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2 06:1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當代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詩歌(現當代詩歌)是同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體。與其他三種文體相比,詩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句一行,分行書寫(散文詩除外)。此外詩歌還有自己的文體特點:
一、抒情性。強烈的感彩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詩,感情更是詩的靈魂,或用形象的語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閱讀、學習中,必須正確體會、領悟充溢在詩中的情感,由此獲得全詩的要義。如郭沫若的《靜夜》,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寫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眷戀祖國、感懷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過豐富的聯想、瑰奇的想象、多種寫作手法等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是詩歌的又一顯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從中告訴讀者: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練性。所謂精練,一要精當,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詞的妙處;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輩子工/想都沒敢想/收了個徒弟是廠長。”全詩沒有敘述老工人收徒弟的過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內心的感觸,具有極大的概括性;三要雋永,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字字深刻雋永,體現出詩歌語言的精練性。
四、音樂性。詩歌的音樂性較多體現在節奏與押韻上,表達出豐富的流動的情感,產生一詠三嘆、多變而和諧的特殊的藝術魅力。因此這些詩必須多讀,甚至要熟讀成誦。
模擬訓練
也 許
――葬歌
聞一多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a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b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c一傘松陰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選自《紅燭?死水》)
1.第二節abc三處各有一個詞,依次填入后,恰當的一項是( )
A.照 飄 用 B.弄 吹 打
C.撥 刷 撐 D.射 掠 舉
2.這首詩是詩人為長女立瑛三歲時夭折而作,表達的思想感情貼切的一項是( )
A.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希望過一種安寧平靜生活的強烈愿望。
B.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咒罵的人聲”強烈的不滿。
C.表現父親為死去的女兒深感內疚而衷心祈禱。
D.表達父親對死去的女兒無比疼愛憐惜,內心極度哀傷的感情。
3.這首詩中寫出了夜鷹、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小草、黃土、紙錢等事物及與其有關的動作或聲音,這樣寫的目的是( )
A.通過具體形象來象征類比、托物言志。
B.通過具體形象來烘托意境、營造氛圍。
篇2
一、 高中語文現當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
1. 現當代詩歌的教學理念相對滯后
語文新課程倡導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做到文本、學生、教師能夠互相“對話”,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圍繞文本內容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對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 很多高中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不甚理想, 這與其對現當代詩歌的理論認知相對薄弱有很大關系。很多語文教師在駕馭詩歌理論方面缺乏一定的厚度,主要表現在:教師面對現當代詩歌不知從何著手,只能依靠教學參考資料或局限于教材進行教學。另外,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詩歌的教學方法比較模糊,且將教學側重點放在考試上。在這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中,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而且破壞了詩歌原本的審美境界, 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現當代詩歌的興趣。
2.學生的閱讀面較為狹窄
相對于其他主要科目, 很多學生花在學習語文的時間相對較少, 而花在課外審閱現當代詩歌的時間則少之又少。我國現當代詩歌發展已有近一百年歷史, 而學生能說出口的現當代詩人名字的可能只有幾個, 更不用說對現當代詩歌真實面貌的了解了。學生現當代詩歌知識的匱乏, 不能真正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深意和美感, 繼而對學習現當代詩歌缺乏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使高中現當代詩歌的教學陷入困境。[2]
二、提高高中語文現當代詩歌教學的措施
1.讓學生大聲朗讀。
所謂“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尤其是對古詩而言,生僻詞匯的解釋對于理解全詩基本含義,找準感情基調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大聲朗讀出來,尤其是像“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有著強烈喜悅之情以及“大江東去浪淘盡”含有萬丈豪情的詩篇更加需要學生通過大聲朗讀來找到非凡的氣魄,從大聲朗讀當中提前找到這類詩的創作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學生對個別詞匯的理解。
2.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培養學生興趣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直觀感受,學生或許很難體會到詩歌當中的意境美。而隨著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部分發達地區完全有能力提供給學校先進的教學媒體,例如投影儀、多媒體放映儀等現代設備。通過圖文講解,不僅使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大大增強,同時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更大大加強了師生互動這一值得提倡的教學形式。
3.鼓勵學生選讀課外詩歌,拓寬學生知識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本中的詩歌是所有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同時也是為了讓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詩歌鑒賞技巧,從而有能力閱讀其他優秀的詩歌作品。因此,多多涉獵課外詩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的詩歌,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自我修養與文化內涵。
4.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由于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浮躁風氣的影響,紙質閱讀逐漸被邊緣化,詩歌閱讀更是備受冷落,加之現代詩歌本身語序錯綜、多成分省略、常擴展緊縮、較含蓄多義等文體特征,學生閱讀現代詩歌缺乏熱情。因此,作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紙質閱讀習慣,教會他們品讀現代詩歌的方法技巧,以現代詩歌為媒介,帶領學生走進詩人獨特而美好的內心世界,實現彼此間心靈的溝通和思維的碰撞,從而在詩歌閱讀教學中張揚被壓抑的個性,培養鑒賞審美能力,達到豐富精神世界的目的。[3]
5.善于用語調來表現詩歌的情感
不同的詩歌可能包含不同的情感,語調則是一種能表現不同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注重從這些細節處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從而培養學生挖掘詩歌內涵的能力。為提高詩歌教學課堂的氣氛,教師可靈活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夠全部參與進來,通過培養學生對語調的把握而掌握詩歌的情感。然后推選出語調表現最準確,最符合詩歌基調的一組作為獲勝組。通過這種帶有娛樂性以及競爭性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現當代詩歌的興趣。并開始注重從細節處體會詩歌的內在含義。
6.品味詩歌意境,走入詩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以及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每一首詩歌都孕育著自己的意象,學生在學習詩歌過程中如果能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和氛圍展開自己的豐富聯想,能夠積極地把握詩歌意象背后所蘊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在學習王維山水詩歌《山居秋暝》時,筆者就要求學生對“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進行聯想,讓學生想象這些畫面并將其表達出來。課后筆者還與美術老師合作,讓學生對這幅畫進行創作。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深刻的體會,同時體會到王維“詩中有畫”的境界。
