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0:0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園教育信息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宏觀發展不均衡、微觀應用不協調的問題,問題產生直接源于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路徑的模糊。通過提高認識、強化軟硬件建設以及建立學前教育信息化評估指標體系可以緩解這些問題。
信息化作為一種技術因素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各國都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然而當信息化研究從城市走向農村、從高校覆蓋到中小學,幾乎遍及教育實踐中的各個領域時,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卻較少引起人們關注。這種研究上的偏失除了因為研究主體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興趣外,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學前教育本身的邊緣化。但社會的發展使學前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焦點話題,國家也因此做出積極發展學前教育的決策,并明確指出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1]。在這個背景下,梳理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現狀和問題,進而找到一些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對策,對于推動學前教育的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我國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現狀
隨著學前教育地位的提升以及人們對學前教育信息化認識的深化,學前教育信息化取得一定進展。
首先,學前教育信息化有了良好的外部氛圍。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把學前教育擺在國家教育總體戰略的重要位置,這種政策支持給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圍。
其次,學前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逐漸深入。在早期介紹借鑒國外信息化情況的基礎上,我國的學者近年來開始本國、本地區的學前教育信息化研究,并出現一些研究成果,在幼兒園英語教育[2]、禮儀課程[3]等許多領域進行了有意義的本土化探索。
最后,學前教育信息化實踐穩步推進。我國的學前教育實踐也超越了早期的理念上的數字化學習空間[4],出現許多學前教育的多媒體網絡課件,甚至出現一些專門面向學前幼兒的專題學習網站。另一方面,多元主體的加入使學前教育的信息化實踐發展迅速。從2001年起,IBM公司就與我國教育部合作,通過“小小探索者”(Kid Smart)項目,為600多所學前教育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5]。
2 學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成果固然可喜,但我國開展學前教育信息化工作時間尚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問題突出表現為宏觀上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和微觀上內部應用不協調,而這不協調根本上是由于缺少一個系統的發展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2.1 宏觀上區域發展不均衡
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地區,信息化水平也因幼兒園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學前教育里的“數字鴻溝”已經成為教育公平的嚴重障礙。例如,在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上海,截止2009年,上海的各區縣園所就已經全面完成信息化設備的升級更新,實現班班有計算機。到2010年,上海的“園園通”公辦園覆蓋率達到100%,越來越多的民辦幼兒園也加入“園園通”系統,其中黃浦、奉賢民辦園的應用分別為80%和100%[6]。而在一般城市這些目標還遠未達成,更不用說邊遠地區的一些幼兒園了。
2.2 微觀上內部應用不協調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包括教師、基礎設施、軟件、教學模式以及外部環境等多種要素的復雜系統,如果缺乏規劃就容易顧此失彼,導致應用上的低效甚至無效。幼兒園教學中教師濫用、機械使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不但無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反而會影響師生交流,限制幼兒主體性的發展[7]。實踐中常見的信息技術濫用現象其實是教師與信息化設備不匹配的表現。此外,也有一些購置了設備卻沒有配套軟件,導致設備成為擺設的現象,這是硬件與軟件不匹配的表現。還有一些不顧幼兒園的教學目標,盲目使用信息技術灌輸小學才學習的學科知識,使信息技術成為“電灌”的工具的現象,這是教學模式與信息化不匹配的表現。如此種種不匹配現象,本質上是教育信息化內部應用的不協調的表現。
2.3 發展路徑不明確
這種宏觀上的不均衡、微觀上的不協調,根本上是由于當前學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個明確的發展規劃。雖然大家能認識到學前教育信息化的意義,而且往往也將信息化作為幼兒園的辦學標準的一個指標,但相關指標的界定不夠清晰,就信息化發展本身缺乏一個統籌教師、硬件、軟件等各要素的標準體系。這種標準的缺失,直接導致各學前教育機構按自己方便,隨意購置信息化設備,造成信息化發展動力的缺失以及微觀上發展的不協調,使學前教育信息化缺少一個明確的發展路徑。
3 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的對策
學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除此之外,還要關注軟硬件建設,特別是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3.1 加強軟硬件建設
硬件設施和配套的軟件資源是信息化的基礎。許多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較好地區都是以計算機、網絡以及配套的資源建設為突破口的。當前,雖然部分地區取得一定成績,但整體來看軟硬件設施建設情況與學前教育的客觀需要還有一定距離。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仍然是重要任務。
3.2 建立一套完整的學前教育機構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教育信息化評估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個綜合考慮基礎設施、軟件、硬件等內容的目標體系,客觀評估一定時期學前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實現情況,能更好地引導教育信息化沿著高效務實的方向發展。當前許多地區的幼兒園辦學標準中往往只是將信息化水平作為園舍設備的一個二級指標予以考察,相關指標界定并不準確,往往用電視、計算機等設備數量等片面的指標來代替信息化水平,缺乏整體性,直接導致信息化發展的不均衡和應用的不協調。因此,應該在信息化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建立有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評價指標推動信息化建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gov.cn/zwgk/2010-11/24/content_1752377.htm.
[2]溫小梅.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英語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導刊,2011(4):39-42.
[3]孫碧華.信息技術對幼兒園禮儀課程的影響[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22):106-107.
[4]張伯邑.數字空間為學前教育提供了新平臺[J].學前教育研究,2003(4):48-49.
[5]楊昌江,夏軍.IBM和教育部攜手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邁上新臺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91.
篇2
2012年11月,在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迎來55歲生日之際,記者采訪了李建麗園長。穿過北京頗具特色的護國寺大街,沿著狹窄的胡同前行,在一片平房中,一座外觀并不起眼的淡紫色小樓顯示了它與周邊青磚黛瓦的不同,這里就是創辦于1957年的北京市西城區棉花胡同幼兒園(以下簡稱“棉幼”)。雖然外觀并不起眼,但幼兒園門口的十幾個牌子昭示了它的非凡實力:“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北京市示范幼兒園”“北京市衛生保健示范幼兒園”“北京市學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北京市社區兒童早期教育基地”“北京市西城區平安校園”等。
一見到李建麗園長,她干練的裝扮、溫和的笑容和悅耳的聲音,讓人感覺十分親切。作為北京市幼兒園中的佼佼者,棉幼值得寫的地方很多,此次采訪就從其中的最大亮點—信息化建設開始。提起棉幼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在業內可是響當當的,這里是北京市學前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園長李建麗是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個人,此外,北京市教委成立的學前教育教師培養工作室中唯一的信息化應用工作室也設在這里,由李建麗園長擔任工作室的主持人,帶領北京市10所幼兒園的一線園長和教師開展信息化研究與應用工作。
明確發展目標,為信息化建設導航開路
棉幼的“信息化建設工程”始于2006年,當時是作為幼兒園“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進行立項的。良好的成績基于正確的決策和科學的規劃。之所以要加大氣力做這件事情,是因為當時信息技術在北京市的許多領域,包括教育系統在內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建麗園長敏銳地感覺到,信息技術在學前教育工作中,特別是在促進棉幼高品質辦園的過程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于是她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情,并確立了建設一種集管理、科研、教學等于一體的網絡運行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促進教師發展、保障安全保衛、推進家園共育的目標。
提高管理效率是指建立數字化辦公管理平臺,開發專門管理軟件,將幼兒園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批閱計劃、衛生保健、學習交流等都在計算機上進行。隨著幼兒園規模的不斷擴大,一園多址(棉幼目前有棉花胡同、平安里、西四北七條三處園址)的辦園模式增大了管理工作的難度,同時社會和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和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幼兒園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以提高辦園質量。
促進教師發展是指建立教師信息化交流和培訓平臺,實現網上看課、發表文章、交流研究三個重要功能。以往,教師看課只能實地進行,常會受到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而借助網絡平臺,每個教師都可將自己的課堂教學視頻和論文放到網上,方便本園教師之間及與其他幼兒園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保障安全保衛是指建立幼兒園安全管理網絡系統,實現全方位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時處理安全隱患,保證幼兒的安全,使家長放心。
推進家園共育是指建立家園信息交流平臺,改變以往通過聯系本、宣傳欄等與家長聯系溝通的傳統方式,采用網絡視頻、手機短信平臺、BBS窗口、博客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加強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互動,提高家園共育質量。
提升硬件水平,為信息化發展打牢基礎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夯實基礎才能筑得高臺。在明確了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之后,首先要進行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升級改造。李建麗園長說,2006年前后,北京市政府對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沒有現在這么重視,中小學校淘汰下來的電腦一般都會先給邊遠地區的中小學校,不會想到給幼兒園。加之棉幼從2001年開始成為首批北京市辦園體制改革試點園,不能收取捐資助學費,所以在沒有專項資金的情況下,他們只能自己想辦法。
李建麗園長一方面合理使用預算外資金,最大限度地用于信息設備的投入,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社會資金和力量的支持。當時有一個幼兒的家長正好是從事信息技術工作的,幼兒園就與其所在的科技公司合作建設網站、開發軟件,并接受了一些社會捐贈的設備。從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間,棉幼投入信息化建設資金90萬元,接受社會捐贈200萬元進行了校園網的建設,包括:(1)網站建設,增加多個功能版塊,加強了園內的交流互動和對外宣傳的功能;(2)網絡系統建設,建立了10兆光纖的24小時上網條件,建立了幼兒園的局域網和無線網絡端口,使各部門和各班級都能高速便捷上網;(3)更新了網絡監控設備,將原有的射槍式監控鏡頭全部更換為可旋轉式360度球形監控設備,開通了“寶寶在線”視頻點播系統,讓家園共育得到有效推進;(4)增加了電子門禁系統,幼兒來離園都需刷卡,自動記錄時間和接送人,園內13個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監控,保障了幼兒園的安全;(5)添置或更換了網絡服務器、交換機、存儲器等設備,建立了專門的信息化控制室,配備專職教師進行全面管理與調控,以保證網絡的安全順暢運行;(6)建設了幼兒電腦室、教師電子備課室,并將電腦全部更換為液晶顯示屏,為師生構建更加先進、科學、智能、舒適的操作環境。與此相適應,對各班級的各類數碼設備也進行了更新換代,如配備了CD錄放機、數碼照相機、磁盤存儲式攝錄機等,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強探索研究,發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
