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服務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7:1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服務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何做好新時期農村的氣象服務,應先從提高認識入手。在農村氣象服務中,農村氣象服務和現代信息技術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2項同樣重要的工作。農村氣象服務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和依托,因為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就談不上優良的氣象服務。
1.1轉變認識,貼近三農,提升氣象服務水平
在農村氣象服務的傳統認識中,經常把“天氣預報”混同于“氣象服務”,事實上,天氣預報是氣象業務,把預報當作服務的錯誤認識會導致氣象部門放棄了“農村氣象服務”的研究,還會產生重技術輕服務、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氣象服務是對農村用戶需求的滿足,農村氣象服務不僅要滿足農村用戶的需求,還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潛在需求,更要洞悉隱藏在農村用戶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動因。氣象服務是氣象服務者將特有的業務服務產品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現代信息服務技術相結合,形成為用戶服務的解決方案。農村氣象服務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氣象業務和農村用戶需求三者的密切結合。氣象部門要把農村用戶的需求變為氣象服務者的思想,氣象信息服務的技術、手段和產品,也要緊跟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
1.2堅持氣象信息品牌,堅持服務的主動權不動搖
氣象信息品牌是氣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氣象面向社會的服務,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服務方面。綜合氣象信息平臺是面向社會大眾最直接、最實時的服務窗口,只有在綜合氣象信息平臺的支撐下,才能展現氣象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展現氣象文化的魅力。氣象事業是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氣象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氣象信息服務的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氣象信息權的專屬特性;二是氣象信息服務手段的全面保證;三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突發臨時性的應急需要;四是氣象基本業務發展的需要。
1.3從發展“文化”的高度,推進氣象信息服務的品牌建設
將氣象信息服務提高到發展“文化”的高度來認識。現在,氣象信息服務以一種文化的方式根植于社會,氣象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又為氣象服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注入了新的、實質性的內容,給氣象文化的發展提出了長期而充滿活力的發展訴求。進行氣象文化的品牌建設,必須堅持以公益服務為出發點,堅持以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先導。對于氣象文化的發展,應該是技術上的“百花齊放”和需求上的“百家爭鳴”,即技術上的不斷改進、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和服務模式的不斷創新。氣象工作者只有充分把握現代通信和信息服務技術的發展,實時認識社會大眾對氣象信息服務的客觀需求,才能更好地促進氣象服務文化的發展。
2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應用的方案
2.1建立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
將建立在現代通信網絡和技術之上的服務手段同現有農村氣象防災減災自身特點相結合,建立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是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必由之路。氣象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包括:語音、短信、WAP、彩信、3G多媒體、網站、電視、大屏幕等媒體,建立以省為基本服務網絡單元、以地區或縣為基本服務平臺單元,基于公益性和防災減災服務的信息服務平臺,解決統一、協調、全面的基于信息的服務出口和公眾信息的入口問題。在完善平臺建設基礎李芬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的應用上,著重建立氣象服務評價體系和用戶氣象情報報告及信息反饋體系。充分利用各種服務手段的性能和優勢,建立互為補充、互為促進、各有側重、和諧發展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2.2前瞻性地跟進通信運營商的服務技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氣象信息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只有與時俱進、前瞻性地發展氣象信息的服務技術和服務方式,才能滿足人們隨時了解最新氣象信息的需求。信息表述的多媒體形式,是現代信息服務發展的潮流,3G時代的到來,將使網絡帶寬和終端環境發生根本性的改善,手機可獲得的帶寬成倍增長。現在,在3G平臺上糅和了視頻、音頻和文字,這為構筑全方位的氣象信息服務創造了條件。WAP是未來數據業務的主流,其本身具有傳輸量大、支持多媒體和復雜交互的特性,可以很方便地對氣象信息服務進行一系列的整合,手機用戶能將互聯網中大量的信息及各種各樣的業務引入到移動終端,如天氣預報、資料查詢、信息定制等。今后幾大運營商的技術發展方向,將主導氣象信息服務的發展。只有緊跟通信技術的發展,才能保證氣象信息服務跟得上人們不斷發展的需求。
2.3不斷豐富氣象服務的主題、模式和手段
(1)氣象短信服務發展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氣象短信隱含的“媒體”作用,利用這種“媒體”資源,就可為更多的公益性信息提供服務。(2)“音信互動”技術帶來語音和文字的互為補充和信息廣泛傳播的途徑,為做大做強氣象信息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3)“語音互動場景”技術為聲訊平臺提供了交互環境和信息交流的技術支持,為氣象信息語音服務提供了良好服務的拓展空間。(4)語音、短信、WAP、彩信、WEB等不同服務手段之間互為補充的氣象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設計技術,大大增強了氣象信息服務發展的生命力。(5)語音合成技術(TTS)在氣象信息服務中的應用,拓寬、深化了服務的內容,為各種專業服務、特色服務提供了技術基礎。(6)3G技術的應用,讓手機走向了多媒體時代,WAP服務將使用戶更加方便地了解到專業的氣象信息。氣象要素還設定告警通知,量身定做個性化服務。未來的氣象服務不能局限于單一內容或單一服務手段上,不斷豐富氣象信息服務主題、服務模式、推廣模式、服務手段和服務技術,提高社會大眾的參與度,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2.4利用氣象信息平臺資源,為基本業務提供支持
綜合氣象信息平臺可為提高基本業務水平服務。現代通信媒介的移動性、普及性,氣象信息平臺用戶的廣泛性,構成了為氣象工作提供實時信息的潛在資源。如實時提供天氣實況、災情報告、用戶信息報告等,這些信息可為天氣預報的精細化提供幫助,平臺也可為氣象業務的數據傳輸、設備監控服務。利用氣象信息平臺進行用戶需求調研,建立具有廣泛基礎和健全完善的氣象服務評價體系長效機制;信息服務平臺用戶廣泛,收集的評價意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評價結果有利于充分了解百姓的需求和業務服務的發展方向。
2.5氣象信息平臺是氣象業務工作的組成部分
面向業務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氣象業務工作的組成部分,是面向防災減災應用的實時處理平臺,也可認為是氣象防災減災的一個綜合性應用終端。該終端包含:日常數據處理和驗證工作;人工坐席中的氣象情報信息分析處理工作;面向各種信息服務平臺的氣象服務信息更新工作;面向正常渠道的預報產品工作;各種預案的設定和各種天氣災害的自動監控;災害性天氣過程處理流程執行;防災減災流程的啟動。
2.6利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災情報告和實時信息反饋機制
充分利用公眾的實時氣象情報,結合氣象業務數據的預報技術手段,有效解決臨近預報或預報慣性問題,無疑是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一種有效途徑。(1)建立氣象災情收集熱線電話和災情報告志愿者隊伍,可主動、迅速獲取準確氣象情報或災害報告;(2)對于收集到的災情信息進行接收、預處理,經分類、格式化、標準化后存入各類相應的數據庫,構成了整個防災減災系統的信息支撐層。
2.7利用信息服務平臺,為氣象預警服務
氣象信息平臺可作為防災減災信息的平臺。該平臺的功能是:(1)支持突發大容量信息服務能力、氣象災害發生的突然性,導致用戶需求的異常峰值,這要求平臺具有支持大容量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滿足用戶自發的服務需求、支持突發大容量下向用戶主動服務的能力;(3)一定范圍內用戶能夠同時獲取信息,構成災情預警信息的通信網絡;(4)基于不同服務的分類機制和快速應急機制,為防災減災中的信息傳遞提供有效支持。
2.8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業務現代化服務
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業務現代化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務。(1)根據資料分析系統,判斷預警的時間、地域和對象,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準確地將預警信息發給用戶,形成面向不同需求的報表、文件、網頁等,進入整個防災減災的執行控制過程;(2)對于各種重要信息可在GIS進行實況顯示,對氣象部門的各種資源的地理位置及屬性進行分類顯示,如:各種天氣災害預警的設置、管理、自動觸發機制和預案啟動后的執行過程等,包括實現方法、達到的效果、帶來的效益等。
2.9利用氣象信息平臺,為各行各業服務
現代通信技術和信息服務手段,為各行各業的服務現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為業務工作提供自動化服務(自動傳真、自動呼叫、自動通知、人性化服務等),為業務工作按時、有序開展服務(任務指派通知、任務催辦或督辦、統一消息服務等)等,都可以通過氣象信息平臺得以良好解決。這種主動的外呼服務,可以產生一系列的互動服務,具有極大的增值服務發展空間,如叫早、催繳等。
2.10利用氣象信息平臺,實現面向全社會的應用
利用氣象信息平臺,實現跨行業、跨部門和面向全社會的應用。如:交通信息服務、為學校提供信息服務、水文信息服務、潮汐信息服務、公益性信息服務等;VSP技術以氣象信息平臺為基礎,可為各行各業用戶建立自己的語音信息服務平臺提供解決方案;面向各行各業用戶的服務督查機制;面向各行各業用戶的互動體驗和服務推廣機制等;開拓面向政府各職能部門的信息服務,使平臺成為地方政府面向社會的信息服務中心。
2.11大屏幕系統
對于重大天氣過程的分析決策,使用大屏幕系統,具有展示的內容豐富、綜合分析決策方便、允許參與決策的人多等功效。
2.12GIS地理信息系統
可將GIS技術應用到氣象信息服務領域,逐步建立基于GIS的防災減災體系。防災減災決策支持系統的基石是各類海量信息,包括空間地理信息以及屬性信息,通過GIS技術可直觀形象地管理和查詢;并可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使結果能更形象直觀地表達;GIS技術特有的網絡分析、空間分析等功能與數據挖掘技術相結合,可為防災減災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
2.13通過人工坐席,開展互動和獎勵機制
語音平臺不應僅作為聲訊平臺,更應作為一種有效的服務手段,如:提供短信發送、短信定制點播以及熱線、彩信的定制點播和其他新服務開展的有效工具。結合氣象業務發展需要,開展有獎服務等。通過坐席平臺,將對服務平臺的日常維護、用戶服務以及日常管理集中化、流程化、規范化,確保氣象信息服務開展的低成本和穩定性。
3結語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應著重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1)做好天氣預報是信息、信息情報收集、跟進服務和災后評估4個環節工作的前提;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需要先進的氣象技術和設備,但要為農村用戶提供卓越的服務,還須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對農村用戶需求的把握,要前瞻性地為農村用戶的潛在需求提供服務。
(2)只有充分利用語音、WAP、彩信、3G多媒體、網站、電視等各種媒體的優勢,將氣象業務與信息技術結合,形成具有全方位反饋機制的性能互補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才能使氣象信息迅速傳播和及時收集。
