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2:55: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心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心教育論文

篇1

一、愛心教育的起始點是教師對學生的真情關愛,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愛是相互的,只有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

在日常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缺少父母疼愛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愛的溫暖,得不到父母的呵護,分享不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情,容易失去自愛、自信和對社會的熱情,他們對生活冷淡,對人冷漠,對前途無望,對未來失去想象和憧憬。反之,生活在父母用愛筑成小家中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樂觀,在他們好奇的眼里,天是藍的,水是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擔任三年級班主任兼語文數學老師,今年的六一既是孩子們的節日,又是我們班上一個學生的生日,可是這個學生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她已經幾年沒有過過生日了。因此,我在班上為她設計了個小的生日聚會。六一兒童節那天,孩子們開心的參加完學校的活動后,我領著他們回到班上一起慶祝。我說今天除了是六一兒童節你們的節日外同時也是我們班馬楊同學的生日,讓我們共同為她慶祝好不好!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生日蛋糕拿出來,把蠟燭一一點亮,就在所有蠟燭都全部亮起來的那一刻,孩子們用一雙雙大大的眼睛深深地凝視著她,都不約而同的唱起了生日歌。最后,他們又都齊聲對她說:“祝馬楊,生日快樂”。就在這一刻,她流下了幸福的眼淚,我也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老師。

二、愛心教育貴在滲透、融匯,落實在教育各環節的一點一滴中,做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愛心教育不能掛在嘴邊,而是滲透、融匯于知識學習、課外活動、生活瑣事中。

我們班上有這樣一個孩子,上課時愛東張西望不認真;做功課的時候反映特別慢;和同學在一起時也不怎么說話。同學們都不喜歡和他在一起。記得在一次班級活動時,我就問他:“當你和同學遇到困難、處在危險中,你會怎么辦?”他毫不猶豫的說:“老師,我自己能保護好我自己”。而在后來一次課外活動時,他不小心扭傷了腳,疼得厲害。這時,有幾個同學就把他背到我這。后來我問他:“你真的能保護好自己嗎?”他低下了頭,什么也沒說。通過這件事后我發現他和同學們的關系融洽了,他的性格也改變了很多。

三、愛心教育的內容要貼近生活,目標可達到,形式要多樣。愛心教育是德育的一方面,我們的目標和要求不要太高,從小事、從身邊做起。

篇2

關鍵詞:心理素質心理障礙教育對策意志品質

心理素質是職業素質構成的一個方面,是學生走向社會后成就事業的基礎。目前,通過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存在諸多心理障礙,心理素質較差,如果在校期間不加以克服,不僅會給他們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影響,甚至會給畢業后步入社會留下許多隱患。因此,了解心理障礙的特點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至關重要。本文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及教育對策談些粗淺認識。

一、高職學生的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之一:自卑失落心理,導致懼怕人際交往,不善處理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們在共同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直接的,可以觀察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人精神飽滿,心情舒暢,行為積極向上。高職學生從中學進入高職院校,從父母、家庭成員之間來到了學校的老師、同學之間,陌生的環境,幼稚、依賴、自己輕視自己的自卑心理,導致他們懼怕人際交往,不能正確處理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據有關人員調查發現,有相當比例的高職學生覺得自己沒有考上理想的高等學府,美好的夢想破滅了,和考上本科院校的中學同學聚會時顯得信心不足,總感覺低人一等。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導致對日常生活的消極影響,表現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能力、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多愁善感,產生猜忌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后等,內心感覺寂寞空虛,又無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劇和突出,嚴重的會患上社交恐懼癥。

心理障礙之二:學習、考試中的偏科、波動、焦慮、厭學心理在中學階段,文化課基礎教育與小學一脈相承,學生對所要認知的原理和內容有一定的適應性。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接觸的是全新的專業知識結構,和中小學不同的教學方法,使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實踐鍛煉的學生們容易產生對某門課程不感興趣的偏科心理;學習情緒和成績不穩定帶來的波動心理;對學習和考試的煩躁、懼怕帶來的焦慮心理;視學習為負擔的厭學心理。這些心理障礙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導,將對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心理健康產生很大影響。

心理障礙之三:消極逆反心理和對未來的悲觀失望心理逆反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相當多的高職學生經常與學校和老師對著干,對學校的常規紀律消極抵制,對先進人物持否定態度,對不良現象和不良行為大喝其彩,推波助瀾。這種消極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對人對事偏執、冷漠,沒有理想,意志衰退,生活萎靡不振。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就業市場己經不是什么新話題,高職畢業生被推向市場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學歷、專業動手能力等就業障礙,就業難使高職學生對未來產生嚴重的悲觀失望心理。

心理障礙之四:性意識覺醒陷入性認識誤區的青春期困擾心理青少年性心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即異性疏遠期、接近異性期和戀愛期。高職學生在脫離家庭來到學校后,心理上的孤獨寂寞以及對父母親人的思念之情,極易使他們從中學時代的異性疏遠期進入接近異性期,進而進入戀愛期。高職學生早戀已經成為校園中有目共睹的現象。他們對異性充滿神秘、好奇、好感,為性發育苦惱,但由于學校及家庭對性教育的滯后,學生的性心理得不到正確引導,往往給學生帶來許多迷茫和困惑,陷入性認識誤區的青春期困擾心理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情緒和身心健康。

二、高職學生心理障礙的教育對策

對策之一: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主要取決于人際吸引,人際吸引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喜歡、相互親和的現象。人際吸引力越大,人際關系越親密。人際吸引力又主要取決于人的高雅氣質、良好的品德修養、健全的人格和待人熱情。學校應當教育學生保持樂觀的心態,用微笑迎接生活,用微笑迎接他人。

對策之二: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筆者認為教育學生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至關重要,要鼓勵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逐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有的學生在學習開始時,計劃訂得很好,決心也很大。可是一遇到困難,則半途而廢。到期末回顧一學期的學習生活時,又后悔自己沒有意志。作為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情感。積極性情感能哆成為意志的動辦消極性情感則會成為意志的阻力。良好的意志品質對克服學生人際交往中的懼怕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策之三:創造團結、和諧的生活環境和諧的氛圍有利于心靈的舒展和愉悅,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和諧有助于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有可能出現的異常心理現象減少到最小程度。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情緒、情感或態度都是環境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和反映,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不存在著客觀原因。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教育全班同學和睦相處,彼此信任互相幫助;提倡男女同學正當交往,滿足青春期學生對異往的心理需要;組織各種有益有趣的活動,寓教于各項活動之中。

對策之四:營造勤奮、進取的學習氛圍一所學校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是無聲的,也是巨大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舉辦一些專題講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競賽(體育競賽、外語競賽、電腦競賽、歌詠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文藝比賽等),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引導學生參加國家有關職業技能“考級”、“考證”;組織適應就業需要的實用專業技能大賽。為了使上述活動儀持經常化,應當加強學校的學生社團組織建設,通過各種學生社團開展各項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勤奮、進取的學習氛圍。在此,對高職院校的學生社團建設提些建議。學生社團雖然是學生自發組織的群眾性團體,學校也應當給予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學校應當把其作為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渠道,派專業教師給予專業性的指導。

篇3

****中學女工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發圖強,在這個團結奮進的大集體中盡情揮灑著她們的汗水和智慧。她們用自己的執著和毅力書寫著“熱誠”二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熱誠精神。全校教師積極參與“巾幗文明示范崗”活動,崗位建功活動更鞭策著女教師們不斷前進,女教師們內強素質,外塑形象,以嶄新的姿態顯現著現代女教師的風采。