7.搭建學生展示的平臺,提升課后鞏固的效率
篇3
關鍵詞:應用能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在談到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時指出:“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這個規劃為本階段的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學改革必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質上就是應用能力。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用型人才培養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關注,并且將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2015年隨著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的出臺,不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漸向應用型教育轉型。這說明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已在眾多高校中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
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專業,它以語言、文化和教育為學科中心,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實踐性特征,因而在課程設置上往往傾向于語言文字表達的訓練。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具有文化課的特征,在專業課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課程所無法取代的。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開設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言能素養和講析文學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國文化與文學,進而承擔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上應與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所不同。
一、調整教學內容,突出基礎性和實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明確規定: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中國文學、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類學校從事漢語教學,在各職能部門、外貿機構、新聞出版單位及企事業單位從事與語言文化傳播交流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這說明基于基礎性、應用型、國際化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語言素養方面的要求遠高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文學類課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教學內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學、外國文學,還是現當代文學都應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進行相應調整,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就中國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來說,其內容一般包括1917到當下的文學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雜,時間跨度也非常大。從學時上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現當代文學的學時一般都少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以百色學院為例,該校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被設置為文學史和系列作品賞析課,其中文學史為基礎必修課,作品賞析為選修課。現當代文學史的學習時間為48學時,作品賞析分為現代和當代兩部分,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分別設置36至16不同的學時,這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開課情況,明顯是弱化了文學史,而加重了作品賞析。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只開設現當代文學史48學時,沒有系列作品賞析課。面對有限的學時和龐雜的教學內容,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礎性和實用性原則進行篩選和調整。如現當代文學發展中出現眾多的文學社團和文學現象,不可能全部講解,只能精選精講,即在整體梳理現當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弱化文學史知識,將教學目標重點放在中國文化的介紹和作家作品的閱讀與講析上,而一般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論爭和作家作品這些內容只能蜻蜓點水般介紹或布置學生課外自學和歸納。在作品選擇方面,也應堅持名家名篇原則,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張愛玲、趙樹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館》、莫言的《紅高粱》、王安憶的《小鮑莊》、韓少功的 《馬橋詞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賈平凹的《秦腔》等這樣的當代文學作品也應該在入選之列。因為這些作品比較貼近當代生活,文化底蘊豐富,語言鮮活、實用,學生比較感興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選擇哪些教學內容,在保證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重視語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學生的專業特點。
二、加強文本細讀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文本細讀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教學方式和閱讀文學作品的一種態度。從字面上看,文本細讀就是仔細地、認真地、深入地閱讀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對于一部文學作品來說,只有深入細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體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說:“文藝作品只有通過品鑒,才能使讀者沉浸于藝術享受之中。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學作品潛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實現和發揮”(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鑒前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隨著消費主義思潮和網絡時代的到來,部分學生的學習越來越功利化,他們寧愿把大把時間花在網絡游戲、刷朋友圈、兼職和考證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閱讀上,在他們看來,與其花兩個小時閱讀,還不如做兩個小時的兼職來得實惠。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盡管其內容與當下社會生活最貼近,但真正對本門課程感興趣的學生并不多,作品閱讀量明顯不足,閱讀技能明顯薄弱。
從教材與教學上看,開設中現當代文學課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為文學史和作品選相配套。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此學時的限制,教師們在講授時往往偏重于有關文學史常識的講解,作品常常只是用來印證文學史的某個觀點而簡單地提及或泛讀。這就造成了文學史與具體作品的相互脫離,學生因缺乏對作品的深入閱讀和品鑒,也就體會不到作品的藝術魅力,學到的知識更多的時候也只是抽象的條條框框,難以轉化為能力。這種現象不只存在于現當代文學教學,其他如外國文學、古代文學等課程教學中也較為常見。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文學史的闡釋是建立在具體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離開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讀、研讀,而專注于對文學史知識的講授,無異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學時,應重視學生的作品閱讀,并在保證作品閱讀量的基礎上加強文本細讀引導,挖掘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妙之處,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學生,這是任何文學課程教學中都不可忽視的。
