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研究

時間:2022-07-24 05:36:44

導語:中日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日初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研究

在國家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諸多新探索,不但增加了古典文學選文數量,也力圖多樣化地呈現各類古代文化。對于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是當今世界各國文化與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看重,鑒于中日兩國在文化傳統與現代化境遇方面的相似性,日本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許多經驗和模式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日本在國語教材編纂方面,無論是教材設計、選文體系,還是資料鏈接、課外閱讀等內容都以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融合為原則設計編寫,力求展現本國文化特色。從日本國語教材出版看,東京書籍、光村圖書、教育出版社等都是日本教材出版的主要出版單位,其中東京書籍是日本最大的教科書出版公司,在基礎教育國語教材編輯與出版方面積累了多年經驗,其中學國語教材無論在選材還是編寫上都較為優秀,可以作為日本現今國語教材的典型代表。本文擬選取東京書籍出版的中學國語教材《新編新國語》(1~3冊)作為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比較研究對象。從教材的選文系統切入,分析兩套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異同,進而總結日本國語教材在傳統文化內容選擇和編排方式上可供我國教材編撰借鑒的成功經驗。

一、關于選文編選背景的比較

傳統文化教育政策是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編寫的重要依據。中日兩國政府為了加強和完善傳統文化教育,都實施了相關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作了一系列制度設計,這也是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體系的基礎。中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語文教育的總目標與內容、各學段教學目標中都有關于中華文化、民族文化的表述。同時,教育部于2014年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教材作了詳盡指導,對于各學段傳統文化教育的側重點作了清晰說明。從認知、能力與情感態度等方面看,初中階段傳統文化教育的重點在于“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1]。《綱要》也列舉了初中階段傳統文化學習的具體內容,如閱讀文言文,欣賞古詩詞,了解傳統藝術、傳統習俗等。《綱要》將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目標歸結為“培養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2]。根據《綱要》的要求,傳統文化教育應將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將個人文化修養的提高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聯系起來,最終的目的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與之相應,日本政府在21世紀初期就對日本《教育基本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教育目標一項特別強調了對本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注重,即“尊重傳統與文化、熱愛孕育傳統文化的國家和鄉土”[3],這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中的分量和地位。日本政府在2008年的《學習指導要領》(2017年修訂)將傳統文化的學習目標確定為:“接觸古典文學文化、體驗古典文學世界的美、對古典文學世界和文化產生親近感。(初中)讓學生思索古典文學、傳統文化的普遍價值及其能夠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并達到尊重傳統和文化,愛祖國和家鄉的目標。”[4]同時,日本《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古典作品教學的要求:“奠定學生對古典文化和漢文的理解基礎,養成愛好古典作品的態度,加深對我國文化和傳統的關心。所選教材,要采納那些能夠喚起學生關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語故事,能使學生感到親近的古文,以及與學生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作品。”[5]針對中學古典文學教學,日本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和情感;一方面強調教學難度要適宜,選編與中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古典作品。對比中日兩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設計,可以看出兩國都高度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傳統文化教學方面,都強調知識教育與情感態度并重,在學習傳統文化基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認同;在傳統文化教學難度上,都提出根據學段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適宜的教學內容。當然,兩國的政策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區別,概括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結合,從文化自信、國家發展等宏觀視角認識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更注重日常性與趣味性,“尊重”“關心”“親近”是日本《學習指導綱要》和《語文教學大綱》談到傳統文化教育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可見日本的傳統文化教育重在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傳統和古典的興趣,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形象的事物中感受傳統的影響。