(3)要建立以省為基本服務網絡單元、以地區或縣為基本服務平臺單元,構造以服務為主題的防災減災服務網絡,才能符合天氣災害地域性和區域性的特征,有利于對暴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的監測、診斷和預測預報。
(4)提升農村氣象服務能力的技術是一種復合型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現了先進的通信技術與氣象業務的結合,先進的氣象科技與不斷發展的農村用戶需求的結合,防災減災工作中避害與趨利的結合,氣象服務與氣象業務的結合。
篇2
1明確辦刊宗旨、穩固讀者群
突出辦刊特色,創建名牌期刊首先,期刊的采編人員要對稿件進行甄別和選擇,從源頭上保證科技信息的準確、有效。借助專家庫這一優勢資源,先期優化選擇,縮小農民的選擇范圍。根據辦刊宗旨、農業產業調整和重點領域的變化,調整報道重點,有針對性地確定階段性的辦刊目標。根據科技的進步、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政策的傾斜與調整來策劃選題,從而增強刊發文章的指導性、時效性和多樣性,及時、準確地報道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其次,農業期刊要確定刊物的類別,是學術還是科普期刊。學術期刊要增強自身的推廣作用,與科普類期刊實現有針對性的鏈接,把農業科技發展的新成果第一時間介紹給農民,配合科技工作者做好農技推廣工作。再次,期刊要確定自己的讀者群,不同的讀者群有不同的期刊需求。要建立自己的讀者群,積極接受讀者反饋的建議,使讀者成為期刊的共建者,不斷整合編者、作者與讀者的智慧,增強期刊的凝聚力和辦刊水平。此外,期刊還要開辟專欄,創建名牌期刊。名刊名欄是期刊吸引作者和讀者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學術水平較高、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一線農藝師為期刊撰寫文章,形成穩定、有序的作者群;另一方面,設置專欄有助于不同學者展開學術討論,使期刊的內容更加豐富、信息編排更為緊密集中,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去訂閱期刊,真正實現期刊作為信息媒介服務“三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的目的。
2加強與農林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縮短發稿時間,及時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以農業期刊為信息交流平臺,加強與各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減少重復性的研究,同時,縮短發文時間,這就要求期刊要拓展稿源,建立穩定的作者群,從優質的作品中選編刊發。編輯也要樹立時間意識,加大編審力度,把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一時間出去,實現農業科技服務農民的目的。
培養高效的復合型人才當今社會是信息的時代,網絡刊物,手機閱讀已經成為未來期刊發展的方向,農業期刊也不例外。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資源庫已經收錄了各類學術期刊所發表的論文以及各高校優秀的碩博士論文,極大地滿足了農業科技者瀏覽、學習、交流的需求。隨著網絡在農村的普及,建立“農業數字期刊群”實現農業期刊的免費瀏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期刊要想長足發展,實現服務“三農”的目標,除了要有穩定的作者群提供優質的稿件外,還需要業務水平高,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編輯人員要熟練掌握、應用多媒體等網絡技術,通過定期的培訓不斷提高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充分發揮人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4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
提高期刊的辦刊水平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工業、服務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逐步提高農技推廣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依靠政策積極有效地促進農業期刊的發展。
5建立過刊贈送制度
延伸期刊的讀者群,增加傳播手段期刊是連續性的出版物,期刊社每期刊印都有剩余,部分期刊積壓形成過刊。可以把這些過刊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繼續發揮作用。此外,農業類期刊有著自己固定的讀者群和作者群。期刊可以合理利用這一資源,把作為作者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和作為讀者的農民有效連接在一起,定期組織專家赴實地進行農業考察技術推廣,將科技信息的供體和受體聯系起來,形成良性的科技生態鏈,鞏固期刊的科技紐帶作用。
二結語
篇3
關系營銷創新引發的治理結構創新主要涉及圖書館資源投入、加工、轉換的變革,而社會化媒體營銷創新則關系到組織的輸出創新,兩者密不可分。在信息時代,電腦與社會化網絡逐漸普及,信息來源趨于多元化、泛在化,這對農村居民亦然。農村圖書館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借還業務,必須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塞爾維亞的Jagodina農村圖書館的實踐頗為成功。Jagodina農村圖書館上級部門在2008年調查時發現,多數農村圖書館20年沒有購書,館舍沒有維護,許多館員在堅持一段時間的無薪工作后,因情況沒有改善而離職,這些農村圖書館正瀕臨倒閉。該地居民大多為農民,由于沒有能力和條件使用電腦和互聯網,他們無法獲取電子政務信息,只能通過電子化媒體來了解由州政府提供的農業發展、農業技術措施等相關信息,許多人不知道在遇到信息問題時向誰求助。在對30~50歲村民進行信息獲取與知識傳播方式、信息內容與服務需求等問卷訪談后,復興項目組決定重振圖書館。
項目以村民作為主要受益人,目標是通過使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來開發新服務,改善農村生活。首先是把圖書館定位為鏈接農戶與信息的中介機構,農戶可以與其相關的潛在顧客交流知識與經驗,為此圖書館準備在農村進行農業信息素養教育。其次,圖書館調整傳統發展模式,更多關注農民弱勢群體的需求,幫助他們采用現代經營理念與技術。項目采取如下措施:①由于讀者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圖書館要增加農業方面的雜志、專業書籍、百科全書等文獻的采購,并接收捐贈,使圖書館成為農民心目中的知識殿堂。②免費對農民和館員開展計算機、互聯網技能培訓和信息素養教育,如瀏覽網頁、搜索信息、發送郵件、使用社交媒體等。③舉辦多種農業領域的知識講座、研討會,農民可以現場請教專家,獲取建議。④建設農業圖書館網站。內容包括:天氣預報、電子雜志與圖書、農產品市場(來自經營農產品、手工藝品和鄉村旅游的用戶可以建立個人主頁,促銷產品,分享經驗,塞爾維亞語與英語雙語自動互譯)。⑤館員開展知識服務。如Bagrdan的一位館員幫助一位Batocina的農民確定在該區域適合種植何種堅果。⑥實施PLIP項目(公共圖書館創新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3年資助,幫助圖書館融入當地社區,與社區、企業和其他組織合作,引入新服務,消除貧困。受資助的3個圖書館構建了農村圖書館的信息網絡,農民可以借助互聯網參加在線研討會、與政府人員和農業專家交流,使用智能手機登錄自己的門戶網站,追蹤一手農業信息,掃描各種商品條形碼,建立URL地址;也有的農民借助信息總線接收圖書館的短信,了解培訓和融資信息。為了成功推進項目,項目組主動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合作,結合手冊、傳單、海報、互聯網、人員交談等手段大力傳播項目進展信息。圖書館復興項目的實施給社區和農民帶來了積極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成為圖書館的讀者,他們利用互聯網、印刷文獻和社交媒體如臉書等獲取信息;受益于該項目,許多農民走向發家致富之路,提高了生活質量。如今這些圖書館已經從過去的廢棄生塵之地發展為農民度日休閑、社交合作、學習求知的文化信息樂園。
縱觀Jagodina農村圖書館復興歷程,有如下成功經驗:①營銷理念創新。從復興小組調查研究圖書館衰落問題、定位受益人、創新資源與服務、傳播營銷信息環節看,首要和貫徹始終的是市場營銷觀念和客戶觀念的創新。前者是以顧客需要和欲望為導向的管理哲學,而客戶觀念針對單個客戶應用一對一整合營銷和價值鏈的手段滿足每個客戶的特殊需求,發揮出圖書館的價值,產生良好的綜合效益。②問題導向的產品與服務創新。基于需求鏈理論,營造信息利用和農業技術擴散環境,拓展、介入或嵌入讀者的問題決策,幫助讀者篩選出與其問題密切相關的內容,為讀者創造價值是其主要方面,因此服務創新就是讀者價值的創造。在服務方式上,內部提供(專注于滿足讀者重點和核心穩定需求)與集成外部資源和服務(如農業技術專家)有機結合起來。我國有的農村讀者信息需求不足,認為農家書屋用處不大,一個原因是信息的價值轉化環境不良,改善信息轉化環境應該成為農村圖書館發展的應有之意。③社交媒體與傳統服務服務方式結合。服務傳遞系統由流程和組織人員連接而成,流程創新包括設計全新的流程,或者對原有的流程進行合并、去除、延伸并借助機械和信息技術。圖書館采取傳統實體流程與網絡技術流程,節省了組織資源和讀者的成本,增加了服務附加值。
2國際視野中的農村圖書館內部營銷創新
館員的技能、知識和態度對高質量的服務具有重要影響,而圖書館是館員價值實現的平臺,具體包括經濟收入、人際交往、社會地位、個人學習成長等方面的保障和機會。由于職業生涯發展價值影響館員投入,進而影響對讀者的服務質量和讀者滿意度,因此存在吸引合適的館員并誘導他們提供優質服務的問題,這就是內部服務與營銷觀念。農村圖書館組織結構簡單,有利于人員較快熟悉工作,但由于館員大多重復簡單的圖書借還等工作(書屋人員多為村民兼任),學習進修機會少,經濟待遇較差或無相關待遇,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心理,缺乏職業投入,影響運營績效。對此,應該進行內部營銷。一方面是組織創新與工作再設計。農村圖書館可以考慮與書屋、學校圖書館聯合或合并,形成農村信息聯盟,進行職業化管理,書屋人員納入事業編制,享受相關待遇,或者公共圖書館派駐人員進入書屋共同管理。另一方面是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公開招聘管理人員,多方考評,特別是聽取社區讀者意見。政府和行業組織應該為館員提供職業服務,如學習進修等。通過創新,不僅提升農家書屋的價值,還有利于管理人員拓展專業能力,消除職業倦怠,提升職業自豪感。美俄兩國農村圖書館的實踐值得借鑒。美國圖書館界設有農村圖書館服務委員會、農村與小圖書館協會,其與各基金會、州政府等聯合,開展館員培訓,包括網上培訓、在線課程、實地考察學習、年會論壇、文檔資源共享等形式。如美國田納西大學信息科學學院在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協會資助下,設立信息技術農村圖書館員碩士學位獎學金項目,從Appalachian地區的中部與南部農村圖書館招生可獲得兩年全額獎學金的輔助專業人員,借助同步遠程教育系統培訓16名學員的信息技術和管理能力。定制的學習內容包括覆蓋圖書館核心職能的3門必修課、6門信息技術和5門農村圖書館管理及服務的選修課,課程由專業教師和圖書館從業人員合作執教;學員在職學習時間為期兩個月,畢業時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認可的碩士學位,并可在所屬圖書館和地區承擔領導角色。在俄羅斯,公共圖書館與地方政府、基金會和社會組織合作,建立了多元化培訓體系,如“農村圖書館員學校”“青年農村圖書館員培訓學校”“暑期農村圖書館員培訓班”“農村圖書館員培訓日”等,為農村圖書館發展提供能力支撐。
3結語
篇4
關鍵詞: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問題;對策
1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現狀
我國的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主要由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三大金融服務市場構成。中國農業銀行是中國最大的涉農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辦理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農村信用社是農村最基層的金融機構,直接向農戶提供貸款,滿足農村的資金需求,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主力軍。除以上三個正規金融機構外,還有郵政儲蓄、農村扶貧社和民間私人借貸等非正規的金融服務機構。
2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2.1農村金融機構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確
功能缺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缺失。表現在中國農業銀行商業化運作,大量收縮農村的營業網點,扶貧的政策實施不理想;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功能單一,政策功能不全;農村信用社存在產權不清晰、治理結構不完善、殘缺等問題。二是商業缺失。四大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運作導致農村網點大幅度減少,直接面向農村的涉農業務減少,對農村的信貸只限于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戶、農業生產的金融服務處于萎縮狀態。
