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藝術范文
時間:2023-03-31 17:4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身邊的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很多人都認為藝術是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其實并不是,只要你善于觀察,你就會發現我們身邊的藝術無處不在?!八囆g”這個詞,乍一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遙遠。因為人們總認為藝術是屬于藝術家們的,是高雅者的研究對象,很難與我們這些尋常百姓套上近乎。同學們,這個觀點是錯誤的,藝術是無處不在的,如果你真的留意一下我們身邊的生活,那些藝術處處都有。如:音樂、舞蹈、剪紙、手工編織;又如:一幅畫、一首歌、一件工藝品等等等。是啊,藝術無處不在,藝術就在我們身邊的每一處角落。
如果你是一位愛美的少女,每天出門前總要對著鏡子修飾一番:如臉部的化妝有沒有花掉,發型的變化有沒有亂掉,再看看衣服款式和色彩有沒有胡亂搭配,而這些都是精致的藝術。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嗎,這美,就是我們眼中的藝術。看書也是一種藝術,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我從小到大,書就像我形影不離的伙伴,伴我成長。書如一把鑰匙,它把知識大門打開,讓我們暢游知識的海洋;書如一艘小船帶著我從無知慢慢的走向成功;書也如我的影子,無論我走到哪它都跟到哪,有我形影不離。是啊,讀書不但給予了我的課余生活,而且讓我開闊了眼見、吸收了無窮無盡的知識。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不被我們重視,其實說白了,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藝術。不過不是知名畫家手中的藝術,不是著名歌唱家唱出來的藝術,也不是設計師腦袋中的藝術。是誰說過,藝術一定是一場高雅的音樂會、一幅昂貴的世界名畫或一幅價給昂貴的字呢?我認為,一句幽默的話語、一片短小的笑話或一幅小小的涂鴉。它們都蘊含著藝術,藝術就在我們身邊!是啊,藝術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就會發現在我們的身邊處處有藝術,不管是每個陰暗的角落。藝術是要我們細心去發現的,因為每一件物品,它們都蘊含著藝術的價值。
篇2
如何實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師生在教學上就應做到平等地對話,共同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要把重心放在學生怎樣學上面。如我在上《我喜愛的書》這一課中,從一本書《漢語言文字的規律》封面設計的欣賞開始,讓學生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的象棋游戲中的楚河漢界在封面設計上的運用,把一個大大的“學”字放在書的中間,突出了最關鍵的“學”字,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書籍封面美術設計的特點。我認為指導學生學習美術既要重教,也要重學,使學生對美術產生學習的興趣。根據初中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課堂設計的過程中要善于創立欣賞、提問、討論、實踐練習等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此,美術教學才能使學生學會如何發現美、如何創造美,才能培養學生獨立自學的能力。
當我在課堂上隨手拿起學生文具盒、教科書、頭飾、校服等各類生活用品,并解釋這些都是實用美術范疇里的作品時,在學生驚訝的表情中提出問題:藝術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在教學中,我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教育學生認識自己是生活在藝術的海洋里,引導他們從豐富多彩的材質中去發現藝術,啟發他們利用身邊的藝術去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學生在每一堂課所學到的知識點,雖沒有美院專業系統所學的全面和深入細致,但都會對他們今后生活中的美術有一定認知,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底蘊。
如果說身邊的各種材質是引發學生好奇心和興趣的原動力,那么動手制作就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遠古的呼喚》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創作劇本,從設置場景到啟發學生制作道具,人人都要有動手能力,我也成為群眾演員的一分子。教學形式發生了變化,運用身邊的材質教學加深了師生的友誼和相互了解。我在上七年級《橋》這一課時,發給每個學生三雙筷子,學生們拿到三雙筷子時都互相張望,不知道有什么用,還以為老師有東西發給同學們吃呢。我請同學們用這三雙筷子架設一座橋梁,同學們一下子興奮起來,各色各樣不同的橋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材料與構造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充分拓展了他們想象的空間。動手制作實現了他們學習設計的夢想,激發了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
篇3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的下一句是:從學者云:“苦渴無日。”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遇傳”
原文: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睆膶W者云:“苦渴無日”。
譯文: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009年8月6日上午,35歲的劉今在家中向小自己10歲、結婚才一年多的妻子岑娟連刺4刀,致使岑娟當場氣絕身亡。一個星期后,從成都逃到簡陽遠房親戚家的劉今被警方抓獲。
面對警方的訊問,劉今一直低垂著頭,眼神游移而冷漠:“我真的不是故意要殺死她。當時那種情形,實在是被她氣暈了頭。我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卻要和我離婚。我不想人財兩空……”
結婚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兩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讓劉今做出了對年輕漂亮的妻子痛下殺手的舉動?
熟悉劉今和岑娟的人都說,他們的婚姻,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場悲劇。
病魔來襲,孝順女兒無奈賣身救母
相貌平平的劉今一直在四川成都的金荷花市場做服裝批發生意,3年前,他和妻子離了婚,女兒也被判給了前妻。那段時間,劉今很是消沉。后來,朋友勸他說:“大丈夫何患無妻,只要你有錢……”
2008年4月27日下午,一個朋友無意中向劉今說起一個叫岑娟的女孩在網上發帖“賣身救母”的事。當天晚上回到家,劉今就按照朋友提供的網址找到岑娟那則帖子和她上傳的照片。照片上的岑娟年輕、漂亮、風情萬種,劉今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立即按照岑娟留下的電話打了過去。讓劉今興奮不已的是,在電話里簡單地交流了幾句后,岑娟就約他第二天見面詳談。
見面之前,劉今做了精心的準備,他覺得岑娟那么漂亮,去應征的人一定很多,如果沒有點“絕招”,希望肯定很渺茫。臨出門之前,劉今特意將30萬元的存折帶在身上,為的是給自己增加一點“籌碼”。
生活中的岑娟比照片上還要漂亮,只是略顯憔悴,劉今想,那一定是為母親擔心的緣故。看岑娟那么漂亮,劉今當時就打了退堂鼓。但岑娟卻主動地介紹起自己的情況:南充人,在她4歲時,父母就離了婚,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2008年3月,母親被檢查出尿毒癥,醫生告訴她,換腎所需的治療費和手術費共計30萬左右。岑娟參加工作才剛剛兩年,基本上沒有什么積蓄,只得四處去借。但借遍了所有親戚,卻沒有借到一分錢。后來,她想向公司預支工資,可公司那段時間也不景氣。男友得知她母親住院后,去醫院看望過一次,然后便“消失” 了。走投無路的岑娟為了給母親湊手術費,便想到了“賣身救母”。
看著岑娟痛苦的表情,劉今不知說什么好,他想,這個時候,她最關心的應該是錢吧?所以,他從口袋里摸出了存折,安慰她說:“錢,我都帶在了身上,你母親什么時候做手術,我就什么時候把它取出來?!?/p>
“劉大哥,謝謝你能這么坦誠。如果你真的愿意出錢幫我媽做手術,我一定會先和你去登記結婚的?!?/p>
2008年5月8日,相識僅僅十幾天的劉今和岑娟去辦理了結婚登記。然而沒過幾天,四川就發生了大地震。受地震影響,劉今的生意基本上停滯了下來。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劉今幾乎天天都要去醫院看望和照顧岑娟的母親。而且為了減輕岳母的痛苦,他特意讓醫生使用最好的藥物,并請了一個特級護理幫著一起照顧。
情有幾何?困獸猶斗何苦死守婚姻
盡管醫生為岑母使用了最好的藥物,但她的病情卻因沒有找到合適的腎源而一天天地惡化著。2008年11月6日,岑母陷入了深度昏迷之中。在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奮力搶救之后,醫生最終無奈地搖了搖頭……
自從母親去世后,岑娟天天在家里哭,劉今處處遷就、忍讓她,可岑娟每天都給劉今臉色看。地震過后,劉今已經好幾個月沒有開門做生意了,他心里也很急,畢竟以后的日子還長,要是不抓緊把地震期間的損失彌補回來,以后吃什么喝什么?
