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錢學森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錢學森的故事

篇1

喜泡腳 早晚都要來一次

“今天天氣好,我泡完腳就到步行街去轉轉。”每天上午,家住楊家坪正街9號的102歲老人張國成,吃完早飯就習慣性地打開電動按摩腳盆。待水燒熱后,老人就開始泡腳。

“我每天早晚要泡一次腳,春夏一般泡半個小時左右,秋冬要泡一個小時。”老人泡腳的習慣保持了數十年。以前沒有按摩腳盆,老人自己燒熱水泡。這個習慣源于老人年輕時當碼頭搬運工,“因為搬運一天的東西雙腳酸痛發脹,泡泡熱水腳,疲勞就要小多了。每天早上出門前泡下腳,感覺精神好些,干活時也有勁些。”

老人說,年紀大了以后,雙腳就容易冰冷,尤其是冬天,如果哪一天沒泡腳,渾身就暖和不起來,“老年人泡泡腳,容易促進血液循環”。

愛勞動 堅持天天做家務

如果說泡腳是老人養生之道的話,那么愛勞動,則是老人一輩子健體的好習慣。

年輕時當搬運工,退休后老人也不閑著,幫別人掃大街、替學校維護治安等。歲數大了,家人不讓老人外出做事,老人就“搶”做家務活。

每天吃完早飯,老人雷打不動地掃地、抹桌子、擦窗戶。“客廳、廚房和三間臥室,他都要認認真真地掃一遍,衛生間也收拾得干干凈凈。”女婿王富榮說,老人勤勞了一輩子,想阻止他做事還會被老人責怪。至今,老人的內衣內褲都是自己洗,“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老是不動,骨頭都會生銹的”。

收拾完家務活后,老人就要外出溜達。逛逛步行街、找找老人擺擺龍門陣。“天氣好時,他就會出去轉轉。”女兒說,家人都鼓勵老人多外出走動,“慢慢走慢慢逛,既能鍛煉身體,還可以保持心情愉快”。

樂資訊 聽壞十余臺收音機

還有一個逗老人開心的“法寶”,那就是老人的收音機。每天,收音機陪著老人迎接新一天的開始,又伴著他步入夢鄉。

“收音機就是他的伴兒,已經聽壞了十幾臺收音機了。”女兒張新蘭介紹,老人每天早上5點不到就醒了,睜眼的第一件事準是打開收音機,聽天氣預報、國內國際新聞等,直到6點半左右起床。

別看老人一百多歲了,很多新知識、外界信息,老人清楚得很,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收音機是個好東西,里頭啥子都有,可以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也學了很多東西。”老人閑暇無事時,就把收音機打開,一個頻道一個頻道地換聽著節目。除了收聽外,廣播中的節目內容,也是老人跟家人交談的主要話題。

當然,老人也成了家里的“天氣預報”,每次天氣有變時,他都會及時提醒家人外出前要記得帶傘,或者增減衣服等。(鄭蒙)

錢學森:四菜一湯就挺好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2009年,錢學森走完98年的人生歷程。作為一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積累,而作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給我們講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之道。

在飲食方面,錢學森沒什么講究。在他的書信集里曾說到:“四菜一湯就挺好”。

有些文學作品,為了體現錢學森的敬業精神,經常寫道,他常常一邊抽煙,一邊冥思苦想。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特意澄清說,父親從不抽煙,也不喝酒,這是他一生堅持的原則。

北京阜成路8號航天部大院的錢學森住宅,和普通百姓的家沒什么兩樣。室內陳設樸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為年代久遠,甚至顯得有些破舊。

篇2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他那濃濃的愛國深情及為新中華貢獻自己力量的堅強決心深深地感動了。

在美國,因為他有杰出的才能,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擁有金錢、地位、名譽,但他身在異國,沒有因為優厚的條件而忘記生他、養他的祖國母親。再想想我們自己,假如你是一個杰出的科學家,也向錢學森一樣,什么都有了,可他卻一聽到的消息就馬上決定放棄在美國擁有的一切,毅然決定踏上回國之路。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像他一樣。可見他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當錢學森準備回國時,美國政府就以莫須有的罪名,阻撓錢森學回國,并且對他進行無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員每隔十分鐘就來開一次燈,使他無法休息。半個月時間,他的體重就下降了十幾公斤。面對這些無休止的迫害,他并沒有屈服,實際上他可以選擇回到美國去,繼續當他的教授,金錢、地位、名譽又可以是他的了。可他并沒有選擇回美國,沒有選擇美國給他的一切。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錢學森的一顆赤誠的愛國心。

篇3

一、課前拓展――開闊文化張力

文本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所呈現出的態度、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課前做好預習文本,搜集信息工作,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分析、建構、再生,另外,課前搜集信息讓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輕松了。

1.工具式預習拓展――深入文本前奏

工具書是學生預習時的良師益友,是學生求知時的向導。預習時充分利用這些工具掃除“攔路虎”,還有疑問的,要求學生畫上“?”。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興趣,還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他們良好的預習習慣,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語文的效率。

如學習《秦兵馬俑》時,因為學生沒有親眼看見過兵馬俑,因此課前我就設計了這樣的預習目標:搜集有關兵馬俑的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課上交流。上課時,先讓學生在班上交流他們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學文。學生有了自己的實踐感知,就能感受到兵馬俑的壯觀了。對兵馬俑已經有了深刻地了解,容易理解。學習類似的課文,學生就懂得通過查找資料、搜集信息來幫助學習。在學生初步養成預習習慣后,教師就可以逐步放手,讓學生在課前自覺進行預習。