從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上看,細讀作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如果說寫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謂秘訣的話,這個秘訣無非就是多讀多寫,讀寫結合。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外,可以嘗試著進行各種文體的模擬寫作練習,以寫作帶動閱讀,x寫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為了保證學生的閱讀作品的效果,激發學生的積極閱讀狀態。教師應該將學生的作品閱讀情況納入課程考核體系當中,以考核促進閱讀。當然,在這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體閱讀書目,提出明確要求,讓學生有方向、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和筆記。對于學生在閱讀和研討中碰到的難題,教師要給予及時幫助和解答,并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網站推薦、資料查詢渠道、工具書等,做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引導者。
三、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必備的一種重要能力,其本質就是一種應用能力。在現當代文學學習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提供真實可行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并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文學課程教學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紹+作品評述的講授方式進行,具體內容大多為作家生平與創作,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或特色), 教學程序簡單僵化,教學方法單一乏味,實踐機會較少,學生學習被動,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經歷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等流程后,對所學課程知識的記憶不多,甚至有的學生考完試后連自己是否上過這門課都說不上來,這是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當然,講授法作為既傳統又現代的基本教學方法,在教學中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對于較難的知識,教師不講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學史,還是作品賞析,教師必要的講解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體會。但是教師講得太多,甚至從課程開始到結束,從課堂的第1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是滿堂灌,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主動性的發揮。為改變這種現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根據這個要求,現當代文學教學應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并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構建知識學習與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頭腦風暴式的教學,是國內外都比較盛行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有效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參與課堂的欲望,也是辯證處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實現師生平等對話的有效方式。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中開展討論式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創造機會。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也可以設置問題讓學生分組研討。如講《妻妾成群》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小說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認為頌蓮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她是真瘋還是假瘋?小說中是如何描寫陳佐千這個形象的?他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什么?講《紅高粱》時,可以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戴鳳蓮和余占鰲的愛情?紅高粱這個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講《雷雨》可以提出問題:繁漪到底有沒有病?引導學生閱讀與討論。 講《棋王》,可以讓學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連環車輪大戰中的場面。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他們深入閱讀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斷思考中體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而且通過討論發言,也能有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知識和建構知識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用于各類課程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需要學生深入閱讀具體作品或文學原典,以一個文學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閱讀活動之中,才能感受和體會文學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如學習《茶館》,課前可以布置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小組研討,梳理其中的人物關系,并根據作品繪制一張茶館場景圖。由于此劇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學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關系,繪制茶館場景圖,必須細讀作品,發揮想象。課堂上,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比對,大家互評;課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自主選擇劇中片斷進行閱讀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學《妻妾成群》可以讓學生探究小說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不同;講《金鎖記》,可以讓學生課后搜集、查閱關于該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該作品的研究現狀,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設想。這樣的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促進。
(三)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
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從來都不是僅靠課內時間就可以實現的,必須由課內到課外加強學習,現當代文學更是如此。為提高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興趣,教師還應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提升自己的綜合應用能力。如舉行現當代文學讀書筆記交流會、讀書報告會,現當代經典詩文背誦與朗誦,現當代經典詩文書法展,現當代文學專題辯論賽,主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現當代文學影視改編作品鑒賞,話劇排演,小說改編,微電影創作與演出,這樣的活動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現當代文學作品編寫流行歌詞,寫廣告語,激發學生閱讀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熱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此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就業特點,開展教案寫作和教學演練,模仿經典作品寫作各種應用文、美文、學術文等,使學生將現當代文學的語言藝術化為己有,進而轉化為一種實用的技能。
以上教學改革是筆者在教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粗淺嘗試。常言道“教無定法”,“因材施教”。在課程教學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種方法施教,都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題目:余秋雨散文的“尋根”情結
一、選題目的及意義:
