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范文
時間:2023-03-25 15:3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培養學生 學習習慣
只要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我們常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言傳不如身教”。央視播出的一則公益廣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媽媽還給姥姥打洗腳水,自己也搖搖晃晃地給媽媽打來洗腳水。許多問題不用說教。老師在學生面前灰塵滿面,摳鼻孔,掏耳朵,搔頭皮,隨意亂扔垃圾等,都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在注重言傳身教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心理狀態的細節。學生的一言一行,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和眼神,都是復雜內心活動的外在反映。教師如果能因勢利導,善于把握時機進行最佳教育。
2 從小開始培養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習慣早在胎兒時期就養成了,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習慣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因為這一時期的學生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師的指示去做。
轉貼于
3 要從小節開始。持之以恒 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成。而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將會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從細節開始。在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諸如坐的姿勢,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聲音要響亮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把這些細節養成好的習慣,老子《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師必須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習慣是經過重復或練習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行為動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須有一個過程,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不斷強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滲透。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
4 校內外兩軌并行
學生除了學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除了在學校處處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外,還要與家長密切聯系,請求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學生在家庭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也要督促學生的行為,時刻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點工作中,教師要經常進行家訪,可以是面訪,也可以是電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教師與家長不斷地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養成壞習慣的機會減到最少。
篇2
關鍵詞: 學習習慣培養 傾聽與閱讀 思考與合作 發現與應用 整理與構建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激發,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興趣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都樂意聽。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等。很多時候,由于這一環節,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更快更牢固地掌握課堂知識,語言和表達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弊端: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重要。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低年級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思考。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思考的情境,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層次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對于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一些稍微差的弱勢群體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就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欲望。學生的潛能是不竭的寶藏,你對他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我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為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地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入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照照鏡子,然后在小組立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良好習慣
篇3
一、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聽”的習慣
聽,它是英語學習活動的起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認真細致地聽清楚各種讀音,尤其是教師的示范發音,聽清了聽真了,他們才能有效地模仿。聽英語也是說英語的前提,沒有“聽清、聽懂”,也就無從模仿“說英語”。只有“聽清、聽懂”,才能把英語說準、講好。只有讓學生用心聽英語,才能使學生對英語的敏感性逐步增強。因此,培養學生在英語活動中認真聽老師或其他同學說英語、聽復讀機的示范發音等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堅持訓練學生靜心聽的習慣,采取一些合適的方法,比如“手勢暗示法”。即教師邊示范英語發音邊打手勢“1、2”,學生此刻注意聽老師的發音、看老師發音的嘴形,觀察其變化的情況,要求學生們做到看真、聽清;要求學生注意當教師手勢打“3”時,學生集體模仿。在此過程中,引導并要求學生“聽清”,在練習前提出具體的要求,使學生每聽一遍就有一次新的收獲。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生生用英語交際的重要陣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有許多聽英語的時空,但由于學生的年齡小和認知經驗的不足,他們在聽其他同學發言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據此,我們除了讓學生知曉上課專心聽講的好處外,還要采取多種活潑、生動的英語教學方式方法。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根據教學的內容設置“連環性問題”或“牽制性問題”,從問題上“逼”他們認真聽講,認真聽其他同學或老師說英語;聽的不認真,就無法參與,無法回答。就像老師問學生甲: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Is your mother a teacher?即刻又改用第三人稱轉問學生乙:How old is he? Where is his from? Is his mother a teacher? 再如,請學生代表用英語作自我敘述,再讓聽的學生按照前者所說的內容進行相互問答;另外,還可讓其他學生來幫助他們指出其中錯誤和糾正的方法等等,以此推動學生在英語活動中認真專心聽講。