2.導向點搜集拓展――體驗文本背景

如教學六上《錢學森》,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學森,理解為什么說“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就有必要讓學生更貼近人物,對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認識。我在教學這一課前,布置搜集有關錢學森的生平、故事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當這些資料匯成一處時,這些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讓學生比較完整地認識了錢學森的偉大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學生就會產生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從而更加敬佩錢學森。

二、課中拓展――彰顯學習魅力

課中如何讓有效拓展,服務于文本,又拓寬文本呢?關鍵是找準文本拓展點。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精心鉆研這個例子,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教材特點,選出有價值的拓展點,將課文知識引向縱深,將語文課堂引向更廣闊的世界。

1.在文本空白處拓展――厚實文本內容

文本中有許多地方留有“空白”,這些“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些空白點展開拓展,進行訓練,既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可引發學生共鳴,激情達意、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執教《明天,我們畢業》,文章中描寫了多處學校的場景展現了學生對母校、對老師的眷念。學習時引導學生思考:你們要畢業了,你覺得還有哪些場景值得你們去懷念的呢?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濤濤不絕地:“學校的腰鼓比賽值得留念”“每年的書香展演我最難忘””班級舉行的班會活動我喜歡……”根據學生說的內容,讓他們寫一段文字補充在書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質疑問難時拓展――生成教學資源

如教《船長》一課,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既然要全部救出去,為什么船長卻死了?我對學生的提問給予了贊揚,并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解決這個矛盾。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正確,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教材矛盾之處進行質疑,有助于學生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課后拓展――提升實踐能力

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延伸拓展,有計劃地進行延伸,并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并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1.有效指導延伸拓展――豐富文本積淀

教師或學習小組組長課余時間檢查了解學習的延伸效果。經過延伸,學生更加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大容量的目標就會實現。如上完《學與問》后,我讓學生們在課外去查閱資料,請教行家、長輩,然后開一節“最有價值的問題”的說話課,讓學生們匯報自己的問題,然后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尋找答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認真思考,效果很好。學了《牛郎織女》故事后,讓學生收集還有哪些民間小故事,學了《錢學森》課文以后,學生查找名人愛國的故事,正所謂故事的外面還有哪些故事。

2.相同主題作品拓展――實現文本深化

篇4

【關鍵詞】兒童思維;錢學森班;場景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1-0075-03

【作者簡介】李傳庚,南京市鼓樓區三牌樓小學(南京,210003)校長,高級教師。

杜威說,學習,就是學會思維。此論確定了學習依賴于思維,學習與思維存在密不可分的屬性。自20世紀80年代師范畢業走上從教崗位后,我一直將思維視為兒童有待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

2004年我調任南京市底蘊深厚的三牌樓小學分管教學,三年后擔任校長。該校堅持科研興校,將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形成一定的傳統和基礎。本校自上世紀末開始了“探索教育”的實踐研究,在多年的積淀中確立“小小探索者,大大思想家”的培養目標,構建了“探索課本世界,探索心靈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探索網絡世界”等“四大探索”的實踐體系。促使本校教育教學質量在區域內躋身一流,尖子生的思維素養優勢在“小升初”角逐中逐漸獲得凸現。

探索是新課改倡導的核心理念之一,三牌樓小學確立的“探索教育”其內核是思維。我認為,應當將過去實踐探索研究中內隱的“思維”要素大力彰顯出來,并使之打造成本校教育的“品牌”。按照這一主旨,我在學校工作中不斷探索,從課程開發、樣態謀劃、課堂流程和教育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腳踏實地推進了諸多課改新舉措。

一、建設校本新課程:開辦大大的“錢學森班”

長期以來,我校邀集由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等專家組成的顧問組指導辦學,專家“術有專攻”,“顧問”名副其實。

(一)創意緣由溯源

2011年10月8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原副所長宋寧先生照例來校調研指導,尋求“求索教育”突破口。在碰撞中,大家i定“思維”,認為應當將“思維”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思維科學”一下子蹦了出來,通過百度搜索之后得知,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并組織專家進行過系統研究。張光鑒教授是當年全國思維科學籌備組的組長,也是錢學森教授思維科學研究的得力助手,張教授現正常住南京。在谷力博士引薦下,我與張光鑒教授相識,隨后通過張教授引薦,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非常支持我校成立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班”,叮囑我用適合小學生的方法去研究思維科學,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2012年5月31日,三牌樓小學成立了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班”,全國首家小學“錢學森少兒思維科學體驗館”也同時開辦落戶我校。

(二)發力體制創新

1.面向“全體”辦大班。我既關注錢學森的愛國情懷,更專注于其思維科學視野下的創新精神培養,避免開辦錢學森班固化于某個特定班級的做法,將全校視為一個大大的“錢學森班”,所有學生也就成了錢學森班的學員。學校相繼出臺了“錢學森班公約”和“錢學森班章程”。

2.創新設置二合一。開辦小學“錢學森班”無先例可循,學校從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活動依托兩者考慮,追求二者合一,創新運行體制,實行“班”“所”一體,“教”“研”結合。學校在“錢學森班”下設置了“金童話”“小問號”等六個少兒專題研究所,各配數名教師參與輔導。