目的:在當代散文作家群體中余秋雨是獨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認為是“重拾困擾著若干代人的重大課題,避開庸俗社會學、政治學的羈絆,直指民族心靈的深處”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處處透露出來的尋根意識,并對其進行詳細解析和深入探究,試圖通過文學尋找的文化根基來體現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進而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和思索尋根意識對當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義:本文通過探索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嘗試性地揭示出尋根意識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研究現狀:尋根文學是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現的一股文學思潮,主要是作家們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紀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揚光大并且開拓創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現出來的深厚的尋根意識便是尋根文學的代表之一。但是對于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來的尋根意識方面的研究也有,卻沒有總結性的研究。
三、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內容:
1、余秋雨散文中尋根意識產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眾多作品中之所以體現出濃厚的尋根意識,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長、思想、經歷等有關。
2、“尋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靈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過描寫“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夠“輕夠輕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輕”,透露出中國文人堅韌執著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顯露出來的強健人格與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國知識分子和文人形象,并進行文化反省,體現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與世俗無關的文學追求和人格修養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們閱讀余秋雨的作品不難發現,實際上他是有意要進入一種現在“中國式文化團體”的自我放逐的狀態。
3、重塑當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結合歷史的同時,又與現實相聯系,在對文化的探索中體現出一種深深地憂患意識,在觀看歷史的進程中,反省中華民族的現狀和前途。
4、結語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與文學中努力實現著一位文化學者的職責。正是作者這顆懷古思今,不斷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誠之心,使得筆下流瀉出來的文章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根據文學尋根的主要特點,在現有文本、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從余秋雨散文原文、與之相關的研究書籍、評論等出發,整理分析既有的資料,來發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尋根意識。
四、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
1、20XX年12月3日前報畢業論文題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學院安排論文指導教師。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論文開題報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論文初稿,按時交指導教師。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論文定稿并由指導教師完成定稿評語。
6、20XX年5月中旬畢業論文答辯。
五.已查閱的參考文獻
書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廢墟》[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楊長勛.《余秋雨的背影》[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紅——解讀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臺灣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學術論文:
[1]楊亮.《文化尋根的現代性焦慮——再探20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文化策略》[J].文藝評論,2011(05)
[3]任翔.《尋根文學中的歷史意識》[J].社會科學戰線,2011(03)
[4]小耘,馬成俊.《對尋根文學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04)
篇5
干部人事檔案是我們選人用人和正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它在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轉變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思路,努力建設一個高質量的檔案管理體系,為企業的發展,為企業選拔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檔案管理不完善,影響檔案質量
通過對檔案的查閱,發現檔案材料收集、整理、歸檔中的完整率、準確率和齊全率沒有達標,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檔案材料收集不齊,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材料如入黨材料、考察材料、干部任免材料沒有收集齊全;二是檔案材料內容填寫失真,有的干部檔案年齡和文化程度存在前后不一的現象;三是目錄書寫不規范、不工整,存在涂改和亂畫現象;四是歸檔材料未編頁碼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頁碼與目錄不相符;五是整理不夠規范,部分材料歸類不準確,不該歸檔的材料也歸了檔,如各種證書原件和復印件;六是有少量的履歷表、自傳未蓋組織人事部門公章;七是零散材料沒有及時歸檔。
2.內容陳舊,多頭管理
新時期人事檔案的價值正在發生著變化,其社會價值已不如以前那樣重要,在傳統人事制度下形成的人事檔案,有些陳舊的信息內容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事檔案價值的需求。如人事檔案中記載個人履歷、社會關系、政治面貌等基本情況的內容多,而反映個人工作能力、技術特長等方面的材料少。有的單位對新形勢下干部檔案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很好地處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對干部人事檔案歸屬不明,管理不善,出現了混亂、多頭管理現象。
3.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
在整理檔案過程中,都是靠手工操作,如裁疊文件、打頁碼、裝訂、編制封面等都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效率低。沒有引進干部人事檔案管理軟件。
二、干部人事檔案管理的現代化改革
人事檔案管理的現代化改革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漏洞需要我們不斷去彌補。
1.采用光存儲
病毒的侵入和系統的崩潰,是造成計算機數據泄密和丟失的主要原因。對此可以用定期光存儲的方式進行解決。利用光盤刻錄,定期將人事檔案的數據刻錄后歸檔保存備份,可以避免因計算機安全原因給人事檔案管理帶來的威脅。
2.配置掃描儀
人事檔案的管理,對一些檔案的原件有很高的要求,文件類檔案往往只有一份,證書類檔案往往因對個人的重要性,在過去只能采取復印的方式來在檔案中保存,復印的質量和紙張的質量等都影響著檔案的直觀效果。將文件類和證書類檔案進行掃描,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歸檔,令調閱更直觀,也增強了原始檔案的安全性。
3.補充監控程序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管理,使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各節點、各崗位的權限和職責更為清晰。各節點工作任務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每一步操作的時間性、結果的正確性都被計算機很明確的記錄下來,實現了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全過程監控,也大大促進了考核工作的準確性。
4.開發數據分析軟件
篇6
關鍵詞:影視人物造型設計;寫實造型設計;寫意造型設計;結合;表現
中圖分類號:J901 文獻標識碼:A
Image Design Style of Film Charac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G Yang-yang
