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選修方程式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6 00:5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選修方程式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選修方程式總結

篇1

關鍵詞:高中化學;輕松愉快

前言

“行動導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構建后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旨在依靠教師豐富的經驗,通過對海量書籍的總結,形成效果最直接、表達最直白的教學方案,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現代教育者們認為,學生學習應當從教師的影響下脫離而出,從灌輸式教學從而轉向知識體系構建教學,從主動變為互助,使學生從被動的地位當中解放出來,如此才能夠完成教學體系重構所帶來的意義。化學教學是一個有趣的學科,不僅能通過知識使學生貼近自然、貼近生命。同時還能夠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以及實驗了解化學元素的構成及相互關系,課堂上不僅需要教師的諄諄教導,還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積極互動,因此學案導學的應用在整個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都是非常有用的。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驗研究

(一)實驗的設計。分組實驗法:選取上一季度考試成績較為相近的兩個化學選修課班級作為實驗對象,對著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化學考試評估,再次確定其化學綜合考試成績是否相近,當成績相近時,即應用學案導學教育方式以及常規教學兩種方式對兩個班級進行分批實驗,記錄實驗過程當中兩個班級學生的不同上課狀態和反映情況,最終進行考核分辨兩個班級的考核結果,以及學習過程當中所帶來的正面與負面效應。

(二)實施的過程。首先,學案的設計,學案編寫是一項工作量極大的過程,教師可以按照上文當中所述的諸多理論方式歸納設計的梗概,然后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設定具體的任務,而在設定任務的過程當中應當對實驗學生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從而將學案設計融入其中,完成與學生的初步共識。

(三)學案導學教學過程。確定學習目標是r值觀、情感態度、知識和能力三個維度所形成的具體方向,在學案編寫過程當中,應當遵循這三個方向,以此為總體內涵,進行框架式分析;結合問題聯系實際,是;進行課前預習,重要內涵通過課前預習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將要進行的課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還能夠通過探討與挖掘對課程進行過程當中的任務方向,這樣有助于學生在上課時的積極思考,也有助于教師引導過程的順暢。一般難度較小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止癢不僅加深了概念的記憶深度,同時加強了學生處理問題時的積極方法,難度較大的由教師引導,再結合同學本身思維方向擴展,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問題的知識點,并結合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課堂導學的重要之處在于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加強噓聲對知識認知的深度,增強記憶力的同時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減少筆記時間。進行課堂小結:主要是歸納,對課堂是順利解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經驗。對沒有順利解決的問題提出思考方向,幫助學生總結原因,讓學生自主解決。如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就可以對總體的任務目標進行總結,將再次縷清人物目標的重點方向。最后進行鞏固練習和課后作業:這一點屬于課外練習了,在布置作業時,針對課堂上沒有順利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布置,并挑選重點、難點,以題型模式為主要方向,避免題海戰術,將學生完全的引入到問題的重點當中,鼓勵學生課后/討論,在批改作業后,在此針對學生作業中常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

二、以高中化學為案例進行導學教學

“學案導學”模式較適應用于新課教學和復習課,學案的設計因課型和教學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下面為最常用的新課和復習課的案例:新課案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生化學必修模塊中的《離子方程式》,介紹“學案導學”模式的教學實施過程:

(一)高中化學教案知識目標。1、理解離子方程式的意義2、正確、熟練書寫離子方程式3、掌握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斷。

(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2、培養學生從本質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教學事件和程序、刺激方式、課堂活動導入

提問,什么叫離子方程式?回答:用實際參加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1、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投影、將下列方程式改寫成離子方程式(略)2、提醒學生注意所寫出的離子方程式之間的關系。 改寫成離子方程式。3、歸納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揭示了有離子參加的反應的實質,表示同一種類型的反應。4、投影、歸納幾種常見的方程式。5、一般的化學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區分幾種不同方程式之間的異同點練習寫出符合Ba2++SO42-=BaSO4的一些化學方程式書寫相關的化學方程式,體會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四)離子方程式的正確書寫、投影、實例分析書寫步驟和方法、歸納書寫的步驟和方法。寫、拆、刪、查強調書寫離子方程式的關鍵:改歸納哪些物質可以改寫成離子形式。

(五)離子方程式書寫正誤的判斷歸納幾種判斷的依據。1、書寫是否規范(條件,氣體、沉淀符號)2、書寫是否符合實際的電離情況3、是否遵循電荷、原子守恒4、是否遵循客觀事實5、是否遵循物質配比關系

(六)結合實例分析師生共同分析一些錯誤的方程式。課堂小結小結本堂課主要內容形成知識體系課堂練習 (附課堂講義) 練習,鞏固本堂課內容。

結語

篇2

一、緊扣教材,圍繞考綱,抓好一輪復習,夯實基礎

一輪復習應以基礎為主,將所有課本復習一遍。根據高考所占的分值劃分每冊課本的復習時間,選修五上學期剛剛講結束,學生遺忘不多,所以先復習選修五,帶領學生將課本先看一遍,記住一些定義、實驗現象、特征反應等等,然后做三四個綜合練習即可,這樣節省了復習時間。接著復習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前兩章,因為必修一為無機化合物,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知識比較零散而且丟下的時間較長,學生遺忘較多。同樣必修一也需要用小練習快速反復練習,讓學生快速回顧以前的知識,一般需要一個月時間。這些內容復習好之后就可以做無機及有機的綜合試卷了。選修三內容較少,且高考只有一道選做題,花十天時間復習就差不多了,主要就是將課本中的雜化軌道理論、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等電子體、晶格能比較等規律復習一遍,再做兩個專題練習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最難的選修四了,這部分內容需要理解,所以我們將課本上每節內容快速講解一遍,然后通過學生提問,將提問的問題再講解一遍。接著通過做練習,學生討論后上交問題,集中講解,共計需要五個星期,這樣課本的一輪復習就差不多了。在這期間每隔兩周做一次綜合練習,以防止前面復習的必修一、必修二、選修三和選修五的內容遺忘。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是加強綜合練習,整理好知識點留給學生考前復習,迎接全市統一的期末考試。

二、二輪復習中合理安排綜合試卷和專題練習,注意查漏補缺

1。新年剛過,學生們還處于假期的放松狀態,此時選擇的試題難度不宜太大,否則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相反若試題難度較小則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2。調整好綜合試卷與專題練習的頻率,每兩周做三套綜合試卷和三套專題練習。綜合試卷量大,學生練習的時間長,講評時間也相對較長,若只做綜合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效果不佳。專題練習設置為一節課的內容,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將綜合試卷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專題化,在專題中解決個別問題。學生不僅學得快樂,而且學有所獲。

三、三輪復習中做到中檔題常練、長題頻做

1。臨近高考,所有學生都注重語數外的強化,化學課時也相對減少,此時如若試題難度較大,將延長練習時間和講評時間,減小了練習的頻率,學生練習的速度將越來越慢,況且高考試題難度不是很大,所以在三輪復習中降低試題的難度是十分必要的。

2。選擇題是過B的基礎,二卷則是過B的關鍵。二卷中一些常考的問題,可以合并于同一道大題中,利用同一個背景減少學生思考練習的時間,將常考的問題不斷練習鞏固加深。例如:

背景:鎳電池廣泛應用于混合動力汽車系統,電極材料由Ni(OH)2、碳粉、氧化鐵等涂覆在鋁箔上制成。由于電池使用后電極材料對環境有危害。某興趣小組對該電池電極材料進行資源回收研究,設計實驗流程如下:

已知:①NiCl2易溶于水,Fe3+不能氧化Ni2+。

②已知實驗溫度時的溶解度:NiC2O4>NiC2O4?H2O>NiC2O4?2H2O

③某溫度下一些金屬氫氧化物的Ksp及沉淀析出的理論pH如下表所示:

M(OH)n1Ksp1pH 開始沉淀1沉淀完全Al(OH)311。9×10-2313。414。2Fe(OH)313。8×10-3812。512。9Ni(OH)211。6×10-1417。619。8設問:

(1)用NiO調節溶液的pH的范圍,依次析出沉淀和Ⅱ的化學式;

(2)加入Na2C2O4溶液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 加入Na2C2O4時最好采用飽和的Na2C2O4溶液,理由是什么?

(4)寫出電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5)檢驗電解濾液時陽極產生的氣體的方法;

(6)寫出“氧化”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7)如何檢驗Ni(OH)3已洗 滌干凈?

