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08 08:1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構改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構改革方案

篇1

一、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遵循科學發展觀,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緊緊把握鄉機構編制五年內只減不增和確保社會穩定這兩條底線,改革與農村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通過體制和機構創新,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全鄉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改革目標:轉變政府職能,整合事業站所,精減機構人員,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三)基本原則: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合理設置黨政機構和事業單位,精簡人員編制,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功能,降底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堅持市場取向、開拓創新的原則。遵循市場規律,實行政事、事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辦好社會事業.

堅持民主、法制的原則。健全政務公開制度,加強群眾監督,實現機構編制法定化。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區別不同單位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

堅持既積極又穩妥的原則。積極推進各項改革,同時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避免在改革過程中出現大的波動。

二、規范職能定位和機構設置

(一)職能定位

鄉黨委和人大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的規定履行各自職能。

鄉政府要按照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轉變職能。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執行政策、發展經濟、社會服務、維護穩定。即:

1、全面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包括農村土地承包政策,計劃生育、保護耕地和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各項減負、支農及稅費政策。

2、促進鄉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制定并組織實施鄉村整體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積極引導農民培植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支持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支持發展民營經濟。

3、強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村鎮規劃建設、農田水利和鄉村道路等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計劃生育、文化、農村社會保障、體育等社會事業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培訓和就業等優質服務。

4、努力建設農村和諧社會。排查調處農村各種矛盾糾紛,促進農村社會和諧平安;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抓好安全生產。

(二)機構設置

1、黨政機構設置。

鄉設立黨委、人大、政府機構。全鄉內設機構統一設置為:黨政綜合辦公室(掛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和便民惠民服務中心牌子)、經濟發展辦公室(掛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牌子)、社會事務辦公室(掛人口與計劃生育辦公室牌子)、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掛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牌子)。

政協的有關工作,明確一位領導同志兼管,不設政協機構。

黨政綜合辦公室主要承擔黨委、人大、政府交辦的各項日常工作和基層黨建工作、村級組織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穩定、統計、工青婦及各方面的綜合協調工作,督促檢查有關工作落實。

經濟發展辦公室主要承擔工業、農業、林業、水利、水保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民營經濟、安全生產、公有資產管理等工作,協調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其它工作。

社會事務辦公室主要承擔人口與計劃生育、交通管理、環保、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勞動力轉移、精神文明建設、科教文衛體、民族宗教等工作,協調與社會事務相關的其它工作。

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要承擔村鎮規劃建設管理、土地管理、農民知識化工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社區建設、以及涉及新農村建設相關工作的綜合協調等工作。

鄉設立人民武裝部,主要依法履行國防動員、民兵訓練、預備役管理等職能。

鄉紀委和群團組織的設置按有關章程執行。

各辦公室的主任原則上由鄉分管領導兼任。

一般干部實行一人多崗,設立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崗位,在重點從事一兩項專門工作的同時兼事其它工作。

2、事業機構設置

事業站所在贛辦發號文件規定的限額內,按照整合資源,提高效益的原則,進行綜合設置。

(1)保留農業服務中心。

(2)保留計劃生育服務所。

(3)保留財政所(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所牌子)。

(4)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更名為文化廣播電視站。

(5)設立動植物疫病防疫檢疫站。原畜牧獸醫站公益職能和人員轉入。

(6)設立民政和勞動保障事務所(掛社會救助所牌子),主要承擔民政、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事務。

以上事業機構中動植物疫病防疫檢疫站、財政所仍由縣主管部門管理(含人事),其他站所均由鄉統一管理,業務接受縣直職能部門指導。以上事業站所均相當于股級全額撥款事業機構。各事業單位要按照公益和經營分開的原則,經營職能,要面向社會,實行市場化、企業化運作。在核定的編制內,人員實行競爭上崗,全部實行聘用制。新設立的機構配備人員,原則上在鄉內部調劑。今后,鄉不再設立自收自支的事業機構,自聘人員要逐步予以消化。

3、機構設置。

派駐到鄉的司法所機構不變,隸屬縣主管部門。

除國家和省有明確規定的以外,由縣直管理的所和主管局派駐鄉機構,黨的組織關系實行屬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項必須按有關規定征得鄉黨委同意。

三、領導職數

鄉領導班子職數設置,按照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委贛發[]23號文件有關鄉領導職數設置的要求,本著精簡、高效,嚴格控制領導職數,不設專職副書記職務的原則,結合我鄉的實際,鄉領導職數配備為:設正副科級實職領導職數在8名以內,其中黨委委員7名,政府正副職4名;

設書記1名,副書記(政府正職)1名,紀律書記和2名黨員副鄉長由黨委委員擔任,鄉人大設主席1名,進黨委班子。

四、加強編制管理

(一)實行編制總量控制。認真執行省委辦、省政府辦《關于印發〈江西省鄉鎮機構編制總量控制實施辦法〉的通知》(贛辦字[2005]18號)精神,鄉機關行政編制、鄉事業站所編制、縣派駐鄉的事業站所編制,均實行總量控制。今后5年內(即十一五期間),鄉行政和事業站所人員編制只能減少,不能增加。

