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8 04:5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桂林山水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2、通過品詞析句,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電腦 大屏幕 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我們欣賞過奇麗的洞庭,今天老 師又要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這具有南國風光的美麗的桂林山水。(大屏幕出示課件: 桂林山水全景圖、并出示“桂林之旅”字樣的導游旗)大家想去嗎?
生:想!
師:(板書課題)看了課題,提問: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問題要提問? 生:我想知道怎么去桂林?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樣?桂林的山,能否與我們調兵山的砬子山媲美?
二、整體感知 提出問題
師: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樣?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可以默 讀、輕聲讀、大聲讀……再說說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樣。 師: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一邊讀一邊想: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
邊讀邊畫。
生:匯報
師:讀了課文誰想告訴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樣?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這些內容,哪些是寫山的,哪些內容又是寫水的?
(小組互說 交流匯報)
三、品析文本 落實目標 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就隨導游一起走進這美麗、迷人的桂林山水,去盡情游覽、用心感受它的 美吧!
下面請同學們按自學提示的要求,自學描寫桂林山水美麗景色的內容。 (大屏幕出示自學提示,學生自讀、自學)
師:老師巡視同學們自學的情況。這部分描寫了漓江的哪些特點? 生:靜、清、秀。
師: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生:比喻、擬人、排比。
師:(大屏幕出示CAI課件:漓江圖)看,這就是美麗的漓江。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分 鐘,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
感情朗讀,看誰能讀出漓江水的:靜、清、秀。
同桌互讀、小組讀、配樂讀……
師:接著往下看,看導游又帶我們進入了哪里?
生:走進了桂林的山中。
師:桂林的山又什么特點呢?
生:奇、秀、險。
師:你說的真棒,簡潔全面。
師:那么寫桂林的山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生:比喻、擬人、排比。
師:(大屏幕出示CAI課件:桂林山圖)看,這就是桂林的山。
下面請同學們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輕聲朗讀課文,來體會體會桂林山的美。 師:這么美麗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這里,你怎樣向大家介紹它的景致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結合美麗的畫面,給我們當一回小導游吧!同桌互相練習說一說,看看誰能當小導游。
(學生互相當導游練說)
師:(大屏幕出示CAI課件:桂林山水美景圖)(師揮動著“桂林之旅”導游旗)問: 誰愿意給我們當導游?(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
師:好,你來。(生解說略)
生:一學生剛說完。
師:他導游的不錯,但是誰能比他說的更好,你的秘訣是什么?
生:抓住景物的特點用自己的話導游。
師:很好!那請你給我們導游。(生解說略)
師:你說的很棒,真像一位專業導游員。你去旅游見過導游解說吧? 生:是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時候就見過“金牌導游員”。
師:你真棒!這面導游旗就送給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游小姐。(生笑, 鼓掌)
師:美麗的桂林山水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那么,作者為什么能寫得如此生動,使 我們難忘呢?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這三個問題。(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觀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觀察的?
2.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觀察的?)
