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生藝術考察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4 00:1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生藝術考察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生藝術考察報告

篇1

設計考察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踐類必修課程之一,是在大三學生掌握一定專業設計后,為了增加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認識、開闊其視野、增強其社會活動能力而設立的。文章根據課程特點,結合教學實踐,探討設計考察課程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視覺傳達設計;設計考察;教學方法

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創意無限、瞬息萬變的行業。對于大三的學生來說,之前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師的傳授,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認識比較片面。設計考察課程是在大三學生掌握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后,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專業設計、開闊視野、提高自身設計素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意義在于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并為學生日后的設計積累大量素材。

一、課程目的和考察點的選擇

設計考察是近年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經過教學改革新增設的一門課程,時間為兩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學生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開課。該課程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了解,開闊其視野,使其積累人生閱歷,對將來從事的行業有一個理性認識,同時與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更緊密地銜接起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專業性比較強,學生上大學前接觸到的行業信息一般比較少。通過設計考察,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設計行業信息和設計資源,這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拓展學生的設計思路有很大幫助。廣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著“千年商都”的美譽。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廣州的經濟、文化得到巨大發展,中國第一家成功為企業導入CI設計的廣告公司就誕生于此。近年來,廣州聚集了數十家4A廣告公司,廣告設計行業發達,從設計、制作到有著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此外,廣州市區還有多家美術館、博物館、畫廊、文化創意產業園和設計院校。深厚的設計產業背景和眾多的文化機構,使廣州成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據課程定位安排考察內容、明確考察目的

設計考察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的延展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是專業必修課程之一。本課程的教學思想和目標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設計能力的提高,主張多元化的設計教學和開放式的實踐教學模式,讓課程成為學校與企業、學生與設計師之間的橋梁,為學生后繼的畢業設計和專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設計考察課程總學時只有兩周,學時少,考察內容多、范圍廣。課程教學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介紹行業特點、專業特色、企業的運轉流程和行業運作規律等知識,引導學生在考察過程中深化所學知識、拓展思維,加強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視覺傳達設計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信息變化大的行業,要求從業人員對時展需求有準確的領悟,既要關心商家的訴求,又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該行業的主要特征表現為設計、制作和應用等三個環節的相互銜接。為了讓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行業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本課程由行業概況、參觀交流、視覺觀察和資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學內容構成,其中參觀交流和視覺觀察是本課程的重點。

1.行業概況教師通過PPT教學的方式向學生介紹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涉及的行業,特別是行業的特點、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重點介紹在大時代背景下廣州視覺傳達設計行業的特色、資源、優勢以及市場分布情況。

2.參觀交流第一,參觀廣告公司。教師選擇一到兩家實力較強的4A廣告公司進行參觀交流,通過觀摩和座談會的形式,讓學生對廣告公司的運作模式、公司與客戶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設計策劃方案等方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二,參觀文化創意產業園。廣州紅專廠創意藝術區是藝術文化交流機構、國際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館、私人美術館、設計公司、創意產品商店的聚集地。學生可以自由參觀體驗,觀摩最新的國際創意設計、展示設計和創意產品,了解最前沿的設計資訊。第三,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博物館、美術館分別陳列著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和視覺藝術品,是學生進行文化藝術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的理想場所。教師可以選擇幾家廣州市區的大型博物館、美術館讓學生參觀,了解廣東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重點思考藝術的發展和變遷,并收集相關設計元素為以后的設計創作積累素材,如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廣東美術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第四,美術院校交流。選擇廣州的一家美術院校進行參觀交流,包括參觀實訓室、設計工作室,聽學術講座,與本專業師生交流互動等,相互交流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設計思想。

3.視覺觀察第一,觀察城市視覺導向系統。城市交通視覺導向系統、商業視覺導向系統以及文化視覺導向系統等城市視覺導向系統,能有效地將復雜的城市空間層次化、條理化,極大地提高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響了城市視覺導向系統的設計。對城市視覺導向的觀察,主要是對廣州市不同類型的導向系統及其關系進行觀察研究。第二,觀察城市公共空間廣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廣場、市政公共設施等的公共空間廣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出行的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對廣州市公共空間中的戶外廣告、燈箱廣告、多媒體的電子LED廣告等進行觀察,重點分析廣告的創意、訴求點、受眾及其影響力。第三,觀察商業賣場視覺營銷設計。城市大型商業賣場中的展示空間設計、照明設計、道具設計、商品陳列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等視覺營銷設計,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進銷售,是現代商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教師可選擇廣州市的一到兩家大型商業賣場,讓學生針對其視覺營銷設計進行觀察,思考賣場是如何通過合理地展示和營造視覺沖擊力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4.資料收集第一,宣傳冊、廣告單。博物館、美術館、商業賣場等場所免費發放的宣傳冊和廣告單是很好的視覺設計研究資料。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要有意識地收集設計宣傳資料,為以后的設計創作提供實物參考。第二,照片。設計考察內容多,時間緊。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發現新穎的設計或者有啟發的設計,可以用相機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以后創作的參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學組織考察

設計考察課程有學時短、考察內容多、信息量大、考察點分布廣、實踐性強、學生人數多等特點。怎樣合理組織安排學生開展考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鑒于此,可以根據考察點和考察內容,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

1.集中考察,統一行動對于學生獲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點,可以通過集體組織的形式統一考察。如,企業參觀以座談會和觀摩為主,采取統一行動,比較方便開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學術講座、參觀和互動交流的形式,強調團體間的溝通和互動,也適合集體行動。

2.分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場所的場地空間有限,考察信息點分布廣,采用統一行動的形式顯然難以組織開展,有時還會因為考察點同時涌入大量人員造成擁堵,人為地制造障礙,導致考察效率低下。這樣的考察點比較適合分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師統一帶隊到考察點,明確當天的考察重點,然后分組進行考察。分組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數量將學生分成若干組,一般5~6人一組為宜,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活動。如,廣州紅專廠創意藝術區總占地16萬平方米,園區內的私人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室、創意產品商店等空間容量有限且分布廣泛,教師可將學生統一帶隊到園區,然后根據園區地圖,擬定多條考察路線,讓學生按小組分路線進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師要讓學生制訂當天的考察計劃、明確考察內容和目標,擬定交通線路和考察時間,鍛煉學生計劃和組織的能力。在考察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和行業從業者溝通交流,獲取最新的行業信息,樹立自信心,增強社會活動能力。每天考察結束后,教師可在晚上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四、整理資料,舉辦考察匯報展

設計考察實踐課程結束后,學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獲。教師應及時整理與總結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學習與研究使用,這是設計考察實踐活動重要的后續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體現。

1.整理考察資料和存檔教師應對考察、參觀過程中收集的圖片、實物、影像等原始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歸檔,方便以后研究和調用。可以根據資料類型進行分類,如地域文化素材、現代設計元素、商業廣告、櫥窗設計、創意產品等分類歸檔。此外,教師應要求學生找一兩件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設計作品進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創意、表現、制作以及優缺點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檔,鍛煉學生分析、總結的能力。

2.撰寫考察報告撰寫考察報告是考察實踐活動重要的后續任務,學生應在整理考察資料的基礎上,對考察的總項目或者子項目進行深入的探討、總結,形成考察報告。考察報告可以從考察概況、考察內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獲等四個方面進行撰寫,要求觀點明確、材料客觀、語言平實、敘述合理。

3.舉辦考察匯報展將整理后的考察資料、報告以及主題設計作品以匯報展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展示,這是檢驗學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在組織展覽的過程中回顧考察活動的過程,加深對設計的感悟,鍛煉學生的設計、組織和協調能力;另一方面,擴大設計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圍,讓更多人通過展覽享受考察成果,激勵學生在設計道路上不斷前進。為了從多方面檢驗學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把匯報展分成若干個主題板塊進行展示,如分成主題海報設計、設計分析、考察報告、實物資料、照片素材等五個主題板塊。主題海報設計板塊以考察的城市為主題,用收集的素材進行城市形象海報創作,檢驗學生考察后的創作水平,如,以“印象廣州”為主題,要求學生創作一幅廣州城市形象海報;設計分析板塊,則將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檔以圖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報告板塊,把考察報告設計成可展示的折頁;實物資料板塊,將收集的宣傳冊、宣傳單、海報等實物資料精選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塊,精選一部分設計作品照片,輔以文字說明進行展示,檢驗學生的設計審美水平,如,以“設計新發現”為主題,要求學生精選十張新穎的設計作品照片,輔以文字解說,以照片墻的形式展出。總之,通過多元化主題的匯報展,可以多角度地檢驗學生設計考察的收獲,同時讓未參與考察的師生感受視覺傳達設計的魅力。

五、結語

設計考察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走出校門、接觸行業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學時短,考察內容多,但它對拓展學生的視野、轉變設計觀念、培養團隊精神、增強自身設計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對于設計考察課程的教學,不僅要明確教學目的、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還要多關注行業新動態,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嘉健.服裝專業設計考察課程教學初探.裝飾,2013(3).