(8)酸溶時為提高酸溶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填兩種)

(9)鎳鎘電池以氫氧化鉀為電解質溶液,電池在充放電時的工作原理為:

Cd(s)+2NiO(OH)(s)+2H2O放電1充電

Cd(OH)2(s)+2Ni(OH)2(s)

寫出鎳鎘電池反應的放電時反應的負極反應式;充電時陽極反應式;鎳隔電池充電時,外接電源的負極與哪個極相連。

通過這種長題頻做,既解決了二卷常考的問題,又節省了時間。

四、全力以赴,沖刺高考

臨近高考學生需要將所有知識回顧一遍,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任務呢?現總結如下:

1。回顧教材。老師可以先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整理出來,印發給學生,以免學生每個字必看,而耽誤時間。

2。小專題練習。俗語說的好: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生。在回顧教材中的知識點的同時,還必須間斷性的練習,以維持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選擇題是過B率的基礎,此時的專題可以用標準選擇題加一道長題,這樣既解決了選擇題又解決了二卷。

3。分析高考題型,全真模擬。最后一次綜合性練習,要注意試卷的整體性,題型必須接近高考,試題難度不宜太大,這既能達到訓練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滿懷信心的進入高考。

篇3

一、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高中的學習任務是很艱巨的,因為高考要考六門學科。但是,每天的課程有限,一般學校的安排是上午五節課,下午四節課。然后其他時間除了休息,吃飯,就是自習。雖說一天安排的是九節課,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學課基本上只有一節課。因為學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語文,數學和英語。因為物理這門學科的難度性,所以一般學校會稍多分一點時間在物理學科上面。因此,化學學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節課。但是,我們都知道高中化學的知識內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選修三,選修四,選修五。而且選修部分,關于有機物質的結構和性質部分比較抽象,而選修四是屬于和計算相關的。總之,高中化學的知識在于難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須引起我們教師足夠的重視。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下是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的相關對策。

(一)預習工作的充分準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老師進行教學前,應該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前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從而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所以,學生預習工作的充分準備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以及學生自己的學習情況。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預習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學生對我即將要講的內容進行整體閱讀,一般分為兩個步驟。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瀏覽,其二:第二遍要求細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標記,在課堂上著重聽教師講,或者直接給教師提問。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達到預習的效果和養成預習的習慣。其次,我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預習情況做一個大致的總結,期間包括對知識的整體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師幫忙解決的問題。我發現,這樣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二)進行及時的復習,和總結

學生在高中因為課程任務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試前并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均分到每一個學科上面。然后,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學生的考試分數并不那么理想,畢竟普通人的記憶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長期堅持滾動式的復習,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強調及時復習的重要性和好處。我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這個問題是要求學生在每一節課之后,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化學題之前,把當天老師所講的內容做一個及時的復習,并且仔細回想老師上課時候所講解的內容。

還有就是在學習完一個章節之后,我要求學生用大小是A4的白紙做一個關于本章節的知識點總結,包括方程式的書寫。當然,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學生關著書默寫,達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對于學生不能回憶的知識點,學生要再次進行復習,直到自己能夠完全的掌控這些知識。經過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可以隨時輕松的應對各種考試,而且能夠真正的學會和理解這些知識,并且能夠靈活運用。這樣對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是有效地,因為這些過程都是要求學生自行在課下的時間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的有機結合

很多老師在高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會把教材作為版塊分開講,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會把知識結合在一起產生聯系進行教學。這就會導致學生出現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區分選修和必修,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后面的知識時會忘了前面的知識,典型的吃了芝麻丟了西瓜。其次,就是學生在學習選修部分的知識時,不管是對于有機的這部分,還是對于化學平衡和各種電池反應的有關方程式。學生會從心理上覺得無所適從,因為感覺和之前的必修知識脫了節,從而不能夠很好的習慣和學好這部分知識。因此,對于選修部分和必修知識的結合教學在老師的課堂上要有深刻的體現,不僅是為了加強學生對選修的理解,還有學生對之前知識的鞏固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深刻實踐這一原理,從選修和必修知識的結合進行教學。

篇4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0

教學,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應該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學生會解答問題,更應該讓學生擁有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以“離子反應(第3課時)”為案例來說明運用“以變導學”的方式來進行化學用語的學習策略。這一節的重點在于從微觀角度看清反應的本質,幫助學生建構微粒觀,并據此來引導學習比規則的直接呈現應該更有價值,也更加體現化學學習的特點和魅力。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電解質、復分解反應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了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知道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學好這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二、學生分析

“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采用螺旋式發展,循序漸進。由于前面已學習了電解質和離子反應,可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以變導學”的探究式教學,由表及里地揭示反應的實質,使學生深刻地掌握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的定義,并通過關鍵詞的點撥,鞏固定義的外延和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書寫離子方程式、離子共存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嘗試著采用“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探討、自己講授、自我反思、自我檢測”的課堂模式,喚醒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只是在“激發、引導、點撥、點評、啟發、設計”上下工夫。

三、教學片段與分析

[片段1]

1. 離子方程式

2. 書寫步驟: 寫出硫酸銅和氯化鋇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鄢 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寫)

?鄢 將易溶于水且易電離的物質改寫成離子形式;

難溶物、難電離物質、氣體、單質、氧化物等仍寫成化學式(改)

?鄢 刪去反應前后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將系數化成最簡整數比(刪)

?鄢 檢查離子方程式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和電荷數是否相等(查)

[片段1分析]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獨立學習、獨立領悟、獨立思考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不是“放羊式”的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有方法地進行學習的過程。教師巧激發,精心設計一些自學題,讓自主學習趣味盎然。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引導學生閱讀與思考;問題不能太多太雜;盡量用“你判斷的依據?你發現了什么?”等來激發學生思維。

在“問題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起點,終點是問題的解決,在起點和終點間的過程則是教學的重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尋求問題解決的著力點(知識),設計實驗方案等。學生為解決問題而獲取知識,又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高層次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借此過程得到充分發展。

[片段2]

[動動手]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鄢 HCl + NaOH

?鄢 H2SO4 + KOH

?鄢 HNO3 + Ba(OH)2

[片段2分析]

學生通過“動動手”發現:不同的化學方程式居然可以用同一個離子方程式來表達。據此引導學生建立 “類”的思想。進而加深了對離子方程式意義的理解。也開始覺得學習離子方程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片段3]

[想一想]

是不是所有的酸堿中和反應都可以用離子反應:H+ + OH- = H2O 來表示?

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鄢 HCl + Cu(OH)2

?鄢 HCl + NH3·H2O

?鄢 H2SO4 + Ba(OH)2

?鄢 CH3COOH + KOH

[片段3分析]

和前面的[片段2]是有連續性的,用追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巧引導,讓自主質疑問到關鍵。沒有質疑能力,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質疑能力的培養應該從課堂開始。教師在課堂上巧妙地創設富有挑戰性、激勵性的情景,引導學生設疑,學生一定非常有興趣。學生有了質疑的愿望和興趣后,教師還要適當引導,使他們的質疑有分量、有深度。

經過激活、梳理、辨析等漸進自主的學習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議一議”、“辯一辯”、“理一理”等探究性“以變導學”方式,構建“知識鏈”。在教師的適度點撥下完善“認知網絡”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得到了鞏固,認知結構得到了完善。“知識的意義存在于對知識的用法中”。這樣,學生在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挑戰性過程中,知識的統籌整合能力會逐步增強,化學的實際應用意識會逐步濃厚,“化學知識”的價值也會在應用實踐中得以親身感悟。為了使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并逐步學會整體構建的方法,形成整體構建的思想。

[片段4]

3. 書寫離子方程式易出現的錯誤

(1)強弱電解質不分,易溶與難溶不分

例:① 氫氧化鐵與鹽酸反應

OH- + H+H2O

② 石灰石與鹽酸反應

CO32- + 2H+CO2+ H2O

③ 純堿與醋酸反應

CO32- + 2H+CO2+ H2O

(2)違背反應事實

例:鐵和稀硫酸反應

2Fe + 6H+2Fe3++3H2

(3)沒有遵守質量守恒和電荷守恒

例:① 金屬鈉和水反應

Na + 2H2ONa+ + 2OH- + H2

② 鐵粉放入硫酸鐵溶液中

Fe+Fe3+2Fe2+

(4)漏寫離子

例: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

Ba2++SO42-BaSO4

(5)系數化簡時錯誤

例: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的反應

H+ + SO42- + OH- + Ba2+BaSO4+H2O

(6)沒有參加反應的離子沒有刪除

例:氯化鈉和硝酸銀溶液反應

Na++Cl-+Ag++NO3-AgCl+ Na+ + NO3-

[片段4分析]

讓學生體驗錯誤,比向學生直接呈現錯誤應該會有不同的教學效果!這個時段的教學主要由學生自主討論、思考,讓學生對自我發現問題在教材上尋找答案或尋求其他同學的幫助,形成一種互學互幫的學習氛圍。通過自我檢測,及時反饋學習的情況,從而學會自我查漏補缺。在教學中,通過多設疑、多提問、多討論、多分析、多探究,培養學生以發散、求新、求異思維為主的創新思維;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主體意識及探究的精神。

整個過程之中始終以學生研討的方式進行,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易錯點、易混點、易漏點,教師作為研討的參與者加入到學生討論的行列之中。匯報交流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交流中學習,在交流中提高。

