制、嚴格考試考核、實行教考分離,保證學員的合格和達標率。
(二) 夯實基礎,因材施教
針對退伍軍人文化基礎較差、基本技能較弱等情況,要讓學員學好專業理論與技能,盡快適應崗位需求,必須從最基礎的基本理論抓起,本著“由淺入深,狠抓技能,注重實踐”原則。培訓中加強教學過程控制,堅持培訓班例會制度,要求教師不僅備教材,更要備學員,教師每天要拿出1小時時間與學員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在培訓班開始后進行了摸底考試,以便了解每名學員的文化水平,進行因材施教。分工種進行教學,選用公司統編的《物探隊崗位培訓教材》,重點突出野外生產一線的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訓練,針對學員的個性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讓他們有充分思考的時間,不斷加深和拓寬知識點,從而很好地掌握崗位必會知識。
(三) 突出特色,貼身管理
針對退伍軍人有共同從軍經歷的特點,在培訓中要營造一定的“軍營”氛圍,利用他們的具有的“集體榮譽感”和公共基礎課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教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實施軍準事化管理,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讓學員時刻保持部隊的優良傳統、保持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保持良好的團隊精神、保持軍人的優良品質。每天從早操到上課到熄燈均保證有一人在跟蹤管理,工作細致認真,用相機記錄學員的每一項活動,讓被管理者能感受到你的出發點是為他好進而能接受批評和教育。對違紀學員馬上找本人談話,指出利害關系,思想不通不放過。對學員反應的學習和生活問題,要及時解決,絕不拖拉。
(四)學以致用 ,重在實效
在司鉆工和汽車修理工的培訓中,針對公司各物探處的不同設備情況合不同工區地質條件,在進行通用設備實訓的基礎上,又把學員拉到易縣山區進行山地鉆機實訓,使學員不僅掌握了普通車載鉆機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山地鉆機的實際操作,使學員的崗位適應能力更寬、更廣。為了更好的貼近野外生產實際,從主業聘請了實戰能力強的技術人員充實師資力量,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以榜樣激勵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教學課堂設在現場,將教學內容滲透在實訓中,提升學員的實際操作技能水平。
(五)持續改進 創新培訓
安排專人定期向管理層匯報培訓進展情況,及時了解學員思想、學習、生活上出現的問題,想辦法進行疏導溝通和協調解決,保證學員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技能上;準確掌握現實和發展需求,創新培訓方式,采取“模塊式、滾動式”教學方法,以考代訓,堅持嚴格的考試考核,明確培訓標準和考試通過方式,實施教考分離,不斷提高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樹立理想 迎接挑戰
篇4
摘 要 創新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已成為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當前教改“熱點”。本文對實施積極參與原則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問題作了初步研究,并提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 積極參與訓練原則 創新能力
一、前言
體育課程改革已倡導一段時間了,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教學方式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三有余,三不足:即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目前,體育教學一般都分為傳授和練習兩大塊,多以傳統的教學進行填鴨式講授, 再進行一刀切或放羊式的練習,因而課堂組織單一,學習氣氛平靜沉悶,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使學生對體育課產生厭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促進體育教學改革,踐行課程改革思想,提高教學質量;而且以使創新教育與體育教學融為一體,充分發揮體育教學課的作用,挖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為體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實施積極參與訓練原則中激發學生創新行為的途徑
在實施積極參與訓練原則中要緊緊抓住培養創新人才的這一核心,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探索發現能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充分的挖掘和發揮,而在體育教學中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興趣、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巨大動力,是促進學生樂學的先決條件。學生只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主動去發現、去探索新的知識。研究還表明: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心理環境和周圍環境。在體育教學中,教學首先要放下架子善待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思維敏捷,想象豐富,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變,敢想、敢問,樂于發表獨特的見解,這才是創新的萌芽。
(二)挖掘教材,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乃至整個創新活動的實質與核心。創新思維具有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洞察力、創新的想象力、活躍的靈感和新穎的表達等特征,他是思維的高級形式。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案時,要從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考慮,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誘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一觸即發的靈感和頓悟力。啟發學生勤于思考、敢于懷疑、善于提問、敢于創新。
(三)鼓勵學生不斷觀察和嘗試,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成分。在教學中要注重開展誘發的教學活動,向學生提供富有刺激創造的環境,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引發學生的參加意識,讓學生享受體育的興趣,體驗到成功和進步的喜悅。讓學生不斷觀察和想象,并進行多方面的構思和嘗試,提高因特賦行和因勢造型的能力,培養學生對項目活動的興趣和良好的審美情趣。鼓勵學生要用創造性的眼光去發現美和創造美,大膽地進行變廢為寶的活動。發揮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的創造力在發現、欣賞和創造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培養,從而樹立創造精神,不斷推陳出新。
三、實施積極參與訓練原則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轉變教學的指導思想
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過程的主體作用,使之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求知,把教學活動真正變成活躍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創新的過程,樹立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培養目的的教育理念。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即從學會轉變為會學的啟發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學生開始學習動作時,運用多媒體條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建立一定的技術動作概念,再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景中,教師通過講解、示范、啟發引導,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多練,教學中教師給予引導和糾正錯誤,讓學生去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方法。例如在跳高教學改革提高階段,設計一個情景: 假如同學們正在比賽,每人只要3次試跳的機會,如何運用上學過的控制姿勢在快速助跑中達到理想的過桿高度,接著安排學生5-10人為一組,通過多媒體的學習理解與運用,交互觀察評價。在聯系過程中讓學生開動腦筋,試著用所學過的過竿動作進行試跳,教師又讓動作技術較好的同學進行示范,教師在旁提示,學生做得即認真,課堂氣氛又很活躍,很快掌握了適合個人特點的技術動作,這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活動,是人類的抽象思維的高級形式。尤其是在動作技能形成動力定型之后,要求學生精益求精,發展他們的獨立能力,引志他們在條件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發展創新精神,去完成學習任務,更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通過知識技能的遷移,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學生通過已學過的知識技能來運用到學習新知識技能中,進而喚起學生的回憶想象,促使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有利于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及創造能力。如以前學過的推鉛球的知識技能而現在要學鐵餅的知識技能,教師要盡量用鉛球的概念來啟發學生。各種動作要領和技術原理進行分析比較,啟發學生的思維,如:推鉛球和擲鐵餅的基本技術動作、基本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同樣有原地、滑步、旋轉三種形式。要求也是加速階段結束時,左腳著地迅速的形成兩腳支撐,也是髖部首先發力,然后下肢、軀干和上肢的力量共同集中到器械上,身體重心由低到高、由前到后,同樣做好左側支撐,做好器械出手瞬間手指撥動器械的末加速動作,只不過持器械的位置不同罷了。由此加深鐵餅技術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餓發展。