一天,劉今勸岑娟:“該盡力的我們都盡力了,人死不能復生。真能把你媽給哭回來,我也會陪著你一起哭的。”劉今本來是出于一片好心,怕岑娟哭久了會傷身體。誰知,岑娟竟指著劉今的鼻子大聲喝道:“我知道你沒安好心,你巴不得我母親早點死,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少花點錢了。”
岑娟的話讓劉今感覺很刺耳,岑娟的母親在醫院的那段時間,他花掉了十來萬,如果自己舍不得錢,當初又何必讓醫生給她用最好的藥。
那天,劉今與岑娟之間爆發了第一場爭吵。那次爭吵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一樣,讓他們的婚姻從此陷入了永無寧日的境地。相互之間的猜疑、指責和謾罵,讓他們原本就沒有什么感情基礎的婚姻變得岌岌可危。
有一次,兩個人發生關系之后,岑娟一副厭惡的表情,沖進衛生間足足洗了半個小時??粗?劉今的心里說不出是什么滋味,他問岑娟:“你什么意思啊?既然覺得委屈,當初為啥又要和我結婚呢?”
讓劉今沒有想到的是,岑娟竟然警告他說:“別以為有幾個錢,就覺得自己是大款了。要不是看在你當初為我媽花了點錢,我早就和你離婚了。你要是以后再這樣胡來,等著瞧,我一定會和你離婚!”
“合法的夫妻過性生活怎么叫胡來?需要錢的時候就跟我結婚,不需要錢的時候,就要跟我離婚,這不是明擺著過河拆橋嘛?!眲⒔裨较朐缴鷼?抬手就給了岑娟一巴掌。岑娟捂著臉跑開了。
那天晚上,岑娟去了好友王敏家,平時有什么苦惱她都會找王敏傾訴。見岑娟一進門就泣不成聲,王敏知道,岑娟肯定又和劉今吵架了。案發后,王敏向警方提供的證詞中講述了岑娟對婚姻的感受。那晚,岑娟告訴王敏,她曾認真地審視和思考過自己與劉今的這場婚姻。平心而論,在母親住院的那段日子里,劉今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基本上履行了當初對自己的承諾。岑娟曾經嘗試著去接受劉今??墒?由于婚前相互之間缺乏了解,再加上在文化水平、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岑娟發現,越是這樣強迫自己,她越是痛苦不堪。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劉今身上的一些壞習慣,也開始一點點地暴露出來。自從與前妻離婚以后,劉今過了3年“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因此生活很沒規律,常常幾天都不洗澡,碰到稍不順心的事便“出口成臟”。更讓岑娟膽戰心驚的是過夫妻生活,每次完事之后,看著身邊這個依然“陌生”的男人,她的心里都會百味雜陳,常常覺得自己是那么卑微、那么沒有尊嚴。
那一晚,岑娟曾萌生過離婚的想法,可過后她又打消了這個念頭,她不愿意背著“忘恩負義”的罵名,而且,她也慢慢地意識到:無論怎樣刻骨銘心的愛,到最后也不外乎是要過日子。一想到這些,岑娟決定讓自己再去適應一下劉今。
之后的一個星期里,岑娟幾乎天天都要到王敏家來,跟著王敏學做飯,然后回家去給劉今做。王敏看得出,岑娟已經慢慢地從失去母親的悲痛和打擊中走了出來,對于自己與劉今之間的婚姻狀況,也希望能有所改善。
面對岑娟的改變,劉今也很高興,但他仍然無法收斂自己的“壞脾氣”,稍有不順心便會對岑娟破口大罵。有好多次,岑娟都想和他好好談談,但劉今似乎失去了以前的耐心,每次罵完之后就摔門而去。
劉今的我行我素,讓岑娟心力交瘁,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開始借酒澆愁。每天晚上,劉今看到眼前的這一切就會怒火直躥腦門,剛開始的時候還勸幾句,后來便失去了耐心,開始對岑娟拳腳相加……
恩怨糾葛,賣身救母最終血腥落幕
終日無休止的爭吵和打罵讓岑娟徹底死心了,離婚的念頭一天比一天強烈起來。在正式向劉今提出離婚之前,岑娟又一次找了好友王敏,想向她借10萬元“還”給劉今:“我不想欠他什么,只想還了這10萬元之后,盡快從這樁婚姻中解脫出來。”然而,由于剛剛裝修了房子,王敏根本拿不出這筆錢。
盡管沒有借到錢,但岑娟還是于2009年7月16日晚上,向劉今提出了離婚的要求。
“離婚,為什么要離婚?”劉今一聽就從沙發上跳了起來。岑娟忙對他解釋說:“從結婚到現在,你覺得我們像是夫妻嗎?一直以來,我都努力地強迫自己去接受你,可我真的做不到。我不想再這樣耗下去了,如果再這樣下去,我覺得我真的會瘋掉……”
“少在我面前裝可憐!”岑娟的話,讓劉今的火氣越來越大,“你媽住院那會兒,我花了那么多錢,現在你想離就離?”
爭吵不可避免地再次發生,半個多小時后,劉今又一次摔門而去整夜未歸。在此后的十多天里,岑娟好幾次主動找到劉今,和他協商離婚的事宜,但每次都不歡而散。每一次,劉今都說岑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騙子,當初在網上“賣身救母”就是想騙錢……
面對劉今的謾罵、羞辱,岑娟更加堅定了離婚的念頭。2009年8月3日,岑娟再一次提出和劉今離婚。這一次,岑娟主動拿出了一張事先寫好的10萬元借條,說:“我媽在醫院的那段時間,你花了將近10萬元,這些錢,我一定會盡快想辦法還給你。這是10萬元的借條,如果你還不放心,我們可以去公證處做個公證。”說完,岑娟便把那張借條擺在了劉今的面前。
劉今看都不看一眼,便對岑娟說:“你以為自己還得起嗎?你欺騙了我的感情,這又怎么算?”
見劉今如此不可理喻,岑娟扔出了一句氣話:“你當初幫了我,我一直很感激。正因為如此,我才給你寫下了這張10萬元的借條,只希望你能放手。如果我向法院離婚,到那時,你不但得不到這10萬元,法院甚至還會將你的財產分割一半給我……”
“有本事,你就去法院!”岑娟的話,沒有讓劉今感到絲毫的擔憂,他反而不慌不忙地打開電腦,對岑娟說道,“不過在你之前,我想先讓你看一樣東西?!焙芸?電腦屏幕上出現的鏡頭讓岑娟一下蒙了。她怎么也沒有想到,劉今竟然會把他們的場景悄悄錄了下來。
岑娟不顧一切地沖到電腦前,從劉今手里搶過鼠標,快速地將那段視頻從電腦里徹底刪除了。然而,劉今又從抽屜里摸出了一張光盤,在岑娟面前晃了晃,威脅她說,“只要你敢離婚,我可以向你保證,一定會把視頻發到網上!”說完,劉今將光盤裝在自己的口袋里,出門了。
看著劉今揚長而去的背影,岑娟坐在那里欲哭無淚。事已至此,她覺得只有從劉今那里把光盤拿到手,才能去法院離婚。
兩天后,機會終于來了。
2009年8月6日早上,在外面和朋友打了一個通宵麻將的劉今搖搖晃晃地回到家,倒在沙發上便“呼呼”地睡著了。岑娟一看,不由得暗自慶幸,她躡手躡腳地來到劉今的身邊,輕輕地解開他的西服,摸了摸里面的口袋,那張光盤仍在里面,她迅速地拿了出來。
也許是由于太過緊張的緣故,就在岑娟轉身準備離開時,不小心把茶幾上的一個茶杯碰到了地上。茶杯落地時的聲響一下驚醒了劉今,他從沙發上跳了起來,發現岑娟的手里正拿著光盤。他迅速用手摸了摸自己的上衣口袋,發現光盤不見了。劉今對岑娟大聲呵斥,讓她立即把光盤還給他。岑娟死活不肯,氣急敗壞的劉今抓起茶幾上的一把水果刀,指著岑娟威脅道:“你要不還給我,我可要動刀子了!”
