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8:1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傳統節日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不如大家來介紹一下自己在這個春節是怎么過的吧!還不知道怎么寫的同學,快來看一下春節作文范文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優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一“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節日。春節意味著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吃團圓安。春節代表喜慶,也代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我喜歡春節,我渴望春節的到來。
每年大年三十,人們的臉上總是露出燦爛的笑容。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對聯和一些小裝飾品,這些物品都是紅色的,因為紅色代表平安和幸福。所以,春節時,無論是街上還是家里到處都有紅色。
快到中午時,是最忙的時候。忙什么呢?街上忙著做年夜飯!年夜飯又叫團圓飯。每當這時候,大人們都在廚房里忙活這,臉上露出甜蜜和幸福的笑容,她們分工明確,每次過年做年夜飯時,不只是為了讓家人吃到可口的飯菜,卻仿佛在矩形一場廚藝大賽,就連平時不喜歡做菜的我,也來大顯身手一番,個個忙的不亦樂乎。
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常聚在一起,有玩不完的游戲,說不完的話,因為過春節時是冬天,所以慶祝的活動就更多了。穿好外套,帶好帽子,手套準備打雪仗。到一塊雪多的地方,我先用手抓一把雪。隨后,按照球的形狀做出了一個有一個似冰激凌狀的雪球。做好以后,游戲開始了。將一個有一個的雪球砸向對方,打的全身都是雪,一個個像雪人一樣。隨后伴隨的就是一片歡聲笑語。
吃年夜飯,是純潔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豐盛的菜擺滿一桌,全家圍著桌子旁邊,吃團圓飯,心頭的幸福感涌涌而上。桌上一定少不了一樣美食——魚,“魚”和“余”諧音,暗示著“年年有余”。蘿卜俗稱菜頭,住院者有個好彩頭,甜食代表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我喜歡春節,喜歡熱鬧的新年!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二記得年前大人們都忙著買東西辦年貨,媽媽又是買菜又是聯又是包餃子。我們小孩卻不像大人那樣忙。大年三十那天,媽媽讓我和爸爸貼好了春聯,爸爸忽然想起了忘記買鞭炮了。我們爺倆就決定一起下樓買鞭炮,來到賣鞭炮的攤位上,鞭炮的花樣可真不少啊!有沖天炮、旋轉炮、刺花炮、摔炮、禮花炮、黑蜘蛛炮、還有大炸雷。。。。。。反正各種各樣的鞭炮說也說不完。爸爸給我買了比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買了噼噼叭叭的鞭炮和沖天炮又叫二踢腳,還有五顏六色的禮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幾個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得響了起來,我感到好玩極了。
到了中午,我就聽到震耳的鞭炮聲。爸爸也拿出了我們買的鞭炮。點上火只聽到鞭炮辟天開地的響了起來,整個樓層都回蕩著鞭炮聲。我躲在遠處捂上耳朵,直到鞭炮聲結束,我才敢走到近處看一看。接著,爸爸又拿出一個二踢腳,把它拿在手中,點上火只聽到“嗖”的一聲,二踢腳像小火箭一樣沖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興得拍著手,難道真正的火箭就是這個原理發射上天的嗎?
到了晚上,整個城市燈火通明,天空中閃耀著五彩的禮花。我點燃了一個刺花炮,刺花炮“刺刺”的發出耀眼的火花。我把手舞動起來,刺花炮跟著我的手臂舞動,劃出一個個閃亮的光環。接著,爸爸開始放最美麗的禮花炮。點上火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彩球從禮花炮的炮管中沖上天空,色彩斑斕美麗極了。快到最后的時候,只聽到“嘭”的一聲,從炮管后面冒出一股黑煙。我和媽媽嚇了一大跳,只見爸爸的手和臉被熏的烏黑。我和媽媽看到爸爸這個樣子,笑得前仰后合的。爸爸哭笑不得的說:“都是劣質炮惹得禍,以后放鞭炮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再賣劣質炮了!”
這個除夕我過的真得很快樂,這是我最快樂的春節了!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三在鞭炮聲聲,辭舊迎新的新春佳節,人們的心中醞釀著濃濃的情感,這滾燙的情感里,包含了對家人的關心,對朋友的問候,對老師的尊敬,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祝福!
春節是一個親情充盈,一家團聚的節日,也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春節是經歷了幾千年文化的傳承。當然,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珍貴的日子,年復一年永遠不變的主題是團圓。
在春節期間父母的身體還好嗎?頭上的白發是否多了幾根?臉上的皺紋是否又多了幾道?這樣一種既簡單又樸素的牽掛,成為了中國人在春節里最堅定的信念,這樣才有了每一年浩浩蕩蕩的春運大潮,雖然一票難求,路途艱辛,但他們仍耐心地守候在買票廳,候車廳。默默地等著那一張無比珍貴的返家車票。回家看看家人的樣子,聽聽爺爺奶奶的嘮叨,嘗嘗爸爸媽媽做的飯菜,這樣他們就滿足了。假如真的因為公事耽誤或者無奈買不到車票,不能及時回家與家人團聚也不要緊,因為有朋友的陪伴。
春節也是一個友情流淌,心存感激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給朋友送上一句感謝,道上一份祝愿。哪怕只是一聲“謝謝”“新春快樂”也好,也足以表達你的心意。因此各式各樣的祝福,拜年短信蜂擁而至,人們被濃濃的友情包圍其中,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過去的20__年里,無論是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上都離不開好友的理解,幫助和扶持。所以,不同的方式傳遞的都是友情,都是親情!是它們讓生活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天的鐘聲響,新年的腳步邁,祝新年的鐘聲,敲響你心中快樂的音符,幸運與平安,如春天的腳步緊緊相隨!春華秋實,我永遠與你同在!”