二、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說”的習慣
要使學生積極參加英語語言的實踐活動,就必須促使他們大膽地“說”英語。現今我們使用的譯林版教科書中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說”材,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所以,我們應充分利用教科書,在課中抓住時機,培養學生“說”的習慣。第一,重視教學中的“情感投入”,用教師的愛去關懷學生,消除他們說英語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在課內外敢說、爭說、愛說英語;第二,要精心組織“說”的活動,利用圖片、實物等組織學生開展英語游戲活動,讓學生置身于英語活動的情境之中,激發他們“說”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務實開展“說”英語的相關活動,如:課后開展英語沙龍、英語課本劇、班級英語角等等,讓學生把所學到的英語知識有機地運用到日常的活動中去,給他們制造用英語“說”的氛圍。
三、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讀”的習慣
在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讀”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英語。朗讀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讀好英語,不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累聚詞匯,還能促進學生“說”英語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切實培養學生認真“讀”的習慣。首先,要端正學生讀英語的態度,讓他們知道讀不好英語,就會造成發音的錯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第二,教育學生在讀時,切不可操之過急,不要拿到課文就讀,而是要先通閱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初步理解其含義,揣摩語音語調,接著再跟聽復讀機或教師的領讀,最后自己朗讀。第三,教師要注意學生朗讀中的不良現象,比如拖音、一字一詞的頓著讀等等,就此我們應對癥下藥,及時糾正。
四、在英語教學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寫”的習慣
“寫”英語,主要是學生的“書寫”,要讓學生明確最基本的要求:注意書寫的姿勢、書寫方法要正確;正確區分英文字母的大小寫、筆順和格式等等。
在學生剛剛學習英文字母的書寫時,我們一定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規范的筆順書寫,強調字母在“四線三格”中的正確位置。隨著學習的深入,教師還應抓好學生的單詞、英語句子、課文段落等等的書寫,告知他們英文標點的準確書寫、使用,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書寫習慣。
篇4
關鍵詞:中學數學;學習習慣;課堂培養
中學數學的理論性比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因此這門課程開展起來也較有難度,更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在課堂上能夠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更加順利的展開,對學生理解課堂知識也能夠更加深入、更加到位。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不但對學校課堂知識領悟的更快,使學習成績有保證,還能夠為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如今迅速發展的社會中,需要每個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學生即便踏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也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能夠使自己離開學校后仍能獨立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在數學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這是需要各位任課教師認真思索的。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認真的好習慣
俗話說態度決定成敗,雖然有些夸大態度的作用,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態度的確起著關鍵作用。在學習方面,認真的學習態度,是學生取得良好成績的前提基礎。中學數學,其題目、公式并不難理解,關鍵在于比較復雜,這就要求學生有認真的習慣。
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真習慣,包括認真對待每道數學題,認真讀題,認真對待每個數字,不要著急動筆做,要將整道題看完,做題時候要注意解題的完整性,答題前,先將“解”字寫到解題空白處,然后再開始答題,要將步驟寫全,不要省略某幾步自以為很簡單的步驟而導致做錯或扣分。數學的邏輯性很強,做題中一旦有一個步驟出了問題,那么后面的步驟就會全錯,因此要注重演算,要在演算紙上認真演算,減少口算帶來的失誤。做題時保持卷面的整潔,等心中有了思路才動筆,避免寫滿后才發現有錯誤等,這些都是學習數學時需要認真注意的。用認真的態度對待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二、注重課堂效率,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
中學數學的邏輯性、連續性很強,這門學科和其他文科性質的基礎課程不一樣,它不是可以隨時進入學習狀態的,一旦前面的課堂上有幾章或有幾個知識點沒有聽懂,沒有及時跟上教師的思維,那么學習以后的知識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先把落下的知識補上才能繼續學習。這種連貫性就要求學生要注重課堂效率,緊跟教師的教學步伐。若是課上有一分鐘沒有聽懂,那么課下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補習,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所以教師要教導學生一定要注重課堂效率,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上來,跟緊老師的教學思維,集中注意力,防止思想“開小差”。
(一)做好課前預習,劃出重難點
做好課前預習,畫出重難點,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在上課前,拿出15分鐘對即將講的課堂知識進行預習,瀏覽課本知識,劃出看不太懂的重難點,這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一方面,因為已經預習,學生會對簡單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夠及時回答教師提出的簡單問題,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因為預習時已經畫出重難點,學生在正式上課時,自然會高度集中注意力,對自己不會的問題,預習時不太懂的問題會仔細聽老師講,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課堂的聽課效率自然會提高。
