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8:52: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隔代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道德教育現狀
大部分隔代家長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較為注重,教育內容等多為:不要說謊、不要打架、不要亂講別人的壞話、長大后要做一個孝順的人等。部分隔代家長也會教育兒童要懂得謙讓,特別是有弟弟、妹妹的朝鮮族留守兒童受到此方面教育的較多。
2.隔代家長注重文明禮貌教育。
朝鮮族是一個重視禮節的民族,文明禮貌的教育內容普遍占隔代家庭教育的50%以上,隔代家長不允許兒童使用不文明的語言,在禮節方面會經常教育兒童遇到認識的長輩一定要鞠躬并大聲地問好。同時,隔代家長也很關注兒童在學校的文明禮貌表現,教育兒童見到老師要恭敬地問好,下課后要給老師鞠躬并說老師辛苦了。隔代家長還注重兒童在餐桌上的文明禮貌,會教育兒童:長輩沒有吃的時候你不能動筷子。朝鮮語中分敬語與平輩語,對長輩或不認識的人要說敬語,隔代家長也較重視此方面的教育,從小讓兒童樹立根深蒂固的長幼有別、尊敬師長的思想。通過觀察與訪談,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尊敬師長方面的行為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二)生活習慣教育現狀
1.隔代家長較注重兒童日常生活習慣培養。
隔代家長對生活習慣教育的較多,如吃飯時不要說話、飯桌前行為舉止要端莊、睡前要仔細洗漱、不要摸臟的東西等。兒童不遵守時,大部分隔代家長會選擇進行適當地批評與糾正。
2.小部分隔代家長重視兒童生活能力培養。
本研究的對象均為9~10歲的兒童,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中不做任何家務,隔代家長認為9歲或10歲的兒童仍太年幼,無法做一些洗、擦的家務,自己盡全力照顧孩子飲食起居,希望孩子專心學習。只有小部分隔代家長重視兒童生活能力培養。來自核心家庭的兒童普遍比留守兒童做家務的意識強,部分會選擇在周末打掃自己的房間,或者選擇幫助媽媽掃地、擦地。
(三)學習指導與學習習慣培養現狀
1.隔代家長側重于口頭教育、監督。
通過訪談發現,隔代家長關于兒童學習方面的教育側重于口頭教育的形式。簡單地口頭教育兒童要努力學習,聽老師的話,將來考入名牌大學。大部分隔代家長很少能像父母一樣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進行直接輔導,部分對學習較關注的隔代家長也僅限于口頭監督。8個隔代家庭樣本中只有2位隔代家長會監督兒童的作業是否做完,只有完成作業后,才能夠進行一些如看電視等其他活動。其監督的形式為口頭詢問:“作業都做完了嗎?”并未真正去做實質性檢查。部分文化程度較高的隔代家長較重視兒童的讀書習慣培養,周末或其他休息時間,會督促兒童讀書,讀物大多為兒童版名著、韓國故事書等,隔代家長會偶爾開門查看孩子是否在閱讀。
2.大部分隔代家長將教育全權托付給學校。
大部分隔代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身體不好、教育能力差,孩子的學習全部依賴學校,對兒童作業完成情況不進行過問。例如:M的姥姥認為,現今學校的教育很好,自己只要負責兒童的飲食起居,教育交給學校就可以了。
二、朝鮮族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由于隔代家長的文化程度不高、身體狀況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內容與現今的教學內容差異大的原因造成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學習指導缺失
通過訪談發現,15個家庭中4個核心家庭的孩子學業上有疑問時經常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11個隔代家庭除I與K的家庭外,其余9個家庭都不進行學習指導,其中5個家庭對兒童作業完成情況不過問,4個家庭采取口頭詢問的監督方式。大部分隔代家長依賴學校及課后輔導班,課后輔導班教師的素質令人堪憂,有些非專業教師上崗后,講述的內容與學生在學校學習內容不符,造成學生不必要的困擾。缺少家庭方面的監督或幫助,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上有明顯的差別。例如,核心家庭樣本A、B、C、D學習成績均較突出,隔代家庭中除H、I成績優異外,均呈現出學習成績較好、中等或中等偏差。筆者曾訪談I的姥姥,她是一位很健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老人。訪談時筆者問到:“您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苦惱是什么?”,姥姥回答:“孩子很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很好、鋼琴也彈地很好,基本沒有什么大問題。只有一件事我和她姥爺十分苦惱,我們老人不會用電腦,孩子有些使用上不明白的,我們不能及時地教她,還有學校留的一些作業需要使用電腦打字或者其他功能的,我們只能到家附近的復印部去尋求幫助。”科技發展迅速,老人接受新技術的能力慢,兒童需使用計算機完成的作業逐漸增加,有操作方面的疑問時,不能像核心家庭的孩子一樣得到解決,這也是大部分隔代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朝鮮族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學習指導缺失問題的成因主要為:隔代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身體狀況欠佳;曾接受的教育內容與現今的教學內容差異很大。N的奶奶在訪談時談及孩子的學習指導時說道:“我們以前年代學的東西和現在完全不同了,現在孩子的學業負擔多重啊,學習的內容也多。我看她們的漢語書,我們以前要學到6年級的內容,現在的孩子們到3年級就都學完了,而且年齡大了,眼睛也不好了,沒有那個精力去學習孩子學習的內容再去教她。”K的爺爺曾輔導K學習數學,但后期放棄,K說道原因:“我發現爺爺給我講3年級的數學題時,格式要求跟老師說的不一樣,我按爺爺講的寫了,答案都對但老師給我扣分了,爺爺之后就告訴我還是認真聽老師講的。”
(二)由于隔代家長教育觀念不正確、身體狀況欠佳造成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中溝通、理解、親子關愛缺失
通過訪談發現,留守兒童在學校受到表揚或考試成績很好時,會回家簡單溝通,讓親人開心。但存在一些苦惱的問題,例如與朋友發生爭吵甚至打斗、受到欺負或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并不會回家與隔代家長訴說,也不會通過電話與父母主動溝通。久而久之,朝鮮族留守兒童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無法很好地找到情感慰藉,造成兒童與長輩之間的溝通障礙,家庭教育的內容也就會隨之減少。I最大的愿望是和爸爸媽媽一同生活,筆者追問:“姥爺、姥姥對你那么好,你也很愛姥爺、姥姥嗎?為什么特別想跟爸爸、媽媽一同生活?”I答道:“因為我沒有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過,有些學校的作業是讓回家與父母一同做的,這種作業即使我再努力也無法完成,所以很羨慕和爸爸、媽媽一同生活的孩子。”I還說因為媽媽在自己1歲生日后就去美國了,現在連媽媽的樣子都記不得,媽媽打來電話經常哭泣,我不明白她為什么哭,我只能用媽媽的聲音來記住媽媽。H說自己與媽媽和哥哥一同生活的日子很幸福,現在和奶奶、大娘一同生活,感覺自己變得有些憂郁,因為總是有自己被冤枉后長輩也不聽解釋的情況發生,這種時候H選擇躲到洗手間偷偷哭泣。此問題的成因主要包括:隔代家長教育觀念不正確。M的姥姥認為自己沒有文化,不懂教育,況且老師的教育挺好,不需要自己再去教育什么。隔代家長身體條件、精力有限。韓云霞在《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祖輩家長應具備身體健康,比較有精力,心態年輕,樂于養育孫輩。”M的姥姥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獨自帶著孫子,照顧孩子已經很力不從心,無暇顧及其他。
(三)由于隔代家長身體條件及精力有限造成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中個人衛生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效果差
筆者訪談的班主任在探討留守兒童的問題時說道:“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是通過簡單地觀察是分辨不出來的,可能大概看上去你看不出哪些是留守兒童,哪些孩子是非留守兒童,但是細細觀察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個人衛生你就會發現,留守兒童的自理能力、個人衛生普遍較差,特別是爺爺、奶奶年紀較大的留守兒童,書包、書桌以及自己座位的地面上不會是特別整潔的,穿戴不整潔、不會勤洗手,在生活的一些細小的行為上與非留守兒童有著明顯的區別。”研究對象N很苦惱自己沒有朋友,同學們認為她很臟不和她一起玩,她曾嘗試通過改正個人衛生問題來獲得友誼,但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她也向親屬及心理老師訴說自己的苦惱,但爺爺告訴她:“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心理老師也沒有為她提供幫助,多方嘗試失敗后,N至今仍很苦惱。研究對象O的個人衛生極差,一些行為問題較多,上課時,她經常不集中精力,在書桌上玩斷了的鉛筆芯或橡皮擦過后留下的殘渣,書包也很久沒有清洗過。在某堂課上,O的同桌忘記帶書,老師說:“你和O一起看”同桌展露很反感的表情。來自核心家庭的兒童與其他11名留守兒童相比,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講衛生,家庭教育內容包含更多的個人衛生教育。例如,B的媽媽會經常檢查B的書包是否整潔;C的媽媽會經常檢查他的指甲是否干凈;D的媽媽經常教育她:“衣服穿了一次如果臟了一定不要再穿。”此問題的成因為:隔代家長身體條件、精力有限。通過訪談與觀察,并不是全部留守兒童都存在此問題,隔代家長年事已高或身體不健康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普遍出現個人衛生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況。前文提到N關于個人衛生帶來的煩惱,N的爺爺今年71歲高齡,奶奶也70歲了,兩位老人都是患者,照顧N已很吃力,無法做到更加細致。O的爺爺今年70歲,無法完全照顧O的日常生活,O還有一個親妹妹才2歲,所以家中雇用保姆負責做飯與洗衣服。但保姆除自己負責的內容外不會多做任何事情。