崗位練兵業務競賽如火如荼工作業績引人矚目

學校女教師不僅積極參與各項政治學習活動,還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培訓活動,參與率達95%以上。兩年來,女教師的教研課與各種形式的文體競賽活動頻頻開展。首先是業務交流與研討活動定期進行,通過聽課、評課、教案設計、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形式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還積極參加各級各類評比與競賽活動。我校女教師中,有教壇新秀,有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有被評為校級、區級或市級的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數十篇由女教師撰寫的教育論文和課題在各級各類發表或獲獎。

文明友愛蔚然成風

女老師們自覺地把學得的知識轉化為實踐行動。學校里,她們處處為人師表,埋頭苦干,來的最早的是她們,走的最遲的也是她們。中午主動放棄休息時間,耐心地給差生補課。在她們的精心教育下,學生成績進步很快,所帶班級的合格率、平均分位于同年級前列。在巾幗建功示范崗中,中青年教師占80%,有的為人妻,為人母,但她們堅持工作為重,舍小家顧大家,孩子能托給老人或丈夫的托給老人、丈夫。示范崗中有15名女教師擔任班主任工作,她們把為學生服務當作是樂此不疲之事。

力爭創新巾幗不讓須眉

當前的教育現狀正在呼喚時代的改革,課堂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課堂改革已然迫在眉睫。課堂改革應如何進行,方向應如何發展?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學科都在探索著控討這一問題,語文學科組的成績尤為顯著。這其中浸梁著巾幗們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愛心中更顯女性風采

**中學的女教師對待學生親同兒女,她們有母愛般的博懷,以自己的純潔和愛心精心呵護每一位學生。對待貧困生更是傾注了一腔濃濃的愛意。她們先后為特困生捐款近八千元。**中學內處處充滿著文明、和諧、愛心。她們用“愛”書寫著自己的人生故事。

**老師是“巾幗文明示范崗”成員之一,擔任班主任,她全身心地撲在教育事業上,她所帶的班級學習風氣濃厚,在各類活動及歷年中考中成績突出,她本人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及教科研活動。獲得大比武一等獎及教學能手稱號,在教科研領域上更是領頭羊。在她的倡導下,教科研工作蓬勃開展起來了。

**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深入細微,在教學中認真打磨,她所任教的班級學風良好,特長突出。她本人獲得了大比武一等獎及教學能手稱號。她還筆耕不輟,所撰寫的論文在各級各類比賽上獲獎。

篇4

教師工會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一 李海明,男,黨員,專科,1966年2月出生,現為廣水市李店鎮草店中心小學教師,現是該校工會委員。他1985年8月參加工作,從教至今已有29年。從教以來,該同志堅持教學一線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師德高尚,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尊敬和愛戴。擔任學校工會委員以來,他一直熱心學校工會工作,參與并組織了許多工會活動,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

一、因為有愛,他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工會委員,首先他得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愛是教育的源泉,愛是教育的基礎,他憑著一顆愛心經營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將工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來做。也因為他這份愛心,讓他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好老師。

他說喜歡這份工作,因為他實實在在感受到它的好,他覺得這份工作不僅帶來一顆年輕的心,更帶來了年輕的容顏;他說喜歡這份工作,是因為他真真實實感受到它的珍貴,他常說沒有什么環境能有如此清澈透明,他永遠面對的是一張張素凈純潔的小臉,無須變臉來適應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所以他格外珍惜這份工作。

二、因為有努力,他的工會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2008年,在學校工會與黨支部的信任與關心下,他成為了學校工會委員。在擔任學校工會委員一職后,為了很好地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除了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積極要求思想進步外,他還堅持學習工會相關理論知識,了解工會職能。相繼學習了《工會法》、《教

師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法律知識。并注重學以致用,融合貫通,不斷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同時邊學邊思考,邊學邊行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勝任本職工作。

為增強職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精神文明建設和工會的創建活動結合起來,他積極組織教職工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為了每次活動的精彩開展,他付出了許多的努力。如慶祝三八婦女節聯歡會、教師節趣味運動會比賽,迎接元旦登山活動等等。今年為了迎接三八的到來,他與工會領導一起商榷并拿方案,組織全校全員參加。現場有他忙碌的身影,場地的布置有他奔走的腳印一份努力一份收獲,在他以及全體工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活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時他付出的努力也受到了領導與同事的高度贊揚。

三、因為有參與,他的精神世界充分體現價值

作為學校工會的積極分子,他常常嚴以律己,對自己提出高標準、高要求。時常用自己行動投身愛心事業,每次向災區捐款捐物,他都帶頭積極參與,聽說身邊的人遇到困難,都能盡自己的所能提供幫助。 在工作中,他認真執行學校領導及工會的格項任務,自覺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認為集體的榮譽至高無上;工作中不計較個人的得與失,不論分內分外的事只要他能做,就決不推辭。他覺得,只要大家都能管好自己的分內之事,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幫助他人,那我們的工作會蒸蒸日上。 他就是這樣一位愛崗敬業,不計較得失,以集體榮譽為重,團結同事的優秀工會工作者。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年年被評為李店鎮模范教師, 2012年九月獲得廣水市優秀教師,20XX年被評為湖北省農村義務教育骨干教師,在學校教師考核中,他一直名列前茅。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的工會工作還有待完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會一如既往的積極努力,求真、務實、創新、忠誠,發揮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職能,為促進學校發展作出他應有的貢獻。

教師工會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二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跨入教師這個行列已經16個年頭。從教十幾年來,在各級領導和同志們的親切關懷和支持幫助下,憑著自己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勤勤懇懇,踏實苦干,在三尺講臺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奮耕耘,哺育桃李,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下面把自己多年來在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點滴成績總結如下:

一、激情滿懷,無私奉獻

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選定一個實現自身價值的職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熱愛我的職業,熱愛自己從事的工作。1997年7月,我從德州師范專科學校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作為年青的教師,我潛心研究教育,在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爭創一流佳績之余,致力教育科研與改革,為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斷努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相信,只有愛的付出,才會有愛的收獲。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一直堅信以愛為本,用愛來感化學生,來凈化學生的心靈。無論何時,我都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投身教育事業,我終生無悔。

二、嚴愛相濟,教書育人

教學工作是一門藝術,只有嚴愛相濟,才可贏得學生的信賴,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才能在教書的同時育人。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只有給學生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才會讓學生感受到愛,體會到被愛之樂,他們才會學著去愛別人。金鳳凰要愛,丑小鴨更要愛。我喜歡優生,但不排斥學困生,對于暫時的學困生更是傾注了滿腔愛心。我深深地懂得:學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對后進生我努力做到多談心、多家訪、多幫助、多鼓勵,并積極尋找和善于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促其發光。在關愛學困生的同時,我還兼顧全體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難度和學生實際水平,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了深度不一的教學方法,讓尖子生吃飽,學困生接受得了,爭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滿足優生。