二、關于選文編選體系的比較

從總體上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凸顯主要是傳統文化閱讀內容的增加,不但古代文學經典選文占很大比重(全套書古詩文占總篇目數的51.5%),而且教材向外延伸的拓展資料中也有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日本《新編新國語》中的傳統文化選文數量少于統編教材,但《走進閱讀》這一讀書欄目卻包含大量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可供選擇閱讀;在“資料篇”中也提供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材料,以配合“本篇”的學習。深入選文系統方面比較兩套教材在傳統文化教學上的異同,將會更明確地認識到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育的特點和不足。具體而言,可以從選文內容、組元方式、選文教學設計等方面比較兩國語文教材傳統文化教學的傾向性,而其中的重點則在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選擇上。1.教材傳統文化選文類型比較從選文與閱讀教學的內容看,兩套教材的相同點在于都包含兩類選文。一類是古典文學選文,兩套教材都遴選古代文學經典,將最能代表本國古代文學創作成就、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作品選入教材,這類選文是傳統文化教學的主體。另一類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文,這類選文雖然是現代文體,但其內容卻是介紹傳統文化的。比如以傳統文化為對象的說明文,統編教材中的《蘇州園林》《夢回繁華》《無言之美》等,分別是介紹中國古代園林、中國古代繪畫名作、古典藝術審美的選文;而《新編新國語》中的《鰹魚干——享譽世界的傳統美食》《白川鄉——流傳至今的人字形木屋頂建筑》《落語的秘密》分別涉及日本飲食文化、古代建筑、傳統曲藝。同時,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選文都注重文體的多樣性,除了文學作品,對說明文、議論文的編選也力求展現出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古典文學選文,統編教材中分別有古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等文體,日本《新編新國語》中則編入了物語、短歌等文體。與以上兩類傳統文化內容選文相配合,兩套教材都推薦了古典文學作品或傳統文化相關書籍,以拓展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統編教材“名著導讀”中直接將《儒林外史》《水滸傳》《西游記》等古典小說作為閱讀書目,另外每冊教材設有《課外古詩詞閱讀》欄目。與此相同,《新編新國語》在資料篇中也鏈接了多部日本古典文學名著供學生學習參考,如《古事記》《土佐日記》《源氏物語》等,在三年級教材的“用書拓展世界”中又介紹了多部以日本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書籍,包括日本古寺建筑、日本傳統藝術、日本武士道精神等。以上內容將傳統文化教學由單篇選文擴展到整本書,由課內教學延伸到課外閱讀,對傳統文化選文體系來說是一種有益的補充,使兩套教材的傳統文化教育更趨合理和完善。當然,中日兩國中學語文教材在傳統文化選文內容上也有一些差別。這種差異因素是由兩國傳統文化教育政策與語文教材編寫思路上的區別所導致的,表現為選文內容的傾向性不同,分為以下幾點。第一,日本尤為重視中學階段的母語文化教育。日本中學國語教材將語言知識教學、語言運用能力培養與母語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本國語言文化,感受語言的審美特質,將日語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日本民族文化的精華,認為“日本人習得國語,就能認識日本歷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6]。因此,日本教育界普遍認為關注母語文化是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內容。《新編新國語》第一冊的第一單元便是“感受語言的魅力”,第一篇選文題為《說話的方式是怎樣的呢》,這是一篇介紹日語特點的文章,以分析日語語速來說明如何運用日語自由流暢地表達;接著便是《詩之心——發現的喜悅》,通過《云》《土》《蟲》三首小詩展現出日語柔美、輕盈、自然的獨特美感。這兩篇選文從表達與審美兩方面呈現了日本語言文化的特質。與之相比,我國的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則缺少介紹本國語言文化的選文,雖然《無言之美》《驅遣我們的想象》涉及中國古典藝術,但直接展現漢語文化特點的文章則相對缺乏。第二,由于日本文化傳統深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日本教材會選取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其編選依據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而定。如諸子百家散文和唐詩都是對日本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古代經典,《新編新國語》選入了《韓非子•矛盾》《論語》及杜甫的詩歌(日本國語教材稱其為漢詩),這些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與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并立,共同構成古典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還選入了由古希臘《伊索寓言》翻譯而來的《伊曾保物語》,也作為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由于兩國傳統文化形成因素、形成過程的不同,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古典文學選文只編選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以多民族國家的自生文化傳統為主,按歷史時期和文學體裁選文,將先秦散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古典小說等均勻分布于各冊教材中。這可能是由于中日語文教材選文分類原則不同,日本語文教材中的古典范圍不限于本國,而中國語文教材則是時間和國別的雙重標準,依據慣例可以按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分類。第三,日本國語教材注重引導學生多視角地理解與反思問題,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新編新國語》中有一篇題為《看到狼的眼睛》的選文,這篇文章歷史性地看待人與狼的關系以及日本狼文化的演變,古代日本人受農耕文化影響奉狼為神,近代西方文化傳入后,人們開始認為狼是一種兇惡的動物,大肆捕殺狼,從而造成了一定范圍的生態危機。文章感嘆日本狼文化的泯滅,告誡人們觀念會隨著社會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促使學生歷史性地看待問題,理性地思考文化現象,這對保護傳統文化無疑具有警示作用。相比之下,我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的選文大多側重于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質、成就、價值,其文學性和審美性較為突出,但明顯欠缺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背景解讀傳統文化變遷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的文章。2.教材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比較從傳統文化選文編排方式上看,中日兩國語文教材的相似之處是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現代選文一般分散在各單元中,不單獨組織單元集中學習。對于古典文學的組元形式,兩套教材則略有不同。《新編新國語》三冊都單獨設立古典文化教學單元,選取古典文學經典,凸顯古典文學在教學中的獨特地位。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古代文學組元則按學段設計,七年級兩冊不單獨設立單元,按主題與現代文一起組元,避免了低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畏懼心理。八、九年級四冊則將古代文學單獨組元,尤其第九冊基本按文體設置教學單元,目的在于使學生集中學習古文知識,從第七冊到第九冊的組元設計依據學段實現梯度教學。另外,日本《新編新國語》古典文學組元上的獨具匠心之處在于資料篇的設計。《新編新國語》不僅本篇設立古典教學單元,資料篇中也編入各類古典文學賞析、評價及其他學習材料,教學上以資料篇與本篇配合,對古典文學著作作進一步整理和挖掘。比如《新編新國語》第一冊本篇古典文學教學內容為《伊曾保物語》《竹取物語》《矛盾》,資料篇中鑒賞的作品為《古事記》《土佐日記》《伊勢物語》《源氏物語》《方丈記》等;第二、第三冊本篇中的作品是《枕草子•徒然草》《平家物語》《漢詩》《萬葉•古今•新古今》《奧州小道》《論語》,資料篇中的作品為《清少納言和紫式部》《漢詩的世界》《接觸古典藝術》《〈奧州小道〉之旅》《古典的語法》等。由此可見,日本國語教材的古典教育是將古典選文與古典作品評論結合,資料篇中的內容或是對本篇教學篇目的背景、理論介紹,或是相關材料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學習本篇,也增添了閱讀趣味。