(四)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
1.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較快的掌握所學的技術動作,方法原理和有關知識。如發現教學法可以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教學中產生枯燥、單調之感。
2.運用觀察比較找出問題的關鍵。觀察是培養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觀察中進行比較,分出主次,找出技術問題的關鍵和核心部分,得出一個較正確的答案,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能力的發揮。在教育中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把己學的知識和現在學的知識技術或學生的動作技術相互比較,找出其共性和個性,找出技術問題的關鍵和核心部分,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
3.培養學生善疑好問尋找多找答案的習慣。體育教學要創新,要解放思想,應采用群言堂, 相互討論與爭鳴,提倡學生善疑好問,獨立思考和想象,尋找多種答案。如短跑教學其技術的研究,積極思考,根據個人特點讓個別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加強技術動作概念當調整起。通過組織討論、辯論和競賽,進而使學生有一種新奇感,這樣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興奮程度和學習效應,而且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他們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的發展。
4.讓學生自編、自改教材,學會創新。培養創新能力要注意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氛圍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實踐問題,提高其創新的實踐能力。結合田徑課的特點,采用讓學生自編自導的方法,激勵創新思維。因為,自編可以充分發揮已有的知識和想象,自導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例如:在一節田徑課的下課前布置學生下課后自編一套準備活動的熱身操(健美操、健身街舞等),在下一節田徑課的準備部分由學生來帶操,教師給予評價,這不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還提高了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馬國英.培養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嘗試[J].中國體育.2000.1.
[2] 徐梨能.淺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福建教育.2001.8.
[3] 郭書勝.體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增刊.
篇5
供電營業所人力資源現狀及分析
供電營業所人力資源現狀
本文以浙江省基層供電營業所中隨機抽取的兩個比較有典型性的單位作為分析樣本,這兩個營業所地處浙江省南北兩端的一個大所一個小所。樣本統計截止到2013年9月份,人力資源現狀如下:總人數為85人,按照年齡、學歷、職業資格技能等級和技術職稱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表4和對應的柱狀分析圖如圖1-圖4。
表1 按年齡段的人數分布統計表
年齡段 50后 60后 70后 80后 90后
人數 6人 43人 25人 9人 2人
占比 7.40% 50.60% 29.40% 10.60% 2.40%
表2 按學歷的人數分布統計表
學歷 初中 高中、中專 大專 本科 碩士
人數 22 49 10 4 0
占比 25.90% 57.60% 11.80% 4.70% 0%
表3 按技術職稱的人數分布統計表
技術職稱 沒職稱 助工 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人數 79人 5人 1人 0
占比 92.94% 5.88% 1.18% 0%
表4 按職業資格技能等級的人數分布統計表
職業資格 沒有資格 初級工 中級工 高級工 技師
人數 11 8 43 21 2
占比 12.9% 9.40% 50.60% 24.70% 2.40%
供電營業所人力資源現狀的分析
樣本的人員學歷、年齡、知識水平分布情況來看,相差較大,結構不夠合理,對供電營業所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和管理不利,影響企業的發展壯大。
(1)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1970年前出生人員比例占全體員工總數的58.%,年齡超過45歲以上共52人占全體員工總數比例高達61.17%,8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員比例嚴重不足,僅為11人占比13%。總體態勢是“從年齡高到低成陡降型的曲線,而非呈正態分布的曲線”,這是一種極不合理的人力資源年齡結構模型。按照電力行業特殊工種的要求,45周歲以上人員是禁止從事登高等高風險的作業,這些同志現場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但知識老化不滿足現在智能化配電網建設和運行的要求。而新生代員工從工作能力以及人數上不能及時進行工作交接,難以支撐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2)智能化電網需要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控制、互動化方面的知識,需要高層次知識、高素質的人才。從表2和圖2可以分析出,兩個供電營業所員工整體學歷水平不高,缺乏高學歷人才。高中、中技、中專及以下學歷人員占全體員工總數的83.5%,而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只占全體員工總數的16.5%,與國家電網實施統一堅強智能電網的戰略不相匹配。
(3)表3和圖3可以反映出,專業技術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高級技術人才短缺。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人員占比偏低,僅1人占1.17%;助理工程師5人占5.88%;無職稱人員卻占比偏高為92.95%。不能滿足技術密集的供電營業所對技術人才的高度依賴。
(4)表4和圖4折射出,專業技能人才結構不夠合理,高級工及以上技能人才短缺。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人數占比偏低,分別為24.7%、2.4%和0%;初、中級工的人數比例偏高,為60%;無技能等級證書的為12.9%。高、中、初級技能人才比例嚴重失衡,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儲備與電網事業的蓬勃發展所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人均素質當量是衡量供電營業所員工應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或專業技能水平指標。通過樣本分析可看出,目前供電營業所員工素質當量普遍偏低。素質當量普遍存在理論知識薄弱,技能單一的現象,極大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空間。
開展供電營業所員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企業發展需求對技能培訓的客觀要求
供電營業所員工的素質當量要滿足電網的蓬勃發展,配電網的智能化運行、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大規模的高級量測體系(AMI)和智能用電服務的需求,因此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供電營銷配電職業技能人才已顯得刻不容緩?企業需要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在為員工提供個人升值的機會和發揮潛能的舞臺的同時,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為企業做出更多的有價值的貢獻。
供電營業所員工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要求
對于供電營業所員工自身來說,職業技能培訓是非常現實的需要。因為當前我國電力企業的發展趨勢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嚴格。如果員工個人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應變力和創新能力,那么很快就會被淘汰。員工通過培訓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同時具有了對抗社會競爭威脅的有力盾牌。
參與市場競爭提高人力資源當量的操作要求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戰略成為供電營業所發展的第一戰略,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獲勝。員工的培訓與開發是提高員工素質的主要方法。