自主探討是學生化解疑難、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探究的內容主要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也可以是教師反復體會挖掘的探究點。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去探討,學生會主動去參與,主動去思考。當學生自己通過討論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時,就會產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和探討的熱情。教師巧點撥,可以讓自主探討有聲有色。

以學生所學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分析、比較、概括等途徑,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如同將一顆顆珍珠串成項鏈一樣。對于學生而言,猶如開啟了一道道原來不暢通的知識通道,使他們在重構知識體系時,驚異地感受到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知識點的認識。

四、教學設計意圖

把學生的學習與任務相結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完成特定的任務為手段,將要得到的教學目標體現于任務之中,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所學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在“自主學習1: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模塊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2: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模塊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質疑、自主探討;從“學案檢測反饋”的自我檢測,到“討論: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易錯點”引導學生自主質疑、自己講授、自我反思。

“知識點”是新授課中的核心內容,但它如何呈現在學生眼前是有講究的。如果知識點之間缺少必要的邏輯聯系,學生所要做的只是將這些“散沙”機械地填入腦海中。于是,學生記憶負擔重,學習枯燥乏味,等到要應用知識時也因缺少必要的線索無法提取而使知識變得“惰性”。 因此變“知識點”為“任務”, 變教師“講授”為學生“體驗” ,變教師“教”為學生“學”。 學生為解決問題而獲取知識,又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高層次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借此過程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實現化學學習活動“認知”與“情感”的和諧同步。

從學生主體的視角分析,化學課堂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秉持開放包容的積極心態,給學生主體暴露思想軌跡、表達認知疑惑、傾訴學習困惑提供充分的時空余地。提倡鼓勵學生與教材、教師對話,讓對話使化學教學充滿智慧和激情,讓對話使化學課堂充滿生機和創新。水常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靈光。引導學生在觀點碰撞、意見爭論、交流解惑的過程中,實現對相關化學知識來龍去脈的清晰把握和深層感悟。在這里,“問題”不再是阻礙個體學習的消極因素,而是促進學習深入的重要資源。

五、課后反思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有目標地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相應分析能力,針對教學重點、難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教學素材,設計相關問題,將學生的思維放出去,再引領到課堂教學中來,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在化學課堂上,巧激發、巧引導、巧點撥、巧點評、巧啟發、巧設計,“以變導學”達成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構建以及對知識的融合和提升,使得知識與能力在深度、廣度上螺旋遞進。靈活地對教材內容壓縮、拓展、重組、整合、超越,把平面的、靜態的、沉默的文本,變成立體的、鮮活的、能喚起學生學習熱情、挑戰學生智慧的課程。引導學生在預設情境中重現“知識點”,在主體探究中完善“知識鏈”,在質疑糾錯中明晰“知識點”,在問題解決中感悟“知識價值”。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合理設置目標,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準確把握教學進程,分步推進教學目標,才能促進學生步入教學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真正成為意義上學習的主人,學有動力、學有激情、學有創新,向高效課堂更進一步。

正如新理念倡導的:“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們自己去完成;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參考文獻

[1] 韓寶娟. 中學化學概念轉變教學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4

[2] 邵瑞珍. 學與教的心理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10

篇5

>> 一道高考有機化學推斷題的啟示 有機化學高考選擇題的分類例析 探究高考有機化學的解題方法 新課程高考有機化學試題中拓展性信息的研究 談有機化學新信息題破解策略 淺析有機化學推斷與合成題 《有機化學基礎》模塊高考復習策略 有機化學高考特點及復習建議 高考有機化學復習策略 淺談有機化學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透過高考有機化學試題,看有機化學學習方法 以考查結構觀為核心的有機化學競賽題 談中學有機化學推斷題的教學策略 突破有機化學題的一些誤區 利用甲醛的特殊性巧解有機化學題 有機化學推斷題的幾種解題對策 有機化學推斷題的解題策略及解題突破 例析高考中有機化學知識的考查 高考中有機化學的復習策略 有機化學共振論教學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論指導高考有機化學信息題的備考 論指導高考有機化學信息題的備考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楊少秋 梁曉燕")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以測量學生高級思維為目的的新興的質性評價方法。文章將探討如何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于高考有機化學信息題的備考,通過案例說明如何利用該理論進行教學過程性診斷及提出相應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SOLO分類評價理論;有機化學信息題;高考備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2-379-02

一、SOLO分類評價理論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類評價理論意為“可觀察的學習結果結構”。該理論的五種思維結構,具體內容如下:(1)前結構水平:學習者不具有回答該問題的能力。(2)單一結構水平:學習者只能聯系與該問題相關的單一事件,找到一個線索就立即得出結論。(3)多元結構水平:學習者采用越來越多與問題相關的事件,但事件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并不能將它們整合起來。(4)關聯水平:學習者能將答案的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統一的結構和意義。(5)進一步抽象水平:學習者把前面得到的整體概念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推廣這個結構到一個新的主題或領域。

二、SOLO分類評價理論在高考有機化學信息題備考中的應用

《考試說明》在對思維能力要求的界定中提出:對中學化學應該掌握的內容,能融會貫通。將知識點統攝整理,使之網絡化,有序地存儲,作“意義記憶”和抽象“邏輯記憶”,有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

2010-2014連續五年廣東省高考理科綜合卷化學部分都對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進行了考查。每次知識點的呈現均以信息題的形式,用嶄新的有機物作為載體進行考察,考察了有機化合物的性質,更考察學生的推理邏輯及歸納抽象能力。

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難以確定學生現有的思維發展水平。SOLO分類很好解決了這一難題。SOLO分類通過對現有反應水平和目標水平的診斷, 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具體化。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可判斷學生所處的思維發展階段并改進教學。本文試圖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應用于有機化學高考信息題的設計與評價,對學生進行合理思維分層,進一步用于高考有機化學的復習。

例1烴與氧氣反應

環節1

【教師活動】求1mol乙烯完全氧化可以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生成二氧化碳與水的物質的量。

【學生活動】根據乙烯與氧氣的反應方程式,算出所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

【設計意圖】學生只需調用已知知識作答,如果學生能正確作答表明已達到單一結構水平。

環節2

【教師活動】思考1mol丙烷、1mol丁炔分別完全與氧氣反應的消耗的物質的量,生成二氧化碳與水的物質的量。

【學生活動】分別算出各物質所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生成二氧化碳與水的物質的量。

【設計意圖】答案涉及多個方面,能準確地進行多個物質相關的物質的量的計算,表明學生已達到多元結構水平。

環節3

【教師活動】試分析以上三個方程式中,回答一下問題:

1、所生成二氧化碳、水的物質的量受烴中什么元素的影響;

2、1mol各物質所消耗氧氣物質的量與生成二氧化碳、水物質的量有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利用二氧化碳、水作為中介,找出烴中碳、氫元素的物質的量與氧氣的比例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需要將收集到的知識串起來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能夠正確完整回答該問的學生思維水平較高,處于關聯水平。

環節4

【教師活動】求1mol某烴CxHy完全燃燒所需要的氧氣的物質的量。

【學生活動】得出 CxHy ~(x+y/4)O2的規律。

【設計意圖】避開使用具體數字,結論具有開放性,學生必須形成邏輯歸納,形成烴類完全燃燒的通式,對該問題的理解發展到質變的飛躍,此時學生達到進一步抽象水平。

【高考鏈接】

2010年廣東卷30(節選)固定和利用CO2能有效地利用資源,并減少空氣中的溫室氣體。CO2與化合物Ⅰ反應生成化合物Ⅱ,與化合物Ⅲ反應生成化合物Ⅳ,如反應①和②所示(其他試劑、產物及反應條件均省略)。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為 ,1 mol該物質完全燃燒需消耗 mol O2。

【解題方法】這小題屬于有機物的常規考查題。化合物Ⅰ屬于烴,根據碳四個價鍵,可以推出分子式為C8H8,運用環節4得出的關系式,求得1mol該物質完全燃燒需消耗

10molO2。

例2《鹵代烴――水解反應》復習

環節1

【教師活動】請寫出溴乙烷與NaOH水溶液反應方程式。

【學生活動】CH3CH2Br + NaOH CH3CH2OH + NaBr

【設計意圖】學生只需調用已知知識作答,如果學生能正確作答表明已達到單一結構水平。

環節2

【教師活動】請寫出氯丙烷、溴丁烷與NaOH水溶液反應方程式。

【學生活動】寫出對應方程式

【設計意圖】答案涉及多個方面,能準確地寫出對應方程式,表明學生已達到多元結構水平。

環節3

【教師活動】試分析以上三個方程式中,回答以下問題:

找出斷鍵部分;

2、比較斷鍵前后的改變。

【學生活動】通過找出斷鍵部分及前后變化,找到鹵代烴水解反應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設計意圖】學生將收集到的知識串起來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能夠正確完整回答該問的學生思維水平較高,處于關聯水平。