三、反思與建議
(一)隔代家長應提高教育能力
作為兒童的監護人,是負有教育責任的,不能采取不聞不問的方式,把兒童的教育全部依賴學校。隔代家長可主動與班主任溝通,了解兒童情況、咨詢教育方法等,也可購買書籍、尋找網絡資源或向一些教育機構尋求幫助來提高教育能力。
(二)隔代家長應注重與兒童的情感溝通
隔代家長應成為兒童的情感慰藉者,即使兒童并不主動溝通,隔代家長也應主動與兒童進行溝通,詢問其一天學校生活如何,最近有沒有煩惱的事情,在兒童坦白地說出自己曾犯過的一些錯誤時,不應采取發火、過硬批評等回應方式,而應選擇與其溝通的角度,認真傾聽事情原委后,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隔代家長應加強兒童的個人衛生及自理能力教育
篇2
1.1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重要群體。他們在父母離開家外出打工期間需要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并接受當地農村學校與祖輩的教育。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必然會在思想、學習、生活以及日常行為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首先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不容樂觀,他們只能得到祖輩們對他們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卻沒辦法提高生活質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時候會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農村留守兒童為了幫助分擔家庭負擔,會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勞動體力活,而且長期不能與父母見面,缺乏親情溝通,對他們的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
1.2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留守兒童身上,他們在學習上被冠以“差等生”、“問題生”等稱號,學習成績差,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進取心差,厭學、逃學等成為習慣行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兒童得不到正常孩子應有的鼓勵與贊揚,缺乏對信任和責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甚至導致他們只重視物質而沒有信念與夢想追求。隔代老人對孩子產生溺愛,隨之任之,孩子會出現很多不禮貌甚至不道德的行為,這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另外,隔代教育還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關系淡化。總之,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給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
2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2.1祖輩自身條件限制了優質家庭教育的形成
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出身于貧困家庭,他們的祖輩更是由于受自身的歷史條件和年齡等特點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祖輩考慮到家庭貧困對子女的照顧不周,于是把這種疼愛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愛,溺愛下成長會扭曲兒童的性格與價值觀念。祖輩思想觀念陳舊,不能培養孩子的創新發散性思維,甚至給孩子灌輸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錯誤引導兒童的世界觀人生觀。另外,祖輩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沒有接受過較高的文化知識教育,很難帶給孩子知識的熏陶,為孩子補習更多新知識。有的老人不但對兒童學習起不到作用,還會出現不鼓勵孩子念書,認為讀書無用,有早點輟學勞動的想法,這樣更進一步阻礙孩子的成長,更遠離了優質家庭教育的目標。
2.2學校單調的課余生活
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分布不公平,農村地區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礎設施,兒童校園娛樂設施等,使得兒童課外活動薄弱,在學校的課余生活變得單調不堪,孩子沒辦法在課余時間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這樣無法培養孩子的興趣,也不能夠彌補孩子缺失的那部分親情的溫暖,學校這種單純的教學環境進一步拉大了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的距離,讓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里依然處于一種憂郁悲切的狀態,不利于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長此以往,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利。
2.3政府對不良文化的監管力度不夠
留守兒童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經常會叛逆,容易受社會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廣大農村地區出現的黑網吧,游戲廳等場所,讓許多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誤入歧途,陷入網絡游戲不能自拔。這些兒童由于無人看管,對新鮮事物的辨別能力有限,把網絡游戲當作自己的課余活動,不僅耽誤學業,而且極大浪費時間和父母的血汗錢,甚至滋染的不良習性造成嚴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對導致不良文化產生的黑網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以及管理人員素質的局限,加上農村文化的復雜性、多變性,使得對農村不良文化的監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雖對城市的不良文化監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農村監管體系,倘若政府忽視廣大農村地區不良文化的傳入,將會對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農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來源
民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土地是農民的命根”,自古以來農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趕上天災農民就會一貧如洗,無法絕對保證家庭生活。為了增加收入,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而農民工本身缺乏專業知識文化,政府又很少為他們提供專業培訓,所以只能從事收入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無法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沒有機會讓孩子接受城市里優質的教育,因此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隔代祖輩教育下成長。