岑娟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對劉今說:“有本事你就捅啊,不捅就不是男人!”岑娟的話徹底激怒了劉今,就在岑娟剛一轉身準備打開房門出去的一剎那,劉今拿著刀一下捅進了她的背部,之后,他又接連捅了3刀。
看著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的岑娟,劉今突然清醒過來。他顫抖著把手伸到已氣絕身亡的岑娟鼻子前,又像觸電一般縮了回來?!拔艺娴臍⑷肆?”劉今意識到自己闖下了大禍,草草地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衣物,連夜開車外逃。
天網恢恢,一個星期之后,民警就將逃往簡陽親戚家的劉今抓捕歸案。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Experts
專家點評
胡宏(心理咨詢師)
理論上講,代價的本意就是一種交換、一種付出或者是放棄。你要得到什么,首先要付出什么。
岑娟進入婚姻是本著救母的目的,而不是去做一個好妻子。但是母親并沒有因她的付出而獲救,因此婚姻對她來說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在交換過程中她獲得的是為母親治病的機會,主動放棄的是對自己身體的使用權,同時,她忽略了自己是一個有自尊、有感情的人。母親病逝之后,她的注意力開始從母親轉到自己身上,開始在意起自己的“幸福”,不滿意的產生就在所難免。
再看劉今,他先看上了岑娟的“年輕、漂亮、風情萬種”,于是用大量金錢為代價獲得這個婚姻,換句話說是“買”了一個妻子。因此在岑娟與他發生爭執時,他的內心就不由自主地產生不想離婚、不想“人財兩空”的想法。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岑娟和劉今都曾為挽救婚姻作出些許努力,但是都沒有常性、沒有堅持住。愛情需要浪漫和激情,婚姻卻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與信任。如果一開始雙方就對婚姻存有這樣或那樣的目的,抱著獲利又不舍得付出的態度,這樣的婚姻何談信任?沒有信任,自然也就不會相互理解與包容,兩個人自然也就不會為婚姻去傾心付出,幸福自然是不會眷顧他們的。
篇5
(1)函數y=sinx的圖象向左平移■個單位得到函數y=sin(x+■)的圖象,再把橫坐標縮短為原來的■,得到函數y=sin[2(x+■)]還是函數y=sin(2x+■)的圖象?
(2)函數y=sinx的圖象橫坐標縮短為原來的■,得到函數y=sin2x的圖象,再把圖象向左平移■個單位,得到函數y=sin[2(x+■)]還是函數y=sin(2x+■)的圖象?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疑問,是沒有抓住三角函數y=Asin(ωx+φ)+b伸縮平移的本質.我們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四種變化.
一、左右平移
四個字“左加右減”,這是大家熟知的,但要注意變化的位置是“x”而不是“φ”.把y=Asin(ωx+φ)+b的圖象向左平移m(m>0)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Asin[ω(x+m)+φ]+b的圖象;把y=Asin(ωx+φ)+b的圖象向右平移m(m>0)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Asin[ω(x-m)+φ]+b的圖象.
所以函數y=sinx的圖象向左平移■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sin(x+■)的圖象,函數y=sin2x的圖象向左平移■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sin[2(x+■)],即y=sin(2x+■)的圖象.
二、上下平移
四個字“上加下減”,注意變化的位置是“b”.把y=Asin(ωx+φ)+b的圖象向上平移n(n>0)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Asin(ωx+φ)+(b+n)的圖象;把y=Asin(ωx+φ)+b的圖象向下平移n(n>0)個單位,得到的是函數y=Asin(ωx+φ)+(b-n)的圖象.
三、橫坐標伸縮
兩個字“反比”,注意變化的位置是“ω”.把y=Asin(ωx+φ)+b圖象的橫坐標變為原來的p倍,得到的是函數y=Asin(■x+φ)+b的圖象.
四、縱坐標伸縮
兩個字“正比”,注意變化的位置是“A”.把y=Asin(ωx+φ)+b圖象的縱坐標變為原來的q倍,得到的是函數y=qAsin(ωx+φ)+b的圖象.
例1.把y=sin(x+■)橫坐標縮短為原來的■,得到
的圖象,再把圖象向右平移■個單位,得到的圖象,再把縱坐標縮短為原來的■,得到 的圖象.
分析:變換如下:y=sin(x+■)y=sin(2x+■)y=sin[2(x-■)+■],即y=sin2xy=■sin2x.
例2.把函數y=Asin(ωx+φ)(A>0,ω>0)的圖象向左平移■個單位,再使其圖象上每個點的橫坐標縮短到原來的■(縱坐標不變),得到的圖象對應的函數為y=2sin(2x-■),則原函數的解析
式為()
A.y=2sin(■x-■) B.y=2sin(■x-■)
C.y=2sin(■x-■) D.y=2sin(6x-■)
篇6
一、題跋藝術的地位和作用
題跋的“題”,本意是前額、額頭,“跋”的本意是用足踏。一指頭(前),一指后(末)。其后,寫出書籍、書畫、碑帖前面的文字,便稱題,寫在后面的文字便稱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足部》云:“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后也”。往后,在書畫作品上題字,便約定俗稱為題跋。
讀中國美術史可知,宋代文人畫開始在畫上題詩、詞、文,如畫意不足,詩文以補之。嗣后元代此風大盛,明清因之,且發揚光大大為發展,甚至有作品上畫僅占百分之二十,而題跋“款”占領“百分之八十”的地盤。畫上題跋形成于宋代可謂事出有因。宋時機構臃腫,文官劇增,人浮于事,無所事事便作畫自娛;而又因是文人,有文化,便將畫筆不易表達,不好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寄托于自己擅長的能詩善文的“專長”之上,也即題跋之上。自此,題跋便成為中國畫的傳統,也使中國畫更加人文化,文化化。正因為詩、詞、文是文人的“專利”,畫作上要以詩、詞、文來題跋,順理成章要求畫家必須是文人,必須有文化,善文且善書法。這是中國畫的進步,也是中國畫大異于其他畫種的獨有的“中國特色”。
首先,繪畫實際上是一畫家的自身情感的宣泄和表達,或者說繪畫藝術就是畫家情感的外化載體。這種外化有著繪畫自身獨有的藝術屬性,西畫中的油畫、水彩畫、版畫等皆不題跋,所畫或風景或人物或靜物表達的到底是何思想,只能由觀者自行觀察和揣猜。而有題跋的中國畫則“先進”多了,也“方便”多了,畫作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便“躍然紙上”。
其次,題跋不僅僅是表達畫境的“說明文”,更可借助它深化主題,提升畫作意境。如齊白石畫過一幅《偷桃圖》,他在畫中題上“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懼,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義廉恥”,則表達了“偷桃者”不顧廉恥又欲維護廉恥(害怕被人發現)的復雜心理,還表達了畫家對“偷桃者”的嘰誚與鄙視。同一幅畫,題跋不同,其主題思想和意境迥然有異,可見題跋在畫作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直接表達和掌控著畫作的審美取向和思想內核。可以說,題跋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有時候甚至超過畫作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而言,題跋可視為畫作的靈魂和生命。
再次,題跋的位置得當,布局合理,成為整幅畫作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還可平衡畫面,美化畫面。而如果書法精妙,畫與書相映爭輝,更可進一步增強藝術感染力,提升畫作的藝術品位和藝術價值。
二、題跋在當今畫壇黯然失色的原因分析