環節4

【教師活動】請總結書寫鹵代烴水解方程式的方法。

【學生活動】根據鹵原子找到斷鍵部位,按照水解的原理,用羥基進行取代。

【設計意圖】避開使用具體物質論,學生只有具備足夠的邏輯推理與歸納能力,才能對問題的理解上升到抽象水平。

【高考鏈接】

2013年廣東卷30(節選) 脫水偶聯反應是一種新型的直接烷基化反應,例如:

(2)化合物Ⅲ(分子式為C10H11C1)可與NaOH水溶液共熱生成化合物Ⅱ,相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解題方法】這小題屬于有機物的常規考查題,考查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根據“化合物Ⅲ(分子式為C10H11C1)可與NaOH水溶液共熱生成化合物Ⅱ”,可以推斷出

化合物Ⅲ的結構簡式是。化合物Ⅲ與NaOH水溶液反應屬于鹵代烴與NaOH水溶液發生的水解反應,根據環節4所得結論推出其化學方程式為:

+NaOH + NaCl

三、小結

高考有機化學試題是高考的重點也是熱點,其共同點是以信息題的形式出現,取材新穎,考察靈活,從多角度考查知識與能力。加強對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等知識的復習及注重能力的培養對高考備考有著重要的意義。

篇6

關鍵詞:無機化工題;流程圖;復習策略

無機化工流程圖題是近年來高考試題中的一個重點、難點題型,自2000年上海高考出現以來,廣東高考也以化工流程圖為一個常規題型,2010年廣東高考大刀闊斧改革,取消X科,改考理科綜合后,理綜化學二卷只有四個大題,其中一道就是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因為在高一、高二學習中幾乎沒有接觸過此類題型,很多學生對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產生恐懼心理,當第一輪復習開始時,一旦遇到無機化工流程圖題目,學生得分率普遍偏低,甚至有不少優生都在這個題上失分因而得不了高分。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狀況,筆者經過兩年高考復習探索,分析了近幾年的高考題,并與學生做了充分的交流溝通,在教學實踐中調整復習策略和思路,取得良好效果。以下筆者就如何提高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得分進行探討。

一、無機化工題特點

筆者首先將近幾年廣東高考題中出現的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做一個對比分析,以便得出一些規律。

近幾年廣東高考題有關化工流程圖試題分析表

總結特點: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是以實際化工生產為背景,以化學反應原理為主線,結合了元素化合物知識、基本化學儀器的使用、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化學平衡理論、熱化學方程式、蓋斯定律、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經濟常識、環境保護和綠色化學理念等,試題背景陌生度大、綜合性強、思維容量大,與實際生產聯系緊密、涉及物質種類多、反應不太熟悉。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解問題的能力、表達的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歸納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主要涉及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解決將原料轉化為產品的生產原理;除去所有雜質并分離提純產品;提高產量與產率;減少污染,考慮“綠色化學”生產(原子經濟性、原料循環、過程無害化);原料的來源既要考慮來源豐富,還要考慮廉價易得;生產設備簡單,生產工藝簡便可行且易于分離等。

二、備考策略

1.背景知識的積累

要消除學生對無機化工流程圖題型的恐懼感,首先要消除他們對該題型的陌生感。在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如礦產、資源、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環保新科技等。在2010年高考前,筆者在媒體上看到佛山某企業有關碳酸鋰的信息,由此向學生展開了解鋰及其化合物有關知識的拓展,還介紹了IBM科學家有關鋰電池的新研究方向等,在2010年理綜第32題果然考到了β-鋰輝石制備碳酸鋰的工藝流程,有了足夠的背景知識積累,學生在高考中沒有陌生感,應對自如。在備考中,關注新材料、諾貝爾化學獎并將有關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這些知識不僅對學生高考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此外,在復習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原料和試劑選擇、反應條件的控制、化學實驗和化工基本操作、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等基本知識的積累。并要求對硫酸工業制法、合成氨、硝酸工業制法、氯堿工業、金屬冶煉、廢舊電池回收處理工藝等工業生產有全面的了解,這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學《選修2 化學與技術》。還要關注第四周期的過渡元素(如Ti、Mn、Cr、Cu、Fe等)。

2.常見考點的積累

(1)原料處理階段的常見考點。①加快反應速率:加熱、攪拌、粉碎、研磨、增大某物質濃度等,或給出操作(如粉碎、研磨等),問這種操作有何作用(如增大反應物間的接觸面積,加快反應速率);②溶解,浸出:通常用水、酸或堿溶解,如用硫酸、鹽酸、氫氧化鈉等得到可溶性離子進入溶液,不溶物通過過濾除去的溶解過程;③灼燒、焙燒或煅燒:如從海帶中提取碘等;④反應條件控制:結合題給信息判斷。

(2)分離提純階段的常見考點。①調pH除雜:控制溶液的酸堿性使某些金屬離子形成沉淀除去,題目中通常會給出一些金屬離子開始沉淀到完全沉淀的pH范圍,一般應滿足兩點:a.能與H+反應,使溶液pH增大;b.不引入新雜質;②試劑除雜;③加熱:加快反應速率或促進平衡向某個方向移動,再有加熱方法如水浴加熱等;④降溫:防止某物質在高溫時會溶解或為使化學平衡向著題目要求的方向移動(冰水浴)或達到冷凝效果等;⑤母液(濾液):考慮回收利用或者對環境的污染。

(3)獲得產品階段的常見考點。①洗滌(冰水、熱水或乙醇):洗去晶體表面的雜質離子并減少晶體在洗滌過程中的溶解損耗;②蒸發、反應時的氣體氛圍抑制水解:如MgCl2溶液制MgCl2晶體時必須在HCl氣流中進行;③蒸發結晶與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這兩種實驗方法針對溶質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而不同;④趁熱過濾:防止某物質降溫時會析出晶體而難以分離;⑤重結晶等。

(4)其他考點。①方程式書寫:考查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熱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或配平;②實驗儀器:考查常見儀器的用途、選用或組裝;③計算:原料樣品所需質量或體積計算、涉及實驗數據的處理等;④信息點:需要結合題目中所給信息進行回答,常見的有金屬離子沉淀的pH范圍、圖像、操作溫度的選擇等。

3.審題能力的訓練

對于無機化工題,第一步工作是看懂流程圖,要弄清整個反應流程和操作流程,抓好物質變化這條主線,有時題目還會考到能量變化,需要弄清原料的預處理、主要反應、主要產品的獲得、產品的提純除雜、副產物的分離、尾氣的無害化處理排放等。在讀題時最好養成邊讀題邊用筆畫線、畫圈并將物質或離子標注在流程圖上,標注每一步物質的變化和走向,聯系所學過的相關物質的性質(化學性質和特殊物理性質)、制備(工業制法)和用途(尤其是特殊用途)的習慣。然后再看題目的問題項。

平時著力訓練學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要學會從流程圖中找到關鍵信息和有用的信息,讀題時要做到細心、細致、全面,通過一定量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平時訓練中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鼓勵他們不要害怕陌生的題設環境,不要害怕陌生的物質。這類題往往起點高、落點低,鼓勵學生大膽作答,敢于下筆,就算做錯了也沒關系,再通過老師的評講課,分析錯誤原因,進行糾錯提高。訓練發散性思維,遇到困難時盡量發散思維想問題,搜索我們學過的、做過的情景,從中得到線索和啟發。

4.表達能力的培養

訓練學生規范的語言表達和規范的化學用語使用,在平時訓練、測驗中要嚴格要求,讓學生逐步做到化學用語規范、化學學科語言規范、化學量表達規范、用詞準確精練。每節課、每份練習中,凡是遇到化學式(或名稱)、電子式、結構式與結構簡式、化學方程式與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電解方程式等,都要讓學生嚴格按照題目要求輸出信息。學生常犯的錯誤是不按要求答題,書寫錯誤失分等。還要訓練學生對化學實驗操作關鍵的動詞、名詞用詞準確,儀器名稱、操作名稱用詞規范。還有些工業操作如焙燒(煅燒)、酸化、水浸、水洗、浸出(浸取)、研磨、趁熱過濾等也應該做必要的了解,高考題中經常出現。還有些操作要做到程序化,如與氣體制備有關的整套裝置必須進行氣密性檢查;溶解往往需要加熱、攪拌;過濾操作規范要把整個過濾裝置映入大腦,從下到上有序呈現;過濾時如何洗滌沉淀、沉淀洗滌干凈的標準等都是常見考點,這些操作的表達往往都比較固定而程序化。

5.反思能力的訓練

重視講評課的作用,講評前分析得分率并以此為據對部分考點做重點講評、主要和常見錯例分析,指導學生分析自己的錯例、借鑒其他同學的錯例,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及時進行糾錯并做好糾錯積累本,用好這些自己和他人的出錯資源以提升學習效率。

三、答題策略

化工流程圖題型一般圖形模式如下:

分析時抓住基本規律:“主線主產品,支線副產品,回頭為循環”。力求做到:

1.看圖有高度。一定要看懂整個流程圖以及每一步的目的,要形成整體思維,不能看一步走一步。

2.讀圖有深度。分析清楚每一步發生的反應和生成的物質。

3.思考有方向。在化學反應原理理論框架下結合實際生產進行思考。

4.答題有模式。正如前面備考策略所說,注意積累各類操作的固定答題模式,注重提升表達能力。

篇7

【關鍵詞】初中高中;化學教學;銜接問題

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初中化學教學顯示,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教學內容降低了某些化學理論的要求,限制了化學計算的類型,明確了某些化學內容的深廣度,提出了初中化學教學教學的原則。從課程標準來看,對整個高中化學教學實行分段教學,所有高中生在高中一、二年級都要學完化學必修課內容,并參加國家認可的省級學業水平考試。高二、高三時僅對理科學生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志向學習化學選修課內容。這樣,既可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克服偏科現象,又有利于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由于現行教材維系新課程標準體系,僅將化學平衡、電解度溶液、糖類和蛋白質等內容整章、整個知識點地抽出,列為選修課內容,教材體系也未作大的變動。因此,在初中與高中必修課,高中必修課與高中選修課之間存在著一個合理銜接的問題。認真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是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問題呢?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大多數學生

初中階段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對全體初中學生進行公民素質教育,讓他們學習、掌握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最基本的化學技能,完成化學的“掃盲”任務。高中化學必修課是面向全體高中學生,通過學習,進一步普及化學知識,增強文化科學素質,以便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具有多種社會選擇能力。而高中化學選修課是化學知識的提高階段,它僅對部分高二、高三學生而言的。這三個階段學習的對象、任務不同,因此要搞好三個階段化學教學之間的銜接,首先要轉變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將升學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基礎教育。

多年來,在沉重的升學壓力下,化學教學的要求以高考試題的難度為標準,高中三年的教學任務兩年完成,第三年的教學成了對付高考的解題訓練。結果多數學生在高考這條羊腸小道上被擠下來,他們過著痛苦的伴讀生活,畢業時沒有走向社會的思想準備和知識能力準備。高一化學老師常在未認真處理好初三與高一化學教學銜接關系的情況下,加快車,趕進度,造成大批學生不適應,化學學習感到困難,成績低下,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而初三化學教師為對學生升學“負責”,不斷拓寬教學內容,加深教學要求,以求學生能適應高中學習。如講溶解度時引入了結晶水合物的結晶計算;大量練習有關過量法、差量法等計算技巧;從反應物角度補充介紹酸堿鹽間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和規律。結果造成學生學習的分化,許多學生連最基本的化學知識都掌握不好,既影響了初中化學教學的質量,也影響了高中化學的學習。只有明確中學教育是素質教育、基礎教育這個根本性質,面向大多數學生,才能完成提高全民族文化科學素質的任務。

二、教師要鉆石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的

初中化學教材自身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許多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在高中階段不再復述,而是加深、應用。因此,熟悉教材,明確各個階段教學目標,是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關鍵。

初中化學中,元素符號、分子式、化學方程式等化學用語,有關分子式、溶液濃度、化學方程式的基本計算,常見化學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氫、氧、碳、酸、堿、鹽等知識,以及涉及到的一些化學理論與概念,都是化學的最基礎知識,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不僅可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而且有利于高中進一步學習。因此,初中化學立足于加強雙基教學,同樣有利于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必修課的銜接。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可按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教學,但不能單純考慮高中的學習要求,而進行拓寬加深,以免加重學生的負擔。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介紹教材中選學的內容和選做的實驗,以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文化科學素質。一些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對于課程標準的常識性介紹或只作介紹不作要求的內容,不能因為不列入中考范圍而不教不學,以免造成學生學習上的空白,不僅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學習,也不利于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考慮學生學習的階段性,又注意知識的系統性,統籌兼顧,相互配合,是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保證,也是做好初、高中兩個教學階段教學銜接不可缺少的一步。

三、教學銜接要講究方法,注意教學效益

教學銜接的方法應視教材的具體內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定。

一是集中復習法。高一化學必修課開始時,可集中幾個課時復習初中學過的重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復習內容最好選擇高中化學不再重述的,而對高中進一步學習有遷移作用的知識。復習時,避免舊知識濃縮復述,要善于歸納、總結和提高,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穿插復習法。高中化學必修教材中有許多內容和初中化學內容密切相關,教學中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做到循序漸進,合理銜接。穿插復習舊知識時,應視新知識的靈活性處理。總之,不要讓學生感到知識的跳躍和割裂,應該注意引導他們以舊知識去探索新知識,用新知識來補充舊知識,提高教學效益。

篇8

關鍵詞:目標敘寫;新課程教學目標;主體;最低表現程度;高效課堂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4-018-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其效率的獲得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目標深入細致全面的分析與設定。因此,教師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基本著眼點之一就是教學目標的擬定。作為教師的一種基本能力和素養,首先從練習和掌握教學目標的敘寫(簡稱“目標敘寫”)開始,將其作為主要抓手,深入了解目標敘寫的意義和方法,據此設定出精細、合理的教學目標。

一、何為目標敘寫

用“目標敘寫”作為詞條查“百度知道”,發現相關搜索結果雖較多,但卻鮮有對此作精確定義且獲得廣泛認同的。于是改用“敘寫”作為詞條再查,發現基本都是語文課上常用的語言,認為“敘寫”即“續寫”,就是接著寫的意思。我對“敘寫”的字面理解認為敘寫就是敘述與描寫,目標敘寫就是對教學目標的敘述和描寫。課堂的45分鐘內,教師通過怎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了什么樣的新變化,這種變化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是可被觀察,被測量的。

新課程教學目標敘寫與傳統課程教學目標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四個方面。

1.以認知性目標為例:

傳統的教學目標,行為主體是教師,隱含了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是教師是否把教學內容教完,關注的重點是教師,而不是學生真的學到什么,有沒有具體的進步;“理解”、“掌握”這樣的內隱性的行為動詞,是模糊的、抽象的、不明確的、不可控的,沒有指出學生到底要“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同時缺少行為條件和表現程度,這樣泛化的教學目標必然帶來教師上課的隨意性,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無法得到保證。

2.新課程提出將傳統教學目標的知識技能目標,擴充成三維目標,但通常將三維目標分開寫。三維目標分開寫的弊端是,目標常常過于空泛,教師在實踐操作中不易把握,常常顧此失彼。新課程教學目標敘寫,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以“知識和能力”為核心,把“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融入其中。

以蘇教版化學2專題2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第一課時為例:

新課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①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

②使學生掌握形成原電池的基本條件及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②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有效聯系實際生活,理解原電池原理在實際生活的運用。

教學目標敘寫:

(1)通過分組做實驗,設計①Zn與HCl的實驗、②Zn棒Cu棒未連接一起放入HCl 、③Zn-Cu-HCl原電池三組對比實驗,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原電池發生原理和形成條件,提高合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會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并會書寫原電池正負電極的電極方程式。至少能寫出金屬與非氧化性酸形成的原電池以及兩種金屬與鹽溶液形成原電池,這兩類原電池的電極反應方程式。

(3)分組討論如何通過原電池原理解釋鋼鐵在潮濕的空氣里容易被腐蝕的原因。能夠書寫鋼鐵吸氧腐蝕的電極反應方程式,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新課程教學目標中明確目標的主體是學生,采用“寫出”、“總結”這樣可測量、可評價的結果行為動詞,同時給出行為條件發生的情境,比如在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中完成目標行為,最后給出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要求。

二、如何進行目標敘寫

目標敘寫是對普通教學目標的分解、擴充和完善。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家馬杰的觀點,教學目標的敘寫應該反映三個方面的問題: 要求學生做什么?根據什么標準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

首先,將普通教學目標中的大目標細化成小目標。例如,大目標是要求掌握原子半徑的周期性變化;小目標分解為能夠比較原子半徑的大小和離子半徑大小;更小的目標分解為比較同一周期原子半徑的大小、比較同一主族原子半徑的大小、比較相同核外電子排布的離子半徑大小,比較不同核外電子排布的離子半徑大小。目標越精細,越明確,教師對“教”就越有的放失,學生對“學”就越有效。

其次,要增加了為完成教學目標所設計使用的方法。比如,為了達成學生學會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實驗技能,我們采用學生實驗的方法,邊講邊操作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為了達成學生辨認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我們采用先教師舉例,給出定義,學生嘗試練習,接著評講學生練習情況,然后通過類比找出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的不同特點,學生再練習的方法。

最后,要增加學生應達到的最低表現水平要求。例如,在學習教材必修二關于乙醇的相關知識之后,要求學生會書寫乙醇的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至于乙醇的電子式、鍵線式不作要求;在乙醇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面,要求學生至少會寫鈉與乙醇的反應和乙醇被氧氣氧化的兩個化學反應方程式,對乙醇的消去反應不作要求。