(School of Fine Arts,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影視藝術是在導演的總構思下,由燈光、舞臺美術、人物造型等藝術和科技部門共同拍攝完成的。人物造型設計作為影視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故事的敘述”、“角色的塑造”、“情節的表現”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演員作為造型的載體,不僅是人物形象的創造者,而且是角色塑造的執行者和體現者,更是畫面的主體。演員的人物造型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面的視覺效果,它與劇情等一起構成觀眾與作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是觀眾感知影視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觀感受。出色的人物造型設計,亦為影視藝術增光添彩。
一、影視人物造型設計表現風格趨于多元化
電影、電視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其風格的構成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劇作家之外,演員、導演、攝影、音樂等都有著各自獨特的風格。藝術家在共同創造的過程中,力求在藝術風格上達到和諧,從而形成演藝活動的整體風格。當然,人物造型設計也必然從屬于這樣的整體風格,不同風格的人物造型設計的形式都會為影視作品的表現發展提供創作的養分,只有這樣人物造型設計和影片的內涵才能形神兼備。
影視人物造型設計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化妝造型,二是服裝造型,三是發式造型。影視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與一般文學形象的塑造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具有更復雜、更獨特的特點和更豐富的內涵與藝術形式。當代的影視藝術人物造型設計由于受到演藝風格的影響,趨于多元化的表現風格,其中包含寫實風格、寫意風格等等。這些造型風格特點為影視作品的風格表現、強調影片的形式感、畫面的視覺效果等提供了創作的基礎。
二、寫實性人物造型設計表現風格的體現
影視藝術具有紀實性、逼真性的特點,決定了人物造型設計的現實主義原則。現實主義的主要原則要求“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描寫生活”,并且通過藝術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質。換句話講就是人物造型設計是在注重特定的歷史和特定的造型依據的基礎上強調形式感、強調裝飾性、強調風格化的一種創作人物形象的手段,它更注重真實,重在形似。
寫實的造型設計多見于古典名著改編劇、歷史劇、正劇等,重在表現歷史的真實和可信感。古典名著改編劇劇本對人物形象的詳盡描述,為角色的造型提供原形,因此劇中的人物角色造型要遵守現實主義的原則,要具有歷史時代的鮮明烙印,從而逼真地展示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物的精神風貌。電視劇《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的形象塑造都是寫實風格的經典之作。歷史劇、正劇更是如此,因為歷史劇是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題材內容的,是對歷史事實的反映,其人物造型都完美地實現了“逼真再現”,那些為傳統的審美規范和傳統的文化內容所雕塑出的“鮮活的面容”,激發了觀眾的心理共鳴。
電視劇《漢武大帝》就是寫實性人物造型設計的體現。《漢武大帝》全劇采用新古典主義的浪漫、寫實的手法,展現了歷史上一個輝煌壯麗雄渾悲壯的時代。造型師在借鑒并理解漢代妝面、發型、服飾文化的前提下來體現劇中角色的外在形象,強調時代特征。首先,從服裝造型方面分析,劇中女主角服裝造型源于漢代最重要的文物《馬王堆漢墓帛畫》中女主人的造型(圖1)。比如劇中衛子夫紅色的“深衣”和松散發式的形象的設計靈感都源自史料記載,但比它更鮮明濃烈。(圖2)服裝顏色從大的色調上復原了漢代的風格。漢代崇尚黑色,服裝主要的顏色就是黑、紅、白、藍、黃,女性服裝大多都是紅色,衣著以布為主,粗線條的風格比較重。劇中士兵披掛的盔甲則是銅制的,穿戴的皮子也是真皮。匈奴人的則明顯都是皮革。積聚歷史文化特征的技術性細節營造了極具歷史文化氛圍的“真實影象”。其次,從發式造型上講,女子主要采用了梳辮、挽髻的形式。漢代著名的發髻“墮馬髻”、“垂云髻”等都被劇中人物角色借鑒使用。如:衛子夫的發式造型運用了“墮馬髻”,平陽公主則梳理了“百合髻”,男子造型主要帶冠帽。最后,從化妝設計上看,也較多的運用了寫實的手法,根據史料記載,漢代女子崇尚“檀暈妝”,就是女性的妝粉涂得很厚,再將胭脂涂抹于雙頰,紅白對比強烈。眉型以細長而彎曲的“遠山眉”為主,唇妝則采用口紅只是唇上一點的“點唇”法。《漢武大帝》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都采用了以上的妝容,較好的還原了漢朝妝面的特點。總之,劇中從帝王、后宮嬪妃、百官到異域匈奴的發式、妝面、服飾等都具有濃郁的漢朝氣息,極具漢朝的時代特征。
寫實風格造型有優點也有缺點,它的不足之處首先在于對角色的造型設計缺少創新,形象容易出現重復;其次還體現在如果一味的強調歷史史實的還原,不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無法引起觀眾視覺興奮點,造成視覺上的沉重與壓抑。例如電視劇《貞觀之治》就是最好的說明,嚴謹的還原態度,超出了現代觀眾的審美范圍,觀眾收看的積極性必然受影響。
三、寫意性人物造型設計表現風格的體現
作為影視創作重要元素之一的人物造型設計,也開始用“以形寫神”的造型審美標準來刻畫人物,用自己民族風格的符號化藝術語言來詮釋人物,著重描繪“角色”的意態神韻。人物造型設計所要表現的境界,是由直接和間接表現兩個方面組成的。直接表現就是運用化妝材料和化妝技術塑造形象,間接表現則是由觀眾眼睛觀賞后所引起的聯想與情感。寫意的造型設計重在刻畫人物的內在和形式美,強調以意寫神。為了增強影視作品的畫面視覺效果,可以采用夸張、象征、抽象的設計手法的特點,寫意性人物造型風格在影視古裝娛樂劇、神話科幻等影視作品中廣泛的應用。
近幾年,古裝娛樂劇、神話題材的作品在電視熒幕上廣為流行。這類題材作品是以追求娛樂為目的的,結合歷史英雄主義、情感浪漫主義和冒險主義以滿足中國老百姓傳統的看戲的娛樂性心態,既然是為了娛樂,那么歷史就只是一種手段,對人物的造型設計也不必拘泥于歷史,可以充分發揮設計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電影《夜宴》,在影像語言的造型上進行了獨具匠心的嘗試和創新。影片的故事背景置于戰爭頻仍的五代十國,這一虛擬的歷史時空為導演提供了發揮想象的空間。影片中的人物造型設計整體表現華麗卻不夸張、沉穩卻不沉悶。服裝精致而有深意,比如章子怡的衣服總是拖得極長,就像她的欲望;人物化妝讓人一眼明晰性格,如葛優尖細的胡子,周迅素凈的臉等。《夜宴》最大的人物造型設計成功之處在于用色彩來強化個人特征。色彩在電影視覺語言元素里是生命和情感的象征,它具有使人的內心世界外化的作用,傾向于在銀幕空間中傳達與揭示人物的情緒、心理和精神信息,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視的形象語言。《夜宴》對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服裝色彩的選擇上,厲帝服裝主要是黑色。陰沉、濃厚、讓人壓抑的黑色既代表了帝王的莊嚴與權勢,又象征了厲帝陰暗殘酷的人性和被欲望扭曲了的靈魂;皇后文婉的色彩基調則以艷麗奪目的紅色為主,那紅得滴血的顏色象征著人性無法壓抑、熊熊燃燒的欲望等。《夜宴》為了突出電影的意境,也為了讓片中的人物造型更加符號化,與服裝相同,影片中人物的發型和飾品處理方式也都用得非常粗放、簡潔,正猶如寫意式的水墨畫。
任何一種表現形式都有自身的不足之處,寫意風格的缺點主要是與史實有出入,與觀念中既定的人物形象不符。例如新、舊版電視劇《紅樓夢》的人物造型。86版《紅樓夢》歷經10年的拍攝,可謂是中國古裝電視劇經典之作。在人物造型的處理上采用了寫實造型風格,依照原著的描寫刻畫塑造角色形象,劇中人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新版《紅樓夢》的人物造型則是采用純粹的寫意手法來體現的。在這部劇中,運用戲曲藝術中的旦角為表現形式和美感來設計劇中人物造型。例如釵、黛、“四春”以及其他諸多的女性角色都是用了戲曲元素來設計造型,可謂是滿臉“銅錢”。這樣的人物造型雖美而有味,但和原著形象刻畫相矛盾,這就不可避免地與觀眾心中的人物形象相抵觸,不易為觀眾接受。
四、寫意與寫實風格相結合在影視人物造型中的運用
作為人物造型設計的兩大設計手法,寫實和寫意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寫實和寫意的結合,可以使兩者取長補短,使得寫實的造型不再是一味地去模仿“過去”,而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強調適合現代人審美需求、形式感、裝飾效果、整體風格等。寫意風格的與史有出入,角色性不強的缺點剛好可以由寫實去彌補。寫實和寫意進行結合的人物造型是既帶有時代特征而又不完全拘泥于那個時代,將歷史和創新融合,既保持了歷史感又加入時代感,使角色形象更充分,更完善,具有更強烈的裝飾性、設計性的藝術效果,以達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升華效果。
篇7
【關鍵詞】課程改革 校企 緊密連接 一體化教學
一、當代技工院校生源分析
1.1當代技工院校生源以初中畢業起點的學生為主
技工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中專),職業高中(職高)一樣,等同于高中層次學歷。技校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招生層次包括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
由于近年來的“普高熱”形勢下,技工院校中以高中畢業起點的學生不多,生源以初中畢業起動的學生為主。
1.2國家資助政策下,生源以“免費生”成為主體,文化基礎較差
國家近年來推行的部分農村地方能享受的免學費優惠政策,致使技工院校的生源多以鄉鎮和農村的“免費生”為主。對于這類“免費生”,由于全國范圍內各鄉鎮,農村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地方教師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層次偏低,有的地方校舍陳舊甚至已成危房,教學配套設施落后,因此大多數來自鄉鎮和農村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
因此,當代中技汽車維修課程改革中,教學內容的編排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水平和文化基礎等問題,開發既為學生所容易接受,又能滿足汽車維修企業技能要求的教材。
二、教學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一體化”教學
2.1傳統職業教學模式