3.建設課程重引領。在開辦“錢學森班”的“求索”之中,“課程”成了一個縈繞腦際的熱詞。我一直在思索兩點:一是堅持課程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載體,只有通過建設課程,才能將教學改革理想變成現實行動;二是明確課程建設路徑。既然“錢學森班”需要開發相應課程,那么如何建構?這就需要將“創新思維培養”作為該課程的價值引領,而且讓錢學森班課程依附于國家課程,并以此進行拓展和創新。

(三)勇立課改潮頭

北京等地雖有多個大學和中學錢學森班,但他們基本上著眼于科技創新方面,有的甚至成了重點實驗班代名詞,我們小學不能照搬中學和大學開辦“錢學森班”的經驗。校課題組展開研究中,“兒童”“寬容”“形象思維”“創意”等詞語不斷涌入頭腦,迸出口中――“頭腦風暴”就此展開。后來在專家指導下,課程整體架構就此產生,一年級“金童話”課程:提倡“具象與經驗”,創造兒童最美的語言;二年級“小問號”課程:推崇“鼓勵與寬容”,鼓勵兒童常提問,教會他們會提問;三年級“1+1”課程:著眼“猜想與推理”,在“美味”等生活細節中感受趣味,體味數學的味道;四年級“金蘋果”課程:主張“自由與快樂”,在生活“痛點”“關愛”中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五年級“小飛羅”:提倡“驚異與追問”,讓哲學鳥“小飛羅”帶領兒童來到動漫、成語故事之中,呼吸“哲學”的空氣;六年級“E時空”課程:追求“鏈接與設計”,通過跨界學習,實現“互聯網+”的教育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

校長實現課程領導,就要全力落實課程建設執行力。學校用了一個學期組織編寫系列教材,并在每個年級選定“專職教師”,教導處將錢學森班課程教學納入“課時”;進入課堂教學之初,學校組織教學觀摩與研討;期末將“錢學森班”課程學習評價寫入學生個人“成長腳印”。一系列后續工作如此順當與高效,得力于學校上下團結一心,與我一起“勇立潮頭”。這也反映了一個品牌學校管理的“功底”所在。

(四)思辨課程經驗

1.推進課改反思。校本課程改革推進實施一年后,大家對六門課程分年級設立提出質疑,一致認為“分設”容易形成割裂狀態。于是,學校著手改編教材,嘗試某個課程教師進行“走班”教學,即一個人可在兩三個年級實行分段教學,延展課程分享。

2.組建兒童社團。在校內組建了諸如吉米工廠、創意機器人、小荷文學社等相應的學生社團,以此深化錢學森班課程建設。

3.梳理課程建設。兩年后,校級團隊帶領課題組骨干教師,回顧“錢學森班”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求索之路,寫成近40萬字教育專著《兒童創新思維求索論》,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獲評為江蘇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二、樹立教學新樣態:倡導教學的場景學習

2015年10月3日,正值國慶休假,一群專家齊聚我校會議室,商討“十三五”兒童思維發展研究的突破口。其間,柳夕浪先生對我校提出的“培養有深度的思維”教育主張頗為欣賞,成尚榮先生對此進行了進一步解讀和提煉。“暖認知”由此進入三牌樓小學求索園中。大家由“有溫度的思維”談及當前“思維教學”存在教學資源與教學分離,人與腦的割裂,思維缺乏良好人際環境的支持等問題。研討談論至此,“場景”一詞契合了當時的語境。繼而,我提及當今兒童思維發展存在“碎片化、淺表化、同質化”等傾向。專家現場建議將上述關于教與學狀態的認知加以整合。于是,“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發展的學習場景建構”課題呼之即出。繼思維高峰課題之后,我依然緊扣思維,明確場景建構的目的是促進兒童思維發展,而且在針對兒童思維現狀問題導向的基礎上,促進其相應發展。

循著專家的指引,我帶領校內骨干團隊先行實踐,嘗試尋找兒童思維研究的場景載體和途徑:課堂、場館、“E時空”和社區家庭。

小學教育如何建構學習場景?學習場景與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情境”有什么關系?如何由場所走向“場景”……對于一個原本比較有感覺的話題,經過深入思辨,由無疑開始,一下子冒出許多小問號。接下來,我廣辟理論資源,向書本學習,閱讀了商界暢銷書籍《場景革命》《羅輯思維》等,還閱讀杜威的《我們如何思維》,J?萊夫等著《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等書,研讀建構主義關于經驗學習的論述文章等。

2016年春季,恰逢“江蘇省第二屆基礎教育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規劃申報之際。學校果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憑借項目“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發展的學習場景建構”,申報省前瞻性教改實驗項目,以全市中小幼第一名成績被成功立項。

項目申報前后我都在思考,思考由模糊到比較清晰。“場景”概念在我心里立了起來,初步具有了如下的認識:

“學習場景”屬于經驗學習,十分適合小學階段兒童的認識發展。其建構是為了兒童的學習,“場景學習”將會成為三牌樓小學“十三五”期間乃至中長期教改研究的主題詞。

我初步規劃,場景學習的研究載體可以分為:課堂場景、場館場景、E時空場景和社區家庭場景等類型。如此細化分類,使得學校的教育視野更寬闊,讓兒童生長成為大家的教育追求更自然。

場景創設是為了兒童學習的建構而存在,而兒童學習的建構方式又是多樣的,場景是小學兒童學習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徑,應該承認場景學習是有邊界的。