(二)實行“編制實名制管理”。將編制管理和人員管理緊密結合,嚴格按照核定的人員編制數額,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實行定編到人。將符合規定配備的人員納入編制實名制名單,并張榜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超編人員和不符合有關人事管理規定配備的人員,不得納入編制實名制管理。

五、完善鄉配套改革

(一)改革鄉財政管理方式。加強財政財務監督,規范收支行為。在保持資金所有權、資金使用權和財務審批權不變,原有的各項債權債務不變,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基礎上,以“鄉財縣管”為核心,實行“預算,賬戶統設,統一收付”的管理方式。

(二)積極穩妥地清理和化解鄉村債務。按照“制止新債,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年消化”的原則,積極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辦法和途徑,切實做好鄉村債務的清理和審核工作,堅決杜絕發生新的不良債務。認真落實“約法三章”和“兩項制度”。鄉政府和村級組織一律不得舉債建設。建立健全新債責任追究和鄉村干部離任債務審計制度。

(三)堅持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配套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按照政府組織引導,農村屬地參保、集體扶持、財政資助相結合的要求,搞好試點,逐步推進。

六、實施步驟

全鄉機構改革工作要求在年12月底以前基本完成,共分四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10月28日到11月4日,召開動員大會,完成制訂鄉實施方案和成立領導機構。

(二)組織實施階段:10月5日到11月底,按照實施方案組織實施到位。

(三)檢查驗收階段:12月1日到12月底。按照鄉機構改革的整體部署和要求,寫出總結報告,迎接縣聯合檢查驗收小組檢查,并將總結材料上報縣深化鄉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幾點要求

(四)加強組織領導。鄉里成立了深化鄉機構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全鄉深化鄉機構改革工作,鄉長為鄉機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要認真、及時解決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證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亂、國有資產不流失,工作正常運轉。

篇2

11領導重視不夠在機構改革工作中,一些單位領導對檔案交接工作沒有引起重視,對交接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合并、重組前的檔案資料沒有嚴格把關,個別單位領導認為檔案交接只是形式上的交接,履行手續即可,沒有考慮檔案資料保存完整對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對文書檔案、影像資料檔案等沒有認真清點核對就進行了“形式”上的移交,造成移交方和接收方對交接內容都不甚清楚,由于工作不嚴謹,思想上沒有引起重視,以至于給日后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12檔案管理人員頻繁變動多年以來,各單位根據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了檔案管理工作機構逐步配備和培訓了一批懂業務、會管理、熱愛檔案工作的業務骨干,在檔案管理工作發揮著突出的作用,但在機構改革中,負責檔案管理人員因工作調動或轉行從事其他工作,給檔案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13檔案交接不及時受機構改革的影響,各單位原負責檔案人員離崗或轉崗,新接收檔案人員沒能認真按移交程序進行,以致出現檔案數量、質量等問題責任不明、界限不清[1],從而使得一部分單位檔案工作前后脫節,這可能對今后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4檔案交接手續不嚴密按工作性質和崗位職責要求,檔案人員資料交接應是一項認真細致、手續嚴密、責任重大的工作,而一些單位檔案人員離崗或調動工作時,移交不按程序辦事,手續不按程序辦理,該檢查的不檢查,該清理的不清理,該簽的字也不簽,忽視了檔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忽視了檔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1]。

15檔案監交工作不嚴格一部分單位的領導把檔案交接工作當作事務性的工作,看成是檔案人員之間的事情,對檔案交接準備工作也就很少過問[1],甚至在檔案監交之時也懶得光臨現場,只是事后在交接表上補簽名,造成單位檔案監交工作不嚴格,工作程序不完整。2衛生防疫機構改革中應注重作好哪些檔案管理銜接工作在機構改革中,有的部門被撤消,有的部門被合并,有的部門被重組,情況比較復雜。根據《檔案法》和《檔案法實施辦法》及國家有關檔案工作的規定,當前檔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作好以下幾方面的銜接。

21機構改革時最好檔案的保存在機構改革中,一個部門不論是撤消、合并或者重組改為另一個部門,其原有的檔案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全宗予以整理或保留,機構撤并檔案全宗不能分散,應確定撤并機構檔案接收單位,并由接收單位對撤并機構檔案單列全宗進行保存和利用[2]。

22要作好檔案的清理和登記檔案清理包括一切可歸檔的檔案資料,在原部門范圍內開展一次徹底的清理屬于應立即歸檔立卷要求的應歸檔立卷屬于清退和銷毀的要清退銷毀屬于移交或保留的要認真登記造冊,作好移交和保留。

23加強調整期間對檔案管理工作的領導在機構調整期間,各級各部門都要增強工作責任心,實行分工負責制,形成主管領導親自抓,科室負責人靠前抓,檔案工作人員按崗位職責認真抓的局面,確保調整時期檔案工作的清理和移交工作的完成。3衛生防疫機構改革中檔案移交工作中應抓好的工作做好檔案交接工作,不僅是明確檔案人員責任,維護檔案資料安全完整,確保檔案工作連續不斷有序進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檔案法》及《檔案法實施辦法》賦予檔案人員的職責。那么針對當前檔案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應如何加以克服進而做好檔案交接工作呢?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積累,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使大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特別是在大規模的檔案資料移交過程中,要讓單位負責人和廣大干部職工都知道這項工作,從而積極參與這項工作。