傳統的職業教學模式,往往是理論知識教學與實際操作技能教學分別進行的,難以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緊密結合,這導致了學生難以理解復雜的理論知識,學習積極性低下,也造成了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之間的重復教學和資源浪費。
2.2一體化教學模式
一體化教學,就是理論實踐相結合,教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就是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職業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技能訓練和職業素養養成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一體化教材的開發來源于企業生產中的工作任務,真正實現了學校和企業中的有效連接。
由于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明顯,學生能夠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迅速地應用與實踐技能當中,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推行成為了當代大部分技工院校的首要工作。
三、汽車維修課程要注重內外評價
培養出為當代汽車維修企業所適用的專業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汽修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在汽車維修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評價體系。其中包括企業對學校課程內容的評價、企業對畢業生考核的評價;課堂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學生對自身的評價,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為了使學校和企業之間能緊密連接,企業和學校之間應多溝通交流,建立完善的課堂學習及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建議學校積極聘請企業的專家當相應課程的主考官,實現教考分離;積極組織任課老師到企業中學習,以企業的實際生產任務為指導,把課堂教學與企業實際生產情況緊密結合。
四、汽車維修課程要注重學生組織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4.1當代汽車維修企業,技術員工的管理概況
在當代汽車維修企業當中,技術工種擁有相當強的專業技術能力,長期在一線工作的車間工人R抵識和技能水平都相當高,但由于大多數的車間工人來自于技工院校,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管理類的相關課程,普遍存在技能水平強但管理能力弱的問題,既有較強的技能水平,又具備較強管理能力的綜合人才少之又少。因此,技工學校的學生要想進入企業的管理層難度較大。
4.2汽車維修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應注重組織管理能力理念的植入
在汽修維修課程的開發中,應加入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的相應課程。比如說:在“汽車發動機燃油系統的檢查”這一類實訓課程的教學中,可要求學生自行分組,以輪崗制的形式各自挑選出組長,再由組長安排每位組員的工作任務,小組內通過討論,制訂出本次課程任務的工作實施計劃,在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本次課程任務。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植入理組織管理能力等概念,經常的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管理能,讓他們知道并且切身體會組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3汽車維修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各種 具體的社會領域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聯系,它反映在群體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的 情感距離和相親密的人際關系都屬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諧、緊張、消極、 敵對的人際關系則是不良的人際,對一個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害的。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維修企業中,人際交往能力是獲得快速提升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技校學生要想在企業當管理,人際交往能力更為重要。因此,在學校的日常教學中,特別在實訓課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角色扮演平臺,切合實際地模擬企業生產一線工作情景,充分展示學生的個人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讓現代網絡技術服務于汽車維修課程教學
5.1“互聯網+”時代下的職業教育
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把“互聯網+”應用與職業教育,并使其充分服務于日常教學中無疑將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的主流。
5.2教學設備貼上“二維碼”,讓汽車維修課程教學進入互聯網時代
在日常汽車維修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學設備是教師授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好助手”,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技能的“好伙伴”。而由于部分教學設備的操作較為復雜,技術較為先進,且部分教師自身知識水平有限,教師和學生在學習新設備的使用過程中遇到了一大難題。學校應邀請教學設備的開發人員作指導,組織一部分相關專業的骨干教師錄制關于該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小視頻”,通過互聯網共享資源的方式,為教學設備打上“二維碼”。教師和學生只需要通過智能移動電話或平板電腦等設備,掃描教學設備上的“二維碼”,便可通過互聯網觀看該設備的使用方法,真正實現了“OTO”( Online To Offline”的簡寫,即“線上到線下)的多方位、多渠道學習。
六、校企合作“雙元”并重,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緊密連接
6.1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
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是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是德國職業教育得以成功的保證。德國制造之所以蜚聲海內外,與他們的職業教育有關,與雙元制教育模式密不可分。
“雙元制”教育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現。按照這一教育模式,學生不僅要在學校接受理論培訓,還要在企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兩者缺一不可。一般來說,學生獲取主體中學或實體中學(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后,按照聯邦德國的法律規定與一家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崗位,參加生產實踐勞動,然后再到各州辦的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入學,參加理論學習,取得理論學習資格,接受嚴格的實踐和理論并舉的教育,成為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這種學生同時具備雙重身份:學校的學生及企業的學徒工;有兩個學習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是完全開放的,沒有準入制度,誰都可以參加職業培訓。重視實踐,“二元”并重,是德國職業教育的顯著特色。
6.2校企合作是當代汽車維修課程的重要環節
在當代中技汽車維修課程中,校企合作“雙元”并重,可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緊密連接。參考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近百年,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且德國是高度發展工業化的國家,成熟的業教育成為了當地高技能人才來源的重大后盾。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我國的特定環境和國情,職業教育發展難以跟上世界步伐,完全實現如德國一樣的“雙元制”難度較大。盡管如此,在汽車維修課程中,為了讓學校與企業緊密相連,培養出為當代汽車維修企業所適用的專業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環節必不可少。在新時期下的汽車維修課程改革,我們要參考世界職業教育中先進的教學模式,結合我國的職業教育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校企合作,以培養出為當代汽車維修企業所適用的專業技能人才為目標,努力縮短學校和企業間的差距。
結束語
在當代中等技工教育中,汽車維修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培養的技術人才已經難以滿足當代汽車維修企業的要求。為了盡可能地縮短學校與企業實際生產環節的差距,培養出為當代汽車維修企業所適用的專業技能人才,汽車維修中等技工教育課程需要從課程內容編排,教學模式改革,人才能力培養,互聯網+專業課程教學教研開發,校企合作實現“雙元制”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改革,以實現學校和企業間的有效緊密連接。
參考文獻
[1] 劉新林,德國職業教育考察情況及對當前職業教育的思考〔J〕, 天天愛學習 2016年02期.