場景學習是兒童基于學校教育學習的新樣態,因此,不應建構場景學習的模式來固化課堂,但應當主動地給課堂注入新元素,讓場景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樣態。

場景建構是為了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的發展,絕不是泛泛的發展,或者高大上的“創新發展”,應該是針對思維發展五種現實問題的,這也就是說,要將推進兒童思維的多樣化發展,有機地與場景建構結合起來加以開掘和研究。

這樣,一本基于我校課程教學研究的探索新著《場景學習:點燃兒童思維》正進入實質性謀劃及撰稿之中。課題項目的推展為何如此快速、高效?因為學校就在教育和課改的“場景”中;教師們在寶貴的教育教學時空中,保持了明確的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教師們正被研究熱情所激發,“鍋巴須當乘熱斷”――教育求索思維正處于被激活的“高峰”之中。

三、打造學校新課堂:追尋課堂思維高峰

學校教育確立了班級授課后,課堂就成了最大的“學習場景”,同時也成了場景建構的難點所在。因為,傳統的觀念猶如堅固難摧的堡壘,堅持課改推進就需要花大氣力攻克它。

2011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三牌樓小學會議室,圍繞課堂的理想狀態――思維高峰,教研骨干們與專家一起碰撞對話。課堂上的思維高峰,就是課堂教學中的認知激發狀態,屬于群體靈感思維。它“可遇”但也應“可求”,如何獲得呢?當時我先發言,舉了一個例子,專家就此提煉出相應策略。因為參會者都是一線教學骨干,大家紛紛分享案例,一個下午就羅列、匯集了十多條登攀思維高峰的“金點子”。

經過梳理后,我靈感閃現,發出倡議:何不出一本有關小學課堂思維高峰的探索專著?沖動之后是要付出“代價”的,學校隨后召開區級分享活動“思維高峰:課堂的幸福境界”。活動著實推進了研究進程,活動中又收獲了一些經驗與建議。我還帶頭閱讀理論書籍給“策略”尋找理論依據。研究中,“情感點”“鏈接點”“沖突點”“發散點”“建構點”“評價c”,成為思維高峰的“引爆點”,也成為理論探索的生發點。教師們的初稿,特邀教研專家、省數學特級教師陳今晨先生進行審改修訂。2012年5月《小學課堂思維高峰求索論》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該專著喜獲江蘇省教學成果評比二等獎。

2016年4月,“促進兒童思維多樣化發展的學習場景建構”被評為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改項目之后,我“春風得意馬蹄疾”“快馬加鞭未下鞍”,揚鞭啟程再出發,從場景的視角,研究課堂思維高峰。我以為,兒童擁有的知識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零碎的、膚淺的和孤立的,但他們的生活經歷,生活經驗和文化積淀是豐富而鮮活的。于此,“場景”適合兒童的“口味”,更利于兒童去“建構”。十多年前,美國教師以模擬方式上“南北戰爭”課例,以及七年前省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在三牌樓小學上“親情測試”習作課等課例,都被我重新一一拾起和品味,給我以啟示。結合自身的鮮活案例和課堂經驗,“描述場景”“模擬場景”“再造場景”等課堂場景建構策略和方法相繼敞亮生成。研討中,教師們不知不覺進入思維高峰中,迎接他們的可能是學生在課堂上演、呈現的思維高峰。由此讓人想到,學校教育教學中的“face to face(面對面)”,是真愛對真愛、行動對行動;是師生敞開襟懷,對話互動,盤活思維,催生課堂思維高峰;通過場景誘發刺激,會使得教和學靈感、頓悟頻現。有鑒于此,打造學校教育教學的新課堂,必將是學校推進高效課改選擇的不二法門。

篇5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課堂問題設計的一些看法。

一、 設問關鍵,帶動全篇

在執教課文《一面》時,我曾設計了兩個方案。

方案一:

1.本文主要刻畫的人物是誰?

2.對人物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寫?

3.為什么我能在“歷盡艱苦”,的情況下依然能咬緊牙關?

方案二:

1.請概述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茫茫人海中,會有很多人與我們有“一面”之緣。大多數人會隨時間流逝而淡忘,而文中的魯迅先生與作者僅有一面之交,卻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

分析:方案一,問題多而繁雜。問題1、2、3的思考性不強。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如果把這幾個問題安排在一節課中,學生沒有充分時間思考,很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方案二問題設計切入點巧妙,打破常規,用一個關鍵問題幾乎將課文所有內容串聯起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能否帶動整篇文章的閱讀,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提問不應是講課過程中教師心血來潮的行為,也不應是追求課堂氣氛表面活躍的手段。設計問題關鍵,才能提綱挈領。

二、 提問巧妙,激活思維

《始終眷戀著祖國》這篇課文授課多次,下面展示一下先后設計的兩個方案。

方案一:

1.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簡介錢學森的主要經歷。

3.錢學森歸國遇到了哪些險阻?

4.他最后是怎樣回到祖國的?

方案二:

1.閱讀課文,結合課內外知識,說說錢學森是一個怎樣的人?

2.看標題:《始終眷戀著祖國》,你認為哪個詞該重讀,為什么?

