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5:1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經濟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已不可逆轉,各國之間的自有貿易,數量在增加,質量在好轉,其中各方的博弈也愈發激烈,提到自由貿易和國際分工,就不得不提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它們的理論依舊是自由貿易論者手中強大的武器。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對絕對利益說和比較利益說的異同及它們對當代世界貿易的啟示做一個簡淺的分析。
一、絕對利益理論
絕對利益理論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每個國家或每個地區都有對自己有利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如果各國各地區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生產,然后將產品相互交換,互通有無,將會使各國、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將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物質財富。
(一)絕對利益理論的概念和理解
絕對利益 是指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一個國家在勞動生產率上占有絕對優勢,或其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成本絕對低于另一個國家。若各國都生產自己占絕對優勢的產品,繼而進行交換,那么雙方都可以通過交換得到絕對的利益,從而整個世界也可以獲得分工的好處。
如果我們對此進行1:1的商品交換,則英國獲得了1單位的酒,本國剩余了1.7單位的毛呢,顯然本國對毛呢的消費將會增加;則葡萄牙從英國獲得了1單位的毛呢,本國剩余了1.375單位的酒,顯然本國對酒的消費也將增加。從兩個國家的總和來看,毛呢的產量和酒的產量都得到了增長,也就是說分工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
(二)絕對利益論的特點:
(1)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優勢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貿易的基礎,他認為貿易之所以發生,其基礎在于各國生產成本上存在絕對差異。
(2)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
(3)亞當斯密有力地抨擊了重商主義,主張自由經濟,為自由貿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我們來討論一下絕對利益說的局限性。亞當斯密是主張自由貿易政策的,主張依靠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對供求關系進行自發調節,維持均衡,控制社會利益,從而使社會獲得進步和穩定。這種主張符合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為突破封建統治對生產力的束縛提供了理論根據。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它具有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它不能解釋現實中所有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基礎,特別是當一個國家在所有部門的生產成本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話,上述分析就無法解釋這一種情況。可以說絕對利益理論的一個明顯缺陷,就是沒有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可言的區域,如何參與分工并從中獲利。這就引出了接下去要論述的比較利益學說。
二、比較利益理論
(一)、概念及理解
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旨在說明決定國際貿易的基礎是比較利益,而不是絕對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國際分工中若兩國生產力不等,甲國生產任何一種商品的成本 都低于乙國,處于絕對優勢,而乙國相反,其勞動生產率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中均低于甲國,處于絕對劣勢。這時,兩國間進行貿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為兩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樣,這樣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不必生產全部商品,而應集中生產在本國國內具有最大優勢的商品,相應地,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也要集中力量生產那些不利較小的商品,然后通過國際間的自由交換,在資本和勞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生產總量,提高生產率,節約參與交換的國家的社會勞動,增加產品消費。如此形成的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都有利。
(二)簡評與局限性:
比較成本理論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其科學性的一面突出表現在該理論的核心比較優勢的思想。它從實證經濟學的角度證明,無論是生產力水平高或低的國家,按照比較優勢的思想參加分工和貿易,都可以得到實際利益,這就為世界各國參加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做了理論上的證明。這種思想是現代經濟發展、物質財富增長的重要動力。同時它具有普遍意義,在其他問題上也是可利用、可借鑒的。正因為如此 ,雖然歷經100多年的發展,比較成本說至今仍然是世界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礎。
比較成本理論的局限性主要表現為方法論上的缺陷,即以靜態的短期的觀點分析問題,缺乏動態的發展的觀點和分析方法。它所反映的主要是經濟發達國家的利益,為資產階級的對外擴張服務。
三、絕對利益說和比較利益說對當代貿易啟示:
絕對利益理論和比較利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各國貿易的啟示與影星可以理解為有以下幾點:
1.參與貿易的各國,不應以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為參與分工的基礎,而應該以本國利益的最大化為最基本的前提。即使葡萄牙生產葡萄酒有絕對優勢,但是生產葡萄酒并不是葡萄牙的最佳選擇,因為生產毛呢對葡萄牙來說有最大利益。
2.絕對優勢說和比較成本理論使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因為一般窮國只在低智產品生產中有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
3. 每個國家都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即使在高新技術產業有絕對劣勢或比較劣勢,也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各國貿易繁榮的今天,面對現代經濟發展中的許多現象和問題,兩個理論也都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通過對兩者的淺顯分析,最終的結論是認為當今國際分工還是應該依據最佳利益原則,使貿易國的利益達到最大。
西方經濟學論文范文二:淺談西方經濟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社會科學,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現實問題。在市場經濟日趨成熟的今天,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經濟學理論對我們生活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社會科學 社會環境 指導生活
前言
剛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時以為這又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老師只是講些空洞的理論,可是在通過學習這一門選修課之后,卻發現這門學科其實很實用,和現實生活聯系的很緊密,雖然理論性很強,但是聯系實際生活的話還是容易理解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實際的例子都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解釋。以下為部分例子。
一.由供求均衡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眾所周知,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畢業生的人數與企業和政府的需求率和簽約率成反比的走勢,每年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相對而言,大學生的簽約率卻在不斷下滑。我國的高校在不斷的擴大招生的規模,導致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相對于企業和政府實際所需求的多很多,即勞動力相對過剩。
從微觀經濟學來分析,在就業市場上,大學生是勞動的供給方,企業和政府是需求方,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導致供過于求,供需不平衡。
對于需求方來說,企業會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綜合企業的成本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所需要的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人數,政府根據各級部門工作開展的需要和人事部的結構來招聘所需的畢業生,也就是說需求方都是根據自身利益來決定最后招聘所需要的人員數目。如果從西方經濟學理論來看的話,當供給大于需求時,供給方就會通過降低價格等手段來夸大需求,以實現供求均衡,但在現實中肯定不可能,作為需求方的企業或者政府顯然不會擴大需求量,因此,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畢業生的供給與需求存在相對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就業形勢很嚴峻。
雖然我國總體的勞動力相對過剩,處于富余的狀態,但是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工科類的學生相對較少,一些第三產業仍然缺少大量的專業人才,因此作為供給方的大學畢業生也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自己專業知識和能力是否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
由此可見,大學生不能只是去想就業的困難而對未來沒有了憧憬,因為雖然我國總體的勞動力相對過剩,但我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還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大學生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能夠正確認識和面對就業帶來的種種問題,調整好心態,迎接挑戰,努力學習自己專業方面的知識,全面發展,提升自身的能力,規劃自己的未來,做一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二.由壟斷與競爭看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事件
可口可樂作為外國的品牌想要收購中國的匯源果汁,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未獲得通過。中國商務部經過一系列的審查認定,匯源被收購不利于我國國內果汁飲料市場的競爭,違反了反壟斷法,影響我國市場的競爭力,關系到國家利益。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已經占據了很大的市場,匯源這個在我國還算有點名氣的飲料企業如果再被收購,外國的企業將可能控制我國大部分的飲料市場,最終形成對一個產業的壟斷,危害到我國飲料果汁市場的健康發展。
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后的市場份額雖然只有百分之二十幾,但卻足以產生限制和消除競爭的效果,不利于我國果汁飲料產業的健康發展。反壟斷法上有明確規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也構成壟斷行為。因此如果收購后的實際效果會限制甚至排除競爭,按照法律這也是構成壟斷的。可以想象,一旦可口可樂公司收購匯源成功,可能會借助于其在碳酸飲料市場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國內企業在果汁飲料市場的競爭,國內的中小型果汁企業將會受到威脅,國內企業的市場競爭也將受到限制,自主創新能力也會隨之降低。
因此最終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案沒有獲得通過,體現了我國的
經濟法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保護民族產業的利益,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實現社會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是反壟斷法的宗旨,商務部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有利于維護正常的市場競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形成良性競爭,保護民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抵制市場壟斷,維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健康有序的發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有利于我國果汁飲料市場的良性競爭發展,反對市場壟斷,構建我國果汁飲料市場的有效競爭格局,促進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由利潤最大化來看食品安全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衣食住行是我們最根本、最首要的生理需求,因此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可是面對我國最近幾年的食品安全現狀不禁讓人膽戰心驚,食品安全問題嚴重的威脅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經成為日益嚴峻、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從2008年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超標到最近蒙牛牛奶中黃曲霉素的超標,霉變的大米、瘦肉精、蘇丹紅事件、福爾馬林等等一系列的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問題,讓消費者對食品都產生了恐懼心理,確實令人擔憂。