完善激勵機制調動積極性的內在要求
激勵是調動供電營業所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而共同努力的主要動力。供電營業所不僅要運用物質利益來激勵員工,更要運用精神激勵的方式來激發員工的進取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將獲取培訓機會作為一種激勵手段并更多讓員工參與供電營業所的目標管理,鼓勵員工提出改進工作的合理化建議,提供員工自身進步和發展的機會。
職業技能培訓創新模式的實踐
供電營業所員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開展相對較早,現有的資格培訓、崗位培訓和脫產培訓等模式,已無法滿足員工培訓需求的快速發展。對不同的培訓內容必須采用更為靈活的模式,提高員工的培訓參與度,增強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滿足不同類別、不同層次員工的培訓需求。因此通過探索和創新逐漸形成了以下一些新的技能培訓模式:
“崗前培訓”的培訓模式
“崗前培訓”是院校畢業生和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入職或上崗前進行的崗位專業培訓。內容包括崗位職責、職業技能、專業知識、安全風險,防護知識等。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規定新進大學生的6個月集中培訓,除崗位技能外還包括崗位相關專業知識培訓,培訓結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使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院校畢業生,不僅能快速適應崗位工作的技能需求,并且從心理和能力上完成了學生到員工的華麗轉變,受到供電營業所的歡迎。
“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培訓模式
“勞模創新工作室”是緊緊圍繞國家電網公司發展戰略,以勞模先進人物為帶頭人,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方向,有效搭建勞模領銜、員工廣泛參與、創新功能突出、管理規范有序的勞模示范引領平臺。通過創建勞模敬業示范崗、技能教學點、創新課題組以及各類先進和高技能人才的創新工作室,使之成為強化人才培養功能、強化創新創效功能、提升職工隊伍素質和、增強企業發展活力的一種培訓模式,造就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專家型的職工隊伍。
國網浙江電力公司某地市單位供電營業所成立了以勞模姓名命名的工作室,通過“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培訓模式,帶動一個團隊進行創新工作,提升職工的技能水平。同時每年在全省范圍內舉辦相應的專項培訓不少于2期,培訓人數不少于30人,通過輻射的作用,將勞模的技能進行傳遞。勞模工作室采用“N+1”的松散型團隊組織模式,進行教科研工作,2012年全年發表專業論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出版教材2本、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個,極大地激勵了職工創新的熱情,提升了職業技能教學能力。
“職業導師制”的培訓模式
供電營業所“職業導師制”來源于傳統的“師徒制”,作為一種新型的培訓模式,除了強調具體技術和業務的傳授和講解,還在人際關系方面、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等諸多方面發揮作用,是一種有效的人才開發機制。“職業導師制”能夠迅速培養出符合供電營業所發展要求的人才,最大可能地發揮人才的潛能,使新員工對自己的發展前途和空間充滿信心,從思想上、感情上盡快地認可供電營業所的制度和文化,有效地防止人才的無序流動;從而完善學習型組織的建設,發揮團隊競爭優勢。
“以競代培”的培訓模式
供電營業所職業技能競賽是面向基層生產崗位的活動,突出高技能、新技術的要求,發揮職業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作為職業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的蓬勃開展,有效地推動了職業培訓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同時在供電營業所營造了崇尚技能、學習技能、重視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
2013年,國家電網公司組織了應急救援競賽,我們湖州分中心承擔了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代表隊的選拔、集訓工作,并最終在大賽中脫穎而出,取得團體第二名,個人第三、第十名的優異成績。這次競賽不僅是參賽隊員得到了提高,同時促進了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電力職工的全員應急救援能力,充分體現了“以競代培”在供電營業所職工能力培訓中的作用和地位。
“測試”的培訓模式
如果說競賽是“競技體育”,那么測試就是“全民健身”。國家電網人力資源正在開展“三考一競”活動,所謂“三考一競”就是指考試、考核、考勤和競賽。供電營業所調考就是指通過調考的模式達到全員培訓的目的的一種培訓模式。以測試這個形式來促進員工的學習熱潮。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連續四年在核心工種上開展全員調考,就是把某一工種相應技能等級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先進行自學形式展開培訓,根據測試情況進行學分累積,綜合提高員工技能素質。
以上幾種培訓新模式,雖然在人員結構上不能得到快速的徹底改善,但在近幾年供電營業所職業技能培訓實踐中,培訓效果得到明顯的提升,老員工對崗位的適應能力有所加強,新員工能盡快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能。這些新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經實踐和分析總結如下:
(1)快速提升供電營業所員工素質當量必須采用職業培訓中心集中培訓和新模式松散培訓相結合的方法。職業培訓中心集中培訓能快速改善專業技能人才結構,新模式松散培訓能切實提升團隊的實戰工作技能。
(2)大體量培訓應采用集中培訓,如“崗前培訓”“競賽集訓”。人數不多則應實施“職業導師制”和“勞模工作室”的培訓模式。
篇6
(華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高等學校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旨在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推動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根據指導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經歷,就如何通過創新訓練項目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進行分析,以期為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及創新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 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研能力;培養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新形勢下,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具備發現及研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推動創新能力的提高。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學要通過科研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1]。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旨在促進高等院校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研能力訓練,培養適應創新性國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很多大學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據筆者指導國家及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經驗,同時結合大學生在創新項目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討高等學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方法。
1科研思維融入課堂,營造濃厚科研氛圍
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要求本科生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探索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大學生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減少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改革授課方式,如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鍛煉本科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將原先只有教師在主動的教學方式改為學生積極參與,要求學生主動思考,跟教師共同研討發現的問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一定程度上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同時,鼓勵大一學生早進實驗室進行參觀和學習,協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實驗,使大學生盡早接觸科研項目執行過程,能夠引起學生進行科研活動的興趣。
