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4 12:08: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桂林山水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篇1

同學們,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山水風情”這一板塊的課文,這個板塊共有三篇課文,分別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園詩情》。這三篇文章從不同角度,或描寫美麗奇幻的自然景觀,或展示水城獨特的風情,或描繪如詩如畫、靜謐和諧的異國風光。這節課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去觀賞桂林山水,去領略它獨特的風光。(齊讀課題)

二、默讀課文,檢測字詞

同學們對課文已經進行了預習,下面老師檢查一下。請大家打開書,快速地默讀課文,遇到生字和新詞時一定要多讀幾遍。(檢測生字、新詞)

三、師生交流,理清順序

通過與同學們的交流,知道大家對于字詞預習得都很好,有些詞語已經明白,但是有些詞語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下面我們來讀課文,看看你們讀得怎么樣?

1讀第一自然段

(1)指讀,師指導。

(2)誰再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再指讀)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聲音要洪亮。(全班齊讀)

(3)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板書:桂林山水甲天下)

(4)你們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關于描寫“桂林的詩句”你們查了哪些資料?

2.讀第二自然段

(1)讀得正確、流利,很了不起,誰能比他讀得還好?(再指讀)

(2)指導讀排比句,尤其是三個“啊”。(“靜”這句要讀得輕而緩慢,讓人感到水在輕輕地、慢慢地流;“清”這句要讀出驚喜,讀得讓大家都看見江底的沙石;“綠”這句要讀出贊嘆之情)

(3)讀到這里請你們想一想這段講的是什么內容?(板書:桂林的水;再指讀)

(4)合作朗讀。(屏幕出示文字)

3.讀第三自然段

(1)先默讀,再指讀。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板書:桂林的山)

(2)(出示圖片)這就是桂林的山,你們能讀出自己的感受嗎?誰能讀出桂林山的特點?(齊讀)

4讀第四自然段

(1)指讀第四自然段,師指導;再指讀。

(2)指名讀,師指導。

(3)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內容。(板書:山水相依;美麗如畫)

5.理清順序,概括內容

(1)同學們讀得真不錯!現在請看屏幕,我們把黑板上的內容在屏幕上梳理一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寫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第二自然段寫了桂林的水靜、清、綠,在第三自然段寫了桂林的山奇、秀、險,最后寫了“山水相依,美麗如畫”。誰能結合屏幕上的內容概括一下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課文按觀察的順序,采用“總――分――總”的方式,寫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優美景色。

四、默讀課文,進行質疑

通過交流,大家已經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清楚了作者的寫作順序。下面默讀課文,看看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預設:“ 觀賞”和“欣賞”兩個詞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學們通過默讀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思考,提出了相關的問題,這幾個問題對我們理解課文很有價值,在下節課我們將結合問題來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篇2

一、結合學生學習狀態捕捉反饋信息,調整課堂教學

教學要為學生服務,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具備從學生的學習狀態中捕捉反饋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從學生的一舉一動中獲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學得輕松,是否學得牢固,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如我在教學《向往奧運》一課時,學生興趣盎然,情緒激昂,參與度高;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學生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表現出喜悅的神情,學生真正體會到作者的那份情、融進文中的那種境中,顯然,課堂教學效果就一定好。如果,一節課中學生面無表情,思想不活躍、思維不敏捷,沉默不語,那教師的講解即使再精彩,也是在唱獨角戲,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失敗的。

二、結合學生的朗讀、思考、質疑等情況尋求反饋信息

語文教學離不開學生朗讀、質疑、反思、問答,這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指導好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和質疑的習慣。然而,有許多教師常常忽略了這一至關重要的環節。課堂教學中,按照教學設計按部就班安排朗讀訓練;按照固定方式來進行提問,課上學生臨時提出的問題,恐怕就無暇顧及或認為無必要顧及了。就整堂課而言,只看到這節課是否全面、是否完整、是否完成任務,不考慮學生實際獲得的東西到底有多少,更不考慮學生對知識的習得過程。因此,教師務必從學生朗讀問答質疑中獲取反饋信息,因勢利導,適時點拔,尤為重要。如我在組織教學《桂林山水》一文,學生閱讀課文后能指出桂林山水的特點“奇、秀、險”,我就因勢利導,加以點拔,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體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比我在整個課堂上詳細的講解分析和板書效果要好,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結合學生作業的批改中獲取反饋信息,進行查缺補漏