各大金融機構定位不清,農業銀行支農功能“邊緣化”。農行在農村的機構大幅減少,被撤并的機構主要是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基層營業網點,因此,貸款業務逐漸遠離農村,農業銀行的大部分貸款投向了城鎮工商企業,而農業貸款投入較少。
2.2農村金融服務機制落后,金融機構數量不足,金融服務品種單一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實行戰略調整,縣級商業性金融機構逐漸成為“儲蓄所”。農業發展銀行只限于糧棉油的收購和加工,而無法滿足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等資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農村已經形成農村信用社一家獨撐的局面,然而農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術、人才、資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農村金融機構結算資金時間長,資金到帳不及時。農村金融機構支農信貸的品種單一,主要以小額貸款為主,而且中間業務欠缺。農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基本上只有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種類很少。
2.3農村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資金外流嚴重
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撤離農村,為郵政儲蓄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形成了與信用社兩足鼎立的局面,據統計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約占2/3,郵政儲蓄約占1/3,但郵政儲蓄只存不貸,隨著存放資金的增多,這些資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時農業銀行存多貸少,吸收的資金倒流到城市,使得農村資金供給缺口加大,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失衡。
2.4農村經濟補償機制缺失
我國農村的保險業發展緩慢,目前只處于初創階段。農業保險還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的影響較大,使其賠付率較高,商業保險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險公司不太愿意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此外,由于農民的金融知識不足,缺乏主動投保的意識,故農業保險的覆蓋率低。我國農業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災害救濟為主的農業保險保障。補償性質的災害救濟,受國家財力的限制,不適應農村經濟市場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養農戶參與保險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保險的發展。同時,我國還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擔保機制,缺乏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導致農業投資缺乏高效的風險分散渠道和農業風險保障機制,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波動,農戶就無力償還貸款,風險轉嫁給銀行,進而制約了金融機構支農信貸投放的積極性,導致農村信貸資金投放不足。
3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存在問題的產生原因
3.1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監管
國家將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卻沒有給予相應的監管職能,使其只負責經營活動,風險和成本仍由國家承擔,這種制度安排有可能會導致信用社新一輪的虧損。
3.2資金結構失衡,農村資金匱乏
我國缺少專門面向單個農民的政策性扶持的金融機構,農民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資金資助,農民的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金融體系外。而國有銀行的體制改革,大量撤并農村鄉鎮的營業網點,向縣城和城市收縮,導致農村基層金融機構欠缺。縣域的金融機構不僅不能發揮“供水站”的作用,反而成為資金的“抽水機”,大量資金抽離農村市場。農村市場資金匱乏,影響了農民擴大在生產開拓市場和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進而影響了農民的收入。
3.3農村保險嚴重缺失,農村經濟補償機制不健全
一是農業保險的風險損失率較高,農戶分散,展業成本高,使農業比其他財產保險費用高很多,而農民又是低收入的投保者,自愿購買保險幾乎不可能。二是要分散農業風險必須大面積的建立保險制度,由于國家的扶持力度有限,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只能進行試點,尚未大面積展開。三是農戶和農村企業缺乏有效的擔保手段。四是通過財政手段對支農信貸的風險補償有限。
3.4其他金融組織發展不規范
盡管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民間借貸,但這些金融組織并不受國家政策上的鼓勵和保護,使得大部分非正規金融組織走向地下經濟化,沒有實現規范發展。相當一部分的民間借貸采用口頭約定等簡單形式,利率高,制約了資金的需求,使信用社成為農村金融市場上唯一正規的金融組織,沒有其他組織對其產生競爭威脅,其相互間也沒有競爭。
4完善農村金融市場服務體系的對策措施
4.1建立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深化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改革,明確產權關系,強化支農職能,充分發揮信用社直接服務農業、農村、農民,覆蓋面廣的優勢,把農村信用社培育成真正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擴大郵政儲蓄的功能,加速建立郵政儲蓄的支農機制。在保留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其政策性支農領域,應該把農業開發、扶貧貼息等政策性業務轉給農業發展銀行,使其信貸重點由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抓好農業銀行改革的同時,克服其偏離農村的傾向,強調其服務對象是涉農企業,要為農村和農業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放寬民間資金進入金融業的限制,通過制定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實現非正規金融組織合法化,要建立農村金融監管體制和破產保護制度,強化民間金融市場的退出制度,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和擔保補償制度,保護中小貸款人的利益,為民間金融的發展提供保障。
逐步形成競爭性、多樣性的金融體系,構建符合農村需要的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和其他形式并存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實現各金融組織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正規與非正規金融機構有機互動,更好地支持三農、服務三農。
4.2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國家應充分考慮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村經濟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大政策扶持,實行積極的支持和保護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業銀行的扶持和指導功能。對農村信用社給予財政補償和金融政策扶持,可以考慮給予一定的免稅政策,適當減免農村信用社接受抵債資產收回不良貸款征收的相關稅費,促進信用社落實債權。改變農業政策性資金來源渠道過于狹窄、資金來源不穩定的現狀,通過發行農業金融債券、建立農業發展基金面向農民籌資、境外籌資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進一步調整農業政策性金融信貸結構,進一步拓寬支農領域,逐步將支持重點由農產品流通領域轉向農業生產領域,改善農業生產環境。4.3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增加金融產品種類
根據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多樣性,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組織形式,鼓勵金融產品和業務品種創新。引進國外農村金融產品,結合中國國情,使其滿足農村金融需要。創新業務流程,對超過支行授權的業務,可直接提交地市行決策。擴大服務領域,發揮農村金融機構在項目評估、產業信息、理財等方面的優勢,為農村企業出謀劃策,幫助規避投資與經營風險,努力實現“多贏”目標。
4.4減少農村資金分流。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
首先要以法律形式規定國有商業企業將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農業或涉農領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應修改資金上存制度,以減少和解決農村資金繼續流入城市的問題。其次,完善郵政儲蓄功能,開辦貸款業務,將吸收的部分存款在一定限額內,允許發放小額貸款業務,將信貸業務鎖定在廣大農村地區。國有商業企業還應縮小鄉鎮的營業機構,把有限的農村信貸份額轉給農村信用社,可減少農村資金通過合法途徑流向非農業區域。其他金融機構在縣以下農村吸收的存款應直接轉存到農村信用合作社或農業發展銀行,統一安排在農村使用,避免資金的流失。對支農貸款進行財政貼息,引導資金流向農村,從而加大對農業的信貸投入,降低農民貸款成本。
4.5加快建立農業風險保障機制
第一,要完善財政補貼和風險補償機制,建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配合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開展信貸業務,多渠道籌集農村信用擔保基金,有效解決當前農村抵押擔保難的問題。農村金融機構要加強與保險部門的合作,大力開辦農業貸款保險,分散農業貸款風險。并逐步建立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第二,政府部門出資組建農業風險投資基金,用于對高科技農業項目的投資,并引導社會資金融入。第三,保險公司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開發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保險產品,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率,提高農業抗災和補償能力。第四,各地政府部門應引導農民和農村合作經營組織建立農業保險合作社,形成以農業保險公司為主導,多元化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
參考文獻
[1]蔡則祥.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02,(04).
[2]徐家元.關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思考[J].金融縱橫,2004,(05).
[3]張丹丹.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議[J]當代經濟,2006,(07).
篇5
論文關鍵詞 農村 公共服務 公平問題
農村公共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要供給主體,為滿足農民需要、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面向農村提供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服務。針對農村的社會結構、發展理念、生活方式、現代化程度低等特殊因素的存在,使得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及其運作有很大的特殊性。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存在地域不均等、城鄉不均等、群體不均等等問題,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改進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一、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存在的問題
從理論上講,公共服務的公平問題包含分配問題、排他問題和消費選擇問題。這三類問題是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的存在,在面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會產生公平性方面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政府公共投入分配的不公。從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到公共交通、公共水利和生活設施的建設,都需要政府的投入。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無論是供給項目還是供給量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在不同地區、不同的鄉村之間如何分配,以及分配的主次和先后順序都是很難解決好的問題,導致了村村之間發展和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均衡。