以蘇教版化學1專題2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第一課時為例:

《高中化學教學參考書》的學習目標:

1. 了解鈉單質的生產原理。

2.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索和認識鈉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教學目標敘寫:

1.通過書寫鈉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鈉原子的結構,推測金屬鈉化學性質的活潑程度,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鈉與水的學生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鈉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提高觀察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能夠書寫鈉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

3.歸納總結鈉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提高整理總結問題的能力。會書寫鈉與氧氣在不同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滲透內因與外因相互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4.閱讀課本,自行歸納總結鈉的用途,提高閱讀、自學的能力。

5.能積極參與觀察、交流等教學活動,感受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目標敘寫實施過程中的“意外”收獲

1.主體改變,引發深入思考

表面上看,新課程教學目標敘寫只是在格式中,不再使用“使學生……”“培養學生……”等常見語言。其實沒有了“使”、“培養”,隱含在句式中的主體“教師”也悄然變成了學生。傳統的課堂里,老師苦口婆心、周到細致地剖析每一個知識點,學生認真記筆記,機械地死記硬背,老師是課堂的“明星”,學生成了“配角”。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提供的是評價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不是教師的授課工作是否完成。主體的改變,引發深入的思考,也帶來了教師行為上的改變。葉瀾說:“只有教師的內在觀念才具有真實的指導教師教學目標制定和定向學生實踐行為的作用。” 從學習寫敘寫教學目標開始,改變教師的觀念。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師自覺的課堂教學行為。只有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學生都具有“向師性”,講的是學生都有趨向教師、接近教師,甚至模仿教師的心理傾向。只有教師真的覺得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生會從老師的神態、語言、肢體動作中讀到老師的愛和思想。獨立性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普遍具有的一種根本特性。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他們獨立學習,并創造各種機會讓他們獨立學習,從而發揮他們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是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根本。[1]學生獨立性的培養,使四十五分鐘的課堂獲得了延伸,學習的有效性自然也獲得提升。

2.用心預設,帶來驚喜生成

表面上看,新課程教學目標敘寫只是將傳統的教學目標改寫得更具體、更詳細,更完備。這樣的課堂還會象葉瀾老師說的那樣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的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嗎?用心預設,是否會阻礙了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即興發揮”?

以蘇教版選修1《化學與生活》專題1第一單元《空氣質量的改善》為例:

教材第2頁寫到:“空氣污染指數是根據空氣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PM10)等污染物的濃度計算出來的數值。”在進行目標續寫時有這樣一條:通過視頻資料看懂媒體報道中的每日空氣質量報告,從關心身邊的環境狀況開始,有意識地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目標敘寫完成之后,根據行為條件的要求,我在百度等網站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PM10已經是“過去式”了,PM2.5才是“現在式”,所以,在課堂上增加了有關PM2.5的新聞、圖片等。在課堂實施過程中,關心時事的學生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PM0.3,因為有收集PM2.5的經驗,所以,上課時順勢請同學們課后選擇性完成學期化學作業:科普小論文PM0.3的介紹或者小論文“從PM10到PM0.3看中國的環保之路”,兩個星期后通過PPT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調查成果。PM0.3的提出是我沒有預設到的,但仔細想想其實是因為我介紹PM2.5引發的,由此而帶動了學生對身邊空氣質量的關心和學習化學的熱情。課堂不是電視節目表,一切按表播放。整個課堂充滿了了解未知的好奇心,而且把這樣的激情一直帶到課后,成為課堂的延續。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維特羅克提出: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自主構建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精細的目標促成用心的預設,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帶來意外的驚喜。

3.精細目標,成就高效課堂

表面上看,新課程教學目標敘寫只是比傳統的教學目標添加了最低表現水平。教學目標設計是對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的規劃,有了對學生的最低要求的標準,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教學活動就有了明確的方向,避免了無意義的活動設計,有助于有意義的結果達成。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恒主題,有效的課堂表現在教師采用各種策略和方式,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充分體驗求知的過程,在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諧、持續的發展。

以蘇教版化學1專題1第一單元《物質的分離與提純》為例:

教學目標敘寫(部分)

(1)通過教師演示實驗了解萃取的概念、原理及使用儀器。

(2)通過分組實驗,學會萃取的實驗技能,訓練溶液的傾倒、振蕩等基本實驗操作,思考萃取劑的選擇條件。

(3)能準確地選擇萃取作為某些物質的分離和提純方法,至少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單質,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單質,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

“教學目標就是預期的學習結果。”目標敘寫作為精心預設的一部分,是成就有效教學的基石。對于萃取這個實驗操作,學生的最低表現水平就是知道在溴水中提取溴單質,或者在碘水中提取碘單質,可以使用萃取的方法,知道這兩個實際的例子就可以了。那么,對于基礎薄弱、知識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弱的班級,那老師就不用花更多的時間來介紹相似相容原理、介紹萃取的兩種方式(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美國當代著名教學目標研究專家馬杰認為:“如果能夠提供給學生優良的教學目標,學生經常自己就可以學得會。”我想以學生自己學為目標的教學,是我們希望最終達到的理想教學,那通過目標敘寫的實施,帶來更生動、更有效的教學是邁向理想境界的開始 。

篇9

一、2012年廣東高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的特點

2012年是廣東省實施理科綜合考試的第三年,今年廣東高考理科綜合化學科命題遵循《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和《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考試大綱的說明》,在題型結構、試卷模式、試題難度等方面保持了廣東卷的風格和特色,在試題的呈現方式和命題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創新。2012年的化學試題考點分布合理,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很好地體現了試題的選拔功能,其主要的特點如下:

1. 重視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單項選擇題和2道雙項選擇題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對化學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識點覆蓋率約占整個考試內容的85%。第7題結合化學與生活考查了化學反應、電化學反應、常見的有機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關知識。第8題考離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亞鐵與次氯酸跟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沉淀(氫氧化銅、硫酸鎂、硅酸)問題。第9題考查物質和離子鑒別、除雜以及氣體的制備等化學實驗問題。第10題考查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第11題考查阿伏伽德羅常數,考點包括物質中化學鍵數目,轉移電子數、強堿弱酸電離后溶液中的粒子數、混合氣體中某原子的原子數目。第12題考查無機化合物的性質及用途。第22題元素推斷及元素周期律、物質結構、物質性質等知識。第23題考查的是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比較、水的電離等問題。

4道非選擇題注重能力和素養考查的同時,也注意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題的有機題涉及有機分子式、結構簡式和有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問題,以及碳碳雙鍵、鹵代烴、醇的重要性質問題。第31題考查蓋斯定律的應用和電極判斷的基礎知識。第32題考查溶解平衡、離子除雜的基礎知識。第33題考查分離提純的實驗基本操作、甲苯的檢驗等基礎知識。

2. 關注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社會的聯系。

2012年高考廣東卷化學試題立意高遠,選材考究,強調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試題內容涉及生活、化工、環保、醫藥、能源、科研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化學的實際應用價值。非選擇題中選材大量來自實際應用的情景,既為考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化學世界,又為考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以非選擇題為例,第30題以有機合成的研究熱點——過渡金屬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聯反應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有機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題碘在科研與生活中的重要應用為背景,滲透新材料在醫療方面的重要應用。第32題以難溶性雜鹵石制備硫酸鉀的工藝流程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問題。第33題以制藥和化工行業中的重要試劑苯甲酸為背景,實驗方法和實驗內容真實可信,強化學生重視知識在實際生產和科研中的應用問題。

3. 以能力為核心考查知識運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學的科學思想和學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廣東高考化學試題的一個主旋律。今年廣東高考化學試題對考生來講陌生度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問題,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穎的設問,強化了對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化學實驗的探究能力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第22題采用圖的形式來對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數變化趨勢和化合價,考查學生從圖形中獲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題的有機化學題,以新型碳—碳偶聯有機反應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機化學基礎知識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第31(2)題主要考查探究實驗控制實驗變量的問題,第31(3)考查運用影響化學反應的因素繪制圖像的能力,第32題為工藝流程圖題,以考生熟悉的硫酸鹽制備為背景,以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實驗及提取信息并綜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題仍為具有廣東特色的實驗題,該題一改往年以無機內容作為素材背景的習慣,采用了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提純作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學生實驗與探究能力、化學信息處理與整合能力。

4. 突出化學實驗和強化定量計算的考查。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與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試題特別注重對實驗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選擇題中的第9題考查化學實驗基礎知識,非選擇題除第30題的有機題以外均涉及化學實驗的問題,試題中化學實驗內容分值占到了總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試題考查內容包括常見化學儀器使用、常見氣體制備、實驗基本操作、常見物質的檢驗及分離提純等化學實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著重考查考生設計、評價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等較高層次的能力。

