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文學英國形象思索

時間:2022-05-10 04:02:00

導語:錢鍾書文學英國形象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錢鍾書文學英國形象思索

上個世紀許多著名的作家、學者都曾經留學歐洲,其中在英國留學的不在少數,他們的作品也多或少留下了英國印象,比如徐志摩、老舍等人,對于其作品中的英國形象的探討已經有若干文章見諸學界。錢鍾書也是當時留學英國的一員,然而就筆者目見所及,目前還未發現有關錢鍾書文學作品中英國形象研究的成果出現。單從數量上看,錢鍾書著述不算太多,屬于現代意義的文學作品也不是很多,主要有長篇小說《圍城》和中短篇小說集《人•獸•鬼》,以及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詩集《槐聚詩存》。如果不將其未完成而遺失不存的長篇小說《百合心》算入其中的話,這位米壽之年去世的學者、作家,其全部文學作品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完成,即他的文學作品基本都寫在40歲之前。三聯書店2001年開始陸續出版的《錢鍾書集》,基本將錢氏的中文著作囊括殆盡,總計三百多萬字,其中上述文學作品一共三十多萬字。在這些文學作品中,涉及到英國形象的書寫雖然比較零星,但也給予了讀者一些重要的啟示。錢鍾書在作品中直接表達或者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表達了他的英國印象,筆者將從這些零星的記載中考察錢鍾書筆下的英國形象。

一、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人文意象

“所謂人文意象,主要指文學作品中存在的與人的創造相關的物象。”[1]某些滲透著人類活動與創造的地名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人文意象。作品中對某一個地方的記載次數較多的話,無疑可以斷定這個地方給作者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及影響。據筆者統計,牛津、劍橋、倫敦三個英國地名在錢鍾書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次數相對較多,具體統計見下表:錢鍾書在文學作品中相對頻繁地提到了牛津和劍橋,這可能和他留學牛津大學有關,因此作品中折射了他的校園記憶。談到牛津時,錢鍾書一般會提到劍橋,因為牛津與劍橋兩所大學的關系實在密切,淵源頗深?!秶恰分?,牛津與劍橋都出現了十次,其中九次是合起來出現的,即趙辛楣與方鴻漸在談論導師制的時候,有九次談到牛津和劍橋。于此,《圍城》中的用語也是“牛津劍橋”或“牛津和劍橋”、“牛津或劍橋”,單獨提到牛津或劍橋只是各有一次??傮w而言,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牛津出現的次數比劍橋稍多。《槐聚詩存》中有三首以牛津入題的詩歌,分別是《牛津公園感秋》、《牛津春事》、《返牛津瑙倫園(NorhamGardens)舊賃寓》,這應是錢鍾書留學牛津的見證。錢鍾書在英國留學兩年,倫敦又離牛津大學不遠,所以文學作品中除了校園記憶外,也有著關于倫敦的印象瑣記。由于錢鍾書大部分時間喜歡待在校園里用功,可能去英國其他地方的次數就不會很多,從錢鍾書筆下的牛津、劍橋、倫敦等英國人文意象,可以看出作品中以留學生身份涉及校園生活的零星記憶居多。