3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隔代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3.1祖輩要更新教育觀念,建設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輩既然擔負起留守兒童的監護責任,就應當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改變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觀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寶貝,但是過于溺愛會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確引導孩子成長中各個方面。同時還應當主動與孩子溝通,架起兒童與父母之間的橋梁,關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為等不同階段的變化,及時與孩子進行互動,并且從思想上摒棄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過接受再教育、新聞電視等媒體學習先進文化,建設良好的家庭文化。兒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蘊中生活,人生觀價值觀必然不會偏離,祖輩更新教育觀念,就能夠改善留守兒童房隔代教育現狀,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3.2注重兒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產生的問題,大量留守兒童從小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直接的愛,缺乏正常家庭的監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擁有父母在身邊的權利,過早地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大多留守兒童內心孤獨憂郁,有自我封閉的傾向,他們情感脆弱,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祖輩作為監護人應當注重兒童的這些心理需求,給孩子提供盡量多的與父母見面溝通的機會,多與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并且培養孩子獨立承擔家庭事務、增強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就能夠堅強地面對生活。
3.3改進與兒童的溝通方式
傳統家庭教育下,家長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罵,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溝通失敗。要改善這種被動的局面,就應該改進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接受、容納、解讀孩子傳達出的各種信息。然后利用這些信息做出相應的回應,與兒童一起做游戲,討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能夠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動的方向,這對于增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有積極的意義。
3.4加強對滲入農村不良文化的監管
農村地區的網吧、游戲廳、娛樂廳等場所是傳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徑。因此要加強對滲入農村的不良文化的監管,就應當加強對這些場所的管理與整治,加大違法懲治力度,增強從業人員素質,對于滲入農村的不良文化及時發現及時消除。政府也應當加大扶持資金,建設農村基礎文化娛樂設施,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宣傳引導,讓健康文化驅逐不良文化。
4結論
篇3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深度教學;策略
古代詩歌歷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近幾年在高考(全國卷)中的分值也一直保持在11分以上(詩歌鑒賞11分,默寫不確定)。盡管其地位如此重要,老師們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卻常常只是依據參考書結合高考要求進行串講,最后以學生能背誦會默寫作為達成教學目標的標準。在經歷這樣的淺層教學后,學生在考試中面對詩歌鑒賞題目時仍然是無從下手。
有鑒于此,筆者嘗試對古代詩歌進行“深度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盲目學習的局面有所改觀。現以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對這一模式作簡要介紹。
一、知人論世,讓學生知道詩歌背景
一般來說,教師對背景的介紹常常是言簡意賅、點到為止,然而那些選入教材的詩歌,其作者大都是文學史上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家。學生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這些作家,對其生平卻沒有一個相對完整的了解,這樣一來,既不能更深層次地解讀詩歌,遇到詩人的其他作品也不能快速切入。
以對蘇軾的介紹為例,至少應該明確他生命每個時期的大致經歷,并列舉一定的代表作品。這樣的介紹也許要持續一節課的時間,但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后再來解讀蘇軾的其他作品就要容易得多。針對《念奴嬌?赤壁懷古》,尤其要重點介紹“烏臺詩案”對他的影響,并結合余秋雨的《東坡突圍》,使學生對蘇軾有更深的了解。
背景的介紹還包括對詩人所處時代的大致了解。蘇軾的一生與“王安石變法”緊密相關,教師對于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應該有一定的介紹,客觀上也可以增加學生的見識。
知人論世對于詩歌教學來說是基礎性的工作,它考驗的是語文老師綜合各種信息的能力,對于重要作家及其所處的時代,語文老師應該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學生。
二、注重訓詁,全方位解讀詩歌
教材的注釋能幫助學生基本讀懂詩歌,但教師要串講詩歌,必須結合多種注解進行研讀,同時,還要閱讀歷代重要評論家對于詩歌的評論,綜合鑒賞詩歌的精神內涵。
《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訓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正史中的周郎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如果像學生一樣只是粗淺的了解《三國演義》里的周瑜,是無法把握詩歌的真實精神的。此外,對于真實的赤壁之戰,以及“酹”這種風俗也應有一定的了解。
有了對詩歌基本內容的理解,還應該從寫作手法,抒情藝術等角度對詩歌進行分析,這種分析能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去理解詩歌,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分析詩歌的模式。
較敏銳的訓詁鑒賞嗅覺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使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批判性地解讀詩歌。這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透徹了,對詩歌的解讀才不至于僅僅停留在粗淺欣賞的層面。
三、群文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以教材作品為出發點,讓學生拓展閱讀一些重要作品,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閱讀經驗。閱讀的經驗豐富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自然會更深刻。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在黃州時期的重要作品,他在黃州還寫了另外一些重要作品如《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臨江仙?夜歸臨皋》等,將這些作品放在一起解讀,對于蘇軾這一時期的心境應該會有一個較全面的把握。同時,學生還學過蘇軾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如《記承天寺夜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將這些作品結合起來,從而對大量的作品集中閱讀,學生心中自會生成一個較立體的蘇軾形象。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還可推薦閱讀蘇軾的詩文選集、林語堂《坡傳》、梁啟超《王安石傳》等。
群文閱讀涉及語文教學中很要的目的――讓學生讀書。我們一直都在呼吁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群文閱讀其實就是橋梁,連接教材與課外書。總會有學生通過教師架設的橋梁去往更遼闊的天地,這也是語文教學最可貴的作用之一。
四、誦寫結合,吸取詩歌精華
一首詩講授完成,意味著學生有了將詩歌變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堅實基礎。
首先,反復誦讀是領會詩歌精神的必要條件。只有熟讀成誦,學生才能搞明白詩歌節奏的起承轉合、作者情感的抑揚頓挫。
其次,寫作與詩歌相關的文章(哪怕只是一段文字),能讓學生與詩歌進行深度交流。因為寫作需要相對深入的構思并形成有條理的觀點,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投入自己的文學才能與生命體驗,不知不覺,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就進一步加深了。