[2]陳家友.開闊藝術視野傳承民族文化——談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田野采風.大舞臺,2010(6).

篇2

【關鍵詞】初中美術;轉變;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316-02

什么是學習方式?學習方式不是單純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誦、練習等,這些行為方式只是載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以及社會化參與的有機結合才叫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認知和情感因素表達了學習方式的實質內涵。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新的學習方式的特征。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被寫進了《綱要》中――“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學習方式之所以要改革,因為“發展”是硬道理,學生從課堂上應該能學到怎樣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以利于學生自主發展、全面發展、終生發展。

探究性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的標志就是問題。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對學生提出問題,師生或生生共同探討,得出結論。一般在知識性技能性訓練任務較多的課上,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的學習,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如:七年級下冊美術課《大提琴》中,就牽涉到美術與音樂的聯系,在教學中我始終讓音樂圍繞在課堂中,以音樂營造出一種輕松、舒暢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所“聽”和所“看”,用對照的方式使學生一一探討、領會“音樂的要素”與“美術的語言”這兩種不同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聯系,再通過學生談自己熟悉、喜歡的音樂的感受,讓學生在音樂中完成本課的一次美術活動。在《黑白世界》中,教師只需操作示范,學生都睜大了眼睛想看個明白,并自然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用刀怎樣才能在木板上作畫?接著積極投入到思考和實驗中去,通過自學示意圖和與老師、同學合作探索的過程,不僅明白了版畫的制作程序,還構思了充滿個性化的畫面,并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三個目標,即理智和情感體驗(好奇、成功等體驗);建構知識(了解折紙的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合作)。

合作性學習 :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這個從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在美術教學中,合作性學習經常被有意無意地運用,比如為了一個問題同桌會互相討論,手工課進行材料共享等。但是很多老師也容易把它流于程式化,僅僅認為是分組或分隊,把桌椅擺放的朝向變動一下,或是聚在一起輪流發言等。其實要使一次合作學習有效,我認為是需要組織者經過精心策劃和安排的。進行某一項合作活動的動機是什么?在合作團體中是不是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這是關鍵。如在《橋》這課中,學生自發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一份橋梁的考察報告,我只是舉例性的提出了該如何分工合作,學生很快就領會,并根據同學的實際情況及特長做出了仔細而明確的分工。會電腦的在網上下載有關資料,擅長寫作的進行歸納總結,其他的學生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橋梁的結構、色彩、線條、與環境的和諧等方面。學生快樂的完成了考察報告,每個人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也吸取了同學的建議,他們從中提高了學習效率和團體合作、協調能力。

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中學習不是老師規定的任務,也不需要老師的監視,而是學生自己參與制定學習目標和學習進度,對自己進行激勵和監控,在學習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高效。自主學習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對學習內容有濃厚的興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滿挑戰性。當然,難度太高的任務也是不行的。還有很快能得到反饋、看到成果的活動也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湘版美術實驗教材在編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圖片、妙趣橫生的順口溜、新奇的內容,都能幫助老師創設良好的情境,吸引學生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去。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習方式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側重某一種或幾種交替進行。以前那種一刀切、一鍋煮的現象應盡量避免和摒棄。要實行新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注意:

(1)教師要有自主創新意識。教材不是‘圣經’,作為一種“例子”,更應該作為一種教學的材料。教材中的內容或提到的工具材料更多的只是一個教學中的媒介。我們老師應該弄清楚我們的教育目的,材料是可以替代的。沒有橡皮泥就用面團,沒有彩色紙可以用舊掛歷甚至可以用樹葉等替代,沒有卡紙可以利用廢舊包裝盒或袋的材料。開放的教育環境下,我們老師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如果連老師都是一個思想陳舊的人,還怎么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呢?學生偶爾一現的靈感火花,可能都會窒息在老師的教條傳授中。因此,教師切忌把學生往自己的思維定勢上引,而應該千方百計地把學生往更遠更廣的天地引。有的老師在上《大提琴》時,不斷的說“這是打散構成,明白了沒有?”完全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思維,框住了想象的空間。對于教材的處理,教師也要富于創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點,明確難點。確立教學目標,選取教材內容,要靠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有創新意識的老師,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適合學生的組織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篇3

    一、美術課程有效教學定義

    回顧美術教學,怎樣才能做到更“有效”?對此,要重新認識美術教育和教學的意義,了解美術教學應該教些什么,學生應該學習些什么。美術在人文精神的整體情景下,側重于研究和探討人類的情感表現、審美感受等方面,提升人們情感活動的個性、智慧與技術的品質意識。因此,從美術教育意義出發,美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本學科的特性基礎之上的[1]。

    1.有效教學首先要確定美術教學效益觀。美術新課程的核心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的能力進步和全面發展是衡量教學效益的唯一指標。

    2.有效教學必須能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美術有效教學中,針對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采取的策略應該區別于其他學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

    3.有效教學的基礎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就成為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美術教學效果,體現教學實效性的核心基礎。教師迫切需要提升中學美術教學的責任和態度,在教育過程中改善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4.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提升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活動必須依據學生心理特點,提升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營造種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

    二、針對現有美術課程存在問題,提升有效教學水平的策略

    1.當前中學美術課程教育存在的問題。在基礎美術教育的領域,了解、認識并進行美術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建立有效的教學理念,必須承認的是,當前中學美術課程的課堂教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低效”

    現象,主要表現為[2]:①教學目標寬泛,不針對學生個性特征。在授課過程中不根據學生對美術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出發,教學目標空泛,不明確,對內容缺乏針對性,重、難、易點劃分不明確,缺乏對難點部分的重點講解。照本宣科,不重視現實生活與學生實際的聯系。②教學形式單一。美術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首先是傳統的教師面授,然后學生被動聽講、接著學生練習、再接著教師進行評閱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單調,缺乏融洽的師生關系與互動。③學校總體教學目標不重視。美術課在教學中占的比重很低,課程設置較短。同時也存在其他學科學習任務的繁重,學校和學生對美術課程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④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獨立開來。孤立學科的教學不能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缺少知識的延伸性,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

    2.提升美術課程有效教學水平的策略和方式[3]①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共定學科教學宣言和教學目標,約束、規范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關條例的制訂必須由師生雙方共同完成,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既是條例的制定者,也是條例的最終執行者。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內容十分豐富,科學處理基礎性教學、新穎性授課、應用性發展這三方面的關系,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充分拓展學生的知識深度和廣度,促進學生構建和完善新的認知能力結構的能力,掌握中學學生應該基本美術技能,提高中學生美術素養,構建課堂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和中心任務。②教學對象和教學主體豐富多樣、能力不同的中學生是中學美術教學目標傳授對象,所有的美術教學活動都是圍繞促進其人格特征、心理和智力發展、審美教育、知識傳授、技能提升等方面開展的。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和個體,需要采取不同的美術教學策略。教師要更新美術教育觀念,改變教師角色,使自己成為學生的伙伴、教學內容的設計者、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學程序的合作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教學理論的研究者。教師必須增加對美術教學的道德感、責任感和任務感,改善教師的專業技能與知識。③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教學策略是由若干教學方法組成的,但教學方法本身就成為學習目標的時候,選擇和運用方法的選擇就會成為選擇策略。必須突出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優先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有重點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水平,促使課堂教學主動“有效率”,根本保障課堂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任何教學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開展,別無其他。美術教學環境體現為包括美術教學設備、教學工具、教學材料和教學時間和空間等教學環境,此外還有獲得教學部門和教學領導的支持以及良好的美術教育社會氛圍和豐富的教學資源社會大教學環境。

    三、中學美術有效教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從抽象的層面而言是教學策略的相對固定化,是教學策略的穩定性地體現。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外,本文就提出并分析如下新的教學模式[4]。