其二,公共服務項目收費不公平。在一些公共服務項目諸如教育、醫療等實施收費中存在著不公平問題。對于一些政府提供的有償公共服務項目,如果沒有一個完備公平的收費標準,這樣的情況任何人都不會理解的。政府對于城市的公共服務投入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優越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環境。而在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要是由農民自己負擔,政府的投入很少,很多諸如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都是由農民自行集資建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農村公共服務項目亂收費問題越發嚴重,這是公共服務項目收費不公平的突出表現。
其三,二次分配惠顧偏失。作為政府二次分配的重要內容,按照羅爾斯提出的“差異原則”,公共服務的提供理應要照顧和補償最少受惠者的需要和利益。然而,在現行的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安排上,最少受惠者所得到的二次分配不盡人意。這一方面體現在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優先性上,例如許多普通農戶得不到貸款支持,從而被排除在政府的公共服務之外,政府公共服務往往優先惠顧到那些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另一方面體現在實施同等收費的公共服務項目中,沒有設置必要的補償機制,忽略了農村人口購買力差異的同等收費制度,使得最少受惠人獲得的利益更少。
其四,消費選擇待遇不公。公共服務消費者在消費選擇方面會受到不平等的對待。當前的中國,政府面向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內容有限,在服務內容的選擇上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由于這些缺乏消費選擇力的消費者處于被動,即使某些公共服務項目即使他們不需要,也無力退出,只能和那些處于有利地位的人共同付費,導致其生活繼續貧困。這種在消費選擇的不公正待遇,是農村公共服務存在的突出困境。
二、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
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是政府,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村公共服務的不公平問題,很大原因在于政府方面。由于政府制度缺失、管理不善以及公共組織自身結構的缺陷,致使農村公共服務的提供偏離其“公共性”的一面。從政府治理方略和制度安排來看,造成上述公平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供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由于我國在建國初期一直比較注重發展工業,而且往往是以效率為優先的發展理念,而我國是農業大國,致使農村公共服務在供給量方面出現嚴重的不足。據統計,發展中國家對于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一般為10%左右,而我國只有3%左右。由此可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因此供給分配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供給質量缺失的深層次原因。
(二)供給責任劃分的不合理根據財政分權理論,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性公共服務的提供,地方政府則負責地方性公共服務的提供。但實踐中,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劃分上不盡合理,鄉鎮政府的事權大于財權,承擔了許多應該由上級政府承擔的支出,無形中將一部分本應由國家負擔的支出轉嫁給了農村居民。
(三)政府自身治理結構的缺陷政府自身的治理結構,決定了從公共投入的分配到各項公共服務的具體安排,再到各類有償服務的監管和惠顧對象的確定,因此決定了公平與否。長期以來,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幾乎壟斷了公共服務的提供,由于缺少競爭,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差、效率低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對于這些問題,還需從改善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機制入手,花大力氣加以解決。
(四)相關配套制度的缺失公共服務收費的管理制度和補償制度的不完善和缺失。目前面向農村的公共服務收費的收費體系包括政府服務機構,公共事業單位收費和市場供給主體,在收費項目確定、收費權限、收費標準和收費方式等方面卻缺乏權威的制度規范,致使不少購買力嚴重不足的農村人口享受不到起碼的公共服務。
三、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公平問題的主要對策
農村公共服務的公平問題有多種表現,也有其復雜多樣的具體原因。與此相關,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也應當是多方面的。各級政府必須圍繞著解決政府和社會、市場、企業的關系的基礎上,重新確定政府的角色和職能,在政府體制改革中選擇服務型政府的取向已成為一種共識,各級政府都更加重視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各級領導干部的精力也更多地放在推進社會發展和解決人民生活問題上。
(一)建立多樣化供給的制度,實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改革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有序供給,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需求,這是解決公平問題的根本出路所在。改變行政專斷化的服務決策模式,建立民主化的服務決策機制是這一制度變革的實質。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根據公共服務的性質,建立相應的產權制度。二是公共服務的類型,建立分類供給的制度,其中包括確定服務類型的供給主體,是政府或者市場還是二者皆有。四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公共服務,建立政府支持市場供給的相關制度,確定支持范圍、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篇6
關鍵詞:農業氣象服務;問題;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2
引言
眾所周知因為氣候的不確定對于農民對于各項農業生產的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農業氣象部門所提供的農業氣象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由于疏忽而導致了氣候預測和報道的不準確性以及不及時性都會給廣大的農民群眾帶來巨大的損失,這種損失是無法承受的,一定要對其充分的重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生產與農業氣象服務之間的聯系,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更好的向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提供幫助,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指導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具有重大的意義。
1 當前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服務的范圍不夠廣
農業生產的領域涵蓋范圍非常廣泛,而且就目前而言,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科技已經充分融入到各個行業,農業生產也逐漸走向現代化的腳步,因此,對于農業發展的方向也變得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對于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我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等多個方面,在這之中對于農業氣象服務要求最高的要數糧食棉花和油料這3個環節,而這3個環節也正是農業氣象服務的主要服務對象,但是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其他環節的對于農業氣象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大,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氣象服務對于這些方面的服務做得還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某些昆蟲災害的發生以及農作物的天氣預報以及農業氣象服務沒有形成一套專業服務,總體來說就是我國的農業期限服務的范圍不夠寬廣,不能夠充分涵w我國農業生產的各大領域。
1.2 科技含量不夠
科技的發展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便利,如何充分的運用好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優勢是取得成功與進步的另一大特點。但是目前來說,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雖然已經加入了一些科技含量的措施,比如某些農業氣象的服務部門已經通過加入軟件的應用幫助氣象部門實現對天氣變化的預測,但是軟件的特點就是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如果做得不好,軟件與當地的實際情況仍會有較大的差距,無法充分的將軟件與當地的特點結合,使得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影響農業氣象服務的質量,使得系統整體業務的系統化程度降低,給農業發展的道路帶來阻礙。
2 農業氣象發展的建議
2.1 構建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
對于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來說,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氣象服務又恰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良好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可以及時準確給農民提供天氣變化的準確信息,幫助他們避免由于天氣原因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為了更好的促進和完善這一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應當構建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該體系的要求和目標就是全心全意的做好對農業設施提供的專項服務,精準的天氣預報服務以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導和解決辦法,不得不說的是對于區域特點的差異性做好特殊的氣象服務的準備。
2.2 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充分融入到農業氣象服務,充分發揮其作用
由于我國當前的農業氣象服務部門總體來看對于科技的應用還不是特別的充分,據此我國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設備和技術,使得我國的農業氣象服務從整體上更加具有科技含量,貼近現代化的生活腳步,與時俱進。通過先進的技術使得我國農業氣象部門的業務有一個質的提升,在工作過程中應當對于服務產品的方向有著多元化發展的目標。除此之外還應當充分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把氣象服務的相關學科的特長進行吸收和借鑒,提高自身的服務發展水平,促進科研以及相關新事物的開發工作,最終構建出一個集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等工作為一身現代化農業氣象和生態系統服務體系,促進科技在農業氣象服務中的作用。
3 結束語
農業氣象部門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諸多有效的農業生產和技術手段,是農業生產和發展活動中的一項核心,使得農業氣象服務更加充分地做好天氣預報和自然災害預報等一系列的農業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更好的發揮農業氣象服務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齊偉.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5(24):950-951.