篇4
大多數改革源于教育學院。少數源于課程培訓領域,而只有一種改革(馬德琳•亨特教學,MadelineHunterMethod)產生于院校之外。有一些改革以復雜的教育理念為基礎,而其它改革則注重根據經驗使用某種特殊的方法或課堂實踐。表1提供了各種改革得到基本貫徹的時間。本文敘述的改革產生的影響是作者的主觀概括,但關于改革的描述和時間線索已征得了同行的確認。
1行為目標化教學這是最早出現、持續時間最長的方法之一,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由芝加歌大學杰出教授本杰明•布盧姆(BenjaminBloom)所發動的一種書面課程目標化方法。布盧姆教授提出了各種理性的、以情動人的精神動力方法,這些方法使教師能以毫不含糊的語言,明確地表達他們的教學期望,即說明哪些是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書面行為目標化作為一種核心方法,被不斷融合到后來的改革方案以及提問技巧中去。
2程序化教學程序化學習起始于斯基耐(B.F.Skinner)的限制性學習,它可以由“教學機器”提供。然而,隨著布盧姆的明確的行為目標化方法的發展,程序化學習讀本變得流行起來,學生利用這種讀本的書面解釋能夠逐步深入內容,回答問題系列,而且根據回答情況,或被引導到下一個概念(如果回答正確的話)或被引導到一種新的解釋方式(如果回答不正確的話)。這種學習方法僅僅對有自我學習要求的學生有效,所以它不久便衰落了。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Instruc2tion,CIA)的出現,程序化教學重又復興,并漸漸被稱為“訓練加實踐”或“訓練加扼殺(扼殺興趣)”。一般認為程序化教學對于普通教育并不靈驗,但在技術培訓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3分段選修該法在中學低年級和高年級推行,具體做法是允許學生選修各種不同的二級學科課程。學生可以在昆蟲學、植物學、遺傳學等學科中選修4個不同的短課程,而不必選讀整整一年的生物學。這種教學內容上的改革深受教師和學生的喜愛。因為教師可以講授他們最喜受的章節,而學生則可以學習他們欣賞的特殊論題。這種改革大大刺激了對生物學的熱情,但確實會造成學生基本知識概念方面的缺陷,故迅速被回歸基礎的潮流所終止。
4跨年齡分班該改革的做法是按照學生的能力、而不是根據年齡將中學新生分班,并使用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師。這種方法很可能會使優秀生更快地進步。但是,一場重大的反對“因才施教”運動終止了大多數按能力分班的做法,而且這種反對傾向又被所謂“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以及“科學屬于全體美國人”的平等主義策略進一步強化,這些策略要求將教學資源轉用于幫助差生。
5計算機輔助教學這種方法由計算機對定義類問題進行的訓練和實踐演變而來,用于程序化教學和模擬。雖然充滿了期望,早期的嘗試卻因為計算機低下的記憶能力和速度而導致的低下的響應速度而失敗。除非以游戲格式給出,否則計算機輔助教學仍然要求學生自己具有堅實的創造精神和動力。由于這些缺點,“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術語很少使用,并正為其它計算機教學術語所替代,如“教學技術”。
6科學/技術/社會(STS)這一重大的改革運動由衣阿華大學的鮑勃•雅格(BobYager)發起。雖然大多數美國教師都會講解一些概念的應用方面的內容,但STS將概念應用于學生生活這一做法作為科學教育的中心,所以授課內容就圍繞著諸如人工受精、人口過剩、安樂死等主題來制定,再由這些內容導入基礎生物學概念。一些這種改革的推崇者甚至主張,不應當講授與學生生活無關的內容;而一些反對者則指出,在遠沒有具備理解這類主題的科學基礎知識之前,學生就被要求去理解和表明對這類主題的立場,容易使學生形成不成熟的推測或聯想。盡管科學和社會問題仍是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的組成部分,但STS不再為大多數生物學授課教師所注重,只有當學生對新出現的事件感興趣時才會將STS方法結合到教學中去。
7科學過程教學科學過程教學法強調將教科學變為教科學的過程,而不是僅僅提供知識信息。除了用實驗提供經驗外,也常常要求教會學生觀察、建立假設、進行試驗、結果整理以及作出結論的科學方法,正如做學問全過程所經歷的那樣。學生往往只注意記住上述“科學方法”本身,而不注意理解總的探究過程,實際上后者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基礎;教育學校則通常認為,學生把科學作為大堆事實來學了,并且認為他們只需學會科學研究過程。目前這種爭論已經過時,但仍然認為學生需要以探究方式去學習科學。
8范圍—順序法課程設置這是由美國科學教師協會協調進行的一種改革,目的在于制訂一個更加連貫而緊湊的課程設置方案,方案明確規定課程內容覆蓋范圍以及基本概念出現順序。美國科學教師協會認為,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地球科學的各個二級學科孤立開來進行教學會產生問題,因為學生不能得到各個學科之間相互關系方面的知識。范圍-順序法課程設置基本上已經被當前的課程標準潮流所取代,目前由各州的課程標準來確定課程設置的范圍和順序。
9把關式教學把關式教學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概念或技巧的教學方法。它利用精心設計的策略,讓學生對有關問題不斷重復琢磨,直到學生達標為止。把關式教學經常采用的一個做法是,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或朗讀課文,直到準確掌握有關概念或技巧,實際上這種做法會降低教學水平,因為其他學生不得不等待反應慢的學生反復接受測試或做其它練習。另外,把關式教學往往會使學生之間的差距擴大。有一些教育類學校仍然在推行這種教學方法。
10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密切相聯,包括鼓勵學生利用智力性問題本身來進行思考。各種權威人士推出了許多思維的技巧,其中包括集體出妙主意、使用分析法、蘇格拉底提問法(Socraticquestioning)以及開放式提問法等。許多有經驗的教師認為,如果生物學實驗和野外實習工作不是一種按照“菜單”進行的按圖索驥式的工作,批判性思維應當是這些工作的自然而然的結果。根據對教育咨詢人員的調查,目前這種改革還沒有失去效用。
11綜合科學教育綜合科學教育是一種國際潮流,它通常以某個主題為基礎,將所有學科結合在一塊進行教學,例如圍繞“水”這個主題,可以同時從生物學、化學和地球科學幾方面進行講解。一些綜合科學教育提倡者建議,生物學、化學以及其它學科的教師知識面太窄,這種綜合科學教育收效不會太大。幾乎有一半數量的州發放“跨學科”教師資格證,這是為了順應綜合化教育的趨勢;但大學對綜合科學教師培訓內容的學科跨度太窄,所涉及的各專業學科深度不夠。綜合科學課程很快在中學里煙消火滅,但州政府對生物學、化學等專業教師資格證書重新認定的工作進展相當緩慢。
12全民科學教育全民科學教育是一個重大的教育改革運動,它由現已退休的詹姆斯•盧瑟福(JamesRutherford)博士領導的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發起。這種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科學屬于全體美國人”以及“科學并非多多益善”。“全民科學”的理念已經被納入了在許多州使用的教育標準,這種教育標準在某種程度上使得開設課程的選擇范圍受到了限制;同時,為了力爭向全民傳播基礎科學知識,取消或者不提倡學生感興趣的程度較深的課程。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是一個由科學家組成的重要協會,協會科學家對于這種教育改革所持的觀點并不一致,有些對“科學并非多多益善”的提法表示了質疑。一般認為,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較多地采納了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全民科學”的理念,而對美國科學教師協會“范圍-順序法課程設置”的做法采用得比較少。
13互幫互學互幫互學是以學生分組學習替代教師授課的一種嘗試。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發揮各自不同作用,但學分通常以小組為單位來評定,即小組每個成員可以獲得相同的成績。這種教學方法得到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羅伯特•斯萊溫(RobertSlavin)博士的支持。這種方法使課堂上所教的科學基本概念大大減少;好學生通常能完成全部小組作業,而懶散的學生則只能做完少量作業卻獲得與好學生相同的學分。雖然個別教師仍然偏好這種方法,但是它已經不再廣泛使用。
14建構主義這基本上是以瓊•派蓋特(JenaPiaget1896~1980)的工作為基礎的一種教學理念。以科學事實為例,該理念認為,每一個學生對科學事實都會建構自己內心的圖象。建構主義適用于所有學科,比如建構主義英語教師有可能允許學生創造自己的獨特的拼寫系統。在科學教育領域,建構主義在教育學校十分流行,正愈來愈多地被用于促進學生的活力和探索能力。但是,科學家們做實驗卻是以單個普通的事實為基礎的。因此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對建構主義者抱著批判的態度,認為他們助長了相對主義,而且將科學扭曲為只是許多認識世界的等價的方法之一。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建構主義還繼續在大學中流行,但對公立學校的影響很小。