三、獻身教育,無怨無悔

教師是辛苦的,教師職業是平凡的。在十幾年的教師生涯中,我憑著一顆教師的良心和強烈的責任感,實實在在地干好自己應該干的工作,從未因私事耽誤過學生一節課。遠離父母的我,每逢家中有事,父母讓我請假,我總是婉言拒絕:咱家中是有事離不開我,可學校里的幾十名學生一樣離不開我啊,他們更不能耽誤啊!時間長了,父母再忙再累,也從不拉我后腿。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我在醫院陪護,想到班里那四十五個渴求知識的孩子,我的心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無論是放下那一邊我都于心不忍。妻子理解的對我說:你還是去上班吧,別把你急出病來,我沒事。我握著妻子的手,看著她紅紅的眼圈,不知說什么好,最后還是狠了狠心,毅然去了學校。孩子一周歲后就住在奶奶家,我經常幾周見不到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孩子興奮的神情和離家時無助的目光,我一陣陣心酸。我在家不是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但我卻無愧于我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們,無愧于我所從事的光榮而艱巨的教育事業。

四、潛心科研,碩果盈枝

在當今科研興教,呼喚反思型教師、研究型教師的新形勢下,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必須是不竭之泉,時時奔涌出清新的、閃爍著斑斕色彩的溪流。十幾年來,我在教育教學方面及科研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所擔任的語文及其他學科教學,成績均名列前茅,我本人也多次被評為鎮優秀教師,得到全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績顯著。先后主持或參與全國十五規劃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實驗、全國十一五規劃學校文化與特色建設實驗、XX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XX市學生良好品德養成實驗、XX市優質教學研究、XX市小課題研究等國家、省市級課題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8月3日,論文《深化和諧教學,實現差生轉化》在全國第九屆和諧教學法研討會上被評為二等獎。2001年11月,論文《淺談電化教學中的情景設置》在XX市電教論文評選中,榮獲二等獎。2002年4月,公開課《海上日出》在XX市電教優質課評比中,榮獲二等獎。2003年6月,論文《論勞動教育與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XX市中小學勞動技術教師優秀論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2003年12月,公開課《桂林山水》在XX市電教優質課評選中榮獲三等獎。2003年12月,論文《活動課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參加2001年度全國優秀教師論文匯展評比,榮獲國家級二等獎,并入選《全國優秀教師論文匯展獲獎作品集》正式出版。2004年5月,論文《實施以德治校,重在塑造師魂》在XX市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論文評比中榮獲壹等獎。2005年6月,論文《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XX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實驗研究》優秀論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2006年7月,執教的公開課《編草辮》一課,在全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優質課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回首過去,豪情滿懷,瞻望未來,任重而道遠。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待何時? 為了摯愛的教育事業,為了一代新人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我愿做春蠶,愿做紅燭,愿做一名披荊斬棘的播火者,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教育這塊沃土上,譜寫出自己最輝煌的篇章。

教師工會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三 XXX同志自擔任華勝實驗學校出納以來,協助工會主席,通過加強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組織教職工文化體育活動,提高工會會員整體素質,豐富教職工文化生活,充分發揮了學校工會職能作用。XXX同志積極發揮自己的特長,為活躍廣大職工的文化生活,提高華勝學校的企業文化,為工會理好財,辦好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

一、以身作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隊伍素質。作為學校財務科的出納,她始終把學習放在首要位置,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工作水平。同時,她狠抓工會職工學習,認真完善了華勝學校工會學習制度,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有效提高了學校職工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圍繞中心,充分發揮工會職能作用。作為學校財務科的出納,她積極維護職工利益、為職工辦實事辦好事、實施送溫暖活動。一是關心職工身心健康。教職工家中的紅白喜事、教職工生病以及國慶、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等,她都能堅持親自上門探望、慰問。二是關心困難職工,開展送溫暖活動。在各種節日期間,開展慰問走訪活動,竭盡所能的幫助職工排憂解難,使職工全力工作無后顧之憂。

三、組織活動,不斷豐富職工文化生活。2011年,XXX同志積極配合學校領導組織全校教職工前往惠東巽尞灣和臺山富都溫泉開展團隊活動,從而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同時在日常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工會干部的作用,經常與教職工溝通、談心,充分了解教職工的思想動態,引導教職工積極為學校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真心成為教職工的知心朋友,協助學校領導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得到了學校領導的信任和教職工的愛戴。同時,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政治學習,在工會活動室組織開展職工喜聞樂見的經常性的學習和娛樂活動,購買了健身器材、象棋、挑起等文化用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職工活動需求。

篇5

論文摘要:文藝復興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其美育思想內涵值得人們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給當今美育思想以及音樂教育帶來良好的現實啟示 。 

文藝復興發生于14至 17世紀上半葉它是人類文明史中的一大飛躍.人們不僅對世界和自然美有了嶄新的認識.人性也得到了復蘇.在文學藝術領域中人們盡情地歌頌美、抒發自己的情感,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當時自然科學哲學探索、文藝創作等都空前活躍、繁榮。筆者旨在闡釋該時期美育思想的內涵及對當今美育和音樂教育的現實啟示。 

一、文藝復興時期羹育觀的特點 

1美育思想核心和美育教育目標

人文主義是當時美育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思想精髓是對現世人生的重視把個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樂看成是人性的理想。人們提倡人性人權和個性 自由,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情感科學 為人生謀 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提出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利益自由” 平等博愛等口號.贊美人、歌頌人和培 養全知全 能的完美的人是當時文學藝術美學和教育的中心內容與主要職責。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不斷提高人類自身的素質,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并順應自然本性生活才能達到幸福的境界,一系列的思考帶來了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創作的繁榮。

2 美育教育途徑和方式

(1)注重文學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該時期的作家 、藝術家以及 思想家 、理論家深切感 受到文藝 的強烈美 感教育 作用 并善 于運 用文學藝術 的特 點來宣傳和培育人文主義思想  代表作有 《巨人傳》《抒情詩集》《十日談》《愚神頌》《堂吉珂德》等這些作 品有 的鞭撻 了經 院教 育 思想 的 弊端 ,有的熱情歌 頌了大 自然以及 人世間真摯美 好 的情感 ,有的塑 造 了 向往 自由世界 ,具有斗爭精神 的青年形象 ,很 好地浸染 了人們 的心靈 。西班 牙現 實主義作 家塞萬 提斯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既有趣又有益.既可以娛人又可以教人它們應該是人生 的 鏡 鑒風俗的范型和真理的假象”。莎士比亞的系列作品則更是創造了人類文 學藝 術史 的高峰.他通過詩歌及悲、喜劇等多種形式盡情抒發對美的感受以及人類高 尚而美好 的情感 。 

(2)把文藝的認識、教益作用融合于”和娛樂、消遣之中德智體美結合采用直觀生動、適合兒童特點的教育方式。他們認為悲劇有和“凈化”作用指出詩是模仿的藝術.是一種指向教益的娛樂,能夠娛情悅性 。他們注意教學的吸引力和學生的興趣盡可能調動兒童的積極思維能力,讓兒童在游戲中進行學習,并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培養 ,認為學習音樂、舞蹈等知識和技能盡管看不出直接的使用價值.卻可以給人們帶來奇特的享樂,并得到豐碩的成果,也即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文藝復興時期美育思想的現實啟示