這些食品安全問題從企業來看,主要是由于企業經營者的疏忽和企業社會責任的丟失,錯誤地理解微觀經濟學關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理論,在這個追逐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很多商家都片面的追求企業的利潤,采取各種手段來獲取最大利益,片面的認為企業的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不擇手段的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思想的背后,其實質就是違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危。企業的社會責任才是基礎,一旦缺失了社會責任,企業的利潤只是暫時的,企業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企業長期的發展。
因此,企業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忽視道德和責任問題,應該在自身的社會責任的基礎上,不違背社會道德的前提下,通過開發新的技術來降低成本等合法的、合理的、不違背自身責任的方法去追求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廠家要對社會和公眾負責,接受社會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不能只考慮企業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化利潤。
一個追求利潤的組織,無論企業怎樣去宣揚自身的道德訴求,它最終必須能夠用所得的利潤去回報股東和員工,否則它就無法生存下去。但是同時也有大量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高目標的企業,最終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更不可能成為一個行業的排頭兵。因此面對令人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目前中國的企業,最重要的是提倡全面的道德管理,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員工,以更強更有力的創新力,打造屬于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管理要注重道德的力量,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最終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四.由博弈論看商業廣告戰
在商業活動中離不開競爭,更離不開合作。面對激烈的競爭時,要懂得從雙贏的戰略出發分析問題,尋求協作的技巧,才能避免蒙受更多的損失。商業活動中經常會折射出博弈論的影子,下面以廣告競爭為例。
兩個公司的商品互為替代品,相互競爭,因此兩個公司的廣告必定會相互影響,如果一個公司的廣告容易被顧客所接受,則另一個公司的收入將會受到影響。如果兩個公司在相同時期發出質量內容方面都類似的廣告,收入增加的同時成本也在增加。但是如果不提高廣告質量的話,顧客減少,收入就會被對方奪走。面對這樣的情況,這兩個公司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兩公司相互合作,達成協議,減少廣告的開支;二是增加自己公司的廣告支出來提升自身公司廣告的質量,從而壓倒對方公司。
下面用博弈論的相關理論來分析廣告戰。說到博弈論,在這里我想跟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論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么甚至在合作對對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商業中的廣告戰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例子,試想一下,如果兩個公司都不信任對方,雙方無法達成協議相互合作,即背叛成為支配性的策略時,兩公司將會陷入廣告戰,而公司廣告成本的增加損害了兩個公司的利益,這也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而在現實中,要兩個相互競爭的公司達成協議確實比較困難,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合作意識,多數的公司都會陷入囚徒困境中。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兩個公司只是理性的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沒有從雙方共同的和長遠的角度去考慮而造成兩敗俱傷,如果他們能夠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最終可能會實現對兩者來說都是最好的結局。
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不受到其牽絆,就要實現雙方的合作,最終實現雙贏。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雙贏是現代社會商業界中經常會提到的字眼,而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血腥的商戰中,很多公司都會陷入類似于囚徒困境的兩難境地,在困境面前,需要的是雙方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的信任,如果彼此都存在有私心,一味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最終將會得到對雙方來說都是最糟糕的結局。因此在商業活動中離不開競爭,更離不開合作,需要雙方的信任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雙贏。
結論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的問題,都是可以用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去解釋的。學習微觀經濟學,可以讓我們擁有一個更加冷靜而又經濟的頭腦,更加理智的分析經濟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也可以幫助我們去規劃未來的生活,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學會用經濟學理論來看待現實社會問題,在生活中發現經濟學的奧妙,更理性、更科學地融入社會,用微觀經濟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更好的主宰人生,在學習中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杰弗里薩克斯、費利普拉雷恩:《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費方域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P706P733。
【2】 薩繆爾森、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第十七版)
【3】 瓊斯:《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導引》,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篇2
要籌劃建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臺,需要投入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民辦高校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資金需求量增大,學校要健全和解決的問題很多,短期內無暇顧及到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西方經濟學教學資源共享網絡平臺建設不僅需要教師的積極參與,還需要學校配備相應的人員進行相互協調,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相應的網絡硬件設備采購和軟件程序的開發設計,這些沒有必要的資金支持,就只能是無水之源。
二、構建民辦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必要性
民辦高校現有網站主要是針對教學行政管理和學生管理,缺乏專業課程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在21世紀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將先進的網絡技術理念與現實的專業課程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網絡資源共享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資源,對推動西方經濟學的課程改革有著重要作用。第一,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有助于同行教師相互借鑒。很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教學方法與經驗,因為種種原因該老師離開現在的教學崗位而沒有將其寶貴的教學資料保留下來,很是令人感到遺憾。通過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將前輩先進的教學經驗及時的保留下來,避免對人力資源的浪費;更有利于支持西方經濟學新進教師的學習和提高教學水平。該平臺能夠提供給教師強大的在線備課環境,有助于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教學探討與交流,進行課堂教學環節的討論與設計,拓展教師教學思路。第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西方經濟學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講授經濟學的原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實際經濟生活的經驗不足,造成學生對某些基礎知識與技術難于接受,通過合適的課件,可以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經濟學的知識,獲得更佳的學習效果。第三,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極大地拓寬了課程教學空間。借助網絡在線資源與人機交互系統的支持,使學生得到及時、充分的個別輔導。尤其是對上合班課的大課堂,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同學的情況,該平臺可以在課后彌補對于課堂上沒有照顧到的群體,利用網絡平臺提升個體的學習效果。
三、構建民辦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探索
西方經濟學教學平臺資源主要由文本、幻燈片、圖形、圖像、動畫、音頻、視頻七種媒體類型組成,資源劃分縱向以課程、章、節、知識點為主線組織;橫向教學視頻、教學課件、講義、案例庫、試題庫,師生互動、經濟學學科前沿動態、經濟學閱讀推薦的資源為主線組織。西方經濟學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一方面支持資源的查找、鏈接、更新、上傳、下載,另一方面支持教師在線管理功能,學生在線學習及動態資源調用。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分為基礎部分和擴展部分。
1.基礎軟件部分
基礎軟件包括教學視頻、教學課件、講義、案例庫、試題庫共五個子模型。分述如下:教學視頻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形勢也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資源。視頻類素材使用四種存儲格式: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體格式。在PC平臺上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單獨欣賞較大視頻素材用MPEG格式,在網上實時傳輸供實時教學使用的視頻類素材使用流式媒體格式。視頻數據以Sql數據庫存儲視頻文件屬性和路徑。在數據庫之外獨立設置視頻服務器,存放視頻文件,提供視頻流媒體服務。教學課件庫包括教材、習題點評、講座、學習專題分析、網絡課程等,主要以Word文件、幻燈片、網頁、動畫等媒體表現形式,一般根據教學知識點設計存儲于數據庫中供使用。電子講義以數據庫形式存放經濟學教學使用需要的定義、定理、公式、教學用表格、教輔材料、經濟學家信息等;每一個教學講義的內容都有如下幾個部份:學習目標、教學內容、練習題、測試題、參考的教學資源。講義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說明等。案例庫和試題庫用以存儲教學案例、實驗案例和應用案例的資源;教學過程測評需要的資源,包括試題、試卷、試題答案等。
2.擴展軟件部分
擴展軟件包括用E-Mail或BBS實現師生互動功能和在線學習系統。用E-Mail或BBS實現師生互動功能對學生提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進行回答,對于典型問題教師可以決定是否審核、和共享該問題。在線學習系統提供全部共享的學習資源的訪問入口點,學習者通過安全登錄后,可以訪問自己定制或者系統共享提供的學習內容,為各二級學院的教師和學生提供終身學習的途徑。提供各種經濟學課外資源,如經濟學學科前沿動態介紹經濟學前沿的文章和鏈接網址;經濟學閱讀推薦部分經濟學經典電子書籍和閱讀鏈接網址,教研論文等。西方經濟學學習資源將按照所學不同專業進行分類發送,跟蹤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愛好,智能推薦學習資料、學習伙伴、學習社區等等。
四、結語
篇3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第十二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魯友章,李宗正.經濟學說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埃里克·羅爾.經濟思想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胡寄窗等.西方經濟學說史[M].上海: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1.
[5]張守一.對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的評論[J].經濟學動態,2009(9).
