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學習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3 10:5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物理學習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物理學習經驗總結

篇1

關鍵詞: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

本文以高中物理課程有效課堂教學為研究內容,提出提高高中物理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能夠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

一、更新物理課程教學理念,構建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理念直接影響教學目標、教學主體等,高中物理課程是初中物理課程的延伸和深化,其課程目標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方面,通過物理課程在提高學生物理課程成績的基礎上,也應該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能力和水平,培養學生的物理實踐應用能力。同時,學生是物理課程的主體,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建立正確的高中課程物理主體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創建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具有重要意義。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傳授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地位。因此,高中物理課程教學要充分貫徹“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生為主體”“成績與能力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協調教學環境、教師、學生的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實現高中物理課程有效課堂教學奠定理念基礎。

二、優化物理課堂教學方法,合理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順利完成的重要條件,教學方法的好壞和適宜程度是評價物理課程教學的重要標準。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應該以現有的教學環境為基礎,以教學內容為準則,符合學生和教師的特點,選擇適宜的、符合課標標準要求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學方法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本地區和本校物理課程教學的實際,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物理學習能力。在優化物理課程課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適宜的教學情境才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有效課堂教學的標準。

三、重視物理課程教學的實驗環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實驗是物理學科重要的教學形式,實驗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同時,實驗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更加有利于物理課程的教學。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實驗課的特點和作用,可以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和重視物理實驗課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結合實驗進行物理課程的教學,使物理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以具體的形式把物理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過實驗課學生的學習狀態明顯得到改善,學習態度更加端正,學習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效果大幅度提高。通過實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得到培養,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效果明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明顯增強。

四、堅持物理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物理課程教學生活化、情境化

物理學科知識都是來源于日常生活實踐以及自然現象,都是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內容,物理知識是人類生活實踐和自然現象經過具體性和抽象化而形成的經驗總結。因此,物理學科知識來源于實踐,是實踐的具體內容。物理課程是繼承、發展和探索物理現象的有效手段,通過物理課程能夠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發展物理學科知識,繼續探索物理的未知領域。因此,物理學科教學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知識講授要結合日常生活和自然現象,為學生呈現具體化的課堂形式,理論知識應該通過實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夠了解相關知識的產生原因、形式實踐依據以及原理。把物理課程學習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借助生活常識、自然現象來進行物理知識的講授,使物理課程知識學習生活化、具體化、情境化,減少物理知識學習的理論化和枯燥感,增加物理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提高物理課程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物理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使教師和學生更好地進行物理課程教學和學習,教師能夠從容地組織物理課程教學,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提高物理成績的同時,物理的實踐應用能力也得到提升。通過諸多手段的干預,其目的都是營造有效課堂教學氛圍,提高高中物理課程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增強高中物理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于莉.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3(2):52.

篇2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何為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一種為了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作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學活動的環境,這是由于學生對以往學過的知識、實踐活動的掌握力度不夠,還不能正確地解決實際問題。在高中物理問題討論式的教學實施中,可以利用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中,高中物理的教學實際上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導致很多學生將物理與生活脫離。其實,物理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老師在教學過程應該時刻注意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靠近,從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眾所周知,學生在踢足球的時候,足球會逐漸慢慢停下來,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車的輪胎上刻有凹凸的紋路有何意義?(因為使得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細觀察手端茶杯,茶杯靜止,手捧茶杯水平運動,豎直運動,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比如靜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甚至是物體受到靜摩擦力可以是靜止狀態等理論問題)

(二)創設差異性的實驗問題情境

所謂差異性的實驗是不同于學生之前學過的概念或者理論常識、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學實驗。從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規的科學實驗,差異性的實驗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設計差異性實驗時,老師需要時刻注意符合科學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簡易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將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有著名學者說過:“人類認識世界中,物理學實驗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比如,在“內接法與外接法測量電阻”的教學,老師先讓學生分別采取內接法和外接進行測量同一只電阻,由于受常規思維影響,大多數學生會認為這同一只電阻的測量結果的阻值是會是相同的,事實上,結果是內接法和外接法測量出的結果截然不同。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著名教育家、學者陶行知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決問題,才可能找到獨立思路。”問題,作為學生討論探究的重要導火索,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尤為關鍵的。