面對今天設施較為先進齊全的信息化基礎條件,李建麗園長感慨,從當初全園只有一臺電腦、一塊交互式電子白板,到現在的每班一臺多功能一體機,基礎設施建設為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和有力保障。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當初制定的目標已基本實現,信息化已給棉幼的各項工作帶來了巨大改變。
首先就是管理效率的提高。李建麗園長說:“數字化辦公管理平臺大大提高了管理實效,現在我坐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就可以了解幼兒園各個方面的工作情況,對各個部門進行統籌管理。全園各部門之間通過管理平臺也增強了溝通和聯系,樹立了全局觀念。”
李建麗園長運用數字化辦公管理平臺在工作
信息化帶給教師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有了完善的多媒體設施,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專業素質不斷提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在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過程中提高了課件的制作水平,增強了教學的視覺效果,使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多功能一體機更是集電子白板、電視、電腦的功能于一體,使得教師能夠針對幼兒的需求隨時上網查找資料,進一步增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直接感官體驗。
李建麗園長一向特別注重教學科研工作,信息技術在這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多機位的視頻攝錄技術將班級活動拍攝并剪輯,供教師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組織教師通過網絡鏡頭觀摩和討論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不同園址的教師還可通過電視電話會議共同研討。李園長舉了一個例子,棉幼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都設置了“娃娃家”活動區域,她在日常看班活動中發現,小班的孩子在“娃娃家”活動時總是在重復擺弄玩具,沒有在玩耍中學習,游戲水平有待提高。但是與教師溝通時,教師并不認可這種看法。于是她就抓拍了許多幼兒在“娃娃家”里的游戲情景,并且剪輯成案例,集中再現不同指導下幼兒游戲狀況的不同,使教師重新審視游戲過程,明確了教育者的作用,從而引導幼兒游戲的逐步深入。同時,交流平臺也可以給教師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倡導個性化教育新理念
“無論信息技術無何發展,也無論增加多少先進的設備設施,這些始終都是手段,都是為了實現教育理念而服務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學前教育的新理念,并采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加以實現。”李建麗園長說。“以育人為本,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富有個性發展”是棉幼所倡導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在李建麗園長看來,對于幼兒來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每個孩子的興趣、志向、能力都不同,所以要尊重個體差異,了解什么才是幼兒喜歡的、要做的,所以幼兒園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和課程需要,為他們創設豐富可選的活動內容和釋放個性的空間,比如開設了體育、藝術、計算機、英語等課程,這些都不是興趣班,也不另收費,而是為了給孩子更豐富的教育和更多元的選擇。棉幼的“娃娃家”活動區域也是多種多樣的,像西四北七條園的“娃娃家”定位是“家一樣的感覺”,那里四個班級的家具都是找廠家專門定做的組合家具,而且每個班級的都不一樣,布置得像家里一樣,因為這里主要是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而對于中大班的孩子,則主要創設以科學探究和社會交往為主題的活動區域,比如針對社會性教育課程,提供醫院、美發廳、食堂等多種社會場景下的多樣玩具。
在實施個性化教育過程中,有一項特別受家長歡迎的內容—“幼兒電子檔案”。當時北京市中小學校剛開始要做學生電子檔案,棉幼就著手實施了。電子檔案以文字、照片、錄像等多種形式,記錄了每個孩子從入園到離園三四年時間里的重要成長內容,包括體檢記錄、生活掠影、藝術創作、教師觀察記錄等十幾個方面,很多瞬間是家長無法捕捉到的,所以對他們來說特別珍貴。等到孩子離園時,這些資料加上畢業典禮錄像、教師評語和園長祝福等,會刻成光盤送給孩子和家長。如今,幼兒電子檔案已經放在幼兒園的網站上,家長能夠經常查看,可以更加方便地與教師交互完成對孩子成長的引導。
很多家長對此都非常感動,因為這需要棉幼的教師在繁重的常規工作之外,還要學習多種電子設備和軟件的使用方法,更要在每個孩子身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觀察和了解他們。李建麗園長說:“電子檔案不僅是紙質檔案在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讓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能夠在孩子一日的生活和學習中發現有價值的亮點,還要用家長能夠接受的筆觸客觀描述和分析這些行為的成因,同時據此給予幼兒個性化的指導和教育。”
棉花胡同幼兒園網站
尋求家園共育新突破
“開放辦園”是李建麗的重要辦園理念,她將其滲透到幼兒園管理的各個環節,其中“寶寶在線”視頻點播系統就是她著力推出的一項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個系統以班級為單位,將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和學習情況的視頻放在網絡上,大班、中班和小班每天各有一個小時的點播時間,這樣每個家長在相應時段、在任何能夠上網的地方都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之所以分時段開放,一是由于目前的寬帶容量還無法滿足全園家長在同一時段共同點播,二是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家長的關注點也不一樣。
雖然這種方式讓家長放心了,可教師們愿意嗎?幼兒園是否要承受更多的壓力呢?記者不禁有些疑慮。李建麗園長坦言,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有爭議,壓力也很大,因為這在全市乃至全國的公辦園中都很少有。教師們會有擔心:這是不是要時刻監督我們,大家會不會都來挑毛病?對此,她用開放的辦園思想統一了教師的認識,“棉幼是向家長開放的,也就是向社會開放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培育孩子,我們的教師非常愛孩子,所以我們不怕看。大家最擔心的問題是看什么,其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幼兒園的有效管理提供支持,二是讓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
萬事開頭難,李建麗一方面要做教師的工作,通過每天的開放過程發現教師或班級的閃光點并給以肯定,同時將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與教師溝通,幫助他們開展個體研究,尋找有效對策;另一方面還要做家長的工作,2006年、2007年開展這項工作的初期,一些家長在觀看視頻的時候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否受了委屈上面,不過漸漸地,家長們看到了棉幼教師對孩子的愛心,態度就有了改變,不但和教師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孩子,還為幼兒園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寶寶在線”視頻點播系統從運行開始到現在,還沒有一起因為家長看到孩子受委屈而向幼兒園投訴的事情發生。這也讓李建麗堅信,只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和真誠的態度,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會理解和支持的。“現在幼兒園發展非常快,在園孩子的數量逐年增多,家園共育不僅是學前教育的需要,也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和手段的豐富,讓這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李建麗園長說。
用愛詮釋特色園所文化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有一點我們始終沒有改變,也是棉幼的傳統,那就是愛孩子。我們做的所有努力和嘗試,都是以愛為出發點,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讓孩子能夠快樂和健康地成長。”這是李建麗園長工作的準則和奮斗的目標。
2012年是她來到棉幼的第十個年頭。2002年,李建麗勇挑重擔,來到棉幼擔任園長,這里是北京辦園體制改革試點園和北京市唯一一所全國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示范園。整整十年,她始終堅持科研領先的課程改革,并在棉幼形成了“愛、勤、嚴、誠”的園所文化,“以愛促發展”的辦園特色得到了家長與社會的廣泛認可。愛,是棉幼的傳統,是55年的傳承,“棉幼的老師愛孩子”已經多年口口相傳,為幼兒園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譽。不過李建麗園長說,雖然愛的理念沒有變,但愛的方式卻要拓展,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愛”。以前,教師對孩子的愛更多的是一種“母親護小雞”式的愛,讓孩子吃飽穿暖和高興就行了。如今,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將自己作為長者而強加給孩子一些愛,而是要成為幼兒行為的合作者、幫助者和引導者,要用愛促進孩子的發展。
為了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2011年棉幼實施了“家園工程”,對幼兒園的內部環境布置進行了改造,更能體現棉幼的園所文化。這種愛的園所文化從記者一走進主樓就感受到了,兩扇大門上各有一大一小兩個棉花圖案,分別象征著成人和孩子,成為“子母門”,這也是棉幼的園標。緊挨著大門的一面墻上,是長頸鹿和小羊一起玩耍的圖案,樓梯處還有大象和小象的動物親子圖案,看起來都非常溫馨悅目。
在一層大廳內,幾個關于“社會性教育”的柱式區域格外引人注目,這是李建麗園長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棉幼將“愛孩子”內涵擴大的內容。她說,全面育人是新綱要的重要思想,社會性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是愛的教育,也是棉幼的一大特色。這幾個柱狀區域每一個代表了社會性教育的一種品質:講禮貌、守公德、愛自己、愛同伴、愛親人,在每個主題之下,寫有相應的目標要求和具體內容,同時擺放了相關的書籍、圖片和擺件等。在二層和三層還設有多個交往活動區角,孩子、教師和家長都可以在此互動。“我們的目標是讓園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所有的布置都不是擺設,而要能夠用起來。”的確,棉幼的占地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但這里的環境創設卻很有內涵,處處凸顯著辦園思想和教育理念。李建麗園長自豪地說:“棉幼的孩子升入小學后,不少都成為班級的小干部,他們的老師反映,棉幼的孩子不怕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我們的社會性教育。”
諫言學前教育師資培養
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李建麗關心的不僅是棉幼一園的發展,也關心著全市的學前教育事業。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年~2013年)》,她也為此提過建議。因為在此前的調研之中,李建麗考察了全市各區縣的多所幼兒園,發現幼兒園師資力量的培養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篇3
以省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發展為契機,學習、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用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電教中心以振奮精神、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全心服務于教育的工作姿態,以“扎實研究,實用培訓,嚴格管理,優質服務”為載體,促進新課改的深入,促進教師信息素質的提高和專職骨干教師隊伍形成,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為秦淮教育做出貢獻。
二、主要工作:
(一)課題引領,教科研并重,扎實推進教育技術工作
1、做好省級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十五”電教課題結題工作
省級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示范學校要加強“窗口學校”的示范作用,加強研究成果的宣傳與推廣,并將有關教育技術活動上傳到市教育技術研究網上。必須謀劃“十一·五”課題的申報工作。
2、加強信息學科教學研究,強化學科管理
(1)積極參與學科教學視導,深入學校聽課調研、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狀況,教研組建設和管理等現狀,特別組織好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落實、計劃組織全區高中研究課兩次。
(2)針對新學期小學、初中、高中信息學科教材重新變動,每兩周組織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動,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實效和有反饋,通過集體備課,專題講座,觀摩研討等活動,加強教師們之間的交流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安排全區小學研究課兩次,初中研究課一次。
(3)組織小學信息學教研片,將以東片和西片(含城外)設立片級教研網,確定東、西片召集人,并開展片級活動。
