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的文學成就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語的文學成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國語的文學成就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技巧;導入性提問;啟發性提問;對比性提問;總結性提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256-01

課堂是一個置疑問難、思維碰撞的展臺。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問題沖突,既是一種智力交流,也是一種思維碰撞,充滿問題情境的課堂,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思考、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人的思維需要,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釋放和展現自己的潛能和才華,在多項的思維碰撞中,閃現創新的火花。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的過程,是多種認知能力考核成績的表現,需要勤于思考、敢于提問、敢于懷疑、不唯書、不唯上等等,是提高科學素質的保障,也是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十分重要的一環。物理學家牛頓正是憑借極強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能力,提出“蘋果為什么落地?”的問題,進而發現了萬有引力,面對我們中學生正是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的年齡,這是向學生提出問題的良好基礎。

經過多年來的實際語文教學工作的探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有意識地對學生提出問題,并且對學生提問的方式淺談幾點如下。

一、導入性提問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的情境,激起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并產生一種迫切要求獲取新知的欲望。一堂課成功與否,關鍵在于能否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也就是讓學生迅速進入新課內容之中,這可以圍繞前面已學過的重難點知識設計問題導入,通過溫故舊知識而引出新知;也可以從相關知識的信息中導入,啟發學生思維,學生通過已獲取的知識信息,產生對新知識的濃厚興趣及求知欲望,使舊知識在新知識中得到延續、發展和提高。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很注重新課導入情境的設置,這一點在我的教學案例中也體現得很明顯。比如我在設計九年級課本中的《雨說》這一課時不急于講解課文,而是先設置問題“過去我們學過哪些關于雨的詩句?”進入我的第一個板塊――“聽,雨聲從唐詩宋詞中來”,同學們努力回憶、爭相發言,很容易將對本課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啟發性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通常是針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而設計的。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重點知識,尤其是學生覺得無疑的知識,他們往往理解膚淺,這時可以巧設疑問,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反復揣摩,從而達到深入理解。而對于難點知識,只要設計合理性的提問,通過設疑問難、辯疑解難,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握思維方向同時簡化、分解難點,盡快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達到釋疑、排難的目的。《禮記•學記》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先置疑問,設下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觀察和探究,引起有意注意,增強感性認識,以便于更好地上升為理論。

三、對比性提問

在教學中,往往需要設計一些對比性問題向學生提問,有利于學生辨析知識的差異,認識知識的聯系,使知識形成網絡化。筆者發現在學習中同學們經常混淆一些概念,表現出問題最多的就是很難區分文章的寫作手法中“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這幾個概念,往往遇到這些知識的時候就一頭霧水甚至張冠李戴。于是筆者只要在教學中遇到其中一個問題,就一定會對比另一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對比提問,讓同學在腦海中鏈接舊知識同時將兩個概念進行自由的碰撞,使這兩個概念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形成一個知識的鏈條,清晰、系統。這樣周而復始,學生自己就會構架出一個知識網絡,再也不會感到迷惘。

四、總結性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一般用于新課進行中某個知識點的小結,或一節課內容的全面小結。例如,在學完《羚羊木雕》第一課時后筆者會提醒學生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主要的人物描寫方法是什么?學生自然會得出多用語言描寫的答案,那么接下來就要學生通過一課時的學習自己來總結語言描寫的作用,每個學生可以總結的并不全面、準確,但是全體同學集思廣益,深入交流,再由老師精心點撥就一定能得出最完美的答案。

五、如何看待學生提出問題

筆者認為提出一個好問題跟完美的回答出一個問題是等價的。陶行知先生曾說:“學生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因此,我們在教學別是在自習課里,努力創設樂學情境,激起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他們敢于向課本挑戰,敢于向教師挑戰,敢于向權威挑戰。極力鼓勵學生提問題,期望學生主動地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以求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對教師的敘述發問:為什么會這樣?不這樣行不行?其目的是什么?如果――會怎么樣?當學生習慣于提問之后,就會逐漸提高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進而從“死記”中解脫出來。這定能有肋于學生想象思維、理解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做好記載,以便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況給予個別具體的指點矯正。教師還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其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是否有價值,都應給予鼓勵,引導學生從敢問、善問過渡到“會問”。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優化教學 方法策略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語文教學板塊,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間接對以往所學的知識進行溫故。在此期間,他們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歸納能力都可以獲得相應的提高。但是在現階段,反觀我國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現狀,卻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比如:教學模式一板一眼,缺乏新意,學生興趣不夠強;教師占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被動學習,對教師的依賴性過強,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基于上述情況,語文教師在優化閱讀課堂期間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從以學為本的角度著手,在秉持自身主體為止的同時也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置,即扮演好教學“指導員”的角色,也扮演好學習“合伙人”的角色。由此一來,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而且還能間接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距離,繼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成效。

一、發揚教師主體地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教師是課堂教學主體,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和思路是確保課堂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前提。在具體方法上如下述兩點所示:

1.巧用電子白板,讓閱讀直觀性強

在以教師為主體打造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首先要遵循學生的興趣和喜好,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情境教學方法為例:電子白板直觀性強,以電子白板為主導打造情境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以蘇教版高中語文《阿房宮賦》為例:在教學期間,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出示相關的解讀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更深一層地了解文章中的內容。比如“勾心斗角”,這在現代詞典中的意思是用盡心機互相排擠,而在原文中,它的意思卻是古代建筑的一種風格、結構。那么,這個結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單純地從字面解釋來看自然無法幫助高中生完全理解。這時,通過對視頻的觀賞,學生在理解方面便會更加深刻。另外,文章中利用大量的描寫刻畫了阿房宮的外形和結構,通過視頻播放,可以將真實的阿房宮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視覺上對其產生直觀的認知和了解。

2.巧設探究問題,讓閱讀有效性強

作為教學主體,教師提供的巧妙問題可以讓閱讀教學變得事半功倍、一石激起千層浪。以《荷塘月色》為例:在指導閱讀期間可以為學生提供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文章在描述上分別使用了哪些修o上的手法?這些手法有哪些優點?第二,文章中包含了許多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和措辭,這些描述揭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第三,文章中的荷塘月色到底體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語文教師在設計上述三個問題期間首先考慮了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首先,第一個問題的難度相對較低,適合大部分學生來操作。但與之相比,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在難度上則有所提升,更適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去操作。如此一來,不同學情的學生在課堂中都能獲得良好的閱讀鍛煉。而且,語文教師可以在此期間鼓勵全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這樣能力弱的學生可以在能力強的學生的帶領下更好地進行思考。