32認真做好檔案交接準備工作檔案交接分為移交和接收兩個方面,而認真做好檔案交接前的準備工作,是確保檔案交接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對于移交方來說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一是對所保管的檔案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帳物相符、心中有數二是對借出的檔案要及時催還,一時歸還不了的要問明原因,整理好借據,并在借據上注明原因及催還情況三是對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類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統有序,方便接收者開展工作四是按檔案移交要求編制檔案移交文據及表格五是撰寫檔案移交說明。對于接收方來說,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一是了解移交單位職能活動內容和工作活動情況二是向前任檔案人員詳細了解檔案保管情況和前期已開展的檔案工作情況三是必要時要了解或檢查檔案移交準備工作情況。只有交接雙方人員準備充分,才能保證交接工作的順利進行[3]。

33檔案交接要納入單位的議事日程檔案交接是單位檔案管理中的重要環節,應引起單位的重視[3],制定相應的交接工作制度,單位負責人應把檔案交接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34規范人事管理在檔案人員離崗或調動工作單位時本單位領導或人事部門要把好關,做到檔案人員離職離崗前要先辦理工作交接手續,然后才辦理離崗或工作調動手續,對未辦理檔案交接手續的檔案人員,不得簽發調動工作通知,不得辦理工資轉移手續,不得離開原工作崗位,并要把檔案交接工作納入單位工作制度,列入有關人員的崗位職責之中[3]。

35認真做好檔案監交工作檔案監交工作對檔案交接起到鑒證和監督作用,因此無論是檔案機構負責人交接,還是一般檔案人員,特別是負責檔案保管接待人員的交接,都必須安排專人負責監交[1]。檔案監交人員要認真履行職責,堅持原則,按程序辦理。在交接時雙方要做到帳物相符,手續齊全,并要在交接文據上注明時間、地點和監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等相關信息。交接工作結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監交人應在移交文據上簽字蓋章,以示對交接工作負責[1]。

36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要認真學習《檔案法》,加強檔案交接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檔案交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單純是檔案人員的業務素質問題,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幾年來,一些單位忽視了對檔案人員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一些單位檔案人員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因此在檔案交接的過程中要補上這一課,教育交接雙方端正思想、提高認識、明確責任。新形勢下必須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培養具有“創造型、復合型、協作型”多素質人才;檔案管理人員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要努力學習、掌握檔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識、新技術;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使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引入競爭機制,通過擇優錄用,競聘上崗,把真正優秀的檔案專業技術人員選拔到檔案管理崗位上來。要增強檔案從業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從而保證檔案工作嚴格按照規定辦理,也使檔案工作前后銜接有序,保證最大限度地維護好檔案的完整和安全,以滿足單位開展各項工作利用檔案的需要。參 考 文 獻

[1] 向德才.基層單位檔案交接工作之我見.北京檔案,1999(9):28.

[2] 季震南.對衛生防疫機構撤并檔案交接工作的幾點思考.海峽預防醫雜志,2004(10):56-57.

篇3

一、目的、要求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要以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檢察體制為總目標。通過機構改革,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加強檢察樣機關上級領導關系,合理配置職能、設置機構、編制人員,提高人員素質,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執法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科學配置職能。重點是加強法律監督職能。通過職能分解,明確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及其內設機構的職責,加強上下級檢察院之間的領導關系,理順同一檢察院內設機構間的關系。省級人民檢察院重點是強化對全省檢察工作的宏觀指導職能、組織指揮職能,提高直接參與辦理大案要案的能力。

(二)規范、調整內設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內設機構應本著精簡、統

一、效能的原則,在《意見》規定的機構數額幅度內設置。內設機構一般分為必設機構和因地制宜設置的機構兩類。名稱要科學、規范。

省級人民檢察院必設機構為:辦公室、政治部、審查批捕處、審查處、反含污賄賂局、法紀檢察處、監所檢察處、民事行政檢察處、控告申訴檢察處(與舉報中心、刑事賠償工作辦公室一個機構三塊牌子)、檢察技術處、法律政策研究室、行政裝備處(了可分設為行政處、計劃財務裝備處)、監察處。

紀檢組(與監察處合署辦公)、機關黨委和離退休干部工作機構按有關規定設置。

市(地)級人民檢察院和縣級人民檢察院必設機構由省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工作需要確定。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市(地)人民檢察院內設處(部、室、局),縣級人民檢察院內設科(室、局)。

(三)確定領導職數配備。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應在《意見》規定的幅度內確定領導職數的配備。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須增加或減少副職職數的,應與當地編委協商確定。

(四)合理使用編制。地方各人民檢察院要根據機構的職責和工作量,重新核定各內設機構的編制數。

地方增撥給檢察機關的行政、事業編制不應沖銷檢察行政編制。

(五)搞好事業單位和后勤服務機構的改革。事業單位要逐步與機關分離,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管理制度。事業單位借用檢察行政編制的,要積極向地方編委申請事業編制,逐步退還檢察行政編制,以充實檢察業務部門。