[6]張守一.經濟學拳擊:凱恩斯VS弗里德曼[J].當代財經,2009(6).
[7]劉彤.微觀經濟學理論對宏觀問題的解釋[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左金隆:諾斯制度變遷理論方法論探析[J].經濟經緯,2005年第6期
[2]龔唯平:新制度經濟學究竟“新”在哪里[J].學術研究,2003年第1期
[3]道格拉斯·C·諾斯: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年第5期
[4]陸家騮:經濟學與經濟學范式轉換[J].哲學研究,1999年第3期
[5]科斯:社會成本問題[A],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中譯本)[C].上海,三聯書店,1994
[6]周海歐.經濟增長、交易費用與制度變遷的一個形式化分析框架——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貢獻[J].當代財經,2013,15(05):5-14.
[7]蔣志勇.城市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演進與發展關系研究——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分工和城市化理論的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5,12(01):1-3.
[8]李颋.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述評[J].蘭州學刊,2010,24(03):66-70.
經濟學論文參考文獻:
[1]李繼詳.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辨析[J].江漢論壇.2000,(05).
[2]余斌.“第二屆全國現代政治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創新研討會[J].研究.2009(08).
[3]程恩富.王朝科.用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引領應用經濟學創新[J].教學與研究,2010(02).
[4]劉漢林.從經濟學的分類看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之間的關系[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5]經濟學消息報社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專訪錄,中國計劃出版社,第132頁.
篇4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能力;角色轉換
1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的意義
(1)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案例教學最突出的優勢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經濟事例作為教學內容,對學生具有啟發教育的作用。優秀的案例,往往以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并將理論知識寓于案例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各種類型案例的剖析,運用創造性思維,將大量的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認識高度,從而進一步指導今后的實際工作。
(2)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讓學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難以掌握。例如,在成本理論一章中,不斷用到平均成本曲線、邊際成本曲線、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等多條曲線;在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時,則是用IS-LM模型。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中介載體,將西方經濟學中的基本理論以一種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案例教學在這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為經濟學案例往往是以現實經濟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足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吸引他們主動思考、積極討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3)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將學生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學生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其理論知識會掌握得比較全面,但由于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往往導致能力的欠缺。案例教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逼真的、具體的情景,迫使他們去思考、分析、處理問題,從而得到實際鍛煉的機會。同時,案例教學本身也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分析與研討,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共事和溝通交流的能力。
2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組織
(1)課前準備。首先,教師應在認真備好課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案例。案例的選擇應兼顧典型示范、應用實際、現實新穎、適合國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也就是說,精心挑選的案例不僅要符合課堂的教學要求,而且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想聽、要聽、樂意聽,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配合默契,寓教于樂,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解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可以拿“吃第一個面包同吃第三個面包的感覺是不同的”或以小品《吃面》為例來說明;在講授供求規律時,可以編寫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發生冰雪災害對食品供應和物價的影響”,通過這個案例,有效地將案例與供求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既提高了《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應用性,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講完貨幣政策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對“2007年度由于CPI屢創新高銀行提高存貸款利率”等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在講完失業理論之后,可以引入“近年來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種種原因及應對措施。其次,教師事先應反復閱讀案例,做好案例分析。雖然案例本身可能并無統一答案,但作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師應盡可能將問題想得全面、完整、詳細,要深思熟慮。這其中可能要涉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內容,必要時需查找大量的資料,否則無法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只有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先對案例做個分析,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案例教學的主角是學生,為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學生的課前準備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難度大、綜合性強的案例更應做充分的準備。否則課堂討論的效果很難保證,甚至課堂討論根本無法進行。學生要做的準備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學生應該掌握相關的西方經濟學理論知識,這是進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條件;其次,在上課前,學生需要通讀案例,概括問題,提出決策方案。這樣才能保證案例討論課的質量。
(2)組織課堂教學。分組討論是案例教學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上案例課之前把案例資料發到每個學生手中,要求學生要預習案例。上課時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5到10分鐘的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表述各自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爭議分歧較大,再組織討論,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總結。在案例分析過程中,教師所要做的是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例如,教師不應隨意否定學生的分析結果,而應鼓勵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
3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關系。理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仍應占主要地位,如果整個西方經濟學教學以案例為主會造成學生對某些問題了解得比較深入,但知識掌握缺乏系統性。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不能像MBA那樣,完全以案例教學為主,而應以系統的理論學習為主。案例教學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去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一般來講,案例教學占用20%~25%的時間為宜,也可利用學生的課外活動組織案例討論以作為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補充。
(2)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轉移:其一,案例分析課堂上的教師不再以一個單純的“知識權威”的形象出現,不再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課堂是由學生唱主角了,教師的前臺活動已大大減少,代之而來的是學生的大量活動,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其二,案例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則由原來的知識講授變為指導學生動腦思考。教師一般只應對案例討論的要點和應注意的問題作必要而簡略的提示,布置案例討論的任務和要求,而把大量的時間騰給學生。即使有學生需要教師指導和答疑,教師的講解一般也是個別進行的,這里教師傳授知識的形式由集中講授變為對學生個別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3)案例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素質的提高。案例教學法的特點,使其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有較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很強的理論運用能力,能夠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且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很強的課堂組織和控制能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踴躍參與,實現案例教學的目標。目前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師離案例教學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加強教師培訓十分必要。案例教學教師的培養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學習培訓。即通過舉辦培訓班以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水平。二是實踐鍛煉。即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實際工作,同時請企業有經驗的管理者或外校有經驗的教師搞講座,或組織案例課的觀摩教學和經驗交流活動等,這一系列途徑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案例教學能力。
(4)借助集體備課,集思廣益,完善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設計。在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設計與準備過程中,組織專業相同或相近的老師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拓寬經濟學案例信息的來源,實現資源共享;二是不同教師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在集體討論中可以使思維在相互借鑒、相互碰撞中激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拓寬經濟學教學思路,提高經濟學教學研究水平。這兩方面相互滲透,同時進行,對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設計的完善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魏靜.談案例教學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運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1).