二、發揚學生主體地位,點燃智慧的火焰

在以教師為主導打造課堂閱讀教學方案的同時,語文教師也要客觀地承認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因此,語文教師既要做好引導工作,也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索和學習的空間。如下述兩點所示:

1.任務驅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是達成理想中的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在此期間,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設計探究任務來完成課堂訓練活動。同樣以《阿房宮賦》為例:根據傳統文言文學習方法,為學生設計以下探究任務:第一,參考教材注釋,對全文進行翻譯,了解文章內容;第二,對文章進行分段,了解每個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在這個基礎上對段落中的精彩修辭手法進行挖掘,分析它在文章中的用意;第三,思考作者撰述這篇文章的用意,他在稱贊阿房宮的壯闊、優美的同時還間接滲透了哪些思想?為什么?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當然,為了促進學生的探究有效性,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9004802

國際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研究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是經濟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際經濟學屬于外向型課程,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開展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學效果不理想。渭南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為了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將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設置為學校的優質課程,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以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基礎,以多媒體教學作支撐,以網上教學資源建設為標志,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優質課程建設,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分析渭南師范學院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效果對于促進課程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現對此基于問卷調查進行分析。

1 調查對象與問卷發放

以渭南師范學院經管學院大三、大四學生為調研對象,采用調查問卷、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本次問卷共發放100份問卷,大三學生50份,大四學生50份,回收問卷84份,有效問卷94份。

2 問卷設計與調查結果

問卷從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課堂教學、學生課下學習、教學能力以及課程考核6個方面進行設計。調查結果以問卷設計為基礎,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有2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很大,49%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31%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興趣不大。近70%的學生對國際經濟學課程有興趣或有很大興趣,說明學生有想要學習的愿望,因此,把這么課程建設好,讓學生們真正學到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2.1 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包括:(1)你支持國際經濟學課程雙語教學嗎:A支持;B不反對;C反對。(2)你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的目的是:A提高學生英語水平;B吸收國外的先進知識;C培養國際化的經濟專業人才;D其他。(3)總體上看,你覺得現有的課程設置達到你的期望程度是:A很滿意;B基本滿意;C不太滿意;D很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1.52%的學生支持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45%的學生不反對,2%的學生反對國際經濟學實行雙語教學。2.25%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21%的學生認為開設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的目的是吸收國外先進知識,49%的學生認為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國際化綜合人才。

3.17%的學生對現有課程設置很滿意,49%的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滿意,其他學生對課程設置不太滿意。說明將國際經濟學設置為雙語課進行教學是可行的,但是學生對于開設雙語課程的目的并不明確,這需要我們教師進行引導闡述,只有明確了教學目的才能使教學過程更順利,教學效果更好。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現有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周學時為2,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國際貿易部分,學生反映對他們感興趣的金融部分沒有學到,因此,從課時上可考慮進行增加。

2.2 教材選擇

教材選擇方面:你認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材應選用的教材是:A純英文教材;B國內教材;C國外教材但有配套的輔導書。

教材選擇方面:3%的學生應為應選擇英文原版教材,54%的學生認為應選用純英文教材加注釋,43%的學生認為應選擇一本英文一本中文配套。本課程一直選擇克魯格曼教授撰寫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英文版作為雙語教學的教材,該書觀點權威,設計獨特,結構清楚,闡述詳盡,語言生動簡明,易于學生理解,內容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系統學習和掌握國際經濟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最佳教材。另外本教材也有相應的中文譯本,因此,教材選擇比較符合學生的需求。

2.3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1)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2)你期望國際經濟學雙語課老師的授課方式是:A英語為主漢語為輔;B漢語為主英語為輔;C英漢結合不分主次。(3)課堂提問時,你的回答方式是:A英語;B漢語;C英漢結合。

調查顯示,32%的學生期望國際經濟學課程授課方式是英語為主漢語為輔,33%的學生期望是漢語為主英語為輔,35%的學生期望是英漢結合,不分主次。在課堂提問時,48%的學生使用中文回答,35%的學生中英文結合回答,只有17%的學生使用英文回答。由此可以對于教學過程應側重于哪種語言,學生的期望沒有一致性,因此教師應針對學校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說,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差,采用英文教材的同時,較多使用漢語教學效果會更好。

2.4 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對該門課程,你的努力程度是:A很努力;B一般;C不夠努力。(2)你在課前是否會預習:A會;B不會。(3)你在課后是否會復習:A會;B不會。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自學方面,能夠在課前預習的學生占27%。能夠在課后復習的學生占39%。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應成為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5 教師能力

教師能力方面,設計的問題是:(1)你對該門課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2)你對該門課教師的英語水平的主觀評價是:A優秀;B良好;C及格;D很差。(3)你對該門課教師的總體評價是:A勝任;B水平一般;C不能勝任。

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能力方面,28%學生認為該門課程教師的專業能力為優秀,44%的學生認為可到良好,其余學生認為可達到及格。30%的學生對該門課程教師的英語水平評價為優秀,49%的學生評價是良好,其余學生評價為及格。對該門課程的總體評價,69%學生認為水平一般,25%學生認為優秀。說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英語水平還應繼續提高。

2.6 課程考核

課程考核方面:(1)《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2)你期望的考核方式是:A考試;B考查;C其他。(3)你認為,期末考試雙語課程的考核分值比例最好是:A平時和考試比例是2∶8;B平時和考試比例是3∶7;C平時和考試比例是4∶6;D其他。

課程考核方面,國際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試。19%的學生期望考核方式是考試,73%的學生期望是考查,另有8%的學生希望的考核方式是其他。17%的學生希望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考核比例是2∶8,42%的學生希望是3∶7,37%的學生希望是4∶6。

3 分析總結

通過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發現,國際經濟學雙語課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設置不甚合理,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等,因此,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提高。

3.1 明確教學目標和增加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

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就應明確國際經濟學雙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專業化的國際經濟人才,防止學生本末倒置,理解偏差,將英文教材當成閱讀理解,單純的提高英語水平,忽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也要強調學習雙語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學習雙語教學的正確方法。

3.2 根據英語水平,實行分班授課

由于高考不劃分單科分數線,導致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將國際經濟學課程分班授課。對于英語基礎扎實的學生,采用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教學方式,對一些英語基礎弱的學生,可選擇中文講解或較低比例的英文講解。