要精簡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后勤服務機構,盡量減少后勤行政人員,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把后勤服務職能從機關分離出來,設立服務中心,用事業編制,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方法步驟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要按照《意見》的要求,積極穩妥、有序進行。整個機構改革工作原則上要求在今年10月底之前完成。具體實施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學習動員。認真組織廣大干警學習《意見》及有關文件。通過學習提高對機構改革重要意義的認識,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二)制定方案。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應根據《意見》確定的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機構改革方案。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方案須經上級人民檢察院審核同意并報同級編委審批的方可實施。省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方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核;市(地)級人民檢察院的機構改革方案由省級人民檢察院審核;縣級人民檢察院的機構改革方案層報省級人民檢察院審核。

(三)實施方案。包括機構職責的審定,內設機構的調整,人員編制的核定,機構負責人的確定,干部的交流和分流,對個別不適合在檢察機關工作人員的清調等,都要逐項認真落實。

(四)檢查驗收。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完成后要進行總結;上級人民檢察院應及時檢查驗收。驗收完畢,各省級人民檢察院應寫出總結報告,分別報送高檢院政治部和地方編制管理部門。

四、注意問題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機構改革是檢察機關的一件大事,要依靠當地黨委領導,爭取編制部門支持。各級檢察院領導必須高度重視,具體領導,精心組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機構改革工作的全過程,保證機構改革方案有序、穩妥地實施。

要顧全大局,嚴格執行《意見》的各項規定,正確處理部門利益與全局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機構管理要歸口。上級檢察院各業務部門不應對下級檢察院業務部門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提出具體要求。

(二)實事求是,調整機構,制定方案。機構設置要從理順關系、強化職能的總要求出發,該增則增,該減則減,該并則并。要分清職責,盡量減少層次,減少交叉,避免重疊。省級人民檢察院的必設機構一般應與高檢院對口。市(地)級人民檢察院和縣級人民檢察院的必設機構不強求與上級院對口。

經與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協商,政治部內設機構不占《意見》規定的機構數額。干部教育訓練、法警管理、離退休干部工作等機構可以設在政治部內,也可以單獨設立。

反貪污賄賂局內設機構的設置,與地方編委協商確定。

個別因特殊需要,須超限額設置的機構,應與地方編委商定,或送高檢院審核后報中央編委審批。

篇4

一、評估及督查的目的

檢查縣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落實情況;掌握印發各部門“三定”規定執行情況,查找執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推進“三定”規定和改革要求的落實;探索建立機構編制管理評估長效機制,推動機構編制管理制度建設。

二、評估及督查的內容

(一)政府職能轉變情況。對改革方案和部門“三定”規定已明確的轉移、取消、下放、加強的職能是否落實到位;有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二)理順部門之間職責關系情況。部門“三定”規定已明確整合、調整、劃轉、加強的職能是否落實到位;部門之間是否建立健全協調配合機制;部門內設機構之間是否存在職責交叉、分工不明和關系未理順的問題。

(三)明確和強化責任情況。是否按照權責一致、有權必有責的要求,明確相應的責任和責任追究的措施。

(四)嚴控機構編制和執行“三定”規定情況。是否存在擅自增設或加掛內設機構牌子、變更機構名稱情況;是否存在擅自超編和超領導職數問題,以及機關長期借用人員的情況,采取了何種消化措施;部門機構標牌、內設機構名稱是否已經更換;部門機構印章(包括內部對外業務印章)是否已經更換和啟用。

三、評估及督查的方法步驟

(一)召開涉改部門評估及督查工作布置會。各涉改部門分管和工作承辦股室負責人參加,明確有關政策措施、目的內容、實施的方法步驟和要求,進行發動和布置。

(二)各部門自查自評。政府各涉改部門按照評估及督查內容和要求,及時開展本部門(系統)執行情況自查自評,并開好三個會,即部門自評工作會;部門(系統)機構改革工作情況座談會并進行部門(系統)自查測評;部門服務對象座談會并進行服務對象問卷測評。

(三)縣評估及督查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地督促檢查。在各部門自查自評基礎上,縣工作領導小組從紀檢監察、組織、政府辦、人保、財政、編制部門抽調人員,派出檢查組到各部門進行實地督查,重點抽查10個部門。督查內容包括:部門自查自評問卷測評效果情況;部門之間和內設機構之間職責劃轉和理順情況;資產處置和檔案移交情況;機構標牌(包括內設機構名稱)和印章啟用更換情況;詢問其他有關情況等。

篇5

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三思三創”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意見精神,結合海曙實際,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為核心,以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電子政務建設為重點,深化政務公開,完善績效考評體系,全面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

二、主要內容:

(一)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

根據國家和省、市關于地方機構改革的總體要求,積極穩妥推進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完善部門協作配合機制。

1、加強調研,初步形成機構改革設想。對有關部門進行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并對相關部門職能進行重新梳理,將相似或相近的職能進行統一歸類,對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出現或強化的職能以及隨著社會進步逐漸消失或弱化的職能進行重新界定,初步形成機構改革方案設想。