篇7
論文關鍵詞: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問題研究進展—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的調查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現代流通服務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帶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而且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對于社會就業、國民福利及城市發展也有著重大貢獻。[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服務業雖然獲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還不夠快”,并且流通產業集中度低,流通費用高,流通方式陳舊,商業網點布局不合理,流通企業核心競爭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流通服務業發展的滯后,帶來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業資本周轉和經濟節奏放緩,城鄉居民消費受到非收入方面嚴重制約等。[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通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資在中國流通領域的加速擴張企業管理論文,已經使缺乏創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務業遭遇嚴重威脅,而且容易引發政府調控能力弱化、上游產業失控,導致國家經濟安全等問題。[3]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如何實現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關乎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七大高度重視自主創新,為我國現代流通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當前我國流通服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缺失,這和該領域理論研究嚴重滯后有密切關系,已經嚴重制約著流通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我國流通服務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唯一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嘗試著對國內學者在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梳理分析其理論脈絡,以便更好的了解該領域研究進展和尚未解決的問題,為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指明方向。
“自主創新”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風將“自主創新”界定為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堅持技術學習主導權,并且把發展技術能力作為競爭力或經濟增長動力主要源泉的行為傾向、戰略原則和政策方針,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創新。[4]事實上,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關于服務業創新的研究上。鑒于國內流通研究領域單純以“自主創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見,我們在研究中將流通服務業及其所包含的四個子行業(零售業、批發業、物流業、餐飲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均視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中國期刊網是我國最大的全文現刊數據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其收錄的核心期刊對行業的研究現狀很據代表性核心期刊目錄。本文通過以下方式對我國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文獻進行檢索,具體包括:(1)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創新”,同時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發”、“餐飲”“飯店”、“酒店”、“商業”、“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選擇2000-2009年,來源類別選擇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會議等非學術論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內容不是流通服務業創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區經濟》等)上的論文。按以上標準,共得到論文樣本330篇。(3)分別按照三個標準對論文樣本進行分類,即按研究主題進行分類、按年份進行分類、按流通服務業中零售、物流、批發和餐飲四個子行業進行分類。根據以上三種分類,本文從三個視角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圖1)。
圖1 分析框架圖
三、文獻回顧與分析
(一) 研究主題分析
以研究主題為標準,我們可以把研究樣本劃分為9個研究主題,分布結果顯示研究最多的是綜合創新,即涉及非單一創新維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創新,共55篇;再次是組織創新(以業態創新最多)企業管理論文,共40篇。
1. 綜合創新。該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務業戰略創新、價值創新或體系創新等許多摘要用時間消滅空間。[7]
2. 組織創新。該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國流通組織存在問題的基礎之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組織措施的對策。關于我國流通組織的現狀,主要觀點認為我國流通組織規范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長模式仍屬于粗放型;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低,各自盲目發展;流通組織間的競爭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過度競爭,且競爭不充分和過度競爭并存。[8]孟鐵和張殿波總結了流通產業組織優化的政策選擇,即堅決打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制定適度市場壁壘政策;流通產業有效競爭政策;制定跨區域集團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現代大型流通企業。[9]關于組織創新研究最多的是業態創新,如李飛認為零售業態的構成要素就是零售營銷中產品、服務、價格、店址、環境和溝通6個組合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6個要素中24個細節維度的組合變化就是零售業態創新的具體內容。[10]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涉及了農產品流通組織的創新,如馮邦彥和段晉苑提出通過建立專業運銷合作組織改革現行的生豬流通制度的建議。[11]
3. 流通模式創新。該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內容比較分散,包括生產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物流模式創新和渠道模式創新等,表明我國的流通模式在許多方面還存在著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于奎和文啟湘分析了批發商業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批發商業發展模式創新可以通過推進供應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批發交易,向現代物流中心過渡以及發展規模經濟等途徑來實現。[12]
4. 營銷創新。該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發上面,大都從企業營銷手段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入手,探討了如何創新改進營銷方式。很多學者強調零售企業營銷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正確選擇。[13]范增認為營銷創新是連鎖超市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能持續、穩定的發展的必然選擇,營銷方法的創新應包括綠色營銷,情感營銷和導入CIS推廣形象營銷等方面。[14]
5. 技術創新。該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術創新對流通服務業的重要性,如何進行技術創新等。如張宏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改進的A—U模型,流通產業的升級可以是跳躍式的,發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這都是由又是由技術創新的跳躍性所決定的。發展我國流通產業應從宏觀層面加強技術創新的政策地位,強化對加快發展現代流通產業的政策支持,積極引導第一、第二產業參與流通技術創新,提高流通企業對流通技術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物質基礎建設等角度進行改進。[15]
6. 制度創新。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從政府企業管理論文,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角度探討了如何健全我國流通市場的制度創新。如文啟湘和趙玻指出流通產業天然就是低進入壁壘產業,要防止流通產業過度進入,今后我國必須加快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核心期刊目錄。[16]
7. 觀念創新。該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則提出要確保流通產業的先導地位, 充分認識流通和流通創新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17]黃國雄認為流通是基礎產業,并從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出發,對商業的本質、商業城市建設、商業信譽、商業市場、商業利潤、商業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18]
8. 服務創新。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流通業服務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適應新時期流通業服務創新的若干措施。如許彩國和柳思維指出零售企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完善服務設施,更新服務內容,通過服務創新才能實現顧客滿意,培養顧客忠誠。[19]
9. 其他。以上的分類方法并不能涵蓋所有流通創新論文,凡是不能歸入以上類別的學術論文歸入該類,合計共16篇學術論文。
(二) 時間序列分析
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國內學者們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我們對論文樣本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對總的樣本論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題的論文分別按時間序列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學者們研究重點的變化。
圖2 流通創新論文時間分布圖