每一朵雪花飄下,每一個煙花燃起,每一秒時間流動,每一份思念傳送,都代表著我想要送你的每一個祝福:豬年快樂!
在新的一年里,我收獲了力量與感動……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四春節再過不久就要到了,我是既煩惱又高興。
有人或許就有疑問啦!過年買新衣服,和家人回家過年,,好吃好玩的,多么高興的事啊!煩惱什么?
煩惱什么呢?還不是過年的這點事!
第一煩:買新衣服。買衣服對別人或許是種幸福,但對于我來說卻是種煎熬。每次進入服裝店,我還沒看衣服,售貨員就熱情的飛到我的跟前,向我介紹各類衣服,我看的是眼花繚亂。看來看去,試了好幾件,卻沒有一件我喜歡的。我只能尷尬的拉著老媽走處店門口,人家那么熱情招待,結果我卻一件未買,實在不好意思。每去一家,我就要不好意思一次,這對我來說是絕對的煎熬。
第二煩:和家人回家。回家又有什么煩的呢?不為別的,只因為——暈車。我是個怕坐車的人,每次回家過年,我的內心都要經過一場激烈的爭戰。到底是要不要回去?回去,我暈車,那感覺真不是人應該受的。不回去,又想老家的親朋好友,不會去拜拜年,不厚道。好煩啊!
第三煩:去玩。去哪里玩?和誰去玩?真的讓我很頭疼。故鄉變化很大,許多路都改變了,對于一個路癡的我,能去哪呢?朋友很多,但都很少聯系,找誰呢?
煩!煩!煩!過年真的好煩啊!
但是過年有真的好好!對于我這只饞貓來說,過年的美食大餐又怎么能錯過呢。沒事的誘惑對我來說是無法抗拒的,所以過年當然要好好吃幾頓啦!
過年前的除夕夜是最美的,因為那夜空中五顏六色競相開放的花朵是令人沉醉的。
好!好!好!過年真的很好!
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作文五要說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不必多想,定當是春節了。按傳統,春節里有許多精彩的傳統名俗活動,現如今,雖然比不上過去,但仍有許多活動:吃餃子,年夜飯,迎財神……
大年三十前幾天,我和姐姐突發奇想,剪起了窗花。照著網上的教程,剪出了丑不拉幾的幾張,便興高采烈的將窗花貼了起來。
借著爸爸的幫助,寫著“才聽駿馬踏花去,又見金羊獻瑞來”的春聯被我親手貼在了大門上。看著紅底黑字的春聯,我得意的笑了很久。
忙了好幾天,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總算來了。
早早的起了床,早就受到爸爸警告的我乖乖地呆在家里,等著下午的祭祖儀式。十二點剛過便吃完午飯,一大家子人拎著大包小包,趁著其他祭祖的人還沒去,早早的到了墳頭,擺好祭品,便按照習俗,三跪九拜,向著祖宗磕頭祈求來年庇佑。一長串的儀式下來,我暈頭轉腦,無聊到了頂點,心里只想著剛買的鞭炮,但又不敢直說,生怕被爸媽責罵,只祈禱著快點結束。隨著紙錢漸漸化為灰燼,在嗆人的濃煙里,祭祖總算是結束了。
晚上,幾家人都聚在一起,二爺爺一家,小爺爺一家,姑婆一家……十幾口的大家庭熱熱鬧鬧的吃著年夜飯,數月乃至一年不見的生疏,在節日的氛圍中煙消云散。
春節,我們的傳統佳節,因你的存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一家的親情才不至于變淡。祝老師新年新氣象,事事如意。
篇2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著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么?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個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為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篇3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程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互動研究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可是近些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的過節氣氛日趨淡漠,而各種洋節卻紅紅火火,年輕一代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感情越來越淡漠。這種文化的錯位是發人深省的。因此,本文針對反映出來的傳統節日觀的失落現象,從文化和教育的視角透析原因,并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初中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情況
筆者從以下兩方面具體進行闡發:
第一,初中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現狀。本次研究對南京市八所中學的初一到初三的972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其中,市直屬學校一所、主城區的學校兩所、新城區的學校一所、近郊的學校兩所、農村的學校兩所,每所學校的初一到初三的每個年級各選取一個班級進行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972份,回收問卷969份,回收有效問卷958份。其中初一發放問卷318份,回收有效問卷313份;初二發放問卷329份,回收有效問卷324份;初三發放問卷325份,回收有效問卷321份。通過這次對部分初中學生傳統節日觀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年輕一代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認識越來越模糊,那份融化在骨子里的感情越來越冷淡。而諸如圣誕節等各種洋節卻紅紅火火,日趨受到初中生的喜愛與追捧。但不管是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內涵把握還是對西方節日的風俗了解,絕大多數同學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深入文化內部層面的還很少。
第二,初中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淡漠的原因分析。造成初中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淡漠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社會轉型的影響。中國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的淡化,其根本在于它是與農業社會結構相適應的農業文明。在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業節日文明中的因素,如以溫飽型的吃為主、交往的血緣關系屬性、祭祀的家族色彩及其低參與度和娛樂性逐漸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2.洋節和人造節日的沖擊。洋節(諸如圣誕節、萬圣節等)的引入豐富了國人的社會生活和娛樂休閑,但它在中國的升溫和流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加劇了人們對過傳統節日意識的淡化。此外中國一些商家和旅游景點又不斷推出層出不窮的人造節日,如“羽絨節”、“龍蝦節”、“草莓節”等,使得人們審美疲勞,漸漸淡漠了過節的熱情與期盼。3.語文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缺失。初中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中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缺失確實比較嚴重。我們的現行教材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關注不夠,在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中,少有介紹傳統節日的詩歌文章,即便有了,往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偏重于對字詞句、語段及篇章的理解、體會,無法實現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系統學習,更談不上對民族節日文化的體驗和傳承了。加上我們很多一線的語文老師,自身文化素養有待不斷學習提高,在沒有教材依托的情況下,對傳統節日文化又知之甚少,上課時如果碰到相關內容,盡量一筆帶過。這樣的教育現狀,又如何讓學生親近、喜愛甚至是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呢?