1 美育教育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 

筆者認為,進行美育教育本身就是以人為本.學校教育 日益提升美育教育的地位 ,體現 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對自身價值的認識 、對推進社 會發展的深刻而又全面的哲學認識 。如果說幾百年前的文藝復興提出人文主義是對人性的復蘇和回歸,那么現在的以人為本就是這一思想的成熟和發展。如我國的政治教材 中已明確提 出: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 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2 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一環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育的效應主要在兩個方面,即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建設,可以看出其與文藝復興思想的淵源關系。藝術教育因其比其他事物的審美含量充盈、集中而成為實施美育的最根本或主要的形式它涉及人生的各個層面和人文社會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中有不少對音樂教育有著較高的評價和認識。維多里諾就非常重視音樂的美育教育作用.認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對提高感覺和知性的能力都有好處維爾吉利奧則認為音樂這類學問是超脫 于實際的利益而自身成為自由的科學,弗萊佛認為.音樂舞 蹈對發展人的身心健美有重要意義今天的音樂教育越來越多地 強調以審美為核心讓生活變得非富多彩,人類變得文雅和充滿愛心的內在目的.它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和教育的愉悅性,隨著音樂教育研究的推進和改革的實施日益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三.對音樂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再思考

1注重學科的交叉 、融合和滲透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育中人文主義傾向十 分明顯,教育內容及教育形式都出現了多元化 、自由化 、分工化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音樂教育與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聯系更加緊密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學家 雷默提出了綜合藝術教育的觀點。他認為音樂教育只有和其他姐妹 藝術結 盟 ,才能夠朝學校的核心課程邁進,更好 地發 揮美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也離不開藝術之外的其他 學科的養料 ,這一點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已給我們啟示。例如他們認為音樂與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達 ·芬奇  丟勒等 藝術家們把藝術作為~門科 學來進行研究。歷代音樂流派眾多很多都得益于 其他 學科 或是 人文哲學思想 的啟示.如德 彪西 創立的印象主義音樂風 格來 自于 印象主義 詩歌 和繪畫的啟示:中國古琴藝術講究  清、微 .淡遠的意境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今天環境音樂醫療音樂等概念的出現也證明了不同學科領域間的融合滲透,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 實用性 。  

2  寓教于樂”的同時注重創造性是 美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 目標 文藝復興的教育思想是我們今天“寓教于樂思想的前身,同時,我們今天講求寓教于樂也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在審視音樂課程價值時指出音樂課程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作為人類的巨大潛能,當今世界創造潛能的開發被日益得到 重視,人們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也隨之而發 生著改變。創造能力與美育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方面美育教育能開發創造潛能,創新能力需在感受和創造性實踐中培養,另方面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又有待于人們將時代精神給予創新性的運用不斷創造出新的、好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從中汲取營養、升華心靈,并從中獲得靈感 ,進一步激發人的創造力。文藝復興距今已經過去了3o0多年的時間.但它的美育思想精華卻至今仍影響著人們值得我們不斷去思索繼承和創新運用。

參考文獻: 

[1]涂途 西方美育史話[m]北京 紅旗出版社,1988

篇6

關鍵詞:后進生教育;賞識教育;溝通;家校合作

本文從針對幾個后進生表現的特點,進行教育轉化作了分析,尤其如何用寬容賞識來轉化后進生方面做了較詳細的分析和探討。讓我們摒棄對后進生的偏見,多給后進生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后進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后進生的成長,積極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強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工作。

1問題的提出

我們所說的后進生指在教育的主導影響下形成的一部分道德品行差,學習差,或在品德和學業兩方面都比較差的特殊學生,而不是指由于某些遺傳的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應遲鈍的學生,更不是指已經走上犯罪道路具有行為的問題兒童。其實,大多數后進生并不自甘落后,他們也有自己的目標、理想與追求,可是由于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比其他的同齡人更多地遭遇到了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挫折和障礙。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評和處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須對他們傾注愛心,十分尊重他們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他們,用愛心融化后進生冰凍的“心理防線”,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

2轉化后進生的幾點策略

2.1賞識優點,用知識征服其無知。小杰性格暴躁,情緒很不穩定,自控能力差,容易激動,好發脾氣,動不動就欺負同學,又有撒謊的壞習慣,引起老師和同學的反感。常常搞惡作劇逗弄同學,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到了中高段,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他更有了愛的需要和渴求,但往往受挫,便以為周圍人輕視自己,于是出現攻擊,破壞欲較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家庭溫暖,父母教育觀念不統一,給孩子有漏洞可鉆,讓強烈需要得到老師、同學關愛的他過早地學會了父母面前一套,老師這里又一套的為人處世態度。但從小性格爆劣的他,經常惹事生非,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他,故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破罐子破摔。沒接班時,這位特殊生就以一些與眾不同的行為引起了我特別的關注。當我走近他后,如何轉化其不良行為習慣,讓他和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學習生活的燦爛陽光便成了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2.2激發興趣,用愛樹立其信心。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稟賦是被賞識的渴望。”渴望成功,渴望得到重視,這是每個人正常的心態,誰會拒絕欣賞自己呢?每當看見小達的桌面、桌下橫七豎八地躺著鉛筆、橡皮、課本,甚至于他的鞋子時,我都會告訴我自己,這是我一個還沒長大的“兒子”,我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愛去關心他,幫助他,引導他。剛接班,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小達的作文寫得很棒,就鼓勵他競選宣傳委員,負責全班的光榮稿審核批改任務。那天,在講臺上,小達激動地對同學和老師說:“我雖然成績不理想,身上有許多毛病,但是我愿意為大家,為班級做點事。”在我和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小達就任了,每周一次的批改,他是那么認真,不放過一個錯別字,一句病句。漸漸的,孩子有自信了,有時一下課,就樂顛顛地跑到老師身邊,問需要幫忙嗎?每次看到他起勁賣力的樣子,我既高興又心疼,怕他累壞了,總是不斷地提醒他歇會兒,別累著,有時還幫他擦擦汗、洗洗臉,冬天,為他擦上一點護手霜,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愛———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憐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只是“恨鐵不成鋼”,而需煉鐵成鋼。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不失時機地關心他們,引導和鼓勵他們爬起來再前進。

2.3爭取信任,用愛搭設溝通之橋。長期以來,在教育學生特別是后進生問題上,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配合的不夠,一方面,學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進生,另一方面,社會上不關心和諷刺后進生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而淡化了學校教育。為此,在后進生轉化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對他們的積極影響,尤其要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進生家長的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只有真正為后進生營造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后進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我還堅持以新聞大力表揚在校各方面進步顯著的學生,利用校園網宣傳班級風采,讓老師、家長了解班級。當然,也會格外“照顧”這些后進生,讓他們和家長感受到他們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信心。

2.4如何幫助、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進步與落后。有些家長似乎總是把握不好分寸,要么,對孩子吝惜自己的愛心,要么,就是溺愛過度。事實上,他們剝奪了孩子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空間,總是把自己的希望過多地過重地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幼小的心靈哪里能承受那么多!我想在此呼吁,我們要尊重孩子,給他們選擇的權利!相信有了家長和學校社會的一起努力,我們的孩子,下一代就會在社會的海洋中自由、幸福、無憂無慮地遨游。后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轉化過程中,后進生故態復萌,出現多次反復,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對這項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的熱情,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使后進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如果沒有一個長期、耐心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心理準備,教師很容易喪失對他們的信心,甚至認為他們已經“無可救藥,沒有希望了”。要知道“一鍬挖不出一口井來,一口吃不出一個胖子來”,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長的時間,更何況是塑造人的靈魂呢?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理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就讓我們擁有這份真心去贏得孩子們和家長的愛吧!

參考文獻:

[1]《走向心理健康:個案篇》.華文出版社,李峰編.

[2]《小學教育論文撰寫與例舉》.寧波出版社,葉昂龍編著.