15結果導教法這是一整套復雜的做法,即所有有關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決定,都要根據對學生學習成效或結果的評估情況來作出。只有學生的學習“結果”才是優化教學工作的有價值判別依據,而包括圖書資料、實驗設備、甚至教師的知識等這些所謂的“投入”都被認為是次要的。這種方法的主要影響是會增加教師測試和保存詳細的測評記錄的負擔,并減少用于創造性的實驗室和野外工作的時間,雖然結果導教法在公立學校已經沿用了幾十年,但它現在剛開始運用到大學教學中。不過在最先采用這種方法的州里,它正開始走下坡路。
16標準化教育除了衣阿華州之外的所有美國其它州都采用標準化教育。標準化教材制訂教育標準,列出許多科學概念,由各州自己決定哪些是必須教的,哪些是建議教的。美國的授課教師一直有權決定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何時教。但一些教師不認真備課,不能正確使用這種自由權利,于是便出現了標準化運動,以促使教師對學生必須或應當學的內容負責,最終導致了各學科課程標準的編寫。這個運動對教學的標準化程度尚難預見,但已經在標準化寫作的基礎上實行了標準化考試,這使教師受到了新的壓力,以使他們的學生在考試中有良好表現。所有這些都會驅動美國教學體制向著應試體制靠攏,提倡記憶而不是鼓勵批判性思維和探索等等,就像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里已經普遍存在的那樣。
17長課時課程表長課時課程表可以向中學生提供更類似于大學生的課程表,也就是說學生由過去的一周7天每天都要上6~7節課,每節課時間為50分鐘,改為一周只上2~3天課,一天上4節課,每節課時間延長為1.5小時。這種課時安排的變化,目在在于讓教師放棄講課并使用更多的小組課堂學習。教師常常發現,長課時課程安排使得較長的實驗室工作以及就近進行的野外工作成為可能。藝術、音樂和演講課對這種課時安排很歡迎,因為這些課需要較長時間;但是數學和外語課卻相反,因為這種排課使學生不能每天進行練習并強化概念。這種改革在美國始于1990年,現在根據地區的不同已經擴展到30%~70%的中學,但目前正在開始萎縮,原因是學術收益并不能換來物質利益,而學年總課時的縮減也出現了負面效應。超級秘書網
18遠程教育遠程教育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并非面對面的授課方式。20世紀60年代教學電視的開設是美國首次重大的遠程教育嘗試,當時利用發射塔和飛機播放節目,但用這種辦法轉播課堂教學未獲成功,錄像帶的發明、衛星電視轉播以及因特網的出現重新激起了遠程教育的興趣。與函授教育相比,遠程教育對成人計算機運用定點教學十分有用,但對于通常的學員對象和授課內容成功率較低。遠程教育對于理科教學就更復雜了,因為需要讓學生在實驗室體驗各種科學現象,鍛煉各種實驗技巧。盡管信息技術專家抱有熱情,遠程教育并不會形成高水平的科學文化或者高水平的科學家。
篇5
論文關鍵詞:高師,現代漢語課程,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現代漢語作為高等師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礎課程,對于培養師范類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仿照蘇聯的“現代俄語”開設的,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高校的現代漢語教學改革與研究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1)以教材編寫和修訂為重點的階段(1978—1985);(2)以教學內容調整為重點的階段(1986—1992);(3)以教學方法改革為重點的階段(1993—1995);(4)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點的階段(1995至今)。總體來說,現代漢語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學質量也獲得了長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現代漢語課程改革仍是在應試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框架下進行,隨著語言本身的不斷發展、新課標的實施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迫切要求培養創新型的復合人才。面對新形勢,高等師范專業現代漢語的教學出現了種種新的問題。
同時,作為一門重要的工具性課程,現代漢語在師范專業的課程中理應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言現狀。[2]但是多年來現代漢語教學界卻頗有這樣同感:學生普遍反映現代漢語課不如文學課生動活潑,考試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惡性循環。為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師現代漢語教學改革進行更深層次的審視與思考。
一、高師現代漢語教學現狀簡析
(一)課程定位欠科學
目前的現代漢語課程體系是五十年代確定下來的。我們模仿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別的極富形態變化的現代俄語,把現代漢語分割成語音、詞匯、語法、文字、修辭五大板塊。之后,又把這種語言分類的方法和語言研究的路子直接運用于語言教學。現代漢語作為一門社會的學科,跟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歷史學、符號學等其他學科有復雜的聯系。目前忽略了語言學是在與諸學科的交叉滲透中發展的特點,課程定位教學內容沒有充分體現這一現代特點。
(二)教學內容缺乏領先性、全面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首先,現行課程中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四部分的內容都比較陳舊,缺乏深度,有的內容跟中學教材簡單重復,也比較保守,沒有或很少反映學科發展的新成果,因而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其次,從嚴格意義上講,現代漢語應包括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和現代漢語方言,可目前的現代漢語教材及課堂教學往往只講共同語,不講或很少講到方言,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事實上,無論從教學還是從研究講,共同語和方言都是相互促進的。
第三,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師范學校的現代漢語教學,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使命:提高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的語言教學能力和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與現實的需求錯位,學生學了現代漢語課程后,語言素養并沒有明顯提高語文教學論文,尤其是作為教師運用語言的技能沒有明顯提高。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只重視書面語的教學,忽視了口語是未來教師傳授知識時運用語言的主要形式。這就直接導致了高師現代漢語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的嚴重脫節,造成大多數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視度不夠。
(三)教學方法缺乏啟發性和實踐性
目前的現代漢語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往往只重課堂講授,滿足于一般知識的介紹,缺少課堂討論和雙邊活動,沒有著力啟發學生去思考和發現問題,而且不太注重語言實際和研究實踐,不是積極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分析現代漢語共同語的種種事實,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由于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作為語言課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因而學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識,并未轉化為實際能力,而且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極易形成學生僵化的思維方式。
二、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內容
(一)轉變觀念,構建適合高師專業的課程體系