從圖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國內學者在流通創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達到兩個峰值。2001年末中國入世之后,外資流通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此時的本土流通業迫切的需要創新理論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流通創新的研究持續增多,所以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在2003年流通創新達到一個相對峰值是符合實際的,但是這種研究態勢并未持續。直到2004年底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以后,本土流通業面臨外資的威脅和壓力驟然增加到一個更高的程度,這使得通過創新提升競爭力的研究成果應需要而增多,同樣考慮到學術成果刊登的滯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間才達到另一個更高的峰值。但是隨后流通創新的成果又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在流通服務業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關注。總之,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著波動,這表明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成熟企業管理論文,并未形成持續穩定的增長局面,同時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學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時間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發展。
(三)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研究文獻分析
以下我們對流通服務業4個子行業即零售、物流、批發、餐飲的研究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1. 零售業創新。零售行業的研究論文有79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零售業態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研究中大多數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創新的,論文樣本中僅有5篇是專門研究農村零售創新的,主要研究了農村零售業的業態創新和營銷創新等。如汪旭暉和徐健從農民消費行為偏好視角對農村零售業態創新模式進行了探究,通過探索農民消費行為得出了新型業態創新模式“農村現代綜合商場”,這種業態與城市大型綜合超市有顯著差異,融合了農村現行傳統業態——雜貨店、集貿市場等的優勢,并且摒棄了這些傳統業態在商品品類少、假冒偽劣商品多、環境臟亂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組合要素各個方面具有典型的農村化特征。[20]張蓓從綠色營銷、體驗營銷、定制營銷、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出發,對農產品超市的營銷方式創新提出了若干建議。[21]
2. 物流業創新。物流行業的論文有106篇,研究內容包括物流服務模式創新,供應鏈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等。張光明認為物流服務創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隨競爭創新、顧客需求主導創新、物流技術創新、物流網絡創新、增值物流服務創新等,各種創新模式具有不同的優劣勢及風險,選擇何種模式取決于企業環境條件及諸多因素的考慮。[22]魏際剛提出物流技術創新涉及經營管理和工具、裝備、設施等領域,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發展趨勢是先進性,信息化,多樣性與專業性,標準化與模塊化,系統性與可擴展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綠色化與節能化。[23]總體來講,我國物流也起步較晚,無論在技術還是管理創新方面都還與發達國家有顯著差異,關于這幾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多數的設計和建議還都停留在紙面上,這需要我們一方面加大物流現代化的研究,同時也要結合國情逐步健全我國的還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統。
3. 批發業創新。研究批發業的論文有27篇,具體包括了批發商業態模式的創新及批發市場的創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國農村批發商業的業態創新問題,指出由于農村批發業存在著批發網點組織化程度低,批發商業功能萎縮,批發成本過高,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所以農村批發商業業態創新方向應該是產、供、銷一體化,批零一體化企業管理論文,產銷地一體化,批發與物流配送一體化,貿工農一體化等核心期刊目錄。[24]譚本艷和趙曉飛提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策略,即組建批發商群,擴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通過創新模式,實現批發市場間的橫向整合;通過打造龍頭,實現批發市場間的縱向整合。[25]
4. 餐飲業創新。檢索到研究餐飲業創新的文章只有23篇,與其他幾個流通子行業相比,餐飲業創新相對較少,這些論文集中在研究餐飲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方面上。如楊銘鐸對餐飲企業產品創新體系進行了設計,認為餐飲企業產品創新系統可分為菜點創新、服務創新、環境創新三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26]于干千從中國餐飲企業“集體創新動力缺失”的現狀及成因出發,分析了不同餐飲企業對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及合作創新三種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27]
四、結論
本文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對我國2000-2009年流通服務業創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檢索,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方面:(1)通過研究主題內容分析,發現學者們對現代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研究已積累了不少成果,但總體來說比較分散,而且大多側重于流通業創新的某一方面,對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科學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組織創新,流通服務方式創新,流通技術創新以及流通制度創新等有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用系統的理論統攬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的整個全局,并深入探究現代流通服務業自主創新系統的構成及運作規律,這將成為流通服務業創新研究的重點。(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學者們在流通服務業創新的研究論文數量呈現一種上升勢態,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流通服務業創新問題。但論文數量并不是一種持續上升,而是折線上升,表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對某一方面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時間段,如何全面,系統并且有層次的對流通服務業創新進行研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3)通過對4個子行業的研究,發現學者們對流通服務業各子行業的側重點差異很大,零售和物流領域創新的研究比較多,而批發和餐飲則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為商流的終端企業管理論文,是最終實現企業利潤的環節,理所應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物流在節約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也得到了人們的不斷關注,其創新研究也涉及到各個方面。而作為零售商背后的批發業,則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從商業發展的趨勢看,多種現代流通組織的出現如工廠實行產銷一體化,零售連鎖公司實行批零一體化等搶占了批發業的經營空間,使許多人質疑批發業存在的價值,批發業的創新也未得到人們的足夠重視。至于餐飲業創新的論文最少,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對餐飲相關專業的設置起步較晚,從事餐飲研究的學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飲企業長期漠視創新所致,但是隨著餐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餐飲業自主創新問題將會越來越被關注。此外,需要特別指出的目前零售業創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領域,但是隨著城市零售業在城市競爭日益激烈,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零售商進軍農村市場,而對于農村零售創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問題。
參考文獻:
[1]夏春玉.流通概論[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2]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宋則,李蕊.外資在流通業超速擴張值得警覺[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3).
[4]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徐從才,李颋.論流通創新與貿易增長方式轉變[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11).
[6]趙振民.價值創新:零售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商場現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體系創新——從行政區域組織到經濟區域組織[J].經濟管理,2001,(11).
[8]宋羽.淺析我國流通產業組織創新[J].商業時代,2007,(8).
[9]孟鐵,張殿波.論我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創新[J].經濟縱橫,2008,(9).
[10]李飛.零售業態創新的路線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6,(24).
[11]馮邦彥,段晉苑.我國農產品流通制度的組織創新研究——豬肉漲價背后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學術研究,2008,(8).
[12]于奎,文啟湘.談批發商業的模式創新[J].商業時代,2005,(32).
[13]葉敏,蘭昌賢.我國零售企業營銷創新策略思考[J].江蘇商論,2007,(10).
[14]范增.連鎖超市的營銷創新[J].商場現代化,2006,(1).
[15]張宏.技術創新與我國流通產業的發展[J].中國流通經濟,2009,(9).
[16]文啟湘,趙玻.論我國流通產業進入管制制度創新[J].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4).
[17]宋則.新世紀新主題:流通現代化——促進流通創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業研究,2003,(9).
[18]黃國雄.流通觀念的創新理論要點[J].商業時代,2008,(28).
[19]許彩國,柳思維.我國零售企業的服務創新淺論[J].中國流通經濟,2004,(4).
[20]汪旭暉,徐健.農村零售業態創新:一個基于東北地區農民消費行為的探索性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09,(5).
[21]張蓓.論我國農產品超市的營銷創新[J].經濟縱橫,2007,(7).
[22]張光明.物流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管理,2006,(18).
[23]魏際剛.物流技術的創新、選擇和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06,(3).
[24]李芬儒.農村批發商業業態的創新與開拓農村市場[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
[25]譚本艷,趙曉飛.創新批發市場經營模式提高農副產品流通效率[J].宏觀經濟管理,2009,(11).
[26]楊銘鐸.餐飲產品創新系統構建[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7, (4).
