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識內容小結范文
時間:2023-03-27 11:02: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地理知識內容小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地理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課堂教學追求的效果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效果?!眰鹘y的課堂教學追求的“教學效果”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評價課堂,而素質教育更多地追求學生的“學習效果”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看,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它們可以這樣解讀:知識與技能——學生學會了嗎?過程與方法——學生會學了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學得愉快嗎?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堂好課應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主體地位的確定,是以學生的參與度作保證的。所以地理教師應想方設法讓學生愛上地理課,就需要創造性設計地理課堂教學,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我們應如何做呢?
一、采取各種教學手段,激發興趣,吸引參與
中學地理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地理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興趣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地理課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那么,怎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
(一)精心設計好導語。教師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出新穎的導語,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采用溫故知新導入法,利用已學知識與未學知識之間的聯系與銜接關系,由已知向未知逐漸過度;直接導入法,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單刀直入,切入主題;巧布疑陣導入法,設置懸念,造成疑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圖像導入法,引入新課標教材中的圖片達到教學的良好效果;詩歌、歌曲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諺語、謎語導入法。但是,無論選擇哪種導入形式,都應當遵循下述幾個原則:精煉性、趣味性、鼓動性、啟發性、和靈活性。
(二)采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教學。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的這一特點,可以再現或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如各種自然和人文景觀,使學生能見其形,如臨其境。情境的再現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優美、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這樣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講“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章內容時,教師將大陸漂移假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軟盤裝上計算機,然后模擬兩億年前起到現在的大陸漂移過程,這樣可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初中地理教材中,能讓學生很好完成實際操作的活動是用乒乓球制作地球儀。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做好這個活動呢?(1)讓學生準備好所需材料制作地球儀所需的材料有: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2)教給學生操作的方法(3)評判等級。
(四)精心選擇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學生學習地理時往往不滿足于課本上的地理知識,他們對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知識更感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精選與補充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地理趣聞及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五)做好課堂小結。地理課堂小結形式很多:(1)簡明扼要,歸納總結。這是最常見的小結方式,即在每一堂課內容講完之后,把所講內容作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歸納。(2)落實“雙基”,練習檢測。即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口頭或書面作業作為課堂小結。這種方式既能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得以反饋。(3)巧設問題,前后銜接。地理學科知識的聯系性強,這種小結方式注重教學內容的成因分析,能使學生在腦中建立良好的地理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和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繪圖列表,形象創設。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利用板圖、表格、簡易文字關聯圖等方式進行課堂小結,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識圖、析圖能力。
二、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應該不斷追求并能動地運用發散、聚合思維進行教學,實現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教師應精心設計創造性的教學方案。地理教材只為教學提供了基本內容,地理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靈活運用各種教法,創造性地組織教材,使靜態教材內容變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問題,誘發學生探索。比如:在設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部分的教案時,不拘泥于現成的結論,而是采取逆向思維的模式:假如地球不傾斜著身子旋轉,那又會是什么景象呢?
(二)教師應精心設計階梯型和發散型問題。構建一系列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階梯型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維深度諸方面的突破;教師還應創設發散型問題,以某一知識點為中心,沿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更多途徑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教學“熱帶雨林氣候”時,我們就可以從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農產品等方面講述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三)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先讓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然后鼓勵、誘導學生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達到培養創新性思維的目的。如在某城市相繼修建生活住宅小區,在設計過程中怎樣設計南北樓的最佳距離?如何考慮太陽直射光線在地表上的移動規律等,通過提問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活學活用現有知識、調動大腦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就需要有創造性,通過互動的地理教學與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識聯系,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從“認識地理”到“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的海闊天空,學到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課程標準
篇2