二、傳統節日文化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
筆者從以下兩方面來闡述傳統節日文化對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
第一,傳統節日文化豐富了語文課程資源。包括三點內容:1.開拓課程資源的途徑。古往今來,中國就是一個多節日的國度。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沉淀了無數智慧的文化瑰寶,傳統節日民俗就是其中之一。每一個節日民俗都蘊涵著無數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與故事,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其中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色彩斑斕。這些都大大豐富了我們語文學習的課程資源。2.解讀語文課程的鑰匙。語文課程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挖掘傳統民俗背后豐富的意蘊,就能深層次地理解作品的匠心獨運,從而幫助學生解讀那些看似簡單卻內涵深厚的文學作品。3.深挖教材文本的把手。有些作家“善于選取和征用一些飽含人文意義又相對靜態和獨立的時間刻度,如節日等,將之糅合到小說的文本當中,從而使文本的人文厚度歷時顯著加濃、加深”。[1]P110我們教材中的有些小說也將人物的性格、命運置身于著獨特的時間刻度之中,增加了小說的深厚之感。如: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小說在具體回憶孔乙己的后半部分,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的。一共有八個時間節點:①有一天,即大約中秋前的兩三天;②中秋過后,即將近初冬的一天的下半天;③自此以后;④到了年關;⑤到第二年端午;⑥到中秋;⑦再到年關;⑧到現在。隨著情節的發展,越向后時間節點出現越多,拉的跨時加長,節奏加快。使矛盾急轉直下,加速了孔乙己的悲劇命運的發展。這樣把一個窮困落魄的封建文人的命運和富有濃厚文化意味的“端午”、“中秋”、“年關”等傳統節日聯系起來,直到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大約的確是死了,更見其悲劇色彩。
第二,傳統節日文化融鑄了語文課程文化。包括三點內容:1.涵養學生的文化精神。語文學科有著寬廣的文化情懷,學習過程也充滿了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入鮮活的傳統節日文化,啟發學生的思維,必能充分發揮語文的文化喚醒功能,豐富學生的心靈,涵養學生的文化精神。2.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傳統節日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能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范圍,開闊語文學習的視野,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習語文的意識與方法。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目前“文化類試題”在各種語文試卷中不斷出現,有關節日文化習俗的考題也層出不窮,在充分發揮語文人文性教育功能的同時,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品位,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綜合培養。3.促進學生的文化創新。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是對生活的感悟,對智慧的學習。它引導我們在生活的舞臺上“傳承文明”,啟發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開拓創新”。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傳統節日文化這一有效載體,充分挖掘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價值意蘊,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文化創新。
三、語文課程中的傳統節日文化建設
筆者從以下四方面來具體闡述:
第一,重視課堂教學。筆者主要是以現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級語文教材中漢民族的傳統節日、歲時民俗為主要研究對象,采用按時間順序分類的方法進行梳理,有常見的節日也有已經淡出歷史舞臺的傳統節日,意在為語文教學提供一個節日文化學習的平臺:1.元旦、新年:如八年級上冊的《故宮博物院》、《阿長與〈山海經〉》有涉及。2.元宵節:如八年級上冊的《夜宿盧溝》:“在洋溢著歡樂的氣氛中,我感到夜宿盧溝觀賞曉月的相宜日子,莫過于正月十五上元節了。”3.春社日:如八年級上冊的《游山西村》:“蕭鼓追隨春社近。”4.花朝節:如八年級下冊的《滿井游記》:“花朝節,燕地寒,花朝節后,余寒猶厲。”5.上巳節:八年級上冊的《欣賞王羲之書法》有涉及。6.清明節:七年級上冊的《山塘棹歌》:“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7.端午節:八年級下冊的《端午的鴨蛋》,介紹了家鄉端午的各種風俗。8.七夕節:七年級上冊的《天上的街市》、八年級上冊的《秋夕》等文有涉及。9.中秋節:八年級下冊的《月》、八年級下冊的《明月幾時有》等文有涉及。10.重陽節:七年級上冊的《過故人莊》、九年級上冊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文有涉及。11.臘月忙節:八年級上冊的《游山西村》、《阿長與〈山海經〉》、八年級下冊的《我的母親》等文有涉及。
第二,進行綜合性學習。語文教材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學習有一個依托的載體,能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拓展性學習,進而全方位的學習語文。現行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級語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與傳統節日文化有關系的綜合性學習內容: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探索月球奧秘·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怎樣搜集材料·中秋節》等有所涉及。以《怎樣搜集材料·中秋節》為例,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文化內涵。現在,請你以中秋節為主題,圍繞著中秋節的起源,各地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古今詩文作品中的中秋節等來搜集資料。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可以先查書名索引,查一查中國傳統節日、各地民俗風情,以及文化史、風物志、地理等方面的書目。還可以翻翻工具書、索引、書目提要之類的書。根據這些線索,借閱有關的圖書。發現有用的資料,可以摘錄、作札記,有的還可以復印。也可以到閱覽室瀏覽有關民俗風情的報紙雜志,看看有沒有這方面的資料。把搜集到的有關中秋節的資料加以整理,說給老師和同學聽。盡量說得簡潔、生動。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其他節日來做搜集資料的訓練,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