先獨立思考,然后分組討論、交流,互相評議。
篇2
1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建構知識
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其內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的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體課件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
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文中說:“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來沒有看見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到底是怎樣的呢?此時,學生想親眼目睹桂林山水的欲望已經產生。此時,教師打開計算機,播放桂林山水的畫面,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的山峰,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如同置身于其中,這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音樂緩緩而起,將學生帶入意境中,使學生由文字到畫面,由畫面到音樂,在具體形象的教學環境中,縮短了學生與文中景物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學生與作者之間心靈的距離,那種對桂林山水的喜愛、驚贊之情,對祖國壯麗河山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2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利用多媒體為閱讀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料背景,幫助學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體的事物生動化,陌生的事物生活化,從而使學生更深入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發現學生對地球的地貌、地殼、地幔等知識知之甚少,但又對此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選用清晰的、可視性強的圖片制作課件,課件上顯示出茫茫宇宙群星璀璨的畫面,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旋轉著出來了,它就是地球。蔚藍色的地球美麗壯觀,然而在茫茫宇宙中它卻成了一葉扁舟。通過文本、動畫、聲音,為學生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信息。如此教學,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體會到了地球的美麗壯觀,彌補了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傳統教學無法取得的教學效果。
3啟迪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自主探究
篇3
一、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為學生創設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廣西桂林山水相映的秀麗景色和獨特風貌,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課一開始,我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出示一張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過對甲字的講解,點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覽勝地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激發學生一睹為快的強烈欲望。然后抓住時機播放一段編輯好的配樂錄像,展現桂林山水的奇特風光,把學生帶進如詩如畫的境地,從中感知桂林山水獨特的美。隨著畫面的移動,學生不時發出驚嘆聲,贊美之情溢于言表。這樣既渲染氣氛,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課文中,又讓學生懷著對美的向往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景。接著,我播放了課文配樂朗讀的課件,讓學生在欣賞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朗誦之后,個個躍躍欲試,都想讀一讀課文,表達自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我用語言、錄像、音樂的渲染,創設了課堂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喚起正確感知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小學生限于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去甚遠,很難正確感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越容易理解和鞏固。
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臺上端放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氣息??紤]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很遠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將課文內容用字幕顯示在錄像下面,再配上哀樂,先讓學生邊看邊聽教師范讀,使他們沉浸在對總理的沉痛緬懷追憶中。整個音樂、文字、聲音、畫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場,真正創設了可感、可知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心靈受到了難以言狀的震顫,從而被悲痛欲絕的送別場面深深吸引與感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創新能力
多媒體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激發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造。
如教《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在學生學完課文后,我把制作好的課件及時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南沙群島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寶藏,海洋也向我們展示了它的寶藏。我們能看見星羅棋布的島嶼,數以萬計的珍貴的海洋生物……想象還有哪些礦產資源?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陶冶情感升華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中,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形聲同步的教材,變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為活靈活現的實體形象,會達到激勵、愉悅的審美效果,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主動和積極。
課文《黃果樹瀑布》寫景抒情,教學時播放配樂朗讀和影像,使學生在聽讀感知、欣賞體味中仿佛置身于瀑布旁,盡情地欣賞瀑布的樣子、聽瀑布的聲音,感受到瀑布的清涼和美好。一名學生看后充滿激情地述說自己的感受:“黃果樹瀑布太美了,真是獨一無二,難怪被認為是我國最大的瀑布呢!簡直太神奇了!”
五、拓展知識空間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以單一的形式傳授知識,如聽力課訓練聽、閱讀課訓練讀等,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可結合有關情境、情節,以“立體”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