[2] 戴建營,肖冬玲,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汽修專業課教學模式研究〔M〕,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
篇8
1 調整認識,走出誤區
1.1 重視朗讀,以情感人。俗話說“詩是讀出來的”。語文教師必須擁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對其教學內容能準確、形象、靈活地表達出來。朗讀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朗讀功底,教師朗讀是不講之講,是熏陶。用教師之情去打動學生之情,講授詩歌尤其如此。正如北大教授陳平原所說:“講授詩歌不同于介紹歷史故事,除了名物訓詁,更需要營造特殊的氛圍,導引學生進入規定情境,然后以心傳心,進得去,自能領悟,進不去,瞎子摸象。”因為教師在朗讀作品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音的抑揚頓挫,無不傳遞著教師對作品的理解、感悟與態度。此時的作品就成了師生心靈間的一座橋梁,交流與溝通匯集于作品一身,必然引發學生對作品的關照而有所思。但是這是以教師深入鉆研作品為前提的,“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感情的波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情感調控的主導作用,教師只有先動情于己,而后才會“感人”。只有自己先感動,有了是非、善惡美丑、愛憎的鮮明態度,出言才會真切,才會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被感情支配的人常能使人們相信他們的情感是真實的,因為人們都是有同樣的天然傾向,惟有最真實的生氣或憂愁的人,才能激起人們的憤怒和憂郁。”除了教師朗讀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朗讀,兩相結合,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伴隨師生繪聲繪色的朗讀,抑揚頓挫的詠誦,把無聲的視覺文字化為聽覺語言,在聽知過程中,品味其情調、明確其情理、激揚其情懷、體會其感情,達到其教學目的。
1.2 朗讀展開想象和聯想。語文課是要教知識的,但教給學生知識并不是語文課的最終目的。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培養良好語感,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追求。對于現當代詩歌的教學來說,向學生傳授有關停頓、語速、重音、語調等朗讀知識及其方法技巧,僅僅是教學的起點,學生能否將朗讀的方法技巧運用于現代詩歌的朗讀中,提升自己的詩歌朗讀水平,形成詩歌朗讀的能力,才是教學中所要著意追求的目標。因此,在現當代詩歌的教學中,教學生朗讀的過程,也就是運用朗讀知識于朗讀實踐的過程,即為朗讀的訓練過程。當學生通過詩的朗讀練習之后,已基本上能夠運用朗讀的相關方法技巧來把握詩歌的感情和節奏了,在這個基礎上,如何把學生對現當代詩歌的感受與體驗,進一步引向閱讀的鑒賞并指向審美能力的培養?當然還是朗讀,這便是在朗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讀。朗讀吟誦的次數多了,就能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至沉浸到詩人所創設的意境世界,從而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共鳴效果。
2 正確的角色定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1 角色定位,搭建探究平臺。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學生是主角,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探究的合作者。詩歌的朗讀教學中,這種教師角色的定位更是關鍵。首先,教師要把激情、微笑、趣味帶進課堂,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搭建探究平臺。現當代詩歌作為文學作品,熔鑄了詩人感人至深的情感,或深沉、或激越,或平靜、或濃烈,形成了極強的藝術魅力。
2.2 注重個性解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如果以教師的理解去代替學生的理解,那必將抹殺學生的閱讀個性。要注重學生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潛能,使學生在獨立完整的體驗過程中完成審美教育。而教師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
3 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指導藝術
這就要求教師要懂得詩歌擴展的教學藝術,使其樂于其中,使學生熱愛詩歌。即縱觀詩史,以讀詩促讀詩。這一方法就是以課本中入選的現當代詩歌為基點,向古今中外所有的優秀詩歌輻射,挖掘人類的優秀文化,以這些優秀的作品去闡釋教材中所選詩歌的意境。詩歌的意境是指詩歌整體所傳達出的一種審美取向。傳統的一字一句的解釋雖然有助于學生掌握詩歌字面所傳達的意思,但詩歌整體傳達的意境學生卻不容易把握。作為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以語言來引導、啟發學生,而一般的語言在詩歌這一人類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選用一些既好懂又韻味無窮的小詩來闡釋要解讀的詩人,要解讀的詩歌則在這方面顯出了優勢。
4 開展多種朗讀活動,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篇9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素質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高校的現當代文學教學是教育中的基礎部分,當中所存在的問題卻逐漸明顯,嚴重的影響著教育的未來發展和進步。下面將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一、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改革,高校的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高校教育需要積極的將知識性教育改革成為綜合素質的教育。因此可以說給高校的文學教學帶來了新的難度和挑戰。再加上社會民眾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轉變,導致現當代文學對于學生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導致文學教學受到了冷待遇[1]。此外,由于長時間的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在學習起來現當代文學的過程中會比較吃力。以及一些西方的新的思想文化融入,導致學生對于現代的流行文化更加關注,而對于現當代文學卻難以產生積極性。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的現當代文學有必要進行積極的改革和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國的文學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奠定穩定的基礎。
二、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時不足
我國的高校在進行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課時不足現象。造成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現當代文學多數是以公共課程的形式存在的,與專業教學之前相比較容易受到忽視,因此會出現不斷的縮減課時的現象。
2、學生缺少閱讀和學習的興趣
現代網絡和新媒體的發展速度十分快,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年輕的學生們更加愿意采取現代化的閱讀方式來進行資料閱讀和學習[2]。雖然教師在課堂中會經常的向學生灌輸一些文學作品閱讀的重要性,但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講,文學作品的學習中始終缺少一些樂趣,導致教學的效果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再加上教師基本上都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提升積極性,只能靠機械化的記憶方式來獲取相應的文學知識內容。
3、教學方式的落后
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十分迅速,但我國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卻始終都采取傳統方式進行教學。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們長時間的使用一種方式教學已經形成了定性的思維,面對全新的教學方式從主觀上難以接受和認識,因此導致教學方式顯得落后。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策略
1、重視教學組織
我國的現當代文學教學是教學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教學進行重新組織,增加教學課時,促使學生的文學基礎知識能力和素質能得到提升。對此教師可以將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和喜好程度等來進行劃分,然后針對性的實施教學,促使學生能獨立的進行知識提升。同時教師要重視起對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培養,積極的組織學生參與到相關的文學作品品鑒當中去,促使學生能真正的感受文學作品,為學生奠定穩定的基礎。
2、采取討論式的教學方式
現當代文學教學教學的實施不僅要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教師更加應當重視起教學方式的改革,應當采取多種不同的措施來盡量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能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前布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來進行討論,引發他們不同的想法和觀點。例如在進行話劇《雷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講述過基本的資料和背景以后,要讓學生進行自我閱讀,然后思考“《雷雨》當中從哪些地方體現出了民族化的特點?”或者其他的問題,通過學生的閱讀和討論來進行問題的深入分析[3]。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往往能讓學生感覺到相應的放松,同時也更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更加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積極的參與度。
3、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方式
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教育中已經廣泛的開始應用方多媒體方式實施教學,并且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多媒體教學中由于當中包含著聲音、圖像以及視頻等多種不同的展現方式,因此更加能引起學生的主義,提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實施現當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起現代教學方式的融入,充分的利用好多媒體教育資源。例如在詩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背景音樂;在學習話劇的時候讓學生更加直觀的觀看相關視頻內容等。這種方式將促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升,對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將產生重大意義。
4、建立完善的教學評估機制
教學評估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科學的評估方式能讓學生對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能從中找到不足從而進一步的進行改進,起到監督的作用[4]。因此,教師在當前需要積極的完善相關的教學評估機制,將學生的日常表現、參與度、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等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的認識到不足和優勢。同時,學生也要對教師進行進一步的評價,督促教師能及時的組織新的教學方式,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注入新的活力。科學的評估機制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有效的,也是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措施。
四、結語
現當代文學的發展對于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文化底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當前階段在教育環節中一定要對此加以重視。我國的高校現當代文學教學當前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對此實施積極的改革和創新。要根據學生情況采取科學的組織策略,并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來實施教學,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建立起相對科學的教學評估機制,幫助學生積極的認識自我,改善自我。以此為現當代文學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愛軍,黃慧慧.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與文本細讀[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56—69.