2、精簡整合,科學制定機構改革方案。按照“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總體要求,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轉變政府職能、理順職責關系、明確和強化責任、調整優化組織結構,積極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借鑒中央、省、市及兄弟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經驗,按照規定不突破行政機構限額,進一步完善我區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經報市委、市政府審批后,全面組織實施全區政府機構改革。

3、立足實際,重新擬定政府工作部門“三定”方案。在不突破現有行政編制總數的前提下,對人員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加強人員編制的余缺調劑,嚴格按規定核定部門領導職數,重新擬定政府工作部門的“三定”方案,及時加強對新“三定”方案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

4、注重長效,加強機構編制日常管理。注重長效管理機制,跟蹤機構改革方案的運行情況,深入了解各部門“三定”規定的落實情況,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切實措施,完善機構編制管理相關制度,嚴格控制行政機構編制,保持“三定”規定的相對穩定,將機構改革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對違反機構編制管理規定行為,堅決糾正,嚴肅處理,切實增強機構編制管理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二)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1、繼續深化職能歸并改革。

(1)對各職能部門貫徹落實《關于印發〈關于推進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海黨辦〔〕145號)文件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切實理順體制機制,確保“兩集中兩到位”的改革措施落實到位,不斷減少審批事項,進一步完善“批管分離”運行機制。

(2)扎實推進垂直部門職能歸并改革工作,完成工商、公安、質監、國稅、地稅、環保等6個部門職能歸并改革,具體進度安排將積極與市審管辦聯系確定。

(3)提高部門、事項中心進駐率,將戶籍中心、出入境通行證辦理納入行政服務中心管理。年計劃新增進駐行政審批事項25項以上,進駐率達到85%以上。

(4)圍繞行政審批各項指標居全市前列的要求,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一是提高即辦件比例。會同有關職能部門把一些經常發生,手續辦理簡單,流程成熟的承諾件轉化為即辦件,在現有20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即辦件事項數。二是壓縮承諾件的辦理時限,縮短每一個審批事項承諾時間。力爭承諾件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5天以內,所有事項的實際辦理時限壓縮到1.5天以下,比平均法定時限提速達78%以上。三是提高中心窗口直接簽批辦結率。做好新一輪窗口授權工作,使窗口授權到位,行政服務中心窗口直接簽批事項占發生事項總數的65%以上。

(5)探索試行行政審批目錄制,即未納入政府公告目錄的行政事項不得開展審評工作,不斷規范行政審批權陽光運行;探索開展iso認證。

(6)深化網上審批與電子監察系統建設。區政府各職能部門全部實行網上審批,即資料審核、領導簽批蓋章等一律實行網上辦理。

2、不斷推進行政審批服務創新。

(1)抓好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工作。按照市審管辦進度安排,在賓館業、金屬加工業、機動車修理業、再生資源回收業、餐飲業、洗浴業、文化娛樂業等7個行業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使我區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走在全市前列。

(2)擴大并聯審批范圍,完善“+6”并聯審批運行機制,發揮其在服務重大項目、重點工程以及街道招商引資中的作用。

(3)強化企業服務辦公室力量,繼續做好企業服務工作,加強與81890企業服務平臺對接,確保5分鐘及時響應率、辦結率、滿意率均為100%。

(4)加大服務舉措創新力度,推行“無午休”服務制度,實行“現場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上門服務”、開通綠色通道,不斷提高服務我區重大項目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3、不斷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

(1)不斷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建設。建立以“四個率”(即事項進駐率、網上審批納入率、提前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為核心指標的考核評價體系,定期公布考評結果,并以書面形式上報區委、區政府以及反饋至各個部門。

(2)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企業注冊登記環節中企業歸屬和屬地落戶管理制度。

(3)加強對分中心和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的指導。月底前制定好分中心管理制度,從審批業務、內部管理、規范運作等方面加強管理、檢查、指導和考核,促進分中心規范化建設。加強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指導,月底前完成相關試點工作,年底前出臺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三)不斷推進電子政務建設

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應用”原則,按照“強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應用”要求,以電子政務應用為導向,以構建統一的數字海曙平臺為目標,加快區域內數字化資源整合步伐,全面推進“313”工程,即基本建成三大數據庫,搭建一個統一平臺,推進三大系統建設。

1、基本建成自然人庫。以社區警務e超市為基礎庫,依托區電子政務網絡平臺,依靠制度化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機制,由公安分局牽頭,區計生、民政、衛生、教育、勞動、房管等部門密切配合,建立一個覆蓋戶籍、婚姻、計生、教育、健康、社保、住房等信息于一體的自然人庫。(2月底前完成)

2、基本建成法人庫。由工商部門牽頭,貿易、物業、安監、街道、公安、財政、質監、國稅、地稅等部門配合,共同做好法人庫建設。

3、基本建成地理信息庫。為避免重復建設以及系統之間的沖突,全區統一采用測繪院開發的地圖,建設好地理信息庫。同時,由區府辦牽頭,城管、教育、衛生、物業、貿易等部門配合,進一步完善擴充地理信息。