    1.探秘式教學模式。探秘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情景設問和啟發誘導下,以現行美術作品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的機會,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為學生創設有利于激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通過思考、討論、對話等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

    2.研究性學習體驗的教學模式。①充分挖掘本地美術文化資源考慮地理因素,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調查、考察美術現象,并寫出考察報告,理解美術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②信息技術資源與美術課程整合研究[5],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將形、聲、光、色、動、靜融為一體,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審美情境,建構自己的美術文化意識,培養他們的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篇4

關鍵詞: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方法論、發展趨勢、脈絡、價值

A中圖分類號:G40 - 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方法學是1637年由笛卡爾提出的哲學觀點,并在西方得到廣泛的推崇,筆者將其基礎定義理解為;一門學問采用的規則、方法與公理,一套可實現目標的做法及一種特定的做法。美國韋氏大詞典[①“韋氏大詞典”作為《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的習稱,參考自《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1492頁。]①對方法學的釋義為“在某種知識領域上,對探索知識的原則和做法而作之分析。”方法學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門學問或所要探索的知識領域上,對所使用之個別方法加以整合,比較,探討與批判。以方法學為理論背景的各科科學學問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結構體系,譬如醫學方法學、法律方法學、設計方法學等,學問的方法學包括能夠支持這些方法之準確性原理。而美術教育的研究,應該也有屬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體系,即美育方法學。且所涵蓋了一系列已編撰好的美術教育建議方法,包括標準美育信息材料,正規教育程序、工作表與圖像工具等的總和。

近年來美術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學體系的美術教育發展原理,并非單一解決美術教育問題的某一辦法,它是一種具有學術方法精神的理論知識背景,是科學態度與人文背景有效結合的成果。筆者將它視為美術教育學科學術拓展的命脈。要使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規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統計學為基礎,整合了近年來有關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論信息材料與相關文獻,美育研究論文及著作內容分布;

表1 20 年來中國美育研究論文和著作內容分布

以思想史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中國美育思想史、西方美育思想史和美育思想史是三大主要內容。美育思想史著作的寫作范式表現為以美學思想史為藍本,分別闡明每一位美學家的美育思想。在此類著作中凸顯出古今教育的差異。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討論儒道兩家思想為主,而近現代美育思想的論爭焦點在梁啟超、和王國維。西方美育思想則重點在席勒的《美育書簡》上。這些著作提出;梁啟超的趣味教育論開啟了中國美育的道路,同一時期的王國維基于西方哲學的“知、情、意”三分法提出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基于當時的西方教育發展成就與國情推動了美育的制度化。[[1] 王曉旭,孫文娟,郭春寧.1990年-2010年中國美育研究脈絡 [J].美育學刊.2011.6(2);1-11.][1]21世紀以后對中國美術教育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幾乎是90年代的3倍。學者們以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為中心,進行深入解讀與現代性闡釋。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南宋程朱理學為基礎的論文代表,如潘立勇在《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中提出,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繼儒家的傳統命題。

以思想史作為美育研究方法的例證不在少數,近年來逐漸攀高的中國美育思想逐漸改變了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趨勢,這種改變是源于以思想史為研究方向,推進了美術教育研究多元發展的應證。以思想史為切入點的資源整理方法是最普遍的美術教育學科方法論途徑,有助于為美育研究提供廣泛的理論知識。也概括了一部分以倫理社會發展為背景的美術教育知識體系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方向。

以原理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的研究方法是美術教育方法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支脈,它與美術教育的實施有著密切的聯系。原理揭示了美術教育的內在屬性,它將觀念與動態程序連接起來,并形成一種規律。原理是模式的導論,盡管我們不斷更新研究模式,但始終需要原理作為支持,另外,原理決定了可行性,使研究對象不脫離社會與自然環境,而這種無法避免的種種聯系,使美術教育原理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細化與規范原理的內容,深入原理的內在屬性,將使美術教育方法論更實際切入美術教育研究的核心。

正確的教學方法,受多方因素制約:第一是正確的美術教學任務或目標;第二是優秀的教材教科書;第三是教學執行者―――教師的全面素質;第四是教育對象學生的心理、認識和思維全面情況。這四方面原理都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方法的制定和運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一些教學方法是屬于靜態性質的方法,有一些教學方法則是動態的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 發現法”,意即,引導學生利用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有關材料,親自去發現結論或規律而成為“ 發現者”;即為動態的教學方法。美術教學中要善于將這兩種方法統一起來,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2] 王雨中.美術教育方法論.[J].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7.7(99);175-176.][2]原理的認識角度能夠啟發引導發現與建設方法,并促進合理改善美術教育教學體制。

美術教育原理研究方法還涉及了美育的性質與任務;內容與形式。從檢索結果看,近十年不少學者在原理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有一種開拓性的共識。如拉爾夫?史密斯著、滕守堯譯的《藝術感覺與美育》( 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凌曉蕾主編的《藝術美育》(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張愛萍主編《美育與藝術欣賞》(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 年) 等,都認為美術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教育,它通過美開啟人的心靈,以一種熏陶而非灌輸的方式對人的內在素質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行為則是美術教育的實踐形態,在高校中展開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術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高校的現行體制中,美術教育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方式。[][1]

以實踐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應證這種方法論的基礎正是實踐活動,同樣,在推進美術教育研究的進程中,實踐活動仍然是驗證學術知識的重要途徑。

以《美國哈佛大學課程體系改革考論―――哈佛通識教育( 美育類) 實地考察報告之二》[[3] ,傅曉微.哈佛課程體系改革考論―哈佛通識教育(美育類)實地考察報告之二. [J].美育學刊:美育實踐研究.2011.6 (2):51-60][3]為實例,研究高等學院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方法,為我國高等教育美育實踐方法研究提供參考。美育類課程作為哈佛新課程體系的縮影,從以“學科”為分

類標準,到以“需要”為分類標準; 從重理論研究方法,到重審美對象“是什么”和“為什么”,“連接”大學院墻內外、學生現在和未來,實現了從美術教育到審美教育的跨越。

盡管美國和世界許多高校把哈佛核心課程體系( Core Curriculum System) 視為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模板,但哈佛最新課程改革的首要動因,恰恰是看到這“模板”顯在和潛在的弊端。哈佛大學摒棄全球眾多高校趨之若鶩的核心課程體系,追求更完美的課程體系,既來自俯視全球的霸氣和視野,又來自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這些哈佛精髓,完全可以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找到同樣的文化元素。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積弊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積極因素。

哈佛課程體系改革是從自身多維認識到實踐過程的衍化,再次宣告了它放眼世界的雄心,從研究實踐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中國在1990 年先生逝世50 年之際,李祥林的《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創導者》指出,蔡先生曾言: “美育的名詞,是民國元年我從德文FsthetischeErziehung 譯出,為從前所未有。”真正從理論上使美育系統化,在實踐中做出顯著成績并有廣泛影響。[][1]而當下國內不少學院的美育體制改革也常以舊識推新學,但新學并非是由當下美術教育現狀所催進的學術研究方法,實為擴充研究方法而學習、引用、采

納的諸多辦法,其結果大多是改變了學術

路徑,而未改變學術研究的大格局。意識

表22009年哈佛新課程體系

尋找美術教育學科交叉點研究方法

有關于尋找學科交叉點的方法,一直是學者們推進學術的重要辦法之一。現也有 “跨語境”美學的研究方式可成為美術教育學科探索研究法之參考。如比較受推崇的《高居翰中國美術史文集序》,它說明了學術研究可通過外來參照系的對比發現自身研究領域的盲區。近年來比較顯著的學科交叉點是美術教育與語言語義學,美術教育與統計學、美術教育與生態學、美術教育與心理學、美術教育與圖像學、美術教育與現象學,而相對傳統的學術焦點是美術教育與文學、美術教育與哲學、美術教育與社會學、美術教育與邏輯學等。

