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學習材料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2:03: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語學習材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選型”教材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摘要:“文選型”教材一直從古沿用至今,成為目前我國語文教材的主要形式。“文選型”教材作為古代的一種傳統的教材編制形式,“文選型”教材能沿用至今必然有其發展優勢,但作為一種單一的教材編制形式,面對我國語文建設的各種訴求,“文選型”教材也有其不足之處。“文選型”教材由于弊端所導致的教材教學功用模糊性,對語文課程的實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我們必須努力發揮其優勢,并積極正視其不足,使得“文選型”教材的教學功用能夠更明晰,能夠以更完善的面貌投入我國語文教材建設中。
關鍵詞:“文選型”;語文教材;語文課程
自《昭明文選》問世之后,“文選型”教材一直是中國的語文教材的主要編撰方式,此后教材的編撰方式雖有改變,但都是在“文選型”教材的大格局下進行。這個傳統,可歸結為“范文制度”,凝聚為“文選型”語文教材。語文教材的編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語文教材編制形式決定其發揮怎樣的功能,所以“文選型”語文教材的教學功用對語文課程的影響同樣要一分為二看待。
一、“文選型”語文教材概述
(一)“文選型”語文教材。“文選型”教材是指以選文為主體的一種教材形式,同時也是我國語文教材編制的主要形式。“文選型”語文教科書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二種類型在接下來的歷史發展中不斷得到補充發展,所以中國現代的語文教材都是以第二種選文編制類型為主。所以總觀我國語文建設發展新時期,不管是在“一綱一本”或者是“一綱多本”的體制之下產生的多套中學語文教材,在編撰的角度、體例上都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我們正確認識“文選型”教材,將其功用發揮到最大。(二)“文選型”語文教材功用的發展。首先,早期“文選型”教材的發展是在《昭明文選》問世之后,之后的教材都采用“文選型”的編制方式,它選取“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供學習者吟誦學習文章的韻律并模仿學習其中蘊含的寫作方法。因為科舉的盛行,大多數的知識分子讀書學習是為了考科舉,所以為了適應科舉取士的需要,這個時期的教材的制定,成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的文人備考的主要讀物。同時教材的編制也體現了當時主流的意識形態,為統治者培養能夠鞏固統治的有才能的人,所以早期“文選型”教材其功用就是宣傳統治者的意志,并且是適合應對科舉的備考和應試。其次,在現代,“文選型”教材依然處于不可動搖的地位。金圣嘆就試圖想要以《水滸傳》《紅樓夢》的部分內容代替詩、文成為主要的學習材料,但是他忽視了以詩、文為主要學習材料背后的時代背景,但其嘗試也說明了“文選型”教材因選入單篇的文章而造成的文章缺乏連貫性,無法體現作品的完整的情感。孫俍工編著的《國文教科書》,就是嘗試以“文章作法”為線索將選文組合成單元,趙景深主編的《混合國語教科書》編入系統的文法、作文法和修辭的知識使得文選和語言的系統知識混合起來。孫俍工和趙景深的做法也只是在“范文制度”這個大的框架中進行調整組合,或是將選文和詞法句法等一些語言系統知識加入到“范文制度”的框架中,并沒有真正的改革,但是這一系列做法也在語文教材功能的討論上提供了新思路。早期以及現代的“文選型”教材的發展與變革,都是對于教材對語文課程發展的實際功用而言的,針對語文教材選文內容的長短,每篇選文的編選方式和呈現形式做了調整,也是為了更好地使得教材功用由模糊走向具體與清晰。
二、“文選型”語文教材教學功用優缺點分析
中日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研究
在國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諸多新探索,不但增加了古典文學選文數量,也力圖多樣化地呈現各類古代文化。對于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是當今世界各國文化與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看重,鑒于中日兩國在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境遇方面的相似性,日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許多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日本在國語教材編纂方面,無論是教材設計、選文體系,還是資料鏈接、課外閱讀等內容都以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融合為原則設計編寫,力求展現本國文化特色。從日本國語教材出版看,東京書籍、光村圖書、教育出版社等都是日本教材出版的主要出版單位,其中東京書籍是日本最大的教科書出版公司,在基礎教育國語教材編輯與出版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其中學國語教材無論在選材還是編寫上都較為優秀,可以作為日本現今國語教材的典型代表。本文擬選取東京書籍出版的中學國語教材《新編新國語》(1~3冊)作為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比較研究對象。從教材的選文系統切入,分析兩套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異同,進而總結日本國語教材在傳統文化內容選擇和編排方式上可供我國教材編撰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關于選文編選背景的比較
傳統文化教育政策是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編寫的重要依據。中日兩國政府為了加強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都實施了相關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作了一系列制度設計,這也是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的基礎。中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語文教育的總目標與內容、各學段教學目標中都有關于中華文化、民族文化的表述。同時,教育部于2014年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教材作了詳盡指導,對于各學段傳統文化教育的側重點作了清晰說明。從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等方面看,初中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在于“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1]。《綱要》也列舉了初中階段傳統文化學習的具體內容,如閱讀文言文,欣賞古詩詞,了解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等。《綱要》將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目標歸結為“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2]。根據《綱要》的要求,傳統文化教育應將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個人文化修養的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聯系起來,最終的目的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與之相應,日本政府在21世紀初期就對日本《教育基本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教育目標一項特別強調了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注重,即“尊重傳統與文化、熱愛孕育傳統文化的國家和鄉土”[3],這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分量和地位。日本政府在200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2017年修訂)將傳統文化的學習目標確定為:“接觸古典文學文化、體驗古典文學世界的美、對古典文學世界和文化產生親近感。(初中)讓學生思索古典文學、傳統文化的普遍價值及其能夠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并達到尊重傳統和文化,愛祖國和家鄉的目標。”[4]同時,日本《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古典作品教學的要求:“奠定學生對古典文化和漢文的理解基礎,養成愛好古典作品的態度,加深對我國文化和傳統的關心。