(4)組織好高二信息技術省級“會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組織小學、中學信息學科優質課評比,推薦優秀選手參加市比賽。
3、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一種模式,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重建和探究性學習等作用。各校要充分發揮網絡(機房)作用,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進行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本學期全區小學、幼兒園分別進行網絡下的學科“整合”研討活動。
(二)繼續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應用教育技術的技能
1、舉辦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課件(網件)制作培訓班,要求,每校推薦一名教師,第三周報名,第四周開班,上課時間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訓,資料費150元/人。
2、組織部分教師參加市、省級網絡管理培訓班,主要對象是專職計算機教師,并逐步實現網管教師“持證上崗”。
3、配合有關學校的校本培訓工作,包括提供技術指導及專題性講座等。
(三)加強管理,優質服務,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繼續及時維護、更新秦淮教育網站(含進修學校的網站),繼續推進網上“政務辦公”和資料、信息的網上傳遞。宣傳秦淮教育動態、信息、配合區教育局城域網站的籌建工作。
2、積極配合基層學校寬帶接入工作和學校網站(網頁)制作,進一步強化“教育一線通”的信息應用工作。
3、督促、檢查學校“文明網絡室”開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讓學生“進機房,用機房”。指導各校抓好信息技術的課外活動。
4、加強資源建設,做好“信息資源費”的收費工作。充分用好“一費制”中的“信息資料建設費”政策,為各學校征訂有用、實用的電教教材軟件。各學校要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帶(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初中學生)的征訂工作,要嚴格執行資源建設費,(原電教代辦費中80%部分,即小學4.8元/人、中學(含高中)6.4元/人)的收繳工作,力求做到開學后一個月內上交區進修學校會計室。各學校的信息技術費,在帳目上要設獨立科目,做到專款專用,年底對信息技術費的使用進行抽檢,違規學校不予年審或取消收費資格。
(四)幾項重要工作
1、組織全區教育技術(電教)論文的評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薦優秀論文參加市級評比。
2、市中小學網絡文明夏令營的活動總結表彰工作。
3、市、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學設計暨CAI優秀教案(課件)評比表彰會。
篇4
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性任務,是國家推動教育發展的奠基工程。農村教育均衡發展要以黨的十精神為指針,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難題,進一步優化教育環境,力爭提升辦學水平,促進農村教育健康、持續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在農村教育均衡發展中實踐探索了富有成效的現實途徑。
先進理念引領教育騰飛
均衡發展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目標就可以實現。鑒于農村存在的教學點多,教學資源少,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差的實際,沁縣在發展農村山區教育中找準切入點,在改進教學手段、培養專業教師隊伍、加強特色學校建設三個方面做文章,致力實現農村學校的整體提升。
重視教育教學信息化 國家強調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目的是為了縮短區域、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推進教育公平。無論是促進教育公平還是提高教育質量,都離不開教育信息化。國家實施的薄弱學校改造,不少地方將改造的重點放在信息化方面,這樣就為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提供了保證。項目實施后,過去一些農村學校沒法開設的課程,學生們沒法學到的知識,都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施獲取。即便在一些教師不會使用多媒體設施的學校,學生們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行操作進行學習,達到了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的目的。農村的薄弱學校特別是教學點,可以發揮薄改中信息化的后發優勢,通過彎道超車的形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縮短差距,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在農村山區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雖然沁縣薄弱學校改造起步較晚,但是設備配備標準較高,尤其是把改造的重點放在信息化方面,在長治市獨樹一幟。全縣圍繞“三通兩平臺”建設的主體目標,在各學校實現“班班通”,縣城有條件的班級力爭實現“人人通”,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努力實現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邁上一個新臺階。信息化教學設施配備到位以后,最關鍵的是使用,教學資源庫中強大的資源功能,不使用甚為可惜,絕對不能讓資源閑置,出現“電燈下點蠟”“步行在高速路上”的現象,要保證設施設備的最大效益化。農村學校校長應該首先轉變觀念,認識到位,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要重視信息化,宣傳信息化,了解信息化,進入信息化,校長應該成為信息化的領路人,成為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行家里手。各學校都要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切實把信息化發展列入學校發展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想方設法增加投入,增添設備,制訂方案,落實措施,推動學校信息化發展,為信息化搞好服務,讓廣大教師和學生在信息化的海洋中暢游。
實現校長教師專業化 2013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綱領性文件。標準提出了“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四個基本理念,是現代教育發展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也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中應當堅持的價值導向。當前農村山區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仍處于低級水平,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理想要求相差甚遠,突出表現在一些教師不讀書,不學習,沒有掌握教育教學必備的法律法規政策知識、教育基本理論、學科教學知識,知識陳舊、理念落后,方法單一,教育教學質量還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最為嚴重的是,農村教師隨著條件的好轉,為了自家孩子上學方便,多數在縣城買有住房。因為自家孩子上學的需要,學校環境差的影響,多數教師不愿意在農村從教,千方百計往縣城調動,已經沒有了扎根農村,獻身山區教育的意識。所以,農村山區今后應立足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實際,認真學習貫徹教師專業標準,著眼于教師隊伍發展現狀,探討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讓廣大教師通過專業標準的學習,充實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更新教育理念,制定專業發展目標,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努力打造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素質較高、熱愛教育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使我們的教師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有更高層次的認識,站在塑造人靈魂和心靈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職業,把教育當成自己終身熱愛的事業,為農村教育奉獻終身。
致力學校辦學特色化 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加強農村特色學校建設,把創造區域特色作為開展差異性競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支持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積極引導學校走個性化、特色化內涵發展之路,全力打造一批理念先進、辦學質量一流、特色鮮明、文化底蘊豐富、有較高滿意度的知名學校,引領各級各類學校創辦“質量+特色”的發展模式,努力實現“教育好每一名學生,發展好每一名老師,打造好每一所學校”的基礎教育新格局。重用有特色的校長,培養有特色的教師,充分發揮校長和教師在學校中的主人翁作用,做到胸中有學校、心中有學生,更加注重素質教育,關心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各種類型的學生在學校都能有所收獲,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把學校打造成讓教師幸福工作、讓學生微笑成長的求實創新樂園,真正做到用文化環境塑造人、影響人和教育人。
區域教研提升教學質量
沁縣始終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視為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主陣地,并采取多種措施推動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使之引領全縣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
區域教研在探索實踐中形成沁縣模式 2011年以來沁縣開始在小學推行區域教研活動。2013年,為了把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逐步實現縣域化、均衡化、發展化、模式化,擴大到全縣所有中小學校,完善區域教研網絡機制。組建了六個覆蓋全縣所有中小學的城鄉校際聯合體,以城內學校為“龍頭校”,農村學校為“協作校”,每周一次在不同學校開展同年級同科目的“同課異構”公開教學。教研室各學科教研員包片、包校,與基層學校建立了穩定的聯系制度,與校長、教師一起研究教學,耐心細致地引領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推動了全縣的教學改革,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2013年累計開展區域教研活動20余次,做報告講座5場,開展公開課教學30節,撰寫教學心得150 余篇,參加區域教研活動教師達到1500余人次,有效地促進了城鄉教師教研水平的提高。
大力推進網絡教研,搭建教育質量提升平臺 依托中國教育網,于2012年2月份開通了沁縣教育網,并在全縣各學校建立起30個校園網站,形成縣域網絡教研平臺。各學校成立了網絡教學研究管理領導小組,完善了網絡教研管理模式,明確了網絡研究管理職責。選擇電腦技術操作熟練的一線教師擔任組長,結合實際擬訂網絡教學研究計劃,從人力上為網絡教研工作開設了綠色通道,從制度上保證了網絡教研常態化、全員化。充分依托網校資源,繼續實施網絡教研。通過在網校開設三級教案、網絡課堂、視頻教學、教師博客、名師交流等模塊,為全縣教師搭建教研交流的平臺。到目前為止,沁縣教育網累計訪問量達到47萬余人次,30余所下屬網校總訪問量達120萬次,共上傳一級教案、課堂實錄和課件等各類資源8756篇,上傳教研教學論文等29482篇。教師實名注冊空間達到1425人,占到全縣專業教師總數的77%,率先走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車道,也有效地推進了課堂高效化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繼續實施質量提升工程 深入開展區域教研、網絡教研、名師評比等活動,改變對中小學教學質量的考核評估辦法,通過強化責任管理、提升隊伍素質、打造高效課堂,落實校長包班、骨干教師包學科、教研員包片的管理機制,切實推動全縣中小學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教師人人都是培訓者、人人都是教育資源建設者,在全縣開展了網絡個人反思、案例研討、課改沙龍、說課評課、專家引領等活動,使一線教師在更廣闊的范圍獲得了專家的專業支持、經驗的廣泛傳播、問題的多點求解、難題的集中攻關,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資源效益,基本上解決了專業支持力量和教育資源匱乏的矛盾。
改善條件支撐教育發展
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充分利用國家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政策,積極爭取學校建設項目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2010年,圍繞沁縣“151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把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同調整優化學校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統籌城鄉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規模學校,提高中小學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根據實際情況,堅持初中布局不變,小學向中心村中心校集中的原則,公辦小學由原來的134所調整為38所,調整面72%。具體規劃為:項目校50所,改造危房面積95649平方米,建設面積90105平方米,建設總投資7008萬元。
改擴建鄉村幼兒園,促進學前教育發展 利用農村閑置校舍改擴建幼兒園項目工程,是山西省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內容之一,也是沁縣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為將民生工程落到實處,縣教育局精心規劃,科學施工,嚴格把關。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人口流動和未來適齡兒童變化情況,對改擴建幼兒園科學規劃,合理布局。2012年全縣改擴建園舍面積4534平方米,漳源、樊村、南里等12個幼兒園投入使用。2013年,全縣有冊村、羊莊等八所幼兒園高標準竣工,累計完成投資337萬元,改擴建面積1863平方米,極大地提升了全縣城鄉幼兒園辦學水平。