分析:這篇人物通訊,主要是介紹錢學森在美國的突出成就和愛國精神。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方案一的設計平淡,不能激活學生思維;方案二讓學生自由發揮,易激發學生的興致。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因勢利導,巧妙過渡到對主題的探究上去。

三、提問新穎,點燃熱情。

下面以《臺階》一課做示例,方案一是第一輪教學設計的教案,方案二是參加教學比賽設計的方案,教學效果截然不同。

方案一:

1.父親為何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如何建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3.你覺得父親辛勞一生為了建造這七級臺階值得嗎?

方案二:

1.自由朗讀課文,用簡練語言概述故事的情節。

2.父親為什么要修筑新臺階?

3.我來導演,請你來做一回導演,為《臺階》中的父親拍攝一組表現父親這個人物形象的鏡頭,你會抓住什么樣的細節,選取什么樣的畫面呢?

4.“博客論壇”:話說父親

分析: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樣的問題“舊調重彈”,學生定會感到乏味。同樣的知識點,如果變換形式,與潮流熱點接軌,使之新穎奇特,自然激活學生的思維。顯然,第二種方案對于同樣的知識點采取“我來導演”的形式,“博客論壇”的頁面使整個課堂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師要注意力求提問形式新穎別致、富有新意。

四、提問妥當,符合認知

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還必須考慮學生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嫩綠的牙兒》一課,我曾看過如下兩個設計:

方案一:

1.學過《嫩綠的芽兒》請仿照作者的思路變換角度做想象練習。

2.詩中嫩綠的芽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現在請你變換角度,假如你是一個青年專注地看著芽兒、花兒、果兒,你會想到什么?

方案二:

1.學了《嫩綠的芽兒》后,我們仿照作者的思路變換角度做想象練習,我先來做個示范。

師:我想那些嫩綠的芽會對我說:“我并不柔弱!我需要一方領空,我會長成大樹。”

生:我想花兒會對我說:“我要綻放!我的事業就是為人類帶來芬香,盡管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至少我曾經燦爛過!”

分析:顯然方案一的提問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學生剛入初中,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尚未達到一定水平,學生容易茫然,使課堂陷入沉悶;而方案二老師的示范很好地給了學生引領,讓學生找到切入點。所以課堂問題的設計,還要顧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才不會出現問而不知的現象。

篇6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脊髓灰質炎給他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游戲或玩耍,也不愿意回答老師的提問。一年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叫自己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數,并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卻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樹早點死去。澆過一兩次水后,他再也沒去搭理它。幾天后,小男孩驚奇地發現,自己種的樹不僅沒有枯萎,反而最為生機勃勃。父親兌現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夸獎說他將來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從那以后,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向上。一天晚上,小男孩想去觀察小樹的生長,卻撞見父親在為他的小樹施肥。他終于明白父親的苦心,任憑淚水肆意奔流。小男孩長大后沒能成為植物學家,卻當上美國總統。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時,一天,爸爸送給他一件小玩具—羅盤。小愛因斯坦立刻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羅盤中間有一根指北針,尖端一頭涂著紅色,顫巍巍地抖動著,總是頑固而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轉動盤子,想偷偷改變指針的方向,但無論他怎樣轉來轉去那根針就是不聽指揮,紅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愛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轉身子,從朝北轉向朝南,心想:“這個指北針總該跟著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不由大吃一驚:紅色的一端依舊指著北方!“太奇怪了……”愛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著:“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他想去向父親詢問,可靈機一動,他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對,這根針的旁邊一定有什么東西在推著它,所以它能永遠保持一個方向。”于是他翻來覆去地研究羅盤,想在指針周圍找出那神秘的東西,但什么也沒找到。這個童年之謎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記憶中。

著名畫家豐子愷在私塾讀書時,經常偷偷為同學作畫。有一次,兩個同學為交換他的畫而打起來。塾師查明原由后,在豐子愷的抽屜中搜出畫譜、顏料及許多沒著色的畫來。豐子愷心想:這下子可完了!意外的是,塾師坐在椅子上一頁一頁地欣賞起畫譜來。放學的時候,塾師對他說:“這書明天給你。”第二天早晨,豐子愷來到私塾。塾師翻出畫譜中的孔子像,問道:“你能看了這樣子,畫一張放大著色的嗎?”豐子愷受寵若驚,支吾著回答:“能……能。”回家后,豐子愷在大姐的幫助下,用方格子放大的辦法,按比例描繪出了孔子像的輪廓。接著借用染坊店的顏料,為畫像著了色。終于,一幅鮮明華麗的孔子像在私塾堂前掛起來了。從此,學生們每天上學,都要向這幅孔子像鞠躬。

錢學森在北京師大附屬小學求學的時候,最愛和小伙伴們玩擲飛鏢的游戲。這種飛鏢用硬紙片折成,頭部是尖的,有一副向后掠的翅膀,擲出去能向前飛行一段距離,有時還能繞圈子飛行。他折的飛鏢飛得又穩又遠。那些小伙伴都十分驚奇,以為這里邊有什么“鬼”。自然科學老師見狀,讓錢學森向同學們講其中的奧秘,錢學森說:“我的飛鏢沒有什么秘密,只是經過多次失敗之后一步一步改得好起來。我的飛鏢用的紙比較光滑,頭不能做得太重,也不能太輕,否則就飛不起來;翅膀也不能疊得太小,也不能太大,否則就飛不穩飛不遠。這是我多次試驗悟出的道理。”原來,小錢學森已經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