【關鍵詞】 高中地理 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 生活實際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人類不同時期的活動,是學科建立和發展的基礎,自然學科都離不開實踐活動。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將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通過社會實踐聯系在腦中構筑地理知識體系。在新舊知識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維靈感。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高一階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將地理擱置,造成學生知識上的斷層,在接受新知上感覺困難;高三學生,由于知識密度大,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要完成三年的復習任務,迎接決定自己命運的高考,學生感覺壓力很大。凡是對地理學科感到厭煩的學生,都存在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維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維缺陷的表現
1.1 對地理學科缺乏重視
由于高考將地理納入文綜的考試范圍,但是由于在初中階段,地理知識的學習出現過時間上的間斷,這樣就造成文科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缺乏足夠的重視,學生從初中就沿襲下來一種學習地理知識的習慣即對結論機械地背記,不重視知識理論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時教學與高考,都側重于地理知識的綜合性考查,其實地理學科既是一種自然學科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科學。對于需要思維轉換的題就會感覺無從下手。
1.2 對地理知識的綜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維廣度深度受限
筆者通過近五年的文綜試題刊看,學生的對于活題的應對能力較差,關鍵是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思路的寬度都很受限,導致在做題的過程中,分析問題出現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對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綜合地分析問題,找準地理問題的切入點。如光和熱,學生多數認為太陽輻射能強烈,其熱量必定充足,卻不清楚熱量體現在何處。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青藏地區,思維出現梗阻。
1.3 思維定勢干擾了邏輯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對每一章節的知識要做到脈絡清晰,對于跨章節的內容要能夠實現知識網絡的構建,從而為形成準確的地理知識體系。但是一些學生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較大,單項的知識掌握的還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亂了手腳,不能在頭腦中形成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最后的結論經常出現錯誤。如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后順序形成熱力環流,這就要求學生對高、低氣壓產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邏輯分析,但是不少同學出現混淆就是思維定勢在干擾。
2 以生活實際為契機,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筆者結合最近帶過的幾屆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歸納總結在一起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嘗試多種改進的方法。進過不斷的實踐研究,發現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切入點,能夠對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高有較大的幫助作用。
2.1 穩扎穩打構建知識結構,夯實地理思維基礎
任何一學科知識思維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的基礎之上,地理學科更是如此。高中階段的地理知識,地理思維具有較強的發散性,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對于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要為學生講到位,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注重逆向性思維的思考方式的練習。如“為什么北美大陸有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而沒有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卻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轉看中國,由北向南分別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筆者就從問題的關鍵------兩種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兩個地區的地形、風帶等的作用的不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建立地理思維能力。
2.2 定準位深理解,重塑正確的地理思維
學生地理思維的形成,需要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定位。讓學生在對知識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挖掘知識點間的聯系。如,筆者在講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資源的開發》筆者定位學生身邊生活實際,通過多媒體展示嫦娥奔月的圖片,今天變成現實,展示我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短片。接著問學生嫦娥一號的旅程需要動力的推動,那么這個動力依靠什么能源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能源資源的開發。然后讓學生結合身邊實例說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進行再生與可再生的分類。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起合理開發能源走可持續發展的地理思維。
2.3 截取實際實例,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的學以致用的特點很明顯,因為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筆者根據地理知識的特點,經常在講課的過程中,截取學生身邊或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通過分析來探究地理知識。如高中地理專1《時間計算》,計算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或-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大西小,東加西減)。筆者舉例北京時間15點,重慶(106°E)的地方時為多少?根據公式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得出為14點4分。
3 小結
地理學科的學習,需要有較好的理思維能力做支撐。教師能夠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身邊生活實際現象與知識點相結合,便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正確的地理思維能力。
當然,地理知識的牢固掌握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也需要教師在將方法傳授給學生后,通過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與現實生活實例的練習。通過實踐,加強學生的能力與解題技巧的提高,通過鄉土校本資源的充分利用來加強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方.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0(7).
[2] 胡萬賢.培養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淺談[J].甘肅教育,2003(12).
[3] 薛景芝.談地理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2005(Z2).
篇3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課堂小結;實施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2-050-1
課堂小結不單是總結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探求新的知識,激發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從而自覺學習更多知識。有時一個課題需要幾課時才能講完,這樣幾節課之間必須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在做小結時提出一個有啟發性的思考,造成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在好奇心的誘導下主動預習新課,懸念成為新舊知識的連結點和橋梁。這樣不僅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導向,而且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索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我們的付出就會取得更大的教學效果。