3.3 聯系國內實際,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經常運用中國案例來闡釋相關理論,如人民幣匯率變動、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等。這些案例使得《國際經濟學》課程具有更強的活力。教師可以選擇某個專題或個別章節作為學生自學、自講的內容,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在課前就相關內容查閱資料并研討,由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報告其核心內容,其他同學提問并參與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如針對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的學術爭論,組織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在辯論中理清理論問題和政策導向,這一教學方式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4 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

國際經濟學課程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國際貿易,另一部分是國際金融。兩部分加起來有五六百頁內容,要在幾時個學時上完難度很大。克魯格曼的國際經濟學分上下兩冊,據學生反映一學期下來只能學習上冊即國際貿易部分,因此對于教師來講,一定要突出重點,有所取舍,科學規劃授課計劃和進程,同時可考慮增加學時,優化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如將原來的周課時2增加為周課時4,保證學生真正學到知識,達到教學目標。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優化策略

本文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如何在教學方法上提煉出優化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此提高小學生識字的效率。

一、培養識字興趣,化被動為主動

興趣對于意志薄弱的小學生來說,是最有效的提高學習動力與增強學習主動性的關鍵推動器。首先需要教師在識字課堂教學中引用激趣的方法吸引學生對學習的關注與思考,比如,用實物展示、色彩鮮明的繪畫教學掛圖等方式。這是由于小學生相對于抽象事物的講述而言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觀事物在視覺上的刺激,另外,兒歌音樂也是能直接有效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

二、識字學習提升可持續性

圖像的直觀刺激有利于小學生構建初步的漢字架構,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一些構字規律,用生動的掛圖或者現代化多媒體方式進行展示,促進小學生對漢字符號與具體事物聯系的共同認識,并且有助于加深印象,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我國有很多形聲字,大多數形聲字的偏旁就代表著這個字的意思。小學生在學習過一部分合體字后可以大概理解這些都是與手腳運動有關的漢字,通過類似偏旁的不同漢字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理解很多字的意思,比如提手旁和足字旁“拍、拔、打、抓、捉”和“跳、蹦、跑、蹬、踢”,同偏旁漢字的識字學習。

在一定量的漢字被小學生掌握運用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小學生用已掌握的漢字去觸類旁通地延伸認識更多陌生漢字。以此來提升小學生學習漢字的靈活性。比如,熟字加偏旁之后的認知和熟字減偏旁之后的認知。

三、探尋生活化識字教學

指導小學生多多觀察身邊的生活事物,通過觀察事物狀態加深認識的同時寫出其漢字。比如,看到的顏色或者親自做過的運動,都可以讓學生說出來然后寫出漢字。

從生活中指引學生理解漢字用語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識字給生活帶來的好處,讓場景刺激和生活化學習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識字學習,以此實現學生識字學習的內化效果。

指導小學生多多參與實踐體驗活動,激發表達欲望。自我體驗能幫助小學生更加努力與投入,更加體會漢字在不同語境中的魅力和識字樂趣。

篇5

關鍵詞:文化生態 通識教育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3-0031-02

在全球一體化形勢下,西方文化單邊主義和“西方中心論”甚囂塵上,在此情形下,作為擁有悠久雄厚、博大深邃歷史文化資源的中國,更應堅守民族文化陣地,充分保持民族文化自覺,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勢資源向世界推廣,為營造健康和諧的文化生態貢獻智慧與力量。高校通識教育本就肩負著人文精神濡養的神圣使命,在此境遇下,更應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莊嚴責任,培育具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全球視野、民族情懷的復合人才。

一、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生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至世界各地,特別是20世紀以降,全球化到來之際,西方文化以更加強勁的態勢席卷全球,在此進程中許多弱小國家甚至失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加入西方文化運程中。[1]

我國具有悠久雄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即便在強勢沖擊之下,仍然保持著鮮明的民族文化身份,然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可小覷。當下,特別是青年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舉例而言,街市中隨處可見牛仔褲和露臍裝,為數不少的青年人對阿迪達斯、耐克、LV、GUCCI等國外大牌趨之若鶩,看電影務求美國大片,手機非iphone不用,餐飲追慕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旅行非歐美不行。過度追求實用主義、功利主義,遇事先問“有什么用”“給多少錢”,若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成效,得不到隨手即得的收益要么干脆不做,做了也是百般不情愿。言必稱“民主”、行必追“自由”的大有人在,一些青年人不顧觀點是否正確,必須爭取發言權,不管師長的要求是否合理,必須追求絕對的自由。這些現象固然不是發生在全體青年人身上,但絕不應該視而不見。而提及原因,究其根本,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一些人對民族文化的評價是“土”“僵化”“過時”,而這些評價并不是建立在對中國文化的全面而準確的了解之上的,更談不上深入研究和分析。

西方世界希求全球一體西方化,這種企圖既不合理,也不科W,世界文化本就應該百花爭艷,豐富多彩,若單一推行一種文化,勢必導致文化生態失衡。在此情境下,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覺,喚醒民族文化記憶,傳承、弘揚和推廣民族文化優勢資源,推進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促進全球文化生態的和諧穩健發展。

二、全球化語境下高校通識課程的目標與任務

首先,喚起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

青年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喜歡刺激,愛冒險,很容易被陌生而新鮮的異國文化吸引,并不加區分地加以模仿,形成追求物欲、注重實利、逾越長幼界限、盲目追求自由等不良品行。當前,高校通識課程的著眼點應落在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上。教師通過帶領學生發現傳統文化經典的仁、智、和、美,通過引導學生發現傳統經典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喚起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鼓舞學生深入閱讀和品鑒作品,并闡明全球一體化的利與弊,定能達到培養學生捍衛民族文化尊嚴、樹立文化自覺的效果。

第二, 著重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

從本質上講,很多學生之所以追捧異國文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一旦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了熱情,有了深入了解,便會主動地捍衛民族文化尊嚴,堅守民族文化自覺。高校通識課程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通過引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源流脈絡,結合品讀和鑒賞經典作品,學生自然會領悟到民族文化的智慧、仁愛與美,伴隨著理解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精神與人格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濡染,民族文化素養日積月累間得以形成。

第三, 兼顧世界文化,培養胸懷天下、匡世濟民的健全人格。

堅定了文化自覺,豐富了民族文化素養,在此基礎上,還應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通識課程中開設世界文化經典賞析,帶領學生了解和接觸異國文化,進行古典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觀照,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強烈的科學意識和人文情懷[2],還有助于形成匡正天下的廣闊胸襟和豪邁情懷。