三、基于選文比較的幾點啟示

中日兩國初中語文教材的傳統文化教育差異概括而言:統編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點豐富、呈現形式靈活,高年級古典文學教學則知識與思想并重,同時選文類型涵蓋比日本教材更為廣泛,秉承了中國語文教材注重知識教學的一貫傳統;日本教材古典文學教學的設計感、系統性更強,同時傾向于選文生活化、形象化,使傳統文化更具親切感。在比較中日兩國初中語文教材的基礎上,可以發現日本《新編新國語》教材的傳統文化選文體系有一些特點值得我國借鑒。首先,古典文學系統化、獨立化教學。將古典文學獨立編成單元,這就區分了古典選文與現代選文,凸顯出古典文學自身獨特的學習價值,不必受到單元教學目標的束縛。另外,選文篇目雖然較少,但系統性、設計性較強,比如在第一冊古典文學單元中先以一篇介紹貓文化的文章為導言,這篇導語的目的一是以貓這一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溝通古典世界與現代社會,一是奠定了中學階段古典文學教學的基調,即突出形象化、生動性、親近古典。在導言之后,以圖表列出了中學段古典文學選文的所有篇目,一目了然地展示了古典文學教學系統。最后資料篇中選入評論性文2020.07章,是關于古典作品的背景性閱讀,既與本篇相區別,又補充了本篇教學。這提示我們古典文學的系統性設計與呈現十分重要。其次,形象化與批判性結合。在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現代文教學方面,日本《新編新國語》教材的選文主題與日常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如《鰹魚干——享譽世界的傳統美食》《落語的秘密》等文,從飲食文化和傳統曲藝切入傳統文化教育,切實可感,易于理解。而中國初中語文統編教材相關選文雖然以傳統文化精華為內容,但有些選文與學生生活距離較遠。日本國語教材的傳統文化選文帶有一定批判視角,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傳統文化,動態地觀察文化演變,在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培養辯證的、歷史化的思維方式。比如《看到狼的眼睛》一文就是一篇較為經典的代表。這提示我們: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選文也應具備現代文體意識,促使學生多角度地認識傳統文化。最后,日本《新編新國語》教材整體設計所創設的氛圍和情境,都力圖展示出日本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讓學生沉浸在民族文化特有的體驗之中,使學生從感性層面體會到傳統文化之美。這種學習語境的創設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選文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EB/OL].

[3]張德偉.日本新《教育基本法》[J].外國教育研究,2009(3).新學習指導要領(生きるヵ)[EB/OL].[2014-3-31].

[4]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課題組.中外母語課程標準譯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403.

[5]劉淼,祝丹蘭.根植民族土壤,面向國際社會:日本國語教育概說[J].中學語文教學,2003(2).

作者:曹瑩 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