課堂小結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我認為在日常的地理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運用板書來小結新課
【案例一】 第三節《民族》板書設計
(一)民族的構成:
1.民族總數有56個(除漢族,其他55個民族都是少數民族)
2.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2%
3.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的8%
4.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9個:壯族(人口最多)
(二)民族的分布:
1.大散居: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
2.小聚居:(1)漢族:主要集中分布于東部和中部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西北
3.交錯雜居:全國沒有單一民族的縣或市
(三)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
板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好的板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教師漂亮、規范的書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是學生不可多得的學習助手。上述板書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條理清晰地展示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輕松、明確地感知和領會所學內容。所以利用板書進行課堂小結,不僅有利于學生歸納、整理所學的地理知識,增強識記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運用思維導圖來小結新課
【案例二】 第一節《大洲與大洋》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以圖文并重的形式,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關系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在地理課堂小結中的應用,十分有利于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有效地組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小結,可以將其頭腦中抽象的思維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畫面,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運用歌謠來小結新課
【案例三】 第一節《地球儀》小結歌謠
地球模型地球儀,經線緯線看仔細;
經天緯地辨方向,SNEW是縮寫;
向北變大是北緯,向東變大寫作E;
向南變大為南緯,向西變大自然西;
特征緯線有五條,赤道、極圈和回歸;
半球劃分是難題,二妞六姨分東西;
小小為東大大西,判斷半球金鑰匙。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小結歌謠
黃河源 來自巴顏喀拉泉
黃河水 來自山東渤海水
上中下 河口桃花分三段
河上游 高山峽谷急水流
河中游 黃土高原水土流
河下游 華北平原地上河
地理知識豐富,范圍廣,識記點多,學生記憶難度較大,在地理教學中可根據具體內容優化編寫歌訣。教學實踐證明,適時采用歌訣進行小結,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記憶效率,使學生在愉快歡樂中獲取更多的知識。編寫歌謠,不僅教師可以編,還可以讓學生編,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編寫歌謠,可以仿照熟悉的歌曲,也可以自己進行創作。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歌謠為紐帶,以地圖為核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自然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進而促進智能和情感的和諧發展。
四、運用地圖來小結新課
篇4
關鍵詞:地理;自主教學;初中;運用
初中地理課程具有綜合性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初中生的知識儲備及其結構的制約,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所以,初中地理教學就要求教師必須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自主教學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際動手的能力。本文重點探討了初中地理課程的自主教學的應用問題。
一、教學引入實驗法,培養學生自主的觀察、動手的能力
1、初中地理實驗課程自主教學的策略。在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學要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從實驗中獲得知識,以達到高效應用的目的。初中地理教學的課程設計要真實的社會現實結合,以課本為內容依據,展開合理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實驗中增進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幫助學生自由選擇,開展重點、難點問題的開放性、討論性教學。
2、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增強學科體驗。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提前按照預案幫助學生在地理實驗教學之前做好相應的實驗準備。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側重學生地理理論的應用方面的關注,幫助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不僅達到了學生的創新教育,提高了其實踐能力;同時對原有地理知識的掌握和鞏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令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通過實驗課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二、開展多種活動,展開自主教學
1、開展模擬旅游,訓練學生的實踐研究能力。旅游活動能夠陶冶人的情操,磨練人的意志,愉悅人的心情。初中生在枯燥的學習之余,旅游對其是有無限吸引力的。教師可以模擬旅游活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自主擬定旅游路線,按照自由組合的原則確定考察任務。采取這種模擬旅游活動,不僅符合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也能激發其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活動使學生提升組織能力,積極探索的習慣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實踐研究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此類活動學生可以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
2、開展課下興趣小組,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地理是一個應用型的學科,初中地理的學習不僅僅是應付考試的知識方面的學習,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理論解決問題,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目的。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提倡的“學以致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目標最重要的體現。依據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舉辦興趣小組,如:地理小報、地理知識競賽等,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興趣??梢砸髮W生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內容做成小報,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舉行地理競賽活動,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自主設定辯題,自由分組,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搜集地理資料,提高學生整理資料、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地理知識一定會取得不小的進步。