第三,關注作文訓練。要建立習作訓練體系,筆者認為如果能夠把傳統節日文化作為一種寫作資源進行開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不失為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理由如下:1.傳統節日里蘊涵了無限的寫作資源,我們可以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寫作活動,不僅能有效的開拓學生作文的題材,挖掘作文的主題,還能激發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進一步提高他自身的寫作素養與文化涵養。2.傳統節日文化可以拓展作文教學的內容,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同時還能促進文章品味的提升。3.傳統節日文化作為寫作資源開發的策略,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傳統節日體驗,讓學生在享受到傳統節日文化潤澤的同時,積極表達出心中的感悟。同時教師應采取多種評價方式,記錄學生的寫作實際情況和發展過程,最后根據傳統節日主題的不同,精選優秀作品進行不同層面的分享,可以進行櫥窗展示、校刊發表,甚至投稿到報社發表,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寫作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喜悅。
第四,依托考試強化。依托考試強化,在當前的形勢下仍然是考查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掌握到何種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許多省市的中考試卷中,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命題就層出不窮。大多是以詩詞積累、綜合性學習和現代文閱讀的形式出現的,試題以活動為載體,既考查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又讓學生更加了解到中華民族富有生命力的傳統節日文化,進一步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2010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考卷第7題:今天是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請你參加下列節日活動。(10分)具體包括了走近端午、情系節日、弘揚傳統三個環節。此外,還可以通過詩詞積累、對聯賞析、按例仿寫、材料探究或現代文閱讀等形式來強化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掌握程度。
四、利用語文課程與傳統節日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
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語文課程與學生的文化創新。如一些學者所言,中國傳統教育具有明顯的“后喻型”文化傾向,“由于強調穩定、貶抑變化,于是,忽視反思、批判與創新。人們只是‘身’存于‘現在’而生活于‘過去’”。[2]P96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編制者更多地是把對傳統節日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上,而較少創新意識的激發與批判思維的啟迪。多是從搜集資料、節日探源這樣的角度設計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多‘積累型’,少‘發現型’,多‘繼承型’,少‘創造型’”。[3]P97如果只是以對節日文化傳統的積累、繼承與保存為宗旨,那么學生將永遠作為一個滯后者的角色而存在,一味地重復過去,談不上與時俱進,更不能引領文化的創造與發展。
第二,怎樣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筆者通過三個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1.挖掘傳統節日的深厚內涵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引導學生積極挖掘兩大形式下生機盎然的深厚的文化內涵,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重建他們對傳統節日的喜愛之情。例如在今年寒假前,我班同學響應校少先隊“雛鷹小隊”活動的號召,積極參加“充滿?搖?搖 ?搖?搖的除夕”的征文活動,很多同學關注的不僅僅是吃了多少美味佳肴、穿了什么新衣新帽、拿了多少壓歲紅包,更多的是挖掘出了除夕團圓的深層文化體驗。2.促進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傳統節日之所以被冠以“傳統”的名稱,就表明它的身上有歷史的烙印,有傳統的底蘊。但是,傳統的底蘊絕對不是憑借一成不變的節慶習俗來表現的,而是依靠萬古常新的文化精神來體現的。傳統節日文化的不斷推陳出新,不管在當今還是未來都是必然的趨勢。如:有“秦淮燈火甲天下”美譽的秦淮燈會是廣泛流傳于南京地區的大眾文化活動,歷史悠久。2011年的秦淮燈會的新觀法就是先“上墻”后“下河”再“進廟”。先在中華門登臨城墻看燈展,而后在東水關下城墻乘坐畫舫欣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最后在夫子廟上岸,進大成殿觀燈。這樣一來,既創新了老南京“爬城頭走百病”的習俗,又拓展了人們的欣賞視角與欣賞范圍。3.開拓本土課程資源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本土文化底蘊,蘊含著無窮的文化教育資源。古都深厚的內涵是我們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教育的源泉。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活動內容較少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忽視了傳統節日活動的優勢,造成學生對傳統節日認識的空白和本土意識情感的缺乏。我們應該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其中豐富的文化底蘊。如在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課上,有學生就對南京的中秋節、七夕節等民俗進行了深度的研究,還有的結合《紅樓夢》里的節日慶典研究南京的元宵花燈、清明放風箏、中秋賞月等節日習俗,還有人把書中的端午斗百草和九年級上冊學習的《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中的“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結合起來,共同挖掘老南京的民風民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培養學生滿懷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承擔時代賦予我們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我們應努力開拓本土課程資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從而實現文化創新。
綜上,筆者從豐富語文課程資源和融鑄語文課程文化兩方面入手,將傳統節日文化對于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做出了細致的剖析。并從重視課堂教學、進行綜合性學習、關注作文訓練、依托考試強化四方面就語文課程中的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并有大量實踐的案例輔助說明。在此基礎上,還就如何利用語文課程與傳統節日的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提出了具體的意見。希望能從挖掘傳統節日的深厚內涵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傳統和現代相互融合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開拓本土課程資源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因筆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僅以此文作拋磚引玉之效。
參考文獻:
[1]肖太云.時間人文化的意義[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7,(6):110.