4、搭建統一平臺。由信息辦牽頭,區府辦、公安分局、工商分局配合,進一步融合地理信息、自然人、法人基礎數據庫,以共建共享的方式,統籌數據資源,逐步構建集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于一體的公共平臺。

5、政府管理系統建設。今明兩年主要做好“科技促廉”系統建設。由區紀委、信息辦共同牽頭,區府辦、發改、審管、城管、公安、建設、財政、規劃、環保等部門配合,建立一個包含行政審批、行政執法、重大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公共資源交易、資產(資金)管理、請示督查辦理等內容的電子政務系統及其電子監察和績效評估系統。力爭年底前完成請示督查辦理和重大政府投資項目實時電子監察系統的建設。

6、城市管理系統建設。在“數字城管”系統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公安、交警、消防、安監、衛生、工商等部門的信息設施,建立和完善信息的采集、交換、存儲和服務平臺,打造一個具有應急管理、城市管理、安全生產監管、綜治維穩、交通管理、食品安全監管等功能于一體的“大數字城管”系統。爭取在年底前完成大數字城管項目的前期調研和項目方案。

7、社會服務系統建設。重點做好海曙e生活平臺的建設。由區府辦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在三維地理信息庫基礎上疊加政府部門、學校、醫院、景點、公園、公交、影院、酒店以及人口、法人等信息。

8、進一步完善政府網站建設。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加快政府信息錄入更新速度,提高政府信息公開質量。完善依申請公開工作規程,做好申請受理、審查、處理、答復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工作,有效保障申請人合法權益。

(四)建立健全績效考評體系

積極探索獎罰分明的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績效考評體系,不斷提升政府執行力。

1、完善區目標管理考核制度。

(1)對考核內容進行歸類整合。執行大部門考核,力求以量化考核為主,建立分類考核標準,力求考核程序簡化,減輕基層單位負擔。

(2)調整完善部分考核內容。在目標設置、內容確定上繼續加強對區重點工作的考核,加大對民生事業、人才工作和文化建設的考核力度。

(3)實行分類考核評優。按黨群線、政府線等單位或工作相近度進行分類評優,體現類別層次差異性,更具針對性和公平性。考核結果要作為領導班子政績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與單位個體考核優秀比例掛鉤,考核優勝單位給予表彰獎勵,并可提高次年的個體考核優秀比例至20%。在安全生產、綜治、計生、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出現重大問題以及目標管理考核中被確定為較差等次的單位,其個體考核優秀比例酌情減少。

2、完善公務員年度考核工作。

(1)合理分配評優資源。對區管干部和其他干部分層評選,調動普通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強化處級領導干部隊伍建設。

(2)注重公務員考核科學性。采取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平時與定期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公務員考核與單位目標管理考核和機關效能建設相結合的考核方法,防止年度考核對實際不稱職人員遷就照顧現象。

(3)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建立健全監督反饋制度,要求實行“五公開”(考核程序公開,考核指標條件公開,優秀等次名額公開,量化測評公開,考核結果公開),確保基層公務員對考核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將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培訓、辭退、職務調整、工資調整的依據,提高公務員的自我完善能力。

三、工作保障

(一)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效率意識,切實把思想認識、觀念作風統一到區委、區政府工作要求上來,為服務型政府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區政府成立服務型政府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服務型政府建設各項工作,定期聽取相關工作進展情況匯報。

篇6

目前較為流行的一個版本是,在此輪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方案通過人大審議后,將以商務部為基礎,加入發改委的經濟運行與價格管理職能、建設部的建筑質量監管職能、國家工商總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安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標準與質量監管職能,主要負責市場監管和市場競爭秩序的維護,協調內外貿關系,制定和實施國家貿易政策。

在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看來,為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的內外市場融合的需求而生的“商務部”,當時并不是大部制的概念。2003年,國務院的機構改革將國家經貿委的內貿管理、對外經濟協調和重要工業品、原材料進出口計劃組織實施等職能,國家計委的農產品進出口計劃組織實施以及外經貿部的相關職能整合到新成立的商務部,從而讓“商務部”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史上一個重要新名詞。

雖然這在后來被看做是“大部制”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但在當時,商務部的職能定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內貿+外貿+國際經濟合作”上。沈丹陽說,這樣的結果是,大家習慣把商務部當成一個行業管理部門,而它本應該是國家宏觀經濟層面的管理部門。

“商務部機構設置的弊端已經開始顯露,尤其體現在缺乏監控經濟宏觀形勢,及時從宏觀角度提出宏觀調控建議的職能上,比如對國內市場起著關鍵作用的糧食、能源等產品的價格調控,國家賦予發改委的職能過多,商務部沒有多少話語權。”沈丹陽說。

2007年底,商務部迎來一位與前任風格不同的負責人――前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作為國家主管對外經濟的第一大部委,商務部正在通過干部調整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商務部的一位內部人士如是解釋。

“新部長在2008年面臨的最棘手的任務可能是給商務部一個明確的定位,在管理國內外市場同時,為保持經濟可持續性發展采取宏觀調控措施,而陳德銘的調任有可能在兩部門之間的諸多分歧上起到一定協調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