第四,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

通識課程教學過程中,講解心理學、哲學、美學、闡釋學、讀者接受理論等知識和原理,引入歷代學問家對同一問題的相似和不同看法,帶動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物做出判斷,從同一角度對不同事物做出比較和鑒別,啟發學生增強分析和判斷能力,提高辨識能力,形成正確而獨立的思考習慣,加強批判思考能力。

三、當前高校通識課程面臨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進行統整性安排,在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同時,兼顧其他東、西方文化經典,幫助學生鑄成心系民族、胸懷天下、匡世濟民、胸襟豁達、旨趣高遠的健全人格。[3]中國文化經典類課程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淵源流脈的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前秦時期儒、釋、道、名、法、墨各家經典作品,閱讀各朝代詩詞曲賦經典作品,其他東方國家文化經典課程可以有選擇地安排埃及、波斯、猶太、印度、阿拉伯、日本、印度思想文化和經典作品講析,西方文化經典類課程可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發生發展,指導學生閱讀古希臘神話、哲學經典,閱讀西方各國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啟蒙時期、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典型代表作品。

〖JP〗

第二,課程內容采取“典”、線、面結合。[4]“典”即經典作品,線即時間脈絡,面即空間線索。以往國內高校通識教育往往以概論課形式為主,即側重關注“線”的脈絡,而忽視了對作品原典的關注及同時期各國作品的橫向比較,極易造成學生對經典作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只知其一,不聞其余的缺憾。實踐證明,了解線、面的同時,對經典作品展開真正的閱讀,才能切實體會經典的魅力,深切理解作品的內涵,并起到潛移默化的濡染作用。

第三,教學模式方面,以往國內高校以課堂教學居多,導致任務繁重的通識課程在極為有限的課堂教學時g里很難達成教學目標,最終不得不直接采用概論法或碎片法完成教學,效果往往不容樂觀。當前,我們不妨利用發達的網絡資源,將不足以在課堂呈現的內容以網絡授課或視頻教學的方式傳達給學生,這樣既增強了授課的容量又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采用網絡在線學習的方式,也可以實現在線討論、線上答疑、專題研討等交流互動,同步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泛在學習能力。另外,基于通識課程傳授的內容,可以組織相關知識競賽、征文比賽、朗誦比賽、讀書匯報活動等賽事活動,以賽帶學,以賽促學。

第四,教學評價方面,宜采用重過程考核的形成性評價。改變“一張考卷定全局”的局面,將平時考核比例提高至70%-80%,平時考核由考勤、作業、演講、讀書質與量、閱讀創見、品讀深刻程度、小組合作情況、參加活動

情況等部分構成,期末成績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采取論文、音視頻、創意作品等方式。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在授課之初將學生分組,小組的任務是互相輔助、監督、合作完成既定任務。考核形式包含教師打分和小組成員互評、自評三部分。這種動態的重過程考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自主能力。

綜上所述,全球化格局下,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世界化”進程,面對西方霸權文化企圖單邊世界文化的嚴峻態勢,肩負著人文精神培養的高校通識教育更應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以中國經驗和中國元素建構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理念和生命價值觀[5],培養植根于民族文化傳統,有本有源的新時代知識分子生力軍[6],為創建和諧穩健的世界文化生態提供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岳川.“中國形象”在全球“國家形象”的地位[J].資治文摘,2012(6):24-25.

[2] [3]周景輝,聶英杰. 中美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比較與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542-546.

[4]聶英杰,周景輝.全球化語境下高校文學類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5):102-104.

篇6

【關鍵詞】中國龍行武術 文化 發展路徑

龍行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精髓,是以渲染“龍”的精神情感,以武術套路為表現形式,以游龍的形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別于其它武術的風格特點。它是由劉志清吸取八卦、形意、太極、通背拳等精華融合演變而來,形神兼備,內外兼修。龍行武術是黑龍江傳統武術門派之一,歷史悠久,套路表演形式獨特,在龍行掌的基礎上探索創編龍行劍以及其他的龍行器械及對練。隨著現代化的強烈沖擊,龍行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試圖重新發掘龍行武術現今的存在方式,以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龍行武術。

一、中國龍行武術的歷史演進

龍行武術在經歷千百年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影響,龍行武術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其時間可追隨到近代1924年。早期的龍行武術,是劉志清借鑒其他門派的拳法,及武術門派與類別的特點演練風格與其拳種的動作規格來創編而來。1952年龍行劍的創編是由龍行掌的技術精華結合京劇以走為主的行進演練方式相融合而成。龍行劍是整個龍行武術的技術載體,龍行劍配制長劍穗,從京劇表演道具拂塵中演變而來。龍行武術的器械與對練項目都是在龍行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龍行武術具有獨特而鮮明風格特點,它開創出了一個新型武術體系,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廣為流傳,熱愛龍行武術的人群曾達到風靡海內外的習練影響[1]。1950年全國體育總會,將龍行武術視為一項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1962年龍行劍術的經典動作左右掛劍轉身穿劍被國家體委吸納編入到國家規定套路甲組劍術圖解中。1985年5月,成立了“龍行武術研究會”。至今,已成立多家龍行武術館及龍行武術培訓班。這對龍行武術的傳授學習、參賽與對外傳播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中國龍行武術的價值

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龍行武術具有獨特的價值,龍行武術的發展是自身的需要,也是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需要。中國龍行武術具有文化、健身、審美娛樂等價值。

(一)文化價值。武術是中國的文化符號的代表之一。龍行武術反映了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存理念,體現著國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龍行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融相生,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武術文化。龍行武術文化博大精深,其蘊涵諸多傳統文化理論,是透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奇功異彩》、《中華武術》、《美麗的囚徒》等電影片子以劉志清習武、練武熱于與外國侵略者抗爭,功夫片的宣傳所激發起的一股民族精神熱潮。龍行武術的非言語傳播形式,以閃展騰挪、博大精深的龍的文化形態,強化不同民族的內在溝通和理解,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健身價值。龍行武術吸取我國傳統養生理論的諸多精華,練習龍行武術能夠達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祛病延年的目的。龍行武術注重對意氣相練、內外相合的練習。演練龍行武術,以龍的精神意識來引導其動作練習,人體各部位幾乎都要參與運動。龍行步以及身法眼神的配合練習,整個動作演練上下相隨、虛實交換,輕逸瀟灑,可使練習的各肌肉、關節等得到鍛煉。以到達調節氣息,通筋疏脈,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氣血及調節內環境的平衡,增進身體素質發展的作用。