3、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自主教學。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顯示,學生已具備基本的小組合作進行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其實際的情況,實施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自主教學。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設計相關的問題,交給學生令其合作探究。若小組合作的教學是在課堂進行,那么其注意事項是教師必須加以提醒的,以提高授課的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小組學習的各個環節要有教師的持續跟進,指導其各個關鍵點的注意事項,以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溝通協作。培養其自主研究的態度和合作精神。
三、在自主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提倡多元化教學。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通過不同的自主教學手段,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采取鼓勵的態度,進一步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增進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實現進步的信心。在學生的自主參與、自主學習的各類活動中,教師要綜合控制,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質疑態度、問題解決思路等問題,要大力提倡和鼓勵,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2、教導學生反思、傾聽和評價。在教學設計的課程導入、講授新課、課堂小結和鞏固練習等各個環節,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如何評價、如何反思,不斷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其自主發展。學生完全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地理的學習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升。
3、改革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個性進步。通過運用多媒體手段,展開直觀性教學,使得教學內容形象化,通過一系列的視覺教學,實現教學形式的新變革,盡量減少教師的課堂授課時間,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自主學習的需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其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與建構,達到人文素養的提高,使其個性不斷得以改善和提升。
在初中地理的教學活動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終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一原則作為最重要的參照,令學生樂于參與、善于合作,傾向于互動探究,最終實現自主學習地理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耀珍.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新教育 2011年01期
篇5
一、掌握知識的能力知識的增長是以能力為媒介的,而能力的發展又以知識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由于基礎知識是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最基本的教學內容,因而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也自然成為地理學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維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又可分為三級:(一)識記地理知識的能力從本質上講,知識屬于認識范疇。識記地理知識,即對要求識記的地理知識獲得感性認識。具體要求是:第一,對要求識記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間分布等,獲得初步的認識,即能說出它的要點、大意。第二,對于大綱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脈、河流、城市等名稱)能夠準確地寫出,并能在地圖上填注或從地圖上找出。第三,寫出大綱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數據,并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它們。識記是理解的前提,是學習其它知識的支撐點與"遷移基地",是發展高一級層次能力、領悟教材思想觀點的必要條件。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589個知識點中,有約70%的屬記憶性知識。因此,依據大綱,加強識記知識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最基本的任務之一。地理考察、模型、錄像和圖片是幫助學生提高識記能力的有效教學媒介。(二)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理解知識是在識記的基礎上對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點、成因、分布和變化規律獲得理性認識,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含義或現象。根據理解對象與要求的不同,我們將"理解"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次。認識(認得或看到)某種關系,即看出單個事實、概念與一般原理之間的關系。例如,"國家"、"地中海氣候"等都是"名詞",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屬性。第二層次??吹侥硞€事實、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認識)一個物體、過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夠用來達到某種意圖、目標或者用來解釋某種現象。例如,看到"烏云",能意識到暴風雨的來臨;知道某地位于板塊邊界地帶,就能推測到這個地方可能多地震。顯然,這種理解對人的活動有一種預見的意義。第三層次。領悟到原理及其構成過程及方法。有人把這一層次的理解,稱為"流動的頓悟",并提出一系列關于理解原理的標準: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它;②舉出關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認)識(區)別它;④辨別可能代表它的行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為;⑤了解它與其它原理之間的關系;⑥明白它可能有的用途;⑦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中運用它;⑧預料應用它的結果;⑨陳述一個與它相反的原理。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靠地記住它;同樣,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論,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所以,理解知識的能力在地理學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層次知識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大綱中列出的屬于理解層次的知識點有140多個,約占知識點總數的24%。(三)建立地理知識結構的能力該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運用歸納、分類辦法將獲得的地理知識按其內在聯系,把它系統化(列出知識結構)。如教學"中亞概述"一節時,按教材順序完成教學內容后,小結時可列出下列知識結構:附圖{圖}"中亞概述"知識結構二是按照一定的認知規律,將獲得的知識按一定的方式總結出來。例如:學習西亞石油資源時可以"一、二、三、四、五"為線索將有關的知識形成一條知識鏈。所謂"一"是指一條以波斯灣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帶,所謂"二"是指陸上和海上石油運輸線,所謂"三"是指1/2、1/4、90%三個數字,所謂"四"是指四大產油國,所謂"五"是指五大輸油路線。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早在本世紀中葉就認識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進結構好的框子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詳細的資料是靠表達它的簡單方式來保存在記憶里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學科結構理論。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學習結構主義理論,我們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結構的能力,不僅能大大提高知識教學效率,而且還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即運用已獲得的地理知識分析、綜合、比較地理事象、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根據思維方式的不同,這一層次的能力可分為下列兩個級別:(一)分析判斷能力指通過對復雜的地理事象的分層、分類剖析,認識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特征。