學校層面上要重視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通過多途徑(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欄及校園網絡等)宣傳科研創新的重要意義,對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進行嘉獎,在獎學金評比、免試推薦研究生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激發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此外,筆者發現大學生科研立項數目少,經費少,遠不能滿足大部分本科生從事科研能力訓練,因此,學校要一方面加大對創新訓練項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使教師們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經費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訓練,成果顯著者在職稱評定方面進行加分處理,激勵教師們重視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2加大促進科研能力培養的課程比例
大學本科課程主要包括基礎課及專業課,跟科研訓練有關的課程往往學時較短,科研訓練程度及效果有限。筆者在指導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時發現,學生連文獻調研、數據處理等基本問題都一知半解;此外,雖然大學生在大一時都通過計算機初級考試,但做不到對基本辦公軟件的熟練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養。因此,筆者建議,可針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改革課程設置,適當加大促進科研能力培養的課程比例,為本科生進行科研創新提供指導。以應用化學專業為例,開設《文獻檢索》、《計算機在化學中的應用》、《數據統計與分析》等促進科研能力培養的選修課程,同時保障科研訓練課程學時足夠,使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為以后科研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3科研訓練過程教師全程參與指導,以學生為主
相對于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經費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視,在創新訓練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研究生指導本科生的情況。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務重,額外的時間有限,對本科生的指導不能保質保量,不利于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因此,指導教師需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全程耐心指導課題組學生。本科生剛接觸科研創新活動時,往往會存在選題不夠新穎的問題,這就要求指導教師根據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選題,讓學生自己去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獲取新穎的研究課題,切不可由指導教師代勞,不然無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項目執行過程中指導教師需全程監控創新項目的進程,定期組織小型討論會及時解決大學生創新訓練過程中出現的疑點和難點,使學生感受到指導老師和他們是一個團隊,利于激發他們的研究熱情。此外,指導教師需要給予課題組學生一定壓力,出現問題時先讓學生們自己尋求解決辦法,通過動腦能夠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們自己解決,不能大小問題指導教師都給予解決方案,做到以學生為主,指導教師為輔,從而真正達到科研訓練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層次管理法擇優重點培養
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往往由一個研究小組來完成,有些學生參與創新訓練項目僅僅是為了獲得創新學分,這樣他們在科研訓練過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夠,科研熱情不高。因此,教師需要有層次性的管理和指導課題組成員。對于研究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擇優重點培養,讓他們多承擔一些項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務,同時要求他們自主撰寫、發表科研論文或申請專利,鼓勵他們以后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對于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不可放任自流,讓他們游離于創新計劃項目之外,應該采取靈活的培養方式,讓他們認(下轉第24頁)(上接第20頁)識到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以后自己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引領他們真正投入到創新訓練項目中來,完成他們負責的任務。
5學校強化對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規范管理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后,學校應該強化對創新項目過程的規范管理,從項目開始實施到中期檢查,再到經費使用和項目驗收,學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進行全程監控,保證項目按時按量順利完成。對于按時按量結題的項目,對指導教師申請以后的大學生創新項目予以優先考慮;針對研究進展緩慢、成效差及未按時完成的項目,取消指導教師及項目負責人在以后1年內申報大學生創新項目的資格。通過學校的規范管理,一方面增強指導教師及課題組成員對項目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項目的順利進行,對于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6結語
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開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養上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創新項目的實施,利于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筆者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過程中,感覺到本科生的科學態度、團隊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學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通過實施大學生創新項目,有效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需要學校、教師和大學生的進一步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呂瑩,陳壁州.教學研究型大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探析[J].2014(3):69-71.
篇7
關鍵詞:教學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科技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099-02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為適應工業界對具有實踐性、創造性等綜合能力強、素質高的工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實現由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現代的綜合創新型素質教育轉化。工程訓練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教育培養體系,其內涵也從傳統的“學習工藝知識、提高動手能力”朝著“增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方向發展。為此,必須完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體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將工程訓練內容與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相結合,改革工程訓練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一、完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體系