教師通過對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的引導,衡量這堂課的效果最終就要看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鞏固練習情況,從學生的書面作業中得到反饋信息,我們要從獲取和正確利用這一反饋信息中制定下步課堂教學的措施,提高課堂教學力。

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從“精講多練”的角度去加大課堂上書面“練”的份量,也需要從學生的書面練習中獲取反饋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課堂“練習”的機會。如果教師在學生進行書面練習時,能做到經常巡視,認真了解情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課后反思,借以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對個別后進生加強指導,對帶有共通性的存在問題集中加以評點,那么,學生抄寫中的錯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離題等問題不是可以得到及時的糾正嗎?這樣課堂教學力就會在我們的不斷總結實踐中獲得提升。

四、結合師生間的交流合作獲取反饋信息,努力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

教師的課堂教學在課后還應加強與學生溝通與交流,了解其對課堂教學的反應,這又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又一途徑。教師在跟學生課后交談中要放下師者的架子,和學生融洽相處,耐心細談,教師才會獲得真正的有價值的信息。當你了解到學生覺得這節課特別有趣,學得既輕松又愉快,不知不覺就到下課時間了。那么,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達到協調一致,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學的效果必然會事半功倍。

篇3

【關鍵詞】多媒體;高效;語文課堂

正文:

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技術日漸被應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能夠使語文教學由“少、慢、差、費、低”轉變為“多、快、好、省、高”,真正地實現語文課堂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創高效語文課堂呢?

一、以多媒體課件激趣,巧妙導入新課

古人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上活一節語文課,巧妙導入至關重要。導入新課常見的有開門見山、猜謎語、聽錄音等多種方式,但就效果而言,我認為運用多媒體效果最佳。因為運用多媒體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能真正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課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秀麗景色,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圍繞著桂林山水之美,祖國山河秀麗,我設計這樣一個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在教學中我是分這樣幾步進行實施:

1、出示一幅圖文片:中國地圖,并用動畫技術突出地顯示桂林在祖國地圖上的位置。

2、出示一張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過對“甲”字的講解,點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覽勝地中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激起學生一睹為快的強烈欲望。

3、我抓住這一有力時機播放一段課前已編輯好的配樂錄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學生帶進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這樣,一上課就渲染了濃厚的氣氛,拉進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全了必要的情緒鋪墊。

二、化難為易,突破教學難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難點問題的解決如果僅靠講解、朗讀、體會等方法,學生一知半解,或含糊不清,或教師公布的答案就算問題解決了,學生收效甚微。如果借助多媒體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把一些學生難以通過口頭表達清楚的內容,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這樣就有力幫助了教師對教學難點的突破。

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圍繞“你最欣賞哪位植物媽媽送種子的方法?為什么?這一問題展開自主學習,當學生理解到豌豆傳播種子的方法時,對“太陽一曬,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這部分內容不易理解,我及時播放課前查找到的錄像資料,當畫面呈現出來時,孩子們全神貫注地注視著畫面,當看到豆莢裂開,一顆顆豌豆從豆莢中彈射到地上時,不禁發出一聲聲驚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表達自己的感受:豆莢裂開的速度太快了,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看不到,所以文中說“啪的一聲”。“我知道為什么用‘炸開’了,因為豆莢裂開是有力量的,所以把豌豆寶寶們彈落到地上。”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對豌豆傳播種子的神奇之處有了更加直觀和深入的體會,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的感受產生了共鳴,使課文的難點得以突破。

三、加大訓練密度,提高訓練效率

課上對學生進行訓練是教師常用的方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為節省時間事先要用小黑板把課上對學生訓練的內容寫好,內容較多時需要用幾塊小黑板,需要改動時還要擦去再寫,非常麻煩,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但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課程整合以后教師課上對學生進行訓練就方便多了。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事先把課上對學生訓練的內容編排好,在課上利用多媒體功能對訓練內容、結果進行呈現、交流、修改,整個變化的過程全部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就訓練內容的來龍去脈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足夠的訓練量,大大地提高了課堂訓練的效率。