規范辦學行為,解決熱點、難點問題 執行《山西省中小學規范辦學行為“十二條規定”》,規范招生秩序,小學、初中招生堅持“免試、就近、劃片、分配”原則,招生時間、入學條件、報名辦法、招生結果向社會公布,縣城入學后統一實行陽光編班,2014年全縣有1611名初一新生,997名小學一年級新生參與了編班。為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同等義務教育,按照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簡化手續、降低門檻。秋季開學,城內4所小學和3所中學共接受符合條件入學少年兒童1031人。為更好地體現體育考試的公平、公正,2013年縣教育部門爭取資金14余萬元,購買了體育測試儀器設備,實行人工智能化測試,進一步提高了體育測試成績的真實可信度,促進了教育公平。
加強培訓提升教師隊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打造一支師德高、業務精、素質硬的教師隊伍,對促進全縣教育發展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近年來,沁縣扎實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培訓,為教師發展提供平臺,極大地提高了全縣廣大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
積極打造學習型機關 建立了機關周一學習制度。每個星期一輪流由局領導和各股室負責人組織全體干部學理論、學業務、研究工作,力求做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以致用。開展學習一年以來,局機關干部撰寫心得體會120余篇,累計記錄學習筆記100余萬字;通過學習,進一步強化了全局黨員干部與時俱進的學習意識,培養了干部職工愛學習、勤學習、善學習的良好習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格精簡會議,嚴格公務用車,嚴格公款消費。并和各校簽訂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明確了“誰主管,誰負責,誰承擔責任”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機制,引導教育系統干部爭做勤政廉政標桿。局黨委也先后召開了“密切聯系群眾,力戒”等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對群眾反映的意見進行了深刻反思。同時積極開展“下基層、送服務”活動。局機關圍繞縣委、縣政府工作重點,以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為宗旨,積極轉變作風,組織黨員干部深入一線,為中小學開展教學指導活動,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為職業中學創辦家政培訓班,年培養家政服務人員1000余人。
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工程 全縣各學校舉辦了師德師風大討論、愛崗敬業演講賽、實施“三評”等活動。在沁縣教育網開辟師德專欄,先后報道了史麗琴、李黨生等8位省市師德和育人楷模的感人事跡。同時開展了“尋找身邊最美教師”活動,池堡小學“拐杖教師”曹建社的感人事跡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同時堅決查處亂收費、亂辦班、亂訂資料、體罰學生、以教謀私、賭博等違背師德規范的行為。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稱評審、崗位評議、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并實行“一票否決制”。
加強教師隊伍培訓 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教師培訓戰略,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培訓,對全縣1500余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全員培訓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同時選派骨干教師外出學習,派出教師參加心理健康輔導培訓、農遠工程網站、“國培計劃”等培訓290余人次。先后組織開展了教職工乒乓球和羽毛球比賽。開展了“閱讀強素質,共筑中國夢”的教職工主題演講比賽,舉行了全縣教師技能大賽,開展了省“三優”工程評選活動,在評選活動中,評選出優質課教學教師26人,優秀學案50篇,研究性學習成果16篇。其中有3位教師優質課被推薦參加省級比賽。2013年以來,共選派50余名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參加了省市教學能手和技能比賽。通過各項比賽,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平臺,也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
篇5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技術裝備處喬玉全處長到會并發表了講話,來自成都、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哈爾濱、呼和浩特、沈陽、蘭州、武漢、南昌、廣州、青島、廈門、蘇州、唐山等20多個城市及陜西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教育技術裝備部門的領導蒞會,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上海市市西中學林勤副校長等40多名不同城市的知名中學校長參與論壇,來自海峽對岸的臺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學韓長澤先生介紹了訊息科技裝備在臺北高中以下學校的配備與運用情況。德州儀器等10家知名教育裝備企業代表也參加了此次盛會,并為大會帶來了前沿技術展示和校園應用案例。
城市教育裝備合作與發展論壇已分別在南京、廣州成功舉辦了兩屆。第三屆城市教育裝備合作與發展論壇的主題是圍繞貫徹教育部《中小學實驗室規程》、研究實驗室內涵發展與提升、研究探索書香校園智能化發展、探討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裝備工作促進教育信息化、均衡化發展。
本次大會在報告質量上嚴格把關,主論壇、信息化建設分論壇以及實驗教學分論壇均呈現出了多份精彩的報告。值得一提的是,在主論壇上喬玉全處長作了題為《新形勢 新機遇 新挑戰―加強和改進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報告,從總攬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對于學校教育裝備配置的要求。成都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所張慶所長作了題為《統籌聯動:成都教育裝備現代化的路徑思考》的報告,為大家展示了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的本位思考,勾勒出成都教育高位、均衡、優質發展要求下裝備工作的輪廓與路線圖。另外,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的發言也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李校長以輕松、幽默的演講風格,為教育裝備工作者解答了學校裝備的焦點與熱點問題。
本屆論壇的2個分論壇也同樣精彩,報告內容豐富多樣,既有來自教育裝備職能部門的管理性方針指導,又有來自學校方面的特色化裝備配置匯報,還有來自企業方面對于教育裝備研發和試用推廣的案例。廣州市教育裝備中心龍樹基主任在實驗教學分論壇上作了題為《試論學前教育裝備工作的建設和發展》的報告。龍主任通過枚舉廣州市的部分特色幼兒園案例為與會嘉賓勾勒出廣州市學前教育在教育裝備方面的發展藍圖。南京市教育裝備與勤工儉學辦公室技術科宋濤科長在信息化建設分論壇上為大家帶來了題為《重視細節規劃 成就技術之美》的報告,以翔實的數據和具體案例圖片闡述了信息化裝備配置在工程施工和后勤應用管理過程中,應重視細節規劃來實現信息化裝備技術之美的觀點。
本次論壇收到論文496篇,經專家委員會評審,陳慶同志的《學前教育機構玩教具裝備的探究》等10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40篇論文獲鼓勵獎。
篇6
海北州電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電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來,我州廣大教育工作者克服電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員和經費緊張的局面,在歷任州、縣教育局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術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在中小學逐步得到了普及和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師資隊伍得到了有效培養、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為方式的教育教學新模式在廣大中小學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普遍應用,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深入人心,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幾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實現我州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性舉措和實現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繁榮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設法,通過爭取項目和地方自籌等方式不斷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礎設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電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電教館和省電教館肯定與表揚,我州電教事業逐步步入穩步發展的軌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
近年來,海北州在國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州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爭取和實施了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示范項目"、"青海省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項目"、"第二批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信息技術教育項目"和"青海省鄉鎮中心小學局域網建設工程項目"、"中央民族教育專項補助信息技術教育專項經費"等項目,并在此基礎上,自籌資金,努力改善學校信息化條件和環境。目前,全州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中小學校信息化軟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有力的促進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為實現教與學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礎。
二、各級電教組織機構不斷得到健全和完善
為了保障全州電教工作的協調發展,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關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統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州、縣、校三級電教機構和三級技術保障隊伍,不斷理順和強化工作職能,深化工作范疇,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目前,州、縣教育局現有電教機構5個(獨立設置3個、掛靠教研部門2個),電教管理人員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設備管理、教師培訓、教學應用、信息化資源建設、教師考核、教學研究等內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級電教組織機構在遠程教育項目實施、教師培訓、課題研究、資源建設和管理、技術服務、舉辦各類賽事、標準化學校建設等工作中切實發揮了作用,認真履行了職責。領導重視、機構健全、措施完善確保了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有效推廣和普及應用工作。
三、認真做好不同階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和發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確保工作落實