篇5
論文摘要:中國的經濟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波瀾壯闊的社會經濟實踐,于是中國經濟學向何處去就成為經濟學界關心的重要課題。通過梳理中國經濟學在內容、體系、方法論上的研究成果,明確中國經濟學的目標,分析中國經濟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并結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耦合研究成果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探討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總起來看,后一種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81.
篇6
[關鍵詞] 數學 經濟學 應用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一門學科,它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的特點。而經濟學是研究社會資源配置及社會經濟關系的一門學科。從經濟學與數學的發展歷史可以獲知,經濟學與數學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數學能為經濟學提供特有的、嚴密的分析方法,它是經濟學的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數學在經濟學的應用歷史
17世紀90年代威廉配第在經濟學論文《政治算術》中將算術引進經濟學,首次運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經濟學問題。在19世紀之前,經濟學主要運用的是初等數學。從19世紀起,經濟學的研究引入了變量和函數的概念,數學方法的運用更為普遍。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有力地推動了數學和經濟學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索洛和羅曼的經濟增長模型等等,一大批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的論著紛紛問世。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是既使用了一般經濟概念和傳統經濟方法,同時又使用了從最簡單的數學符號到最新的數學方法。
二、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
1.數學在經濟學中的工具性作用
數學作為經濟研究的基礎工具,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利用數學語言我們可以將經濟學中的某些問題描述得非常清楚,并且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錯誤,應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我們還可以推導新的結論,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知識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同時,由于經濟活動的多樣性,研究中存在許多變化的因素,導致了經濟研究的錯綜復雜。而數學就恰恰為這些復雜的思想和現象提供了簡潔明了的解釋,為許多錯綜的數據提供了計算模型,從而使經濟研究簡潔條理。
2.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思想作用
數學的嚴謹思想在追求精確和理性的經濟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數學思想越來越多地貫穿到經濟學中來。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作為市場經濟運行描述的基本理論,對我們經濟學學習和研究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發現,西方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的深刻特點之一就表現在其數學性方面,也正是這一特征使人們常常把經濟學看成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社會科學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中,經濟學的理論形式、研究方法是公認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這表明,數學作為一種理論信念、方法論和研究手段,十分明顯地體現在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中。按傳統流行的科學觀,一門學科達到科學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它能否充分運用數學方法。而在經濟學中,對于經濟現象、經濟運行及其規律的描述與研究,正需要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從而達到它的科學性。
三、高等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
要想掌握好經濟學理論,學好高等數學是一個非常必要的環節。大學階段的高等數學分為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大部分。其中,數學與經濟學聯系最緊密的莫過于微分,比如經濟學的核心詞語“邊際”就是一個將導數經濟化的概念,“彈性”這個在經濟學中無處不在的詞語更是體現了數學思想的重要性。線性代數作為一個將復雜多元方程簡單化求解的數學工具,其重要性集中體現在計量經濟學中對大量數據的處理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在保險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要想學好經濟學必須先學好數學,但近幾年來,關于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有很大爭議,爭議的焦點,不是經濟學要不要運用數學方法,而是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學的問題。
四、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存在某些問題
1.在經濟學中盲目運用數學知識
數學很重要,但在經濟學研究中,更重要的是經濟研究方法和經濟思想,經濟學不是數學,經濟學的主要領域是靠經濟學知識而不是數學取勝,并非所有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都是可以用數學解決的,它主要還是依靠經濟學的思想來解決,而不是數學推導,數學只是解決經濟學問題的一個工具,不可濫用。
2.應用數學知識建立模型忽視前提條件
數學方法邏輯嚴密性和計算準確性的性質決定了任何一個數學模型都要受到若干條件的約束。但某些經濟學家建立數學模型時根本不去考慮或是過于簡化約束條件,對約束條件不夠重視,僅從模型本身的需要出發而不考慮是否符合客觀實際要求。這樣很容易引起理論的混亂和實際操作的重大失誤。
由此,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非常基礎和廣泛的,我們要重視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作用,認真學習數學并掌握它的方法與精髓,同時,也要重視經濟學的方法和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現實中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進行剖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摘要: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實證化和專門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證偽主義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發展的邊緣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現實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補充、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等趨勢強化,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以及政府作為經濟學研究對象和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得到共同重視。
20世紀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研究方法的演變體現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舉其要者,研究方法的變化可歸納為以下十大趨勢。
一、數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
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達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萊因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濟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及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從未像現在這樣更貼近現實、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對比中國《經濟研究》和《美國經濟評論》,可以看到,自2002年開始,《美國經濟評論》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論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開始,《經濟研究》上刊登的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論文比重上升,開始超過《美國經濟評論》。①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一部經典性著作②,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數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的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的理論分野和發展。
但是,許多經濟學家都激烈抨擊濫用數學的現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間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各種文章的類型之后,指出“專業經濟學雜志中數學公式連篇累牘,引導讀者從一系列多少有點道理但卻完全武斷的假設走向陳述精確而卻又不切實際的結論”。
二、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
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對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對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門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來的專門化傾向,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然在加強,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趨勢
“新古典綜合派”在召回凱恩斯以前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同時,也在宏觀分析方面大膽地恢復均衡分析方法。因為“凱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下市場自動均衡的實現和保持機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義各派的經濟理論,始終堅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觀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國經濟學家讓-帕斯卡爾貝納西、馬林沃德,美國的霍瓦德和英國的波茨、溫特等人,他們不僅提出一套和凱恩斯理論體系完全相容的宏觀非均衡學說,而且運用這套理論對中央集權決策經濟的非均衡問題進行分析。正是這些人的努力,使得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盡管宏觀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響普遍,但它無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響也在逐步擴大。
從廣義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不同點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條件和水平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對象更為現實一些,也更強調動態性。客觀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對經濟現象某些方面的適當反映,二者雖有差別,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統一、相互補充的關系。
四、假定條件的多樣化趨勢
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或放寬假設,或修改前提,或一反傳統逆向假定,以構建和拓寬其研究領域,為重建和發展他們的理論,以反對和解釋來自對方的理論。例如,經濟人假定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也是經濟學的基石之一。在20世紀中,經濟人假定的條件被不斷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評和攻擊。凱恩斯經濟學的誕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經濟人個體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為凱恩斯主義的基礎和歸宿都是圍繞總供給與總需求等一系列“總量”關系而展開的。貝克爾拓展經濟人假設,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中具有利他主義的因素,這才是人類行為的一般性。鮑莫爾主張用“最大銷售收益來代替最大利潤的目標函數”,因為實證經驗表明經理層的薪金與銷售收益的關系大于它與利潤的相關程度。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挑戰是,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時,并不能得出集體利益最大化的結論,“阿羅定理”即可說明個人福利的簡單加總不一定與社會福利一致。新制度主義認為經濟人假定過于“簡單化”,因為除物質經濟利益以外,人還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會性的需要。