例如,根據非洲大陸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斷非洲地勢的傾斜方向。(二)綜合(概括)能力思維的一大特點是高度概括性。人通過思維,就可以認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夠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并由一事物的發展變化經推測另一事物的發展變化。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認識地理事象的基礎上,善于揭示他們間的本質聯系和發展規律,擴大學生對地理事象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其認識能力和創造力。如,通過對資源、交通、勞動力、市場、環境、技術等影響工業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國的魯爾地區為什么會發展成為一個重要工業區,就能夠對其它任何一個地區(特別是自己家鄉)工業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設想。綜合(概括)的結果要用語言文字表述,加強初中學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養也不可忽視。近幾年,我們發現有所50%的初三學生不能順利地將地理思維的結果表述出來,有的錯別字還很多。第二層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維能力的核心,它直接體現出學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養學生這一層次的能力是各級各類初級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三、形成地理觀念的能力觀念,即思想。"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地理思想是人們對地理事象和地理問題的本質的認識,是對地理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也是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與總結,它規定和約束著人們地理思維的方向,從而保證了地理思維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健全基本地理觀念是中學地理教學在認知領域的根本目標。我們認為,只有在形成和發展第一、二兩個層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礎上,全體學生都樹立與健全基本的地理觀念,并養成良好的地理行為習慣,其地理教學才算是全面完成(認知領域)地理教學任務,才算是成功的地理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中學地理學科在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偉大事業中的價值,才能進一步提高地理學科的社會地位。立足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綜觀社會、經濟發展,我們認為當前初中地理教學要著重培養下列基本地理觀念:
(一)整體觀念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地理環境每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該系統中其它因素的相應變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壩,不僅會影響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還會影響到該區及其下游地區的大氣溫度、溫度等要素,從而影響到農業生產。
(二)生態觀念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種生物,必須將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與自然樹立,要保護野生生物,維護生物種類的多樣性;要尊重自然規律,逐步適應自然規律;要有節制、有計劃地利用自然資源;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人類利用一種自然資源的同時不能破壞其它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同樣,保護其它自然資源時也要考慮不要引起其它災害。
(三)人口觀念正確認識"人口"與"人手"的辯證關系。正確認識提高人口素質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均資源觀念,從小養成儉樸、節約的良好習慣;正確認識與評價計劃生育政策。
(四)時空觀念"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9頁)。因此,時空觀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觀念之一。中學地理教學中,時空觀念包括變遷觀念和空間觀念。變遷觀念是唯物辯證觀在地理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要求我們在學習、研究地理問題時要用聯系、變化及轉換的方法??臻g觀念,即具有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結構、空間分布和空間聯系的觀念。中學地理教學要幫助學生建立下列三個不同層次的時空概念,一是二維平面空間。在一定的范圍內,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分布于一個平面上。二是三維立體空間。實際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體空間之中。三是存在于球形立體空間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時間維不斷演變。
篇6
一、“重理”原則
什么是中學地理之“理”呢?概言之,是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發展變化規律,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自然條件與生產的關系,各生產部門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生產配置等基本理論的初步知識等等。反映在教材內容上主要表現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內部的聯系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之間的聯系,教材各章節之間的聯系。
堅持重“理”教學,能使學生正確地宏觀把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識的筋骨,體現了地理知識嚴密的內在聯系,形成了地理學科的系統性、整體性。學生認識到了這一點,便能從思想認識上奠定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糾正學習地理靠“死記硬背”的偏見。
重“理”教學是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戰略措施。地理之“理”一般是中學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堅持了重理教學,則突出了重點,扣住了難點。反之,哪怕你將“理”之外的內容講得如何生動,到頭來也只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堅持重“理”教學,功夫主要下在“講”上。我們要努力錘煉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文學性、趣味性,深入淺出、條分縷析,從個別到一般,從專題到綜合,把“理”講得形象生動、清晰剔透。做到講一個問題,突破一個問題,不要弄成“夾生飯”。在教學時間上,要根據需要對章節教時重新安排。另外,講述時在深度及聯系其他學科知識方面均要考慮學生能否接受。
二、“導記”原則
任何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記憶。中學地理知識中的理解性內容需要記憶,記憶性內容自不必說。如僅地名一項,前些年的《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上下冊中約有1350個左右的地名,此外附圖、表格和注解中有幾百個地名。完成如此大量的記憶任務,解決辦法就是“導記”。
對理解性知識,“重理”教學已能讓學生體會到理解記憶的需要,然而除此之外,還需導之以比較記憶、歸納整理記憶、聯系地圖記憶等方法。比較記憶是指對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進行對比,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無論是機械記憶內容還是理解記憶的內容都存在遺忘問題。心理學表明:識記之后,遺忘很快就開始,先快后慢。要指導學生根據遺忘規律,把不同知識按遺忘的難易分類,并結合自己的記憶能力,確定好適合自己的復習周期,此謂“重復記憶法”。
在交給學生記憶方法的同時,還要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舉例說明哪些是記憶重點,哪些是記憶難點,哪些要詳記,哪些可略記。
三、“精煉”原則
“練”是學生鞏固掌握知識所不可缺少的環節。多年來,為著一個“練”字,引來了題山書海。在教學中,我遇到過這樣一些同學,他們廣集資料,見題就做,而成績總不太理想,也見過一些老師片面奉行“多練”原則,兩天一練、三天一考,效果卻不明顯。我們應堅持“精練”原則,真正發揮“練”的作用。
應怎樣堅持“精煉”原則呢?