[3]駱伯巍.《教學心理學原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篇7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

篇8

關鍵詞:教師德性;教師道德;教師倫理

在我們的國家里,教師一直受著人們的尊敬和厚愛。一提到教師,人們總是把其比喻為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春蠶”、“蠟燭”、“園丁”。是什么讓人們對教師如此地尊敬與厚愛呢?筆者認為,除教師職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以外,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個體所具有的道德特征,毫無疑問是人們尊敬教師的主要原因。然而,從教育的發展中我們看到,教師德性在追求形式與功利的教育中被分離出來:在追求以知識為主的智育中,被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所忽視;教師德性逐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教師對功利和權利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對“春蠶”、“蠟燭”、“園丁”等形象的內在價值的追求,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教師德性的內涵

對教師德性內涵的理解,其關鍵在“德性”一詞。對“德性”內在意義的正確把握必須與“道德”、“倫理”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德性”的內在意義。我國是一個重“德”的國家,“德”字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東漢之時劉熙就對“德”作了專門的解釋。劉熙認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其意為“得到”,就是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能從中有所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把“德”解釋為“德,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也。”就是說只要把事情處理恰當了,就可以從他人那里得其益,同時也能在處理事件時從自己的體會中有所收獲。因此,“德”是可以通過外在的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內在的自省獲得的一種心理品質。“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質。如《中庸》中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性”、“道”、“教”三級體系中,“性”處于最高級品位,是萬事萬物的本質之所在。在國外,德性也備受哲人的推崇。柏拉圖認為“德性是心靈的秩序”,把德性作為與天賦相適應的品位。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種用來使個性達到善福的性質。”而倫理學家麥金太爾則認為,“德性是一種獲得性人類品質,這種德性的擁有和實踐,使我們能夠獲得實踐的內在利益”。因此德性是一種個人內在的、在外界環境與內在體驗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品性。

最初,“道德”是“道”和“德”兩個詞組成的。“道”初指人們行走的路,后來引申為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產生這個世界的最初本原。通過對“道”的體悟,從“道”中有所“德”(得),通過“德”的提升,養成完美的“性”。在“道”、“德”、“性”三級體系中,“道”處于最高級品位,是對世界普遍原理的概括;“性”處于最低級品位,是“道”的具體化,并體現在個體行為中。因此,“道德”是屬于帶普遍性的,對人類整個群體的一種要求,而“德性”卻是存在于單個個體身上的一種獨特的心理品質。教師道德也即是對整個教師群體,做為一種特定的職業群體所應具有的帶有普遍性的要求,屬于教師團體道德;而教師的德性則是單個教師所獨具的一種內心狀態,屬于教師個人道德。不管是“道德”還是“德性”,又同時都歸屬于倫理這一領域,教師道德和教師德性都是在教師倫理這一特定領域內發展。從對教師道德的探討上升到對教師德性的探討,體現了教師倫理從規范倫理向德性倫理的發展,從群體倫理規范向個體德性倫理自省的轉變。由此,我們得出,教師德性是教師倫理體系中的,教師個體身上所具有的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內在道德標尺,具有最高標準和理想的成分。

二、教師德性的價值

從主—客二分、目的—對象角度來看,教師德性確立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教師自己的內在價值和學生的外在價值上。教師方面,教師德性的確立把教師群體的規范倫理推到了教師個體的德性倫理,把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個人道德區別開來,讓教師的個體道德和群體道德、個體和群體都能各得其所地獲得發展。正如美國哲學家尼布爾所說:“用個體道德去規范群體行為,或反過來僅用群體道德要求個體,都可能造成道德的淪喪,無助于解決社會問題和消除社會不公正。”把教師德性與教師道德區別開來,有助于教師道德的規范建設和教師德性的自我提升。教師個人在掌握群體所需的職業規范后,通過“外得于人”向他人學習,和“內得于己”的內省體悟無限制地提升自己的品性,在教育實踐和感悟中不斷自我完善,不斷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而獲得“德性”的提升。這樣,對教師群體和個體都有著莫大的好處。它不把原本屬于教師個人的教師德性強加于教師群體,讓教師們感到遙不可及,而產生不必要的精神負擔;它也不會使教師道德限制了教師德性的發展,使教師德性囿于教師道德而無所適從。這樣,教師既滿足于教師道德的要求,處于一個職業體系圈中,成為其中的一員,又不至于囿于這個職業圈而走不出來從而失去個人德性存在的獨特性。

一個教師具有教師德性,意味著他對生命、對人生等有著獨特的感悟。這種感悟是屬于他自己的,他能用獨特的眼光觀察其周邊的人、事、物,形成對這些人、事、物的獨特認識,迸發出創造的火花。這種創造來自于對“德性”的無拘無束的拓展,以及個人對世界及人生的自由選擇。這種教師德性對于學生會帶來巨大的利他價值。教師把這種選擇的自由和創造教給學生,能讓學生在自我選擇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的人生,從而培養出有見地、能創造的新一代。一個有教師德性的教師能夠擔負起教師角色所需要的道德品質,實現教師角色的特殊目的,體現教師德性的利他性。教師德性的利他性來源于教師德性的內在規定,在執行內在道德法則的過程中外顯出來。有教師德性的教師在潛意識中有一種“善心”、“愛心”和“責任心”,從而把自己的學生教好。這是一種來教師自身內部德性的迫切需要,而不是來自外在的社會壓力。這種內在需要能調動教師最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教師在學生的期待中最大程度地體現出教師之所以為教師的偉大師魂,給學生的成長帶來莫大的、獨具匠心的教育和教學,讓學生在教師德性的熏陶下獲得巨大的收益。

三、教師德性的建構

教師對生命、人生及其周邊人、事、物的獨特感悟與認識,教師所具有的獨特創造性主要來自于教師德性提升過程中的教師自由選擇。這種自由選擇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回旋空間。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做一位杰出的教師,也可以選擇做一位平庸的教師。怎樣才能養成卓絕的教師德性?從哪些方面來建構教師德性?這是探討教師德性的關鍵性問題。關于教師德性的建構問題,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善心——建構教師德性的基點

“善心”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意識,它在緘默的、不知不覺的狀態下調節個體的行為。教師對“真”、“善”、“美”的無止境的追求,是教師德性養成的起點。教師從“善”的角度看待周邊的事物,把“德性”的養成看作是一種追求善的過程。通過“外得于人”的學習以及“內得于己”的內省而逐漸提升教師的“善心”。教師一旦有了“善心”,就會從頭至尾地善待學生,把對學生的教育看作是掃除學生心靈上的“灰塵”的過程而不厭其煩地去教導學生。教師的德性正是在“善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善心”,教師的德性就失去了內在的規定性,失去了內核,也就無從體現教師個人道德的完善,教師德性的建構也無從談起。只有建立在“善心”的基礎上,教師的德性才能從最初的本性基質得以構建,并在個體不斷的教育實踐的體驗中獲得發展和完善。

2.愛心——建構教師德性的動力

“愛心”是建立在“善心”基礎上,對外界的人或物做出價值評判后,在個體內心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傾向。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德性得以建立的動力。教師正是基于對學生的愛才能在育人的路上找到人生的意義和樂趣;才能十年如一日地善待學生,愛學生;才能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找到人生的真諦。教師在“善心”的基點上建立起教師德性的基質,然而,教師德性完善的程度則取決于教師對學生愛的程度。教師對學生的“愛”促使教師不斷地進行道德的內省,不斷催生出教師德性新質的誕生,從而不斷提升教師德性的品性。“愛心”是教師德性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在“愛心”的驅使下,教師不需要來自外在的要求和壓力就會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從而使教師的自覺能動性得到極大的發揮,教師的德性也就會在其內驅力的推動下持續不斷地得以提升。