篇8
論文關鍵詞:信貸需求,層次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一、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綜述
需求跟進型的經濟決定金融理論認為:真實經濟的增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資產產生額外的需求,金融部門為滿足經濟增長需求而跟進的金融服務促進金融發展。即現代金融機構的建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形成以及相應金融服務提供的水平和數量是由真實經濟對金融的需求所決定的。因此,金融服務是經濟發展催生的,也體現出金融服務領域的消費者主權。所以現階段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直接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村金融需求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安排有著重要的影響。要提高農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確認識農村地區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借貸需求從整體來看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史清華對山西745戶農戶的調查發現, 2000年與1996年相比,發生借貸行為的農戶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銀通過對安徽亳州的217戶農戶的調查也發現,農戶借貸的發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農戶借貸資金規模由1999年的27. 8萬元上升為2001年的69. 7萬元,農戶借貸次數由1999年的1. 57筆/戶上升到2. 05筆/戶。
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產業結構的差異等原因,農村信貸需求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性和層次性,針對性的農村信貸需求調查在各地展開。在以往的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貸需求主體的不同層次分析的基礎。收入是影響信貸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論文,不同收入水平對信貸的需求規模、條件等都會有所不同。如何廣文、李莉莉(2005)曾將農戶信貸需求的層次性分成貧困農戶、一般種養殖農戶和專業型農戶三個類型。對目前我國農戶的多層次性信貸需求特征進行剖析,進而為信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指南和方向;還有些以行業為標準將主體劃分為按種植業、養殖業、漁業、餐飲及旅游業等分析;此外還有以組織結構標準進行分析的,如將需求層次劃分為農戶、農村經濟聯合體、農村企業、政府機構等主體(楚爾鳴,2007),對各主體的融資次序進行調查分析;以及微觀主體構成按規模和特點可分為下列五個層次:地方骨干型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般民、私營企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專業戶、種養大戶和普通農戶。由于上述經濟主體的所有權、經營規模、產品及運行模式不同,在經營活動中具有各自的特點,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個性明顯,層次性強烈。另外根據農戶的貧富狀況又可以分為貧困戶、溫飽型農戶和市場型農戶。不同層次經營者對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滿足金融需求的手段與要求是不一樣的。(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8)。主體的層次性對應著需求層次性,在數量、方式、時間上也有著明顯的特征,因此,基于主體層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資金用途或信貸需求動機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將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從資金用途上劃分為生產性信貸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等。生產性信貸需求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多元化和產業化發展而產生的金融需求;消費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戶因修建房屋、醫療看病、婚喪嫁娶、子女教育而產生的信貸需求;農業綜合開發性信貸需求主要是農村扶貧、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而產生的信貸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區域的農村內部為出發點,認為同一區域的農戶之間對金融需求也存在差異。
與基于需求主體的層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動機的層次分析其觀點在于對信貸的需求是為了滿足某種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貸的需求進而設計信貸的供給模式將更有利于提高信貸供給效率,提高信貸的有效供給。此外由于不同類型的需求主體在需求動機上往往有交叉重疊,基于需求動機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體的相同動機分析。立足于需求動機,結合需求主體的層次性,全面把握農村信貸需求特征,從而為農戶信貸產品開發和服務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
二、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性分析中的適用性
1、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介紹
亞伯拉罕.H.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復雜的需要,按其優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個層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的需求等,它們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對于安全穩定,無憂慮和一個有結構的,有序的環境的需求。一般表現在安全的工作條件,公正和明確的規章、規定、工作保證,輕松自在的工作環境,退休和保險計劃等。③歸屬需求。是指對社會交往、感情、愛情、友誼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協作等機會和發展新的社會關系的機會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們需要從別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獲得能產生成就感和責任感的機會。⑤自我實現需求。指一種最充分地發展個人的真正潛力,以一種最高程度的個人方式表現個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緒的愿望。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包括四點基本假設:(1)已經滿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勵因素。人們總是在力圖滿足某種需求,一旦一種需求得到滿足,就會有另一種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數人的需要結構很復雜,無論何時都有許多需求影響行為;(3)一般來說,只有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有足夠的活力驅動行為;(4)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途徑多于滿足較低層次需求的途徑。【2】
2、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農村信貸需求層次分析中的適用性
馬斯洛理論認為金融論文,人在不同的階段需求會有所不同,體現一個由低層次需求到高層次需求的漸進過程,也是一個從物質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漸進過程。該理論比較客觀、準確地揭示了人類需要產生的客觀規律,被廣泛用于各行各業。同樣在農村信貸需求中也適用。
農村信貸需求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產品需求、服務需求以及關系需求。產品需求是信貸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貸規模、信貸條件以及信貸渠道等方面。信貸市場作為一個特殊商品的市場,產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務需求是高一級層次的需求,包括服務環境、服務態度、服務獲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貸市場的特殊性,也往往會與產品需求相結合;關系需求則應被看做是信貸需求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客戶在購買了稱心如意的產品、享受了舒適的服務基礎上,如果能同時擴大社會關系網,獲得穩定的關系,將能夠獲得最大的滿足感。因為“關系”對一個客戶的價值在于獲得社會的信任、尊重、認同,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感。信貸需求中的關系需求則是指客戶通過信貸需求獲得穩定的關系,獲得最大程度的社會認同感和自我滿足感。
在農村信貸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產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法來進行分析。農村信貸的需求主體主要有農戶和企業組成,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金融論文,將需求層次劃分為金字塔式的3個層次:生存性信貸需求、發展性信貸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貸需求。由于兩大主體有所不同,我們分別來進行分析。對于農戶而言可將改善住房條件、傳統農業需求作為生存性需求;將子女教育需求、生產經營需求作為發展性需求;將看病、婚喪等其他需求作為特殊性需求。【3】對于企業而言,結合企業成長周期理論,可將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動機劃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發育期和成長初期。第二層次的發展性需求,如企業擴張,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長期和成熟期。第三層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資需求,屬較高層次需求,是個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業。【4】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農村信貸需求分析以各階段需求動機的不同,進而需求特征的差異對各階段的需求進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貸提供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信貸需求,形成信貸有效供給金融論文,因此在對不同層次信貸需求把握的基礎上設計的信貸供給模式,無論是從規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貸條件等方面都更能適應農村對信貸的需求。如針對農村多元化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可對信貸產品進行分級,形成不同種類的信貸產品體系,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層次不同,分級為生存性信貸、發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貸3級,以此形成能夠適應不同需求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實施不同級別的準入門檻、信貸流程、風險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貸支持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從而不同的農村信貸需求均能獲得滿足。
三、結論
農村信貸市場存在 “三層重疊邏輯”的典型特征:第一層是農村經濟弱質低效、分散閉塞的特征,它是農村經濟中最基本的決定力量;第二層是農村信貸供給,它基于農村經濟的特征,從而也就決定了它的主體結構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農村信貸供給是基于農村經濟特征而不是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從而產生了諸多難以調解的矛盾;第三層是農村信貸需求金融論文,它基于農村信貸供給,供給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這種需求是基于供給而不是基于農村經濟發展,從而產生供給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夠基于農村經濟發展來分析農村信貸需求,金融機構的信貸供給基于農村信貸需求,利用農村信貸的有效供給來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則可以進入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與循環。而在此過程中,農村信貸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農村經濟發展特點,針對農村信貸需求的層次性特征,需求層次分析理論為農村信貸需求分析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課題組.構建和諧農村金融研究:需求層次性及路徑選擇[J].金融縱橫.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險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層次理論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軍.基于需求角度的農村信貸供給體系重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8.11.(60-63)
4.刁欽義.山東中小企業有效信貸需求差異性分析及對策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8.11.(11-14)
5.龔大宇,朱秋蓮.淺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金融業管理中的導入[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東.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層次性分析[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58-82)
7.楊偉坤,王立杰.河北省農戶小額信貸需求實證研究---基于河北省農村地區的調查分析[J].財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鄧,季鈺.論我國農戶小額信貸需求的層次性[J].價格月刊.2007.08.(36-39)
9.劉衛鋒.農村信貸需求與農村金融改革創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農村信貸供給與資金需求的差異性及整合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4.12(13-15)
11.楚而鳴.基于需求層次的農村信貸供給體系重構研究---來自湘潭農村信貸市場的調查分析[J].經濟管理.2007.14.(31-36)
篇9
論文關鍵詞:金融功能,金融體系,新農村
1問題提出
解決農村“三農”問題是每一屆政府施政的最大重點和難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的持續發展均需農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國農村仍然是一個資金高度稀缺的經濟地域,農業是資金要素過度稀缺的產業,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資本高度稀缺(溫鐵軍,2001)。據統計,近年來通過金融渠道和郵政儲蓄渠道每年實現的農村資金凈流出總額約為4000億元左右(何廣文、歐陽海洪,2003)。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何廣文,2009)。缺乏合適有效的金融機構為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構成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外學者多從強化供給,完善體系等方面提出解決途徑,如閆先東、魏曉麗(2009)提出需強化金融機構政策性功能,同時深化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民間信貸組織,允許和引導農民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王彬(2008)從農村合作金融功能異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構金融論文,提出通過強制性的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來滿足農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須打破原有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目前關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主要是著眼于金融總量、結構、制度等方面,而把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的一個子范疇,從金融功能的視角研究各種金融體系構建的還比較少,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構建創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對于這些問題本論文將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2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的現狀
本文就金融體系的設立對象及設立目的不同,把農村金融體系分為政府設立非營利性政策性金融體系;民間自發設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體系;盈利性商業性金融體系。
2.1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狀況,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所應該具有的功能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極不相稱,出現了“農業發展銀行難以支持農業發展”的現象。這是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的籌資功能弱化,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來源過度依賴于中央銀行再貸款,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特別是無法獲得發放農業生產方面的中長期資金,不適應農業政策性金融長期發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農業銀行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后, 其涉農貸款余額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業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1)對于商業銀行,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業務稀少單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業銀行出于經濟效益考慮不愿在農村投入資金。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農村資金的“倒吸”,使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
(2)郵政儲蓄方面,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出臺以及郵政儲蓄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之前,郵儲是“只存不貸”,使得大量農村存余資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業而非農業。
(3)民間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民間金融大都追求資金的高時間價值,容易引發“高利貸”的出現金融論文,使得農村的融資成本高,農民承擔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間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4)農業保險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也有過長足的發展,但農業保險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農民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虧損、高需求和低覆蓋率、低供給、低投保率。商業性保險機構的盈利性目標最終不堪承受高風險低回報的壓力,紛紛撤離農業保險市場。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保險基金規模較小,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為農保險制度不盡完善。這些都是得使得農業生產沒有充足的保障,農業發展艱難。
2.3合作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合作性金融已經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質。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型為農村銀行,實行商業化管理,致使大量資金外流,由于非農化傾向不斷加強,農戶間互助合作的性質不斷減弱。
民間資金互助合作社受參與人員的資金、信譽等方面的限制,成員規模及適用范圍局限性很大,實際運行中由于資金互助社的業務定位有問題,一些互助社也面臨著吸存難、內部管理混亂、合作性減弱、內部人控制初露苗頭以及外部環境制約發展等問題。
3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體系、商業性金融體系、合作性金融體系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構成并沒有發揮降低農業投資風險,提高農業資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國家長期政策發展導向、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
(1)農民信譽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投資風險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一些農戶的和農村經濟組織信用觀念淡薄,加之金融機構沒有健全的?突信用體制,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巨大,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涉足信用狀況不佳的農村市場,農村經濟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縮小?