目前高校現代漢語的很多分支學科發展極不平衡,如現漢語的結構學研究和教學相對要強,其中的語音結構和法結構的教學研究則更為成熟,語義、語匯的教學研究近來也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現在的現代漢語教材(包括使面最廣的胡裕樹先生、黃伯榮與廖序東先生主編的兩個本),都是由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五大板塊組成。內容大大超過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后新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時,結果往往因課時不夠而匆匆結束語法教學,修辭部分幾個常見辭格了事。我們認為,針對現代漢語學科系統性特點,應調整教內容,形成“一主多選”的現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即把語音、詞匯、語法這一構成語言本體的三要素作為現代漢的主干課程(“一主”);而將語言本體以外的文字、修辭、用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識逐一剝離,系統配套,形成“漢字通論、語用學、方言學”三門選修課。在保證現代漢語基理論和基本知識教學總量的前提下,增設“演講與口才”“朗誦學”等基本技能訓練課,強化口語表達和口才技巧訓練,使現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語文教學的實際在專業能力的延伸方面,開設“中外語言學史”“語言和文化”“語法研究專題”等選修課,促進師范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課程體系的重構。
(二)創新課程內容,構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需要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內容上,現代漢語課應反映出語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進文化語言學的有關內容,在語法教學中引進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增加語用的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現象,如廣告用語、校園用語等。現有現代漢語教材將語言當成一種游離于社會和人文世界的純形式系統,把語言各要素的分類、特征、構成和關系等作了詳盡的形式化描寫,學生從中感受到的只是一個零件和部件組成的機械的語言世界論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語言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層次的認識和闡釋。在教學中加進文化語言學的有關內容,加進社會語言學的有關內容,會使學生充分考慮到語言的動態因素。
課程內容應該貫穿兩條線索:一條是現代漢語共同語(普通話)的主線,一條是現代漢語方言的副線。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們認為,作為主線的共同語固然是主要的講授對象,但作為副線的方言也當受到應有的重視。之所以在教學內容中穿進副線,是因為漢語方言復雜豐富,是發展我國語言學的一大寶庫,在現代漢語課程中加強方言的學習,可以加深對共同語的認識,對于學習古代漢語和語言學理論也有好處。
(三)加強實踐環節,突出師范教育的特色
現代漢語屬于語言專業基礎課,對培養師范大學生教學技能至關重要。為了調動師范大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化他們對語言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發現、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語言現象的能力,在教學中可以設計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語言實踐形式。
以現代漢語語音教學為例,由于地域的影響,貴州大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受本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的雙重影響,形成了自身較固定的語言模式,所說的普通話與實際的普通話存在較大的偏差,給普通話學習帶來了嚴重障礙。[3]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開展“校園流行語調查”“某某城市街頭店名調查”“互聯網絡用語”等社會用語調查,使學生了解我國的語言文字政策,增強語言規范意識,自覺使用規范語言。或組織學生開展方言調查,使他們更進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話”的關系,激發學習興趣。或組織學生廣泛開展正字、正音比賽,開展辯論大賽、詩詞吟誦大賽、新生普通話大賽、名話劇表演大賽等,在活動中使學生切身體會漢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語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臺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論文,教師和教材好比導演和劇本,教師組織教學就是在導學,導學藝術水平的高低與教學效果有密切聯系。教學內容在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要不斷創新。一方面采用引發式的教學方法,教師盡量少講、精講,講關鍵內容,盡量多提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生發,指導學生去觀察研究,形成“精講-多問-生發-研究”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五)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學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
在制作生動活潑多媒體課件的同時,本項目研究還根據學生語言水平,建立了適合他們實際的習題庫,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辦法,努力把只注重結果的考核轉變為注重過程的考核。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和學習態度的考核。
三、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實施步驟
我們的課程改革擬以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現代漢語教研室教師為主,組合教學與科研成團隊展開研究。具體實施步驟是:調查研究→優化現代漢語教學體系,構建“一主多選”課程體系并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實踐階段→跟蹤反饋,理論總結。
首先,研究需要具體展開進行幾個方面的調查:一是深入中學校園,了解中學教師和學生的語言知識結構,了解當今語文教師迫切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有哪些;深入調查中學課本中現代漢語知識的分布及講解方式。二是調查了解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時最主要的語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師現代漢語教學和研究的現狀,進而分析其與中學語文教學脫節和重復的地方。
第二,對以上三個方面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在基礎上構建適合中學課程改革實際的大學現代漢語課程體系;改革和深化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勢。在整個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正確處理“普通話”和“方言”的矛盾,樹立正確的語言觀,充分運用自然語言資源———方言,進行語言對比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并結合貴州的區域特點,探索適宜發展學生教學能力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模式。
第三,對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進行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對改革的內容進行修正。
最后,確定漢語文學教育和對外漢語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學作為跟蹤調查的對象,檢驗教學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
通過研究主要打算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1.能否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探索出與貴州省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相切合的有針對性的高師現代漢語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
2.對于現代漢語教學來說,構建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為高師學生一下四個方面的語言能力的提高服務:
(1)合格的教學、教育口語能力;
(2)合格的書面表達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語能力;
(4)語言運用所必需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
3.對于較之文學顯得枯燥乏味的語言類課程,對學生如何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建設.現代漢語教學改革初探[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2]李宇明.師范大學生的語言文字狀況及其教學問題[J]. 語言文字運用,1994,2.