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的課堂教學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一系列美麗的大自然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多么迷人。通過學習課文,學生知道地球資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錄像,看看目前我國嚴重的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的可怕現實,激發學生“應該好好珍惜”的強烈欲望。最后,在學生討論收集到的地球污染現狀資料時,教師再補充許多目前地球嚴重受污染的有關信息,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分組討論,想想辦法,“我們應該怎樣做”?此時,教師把學生的目光引向課外,讓學生課后自己看有關書籍,圍繞“如何保護地球”設計一份宣傳小報和一則公益宣傳廣告,或寫讀后感和倡議書。這樣,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六、提高教學效率
篇4
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創造性的美。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成長,而且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人格。
【關鍵詞】
善用慧眼 巧借平臺 抓住重點 個性指導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強大源泉。”他還說:“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闭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蓖瑫r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師要充分發現美的因素,及時引導學生去品鑒,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善用慧眼,挖掘教材之美
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所選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語文教材幾乎包含了美的各個領域,表現了美的各種形態。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豐富的內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誠如羅丹所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美無處不在,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海底世界》、《趵突泉》、《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賞心悅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我的戰友》、《勞動最有滋味》、《一夜的工作》、《小珊迪》、《窮人》等體現的則是催人奮進、感人至深的社會美;《盧溝橋的獅子》、《人民大會堂》、《頤和園》、《清明上河圖》表現的則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的藝術美。又如《絕句》、《匆匆》、《燕子》、《林?!贰ⅰ顿u火柴的小女孩》等,不僅有豐富的內涵美,而且在語言、結構、意境、風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無窮。我們應深入鉆研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或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學時通過自己的講課藝術引導學生去發現、感知和欣賞。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意識地將美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二、巧借平臺,感受情境之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痹谡Z文教學中,情境教學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一種美育方式。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借助各種教學設備,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精心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賞美。如《桂林山水》圖文并茂,文質兼美,是融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體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學時,首先可以運用教學課件或教學掛圖,引導學生欣賞畫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深入了解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色,并補充介紹桂林山水的相關知識和傳說,然后讓學生欣賞課件,進一步創設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學生帶入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體驗“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最后,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暢談感受。這樣,學生不僅多感官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還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培養了他們愛美的情趣和審美的能力,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和贊美。
三、抓住重點,品析詞句之美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作為一種傳情達意的工具,語言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好詞佳句不勝枚舉。如《燕子》一文中的“趕”“掠”“落”等詞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從南方趕來鬧春的急切心情和飛翔時的輕盈輕巧,特別是文章未句:“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贊歌?!备且孕路f貼切的比喻把作者心靈深處的驚訝與贊嘆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也為讀者展開聯想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這些美文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品詞賞句,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體味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也能使學生對文章所表現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如老舍先生在《貓》中這樣寫到“或是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在教學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1.“幾朵小梅花”指什么?2.此時此刻假如是你,你會怎樣?3.貓在潔白的稿紙上踩上了小腳印,作者非但不生氣,還說它踩印的是“幾朵小梅花”,這說明了什么?然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學生不僅弄清了“小梅花”就是貓的小腳印,而且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
四、讀寫結合,提升創造之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還不是將美育融入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激勵學生創造美,既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學中,加強讀與寫的結合,是培養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學《窮人》一課后,可讓學生續寫結尾,這既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又使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的品質得以再次體現。又如教學《火燒云》后,可讓學生根據平時的觀察發揮想象,仿寫課文,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才能,而且也使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語文教學是多方面因素有機的統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必須將審美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之中。語文課堂因為有了美育的滲透而變得生機勃勃,活色生香了。讓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成為一名美的使者吧!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翻轉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6-0181-01