(二)上課時積極參與,獨立思考
現在的中學數學課堂上,因為知識比較理論化,可能會存在枯燥無趣的上課氛圍,加之學生不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沉悶,課堂質量自然不高。因此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對學生多鼓勵,多支持,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在一次聽講后聽不懂。教師對學生要忍耐包容,對知識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多讓他們回答簡單的問題,增加其自信心;對基礎扎實的學生則多鼓勵他們深入思考,追求更好的知識層次。
(三)課后及時復習,完成相關練習及作業
課后的復習活動,對更扎實地掌握課堂知識有事半功倍之效,課后及時復習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對于中學數學學科來說。因為這門學科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當堂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利用理論知識觸類旁通,理解深層問題,并要用公式來解題,能夠解題才是中學數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課后及時復習的好習慣,課后及時復習,包括對理論知識的梳理,自己再練習一遍公式推導,練習解題思路,最終是要達到會利用課本知識解答課后習題的目的。
(四)注重利用演算紙,畫圖解題
中學數學的理論性強,除了有繁瑣的代數問題外,平面幾何在課程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因此要注重對演算紙的利用,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地利用演算紙的習慣。要求學生在做數學題前,準備好一張白紙,整潔有序地在演算紙上演算,在每道演算題前表明題號,這種使用演算紙的方式可以讓學生保持嚴謹的心態,認真對待每道演算,而不是在紙上亂劃一氣;而且一旦哪道題計算有錯誤,返回來檢查的時候也有據可依。遇到平面幾何問題時,多多在演算紙上畫圖,盡量使題目以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而不是單憑抽象的文字,這樣一來,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就會大大提高。
三、建立數學錯題本,及時整理錯題
篇5
1.抓住一切教育的良好時機
剛入學的新生,聽到上課鈴響時,總是亂哄哄的。我根據孩子們愛記兒歌的特點,編出了三字經:"鈴聲響,進課堂。快坐好,速安靜。坐如鐘,站如松。手放好,腳放平。老師講,記在心。"同學們很快就記住了。在訓練學生正確讀寫姿勢的時候,我每天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傾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一段時間以后,這些辦法對學生聽說、讀、寫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充分發揮教師自身表率作用
老師們做事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可以研讀的書。每天早自習,我是站在講臺上監督學生自習,而是自己坐在講桌前專心看書、學習。不出兩天,同學們也知道拿出書來學習了。漸漸地,孩子們已經養成了習慣,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們都會"自習"了。另外,我班學生的勞動能力、動手能力都很差。記得開學時,好多學生拿了掃帚不知所措地站著。看著這一切,我只得手把手地一個一個教。將近一個月,做值日生成了我的必修課。時間一長,我的努力沒有白費,學會掃地的學生越來越多了,還有學生告訴我他今天幫奶奶掃地了,奶奶夸了他一整天。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認真的小臉,我突然想起一句話:身教勝于言傳。
篇6
“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深思其中所強調的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對整個社會運行包括對教育領域的“教書”“育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教育工作與產品制造截然不同,產品壞了可以報廢,而對人的教育和培養如果失敗了,損失的將是一個人的一生。
所以,教育無小事。任何一名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把“教書”和“育人”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做精做細,落到實處。
從教學方面來看,教師應把教學過程中的小事做細、做全面,真正做到嚴謹細致。在備課中注意細節,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師生互動時間、問題設計、板書設計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環節,否則,可能導致一堂課的失敗。上課過程要注意細節,學生的一舉一動、課堂反饋都要仔細觀察,適時調整課堂過程,以取得最好的課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業要注意細節,不能一味地貪多。要精批細改,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精講多練。作業反映出的學生學習情況,要引起足夠重視,并制定對策,及時解決。
篇7
一、培養學生質疑提問的習慣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一個問. ”質疑提問是創新的開始,而好奇、質疑正好是兒童的天性. 例如教學“乘法估算”時,例題21 × 48是看作20 × 50進行估算的,學生質疑提問:“48看作50后,21 × 50也可以口算,為什么一定要兩個數都看作整十數?”問題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層浪”,有的贊成這意見,有的則說:“48看作50,看大2,積就增加了2個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積減少1個48,估算結果就比較接近精確值,口算也更方便了. ”有的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個估計數,不要很精確. ”在質疑提問中得出了估算根據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課堂中讓學生質疑提問,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又使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養成了質疑、敢問的習慣,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了保護,并逐步培養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
實踐是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仍以“統計”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從收集數據到整理數據、解釋數據的過程,課前讓學生收集自己母親生日的數據,課上在模擬給媽媽慶賀生日的情境中,認識各月份母親生日人數的統計圖. 既使學生初步知道怎樣收集、整理、解釋數據,又進行了愛長輩的情感教育. 又如引導學生從已有長方形面積計算中探究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 課上讓學生在一個長方形中任意畫出一個最大的三角形,思考:這三角形的面積與相應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 并邊思考邊動手驗證,學生想到各種剪拼的方法,發現了三角形面積是相應長方形面積的一半,還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關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結論.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習慣