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傳統的做法是教師把生字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反復地認讀,或利用識字卡讓學生來認讀,非常地枯燥,浪費了訓練時間。而我利用多媒體制作的生字課件,把生字的意思蘊涵其中,配有插圖,既有趣味性,由有科學性。如:在一課的教學時,在組織學生學習生字中,我讓學生介紹你是怎么記住本課的生字的?隨著學生的介紹,我出示相應的生字課件:船(背景為小船的插圖。);尖(背景為注射器的插圖。);坐(背景為兩個人坐在地上的插圖。);看(背景為一人將手搭在眼睛往遠處看的插圖。);閃(背景為門中一人閃過的動畫。)。這樣,使孩子們既有興趣,又避免了單調的訓練,使教師既節省了訓練時間,又保證了訓練量和訓練效果。

總之,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語文課堂,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合理、巧妙地進行整合、運用網絡資源,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才能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效益達到最優化,最終達成高效語文課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沈燕 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教學設計江蘇教育技術 2006.2

[2]魏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6

篇4

關鍵詞:小學 語文 課堂 教學 氛圍 創設 策略

一、從教學設計入手,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良好的計劃對于一件事的過程、結果都會有積極的促進意義。特別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需要教師能夠進行一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備課,以便能夠明確教學目的、為教學的有效進行做好指導。但是在傳統的教學備課中,教師往往只是從教材或者教參入手進行課堂備課,教學內容大多是教師個人意志的體現,學生只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接收知識,在教師的“強權”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有自己的思維空間,這也是導致學生自主性思維能力弱、創新能力較低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新時期,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新的教學理念、采取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能夠尊重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多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進行教學備課,以便能夠使教學更加如何學生的實際狀況,使教學過程更加“接地氣”,提升學生的學習感知度,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打好基礎。比如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教學的備課階段給學生準備一些雙龍洞的照片、音像資料等信息,以便能夠給學生創設一個模擬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雙龍洞的“實地游”,根據課文內容從沿途所見的美景、外洞的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等內容,結合圖片資料進行想象,讓學生能夠根據作者的視線去進行課文內容的體會,通過一定的實物圖片展示來使文章顯得更加具體、形象,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

二、從師生關系入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游戲開展的基礎,特別是在小學時期,學生對于師生關系的認知不科學,在他看來,教師就是監督、督促自己學習的人,很多學生與教師都存在著對立關系。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的紀律和揮動的教鞭“打”出來的,它依賴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依賴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依賴于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變強調學生尊重老師的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的雙向統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傳統教學中的專制型或權威型為合作型或伙伴型關系。在語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系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目標,更好的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從教學方式入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1、運用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為學習對象、研究對象的科目,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對于語言的掌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性和感染力,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還要講究輕重緩急的節奏,豐富多彩的內容,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有美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以激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聲的語言與無聲的語言結合為主體語言,聲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性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溝通,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忘身于課文所展示的情景。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節課的時候,就需要教師能夠運用充滿感彩的語言進行課文的朗讀,特別要注重語言朗讀的準確性。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ya),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哇),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na),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相同的“啊”在不同的字后面就有不同的發音,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予以重視,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

2、運用教學引導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

小學生由于自身的學習認識能力有限、學習思維意識不足,在教學中更多的還是需要教師的教學引導。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認識到自身教學引導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作品未經閱讀前,只是向讀者提供了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間匿藏著許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讀者發現、填補、去闡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正式讀者閱讀活動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維元素,從而架起一座溝通作者與讀者情感的橋梁,使讀者對作品的意義達到了個性鮮明的理解,逐步深入,進而嘗到成功的,內化為自覺地行為。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來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篇5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語文與生活的處理上,讓學生通過對生活進行反思來加強對語文學習內容的理解。

1.創設情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應重點考慮情景模式的應用,對于涉及季節規律的課文可以安排到相應的季節教學,通過實際體驗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這種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語文。唯有把學習內容和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無論是對教師教學難度的降低還是對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設置爭議,幫助學生探究文本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爭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如在講解《陶罐和鐵罐》一文時,可以把學生分為兩組,通過雙方激烈的辯論對課文內容加以闡述,掌握教材內涵,完成教學任務。