所選教材,要采納那些能夠喚起學生關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語故事,能使學生感到親近的古文,以及與學生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作品。”[5]針對中學古典文學教學,日本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情感;一方面強調教學難度要適宜,選編與中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古典作品。對比中日兩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設計,可以看出兩國都高度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傳統文化教學方面,都強調知識教育與情感態度并重,在學習傳統文化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在傳統文化教學難度上,都提出根據學段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適宜的教學內容。當然,兩國的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區別,概括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結合,從文化自信、國家發展等宏觀視角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日常性與趣味性,“尊重”“關心”“親近”是日本《學習指導綱要》和《語文教學大綱》談到傳統文化教育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可見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和古典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傳統的影響。
二、關于選文編選體系的比較
從總體上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凸顯主要是傳統文化閱讀內容的增加,不但古代文學經典選文占很大比重(全套書古詩文占總篇目數的51.5%),而且教材向外延伸的拓展資料中也有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日本《新編新國語》中的傳統文化選文數量少于統編教材,但《走進閱讀》這一讀書欄目卻包含大量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可供選擇閱讀;在“資料篇”中也提供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以配合“本篇”的學習。深入選文系統方面比較兩套教材在傳統文化教學上的異同,將會更明確地認識到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和不足。具體而言,可以從選文內容、組元方式、選文教學設計等方面比較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學的傾向性,而其中的重點則在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選擇上。1.教材傳統文化選文類型比較從選文與閱讀教學的內容看,兩套教材的相同點在于都包含兩類選文。一類是古典文學選文,兩套教材都遴選古代文學經典,將最能代表本國古代文學創作成就、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作品選入教材,這類選文是傳統文化教學的主體。另一類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文,這類選文雖然是現代文體,但其內容卻是介紹傳統文化的。比如以傳統文化為對象的說明文,統編教材中的《蘇州園林》《夢回繁華》《無言之美》等,分別是介紹中國古代園林、中國古代繪畫名作、古典藝術審美的選文;而《新編新國語》中的《鰹魚干——享譽世界的傳統美食》《白川鄉——流傳至今的人字形木屋頂建筑》《落語的秘密》分別涉及日本飲食文化、古代建筑、傳統曲藝。同時,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選文都注重文體的多樣性,除了文學作品,對說明文、議論文的編選也力求展現出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古典文學選文,統編教材中分別有古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等文體,日本《新編新國語》中則編入了物語、短歌等文體。與以上兩類傳統文化內容選文相配合,兩套教材都推薦了古典文學作品或傳統文化相關書籍,以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統編教材“名著導讀”中直接將《儒林外史》《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作為閱讀書目,另外每冊教材設有《課外古詩詞閱讀》欄目。與此相同,《新編新國語》在資料篇中也鏈接了多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供學生學習參考,如《古事記》《土佐日記》《源氏物語》等,在三年級教材的“用書拓展世界”中又介紹了多部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書籍,包括日本古寺建筑、日本傳統藝術、日本武士道精神等。以上內容將傳統文化教學由單篇選文擴展到整本書,由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對傳統文化選文體系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使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教育更趨合理和完善。當然,中日兩國中學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選文內容上也有一些差別。這種差異因素是由兩國傳統文化教育政策與語文教材編寫思路上的區別所導致的,表現為選文內容的傾向性不同,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尤為重視中學階段的母語文化教育。日本中學國語教材將語言知識教學、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與母語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本國語言文化,感受語言的審美特質,將日語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認為“日本人習得國語,就能認識日本歷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6]。因此,日本教育界普遍認為關注母語文化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內容。《新編新國語》第一冊的第一單元便是“感受語言的魅力”,第一篇選文題為《說話的方式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篇介紹日語特點的文章,以分析日語語速來說明如何運用日語自由流暢地表達;接著便是《詩之心——發現的喜悅》,通過《云》《土》《蟲》三首小詩展現出日語柔美、輕盈、自然的獨特美感。這兩篇選文從表達與審美兩方面呈現了日本語言文化的特質。與之相比,我國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則缺少介紹本國語言文化的選文,雖然《無言之美》《驅遣我們的想象》涉及中國古典藝術,但直接展現漢語文化特點的文章則相對缺乏。第二,由于日本文化傳統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日本教材會選取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其編選依據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而定。如諸子百家散文和唐詩都是對日本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古代經典,《新編新國語》選入了《韓非子•矛盾》《論語》及杜甫的詩歌(日本國語教材稱其為漢詩),這些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并立,共同構成古典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還選入了由古希臘《伊索寓言》翻譯而來的《伊曾保物語》,也作為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由于兩國傳統文化形成因素、形成過程的不同,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古典文學選文只編選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以多民族國家的自生文化傳統為主,按歷史時期和文學體裁選文,將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古典小說等均勻分布于各冊教材中。