1.精選習題。無論是練基礎,練專題,還是練小綜合、大綜合,教師要廣泛翻閱資料,在比較之中于相同處確定練習重點,于相異處取練習題型及查漏補缺,結合學生實際,精編代表性強、針對性強的習題進行練習。
2.練重點、練題型。以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作為練習重點。練后及時講評。研究高考題型及其變化進行題型練習,能使學生臨陣不慌。
3.練傾向性薄弱環節。每次考練后,教師應統計分析哪些內容是哪些學生的薄弱環節,以便個別輔導,然后再進行鞏固性練習,直至解決問題為止。
4.練審題、答題能力。我們常發現一些同學基礎知識學得不錯,但成績難以提高。問題往往出在審題答題上。提高審題、答題能力要靠練習和善于總結。從“練”的方面來說,所選編的習題要注意題目的多角度和迷惑度。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練習,可以削弱由學生的習慣性思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培養學生的多端思維能力,也就提高了審題能力。
四、“常新”原則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方法,大膽創新、開拓前進,“常教常新”,是擺在我們教學工作者面前的光榮任務,它代表著教育教學領域的時代精神,是發展教育教學的客觀需要,應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應根據不同教材內容、不同要求、不同學生情況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實踐也證明:我們有些教師,雖知識淵博、功底深厚,但習慣于以固定的板眼、套路施教,不受學生歡迎。當然,堅持“常新”不能是隨心所欲地變換外在形式,而應是在分析研究其所能產生的效果,在充分準備、周密安排的基礎上開展的,以達到形式新與效果好的統一。
堅持“常新”原則,主要是在傳統綜合課型以老師講授為主的基礎上,運用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可采用綜合程序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等。遇到較簡單的內容時,還可把學生請上講臺講課,或者采用“問答小結式”教學,即先由學生問答或師生間問答,后教師小結。
篇7
關鍵詞:積極地投入 學習探索 巧妙突破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4-0162-01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導入新課的教學內容
在導入新的教學內容的時候選取哪種方式呈現給學生,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因為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何讓學生很快地被教學內容吸引,并積極地投入學習探索中去,是教師設計導言引入新課的關鍵。如果教師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所學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那么.在教學活動的一開始就能使學生覺得這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對問題有了一定的興趣,能掀起一個小,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農業”相關內容的時候,利用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養成的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這些習慣和喜好既有地域的共同性,又有個體的獨特性。但不管怎樣。它們都與農業結構、農業特點、農業發展等內容有密切聯系。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交流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喜好,學生對這個話題既感到親切自然又覺得有話可說,在氣氛熱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入“農業”一章的內容學習。也可提問學生“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是怎么樣的?”學生可能回答牛奶面包牛排等。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小結:“這些飲食習慣的差異與中西方農業生產有很大關系”。學了“農業”一章以后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喚起了,使原來的單純的“老師要我學”變成“老師我要學。”
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熟悉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對新知獲得有促進作用的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促進他們透徹理解和準確掌握新知,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豐富學生的知識網絡。例如,在教學“地球的形狀,在說明地球是不規則球體”時,課前可以帶領學生去微山湖進行實地考察,先讓同學們在湖邊遙望遠方駛來的輪船,觀察輪船由遠而近時所見到船身的次序,后讓學生勾畫出所看到的情景,最后對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遙望遠處駛來的輪船,先看到船的桅桿,而不是看到船身的全部?讓學生質疑、討論,由此推斷出大地呈球形曲面,地球是球形的結論。這樣通過實踐取得的結論,會使學生記憶深刻,準確的掌握新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又如教學“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時候,枯燥無味的講解會使學生如入云里霧里,會更弄不清楚海陸的溫度狀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比如說利用我們當地靠近微山湖的特點,舉例讓學生回想當夏天在湖邊游泳時,腳踩在地面沙灘和進入到水中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會得出水里涼快陸地的沙子熱的結論。接著讓學生在感受下冬天的狀況,同學們會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悟出冬天則相反的特點,由此可以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得出:海洋(水體)熱容量比陸地大,夏季,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所以升溫快,海洋吸熱慢放熱也慢升溫也慢,而冬季則相反,陸地散熱快,海洋散熱慢這一原理。由此提出海洋和陸地的物理性質不同。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三、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突破教學難點
在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識內容很抽象,對學生理解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能夠選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用好身邊的地理現象,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事物出發,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與所學地理知識相聯系,這樣一些教學難點就很容易就突破了。
比如,“地球的公轉和季節變化”一課內容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提問。創設情境進行教學。設問一:你是否感受到在一天中太陽有高低變化?如果感受到了那么太陽什么時候高?什么時候低?你感受到的太陽高度的高低與地面的冷熱有關系嗎?是什么關系?設問二:四季中,你是否發現太陽照射到室內的的距離有差別?為什么會不一樣?設問三:,當地的白晝時間一年當中一樣長嗎?冬季的放學的時候是什么情況?夏季放學時什么情況?在分析這三個問題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由淺入深理解本課難點。
篇8
關鍵詞:初中教學 地理 法制教育 策略
一、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意義
在地理教學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不是僅僅要求學生知道幾部法律的名稱,記住幾條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要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把教學內容與法律法規恰當地、有機地組織起來,在地理課堂教學信息流的傳遞中把知識的傳授與現實法律法規以適切的形式鏈結起來,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法制滲透,逐步提升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度,在思想上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和法律素養的提高。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的法制教育,讓學生明確我們生活所及的任何環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帶,任何一個健康有序的環境都離不開法制規范的約束。什么是法律所允許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許的,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直觀的價值判斷體驗,逐步將法律的價值判斷內化為自身言行的道德訴求。