造成題跋在當今畫壇黯然 失色的原委,一是當今畫人的文化水平是歷史上最弱的時代即當今畫人并非“文化化”。上世紀的中國大部分時間里在進行社會革命,競相從西方的思想武庫中尋找求救中國的“利器”,在較長時間還將華廈傳統文化視為“糟粕”予以摒棄,從而造成民族傳統文化事實上處于“大面積”削弱和淡化狀態,這就無可挽回地引發了傳統文化薄弱的后遺癥?;钴S在中國畫壇的當代畫人,大多無可避免地患上了這種“后遺癥”。傳統文化缺失,自然引起題跋缺失文化。二是與國家教育制度“息息相關”。勿庸諱言,我國的教育制度上有點“重外輕內”,長期以來將外國的語言視作比國語更重要,中文不通沒關系,外語不過關,升學、晉級、評職稱都亮紅燈。這樣的教育制度造成一代人輕視中文,而自小就將主要精力和時間去鉆研畫技的一代畫人,自然更不重視對中文的研習。中文知識不豐富,還能在畫上題寫具有文化含量,雋永意境的題跋?三是畫人自身的原委。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誕生”了一大批“唯錢是舉”的“新興畫家”,他們忙著學點繪畫技巧,急功近利,有的甚至二十出頭就忙著出書,辦展覽,千方百計抬高自己的身價,沽名釣譽。如此這般,當今熱鬧非凡的畫壇難覓幾位題跋高手,也難覓幾幅真正有份量、有價值的題跋畫作,自然是毫不足怪的事情了。
三、題跋如何方能重放異彩
中國畫作為文人畫,作為“陽春藝術”,其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題跋卻日漸衰落,走入低谷,這是時代、社會、人民所不愿看到和所不能接受的。象陳傳席先生“高呼題跋”一樣,我在這里亦要“高呼題跋”,要隨著時代前進的步履再攀高峰,從而更加完美地彰顯中國畫獨有的藝術魅力。
1、“二分畫畫,二分寫字,六分讀書”
已故著名花鳥畫家王憨山先生曾經留下一句“二分畫畫,二分寫字、六分讀書”的至理名言。王憨山不僅開創了一代“重拙大”畫風,亦是當今畫壇舉世矚目的少數幾位當代題跋頂尖高手之一。像他這樣文化底蘊相當深厚的畫家,尚且將畫畫與寫字擺在同等位置,而把“讀書”強調到了“六分”的高度,足見讀書對于繪畫是何等之重要。同時,“二分畫畫,二分寫字,六分讀書”的“三分法”,亦強調畫好也要書法好,二者同等重要。書法好,以書法筆意入畫,畫才能更傳神,更有意蘊。
2、修身養性長期積累
有道是畫如其人,題跋作為畫作的“畫龍點睛”藝術,既是畫家自身理性思維與審美思維的綜合體現,也是自身素質、學養和情懷的綜合反映。有好的人品,才有好的畫品,也才會有好的題跋。也就是說,錘煉人品,修身養性是我們尋求高深和美妙題跋藝術的“必經之路”。題跋學問豐厚而高深,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事成,急功近利,只能讓題跋藝術化為烏有。要想題跋藝術高超,必須在不斷錘煉人品,不斷提高學養,不斷摸索畫技、書技的實際中,去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累地慢慢積累和提高。舍此別無坦途和捷徑。
3、努力探索題跋藝術規律
篇7
【摘要】目的 探討異位妊娠圍手術期的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的效果。方法:以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的方式評價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的滿意度。結果:在護理工作中實施的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方法如辯證施膳指導、情志調護、康復指導等,病人及家屬的滿意率分別達到98.83%,明顯高于其他幾項。結論:異位妊娠圍手術期的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是一門綜合的整體護理模式,通過辯證施護,克服護理工作的盲從性、隨機性,積極配合臨床醫療技術,主動施護,使護理質量顯著提高。
【關鍵詞】異位妊娠 中西結合 辯證施護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ctopic pregnancy Perioperative Medicine Nursing dialectical effect.Methods: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approach to evaluating the dialectical Medicine Nursing satisfaction.Results: In the car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ursing facilities, such as dialectical meal guidance, emotional nursing, rehabilitation and guidance, the patient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rates were 98.8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everal other.Conclusion: Perioperative ectopic pregnancy in the dialectic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s a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 model as a whole, through the dialectical nursing, to overcome the care of blind obedience, random,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clinical medical technology, nursing initiative to make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ectopic pregnancy perioperative nursing dialectical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通過對86例異位妊娠圍手術期的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效果顯著?,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異位妊娠患者45例,年齡16 ~42歲,平均26.7歲。異位妊娠未破裂25例,破裂出血伴休克61例; 辯證分型[1]瘀血結聚28例, 氣虛血瘀15例,氣隨血脫43例。
1.2 辯證施護方法:86例異位妊娠均采用了手術治療,在圍手術期給予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以辯證施膳指導、情志調護、康復指導為重點考核內容。
1.3 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2],將辯證施護的主要內容入院宣教、基礎護理質量評價、技術操作水平評價、護理服務工作態度、辯證施膳指導、康復指導、情志調護、護患溝通、健康教育共9條,每條以優、良、中、差作為考核分數,最后以優、良、中作為滿意求出滿意率反饋給科室。
2 結果
表1 兩組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比較(x±s,h)
內容 入院宣教 基礎護理質量評價 技術操作水平評價 護理服務工作態度 辯證施膳指導 情志調護 康復指導 護患溝通 健康教育
滿意率% 84.88 91.86 87.21 88.37 98.83 98.83 98.83 90.70 83.71
從結果來看,病人及家屬對實施的辯證施膳指導、情志調護、康復指導滿意率分別達到98.83%,明顯高于其他幾項。最低的是健康教育,滿意率為83.71%。
3 辯證施護重點
3.1 瘀血結聚的施護措施:
3.1.1 情志調護:醫護人員應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安慰病人,使其保持心境平靜,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以助疾病康復。
3.1.2 辯證施膳:飲食宜營養豐富,易消化,如瘦肉湯、雞蛋、豆制品、新鮮蔬菜,可食用桃仁粳米粥、三七藕蛋羹、豬肉三七羹。用桃仁10-15g,煎湯代茶或玫瑰花瓣10g沸水沖泡代茶以活血散瘀,忌濃茶、酒、咖啡及辛辣肥膩食品,慎生冷之品。
3.2 氣虛血瘀和氣隨血脫的施護措施:
3.2.1 情志調護:病人多因內出血或可能手術而恐懼,未生育則擔心會喪失生育能力,故應主動關心病人,詳細解釋病情,說明手術的必要性和術中、術后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情況,給病人安全感,消除其緊張情緒,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
3.2.2 辯證施膳:神志清醒時清淡富營養,可食桂圓蓮子粥、黃芪粥。病危需要手術治療暫禁飲食,術后繼續可食桂圓蓮子粥、黃芪粥等食物。