廣東新課程實施的高考試題(包括高中水平測試試題)以來,化學定量計算的試題明顯減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曾進入淡化化學計算的誤區,導致學生化學定量計算的能力特別薄弱。2010年廣東化學高考試題只在第30題考查有機反應消耗氧氣的計算問題和第31題考查化學平衡常數的基本計算問題,2011年廣東高考化學試題強化了化學的定量計算問題,第30題考查有機加成反應消耗氫氣的計算問題,第31題考查平衡常數的計算問題,第33題考查溶質質量分數和溶液濃度的計算問題,2012年廣東高考化學試題在定量計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風格,在3道非選擇題中涉及到定量計算問題,第31(1)題考查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問題,第32(5)題考查溶度積和化學平衡常數的計算問題,第33(4)題考查物質純度的計算問題。

二、2012年廣東高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對高三備考復習的導向

高考試題對高中化學教學特別是高三備考復習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準確理解高考命題的方向、特點和趨勢,對于把握好高三化學備考教學的方向、策略和節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從2012年廣東高考理科綜合化學試題的特點看,建議在高三備考復習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 研究考點、夯實基礎。

準確把握化學高考試題的考點和高考命題的方向才能正確控制備考復習過程的用力點,從而在復習過程中避免無效勞動和少走彎路。研究高考考點的基本素材是教材、考綱和高考試題,教材是高考試題命制的源頭,考綱是高考試題命制的依據和藍本,如果把考點看成一顆果樹,教材是果樹的根,考點是果樹枝葉,高考試題只是果樹的果實。在研究高考考點時要注意理解考綱的精髓和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分析高考試題時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要重視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又不能局限于以往的高考試題的模式。例如,我們不能根據2010年和2011年選擇題均有實驗裝置圖的正誤判斷問題,推斷2012年的高考試題中一定有這種類型的試題,也不能根據2012年高考試題中沒有原電池和電解池電極反應方程式的書寫問題,就誤認為這部分知識點不再是2012年以后高考試題的熱點問題。

轉貼于

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但是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的基礎,復習中一要重視化學骨干內容和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對于離子共存和離子方程式、氧化還原反應、阿伏加德羅常數、元素周期律等熱點知識的高度重視。二是要注重知識點之間知識內在聯系和規律的揭示,徹底掃除知識結構中理解上的障礙,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和網絡。如無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內容多、涉及面廣,不易掌握,復習時應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質遞變規律作為知識主線,以化學基本理論作為知識網絡,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 注重過程、優化思維。

高考復習過程是對中學化學知識再學習、再認識、再整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運用對比與歸納、演繹與推理的復習方法,使主干的化學知識系統化和網絡化,不但可以牢固掌握化學基礎知識,還可以有效的優化思維過程和提升思維能力。

在復習過程中不能只對表面的結論和現成的規律化進行簡單的記憶,要注意通過對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和加工從微觀本質上理解相關概念、原理的形成過程。如對于氧化還原反應,要從電子轉移的角度理解各種概念,對于化學鍵的概念,要從粒子的結合方式上理解化學鍵的本質,對于離子反應,要從化學平衡的角度來理解其反應本質就是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少;鹽類水解的過程應從離子反應的本質理解,對元素化合物知識要從價態、所屬類別等方面掌握其性質,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律要從有效碰撞角度予以解釋,有機物的性質要從官能團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上進行理解等等。

學習是不斷反思、總結和積累的過程,在復習中要學會一題多變和多題一變的練習方法,摒棄盲目依靠“題海戰術”來應對高考的費時費力的做法,例如在進行有關化學平衡常數計算問題的訓練時、一要注意從三種濃度(起始、轉化、平衡)和化學平衡常數、轉化率之間的關系來歸納解題的基本思路和規律,二要注意分析化學平衡常數與弱電解質電離常數、水的離子積、溶度積之間的聯系,學會用同樣的思維方法解決相關的計算問題。

3. 強化實驗、提升能力。

化學實驗方面的試題在廣東理科綜合化學試題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化學實驗探究題也是區分度較大的題目之一,化學實驗知識在整個化學復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化實驗在復習的地位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和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知識在教材分布比較零散,在復習中要注意多總結歸納,形成清晰的知識網絡。在復習中不但要掌握好正確的化學實驗操作,還要重視對化學實驗操作原理的理解。在復習中,要結合具體的實驗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認識:一是對操作原理的認識(解決實驗操作理論依據的問題);二是對操作方法的認識(解決如何操作的問題);二是對操作目的的認識(解決為何要安排這樣的操作);四是對錯誤操作造成后果的認識(解決為何要這樣操作的問題)。例如,對于過濾操作,不僅要明確操作時要遵循“一貼、二低、三靠”的原則,而且還要思考如果沒有這樣做,將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再如,對于蒸發結晶和冷卻結晶,要從適應的分離物質、操作的要點等方面理解兩者的本質。

應對高考試題中必考的實驗探究題,單純靠將這類試題進行訓練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復習過程中要利用典型的實驗來提高實驗探究的綜合能力,選修6《實驗化學》中的幾個實驗(蘇教版課題3“硝酸鉀晶體制備”、人教版實驗2—4“硫酸亞鐵銨的制取”、人教版實驗3—1 ”幾種無機離子的檢驗”、人教版實驗3—6“食醋中總酸量的測定”)都是極好的素材。挑選適當的實驗課題,從確定方案到動手操作、從修改方案到成功實驗再到形成報告的全過程是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

4. 細抓規范、落實表述。

篇10

[關鍵詞]乙醇 化學觀察方法 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1.地位與作用:本節課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必修)》專題3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的第一部分。初中科學已涉及乙醇的常識;高中化學中乙醇是有機物學習中的第一個含氧化合物,是對比碳氫鍵、氫氧鍵、碳氧鍵活性的有力例證和深化理解同分異構體的載體;乙醇是含羥基化合物的代表物質,是有機物轉化和合成的核心。

2.知識類型:基本結構、性質、反應,屬事實性知識。

3.編排特點:承上啟下。既是對初中科學酒精常識的深化,也是后續學習乙醇的氧化及衍生物等的基礎,為實驗化學模塊乙醇學習做鋪墊。

4.呈現方式:直線式。乙醇的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工農業應用。

5.重點:對乙醇結構和羥基性質的認識,從結構領悟性質。

6.難點:乙醇結構與性質的相互關系及催化氧化反應。

7.考點:接受新信息和知識遷移能力,尤其是乙醇參與的反應及衍生物。

8.深廣度:初中科學要求初步認識,必修要求掌握其結構、性質、重要反應,有機化學基礎和實驗化學兩選修模塊擴展到醇酚類、反應條件、多基團影響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熟練寫出乙醇的化學式、結構式、簡式;能說出其物理性質;能解釋其氧原子的成鍵特點;知道―OH的結構特征和對乙醇性質的影響;知道乙醇的置換反應、催化氧化反應并能解釋原理;知道其在工農業中的運用。

2.過程與方法:熟悉實驗-觀察、對比-觀察、觀察-討論-分析-歸納推理等科學方法的運用;使實驗-觀察-思考相結合;掌握預測有機物結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乙醇、乙烷、水、乙醛結構異同的比較,感受有機物結構美,增進交流和表達的意識。

三、教學用具

1.模型:球棍模型。

2.儀器:試管、燒杯(2個)、酒精燈、火柴、鑷子、坩鍋鉗。

3.試劑:無水乙醇、鈉、銅絲、澄清石灰水、蒸餾水、無色酚酞溶液。

4.其他:多媒體課件、紙巾、PH試紙。

四、教學方法

多媒體法、講授法、直觀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五、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杜康釀酒兒造醋”的歷史故事引出“中國的‘酒仙’”“釀醋業的‘鼻祖’”,點明美酒和好醋都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精華。

[擴展]醋是在酒糟的基礎上制得的,酒醋不分家;酒精學名是乙醇,常用發酵法和乙烯水化法釀制。

[設計意圖]把化學、生活、歷史典故結合,引領學生回顧和思考相關知識,也蘊含情感態度教育。

[設疑]引導學生回憶并寫出乙烯和水的加成反應方程式,認真觀察、對比反應物和產物的結構式。

[學生板書]

[學生結論]水分子以―OH和-H的形式分別加在碳碳雙鍵的兩端,形成新的含氧有機物。

[講解]該產物就是乙醇。根據方程式試著寫乙醇的分子式、結構簡式、電子式。

[完成階梯型問題]觀察乙醇的分子式,有沒有同分異構體?如果有,如何來確定其結構?乙醇的原子數?所有的原子是否共平面?觀察其球棍模型并驗證。從結構簡式上看,CH3CH2OH 和C2H5OH哪種寫法相對較科學?乙醇可看作由哪些基團組成的?

