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15 17:29: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桂林山水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學習課文中優美生動的語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2.學習”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4.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種獨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麗景象。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二.直接揭示學習課文的方法“從中心入手”學課文。
揭示操作步驟: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說說作用。
(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劃出中心句。)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關鍵詞理解句意
2.第二步:圍繞中心句,了解內容,理清思路。
指名讀課文,思考;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是怎樣一步步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接著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點,最后總結總體感受。
三.熟讀課文
1.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內容引入新課
學生自由談上節課的收獲
二.圍繞中心句,學習詞句,領悟感情。
1.默讀思考: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課文寫了漓江水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讀后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文中運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
(3)運用多種方式,讀出感情。
2.指導學生用學習第二節的方法自學第三節
思考: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課文寫了桂林山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自學后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并進行朗讀指導。
三.學習重點句,領會意思和作用。
1.生讀第四節找出重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篇2
關鍵詞:探索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新模式
2016年3月18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教育方面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寫入中央全會決議,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
本文結合“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通過在實際教學當中,采用信息化教學工作的信息處理和參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互聯網+小學教育”的先進性
現階段,通過網絡、電視的信息,很多老師直接或間接地了解到“互聯網+”對教育過程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學生的年齡跨度一般在6到13歲之間,對新教育模式適應性比較強,小學階段,老師采用“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小學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如,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老師提前制作和備案完成鏈接式PPT課件,圖文并茂,將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課文字詞采用網絡地址鏈接,在課文講解中,運用網絡鏈接,讓學生能夠形象真實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視化內容,多樣化、情景化地表現桂林山水,從而提高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的認知度和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應用
“互聯網+小學教育”在運用過程中,不能只是把簡單的課程錄像搬到互聯網上讓學生學習,也不是利用互聯網打破地域和空間限制,把實體教室變成虛擬教室,而應該是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從紙質載體到網絡電子載體的變化,“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方式教育都應該以課本內容為主,“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老師需要課程制作,教學內容、學習情境以及講課成果鑒定等程序化實施,將教學模式試圖“產品化”,從“外觀”到“內在質量”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將優質的教學內容實現系統化、動態化。培養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主進行個性化學習,老師進行動態化、差異化教學。
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和《自然之道》兩篇課文時,老師均可以按照“自然啟示”為主線,使課堂教學與互聯網搜索進行整合,在編寫教案前,先閱讀互聯網上有關《自然之道》的優秀課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設計,進行自我重組,設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鏈接《自然之道》課文中有關海龜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聯網微信群提前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結合課本進行預習。老師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課件后,在課文教學時,利用互聯網百度搜索,引導學生一步步學習課文,在網絡上完成了解海龜和蝙蝠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特點,老師應充分實施網絡情景教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課文介紹的內容,明白自然啟示,與學生同步互動,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
課后學生和老師對教學課文的成果進行網絡評價,持續改進。學生通過老師的互聯網+模式教學逐漸改變傳統的受教育思維模式,適應新變革下的“互聯網+小學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探索和啟發
在“互網+小學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實踐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提升了教學素養,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小學教育”模式也開始逐漸從PC向移動終端平移,小學諸多教育APP能夠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關注和學習,應用起來更加靈活。結合智能移動終端,學生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將原本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興趣體驗,通過微信、QQ等APP互聯網平臺,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教師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能即時快捷地給予學生指導,真正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師益友。