篇4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范文一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也是古代女子最重視的乞巧節。
乞巧,她們除了乞求針織女紅的技巧,同時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在閩省,廣東省及東南亞一帶,最時興于七夕拜七姐。這的確是舊日女兒家的大節日。大部份的省都有慶祝七夕的七巧節,唯大都當作一般慶典慶祝。閩,廣省則相當的重視,尤其是廣東省,大伙兒擺七湊熱鬧,十分隆重。
談到七巧節,不得不提人民間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被多情兒女視為愛情的象征。他們的愛情悲劇,在每個華人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會對著暗夜的星空祈禱愛情永恒不渝。
記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鹽節日習俗時,其中提到端午節時孩子們系上的五彩絨線要等到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解下來并拋到自家房頂上。據說,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叨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建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豐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間的織女與牛郎的絕世情緣,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將他們生生的分開。可是老百姓的心卻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對最暗無天日的處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織女的喜相逢。
這是七夕的民俗,是人們對于牛郎織女的一種信仰,不過也正是因為這種信仰,才這么美好的節日一直流傳至今。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范文二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現在不少人稱之為“中國情人節”,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機打著“中國情人節”的口號搞起了促銷。民俗專家表示,將“七夕”稱為“情人節”是對這個節日的誤讀,遠不如叫“中國愛情節”來得更貼切些。
七夕在中國已有20xx多年歷史,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還有叫“雙七”“香日”“星期”“巧夕”“雙七”“蘭夜”“穿針節“等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于中國漢代,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合。
現在的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記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鹽節日習俗時,其中提到端午節時孩子們系上的五彩絨線要等到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解下來并拋到自家房頂上。據說,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叨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建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豐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間的織女與牛郎的絕世情緣,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將他們生生的分開。可是老百姓的心卻總是充滿著無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對最暗無天日的處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織女的喜相逢。
七夕節還含有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和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的意義。兒時看過黃梅劇《牛郎織女》,其中的畫面直到現在還縈繞在腦海中。那段喜慶豐收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豐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鄉鄰,甚至連曾經欺負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與織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場景真是溫馨動人。織女與牛郎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織補得那么的甜蜜,當聽到織女用綿軟甜美的聲音唱出心中的滿足之情時,少不更事的我雖然不能全聽懂,但心中卻從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畫面,并成為心中最美麗的夢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說,七夕之夜要帶我躲在瓜架之下偷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害得小小的我總是巴巴的跟在她們的身后。只是可惜,我總是在牛郎與織女說悄悄話之前便會進入甜甜的夢鄉,醒來之時,那些小氣的姐姐總會把聽來的話放在心頭,沒有一個人告訴我,于是直到現在,我都不知她們偷聽到了些什么。于是,那個美麗的鄉村、那個神秘的夜晚便凝結成了童年時代的一個帶著霧氣的動人剪影。
今又七夕,當我在網絡,在報刊上隨處看到有關七夕的文章時,心頭的感覺是喜悅的。因為曾幾何時,許多傳統的節日習俗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而許多外來的洋節卻紛擁而至。20xx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
“七夕”,她不是情人節,而應該是愛情節。在這個愛情快餐化的時代,讓這個折透著中國傳統美德的愛情節喚起人們心中那至純至美的情感吧!
七夕節的習俗作文范文三七夕乞巧,是節日的主要活動。乞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是七夕節習俗。那么下面就由我來介紹一下。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山東、在濟南、惠民、高青等地,陳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鄄城、曹縣、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飯: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廣西。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廣東。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篇5
活動地點 :西校區西三教學樓405室
活動主題 :端午之約
活動目的 :為了紀念中國的又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寄托對偉大詩人屈原超群人格的深深哀思,增強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以這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作為大家的精神親情紐帶,我們12級護理本科一班開展了以“端午之約”為主題的團日活動。
活動組織者:12級護理本科一班團支部
活動參與者:12級護理本科一班全體同學以及班主任王麗師姐
活動流程 :
1、 宣傳端午知識
同學們自主發言,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大家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等風俗風情,營造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
2、 端午知識大比拼
通過之前講端午故事的環節,大家評出“我們的端午之王”,并讓其發表獲獎感言,更進一步加強同學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熱愛。
3、 緬懷偉大詩人屈原
大家一起朗誦了屈原代表著作《離騷》,互相講解了有關屈原的故事以及他的光輝事跡。在一片濃濃的愛國氛圍中,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愛國情懷高漲,紛紛表決心要以屈原為榜樣,為祖國的現代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4、 誦詩篇,品粽子
大家手捧粽子,紛紛朗誦與端午節相關的是個篇章,借中國傳統文化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歡慶即將到來的端午節。接著,大家相聚教室,共同品嘗粽子,期間同學們登臺獻藝,大家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歡度端午,感受友情。大家都融入了我們08級護理本科一班大家庭,充分享受著家的溫暖。
5、 快樂游戲度端午
在古老的擊鼓傳花游戲中,我們與“深情真心話”相結合,在游戲中一同歡度端午,使得節日氣氛輕松愉快,更增加了同學們的溝通和交流。
6、我們的端午之約
篇6
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飲食者類型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于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滲透著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愛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廚師,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注疏·天官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臘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范圍。這么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統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后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細、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后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制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其狀有小碗口大小,制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后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徹,再用專門特制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官”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占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廚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干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象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廚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官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斗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設有專門的內廚和外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肴。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制作了一些富于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鐫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鐫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范圍廣泛,制作技藝奇異巧妙,而尤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制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咸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時易于軟爛,入口口感好,易于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制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貿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信息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匯集了當時的飲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鲊、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象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肴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于民間菜肴。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或入山林采鮮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網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制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燴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面、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決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樸實無華為特點,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肴”。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涂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鐘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2]、《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3]。