篇7

一、 聽,激感

富有詩情畫意的課堂上,靈活多變的輔助媒體,使教師在富于情感的教學中,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愉快氣氛,在此基礎上營造各種情境,繼而誘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在愉快中記憶,在思維中深入,在想象中升華……學生享受其中。

課本中有諸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根據不同的作品,恰到好處地創設情境,為激情準備條件,讓學生在聽中“激”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教學《黃果樹瀑布》一文時,我讓學生聽瀑布的聲音,那轟然作響之聲,仿佛置身于樂池之中,身旁充滿了活力;那像千萬架織布機在奏鳴的聲音,學生心潮澎湃,備受震撼……學生感受到了自然的氣息,熱愛生活與大自然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二、 看,生成情感

課本中的插圖內容非常廣泛,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天地,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插圖去激發學生的情感。

課上,我經常讓學生借助插圖,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事物,引導學生欣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在學習《拉薩的天空》一文時,學生們對拉薩天空的湛藍景象并不了解,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欣賞視頻,親眼看一看拉薩的天空是什么樣子的,那湛藍、透亮的美景,學生不由得發出了贊嘆之聲。再出示我們這兒的天空時,學生不禁感嘆:什么才是“湛藍、透亮、明潔。”在比較之中,學生明白了詞句的內涵。這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地范讀,很快地就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由于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深深地激發了起來,對祖國產生了熱愛之情。

三、 讀,表達情感

情感,應該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通過讀出詞語和句子的聲音,把視覺轉化為聽覺的有聲語言。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的,把儲存信息的文字符號,變成帶有朗讀者情感色彩的抑揚頓挫的語音,往往會還原出作者本身所要傳達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使學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1. 自己品讀,讀中悟情。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學生的思想感情經歷了多次復雜、緊張的變化,面對兇殘的德軍,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周旋的。當伯諾德夫人將蠟燭端走時,學生用舒緩的節奏,讀出當時放松之情;而到了軍尉一把奪回燭臺時,學生的心情便開始緊張,因此在誦讀時,應該用緊張快速的語調;到了大兒子杰克拿回燭臺失敗時,師生的心揪了起來,文中所寫“燭焰搖曳,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蠟燭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東西。”學生感受到當時情況的危急,學生讀出既緊張,又無奈的語氣,想象伯諾德夫人一家似乎只有等待死亡這一條路了。然而,小女兒杰奎琳化解了危機,學生則讀出贊嘆的語氣。文章情節起伏,故事跌宕,人物刻畫手法豐富,語言細膩。我們在感悟中讀,在讀中感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表現出來。

2. 多元探讀,激活思維。在課堂上,我們總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語言的內涵。然而,要想使學生真正把書讀好,讀出語言的滋味、讀出語言的神韻,就要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逐漸深入地讀書。通過多元探讀,體驗課文所描寫的意境,體味語言文字的節奏美、音韻美,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并啟迪思想,使之更加深邃。

記得我在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中“勘測線路”時,首先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感受詹天佑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以及那顆強烈的愛國心,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深入地讀書,通過范讀設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讀等多種探究朗讀形式,讀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動之處,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淀學生的語言。如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時說的話,就采用了設置情境的方式,來進行多元朗讀:在施工委員會上,詹天佑面對著所有的鐵路建設者,慷慨激昂地勉勵工作人員“……”;看到有些工程人員偶爾粗心,施工質量不是很高,語重心長地勉勵工作人員“……”;極個別工程人員因為條件艱苦,消極怠工,嚴肅而懇切地勉勵工作人員“……”。“詹天佑的內心活動”這部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多元解讀:如果強調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怎么讀?如果強調詹天佑的堅定信念和克服困難的決心,該怎么讀?如果強調修不好鐵路的后果,那又該怎么讀?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就不一樣,關鍵在于是否能夠表現出詹天佑的愛國情懷。

四、 說,傾訴情感

情感,在語言中流動。教師運用生動、形象、動情的語言,創設語言情境,可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進入情境并為之動情。

篇8

古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動人的唐詩宋詞。在這些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位抗金名將——岳飛寫的一首詞叫《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怒發沖冠,獨自登高憑闌。抬頭遠望天空。長嘯一聲,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靖康兩帝,至今仍被金人俘虜。我滿懷壯志,發誓一定要將金人滅下,帶回勝利的消息。

在古代我們這個民族曾被其他民族欺凌,在近代中華民族又被西方列強辱罵為東亞病夫。但是中華民族的兒女們卻沒有因此而低下高貴的頭顱,因為他們也有像岳飛將軍那樣的愛國之情呀!

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演譯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類似這樣的愛國英雄有詹天佑、有錢學森,還有許多許多。

詹天佑——這個偉大的愛國工程師。當他親眼目睹了那些可惡的帝國主義國家是如何欺凌辱罵我們的國家的時候,他已下定堅心,一定要將一條長達二百千米的鐵路建好,一定要為自己的祖國爭光。果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憑借著智慧和才干以及忘我的工作態度,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現給那些帝國主義者。同時,也抨擊了那些帝國主義者的無知。

還有錢學森——偉大的愛國科學家。為了報效正在忍受帝國主義欺負的祖國,毅然走出國門,當他學業有成之日,義無反顧地回國報效。在他回歸的時候受到了多少外國人的種種阻撓,可是他歸心似箭,誰也攔不住他回歸祖國的心。

這些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有著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也有著和岳飛一樣的那份精忠報國的品質!