3.著重討論,詮釋“困惑之點”

對《我的戰友》一文中所寫的:“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過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戰友。”有的學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嗎,怎么會只燒到,而“我”卻能安然無恙地在一旁產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沸騰了!是啊,怎么會這樣呢?對于這一問題我并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指導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在下堂課中探究。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探究和交流,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真正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語文教學從課本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歸課本的過程。

4、擴充想象,補充“空白之點”

《狼和小羊》一課的結尾寫道:“說完,狼向小羊撲去……”此處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狼撲向小羊后,結果會怎樣呢?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的說弱小的羊,絕對死定了;有的說狼吃羊的心太急,撲到河里去了;有的說這時候獵人來了,打死了狼;有的說狼一撲,一下子犯了心臟病死了……這無疑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積累迸發的創造火花,是學生生活經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

二、教學形式生活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這是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教師的身份是引導者和參與者,通過對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來為他們提供服務。

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語文課堂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設備,是提高教師對課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對語文教學內容有效展示的方法和手段。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課堂情景的創設來說,應該重點考慮對學生生活的貼近程度,只有創設的情景貼近生活,才能幫助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提高自我,積極主動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能力。

2.用美的文字折射生活的樂趣

小學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它憑借語言文字顯現物美、景美、事美、情美和人美,讓人通過欣賞富有韻味的語句、段落,喚起美感,對事物的認識有質的飛躍。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其中的好詞佳句來完成其中的重點內容,再運用上文所提及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必要的情景展示,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桂林山水的具體概念。這樣,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學效果。

篇6

 

    一、活動目的

引導隊員認識、了解西部的風土人情、秀麗的風光,暢想西部大開發給祖國帶來的巨變,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為西部和家鄉貢獻力量的感情。

二、活動準備

1.做好動員工作,在圖書館尋找有關西部地域的資料,準備好中國地圖。

2.指導隊員編排好歌頌西部的兒歌,排練好相關的舞蹈。

3.制作駱駝、綠孔雀、大熊貓頭飾及蘋果樹的泡沫塑雕。

4.音樂資料合成,VCD剪輯成形。

三、活動步驟

(一)中隊長講話

小朋友,你們去過我國東部的廣州、深圳等地嗎那里景色優美,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我國西部一些地方,人們的生活還比較貧窮。作為西部小朋友的我們,有信心建設出比東部更發達的西部。那么,我們對西部了解多少呢請看我們的主題中隊會“西部知多少”。

(二)活動開始

1.主持人甲:“我們的家鄉在成都。成都位于祖國西部的四川省,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去年金秋十月,在我們美麗的家鄉召開了一次隆重的國際會議,吸引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親愛的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會議嗎(眾答:西部論壇)

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原因,西部地區相對落后,但這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卻有著許多寶貴的東西。

一提到這些,我就抑制不住內心的自豪與激動。真想馬上飛到那美倫美奐的西部上空將秀麗的景色欣賞個夠!親愛的小朋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小導游出場簡介西部的風光片。)

(1)主持人乙:啊!站在天山之巔,眼望無垠的云際,真令人豁然開朗!(放映新疆地區風光碟片。)

主持人乙:沿著絲綢之路,我們再到神奇莫測的敦煌莫高窟去探究一番,看看能否重溫那昔日的興旺和燦爛的文明!(放映敦煌莫高窟碟片。)

(2)主持人丙:好一片壯闊的內蒙古大草原啊!讓人情不自禁想起“天蒼蒼,野茫茫,見吹草低見牛羊”的千古佳句來!(放映內蒙古大草原碟片。)

主持人丙:我們現在面對的正是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西安兵馬桶,真可謂是氣勢磅礴,舉世無雙!(放映西安兵馬俑碟片。)

(3)主持人丁:順著激蕩奔流的長江水,我們來到了人稱“天下險”的長江三峽,目睹這不盡的東流水,真讓人心放搖蕩。(放映長江小三峽碟片。)