這可能是由于中日語文教材選文分類原則不同,日本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范圍不限于本國,而中國語文教材則是時間和國別的雙重標準,依據慣例可以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分類。第三,日本國語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理解與反思問題,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新編新國語》中有一篇題為《看到狼的眼睛》的選文,這篇文章歷史性地看待人與狼的關系以及日本狼文化的演變,古代日本人受農耕文化影響奉狼為神,近代西方文化傳入后,人們開始認為狼是一種兇惡的動物,大肆捕殺狼,從而造成了一定范圍的生態危機。文章感嘆日本狼文化的泯滅,告誡人們觀念會隨著社會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促使學生歷史性地看待問題,理性地思考文化現象,這對保護傳統文化無疑具有警示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文大多側重于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成就、價值,其文學性和審美性較為突出,但明顯欠缺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背景解讀傳統文化變遷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文章。2.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比較從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上看,中日兩國語文教材的相似之處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現代選文一般分散在各單元中,不單獨組織單元集中學習。對于古典文學的組元形式,兩套教材則略有不同。《新編新國語》三冊都單獨設立古典文化教學單元,選取古典文學經典,凸顯古典文學在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古代文學組元則按學段設計,七年級兩冊不單獨設立單元,按主題與現代文一起組元,避免了低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畏懼心理。八、九年級四冊則將古代文學單獨組元,尤其第九冊基本按文體設置教學單元,目的在于使學生集中學習古文知識,從第七冊到第九冊的組元設計依據學段實現梯度教學。另外,日本《新編新國語》古典文學組元上的獨具匠心之處在于資料篇的設計。《新編新國語》不僅本篇設立古典教學單元,資料篇中也編入各類古典文學賞析、評價及其他學習材料,教學上以資料篇與本篇配合,對古典文學著作作進一步整理和挖掘。比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本篇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為《伊曾保物語》《竹取物語》《矛盾》,資料篇中鑒賞的作品為《古事記》《土佐日記》《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方丈記》等;第二、第三冊本篇中的作品是《枕草子•徒然草》《平家物語》《漢詩》《萬葉•古今•新古今》《奧州小道》《論語》,資料篇中的作品為《清少納言和紫式部》《漢詩的世界》《接觸古典藝術》《〈奧州小道〉之旅》《古典的語法》等。由此可見,日本國語教材的古典教育是將古典選文與古典作品評論結合,資料篇中的內容或是對本篇教學篇目的背景、理論介紹,或是相關材料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學習本篇,也增添了閱讀趣味。
三、基于選文比較的幾點啟示
教學管理論文-激發興趣 培養習慣 促進發展
教學管理論文
激發興趣培養習慣促進發展
激發情趣,培養習慣,促進發展新課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力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走進新課程,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在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大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全體,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結合課改培訓、教材培訓和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們在全體教師中廣泛開展了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大討論,使廣大教師進一步明確了新課程三位一體的目標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把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貫穿于教學始終,課堂教學努力實現以下幾方面的轉變,使課堂不但成為學生成長的"學園",也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樂園"。
一是教師的角色意識在變。今天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在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并有機地融入學生的學習中,成為和藹可親的大姐姐主持人、循循善誘的啟發者、指導者、引導者、學生從一個層面向更高層面前進的推動者、當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就發出由衷贊嘆、不斷激勵學生獲得自信、走向成功的促進者。課堂上,興趣、習慣始終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教師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精心營造樂學的氛圍;學生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合作、探究。
二是孩子們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在變。新課程提出,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地方,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很高興地看到,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師心中已不是更多的裝著自己的教案,而是把學生放在了最顯要的地位上,教師們能夠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正如崔巒老師在一篇材料所說,"他們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們愛學;他們注意營造氣氛,使學生投入地學;他們能夠給足時間,使學生充分地、扎扎實實地學;他們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中互相啟發,互為補充,共同提高;他們注意以學定教,適機引導,使學生有目標、有層次、有時效地學。"而且,他們能夠做到,當學生有了進步時,及時予以肯定;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們才從幕后走到幕前,啟發、幫助、指導、鼓勵。
談高校大學生英語詞匯記憶的影響
[摘要]呈現是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部分,不同的呈現方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認知負荷,并對其詞匯記憶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即時詞匯記憶下,紙質版純文本和多媒體圖片兩種呈現方式學生的詞匯記憶效果相差無幾;而在延時記憶中,多媒體圖片呈現方式學生詞匯記憶效果更佳。就學生的認知負荷來說,學生的認知負荷與其詞匯記憶效果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此外,在不同的詞匯呈現方式下,多媒體圖片的詞匯呈現方式給學生帶來的認知負荷較小,更利于學生的詞匯習得。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認知負荷;詞匯呈現方式;英語詞匯記憶
一、引言
詞匯被認為是語言重要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宛如大廈之磚瓦,鋪路之基石[1]。詞匯習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問題在于詞匯該怎么有效記憶又不至于快速忘記。有研究表明,語義場、情景及圖片的呈現方式等都可以影響到學生的詞匯學習。除此之外,工作記憶在處理多余信息的學習材料時會增加額外的認知負荷,使學生的認知負荷過多,從而影響學生的高效學習效率。而如果信息的呈現形式非常合理與適當,學習者利用這些信息學習新知識的效率更高[2]。Ellis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效能的個人因素有很多,其學生個體的認知焦慮進而產生的消極認知負荷和課堂教學中詞匯的不當呈現方式同樣也影響著學生的詞匯習得效能[3]。在現今多媒體技術發達的時期,新形式的英語詞匯呈現方式也應運而生。怎樣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效果,如何運用成熟的教學策略達到當今詞匯教學的要求一直是我們探究的重點,但很少有人將學習者的個體因素與詞匯的呈現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探究如何進行詞匯的有效教學。