以尋找學科交叉點的美術教育學術研究方式極大程度的豐富了學科內容,并為找到新的學術領域和資源提供了有效途徑,從美術教育與學科交叉研究分布法的要義來說,所面臨的問題的關鍵是學術價值的體現。在這種研究方法逐漸成型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學術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如:李欣人在《席勒美育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及其當代意義》中指出,席勒美育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形成和“人性復歸”理論的提出。趙伶俐《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設計和創造》偏向于科學化、量化的研究,把美育目標所體現的觀念意識和知識分解為一系列的行為、方法和技能,使學生在懂得和了解基本的美學、美育和美育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掌握運用美的規律去進行自我人生的理想設計、形象設計和生活設計的方法。[][1] 但也有弊端,如范景中教授就曾經擔憂“這種研究以常識碎片的拼湊而扼殺了美術史的魅力,也淹沒了智識的光芒,導致了巧取之偽問題泛濫意一時”。而在美育與學科交叉分布研究方法的觀念里,可以以笛卡爾在《論方法》中提出的四條理論作為依據:1.普遍懷疑,將一切可疑的知識圈出,剩下絕對正確的內容。2.將最復雜的事物轉化為最簡易的事物,例如將精神實體化為思維,將物質實體化為廣延。[①笛卡爾“第一哲學”特有的哲學術語。就是物質的基本屬性 , 即物質的空間屬性,即所謂的長寬高, 凡是物質必然占據空間 , 這就是廣延 。]① 3.用綜合方式從簡單事物中,獲得復雜事物。4.盡可能累計全面,復查周全,以確定毫無疏漏。這樣的思維雖未必適用于美術創作,卻可為美術教育方法學系統的形成提供參考,如,將第一條用于學科交叉點的尋找過程中,可相對減少無關知識對學術主題的干預;第二條則利于我們看清多維復雜事物,直擊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質與核心;第三條則利于美術教育與各學科知識體系相互碰撞、促進與發展;最后一條則適用于檢驗學術成果,為成果的實踐和學術價值的體現創造可能。

2.5 美術教育部門與學科建設研究方法

近年來不少學院致力于學科探索,潛心研究美術教育的課程設計和教材教法,也有的部分學者特別關注師資建設。在美育課程的目標方面,李開玲、孫景曾在《大學美育課程論略論》中從美術教育的大局觀角度提出了具體的美育目標論與課程論,認為美術教育的目標有三個: 第一,現代化的憂思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教育的使命; 第三,促進生存方式重建。美育課程的功能層面,邢云提出了美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認為美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特別突出的有孟繁梧從師資的自然狀況、素質狀況和管理狀況進行分析,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提出了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完整的知識體系、較強的藝術教育科研能力、更強的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從藝術管理的課程設置來建設美術教育的新學科。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 or arts administration]是一門新興的輔助學科,它順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和學院制美術教育普通學科相比,它與社會的關系更為密切。藝術管理者擔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要為藝術家營造富有成效的創作環境,提供最佳機會發展其藝術;另一方面,要將由此而獲得的成果呈現給理想的觀眾,為其藝術體驗準備條件。在過去2000多年里,藝術家曾自行擔當這個責任,而當藝術創作及其展示成為一種生產與營銷機制時,人們認識到,藝術組織的領導與管理需要專業技巧。[[6] 曹義強.藝術管理的觀念與學術狀況.[J].新美術.2007.3(28);4-15.][6]“藝術管理是一門將文化政策、文化社會學、文化經濟學、博物館學和藝術史與管理學結合的操作性學問。藝術管理者需具備商學、財經、經濟學、心理學方面的技巧,才能勝任其工作。”這個觀點是2007年由曹義強教授所提出的,以他將學科建設中的普遍方法與藝術管理學科特性結合所得出的學術觀點來比較我們在以常人方法學取向的角度研究美術類的學科建設,過程中極易忽略學科的特性,我認為曹對藝術管理學科觀念見解很值得我們借鑒。回顧一下常人方法學的特征有:1. 行動的權宜性( conting ency) 與規則的說明價值。2. 行動的場景組織與局部索引性。3. 行動的反身性和可說明性。4.研究方法的“獨特適應性”。[[7] 周斌.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學取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21):9-13.][7]研究人類社會生活是學術者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美術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常人方法學,但常人方法學并非作為我們學科發展的拼圖之一,而是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參考。且無論是以與美術教育相關的學科發展角度出發,或者依照社會功能變化的不確定性,在美術教育部門與學科建設研究方法中,仍需具有潛在隨機性。

3. 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趨勢

近年來,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趨勢十分明顯,1.逐漸脫離純理論的研究方式向實踐邁進。2.是針對院校性質的改善內容、目標、教材、方法、評估體系。3.是對美術教育與美學關系的進一步深入。5.隱性課程體系與交叉學科的開拓與探究。6.隨著社會自然環境與人類意識的改變,發展數字化和實驗性教學。對于美術教育研究的發展而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高居翰中國美術史集序》里,我們發現跨語境研究為美術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一種參照系,這種外來的參照系往往能照亮容易處于盲區的問題與領域,高居翰善于默記大量的圖像,他對視覺材料的評述,具有圖文互證的效果。

從總體趨勢來看,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成為一個單一途徑而迅速發展,但從方法學的角度看,它們并未形成一個具有穩定性規律的方法體系,常態單一的方法無論是來自于東方的哲學觀照,還是出自于西方思維的能量,都無法滿足美術教育研究發展的未來格局,避免學術者盡可能不落入一種本位主義,如致力于完善美術教育方法學的研究,可綜合文獻與數據整理,結合社會學、統計學和哲學等探索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與結構、普遍特征與內化邏輯、理序與穩定數據、變化與自然反應等,以至于美術教育研究的方法本身集成一套具有學術價值的參考體系,對美術教育研究的學術方法具有創新、預測、評估等功能。

篇5

此篇考察報告旨在透過考察時所見所聞略加分析,并不見深,僅為考察團成員的拙見。四個部分可見一斑:“驚鴻一瞥”只為浮光掠影般的視覺,“縱觀橫覽”意在不同角度透視日韓教育現狀的感覺,“側目頓悟”為在感悟社會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而“他山攻錯”則在于更深的啟示和探究。如有不妥請多指正。

一、驚鴻一瞥

鞍山市赴日韓教育考察團,以團長趙仁強為代表,一行25人,于2004年5月16日至5月25日歷時10天,在日本的大阪、尼崎、京都、箱根、橫濱、東京至韓國的釜山、濟州、漢城、安山進行了教育考察活動。期間對七所學校進行了考察訪問并拜會了日本尼崎市政廳、教育委員會,韓國安山市政府、教育廳。短暫的日韓兩國部分城市學校的考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那一片天的景象。

景象之一:豐富而有創意的學校風情。5月17日我們參觀考察了日本尼崎市立立花中學和立園田南小學。進入校園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樸實整潔、干凈、大方。不十分醒目的橫幅校牌嵌在圍墻上,青翠蒼綠的花草樹木裝點著校園,清雅樸素的教學樓、別致的會客廳,格調不一的學生教室,一塵不染的地面,無不顯現出清潔整齊純樸。那一天我們注意到了墻上沒有電腦制作的彩繪噴圖,室內沒有考究高雅的裝飾和布置,就連教育目標也是員工的徒手之作,班級的目標條幅更是每個學生自己的作品,樸實的話語,孩子般的情調,諸如自勉、自勵、自信、不欠課、不遲到等字樣,讓我們有回歸自然的感覺。我們巡望正在上課的學生都是自由自主。電腦操作、手工制作、職業技能培訓、家政服務,音樂、美術等特長展演,豐富多彩,輕松自如。最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立園田南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正進午餐,創意就在于是孩子們自己的值日小組長給大家分午餐,頭戴白帽子,身著白外套,帶著白口罩,衛生清潔,那種小主人的形象,甚是可愛。5月24日我們先后考察了韓國安山市的東山高中、松湖高中和松湖中學(小學組考察小學)。他們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自主能力和實踐能力。走廊的墻壁上掛著學生們自己的作品,各活動室內學生們在展示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日韓的學校的確充滿了豐富而有創意的異國校園風情。

景象之二:整潔清新的環境格調。尤其是日本無論是賓館、學校、商業景區還是街面、居所,所到之處真的堪稱“纖塵不染”。雖說城市的街面狹窄看似擁擠不堪,但卻井然有序、整潔利落、清新雅致。整齊劃一的停車場,行人和機動車各行其路,顯示了井然的交通秩序,空氣清爽濕潤,一展海洋性氣候的特點,這種整潔清新的環境格調,讓我們流連。

景象之三:勤勞文明的市民風貌。一踏上日本國土,日本人的待人禮節,熱情的服務,讓我們看到了“人文素養”給這個島國帶來的文明。公共場所你聽不到大聲喧嘩,看不到隨地吐痰和隨處吸煙的人。這種純樸文明的風尚讓我們自嘆不如。日本人的勤勞更是難得可貴。據日本的朋友介紹,日本人每天工作都要到夜里十點多鐘,在日本賺錢的辛苦是國內所不能比的,如果早晨你乘坐地鐵會看到匆匆的人群,那是日本人繁忙緊張的工作的開始,所以不難想象這是一個文明而又勤勞的民族!