主持人丁:黃果樹瀑布高71米,寬84米,是中國第一大瀑布。看,那一份迷離,那一份宣泄,真令人神往。(放映黃果樹瀑布碟片。)

(4)主持人戊:瞧,這些奇形怪狀、形態萬千的山石多么有趣,這不是天下聞名的云南石林嗎(放映石林碟片。)

主持人戊:“山如碧玉簪,江為青羅帶”,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虛傳啊!(放映桂林山水碟片。)

2.主持人甲:啊!親愛的小朋友,西部的山水如詩如畫,西部的名勝奇絕天下。短短的時間里,已足以讓我們領略到了她的博大壯美,一定使大家看得如癡如醉了吧!誰能告訴我,這些美麗的風光在西部的哪些地方嗎

(1)隊員在中國地圖上找出西部各地區。

(2)請隊員利用軟件在屏幕上找出西部各省區。

3.主持人甲:是啊!在這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無數勤勞的人民,其中有許多的少數民族呢!下面,我們就請幾位少數民族小朋友為大家獻上獨特的民族舞蹈。我們邊欣賞邊猜猜,她們屬于哪一個民族

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表演《大坂城的姑娘》、《小牧民》、《北京的金山上》,穿插品嘗特產。

4.主持人(胡博士):小朋友,我來晚了,真是對不起。(胡博士的知識搶答比賽。)

(1)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在西部哪個省

(2)我國人口分布最廣的地區在哪里

(3)“孔雀的家鄉”在哪里

(4)我國最大的草原是什么草原在西部什么省

(5)長江的源頭在哪兒

穿插西部小動物(綠孔雀、駱駝、大熊貓)的出場和自我介紹。

5.主持人甲:小朋友,剛才我們從胡博士那里知道了很多知識,現在,我們來開展一次比賽好嗎

(1)隊員分組做邊線題,由主持人糾正錯誤。

(2)分小隊用軟件進行鞏固。

(三)中隊長講話

太棒了!在短短的時間里,同學們對祖國的大西部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們知道了西部范圍廣大,物產豐富,風光秀麗,真是收獲太大了。下面,我們請中隊輔導老師講幾句話。

(四)中隊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西部土地遼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這里的人民勤勞樸實,這里的發展潛力巨大。今天,我們的主題隊會“西部知多少”開得十分成功,希望同學們通過這次活動,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為西部的將來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四、活動結束儀式(略)

篇7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有效性

現代社會科技不斷更新發展,互聯網已得到了普及。目前,通過信息技術做教學輔助,使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需要將信息技術教學輔助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打造高效課堂。這種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能夠豐富教學模式,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充分發揮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教學更加充實而輕松愉快。

一、信息技術在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信息技術能夠為教師提供廣闊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便利的條件,也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學習成長空間。幫助教師理清了教學思路,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制定教學計劃時,可結合學生實際,認真思考,將教學內容一步步地做成教學課件,思路清晰,豐富生動,極大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創造了良好的課程開端,為高效課堂做好了成功的保障。

其次,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設計教學內容,加入自己豐富的想象,對教學的有效性深入思考,使教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豐富和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學設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教師在學生們心中的高度。教師通過自我魅力感染了學生學習的傾向,從而使學生帶著對教師的欣賞和尊重聚精會神地進行學習。

再者,信息技術教學輔助手段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構建,能夠延伸課堂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吸收更全面的知識,全面性提升的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利用信息技術做教學輔助,可將教學擴展的更加開放和宏觀,讓學生的學習不受空間限制,在知識的海洋里任意遨游,發展學生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感官能力對知識得到充分的內化理解和個性理解。不再是傳統僵硬、死板的灌輸,抹殺了學生的靈敏性和個性能力。

同時,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識地穿插一些時政熱點、民族精神、社會習俗,感染學生的人文精神力量,提升學生關注社會、熱愛祖國的責任感和意識。并且,這種方法極大程度上擴展了語文知識的向度和廣度,對于激發學生強烈的語文學習興趣有很大幫助。