五、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趨勢
經濟學研究領域與范圍開始逐漸超出傳統經濟學的范疇,分析的對象擴張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國家政治、投票選舉、制度分析等。研究領域的這種“侵略”與擴張,被稱之為“經濟學帝國主義”。這取決于時代主題和研究角度的變化、個人興趣和專業特長的不同。
六、強調理性、預期和不確定性問題的趨勢
理性預期學派從通貨膨脹問題入手,強調理性和預期的問題,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預的有效性,這對凱恩斯主義形成較大沖擊,也引起凱恩斯主義各派對理性和預期問題的重視。盡管在理性問題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識,但關于預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確滲入宏觀經濟學各流派之中。
七、學科交叉的邊緣化趨勢
經濟學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許多交叉學科和邊緣學派,例如,混沌經濟學、不確定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法律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百家爭鳴,相得益彰。這取決于經濟學家認識領域的拓寬和方法論的多元化,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和相互滲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經濟學概念的引入使得當今的經濟學與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證偽主義的普遍化趨勢
證偽主義經濟學方法論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一種邏輯延續。據統計,20世紀70-80年代的20年間,經濟學界出版50多本經濟學方法論的著作,其中幾乎都和證偽主義有一定的聯系,在1991年總結的當代經濟學家達成的13點共識中,有7個和證偽主義有直接聯系。布勞格在《經濟學方法論》中將20世紀經濟學方法演變史歸納為一句話:“證偽主義者,整個20世紀的故事”。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制度經濟學方法論既是證實的又是證偽的,在某種程度上還兼有歷史主義方法論的特點。
九、案例使用的經典化趨勢
經濟學中的“舉例”,不僅已經發展到“經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舉例已不足以說明問題,甚至所舉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案例的惟一性,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又幾十年上百年一貫制,代代相傳。用案例闡明一個定理、寓意一個規律已經司空見慣,如“看不見的手”。
十、博弈論的應用范圍擴大趨勢
博弈論已延伸至政治、軍事、外交、國際關系和犯罪學等學科,但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最為成功。博弈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的決策以及該決策的均衡問題。借助于博弈論這一強有力的分析工具,“機制設計”、“委托—”、“契約理論”等已被推向當代經濟學的前沿。20世紀經濟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還表現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部門來對待。不僅將政府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而且將政府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政策作為能動的經濟力量加以運用,使之成為影響和調節宏觀經濟活動與狀況的重要機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斷膨脹、效率低下是的惡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靈”,因此,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惟一選擇。③
2、宏觀和微觀的聯系得到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共同重視。
注釋:
①成九雁、秦建華.計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軌跡[J].經濟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參見〔法〕亨利·勒帕日.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18-150.
參考文獻:
[1]〔英〕馬克·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篇8
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第一,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些視角指導我們避開細枝末節,把注意力引向關鍵的、核心的問題。經濟學家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下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經濟學就是要探討在個人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所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此為出發點,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比如價格、市場供求因素等)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第二,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這些參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這樣,分析經濟問題時就有可比性。比如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充分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參照系的建立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第三,經濟學采用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比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市場扭曲、市場失靈等問題和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效果。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二、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包括統計學)作為分析工具,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前沿論文都包含數學或計量模型。從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看,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參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發展通常都要借助數學。但是,在部分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基于唯數主義的數學化傾向,這種傾向偏離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視角,不僅不能為非西方世界的經濟學家所接受,而且在西方經濟學家內部也頗存異議。因此,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從理論研究角度,借助數學模型有三個優勢:第一,數學語言可以清楚地描述前提假定,這使得經濟學的推理與分析過程呈現出數理邏輯的嚴謹性。例如,邊際效應價值實際上是在對效用函數進行測定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聯立方程組推導的結果。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理論,也是運用聯立方程組對生產和交換均達到最優配置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闡述。第二,數學方法使經濟學擁有了一個統一的語話體系,并進而使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西方經濟學就是在這一共同的話語體系下獲得長足的發展。第三,數學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備的確定性與精確性。數學推導具有數理上的邏輯性,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經濟學理解上的歧義,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發生的毫無意義的爭論,因此,從整體上有利與提高經濟學家工作的效率。從實證研究角度看,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其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可以發展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其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實證研究具有系統性;其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可以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經濟學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并分別確定它在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二)經濟學數學化的誤區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學不是數學。首先,經濟學并不是一些數學模型和概念的簡單匯集,經濟學家的工作也不是開拓數學理論前沿,而是運用這些理論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和理解經濟行為和現象。經濟學發展的關鍵絕不在于其對數學的運用是否精通,而是取決于經濟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深度。比如經濟學家應用統計回歸方法,不僅關心變量的估計值和變量間的相關性,更關心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模型假定對預測的影響以及計量結果背后的經濟含義,這是計量經濟學不同于數學或統計學的最重要方面。其次,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必須從經濟學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目前,英美許多經濟學雜志取舍稿件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是否建立了數學模型,是否采用計量分析,如果論文不是有意的使用一組代數符號的話,那么,該論文便會自動被視為毫無價值而遭拒絕。這種作法排除了其他解決問題的思路,使運用其他研究方法解決經濟問題的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過分數學化的趨勢,標志著經濟學在逐漸失去其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如對現存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批判性,對人和人之間生產關系的揭示,對社會經濟制度的揭示,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直覺性感悟等),標志著經濟學在唯科學主義道路上走過了頭,以至于逐漸喪失了對活生生的人的關注與分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標志著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貧乏與單一。因此,我們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的水平,我們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的標準。同時,經濟學中的過度數學化傾向還表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把數學當作經濟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顧條件地加以運用。這種運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運用,導致了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經濟學研究人類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的社會經濟活動,而人類活動受道德、歷史和社會的諸多因素影響,許多環節之間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系,這使得經濟活動變得相當復雜,如果用數學變量來表示,那么必將形成一個極端龐大而又難以處理的數理模型,這就給使用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些情況下人的決策與模型中的嚴峻假定有系統性偏差,修改某些有關數理模型條件下市場中人的經濟行為,將得出很多與已有的理論不同的結論。要想使嚴峻假定下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就必須要
不斷的放松假定,加進新的變量,這樣做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直到超出數學能力所限,使得數學方法的運用陷入死循環。必須承認,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對經濟現象的數量分析而忽視數學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將必然會陷入“數字游戲”的怪圈。事實證明,單純使用數學工具解決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幾點建議