更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的商務部應該像美國商務部一樣兼具多種職能。目前,美國商務部的職能包括經濟統計、經濟發展、海洋與大氣管理、電訊與信息管理、專利與商標、技術管理等,集中了我國目前由商務部、發改委等多個部門承擔的職能。

而從成立之日起就有“小國務院”之稱的發改委,在本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將面臨“瘦身”。按照已經公布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未來發改委的職責將有一定改變,剝離出其工業行業管理的有關職責,縮小投資審核的范圍,下放部分規劃和產業政策管理的權力。

“在大部制改革的設想中,已經提出將發改委的經濟運行與價格管理職能劃分到商務部。”沈丹陽說。

篇7

從1982年以來,我國經歷的幾次機構改革,每次都對經濟有很大的推進。我的評價是,這次根據十六大《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基本精神,在現有基礎上進行的政府機構改革,可以說是我們最徹底的、最好的改革。

實際上國家政府職能有兩個:一是社會管理,二是資產管理,在我國的政府職能中,由于過去片面強調發展公有制經濟,政府及其部門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國有資產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上,從而使其社會管理職能落在了從屬地位。

之所以說這次改革最徹底最深刻,是因為這次體制改革,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表現為行政,同時對經濟的管理體現為對資產的綜合管理。國家決定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將過去分散在各部門的職能分離出來,從整體上和根本上改變了改革的觀念思路:政府營造環境,而非經營者。而國家的經濟管理職能從企業管理轉向資產管理,這是一個很深刻的轉變。不再著眼于企業管理,使政府強化了社會管理職能,真正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邁進了一大步。

回顧歷次的機構改革,總的來說,政府機關的多次改革撤并設立,雖然意味著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縮小,但不管是直接經營還是間接管理,都沒有徹底擺脫政府的企業管理職能,只不過是多一點少一點,基本是圍繞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改來改去,改的都是國家與企業關系,政府怎樣調控、指導企業。但此次的改革方案,按照十六大報告精神,在總結我國歷次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曾經由多個部門分別擁有的國有資產(企業)管理職能,被剝離后系統集中交給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原有職能部門不再管理資產,而成為徹底的政府機構,可以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營造經營環境、維護市場秩序、打擊經濟犯罪、保護經濟發展。

朱少平說:這次在十六大報告指導下的機構改革,在指導思想上有了根本的改變:政府的經濟職能以資產管理為中心實現調節而非控制,從管理企業為主轉變為管理資產,從管理資產角度出發來處理資產管理與企業經營之間的關系。

朱少平說:新的改革思路從根本上倡導、實踐、促進了兩個原則:

1、政資分開。要把國有資產集中起來統一到國資委,“資”的職能與“政”分開。國有資產管理功能分離后,國有資產的經營和使用機構應完全獨立于政府,由國資委委托過去和以后將要設立的國有資產經營機構包括國有投資公司、大型企業集團、國有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等獨立運作,與政府部門,如計劃、財政、貿易等部門不再具有直接聯系,而新設立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則專門負責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具有社會管理職能,更不能干預其他所有制經濟組織的活動。

2、政企分開。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表現為行政,對經濟的管理則體現為對資產的綜合管理。各職能部門不再有人財物產供銷的直接管轄權,只能通過政策引導、規范約束來促進企業發展,而不能再直接干預。現在政府的兩大職能應是:社會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按照新的改革方案,改革發展、財政、貿易部門都要退出企業經營,而其行使的“政”的職能要面向全社會,包括營造經濟環境,指導經濟政策、包括產業政策,這些部門制定的各種政策、法律、規則等對任何企業和投資組織都是平等、公開、公正和一視同仁的。都要覆蓋全社會,要輻射到全社會。政府職能部門重大政策、規范環境,考慮的是全體經濟主體的利益,為他們服務。

篇8

膨脹、精簡、膨脹的“怪圈”是哪些力量促成的以往,幾乎每次機構改革后總會發生反彈,這是為什么?力學常識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變遷都是力的作用使然。以此觀之,不難看到,我國機構變遷的所謂“怪圈”背后存在某些“膨脹力”與“精簡力”。“膨脹力”主要有三股。一是新生成的社會事務要求政府增添必要的機構與人員以應對。二是在“全能政府”的觀念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社會自理能力微弱,幾乎所有社會事務都得由政府包攬。三是,、官本位意識的存在,必然導致英國學者帕金所言的“機構內自我膨脹力”的生成。

還有一種“精簡力”也時常在發生著相反的作用。精簡機構的動因、動力,主要也有三股。一是,節省財政開支,減輕社會負擔。二是,下放中央權力,擴大地方權限。三是,反對,提高行政效率。

新一輪機構改革的根本動力是什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被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這為機構改革增添了新的動力,政府必須轉變職能,再不能像以前那樣管得過于具體。誠然,現代市場經濟并不全然排斥政府作用。問題是,以往的“全能政府”必須轉變為“有限政府”。政府主要應加強宏觀調控以及社會服務、市場監督等方面的職能。我們對新一輪機構改革的信心,最根本的是市場取向的改革,形成了推動機構改革的新動力。