[3]周艷.民族雜居地區布依族說普通話的語音偏誤分析及對策[J]. 貴州民族研究2010,5.
篇6
關鍵詞:孝文化;孝道;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潛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能產生暗示,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的身上更為突出。為此,我們利用環境的創設和布置,拉近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的距離,彰顯孝文化。在園內,我們進行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設,無論是墻面還是走廊或戶外操場墻面,都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同時通過經典誦讀、孝行活動、教育課程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家長、老師詮釋“孝”的豐富內涵和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1.“傳誦經典”了解“孝”
園內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對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級段的孩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傳播教育活動:每天的幼兒餐前活動,我們針對各年齡幼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優美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讓孩子通過誦讀,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含義;在幼兒園“六一”匯演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誦經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僅讓孩子深入了解中國舞蹈的肢體美,也讓幼兒更多地了解中國詩詞的美;慶元旦活動中,大班孩子們朗誦了《弟子規》,并以舞蹈編唱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孝敬”的重要性;我們還將中國優美詩詞《憫農》《靜夜思》編到課間操中,師幼邊唱邊跳,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快樂成長”踐行“孝”
為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結合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關于組織開展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學雷鋒”活動中,幼兒園青年團員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到西湖街道開展了以“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全體青年團員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長用行動踐行了孝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長輩。
3.“禮儀教育”學習“孝”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孝、懂得“孝”、踐行“孝”,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禮儀教育課程。全書共有六冊,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兩冊,每冊22個教育主題,全書共132個教育主題,結合幼兒園禮儀主題教育,按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5個部分,包括了6歲以內幼兒遇到的大部分禮儀場景及內容,每一個活動充分展現了禮儀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知禮懂禮,學做孝順、禮貌、懂事的孩子。
4.“校園環境”傳承“孝”
良好的校園環境、室內的主題墻飾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教育的契機,所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環境教育,園內創設了孝文化主題墻,讓孩子們在欣賞、學習中傳承“孝”。幼兒園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傳統主題特色:一樓用傘、燈籠和中國結進行裝飾,燈籠和中國結的結合更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二樓以扇子為主題,在扇子上用毛筆書寫了許多成語,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樓以“團團圓圓”為主題的吊飾,有家長、孩子、老師們共同制作的繡球;結合教學活動,張貼幼兒自主收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供孩子們了解、學習。
二、教師隊伍重建設,身體力行推“孝道”
1.傳統節目,寓教于樂
孝文化的傳播應該從教育幼兒的教師們做起。教師要身體力行,在與幼兒、家長、同事的溝通言行中,踐行孝文化,更要善于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教育時機,創造性地在教育實踐中滲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國開展傳統文化節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師們排練節目的高效率。老師們排練了《茶藝》、古代宮廷話劇《守時》、情景劇《學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陽紅》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級優秀節目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2.演講比賽,展露風采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青年教師的蓬勃風采,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素養與自身修養,提升青年教師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園結合上級文件精神,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四有’好老師”的主題演講比賽,老師們用平凡、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3.自主閱讀,提升修養
書可以給我們傳遞新的知識,書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書可以讓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書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老師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自主閱讀,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師都閱讀了一本經典書籍,并撰寫了讀書筆記,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三、家園共育同攜手,合力互動興“孝道”
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欄等途徑,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家長攜手,培養幼兒的孝心,共同推進幼兒園的孝文化教育。
1.體驗活動促孝行
“應該這樣做”和“我要這樣做”是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真切情感體驗中,懂得為什么要“孝”,怎樣“孝”,從而讓“孝”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孩子們親手制作了手工賀卡,攜帶了蘋果,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平平安安,爺爺奶奶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三八”婦女節活動,給媽媽送上自己用真誠制作的賀卡禮物,讓她們感受溫暖和愛;母親節、父親節時,鼓勵孩子回家主動為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腳,并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大膽表達出來,體驗親情的溫暖。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義,有助于他們從小就踐行孝文化。
2.成長足跡展孝行
篇7
關鍵詞:少數民族聚居區 山寨 留守兒童 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兒童”一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首次出現的詞匯。定義留守兒童應考量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數量,是父母同時外出,還是一方外出;留守時間是半年還是一年;兒童年齡是14歲,還是16歲,亦或是18歲。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關于留守兒童的定義,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的家鄉,并且需要其他親人或委托人照顧的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6~16歲)。”[1]中國是一個由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全國總面積中比例高,約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邊遠省份。以湖南為例,民族聚居區占全省總面積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縣市、懷化市、永州居住著全省總人口10.13%的土家族、瑤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落后,缺乏吸納大量勞動力的第一、二、三產業。為了生存,少數民族聚居區勞動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區、東部發達地區,被迫將孩子交由其他親屬代管,留守兒童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極為普遍。山寨留守兒童在民族地區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間特征注定其在整個社會中居于少數人中的少數地位,注定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有著不同于漢民族甚至其他少數民族族群的特點。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在單親監護、隔代親屬監護、親友監護中思想道德狀況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監護人時間、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監護人既要忙農活,又要處理家務,還要管理孩子,很難對留守兒童有效監管,多數監護人道德觀念落伍,缺乏道德培養的科學方法,也不關心留守兒童的道德行為習慣,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出現道德價值偏離,道德情感脆弱,道德倫理紊亂。二是父母外出引起親緣教育減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道德潛移默化的引導。留守兒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較差,道德意識薄弱。有的留守兒童道德行為失控,經常違反學校紀律,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少數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進行專門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論層面不僅可以加深對主流與邊緣、傳統與現代關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從邊緣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現實狀況出發,充實和完善現有的兒童德育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現實層面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客觀、全面地了解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客觀現實,分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點以及影響因素,探討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背景下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進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群體和個體的健康成長,有助于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有助于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1.1 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國內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研究成果頗為豐富,但是涉及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專門性論文沒有。