應該說,在經濟學中系統地運用數學方法是不應受到過多指責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運用都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過度化只能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一,經濟學是一門以現實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對理論的現實性非常關注。一方面,所有的經濟學理論最終都要接受現實的檢驗;另一方面,新理論的創立和舊理論的發展也要受現實的啟發。包括數學在內的任何分析工具都不能脫離這一范疇而孤立存在。經濟學過度數學化使經濟學家在研究問題時不自覺地接受了數學家的價值取向,把經濟學變為基于一系列超現實抽象假定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征。因此,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考慮到經濟學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困難,是可控實驗的不可行性和用經驗數據直接檢驗結論的有限性,必須摒棄以主觀局限的數學推導進行客觀經濟規律探索的方法論。第二,經濟理論是描述一個理性的人如何在給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以達到其目標最大化的過程,而選擇結果便是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因此,一個經濟理論能否解釋現實的關鍵就在于模型中限制當事人選擇的給定假設條件是否合適。所謂合適,是指模型中的限制條件要盡可能地具有“普適性”(Robustness),也就是要具有一般性。例如,要素稟賦決定了一個經濟中的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是社會中任何經濟決策都必須考慮到的條件,因此,要素稟賦是一個非常“一般”的條件,以發展目標和要素稟賦的矛盾來解釋計劃體制的產生,也就有了較強的“普適性”。運用要素稟賦理論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采用了類似的計劃體制以及為什么我國的社會性質未變,而改革后卻從計劃體制轉型到市場體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將經濟理論的探討建立在經濟運行各個環節之間普遍聯系的基礎上。第三,從經濟學引入數學以后100多年的歷史來看,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數學的確顯示出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優越性,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數學分析方法自身的完善,拓展其應用領域,進一步發揮其在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作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和應用最新的數學分析方法,如博奕論方法、對策論方法、模糊數學方法、非線性系統方法等,使數量分析由單變量向多變量發展,由單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并且大力拓展計算機等相關技術領域,提高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第四,經濟現象本質上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受到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制約,這要求我們進行經濟研究的時候必然要經過一個定性到定量的分析過程。如果舍棄那些不可定量卻對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生硬地把經濟現象抽象到數學模型當中,就會歪曲經濟事物的本來面目,影響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加強數學工具運用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局限于數學的分析方法,更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數學化,簡單否定和排斥定性分析的作用。行為經濟學之所以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接受,正是因為它合理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且將通常的理性假設的情況包涵在其中,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嚴峻假設下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程祖瑞.數學化,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經濟經緯,2001(6).
[2]趙凌云.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1999(1).
[3]曾康霖.略論經濟學研究的幾次革命[J].經濟學家,2001(5).
篇9
計量經濟學論文4000字(一):“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前沿的信息技術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成了必然趨勢。因此,本研究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切入點,總結出該課程目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傳統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問題,并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聯網+”作為一項行動計劃正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意在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高等教育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本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環境,“互聯網+”的引入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教育雙向互動、實時互動的模式,推動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高校打造更科學、合理行業生態。“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真正做到以學生核心。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解讀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并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我國后,迅速得到我國經濟學界的認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廣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此后各大高校廣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
1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課時量不足。《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經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經濟理論為導向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既要求學生學好經濟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熟練運動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經濟關系,大概需要70個課時。但經過調查發現,國內各大高校安排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學課時最高,設置68學時。而一些農業院校計量課時設置更少,如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本科計量教學課時平均僅為48學時。課時量的限制給學生學習該課程帶來重大阻礙。
其次,課程銜接困難。《計量經濟學》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學三方面基礎。經調查發現,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課程,各大高校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是比較重視的;而數理統計作為《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統計指標、數據的收集、計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釋經濟問題的一些數量關系,為今后寫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部分高校在數學課程設置與《計量經濟學》脫節,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在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習中,側重講解概率部分的知識,對數理統計知識講解甚少;再如《線性代數》這門課,各大高校在該課程中講授矩陣及其特點,并未將其與多元回歸的分析相結合,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沒法將其與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課上得花時間講解有關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因而大量減少對《計量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各大高校的基礎數學課程教授內容過于簡單,與經濟學結合不夠緊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
1.2教學模式傳統
其一,課堂教學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這種單一傳送知識的授課方式,會在短時間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難度。并且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熱情低、依賴性強,學生也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
其二,重理論輕實踐。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理論知識所有側重的闡述說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理論知識。《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需要學生掌握從選擇研究的經濟問題、構建模型、到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這些過程。因此,對本科生而言,要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這門工具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論知識。
1.3考核方式不科學
大多數高校對《計量經濟學》考核,70%-80%的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測試出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能構建理論模型,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修正,還要求對估計結果進行合理的經濟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期末考試只能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路徑
基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改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
首先,合理安排學時。自克萊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到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講學班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開始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階段至少要掌握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經典模型的基本應用,并適當引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在本科階段需要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學會熟練運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所學的內容較多。但是從調查的資料看,目前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難以保證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講授,更無暇顧及學生應用的指導。因此,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課時,保證基本教學所需。