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翻轉課堂在語文課堂中風生水起。翻轉課堂是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組織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運用,課堂中信息傳遞的渠道得到了拓寬,教師通過教學視頻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前告知,并且可以在線講授與輔導,從而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重點的講解。這樣,能讓學生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1 制作微課,為實施翻轉課堂做好準備
微課是近年來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發展下的產物。就是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視頻,把教學內容濃縮了較短的視頻中,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展現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圍繞要探究的知識點,在網上篩選教學資源,結合本班學情制作適合本課程目標的微課。在備課時教師要搜集材料,對資料進行編輯然后制作成視頻。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帶著自己的疑問進行探究性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不僅如此,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翻轉課堂對于傳統課堂來說是形散而神聚,學生能從中學到更加系統的知識。例如:在教學《臥薪嘗膽》這篇課文時,就制作微課視頻,把其中的知識點提煉出來。把越王勾踐刻苦自勵,發奮圖強的故事展示出來。同時,把表示勵志的典故與成語系統的展示。這樣,學生的思維中形成一個思維導圖,有了很多關于自強不息,自我奮進的意識。不僅掌握本節課內容,還很好的學到更系統的語文知識。
2 微課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開展微課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來安排時間與空間。在觀看微課視頻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寫接收知識。同時,把要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逐一梳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行分配時間,對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不懂的地方教師要進行多次播放,直到學生看明白為止。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就讓教學視頻共享的形式來完成學習過程。在觀看后,有的學生不明白劉備為什么要去三次;有的學生想知道這三次是誰陪同劉備一起去的;有學生想了解為什么前面兩次沒有見到諸葛亮;等等。于是,教師對這些學生存在問題進行逐一講解。并且對當時的背景進行再一次的講解。然后,讓他們再一次觀看視頻。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中弄清楚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同時,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相應提高。
3 立足課文,在閱讀教學體現主體性
小學語文翻轉課堂對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是充分的。尤其在閱讀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把課文內容制作成視頻,或者把內容制作成PPT的形式讓學生觀看課文內容中主要環節。這樣,有利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但在實施課堂翻轉教學模式中,對視頻或PPT的使用作了調整。教師在課前制作的視頻或者PPT并不是讓學生回家觀看,而是引導學生先熟悉課文內容,對其中的知識內容進行閱讀。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已經閱讀文章內容的視頻或者PPT。然后,要求學生對視頻、PPT提出“貼合化”要求,從而視頻、PPT中的內容更加貼合課文。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插入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圖,以及作者的生平與寫作背景。同時,還添加一些與寫作背景相關的圖。如當時作者在游覽桂林山水時的原貌圖,以及作者本人在桂林山水時是如何拍照的。這些貼近作者寫作背景的圖片,能讓學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的來由,以及作者如何細致的描寫桂林山水的景物。
4 變革教法,構建有深度的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在經歷了多次教改后,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而翻轉課堂的出現,讓語文課堂的構建更加有深度。我們知道,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實施翻轉課堂過程中,更加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微課的創建,使學生更能通過系統的思維模式來開展學習獲得。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變革教學方法。把一些課時較長的教學內容劃分成成幾個小課節進行。這樣,就等于創建了微課小專題。這對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其次,通過網絡制作視頻以及多媒體數字技術的運用,從而實現了自控式學習模式。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配好學習時間。例如:在習作課中,通過《學寫國旗下講話》來實施語文課堂的翻轉,根據講話稿案例來創作微課程。把講話稿行文特征、形式以及寫作方法等都制作到微課中去,從而使學生通過微課開展自主學習。這樣,讓習作教學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翻轉課堂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應該說我國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實踐和案例很多。因此,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對翻轉可課堂教學理論的探討,而應該把這種嶄新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會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小學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篇6
我國心理學家陳琦、劉儒德在《當代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論述學習動機的激發時寫道:"實施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助于啟發學生思考,與文本內容進行真切而有效的對話,這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那么,什么是"教學情境"呢?所謂"教學情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這種教學環境能給兒童一個真實的世界,在兒童眼前展現一個活生生的、可觀、可聞、可觸摸、可與之對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能促使兒童的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主動性,讓情感進入課堂,可以把學生帶入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或知識產生的情境之中,使創設的情境意境廣遠,同時也為學生拓展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創設情境呢?