(三)娛樂價值。龍行武術套路對個人的修煉、陶冶情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升人的品位具有重要的價值。龍行武術的一招一勢連續不斷,時而游于藍天,時而翻騰于海,展示出龍行武術技術風格,猶如一條栩栩如生的青龍在舞動。演練者以龍的魂魄、神韻、靈活多變的磅礴氣勢來展示身體運動藝術效果,啟迪美的情趣,振奮民族精神,使觀眾同時產生共鳴,在富有詩章韻律的運動中,在美的品嘗與享受中感悟到中華武術文化和龍文化的意蘊,提升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揚民族文化的內在感悟。

三、中國龍行武術的發展路徑

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傳統武術的發展正面臨著強烈的沖擊,中國競技武術獨秀一枝,傳統武術出現了萎縮甚至失傳的現象。因此,積極地去尋找、發現更多有利于龍行武術的生存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龍行武術的創新。龍行武術以口傳身授、苦修傳承技藝的方法來傳承,其中劍譜的一些術語,連傳授者都難以理解,在言傳身授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影響傳統武術的發展。龍行武術理論研究落后,從學科角度審視龍行武術理論體系的建設,對傳統武術發展有重要意義。龍行武術的理論研究,需利用現代科學知識如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詮釋龍行武術,完善其技術體系及技術訓練體系。龍行劍融匯了京劇舞臺表演的行走形式,形成獨特武術風格特點。根據黑龍江的地域氣候特點,可將龍行武術與冰上運動相融合而形成冰武,要求表演者不僅有很好的冰上花樣滑冰基本功,而且還要具備扎實的武術基本功,以完成各種騰空跳躍的演練,配上音樂的背景效果也許會達到一定的預期效果,其冰武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二)龍行武術的發展傳播。龍行武術的發展受到傳承人思想過于保守的制約。龍行武術需去繁從簡,去難化易。根據其健身、審美娛樂價值及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創編大眾龍行武術,引進學校體育領域內,以龍的精神來奮發中華民族精神。同時,引導更多熱愛龍行武術的學員在不同場合習練,展示龍行武術,以其獨特的運動形態使周圍人群產生共鳴,讓更多群眾參與龍行武術的練習,參加大型武術表演活動及傳統武術比賽。龍行武術拍攝的諸多電影片很好的傳播了龍行武術。但龍行武術的發展,需要探索更多的途徑。龍行武術與各大傳媒公司、網絡、報社等媒體合作,將龍行武術找到更新的傳播途徑。龍行武術需進入市場運作,應抓住機遇,打造武術旅游特色品牌,更利于更好的保護、傳承。

四、結論

中國龍行武術是傳統武術的精髓,歷史悠久,璀璨多姿。經歷了數千百年的歷史演變,具有獨特的文化、健身、娛樂價值。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傳統武術正面臨著強烈的沖擊,積極探尋龍行武術的發展路徑,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傳播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國梁.龍行者長壽(二)――紀念著名武術家劉志清誕辰120周年[J].精武,2008.4.

篇7

摘要:小學生在整個小學教育過程中,語文課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相關的語文老師應該盡可能的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本文通過三個角度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式教學”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以及研究。希望通過本文的講解以及闡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語文老師對小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老師 互動式教育教學模式

1、小學語文老師能夠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正確的解讀小學語文的教學互動的目標

1.1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進行情感互染的互動目標

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過程中,積極的情感能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影響。與此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情感互染相對來說是比較內隱的,所以它并不是通過語文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在老師以及學生的情感交流中進行表現,具體來講就是不能夠進行言傳,只可以進行意會。小學生在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時候,小學語文的課本教材大部分都是文質兼美,通過這些培養或者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使得小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氛圍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與此同時能夠完善自身的品格。

1.2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進行相關信息互通的互動目標

這里所講述的信息互通主要就是指小學語文老師能夠保持與小學生之間的信息溝通或者信息交流,具體來說就是指小學生能夠從語文老師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語文知識;與此同時小學語文老師也能夠從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信息反饋,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或者掌握小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如果出現不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能夠及時的進行更正或者調整。從這些信息或者資料中,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信息互通是小學語文老師與小學生進行互動教學的基礎工作。

2、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進行的互動式教學的主要模式分析

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進行互動式教學的方式方法是非常多樣的。其中具體來講可以分為四種情況,與此同時在下面進行詳細的講解。

2.1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群集互動的教學模式

語文老師對小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群集互動的教學模式。其中具體來講可以在進行課文的歸納段落的中心內容的時候,小學語文老師將班級的所有學生進行分組,與此同時需要挑選一名同學作為組長,對于不同的組來說可以給予不同的段落,最后通過各組的組長將所有的討論結果進行匯總。

2.2對于那些歸納總結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密語的互動教學方式

本文中的密語互動教學方式主要就是指將其中一個學生的意見或者見解,告訴其他的同學,之后大家對于這個見解或者意見一起進行相關的討論,接著就可以讓這個同學將所有學生的見解向語文老師進行反饋,最終使得相應的語文老師能夠給予相關的評價,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共同學習。

3、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互動式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取的各種互動策略分析

3.1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互動式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的語文知識巧妙的設計相關的問題情境

無論哪個學科的老師都能夠通過設置相關的問題,對小學生的思維進行發掘或者引導,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老師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這就使得相應的小學語文老師,在采用互動式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該學科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與此同時融合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結構,把小學生實踐的生活情況以及學習狀況作為相關的素材,從而設置相應的問題情境。并且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同時也可以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索。

3.2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互動式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相關的語文知識設置一些相應的游戲情景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年齡這個特征的限制或者影響,這就使得相應的語文老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重點考慮。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性格上比較活潑、愛動,所以如果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夠與課本知識進行結合的游戲平臺,那么他們就能夠很快的對課本知識進行學習。具體的做法就是小學的語文老師在進行每次課程講授之前,將要講解的語文知識或者重點進行研究或者分析,盡可能規劃一些相應的游戲情景,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游戲的過程中需要將相關的語文知識進行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與此同時能夠使得小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語文知識,更重要的就是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與學生以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系。