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具體措施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有效構建,教師可更加快速地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初中語文學科的重難點,一些難點教師可通過對學生的百般引導,加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較強的感性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而一些難點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寫了一幅美麗的山水風景畫面,學生只通過想象和理解是難以感受其美景的盎然之處的,而教師的理論講述就更顯得枯燥乏味了。因此,這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將水的“清、靜、綠”等用真實的的畫面展現出來,學生通過直觀的體驗就會更真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快更具體地掌握了文章主旨。同時,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感知后,就會自覺地感嘆桂林山水的美,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地發揮和想象,促進學生語文的感知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語文課堂,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學生通過多聲音、圖像、動畫、色彩、情境等的綜合感知,大大提升了學習興趣,注意力更加集中,為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同時,信息技術具有靈活的控制功能,學生可在原有的教學進度下控制自定目標進度,根據自身學習情況的快、慢自行調整,從而查缺補漏,使學習更上一層樓。

教師在利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操作技能,發展能力。計算機有各種自動化軟件和豐富的學習功能,學生如果學會了在網上自主學習,查閱資料,可謂是為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廣闊的發展平臺。不僅能夠拓展視野,增加知識面,還在另一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素養,更進一步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操作技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運用計算機技術構建教學內容時,可巧妙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技能。

例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除了運用語言講解知識外,還可以在實際動作和視覺材料方面提拱示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從側面吸收到計算機使用技巧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有關練習方法和實際行動的清晰步驟,學生有了模仿的樣板,再進行練習,就會的心應手,操作自如。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信息技術教學輔助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打造高效課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計算機的操作技能和業務水平,從而為信息化時代培養全面性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姚同.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模式研究[D]. 河北大學,2005.

篇8

關鍵詞:生活氣息 地理知識 貫穿 教學

教學應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那么如何將富有生活氣息的地理知識貫穿于教學之中呢?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幾點。

一、關注日常生活,將有用的地理知識融入教學之中

地理環境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可以說自然地理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作用,每一種日常生活又會受到多種地理因素的影響。

案例1:衣著方面與地理知識

為了讓學生理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思考:“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學們討論總結之后,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通過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大氣對太陽輻射有削弱作用”,更有一些頭腦反應較快的同學則能舉一反三地列舉其他一些例子。

案例2:行的方面與地理知識

除了書本上學生掌握的“南船北馬”外,針對現在機動車(摩托車、家用車)越來越多的現象,造成“桂林市城市交通擁堵”之后,再適時地給學生提出“假如你是桂林市交通局局長,你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經過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提出了許多可行性方案。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又激發了學生思維。

案例3:時間方面與地理知識

在教室里貼的校歷表及一個學期變動幾次的作息時間表,也是很好的教材,從“月相”的講解,聯系校歷表中的“星期”,從變動的作息時間表來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內容。將身邊的事物與書上的知識有意識地聯結在一起,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而且無意中也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案例4:食、住方面與地理知識

指導學生從氣候知識中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教材中陜北的窯洞、云南的吊腳竹樓,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圍屋”,江南水鄉的亭榭等都引起了同學們濃厚的興趣。

教學中以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充分適應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結合當地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將生產中的地理知識運用到教學之中

地理與生產的聯系十分密切。農業在地區間、部門間雖然差別很大,但都離不開當地一定的地理環境,而農業類型的選擇及農業發展方針與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說是對地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體會地理對于生產建設的巨大作用,也是對“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體體現。

案例5:感受桂林山水,領悟生產中的地理

為了讓學生理解江西省千煙洲的“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生態農業布局結構,我讓學生假設成為桂林市農業局局長發表各自的看法。通過聯系生活,親身體驗,學生討論。這一切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既深化了“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的內涵,又把鄉土教材知識融入社會實踐的大課堂里,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重視“新聞聯播”,將地理熱點事件納入到教學之中

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內容,有選擇地納入到地理教學中,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開發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

案例6:重視熱點新聞,感知地理知識

在學習“地質災害”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我要求學生觀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的圖片和資料并回答:

①震中所在地位于圖中的哪個地

形區?

②引起這次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這次受地震影響的地區極有可能會誘發哪些次生災害?