3.2.3 中醫藥急救:病人腹痛拒按,陰道出血量多,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血壓下降,反應遲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后穹窿穿刺抽出的不凝固的血液應立即報告醫生,給以補氣回陽救護,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生脈注射液靜滴至血壓穩定;同時針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強刺激不留針,可針刺關元、氣海、血海、合谷、三陰交等;并作好手術前各項檢查及準備。
3.3 基礎護理重點:
3.3.1 術前病人應平臥、保暖,休克病人取頭低位,并給氧氣吸入;禁飲食,禁灌腸及腹部熱敷;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神志、陰道出血等情況,并詳細記錄;建立靜脈通道,必要時建立多組靜脈通道,遵醫囑配血、或輸血;備皮、導尿、更換清潔衣服,取下各種裝飾品,遵醫囑術前用藥。
3.3.2 術后病人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暖,必要時可給氧或床旁心電監護;生命體征監測;各種管道及切口的管理;術后禁食24h后,可遵醫囑進全流飲食,排氣進半流飲食,排便后改為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營養,忌生冷、辛辣,厚膩之品;術后腹部脹氣,可針刺足三里,大腸俞等穴,可服術后方(生大黃9g、玄明粉9g沖入,枳殼12g包煎,生甘草3g)水煎服,以促進腸蠕動及排氣。
4 討論
異位妊娠圍手術期的中西醫結合辯證施護是一門綜合的整體護理模式,則是應用中醫理論知識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堅持四診合參辯何病、何證。然后根據何病、何證確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方法各不相同,但本質則是堅持了“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整體出發,遵從心理、社會、疾病三要素方面作出辯證施護計劃[3],從而達到主動的、連續的護理和有效照顧。我們將情志調護、辯證施膳、康復指導、中醫藥急救作為屬于急危重癥的異位妊娠圍手術期臨床辨證施護的重點應用與臨床,以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的形式加以研究,從結果來看,病人對實施的辯證施膳指導、情志調護、康復指導滿意率最高,我們分析原因有以下3點:1、中醫護理內容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容易得到病人的理解,異位妊娠伴休克屬急危重癥,如何做好飲食指導,家屬不清楚,所以圍手術期的辯證施膳指導最受歡迎;2、中醫護理內容老百姓的實用強;3、中醫護理內容老百姓自己可操作性強。健康教育滿意率低的原因可能為我們在實施是過程中應用大量的醫學術語,病人不易理解有關。
通過我們的辯證施護,顯著提高患者及家屬及病人的滿意程度,克服了以往護理工作的盲從性、隨機性,積極配合臨床醫療技術,主動施護,使護理質量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莉萊,何世銀主編,中西醫結合護理學[M],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1995
[2] 葉愛琴.住院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分析與對策[J].東南國防醫藥.2010,12(5)447.
篇8
1.編委身兼數職,分身乏術
由于學術期刊特有的科學性、創造性、專業性導致學術期刊編委多由相關專業領域知名度高的教授級學者組成,而絕大多數學者不僅身處科研一線,而且在相關領域擔當要職,甚至承擔相關學科的教學任務,以上種種原因常導致他們投入期刊審稿工作的精力十分有限,審稿不及時,甚至撤審等屢見不鮮。
以《放射學實踐》雜志編委構成為例,除去年事已高、不在科研一線的名譽主編、顧問以外,近180名編委、審稿專家中,近83%(150名)為全國各三甲醫院放射科主任、教授,部分甚至兼任院長等職務;不僅如此,絕大多數為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委員和/或學組成員、各省市放射學會委員,除了上述學術、行政職務,他們還需承擔臨床醫療(門診、手術)、科研、教學(帶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任務。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1月至12月編委審稿的近600篇稿件中,約30%的稿件(近180篇)沒有在規定審稿期限內審回;約7.5%的(45篇)稿件直接被編委以“工作繁忙,無法完成審稿工作”等理由撤審。
2.審稿流程不合理
和一般通俗論文一樣,學術論文也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如果不經任何篩選,而使大量良莠不齊的投稿進入專家審稿流程,往往會浪費專家寶貴的工作時間;另外,具有創新性、科學性的高質量稿件能使審稿者在審閱的同時,發現新的研究思路或借鑒點,從而有助于審稿人自身能力的提高;而質量差、毫無發表價值可言的文稿,可能會使審稿者對期刊的編輯業務水平,乃至期刊的專業性產生懷疑,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審稿的積極性。故如何杜絕劣質稿件不加選擇地進入審稿程序是學術期刊迫在眉睫的問題。
3.不適合的審稿人選擇
由于各學科的逐步細化,學術問差異不但表現在學科與學科之間,同樣也存在于學科內部。一級學科內的不同專業領域可產生巨大的學科差異,而課題研究方向的差異甚至可導致相同學科領域稿件的審閱障礙。以《放射學實踐》為例,其受眾群為廣大的醫學影像學科的醫、技師及相關科研工作者,而醫學影像學科包括X線攝影、計算機體層攝影術(簡稱CT)、磁共振成像(簡稱MRI)、核醫學、超聲等,根據系統(中樞神經、呼吸系統、消化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骨關節系統等)劃分上述分支學科,可形成非常細致的、局限性的專業研究方向。如中樞神經系統的MRI診斷及研究、消化道系統的超聲診斷、骨關節系統的CT診斷及研究等。受專業研究方向局限性的影響,如遇到與研究方向不太相符的待審文章,審稿人往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查閱文獻,評價稿件的創新點及可取之處,抑或是以“對待審論文的專業不熟悉”等理由退審。故錯誤的、專業不對口的審稿人易導致審稿不及時、周期長等問題。另外,在不合適的時間送審亦會導致審稿過程的不暢。除了每年各專業學術會議密集的時間段,碩、博士研究生答辯期間等既定的行程安排外,出國研修、休假、身體抱恙等均易導致審稿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二、改善編委審稿不及時問題的幾點建議
1.另辟蹊徑,人盡其用
對于行政職務多、科研任務重的編委來說,在自身科研團隊、高產量基金論文的支持下,及其在業界的威望,為期刊薦稿(推薦好稿)、組稿工作顯然要比耗時的審稿工作容易得多。近幾年,《放射學實踐》雜志有針對性地對社會任職、學術任職多,主持多項國家級、省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且平時審稿工作幾乎不能準時完成的編委進行約稿、組稿,以減少、取代他們審稿的工作,將此類編委的作用發揮到恰當的方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稿件質量。近年來,《放射學實踐》雜志組織的“能譜CT影像學專題”“CT低劑量影像學專題”“艾滋病相關腫瘤的影像學專題”等極大地提高了期刊的被關注度和影響力。
2.推薦優秀中青年審稿人
當知名的專家編委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對稿件撤審時,可要求其推薦業界發展潛力大、知識儲備完善、業務能力強且目前尚未擔任過多行政、學術職務的中青年骨干作為審稿專家。許多年輕的學者不僅有較高的學術造詣,還有較多的學術聯系,特別是一些學術新秀,他們不僅科研領域前沿,而且精力充沛,完全能勝任學術期刊的審稿工作。另外,在個人晉升、教授評級等考核機制中,學術期刊的編委或審稿專家可作為加分項無疑能激發中青年學者對期刊審稿等工作的積極性。從2010年開始,《放射學實踐》雜志鼓勵編委,尤其是來自全國醫院綜合實力排名前列的知名專家為雜志推薦審稿專家(至少是副教授職稱),被推薦人通過考核期,正式聘任為審稿專家。為進一步提高審稿專家的積極性,我們還采取了一系列激罨制:審稿工作一如既往地出色完成(質量高、時間短),考慮聘為下屆編委會委員;在雜志每年的學術年會上,對審稿認真、及時的專家進行精神、物質方面的獎勵等。目前,《放射學實踐》雜志審稿專家為35名(35/180,占19.4%),均為知名醫院、知名專家推薦的相關領域的業務骨干,我們的審稿周期為14天/篇,而絕大多數審稿專家能提前3-5天完成審稿任務,大大改善了審稿周期長的狀況。