1.教學體系。根據不同專業和年級,將機械工程訓練分成工程認知實習、工程基礎訓練、工程強化訓練、工程綜合訓練4個不同階段來進行,讓工程訓練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形成多層次、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并采取“基礎訓練+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教學內容。在原有實訓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激光加工、數控沖等新的教學內容,同時為了滿足部分學生的興趣愛好,增加《特種加工》、《數控技術加工》、《鈑金加工》、《綜合實訓》等通識教育課程,拓寬學生的工程視野。在項目驅動中,由學生自命題進行創意設計訓練,自行設計,自己編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3.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改變原有“零件生產”的教學模式,革新為“工程產品”教學模式,在工程綜合訓練教學中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真實的工程氛圍,同時通過訓練過程中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群體合作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基于金工實習原有的“師傅帶徒弟”式教學方法,拓展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綜合訓練、創新設計、自命題創意等多方位的教學方法。
4.教學效果。中心不斷地通過對工程訓練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完善,培養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團結協作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改變了之前以培養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為主的培養目標,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近幾年,學生在各項比賽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二、“基礎訓練+項目驅動”訓練模式和“集中+開放”教學方式
傳統的金工實習主要以各種獨立的訓練項目,如車工、銑工、鉗工等為教學內容,缺乏各訓練項目間的相互銜接,雖然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藝知識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缺乏對工程項目生產流程、工藝技術等內容的整體認識,大大限制了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心采取“基礎訓練+項目驅動”的新工程訓練模式,以工程項目完整的操作流程為教學內容進行訓練,通過項目訓練,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由于學生實習時間有限,為了保證該訓練模式的順利進行,中心采用“集中+開放”的教學方式。“集中”訓練(14天),主要完成車、銑、刨、磨、鉗、焊接、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特種加工等所有實訓內容的集中學習和操作;“開放”訓練(15天),每批次學生按照5~6人/組自由組隊,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一種基于工程目標的綜合創新作品的設計方案,通過指導教師組的審核即可開始創新作品的加工、裝配、調試、檢測等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個人需求自由預約開放時間。為了防止開放過程中學生實習時間“偷工減料”的現象,要求對每位學生的開放時間不少于40學時。“基礎訓練+項目驅動”工程訓練模式實現了四個轉變:從傳統金工重技能向現代工程訓練重工程能力的轉變、從按部就班向自主創新設計的轉變、從單工種獨立訓練向多工種交叉綜合創新訓練的轉變、從個體能力培養向團隊協作能力培養模式的轉變。
三、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密切相關,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中心開設了《特種加工》、《數控技術加工》、《鈑金加工》、《機械綜合創新設計》等通識課程,以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通過組織有針對性的訓練,大大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由“僅僅有所知”變為“尚能有所為”,從而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高效轉化,進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固化。
通過組織學生以項目的形式參與導師制、各級機械創新設計制造大賽等方式,讓學生在“做”中學,開拓創新,并為他們提供科技創新所需的場地、器材、輔導師資等科技創新環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重視培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中心成立了工程訓練創新基地和桂翎車隊兩個科技創新組織,搭建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廣西競賽和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兩個平臺,專門為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科技制作、畢業設計及個人業余學習提供全方位服務。科技創新組織形成“以競賽為主線,以學科為依托,導師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學生按“自愿報名―基礎理論與實踐培訓―賽前強化培訓―競賽―科研訓練”的流程進行創新實踐活動,逐漸成為廣西區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工程訓練創新實踐平臺。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提高機械工程訓練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各項目的訓練實行指導教師負責制,在骨干教師和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下,已經建立起一支業務精良、技術精湛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同時,鼓勵教師多次參與技能培訓。中心于2015年引進了兩名研究生,加強對學生科技創新的理論指導,使得中心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趨合理,從源頭上保障師資隊伍的高水平,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
五、小結
工程訓練教學改革研究,正處在探索和嘗試階段,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尋。通過工程訓練教學改革的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體會:(1)改變原有“零件生產”的教學模式,革新為“工程產品”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行設計,自己編程、建模、加工、裝配、調試,最后完成作品,培養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2)工程訓練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學服務的同時,還為學生進行創新實踐、科技制作、畢業設計及個人業余學習提供全方位服務,即實施全方位、開放式的工程訓練教學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工程訓練中心的資源。(3)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所需的場地、器材、輔導師資,組織學生以項目的形式參與制作機械創新產品,積極參加各級機械創新設計制作大賽,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創”。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支業務精良、技術精湛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師資保障。
參考文獻:
[1]傅水根.高校工程實踐教學與管理赴法考察報告[J].金工研究,2003,(1):2-6.
[2]桂慧等.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工程訓練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廣西教育,2012,(4):176-177.
[3]周雄新,歐笛聲.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機械工程訓練教學模式探索[J].機械管理開發,2012,(1):164-165.
[4]丁政等.多模塊開放型工程訓練體系探討[J].高教論壇,2008,6(3):105-106.
Sdudy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d on Cultivate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LIAO Wei-qi,WEI De-qiang,HUANG Chang-e,LIU Jian-wei,WANG Xi-she,LV Ru-jin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篇8
遷安市職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以來,一直以增強服務發展能力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使職業培訓走向了專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2004年以來培訓規模逐年增長、培訓質量穩步提升,11年間共為社會培訓各級各類人才15.2萬人,為遷安市域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成為遷安市乃至河北省知名的職業培訓品牌學校。
瞄準需求,用好政策
遷安市職教中心的職業培訓之所以得到長足發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得益于學校領導的高瞻遠矚,確定了“對接產業、多元合作、長短并進、服務社會”的辦學思路,建立了與現代職業教育相適應的管理和運行機制,致力于加速構建長短并進的大職教發展格局;得益于遷安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所創造的機遇;得益于國家、省、市以及地方各級政府制定的有利于職業培訓發展的良好政策。