(一)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顯然是不符合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師要摒棄之前單調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通過具有活力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首先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其次,老師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讓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問題、自主做出經驗總結。最后,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10―15分鐘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建立合作小組是進行討論的重要前提,學生進行組內的討論和交流,能夠產生思維的碰撞,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進而實現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發言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講課、學生靜聽,缺乏學生主動學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勇于發言。面對物理困惑,老師要及時采取民主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內心的見解,同時還要進行表揚、肯定或指導,讓學生越來越積極踴躍、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3

關鍵詞:大學物理 教學質量 策略 教學模式

物理學是大學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人類科技文明的重要成果,學習物理學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大學物理難度較大,加上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枯燥,學生出現了一定的厭學情緒,大學物理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就如何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提出了一些建議,供廣大大學物理教師們交流探討。

1 提高教師素質,強化師資力量

梅貽琦先生曾經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指出,這里的“大師既要是學問之師,又是品行之師”。只有不斷提高大學教師的素質,才能真正肩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為實現中國夢培養合格的人才。大學教育與義務教育階段不同,更加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教師首先就要在吃透物理學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多讀文獻,多看著作,在扎實基礎的前提下,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并開闊學生的視野,積極與學生分享物理學最新研究進展。此外,大學教師往往還需要開展科研工作,物理教師要同時做好科研和教學工作是不容易的,因此更需要通過科研工作來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除了本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外,教師還需要積極學習交叉學科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從而發揮復合型人才的優勢;提高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素質同樣也是大學物理教師所需要的,采用科技和人文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此外,高等教育學基本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也是大學物理老師需要不斷學習的知識,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

除了教師自身發動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以外,學校、教研室、課程組等組織,也需要建立健全獎勵、幫扶機制。重點培養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對在科研、教學上都有突出表現的教師要給予精神上、物質上的獎勵,從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熱情和鉆研精神,從而不斷強化師資力量,建立起一支素質夠高、能力夠硬的大學物理教師隊伍。

2 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提高學生對于物理課程的興趣。

物理學一直以來都是相對枯燥的一門理工類學科,大學物理的主要課程包括力學、光學、熱學、電磁學,以及一些近現代物理研究進展等。在內容上算是初高中物理的進一步拓展、延伸,但是高中物理偏向于對特立的研究,而大學物理更多的是研究普遍現象。正是由于內容結構上的相似性,加上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對于物理等基礎學科學習的不重視,導致了上課不認真聽講極為普遍,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上課的內容。因此,豐富教學內容,讓物理教學也生動起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相關知識點,穿插介紹一些相關物理知識的發展歷史,以及該領域杰出科學家的趣聞,可以有效的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進而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將教學的重點放在與他們專業的知識上,如土木工程專業的,可以更多的講解一些力學知識,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最后,給學生介紹一些物理學發展現狀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索熱情。

3 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

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老師講課學生聽的“灌輸”教學模式。尤其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課程教育更多的是大課為主,學生數量較多,專業較雜,基礎也參差不齊,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難度。然而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使得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學生缺乏了思維訓練、創新能力的訓練機會,更何談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要改變這種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首先,可以開展小組討論或者“圓桌會議”類型的教學方式,將問題拋出以后,由學生自發組隊討論,并最終給出統一的結論,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來;其次,要增加學生課程預習的份量,并提出明確要求,在課堂上也可以采取讓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最后教師在總結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更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物理學是一門實踐科學,還需要增加實驗課程的比重,提供學生參與科研的機會,讓學生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更好的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真正意義上做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更多的是采用板書教學的方法,近些來PPT教學的方法也逐漸普遍起來,這些方法雖然經典,但是效果卻還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在多媒體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包括動畫模擬、仿真實驗等,可以在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4結束語

大學物理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教學質量的好壞關系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今后專業課程的學習。筆者將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為以上三點,希望能夠對其他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吳杰,蔣逢春.關于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8:64-65.

[2]肖生春.關于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3,9(下旬刊):41-42.

[3]周清華,胡偉.淺談如何提高大學物理教學質量[J].科教文匯,2012,12():107-108.

[4]張勇.大學物理教學內容的縱向和橫向關系的研究[J]. 襄樊學院學報. 2007(11):25-28.

[5]斌,周雨青.大學物理問題式導入研究[J]. 物理與工程. 2011(05):59-61.