通過緊扣教學內容,聯系新聞事件的教學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使其養成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世界熱點的好習慣。

四、開展實踐活動,將地理情感體現于教學之中

應用是學習的目的,是靠實踐來完成的,學校教育必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當把課本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從而在“學”中“用”,在“用”中“學”。

案例7: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

通過利用課外活動,組織學生檢查學校環境衛生,收撿垃圾等活動,可使學生增強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的思想意識,同時活動也為課堂輸入新鮮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學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識。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在學習內容上向

生活滲透,在學習空間上向生活拓展,在學習時間上向生活延伸,在學習形式上向生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傾聽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19-01

眾所周知人們所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后天習得的。然而習得的過程離不開“傾聽”。不僅是知識的學習,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同樣離不開傾聽。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耐心傾聽的習慣,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正確的引導,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能夠更好的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可以促進其與他人之間的思想交流,進而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長處,促進自我意識的反省。教師從中進行適時地引導點撥有利于思路的拓展,激發思考,實現溝通交流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意義

傾聽到目前為止并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課堂上學生的傾聽能力可定義為在課堂上學生能夠在明確傾聽目的及意義的前提下,掌握傾聽相關知識,具有理解、記憶、評價語言信息的基本技能,可以根據獲得的信息做出恰當的反應,并且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傾聽的占比要高于言說,學生傾聽能力提升可以拓寬信息來源的渠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不僅引導學生傾聽教師,同時要學會傾聽同學、他人、自然、文本以及自身。具備傾聽能力的學生能夠全身心的參與知識的學習,真正的領會并非機械性的記憶,可以積極主動的完成知識的構建。同時傾聽培養的是反省式思維,在聽到語音信息后,大腦要進行懷疑批判性的思維重構信息,構建知識。這樣的模式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改變了以往接受式思維被動、機械接受的局面,更容易實現知識的內化。傾聽是主動行為,懂得傾聽的學生能夠主動步入他人的世界,通過傾聽能從語言信息中感悟他人的情感體驗,準確的捕捉他人情感,與之產生共情,學會愛與包容。語文課堂是以語言的形式傳授語言,而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思維模式、行為習慣的培養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更有助于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的養成,受益終身。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傾聽能力的策略

1、營造傾聽氛圍

如果課堂上能夠有非常良好的傾聽氛圍,學生便很容易的投入學習中去。師生關系更加的融洽,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同時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處于特殊的生理時期,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若想實現傾聽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用心的鉆研探究,尋求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方法。在平時的教學實踐當中,時刻提醒學生:“在聽別人講話時,一定要認真聆聽,不能隨意打斷,認真聽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禮貌。如對其言語存在疑問,或不同見解,可以等其講完在進行發問。”如果發現有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要悄悄的走過去進行提醒,或者以簡單的肢體動作如做一個停止的動作等進行提醒。從而保證每個學生都將注意力集中認真聆聽別人講話。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接近尾聲時,馬上就要到下課時間了,學生明顯出現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有的在玩筆,有的盯著書神游。老師提的問題學生回答不再積極主動。而此時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學完這一課說說自己的體驗?但面對此種情況若按教案設計直接提問肯定無法達到預期目的。此時突然想到設計教學情景,在情境中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傾聽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親自去桂林,體驗一下“舟在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種陶醉于山水之間的感覺呀?

學生紛紛投來驚詫的目光,異口同聲說:想啊!

師:那么誰先當一次小導游給大家介紹一下桂林的美景?

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了,立刻端正做好準備聽課。這種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傾聽欲望的情況在小學階段的課堂上時有發生,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針對學生的特點,采取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傾聽興趣。

2、設立明確的“傾聽”目標

小學生具有好動、表現欲強、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的特點。他們往往喜歡表述,而沒有足夠的耐心傾聽。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當教師提出問題叫某個學生回答時,其他的學生便開始做其他事了,因為他們認為老師沒有提問他,這個問題就與他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教師在課前要給學生設立明確的目標,“聽”之前明確要求。例如:有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時,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想想他有哪些地方說的好?還有那些不足?需要補充些什么?”“大家一起來做小評委,給予其評價”。當學生明確目標之后,便會自然的注意傾聽,進而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3、強化“傾聽能力”進行專項訓練