二、理論依據
(一)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指一個人為了完成特定任務而在工作記憶中被使用的注意力或者精神力總量。認知負荷共分為三類:第一,內在認知負荷指的是人在理解任務材料時所產生的認知加工總量。它取決于你在記憶加工時需要考慮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不過,倘若教師可以有效地把握教學材料難度,有效調節教學流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自我的內在認知負荷。第二,外在認知負荷是指教材的呈現或外在活動對于學生在加工記憶時所產生的額外認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供支持、關注主要概念以及提供支架等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管理外在認知負荷。第三,關聯認知負荷來自于學習者在整合任務材料本身和其他相關信息時所形成的新的理解,它是指促進圖示構建和圖示自動化過程相關的負荷。認知負荷理論假定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組成,工作記憶是記憶系統的“工作臺”,是新信息的暫時儲存以及將新信息與長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整合以理解或解決問題的界面[4]。工作記憶要求人們需要更多的主動性去加工新舊信息。(二)詞匯呈現方式。呈現是詞匯教學的重要部分通過呈現,教師可以更快速地使學生接收目標詞匯所要表達的含義及其相關信息。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所需要學習的目標詞匯,然后運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更加充分的解釋給學生,進行補充說明,由此加深學生的詞匯記憶效果,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
信息技術個性化教學論文
一、重視學生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有些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接觸過計算機,掌握了初步信息技術技能;而有些學生則在進入初中后才首次接觸信息技術。所以教師要正視學生的認知基礎、個性品質和認知風格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對癥下藥地組織教學。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類型一般可分為全優型、認真型、松散型和全劣型。認真型學生在學習方面十分刻苦,但喜好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習成績跟不上;松散型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強,但學風不夠踏實,知識基礎不夠扎實,導致學習成績不夠穩定;全優型和全劣型則是兩個極端。教師針對不同類型學生要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促使松散型學生夯實信息技術理論知識基礎;為認真型學生傳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鼓勵全優型學生再接再厲;督促全劣型學生端正思想,改進態度,上課要認真聽講,必要時還要給全劣型學生“開小灶”,使他們跟上教學進度。通過這樣的個性化教學,力求促進學生牢固掌握信息技術技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績。
二、構建“學習方法資源包”,提升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是一門快速發展的技術,個中所包含的知識日新月異,稱其為“計劃趕不上變化”一點也不為過。所以教師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遠比將具體信息技術知識傳授給他們來得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個性化教學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基礎,確定自己的學習興趣,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探索新知識和技能。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精加工學習策略鞏固自己學過的理論知識,這是通過將所學新知識與已有知識有機聯系起來,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義,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也可以將筆記策略傳授給學生,即教會學生如何在課堂上記筆記,以便課后復習。教師要告訴學生記筆記時應該用盡可能少的字表達盡可能多的重要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話概括新信息,這樣可以使學習材料變得尤為有意義,從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平時,教師要多指導學生建立學習方法的資源包,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充實,逐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
三、采用分層次教學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的學習基礎不盡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好”的現象。如此,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分層次教學法,即根據學生的現有基礎將他們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對各層次學生安排不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于好學生,可以安排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激發他們的好勝心理,促使他們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水平;對于“中、差”兩個層次的學生,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要符合他們的接受能力,同時也要高于他們的現有水平,使學生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效果。當這兩個層次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肯定,尤其是對后進生,更要加大表揚力度,以此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滿足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再接再厲,再創成績。
語文教研活動自我鑒定
從年11月7日起,我有幸參加了語文教研究組織的“春風語文”活動小組,至今已歷時近八個月。期間,我共參加了五次會議,完成了每次作業,參加了舉行的區域性公開課,按照要求學習了《新課程標準》《新課標語文教師專業化的思考》、《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新課改”下教師的準確定位》等學習材料,瀏覽學習了小組中各成員所寫的博文,積極參與了網上的每一次討論,觀摩了老師的《下雨天,真好》《三棵樹》,波老師的《小石譚記》《社戲》,宋老師的《散步》,苗青老師的《白色方糖》,老師的《明月幾時有》,老師的《清塘荷韻》,崔公田老師的《紫藤羅瀑布》,曾潔老師的《荷葉母親》。在平時,利用學校教研活動時間及休息日,觀看了全國語文優秀課例及第二次動態課堂會議所配發的錄像資料。又主動查閱資料,學習了“洋思教學模式”,學案教學模式,杜郎口教學模式,魏書生“六步教學法”“及作文批評”等。借閱了《教師怎樣上好公開課》《陽光心態》等書籍,并認真作了讀書筆記。利用網易博客,積累了許多自認為對教育教學有用的資料。每天堅持練字一張。我做了所有“春風語文”活動小組成員都做了的事情。
回顧歷程,感受頗深,收獲不少,反思更多,現總結如下:
1: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轉變。在年前的兩次活動中,列席的賈局長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給我們春風語文活動小組成員講,現在的教師首先要變的是教育理念,要改變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納有時代氣息的教學思想,而觀念的轉變要靠自己。的確如此,如果一個教師缺新的教學理念,他的教學行為如何改變呢?通過“春風語文”活動,我了解了先進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教育教學理論,掌握了一些語文教學活動中所遵循的基本規律,認識到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調整了自己的教學方式,注重了課堂上的每一個基本環節,堅定了“人本”“文本”觀念。