篇4

【關鍵詞】物理教學 實用性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49-01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認為物理難學,物理學中的概念和規律抽象難懂,嚴重阻礙著學生們學習物理的步伐。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讓學生既對物理學習感興趣,又能學好物理這門學科呢?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 教學方法要注重實用性

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們很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就得用一些實用的教學方法。當然,再好的方法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使用。如在物理教學中常用到的類比法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們理解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例如學生們在初中理解密度公式當中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后(密度既不和質量成正比,也不和體積成反比),再講解到電阻和電壓和電流的關系時,就可以讓學生來回顧密度和質量、體積的關系。經過類比,學生就不會再認為電阻和電壓成正比,和電流成反比了。另外,類比法還可以用來進行類比探究。如學生們在學習高中物理必修二,學習了重力做功和路徑無關,以及重力做功導致重力勢能的變化后,在選修3-1中學到電勢能和電場力做功的關系時,就可以讓學生們類比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的關系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們一類比,教師再加以一些引導的提問,修正一些錯誤,學生們會很快得出結論的。通過這種自身的類比探究,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

二 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

很多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對概念能倒背如流,可是一旦用到題目上,就無從下手。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關鍵詞句。比如在高中物理選修3-2中,關于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這里的關鍵詞句應該有兩個,分別為“閉合回路”和“磁通量發生變化”。如果忽略了“閉合回路”這一關鍵詞,則會給我們解題帶來嚴重的困擾。又如感應電動勢變化的條件是閉合線圈的磁通量的變化率發生改變,這里的關鍵詞句就是“磁通量的變化率發生改變”,而不是“磁通量發生變化”。所以,對教材中常出現的一些概念,要提醒學生把關鍵詞句找出來,并讓學生們“抓”住它們,然后再來理解、運用它們。

三 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分析問題

對于現在的中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的知識結構還不全面,對知識的概括能力也相對較差,對課本相關知識點的分析也不夠細致。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們全面、細致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我們在講解“密度”一節時,由于內容較少,我們可以從全面的角度加以引導,比如為什么提出密度這一概念?密度和哪些物理量有關?這些物理量又和哪些因素有關?這就形成了一個全面的問題鏈,而對其中的每個因素我們又可加以細致的分析,從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

四 重視物理實驗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出現的實驗課,我們要重視,不能簡單地講解,而是要把實驗完整地做出來,而且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改進實驗。以實驗教學為手段,幫助學生去理解課本知識。實驗教學有很多種方式,主要為實驗演示、分組實驗及課外綜合實踐活動等,運用這些方式可以把學生的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讓學生做教學過程中的主人,教師在一旁協助。另外也可以開展一些課外興趣活動,讓學生真正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不易,從而展現出科學探究的魅力。同時,這樣做也會增加老師的親和力,也會讓學生疲憊不堪的身心得到舒緩。

五 精選練習題

篇5

關鍵詞:物理模型;高中物理;習題應用

1.引言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方法之一,而且以科學知識和實驗事實為依據,對事物原型作出簡化和純化處理,經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科學思維而建立起來的[1]。物理學所研究的對象,大都是理想化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概念和規律賴以建立的基礎,并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

通過對近幾年有代表性的試題和習題,用考試的方法進行調查發現:由于學生缺乏建構模型的意識、物理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在建模過程中存在較多錯誤和漏洞等[2]。高中物理之所以難學,究其原因,關鍵在于無法在頭腦中找到題目的原型。模型方法作為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蘊涵著很高的認知價值。學生一旦將模型方法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圖式,就能獲得認知水平的發展[3]。

2.高中物理常見的物理模型

從狹義上講,中學物理模型大致可以分為對象模型、概念模型和過程模型。

2.1對象模型

對象模型是用來代替研究對象實體,且能從不同側面描述和揭示其在各種問題征的理想化模型。如力學中的光滑斜面、單擺、質點、完全彈性體、剛體、杠桿、輕質的繩、桿和彈簧振子等;熱學中的絕熱容器、分子的球形和立方體模型、理想氣體等;電學中的點電荷、試驗電荷、絕緣體、純電阻、無限長導線和螺線管、理想電表、理想變壓器、理想導體、理想電解質、連續介質;光學中的點光源、薄透鏡等。例如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忽略了形變,即是把杠桿經過理想化的處理,從而順利引導學生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對于固體和液體,可以認為分子是一個個緊密排列在一起的球體,對氣體,由于分子間距離較大,可以利用立方體模型計算分子間的距離。