4、結束語

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互動式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教育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方式的創新,這樣的教育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與此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語文老師與小學生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或者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姜承俊.淺析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J].教育界,2012(02):22-33

篇8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課程改革 職業素養養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非常必要。如何進行精確的課程定位與設計、篩選精彩的課程教學內容、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增強教學效果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本文通過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開掘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達到“察古以鑒今,彰往而知來”的宗旨。

1.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現狀調查分析

有最新數據表明,高職畢業生工作首年離職率達47%。通過對企業反饋信息和高職院校在校生的調查表明,學生職業素養仍不如人意。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職業基本素養。

本文旨在通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改革與實踐來推動學生職業基本素養的養成。

2.課程教學設計對職業基本素養的關注

2.2.1課程的定位和性質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法律文秘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的一個知識領域,對拓展學生人文視野,積累知識和文化底蘊,養成職業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2.2.2課程的整體設計思路

為使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學會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形成文化意識,在課程的設計上遵循由淺入深,分為認識、體驗與思考三個階段,將理論引導與任務驅動相結合,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技能,提升素養。

3.課程教學內容對職業基本素養的引導

3.1課時及選用教材

本課程共計34個課時,每節課45分鐘,分13周進行授課,其中單周2課時,雙周4課時,考查2課時,觀看《中華文明五千年》相關歷史視頻2課時。教材選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3.2課程內容整體說明

課程內容分為三個模塊。知識模塊的主要任務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演進以及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的特點,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總體認識;體驗模塊的任務是通過兩個具體項目任務近距離接觸文化,進行文化體驗,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形成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塊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中國古代經典文化典籍,從思想層面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和思考能力,進而將其內化為學生個人素質和職業素養的一部分。

3.3課程具體項目(任務)要求

結合教材及市場、學生需求,依據歷史分期及參觀體驗過程安排教學內容,具體見下表:

4.課程教學方法對職業基本素養的培養

每一個教學項目(任務)都有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室的教學道具,制作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PPT,同時借助音頻、視頻播放來輔助教學,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觀法、講授法、討論法等,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貴遺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營造濃厚的人文情懷。

4.1師生互動式課堂

以90分鐘的課堂教學為例,每次課教師都會將課堂分為四個環節,為學生創造識記三字經、成語故事解讀、學習傳統文化、提升職業素養的課堂氛圍。

4.1.1識記三字經。利用課堂5分鐘時間由教師講解三字經。通常鈴聲響過學生還不能立即進入課堂狀態,所以教師應邊講解邊讓學生記錄在筆記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強化記憶有助學生轉換腦筋進入課堂學習狀態。在解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時,字面意思還是很好理解的,教師引申為學生講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訴學生璞玉要經過雕琢、打造,才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做人也是一樣,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通過精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提升職業基本素養。

4.1.2成語故事解讀。利用課堂5分鐘時間由學生完成。每次課教師都會指定兩名學生進行課前準備,要求學生脫稿口述成語故事,說清講明史實緣由,不僅是事實的講述,更要結合個人理解進行分析。孟母三遷的故事學生早已了解,但是細節性的知識大家并非熟知,通過課堂成語故事解讀,學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帶孟子從墳場搬到緊鄰屠夫的鎮子,繼而又搬到學校附近,為孟子創造了積極求學的良好環境才鑄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時學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經典詩句,這一教學環節有助于學生增添文化素養,提高個人認識水平。

4.1.3學習傳統文化。是教師在課堂上利用75分鐘進行講授,在多媒體教師中輔以生動精彩、邏輯清晰、內容簡潔的PPT,讓學生將視-聽感受融為一體。在第一次課講到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其地位和作用這一內容時,師生共同觀看奧運會的視頻、圖片、宣傳語、文字等相關內容,引發大家思考,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在觀看蘊含悠久歷史、輝煌成就的奧運會開幕式素材的同時,感悟祖先勞動生息的廣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創造力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4.1.4提升職業素養。是學生在下課前5分鐘獨立完成。教師隨即點名提問,問題涉及到本次課課堂講授的所有內容,學生結合課堂知識闡述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并引申至改善提高個人職業素養上。在講完秦漢時期文化這一內容后,教師點名讓學生結合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贊嘆如此浩大的陵園工程時間近40年之久,征發近80萬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對設計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業表示極大的欽佩。當時雖然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和精密的儀器,但是依然能創造出號稱“世界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留給今人眾多的遐想與崇敬。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2學生體驗式課堂

體驗式課堂是轉換師生角色,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體驗場,啟迪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讓學生體驗學習成果的過程。本課程在體驗模塊上共安排4個學時,主要是讓學生利用課堂時間進行PPT匯報。

在本課程的第一次課上,教師就簡要介紹了首都博物館的情況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觀游覽,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制作PPT匯報參觀感悟。首都博物館是北京悠久歷史的濃縮,其中展現當代文化、藝術和建設成就及城市未來發展,館藏中有豐富的珍貴文物,學生身處其中既可以學習歷史及科學知識,又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無疑是課堂學習內容的有效拓展。

為保證體驗式教學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會向學生發放任務單,告訴學生體驗式式教學的具體任務和目的,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探訪文化古跡,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體驗,制定參觀計劃,收集相關資料,小組協作進行參觀,制作PPT,匯報總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欣賞館藏陳列品,這些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等價值的文物標本,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傳承,學生切身的感受會引領他們進入忘我的傳統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讓學生走上講臺打造魅力課堂,讓學生樂于實踐,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結:

本課程教學將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實際體驗相結合,采用項目教學法,以任務驅動為途徑,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文化、感悟傳統、理解文化,并推動學生綜合運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項目任務,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及改革對策,蔡映輝,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1月

篇9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學655000

1.開展教師輔助環節"道效"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語文長期的教與學都在講、練、背、考等環節下不斷重復,加上長期的教學積弊,我們看到語文教學仍然效率低下。就考試而言:教了的不會考,考了的教不會;就語文素養的提高而言:積累的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對人文修養的提升由于難以量化,在功利面前總是被弱化。學生花了時間卻看不到收獲,而有些沒怎么在課堂進行投入的學生,有時卻在考試中能獲得好成績,這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學生在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境況下也對語文教學效率產生了懷疑。這種懷疑自然又反過來危及到了現實語文課堂。本著學不學一個樣的思想,語文課上真正聽講的也會越來越少。那么,如何把學生拉回到課堂,提高教學效率成了語文界,特別是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本文嘗試從教師輔助環節探討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和"有道",讓師生輕松高效地獲得語文教與學的雙重發展。