景象之四:繁榮昌盛的經濟發展景觀。新建的關西機場,林林種種的經濟開發區,二十一世紀未來港,橫濱世界杯會場,尼崎市藝術展示大廳,最大的豐田汽車制造臺場,現代企業的多種投入,繁榮的商業區,琳瑯滿目的產品,無不顯示出日韓兩國經濟的發展景觀。

短暫的十日之行,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片天。

二、縱觀橫覽

透視上述景象,從不同角度分析日韓的教育現狀。

1、從日韓的學校看教育的理念。日本學校注重社會能力的培養,強調“生存教育”,“強、正、優”是立立花中學的指導精神;“自學、心豐、健康”表現立園田南小學的辦學特色。韓國學校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來社會”為主導的人才培養,強調“孝”的教育和“愛”的教育。東安高中的“正直、勤勉、親切”,松湖高中的“健康、勤勉、創意”都突出了主題。生存能力,勞動服務能力及職業化個性化的能力培養在日韓兩國的基礎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地體現。社會實踐則是日本學校基礎教育的一大特色。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就搞社會調查,幾個孩子組成一個調查小組,不需要教師的帶領,孩子們獨立地去了解和調查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的情況。譬如去消防隊了解消防部署過程,消防的基本程序,然后畫出消防部署圖。或者去垃圾分揀站,了解垃圾分類、處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畫出示意圖,寫出調查報告。我們在日本的幾個景區,都可以看見中小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可見日韓教育理念的轉變既符合國際教育思潮的發展,又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2、從日韓的環境看教育的功能。日韓兩國除自然的濕潤條件外,人為的環境建設令我們稱贊(特別是日本)。首先是全民性的環保意識,這是教育功能的一個體現。保護環境是每個日本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他們視環境為第一生命,因此修關西機場政府要為市民解決防污染和防噪音的配套設施,重工業企業要遠離市區。游覽景點的路面除柏油路外,鋪就的都是防噪音和污染的碎石。所以在日本空氣清新,路面整潔,居所內聽不到喧囂。另外日韓兩國的自然資源利用得恰到好處,這是教育功能的又一體現。日韓兩國都是自然資源非常貧乏的國家,但資源利用得好,我們所看到的沒有閑置的自然資源和人為浪費的自然資源,特別是對土地的使用可謂是“惜土如金”,從環境的角度看到了日韓的教育效力。

3、從日韓的文明看教育的實效。日本的文明首先體現在“人本位”的思想上。尼崎市市政大廳公開辦公,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盲道直接修入市政廳內,公共場所有殘疾人用的輪椅。特別是義務教育人人平等,即便是殘疾人也享有同等待遇。我們參觀的日本兩所學校都設有障礙兒教育機構,以保證他們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崇尚人性,倫理道德教育也很突出。學校設有“人權”、“人性”學科教育,東山高中的“愛鄰居”、立立花中學的“愛父母”都是質樸實在的倫理道德教育。文明的另一個標志是嚴明的法制。日韓都是一個有著健全的法律的國家,每個公民都有強烈的法制道德觀。交通指示燈起到了交通法規的指揮作用,沒有人闖紅燈,不走人行道。街面的便當、連鎖店里、自動售貨機、公用電話等設施安然無恙,公民的自覺道德意識維系著社會的治安。至于公共場所無吸煙、無大聲喧嘩、自覺站隊等更是習以為常的規則。日本沒有網吧,政府規定電玩城不許未成年人進入,那里絕沒有學生。日韓兩國的另一個文明標志是講誠信,單就購買商品而言,你不用講價,因為產品質量敬請放心,貨真價實。這種國度文明,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實效性及實用價值。

4、從日韓的經濟看教育的改革。從日韓的商品價位權衡國民的收入,據了解日韓的商品價位多高于國內的商品價位。再看商品的數量,特別是日本的電子產品琳瑯滿目,從小到大,既先進又實用,又符合國民的需求。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日韓的經濟正在全面飛速地發展,這一發展反映了日韓教育的改革,特別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東方國家重基礎、重訓練的傳統,又吸收了西方國家重個性、重自主性的開放傳統,這種集東西方教育傳統為一體的教育改革其優勢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教育的改革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三、側目頓悟

此次考察不僅從感性上讓我們了解了一些日韓的教育現狀,在理性上也讓我們感悟到日韓教育發展的態勢。

1、 不同的教育理念蘊含著不同的教育內容。

①教育目標的新思想。日韓兩國不同的教育理念首先反映

在教育目標方面。“以學生為本”、“以實踐為基礎”、“以創造自主為能力”的辦學經營理念是這兩個國家的共性。所以自主學習,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氣氛充滿了課堂,參與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活動占據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在這樣的氛圍里培養能力,提高能力,迎接挑戰的能力得以彰顯。我們考察尼崎市立立花中學時,學生們自己組織歡迎儀式,迎接中國教育考察團的到來。學生們親自制作日式甜點讓我們品嘗,用獨有的日本茶道歡迎這些異國朋友。當我們踏進立園田南小學的校門,展望著孩子們的教室,每個教室的墻壁上掛滿了一幅幅手工動畫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創造力。韓國漢城安山市東山高中學生們的美術作品一幅幅一冊冊都出自學生的構思和設計,他們用漢語為我們演唱自己編輯的歌曲。這種教育目標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日韓兩國不同的教育理念還表現在

管理模式上。他們重視教育社會化影響,我們所考察的學校都設置家長運營委員會,學校的主要機構都有PTA(家長委員會)家長組織和管理學校的一些工作。學生家長自愿指導組織學生讀書活動,管理圖書館。學校按時召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的一些事宜,與學校共同完成管理工作,這是家長在學校教育方面的作用。除此,地方政府對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視,韓國安山市政府和教育廳分管獨立,但市政府每年主動投入教育,以此來達到城市間的競爭和發展。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向社會化方面發展。

③教育資源的共享。日韓兩國教育體制的共同特點是教師的選配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實行輪換制,或七八年或三五年交流一次。其主要目的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以此達到學校間的均衡發展和資源交流,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們沒有擇校的現象,一律就近入學,沒有所謂的“名校”,這一點是符合日韓兩國的教育法制和體制的。教師的綜合素質都很高,東山高中教師100%都是研究生畢業,日本學校教師配置也是高學歷并具備綜合能力,小學教師從一年至六年都要掌握和運用所教的全部學科。

因此,新的教育目標的確立,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運營,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蘊含著不同的教育內容。

2、卓有實效的教育改革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們提倡“求真務實”,特別是教育更應該是真抓實干。在日韓兩國我們看到了教育的“實”處所在。

“實”的第一著眼點“自主能力”。學生動手、學生會做、學生愿意做。小學一年級值日組長給組員們分午餐;小學二年的學生做值日時雙膝跪在地上擦地。“實”的第二著眼點“自做”,學生在社會實踐,親自參與,調查參觀考察,小學五年級走入自然上自然課,六年級要進行畢業旅行等。在“做”的過程中去提高能力,發揮特長。“實”的第三著眼點“減負”,過去評價日本和中國一樣,學生負擔重,壓力大,而如今日本教育改革則在這方面真正得到落實,他們注意到給孩子們空間,讓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得到充分的想象,真正解放自己。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教育改革,使日韓兩國的教育出現了快捷的發展。

四、他山攻錯

中國有句俗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我們踏上日本國土時的一剎那,這種感覺油然而起。目睹日韓的建筑、文化、風俗、禮儀及教育,無不是中國古老文明的再現,甚至可以說是中國的縮影。中國這塊古老文明的基石讓日韓兩國借去而炮制雕琢了多少精美之玉,我們不免問自己,這是為什么?走過看過之后,我們尋到了答案:他山攻錯。