3.實行“雙送審”制
稿件送審時,同時請兩位專家審理,若在規定審稿時間內,只有一位按時審回,可按照事先約定,直接將稿件進行終審等后續流程,減少催促專家審理、專家臨時退審所造成的時間損耗;若兩位專家均在規定時間內審回,可綜合兩位專家意見,更準確地判斷稿件的價值,為后續的處理節省一定的時間。《放射學實踐》雜志在2014年開始實行“雙送審”制,審稿不及時、周期長現象等得到明顯改善。
4.切實做好編務初篩、、資深編輯篩稿等流程性工作
編務初篩即由編務接收所有來稿,對于明顯與雜志辦刊方向不一致的稿件,直接進入退稿程序。經編務初篩后的所有來稿,在各專業文獻不端檢測系統進行,結合檢測報告進行細致分析,直接剔除涉嫌抄襲的稿件。資深編輯篩稿是專家審稿前最后一道關卡。由醫學影像專業碩士畢業的資深編輯對經上述兩個步驟篩選后的稿件進行初審,對于文題陳舊、無新意、本刊已多次發表過的稿件,直接納入退稿程序;對于研究方法,結構等存在明顯缺陷的文章,直接提出修改意見,待文章達到修改要求后再進入專家審稿程序。審稿流程的優化減輕了專家審稿的工作量,從而有效改善了專家審稿不及時的情況。
篇9
(作者:齊奎武)
記得周作人曾這樣描述讀魯迅的《朝花夕拾》的感想:真是古今少有的書,翻開看時覺得驚喜,及至看完,不禁悵然,可惜太少了。我讀錢鐘書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的感受恰好可用這話來形容。這當然在于此書熔中西文化于一爐的深厚底蘊,以及書中那些連珠妙語的雋永、幽默,但更在于書中那些奇崛、警策、睿智、充滿哲理的見解,至今仍每每令人眼前一亮,如同撥云見日一般。
是的,追求快樂,無論如何應該算是人生的永恒主題。恰如錢先生所言,“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人類努力的全部歷史。”然而,什么是快樂呢?是錦衣玉食嗎?是名車豪宅嗎?是聲色犬馬嗎?錢先生認為:“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刺激。小孩子初生下來,吃飽了奶就乖乖的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雖然它身體感覺舒服。緣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還沒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狀態。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受,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象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這樣烹調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边@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心有所安”,那么,即使物質生活再怎么優裕,也仍然享受不到快樂,至多不過是“身體感覺舒服”罷了。
或曰:人生在世,不如意常八九,本就苦多樂少。這也是實情。但是,對于精神純粹、高邁者而/!/言,卻是偏能苦中作樂的。身歷千災百毒而仍能談笑自若的人,在歷史上并不鮮見。因為“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至少,能銷蝕掉痛苦的鋒芒,使其不再可怕。所以,人生即便快樂不多,也還無須悲觀。錢先生說,“這是人生對于人生觀開的玩笑”。是的。但這何嘗不是人生觀對于人生的補償?
篇10
現在,本文必須面對一個基本困難,而且必須對其展開有效的回應:為什么有的時候,經過我在上面討論的說理方式、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的論證交鋒,人們沒有爭議了?這個困難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加以提出:盡管存在著說理方式、經驗常識的“多樣化”或“地方性”,以及法律原理的不同理解,為什么這些障礙有時沒有阻擋“一致意見”的形成?這一困難意味著,我在上面分析的說理方式、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從社會法律實踐上講,有時也許并不是可以不斷展開爭論的,而且,它們在獲得成功的時候恰恰增加了法院裁判的權威性。這點,是強烈支持法律論證應當充分的關鍵理由之一。[33]
針對本文所討論的終審裁定書的法律論證而言,也許有朝一日會出現“人們所說”的沒有爭議的情況。這是可能的,盡管從目前看來不大可能,因為,我們畢竟起碼看到裁定書明確標出“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的字眼,這是明顯的“運用‘集體’應對外來某方壓力”的一種有效策略,也是暗示外在爭論持續存在的修辭象征。而且,我們的確看到了不少人還在爭論著。[34]自然,這一情形不是我所關心的核心,我所關心的核心在于回應困難。我們依然從這份裁定書入手。
第一,我們需要注意一點,也即我們通常是在什么意義上使用“沒有爭議”、“一致意見”這類陳述的。在我看來,這類陳述的使用,總是隱約地指向特定群體、特定場合、特定時間的。換言之,人們所說的“沒有爭議”和“一致意見”,是在特定群體、特定場合、特定時間內顯示意義的。在條件限定的情況下,的確有如“人們所說”的,曾經出現過“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但是,同時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針對一個源自有爭議案件的法律論證,我們如何可以想象所有人在所有時刻產生“沒有爭議”、“一致意見”?相反的意見或者爭議,總是可能的,而且有時又是我們未曾覺察的。于是,問題在于什么主體、什么場合、什么時間出現 “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就這份裁定書而言。我相信而且某些人也會同樣相信,其中所提到的該法官和辯護人,以及二審法院里的某些法官當然包括審判委員會里的某些“重要法官”,對裁定書中法律論證的“充分”是沒有意見的。在他們之間可以看到“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然而同時,這才是重要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另外一些主體比如控方以及二審法院的“異議”法官,依然可能持有不同意見。這意味著,在特定主體之間是可以看到“沒有爭議”的,在另外一些主體之間是可以發現“爭議”的。而且,所有這些是在特定時間及特定場合內呈現的。之所以提到特定時間和特定場合,這又是因為并不能夠排除在此時間之前之后以及在另外場合,贊同者變成了不贊同者,還有不贊同者變成了贊同者。此案中的辯護人就一定始終而且將來也都贊同裁定書的“充分”論證?控方就一定始終而且在將來也都對其加以拒絕?顯然,這是不一定的。因此,從較大范圍來看,第一,我們要問“在誰之間沒有爭議”,第二,“什么時候沒有爭議”,第三,“什么條件下沒有爭議”,以及反之“在誰之間存在爭議”,“什么時候出現爭議”,“什么條件下產生爭議”。
此外,公開化的裁判文書是要進入社會的,其閱讀者當然并不限于具體訴訟結構中控方、辯方和二審法院。作為佩雷爾曼“一般聽眾”[35]概念的社會閱讀者,是潛在地不斷增加的。至少現在我們已經看到,這份裁定書自公布后通過網絡已經走入社會,越來越多的社會閱讀者加入了閱讀行列,或贊同或反對地加以討論。社會閱讀者的角色復雜,以及數量的不斷增加,意味著本文前面提到的說理方式、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的“多樣化”和“地方性”的進一步的加入,盡管,在這種“多樣化”和“地方性”不斷加入的同時,也在出現著新的特定群體、場合、時間的“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36]因此,不僅從更大范圍而且從動態角度來說,我們都能而且更能發現人們不經意使用的“沒有爭議”及“一致意見”等陳述究竟是在什么意義上使用的。
也是因為這個理由,本文所主張的“不應充分論證”,其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徹底否定特定群體、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的“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所呈現的經驗事實,而是直指經由潛在變動而帶來的可能的“對立意見”,同時提醒對前一經驗事實保持必要的清晰認識。誰能否定本文多次提到的“多樣化”和“地方性”在動態的社會中完全可能帶來新的“疑問招惹”、“話語紛爭”?[37]