2."有效""有道"的涵義

在漢語詞典中,是這樣對"有效"進行解釋的,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2012年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有效果"不是指所有的結果,而是專指最終所取得的好的結果、好的影響和好的作用。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說,有效主要是看活動對預期結果的實現程度,對活動的結果做出相應的判斷后所做出的結論,是指活動的有效。只有在活動實施之后,實現了預期的目的,達到了預期的結果,這樣才能稱之為有效的活動,否則,就是無效的。由此看出,"有效"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活動有結果。假若活動有結果,那么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動沒有結果的話,那么就肯定是無效的活動。二是活動有效益。若活動取得了預期的結果,并且還是好的,那么活動就是有效的;若活動取得非預期的結果,還是不好的,那活動就肯定是無效的。但這種理解沒有說明活動產出和活動結果間的關系,因此是不全面的。所以說,"有效"應可以理解為有效率,即相對于活動投入來說,活動的產出是盡可能大的。

"道"就是方法和措施。教學有道是教學有效的前提條件,教學有效是教學有道的最終目的。

2.教師輔助環節的"道"之要求體現在哪里

2.1 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教師進行課堂調控的一個策略是讓學生肩負起遵守紀律、參與課堂學習的責任。教師要充分運用自己的學識、人格修養、文化積淀等方面的優勢去吸引學生,從而達到學生自我建構的目的,讓他們意識到課堂上自己的角色責任,意識到遵守紀律是自己的事,也是對知識虔誠的最大表現。強調學生個人內在的思想、情感和需要,重視讓學生主動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強迫學生改變行為,服從教師的指令;讓學生意識到在課堂上的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投入到學習中是自己現階段的責任;讓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為,并逐漸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2.2 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

與傳統教學一樣,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同樣具有的對象是針對朝氣蓬勃、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接受新思想快,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不喜歡盲從與灌輸。有效的調控,必須融傳授知識、健全身心、發展能力、培養素養為一體,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求知欲,為學生有效參與提供足夠的時空,讓所有讓學生都有平等參與的機會。

看到一位老師在教學"《論語》選讀"的課堂上,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儒家思想的個人體會,有一個學生提出孔子立"禮"的社會秩序是對千百年來人們思想的禁錮。對于他的講話,有的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位老師沒有直接從肯定或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去評價,而是側重于另外的方面,從比較古代和現代的社會關系,去解釋的意思往往不同。最后,多數同學比較認同這八個字的總綱是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來闡釋與規范復雜的人際關系。它的核心就是"無論是統治者、領導者或是平民百姓,無淪是長輩或是下輩,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與身份、地位、職責相稱的事情,盡自己的本分與責任"。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孔子深處封建社會的洪流中,不可能提出完全符合現代社會制度的理念,但他強調人人善盡職分,嚴格要求自己,構建和諧社會,格調不僅是積極的,而且也對我們生活的和諧關系有深遠的影響。至于后來封建統治者利用他的影響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把它解釋為下對上的絕對服從,所謂"君叫臣死,臣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能不亡"的說法,是背離了《論語》的初衷的,我們完全應該摒棄它。

教學調控的中心不僅是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更應是有效地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服務。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勇于提問與質疑,讓猜想與想象成為習慣,努力激發教師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3 優化教學語言

語言水平的高低很多時候是語文能力的直接表現。教師良好的教學語言對教學是來說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這對語文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師的語言應盡量避免毫無音調起伏,讓學生聽起來很平淡。教師語言要有趣味性、形象性等語言魅力。語文教師的語言或短小簡潔明了,或機智幽默,或如排山倒海飽含深情,再加上恰當的體態語言,那么學生定有如沐春風之感,全都被吸引在教學過程之中而不能自拔。

優化教學語言要從基本的發音入手,對我們語文教師而言,發音已不成問題,最關鍵的是把自身情感調度得與文本感情一致。如果情感到位,那么想象學生自然會被之感染。同時有利于語文,尤其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3.營造和諧氛圍

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當人們在心理和身體皆取得安全和舒適的條件下,人的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因此我們要注意自由開放心理機制的建立。教育學的研究亦顯示,豐富的想象、聯想的開展和創造性思維火花的迸發只有在人覺得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才能進行的。由此觀之,構建民主、寬松并讓師生感到安全的教學環境是語文教學走向有效,進而使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所必不可少的。不過,現實語文教學中,我們有許多教師還未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謂"師道尊嚴""學術霸權""知識權威"還嚴重籠罩在語文課堂,太多的條條框框禁錮了學生思維。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熱情被壓抑,主動構建語文知識體系的能力被消解,反過來也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激情與教學效果。只有追求民主與平等的語文教學師生觀,走向對話與合作的語文民主化之路才有了希望。

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要構建平等的師生關系。現在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民主意識大大提升,教學中教師應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過去教師常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學生身上,學生只能被動的跟著教師走,忽視了學生自己的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寬容,教師對學生不要過于苛刻,給學生一定的自由,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課堂教學是互動、對話,它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還是師生之間的心靈碰撞。其次善用賞識教育,教學過程是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學習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錯誤,面對錯誤,教師要及時鼓勵、誘導,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敢說、敢想。教師對學生的言行做出正確的評價,并經常予以贊美,能引導學生主動思索,積極學習,師生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和諧的氣氛,建立起積極的、親近的、平等的關系,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如教師經常鼓勵學生:"你說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讀好"、"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你再試試好嗎"、"你很會思考""你很會活學活用""你找對了答題區域"……這些評價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感到一種滿足,對學習產生驅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能力視域;外國文學;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73-02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簡介:張冰潔(1980―),女,西安翻譯學院講師,西北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育。

對于教育來說,其關鍵在于教育質量的發生,而教育質量發生情況的好壞則在于考核的結果,因而教育考核的辦法事實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人文社科教育來說,無論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還是中文專業的學生,外國文學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陣地,相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來說,外國文學則注入了另一股血液,那就是以個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

在新世紀的今天,中國也進入了全球化的范疇之中,人才的培養是關鍵,因而必須對西方的文化也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而外國文學則成為了其中較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自然外國文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無論是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還是對于中文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目前開設的外國文學課程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考核方式的陳舊與落后,導致了教育質量得不到最終的提高,有鑒于此,筆者立足外國文學教學,從中文專業的角度,來談談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以能力培育為目標的改革理論基礎