1、“古為今用”的內涵重在傳承。中國的幾千年的儒學思想,孔孟的教育理念,古老文明的教育精髓,應當作為光榮傳統發揚光大,傳承拓展。日本是個非常善于向別人學習的民族,在學習模仿的過程中,他們既不是全盤拒絕也不會全盤的接受,而是巧取精華。他們巧取妙用集東西方優勢為一體,使之在教育方面出現了嶄新的局面。相比較,我國在學習他國的經驗時,常常只學其表,外在的包裝盡管不斷地翻新,傳統的弊端卻始終難以摒棄。日本的教育啟示我們,東西方教育的優勢互補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日本的“和魂洋才”告誡我們自家的文明要傳承,“敝帚自珍”這是古為今用的深層內涵。

2、“洋為中用”的關鍵在于創造。日韓兩國乃至于歐美等國,在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內容,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優化的教育內容,入時的教育形式汲取并創造,這是我們應當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此時我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占有、挑選”,這便是創造,創造了才是自己的,這將是洋為中用的關鍵。

3、“去粗取精”的實質更在發展。先進的教育思想,適宜國際社會發展的教育內容,推動經濟發展的教育形式,都是中國教育改革中應當吸收的營養,更是應當弘揚的精髓,只有這樣中國的教育才能快速發展。

篇6

圖1 六本木新城在東京的地圖位置 發展商簡介: 森稔,森大廈株式會社社長。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出資興建了上海森茂國際大廈,該公司一直在日本東京的中心地區從事城市開發事業,上海國際森茂大廈是其在海外進行正式投資的重要項目之一。森大廈在上海投資的第二個項目是世界最高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大廈的建設。

圖2 空中看東京 六本木項目考察的啟發不僅在項目技術層面,而且要深入思考我們對留下對后代有價值建筑及商業文化作品的負責態度與敬業精神,提醒我們在前期投入足夠的精力和心血。17年的堅韌精神,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二、總體規劃設計特點 城市設計與項目設計相互結合,充分利用地鐵交通和城市公路交通,園林設計立體化,整體設計趣味化,具有豐富的設計內涵。 1.總體布局—酒店與購物中心形成綜合體

圖3項目總體布局示意圖 2.購物中心建筑設計特點 美國jerde建筑事務所負責六本木購物中心及公共空間設計,jerde在購物中心設計中非常注重將項目設計為旅游目的地,立面變化豐富,不斷讓顧客產生好奇心,延長顧客的停留時間,很多游客停留一天還沒有單調的感覺,實踐證明jerde的設計思想是成熟的。

圖4 空間的構思—將綜合體連接為整體

圖5 露天廣場與舞臺 外立面設計變化比較豐富,采用空間向上退臺的方式,與大阪難波城有類似之處。露天廣場舞臺上設置圓形頂棚,具有強烈的聚集導向作用。通過舞臺活動,讓顧客參與互動,空中庭院綠化空間,也是讓顧客可以參與的公共空間。

圖6 露天廣場舞臺使用場景 水晶島的設計也突出了強烈的標識作用,它的內部是進出地鐵的重要通道。

圖7 從毛利庭院看項目立面

圖9 六本木新城購物中心中庭 購物中心內部的中庭設計很有特色,采用內部地面盆景綠化,而且中庭內部立面設置空中綠化花池和水幕處理,增強了中庭空間的動態特征。中庭上空采用透明的天棚處理,同時適度遮擋陽光直射,創造了通透宜人的空間。 中庭主要通道采用曲線方式布置,讓顧客在中庭方便找到自己喜歡的商店。 由六本木新城前露天廣場和66廣場組成公共活動空間,六本木新城經常舉辦營銷及文化活動。 3.交通體系與停車特點 顧客可以乘坐地鐵、公共汽車,也可以開車前來,總體停車位2762輛,共計12個停車場,方便顧客尋找方便的地方就近停車。 六本木新城設有摩托車與自行車停車位置,其中自行車免費。地鐵直接連通六本木新城b1f。

圖10 12個停車場分布指南 六本木地鐵站

圖11 六本木地鐵站位置及入口

圖12 一個汽車停車場入口

圖13 普通地下停車場

圖14 六本木新城采用立體自動化停車 4.園林設計與藝術設計 綠化與園林是城市綜合體的必需的配套設施,空中花園與地上園林相互結合。

圖15 六本木新城部分園林圖片

圖16 66露天廣場鳥瞰圖 高達10米的巨蜘蛛象征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新的信息。

圖18 .六本木新城的藝術標志

5.關于屋頂庭院的綠化—空中花園的借鑒 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園,從人的最基本生存需要出發,設置了稻田、蔬菜等田園風格的景觀,強調了業主的可參與性,人們在春天開始播種,為大城市帶來清新的田園景觀。

圖19 春天的景觀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春天是屬于少男少女的季節。六本木新城為學生提供實習勞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學會在春天播種,通過實際勞動增強對生活的認識,在勞動中認識自然。 夏天是美麗的季節,所有的鮮花開放,青蛙為繁華的東京帶來歡快的叫聲。 鮮花怒放,青菜長勢喜人,在六本木新城的空中花園感受夏天斑斕的色彩。

圖20 夏天的景觀 秋天到了,稻田中間插著的老鷹嚇跑了偷吃水稻的麻雀,成熟的水稻在微風中搖曳。老師帶著小學生來空中花園勞動,看到成熟的水稻,感受秋天收獲的喜悅。

圖21 秋天的景觀 冬天到了,周邊的樹葉開始飄落,六本木新城精心選擇的鮮花依舊開放,讓嚴冬里的人們看到春天的希望。

圖22 冬天的景觀 6.六本木新城公共空間藝術作品 媽媽

薔薇花

露易絲・布魯喬亞作。高10米的巨大蜘蛛像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集一堂,編織新的信息的場所之象征。

伊扎・簡茲肯作。遠遠超出人的身長之巨大薔薇是六本木新城的愛與美之象征。(由好萊塢美容美發集團公司提供)

counter void

壁畫作品

宮島達男作。玻璃屏幕上飄蕩的數碼式數字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力。

索爾・露維特作。這是為朝日電視臺入口大廳而作的活潑多彩的圓環形象。(由朝日電視臺委托制作)

安娜之石

只將愛……

托馬斯・珊黛爾作。斯得哥爾摩海岸群島旅行時的回憶是我的設計的全部。(設計師語)

內田繁作。與爵士樂名曲同名的椅子是根據想從東西中除去某種重力的思考而設計的。

公園長椅

day tripper

加斯帕・莫利森作。設計概念就是椅子本身。它的意圖不是挑起好奇心,只是表現與環境的平衡。

朵魯格設計集團/約爾亙・貝與克里斯查尼・歐珀瓦爾&尼爾萬v.d.威爾登作。家具被結合在人類形成的波形上而形成一體。

卡里穆・拉稀德作。斯・克普是漂流的彩色島。它是作為東京景色之延續而設計的。

城市綜合體的公共藝術作品不僅點綴了空間,而且提升了城市藝術品位。

三、業態組合與動線特點 商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整個業態組合考慮了顧客的多種需求,顧客參觀購物一天也不覺單調。 1.六本木新城業態組合 商業

具體包括服裝、皮具、珠寶、電影院、餐飲名店

森美術館

可鑒賞到深夜的以現代藝術為中心的美術館,

以世界的現代藝術為中心舉辦時裝、建筑、設計、攝影、影像等各種形式的展覽會

電影 院

六本木新城維珍toho影城

城市觀景

都市未來展覽館

處于地上50層的展示設施,從各種角度研討過“都市”

學術中心

六本木新城森大廈第49層、第40層里集結著世界中的智慧。立足于此可以眺望整個東京之位置,通過學校、論壇、圖書館、研究網絡這四種功能,人與信息的合作開始了

酒店

東京凱悅大酒店 提供包括28間套房在內的389間客房,最高級的廚師們用精選之食材創造出美味佳肴的10間餐廳、酒吧,絕對寬敞舒適的溫泉浴場和健身房,13個宴會會場,教堂,神殿等優雅舒適的空間與無微不至的服務

住宅

六本木新城開發包含多棟高層住宅,立體園林何商業設施為住宅銷售提供了支撐條件

電視臺總部

2.六本木新城購物中心的動線特點 顧客動線與景觀變化相結合,有意識吸引顧客在六本木新城停留更多時間。 不僅可以通過高速電梯到達頂層,而且在購物中心內設置扶梯到達購物中心各層。由于開車前來購物的顧客可以直接停在不同層的停車場,因此顧客可以方便地進入自己喜歡的空間。 圖23 垂直電梯充分考慮殘疾人使用的便利 圖24 一層的動線 圖25 購物中心二層的動線 圖26 動線環繞森大廈組織 圖27 根據洋流特點設置四層營業通道 四、商品陳列與vmd特點 200間以上的商店與餐廳毗鄰接踵,商店薈萃了世界各地的名牌,餐飲也是將世界風味集成在一起。每個商店的vmd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您可以一邊游覽一邊享受購物和美食之歡愉。

篇7

摘要:本文通過對75歲左右,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狀況良好、沒有嚴重疾病的老人進行單項實地調查研究。調研資料是改造設想的首要依據,以社區為基礎,根據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對老年人現有居住環境進行調研。此舉具有普及性和推廣意義,并可對這一類別的老人居室環境提出一系列的具體建議。

關鍵字:社區養老,老人的衣食住行,居住環境改造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75 years or so, the life basic care, life in good condition, no serious diseases of the old man in individual investigation. Research material is the primary basis for reform ideas, community based, according to the old people's basic necessities existing living environment for old people investigation. The move has the universality and popularized significance, and can be used for this kind of other old man bedroom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oncrete Suggestions.