機構改革的阻力有哪些一些企業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無法有效地承接政府轉化而來的職能。即便從政府手中接過了自,也苦于“找不到市場,回頭找市長”,“別了婆婆,重新拜婆婆”。結果導致已經轉化出去的有些職能逆向“倒轉”回政府。企業、市場機制的構建與政府職能轉變是互動的。政府若不轉變職能,不深化機構改革,企業及市場機制就不可能走向成熟;而企業及市場機制沒有發育到一定程度,也會成為政府職能轉變與機構改革的阻礙力。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改革的復雜性可見一斑。

要轉變職能,就會觸及到行政機關里的人。一是有些官員在觀念上的跟不上。即使觀念上能跟上,他的行政行為方式是否跟得上?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行政職能背后是權力,權力背后是什么?是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職能就會觸及到官員的個人利益。這是一股不易消解的阻礙力。

篇9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我局領導對待機構編制管理工作非常重視,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抓,確定辦公室2名同志專門具體負責機構編制管理工作,我們已經建立了本部門(單位)機構編制基礎資料,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和退休人員的編制基礎資料,以及工作資料庫等。能夠貫徹機構改革和機構編制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并能夠積極配合做好機構編制各項監督檢查及調研工作。

二、嚴格政策落實

我局認真執行縣委、縣政府批準的機構改革方案。2010年8月,縣政府批復了我局的“三定”方案,我局嚴格按照該方案的定職、定責、定人員抓好機構編制管理工作,不擅自擴大或者縮小職責范圍和權限、不干預下級職責配備、機構設置或者編制、領導職數配備等。

三、落實管理措施

2011年10月下旬,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制訂了體育局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清理規范方案,進一步加強機構管理和編制管理工作。在機構管理上,我局機關1個,下屬事業單位1個,即縣業余體校,都是財政全額撥款。我們不擅自提高機構規格或變更機構名稱、隸屬關系和經費渠道,不隨意加掛牌子、增設內設機構,不超職數配備內設機構或者下屬機構領導干部,不擅自設立、撤并二級機構,變更機構性質或名稱。在編制管理上,我局機關編制核定7人,其中領導職數3人,內設機構2個,一般人員4人。實際人員9人,其中領導3人,一般人員6人。縣業余體校編制9人,實有8人。實行實名制管理,不擅自超過核定的編制使用工作人員。不擅自從基層或外單位借調人員。不擅自改變編制使用范圍,混用、擠占、挪用或自行設定其他類別編制。在空編的情況下,按規定使用臨聘人員。按規定及時辦理人員進出編制審核、注冊手續、無“吃空餉”現象發生。

篇10

溫州金融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改革之后,能避免類似吳英的悲劇和爭議嗎?

從溫州金融改革12項主要任務看,改革方案的主要突破是明確將民間金融納入主流融資體系。這意味著長期處于“地下狀態”暗流涌動的民間資本,有望走出陰影,開啟陽光化之路。

另一個重要看點,是民間資本也可以參與設立金融機構。不過可能是出于穩妥考慮,溫州金融改革方案并未直接允許民間投資開銀行,而是謹慎表述為,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

促使溫州金融改革方案在短時間內獲批出臺,主要有兩個背景:首先當然是近期出現的民企老板集中出走現象。這不僅制造了大量呆壞賬和社會不穩定因素,也令維系巨額民間借貸的信用體系瀕臨破產。如果民間借貸這扇門再被關上,其他正常經營的民營企業,也將面臨拆借無門的困境。更宏觀的背景是,在溫州等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民間資本十分充足,卻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大量進入虛擬經濟領域;與此同時,大量中小型企業融資困難,借貸無門。

實際上,溫州等地的民間金融一直存在,且規模驚人。民間投資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也已經大量出現,只等政策規范,引導其走向陽光化。民間資本宜疏不宜堵,金融體系多元化勢在必行,就此整個業界和主管部門已達成共識,分歧可能只在改革的步驟和力度。

溫州率先試點,當然與溫州民營經濟發達、民間金融的問題表現得最突出有關。但是,民間借貸問題,絕非溫州一地的問題,因民間借貸引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在沿海其他地方甚至河南、內蒙古等內地也已經顯現。溫州金融改革是在為全國范圍內的改革探路。

對于溫州金融改革,嗷嗷待哺的民企看到了民間金融陽光化和金融體系多元化的美好前景,但對于一些抱有更高期待的人來說,依靠金融改革催生民資銀行、打破國有銀行壟斷、實現利率市場化等目標,都沒有得到明確回應。

當然,“穩妥”也是有理由的,民間金融存在的大量問題,大量無法償還的債務,不會隨著放開就自動消失,金融風險和監管難度也在加大。

中央層面推動金融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現有金融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適應的問題,將難以馴服的民間資金納入規范化、公開化軌道;同時,希望引導這些資金更多進入實體經濟,為長期融資難的民營中小企業解決燃眉之急。

然而,擺脫“地下運轉”的民資,不一定會自然流向實體經濟。民間借貸合法化之后,如果資金繼續大量涌入炒作和資本運作領域,支持實體經濟的初衷無法實現,反會招致民間熱錢“綁架”國家政策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