二、地理教學中法制教育資源的開發
地理課程內容,不少可以與相應的法律知識聯系起來。通過精研教材,根據學生的現狀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組織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地理課程內容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尋找恰當的法制教育主題,通過合適的情境創設與課程教學的情感目標疊加,促進地理教育德育功能的拓展和情感目標的達成。新課程重視媒體信息的應用,地理配套光盤中的圖片、視頻等都可以改善地理知識的呈現方式。同樣,這類媒介也蘊涵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與價值導引的法制教育資源。發掘這些材料中的法制教育資源,與地理教學整合起來,讓學生感受社會的發展環境。
【課例】
情境創設:播放一段展現各種環境污染的視頻,或是各種環境污染的圖片:工廠巨大的煙囪冒出滾滾的黑煙,發黑發臭的河水日夜流淌,被污染的土地寸草不生,干涸龜裂。
提問1: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正在日益惡化。在我們的校園里,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些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現象呢?危害是什么?
提問2:結合社會上的一些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事例,你認為最好的處理方法是什么?
提問3:破壞環境程度比較輕的,可以采用教育的方法;如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則需要罰款;那么你有沒有聽說過有人因破壞環境而被判刑的?
提問4:有哪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學生討論,回答問題)教師小結: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且制定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罰款和判刑是對嚴重破壞環境者不得已而為之的處理方式。環境保護,人人有責。我們必須約束人類自己對自然無節制的索取,珍惜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節水、節電、節約用紙這些小事上面做起!在教學中將地理知識、法律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如由交通運輸聯系到公路法、交通法規;由氣候聯系到連續高溫以及全球的氣候異常事例,從氣候異?!蜃兣獪厥倚蝗祟惢顒拥乩韱栴}中滲透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法制教育資源也可以來源于調查、參觀等地理實踐活動。例如:學習“地圖”后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借助圖例和注記標注消防設施和應急通道,滲透《消防法》;參觀地震館滲透《防震減災法》;參觀博物館滲透《文物法》……
三、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需要注意的幾個要點
(一)著眼教學內容,關注案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似是而非,必須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順勢而為。發掘教學內容中的可滲透點,結合熱點案例,找準切人點,聯系法制資源的適切點,最終達到三點和諧共振,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無縫集成,相得益彰。
(二)選擇合適的法制教育時機。教學過程十分注重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這種互動交流的活動中,蘊含著法制教育的良好時機。課堂教學中,選擇好滲透的時機,在最適當的時間以最合理的方式進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對于滲透時機的選擇,有賴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對法制滲透內容的理解,并考慮到課堂教學進程以及課堂可能出突發狀況,有備而為,信手捻來,適時滲透。
(三)選擇合適的法制滲透方式。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進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滲透方式的選擇問題。講解、啟發聯想、案例剖析、討論交流、游戲互動、情景再現等,各種滲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師的教學智慧在法制滲透教育中體現在選擇最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廣泛參與,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滲透方式,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潤物無聲,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達到法制滲透教育的目的。
(四)把握法制滲透的量與度
地理教學中進行法制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法制滲透時要把握好滲透的量與度,即:滲透多少、滲透多深。要考慮具體教學內容與法制資源的關聯程度,以及學生對相關法制內容的認知程度,確定合適的量與度,也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
參考文獻:
篇9
高效課堂的內涵是讓45分鐘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把學生從時間和汗水的應試模式中解救出來,把時間、睡眠、靈性、興趣、發展還給學生。
當前,初中地理課堂存在以下問題:班額太大,造成管理的難度比較大;各個班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班級紀律情況不盡相同;地理教師所教班級多,甚至跨年級教課,實施的難度比較大;高效課堂實施環節上時間緊,任務多,存在無法完成的情況;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需繼續加;教師常常會遇到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反應不靈敏,課堂教學進展緩慢,課堂教學效率太低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模式相對陳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不能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每個一線教師追求的目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作為地理教師應具備多元化、合理的知識結構,積極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等有關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地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知識素養。教師用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以學生為中心,保持課堂氣氛生動活潑,主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目標要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初中地理教學資源,選擇對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注重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知識的基本方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考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的相應要求,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大膽嘗試,恰當設計教學過程,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習中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學中注重引發學生發現問題,啟發思維,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新課的導入要吸引學生的興趣,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
3.探究合理的教學方法
地理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對于剛上初中的學生,地理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一種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
3.1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
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對學習地理活動本身感興趣,才能發展為對學習地理內容和結果感興趣。因此,我們必須挖掘有利于激發興趣、支持學生長久性自主學習的因素,充分發揮主體學習的能動作用。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采用多媒體技術制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于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