1.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材料,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上課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學目標又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中不同教學目標的實現,我們所創設的情境是不相同的,如學生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們可以創設一些動畫識字情境,如果是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我們可以播放一些勵志故事片,讓學生在觀看中接受教育。而這一切的情境創設都離開教材內容,都必須與教材相吻合,都必須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
一年級下冊《畫風》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理解課文內容",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聽風的聲音,猜猜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用"風"字組詞,最后教師揭示本課課題《畫風》,學生心想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能畫出來呢?這樣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把學生拉進了課文,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又如三年級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領會愛護家園、保護環境、愛護樹木,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教學即將結束時,我用課件展示了最近新聞報道:6月23日下午,江蘇省阜寧縣發生龍卷風、冰雹等極端天氣。電線桿被吹斷,屋頂被掀翻,汽車被卷走,造成近百人遇難,財產損失慘重。這樣創設情境,學生從課文學習走向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能避免或減少自然災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家園。
2.認真分析學生,結合學生年齡特征
小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活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具有適宜性,只有與學生心理特征相一致的教學情境,學生才容易接受。
2.1 結合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年齡特征創設情境。好奇、好動、好玩是兒童的天性,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根據這一特征,適時創設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這種教學情境可以創設實驗情境,如我在上《一次成功的實驗》時,抽三個同學上臺來,做課文中的實驗,結果失敗了,以此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可以創設學生競猜情境,如我在上《松鼠》一文時,用課件出示幾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讓學生在活動中導入新課,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些的情境創設都迎合了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
2.2 結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年齡牲創設情境。小學生是兒童發育時期,他們抽象思維薄弱,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我們教學時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生動形象,能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這種情境多以動態為主,讓學生在動態中享受一次次視聽盛宴。這種情境必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實現。例如四年級下冊的《桂林山水》介紹了桂林山水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上這課時,我讓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的實景視頻,伴有課文錄音,讓學生邊看邊聽,視聽結合,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麗。
2.3 結合小學生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小學生活兒童化,細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富有童真和童趣。因此,我們創設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讓情境生活化。例如四年級下冊《麥哨》一文中描寫的兒童生活情境跟我們現代兒童的生活很相似,上這課前,我利用課余時間,偷偷錄制了一些兒童課余生活情境,課堂上,適時展示這些視頻,讓學生明白:古今中外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如此的開心快樂,我們要珍惜美好的童年,不能虛度光陰。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化情境
很多年前,現代信息技術還沒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還是有自己喜歡的老師,總覺得他們上課很有趣,學習輕松愉快。這種被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擅長教學情境創設,他們憑借的是一些傳統的手段,如講故事、做游戲、演課戲等。但是,自從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后,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變得多樣化,而且更加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
3.1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視覺盛宴。我的教材是是靜態的,如果上課時,將與課文相關的素材制作成動態的視頻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現代信息技術完全可以還原一些課文情境。例如:《詹天佑》一文的"人"字形線路,我們就可以設計成簡單的動畫,模擬火車如何上山。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我們可以搜集一些關于桂林山水的風光圖片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3.2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聽覺盛宴。傾聽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法,現如今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手機、MP3、小蜜蜂的廣泛使用,用音樂來創設情境就變得輕松而又普遍。我們可以下載課文錄音,讓學生認真傾聽,糾正自己讀音,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播放音樂,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學習課文。例如我在上《猴王出世》時,以播放《敢問路在何方》音樂開講,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個電視劇的插曲嗎?最喜歡這個劇中的哪個人物?了解他的故事?以這種情境開講會一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導語;應用藝術
導入程序是語文課的首要環節,十分關鍵,因此,具有藝術性的導語則是思想的“金鑰匙”,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所以,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具有藝術性的導語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第三小學從事語文教學中所積累的一些經驗,就導語藝術性設計談一些淺見。