2.2概念模型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觀察、實驗基礎上,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把物理現象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加以理想化的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可以通過列舉天體的運動、物體的運轉等直觀材料,經過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并抽象出來其共同特征,就建立了“機械運動”概念。為了描述汽車和飛機運動的快慢,引入了速度這一概念又如將物質形態自身理想化的狹縫、薄膜、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光線、勻強電場、勻強磁場、電場線、磁感線、理想流體、絕對黑體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即是抓住主要影響因素,忽略物理原型的次要因素,來反映所研究的物體本質屬性。

2.3過程模型

過程模型是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需要,忽略影響自然界中物體運動的次要因素,簡化對復雜運動過程的處理,把研究對象所處的外部條件理想化,突出本質特征,且建立在質點運動上的各種典型模型。比如真空狀態;力學中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光滑斜面、平拋運動、(非)彈性碰撞、簡諧運動、簡諧波、伽利略的慣性實驗、自由落體運動、共點力作用下的動態平衡模型等;熱學中的絕熱過程、等溫過程、等容過程、等壓過程、絕熱過程、分子熱運動圖景、理想氣體的平衡態等;電學中的恒定電流、等幅振蕩、直流電路動態分析模型、變壓器電路動態分析模型等;研究原子物理時原子所處的基態和激發態等。

例如,為了研究物理問題的方便,我們可以把站在自動扶梯上乘客的運動、雨滴接近地面時的運動、百米賽跑的過程等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轎車啟動的過程等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公交車剎車、進站或飛機著落后在跑道上的滑行等過程可以近似看做勻減速運動;從水龍頭上滴落的水滴,由于是在地球表面附近且水滴流速不算太大,水滴所受的空氣阻力與重力相比可忽略不計,同時也可不計地球自轉、周圍物體對它的引力以及水滴的形狀、大小等非本質因素的影響,因而可認為是一個質點處于一個重力強度為g的均勻重力場,因此可近似看做自由落體運動;打排球扣球可看做平拋運動;伽利略以實踐為基礎,合理運用理想斜面這一模型,推理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牛頓繼而總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爾后這一理想斜面又在機械能守恒定律等中應用。我們可以看出理想實驗是物理學家源于自身經驗而又超出自身經驗的一種高級思維活動,是一種以可靠的事實為依據,以科學的實踐為基礎,忽略次要因素,進行邏輯推理,并把實驗的情況合理外推到一種理想狀態,從而揭示自然現象本質的假想的實驗。

3.物理模型的建構與問題解決

3.1觀察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與建模能力相輔相成

物理模型是將帶有實際色彩的物理對象或過程,通過近似與忽略、類比與聯想、抽象、理想化等方法抽象概況而成。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是源于身邊實際、游戲、生活體驗、體育項目、科技熱點、社會熱點等的情境模型,是物理對象模型、概念模型、過程模型的有機結合。可以發現近年高考試題就是圍繞建構物理模型,設置情境,來考查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和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情境模型在力學中有反沖模型、疊加體模型(子彈射入)、斜面模型、滑塊模型、輕桿輕繩連接體模型、含彈簧的連接體模型、追擊相遇問題模型、衛星變軌模型、雙星模型、機車啟動模型、擺類模型、人船模型、小船渡河模型、傳送帶模型、碰撞模型、子彈射擊木塊模型、勢能與動能之間的轉化等;在電學中有等效場(重力場與電場、磁場、電磁場)、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以及復合場中的加速與偏轉、導電滑軌模型、金屬棒切割磁感線的模型、金屬框穿過磁場運動的模型等。

物理新課程提出要發展對“科學探究”連貫性、一致性的理解;加強“原始物理問題”與新課教學的整合;模擬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活動[4]。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握教材特色,以模型為教學的切入點,利用各種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等引導學生建構物理模型,通過滲透物理思想方法,把物理建模思想始終貫穿在教學中,根據教育教學經驗總結出可以抽象成理想模型的自然社會生活場景,在課堂上向學生精細講解這些物理模型是如何提煉出來的,以及研究被簡化和純化后的理想模型對于解決物理習題的重要意義。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做到在習題中通過觀察和想象等物理思想方法能夠抽象和建構物理模型,而且要并布置課外作業,指引學生做到保持對社會自然生活現象的敏銳洞察,發揮想象,積極、適時從頭腦過濾相應模型并聯系實際問題。這樣在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理解的過程中建構了知識。同時,還能夠對大自然形成豐富的理解和靈活的解釋,激發探索的興趣與創造性思維,最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真正體現了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此外,教師還應提供學生一些信息化教育資源網站等課程資源,為學生理解物理模型提供充分、豐富的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向學生強調模型只是問題求解的一種參考,不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過分依賴現成的模型或者把模型絕對化。因此在進行習題練習時,要提示學生針對不同的問題情境對模型進行適當改造、轉換或重組。此外,習題涉及的往往是由多個復雜的模型的組合,因此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另外還應向學生強調物理模型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由此建立的物理規律和物理理論也應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成立。還有很多潛在的物理模型有待我們在實踐與科學驗證中發現。