第二,即使針對特定群體、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出現的“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我們也是可以追究其中一個問題的。在我看來,沒有爭議,主要是因為原有爭議據以作為自身基礎的說理方法、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可以出現幾方之間的暫時“融合”,[38]準確來說是特定主體、時間、場合、條件中的幾方“融合”,而這種“融合”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一方在說理方法、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上運用自己的“知識相對豐富”,得以暫時戰勝對方的“知識相對有限”,從而實現暫時“說服”對方或使對方暫時“失去”論辯能力。這是“沒有爭議”這一過程發生的基本機制。
顯然,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么首先我們可以發現,這種“知識相對豐富”暫時戰勝“知識相對有限”,其所解決的問題是理解上的“是否很有道理”,而不是純粹的法律事實問題以及純粹的法律規定問題的“多少”,所以,其無法像連續不斷地確定具體事實一樣,更為準確來說像“1+1=2所以2+2=4是必然的”一樣,給予人們以確定不移的認定信息,從而不斷增加無法抗拒的接受份量。就此而言,暫時“說服”以及使對方暫時“失去”論辯能力,其所帶來的暫時“融合”沒有并且也不可能直接增加“科學、實證、邏輯”意義上的法律理解。我們再回到裁定書。在閱讀這份裁定書的過程中,我們接受二審法院的R37、R38(假定接受),和我們接受二審法院的R35,是不同的。前者沒有增加我們的“科學、實證、邏輯”意義上的法律理解,后者則增加了。通過前者,我們只是發覺自己被帶到了一個思路上,發覺“比較可信”,從而比較相信一個看法:因為民事訴訟中一方敗訴后采取極端行為是極為罕見的,而且因為流露極端行為情緒和傾向才有可能使人預見,所以,民事訴訟中應當預見極端行為是有基本前提的。與此相異,通過后者也即R35,我們確鑿無疑地知道了根據最高法院以及相關的具體法律規定,如果在判決之后出現了新的證據從而使判決與事實不符,那么該判決不屬錯案。在這個意義上,所謂“很有道理”或者“充分”所帶來的“沒有爭議”,不是牢固結實的,而是軟性易變的,其和運用明確法律規定(包括法律原理)和一般形式邏輯所帶來的“沒有爭議”,不可同日而語。
接著我們可以發現,“知識相對”這一概念,也許正是我們理解“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何以是在特定群體、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出現的關鍵概念。換言之,因為在說理方法、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上,“知識相對豐富”或者“知識相對有限”必定是存在的,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乃至才能談論特定群體、特定時間和特定條件下出現的 “沒有爭議”或者“一致意見”。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即使我們看到一個特定情形下的“一致意見”、“沒有爭議”,發現這是“令人欣慰”的,對于一個當下具有爭議的案件,我們也是無法斷定“使得法律論證充分”在將來其作用對此案件究竟是保持爭議,還是催生爭議,還是消除爭議。對本文提到的裁定書中的法律論證,當下就是有爭議的,而問題的重要同時在于,我們怎能依據過去可能出現過的特定情形中的“沒有爭議”,來斷定這份裁定書引發的法律論證“充分”注定可以消除爭議?因此,探討“一致意見”以及“沒有爭議”的機制,探討法律論證是否應當充分,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關注未來時態的理解問題。只要社會存在著說理方式、經驗常識、法理認識的“多樣化”和“地方性”,那么,并不存在一種邏輯可以證明:過去具有的“一致意見”或者“沒有爭議”,在將來完全可以帶來沒有爭議的皆大歡喜;也不存在一種邏輯可以證明:過去較多的“一致意見”或者“沒有爭議”(假定其的確較多),將來可以帶來較多的“一致意見”或者“沒有爭議”,而非相反,亦即更多的意見紛爭。何況,它們本身無一不是處在特定情形之中的。
概括來說,通過“‘很有道理’或者‘充分’的法律論證有時實現了沒有爭議”這一經驗,來設想并主張推進法律論證的充分,也許不是恰當的思路。[39]
七
除了上節提到的基本困難,本文必須面對另外一個基本困難:縱然說理方式、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的使用,并不一定終結人們可能產生的爭議,但是,它們至少可以表明法院裁判的正當性,表明法院裁判是理性的、有根有據的。[40]這意味著,這種爭論的開放不會削弱反會增加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41]這是強烈支持法律論證應當充分的關鍵理由之二。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其一,通過“充分”的努力,能否表明法院的法律論證是理性的?其二,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與這種“充分”努力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先論其一。我不否認,通過所謂充分的法律論證,有時的確可以使人認為“法院裁判是理性的”、“是有根有據的”,而且“還是具有正當性的”。在有些情況下,充分的陳述裁判理由,的確為法院贏得了“并非任意”、“并非專斷”、“理性審理”直至“司法公正”的贊譽。[42]但是,表現法院裁判是理性的、有根有據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法院在不斷努力“充分”的過程中的確表現了難以指摘的“道理呈現”,至少是暫時的難以質疑的“道理呈現”。眾所周知,僅僅講出某些道理,僅僅說明某些根由,僅僅陳述某些理據,并不足以讓一種法律論證變成通常理解的“理性”或者“有根有據”。如果這些通過法律論證體現出來的道理、根由、依據遭遇了有力的反駁,或者,更為嚴重的是,經過反駁,人們認為反駁表達出來的道理、根由、依據才是“真正的”或者“可以接受”的,或者至少是“比較可以接受”的,那么,誰會認為曾經闡述出來而又遭遇反駁的道理、根由、依據是理性的、有根有據的?這意味著,準確來說,當人們提到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要求法院裁判的理性和有根有據的時候,人們不僅在希望法院應當講出一些道理、根由、依據,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希望這些內容是無法辯駁的、不可動搖的。于是,進一步的問題就是法院裁判能否通過這種“充分”的努力,實現無法辯駁、不可動搖。在我看來,并且通過前面幾節的分析已經表明,這種“充分”的努力至少時常是頗為難以實現這一“理想”的,雖然不能認為毫無可能。
因此,可以指出,通過“充分”的努力,時常難以表明法院的法律論證是理性的。[43]
此外,我們還需小心翼翼地分辨這種“理性”以及“有根有據”其在法律語境中的性質。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至少可以發現,類似本文討論的裁定書中的“說理方式”、“經驗常識”和“法律原理”,其帶有對話意識、說服一方的策略,甚至帶有“化解對立”的積極預期[44].這種對話意識、說服一方的策略,以及 “化解對立”的積極預期,就一般社會政治生活意義而言是極為寶貴的也是應該竭力發揚的。但是,這不是我們將其推入司法領域尤其是法院裁判理由生產機制的一個理由。[45]因為,所有這些意識、策略和預期,其所體現的理性是種“政治理性”,在法律語境中更準確地來講是種“立法理性”。在政治領域中,在立法過程中,我們必須具有起碼民主的對話意識、相互說服的設想,以及“化解對立”的寬容愿望。這是現代政治生活以及立法運作的基本要求,畢竟,社會時常沒有確定不移的唯一正確的公共理想。與此不同,司法固然是在解決糾紛爭議,然而司法終究不是解決政治立法問題。司法至少不應是對話、相互說服、希望化解對立的過程,而是依法裁判的過程。司法是在依據某個標準(至少理想上是如此)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盡管對此標準人們可能有時具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相反的理解直至發生爭議。[46]這是司法的特性所在。因此,司法也就需要有別于政治理性或者立法理性的某種理性。我們再看本文提到的裁定書,其中R30,尤其是我們反復提到的R22后半部分、R37和R38的理性探討。通過這些“理性探討”,我們可以發現,二審法院是在運用對話技術、說服修辭、克服對立等策略并且是在無形之中建構新的標準,這是運用政治理性或說立法理性的明顯表現。我們暫且不說是否應當允許司法活動運用立法理性方式去解決案件糾紛,[47]我們起碼可以認為,這種“理性”的司法活動是種錯位的理性表達,其不大符合司法運作的基本目標。我們至少可以認為,司法運用的理性應當是符合司法目的的自恰理性,也即司法理性。[48]其與相互印照的“有根有據”應當是司法的“有根有據”,而不是政治、立法的“有根有據”。而且,我們不要忘記了,在對話、說服、化解對立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知識相對豐富”馴服“知識相對有限”的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沒有增加確定法律信息從而逐步令人確鑿無疑”的問題。司法是不應當這樣展開的。