(2)農業邊際收益低導致金融收益無法提高。農業較低的邊際收益使得金融產品的成本無法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我國各大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的改制,各經濟主體均以追求經濟利潤為最終目標金融論文,依據比較利益來分配資源,使得農業自身積累的資金很大部分通過商業銀行、郵政儲蓄等渠道流向工業領域和城市,出現所謂的“抽水機效應”。
4.2 國家長期傾向的工業化政策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本國經濟、加快工業化進度是提升本國競爭力的核心。我國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業對工業給予的資金支持。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動用一切力量來支持工業化進程,不斷壓擠農村剩余資金達到以農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仍可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調撥來增加其在工業領域內的投資。國家的這種長期政策性傾向造成了農村金融匱乏,資金支持嚴重不足的歷史烙印。
4.3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
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功能、管理機制、人員素質等方面遠落后于城市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受人才、交通、通訊、技術、資金等因素制約,其資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務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使得農村經濟組織及農戶紛紛跑到商業銀行開立賬戶,流失了大量資金。
5 基于功能論的金融體系重構相關政策建議
只有通過體系重構來加強農業金融業務的利益性,同時通過擔保來降低農業風險才能提高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以下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5.1創新“銀銀”合作方式加強金融機構間功能整合
(1)創新貸款方式。根據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的內在要求,借鑒國外政策性金融的先進經驗,考慮逐步實行農業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銀行聯合貸款的辦法,即政策性銀行通過對投資項目發放基礎性貸款,使之符合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誘導商業性金融的進入。
(2)創新擔保機制,動員商業銀行及其它社會資金流入。通過為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為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創造條件,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社會信用環境,從而以少量的資金動員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入農業和農村。同時還可以考慮設立風險基金,鼓勵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創新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模式,促進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充分發揮。一是對農業生產者和農業企業所持有的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扶持對象相關的短票據進行貼現。二是對商業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所持有的上述票據進行轉貼現。三是商業銀行因向農業生產領域發放符合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政策和條件的貸款而持有的票據進行貼現。
5.2創新“銀企”合作方式促進金融體系功能實現
(1)研究和利用好“市場需求—利益主體”互動聯系機制金融論文,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促進“其他職能機構+農信社”合作模式的發展。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開展商業性信貸業務,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支持縣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2)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部分金融業務通過外包形式給非金融企業,如將信貸營銷職能轉包給信貸經紀公司等,探索“銀企”間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創新“銀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體系功能運行
(1)利用地方政府擁有信息網絡等資源優勢,建立農村村民信用體系與信用評估,以期降低農村貸款風險。加強法律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力加強信用教育,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完善誠信體系構建,促進農村金融環境的良性循環。
(2)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通過完善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2]李樹生、施慧洪.論金融本質與農村金融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3]閆先東、魏曉麗.在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現代農村經濟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4]張興旺.關于我國農產品市場問題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篇10
關鍵詞: CDIO教育理念 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 專業碩士培養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三農”領域對應用型和實用性的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培養的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我國“三農”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CDIQ是來自美國高校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學中貫穿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四個方面,提倡教學過程中學生發揮主動性把課程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動態學習方式。為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本文重點分析CDIO教育理念在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中的應用。
一、CDIO教育理念對培養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生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與我國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產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急劇增加,農業推廣專業學位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目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已成為農業推廣碩士教育中招生單位最多、學生來源構成最廣泛的專業碩士領域[1]。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學位的教學模式不同于學術性學位,更注重實務訓練,側重于應用,因此,針對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CDIQ是由美國著名的幾所理工學院在2004年創立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學中貫穿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個方面,其教育理念是讓學生主動把課程內容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學生大量參與產品研發與運行的實踐活動,主動地將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2]。CDIQ教育模式是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CDIQ教育模式是以產品創造及生產全過程為載體,形成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之間的直接聯系,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實踐參與性的培養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將學習、研究和實踐有機結合,把知識與能力整合在一起,提供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CDIQ教育模式有利于重點培養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成為理論和實際操作能力皆具備的專業化和實踐型人才。
(二)增強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CDIQ教育培養方法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單向和被動傳遞信息的方式,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更多地結合實際情況從事操作、運用、分析,切實地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農業經濟活動中。CDIQ教育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而且通過此模式中學生參與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培養在團隊中的創新精神與系統掌控能力。
創新人才已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界普遍關注的問題。CDIO教育模式通過對學生的“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等四個層面的能力引導,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非常有興趣地“主動”完成任務,并在協同工作中不斷提高團隊能力、創新能力、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方式構建
CODI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充分運用大學豐富的資源條件,以實踐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使學生從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個方面不斷提高理論知識和創新能力、協作能力、適應能力[3]。基于這一理念,結合農業推廣專業碩士培養要求,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培養構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構思:依據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碩士生的層次及其他客觀情況,構思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2)設計:將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理念貫徹到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情景實踐環節,按照能力培養規劃教學內容和運作模式。(3)實現:為保障實踐與理論之間有機聯系,培養成為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改善教學環境、完善制度建設、合理配置導師隊伍。(4)運作:建立科學合理的運作體系與研究生實踐培養評價體系,實現培養能力適應中國農村經濟變化的需要。
(一)明確人才定位,依據市場需求制定培養目標和方案。
CDIO教育模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利用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不僅包括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包括個人的終生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系統掌控能力[5]。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是培養在現代農業經濟方面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制訂專業碩士人才培養方案時注重以培養為農村服務高層次人才為中心,堅持農業與經濟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為農村服務的業務能力的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培養方案突出適合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特點,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貫徹應用性問題的研究,以解決現代農村與區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融知識傳授與應用能力提高為一體,提高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增強實踐環節,提高應用能力。
為適應國家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的需求,基于CDIO教育理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構思”與理論知識相關的系列可操作性的案例,模擬實際農村經濟運行環境,以團隊形式,“設計”案例執行的步驟,保障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案例的“運行”中。這種模擬情景的案例教學,可以使農業推廣和農村經濟的理論知識更好地融入實踐中,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個人為農村農業服務技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案例構建的農村經濟環境中,通過“構思―設計―實施―運作”系列過程,發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農推廣碩士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
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農戶、服務農業農村經濟建設,高校應主動與當地政府、農村社區、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組織等結成產學關系,建立相應的教學實踐基地。以農推廣教學實踐基地為載體,通過農推廣專業碩士的雙導師的實踐指導,實踐導師提供實踐基地所有相關材料,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以自組團隊的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農村社區或農民中的實際事務,根據實地調研及考察,學生“構思”農村或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在導師引導下,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可掌握的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使理論研究與社會生產實際相結合,“實施”和“運作”相應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問題解決的效果。通過在課內外實踐中貫徹CDIO教育理念,可以培養專業碩士自主學習研究能力;可以培養專業碩士在農業領域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培養專業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位論文是培養計劃中的主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撰寫論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突出社會性、經濟性和實用性價值。將CD10理念中的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應用于論文寫作中,極大增強論文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根據農村發展中的問題進行選題,結合對問題的分析,對論文內容進行設計,根據實際問題的發展狀況,實現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的結合,運作論文寫作全過程。根據實際問題設計論文的研究對象,在實踐中得以解決,最終得出研究結論,這將對實際生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三)完善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能力培養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CDIO教育理念的貫徹,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加強研究生管理,完善培養評價體系建設。CDIO是一種使專業碩士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培養的教學方法,能力培養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是對農村與區域發展領域專業碩士在CDIO教學方法中獲得的成效進行具體衡量。對校內項目,在學生完成基于CDIO教學方法完成的項目之后,由指導教師及其他CDIO課程組教師共同完成對學生完成項目的評估,及時給出學生反饋意見,根據項目的執行情況給出學生成績,評析學生參與項目的作用,并肯定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同時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便于在后續項目學習中引起注意并加以改進。校外實踐由學院與實習實踐基地共同負責研究生的實施和管理,對學生評價主要由實踐培養基地和第二導師具體指導。在研究生教學管理方面,為貫徹任課教師及導師實施CDIO教育理念授課或指導,實行研究生管理處、研究生培養學院和研究生會三級監控和全面評價系統。
參考文獻:
[1]林建華,沈月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2(2).
[2]梁惺彥,張蔚,顧暉.CDIO教學模式下嵌入式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6).
[3]祝麗杰.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對外經貿,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