從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統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級電教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根據電教工作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工作重點和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標、分步驟、分階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電化教育發展規劃》、《海北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育達標活動實施方案》、《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項目效益發揮方案》、《海北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與管理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規范評估辦法》、《海北州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規劃》等十余個規范性文件。同時,我州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開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廳《關于推進民族地區教育信息化試點項目規劃》和《海北州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方案》計劃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學校建成數字校園網,建成州、縣教育城域網,力爭使100%的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鄉鎮以上幼兒園聯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網,實現省、州、縣,校四級互聯的教育資源網絡,全州基本實現以數字化校園網為標志的"班班通"、"校校連";建成豐富的以本州學科資源為主體的全州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及其管理應用體系;建立一支以網絡管理員為支撐的信息技術管理隊伍,以學科教師為核心的資源建設及應用隊伍;在教育管理、學科教學諸多方面創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應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臺的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為海北州基礎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各階段工作重點,確定了信息化發展的規模、實現途徑和預期目標任務,并在工作實踐中得到了有效落實,確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協調、穩定和持續發展。
四、抓實抓好教師培訓工作,確保信息化師資隊伍建設
多年來,針對我州廣大農牧區中小學教師缺乏、教師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較低的現狀,全州電教工作緊緊圍繞服務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個核心,加強領導,突出實效,把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作為長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
1、多年來,先后組織中小學教師參加省、州、縣、校級信息技術項目、遠程教育、信息技術骨干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等培訓,培訓人數達21200多人次,并組織開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學教師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基礎知識輪番培訓,培訓人數達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和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培訓。自2004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英特爾未來教育學科教師培訓項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訓任務;從2007年起,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學教師的初級培訓任務,目前正在開展中級培訓及考核工作。
3、有針對性地組織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骨干教師舉辦了"計算機硬件維護和網絡基礎知識"專題培訓班和"教學課件制作"等專題培訓班,有效提高了計算機教師的業務素質,緩解了全州中小學計算機教師緊缺的困難,為學校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打下了基礎。
4、注重對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等人員的培訓工作。近年來,對全州電教專職人員和部分中小學校長集中進行了關于學校信息化建設、電教工作管理、教學研究和教學應用等方面的培訓,培訓人員達300多人次,并多次組織開展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教學應用觀摩活動。同時,在2011年組織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師參加的遠程"國培計劃"培訓工作。
通過扎實有效地培訓,使傳統教育遺留的陋習逐步得到了改觀,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有了明顯轉變,培養和帶動了一大批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大膽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師,使師資隊伍逐步具備了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技能和素養。教師隊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術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逐步變為現實,對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認真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夯實基礎,強化應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連續十多年組織開展了全州中小學教師電教論文評審工作,參評論文達1699多篇,其中獲省級獎勵的論文達290多篇;自2003年起,連續組織開展全州教師教學課件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獲得省級獎勵;自2001年起,連續組織開展了學生電腦作品評比活動,共征集到參評作品594件,其中獲得省級獎勵48件。通過組織開展各類賽事活動,達到了以活動為切入點,激發、影響和帶動廣大中小學師生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應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使師生信息化素養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師電教論文評審、教學課件評審和學生電腦作品評比已成為提高師生信息化素養、應用信息技術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學習的有效途徑,成為我州電教每年的常規工作。
六、重視課題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
圍繞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這個重心,州、縣、校電教部門積極組織中小學開展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課題研究工作,以課題研究促教改,從教改成果見效益。多年的課題研究中,全州有12個課題(全省確定的重點課題38個)被青海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確立為省級重點課題,13個課題被確立為一般性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和總結,各課題組順利完成了各項省級課題研究工作和一般課題研究工作,并順利結題。同時,在省電教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學先后被確定為"省級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這6所中小學相繼組織開展了三輪課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
通過課題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內容付諸教學實踐后取得顯著成效,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術滲透到了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了廣大教師互幫互學,團結協作,共同研討,積極探索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氛圍、教學過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良好氛圍。
七、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保障體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門負總責,州、縣各級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職能,電教、教研、督導相互配合的管理體系。同時加強信息技術骨干隊伍建設,把有能力、懂技術、懂教學的人員充實到州、縣電教部門,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術教育骨干隊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加強教育信息化考評力度,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到教育行政部門年度目標考核范疇,逐步形成了州、縣、校三級職責明確的考評機制。
篇7
關鍵詞:體感交互技術;體感交互學習;資源研發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21-0096-03
國內外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建設現狀述評
體感交互技術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研究應用的十大關注技術領域之一。在教學中,體感交互學習具有多媒體視聽性和人機交互便利性等特點,它能夠高效構建學習情境,融合信息感知,提供一種寓教于樂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并有助于支撐創新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近幾年,國內外各科研及教學單位的技術開發者都在積極地研究拓展體感交互學習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體感交互學習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體感游戲、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等方面的技術可行性和零散案例建設,其中微軟公司開發的各種游戲體感軟件已進入家庭。這些產品和研究均表明體感交互學習具有實際使用價值及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對其在各教學應用場景、各學段、各學科中應用的研究,卻尚未進入一定深度和廣度的資源體系建設階段。下面,筆者對南京市展開的體感交互學習資源的研究與開發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期能夠充分發揮體感交互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體感交互學習資源的研究與開發
1.研發背景
2014年,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制訂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兩年行動計劃(2014―2015年)〉行動方案》,方案中的六大行動工程之一“基于網的教育”行動工程明確指出南京市要大力開展新技術、新媒體的研究與實驗,并圍繞中小學部分學科課程,在全市建設新技術教育應用體驗中心(基地),逐步形成探索和推廣的機制。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電化教育館開始了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體感技術被納入研究之列。南京市第五幼兒園、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南京市攝山中學、南京華之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在幼兒園、小學、中學中的開發與建設。筆者作為團隊成員之一參與了體感交互學習資源的研究與開發。
2.研發思路
本項目的總體研發思路是針對不同學段及不同學科,有側重地進行體感交互學習資源的開發建設。首先,從資源體系架構層面,綜合考慮應用場景、學科、學段等因素。其次,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建設緊扣學習指導綱要,發揮體感交互和測評兩大技術特色,瞄準實際需求點,明確教學目標,選定適切題材,以游戲互動為形式,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參與度和趣味性。最后,通過“試用―反饋―論證”,提煉體感交互學習的不可替代的應用規律,總結其教育價值和使用效益,從而為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建設路線圖提供必要的案例和理論支撐。
研究表明,在學前教育領域,體感游戲不僅能夠為幼兒提供視聽與動作的多維度綜合刺激,符合兒童學習感知和生理心理特點,潛移默化地培養走、跑、鉆、爬、跳等動作技巧、音律舞蹈訓練、常識認知、觀察表達能力及其他適齡教學目標,而且能夠促進兒童探索環境、理解世界、游戲與交流、表達自我、解決問題。
在基礎教育領域,體感交互技術在創設情境及行為測評方面擁有顯著優勢,能夠彌補常規教學手段的某些局限性。教學者可以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如安全自護和感統訓練等),采用“情境引導+自主行為+智能測評融合”的智能交互功能,實現教學流程和效果測評,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養成自我管理意識及良好的認知思維習慣。此外,針對高年級小學生和初中生身心發育階段特點,教育者可以弱化體感交互學習的低齡游戲化形式,強調學習輔助及效果測評工具屬性。同時,體感技術還可用于體育或類似的教學場景,提供學生動作姿態的定量捕捉和測評數據,以信息化手段和數據來驅動教學方法創新。
3.建設目標
體感交互學習的研究推廣需要豐富和持續的資源體系支撐。首先,需要針對場景、學科和學段的若干維度,歸納總結案例經驗,建立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建設的創新性、可行性、適切度、不可替代性、性價比等標準。其次,通過內容開發、案例建設、效果評估、標準論證的螺旋上升式的、循序漸進的研究過程,構建科學均衡的資源體系架構,提供資源建設路線圖和內容開發指導,并加速實現其規模推廣態勢。
根據體感交互學習自身的特點,研究團隊從架構和內容兩方面構建體感交互學習資源體系,其內容為:①確定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段體感互動學習適切開發的題材;②制作系列體感交互學習軟件;③研究體感交互學習應用開發流程和使用環境參數;④建設應用案例,形成使用輔導材料和視頻資源;⑤通過案例回顧、效果測評、文獻調研、專家論證,建立資源建設路線圖。
4.技術支撐