與本研究關系密切的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歸類如下:第一,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黃應圣、劉桂平的《農村“留守學生”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認為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方面存在著諸如花錢大手大腳、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獻、依賴性強、缺少社會責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問題。[2]第二,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影響因素。葉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編的《關注留守兒童―中國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一書從社區的層面調查了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響。第三,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徑。谷佳媚的《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優化路徑》解決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問題,需要優化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實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兒童德育的教育對策。廖鴻冰的《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思考》從教育體系上、家庭教育上、社會職能上對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議。[4]國內關于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的探索性文章數量相當有限,說明社會對其重視程度尚且不足,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門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較零散,學術性表達多于實踐性描述,理論與實踐脫節,多數只停留在基本情況的調查與診斷性的分析層面,研究缺乏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問題理論建構,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1.2 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留守兒童是中國農村大量的富余勞動人口向城市遷移的一種特殊現象,留守兒童問題本質上是中國三農問題的衍生。在發達國家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中沒有出現接受城市的排擠,并沒有出現家長和未成年子女之間長期分離的留守兒童現象。但國外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卻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通過講寓言故事來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歷史上國外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的較早記載。近年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都異常關注青少年道德教育問題。重視和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與此同時,各國也加大對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從比較德育的研究角度來講,為尋求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規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2 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2.1 研究目標
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現時狀況,分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實際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徑;構建富有實效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體系。
2.2 研究內容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現狀研究。以實證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道德認知研究、道德行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客觀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分析、德育本土資源分析、德育實踐方法。通過全面深入分析,總結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方面呈現的客觀規律。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路徑選擇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與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經濟狀況、社會變遷、傳統文化與山寨留守兒童的關系研究;德育目標的選擇性研究、基本原則確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對策研究。宏觀上包括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系統性的德育體系建構及創新模式研究;微觀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兒童適宜的家庭德育對策,該研究的重點是外出父母與山寨留守兒童德育溝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監護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因為評價指標是彈性的軟指標而難以量化,往往導致學校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智力的開發,重視教學的實踐,輕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學校留守兒童德育對策重點研究針對山寨留守兒童相關的學校德育策略、教師德育方法、德育活動的開展;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社會德育對策研究,重點研究山寨留守兒童生存、安全、發展的保障機制研究;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不關心思想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學習意識薄弱,行動上不積極參與思想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自身道德素質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點研究山寨留守兒童積極人格的確立。
3 研究方法
3.1 文獻法
仔細收集、查閱、鑒別相關文獻,在深入比較、分析相關文獻后,分析研究文獻的側重點和獨特之處,并認識其不足之處,批判性繼承文獻資料的精華,創新性地發現文獻資料的規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點,獲取進一步調查的理論框架。
3.2 問卷調查法
筆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個縣(市) 發放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兒童的德育抽樣調查表共5800份,針對貧困山區山寨兒童的生活條件、學習情況、道德認知、心理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調查,回收的有效問卷為100%,獲得了詳細的第一手資料。
3.3 訪談法
筆者在湘西自治州召開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體座談會8場,出席座談會的代表有校長、老師、留守學生、家長、婦聯、關工委、教育主管部門等。同時,對留守學生進行個別訪談61人(次),對28個中小學生在家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在集體座談會和個別訪談中,筆者均分類做了較為詳實的記錄。
3.4 實地考察法
筆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個縣(市)的學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鄉光明村小、鳳凰縣板畔鄉魚井村小、永順縣鹽井鄉熱烈村小、古丈縣默戎鎮中寨村小、花垣縣雅酉鎮冬尾村小學、保靖縣馬王鄉大壩村小、龍山縣桶車鄉義比村小、瀘溪縣達嵐鎮車頭小學,實地與留守兒童學生、監護家長、學校、村委會交流考察,其間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觀地反映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的真實德育情況,為準確地把握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成長環境,了解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特點,解決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提供了背景材料。
4 創新之處
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是留守在農村的孩子的一部分,與其他兒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經濟層面,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經濟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們很大一部分生活貧困,生活上缺乏照顧自己的親人。加上山寨少數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與孩子電話聯系,山寨留守兒童情感上更孤獨。委托監護人層面,往往因為山寨留守兒童的委托監護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會支持方面,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信息閉塞,各種關愛和服務山寨留守兒童的資源匱缺,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基本上沒有相關的少年兒童社區教育組織,使得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區教育中尚處于空白。在這些因素以及學校條件較差的綜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凸顯。本研究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創新之處:
第一,研究視角上,從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對少數民族山寨留守兒童進行研究的甚少,故選題就內容而言不失為新的研究領域。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德育問題進行的實證性專門研究,詳細分析了山寨留守兒童德育的客觀情況、問題、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對策,彌補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內容上,對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進行了宏觀架構及微觀梳理,具備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緊扣民族聚居區和山寨留守兒童兩大特殊性,通過細致的調查,深入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其影響因素,形成了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規律性認識,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僅表明了一種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滿足了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數民族聚居區山寨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論化、抽象化為特征的傳統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轉化為以生活化、具體化為特征的現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論分析和實證說明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參考文獻:
[1]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1).
[2]黃應圣,劉桂平.農村“留守學生”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教書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的環境優化路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 上一篇:學前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 下一篇:愛心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