“互聯網+小學教育”的新模式目前還受一定條件的限制,還不是很成熟,還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互聯網+小學教育”體現的是一種時代教育的先進性,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運用,“互聯網+小學教育”新模式將成為一種創新教育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1]舍恩伯格.與大數據同行:學習和教育的未來[M].北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篇3
一、引導學生觀察要“細”
文章來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觀察生活,為作文積累素材。作文指導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導,要引導學生多寫觀察日記,可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一個特征進行細致觀察和描述。如寫“校園春色”,可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花壇邊,學生邊觀察,教師邊指導,學生興趣濃厚,必然作文興致高,想象力也更豐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時,先指導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然后讓學生細致觀察。可先總述“校園春色真美”,然后從不同方位、不同順序,具體觀察花壇里的迎春花、一半紅、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種花的形態和顏色,聞它的氣味,摸它的葉和花。把觀察到的情況和感受具體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導學生讀書要“精”
清代著名學者袁牧在總結自己年輕時的讀書教訓時提出:“泛觀而所擇,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說,廣泛游覽而沒有精選,莫過失在于:雖然讀書量大,卻很少掌握要領。投入多而產出小,這不是典型的無效勞動嗎?讀書,精選很重要,讀書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精讀文章的名詞佳句,欣賞其寫作手法。如學習《林海》一課,要學生弄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學了《桂林山水》,要精讀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仿佛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讓人讀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從中學到運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寫作方法。還要指導學生多看有關的課外書,從中吸取營養。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必定會有提高。
三、誘導學生想象要“深”
小學生作文,大部分是寫自己親身經歷過或看過、聽過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清楚、具體就行了。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知識的增長,在記敘的過程中還可誘導學生加上一些議論和想象。這樣寫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有個教師布置學生寫日記,學生說無什么事可寫。他隨機伸出一只手說:“就寫我的手。”并誘導學生從他的手上展開想象。于是有的寫:“老師的手是一雙長滿老繭的手”;有的說:“一雙枯瘦的手,一雙有力的手”等等;“從老師的手上,我們可以看到老師非常勤勞”;“老師非常清貧,非常節約,把一心撲在工作上,關心愛護學生”,……
篇4
一、德育為導,榜樣育“苗”
在班主任工作中,樂老師注重了學生的德育教育,她以《小學生行為規范》為指南,堅持開展“三愛、三講、三爭”的活動,她精心設計了一個個別開生面的班隊會,用“禮儀教育、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事例,以榜樣的教育滲透學生們的心,引導學生們認識到在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環境中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麗事業,學雷鋒就得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榜樣的引導下,班級形成“人人爭做小雷鋒”“接著雷鋒日記寫下去”的風氣,每個學生有個小日記本,把經常做的好事、隨感,隨筆寫下來,因此班級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樂老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用“愛心”“孝心”回報社會。在慶“三、八”獻給母親的愛等活動中,全班90%以上的獨生子女會做飯、洗碗、堅持鋪床、打掃衛生、洗自己的衣鞋等家務、自理能力得到提高,愛勞動的習慣逐步形成。同學們還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把零花錢2角、5角……存入“小銀行”,一學期結束有的存了好幾十元,用來買學習用品、繳新學期學費,還有的用來獻愛心、關心病號,為家長節約了開支,培養了良好的品德,受到家長的好評。
二、認真教學,精心培“苗”
樂老師對教學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對學生循循善誘,嚴中有愛。她能遵循教學規律,深鉆教材,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為了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她把愉快教學引進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她在教《桂林山水》《長城》等課文時,用重難點的突破、句子的引導,使學生置身于“桂林、長城”的大好河山之中,激發愛祖國、愛大自然的熱情。在閱讀教學中,樂老師注重了滲透寫作知識的指導,使學生學了寫景文章后,也會抒情寫作了。
樂老師在備課中能做到備學生,備重難點,因此備課教案獲得區優秀教案二等獎。她還積極投入到語文教學改革中,在校曾多次承擔師范課的教學,和青年教師、語文組的同志們積極探討語文教改模式,不斷求新求實。她曾成功送走了九屆畢業生,重點入學率較高。她教的學生曾有20多人次獲得區級楚才作文1、2、3等獎。有1名學生獲得市級楚才作文二等獎,1名學生獲得區語基競賽一等獎,與此同時樂老師本人也獲得全國教師范文比賽三等獎,受到師生和家長的贊揚。
三、轉變差生,“愛心”扶“苗”
樂老師愛著她的每一個學生,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是優生,還是暫時落后生,每個學生都能從她的“”中感受到“老師那么關心我,我不會讓老師失望”的進取意識。
同學是一個聰明,但無人管教的孩子(父母離異),他有不做作業,進游戲機室的習慣。樂老師接受了這個學生后,主動和他談心,以鼓勵的方法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多次與離異的父母親聯系,在學習上一步一步扶持,上課開拓他的思維能力,使他樂于上課積極發言,作業也認真做了,作文、日記有了很大進步,再也沒進游戲機室了,而且樂于踢球、看書的課外興趣活動了。
同學曾在新村是一個輟學生(父母離異),跟著無職業的父親,饑一餐、飽一頓的生活。四年級轉入樂老師班上時學習成績極差,而且品行也不良(父親不管),對于這樣一個學生,樂老師首先以母親的愛給孩子治療心靈“傷口”,從食宿、寒冷、學習等多方面給予關心和輔導。頭發長了督促其理發,沒洗澡換衣,督促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生病了親自到家問候、關心。還經常與遠在北京的陳軍的媽媽取得聯系,關注他的進步和成長。在樂老師的精心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關懷下,陳軍進步了,再也沒有曠課的現象,而且作業能認真完成,學習成績進步很快,還能做到拾金不昧,受到同學們的稱贊。
年月日是13歲生日,當天樂老師下班后帶著陳軍到“肯德基”給他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還照了一張照片給他媽媽寄去。陳軍逢人就說:“我從來沒這樣愉快地過生日,父母親雖然沒關心我,我有老師的關心,我太幸福了!”