在這個意義上,即使認為通過“充分”的努力可以表明法院裁判的理性,這種理性,依然是可疑的甚至不是我們期待的標準意義上的司法理性。
再論其二: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與這種“充分”的努力,其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中國當代相當一部分主張法院應當充分說明自己裁判理由的學術文本,都在提到英語國家重要法官的“充分”法律論證寫作,并且時常有意或者無意地以其作為中國制度變革的藍本模式,盡管,這些學術文本時常也提示了司法制度的基本區別。[49]在我看來,在觀察英語國家的法官法律論證寫作的時候,尤其是在“這種充分判決是否帶來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問題上,人們有時帶有了部分的浪漫想象,也即仿佛這些國家的法官“充分”的法律論證寫作與 “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有著某種內在聯系,[50]因而在中國實現“法律論證充分”是可以帶來同樣效果的。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法官“充分”的法律論證與“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的聯系,并非像人們想象得那樣聯系緊密或者那么樂觀。相反,我們倒是可以輕松地發現,在英語國家,一份“頗為充分”的裁判文書出現后引起人們爭議是司空見慣的。旁觀者經??吹降目峙虏皇恰耙恢峦瞥纭保恰安粩嘤懻摗?,或贊同或反對。而所有這些 “不斷討論”又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甚至法院的“公正形象”。關于“負面影響”這點,我們可以注意為什么在英語國家尤其是美國,經由法律推論從而對法院裁判正當性提出深度懷疑的現實主義法學理論、批判法學理論和狹義的后現代法學理論,首先得以產生,并且迅速蔓延;[51]以及在這些國家以律師作為標志的法律專業人士最為關心論辯修辭、對立判例、勝訴技巧,從而時?!澳暋狈ㄔ嚎赡茏鞒龅墓门羞@種行業現象竟然如此普遍;[52] 以及在這些國家關于法庭辯論、展示律師技藝、暗示法律推論的重要,從而批判法院裁判正當性的大眾文化運作,比起大陸國家而言可說大行其道。[53]此外,我們可以注意英語國家的“繁榮”的法學學術生產,尤其是美國的。在美國的法學學術文本當然包括一般媒體表現出來的文本中,人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對復雜裁判論說的不斷爭論,出現了許多對法院的批評。其實,一個現象是值得注意的,也即英語國家針對法院裁判所從事的法學學術生產,時常多于大陸國家。其中原因固然是復雜的,但是有一點則是可以加以分析的。這點就是英語國家的法學學術生產時常瞄向了“裁判論說”。我們可以注意許多英語法學學術著作,時常研究討論法院的裁判論說,從中引出法律理論的研究。[54]一個較為典型的輔的例子說明,就是英語國家的法學教材時常備有大量的司法實踐裁判論說的舉要及分析。應當認為,針對法院裁判的學術生產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其一是裁判結果,其二是裁判論說。裁判結果自然可以成為學術生產的一個刺激來源,而且學術生產者可以從多重角度對其展開分析研究,這也是大陸國家法學學術生產所從事的一個重要工作。但是,對裁判結果和裁判論說進行雙重研究,顯然不同于僅僅對裁判結果作出研究?!皟蓚€對象”和“一個對象”的區別不是決定性的,然而肯定是重要的。深入來說,裁判論說特別是“充分”的裁判論說更為涉及或者直接涉及說理、常識、法理,所以,其為法學學術生產提供了更為廣闊更為直接的刺激需求,因為,學術生產常與“推論”有著天然關聯。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為什么英語國家的相關法學學術生產多于大陸國家。當然,法學學術生產的多少并不必然說明法院裁判社會認同的問題,因為,社會公眾可以而且的確時常不去理會法學學術生產。然而,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因為,如后面將要提到的,一般社會聽眾是有可能從對裁判結果的關注轉入對裁判論說的關注的。于是,源于爭議案件的裁判論說其所引發的法學學術生產的復雜,通過媒體傳播方式以及法律教育方式,總會滲入社會意見的生產,使其變得較為復雜,從而較為可能影響裁判結果的社會認同。進而言之,針對法院裁判論說而出現的學術生產的多少,其可以從側面說明裁判論說的“充分”對法院裁判社會認同的完全可能出現的反向刺激。另外可以作為補充說明的是,在其他許多國家尤其歐洲大陸國家,并不“充分”的裁判文書反倒時常同樣可以獲得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而且,那里人們對法院裁判的反應一般來說是比較平靜的,除了一些極個別的情況。[55]
所有這些現象的原因,也許正是在于,在開始階段,廣義的社會聽眾通常更為直接關注裁判結果,對裁判論說通常并不在意,然而,當案件本身就已進入爭議視線,尤其是當這些聽眾開始進入爭議的時候,對裁判結果的關注就容易(起碼較為容易)慢慢轉入對裁判論說的關注,于是,在這里也是在這時,與其說社會聽眾更為關注裁判結果,不如說社會聽眾更為關注裁判論說,一定要對裁判論說提出若干個“何以如此”的質問,從而當法院提出裁判論說并且面對多樣化、地方性的質疑而乏力自圓其說的時候,社會聽眾也就容易出現對法院裁判的懷疑甚至不予理解。這里的轉化時常是自然而然的。就此來說,法院裁判正當性的社會認同的緣由是復雜的,同時,“充分”的法律論證和社會認同的背離關系比起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合謀關系,可能是更易出現的。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參考外國裁判理由“充分”的意義的時候,更為重要的是深入地理解判決理由“充分”的內在結構之中可能包含著我們并不希望的某種負面機制。這種負面機制是具有共性的。
其次,認為裁判論說充分與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存在著某種內在關聯,有時和人們認為“思考理性”與公正有著內在關聯,是相互聯系的。人們容易認為,越是增加“思考理性”,越是容易實現公正或者達成公正共識。而公正實現了,或者公正共識出現了,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也就自然而然的不是問題了。[56]但是,盡管我們可以假定甚至認定公正實現和公正共識的出現,是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的一個基本條件,然而,實現公正和公正共識的出現,顯然并不一定是“思考理性”運作的結果,有時也許與“思考理性”是根本無關的,更為極端者,有時甚至越是增加“思考理性”,越有可能無法實現公正,越有可能引發“公正共識”的分裂,至少,“思考理性”的增加既有可能引發“公正共識”的實現也有可能引發“公正共識”的缺席。經驗有時說明,一些公正的實現以及公正共識的出現,是歷史變遷的自然產物、人們直覺的產物、人們妥協的產物,甚至是人們斗爭的產物。更何況“何為思考理性”其本身也是可以爭的,“何為公正”以及“何為公正共識”其本身又是可以爭論的。在法律語境中,訴訟以及司法審判制度的普遍存在,已經反向說明了利益紛爭總是普遍存在的,[57]而利益紛爭的普遍存在足以說明社會理解的多樣性和地方性是普遍的,而所有這些,又從根基上動搖著“思考理性和公正”的可能勾連。這樣,我們就有理由至少認為“思考理性”不是容易而是較為可能不易走向公正。在法律語境中,實現公正以及公正共識的達成,也許更為依賴“思考理性”之外的其他種類的實用智識資源。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可以理解,與其對“充分”的法律論證激起振奮的期待,不如對其保持慎重的對待。“充分”的裁判論說的解放,可能是較為容易削弱對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的,至少是不易增加對法院裁判的社會認同的。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