中國戲劇
京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
中國建筑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鐘、塔、廟宇、亭臺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
傳統中醫
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民風民俗
民間工藝:潮繡、剪紙、風箏、中國織繡(刺繡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面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云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4]。
衣冠服飾
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的古裝、到現代的漢服、受其他民族影響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看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還看了:
1.中國傳統節日禮儀
2.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3篇
3.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5篇
4.我國傳統文化精選5篇
5.中國傳統文化的簡介
篇7
注重教材建設,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輸入。經過幾十年的外語教學探討和研究,目前我國出版的外語教材種類繁多,它們由于受眾、目的不同,所編內容和側重點亦有差異。但是大多數教材都會介紹相關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導致英語教學中母文化輸入嚴重缺位,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雪萊、莎士比亞的詩行,但卻不能把作為中國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詩翻譯成漢語;對于西方的宗教文化、節日津津樂道,卻不知中國傳統節日用英語如何表達,更不用說向外國人介紹我們的傳統習俗了。作為一個外語學習者,熟悉我們的母文化并對其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是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們培養的學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這不得不引起外語教學人員的重視。如我校英語專業使用的教材《綜合英語教程》,在每單元后面都有一個西方文化介紹,若能加上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比,效果就會好很多。恩格斯曾經指出,“只有將母語同其他語言對比時,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學的語言。”此外,各類外語測試的導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視,如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作文,2012年一改過去考議論文的做法,考到了對于中國端午節的介紹和描述,使學生意識到這方面的知識必須要補上,對外語課堂上中國文化的講授起到了積極作用。
跨文化傳播中端正外語教學指導思想。外語教師應認識到外語教學不是僅僅把對方的文化和語言介紹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在學會外語的基礎上傳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學習貫徹《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的精神座談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強調,“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語課堂也要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多向學生宣傳帶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統文化,教會學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內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從而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學生應學會在各種文化碰撞時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盲目拒絕“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傳播活動涉及到很多方面。語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如何語用外語為我國的母文化傳播作出貢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外語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外語溝通能力的主要方法,應順勢而為,在教學活動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宣傳我們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張莉單位:河北工程大學
篇8
The Spring Couplet, also called “couplet” and “a pair of antithetical phrases”, is a special form of literature in China. The Spring Couplet is composed of two antithetical senten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door and a horizontal scroll bearing an inscriiption, usually an auspicious phrase, above the gate. The sentence past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door is called the first line of the couplet and the one on the left the second line.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every household will paste on doors a spring couplet written on red paper to give a happy and prosperous atmosphere of the Festival. In the past, the Chinese usually wrote their own spring couplet with a brush or asked others to do for them, while nowadays, it is common for people to buy the printed spring couplet in the market.
“春聯”也被稱為和“對聯”對立的一對短語,在中國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春聯是由貼在門口兩側兩組對立的句子組成,在門上面的橫批通常是一個吉祥的短語。貼在門右側的句子被稱作對聯的上聯,左側的為下聯。除夕那天,每家都會在門上貼上紅紙寫的春聯,傳遞出節日喜慶和熱鬧的氣氛。在過去,中國人通常用毛筆自己寫春聯或者請別人寫春聯,而現在,人們普遍在市場上買印刷好的春聯。
Set off firecrackers 放鞭炮的英語介紹:
The firecracker is a unique product in China. In ancient China, the sound of burning bamboo tubes was used to scare away wild animals and evil spirits.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gunpowder, “firecracker” is also called “鞭炮biānpào” (“炮” in Chinese means gun) and used to foster a joyful atmosphere. The first thing every Chinese household does is to set off firecrackers and fireworks, which are meant to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year and usher in the new. In the past few years, such an activity wa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forbidden in big cities including Beijing due to fire and personal casualty caused by burning firecrackers. However, some Chinese thought that a Spring Festival without firecrackers was not lively enough and they burned firecrackers by stealth. So in recent years, the ban was canceled again. This shows that burning firecrackers is a very important activit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weeping the dust掃塵的英語介紹中英對照: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措施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文化風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特點,其內容除了儒家文化相關內容外,還包含有諸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的傳統文化,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初期,他們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滲透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有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但是很多學校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導致小學生的知識積累不夠,造成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薄弱,因此需要加強對小學生的傳承文化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都能有效對學生進行基礎文化教育,在學生們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促進學生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在學習柳宗元的《江雪》之后,可以為學生們講解柳宗元的坎坷身世,然后再結合具體詩句內容,向學生們表達柳宗元那種無所畏懼,不向惡勢力低頭的精神,進而引導學生明白如何正確面對逆境和挫折,進而堅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還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素質。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和注重人文素質的內容,有利于新時期小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在小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傳統文化的積累可以促進小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比如,在教學《離騷》相關內容過程中,通過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講解,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屈原獻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另外,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促進小學生形觀念和個人素養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個人內涵修養的初期,詩詞、歷史、文學等都能夠為學生們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建議措施