體感交互學習需要技術的支撐及硬件的保障。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聯合專業技術團隊,采用了國際領先的Kinect體感開發軟硬件平臺、Unity3d跨平臺游戲引擎、數字媒體動畫創意制作、OpenCV計算機視覺開源平臺及若干自研圖形、圖像和信號處理算法等手段來開發體感交互學習軟件、課件和游戲等資源。
當然,僅僅依靠這些技術手段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界面的藝術設計和接受學習內容策劃方面的專家指導,才能夠為資源開發提供全面高效的技術支撐。
5.階段性成果
項目執行兩年來,筆者所在的項目團隊針對體感人機交互技術手段在若干學習場景下的可行性及適用性進行了研究探索,從體感安全自護模擬訓練、幼兒情境扮演游戲、體能技能訓練游戲、感統交互訓練和體育測評等五個系列構建了體感交互學習資源體系,并開發了配套的軟件和課件資源。經過試用和迭代改進,這些軟件和課件滿足了基本的使用要求,并在開展各項研究和展示的活動中獲得了一定的好評。
(1)體感安全自護模擬訓練
針對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險情場景,項目團隊通過技術模擬,構建了安全的代入式學習環境,由學生自主探究,以對應動作驅動虛擬場景的發展及動作因果的反饋,從而實現體感交互模擬演練。展開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生存技能,強化逃生及安全自護意識。
目前已開發的資源有:①火場逃生資源:針對虛擬的校園火警突況,由學生動作驅動的體感模擬逃生訓練軟件,具有練習和游戲模式;②交通安全資源:學生在虛擬三維街道場景內學習過馬路常識的體感模擬練習軟件。
上述的資源均已在試點學校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接下來,項目團隊還將繼續開發諸如逃生路線演練資源,家庭和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火場和地震逃生演練游戲、防襲擊訓練等社會實踐和安全自護系列的資源。
(2)幼兒情境扮演游戲
項目團隊從幼兒發展五大領域中選取合適的題材,構建了虛擬情境,讓幼兒以角色動作進行互動扮演游戲。
目前已開發的資源有:①虛擬場景角色扮演游戲(小紅帽郊游記、三只小豬、雪地狂歡等);②實景視頻和虛擬道具融合的交互游戲(超級舞者、職業換裝扮演、兒童實像與虛擬玩偶互動游戲等);③實景人物摳圖融合虛擬場景的交互體驗游戲(海底星空、世界大觀等)。
(3)體能技能訓練游戲
該系列資源屬于融合體質、體能和技能學習目標的體感游戲。游戲通過屏幕虛擬場景動態引導學生運動、統計動作數據,從而實現隨時隨地可運動的游戲化體育應用形態。
目前已經開發的資源有:龜兔賽跑、踢足球(小學版、幼兒版)、保齡球(體驗、拋擲方向)、貓接蛋(側向走停折返跑)、體感彈球(側向折返+上肢運動)、打地鼠(手眼協調)、切水果(手眼協調)、太空Boom(體質+反應)等。
(4)感統交互訓練
針對特殊兒童的特點,項目團隊利用體感交互技術的優勢,結合人與器械、人與計算機的多重交互,輔助腦癱、唐氏綜合癥、孤獨癥等感統及官能康復訓練,提供測評數據。
目前已經開發的資源有:沉香救母感統平衡木和8字環訓練軟件資源(結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并已在開展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進行了常態化的應用。
(5)體育測評系列
體育測評具有依托體感(人置、姿態追蹤和三維空間測距)技術實現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捕捉、檢測、指標判定及結果反饋的定量、定標測評功能。
目前已經開發的資源有:單杠引體向上、跳繩等體質鍛煉測評軟件。
反思與展望
兩年來,南京市的體感交互學習資源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項目基本達成了預期的階段性開發目標,驗證了體感技術在游戲活動、安全自護、智障個性化訓練、體育測評等應用場景的技術可行性和場景適用性,也取得了諸多的應用需求點的信息和思路,并初步地應用了資源開發成果。
篇8
制定萬州區“數字校園”建設規劃和方案
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包含校園網絡中心、校園網絡系統、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設備、校園電視系統、校園廣播系統、校園安全監控系統等建設內容;應用系統建設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網絡教學系統、校園數字化圖書館系統、校園一卡通系統、網絡遠程教育系統以及用于學校管理的學生、教務、科研、人事、財務、檔案等管理系統的建設。
萬州區共有學校134所,其中職中5所,中小學(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22所、幼兒園7所。城區和農村信息化基礎差異較大,城區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基礎不同,在“數字校園”建設內容上也有很大差異。要建好萬州區“數字校園”,必須從實際出發,統籌考慮,首先制定一份科學的切合萬州實際的“數字校園”建設規劃和方案。
組建“數字校園”建設工作專家組
由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組織,組建了萬州區“數字校園”建設工作專家組,由專家組負責規劃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時組織專家組成員走出去,到“數字校園”建設和應用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的地區或學校開展實地考察學習,從中汲取成功經驗;另一方面組織專家組深入萬州區各級各類學校調查研究萬州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為制定萬州區“數字校園”建設規劃和方案提供準確依據。
抓好建設規劃和方案的實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數字校園”建設領導小組、專家組等機構,明確工作職責和萬州區“數字校園”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年度實施規劃、工作措施、經費保障機制等,建立了不同類別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評估指標體系。
規劃和方案重在落實。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嚴格按照規劃和方案推進萬州區“數字校園”建設工作,確保“數字校園”建設保障經費逐年到位,按年度順利完成“數字校園”的建設目標,同時加強對已建“數字校園”學校在“數字校園”設施設備管理和應用方面的指導。
加強信息技術人才培養
“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要求有一支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隊伍,對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能力也提出了相應要求。
“數字校園”建成后,由于校園網絡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圍廣,技術要求高,要發揮校園網絡的巨大功能,學校首先必須要有能夠熟練掌握網絡技術的專業人員,負責網絡的系統、信息管理及網站建設維護等,確保網絡的暢通安全運行及各項應用功能的正常使用。萬州區一方面通過面向高校或社會公開招聘,加快引進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對現有網絡管理人員以及有一定網絡技術基礎人員加強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培訓,提高現有網絡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解決技能人才的缺口問題,保障數字校園系統的運行和應用。
“數字校園”最主要的應用是教學應用,數字化校園背景下要求教師具備三個層次的信息素養:一是熟悉計算機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夠運用各種應用軟件,三是運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為了達到上述要求,區教委制定了關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和應用能力培訓的規劃,逐年對全區教師分批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在培訓層級上,建立市、區、校三級培訓網絡,對于市、區級骨干教師,派送參加國家級或省(市)級信息技術專項技能培訓;區級培訓由區教師進修校和教育信息技術中心共同承擔,對全區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普及和提高培訓,校級培訓由學校舉辦,由本校市、區級骨干教師擔任主講,對全校教師每年至少開展一次信息技術專項培訓。通過分層培訓,推動了技術人員隊伍建設,促進了教師信息素養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設萬州區教育資源庫
萬州區在制定“數字校園”建設規劃時,站在戰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輕軟件,重網絡、輕資源”的觀念,同步規劃并建設本地教育資源庫,保障“數字校園”網絡充分發揮效用。
萬州區教委作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充分發揮領導、組織、協調作用,發動區教育系統各部門單位人員的力量,齊心協力共建資源庫。充分發揮一線教師的作用,動員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建設,提供資源,成為資源庫資源開發、應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積極開發搭建維護功能強大、使用方便快捷的萬州區教育資源庫系統平臺。教育科學研究所發揮教學研究的示范帶頭作用,帶領學科教師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組織開展各種說課、上課、教案評比及論文競賽等活動,把教師優秀的研究成果上傳到本地教育資源庫交流、共享,不斷豐富資源庫資源,提高資源庫的應用價值。教師進修校將教師每年上傳優秀教育教學資源到萬州區教育資源庫的情況納入當年繼續教育分數,促進教育資源庫資源的不斷更新。
建設教育資源庫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了方便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應用,教育資源庫資源以學科為中心根據學科知識特點進行建設和科學分類管理、上傳資源。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教科所、進修校圍繞教育資源庫的建設、管理和應用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研討、競賽活動,不斷豐富教育資源庫應用價值。
加強“數字校園”應用研究
數字化的校園環境為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和方式方法,產生了眾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與具備良好研究條件的學校共同積極申報國家級或市級“數字校園”專項課題,同時,以本中心承擔課題為總課題,深入學校調查研究學校在“數字校園”建設、管理和應用中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并對這些具體問題進行分類梳理,設立涵蓋“數字校園”建設、管理和應用的全方位的區級“數字校園”研究子課題,建議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申報,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從而形成完善的“數字校園”建設和應用研究課題體系,解決“數字校園”建設、管理和應用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篇9
1、推進“溫馨教室,和諧校園”的建設。加強“溫馨教室”建設整體規劃,形成有效機制。開展相關培訓,抓住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切實提高教師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創新“溫馨教室”建設的工作方式,搭建交流平臺,宣傳和推廣學校“溫馨教室”建設的成功經驗,努力營造有利于師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教育環境。
2、進一步深化“兩綱”教育。以學校“兩綱”特色項目建設工作為抓手,加強德育過程管理,構建長效機制。在落實“兩綱”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發揮各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校本特色,力求“一校一品”。使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真正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
3、開展“迎世博”主題教育活動。以“文明的城市,美好的生活為愿景”、“小手牽大手,文明手拉手”為主題,通過“文明找、文明談、文明行、文明評”系列活動,使本區中小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素質、在活動中演繹文明,真真切切地感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讓我們與*共成長”。
4、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落實市、區有關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文件,不斷完善上崗培訓、在崗培訓和骨干培訓三個層次相銜接的區班主任培訓體系。積極探索優秀班主任的成長規律,總結成功經驗,搭建展示平臺,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全區班主任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承辦*市第二屆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啟動區第四屆班主任工作技能大賽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學管理,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5、頒布并推進實施《*區精品教育指標體系》。以指標體系為依據,統籌協調,全面落實區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十大行動計劃。根據精品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質量管理力度,努力實現從思想觀念到工作實踐,從學校管理到學科建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現代人。