傾聽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實現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并且反復強化訓練。例如: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聽記訓練,此種方法意在鍛煉學生邊聽、邊記錄、邊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轉瞬即逝,傾聽者必須要專注認真傾聽,抓住重點,快速思考。還可以進行聽答訓練,教師口述內容,可以選擇判斷題或選擇題,學生進行回答。在教師口述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抓住問題核心,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這種訓練方式可以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專注力以及傾聽判斷力。此外還可以采取傾聽后復述的方式,如課堂上要求學生復述老師說過的內容,或同學剛剛的發言。這樣的方式在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可以加深印象,強化對知識的記憶,此外也不失為檢驗學生傾聽效果的好方法。

結語:小學語文課以語言為教學內容,是最適宜培養傾聽能力的課程。加強小學語文課堂的傾聽能力訓練,使學生具備傾聽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從而通過傾聽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有效高質 建構主義 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

CAI即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集成文字 (Text)、圖像 (Graphics)、影像(Images)、聲音(Audio) 及動畫(Animation) 等多種信息的強大功能,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仍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如學生的注意力易被多媒體花哨的視聽和有趣的畫面所吸引。結果,上一堂多媒體課,教師準備得千辛萬苦,換來的卻是:學生看得舒服,聽得悅耳,學得膚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而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以及從Internet上獲取的信息)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如何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環節,讓多媒體得以真正發揮其強大的教學輔助功能,打造出有效高質的課堂,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學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一、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造良好的學習信息場和心理場,激活興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可見,興趣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象,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信息場和心理場。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發揮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例如,講《索溪峪的“野”》這篇課文時,教師上課前先放映張家界索溪峪的風光片,讓學生感受童話般的張家界自然風光,以及索溪峪天然純樸的野性美。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情感學習文章,理解文字的準確,從而積累語言。在語文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限制,把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大量的、多樣化的信息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樣感官,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課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建構主義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總之,通過“同化”與“順應”才能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

例如,在講授《桂林山水》時,教師可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講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時,播放課件,畫面上山川林立,聲音上水聲潺潺,配以優美舒緩的音樂,把學生帶入到風景怡人的山水之間,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體會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課時學生激情高昂,朗讀時聲情并茂,紛紛說將來要到桂林去旅游。這樣,在一節課當中,媒體技術的運用,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入情境,融入音樂、美育的欣賞,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參與,增強記憶激發共鳴

學習的過程是涉及學習主體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學習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等多種感官協同作戰,三天后記憶的內容可占80%左右,而現代信息技術以其聲、光、電、色的多種作用,并通過其信息的動態演示,刺激多種感官,根據建構主義的“聯系”觀,“情境” 建構觀中的“最臨近發展區”理論,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開聯系,引發聯想,成為學生學習最易接受的途徑。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賣火柴的小女孩展現在師生面前:一個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道上賣火柴,在那樣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被饑餓摧殘的小女孩獨自一人在街道上走著,怎么不令人同情,心碎?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可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更能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記憶也非常深遠。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生成性信息資源,營造協作型學習環境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利用生成性資源。然而,這種生成性資源往往稍縱即逝,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怎樣才能快速地“搜集”這些現實性資源呢?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我們經常采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即時呈現功能,用攝像機,實物展示平臺,以及基于Internet的網絡環境,來“搜集”“重現”這些生成的課程資源,為超越時空和地域的協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如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實物展示平臺將學生在鞏固練習時“生成”的一些典型錯誤即時呈現在學生面前,把這些問題交給學生進行互動式的辯證分析討論,使這些處于萌芽狀態下的“生成”問題立即得以解決,效果非常明顯,被學生形象地稱為“手術臺”。長期以來,這種生成性的資源越來越引起了師生的重視,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即時“搜集”生成性資源,有利于構筑協作型學習環境。

總之,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代信息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建構主義理論則提供了一種科學的教學理念。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合理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會更有實效,同時為改變傳統的注重認知、灌輸、封閉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激活語文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造有效高質的課堂教學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

[2] 陳玻、張建偉,《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1998

[3] 何克抗,《CAI 的理論基礎和以學為中心的課件設計》,2000

[4] 楊開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原則》,2001

[5] 李登江、張靜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創新教育》,《遼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