2:語文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春風語文”活動小組的學習不只是停留在理論學習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員的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春風語文”活動小組在三中進行多次課堂教學展示。其中,孫曉霞老師的課給我們展示了什么是板塊教學模式,袁永波老師讓我們認識到怎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苗青及宋懷明老師讓我領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魅力。這些課堂觀摩教學給了我深刻的啟示,也使我的思想發生極大的轉變。盡管課改已經進行了有些年頭,但一些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自己的教學,課堂上,滿堂灌、滿堂問,沒有考慮過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這些展示課更新看我的觀念。“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春風語文”的發起者和組織者武春華主任又開展了“區域性公開課”的活動,我按要求作了個人展示。這次親歷讓我感受到新教學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時也打開了我校語文教研的新局面。現在,在課堂上,我開始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個體,關注學生的實際水平,給學生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落實課堂教學常規,講究教學藝術,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會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課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師公開的教案設計,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簡約、實用,其教案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課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譚記》一課。及錄像《狼》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在課堂上發現問題并隨機解決問題,表面看有很大的隨意性,但從整節課來看,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由此我認識到課堂應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如果教師不顧學情,一味地按教案去執行,效果估計不會多么理想。課堂需要教師的充分預設,同時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預設的目標、過程和進程,只有如此才能與學生共同生成課堂內容和新的教育教學資源。高效的課堂應是:在課堂上洞察學生當前學習心態,當前學習氣氛,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學步驟,采用相應教學方法的課堂。
4:養成了反思的習慣。通過參加春風語文活動,我明白了作為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還要不斷的對教學進行反思;不僅要學會反思,還要經常反思,不僅反思自己的教學教法,還要反思別人的心得體會。只有這樣,才能有更深層次的體會,才能有更多的收獲,才能有更快的發展。
師德建設宣傳工作途徑分析
一、研究把握民辦大學師德建設的特殊性
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辦學伊始,便確立了“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辦最負責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并注重在踐行這一理念的過程中把握民辦高校生源特點和師資隊伍構成等方面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民辦高等教育興起后,多數民辦高校生源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有關于國家時事的熱情,但政治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缺乏政治鑒別力,對深層次問題的認識比較模糊;二是有積極向上的態度,但功利思想比較突出,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和定位比較膚淺,注重眼前利益,心理素質不太強,心理成熟度不夠高;三是有為社會做貢獻和為他人獻愛心的道德信念,思維比較活躍,但出現問題時缺乏理性思考,立場不夠堅定,容易跟風、盲從,經不起誘惑。師資隊伍基本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師資隊伍呈現“兩頭多,中間少”的局面,即剛從大學畢業或入職不超過五年的年輕教師和學校從公辦大學聘請的離退休教師,占學校整體師資力量比重較大,而在校工作時間較長、對學校有一定歸屬感且具備較強工作能力的中年教師比重較小;二是受生源質量影響,教師的價值感、事業心較差,教學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足;三是受體制影響,民辦大學教師專業思想不夠穩定或歸屬感不強。綜合這些特點,需要民辦大學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既要保持傳統的工作方式,又要創新出適應不同年齡群體易于接受的現代方式。在新形勢下,發揮新聞宣傳工作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對推進高水平民辦大學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二、明確民辦大學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重要意義和任務
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做好師德建設宣傳工作首先要明確其重要意義和主要任務。(一)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是落實辦學理念,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實現辦學目標的需要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經過22年的探索,形成了先進的辦學理念。教師是落實辦學理念,推進素質教育的主力軍和實施者。這不僅要求教師深刻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而且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的辦學目標提出,在2020—2030年,使華外與國際接軌,進而建成百年大學。要建成百年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必須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突出學術成就、優良教風和有團結協作精神的教師隊伍。因此,宣傳學校實現百年大學的教育夢想,宣傳“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辦學理念,為廣大教師樹立職業理想和奮斗目標,增強教師的教育使命感,是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二)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是學校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現實需要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僅表現為高學歷和高職稱,更表現在高尚的職業道德上。師德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是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正確處理中西方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差異,堅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因此,結合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學校當前工作重心,積極配合學校黨委和工會組織的師德建設工作,主動設計,專題策劃,開展豐富多樣的師德宣傳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三)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是改進教風、帶動學風的迫切需要多年來,學校致力于用端莊的辦學思想建設華外,用優質教學服務打造華外,用良好的形象展現華外,培育出了“敬業愛生、博學善導”的教風和“自強自律、求是求新”的學風。如何使這良好教風和學風發揚光大,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準則,關鍵在教師,教師的關鍵在師德。以師德建設為突破口,加強教師的教風建設,以教師的良好教風,促進學生良好學風的形成是學校發展前進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強師德建設工作的廣泛宣傳,挖掘優秀教師的生動事跡,堅持立德樹人,讓青年教師學習優秀事跡和踐行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讓青年學生感受優秀品質和踐行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是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