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進行創新活動所必需的思維形式. 對數學而言,題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題途徑卻不是唯一的. 課堂上有了一種解法后,還要求兩個、三個直至更多,甚至能從不同側面來探討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學生善于打破思維定式,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題目都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素材. 在教學時,應不片面追求題量,不找“各種各樣”的習題讓學生操練,不增加過重學業負擔. 擺脫“題海”,充分運用教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40分鐘的教學質量來提高學習水平. 例如,解答“有兩筐蘋果共重71千克,如果從甲筐取出蘋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兩筐蘋果的重量相等. 原來兩筐蘋果各有多少千克?”時,要求學生不滿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種思路解答. 學生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 - 7 × 2) ÷ 2(乙筐),(71 + 7 × 2) ÷ 2(甲筐),71 ÷ 2 - 7(乙筐),71 ÷ 2 + 7(甲筐). 有的列方程求解:設乙筐蘋果重x千克,2(x + 7) = 71;設甲筐蘋果重x千克,2(x - 7) = 71. 通過交流,學生們開拓了思維.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勇于創新,學生的能力就能不斷提高. 這些課堂實例表明:培養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為思維的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條件.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習慣
篇8
關鍵詞:小學科學 教學 學習習慣
1.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概念
長期有規律地安排學習的人,便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好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個方面的好處是,可以通過生物鐘、通過條件反射自動提醒你自覺地去做應該做的事。如果不是靠習慣,這許許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來就會顯得手忙腳亂,甚至丟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動輒被動,造成心煩意亂。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第二個方面好處是,可以發揮下意識的作用。下意識的特點是直接受習慣的支配。一般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吃完早飯準備上學,剛一走近自行車便隨手掏出鑰匙,接著打開車鎖,然后朝著學校的方向前進。這些動作幾乎連想都沒有去想。這是下意識在發揮作用。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便可終身受益。世界上著名的"鐵娘子"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談及習慣時說:“有時事務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訣實際上在于把90%的生活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畢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這是習慣。”撒切爾所說的“想都不用想”,實際上就是受習慣支配著的下意識在發揮作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調動潛意識為學習服務。潛意識的特點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響。
2.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策略
2.1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小學科學教育,注重的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所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脫離學科教材來開展課堂,過分依賴教材只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的學生因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自覺性不高,如果不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很難使其集中在課堂上。結合小學生自然活躍,如果把科學知識普及率視頻或照片的形式展現出來,那么它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更有趣。由于小學科學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所以在教學方法的應用,應該選擇更多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
2.2學習新知從觀察開始
小學生處于好動時期,讓學生長時間集中精力觀察一個事物相對較難,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科學的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分析事物,有目的地鍛煉學生耐心觀察的品質。在此過程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細心和耐心,讓學生養成多思、求實的良好觀察習慣。科學知識的學習十分強調學生的洞察力,但是小學生畢竟知識水平有限,想要獲得敏銳的觀察力,還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觀察事物,幫助學生樹立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的敏銳性。
2.3驗探究以學生為本,提高科學素養
首先突出學生實驗的主體性,如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科學探究并不是提供學生合適的實驗材料,公布恰當的實驗步驟,學生如牽線木偶跟著教師的思維腳印;而是要體現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在明確實驗目標之后,從實驗材料到具體的操作步驟都需要學生思考得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言傳身教的表率無形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4在講授樂理知識之前,借講故事來導入
從前,有一個土財主進城后,見到城里的樓房很是漂亮。回家后他也想建一座兩層小洋房。于是,他請來一位建筑師,吩咐他建一棟洋房。建筑師帶工人們辛辛苦苦的挖地基、夯墻腳,干得熱火朝天。一個月后,財主來查視,見工人們還在建底層,氣得大罵,你們這些笨蛋,我只要二層和三層,不要底層! 學生聽后都哈哈大笑。見此情景,借機啟迪學生:“財主為什么會鬧這樣的笑話?”“沒有底層哪來二、三層?”“捆I(底層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起奠基作用,是通往二、三層的必經之路。”學生七嘴八舌地參加到熱烈的討論中。然后,讓學生說出第一課的節奏特征和旋律特點,并把它的節奏型寫出來。學生調皮地回答已經會了,還很真誠地說:老師,我們都明白您講故事背后的道理了,以后我們一定會認真學習樂理知識的。就這樣,用類比的手法,把樂理知識融匯在腦海里,貫穿在故事中。既含蓄又簡單地說明了樂理知識的作用,把學生引進了樂理知識的興趣大門。