例如,在準備講解點電荷和點光源前,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質點模型建立的過程、應用與意義,就能根據物理模型所具有的一定的原型啟發功能,順利地建立起點電荷和點光源模型;對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模型可以用彈簧連接起來這―實物彈性球模型來理解;電流的產生過程可以由抽水機抽水的模型來引入。又如,通過用學習過的“光線”這一概念來方便地描述光的傳播現象,自然過渡到光路圖這一知識體系的學習。學生通過感受模型的魅力,學習積極性會進一步提高,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學習了平拋運動模型,學生頭腦中逐漸積累了清晰的物理模型,然后就可以布置簡單的類平拋運動習題;建立了單擺的模型后,可以布置一些類單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分析問題和提取信息,激活學生頭腦中活躍的相關模型,再對問題整體表征,便容易發現解決問題的模型――架起物理問題和實際問題的橋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模型、發展模型的能力。

因此,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以透徹掌握典型物理模型的本質特征為前提,不斷理解與積累典型模型,就可以將具體的問題情境抽象成相應的理想模型體系,解決同一類問題時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現思維的正向遷移,直接按圖索驥,保證解題效率。

3.2運用物理模型解題的基本程序

(1)通過審題,注意挖掘隱含條件,提取關鍵信息,明確題目所涉及的物理現象、物理事實、物理狀態、物理過程等,并抽象出其本質特征以及問題的實質,將實際問題理想化,正確建立并選擇合適的對象模型、典型的過程模型。當有多個研究對象時,能正確選定合適的研究對象;

(2)根據題意在頭腦中勾畫出物理圖景,畫出簡潔的物理圖示,通過類比、邏輯推理、原型啟發等思想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在圖示上還原對應的物理模型,對應過程模型中每一個環節所遵從的物理規律,可分過程列式,也可對全過程列式。必要時列出輔助方程,展開求解,進行定量計算。

(3)檢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必要時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以及進一步深入的思考與設想等。如果不符合實際,就需要反復修正模型。

此外,對于習題中涉及比較復雜的情境,可以根據物理模型提煉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求解。這樣下來整個題目思路清晰,使題目化繁為簡、變難為易。

物理習題解決中,首先是對物體受到何種類型(重力、彈力、摩擦力、萬有引力、分子作用力、電場力、庫侖力、磁場力等)的受力分析;其次,分析運動過程模型(直線、曲線、簡諧);然后綜合運用整體和隔離、引入中間變量、割補法、合成分解、統計學思想、比例法、臨界問題分析法、控制變量、對稱、逆向、等效、極端、守恒、類比、平均值、猜想與假設、估算、微元、圖像等思想方法,最后模型的構建是難點。

4.結束語

很多同學回憶起中學物理學習的收獲,很少大講學了什么定理、原理等,大多數的第一反應就是彈簧彈來彈去、滑塊滑來滑去、子彈與木塊、電磁場中的帶電粒子等。這充分說明了中學物理就是圍繞各種物理模型展開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建構和理解物理模型,對于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學習效率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學生也因此在親身經歷物理模型建構這一科學探究過程中,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并通過靈活運用或建構物理模型,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憲魁,李曉林,陰瑞華.物理學方法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齊慧玲.建構物理模型能力的調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4)

篇6

[關鍵詞] 主體作用 主導作用 分組實驗 學習效率

筆者根據自己數年來的物理教學實踐,在認真組織、精心設計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探討摸索出了一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簡說如下。