6、認真梳理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實用性研究,找準重點、突破難點,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重點關注學校實施二期課改的情況、校園長的課程領導力、教師的課程執行力和課堂教學的效率、以及學校對課程的組織管理與實施、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質量監控等工作。認真準備迎接市教委對我區的教學工作視(督)導。
7、切實提高教育質量。以完善綜合數據庫為抓手,形成教學水平發展性評價機制。搞好教學評比、學業評價和質量監控工作,建立和完善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更加科學地了解學校教學質量,加強監控力度,將教學質量管理制度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貫徹落實。加強學校教研組建設,落實教學環節,開展“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課堂教學質量巡回視導,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質量。
8、優化教育“協作鏈”機制。深入開展“協作鏈”交流活動,積極探索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協作鏈”運行的長效機制,在“協作鏈”的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上有所突破。推動小學校際聯動與團隊合作,深化“協作塊”工作機制,推進校校結對,進一步完善資源共享制度,促進小學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9、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幼教新一輪園際互助共進,發揮示范園、公辦園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幼兒園均衡發展、內涵發展的新突破。組織“好課大家評”青年教師網上評課活動,以評促學、以評促能、以評促交流。完善0-3周歲早教指導體系和運行體系的研究,力爭0-3周歲早教指導的全覆蓋。
10、加強民辦學校管理。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要求,嚴格規范各類民辦教育機構辦學行為,提高辦學水平,形成與公辦學校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做好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辦學許可證換發工作。
11、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組織參加*市第三屆“星光計劃”學生技能比武大賽工作。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集聚社會資源,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靈活開放、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成商貿旅游學校東部的遷址工作和商貿類開放式實訓中心的實體化運作。
12、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發揮社區學院“四個中心”作用,以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為抓手,做好新一輪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申報、實施、驗收工作。區老年大學搭建平臺,引領、示范、輻射、指導全區老年學校開展工作。
13、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做好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到公辦學校就讀工作,落實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借讀費相關政策,使其真正享受與本區學生相同的優質教育資源。
14、積極參與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區創建工作。深化特殊教育康復指導研究,組織特殊教育新教材的實施,促進特殊教育的內涵建設,體現人文關懷,提高特殊教育質量,確保特殊兒童接受良好教育,為就業做好準備。
15、開展新一輪健康校園建設,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以《*區學生體質現狀分析及其對策研究》課題為引領,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確保“三課兩操兩活動”,組織學生體育大聯賽。以小學三年級為示范點,開展“人人運動,學會游泳”項目。落實教室光環境改造實施計劃,加強學生視力不良和肥胖等情況的預防與控制。
16、推進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舉辦青少年科技節、學生藝術教育展演等活動,做到“人人都參與、班班有活動、學校創特色”,提高青少年學生藝術、科技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結合“二期課改”,推進藝術、科技教育進課堂,進一步加強藝術、科技教育拓展型課程建設,使每位學生都能參加自己喜愛的藝術、科技項目的活動。
17、推進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規劃。優化、提升網絡的環境品質,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充裕的應用發展空間。深化教育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學科教研、校園文化等領域的管理應用,做好課堂教學實錄和優質課程的積累。加大IP寬帶教學交互系統的推廣力度,實現與對口支援地區的教研互動。組織區第十屆師生教學課件和電腦作品評選,以及區第三屆校園文化電視短片評選。
18、搭建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組織“‘*杯’長三角地區教育發展研究論文評選”、“京津滬渝教育研討會”等交流活動,交流前沿教育信息、分享教育發展最新成果、推廣實踐經驗,解決素質教育推進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圍繞“教育讓人生更美好”的主題,組織參加*市教育博覽會。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全面實施人才強教戰略
19、加強校長隊伍建設。加強領導干部實務培訓,提高校長全面、科學管理學校的能力和課程領導力。關注年輕校長、副校長的培訓,創設機會讓青年干部多崗位進行實踐鍛煉。做好校長職級評審工作。
20、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水平。關注不同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制定教師發展計劃,加強教學基本功培訓,創設教師成長的良好條件與環境,激發教師自主發展的內在需求。
21、發揮名師、區學科帶頭人、區教學骨干作用。以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目標,建立新一輪名師工作室運作模式,重心下移、立足學校、立足課堂、立足課改研究,為教學第一線服務,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積極推薦優秀校長、教師參加*市“雙名”工程,加大骨干教師的培訓、深造力度。
22、推進師德師風建設。結合迎世博600天行動計劃,集中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大討論活動,教師參與“迎世博,學雙語”培訓和文明禮儀培訓的覆蓋率達100%。建立教師志愿者服務隊伍,使教師志愿者成為弘揚世博宗旨,展示教師風采的踐行者和示范者,引導廣大教師以實際行動“當好東道主,文明迎世博”。
23、完善用人制度和管理機制。實施《區教育系統事業單位人員招聘(流動)試行辦法》,完善人員流動機制,優化現有人才資源配置,為建設精品教育提供隊伍保證。執行《區教育系統專技評聘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逐步完善本區教師系統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
四、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4、推進本區“十一五”期間教育基本建設項目。采用“整體思考、分步實施、梯度轉移”的策略,化零為整,擴大小學和幼兒園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逐步使*教育的規劃布局向目標趨近。*區第一中心小學遷址新建以及*路三小、松雪街幼兒園擴建項目年內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八初級中學改擴建以及回民幼兒園、董家渡幼兒園遷址修建項目年內竣工;*市實驗小學、上外*附小、商貿旅游學校浦東校區改擴建項目和大同中學學生公寓、區早教中心新建項目啟動實施。
25、加強校舍和教育設備等教育資源的管理。嚴格落實教育系統設施修繕標準,按需實施校舍修繕計劃。按照必須和節約的原則,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學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學設施的效用。加強國有資產制度化管理,確保教育資金使用的安全、高效和規范。
26、建設“平安、衛生、文明、和諧”校園。貫徹執行《*市校園安全制度匯編》,結合各校實際,修訂學校安全制度和突發事件處置預案。開展安全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加強防火安全等校園突發公共事件預案的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以衛生防疫和食品(飲水)安全為重點,加強學校公共衛生管理,確保學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27、加大學校及周邊環境整治力度。繼續做好“退商還教”工作,以迎世博為契機,開展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五、強化教育規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28、全面推進學校發展性督導評價機制。在學校發展自主定位、自主規劃、自主實施的基礎上探索以學校自主評價為主、自我完善調整、再自主正確定位發展的封閉型的學校自主評價機制,增強學校自主辦學意識。試點探索以校長報告制、校長問責制、教代會參與評價監督等為主要內容的校內評價監督制度的建設。
29、鞏固教育行風建設成果。建立規范教育收費的長效機制,健全困難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加強政務公開和行政監察工作,完善學校和其他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制度。
30、推行“陽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區招生工作實施意見,以及初三體育考試方案,穩步組織實施。加強對各類學校招生工作的管理、指導、監督和檢查,確保招生工作平穩完成。
31、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的管理。進一步優化教育經費的支出結構,合理安排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專項經費,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與管理,加大財務人員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繼續實施領導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逐步完善任內審計制度。
32、加強檔案管理工作。加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探索檔案全文檢索應用。依法開展20*學年度文書、教學、教科研檔案考核。
33、實施語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規劃。開展區語言文字示范校評估,提高師生語言文字規范意識。
六、圍繞總體目標,做好其它各項工作
篇10
一、加強學習,提升業務素質
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我站全體同志按時參加了由縣教育體育局組織的重要思想學教活動,做到了認真聽講,仔細記錄,端正了思想態度,堅定了政治立場。站內還制定了相應的業務學習制度,要求站員自主學習,不斷提升業務素質,為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我縣教育的信息化、多媒體化教學做好理論和素質上的準備,使縣站有能力成為我縣教育技術發展的策劃者和教育改革的參與者。
二、完善制度,加強常規管理
(一)成立領導機構
我站有具體的組織領導和分工明細,并且構建了縣、校二級教儀設備設施管理機構;縣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柴自強分管電教教儀站,非常重視教育裝備工作。
(二)完善管理制度
電教站制定有各類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人員崗位職責及考評辦法。每學期有檢查指導各校的工作安排和記錄;日常工作中注重研究和解決學校實驗教學和信息技術應用中的難點、重點問題,極力為各校實驗教學和信息技術應用服務。
三、突出重點,抓牢基本工作
一年來,全站工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我站年初制定的目標,以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化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核心,以實驗教學評估為重點,以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為導向,以教育技術隊伍發展為前提,以實現教育技術與教學有效融合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上級主管部門對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要求,切實加強設備招標采購和管理應用工作,注重資源應用和分層培訓,全面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實施能力和水平,不斷開創教育技術裝備工作的新局面,推進縣教育現代化進程。
四、注重落實,做好具體工作
(一)落實設備配置及管理工作,提升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標準化水平及應用效益。
1.實施招標采購,優化設備配置。
2019年,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我站完成四項新高中教學儀器設備的招標采購工作。其中:《縣教育局新高中實驗室設備采購項目》于1月15日簽訂合同,項目資金97.869萬元;《縣教育局中學校園監控廣播信息考試網上巡查系統采購項目》于1月25日簽訂合同,項目資金374.796萬元;《縣教育局第三次中學圖書館儀器設備采購項目》(金政采招[2019]<3>32號)于5月8日簽訂合同,項目資金267.5萬元。《縣教育局新高中班班通網絡教室教學設備采購項目》于7月24日簽訂合同,項目資金402.788萬元。此外,《縣教育局鄉、鄉、鄉、鄉四所中心校少年宮教學儀器設備采購項目》、《縣教育局中心校及觀音橋中小學特色教學儀器設備采購項目》的招標采購工作正在抓緊進行。8至9月,隨著新高中土建工程的陸續竣工,督促近兩年采購的新高中六個教學儀器設備項目(包括今年的四個項目及去年的兩個項目:縣教育局高中教學儀器設備采購項目<金政采招[2018]1號>、中學心理健康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采購項目<金政采招[2018]27號>)順利實施安裝、調試;10月中下旬,所有項目成功接受了政府采購項目履約驗收。