3.責任心——建構教師德性的指向

教師德性有“外得于人”和“內得于己”兩種完善途徑。教師德性在“善心”的基礎上,通過“愛心”的驅動,以內省途徑獲得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教師德性的“外得于人”。教師的“善心”和“愛心”都是內隱的,隱藏在教師內心深處。教師德性的強化以及教師德性的最終體現就必須走外化的道路,將教師德性指向教師外顯的責任心上來。責任心是教師在“善心”的基點和“愛心”的驅動下所建構的教師德性的外在表現,也是教師在“外得于人”的學習中建構的教師德性的職業指向。一個人一旦成為教師這個群體中的一員,他與學生之間就建立了某種契約,他有責任、有義務把學生教育好。在“善心”的基點上,在“愛心”的推動下,把學生教育成某種標準的合格的學生、優秀的學生。

因此,在教師德性的建構過程中,“善心”、“愛心”、“責任心”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在“善心”的基礎上,“愛心”的推動下,“責任心”的具體體現中,教師德性才能獲得全面的提升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宋曄.教師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2]陶志瓊.關于教師德性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9(1).

篇9

開幕式上,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稱贊《旅游學刊》培養了一批大家、專家,希望《旅游學刊》能夠越辦越好,為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他還從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角度,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希望與會專家多做一些基礎理論的研究;第二,加強對發展戰略的應用研究;第三,加強對國際經驗的研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特別是始終把握國際發展的前沿動態,以引導我國旅游業科學發展;第四,需要加強對熱點問題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導游管理、職業分類、產業政策等“老大難”問題,還應該留意空白性的問題。

一、主題報告

來自國內外的4位著名學者為大會做了主題報告。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旅游學刊》名譽主編劉德謙以《學科成長的時代推手――關于我國旅游學科成熟度的討論》為題,探討了旅游學科基礎理論已經建立,并在不斷地得到豐富;旅游法規體系和旅游標準化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旅游合作和旅游行業運行的規范,從而優化了學科研究的對象等10個旅游學科成熟的表現。

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教授做了題為《頂天立地――關于中國旅游研究的幾點認識》的演講。所謂頂天立地,涉及中國旅游研究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回歸原點,是立地;一個是引領前沿,是頂天。目前的旅游研究首先需要回歸原點。而原點的研究,一是旅游的元哲學和元理論;二是描述,對涉及旅游的各個方面進行完整的描述;三是解釋,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入的解釋,形成理論的說服力;四是分析,需要建立體系和框架,形成理論的系統化。

中山大學校長助理、旅游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以《中國旅游研究:回顧與展望》為題,分3個部分梳理了海外學者對中國的旅游研究、中國學者對中國的旅游研究的特征,以及未來中國旅游研究的發展方向。關于中國旅游研究的未來,保教授指出了4點方向:第一,持續關注旅游研究的理論建構;第二,強化旅游研究的知識/理論輸出;第三,提升旅游學術刊物(平臺)的水準;第四,提升旅游應用研究的水平與深度。

英國薩里大學教授、國際公認的權威旅游學術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主編John Tribe結合近年在Annals上發表的研究成果,介紹了國際旅游研究的現狀、趨勢及創新,為國內旅游學術研究在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等方面帶來很多帶來很多新的理念和思考。

二、主題論壇

本次年會設置了4個主題論壇以及教育論壇和博士論壇。

第一論壇為“‘十二五’期間中國旅游研究的五年規劃”,由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主持。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教授宋海巖,北京大學旅游規劃與研究中心主任吳必虎,北京首都旅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首旅建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潤鋼,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崔鳳軍,去哪兒網副總裁張澤,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寧澤群圍繞此議題進行了探討。

宋海巖、吳必虎、寧澤群回顧總結了中國旅游研究的變化及旅游研究對象等方面的轉變。宋海巖介紹了國外的經驗,例如政府提供研究經費和教學經費,學校研究成果要能夠應用到實踐當中,而業界也參與學校的教研和課程設置,同時企業也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經費,但學校研究體系跟實際有差距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崔鳳軍特別指出,目前中國旅游學術研究亟須解決兩個問題:建立旅游研究的范式;旅游學科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問題。張潤鋼、張澤作為旅游業界的專家代表,從企業的具體實踐提出,目前的研究成果很難在企業轉化成實際成果,迫切希望旅游研究能夠有更新的實踐性成果。

此外,論壇嘉賓還對如何將中國旅游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進行了討論。吳必虎指出,應該做些應用理論研究;教育部要推進旅游學科的一級學科建設;國家旅游局要重視專家的作用。

第二論壇為“‘十二五’期間城鄉統籌與旅游發展”,由青島大學旅游學院院長馬波主持。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光,著名農村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嶸,海南省旅游委巡視員陳耀,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楊振之,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汪宇明參加了討論。

光首先表示,目前的城鄉統籌有很多內容,主要是政府主導,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考慮,是城市的發展。具體到與旅游相關的方面,現在城市旅游是要考慮如何能夠提高水平,而鄉村旅游重點是考慮如何進一步開發,城鄉旅游都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于建嶸提出,要把人文、文化、愛心、物質融合在一起,公益旅游是一種好的方式;要從人文的角度來理解城鄉統籌,一定要尊重農民的利益、尊重農民的權利,使農村生活多元化,而不是大規模搞土地流轉。楊振之結合成都近年來在城鄉統籌方面的實踐,分別從城鄉統籌中涉及的制度問題和旅游發展在協調城市和鄉村發展關系的作用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汪宇明提出,上海要率先建成全國城鄉一體化格局,路徑有很多,但最新的動向集中在公共服務的根本性并提出了一個顧慮,即鄉村被城市化。陳耀結合在海南的工作經驗談到希望由旅游推進城鄉統籌,提出“鄉城統籌”的概念,認為在科技進入農村、資本進入農村的同時要保障農民的利益。此外,專家們著重探討了土地流轉、尊重農民的權利和利益、公正性等問題。

第三論壇為“中國旅游研究的國際化”,由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朱f主持,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副教授肖洪根、安徽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陸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院長鄒統釬、南開大學教授李天元、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李享參與討論。

謝彥君表示,中國旅游研究的國際化應該體現在3個層面,即視野、方法、規則。研究者不僅要有更加寬泛的、世界性的視野;進行科學研究所使用的工具和交流核心研究成果的平臺要國際化;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則也要符合國際規則。肖洪根分別從技術和知識兩個層面進行了分析,第一是非英文國家開展的旅游研究,走國際化的道路應該是一種趨勢;第二是知識傳播過程當中,或者是科學傳播過程當中的“大同”主義。陸林從三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一,中國旅游研究首先要接受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價值觀、思想,然后用這樣的 視野來開展中國的研究;第二,中國旅游研究要有更多的獨立思考,立足于本土,立足于民族化;第三,貫通中西文化。鄒統釬列舉了一系列數字,顯示出中國的旅游研究在世界范圍取得的成績還是值得肯定的。李天元闡述了他對中國旅游研究國際化的理解,即國人的旅游研究要能夠融入到國際社會當中去,擁有跟國際溝通的共同話語權的平臺,并通過國際化更好地了解別人、宣傳自己。李享則圍繞世界關注中國,中國的旅游研究關注國外的旅游情況不足,以及中國更應該關注世界3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第四論壇的主題為“30年來中國旅游研究成果總結與當前走勢”,由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輝主持,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石美玉、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凌云、陜西師范大學旅游與環境學院教授馬耀峰、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莊志民、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勇參與討論。