二、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人

錢鍾書在作品中間接刻畫了一些英國人物的形象,這些形象較多來自作品中人物的口述,或通過人物的英國印象側面體現,作者的直接敘述較少。這些英國人是白種人,時間觀念強,舉止文雅卻又清高自負、以貌取人。另外,英國的文人還有愛教訓人的習慣,英國高校里的師生關系也有著隔閡的一面。首先,關于英國人的外貌印象?!秶恰烽_篇不久就間接記載了鮑小姐出場時的一個印象:“英國人看慣白皮膚,瞧見她暗而不黑的顏色、肥膩辛辣的引力,以為這是道地的東方美人?!盵2]英國人是白種人,所以看慣了白皮膚,這是小說中關于英國人種的描述,茲不贅注。其次,英國人時間觀念強。如《貓》中,袁友春評價陳俠君遲到時說:“大家說你這藝術家的習氣是在法國拉丁區坐咖啡館學來的,說法國人根本沒有時間觀念,所以‘時間即金錢’那句話還得向英文去借。”[3]再次,錢鍾書小說中的英國人有生活中舉止文雅的一面。如《圍城》中張小姐對方鴻漸的評價:“張小姐不能饒恕方鴻漸看書時的微笑,干脆說:‘這人討厭!你看他吃相多壞!全不像在外國住過的。他喝湯的時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鐵排雞,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雞腿起來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嚇!這算什么禮貌?我們學校里教社交禮節的MissPrym瞧見了準會罵他豬玀相piggywiggy!’”[2]張小姐說方鴻漸吃相不文雅,“不像在外國住過的”。方鴻漸留學英法德,可以看出張小姐認為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止比較文雅,當然,這也包括對英國人的印象。最后,錢鍾書還記敘了英國人優越感強、清高自負、以貌取人的一面。如《貓》中傅聚卿對英國人的印象是:“他知道全世界以英國人最為眼高于頂,而愛迪生母校牛津大學的學生眼睛更高于高帽子頂,可以傲視帝皇。”[3]此外,英國人還善于以貌取人,如《圍城》中間接記載了方鴻漸在英國留學沒錢買皮衣的感受,當方鴻漸回國后,“馬路上經過一家外國皮貨鋪子看見獺絨西裝外套,新年廉價,只賣四百元。鴻漸常想有這樣一件外套,留學時不敢買。譬如在倫敦,男人穿皮外套而沒有私人汽車,假使不像放印子錢的猶太人或打拳的黑人,人家就疑心是馬戲班的演員,再不然就是開窯子的烏龜。”[2]除了對英國國人普遍印象的記載之外,錢鍾書還專門記敘了另一類人,即英國的知識分子。

錢鍾書曾談及英國文人愛教訓人的習慣,他在散文《談教訓》中這樣寫道:“人生中年跟道學式的教訓似乎有密切的關系。我們單就作家們觀察,也看得到這個有趣的事實。有許多文人,到四十左右,忽然挑上救世的擔子,對于眼前的一切人事,無不加以咒罵糾正。像安諾德、羅斯金、莫里斯(WilliamMorris),以及生存著的愛利惡德(T.S.Eliot)、墨瑞(J.M.Murry)等等就是人人知道的近代英國例子?!盵4]此外,錢鍾書還用了較多的篇幅記述了英國高校師生關系中隔閡的一面,如《圍城》中趙辛楣與方鴻漸談論導師制的時候,就有如此評價:“英國的道德導師是有名無實的;……英國先生只跟學生同吃晚飯,并且分桌吃的,先生坐在臺上吃,師生間隔膜得很。”[2]當然,牛津劍橋的學風也得到了錢鍾書的贊譽,《圍城》中的趙辛楣談導師制時又說:“哼,高松年還要我寫篇英文投到外國雜志去發表,讓西洋人知道咱們也有牛津劍橋的學風。”[2]為何錢鍾書會特別關注英國人的這些特征呢?這無疑與他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經歷有關。錢鍾書在留學的兩年中,和英國人肯定有不少接觸,因此對他們的性情也比較熟悉。這些作品中零星的英國人物印象,在英國國民形象中也較有代表性。關于英國文人愛教訓人的習慣,錢鍾書可能更多的是從文人生活中感知的,所以記敘的筆調也較為諷刺。同時,錢鍾書在留學生活中,必然會更多地接觸到英國師生,因此,作品中有較多篇幅談及英國大學的導師制,這是他對英國人中某一群特殊團體的印象,實屬有關留學生活的一種校園記憶。

三、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文化

錢鍾書留學牛津,學貫中西。著作中常常會夾雜著英文單詞或句子,偶爾使用英文諺語或歇后語之類也得心應手,足見錢鍾書對英國文化的熟悉。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文化可以從錢鍾書對英文的評價、作品中的英國文學接受、作品中英國人的婚姻觀、作品中的英國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等幾個方面來得出:

(一)作品中的英文認同

錢鍾書在牛津大學時讀的是英文系,他在文學創作中注意到英語與漢語表達的區別。錢鍾書認為英語表達感情時比較直白妥當,沒有漢語在表情達意上帶有的那種令人不適感。關于這一點,《圍城》中有記載:“那天晚上方鴻漸就把信稿子錄出來,附在一封短信里,寄給唐小姐。他恨不能用英文寫信,因為文言信的語氣太生分,白話信的語氣容易變成討人厭的親熱;只有英文信容許他坦白地寫‘我的親愛的唐小姐’、‘你的極虔誠的方鴻漸’。這些西文書函的平常稱呼在中文里就剌眼肉麻。他深知自己寫的其文富有黃國人言論自由和美國人宣言獨立的精神,不受文法拘束的,不然真想仗外國文來跟唐小姐親愛,正像政治犯躲在外國租界里活動?!盵2]錢鍾書還認為有時中文難以表達的意思,可以借助英文來表達。他在《圍城》中諷刺張吉民時,記敘道:“他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借英文來講;所以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盵2]這些精辟的諷刺體現了錢鍾書對英文的看法。英文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直白特點正是英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二)作品中的英國文學接受