篇9

西安高新區現有民辦中、小學、幼兒園共10所,教職工1000多人,學生2萬多人。高新民辦學校現已成為高新區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的一張靚麗名片。特別是高新一中高中、初中校區、一小、一幼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名校名園。

1994年,西安高新區為了改善投資環境,吸納人才,入區創業,號召企業投資辦學。于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學”、“第一小學”、“第一幼兒園”應運而生。一中皎秋萍校長、一小王桂珍校長、一幼方鴻霞園長,接受管委會領導的重托,從西北工業大學來到高新區,開始了退休后的“太陽從下午升起”的二次創業。

1995年9月,高新一中、一小、一幼按時開學,高新區聽到的不再是建筑工地日夜轟鳴的機器聲,有了歌聲和讀書聲,隨著生活氣息漸濃,這里人氣越來越旺!高新區現已成為國家自主創新園區,高新教育功不可沒。

作為陜西省示范幼兒園,全國十五所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點園,高新一幼秉承“把最美好的記憶留給孩子”的理念,以科學教育為特色,讓幼兒玩中做,做中學。茶社里小服務員會熱情的招呼客人,看她沖茶的招式多么的專業、小咖啡店的服務生彬彬有禮、小醫生為病人看病有模有樣、小建筑師們在忙忙碌碌的蓋房子、美發師們在專心的給顧客做頭發,廚師們在制作美味的蔥油餅、雞蛋餅、演說家在繪聲繪色的講故事。他們幸福的生活,快樂的成長在一幼。

作為陜西省首批示范學校,高新一小逐漸形成了“一基一翼一核心”的辦學特色,即以德育教育為基礎,兌現立德樹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翼翅,實現教育現代化騰飛;以教學質量為核心,體現素質教育真諦。自2007年開始,高新一小開啟了“網絡環境下作文早起步”的創新實驗,掀起了一場顛覆性的作命,大幅度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實現了七八歲孩子“出書”不是夢的目標。在這一課題實驗的帶動下,目前,學校一年級學生40分鐘平均打字544字,最多可達到1168字。一學年結束,每位學生均有習作匯編,平均兩萬字,最多達到14萬字。到二年級結束時,部分學生萌生小說創作念頭。據最新統計,實驗年級60%的學生嘗試小說創作;40.5%的學生已有兩部小說誕生,最多的已創作7部,年齡最小的小說家只有7歲。高新一小還非常重視孩子的科技創新,曾先后獲得陜西省科技創新、藝術、體育寫作等各類大賽特等獎、一等獎900人次,獲國家特等獎、一等獎330人次,近幾年151名學生被評為市區三好學生。

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少教多學”“減負增效”,實施分層教學,作業分ABC作業和探究性作業,大大的減輕學生的負擔,受到家長的好評。2010年開設創新班和雙語班,2015年開設錢學森實驗班,從而更好的貫徹實施“分類推進、異步達標”的教育教學目標,教育教學成績斐然。畢業生中考成績名列西安市前茅,特別是在2014、2015屆中考中,各高分段學生人數,均居西安市之首。有4屆中考西安市第一名都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區,初中校區在新加坡公派留學生中有3人獲得新加坡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高新一中高中部11名“狀元”中,8名是初中校區培養出來的。初中校區特別關心學生全面發展科技創新。國際摩聯、機器人大賽、電腦制作、合唱比賽中多次獲得國際金牌,受到競賽委員會的好評。

作為陜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高新一中以21年的奮斗和實踐,來嘗試回答“錢學森之問”的基礎教育問題。其校訓“為時創新,人盡其才”,“為時創新”為這個時代而創新,抓住時代的機遇創新,它是綜合素質培養的集中體現。“人盡其才”,強調不泯滅個性,在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尋找教育的方法,讓每個人都能將其潛力發揮出來。

近年來,學校逐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教育新架構,所謂“一體”,就是以高中課程為主體,為培養高、精、尖人才夯實基礎;所謂“兩翼”,一是在高中開設國際課程,目標是拓展國際視野,二是開設藝術教育課程,提升藝術素養,培養形象思維。

“錢學森實驗班”提倡通識教育,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偉大歷史時期,我們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并進發展,開設“錢學森實驗班”的意義就在于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和國際競爭人才。我校第一屆錢學森實驗班是由初中創新班直接招收上來的30名同學。初中三年他們只學習兩年就到高中,在高中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每周六都有講座,每到寒暑假學校組織他們在國內外參加游學實踐。他們和同齡孩子比學習時間少了許多,2015年30人參加高考,一人以721分的成績名列陜西省理科第二名,陜西省理科前十名他們有3人,另外3人考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8人考入清華、北大,其他同學均被我國“2+7”和985名校錄取。他們的特點是討論多、實踐多、研究多。我們一定要辦好錢學森實驗班,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為國家培養拔尖人才。

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推動下學生社團特別活躍,先后涌現出了不少優秀人才,學生合唱團、古箏社團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等地應邀參加比賽榮獲4項國際金獎。參加國際機器人大賽,榮獲了9個國際金獎。還有數理化生及信息技術、科技創新等競賽中在全國獲7個金牌,32個銀牌,體育、英語、作文等競賽獲全國一等獎270項。建校20年來,高新一中為國家培養了12000余名畢業生。2006―2013年連續八年有11名學生獲得了陜西省高考文、理科狀元,600余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每年重點大學上線率為95%以上。500余名學生從高新一中直接考入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世界名校,使高新一中國際課程中心在西北地區排名第一。