篇5
觀點之一:備課不等于寫教案
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把鉆研教材方面的所得所思,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
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么鉆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顯性備課只是隱性備課的外在形式而已。因此,我們備課的時候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費在隱性備課上,如果過于追求顯性備課的形式而忽視隱性備課的重要性,那就是不分主次了。這個觀點對于一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案是自己教學用的,所以,在寫教案的時候應該考慮怎樣使教案更好地為我所用,而不是考慮怎樣應付相關部門的檢查。
觀點二:隱性備課最重要
于永正先生認為,隱性備課最顯內功,內功是看不到的,也無法形成文字。內功好的人,文化修養高,悟性好,教學經驗豐富,備課花的時間會短得多,效率也會高。針對這一點,先生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讓人感覺條理明晰,句句都有鞭辟入里之感。
1.隱形備課最重要的是鉆研教材。
老師們一定會說,哪個老師備課不鉆研教材呢?說得有理,但我認為能夠做到像于永正先生那樣的教師應該是不多的。先生在備課之時,案頭總是擺著各種工具書,打開課文后,先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對課文中的關鍵詞語、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做上記號。更讓人驚嘆的是先生備課的精細程度,現舉一例。在《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有一詞“翻山越嶺”,如果是我備課,這個詞語的意思我已成竹在胸,根本不會產生再去鉆研它的念頭,但先生卻偏要查一查“越”字在這個詞語里是什么意思。“越”字是本課的一個生字,一查詞典,結果有七種義項,在這里作“跨”講。先生認為,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意會還要言出。僅此足見先生備課突出了一個“實”字。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從中汲取母語的瓊漿玉液,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去品味,去感悟,讓學生咀嚼領會。但如果教師沒有含英咀華的過程,又何以引領學生去品讀體會呢?或許文中相當一部分的精華如過眼煙云,隨著時間的流逝就煙消云散了。但是,某些品出味來的字、詞、句定會讓學生永記心間,甚至深入骨髓,無論時間怎樣無情劃過,也會如一縷茶香總在學生心間裊裊依依。
2.鉆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讀課文。
備課時,先生力求把課文讀“活”。朗讀《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聽了潸然淚下;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學生聽了手舞足蹈;朗讀《桂林山水》,學生如身臨其境……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而且是出聲朗讀,直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為止。先生認為,朗讀好了,鉆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朗讀的意義十分重大。師生朗讀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在我們平常的備課過程中,似乎沒有做到這一步,當然,我們肯定在鉆研教材的時候也用心讀過課文,但沒有做到有滋有味地讀,出聲地讀更是鮮見。那么,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或許只知道該用怎樣的情感去朗讀,而在實際操作起來時又不知所云。所以,我們也應該向先生那樣力求把課文讀“活”,激昂處還它個激昂,低沉處還它個低沉。文章各處情感的支配了然于胸了,還怕指導不好學生的朗讀嗎?
3.鉆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
教材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生動精準,作者在寫作之時對于文字的推敲、錘煉,我們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用心去揣摩、體會。
于先生在許多課上都有精彩之處呈現出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淮北之行。記得那次于先生上的是《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先生獨具慧眼,從諸多的文字中提煉出了一個“讓”字,用這個“讓”字總領全文,使學生們深切地體會到“讓”是一種美德,“讓”是一種胸懷,“讓”是一種境界。作為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真的是一個英雄,不僅武藝高強,而且人品高尚。這個傳神的“讓”字,就是先生反復推敲作者布局謀篇意圖后的結果。還有在《燕子》一課中,“燕子飛倦了,落在遠處的幾痕電線上”,為什么這里不用“根”而用“痕”?只是簡單的一個字,有多少意趣在其中啊!如果不去用心地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意趣,怎能發現這些語言文字的意味呢?
所以,教師只有對文章的妙處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才能自如地引領學生去感悟。教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熟悉于先生的人都知道,當你打開先生的教科書時,字里行間都寫著字,先生把此舉稱之為“備課于書”。有許多教案他都是寫在書本上的。那么,先生在他的教案之上都寫了些什么呢?他認為,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理解與體會要記,教師講的重要的話要記,重要的參考資料要記。
對于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段、造的句子,先生總要自己先寫一寫、練一練。在每次寫作指導之前,先生必定是要寫下水文的。
另外,在鉆研教材的時候,先生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論常常使他豁然開朗,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別人一句話就點破了。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也應該常把自己的教學困惑攤開來與同事一起討論,每周的集體備課應該是交流的最好時機。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學校里工作了33年的歷史教師,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觀摩課,鄰校的一位教師問他:“你的每一句話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請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堂課?”那位教師回答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一般地說,每堂課我都準備了一輩子。但是,針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了約15分鐘……”一輩子與15分鐘,一語道出了教師備課的真諦。“15分鐘”的有效備課,是這位教師教學智慧的彰顯。
細細思量,“每堂課都準備了一輩子”這句話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座右銘。用一輩子來備每一堂課,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高理論水平,加強業務修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全身心地鉆研教材教法,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認真地創造性地備課,不斷學習、實踐,不斷反思、總結,不斷創造性地運用新學習的教學方法,下功夫備好每一節課,下功夫深刻反思教學行為和過程。只有這樣在隱性備課上下足功夫,才會在顯性教學上體現出超乎尋常的功力。
篇6
關鍵詞:微格教學;小學生;語文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081-02
微格教學是發源于美國等國家的一種教學技能訓練方式,現已逐步引入國內。微格教學的優勢在于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許多容易掌握的單一教學技能。一方面,微格教學的教學目標明確、具體。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微格教學強化從各教學環節入手,通過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使目標更加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學習規模小,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一般來說,在微格教學條件下,會采取分組的方式,小組人數相對較少,這種方式不僅使每一位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及相關知識的運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師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指導與評價,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上片面追求應試考試。近年來,隨著新課程體系的逐步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已經確立了明確的改革方向,小學語文新的教學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推廣。但是,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重知識積累和考試成績,而不重能力訓練和創造性品質的培養,造成小學語文教學片面追求應試化的觀念根深蒂固。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這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天性和創造潛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