一、體現承先啟后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這就是說,我們在教學中無論采用哪一種導語設計,都必須要為全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當堂教學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古語曰:“溫故而知新?!币虼耍覀儚土曇褜W內容,承接前面所學要點,為后學知識做好鋪墊,也是導入新課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課時,就做了這樣的一種導入設計: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賣火柴”這部分課文的內容,這個小女孩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呢?在學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語言引出問題:是啊,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縮街頭,又冷又餓,那么等待她的命運是怎樣呢?我們接著學習課文。 就這樣一下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正題上。
二、突出懸念設問
教學實踐表明,在一上課就給學生創造一些“矛盾”,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引起他們的注意,以便完成教學。因此,在課堂教學導入時,利用巧妙設問造成頗具“神秘感”的懸念,促使學生在激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設置這樣的懸念:本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講的是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各據一方,正可謂魏、蜀、吳三國鼎立、戰事紛爭。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準備攻打孫權。在這危急關頭劉備和孫權決定聯合起來共同抗曹,于是劉備派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到孫權那里助戰。但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方設法陷害他。諸葛亮是怎樣化險為夷,挫敗周瑜的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這樣,學生以很高的興致投入到學習中。
三、利用網絡課件
不難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課文中,或敘述了生動的故事,或描寫了美妙的景色,我認為此類課文可借助多媒體網絡課件把精彩的畫面或精彩的情節,通過現代聲光電系統把學生帶入身臨其境的奇幻境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就做了這樣的導入設計: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像一座大花園,而被稱之為“甲天下”的桂林則是這個大花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險,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綠,那么靜。誰到了那兒,都會被那奇特的風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隨機把桂林山水的課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把學生“帶“進了”桂林。這樣導入,學生就會被桂林山水的神奇所吸引,同時也對桂林山水的主要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就會全身心進入課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課文的閱讀和景色的欣賞中去。
四、設計評書演播
在新課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兒童喜聞樂見的事例利用評書的演說形式,可以激發他們求知的情趣。 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這樣設計:話說一個漂亮的小女孩,長長的金黃頭發,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從小沒有了媽媽,天天靠在街頭賣火柴維持生活,可謂艱苦至極。這不,又到了大年夜,天冷極了,還下著雪,富人們家家戶戶圍在火爐旁歡度新年,卻沒有人買她的火柴。此刻天已經黑了,可她還在街上走著,走著……。悲滄的說書道出了與主人公命運相關的故事,激發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和對主人公的同情,從而促使學生急不可待地去讀書,去了解。
五、引入音樂視聽
優美動聽的音樂可以調動學生情緒,并能克服緊張心理,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我們播放與本課有關的音樂而導入新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借助多媒體播放“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并再現同學們在湖面劃船、放聲高歌的畫面讓學生欣賞,然后提出問題:你們喜歡這首曲子嗎?作曲家喬羽為什么要寫這首動聽的曲子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然后板書課題《讓我們蕩起雙槳》。就這樣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同學們便自然而雙輕松愉快地進入了學習新課的角色。
六、借用名言警句
篇8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及教學需要,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實物展臺、液晶顯示儀、網絡技術等創設教學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體驗學習,在優美的情境中去閱讀、發現、質疑、思考、探究,領會文章的內容,體會文本的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對游記課文,作者所寫的對象學生未曾見過,僅僅讀課本上的文字,就會感到索然無味。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效果則不同。如教學《桂林山水》時,為了讓學生一覽桂林風景,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課前我從網上收錄了許多關于桂林山水的介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制作了聲圖并茂的課件,通過屏幕的展現,一幅幅桂林山水美景展示在學生面前,在與優美動聽的音樂和諧相配,讓學生產生了一種親臨其境之感。音樂制造了氛圍,圖片再現了文章的結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定點觀察的寫法,比平時單獨的寫作訓練效果更佳。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突破了重難點,訓練了思維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般通過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訓練結合等途徑。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靠老師口若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多媒體將抽象概括的文字符號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聯系,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如小語第七冊《爬山虎的腳》一課,這篇課文的第三段是重點和難點,教學中,可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讀明白的同學在圖上畫出爬山虎的腳。然后再用多媒體把同學們的畫展示出來,集體討論交流,最后用課件出示句子,這樣形象直觀的圖面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突出教學重、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引導了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習自覺性