1.遷安市對辦學的強力支持和職教園區的建設,為職教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環境保障
多年來,遷安市委、市政府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的重大舉措,形成抓職教就是抓經濟建設的良好氛圍,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市場等多元措施為職教發展聚力,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提出了構筑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的發展目標。其中構筑教育培訓功能中心位列首位,核心就是依托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遷安市職教中心,將遷安教育做大做強,使教育既發揮基本功能為區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又能作為產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教育培訓功能中心領導小組,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出臺了相關政策。
為改善民生、促進就業,2008年以來,市財政投資建設了遷安職教園區,共占地1800畝。園區按照資源共享模式建設,主要包括市職教中心、河北聯合大學遷安學院和市奧體中心。其中職教中心占地552畝,投資3.98億元,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建有機械、電子電工、汽修等8個實訓中心112個實訓室,設備總值4800萬元,可滿足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年短期培訓10000人教學需要,軟、硬件設施達到了全國一流水平。
2.遷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為職教中心提供足夠的培訓空間
近年來,遷安為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立足原有產業基礎,提出“四五”轉型攻堅計劃,確定了構建“3+5+6”產業體系的發展目標,即著力打造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三個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發展煤化工、包裝建材、食品醫藥、文化旅游、高新技術五個產值超百億產業板塊。培育金融服務、教育培訓、文化創意、消費購物、養老養生、總部經濟六大區域性功能中心。在政策的吸引下,芬蘭斯道拉恩索、浙江物產、中海油、徐州重工、紅星美凱龍等40余家世界500強、國內100強、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相繼落戶。
隨著大批優質項目開工建設、竣工達產,企業剛性用人需求與人才培養教育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據統計,全市工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27家,超千萬元的200多家。未來五年企業為遷安市提供就業崗位約1.8萬個,對高級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達8600余人。但在所調查的13.6萬企業職工中,在職工人(在職職工數減去管理和輔助人員數)8.5萬人,占在職職工的62.5%;技術工人2.4萬人,占在職工人28.2%;高級工以上0.55萬人,中級工1.1萬人,初級工以下0.75萬人,分別占遷安市技術工人的22.9%、45.8%、31.3%。因此,現有企業職工隊伍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發展對技術工人的需求。此外,大量普通畢業生、不適應現代產業需求的轉崗人員、復轉軍人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急需提升就業技能,因此,學校未來辦學在職業培訓方面空間巨大。
3.國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相關政策為職教中心職業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4年國家出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辦法》規定:陽光工程培訓項目以短期的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輔助開展引導性培訓,培訓時間為15?9 0天,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和就業崗位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經費實行政府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各級財政安排專項經費扶持培訓工作,地方財政扶持資金與中央扶持資金統籌使用。
2007年遷安市政府以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政策為基礎出臺了《遷安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免費培訓工程實施辦法》,《辦法》規定培訓內容包括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對收費標準在2000元以內的技能培訓實行全免費培訓;參加免費創業培訓人員,成功創業滿一年并招用2名以上員工的獎勵3000元,同時根據招用人數按每人200元的標準一次性獎勵創業成功人員。對畢業兩年以內的高校畢業生創業成功的,還一次性發放3000元的創業補助。
2009年遷安市對全市在職職工實行免費技能培訓,補貼標準為崗前技能培訓的一半,資金由市財政解決。
2014年國家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其中種養大戶人均補貼2500元,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人均補貼800元。學校充分利用國家、省、市有關政策,積極參與到政府支持的培訓工作中,以優質的教學資源、完善的教學設施、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優質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贏得了學員的高度信任和社會的廣泛認同。
整合資源,強化功能
1.主動對接政府職能部門,合作建立各類培訓基地
2004年以來,為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在職業培訓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各行業、各部門分散的資金、項目等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規模優勢和綜合效應。學校積極主動與各部門尋求合作途徑,探索共同發展之路。一是依托遷安市人社局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就業再就業培訓基地、創業培訓基地;二是依托遷安市安監局建立河北省安全生產培訓基地(三級資質);三是依托遷安市質監局建立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培訓基地;四是依托遷安市工業與信息化局建立河北省中小企業人才培訓基地、河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五是依托遷安市農牧局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六是依托遷安市委組織部建立縣域特色人才項目基地;七是依托遷安市財政局建立遷安市財會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八是依托遷安市總工會、遷安市人社局成立遷安市職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九是建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
2.借助“遷安市職業教育集團”的組織功能,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遷安市職教中心在政府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遷安市職業教育集團。遷安市職業教育集團實行指導委員指導下的理事會負責制,指導委員會由市人社局、教育局、財政局等14個部門組成,負責對集團的建設、改革、發展進行宏觀指導和政策支持;集團理事會由首鋼遷鋼、燕山鋼鐵等15家企業和遷安市職教中心組成,理事會理事長單位為遷安市職教中心,實現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全方位合作。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功能,已與60多骨干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合作涉及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引校入廠、引企入校、頂崗實習、雙向培訓等。學校在45家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有32家企業在學校建立職工培訓基地;長期與燕山鋼鐵公司、九江線材有限公司、軋一鋼鐵集團、東安超商、錦江飯店等企業開展“訂單式”培訓;為首鋼遷鋼、燕鋼、松汀、軋一、榮信等企業舉辦首席技師培訓班;在遷安市總工會組織下開展了五屆全市職工技術比武。
3.實行一校帶“多點”,構建覆蓋全市的教學網絡
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企業在職職工和農村偏遠地區學員參加培訓,依托當地場地、設備設施,學校在全市6個鄉鎮、8家骨干企業建立了14個職業培訓教學點,同時利用鄉鎮社保站社會職能,建立了19個招生宣傳網點,為當地有培訓意愿人員咨詢、報名、資料審核工作提供便利。
4.完善機構建設,健全管理職能