2.教學模式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時候仍然是教師單純教授知識,而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氣氛比較沉悶。這主要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知識的灌輸,而對學生的學習缺少針對性指導,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3.教學手段運用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語文教學也在進行教學改革和教學手段創新。但是,教學創新必須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實際需要進行。實際上,雖然小學語文教學開始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手段,但是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改變,而沒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所以很多時候并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二、微格訓練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微格教學法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當把微格教學模式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以實現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1.積極參與觀摩示范。在開始微格教學之前,應當組織教師開展培訓工作,使他們能夠了解微格教學的基本功能以及使用方法等。同時,為了增強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可以組織相關教師觀摩優秀微格教學錄像或名家教學的示范錄像,甚至可以請相關教師進行現場示范。在觀摩示范錄像以及講課示范之后,組織教師開展課堂討論,分析教學錄像或者示范教學中教學技能的優點及其不足。通過交流與溝通,確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微格教學的合理方案。
2.結合教學內容編寫教案。在確定講授內容之后,要認真做好教案的編寫工作。微格教案的編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心理狀況和學習基礎等情況。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喜歡新鮮事物,鮮艷的色彩、優美的音樂等符合他們生理與心理特點,可以激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然而,這些文字非常優美,卻無法使小學生真切感受對祖國的熱愛。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案時,就要注重發揮微格教學的優勢,通過多媒體影像的演示,不僅讓學生領略桂林山水、杭州西湖等優美的自然風光,同時也要讓他們切實感受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而點燃他們的滿腔愛國之情,激發他們的報國之志。
3.合理確定扮演角色。微格教學的最大優勢就是形式豐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具體課堂內容,合理安排學生扮演角色,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安塞腰鼓》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描述安塞腰鼓表演前后場景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黃土高原人的粗獷、豪邁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安排一位學生演唱陜北民歌《東方紅》,從這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入手,激起學生對陜北以及陜北人生活的熱情。通過角色扮演以及討論,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使課堂氣氛更加積極活躍,提高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
4.及時進行反饋評價。在開展微格教學過程中,通過錄像的方式對學生課堂行為及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記錄,有助于使教學效果得到及時、全面的反饋。如在《鞋匠的兒子》這篇課文中,美國總統林肯面對議員的嘲諷與指責,以自己的智慧與寬容,贏得了人們的贊美與信賴。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不同身份進行表演,分析林肯以及參議員語言中的深刻含義,尊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體驗和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質,塑造健康人格。最后由教師結合教學錄像進行總結,指出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優點與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這一過程也有助于教師對教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微格教學模式的引入,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在進行微格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予肯定和評價。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探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馮海英.微格教學在師范生語文教學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8,(18).
篇7
關鍵詞:生成性;核心素養;質疑;意外生成;個性閱讀;閱讀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283-02
著名的教育家葉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不斷捕捉課堂教學中產生的各種信息,然后進行判斷、甄別、整合,順學而導,順學施教,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積極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突破預設的目標、計劃的限制,因勢誘導,真正實現培養核心素養目標。課堂是教學的主戰場,教師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抓住“意外的通道”,捕捉“美麗的風景”,運用教學睿智,采取科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課堂充滿活力。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一、在質疑中生“景”
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也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質疑是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學習的生動體現,一般說來,可分為:表層質疑、深層次質疑和聯想質疑。
表層質疑,較為膚淺,簡單,最能激發整體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文時,我根據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個課題會提出哪些疑問呢?”學生稍加思索,紛紛發表自己的疑問:有的說,魚鉤為什么閃著“金色”?有的說,文章不會是寫魚鉤而是寫人物吧?有的說,魚鉤上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吧?……我根據學生的質疑情況對學生說:“你們一定最想知道的是魚鉤上感人的故事!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吧。”通過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課題開始設疑,讓學生有了懸念,再去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的“生成”就有了目標。
深層質疑,它與讀者的能力和感悟程度有關。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在學生深刻感悟課文第2、3自然段“總―分”特點后,學生質疑:為什么標題叫《桂林山水》應該是先寫山后寫水,而在課文中則先寫水?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這次游覽如果乘車去首先看到的是什么?乘船呢?最后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來觀賞時作者是坐船來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水,所以先寫水,后寫山。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深層質疑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提高。
聯想質疑是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區別、遷移,從而產生的質疑,它憑借文本又高于文本。在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教者在學生讀完全文后質疑:假如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會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議論紛紛,踴躍回答,通過這樣的質疑讓學生感知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學貴有疑”,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會疑、愛疑,教師要鼓勵學生超越課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師,標新立異,獨劈蹊徑,反常規地質疑,要重視學生的質疑問難,善于把握學生的提問,在學生的質疑中捕捉到課堂生成點。
二、在意外中生“景”
教師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學生在課堂的不同表現,甚至一個意外,一個惡作劇……都是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關注學生,發現學生,研究學生,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學了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這部分內容后,一名學生陰陽怪氣地說:“英子好沒禮貌喲,連聲‘謝謝’都不說,就一搖一晃地走下了講臺”。同學們聽了先是一愣,然后就像炸開了鍋。見此情景,我一點兒也沒有責備他,稍加思索,趁熱打鐵抓住這一意外的生成點,讓學生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英子,會說些什么?教室里馬上舉起了許多小手,有的說:“英子會說,‘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掌聲拯救了我,讓我重樹了理想’。”有的說:“英子會說,‘謝謝你們,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信心和力量’。”有的說:“英子會說,‘感謝同學們,是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成功和快樂’!”……個個發言都有禮,接著我又說:“假如你是英子班上的同學,會對她說些什么呢?”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發言,有的說:“我會對英子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有的說:“我會送給她一副對聯:‘信心、決心、恒心,心想事成;朝氣、勇氣、靈氣,氣貫長虹’!”有的說:“我會對英子說,‘遇上困難,決不屈服’!”……學生們的想象如此豐富,還恰當地運用了對聯、名言,感悟多么深!