學生在“人機互動”中,通過與課文有關的文字資料,事物的聲、色、光的發展變化去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的互相作用,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這種交互方法對于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學習生字新詞中,在計算機上為本課的生字建立資料庫,每個生字都設置按紐,有字音,筆順,字義,詞語,趣味識字等內容。學生只要按住按紐,就可以自學到相關的知識,這種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與“學”的傳統方式,在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拓寬了學習途徑,培養了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
篇9
(一)教師的技術和觀念問題
計算機教學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而現在很多教師并不具備系統的信息技術知識,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認識也不充分,沒有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因此,很難實現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有機結合,這樣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隨著教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很多新技術也逐漸涌入課堂,使得中小學教學逐漸出現了三種現象:一種是過分依賴教學技術,不管上什么課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雖然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但過分依賴,甚至有的老師沒有多媒體就不能上課。另一種是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排斥,雖然多媒體教學在中小學教學中已經廣泛使用了,但是有些教師就是堅持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它。再一個就是片面追求新技術,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之后,一部分教師堅持認為新技術就是最好的,不管教授什么都是用最新的技術,這樣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很多教師由于對于信息技術不是太懂,因此往往為了一節課費了好大的力氣,有時候還要信息技術老師的指導,但制作的課件卻并非上乘,這樣不但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往往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反之,有的教師則認為自己不會,依然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用一支粉筆一本書就進行課堂教學。
(二)教學的形式大于內容
很多教師在教學時間的限制下,為了提高教學速度,因此將整堂課的知識點都收集到自己的教學課件中,在一個課件中可能包含很多重要的內容,但由于多媒體教學花費的時間較傳統課堂要多,因此老師為了完成當堂的教學任務就必須加快上課速度,省略了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學生直接可以看到答案,這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興趣,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圖片、音樂、視頻等,這一措施使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但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而已,學生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態,而并沒有讓學生在快樂中收獲知識。另外一點,教師只注重學生直觀思維的發展,沒有注意到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表面上看起來課上的很好,而實際上弱化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讓多媒體直接代替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變得更加懶惰。
(三)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
將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中小學教育中,教師開始用多媒體教學,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教學的廣度,還可以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初衷是好的,但是現在原本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機之間的交流,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課件的演示上,教師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往往會采用一些圖片、視頻等,形式上看起來活潑,但師生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疏遠,教師已經不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成為了信息操作員,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被多媒體取代,教學活動的雙邊關系變成了單邊關系,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應對措施
(一)培養教師的計算機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讓教師充分認識到計算機技術對教育的作用,要站在信息技術和課堂整合的高度來看待信息技術的作用,要讓計算機起到優化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而不是僅僅成為一個表演的工具,摒棄形式觀念。在此基礎上,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對教師計算機技能的培訓和提高,使教師能正確的使用這種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幫助他們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各級各學校中,應采取培訓和自學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學習課件的制作、課件的使用技巧等方面。對于一些條件相對艱苦一點的學校,可以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即先派本校一部分老師出去學習,回來后再培訓學校其他老師,或者將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請到學校,對老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以此來提高教師對計算機的應用水平。
(二)優化課堂形式,使課堂形式內容相結合
計算機技術廣泛的應用于中小學的課堂,通過圖片展示、動態圖展示以及音響等效果,讓學生能夠更直觀的去理解所學知識,更愉快的去接受,但是這往往也伴隨著一些問題出現,那就是教師注重于形式和忽略了內容,學生也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圖片畫面上,因此,教師應該明白,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而具體的課堂的教學方法還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教師可以在課堂的討論、推理中穿插一些多媒體手段,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還能讓學生更直觀的去認識所學知識。
(三)改變傳統觀念,加強計算機在教學中運用的理解