其次,加強相關課程的銜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處理,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沒有扎實的統計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掌握會很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經濟類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對而言,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更多的課時。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無法達到理想數量時,應加強數理統計的教學,并在課程內結合經濟現象進行基礎的經濟數量分析,提升學生對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計量經濟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課程內容。在開課初期,教師針對導論和一元、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章節進行講授,讓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開設“超星學習通”,將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更加多樣化。具體每節課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拓展學習材料以文檔、視頻等形式放在“學習通”上,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其次,課中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專題和討論等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四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布置課后作業,針對任務點設置練習題和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及學習材料,還可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從而使得學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測驗。
其次,還應優化實驗教學。課時量的限制使大多數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建立線上案例教學庫,案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為主,比如將熱議的話題轉為案例分析,將這些案例與每一章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適當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另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選題開始,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踐調查、收集數據、建立模型最終形成學術論文,讓學生真正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實施過程化多維考核制度。“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可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提問或上機演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分,避免搭便車現象。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學習通”上的學習、階段性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綜合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績可設置成:平時表現(10%)+實驗報告(20%)+課程論文(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超星學習通”上課程視頻的學習、的小節作業以及簽到;實驗報告布置兩個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建立理論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完成建立經典模型和非經典模型的全過程;課程論文按學術論文的要求,考察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可采用師生互動評價法,學生自評(30%)+教師評價(30%)+同學互評(40%),從而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4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為《計量經濟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讓教師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互聯網+”的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其知識視野,并有效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可以讓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計量經濟學》的任課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前沿信息技術,探討“互聯網+”與《計量經濟學》教學整合的有效方法,促進該課程教學的最優化,從本質上改善教學效果。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評價論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266名在校就讀本科大學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項目問卷為數據來源,對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進行評價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1.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2.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能達到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學生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3.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相結合的認可度均較高。課程建設以后改進的方向:應進一步優化線上教學方式,將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對計量經濟學教材進行修訂,并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
關鍵詞:金課;混合;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課,杜絕水課”正成為近年來中國大學教育的新的教學理念,金課要求課程內容體現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而把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和當前大學教學改革相結合,其主要實踐方式就是將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由此引發了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國內教育界一些文獻基于金課理念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陸恩(2019)在金課視角下對高職國際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進行了考察;張熙悅和王懷祖(2020)以《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為例,在“金課”建設背景下,對“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法”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對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進行效果評價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從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在線課程平臺等四個層面實施聯動,每個層面都要依據自身的核心目標加以改進;楊學坤(2019)基于線下“金課”建設聯動機制,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體驗式教學改革的模式、思路與實施方案;錢瓊(2019)基于金課視角,對商品流通企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學和管理學本科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課程,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成為各經濟類院校必開設的重要的應用經濟類專業課和學科基礎課。馬越越(2019)、趙海濤(2019)和張敏(2019)對高等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是一所以教學型的“二本”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于2012年6月重點課程建設結項,2012年11月計量經濟學試題庫建設完成,2013年精品課程建設結項,2018年6月教材《計量經濟學》編寫完成,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獲得校一流本科在線金課建設立項。計量經濟學課程正一步一個腳印建設完善,我們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例,于2019年12月啟動了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大學生評價調查項目,通過問卷星電子問卷調查,考察大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評價,從而作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課改革教學工作方面提供建議和參考。
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開展研究:
1.本課程采用網絡教學方法,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線上全面使用學習通APP進行網絡教學,網絡簽到,網絡課堂測驗等內容,并將教材、實驗指導書等相關教學資料上傳至網絡,供師生使用,線下采用啟發式教學理念,將課程計量模型設計和實驗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為每堂課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幻燈片,并配合案例及計量教學支持軟件操作演示。我們將對線上線下的教學方法從大學生角度進行考察。
2.對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從大學生角度進行綜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問卷設計,第三部分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第四部分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第五部分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第六部分是結論。
二、問卷設計
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問卷,基于個人基本信息,對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調查。問卷設計的具體內容如下:個人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戶籍、年級、所在學院、目前擔任職務、目前的學分績點在班級排名、每月生活費);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設計評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實驗項目);對課程教學資源評價(教程、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對課程教學方法評價(已有項目、未開發項目、課后作業、實驗課程);對課程考核方法評價(平時成績、總評成績、期中考試難度、線上期中考試);對課程實踐創新評價(課程案例、實驗項目、學生科創項目積極性、計量建模型知識作為一項工具對分析事物幫)。
數據來源于我們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使用問卷星對266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266份。
三、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
此問卷填寫成員半數以上為在校大三本科學生,這是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在第三學年開設,需要學生先修相關的數學、統計學和經濟學相關課程。樣本大學生中,34%擔任班長、班委和學生會部長等職務,績點在前20%的學生比例為47.37%,約半數來自于一線城市(具體參考19年城市類型劃分),90%月生活費在3000元以內。
四、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設計(見表2)
從教學設計的五個方面(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來看,大學生的認可度均在94%以上,說明計量經濟學現在的教學設計對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是基本合適的,能夠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和大學生的要求。其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認可度更高。
(二)教學方法(見表3、表4)
現在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教學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學習通APP,進行學習通簽到、學習通ppt演示、學習通測驗、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和線上視頻課前預習,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近乎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并對學業起到積極幫助效果。計量經濟學的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我們還沒有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仍為線下傳統的教學方法,認可度也較高,但大學生對其評價認為幫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線上教學方法,說明對于線上教學方法大部分大學生是持歡迎和認可態度的,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國內教育界打造金課,進行線上教學方式改革是受大學生歡迎和支持的,也是課程教學團隊進一步加強、優化線上教學方式的動力。