這些通過積極的師生、生生互動,在合作探究中產生的超出教師教案設計的新問題、新情況,表現出的“節外生枝”,教師是隨時可遇的,如果能準確、及時、合理地利用這些生成資源,課堂就會出現亮麗的風景。
三、在個性朗讀中生“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歷久彌新,個性化朗讀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讀,不同理解的朗讀,融入自己的體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創造,從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義。重視個性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促進主體發揮,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在小學語文教材中,90%以上的課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感知―理解―共鳴―內化”,體現教師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關注。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個性化朗讀占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再見了,親人》,我先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課文都寫了哪些“親人”?從課文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他們是“親人”?如果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的事情上,學生很容易理解朝鮮人民是志愿軍的親人。其實,作者一個重要的用意是告訴讀者,志愿軍為了朝鮮人民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是朝鮮人民的親人。這一層意思,老師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并結合相關資料來體會。如,“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傷員在您家休養”,“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大嫂冒著危險去挖野菜,是因為志愿軍長期吃不上蔬菜。……最后同學們很有感慨地說:“志愿軍叔叔為朝鮮人民獻出了鮮血和生命,是朝鮮人民的親人;大娘、大嫂、小金花為志愿軍付出了那么多,是志愿軍叔叔的親人!”最后,我讓學生帶著親人離別時的那種感情讀文,很多同學流出了眼淚。一節課下來,學生沉浸在感人的意境中,意猶未已。課堂上的朗讀給予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知識的熱望。在閱讀教學中,要多讀細讀,讀出個性化,讀出“語文味”,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在閱讀體驗中生“景”
所謂“體驗”,指通過實踐來認識事物。“體驗教育”就是教育對象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和發展,包括兩個層面,即行為體驗和內心體驗。行為體驗是一種實踐行為,是親身經歷的動態過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途徑。內心體驗則是在行為體驗的基礎上所發生的內化、升華的心理過程。兩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對促進少年兒童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在整個體驗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都要積極參與提問、調查、實驗、質疑、解決問題、承擔責任和構建意義等各個環節。科學家研究表明:當我們用眼睛看,我們只能記憶10%;當我們用耳朵聽,我們只能記憶30%;當我們身體經歷,我們就能記憶80%。可見,體驗比看、聽效果更好。《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體驗中對文章所述內容等留下深刻印象,從而產生認識的突破、情感的升華和價值觀的提升。體驗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特別是讀寫訓練教學時運用甚廣。教學《秋天》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秋天的魅力,首先把孩子們帶領到秋天的原野上游玩、欣賞。回到教室后,教師讓他們談出各自的體會,這時,學生的話匣子便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說,看到了漲紅了臉的高粱,笑彎了腰的稻子;有的說,看到了果園里瓜果遍地;還有的說,聞到了香氣宜人的桂花味;有的說,看到人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搶著說自己的感受,課堂聲情并茂,十分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教學是動態的,具有生成性,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的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乃至新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準確、及時把握住這些生成資源,利用好這些生成資源,靈活駕馭課堂,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實現課程目標,使課堂呈現出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張靜.小學語文閱讀“一主兩翼”教學模式研究――以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D].延邊大學,2014-04-20.
[2]鄒木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痼疾種種――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學調查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0-11-25.
[3]謝玉梅.基于素質教育背景探究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語文建設,2013-10-21.