小學科學教學擔負著重要的角色,是引領學生接觸科學知識,啟蒙智力的關鍵所在。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學習能力。愛因斯坦指出: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只有提出問題,才能探究出更多新事物,實現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小芳.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J].考試周刊,2015(61):185.
篇9
關鍵詞: 初中數學教學 學習習慣 培養方法
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學習者自身的學習需要,又是保證高效教學的實際需要。如果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則學生的學習是低效的,教學也是低效的。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實現更好地學習,教師需要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以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初中生自身的學習需要,又是保證高效教學的實際需要。讓初中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的,對于廣大數學教師來說,必須結合初中數學課程內容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下面我結合多年來本人初中數學教學實際經驗,談談在初中階段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以興趣為引領,培養學生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確實是這樣,學生的學習需要興趣的激發和引領。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表現出諸如: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興趣盎然的學習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的實際效率,可見興趣是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動力。所以教師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我們應該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工夫。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為了達到這樣的實際教學效果,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我們在上課時精神飽滿,語言生動而有趣,思路條理分明而清晰,講課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都樂意聽,學生自然就會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引領下,學生就會表現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課堂活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可是,有時學生會表現的過于興奮而得意忘形,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的實際學習和良好行為的養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做小老師,監督形式的學習行為表現,發揮學生的監督職能,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過程中。可見,要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再輔以適當的規范性的監督作用,才能夠取得良好的實際效果。
二、讓初中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養成學生的好習慣
初中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和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上有著與其他課程不同的特點。數學教學需要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只有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實現有效學習。讓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是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做的事情,也是初中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
在初中階段,七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思考和思路進行有效的引導。這就需要我們針對所要講授的內容創設思考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思考材料和方向,規范學生的思路,同時我們還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我們所設計的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目的是要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們還要讓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相信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我們可以采用分組的合作教學,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會進行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合作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促進作用,促使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腦筋思考問題。這是由分組的原則決定的,學習小組的分組不是亂分的,而是要以“組內差異,組外競爭”為原則來分。所以,小組內部具有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發揮了幫扶和監督的作用,小組之間的實力又是相同的,促進了小組之間的競爭關系,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非常重要。
三、培養初中生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篇10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有效教學 培養學習習慣
初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一直是初中教學中探索的重要課題。教師的責任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學會",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授之以"漁",而非簡單地給予"魚"。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實施課堂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效數學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初中數學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就很值得我們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愿學"。