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正確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是通過圖片、視頻等手段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一些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解,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節課時,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桂林,因此也無法親身去體會桂林山水的美,如果老師上課前給學生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視頻,學生就會對課文所講內容有了更直觀的了解,這樣教師在講課時學生就更容易理解課文了。學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出知識間的關聯,以便更好的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和強化。而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明白多媒體只是教學手段,不可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二者應有機結合,教師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上課內容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而不是照搬別人或自己的傳統模式。
三、結束語
篇10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做到想讀、樂讀,是做好朗讀教學的第一步。小學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開始階段,有感情地朗讀對兒童來說很難。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讀”的興趣。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是學生永遠喜歡的,也最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如,在學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我通過互聯網給學生找了很多桂林山水的美麗圖片,把它們做成課件。當講到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時,課件中,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和著美妙的音樂,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孩子們被迷人的畫面和我的激情所感染。從孩子們的眼神中,可察覺到他們向往這個美麗的地方,這時,我便因勢利導,提問“你們誰能帶上想去的心情把桂林山水的美讀出來?”然后,為他們播放優美舒緩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讓他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桂林山水之中。通過這種朗讀情境的創設,每一位學生都變得想讀、樂于讀書了。
二、巧用示范,引導朗讀
有感情地朗讀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范讀,教給他們朗讀的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借助這一特點,在指導朗讀過程中,我先深入到教材,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從中受到啟發教育;其次,我再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進入課文意境,感受語言的感染力。
如,在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泊船瓜洲》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為學生范讀前,對他們提出了問題:“認真聽老師讀這首詩,看看老師在哪里做了停頓,哪里做了重音處理?”這樣的提問不但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還引起了他們的思考,同時也讓他們懂得了七言古詩的朗讀方法,從而學到了朗讀的知識與技巧。在指導感情朗讀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范讀,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使他們真切地體會課文的情感,縮短和作者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情感共鳴,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目的。
三、緊扣文眼,讀中品味
S版語文教材選材新,文質兼美,不僅濃縮了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上都頗具特色。因此,教學中教師就應努力捕捉課文的閃光點、抓住課文精妙之處,引領學生悉心品味,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中去玩味語言,通過細嚼慢品,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S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小兵張嘎奪槍記》這篇值得學生品讀的佳作。作者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筆,細膩地刻畫了張嘎這個人物形象。文中“張嘎奪槍”這一段寫得尤為精彩,如,描寫張嘎奪槍時的動作“撲”“壓”“咬”“奪”等重點字詞要讓學生在反復品讀中去體會,這樣才能體會到語言的精妙、傳神。
四、特色朗讀,活躍課堂
朗讀是體會文章感情的有效手段。好的朗讀可以創造語言形象,把人帶入到文章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在教學實踐中,我覺得,除采用一般的范讀、自由讀、齊讀等方式外,再采用其他一些頗具特色的朗讀形式,便更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提高“讀”的質量,活躍了課堂氣氛。
1.導讀
教師在學生仿讀時,揮動手臂像指揮家打拍子一樣引導學生入情朗讀,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如,在教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鳥的天堂》一文,學生齊讀時,靜態描寫處教師手勢平柔緩慢,動態描寫處則高揚跌宕,學生則隨著教師變化的手勢或輕緩道出,或急促高起。教師在范讀的基礎上以手勢導讀,使學生不僅耳聞其聲,而且目睹其形,進而入情入境地朗讀,把榕樹的大和茂盛及眾鳥紛飛的熱鬧情景很好地表現出來。
2.賽讀
小學生的好勝心特強,針對這一點,運用賽讀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讀書興趣,這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如,在讀S版語文四年級下冊《五彩池》一文描寫五彩池神奇顏色一段時,我先用激勵法提問:“誰能站起來,用最高水平讀出五彩池的神奇?”當一個學生讀完后,我又說:“她已經站在‘領獎臺’上了,下面誰能把她讀下?!苯酉聛碜x的幾個同學一個比一個讀得好,我便適時地給予肯定,在比賽中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讓他們體驗得到肯定的喜悅感。人人都想超越對手,在比賽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最后我用齊讀的方式把最后一個同學“打”下擂臺,并適時進行“團結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被“讀下”的幾個同學輸得坦然,因為齊讀中也有他們一份,并感到了自己朗讀水平的超越。這種朗讀新穎有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競讀課文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
3.評讀
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朗讀時,采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讓每個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朗讀能力。你要勇敢地站起來。“聽我這么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后,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哪里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同時,我也經常參與到孩子的評讀之中,“學生第一遍讀的不好,就給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機會,直到讀好為止?!币欢螘r間下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評讀效果明顯.實踐后發現,評讀,提升了大部分學生的朗讀能力,豐富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