為充分發揮各行業培訓基地的功能,學校不斷完善內部機構建設,成立了技能培訓科、創業培訓科、社會培訓科、職業能力建設處、安全生產培訓中心等部門,分別對應各培訓基地,負責相應培訓項目的招生、培訓、就業、協調等方面工作,實現了“培訓部門與政府部門”“培訓部門與行業企業”“培訓部門與培訓項目”的三個對接,實現了職業培訓的專業化。技能培訓科負責陽光工程技能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科負責創業培訓,安全生產培訓中心負責特殊工種作業人員和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安全生產技術培訓,職業能力建設處負責高技能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在職職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考核鑒定、職工技術比武等工作,社會培訓科負責聯系其他行業培訓項目及業務。
科學施教,提升層次
1.依據職業標準,結合成人培訓特點,制作功能齊全的教學培訓包
學校的培訓項目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共7項11類23個職業(工種),培訓時間長短不一、培訓內容難易不同、培訓標準高低各異,學員來源渠道復雜、年齡結構和學歷水平差距大,很難統一標準。學校針對這種現狀,成立了以職業培訓科室主任為組長,吸納專職教師、學員代表、政府職能部門領導、行業專家等組成教學研究小組,通過認真研究每個職業(工種)的職業標準,分析學員構成,精選培訓教材,優化培訓內容,制定培訓大綱,細化培訓計劃等環節,制定了適合成人學習特點的功能齊全的培訓教學包,包括該職業(工種)的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典型案例、視頻資料、圖片資料、模擬試題和考核標準等,盡量突出聲光像等形象直觀的表現方式,使培訓內容易于接受、培訓效果達到實效。
2.培訓與引進相結合,打造一流職業培訓師資隊伍
學校一直注重培訓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積極構建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一是堅持校內教師職業能力提升培訓不間斷。多年來,學校共派出專職教師參加人社、安監、財政、教育等部門組織的國家、省、市級培訓125人次,現共有企業培訓師4名,創業培訓教師8名,創業指導師3名,注冊安全工程師4名,安全生產培訓教師15名,注冊會計師4名,會計繼續教育講師5名,各職業(工種)考評員24名。二是聘請行業、企業專家作為職業培訓兼職教師。共聘請創業指導專家5名,行業、企業專家12名,政府職能部門領導14名,大學教授8名。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聘任,使學校的職業培訓教學團隊能力逐步提高,影響逐年擴大。
3 .創新培訓模式,靈活教學方法,提高培訓質量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的培訓功能,讓各級優惠政策和學校資源惠及更多的企業和學員,學校改變原來坐等企業、學員來校培訓的被動局面,大力開展送技術入企業、進農村、到社區活動。多年來共開展入企業培訓216班次19600余人,累計完成教學時數40000課時;進農村培訓112各班次6000余人,累計完成教學時數9000課時;到社區培訓12各班次700余人,累計完成教學時數1000課時,解決了培訓與生產不能兼顧的矛盾。在培訓教學上積極開展互動式、模塊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廣泛采取案例教學與模擬訓練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基地實習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生產指導相結合等培訓手段,增強了培訓的趣味性和針對性,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了培訓質量。
4.強化調研,提升服務水平
通過采取問卷調查、重點走訪等途徑對全市企業進行調研,明確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方向、需求數量,為技能人才培養規劃提供依據。通過建立培訓學員QQ交流群、微信平臺,結合實地走訪和電話回訪等形式,進行后續跟蹤服務,了解培訓學員就業、創業、發展等情況,了解企業、學員對培訓的建議,從而完善培訓管理,提高培訓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服務社會,打造品牌
2004年以來遷安市職教中心以“服務政府,為政府分憂;服務社會,為百姓解難”作為職業培訓工作總基調,扎實推進培訓工作,共完成各類培訓15.2萬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訓4 6 9 1 7人,包括:初級工3 3 2 3 5人,中級工11423人,高級工2137人,技師122人;完成創業培訓6752人,創業成功3215人,帶動15676人就業;完成財會人員繼續教育培訓18252人,完成特種作業人員培訓59346人;其他人員培訓22000人,為市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1.促進了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共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280人,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860人。通過培訓,增強了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專業技能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的技術服務水平,為遷安市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2.促進了小微企業成長,豐富了區域經濟結構
2004年以來,6752名有創業意愿的學員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創業培訓,有3215人創業成功,帶動15676人就業,遷安市十大創業明星中有兩位是職教中心的創業培訓學員,有效促進了全民創業工程,實現了區域經濟結構的多樣化。
3.搞好農村剩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培訓、幫助他們解決就業難問題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培訓的學員中,有1.8萬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就業,使那些靠種地為生的普通百姓走進了生產車間、走向了超商、酒店;有0.5萬下崗失業人員成功轉崗,使他們從原來不適應的崗位走向了新的崗位。
4.提高了市域技能人才總量,改變了企業技能人才結構
2004年以來,已培訓企業技能管理人員1520人,完成技能人才培訓46917人,包括:初級工33235人,中級工11423人,高級工2137人,技師122人,使我市高技能人才數量由5500人增加到77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工人比例由16.5%增加到22.1%,這極大地促進了企業技能人才結構的調整,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發展后勁。
5.提高了企業員工操作水平,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通過培訓,一線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顯提升,并在各類技術比武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燕山鋼鐵黃瑞山、松汀鋼鐵王學超、津安鋼鐵楊檢等學員在遷安市職工技術比武中分別獲得煉鐵工、煉鋼工、鉗工組一等獎,榮信鋼鐵公司學員周金在唐山市職工技術比武榮獲氣焊工技術狀元。
通過培訓,企業一線管理人才的知識結構得到及時更新,企業技術骨干理論素質和科研攻堅能力進一步增強,技改項目進展加快。全市企業職工發明專利2012年達129項,2013年達107項。參訓學員胡永付負責的津安鋼鐵公司第二燒結作業區配電室改造項目,將母排溫度由原來的80—90度降低到40—50度,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篇9
企業員工參加工商管理培訓能夠促進企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有的企業非常重視,但整體來看,企業工商管理培訓仍存在問題。
1.企業不夠重視
企業要樹立不斷進取的思想觀念,不能只重視企業的生產速度,同時還要重視企業先進管理,重視制約企業發展的質量因素,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了企業管理。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較快,工商管理培訓作為新思想、新意識,也要緊跟時展步伐,加快推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商管理培訓也要進一步加強。
2.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目前,企業雖然對工商管理培訓工作認可度提高,但中小企業師資力量仍不足,因此達不到工商管理培訓效果,或者效果甚微。需要成立專門的掌握先進工商管理知識水平的培訓機構,并使工商管理培訓知識與世界接軌,使企業員工達到世界先進管理水平。
3.培訓形式有待改善
要改革傳統的培訓模式,探索新時期的新的培訓方法,使工商管理培訓工作真正為企業發展發揮好作用,真正能指導企業管理工作實際。
二、加強工商管理培訓的措施
1.進一步提高業務技能
目前,企業管理已逐步進入現代化、科學化、信息化、網絡化時期,企業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調整知識結構,學習新技能,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才能適應當代形勢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崗位技能培訓,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2.參加學術交流
應組織企業工商管理人員參加學術交流學會,參加企業工商管理專題知識講座,參觀學習,研討等活動,還可以進行專著編寫,翻譯外文,交流各種信息,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3.參加繼續教育