學習習慣是一種非智力因素,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最終的動力來源于對學習本身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然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結合教材內容適當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進取和求知欲。注意編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應用性,例如講列方程解應用題時講一講古希臘數學家刁番都的故事。講距形時,自制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有一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通過演示觀察,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爭議、探索:在四邊邊長不變的情況下,平行四邊形在變動中成為一個怎樣的圖形?平行四邊形的什么發生了變化?(角),什么沒有變化?(邊)。矩形的定義是什么?它是什么四邊形的特殊的一種?除具有什么圖形性質外,還具有怎樣的特殊性質?一連串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索。講兩圓的位置關系時,利用直觀教具,用運動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兩圓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的變化過程。從而歸納出兩圓之間的五種位置關系,增強了直觀性。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動素材,設計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創設一些與學生實踐緊密相聯的情境,讓學生饒有興致地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參與數學學習,在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問題。多樣的教學手段,親切的教學態度、有越的數學活動,以及適當的游戲,巧妙的設疑,形象的教學語言,開放式的問題,良好的學習氛圍都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習的素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參與,培養聽、說、思、做的學習品質,讓學生"學會"。
在初中數學的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和積極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樂于傾聽他人意見,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與同伴合作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1、在合作中學習,學會傾聽。
說到聽,老師們往往想到的是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不開小差這一基本的學習習慣。"合作學習"要求學生不僅能專心聽老師講課,而且要學會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以便順利地合作與交流。實踐中,教師都希望學生養成這種習慣,但學生性格多樣,自控能力較差,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成為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教師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在合作中學,從而克服"開小差"等不良現象,代之于專心聽講,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交流中排疑,學會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實現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措施。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解決問題方面要求學生:"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與結果,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在情感與態度方面要求學生:"可以借助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念有提出疑問的意識,并愿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糾正。""說"既包括通常所指的說題意,說計算過程和解題思路,也包括愿意談論一些數學話題,積極參與數學問題的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小組和班級的交流等。對于"說"的培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利用獎勵,激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給予同等的關注,對于不怎么積極發言的同學能夠躍躍欲試,即使他們回答不夠理想,教師仍然對他們大力表揚、鼓勵和提倡。
3、在質疑中增知,學會思考。
培養學生"思"的習慣主要包括:一是積極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設置問題與問題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空間。二是大膽質疑地習慣。創新的火花往往在"求異思維"中產生,學生僅僅充當聽眾,對問題的思考、解決沒有個性,就談不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提出疑問,通過合作、探究、交流去解決疑問,從而實現新知的意義建構。三是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樣化。反饋交流時,教師要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對好的辦法要及時肯定。
4、在實踐中創新,學會操作。
用一種親身體驗的數學學習方式有效回避那種"灌輸式"數學學習的"做數學"理念,要求將學習對象做為一個問題解決的對象,通過自己(獨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動,包括操作實驗、合作探究、預測假設、共享交流、嘗試修正等系列主體性的活動,來主動構建數學知識。"做"并不是指單純做數學練習,而是指一系列主體性活動,它強調數學學習是學生的一種發現、操作、嘗試等主動實踐活動;強調數學學習的探究性與體驗性;強調數學學習是群體交互合作與經驗共享的過程等。因而,培養學生"做"的習慣和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數學活動的習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終歸要落到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觀察、判斷、推理、歸納、實踐,才能真正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領悟。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其次,培養學生主動與同伴合作學習的習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實現與同伴的合作交流。
三、經歷過程,獲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