篇8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引起心理反應的過程。它是教師主動設計的,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的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濃厚的師生感情的過程。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關鍵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多參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課文的情節,情境的設計是多種多樣的,可根據課文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定。不同的課型可采用不同的情境,只要能刺激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行。如教《風》一課,一開始上課,教師就出示謎語“云兒見他讓路,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小樹見它招手。”同學們興致極高,都猜出謎底是“風”,教師就進一步設下懸念:風有時為我們人類做了許多好事,有時也干了壞事,到底做了哪些事呢?老師話還沒有說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翻書了。又如教學《月光曲》一課,在輕柔優美的音樂聲中,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柔和的月光,清幽的景色,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時間灑遍了銀光,優美的音樂與賞心悅目,富有情感的課文情境同時作用與學生的各種感官,深深地攝住學生的注意力,強烈地激發學生感受課文的情感。此時,教師把握時機,順勢而導,即能引發學生探究課文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課文的熱情,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有興趣學。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語言實踐的能力。
二、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蕩舟漓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如我在教四年級《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我班駱吉祥同學提出:“老師,課題中的‘借’用的不恰當,我認為應該用‘騙’。因為借按一般理解該是在征得別人的同意的情況下,拿別人東西再歸還。可課文中諸葛亮借的箭并沒有經過曹操的同意,也沒有歸還。”說得真好,我精心準備的教案用不上了,我靈機一動何不來個辯論賽,分正方反方,正方說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說出“騙箭”的理由。學生共分兩組進行辯論賽,雙方討論激烈,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又極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學生躍躍欲試,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自主學習中,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里閃耀。
四、 深挖教材,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課文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形象,不少課文情節曲折動人,事物活靈活現,如果很好的利用這一點,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會更濃:如《琥珀》一文中,課文先從三個方面展示一個畫景:一是炎熱的太陽光照得老松樹滲出了厚厚的松脂;二是一只悠然自得的蒼蠅正在毫無戒備地撣著他的綠翅膀,拂拭它的圓腦袋;三是一只虎視眈眈的蜘蛛,正在小心翼翼地劃動著長腿,神不知鬼不覺地向蒼蠅步步逼近。多么緊張的場面啊!隨著那滲出的松脂越來越多,蜘蛛和蒼蠅的距離越來越近,小讀者都會為之捏一把汗,猛地,蜘蛛撲過去了,一大滴松脂也剛好在此時滴落下來了,把兩只小蟲一塊粘住了。于是“蒼蠅不在撣它的綠翅膀了,蜘蛛也不想什么美餐了,它們前俯后仰地掙扎一番,終于不能再動彈了。”扣人心弦的緊張情節到此告一段落,便讀者的興趣卻愈加高漲:后來它們怎么樣了?人們又是怎么了解到這發生在遠古時代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呢?隨著疑問的逐個出現,小讀者會更加專心,急切地讀下去。
篇9
一、充分認識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的重要意義
節能減排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我校于XX年年7月就向學生宣傳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的重要意義,我校有1134人,搞好“節能減排學校行動”,不但直接的節約環保效益巨大,而且幫助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養成珍惜能源、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積極開展節能活動
暑假之前,我校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設計一份“我為節能能源獻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進行節能,空調調到26度,水循環使用,請家長對孩子節約能源的行為進行評價。開學后,我們將學生設計的方案收回來,進行評比。開展“節能小標兵”和“節能標兵班”的評比,每周對各班用電用水和分類垃圾情況進行評比。
我校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學校,開始了垃圾分類活動。我們制訂了詳細的活動計劃,5月初進行垃圾分類有關知識的宣傳,各班自備回收垃圾的紙箱,進行垃圾分類,學校定期進行垃圾回收。6月份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召開垃圾分類班會,出垃圾分類板報。7月份進行垃圾分類征文和繪畫的比賽。11月份參加“減少垃圾,從我做起”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征文比賽,有1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20人獲得優秀獎。攝影比賽有:有1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5人獲得三等獎,20人獲得優秀獎。
2.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工作
為積極響應、配合、支持和參與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工作,學校以“創模”為主線開展了各種綠色環境教育,以創模宣傳板報、創模知識講座等形式大力營造“創模”氛圍。
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我為創建環保模范城獻策”征文比賽,“我的美麗校園”明星片創作設計比賽和環保局舉辦的環保小作品制作大賽;參觀“創建環保模范城”的展覽,讓學生寫觀后感,為“創建環保模范城”獻一策;我校還積極參加首個“無膠袋日”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國家環保中心的‘節能減排明星”活動,帶學生到紡織實業有限公司進行參觀、訪問,聽公司領導介紹公司在節能減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撰寫“節能減排明星”的新聞報道稿等。
這些活動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立足于校內,走出校門,積極開展和參與豐富的環境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實際行動大力支持和宣傳了我市創模活動。
四、以新課改為契機,將環境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成效顯著
我校把環境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緊密地結合起來,在課程設置、校本課程的開發上做文章,把開展綠色學校工作融入教學。