論壇專家認為,30年來中國旅游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學科建設、理論研究亟待提升。在總結成果時,專家們圍繞重新回歸到旅游學研究本質、旅游研究范疇、旅游的研究角度等最基本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談及未來旅游研究的走勢時,馬耀峰提出旅游學從借鑒、整合到提升、優化的轉變的趨勢,學科融合、學科深化和學科體系的構架亟須共同努力。莊志民提出要從辯證思維來理解走勢,旅游產業研究要從經濟為中心向以經濟文化為中心轉變,并且搞清楚旅游研究和實踐的本源和去向問題。馬勇提出學科引領、產業支撐、產業融合三大走勢。石美玉提出了消費者的問題是未來研究的一個熱點。

該論壇的討論吸引了臺下嘉賓的積極參與。保繼剛提出,希望增強旅游研究者內部的凝聚力,旅游學科應為產業發展解決更多實際問題,并培養一批堅定的旅游研究追隨者。朱f也認為,過去30年旅游的發展,最大的成就是有一群數量龐大的、有無限熱情和能力的一個群體的出現。

本次年會特別設置的教育論壇以“‘十二五’期間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為主題,由吳必虎教授主持,東北財經大學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院長謝彥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副院長谷慧敏、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王美萍、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彭青、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夏贊才、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趙黎明參與討論。

吳必虎與嘉賓們分享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首先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旅游方面的增長情況;其次,學院辦的旅游系專業方向非常多;最后,是專業教授的從業經驗豐富,有70%的人教學經驗豐富。謝彥君談及目前國內旅游教育現狀的3個方面:全國的院校數量很多;各院校教師數量差別相當大;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谷慧敏談及目前旅游教育受到了教育體制的制約,使得很多老師不能深入到行業一線進行深度的接觸。夏贊才認為旅游教育的問題是其結構性的問題。王美萍認為在“十二五”期間旅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創新這個階段,教師的創新和發展顯得更為重要,教師隊伍應該是以規模為基礎,以質量為榜樣,以功能為特征。彭青提出課程計劃應該兼顧職業導向和未來導向兩個方面,或者是通識教育導向。趙黎明認為,老師應該在完善自己的同時,還要站在更遠的角度看旅游學科發展。

本次年會還專設了博士論壇,為學術新秀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共有16名博士代表做了精彩演講,并得到了宋海巖、張輝、許春曉、肖洪根等專家中肯的點評。

三、學術委員工作年會及頒獎典禮

本次年會專門召開了《旅游學刊》首次特邀學術委員工作年會。學術委員們首先投票評選了“大地風景杯?《旅游學刊》2010年度十佳論文”,然后圍繞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刊水平和辦刊質量、如何更多的吸引國內外優秀論文、欄目設置、封面風格等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篇10

[論文摘要]倡導職業人文主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繼承我國近代職業教育優秀傳統、順應國際職業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觀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從轉變觀念、確立核心價值、設計課程體系、加強師德建設、注重知行統一等方面構建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創新體系。

在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諸多論題中,如何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成為眾多有識之士討論的焦點問題。但是,絕大多數論者依然強調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異與對立,沒有看到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與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區別,認為只要借鑒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實現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本文提出,應當把職業人文主義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價值訴求,在職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的科學發展,構建基于職業特性的高職院校人文教育體系。

一、職業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職業是人們所從事的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相對穩定的工作。職業本身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性質,具體體現在:第一,職業具有社會性。職業本身是社會分工的產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分類也越來越細化。只有在社會之中提供社會發展需要的產品和服務,職業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義。第二,職業具有歷史性。伴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社會生活中的每一種職業都經歷著一個產生、發展和變革的過程。第三,職業具有道德性。作為社會分工的產物,職業是社會生產實踐的表現形式,也是社會交往的重要途徑和紐帶。因此,職業必然與社會倫理相關,強調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服務于社會,從而獲得合理報酬。第四,職業具有“生活”性。任何職業都必須由具體的人來承擔,每一個人也都必須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從事一份職業。因此,職業不僅關乎社會,而且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來說,職業本身就是人生價值和生活意義之所在。總之,職業的內涵具有豐富的社會意義和鮮明的人文主義性質。

我們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應當以職業人文主義為基本價值訴求,就是要突破“專業學習訓練+人文(通識)課程=融合職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職業的社會意義和人文屬性為基點,全面構建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學體系和創新模式。具體來說,職業人文主義教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建立職業社會使命。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社會化生產網絡上不可或缺的紐結。每一種職業都以其專業化的勞動和貢獻服務于社會的良性運行,推動著國家的不斷發展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是每一種職業的社會使命和責任。選擇一個職業,就是選擇一個直接服務社會的舞臺,也是選擇一種社會使命和責任。崇高的職業社會使命,體現著具體職業和社會整體的有機聯系,也為每一個勞動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動力和意義源泉。

2.理解職業歷史文化。在職業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那些影響行業興衰的典章制度文獻、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職業技術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業先驅人物等構成了每一種職業或行業發展變遷的軌跡,積淀為每一種職業或行業的獨特歷史文化。只有理解職業的歷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當下職業選擇的社會意義。

3.培養職業價值意識。特定職業既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也包含著特殊的職業價值意識。職業價值意識具體體現在:每一種職業都有自己的職業精神、職業信仰、職業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凝結為每一個從業者的職業是非觀、善惡觀、美丑觀、榮辱觀。職業價值意識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從業者的內在價值理性和道德自覺,這是職業人文主義訴求的核心內容。

4.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職業教育亦是一種人生教育。職業生涯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系的行為與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愿望等連續性的過程,也是一個人一生中職業、職位的變遷及職業理想實現的過程。人生需要引導,職業生涯需要設計規劃。設計職業生涯的目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結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特點,確定人生的目標,設計合理可行的職業發展方向。職業生涯設計,真正體現著職業教育的人文關懷。

二、倡導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依據

1.倡導職業人文主義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價值核心是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就是要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好、實現好、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人文主義為價值訴求,正是以人為本的切實體現。職業人文主義的目標就是要努力彰顯職業的人文主義性質,真正把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融為一體,使社會需求、職業特性和人的發展緊密結合,培養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職業人”。一方面,通過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實施,實現受教育者全面素質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各行各業現實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實施,為進一步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提升職業水平和職業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從文化角度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是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第二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個體。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人文主義為價值訴求,就是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地滲透在職業教育之中。職業人文主義具有強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職業人文素養使學生能夠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將從事的職業的社會意義,為專業知識的學習、職業技能的訓練提供強大而持久的內在驅動力,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乃至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方向感與和諧穩定的心理狀態,才能夠很好地處理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關系,開拓和諧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這樣,高等職業教育就能夠通過培養和諧發展的“職業人”,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對技術學校來說,這也是正確的,盡管技術學校的學生將要從事的是一種完全確定的專門職業。”