考核方式的改革,從實際上來說,并不是對一次考核的改革,而是對外國文學教育的改革,因為從考核方式的改革來說,這是不合時宜的,教育質量的發生,是一個連續而持久的過程,如果單就考核方式這個內容來改革,那無異于緣木求魚,故要從考核的基礎來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也就是對外國文學教育的過程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探討考核方式的改革。

1.文本細讀與文本闡釋綜合

對于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來說,其目標在于引導學生走進外國文學的文藝作品,而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地對課本的傳輸,但目前存在著極為廣泛的現象即沒有文學作品的細讀環節。不可否認,現在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學成為一門邊緣的藝術,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其文學作品的閱讀數量與教師這代人來說,有著較大的差距,眾多的大學生其外國文學作品的讀量都是極為缺乏的,而這種閱讀量的缺乏導致如果僅僅是從課本的解讀和文學理論的直面宣講來說,對他們無異于天方夜譚,因而這對于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提高、審美特質的把握,就更是一種揠苗助長了,故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有一個新的環節,那就是文本細讀。

從文學教育來說,文本細讀本來就是對文藝理論的要求,它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新批評理論的一種文學主張,其主旨在于對文學作品的言外之意進行挖掘,要求批評家對于文本中的每一個詞進行批評注釋,然后從詞句的搭配等多個方面,找出隱含于文學作品之內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每一個細節信息量,從而真正地達到對其作品的解讀,在這個基礎上確定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自然這對文學批評來說,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從而筆者認為這對外國文學教學來說,在當下有著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事實上筆者所認為的文本細讀對外國文學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是它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文學作品,親身研讀文本,當然這也不是對每一個學生都是切合實際的,但是可以采取分組的方法使得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從而在一定的基礎上增強其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二是可以引導學生對外國文學有全新的理解,盡管這樣的文本細讀或許也只能增加其一小部分的閱讀量,但是卻能使他們對外國文學有一定的了解,甚至還可能帶動一部分人的興趣,從而培養其閱讀和學習的興趣;三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部分,即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能夠更好地深入作品,挖掘異域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而不至于使得學生產生過于盲目的感覺。

但是對文本的細讀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相對來說,更為重要的則是對文本的闡釋,因為文本的闡釋有助于其理論的深化,從而達到對課程的深度和意義的多層次的解讀,使得多種可能性和多種解釋出現,這才是外國文學的教學目的,對于外國文學的教學來說,不僅是一種文學的教學,而且也是對文藝理論的一種深入與闡釋,如果失去了這個高度,自然也就失去了外國文學教學的意義,從而對外國文化的了解不能實現質的提升。

2.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其文化理解的能力

外國文學的教學,實際上是文學史的教學,而對于外國文學的本質來說,也就是文本來說,卻在一個極為次要的位置,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且身處信息時代的今天,文學藝術邊緣化的加劇,使得這個現象更為嚴重,因而筆者才在上文中重視起文本的細讀,但是這個細讀的過程以及與文學理論相結合的過程,依舊不能解決一個文化傳遞的過程,故必須更加深入地對文化進行理解,從而找出西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脈絡,真正地完成對現代西方文學走向的理解,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文學作品入手,理解和深化對外國文學的理解,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

對于學生能力的形成來說,外國文學教學不僅僅在于其對外國文學的文本理解的能力,故要真正地了解外國文化,僅僅從文學文本入手是遠遠不夠的,還得了解其相關的闡釋,這也就是文藝理論家對相關文本的闡釋,從而使得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理論知識是學生能力實踐的基礎,又是其轉化成為自己能力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從一定的程度上來說,這便是外國文學課程開設的根本意義,因而需要有相應的理論實踐過程,而這個過程綜合外國文學的特性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在外國文學的文本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這個二次創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在每個學期內,閱讀十到十五部外國文學作品,然后在這其中選擇學生自認為最優秀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即可以表現為讀書筆記,也可以表現為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呈現,如戲劇、評書等表現形式,從而使得學生對自己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然后組織相關的讀書交流會,交流會中,將學生們的成果展現出來,或者是鼓勵理論掌握比較深入的同學進行論文的寫作,從而對其向理論性研究轉變的學術培養。

另一方面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專業的設置轉型,對于大多數中文教育教學來說,其最為普遍的職業選擇也在于教師的培養,因而在外國文學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進行相關的解讀和講課,也就是在進行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中,教師可以組織對相關的文學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然后再進行教育教學的比賽。

二、以能力為核心視域的外國文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以能力為核心視域的外國文學課程考核,不能再與傳統方式一樣,而應是一個信息過程的傳遞和一個能力過程的傳遞,因而應注意考核思路的制訂與考核的過程性理念的加入。

1.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對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說,則應該注重幾個方面的多樣化,首先是目標的多元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目標。知識的目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傳統考核方式的主要部分,不論怎樣都是不應該缺乏的。這對于外國文學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然而對于傳統的來說,卻成為了全部,故顯得不夠科學。

(2)能力的目標。能力的目標對于外國文學來說,則是最為主要的,即是一個鑒賞力的培B,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外國文學文本獨立分析的能力,而這主要包含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準確地把握文本處理的能力。

2.過程化的考核思路與理念的制訂

對于教學質量的生成來說,誠如上文所言,這是一個過程化的東西,因而這也是一個多元化思路的過程。對于外國文學的考核方式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改革:(1)主體的多元化,即教師不再是考核的主體,而只是一個內容的提供者,而具體的考核內容與方式的制訂,則可以是多樣化的、全面化的,例如對于內容來說,可以從文學史的角度來制訂,也可以從文本解讀的角度來說。(2)鑒賞力與能力的考核,在很大的程度上,既是一個知識信息的考核,又是上文所說的知識的考核。而鑒賞力的考核,則是一個能力的考核,對這種內容的考核來說,可以通過文章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以通過教育教學設計以講課或者是說課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的思考,是一個過程化的改革,因為從主體來說,對考核方式的思考,如果沒有在學習中進行思考,是呈現不了東西的,而鑒賞力的考核則更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尤其是對外國文學,這更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雙重結合,如果這兩者之間缺少了一種文化的理解,就不能有水平地表現出來,因而對于外國文學教育來說,就必須進行一個過程化的考核與過程化考核理念的加入。

參考文獻:

趙世舉.中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時間.中國大學教育,2011,(11).

袁文平.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中國成人教育,2007,(10).

李藍玉.英美文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2).