我校強調教授基礎型課程的教師在各學科中均應注意滲透環境教育,有滲透環境教育的計劃、教案及有關資料的積累;教授探究型課程的教師要開設有關保護環境的主題研究項目,組織一定規模的環境類興趣小組;教授拓展型課程的教師要承擔有關環境教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社會環境考察等實踐活動。各類課程的教師定期開展有關環境教育的教研活動。
1.結合綜合實踐課程開展環境教育,形成學校環境教育的特色
學校成立了綜合實踐課題組,組長由教科研處主任擔任,副組長由科學老師和語文老師擔任,其他擔任綜合實踐課的老師也參加課題活動。我校定期組織課題組老師學習、上研究課,學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收獲體會。課題組根據學校是 “國家綠色學校”這一特色開發系列環境教育專題,設立探究性學習、專題性學習,學校各年級每學期都有一個研究專題。
本學年,三年級開展“保護地球”、“我認識的花草樹木”主題研究,四年級開展“肉菜市場”主題研究,五年級開展“關注汾江河”、“校園用水調查”主題研究,六年級開展“保護環境,愛我校園”主題研究。
綜合實踐課題組開發了“綠色消費從我做起”的校本課程,各年級分別開設了專項研究。三年級研究“植物與消費”、“動物與消費”,四年級研究“水與用水”、“消費中的白色污染”,五年級研究“垃圾與消費”、“一次性筷子與森林保護”,六年級研究“生活中的污染”、“共建我們的綠色家園”等專題。
上學期我們開展了“綠色消費從我做起”系列活動,三、四年級開展保護動植物的活動,五、六年級開展減少污染,節約能源,愛護我們共有的家園活動,學生通過調查訪問、上網查找資料,制作手抄報,制作課件,寫建議書,寫作文等加深對保護環境意義的認識,提高保護環境的自覺性。XX學年下學期,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組老師圍繞“環境教育”的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各年級都選擇了環保主題開展活動。有的開展“校園綠化設計”;有的開展“校園里的浪費現象”調查;有的開展“白色污染”調查。老師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調查、訪問,圍繞“校園綠化設計”這一實踐活動,我們對有草木和沒草木的地方做了對比實驗,發現有草木的地方溫度至少比沒有草木的地方溫度低4—5度,有草木的地方,灰塵很快就被草木吸收,從而認識綠化的意義。學生們根據觀察積極地提出建議,寫出調查報告,制作手抄報,向學校提出加強環境管理的建議。圍繞“校園里的浪費現象”這一主題,組織學生對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觀察發現學校的浪費現象,結果發現校園里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主要是有的同學一回學校就將課室的燈打開;有的學生洗飯盒將水龍頭開得很大,不停地讓水沖洗飯盒;倒剩飯菜,有的學生看到不喜歡的飯菜,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點就倒了。于是,實踐課題組的同學寫出倡議書向全校同學發出節約能源的倡議,還制作了手抄報,撰寫了調查報告。綜合實踐課上老師們還指導學生從網上搜索、查閱了大量資料,下載有關資料;與學生一道制作以環保為主題的電腦小報,課件,撰寫了調查報告。六(1)班和六(5)班撰寫的“校園綠化設計”和五(1)班撰寫“校園里的浪費現象”的調查報告參加區首屆科技大賽,分別獲二等獎和三等獎。
通過環境專題的研究,同學們懂得水資源、森林資源、大氣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但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使可再生資源不能再生,而且還將給人類造成一系列的災難。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給人們帶來許多的疾病,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了解到動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垃圾分類的意義,水資源的珍貴,只要人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許多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通過專題學習、調查研究,學生們耳聞目睹了生活中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了,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2.多學科滲透環境教育
科學老師充分利用課堂這一主陣地,從植物到動物、從水質到空氣污染、從日月星辰到氣候變化、從節水節電到資源分布……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選擇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鮮空氣》《利用太陽能》《動物和植物》《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氣溫的變化》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來體驗環保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
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將有關教學內容與環保知識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鳥的天堂》《桂林山水》《大瀑布的葬禮》《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老人和海鷗》這些課文,教師都能將環保教育,節能減排教育滲入其中,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寫寫讀后感、建議書、廣告詞,談談讀文的感受,說說應該怎樣保護環境,怎樣節能減排。教師們在教學中經常將教學內容與有關環保知識、節能減排知識有機整合起來,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環保和節能減排的意識,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保護環境。在指導學生寫《校園一角》這類作文時,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參觀學校綠化帶,使學生感受到校園的美麗離不開這些紅花綠草,更離不開同學們對綠色的呵護,進一步提高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計算機老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從網上搜索、下載有關環保和節能減排方面的資料,與學生一起制作以環保和節能減排為主題的電腦小報,充分發揮了搜集信息、運用信息的學科特色。
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教師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資源,發揮我校體藝教育特色,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力求恰到好處地滲透環境和節能減排教育。美術教師組織學生制作環保和垃圾分類的手抄報,將環境教育和節能減排教育滲透到剪紙藝術中。
五、創設環境教育良好氛圍,積極開展綠色環保活動
1.開展文明校風建設活動,讓綠色理念潛移默化的滲入學生心中
(1)開展各項評比活動,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我校開展文明班、文明辦公室、五星學生、衛生紅旗班、節能標兵班等評比活動,在評比條件中體現節能減排、環境教育的要求,使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
我校注重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綠化、美化校園的教育,要求學生從身邊的細微事做起,使學生養成愛護綠化,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撿起地面的紙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黃葉,不踐踏草坪,養成節約用水、用電,人離關燈的習慣等。
我校各班堅持的“每天兩小掃,每周大掃除”環境衛生制度,使學生養成了愛衛生、講衛生、保持衛生、珍惜環境的良好衛生習慣;我校定期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彎腰行動”等,使師生們養成了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較高的環保意識和良好的環境道德行為;文明班級、文明標兵班和節能小標兵、節能標兵班的評比,激發了學生自覺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凈化了學生美好心靈。熱愛綠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廣大師生的自覺行動。