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文學接受是一個較大的論題,2010年的復旦大學博士論文許麗青的《錢鍾書與英國文學》有過相關論述,本文無意于專門探討。此處單從錢鍾書的文學作品中偶爾出現英國文學史上的名家名字來談,如莎士比亞、彌爾頓、笛福、蒲伯、塞繆爾•約翰遜、柯勒律治、拜倫、雪萊、艾略特等都出現在錢鍾書的文學作品中,應該說,錢鍾書是受過這些作家的影響,如《貓》中提到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圍城》也談及了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英國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對錢鍾書的影響頗大,關于這一點學界也有過探討,茲不贅述。不過錢鍾書在文學作品中提到的這些英國文學史上的名家,大部分只是提及而已,很少有具體的征引和論述。他似乎并沒有較多地把對這些作家的接受直接體現在文學作品中,這可能與錢鍾書的文學創作個性有關。

(三)作品中的英國人婚姻觀

《圍城》中最為人知的比喻就是把婚姻比喻成鳥籠、圍城。褚慎明談到羅素婚姻時說道:“關于Bertie(羅素的乳名)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盵2]文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人的婚姻觀。《圍城》中也記載了法國人類似的婚姻觀。這種婚姻觀念,可以說是《圍城》的亮點之一,小說借助這種鳥籠式或圍城式的婚姻觀揭示出知識分子陷入精神圍城的境遇,全書的主題思想也得到升華。

(四)作品中的英國政治文化

政治也是文化的體現。錢鍾書文學作品中偶爾提及英國政治,描述了英國政治自由民主與獨裁的兩面性,以及英國對中國的戰爭侵略。譬如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動亂年代的《圍城》,這部具有現實主義性質的小說,自然離不開談政治因素。錢鍾書在開頭即寫道:“上船以后,中國學生打聽出她領香港政府發給的‘大不列顛子民’護照,算不得中國國籍,不大去親近她?!盵2]此處對鮑小姐的態度點明了中國人對英籍華人的排外性。近代中國飽受列強侵略,英國在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戰爭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人對英國的情緒自然不會很好。英國政治上號稱民主,卻著有名不副實的一面。錢鍾書在《貓》中借傅聚卿之口闡述了對英國媒體與政治的看法:“現代的輿論并非中國傳統所謂清議。獨裁國家里,政府的意旨統制報紙的輿論,絕不是報紙來左右政府。民治國家象英國罷,全國的報紙都操縱在一兩個報閥的手里,這種報閥不是有頭腦有良心的知識分子,不過是靠報紙來發財和擴大勢力的野心資本家,哪里會主持什么公道?”[3]政治話語權的掌握問題也是英國政治文化的一種體現,此處足見英國民主政治與新聞媒體的緊密聯系。又有《圍城》中,趙辛楣在美國大學政治系學到的政治外交經驗:“美國人辦交涉請吃飯,一坐下去,菜還沒上,就開門見山談正經;歐洲人吃飯時只談不相干的廢話,到吃完飯喝咖啡,才言歸正傳?!盵2]歐洲人飯桌上的政治外交經驗,應該就包含英國政治文化。總的來說,英國政治文化在錢鍾書的文學作品中也是零星可見。

(五)作品中的其他英國文化

錢鍾書文學作品中還體現了英國的其他文化,如飲食習慣?!秶恰分杏涊d,“鴻漸道:‘外國菜里從來沒有雞鴨肫肝,我在倫敦看見成箱的雞鴨肫肝賤得一文不值,人家買了給貓吃?!灵沟溃骸顺詵|西遠比不上美國人花色多。不過,外國人的吃膽總是太小,不敢冒險,不像我們中國人什么肉都敢吃?!盵2]又如英國先進的醫療文化在小說中也有所反映,《圍城》開始記敘鮑小姐時,就介紹鮑小姐的未婚夫出錢讓她去英國學產科。諸如此類的零星幾筆,也勾勒了英國的一些生活文化。這種例子相對較多,不再臚列。