[2]田欣欣.文本細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以元雜劇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4,(33):55—61.
篇10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的獨立學院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起來,它們在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和高校辦學規模方面貢獻卓著。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獨立學院無論是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還是生源群體上都和一、二本學校存在差別,而這種差別必然體現在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環節中。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中文系的基礎課程,在獨立學院如何發展,如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就成為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要談教學改革首本文由收集整理先要對學科的教學環境有個清醒的認識。以近幾年來發展迅速的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為例,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環境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
首先,從學生生源和辦學規模上看。獨立學院俗稱三本,分數線相對較低,學生基礎薄弱。在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下設的9個分院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文與傳播分院規模較小,漢語言文學專業亦不屬熱門專業。在漢語言文學或是公關文秘專業學習的學生,不再是出于對文學的熱衷而選擇本專業,更多的是一種對專業不了解的狀態。還有一部分則是被調劑過來,在一種不情愿的情況下開始學習中文,這樣勢必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效果。以筆者兩年來從事教學的經驗發現,入校第一學期,學生都是一種懵懵懂懂的狀態,還不能擺脫高中時的語文教學模式,這種狀況在第二學期才能有所好轉。
第二,從人才培養模式和課時情況看。獨立學院緊抓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契機和社會轉型時期細分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更多的從實用性人才入手,強調課程的實踐性,這樣勢必給傳統的基礎性課程帶來沖擊。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課時量進行了重新調整,實踐課時增加,理論課時減少。以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2008級共112學時,歷時3個學期,2009級縮減到96學時,2個學期完成,2010級以后改為80學時。課時量遠遠小于非獨立院校。
第三,從教學資源上看。獨立學院由于創建時間較短,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般比較齊備。以三亞學院為例,目前所有教室已配備多媒體。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中,如何讓傳統基礎性課程更進一步,就成為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學院的歷史較短,加之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在圖書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某些不足。很多作家、作品或是經典的版本缺失,這樣都給教學或是研究包括學生課下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
針對上述情況,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應該從授課內容、教學方法、考評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以適應獨立學院的發展需要。
一、教學內容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要講授基本的文學史知識,培養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審美感悟能力,整個教學應該體現出知識性、文學性、人文性和學術性的統一。而由于課時的限制,也由于學生基礎的制約,獨立學院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更應該注重對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分析,還原到文本,注重文學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淡化“史”的線索。當然,淡化不是徹底的拋棄,而應該以“史”為線索,將文學現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聯起來,點面結合,讓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個整體的認知。同時,在教材的選擇上也應該注意兩點原則,理論性較強、研究性的教材盡量不選;過老的版本不選。既要符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要借鑒一些新的理論資源。
二、教學方法
在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中,應打破原有的以教師講授
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還原學生的學習中心位置,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開學之初,就應該對教學過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師和學生各自講授內容,讓學生分頭準備,老師給予適當指導。這種方法,筆者曾在講授80年代小說時在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和公關文秘專業做過對比性實驗。漢語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師講完80年代小說概況后,學生登臺介紹王蒙、張賢亮、賈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學生課下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并自己動手制作了精美的課件,準備充分,所以學生反響熱烈,教學效果明顯。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培養了動手制作能力,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課堂表達能力,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而公關文秘班采用了傳統的授課方式,以老師講授為主,整節課學生除了在忙于記筆記外,很難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實踐鍛煉的機會。
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應當增加討論的機會,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性思維都大有幫助。討論課也必須事先做好準備工作,精心設置問題,在確保學生閱讀過作品后才可以開始。討論課也應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時點撥和總結。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些比較成功的經驗,如在個別學校,每次課前拿出5分鐘,交給學生,讓他們輪流介紹最新讀過的作家、作品,在擴大了學生閱讀面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個班級濃厚的學習氛圍。
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現代化教學條件也應當充分利用。在有多媒體的條件下,應盡量用課件上課,一方面提高效率,線索性的標題和重要的內容可以在課件上展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適當的加入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圖片、資料、乃至音樂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筆者在講述郭沫若的詩歌時,在課件中穿插了一段《鳳凰涅槃》的朗讀資料。學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緒所感染,整堂課都精神飽滿,學習、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訪問一些文學網站、文學研究或評論網站。比如百家講壇就是一塊非常好的陣地,其中曾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老舍、張恨水、張愛玲、錢鐘書作過系列節目。還有世說新語欄目也同樣是一檔人文氣息濃厚的節目。這些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自主學習,啟發思維都是有幫助的。再者,還可以建立現當代文學名著影視資料庫,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觀看,既可以豐富學生對現當代文學名著的感性認識,開闊視野,還可以比較文學原著與改編的影像資料的不同,從而深刻認識文學作品作為語言藝術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學生可以以此為契機,作為突破口,做一種更深入的思考。筆者就有學生針對王安憶小說及影視改編進行比較寫作畢業論文。
課外實踐活動的倡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可以組織學生排演現當代文學話劇,舉辦經典作品閱讀報告會,開展現當代詩歌散文名篇朗誦會等。這些課外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煥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礎,培養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學習、自主成長,更好地走上社會。
三、考評標準
考評直接影響著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所以考核方式和考核內容的改革至關重要。目前現當代文學作為專業基礎課程,一般都是以閉卷考試的方式結課,形式相對單一。而考試內容的設置,筆者從這兩年來出試題的經驗看,也存在一個兩難的尷尬境況。需要學生獨立思考的題目,往往因書中缺少固定答案,所以學生普遍感覺較難,考核成績不理想;而學生感覺相對容易的題目,多是記憶性的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自我見解沒有太大幫助。由此可見,考評內容的設定也和平常的教學方式息息相關。如果學生從大一開始平時就注重培養他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兩難的境況也許就能有所好轉。
同時,我們也主張不能以一次考卷定結論,而應適當的加以平時成績。這一點三亞學院做的很好,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合在一起才是最終的總評成績。作為平時的考核,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小論文的寫作,這樣既可以加深他們對平時學習內容的了解,也可以為最終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