2.組織采購項目驗收,保障設備質量。
10月19日至20日,縣教育局組織成立以鄧云勇局長為組長的縣教學設施設備驗收領導小組,以縣紀委派駐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紀檢監察組組長王彥軍、縣教育局副局長、縣高級中學校長、縣教育局機關黨委書記為驗收監察組,由省教育廳技術物資裝備管理指導中心質量監督科科長、市教育技術裝備所質量監督科副科長、市電化教育館書記館長董友生(驗收組組長)組成驗收專家組,對縣高級中學政府采購項目實施履約驗收。驗收內容包括:高中數學、高中物理、高中化學、高中生物實驗設備,高中音樂和體育、美術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高中網絡教室、心理健康教室、圖書館教學儀器設備、校園監控廣播信息考試網上巡查系統、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儀器設備。驗收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有條不紊地開展。驗收方式:對照合同、投標文件核對品種、數量、規格、型號。驗收中,抽檢樣品確定原則為:采購數量大的產品,單一價格高的產品,用戶反映問題多的產品,安全影響大的產品。抽樣數量確定:品種在100以上的抽樣5%,品種在100以內(含100)抽樣10%。驗收后填寫了驗收抽樣單和驗收匯總報告單,并且按照要求簽字、蓋章,認真履行了相關手續。反饋會上,驗收專家組認為受檢設備參數基本符合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的要求,使用情況基本正常。同時指出驗收中發現的問題,要求供應商限期整改。目前,四家供應商整改完畢,兩家供應商正在整改中,預計本月底完成。
3.強化功能室管理,強化設備應用。
我站對全縣27所中小學校的功能室管理進行全面的檢查,重點對化學藥品的清補進行督查。4月22日,與教育局安辦聯合下發《縣教育局關于印發<全縣教育系統實驗室和危險化學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金教行〔2019〕53號),針對全縣所有涉及危險化學品采購、儲存、使用的學校,有易燃易爆設施設備的學校,以及設有教學實驗室、科研實驗室、實驗實訓基地和實驗用品倉庫(保管室)等的學校,開展為期兩年的專項整治工作。6月中旬,組織各校統計過期的劇毒、易制爆化學品,匯總后報縣公安局、環保局統一組織銷毀處理。10月中下旬,督促各校完成危化品定期排查。
加強圖書館(室)建設,特別是加強各校圖書室館(室)的信息化管理。每個中小學校圖書室均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利用“省中小學數字校園云平臺”的匯松圖書管理系統進行網絡操作,圖書回溯建庫率達到100%。
(二)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及師生教育技術操作能力。
1.加強網絡建設。3月,積極與與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接洽,簽訂合作協議,實施村小寬帶網絡接入工程,實現我縣所有中小學校寬帶接入。至此,全縣已接入互聯網的中小學達到35所,占學校總數的100%,所有學校班均出口帶寬不小于10M,多數學校基本具備網絡條件下的多媒體教學環境。
2.注重信息化建設。準確填報更新“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信息系統”數據,每月進行系統數據更新,并按要求完成人工審核上報。同時,加強“省中小學數字校園云平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資源建設,督促各校師生積極注冊使用。
3.落實遠程教育。對全縣各中小學校的遠程教育設備管理、資源應用進行了全面檢查。督促中學、縣第二初級中學、縣東方紅小學做好七中網校資源接收等相關工作,三所學校網班的同時備課上線率、協作網資源接收上線率、教學計劃瀏覽率(課程計劃和通知)、試卷下載率(試卷和資料)等指標均有所提升,并位居全州前列。
4.組織信息技術考試。5月下旬至6月下旬,組織完成2019年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考點設置、考試報名、模擬測試及正式考試工作。在中學設置1個考點,2個考場,294名學生應考。
(三)強化實驗教學評估,發揮實驗教學培養師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強實驗教學檢查。對全縣27所中小學校的實驗教學工作做了全面的檢查,各中小學校的演示、分組實驗開出率基本達到要求,管理工作規范,各校均把演示、分組實驗進行了公示。
2.組織實驗操作考試。成功地組織了全縣2019年初中學業水平實驗操作考試、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理科實驗操作測試及通用技術實踐操作考查。5月13日至5月20日,我縣開展中學理科實驗操作考試,共設立5個考點、10間考室。全縣初二學生394人參加了生物實驗操作考試,初三學生453人參加了物理、化學實驗操作技能考試,高二學生248人參加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及通用技術實踐操作考查,各科及格率均達到100%。
(四)組織師資培訓和競賽活動,提升教師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1.組織指導師資培訓。4月,組織全縣中小學各學科教師共計30人參加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5月6日至8日,組織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參加2019年度中小學創客骨干教師培訓。5月13日,組織中學理化生教師及實驗員共計40余人參加2019年中學實驗操作考試培訓。5月20日,組織考點學校中學信息技術考試管理員參加省2019年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考試在線培訓。7月4日,選派中學葉發老師參加在成都舉辦的“2019年省青少年校園足球信息化教學觀摩暨新媒體工作研討活動”。11月11日至14日,組織全縣信息技術骨干教師(李進)參加省中小學創客骨干教師培訓。11月14日至15日,組織金中教師參加省中小學智慧教學場景構建與應用研討會。預計于12月組織全縣中小學理化生、科學教師培訓,請省州兩級專家主培。
2.組織參加各類活動。組織開展全民閱讀進校園、中小學教師實驗教學說課評選(選報高中物理學科參賽,或省級三等獎)、教師實驗技能競賽、幼兒園優秀自教玩具展評、中小學學生探究性實驗實踐評選、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教師信息技術論文大賽、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中小學校園電視評選等系列活動、省中小學“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省2019年中小學陽光閱讀活動、2019年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3.加強課題管理指導。萬林鄉中心校肯木初老師負責的省級立項課題《網絡信息對藏區小學生品德修養影響的研究》完成結題申報;中學馮應國老師負責的省級立項課題《信息化環境下中學教師提升課堂親和力的研究——以民族地區物理為例課題空間》完成中期結題答辯。
(五)切實做好其它工作,保障電教工作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1.保障材料報送。按時完成州站、縣局等相關部門要求的各類材料及信息報送。每月超額完成“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信息錄入任務;及時報送各級部門需要的招標采購項目資料、地方標準征求意見表、教育信息化產品需求表、電教工作簡報等材料。
2.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對省、州主管部門下發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時收傳,并有效落實。完成了州站、縣局下達的2019年各項目標任務。縣站能服從縣局及州站領導安排,對布置的工作無拖辦現象,按照要求保質保量及時完成了相應的工作任務。
三、存在的問題
一年來,我站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人手較緊,管理面較大,有些工作還做得不夠深不夠細,需要今后加大力度,切實做好。
(一)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全縣所有中小學校均實現了寬帶網絡入校,但普遍存在網絡提速提質的問題;因寬帶網絡提速提質問題的制約,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仍然任重道遠;在網絡較暢通的學校,如何使教師學生充分運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和學習,須及時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指導。
(二)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管理有待加強。
部分學校儀器設備管理不規范,對音、體、美、勞、衛、圖管理重視程度不夠,賬、卡、物相符和報損等制度的執行有待繼續加強。
(三)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應用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多媒體技術、功能室開放、實驗教學開展等常規應用率較低,教育裝備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運用;二是在遠程教育資源利用的效率上還要加強,部分教師在電教室上課只是應付差事,沒有事先了解和熟悉資源以及做相應的準備,認識還需進一步提高;三是教育技術研究應用成果少,好些學校和教師參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教育裝備技術類競賽活動參與率低、獲獎率低,既反映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態度較消極,也體現出應用水平偏低。
四、明年的工作方向
(一)做好項目,優化設備配置,推進教育技術裝備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爭取各級各部門的支持,做好“改薄”項目和十年行動計劃項目的實施工作。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裝備標準化建設中,積極而為,全面規劃各級各類學校設施設備更新換代,分期、分批、分類完善學校教育技術裝備配置,提升教育技術裝備適應性,充分發揮設備設施的應用功用。
(二)加強督查,規范硬軟件及師資管理,構建健全有效的管理體制。
1.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實驗、遠程教育、電教等常規檢查力度,加強電教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
2.對全縣實驗、教育技術、遠程教育的軟件資料進行規范性歸檔,并要求學校將此項工作列為學校的常規性工作。
3.進一步加強對全縣中小學遠程教育工作的檢查力度,加強對遠教管理人員和部分教師進行業務培訓。
4.加強對學校圖書信息化管理、使用的檢查,督促各校書香校園建設。
5.督促指導教師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科技含量;組織中小學教師參加各級教育技術類競賽活動,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應用效益。
(三)注重應用,提升信息化水平,構建適用的網絡資源體系。
我縣還將依托省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整合、匯聚、引進各種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應用,不斷擴大服務范圍和質量;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科學利用平臺上各類數據,提高教育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各校將積極依托省級平臺,開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工作,力爭盡快實現所有教師和絕大多數學生擁有實名制學習空間,充分利用網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為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服務。
一、做好項目實施,優化學校設備配置
1.做好、、、四所學校少年宮儀器設備采購項目相關工作,預算資金48萬元。
2.做好觀音橋、兩所學校特殊教育儀器設備采購項目相關工作,預算資金44萬元。
3.做好縣高級中學采購設備安裝調試及驗收工作,確保教學儀器設備安全、高效投入教學。
二、完善設備管理,強化學校管理水平
1.規范電教設備、專用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健全各項電教記錄,加強電教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做到歸檔規范性、管理有序性、檢查常規性。
2.抓好學校實驗教學工作,認真執行國家課程標準及《省中小學教學實驗目錄》,開齊開足開好實驗課程,教師演示、學生分組必做實驗開出率達到95%以上,為迎接省、州實驗教學評估做好準備。
3.督促金中、二中、東小加強遠程教育網班教學管理,有效利用網校資源。確保成都東方聞道公司反饋的備課上線率、資源接收率、通知瀏覽率、課程計劃瀏覽率、資料下載率、試卷下載率上線率均高于85%。
4.完善學校圖書回溯建庫工作,要求全部使用省中小學圖書管理系統進行圖書借閱等管理。
三、注重設備應用,提升教師教育技術水平
1.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學儀器設備應用水平。11月中下旬,組織小學科學、初高中數理化教師培訓,請省、州專家擔任主講。
2.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教師公開課要盡量上多媒體課,提高全體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潛力,促使大部分教師都能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改革中去,優化課堂教學。
3.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依托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省中小學校園數字云平臺等網絡資源,拓展“師生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廣度與深度,籌建學校資源庫,實現優質資源的開發、共享,即通過網絡學習空間開展應用活動并匯聚應用成果(教學資源、應用過程及成果數據、典型應用案例等),保證全部中小學教師及絕大多數學生可基于網絡學習空間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