2.倡導職業人文主義教育是繼承和發揚我國近代職業教育優秀傳統的要求。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進程中,倡導和關心職業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別強調職業教育目標的人文主義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創辦人黃炎培對于職業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著清醒的認識,指出“辦職業教育,最易犯兩種病。其一,學生誤解了‘自尊’的一個名詞,于是不知不覺看輕一切作業。隨你學什么工藝,都成為貴族的工藝。除掉規定工作課程以外,不愿動手。其二,僅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兒沒有自動的習慣和共同生活的修養。這種教育,頂好的結果,不過造成一種改良的藝徒,絕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為了防止這兩種弊病,在中華職業教育社所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生入學時一律要寫誓約書。誓約書的內容是:“一、尊重勞動(學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內一切灑掃、清潔、招待等事,均由全體學生輪值擔任);二、遵守規律(校中有全校學生組織自制團,自訂一切規律而自守之);三、服務社會(學生除校內服務外,兼于校外從事一切相當之服務)。”此外,黃炎培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宗旨是:“職業教育,將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長,以從事與社會生產事業,藉獲適當之生活;同時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標,即養成青年自求知識之能力、鞏固之意志、優美之感情,不惟以之應用于職業,且能進而協助社會、國家,為其健全優良之分子也。”他認為,大學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養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學術,而以職業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專科學校的使命在造就實用人才,同時亦須重視人格訓練,以免由實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生利有二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時。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產雖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則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謂之職業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謂之職業界中人。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凡不能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謂之職業教育。”他還強調“生利主義”對師生之精神的指導作用:“生利主義側重發舒內力以應群需,所呈現象正與衣食主義相反。生產一事一物之時,必自審曰:‘吾能生產乎?吾所生產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師學生于不知不覺中自具一種利群之精神。”這種“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種超越一己私利、以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為價值理想的人文精神。總之,黃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強調必須把正確價值意識的培養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只有把職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統一起來,實現職業教育的工具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有機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職業教育。

3.倡導職業人文主義是順應國際職業教育發展新趨勢的要求。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英國出現了新職業主義思潮,主張把職業教育納入主流教育,構建一個以培養高技能的、彈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勞動者為目標的全新職業教育體系。其指導思想是:職業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職業訓練,而是要從“培養工人從事單一的、剛性的和細瑣任務的泰勒主義和福特主義”中擺脫出來,以培養“核心技能”為目標。所謂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度專門化的、狹義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遷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識與理解”“與民主社會相關的共同的價值觀”“可遷移的學習內容”“共同的學習經驗”等。顯然,這里強調的“共同的價值觀”就是職業素質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質。英國新職業主義教育思潮對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職業教育都產生了影響。美國職業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興起過一項以提升青年的學術成就和就業能力為主旨的“學校向工作過渡”(簡稱STW)改革運動,進入21世紀之初,這項改革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持續。在其基礎上,當前美國職業教育正在進行“學校向生涯過渡”(簡稱STC)改革。從STW到STC的轉變,絕不是單純的名稱的改變,而是反映出美國乃至世界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倡導學生本位,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個體,著眼于個體職業生涯的持續終身發展。很顯然,從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看,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努力溝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職業訓練和人文教育,使職業教育服務于勞動者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終身發展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現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大勢所趨。

三、實踐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策略

1.確立職業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隨著經濟生活的市場化和社會階層逐步分化,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趨向于多樣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國教育的人文主義傳統呈現出式微之勢,教育目標也越來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別是在高等職業教育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重實用輕人文、重技能訓練輕道德養成、重專業成長輕全面發展成為普遍現象。“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被誤讀為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技能訓練、學生上學的目的就是找個工作,而作為人的發展必需的知識結構的完善、和諧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質的培養被置于次要的地位。這些都極大地制約著高等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質量,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長遠持續發展。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較,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科相對比較單一、人才培養周期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開設人文通識類課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教育,應當立足于自身的實際,從職業教育的特性出發,消除“職業/人文”二元對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職業”本身的人文內涵,確立職業人文主義理念,探索基于職業特點、面向職業生活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文教育創新模式,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這應當成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根本價值訴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理念。

2.構建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核心價值。高等職業院校具有鮮明的行業特征。不同的行業在勞動對象、工作任務、工藝流程和生產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其從業人員的人文素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辦學所面對的主體行業的職業崗位要求,確立自己的職業人文素養核心價值目標理念。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產業特別是商業服務業、以財經貿易類專業為主體的高等職業院校。財經貿易類職業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為人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對從業人員的職業人文素質有更高的要求。根據財經貿易類職業的特點,我們把“愛心、責任、誠信、嚴謹、創新”確立為職業人文素養的核心價值目標。“愛心、責任、誠信、嚴謹、創新”這五個要素組成的財貿職業人文素養核心價值目標體系,是根據時展對職業人文素養的要求提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體現,具有鮮明的職業針對性、簡明性和整體性,構成了一個從情感層面到認知層面再到行為規范層面,緊密銜接、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完整系統。

3.科學設計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課程體系。職業人文主義教育的實施需要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支持。我們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要注意其職業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系社會和職業生活實際,發揮對學生職業學習的理論指導作用。第二,職業歷史文化課程,主要介紹職業發展的歷史和獨特文化。例如,根據行業和職業特點,我們籌建了中國商業文化教學中心,就中國古代商業、中國十大商幫、京商、中華老字號、中國商業街、中國貨幣史、中國廣告文化史、立信會計文化等專題編寫教材,開設通選課程,使學生理解財貿職業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第三,職業道德和法規課程,使學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選擇職業的核心價值理念、職業道德規范和基本法律法規。第四,職業心理學課程,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學常識的基礎上,了解并培養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第五,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職業生活與人生價值、人生幸福的關系,了解職業發展的規律,使學生把職業理想與生活理想緊密聯系起來,積極主動地把個人職業選擇與社會發展趨勢統一起來,按照“社會所需、個人興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長遠思考。

另外,我們也十分注重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我們在校園里設立以“絲綢之路”“運河通商”“鄭和下西洋”“茶馬古道”為主題的雕塑,舉辦中國貨幣史的展覽,張貼古代著名商人、現代財貿行業先輩和模范人物的畫像和格言,邀請知名商貿企業家開設專題講座,使學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對職業的理解。在專業知識和技能課的教學中,我們有意識地滲透職業精神、職業倫理的教育內容,使學生確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確的價值觀重于嫻熟的職業技能”的意識。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我們精心設計了“愛心、責任、誠信、嚴謹、創新”五個教育板塊,開展經常性的學習和教育活動,構成了職業人文素養教育的第二課堂體系。

4.注重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要想實現職業人文主義的教育目標,從事職業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養良好的職業人文素養。因此,我們十分注重加強以師德建設為核心的教師人文素養教育,把“愛心、責任、誠信、嚴謹、創新”作為學院師德建設的主題。我們要求所有教職員工都要真誠地愛學生,以對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做誠信的表率、嚴謹的模范和創新工作的標兵。我們相信,只有師德優秀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才能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職業人文主義的價值理想,只有體現在學生的實際行動中,才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因此,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必須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要利用校內實訓、企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努力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職業情景,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體驗職業生活,逐步培養清晰、自覺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在實踐中認同職業價值、體驗職業精神,切實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人文品格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千樸.職業素養基礎[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

[2](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學會做事:全球化中職業教育的價值觀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4).

[6]石偉平,等.新職業主義:英國職業教育新趨向[J].外國教育資料,2000(3).

[7]劉春生,等.美國基于新職業主義的職教理念及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從STW到STC:世紀之交美國職業教育改革走向[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繼安.論高職人文教育面向職業生活的問題[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10]高寶立.職業人文教育論[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陳新文.從人文學科到人文教育[J].遼寧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義的職業教育價值觀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