四、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形象總述

綜上所述,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的英國形象是零星散碎不成系統的,他似乎并沒有試圖在作品中構建英國的整體形象。也就是說,錢鍾書雖然在作品中提到牛津、劍橋、倫敦等地名,有著對留學校園生活的一種記憶,也記載了英國國人的形象特點,有著對英國的文學接受及關于英國的婚姻觀念、政治文化、飲食習慣等等的描述,但這些記載是零星散落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錢鍾書的文學觀念及創作個性。錢鍾書以學人自居,文學作品也是學者式的,他本無心在自己的作品中專門構建一個整體的英國形象。錢鍾書的學者氣質決定了他的新文學觀念,他筆下的英國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都很少,不像徐志摩那樣鐘情于英國的某一處景觀從而對其進行描寫或吟誦,這同兩人的性格氣質迥異有關。徐志摩以詩歌名世,錢鍾書以學者自居,這是文人之文和學者之文的差異。錢基博曾經給兒子錢鍾書寫信道:“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潛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5]學界論述過錢氏父子的新文學觀較為相似,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就表現了對徐志摩新詩的不滿論調,錢鍾書也在《圍城》中借董斜川之口間接表示了徐詩境界不高:“斜川停筆,手指拍著前額,像追思什么句子,又繼續寫,一面說:‘新詩跟舊詩不能比!我那年在廬山跟我們那位老世伯陳散原先生聊天,偶爾談起白話詩,老頭子居然看過一兩首新詩。

他說還算徐志摩的詩有點意思,可是只相當于明初楊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憐了?!盵2]錢鍾書的《槐聚詩存》收錄的都是古典舊體詩,抒發的也是傳統的中國古典詩歌式的情感。錢鍾書存世的著作中九成屬于學術著作,只有一成算得上文學作品。另外,時代環境也使得錢鍾書更傾心于學術而非文學,以至于在其后半生基本沒有文學作品問世。錢鍾書生前曾多次表示對自己的文學作品如《圍城》等不太滿意,其夫人楊絳于1997年也在《錢鍾書集》的《序》中也表示“錢鍾書六十年前曾對我說:他志氣不大,但愿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盵6]因此筆者認為錢鍾書本無心在自己的作品中專門構建一個整體的英國形象。錢鍾書文學作品中缺乏那種徐志摩式的景觀描寫,所以作品中對英國地名的記載,如牛津、劍橋、倫敦等只是以名詞的形式出現,并沒有相關細致的描述?!痘本墼姶妗分械摹杜=蚬珗@感秋》、《牛津春事》、《返牛津瑙倫園(NorhamGardens)舊賃寓》三首詩,雖然以牛津入題,內容主旨卻是中國古典式的傷秋感春及歸鄉之情,不像徐志摩詩歌中具有異國精神依戀之鄉的感懷。對于這樣一個本意無心構建英國整體印象的作家來說,讀者當然無法在其文學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英國形象。第二,錢鍾書在英國的實際生活環境。一個作家實際接觸的某些地方較多,這些地方在作品中所出現的機率就會相對較多。據楊絳所言,錢鍾書在1935到1937年的英國留學生活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刻苦學習上,想必足跡所至無非是牛津劍橋等高?;驁D書館。錢鍾書就曾戲譯牛津大學圖書館為“飽蠹樓”,牛津圖書館圖書向來不外借,想必這一“書蟲”是找到了自己的歡喜之地。“來到牛津后錢鍾書和楊絳把除了聽課之外的其余時間全都花費在這里(指牛津大學圖書館)?!盵5]“這里”是指牛津大學圖書館。楊絳談到,錢鍾書本來就不喜歡到處走動,“當時在牛津的中國留學生,大多是獲得獎學金或領取政府津貼的。他們假期中也離開牛津,別處走走。惟獨鍾書直到三個學期之后的暑假才離開。這在鍾書并不稀奇。他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游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虻募倨谙喈敹?。鍾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7]足見錢鍾書學習刻苦而無暇他顧,相對來說,這也使得錢鍾書的記憶里缺少了對其他英國印象的存儲,因此限制了錢鍾書文學作品中整個英國形象的構建。所以說,從學者之筆的創作個性及其留學生涯的局限性來看,錢鍾書無意也無法構建整個英國形象。

錢鍾書先生已歸道山十多年,雖然文學作品中的英國形象相對來說是不完整的,但從學者之筆的不經意書寫中,讀者仍然能感受到作品中有關英國的零星印象,這些散落的珠璣表現的正是錢鍾書對于英國留學生活的回憶以及英國文化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