通過繼續教育可以使企業工商管理人員改善智能結構,知識結構。繼續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參加自學考試、高等院校深造、假期函授培訓、集中脫產基本技能培訓等。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較快,要想與時俱進,防止知識老化,提高自身素質,就要不斷學習和創新。通過繼續教育,可以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
三、結語
篇10
關鍵詞: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規劃建設;培訓方式;師資力量
中圖分類號:U66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在各級電網企業中,生產技術技能人員在實施與開展具體的運行、檢修、操作以及營銷等任務的優劣,關乎全局,舉足輕重。從電網本身的特質和地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等角度來看,只有切實提升電網企業實操員工的技術技能和隊伍素質,才能更好地推進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穩定發展,才能全面地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的水平和能力。電力供應企業在不斷強化和提升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規劃建設水平之路上,堅持培養高素質、強能力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務電力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在培訓過程中,通過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帶動人力資源的開發、從而促進二者共同發展。本文從以下方面分析了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規劃建設中應該密切關注的若干策略。突出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實訓和技能鑒定的核心功能,首先技術技能實訓項目主要是指企業和培訓機構因條件所限而無法開展的高新技能實訓項目;而電力技術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服務主要側重高端和新興職業,開展示范性鑒定和試驗性鑒定。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做好新職業新技能的研發試驗,組織職業技能競賽和同業交流活動,開展師資培訓,推動高技能人才宣傳等工作。
一、培訓手段
1、實操培訓與仿真培訓相結合
仿真培訓投資較少、形象具體,此類多媒體培訓方法在火電以及變電等領域得到了普及。然而,在技能培訓的過程中,所要強調的是借助計算機所開展的模擬訓練肯定不能和在實際設備所開展的仿真培訓相提并論。所以,通過建設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的培訓基地,實操培訓為主,適量引入結合仿真培訓,全面堅持實操培訓與仿真培訓齊頭并進,相輔相成地發展。如果條件許可,還可把各級培訓中心和基地與各電網省級公司廣域網系統鏈接起來,實時觀測采集真實的生產數據和客戶數據用于培訓,進一步取得較好的培訓實戰性效果,提升培訓質量。
2、課堂講授與現場訓練相結合
在培訓電力技術技能員工的過程中,要切實強化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和講授,加上現場化的理論教學,方能成效顯著。此舉可以讓學員充分借助和使用培訓基地所擁有的各類設備和設施,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素質與能力雙提升。特別一提的是在開展現場教學訓練過程中,現場教學是培訓訓基地教學的重中之重,將課堂教學和現場的具體訓練緊密相連,突出重點,揚長補短,突顯培訓基地優勢,使受訓人員收獲實用的技能和理論知識。
二、配套師資
盡可能地提升專職培訓師在實際操作中的技能。這就要求各個培訓基地要充分地考慮每次開展電力技術技能培訓的相關要求和特征。在開展電力技術技能培訓之前,要預先定制出相關的培訓計劃,而且還要運用現場實習和重點輔導等多種類的輔導方法來全面地提升專職培訓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技巧。在建設培訓基地的過程中,還要為專職的培訓師提供自己參與到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中的途徑和渠道。例如,可以讓培訓師來參加設備選型、安裝以及設備調試等諸多任務。這樣就可以盡快熟知相關的設備,熟悉自己的培訓師角色。再就是要充分地發揮兼職培訓師的巨大作用。在邀請兼職培訓師的時候,可以選擇相關的技術技能專家,讓他們來手把手地向受訓者傳授電力技術技能的相關技藝。當然,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培訓方式,例如,網上授課、多媒體教學、名師輔導等多種形式,這樣就可以充分地發揮出培訓師資的巨大潛能。
提高公共實訓基地服務效能。建立企業、培訓機構、勞動力市場和公共實訓基地緊密聯系機制,提高利用率,擴大服務覆蓋面。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和職業培訓發展狀況,對公共實訓基地實訓項目進行動態管理。注意提升技術標準和設備設施先進水平,適時增加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新項目,及時調整已經由社會培訓機構普遍開展的實訓項目。
定期組織績效評估。建立運行效果評估制度,定期組織內、外部評估,重點評估基地的利用率、服務覆蓋面和其他社會效應。定期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接受監督。
三、培訓設備
1、培訓設備要與現場在運設備同步并適度超前
在配置具體的電力培訓設備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做好現場的“神似”,而不能僅僅是“形似”。比如,可以恰當地增加設備之間的舉例、將相關的安裝高度降下來、壓縮相關的線路檔距等,這樣就為教師示范以及學員開展相關操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巧妙地組合和整合相關的培訓設備資源
在安裝電力設備的過程中,可以把不同型號以及電壓等級的相關設備都配置在同一個培訓區內,這樣就便于后繼的對照和比較工作。例如,在培訓變電站的過程中,需要安裝少油以及六氟化硫開關,安置設置包括不同類型的操動機構在內的相關液壓式、彈簧式等。
四、規劃協調
1、培訓基地要按照電力生產流程整體規劃
要系統地完成發電、輸電、配電、電力營銷、變電、電網二次、通訊信息等培訓區的建設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期建成。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在每個專業間進行協調協同培訓,這樣就可以讓各專業的相關技能人員獲得了本專業的實際培訓,還切實增強了自身對相近專業和相關專業的了解、把握和認識。
2、各培訓區要由相關專業部門直接負責
在建設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過程中,要讓負責生產、營銷以及調度等不同的部門來主導,而且還要讓他們直接負責具體的工作,例如,負責本專業的培訓區,可以從設備調配、施工建設、功能設計以及資金籌集等來管理。
3、要協調推進培訓基地工程建設
在建設培訓基地的過程中,還要重視協調好培訓基地的綜合計劃以及整體協調性發展。在此過程中要設立培訓基地的項目指揮部或則具體具體負責部門的相關領導小組,且要讓具體的分管領導來聯系相關的牽頭部門,定期舉行基地建設的相關會議,要全面地監督基地建設的進度,分析建設中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保證有序地進行工程建設。
五、場地布置
1、相近專業(工種)培訓場地的布置方式
在用電營業專業的布置格局過程中,可以將裝表接電和電能表修校、以及抄核收等很相近的工種布置在很接近的地方。這樣,在和這些培訓區的相鄰布置,就可以開展相關的“流水線”類型的培訓。在變電運行的相關培訓區間內,如有必要,可以制作出若干間隔來,也可以成為當成變電檢修、調試以及高壓試驗的相關培訓區。通過此類的布置方法,就基本上類似于現場作業的情況。在學員接受電力技術技能的培訓過程中,就如同在電力現場開展具體工作,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是提升培訓的真實感。
2、靈活地處理和設置地面與墻面
從地面設置來看,還要預先安排放置電纜、電源的向溝槽,或將地板架空。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布線。再就是要對培訓區所鋪設的彩色水泥地面進行綜合檢修,使得它們不但可以耐壓、抗砸、還有利于分區管理。通常情況下,還要在地下預埋相關的槽鋼,布置成“井”字型格局是最為適宜的,這樣便于固定而且有利于置換相關的培訓設施。可以在墻面上懸掛相關的規定、規范、設備結構和技術工藝的原理圖和流程圖以及標準件等。這樣不但可以為受訓人員在自學過程中提供便利,還形成了很好的培訓氣氛。
結束語
在開展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不但需要模擬相關的實驗室來開展建設,還需要強化實習場所的建設。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建設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過程中,還要處理好相關的場所、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等領域的綜合建設。從這些方面來看,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涵蓋了多個領域和多個層次。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全面地分析和設計相關的規劃、協調、場地布置情況以及培訓的師資力量建設和相關設施設備等問題。這樣就可以全面地優化培訓基地的功能和設施,設計出更為科學合理的電力技術技能實習基地。這樣一來也可以全面地統籌培訓基地的建設工作,充分發揮電力技術技能培訓基地的各種功能,全面地提升員工技能,增強電力技術技能的培訓效果。
參考文獻:
[1]顧曉峰,葉純.江蘇省電力公司生產技能培訓中心變電仿真培訓基地[J].中國電力教育,2012(06)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