一、提高認識,及時開出實驗通知單

著名的《百科全書》作者達•芬奇說過“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一切自然科學理論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地經驗總結。因此,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重知識、輕方法;重講授、輕活動;重結論、輕過程;重機械訓練、輕實質體驗”。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只有在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認識的特點,才能真正得以發揮。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如果片面夸大教師主導作用,教師怎樣說,學生就怎樣做,學生的主體功能就會被扼殺,思維能力就會受到遏制;也不能片面夸大學生主體作用,實驗過程由學生隨心所欲,缺乏嚴密組織與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不能得到正常、正確的發揮。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實驗教學的認識,不能只讓學生“看實驗”,即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或老師講、做實驗,學生只是聽或看,整個過程中學生不參與實驗過程,學生用“耳朵做實驗”,或由教師編制的大量實驗試題讓學生通過“筆做實驗”,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而且挫傷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加強分組實驗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養,提高學習效率與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教材中安排的學生實驗要想方設法,確保及時開出實驗通知單,通過分組實驗,努力提高實驗合格率。

二、精心設計,認真準備實驗器材

對于學生分組實驗課堂教學的設計,結合新課程要求并對學生提出更切合教學目的和考綱的實驗要求,設計要更精,考慮要更周全。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恰當分組,確保每小組成員人人都有動手的機會;其次,教師要認真備好課,既要在思想有充分準備,又要在實驗器材的準備上有絕對保證,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具體的應急措施。要對本次實驗全面、徹底了解,包括實驗目的、器材、依據、操作步驟、實驗結論、儀器的規格、性能以及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各種不利因素等諸多方面。教者課前還應該深入實驗室,檢驗儀器是否齊全,對個別難度較大的實驗還應親自動手做2到3次,確保心中有數。如在伏安法測燈泡的功率的實驗中,安培表、伏特表的底腳接線螺絲容易脫落,準備螺絲刀、尖嘴鉗、小扳手之類的工具,導線接頭容易脫落,應備剝線鉗等,有些導線外層絕緣皮完好無損,而內部金屬線開路,外觀上不易發現,個別小燈泡因質量問題燈絲最易熔斷,就必須備有萬用表等及時予以檢查并更換,以確保實驗的合格率,否則學生在實驗室會因欠缺某一器材而使實驗無法進行,影響課堂效果。

三、加強引導,促其分組實驗成功

好奇心是積極進行探索活動的基礎,是激發學生不斷鉆研與創新活動的內部動力。在學生分組實驗中,教師對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應予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在實驗的準備階段,學生的心理活動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積極的意識明確實驗的目的要求,能使學生根據實驗的意圖制定實驗方案,并先通過想象“預演”實驗的整個或部分過程,再現實驗所需的理論知識。這就是說,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要求是完成實驗的內部動因。

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實驗儀器,掌握各種儀器的精確度、量程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擬定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及時指導學生敏捷、仔細地觀察有關實驗現象及其變化,同時要求記錄實驗所得到的現象和數據。如何安裝電動機模型實驗中個別學生的電動機安裝完畢,接通電源后不能正常動轉。這時應提醒學生是否線圈內部開路,電刷與換向器接觸不良,線圈與極靴間摩擦力過大,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不符等。讓學生自己思考找出原因加以解決。在實驗中,教師應有目的的穿插于實驗桌間,進行巡回指導和答疑,還根據噓聲的個性特點,施以個別的引導,確保實驗的合格率,在幾十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理解和提高。

四、認真總結,加深印象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理解實驗在物理學發展中地位和作用,能正確觀察和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會用有效數字表達測量結果,能對實驗誤差進行分析;培養發現問題、提出實驗研究課題的能力;能根據實驗目的,設計并討論實驗方案,確定科學合理的實驗步驟;根據實驗要求合理安裝實驗器材,正確進行實驗操作,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實驗過程中能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實驗方案結果進行評估和反思,能夠用科學語言,正確書寫實驗報告。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或按照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的步驟探究物理規律,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感悟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掌握探究自然規律的思想方法。

實驗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本次實驗進行簡要回顧、總結、查漏補缺,對實驗認真、操作規范的學生應給予表揚,對存在的問題也應該認真分析、指出,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極個別學生課外補做等)。

組織好學生分組實驗是物理教師的工作,分組實驗搞得好,理論與實踐就能有機結合,學生再也不會紙上談兵,而是學以致用,能通過動手動腦,掌握技能技巧,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科學素質。

參考文獻:

[1]全成龍.激活實驗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科學教育網,2003,12.

[2]任仲儒.改革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巴中教育網,2003.

[3]孟昭輝.物理課程與教學論.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