3.2善于新課引導
上課剛開始后,教師如果運用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則很快就被吸引,注意力將集中于課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如發揮文理綜合優勢,引入歷史典故、傳說、名人軼事、時事政治等;發揮圖文結合優勢,展示地形圖、政區圖、繪制各種示意圖、趣味讀圖等;發揮學用結合優勢,制作地球儀、制作等高線地形圖、觀察天氣現象等。
3.3自主、互助、學習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應嚴謹、科學又要生動活潑,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是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時,要因材施教,創設不同的情景引導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重視對學生熱情的激發,創設師生平等的對話,互動交流的氛圍。
4.合理選擇輔助教學工具
圍繞教學目標的實現,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方法,合理選擇道具。如掛圖、地球儀、多媒體等。
對于地理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比較直觀,利用其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充分創造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使學生有效掌握的地圖。
比如在難以理解的《地球的運動》一節,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成66.5°夾角,公轉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時,太陽分別直射在赤道、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上,與此同時,南北半球出現不同的晝夜長短變化。這些視頻生動的描述地球自轉、公轉的性質以及產生的現象,使學生牢牢地記住了這些特征。因而多媒體教學的直觀、生動、動感是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
5.注重評價與評估
要堅持科學評價的原則,在方法上既要注重教師評價,還要注重學生及家長的評價,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應該涉及教學設計、課堂授課、課后(外)輔(指)導,教師的課堂授課、學生的學業成績等諸多內容。教師評價總結: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的閃光點。
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檢測和評估,檢測是“練”的提高,考查學生理解或熟練應用的能力,教師小結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檢測所學知識:檢測題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具有典型性;將落實“進行到底”,落實有哪些沒有達標的學生,及時補救輔導;布置適量的課后作業。
在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改革實踐中,教師應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探索和改進,結合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性特點,將教學觸點延伸到多學科領域。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滲透在常規教學中并且細化,真正才能達到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所涉及的很多知識都帶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及認知水平有一定的距離,很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疲勞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創新地理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首歌曲、一段視頻、一個有趣的動面片等,用這些生動的聲音、畫面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往往會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又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錄像、圖片等直觀材料,將學生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形象、生動、活潑地展現出來,引領學生遨游探索宇宙空間,或是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到各個地方旅游,激發學生了解當地人情風俗、地理環境等知識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到“陸地自然帶”一節時,我用多媒體展示各種自然帶植被及動物圖片,學生一會猶如置身于濕熱的熱帶雨林探險,一會又感覺是在溫帶落葉林中的小路上散步,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運動變化,學生便難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學生可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介紹我國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時,我們可以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再用動畫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積形成的。原因是黃河中游流經支離破碎、土層疏松的黃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黃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壞,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一起,匯入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出了黃土高原,黃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區,由于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流速減緩,大量泥沙沉積,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了解了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學生也就可以分析出,為什么黃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積狹小。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匯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積狹小。就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很多的地理知識不再像初中階段的知識那樣淺顯,有相當的知識都需要學生運用較強的思維能力才能夠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地理中,有些知識不但難以理解,而且還都有較強的抽象性,有些時候,即使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借助模型,學生在理解起來依然會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如地震的產生原因、地震波的傳播、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其產生的作用等知識。在以往,教師在講到這部分的內容時,都會準備各種各樣的模型、圖片等,希望能夠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一些。然而,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工具,這些抽象知識的呈現方式始終是一個靜態化的呈現方式,而其中一些地理現象、規律等都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借助于傳統的教學工具很難把有些內容講清楚。因此,筆者在處理這些抽象性較強的內容時,就選用了多媒體工具來突破這些重難點。例如,在講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時,筆者在上課之前從互聯網上下載了一份太陽高度角隨著地球公轉不斷發生變化的動態效果圖,在圖中,學生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季節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移動范圍以及產生的影響,通過這種直觀的效果,學生對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自然熟知于心。
四、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地理課堂內容
- 上一篇:鐵路安全隱患季度總結
- 下一篇:三電工作季度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