三、探索民辦大學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有效途徑
師德建設宣傳工作即利用宣傳形式和輿論載體,開展觸及教師思想深處的有效方式,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推進教學改革和創新,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而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發展,實現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所以,積極探索民辦大學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有效途徑,方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一)完善宣傳工作的組織機構和制度建設,加強宣傳隊伍和宣傳媒介的建設,確保宣傳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新聞宣傳工作在師德建設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在辦學歷史不長的民辦高校,往往是宣傳工作的組織機構相對薄弱,難以保證宣傳工作落到實處。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注重宣傳工作秦和校長看望學校派送到韓國慶南大學留學的學生的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制度建設的完善,通過成立由學校行政和黨委雙重領導的新聞中心(宣傳部)、教師發展中心、大學生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組成的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機制,制定新聞宣傳工作管理制度,明確校內宣傳、對外宣傳、校園網絡建設以及信息上報等工作的管理辦法和運行模式,為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組織保證和工作指導;通過組建以新聞中心為核心,由校報編輯部、網絡中心、廣播站和電視臺等部門組成的新聞宣傳機構,配備專職、專業的人員,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充分發揮了校園網、校報、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媒介的傳播功能;通過構建以大學生記者協會為主體,由負責廣播、電視傳播內容的華外傳媒學生隊伍、各單位宣傳信息員、各學生社團的宣傳隊伍等組成的新聞宣傳工作隊伍,充分發揮學生記者的主力軍作用,采取對宣傳信息員和學生記者進行業務培訓和定期考核的方式,在提高他們的新聞素質和寫作水平的同時,提升他們對師德建設典型事例的關注度,提升學校的新聞宣傳工作整體水平,加強與各單位宣傳信息員和各學生社團的宣傳隊伍之間的聯系,同時負責與學院內外新聞媒體的聯絡與溝通,深入挖掘基層的優秀人物和事跡,提供即時信息并落實采訪工作,為保證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有效落實,奠定了基礎。(二)高舉公益旗幟,確保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校園主旋律。在師德建設宣傳工作中,學校堅持高舉公益性辦學旗幟,以端莊的辦學思想指導、感染、推進師德建設工作,使廣大教師統一認識,明確目標,增強教育合力。學校新聞中心圍繞秦校長的公益辦學理念,確立了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主旋律,即圍繞“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博學善導,求真務實;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遵紀守法,樂于奉獻”這一師德建設內容,宣傳秦和校長的先進辦學事跡以及學校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端莊的辦學思想,使廣大教師了解華外“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使華外成為中西合璧之橋梁,中華兒女走向世界之橋梁”的辦學理念,明確百年私立名校的遠大目標;宣傳學校“簡單做人、踏實做事”的作風,宣傳學校日臻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為廣大教師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使老教師們在民辦教育的崗位上再次煥發激情,使年輕教師們以飽滿的精力投入教書育人的實際工作中,全心投入,實現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宣傳教師隊伍中的先進事跡,樹立師德典范,以真實的工作事跡教育人,以真誠的教育情懷感染人,以堅守的公益精神引領人,從而使廣大教師以培育優秀人才為己任,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和銳意創新的楷模,成為學生們努力學習的典范。(三)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習宣傳活動,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輿論氛圍。圍繞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主旋律,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一方面通過校園網、校報、廣播、電視臺、微信、微博以及宣傳欄等載體,發揮新聞宣傳的輿論導向作用,結合社會時事熱點,加大教育方針、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等正能量的宣傳力度。比如,學校及時關注社會動態,于每年全國兩會期間,開展學習號召,并針對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重要學習指示通知要求,提供相關學習材料,組織講座、報告等學習活動,使廣大教師能夠深入理解會議精神,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為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學校黨委在教師中廣泛開展了學習活動,通過座談、研討等形式,學習講話精神,交流心得體會。校報、校園網、微信、微博等媒體,對學習活動進行報道,刊發學習心得,進一步增強了學習活動的影響力。2017年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決定追授黃大年同志“吉林省特等勞動模范”并在全省廣泛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之后,學校黨委立即對學習黃大年活動進行了安排和部署。5月,對黃大年事跡重要指示發表及接到省高校工委關于在高校師生中進一步做好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學習宣傳活動通知后,學校黨委立即發出通知,要求以學院為單位組織師生認真學習的重要指示、教育部決定、省委省政府決定和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學校專門印發了重要指示、教育部決定和省委省政府決定,以及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并通過召開座談會、學習討論會、撰寫學習體會等方式,聯系個人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暢談學習體會。學校還通過校報、校園網等對學習活動廣泛進行了宣傳,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黨員領導干部組織開展宣傳活動,面對面地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加強廣大教師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學校組織開展了自我教育和讀書活動,提倡教師讀一本提高教師素養或師德建設的書,撰寫一篇文章,交流一次思想;組織法制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學風和學術規范教育,對輔導員等德育工作者進行師德教育專題培訓等,以學習促進提高,以交流營造氛圍。