五、教學資源、課程考核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資源(見表5)
當前的教學資源已經全電子化,并已上傳至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教材、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能達到較好效果,但在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仍有近4%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課程教學團隊需重點對教材和實驗指導書仔細進行改進,計量經濟學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編的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國內大學使用一年多,我們準備依據教材在校內外使用中教師和大學生反饋的意見,對教材進行修訂,計劃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計劃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提高教學資源的認可度。
(二)課程考核(見表6)
對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考核方法為考勤、作業、實驗報告與期中成績各占25%,總評成績考核方法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認可度高達近99%,我們將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逐步完善線上教學。
(三)實踐創新(見表7)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均較強的一門課,近85%的參與調研大學生認為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可以有效結合,而認可度約為99%,說明課程案例和實驗項目對大學生使用計量建模型知識分析事物有較大幫助,也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科創項目的興趣。
六、結束語
篇10
一、人力資本的概念及其特點
在探討人力資本對就業的影響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力資本的概念及其特點。關于人力資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大部分學者都接受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定義,即人力資本是體現于人身體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性質。一方面人力資本具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所有權,它天然歸屬個人。在正常情況下,只要一個擁有知識、能力和健康的人對他自己的人力資本具有唯一壟斷者,只要他主觀上愿意運用它,并且如果條件具備,它的潛能就能發揮出來。如果他不愿意工作,則這種資本只是潛在的,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資本是體現于人身體上的知識、能力和健康,它是內化于一個人的,它隨著一個人的轉移而轉移,不需要支付任何額外運費,比物質資本配置起來更靈活,這樣一來,就大大的方便了人力資本的轉移。
二、個人就業的三種途徑
縱觀整個社會,現在從事著各種不同工作的人,他們的工作崗位來源不外乎以下三種情況:
(一)受雇于人。物質資本是稀缺的,總是集中于少數人手中,大部分人為了生存,去尋找工作,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的就業渠道。比如,進入政府部門、企業等,因為這些部門擁有創造工作崗位的條件,即物質資本。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稅收獲得收入,為不同崗位上的人們配備必要的辦公用品。擁有了這些條件之后,就會每年從社會中招錄一批符合條件的人擔任公務員。對于企業來說,資本家擁有資本就可以購得土地、原材料等,但勞動是創造剩余價值的源泉,所以還必須購買勞動力,這也為成千上萬的人們創造了就業崗位。這種受雇于人的工作的特點是:(1)想在這些崗位上工作是有條件的,包括學歷、年齡、技術等。但主要是以學歷和技術為主要條件,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些要求會日益突現出來。(2)這種崗位往往有限,一般情況下總是供不應求。因為政府一方面要維持一定的效率,不可能太臃腫;企業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在競爭中獲勝,他們不得不想方設法維持并試圖提高效率。(3)在就業崗位不足的情況下,人力資本層次高的人對人力資本層次低的人存在替代效應。由于在一般人看來,人力資本層次高的人比人力資本層次低的人更能勝任工作,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有限的就業崗位會被人力資本層次較高的人所占有。
(二)自己創業。人具有能動性,可以自己創業。有些人創業的目的是為了生存賺錢,有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前一種創業方式包括想在現有的就業崗位上就業而沒有合適的,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憑借一技之長進行創業。而后一種并非生活所迫,而是為了物質或精神上富有而進行的。兩種情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如果創業成功,這些人并不會導致失業人員的增加,而會引起失業人員的減少。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創業在不雇傭任何人的情況下,他們自己使自己得到了就業,他們不會再去找工作或成為失業人員。如果他們雇傭了工人,他們就為別人就業創造了就業崗位。但必須指出的是,自己創業需要一定的資金、技術、土地、廠房及創業精神等,也正是這些條件使得并非人人都能夠創業。創業人員往往具有的特點是:(1)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對某行業較為熟悉,從而形成對自己所創的事業準確判斷,降低失敗的風險。(2)具有較強的管理組織能力。由于創業后需要與不同的業務對象打交道,同時也要科學的管理公司的人、財、物,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識。(3)有一定的資金。無論是法律的規定,還是現實的需要,要開一個公司,沒有必要的資金是不行的。一般表現為個人積累資金創辦企業,企業積累資金壯大企業,從而不斷的發展。(4)要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因為創業是要承受一定的風險的,沒有開拓精神的人屬于是風險規避型的人,比較保守,一般不輕易創業。這四點非常重要。
(三)合伙創業。實際上就是與別人合作,共同創業。這種形式的創業特點是:(1)比較靈活,大大的促進了創業的發展。如果只是靠自己單獨創業,原始資本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比較緩慢。(2)風險較大。由于它的合伙人是由兩個以上的人組成,所以重要的是合作問題。這就要求合伙人不僅要有共同的想法和目的,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知識經驗,特別是法律知識,這樣才能夠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保證企業運轉的規范性,從而提高合伙創業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工作崗位來源于三種途徑。第一種是主要途徑,主要特點是資本為別人所控制,與之對應的是就業者處于受約束的被動地位。第二種最具有主動性,但其成就的條件要嚴格一些。第三種既有一定的靈活性,也要受一定的限制。
三、人力資本對就業的影響
根據人力資本的定義,知識和能力是其主要組成部分,而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途徑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是通過教育,這就不可避免的把教育作為重點分析對象。正像舒爾茨指出的:“因為教育是人力資本中最大而且最容易理解的組成部分,所以教育是向人投資的合適代表”。正是基于此,把教育當作人力資本的代表來分析對就業是合理的。
(一)教育對就業人員供給和需求的影響
1、教育對供給彈性的影響。1954年阿瑟?劉易斯發表了著名的經濟學論文《勞動無限供給下的經濟發展》指出,傳統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生產力為零或者為很小,而且這部分人口數量特別大。如果我們關注現代部門,就會發現:在現代部門中,學歷越高,其供給彈性就會變得越來越小。關于這一點可以從圖中說明,圖中橫坐標為勞動力的供給量,縱坐標為勞動力的價格(工資)。圖中的直線代表勞動力供給的彈性由大變小的過程中的三種情況。第一種就是“二元結構”模型所說的傳統部門,以初中以下為例,用(圖1)來說明,因為傳統部門中的勞動力絕大多數部門具有較低的文化水平,其供給彈性曲線是一條水平線。目前我國有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說明了這一點;第二種是隨著學歷的升高供給彈性變小,以大學為例,用(圖2)來說明。供給彈性的變化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大學教育本身是分專業的,從而使不同行業的勞動力供給數量減少,不會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因此不會出現無限彈性。二是因為被劃分為不同的行業,行業之間的壁壘促使替代效應減弱,從而使供給曲線趨向彈性減小;第三種是具有很高知識水平的人的供給曲線,幾乎是沒有彈性的。如(圖3)舉的院士的例子,因為從全國來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比較少,所以他們的供給量幾乎是不變的,供給曲線變的完全無彈性。
2、教育對供給的影響。教育會引起供給曲線的左移,即供給量的減小。其原因在于某些學歷高的人本身可能在學習中掌握了技術或開發了新的產品,就可以進行獨自創業或與別人合伙創業。由于自己創業,這些人自然就會減少總體的就業量。再加上學歷高的人收入較高,所以原始的積累也較快,從而加速了創業隊伍的發展。這會引起就業人員的減少,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3、教育對需求的影響。對需求方面的影響表現為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即需求量會增大。由于創業人員的增加,使得新的行業不斷的出現,從而使人們的就業崗位增多,這種增多,并非是無條件的,只有滿足一定條件的人才能夠從事有關行業。如搞信息技術的人必須具備專業的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實際上,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看,社會就是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到今天,創新是發展的源泉。創新行業就是創造就業崗位。
(二)教育對三種就業途徑的影響
1、教育本身所創造的就業崗位和對就業壓力的緩解。由于在校學習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且學校具有人口聚集效應,因此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市場。同時,學生也有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必然會形成一定的購買力,在客觀上有助于一部分人就業。在讀學生的就業時間向后推移,因此可以暫時緩解就業壓力。
2、教育對受雇于人者找到工作概率的影響。在著名的托達羅模型中,提出勞動力轉移與其預期收益有關,而預期收益又與未來的就業概率有關。此模型的分析對象是勞動力轉移,但若稍加推廣就會發現,就業概率對每個人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受教育的水平是影響這個概率的重要因素。原因是,一個人的就業空間隨著學歷的增高而增大。所謂就業空間,就是指一個人可以選擇就業的職業范圍。如下圖:
圖中縱橫坐標軸均表示受教育程度,扇形面積AOA表示學歷低的就業者的職業選擇范圍(就業空間)要小一些。扇形面積BOB表示學歷水平上一個檔次的就業空間要大一個檔次,依次類推。同時,可以看到扇形面積BOB是包含扇形面積AOA的,這說明學歷高的就業空間包含學歷低者的就業空間。即有能力從事BOB扇面內工作的人一定有能力從事AOA扇面內所表示的工作,但對于從事扇面AOA工作的人一定沒有能力從事AABB所圍成的扇環內的工作。這與現在就業的學歷剛性要求是相符合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學歷高的人對學歷低的人的替代效應。而學歷低的人卻不可能替代學歷高的人。
3、教育對創業(包括合伙創業)的影響。如前所述,已經對就業的形式進行了分析。這里主要從教育水平對生產起重要影響的幾個要素,即資本、管理、技術、創業精神等著手進行分析。但對土地和勞動不進行分析,其原因在于土地的自然屬性在現代部門中與人的因素關系并不密切,另外作為生產性勞動與創業者本身關系不大,所以可以不加以分析。
(1)對資本的影響。進行創業,資本是不可少的。一個人資本的來源有三種途徑:一是從長輩那里繼承取得,二是從自己的收入中積累起來的。三是從金融市場或他人那里借到的。對于一個人來說租借資本也是有條件的,只有擁有相數量的自有資產,才能作為抵押借到資本。有的人繼承了大量財產,當然可以作為創業的資本,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往往要靠自己的積累或者是繼承一點自己再積累一點。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一個人的收入往往與學歷和能力正相關。也就是講,學歷越高,積累資金越容易,從而也就越容易促成創業的資本條件。
(2)對管理的影響。隨著生產的發展,管理企業經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個企業只有比較高效的勞動才能創造出較多的利潤。要想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有進行科學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科學工程,其中交匯了多種知識。有一些人,上學的時候就是學的管理專業,經過工作一段時間,自己有積累了部分資金、經驗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即便是對于一些沒有學過管理的人,如果他的受教育水平較高,那么重新學習起來也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