作為西北地區首家“國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為學校設立國家總體安全、傳統安全、政治與文化安全、經濟與資源安全、社會安全、科技與信息安全、生態安全、國防安全、核安全和時代使命與擔當等10門課程,請軍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高級專家專門為學生授課。

總之,“高新一中高中”、“初中”、“一小”、“一幼”為代表的高新民辦教育在教育創新領域做出了很多努力,形成了一系列學生素質教育的有益成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在接受社會選擇、參與教育質量競爭的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

西安高新教育的史冊中,每一個精彩的畫面都折射著管委會歷屆領導親切關懷的光芒。管委會秉持“管理即是服務”這一全新的理念,賦予學校、幼兒園高效靈活的機制,使校(園)長負責制得以真正落實,為學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放手讓學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德才兼備的教職工組成有創業精神、創新意識、有專業水平、高度負責的師資隊伍,于是,高新教育這棵蘊含著強大生命力的幼苗迅速在高新區這塊處女地上生根、成長、掛果。

如今,“高新一中高中”、“初中”、“一小”、“一幼”,這四個名字已響亮地成為品牌,實現了超常速發展。每一次小升初、每一次中考、每一次高考成績出來時,每一次全國文藝體育競賽,每一次國內外科技創新競賽都在業界和社會上形成強烈的震憾。可以說,高新教育經過21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高新區的一大亮點、一個品牌,對高新區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吸納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入區,現高新民辦學校(園)已發展到10所。

如果總結高新教育21年發展的經驗,起點高、選人準、機制好當推首位。

如果問高新學校為什么個個好,教師素質高、愛學生、責任心強可說是標準答案。

篇10

一、創設情境,激發愛國情感

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入情。”教學要借鑒這一點,注重創設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這樣才能起到以情動人的作用。

1.再現真實情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適宜的環境氛圍和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獲得鮮明、準確、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教學《錢學森》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學森的事跡以及他對祖國作出的卓越貢獻,可以播放了火箭發射的錄像和“嫦娥一號”升空的畫面。這些情景給學生極大的感染,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錢學森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教師再通過學課文、品課文、讀課文,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以激發。

2.浮現想象情境。想象是心靈的翅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想象,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讓學生進入情境,強化感受,由“動情”進入到“悟理”的狀態。例如,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時,“我們愛你……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博大的胸懷、恢宏的氣魄。”這一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高尚品格的贊頌。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由這些品格,你想到了中國歷史上哪些愛國人物及他們的愛國事跡?學生由此聯想到了一塵不染的于謙、的林則徐,想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了三元里人們的抗英斗爭,想到了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烈……通過想象,學生被這些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事跡和品格所打動,心中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責任感,讀起來格外自豪、格外振奮。

二、加強感染力,培養愛國情感

葉圣陶說:“讀得好,可以深切地傳達出課文的思想感情。”朗讀是調動學生情感最有效、最快捷的辦法。

1.范讀感染。要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漣漪,教師先要從教材中體驗到文中的情感,先感動自己。然后教師再將自己體驗到的情感,以朗讀的方式,撞擊學生的心靈,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當我以悲痛、緩慢、低沉的語調讀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中肖邦臨終一幕時,自己已是哽咽,學生凝滯不動,有人偷拭淚水,文情、師情、生情交匯到一點,肖邦至死不渝的強烈愛國之情,讓師生永生難忘。

2.誦讀感悟。教師要善于抓住最能表達思想感情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鄭成功》一課中,鄭成功慷慨激昂地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侵略者橫行霸道。我們一定要收復祖國的寶島臺灣!”這一句教學時,指導學生用“慷慨激昂”的語氣朗讀,體會鄭成功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熱情。“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學生讀得擲地有聲,也懂得了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三、領會蘊義,升華愛國情感

閱讀教學要注意抓住課文表達中心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品味文本的豐富內涵,感悟教材的深刻含義,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品出“道”的真諦,升華學生的情感。

人物的心理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質。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遇到困難時的一段心理活動:“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我引導學生:你從這段話里明白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明白了:為祖國爭光,為中國人爭口氣是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這一句話激發了學生對詹天佑的敬佩這情,也懂得了為國爭光的道理。

“言為心聲“,一個人的心靈可以在語言中得到體現。肖邦彌留之際的請 求:“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教師引導學生思索:肖邦彌留之際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學生感悟到這一句是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極至的表現。學生深受感染,愛國激情升騰在心中。

人物的思想品質更多的是通過行動來表現。例如,《詹天佑》一文中,“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桿,背著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白天,他攀山越領,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油燈下繪圖,計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重點詞句體會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精神。“工地上沒有抽水機,詹天佑就帶頭挑著水桶去排水。”這一句引導學生體會詹天佑與工人們同甘共苦的精神。而這一切都是一股內在精神力量支撐他這么做,這一切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中國人的尊嚴。學生從中受到啟迪,點燃了心中的愛國火焰,同時也明白了行動是最好的愛國證明,立下了為祖國富強而讀書的志向。

四、開展活動,強化愛國情感

課外書籍、社會生活中蘊含了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拓寬愛國主義教育的領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如開展“祖國有我心中”詩歌朗誦會,愛國故事擂臺賽,“寫好方塊字,做好中國人”的書法比賽等。一系列的活動,將愛國主義精神滲入到學生深層意識領域,并引導學生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