篇10
一、語言要精心設計
很多教師為了上好一節課,課前十分重視,往往在充分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查閱大量的資料,精心思考后確定教案,然后信心滿滿地走上講臺,希望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卻事與愿違,原因就在于未能好好考慮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語言的安排。他們經常在一個教學環節完成后,發現無法很好地導人到下一個教學內容,于是只能用很樸素的語言來展開,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語文教育的對話理論認為:“語言不只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生命運動。”教學語言的組織和設計反映了一個教師教學思維的深刻程度,一個教師只有具備深刻的教學思維和精湛的語言表達藝術,才能使自己的課堂升華。
在教授《飛紅滴翠記黃山》一文時,教師和學生討論黃山上諸多的怪石及其得名的原因后,為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幾張黃山上其他怪石的圖片,讓學生為它們命名。教師同時采用如下的教學語言:“黃山上的怪石如此奇幻,它們的名字是如此令人神往,那么黃山上還有幾塊沒有名字的奇石,請同學們為它們擬幾個精彩的名字,倘若有一天黃山管理委員會真的用上了你取的名字,黃山會因你的智慧而加深美的內涵,即使沒能用上,黃山在你心目中也會變得更加美麗。”這樣的教學語言使學生的熱情立刻被鼓動起來,他們會迅速運轉大腦,積極思考,各種有創意的名字也會層出不窮。
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能夠充分考慮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激勵性和啟發性,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對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高尚情操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板書要引人入勝
心理學證明:在學生課堂上接受信息的兩個渠道中,相同的時間內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量是聽覺的1.66倍;一份材料,只憑聽覺三天后能記住15%,只憑視覺能記住40%,而視聽結合能記住75%,同時,教師板書的過程正是學生接受知識、理解內化的心理過程,這也是促進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過程。
一堂課上的板書凝聚了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專業素養和教學技巧,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審美情趣和綜合教學能力。引人入勝的板書必須符合教學內容,提綱挈領,突出重難點,有效配合文本,加深學生的印象;其次是亮點突出,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欣賞之中掌握當堂所學知識。設計這樣的板書,筆者認為必須遵循一定的準則:板書的書寫要規范,不寫錯別字、繁體字等,筆畫順序應準確;要有條理,使學生根據板書掌握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把新知同化到已有知識體系中;有針對性,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設計不同的板書,讓學生理解重點難點,掌握教學的重要內容;此外還應注意板書的概括性和啟發性。
在具體設計板書時,教師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別具匠心地設計相應的板書。例如,《看云識天氣》一文的板書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做到綱舉目張、條理清晰,比其他形式的板書更利于學生參與,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發揮創造性,從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采用提綱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能緊扣原文,突出教學重點,直觀地呈現文章的內容體系,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其分析概括能力。而對這篇文章的主題加以提煉時,可以采用圖像式板書,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主題的印象。此外,板書的設計還可以采用問題式、對比式和流程式等。
三、演示要富有情趣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和演示技巧比較單一,學生只能從教師的講和寫來被動接受新知,這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教師和學生均為此所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必須借助良好的演示技巧,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生動形象、直觀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情感、啟發想象、啟迪思維,追求教學的最大功效。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演示技巧來輔助教學呢?
1.多媒體演示。教學多媒體演示是指利用展臺或白板投影、視頻、錄音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盡快進入情境,理解文本,受到感染。如在《畫山繡水》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段關于桂林山水的視頻導人正文,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必然被激發,而視頻中的一些景象也會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投影無疑是作文講評課的最佳演示工具,教師可以在上作文課之前將優作、問題作文和待升格作文一一理出,通過展臺讓學生從文字的書寫到全文的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去感受、思考這些作文的成敗得失,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的作文水平定會有所提升。
2.事物演示。事物演示是指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事物來創設直觀教學,把學習課文與認識事物有機結合,豐富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想象,從而自覺地進入藝術形象所再現的場景之中。在教授《活版》或《核舟記》這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將鉛字或微雕等事物拿到課堂上,可以一邊講解課文內容,一邊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鉛字或核舟,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思路會緊跟著教師來接受新知。又如教授《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讓美術功底好的學生將課文中“落英繽紛,芳草鮮美”這些語句在黑板上“翻譯”成圖畫。這種圖文互補可以啟發學生的藝術聯想,豐富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實驗演示。實驗演示是指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將文中涉及的科學公理、規律等借助一些器物加以演示,這樣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較為抽象的科學現象,展示事物的復雜過程,也便于學生的理解。在教授《斜塔上的實驗》一文吋,學生可能因為思維定勢而無法想象兩個質量不同的球從同一高度墜下卻同時著地。此時,教師可以做模仿秀,讓學生重溫當年伽利略挑戰世俗演示這一實驗時的情景,再次感受伽利略的勇氣和魄力。
四、狀態要飽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