(四)策劃“立德樹人”等師德建設主題宣傳形式,引領校園文化在師德建設宣傳工作中,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通過主題策劃“立德樹人”等師德建設主題宣傳形式,不僅樹立先進典型,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還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領校園文化風尚。每年教師節期間,學校組織開展師德師風主題宣傳活動,以慶祝教師節和表彰優秀教師為契機,整合校園多個媒體的傳播特點,集中開展師德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表彰的“三育人”先進個人、師德標兵等典型開展宣講報告和座談,重點宣傳“愛教育、愛華外、愛崗位”的感人事跡,弘揚高尚師德;在每月三期校報中開設固定的師德建設欄目,如“立德樹人,璀璨華外”“特色課堂”“黨建創新”“華外論壇”“公益華外”等,宣傳優秀教師先進事跡;舉辦“最美教師”評選活動,通過在校報開專欄,制作專題視頻等,展現我校優秀教師的精神風貌;召開各種層面座談會和舉辦師德論壇,促進師德建設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師德建設工作實現科學化、制度化、宣傳工作常態化;開展“感動華外”“最美華外”等征文和攝影大賽活動,為廣大師生開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空間;及時關注校園網以及微博、微信等信息平臺的輿論動向,適時宣傳引導,加大正能量的傳播力度。通過典型人物事跡的宣傳,加強了學校優秀教師及工作經驗的廣泛傳播,加大了榜樣的示范作用。幾年來,學校涌現出了一批國家、省、市、校級師德建設先進個人和師德標兵,在2017年吉林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評選中,秦和校長牽頭的教育學院教師團隊光榮入選。優秀教師的生動事跡通過校園媒體,在校內外得以廣泛宣傳,在廣大教師、學生當中引起強烈反響。學校黨委還策劃組織教師節專題宣傳活動,通過校園媒體,以專欄、專版的形式宣傳師德典范,報道師德建設活動,傳遞執教心聲,表達從教情懷,正面宣傳與側面報道相結合,為師德建設活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使師德建設工作深入人心。2014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師”最重要的就是師德。師德是教師素質中最首要的品性;宣傳工作是傳遞正能量,提升師德建設水平的重要手段。探索師德建設宣傳工作的創新途徑,切實加強師德建設宣傳工作,是推進高水平民辦大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為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營造了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和發展環境,也通過校園網、校報等媒介,將優秀民辦教師事跡向社會廣泛宣傳,為社會各界了解民辦大學的教育宗旨和目標,建立百姓的口碑,擴大社會影響力,搭建了橋梁;同時,也為民辦大學教師確立了引以為榮的學習榜樣,在全體學生心中樹立了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為培養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端正做人、做事的態度,鼓勵他們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俄語課堂教學論文
一、大學俄語教學現狀
大學俄語教學經歷數年的研究和探索,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困擾,首先,因初高中俄語教學不注重聽力和語言表達的訓練,導致大部分俄語學生進入大學以后,俄語聽說能力及差,而聽說技能是語言實踐應用的重中之重。其次,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學俄語公共教材知識內容與普通高校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嚴重不相稱。據調查,許多學生感到教材詞匯生澀,需要大學俄語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語言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大學俄語課程在多數院校中只開設四個學期,大三年級不再有俄語課,學生大四畢業時,俄語語言技能很難在就業時發揮作用。如何把大學俄語課堂語言教學延伸到校外實踐學習,擺脫教學困境,提高學生俄語應用能力是本文要著重探討的問題。
二、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高課外語言實踐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師自身的因素
綜合素質高的教師是培養優秀俄語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師作為課堂教學向課外語言實踐活動拓展這一教學的引導者,應在具備扎實教學功底的前提下,具有非凡的敬業精神,隨時隨地準備無條件為學生解決包括雙休日、寒暑假時間所遇到的困惑。為確保學生在課外俄語語言實踐活動中真正受益,俄語教師要肯犧牲休息時間,親自到學生實踐活動環境中去體驗和調研。俄語教師不僅能在教學崗位上從業,同時也要關注與俄語相關的其他企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能勝任實踐型的俄語翻譯工作,成為既能夠教學又能在企業工作的雙師型俄語教師,會更加有的放矢地向學生傳授俄語理論和實踐知識。
2.選擇恰當的教學材料
外顯內隱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Reber(1967)發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LearningofArtificialGrammars)一文,首次提出內隱(隱性)學習的概念,他將其界定為“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知識過程,即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根據其后的一系列研究,他把學習劃分為外顯學習(explicitlearning)和內隱學習(implicitlearning)兩種。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兩者之間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兩者或多或少存在著某種聯系。目前,在語言習得領域基本認同的觀點是:人類在習得母語,尤其是對母語語法的習得,主要依靠隱性學習機制,而二語習得同時使用了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兩種學習機制。
1.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1.1外顯學習的概念和特征。所謂外顯學習是指受意識控制,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的策略來獲得知識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叫外顯知識(explicitknowledge)。外顯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意識性學習者需要意志的努力與參與學習過程,這是其根本特征;(2)目的性和計劃性:外顯學習把獲取知識作為直接目的,其學習過程處于嚴格計劃中;(3)不穩定性:外顯學習受到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和好易變性;(4)付出性:外顯學習過程需要學習者付出一定量的心理資源,要對學習對象投入注意力,甚至進行強制性記憶。1.2內隱學習的概念和特征。內隱學習是沒有明確地意識到或陳述出控制學習者的行為規則是什么,但卻獲得了這種規則的學習過程,其獲得的知識叫內隱知識(implicitknowledge)。內隱學習的特征有:(1)無意識性:學習者在沒有意識參與的條件下發現刺激任務的隱含規則和潛在結構,并學會在任務環境中對復雜的關系作出適當的反應,它是保證內隱學習真正產生的前提;(2)穩定性:不受或較少受心理或神經損傷的影響,也不易受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3)耐久性: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比外顯學習獲得的知識更具有耐久性,在理論上保證了學習者的長期記憶(long-termmemory);(4)無加工容量限制性: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和信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很少受加工容量和注意資源分配因素的影響。