Key word: community endowment, the old man of the basic necessities, living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引言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老年人的居住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調查問卷顯示:絕大多數的老年人愿意在長期居住的環境中度過晚年。所以,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的變化,現有的大部分功能空間設施已經不能夠適應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為了保障老年人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從而對其居住環境進行改造具有迫切需求。然而在改造前對居住需求進行充分調研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觀察記錄與場景解讀

為了了解社區老年人居住環境的真實情況,探尋75歲左右老年人的生活規律、每日的衣食住行和活動需求,在此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狀和發現的問題予以分析,以考察報告的形式顯現。

考察對象:南昌市經堂巷集合住宅小區

考察目標:75歲左右生活基本自理,生活狀況良好,沒有嚴重疾病的老年人

考察方式:觀察法,利用照片、手繪草圖及、文字、表格等做現場記錄

考察時間:⒈季節:夏、秋、初冬季,

⒉時間段: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

考察內容: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老年人的康復、就醫,老年人的娛樂

2.1 老人背景

年齡-75歲,性別-女,婚姻狀況-喪偶,文化程度-文盲,職業-工人,現在狀態-退休在家,現在的居住狀況-與子女同住

2.2經堂巷住宅社區

房屋建筑平面,案例背景(圖0)

老人衣、食、住、行的比較——夏、秋、初冬

衣(夏)——老人衣服較少,衣著樸實。這跟老人的經濟狀況有關,大部分衣物都是兒女日常所購。衣物都是穿了很多年的,現在新衣購置很少。(圖1-2)

(秋)——秋季,早晚涼。老人穿的衣量3、4件。身體已經包裹的很嚴實了。老人的秋季的衣物都是縫縫補補的。(圖3-4)

(初冬)——老人穿上了厚厚的襖子,人已經很笨重了,這對老人的日常生活已經有一定的影響了。(圖5-6)

(圖片0)

食(夏)——老人因為年齡的增長,食道和消化系統功能都逐漸衰退,特別是老人患有慢性支氣管炎。一般一日三餐吃稀飯,易消化。老人吃的一些營養品也是兒女或親朋所送。(圖7-8)

(秋)——秋季老人慢性支氣管炎癥狀加重,老人所吃的主食也具有很少的擇性,偏涼性或是太辣的食物都要會少吃。使用的碗筷沒有隨季節變化。(圖9-10)

(初冬)——冬季是老人疾病發病期,老人經常不舒服,天氣越冷癥狀就越厲害,有的時候吃稀飯都很費勁。偏涼性和太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稀飯要更加稀軟,分量也減少了。到了冬天,熱食涼的非常快,老人吃的主食要保持一定溫度,這才不會引起不適。(圖11-12)

住(夏)——老人居住在一層,方便出行,后院也種植了少許花草,環境相對較好。對于一個老人加一個子女的居住空間也較大,但是實際上真正能使用的面積卻很小。(圖13-14)

(秋)——天氣的轉涼,老人從夏天住的客廳轉到臥室。夏天睡的小竹床收起來了,客廳也寬敞很多。老人開始睡在房里(房間床是40、50時年代防明清時期老式床,全實木,床尺寸1.2*2.0米),老人已經蓋上薄被子。(圖15-16)

(初冬)——床上的被子很厚了,因為房間和陽臺堆砌的用品和廢棄物太多,房間內有些不通風。所以在冬天的時候,老人的房間相對其他的房間更加暖和。(圖17-18)

作者簡介:

陶希 (1986.6--- )女,江西南昌人,系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住宅人性化。

行(夏)——一樓的所在位置使老人避免了爬樓的辛苦。但是一樓會相對潮濕,易使老人患上風濕、關節炎等疾病。老人的支氣管炎久久好不了,多于環境潮濕有關。居室地面材料使用拋光無防滑的地磚。地面的材料有巨大隱患,給老人生活帶來不便。 (圖19-20)

(秋)——老人的慢性疾病加重后,吃藥和看病的時間比夏天頻繁,癥狀厲害時就去社區診所打吊針。社區診所位置在老人社區外約100米,病情輕微時老人一人前往。(圖21-22)

(初冬)——老人發病次數頻繁,社區醫院已不能滿足治療需求,需前往較大醫院,由兒女陪同。社區離醫院大約3000米。天氣好時兒女陪老人步行前往,天氣差或老人癥狀厲害時打車前往。(圖23-24)

訪談記錄

老人信佛,每日給菩薩上香,而菩薩擺放的位置老人認為不合適。因為擺放在客廳,離門口較近,進家里來來回回的人看到不好,所以在盛放菩薩的柜子外面蓋了薄布。老人認為要把菩薩供奉在陽臺上比較合適,這樣不易被生人看見,供拜也方便。

廚房水槽位置的設置太靠里,在使用時不方便。

廚房水槽上面掛桿,放置位置過高,老人基本使用不上。

廚房灶臺使用時太靠近身體,并且抽油煙機功能性差,不能全部吸收油煙,老人做飯時常被油煙嗆到。

廚房與客餐廳之間無門,做飯的時候大部分的油煙都會漫到客廳。

沒有洗衣機,老人常常手洗。

三、根據調研發現的問題

居住環境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設計。

在居室中沒有合理的行走路徑。

居室中的家具、設備及日常用品沒有根據老年人的身心特點進行適當改動。

4、沒有把居室與周邊環境相融入。

5、社區外環境沒有老年人鍛煉、娛樂、交往的活動空間。

這些問題都應該根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模式進行改進。

四、老人住宅和起居解決方案

基于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本文對這一類別老年人社區住宅環境提出以下建議:

設計者應將自己想像成一個老人,試著放慢腳步,透過老人們的眼睛觀察環境,從老年人的需求尺度和心理角度考慮問題,特別注意老人在住宅環境中行走、座、臥時的行為需求。可以通過與老人同吃同住親身體驗的方法,挖掘老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

關注細節,對于觸覺和行為需求要格外關注,在老年人手和腳所經常觸及并容易感知的部位如扶手、踢腳、地面、臺階等處,利用安全、舒適和多樣化的材料,培養老年人對事物的敏感和適應能力。

要考慮兒女、護工的需求,老年人因為身體的退化可能需要兒女偶爾或長期的照看,在居室區應設置供兒女休息的地方。并距離老人休息區有一定的行走距離,且能使兒女看到老年人的休息空間,以免有特殊情況發生。

色彩鮮亮的暖色設計更容易使老人辨別,如紅色、橘黃、蛋黃等。這與老年人日益下降的視覺有關,鮮亮的暖色能刺激老年人的視覺,就便老人于對物體方位的辨別。

由于老年人的各個方面的感知不斷下降,如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所以,應在居室設計中,盡量包含多種感知的機會,促進老年人對各個方面的感知力,以增加他們的活動能力。

提供設施和機會,讓老年人有更多鍛煉身體的機會,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與其他老年人進行娛樂、交流。尤其是一些動腦益智的娛樂活動,能讓老年人激發用腦能力,減少老年人腦部疾病的可能。