(一)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需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比如可以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名人畫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設置傳統文化專欄,尤其在語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全面系統引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典故詩文,進而能夠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有效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為了更好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在小學低年級識字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這一階段是開發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通過擴大小學生的識字量可以讓小學生們更好閱讀理解和寫作傳統文化,可以將一些傳統文化的教材與現代多媒體技術相融合,將傳統文化經典制作成視頻動畫,不僅讓小學生學習到了生字,而且還可以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另外,語文教師是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模仿的榜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確保傳統文化的基本功扎實可靠,比如用毛筆寫字的練習,這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在教學生寫字時,要積極倡導“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學理念,讓傳統的豐厚文化底蘊和情感感染學生,才能更好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二)結合具體教學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優化語文教材可以在課本的有限文章中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最大化地感受傳統文化內涵。由于語文教材具有簡單易懂等特點,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美德,對于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美古詩詞,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具體而言,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嚴格程序精心選擇的,教材的課文內容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而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就是一部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在教授小學課文《孔子拜師》文章時,可以將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禮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禮儀、稱謂及尊師愛師的名言警句等,并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確保對知識的系統全面掌握。在課堂中進傳統文化的滲透,要結合語文課堂的具體實際,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才能更好提高教學效率,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集中表現在傳統節日中,如中秋賞月、春節團聚等,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傳統節日,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比如結合具體節日,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對對聯、猜燈謎以及編中國結等相關的風俗民俗活動,讓學生搜集相關民間傳說故事,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體會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系,并且傳統節日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最佳機會,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進傳統文化的滲透熏陶。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在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與之相關的習俗;在中秋節可以組織全體學生朗讀李自的《月下獨酌》等相關詩詞,開展一次專題文化課,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深遠意義。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有些知識往往深奧難懂,尤其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更是有難度,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比如《憶江南》這首詞,可以通多音視頻方式將江南春景再現,并伴以悠揚的音樂和感人的朗誦,讓學生真實的理解文化內涵。
(四)有效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傳統文化滲透
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穩定性以及鮮明的民族性,根據這一特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將傳統文化延伸到課外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中品讀鑒賞傳統文化。同時小學階段是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階段,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更好留住民族傳統之根,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教學不僅局限于教材中的特定內容,而要充分與社會資源相結合,挖掘社會資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而讓學生們接受一堂生動形象的傳統文化課,讓學生們受到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系列活動,通過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擴大傳統文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論語十則》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孩子以小組的形式上網搜索《論語》及孔子的相關資料,然后進行相關專題研究,可以結合傳統時令文化,為學生講解相關詩詞,再如在學習母親河的課文時,可以開展關于長江黃河等相關的詩歌吟唱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進而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了小學生們對經典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顯著意義,對于促進小學生的個人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助于推進語文教學活動的正常有序開展。所以為了更好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文化滲透需要語文教師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合具體教學現狀,以學生發展特點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就可以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傳統文化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娜.淺析初中歷吏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2(05):59.
[2]錢雪蘭.關于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4):19-21
[3]范劍南.播下一粒種,收獲一份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考試周刊,2013,(75):32-33
篇10
2021春節小學優秀作文600字一
在中國,每年春節的這段時間正是每家每戶最熱鬧的時候。我家也不例外。
在除夕的前一天,我就幫著媽媽和外婆做除夕的準備:打掃衛生、接待客人、包餃子什么的。這些活兒雖然很累,但是做起來可好玩兒了,尤其是做餃子的時候。
那些色鮮味美的餃子一個個看似十分簡單,其實做起來可復雜了哩。先要把之前預備好的面粉和水和在一起,使勁兒的揉、搓、壓一番,然后用搟面杖把它們搟成一張張薄薄的餃子皮兒。我經過好一番努力,終于搟出了第一張自己做的餃子皮!我把它輕輕地攤在手上,生怕它一不小心破掉。餃子皮已經全部完工!現在應該開始好好地準備餃子的餡兒了。媽媽用菜刀麻溜地躲著肉末,外婆則在一旁洗著芹菜。我的任務呢,十八豬肉末和芹菜和在一起,做成豬肉芹菜餡。不一會兒的工夫,餃子餡兒也全部完工。剩下的工作就由那些經驗豐富的舅媽們來完成,我們小孩子只等著第二天除夕品嘗美味的餃子了!
終于到了期盼已久的除夕夜了!外婆家里聚滿了親朋好友,大家圍在大圓桌四周,吃起了團圓飯和我們昨天包的餃子。男人們喝酒,女人們看春晚,小孩子們都吵著鬧著要到院子里放炮竹,真是熱鬧極了。
到了大年初一,由于昨夜守歲的原因,我整個上午都賴在床上睡著懶覺,心里還想著昨晚和小伙伴們打鬧的情景。
這真是一個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十分快樂的除夕夜!
2021春節小學優秀作文600字二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每個單位都放假了,當然除了我們的守護者。今年我過的春節真是喜憂半參!
在看春節晚會時就我和姥姥把手機真正的放下,一起看了春節晚會。瞧瞧!三舅舅正在拿著手機下圍棋,二媽和二爸拿著手機斗地主,媽媽拿著手機打王者榮耀,爸爸看電子書,剩下的就不說了說了都是氣。
春節晚會上有一首﹤明年我一定回家過年﹥這首歌唱完后,臺上忽然走上來了100多人。聽完介紹后,我才知道他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站崗,因為特殊的職位而不能回家過年,所以他們的心理愿望是‘明年我一定回家過年’
所謂入鄉隨俗,大年三十。告訴我們要去祭拜祖先,我們要燒紙錢,放炮仗。在在挨著磕三個頭,前兩個的墳我不知道是誰,但第三個沒人比我更清楚了。那是我的姥爺在去年過年時去世了。
在初三的晚上姨夫沒有來。來送祖先的鞭炮便由我來放我十分激動,因為炮鞭炮我三年級就會放了,而且我也不害怕。所以姥姥讓我來放。以前送祖先是姥爺放,姥爺走了本應該由姨夫,但姨夫在他們家過年了。所以這個重擔就交給了我。
初四上午我們炸了花饃饃和麻花,炸的過程中爸爸把沒有上色的麻花就撈了出來,雖然熟了,但他們定西必須得有上色,要不然就會讓人嚼口舌。
今年的新年就沒有去年那么熱鬧了,因為姥爺走了,基本上都在哭,就只有那么幾件高興的事情,到最后還有寒假作業,真是讓我把所有開心事都忘了。
2021春節小學優秀作文600字三
要說春節最快樂的事,那就是放炮了!