[學生結論]乙醇有一種同分異構體,通過考慮氧原子的位置不同來確定;所有的原子不共平面;CH3CH2OH較好,顯示乙醇的組成基團和構架;可看作是乙基和一個由氫原子、氧原子組成的新基團組成。

[設計意圖]直觀又簡單的模型、抽象的結構、系統的表格圖表等能引導學生把有機物的性質和結構結合起來理解,把觀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結合使用。

[講解]―OH學名“羥基”(強調“羥”字的寫法和發音),結構和大家熟悉的OH-相似。

[討論交流]觀察―OH和OH-,從電性、電子式、質子數、電子數、存在條件等角度分析討論異同。

[PPT展示和講解]觀察并討論乙醇、乙烷、水分子結構的差異。

表2 乙醇、乙烷、水的分子結構

[討論]兩兩具有相似性。因此,乙醇可看作乙烷的一個氫原子被一個羥基取代的產物,或者水分子里一個氫原子被一個乙基取代的產物。

[設計意圖]對比結構式異同有助于理解有機物結構演變和轉化、概括基團性質和掌握有機物分類。

[設疑]“結構決定性質”,乙醇有哪些性質?與組成有什么關系?觀察一組實驗找尋答案。

[實驗演示1]觀察燒杯中的無水乙醇溶液,從色、態、味、熔沸點、密度、水溶性的角度總結出其物理性質。

[過渡]“酒香不怕巷子深”“酒有不同度數”分別說明了乙醇熔沸點較低、易揮發和與水以任意比互溶的特點。

[設疑]乙醇的化學性質有哪些?可從那些方面考察?

結論:酸堿性、可燃性、氧化還原性、跟金屬或非金屬反應、穩定性等。

[實驗演示2]用PH試紙測定無水乙醇和乙醇溶液。

結論:PH試紙不變色,乙醇及其水溶液呈中性。

[圖片展示] 酒精燈的燃燒。觀察其火焰和燃燒的情況,預測反應產物。

結論:乙醇易燃,有淡藍色火焰(酒精燈外焰顏色);產物只有CO2和H2O,是一種潔凈和高效的燃料。

(反應實質:乙醇被氧氣完全氧化的反應)

[組織討論]酒精燈火焰并非純凈淡藍色而是夾雜有黃色的原因?如何正確熄滅酒精燈?為什么燈冒要蓋兩次?

[設計意圖]生活中少有酒精燃燒現象,而酒精燈的使用與酒精的性質密切相關,體現了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結合,幫助學生強化“熄滅酒精燈”的規范操作。

[回顧和預測]鈉可以置換處水分子中的氫且反應劇烈。乙醇、水都有-OH,預測乙醇和鈉能否反應。

[學生板書] 2H2O+2Na = 2NaOH+H2

[實驗演示]鈉投入無水乙醇中。全面觀察實驗現象,對比分析鈉與水、乙醇反應的異同。

[多媒體展示]表3:鈉與水、乙醇的反應比較。

根據觀察現象,試寫出反應。

[學生板書] 2CH3CH2OH+2Na?邛2CH3CH2ONa+H2

[設疑]對比觀察上述方程式中乙醇和乙醇鈉的結構式,并思考:反應機理和乙醇六個氫的活性的差異。

[講解]鈉同樣能置換乙醇―OH中的氫,生成H2和呈堿性的乙醇鈉,類似與水的反應;2分子鈉只能置換出一分子H2說明乙醇―OH上的氫比和碳直接相連的5個氫原子活潑,即乙醇六個H原子活性不同。

[提示]有機物參與的反應,用單箭頭(?邛);CH3CH2O-Na的寫法不科學。“-”表共價鍵,而乙醇鈉是離子化合物;區別書寫乙醇鈉和乙醇的電子式。

[練習]CH3CH2OH+2Mg?邛(CH3CH2O)2Mg + H2

[設計意圖]規范書寫是化學用語的基本要求,可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

[知識遷移]鈉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分析。

[討論交流]說明兩者常溫下不反應;煤油主要成分是含C12~C16的烷烴(教材P58,石油分餾產品示意圖)只含碳碳、碳氫單鍵,鈉的保存證明了這兩種單鍵很穩定。

[組織討論]能否用酒代替無水乙醇做上述實驗?

[設疑]氫氧原子在合適條件下可結合成水。乙醇中有兩個氫原子、羥基與同一個碳原子相連,其中的C-H鍵、C-O鍵能否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斷裂,使得氫、氧原子結合成水呢?

[實驗演示]灼熱的銅絲反復插入無水乙醇中。

[提示] 觀察并記錄銅絲、乙醇的整體變化和細微變化;思考銅絲的作用;分析反應的本質。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思考與交流] Cu絲放火焰灼燒后有何現象?原因?Cu絲灼燒后迅速插入到乙醇中,觀察其顏色有何變化?實驗前試管口氣味如何?反應后呢?原因?灼燒后的Cu絲插入到內焰一段時間取出后變紅了,為什么?試著接觸一下錐形瓶外壁,有什么感覺?

[PPT展示和講解]根據觀察現象和討論結果,用方程式表示該反應:

2Cu+ O2 2CuO

CuO+CH3CH2OH Cu+CH3CHO+ H2O

[講解]對比觀察發現:銅絲雖參加了反應全過程,本身也曾發生了不同變化,但其最終和最初形態一樣(反應前后都是單質銅,氧化銅是中間產物),推斷銅在該反應中做催化劑。反應實質是:乙醇在銅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生成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新物質――乙醛。

[觀察] Flash展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氧化過程,了解有機物的轉化。

[板書]

[觀察分析]生成水時,每消耗一分子O2需4個H原子;而一分子乙醇可提供2個H原子,所以共需2分子乙醇,即反應中乙醇和氧氣的計量比為2∶1。醛基中的C=O雙鍵和C-H單鍵位置、方向是一樣的。

[思考與交流]觀察上述方程式,思考反應中乙醇斷裂的是什么鍵?該反應屬于什么類型?與乙醇的燃燒反應有什么聯系?

[結論展示]乙醇的羥基氫、與羥基相連的碳上的氫、氧氣的氧原子三者結合生成水并脫去。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O2,將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醇作還原劑把O2還原為水,銅作催化劑。乙醇被氧化的實質即共價鍵的斷裂和重新形成。兩者是不同程度上的氧化反應。

[設疑]灼燒后的熱銅絲插入乙醇液面上方,現象和變化會不會改變?

結論:不會。乙醇易揮發,液面上方也有乙醇蒸氣存在。

[過渡]在適當的條件(如酸性高錳酸鉀或重鉻酸鉀等強氧化劑存在時)下乙醛會被進一步氧化成乙酸,實質是醛基被氧化成羧基(-COOH)。

2CH3CHO +O22 CH3COOH(催化劑)

[知識擴展]從“酒的酸化變質”和“‘百年佳釀’的形成”兩個角度,強化學生對乙醇多次氧化反應的認知。

[觀察學習]與氧氣反應方程式的觀察:理解有機物相互轉化的實質;球棍模型及演變過程的觀察:了解乙醇到乙醛的演變及結構差異。

[自主閱讀] “拓展視野”。

[擴展知識]曹操的《短歌行》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說明了酒易醉人的特性。適量飲酒可以健體,飲酒過度輕則引發酒精中毒,重則危及生命,應該警惕。

總結:熟悉乙醇的化學性質和反應,理解-OH的重要性質及對醇類性質的影響,知道“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規律的體現。

[布置作業]完善小結用的系列表格;課外查詢:我國的釀酒歷史;交警對酒后駕車司機進行檢驗的原理。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教材各欄目的功能;融入歷史和文學知識進行情感態度教育;強化對乙醇的理解。

[練習]完全燃燒下列有機物1mol,耗氧量相同的是(AB)

A.乙醇 B.乙烯 C.乙烷 D.乙炔

[趣味實驗]燒不壞的紙手帕

[設疑]乙醇和紙易燃,而水可滅火。如果三種物質一起點燃,會有怎樣的結果?

[實驗]將無水酒精與水按2∶1混合,取一塊紙巾在此溶液中浸透,用鑷子夾住取出后點燃,可以看到火焰很旺,好像手帕要燒成灰燼似的。等到火焰減小時,迅速的用力一抖,熄滅火焰,再仔細觀察,手帕絲毫沒有被燒壞。

[解釋]火焰溫度過低。酒精受熱從手帕中揮發并燃燒,產生的熱量使乙醇和部分水蒸發。水蒸氣不可燃,卻使酒精蒸氣的濃度相對減小,所以燃燒不很劇烈,生成熱量較少。汽化水和加熱水蒸氣,也消耗乙醇的燃燒熱,導致火焰溫度降低。此外,濃度為75%酒精燃點只有20℃左右,沸點只有78℃,而水的沸點是100oC,所以,酒精受熱揮發、燃燒,部分水留在手帕上保護紙手帕不被燒壞。

[設計意圖]該趣味實驗將乙醇的物理化學性質結合起來,卻與學生的常識和定向思維沖突,引發學生興趣和深層次思考,明白實驗條件控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