2.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關系
2.1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陽志清和楊烈祥(2006)從學習本質出發,指出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過程:外顯學習需要意識參與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學習過程;而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知識的學習過程,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異。郭秀艷((2004)從現象、神經生理學和學習機制等方面總結了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從現象方面看,外顯學習是需要意識的參與,它受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因而常常是不穩定的。而且,外顯學習獲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間某些表層的規則,因而外顯學習是表層的。現有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外顯和內隱學習的生理學基礎不相同,兩者有各自獨立的生理機制;在心理能力方面,內隱學習是無意識的純粹的接觸效應,它不需要或者很少分配注意資源,而外顯學習是需要有意識努力的加工過程。劉耀中((2001)則從動態的角度指出了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從學習的運作機制上看,內隱學習具有突發性,學習者可能在一瞬間依靠直覺、領悟、靈感等方式解決問題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隱含的深層規則,這一過程并無明顯的邏輯程序;從加工過程上看,內隱學習的加工過程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無需耗費注意資源,因而心理容量巨大;從學習結果來看,內隱學習所獲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儲存于潛意識中,不能有意識地加以保存或提取,也不能用顯性言語表達,但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自動激活,自行發揮作用。2.2外顯與內隱學習的聯系。雖然外顯和內隱學習是兩種本質不同的學習機制,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外顯和內隱學習并不是處于一種完全隔絕狀態,而是有一定的聯系和某種程度上的同一性。如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學習特異性;兩種學習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即學習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注意資源和選擇性加工,但內隱學習的注意需求比外顯學習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既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習,又存在著相互作用、辯證轉化的復雜關系。Mathews等(1989)最早用實驗證明:當學習者共同運用內隱和外顯兩種學習方式時,其效果是最好的,并將此現象定義為協同效應。此后,研究者越來越把視線集中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協同關系的探討上。Richer&Lewi的研究發現,隨著被試外顯報告所用規則能力的提高,他們也內隱地發展了更豐富的規則性知識。Berry&Dick也指出,在復雜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內隱知識始終領先于外顯知識。國內學者楊治良等用“鋼筋水泥模型”形象地分析了內隱與外顯學習之間的關系。郭秀艷((2002)等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有效的強分離程序一匹配和編輯對人工語法學習進行了研究,以探討內隱與外顯學習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匹配和編輯任務交替相繼出現時,學習效果最好,這表明匹配和編輯任務相互促進,即內隱訓練和外顯訓練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還揭示出,在不同的人工語法材料中內隱與外顯學習相互作用的內涵不同,也就是說相互作用受到學習材料因素的影響學習限定狀態語法材料時,內隱加工貢獻大;而學習雙條件語法材料時,則外顯加工貢獻大。由此可見,為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相互作用達到最佳狀態,針對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突出不同的學習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3.外顯/內隱學習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英語影視作品分析論文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聽力測試的手段,對英語影視作品在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中的應用的有效性進行驗證,表明把英語影視作品應用于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確實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提升,同時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
關鍵詞:影視作品聽力零課時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聽力教學作為英語專業的專業技能必修課程在專業英語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傳統的一周兩節的聽力課遠遠滿足不了各階段的聽力水平要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也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聽力教學的科學性和高效性,部分高校開始了英語聽力“零課時”的教學嘗試。2001年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中國英語專業教學與教材國際研討會。正式將其命名為“零課時課程教學”。各大高校為響應《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紛紛加強語言實驗室建設,也為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建構了物質基礎。
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是以學習者自主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的。符合Littlewood提出的后攝自主學習(reactiveautonomy)模式,即學習者在教師指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與內容、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同時,為了使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學習內容即聽力材料的選擇應參照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i+1語言輸入理論。這種語言輸入理論認為: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即通過接觸大量有意義的語言材料而習得的[3]。英語影視作品如電影和電視劇,特別是現在流行的美國情景劇等內容豐富,語言通俗、地道,會話真實鮮活,為學生營造出類似英語國家的語言環境中。才有了LearningEnglishmoviesandAmencansitcomsislearningauthenticEnglish,(學習英文電影和美國情景劇就是在學習真正的英語)這一說法。
關于通過看英語影視劇能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新東方”學校的杜子華老師和邱政政老師就分別提出了電影聽說教學法和美國情景喜劇教學法,通過觀看經典名片來培訓學員的英語聽說能力。許多大學也開設了英語視聽說課程。但大多數大學把作為專業技能選修課的視聽說課放在三、四年級開,以代替基礎的聽力課,學時半學期,每周兩小節。由于受學時的限制,很難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要實現用英語影視劇輔助英語教學受學時和設備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很難長期實行。英語聽力“零課時”教學的實施,使英語影視作品真正應用于聽力教學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