爸爸曾經給我講過“年”的故事,年是一種怪獸,每到大年初一,年就出來吃人。據說,年有三怕:怕光、怕聲、怕紅顏色。剛剛聽完這個故事,我就吵吵嚷嚷地說:“爸爸,咱們趕快去聯、爆竹吧!要不然我會一整晚睡不好的,因為我怕有十幾頭年在我們家轉悠!”爸爸不慌不忙地說:“好!我們現在就去!”爸爸剛說完,我就興奮得一蹦三尺高。我們騎著三輪車行駛在黑蒙蒙的大街上。這讓我感到好像有幾個年已經靠近我了。
終于到了商場里,那里的商品真是琳瑯滿目,有千奇百怪的爆竹、有形態各異的燈籠、還有五彩斑斕的摔炮,一些“滑稽”又好玩的玩具。最讓我興奮的是那里還有過年的食品,看著它們很色香味俱全的樣子,我忍不住流下口水。口水就像瀑布一樣一落三千尺。突然,一個假扮年的面具映入我的眼簾,我大聲喊道:“我想要一個。”爸爸說:“好呀!”于是我興奮得手舞足蹈起來,差點一頭栽向地面呢!
買完炮竹,我們就回家了,可是這時我隱隱約約地聽到了放炮的聲音,這種震耳欲聾的聲音差點把我嚇昏了!我生氣地大吼大嚷:“這是誰干的!”說完我轉頭一看,調皮的妹妹拿著摔炮摔在離我不到一厘米的地面上,我驚慌失措地說:“這下我的褲子肯定著火了!”我回頭看了看到了褲子沒有著火,我的心這才平靜下來,我想:難道摔炮沒有攻擊力嗎?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上摔炮,同妹妹一起玩“爭霸賽”。“啪啪!”我被打敗了!妹妹看到后繼續攻向我的“城池”。我靈機一動,一下跳起來,妹妹被我擊中了!我興奮得就像挖到十箱大寶藏似的。
最后,我們把大爆竹點燃,火花像一支支箭一樣發射到天空,突然爆炸,這響徹云霄的聲音仿佛在告訴我們新的一年即將到來!
我愛春節,更愛春節時人們全家團圓的氣氛!
2021春節小學優秀作文600字四
今年寒假,我第一次單獨離開爸爸媽媽到遠在廣州又素未見面的表姑奶奶家過年,在那里,我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
廣州人都有喝早茶的愛好。大年初一一早,我就和表姑奶奶一家來到了有名的白天鵝賓館喝早茶。走了一段很漂亮的濱江走廊進入了賓館大廳,我完全被眼前景色吸引住了。一株盛開滿粉紅色花朵的梅花燦爛地傲立在大廳中央,四周擺放著五顏六色的小盆景,旁邊是一輛紅得非常耀眼的跑車,車身印有幾只可愛的小豬,我正羨慕地盯看,表姑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意味深長地對我說:“這么喜歡就好好學習,長大了有本事也能擁有。”我不好意思但深有感觸地笑著走向那小小世外桃園般的假山,人造瀑布從假山最上端懸空而下,氣勢磅礴,假山上紅花綠草,春意盎然;紅的、白的、黃的、五彩的金魚條條色彩鮮艷、體態肥碩,在假山下的水池里暢游, 盡情地享受著這人造美景。
我在酒店內無數美不勝收的景和物間來回觀看,一直到大人們一再催我吃東西才不舍地就座進餐。午飯后,我們參觀了沙面,這一帶因為以前是外國租借地,所以保留著很多具有異國風情的建筑,是廣州一道風景線。
下午,我們來到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公園——越秀公園。進入大門,我們就沿著山路直奔五羊雕像。路邊的竹林綠得醉人,隨風而來一陣陣自然的清香,讓人不知疲倦地就來到了五羊雕像。表姑奶奶向我介紹說:“廣州也叫羊城,這五羊雕像就是廣州的標志。”突然間,我對這高高在上的“五羊”有了說不出的敬意。
晚上,我們還逛了花街,逛花街是廣州人春節的一大習俗,大街上花海人海交錯,熱鬧非凡,我們擠身其中,快樂無比。
這真是個不一樣的春節,讓我見識了不一樣的風俗人情,感受了不一樣的生活氣息。
2021春節小學優秀作文600字五
春節,歷代以來都是中國各種傳統節日之首,詩人們詠唱節日之時,先想到的就是春節了。其次才是重陽節,端午節等。正如王安石所說“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因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很長,而且中國上下都過春節。所以,春節也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過法。
我們天天稱呼這個節日為過年,那么,“年”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年可不是什么“快樂,美好的事物”,而是一個可怕,邪惡的化身。它就是怪物“年”。它象征著霉運,厄運,會為人帶來災厄。而一年之末,同時也是一年之首,人們也要趕走這個“倒霉蛋”了。
春節一開始,人們對霉運的驅趕就開始了。孩子已經開始吃糖,買東西了,而大人們也開始買好,準備好除夕夜的一切了。這還不是重點呢!這只是一個序曲而已。大多數地區的春節,都是從臘月開始,在正月十五時結束。而且大多分為這幾個部分,以除夕為分界線,有除夕前,除夕和除夕后。
現在,是重頭戲了——除夕!大家可能會想:這重頭戲就只有一天,豈不是虎頭蛇尾嗎?那你可大錯特錯,雖然除夕只有一天時間,但內容可豐富多彩了。光是“走流程”就多極了。早上,不管是誰,都要洗澡,換新衣。要干嘛呢?是的,“年”被“趕”走了。當然,也有地區開始辦廟會了。到了晚上,也就是除夕夜,人們有的吃湯圓,有的吃餃子,還有的吃面。是的,這就是吃貨的最愛了——年夜飯。并且晚上,煙花閃耀著,爆竹齊鳴,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