建議在社區中充分利用和改造街角、路邊空間、設置開放的活動場地,使之社區中的老年人能共用。現在所有南昌小區中都缺少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老年戶外活動區域。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在街頭巷尾精心設計小型開放空間,能讓老人們在社區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可以安全自由地活動場所。在這里,他們可以結交新的朋友,可以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在居室內,在社區中,他們能夠更好的生活。

篇8

論文摘要:古建筑測繪是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中一次多學科綜合實踐教學環節。本文結合實踐,闡明了建筑規劃專業中古建筑瀏繪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測繪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問題。重點研究了古建筑測繪教學的方法和實踐,詳細介紹了多媒體教學、雙導師負責制、斷瀏繪技術的引進、實習教學中建立實習基地和高年級負責制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又是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的一種載體。古建筑測繪是保護、發掘、整理和利用古代優秀建筑遺產的基礎環節,為建筑遺產保護提供科學記錄的檔案,使保護工作科學、有效地進行,同時又為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建筑史教學提供翔實的基礎資料,為繼承發揚傳統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作提供借鑒。古建筑測繪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過程。通過古建筑測繪,會給予人們以藝術的滋養和傳統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建筑學專業創辦于1960年,到目前為止己招收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本科學生24屆,園林專業本科學生6屆,為國家培養出2000余名建筑學及相關專業的專業人才,其中絕大部分成為安徽省城鄉建設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的骨干技術力量,已經成為培養安徽省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及園林景觀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國產生一定的影響。

古建筑測繪是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中一次多學科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學生通過古建筑測繪的學習,增強對中國建筑傳統經驗的感性認識,深刻理解、鞏固和靈活運用中國建筑史、城市建設史、建筑測量、投影與制圖、建筑設計基礎、計算機制圖等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并進一步加深和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優秀建筑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論修養,培養建筑空間概念、尺度感和設計思維能力,提高制圖表現包括計算機制圖水平、審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親手把建筑實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圖紙與數據資料、掌握測繪方法、加深對建筑造型與營造方法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建筑空間概念和設計思維能力,提高圖紙表現力,為學習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奠定基礎。這些圖紙與資料為發掘、整理、研究和保護、維修、開發中國古代建筑遺產,為繼承傳統并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創作,為中國建筑史的教學等方面,提供豐富而翔實的基礎資料。

古建筑測繪是測繪學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建筑遺產記錄、監測以及保護工程實施等方面的直接應用,從技術上可歸人側繪學的分支中的工程測量學的范疇。但是,測繪技術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測繪的全部,它包含了對建筑遺產在科學與人文、技術與藝術方面的體驗、認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別、發現和評價,包含著對建筑實體、空間及其精神意蘊的理解、再現和表達。因此,古建筑測繪的教學應區別于單純的工程測量學。根據建筑、規劃專業,古建筑側繪多年教學的經驗,現對建筑規劃專業古建筑測繪的教學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討。

1、古建筑測繪教學模式的探討

建筑規劃類專業教授古建筑測繪課程的目的,是經過具體的實踐教學,可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領域的綜合素質也得到全面發展。同時,學生經過在艱苦環境中的嚴格訓練,在職業道德、吃苦耐勞、團隊協作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應提高。

1.1古建筑測繪教學現狀

古建筑側繪綜合運用測量和制圖技術來記錄和說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測繪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兩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測繪的教學模式大致相同:

(1)給學生講授測繪基本理論知識、運用及儀器操作方法;

(2)學生按4-6人分為一組,進行古建筑對象的考察與測繪;

(3)在現場各小組分工繪制草圖;

(4)以草圖和采集的測繪數據為依據,各小組繪制正式測繪圖紙。

這種教學模式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遺產保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隨著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上述教學模式逐漸不適應學科的發展和古建筑測繪教學的目的,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建筑、規劃專業學生對于古建筑測繪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熱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測繪都設置在酷熱的暑期進行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測繪工作的開展、管理與進程會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工作效率也會受到很大的制約。

(3)測量工具和測繪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產實際的需要,導致測繪的效率低、成果差,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和測繪技能的傳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萬別,大都以手繪圖紙作為教學成果,采集數據的記錄方式沒有統一的標準,表格存儲也各不相同。

(5)學生測繪實踐教學后,缺乏書寫實踐和學習心得體會。并對古建筑保護、蘊含的歷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煉與宣傳不足。

1.2古建筑測繪教學新方法

古建筑測繪的教改與實踐在高等院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教學模式有其優越性,但現在技術的進步,這種模式需要進行革新。古建筑測繪課程充分地體現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根據企事業崗位的實際需要,結合正在企業從事古建筑崗位工作的學生及專家的建議,可以創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情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為引導,學習過程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要實現該教學目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古建筑測繪多媒體教學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學實踐與計算機模擬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在古建筑測繪教學中引人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古建筑測繪基本理論知識、測繪方法、技術要求和儀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測繪教學中運用多媒體CAI或PP7,課件,以文字圖像、連續動畫、片斷動畫以及視頻資料等手段,從多個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測繪方法動態化、形象化、具體化,便于學生準確理解和熟練掌握,從而優化了古建筑測繪插圖教學及教學過程。此外,運用多媒體課件可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測繪內容及方法的教學信息量。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準確理解圖的內涵、掌握正確理論的教學目的,并且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雙導師負責制教學方法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建筑與規劃專業與企事業合作緊密,在安徽省影響較大,校企合作產學研比較成熟。這就為雙導師負責制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學生在校內接受課堂理論教學;在企事業中對在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古建筑測繪現實問題運用所學測繪知識進行處理,并有企業導師指導和傳授實踐技能和儀器操作。這就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對實踐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徹理解,動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訓和提高。單純的課堂教學和課堂實驗難以得到這樣的教學效果,而且實現高等院校與企事業產學研聯合,對促進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3)新測繪技術教學的引人

傳統的古建筑測繪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構件的尺寸,獲取的最終資料是圖紙和一些文字記錄。這種方法優點是原始簡單,但精度與效率低,且登高測量有一定的危險性并會對建筑物有損壞。隨著GPS、遙感、數字近景攝影測量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現代新測繪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測量工具難以滿足教學和實踐生產的需要,必須采取一些現代化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手段給古建筑測繪提供技術支持。這就要求在古建筑測繪教學和實踐的過程中,對這些新測繪技術的原理、方法給學生加以講解,以符合實踐生產的需求。

(4)計算機制圖教學方法

在實驗機房,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廣播系統講授計算機繪制測繪圖的要求、規則、要領和AutoCAD高級技巧及古建筑繪圖常用技巧。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和現場操作進行各種制圖技巧的學習。學生再通過實習采集的數據進行AutoCAD制圖,從而進一步深化古建筑測繪的知識及技能,對采集的測繪數據和影像進行系統化和流程化的處理。

2、古建筑測繪課程實習教學

古建筑測繪實習是該課程的核心部分。通過古建筑測繪課程的實踐教學,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測繪技術,學會古建筑測繪從搜集資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自我檢查到評估工作的全過程,全面培養了學生的古建筑測繪崗位職業能力。

2.1建立實習基地

為了更加系統、完備的實習教學,建立實習基地有重要的意義。我院建筑學院古建筑測繪實習基地建立比較早,為深化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測繪技能、認識古建筑保護和開發價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院的實習基地有:黔縣屏山美術、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基地;徑縣查濟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基地;績溪上莊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基地;績溪縣伏嶺鎮胡村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基地;徑縣桃花潭鎮陳村古建筑測繪教學實習基地。

2.2高年級負責制

高年級建筑規劃專業學生負責制教學的模式就是讓學過古建筑測繪的大三或大四的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指導和幫助低年級學生學習古建筑測繪技術;以小組為單位給小組成員講解自己的心得體會;在課堂實驗與社會實踐中給以專業指導和討論。學生相互之間往往比師生之間的探討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會提高。這種教學方法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拓展學生專業的視野。但全程需要專業教師的宏觀掌控,及時調整高年級學生的責任心和能動性。

3、考核方法

結合多年的上述教學方式的嘗試經驗,對于古建筑測繪學課程的考核,應結合實習期間的工作態度和完成作業質量按百分制評定成績。有以下幾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測圖手稿占總成績的25%,按事先制定的評分標準打分;

3.2儀器草圖占總成績的25%,按事先制定的評分標準打分;

3.3計算機成果圖占總成績的30%,正式圖用計算機繪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規范。

3.4工作日志、數據表、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等占總成績的10% ;

3.5平時表現占總成績的10%,主要考察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紀律性;責任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